CN113982581B - 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82581B CN113982581B CN202111245415.1A CN202111245415A CN113982581B CN 113982581 B CN113982581 B CN 113982581B CN 202111245415 A CN202111245415 A CN 202111245415A CN 113982581 B CN113982581 B CN 11398258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ining
- seepage
- seepage isolation
- isolation zone
- fill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5065 mining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61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14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8
- 239000003245 co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30000035699 permeability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11065 in-situ storage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435 ro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0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06010017076 Fracture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8
- 208000010392 Bone Fractures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738 Limeston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86 cumul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605 extr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028 limesto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2 surfac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C—MINING OR QUARRYING
- E21C41/00—Methods of underground or surface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 E21C41/16—Methods of underground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 E21C41/18—Methods of underground mining; Layouts therefor for brown or hard coal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F—SAFETY DEVICES, TRANSPORT, FILLING-UP, RESCUE, VENTILATION, OR DRAINING IN OR OF MINES OR TUNNELS
- E21F15/00—Methods or devices for placing filling-up materials in underground work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Geology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Road Paving Structur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涉及煤矿开采技术领域。首先构建基于渗流隔离带渗透性及空间层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分类体系;然后提出基于渗流隔离带结构稳定性分类控制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与开采参数;选择不同工作面布置方式及开采参数条件下能够保持承载稳定的充填材料;最后判断渗流隔离带是否破断,若破断则调整壁式连采连充开采参数或工作面布置方式。该方法可实现生态脆弱矿区上覆含水体的原位保护,有利于生态矿山与绿色矿山建设。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尤其适用于覆岩渗流隔离带区域使用的一种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我国地表水体及地下含水层下的压煤量巨大,如何实现煤炭资源安全高效开采与珍贵水资源保护之间的协调发展是当前亟需解决的问题。当前,研究人员大都将导水裂隙带是否发育到上覆含水体作为能否实现保水采煤的主要判据和准则,而忽略了不同覆岩岩性及其空间层位对上覆含水体的渗流隔离作用。为实现薄弱渗流隔离带对上覆含水体的渗流隔离,相关专家提出并实践了协调开采、覆岩离层注浆、部分开采、采空区充填开采等采煤方法,其中采空区充填采煤法是实现薄弱渗流隔离带对上覆含水体渗流隔离,进而实现保水采煤的最有效途径。采空区充填开采主要分为长壁式充填开采和巷柱式充填开采。然而,长壁充填开采面临充填时间与空间不足,采充相互限制的问题,而巷柱式充填开采面临开采效率低等问题。矿井现代化开采要求保水采煤技术必须同时实现安全高效开采以及上覆含水体的原位保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之处,提供一种步骤简单,结合巷柱式跳采与旺格维利开采的优点,实现了连续采煤,连续充填,最大程度地采出煤炭资源的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的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其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构建基于渗透系数与空间层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分类体系,具体包括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划分的四类,根据渗流根据层位划分的三类,总共12类覆岩渗流隔离带;
步骤二、根据当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类型,针对工作面实施基于采动覆岩渗流隔离带结构稳定性分类控制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包括两种布置法:先对工作面采用巷柱式跳采法开采并充填,再开采旺格维利块段的方式;或者采用旺格维利开采块段之间完全不留隔离煤柱的方式,并对开采块段进行跳采充填;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选择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选择符合支护要求的充填材料,或者调整充填材料配方;
步骤四、判断当前工作面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在所选择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施工下是否破断,若不破断则继续实施,实现水资源保护性开采,若破断则调整开采参数,若调整开采参数仍破断则更换工作面布置方式。
步骤一中,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可分为:①Ⅰ类渗流隔离带:单一软弱岩层,渗透系数小于10-7m/s;②Ⅱ类渗流隔离带:单一硬岩层即结构关键层,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渗透系数小于10-4m/s;③Ⅲ类渗流隔离带:软岩与硬岩组合岩层;④Ⅳ类渗流隔离带:渗透系数大于10-1m/s,有侧限膨胀率大于40%,且厚度满足公式(1)。
其中,式中γ为水的比重;Bi为原生裂隙宽度;μ为水体的动力粘滞系数,在25°时μ=0.839e-3Pa·s;δ为有侧限膨胀率;J为水力梯度;θ为原生裂隙与渗流隔离带水平线夹角°;ds为裂隙间距;Mmin为Ⅳ类渗流隔离带最小厚度;
以上四类渗流隔离带根据层位又可分为:①高位渗流隔离带:Hs>Hf;②中位渗流隔离带:Hc≤Hs≤Hf;③低位渗流隔离带:Hs<Hc;其中,Hs为渗流隔离带层位;Hc为长壁跨落带高度;Hf为长壁导水裂隙带高度。
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划分的四类覆岩渗流隔离带中,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Ⅲ类>Ⅰ类>Ⅱ类>Ⅳ类;根据渗流根据层位划分的三类覆岩渗流隔离带中,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高位>中位>低位。
12类渗流隔离带划分为:4个强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大于高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5个弱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小于中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3个中等渗流隔离带。
步骤二中,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具体包括2类:①针对强渗流隔离带,改进原旺格维利开采方法,先将原有隔离煤柱(保护块段)采用巷柱式跳采法开采并充填,再开采旺格维利块段(开采块段);且开采参数满足公式(2);②针对中等与弱渗流隔离带,改进原旺格维利采煤法,旺格维利开采块段之间完全不留隔离煤柱,并对开采块段进行跳采充填。
Nd2<2lsinα+d1 (2)
其中,N为保护块段支巷数,N≥1个,N为整数;d2为保护块段支巷宽度;l为开采块段采硐长度;d1为开采块段支巷长度;α为开采块段支巷与采硐夹角。
步骤三中,根据充填体受力特征获取其维持承载稳定性的临界强度,充填材料强度需要满足公式(3)。
其中,Pmax为充填体最大载荷,MPa;H为煤层埋深,m;λ为安全系数;≤c为实验室测得的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MPa;M为煤层采高,m;W为壁式连采连充中充填体宽度,m。
步骤四中,采用公式(4)判断渗流隔离带是否破断。
针对破断的强渗流隔离带,调整壁式连采连充开采参数:①增加保护块段支巷数N并降低保护块段支巷宽度d2;②降低旺格维利开采块段采硐长度l与支巷宽度d1;③直到Nd2≥2lsinα+d1时,采用中等渗流强度以下的工作面布置方式。
针对破断的中等及弱渗流隔离强度以下的渗流隔离带,不断提高充填体充填率,直到全采全充。
有益效果:
本方法在构建覆岩渗流隔离带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选择不同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与开采参数,采用充填材料进行全采局充或全采不充,可以在最大程度减少充填成本的同时实现采动覆岩渗流隔离带结构稳定性的分类协同控制。将渗流隔离带详细的分为12类,使得工作人员根据具体的水文地质条件就可以进行判断,更好的指导矿井施工。本方法在安全高效解放含水体下压煤的同时,实现对上覆含水体的渗流隔离与原位保护,有利于推进生态矿山和绿色矿山的建设。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流程示意图;
图2是本实施例中强渗流隔离带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实施例中中等与弱渗流隔离带低充填率时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示意图;
图4是本实施例中中等与弱渗流隔离带高充填率时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实施例中某矿壁式连采连充试验块段综合地质柱状图。
图中:1-开采块段采硐;2-开采块段采硐间小煤柱;3-开采块段支巷;4-保护块段支巷;5-开采块段已充填采硐;6-开采块段已充填支巷。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做简要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一种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构建基于渗透系数与空间层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分类体系,具体包括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划分的四类,根据渗流根据层位划分的三类,总共12类覆岩渗流隔离带;
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可分为:①Ⅰ类渗流隔离带:单一软弱岩层,渗透系数小于10-7m/s;②Ⅱ类渗流隔离带:单一硬岩层即结构关键层,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渗透系数小于10-4m/s;③Ⅲ类渗流隔离带:软岩与硬岩组合岩层;④Ⅳ类渗流隔离带:渗透系数大于10-1m/s,有侧限膨胀率大于40%,且厚度满足公式(1)。
其中,式中γ为水的比重;Bi为原生裂隙宽度;μ为水体的动力粘滞系数,在25°时μ=0.839e-3Pa·s;δ为有侧限膨胀率;J为水力梯度;θ为原生裂隙与渗流隔离带水平线夹角°;ds为裂隙间距;Mmin为Ⅳ类渗流隔离带最小厚度;
以上四类渗流隔离带根据层位又可分为:①高位渗流隔离带:Hs>Hf;②中位渗流隔离带:Hc≤Hs≤Hf;③低位渗流隔离带:Hs<Hc;其中,Hs为渗流隔离带层位;Hc为长壁跨落带高度;Hf为长壁导水裂隙带高度;
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划分的四类覆岩渗流隔离带中,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Ⅲ类>Ⅰ类>Ⅱ类>Ⅳ类;根据渗流根据层位划分的三类覆岩渗流隔离带中,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高位>中位>低位;
12类渗流隔离带划分为:4个强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大于高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5个弱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小于中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3个中等渗流隔离带;
步骤二、根据当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类型,针对工作面实施基于采动覆岩渗流隔离带结构稳定性分类控制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包括两种布置法:先对工作面采用巷柱式跳采法开采并充填,再开采旺格维利块段的方式;或者采用旺格维利开采块段之间完全不留隔离煤柱的方式,并对开采块段进行跳采充填;
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具体包括2类:①针对强渗流隔离带,改进原旺格维利开采方法,先将原有隔离煤柱(保护块段)采用巷柱式跳采法开采并充填,再开采旺格维利块段(开采块段);且开采参数满足公式(2);②针对中等与弱渗流隔离带,改进原旺格维利采煤法,旺格维利开采块段之间完全不留隔离煤柱,并对开采块段进行跳采充填。
Nd2<2lsinα+d1 (2)
其中,N为保护块段支巷数,N≥1个,N为整数;d2为保护块段支巷4的宽度;l为开采块段采硐1的长度;d1为开采块段支巷3的长度;α为开采块段支巷3与开采块段采硐1之间的夹角;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选择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选择符合支护要求的充填材料,或者调整充填材料配方;
根据充填体受力特征获取其维持承载稳定性的临界强度,充填材料强度需要满足公式(3):
其中,Pmax为充填体最大载荷;H为煤层埋深;λ为安全系数;σc为实验室测得的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MPa;M为煤层采高;W为壁式连采连充中充填体宽度;
步骤四、判断当前工作面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在所选择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施工下是否破断,若不破断则继续实施,实现水资源保护性开采,若破断则调整开采参数,若调整开采参数仍破断则更换工作面布置方式;
采用公式(4)判断渗流隔离带是否破断:
针对破断的强渗流隔离带,调整壁式连采连充开采参数:①增加保护块段支巷数N并降低保护块段支巷4的宽度d2;②增加开采块段采硐间小煤柱2的宽度,同时降低旺格维利开采块段采硐1的长度l与开采块段支巷3的宽度d1;③直到Nd2≥2lsinα+d1时,采用中等渗流强度以下的工作面布置方式。
针对破断的中等及弱渗流隔离强度以下的渗流隔离带,不断提高充填体充填率,直到全采全充。
实施例一、
一种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流程图可知,协同控制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步,构建基于渗透系数与空间层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分类体系。覆岩渗流隔离带可分为12类。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可分为:①Ⅰ类渗流隔离带:单一软弱岩层,渗透系数小于10-7m/s;②Ⅱ类渗流隔离带:单一硬岩层(结构关键层),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渗透系数小于10-4m/s;③Ⅲ类渗流隔离带:软岩与硬岩组合岩层;④Ⅳ类渗流隔离带:渗透系数大于10-1m/s,有侧限膨胀率大于40%,且厚度满足公式(1)。
其中,式中γ为水的比重;Bi为原生裂隙宽度,m;μ为水体的动力粘滞系数(25°时μ=0.839e-3Pa·s);δ为有侧限膨胀率,%;J为水力梯度;θ为原生裂隙与渗流隔离带水平线夹角,°;ds为裂隙间距,m;Mmin为Ⅳ类渗流隔离带最小厚度,m。
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Ⅲ类>Ⅰ类>Ⅱ类>Ⅳ类。
以上4类渗流隔离带根据层位又可分为:①高位渗流隔离带:Hs>Hf;②中位渗流隔离带:Hc≤Hs≤Hf;③低位渗流隔离带:Hs<Hc。具体见下表。
其中,Hs表示渗流隔离带层位;∑M表示累计采高
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高位>中位>低位。
以上12类渗流隔离带又可以大致划分为:①4个强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大于高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5个弱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小于中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以及3个中等渗流隔离带。
第二步,提出基于采动覆岩渗流隔离带结构稳定性分类控制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包括2类:①针对强渗流隔离带,如图2所示,改进原旺格维利开采方法,先将原有隔离煤柱(保护块段已充填支巷)采用巷柱式跳采法开采并充填,保护块段编号为B1,B2,…,Bn,再开采旺格维利块段(开采块段),开采块段编号为M1,M2,…,Mn;且开采参数满足公式(2):
Nd2<2lsinα+d1 (2)
其中,N为保护块段支巷数(N≥1,且为整数),个;d2为保护块段支巷4的宽度,m;l为开采块段采硐1的长度,m;d1为开采块段支巷3的长度,m;α为开采块段支巷3与开采块段采硐1之间的夹角,°。
如图3所示,针对中等与弱渗流隔离带,由于渗流隔离能力相比强渗流隔离带较弱,需增加保护块段的宽度,保护块段宽度大于等于开采块段宽度时,即Nd2≥2lsinα+d1时,改进原旺格维利采煤法,将保护块段全部替换成旺格维利开采块段,开采块段之间完全不留隔离煤柱。此时整个开采区域共有n个旺格维利开采块段,标记为M1,M2,…,Mn,对开采块段进行跳采,并对开采后的第(2m-1)个旺格维利块段的开采块段采硐1与开采块段支巷3进行充填,形成开采块段已充填采硐5与开采块段已充填支巷6,第2m个开采块段采硐1与开采块段支巷3不充填。
如图4所示,若渗流隔离带阻水能力进一步减弱,则对第(3m-2)与第(3m-1)个开采块段进行充填,第3m个开采块段不充填,其中,m为整数且1≤m≤n/3,n为3的倍数。很明显,针对渗流隔离能力最弱的渗流隔离带,需要对所有旺格维利开采块段全采全充。
第三步,选择不同开采充填条件下的充填材料,具体步骤包括:①根据充填体受力特征获取其维持承载稳定性的临界强度;②选择充填材料,使充填材料实验室单轴抗压强度σc与充填体最大载荷Pmax满足公式(3)。
其中,Pmax为充填体最大载荷,MPa;H为煤层埋深,m;λ为安全系数;σc为实验室测得的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MPa;M为煤层采高,m;W为壁式连采连充中充填体宽度,m。
第四步,采用公式(4)判断不同工作面布置方式条件下覆岩渗流隔离带是否破断。
进一步地,针对破断的强渗流隔离带,调整壁式连采连充开采参数:①增加保护块段支巷数N并降低保护块段支巷4的宽度d2;②增加开采块段采硐间小煤柱2的宽度,同时降低旺格维利开采块段采硐1的长度l与开采块段支巷3的宽度d1;③直到Nd2≥2lsinα+d1时,采用中等渗流强度以下的工作面布置方式。
进一步地,针对破断的中等及弱渗流隔离带,不断提高充填体充填率,直到全采全充。
示例1:本示例以山西某矿为例。该矿主采煤层为15煤,煤层厚2.5m,倾角为1°~3°,如图5所示,煤层平均埋深250m,开采块段上部不同层位有砂岩含水层(Ⅰ)与砂岩含水层(Ⅱ),两含水层下部均有Ⅲ类渗流隔离带。若要实现保水采煤,则必须保证下部渗流隔离带对含水层(Ⅱ)的渗流隔离,下部覆岩渗流隔离带距煤层顶板16m。开采块段覆岩主要为细砂岩、砂岩、砂质泥岩、泥岩、石灰岩等,覆岩整体岩性为中硬。经计算得长壁垮落带高度为17.5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41.6m。根据渗流隔离带分类体系标准,靠近煤层的Ⅲ类渗流隔离带属于弱渗流隔离带。采用如图4所示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解放含水体下的压煤。开采块段采硐长10m,支巷宽5.5m,支巷与采硐夹角α为40°,且全采全充。开采块段平均长340m,宽约150m。根据从属面积法及Sheorey煤柱强度计算公式,充填体强度及受力满足公式(5)时可保证充填体的承载稳定性:
其中γ为覆岩平均容重,取2.5×10-2MPa/m,H为煤层埋深,取250m,λ为安全系数,取2.7,σc为实验室测得的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M为煤层采高,取2.5m,W=4lsinα+2d1=4×10×sin35°+2×5.5=33.8m,得实验室测得的充填体最小单轴抗压强度必须大于1.4MPa。根据此关键力学参数指标选择充填材料。
将具体数值带入,得下位Ⅲ类渗流隔离带下部37m厚的细砂岩岩层未破断,该渗流隔离带对其上部的含水层(Ⅱ)仍具有渗流隔离作用。
Claims (3)
1.一种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构建基于渗透系数与空间层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分类体系,具体包括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划分的四类,根据渗流、层位划分的三类,总共12类覆岩渗流隔离带;
步骤二、根据当前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类型,针对工作面实施基于采动覆岩渗流隔离带结构稳定性分类控制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包括两种布置法:先对工作面采用巷柱式跳采法开采并充填,再开采旺格维利块段的方式;或者采用旺格维利开采块段之间完全不留隔离煤柱的方式,并对开采块段进行跳采充填;
步骤三、根据步骤二中选择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选择符合支护要求的充填材料,或者调整充填材料配方;
步骤四、判断当前工作面的覆岩渗流隔离带在所选择的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法施工下是否破断,若不破断则继续实施,实现水资源保护性开采,若破断则调整开采参数,若调整开采参数仍破断则更换工作面布置方式;
步骤一中,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可分为:①Ⅰ类渗流隔离带:单一软弱岩层,渗透系数小于10-7m/s;②Ⅱ类渗流隔离带:单一硬岩层即结构关键层,单轴抗压强度大于60MPa,渗透系数小于10-4m/s;③Ⅲ类渗流隔离带:软岩与硬岩组合岩层;④Ⅳ类渗流隔离带:渗透系数大于10-1m/s,有侧限膨胀率大于40%,且厚度满足公式(1),
其中,式中γ为水的比重;Bi为原生裂隙宽度;μ为水体的动力粘滞系数,在25°时μ=0.839e-3Pa·s;δ为有侧限膨胀率;J为水力梯度;θ为原生裂隙与渗流隔离带水平线夹角;ds为裂隙间距;Mmin为Ⅳ类渗流隔离带最小厚度;
以上四类渗流隔离带根据层位又可分为:①高位渗流隔离带:Hs>Hf;②中位渗流隔离带:Hc≤Hs≤Hf;③低位渗流隔离带:Hs<Hc;其中,Hs为渗流隔离带层位;Hc为长壁跨落带高度;Hf为长壁导水裂隙带高度;
根据渗透系数与岩层组合划分的四类覆岩渗流隔离带中,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Ⅲ类>Ⅰ类>Ⅱ类>Ⅳ类;根据渗流根据层位划分的三类覆岩渗流隔离带中,实现对上部含水体渗流隔离的能力为:高位>中位>低位;
12类渗流隔离带划分为:4个强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大于高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5个弱渗流隔离带,渗流隔离能力小于中层位Ⅳ类渗流隔离带;3个中等渗流隔离带,
步骤二中壁式连采连充工作面布置方式具体包括2类:①针对强渗流隔离带,改进原旺格维利开采方法,先将原有隔离煤柱,也即是保护块段,采用巷柱式跳采法开采并充填,再开采旺格维利块段,也即使是开采块段;且开采参数满足公式(2);②针对中等与弱渗流隔离带,改进原旺格维利采煤法,旺格维利开采块段之间完全不留隔离煤柱,并对开采块段进行跳采充填,
Nd2<2lsinα+d1 (2)
其中,N为保护块段支巷数,N≥1个,N为整数;d2为保护块段支巷宽度;l为开采块段采硐长度;d1为开采块段支巷长度;α为开采块段支巷与采硐夹角。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三中:根据充填体受力特征获取其维持承载稳定性的临界强度,充填材料强度需要满足公式(3),
其中,Pmax为充填体最大载荷,MPa;H为煤层埋深,m;λ为安全系数;σc为实验室测得的充填体单轴抗压强度,MPa;M为煤层采高,m;W为壁式连采连充中充填体宽度,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中:采用公式(4)判断渗流隔离带是否破断,
式中,为渗流隔离带岩层最大拉应力;Hsh为渗流隔离带岩层厚度,为渗流隔离带岩层最大弯矩;为渗流隔离带岩层许用拉应力;
针对破断的强渗流隔离带,调整壁式连采连充开采参数:①增加保护块段支巷数N并降低保护块段支巷宽度d2;②降低旺格维利开采块段采硐长度l与支巷宽度d1;③直到Nd2≥2lsinα+d1时,采用中等渗流强度以下的工作面布置方式;
针对破断的中等及弱渗流隔离强度以下的渗流隔离带,不断提高充填体充填率,直到全采全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45415.1A CN113982581B (zh) | 2021-10-26 | 2021-10-26 | 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245415.1A CN113982581B (zh) | 2021-10-26 | 2021-10-26 | 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82581A CN113982581A (zh) | 2022-01-28 |
CN113982581B true CN113982581B (zh) | 2023-04-07 |
Family
ID=797413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245415.1A Active CN113982581B (zh) | 2021-10-26 | 2021-10-26 | 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982581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20221B (zh) * | 2022-04-29 | 2024-11-15 | 中国矿业大学 | 绿色低碳保水采煤优选方法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96771A (zh) * | 2013-12-18 | 2014-04-02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跳采式旺格维利采场支巷充填采煤方法 |
CN108119142A (zh) * | 2017-11-09 | 2018-06-05 | 中国矿业大学 | “五图-三带-两分区”保水采煤方法 |
CN109162713A (zh) * | 2018-09-03 | 2019-01-08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不改变覆岩水文地质条件的煤水双资源矿井开采模式 |
CN109577982A (zh) * | 2018-12-12 | 2019-04-05 | 中国矿业大学 | 壁式连采连充保水采煤及水资源运移监测、水害预警方法 |
CN111577280A (zh) * | 2020-05-19 | 2020-08-25 | 中国矿业大学 | 矿区多层位水资源协同保护性开采方法 |
WO2020192055A1 (zh) * | 2019-03-25 | 2020-10-01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顶板含水层两步骤注浆改性保水采煤方法 |
-
2021
- 2021-10-26 CN CN202111245415.1A patent/CN113982581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696771A (zh) * | 2013-12-18 | 2014-04-02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跳采式旺格维利采场支巷充填采煤方法 |
CN108119142A (zh) * | 2017-11-09 | 2018-06-05 | 中国矿业大学 | “五图-三带-两分区”保水采煤方法 |
CN109162713A (zh) * | 2018-09-03 | 2019-01-08 |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一种不改变覆岩水文地质条件的煤水双资源矿井开采模式 |
CN109577982A (zh) * | 2018-12-12 | 2019-04-05 | 中国矿业大学 | 壁式连采连充保水采煤及水资源运移监测、水害预警方法 |
WO2020192055A1 (zh) * | 2019-03-25 | 2020-10-01 | 中国矿业大学 | 一种顶板含水层两步骤注浆改性保水采煤方法 |
CN111577280A (zh) * | 2020-05-19 | 2020-08-25 | 中国矿业大学 | 矿区多层位水资源协同保护性开采方法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张杰 ; 侯忠杰 ; .水体下煤炭开采渗流实验研究.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01),第67-70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82581A (zh) | 2022-01-2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2505943B (zh) | 一种水源地中小煤矿用保水采煤方法 | |
CN113175325B (zh) | 基于关键层保护的煤与共生砂岩型铀矿协调开采方法 | |
CN103089275B (zh) | 富水极破碎围岩隧道塌方段围岩控制方法 | |
CN102536282B (zh) | 一种矿山回采巷道底臌灾害防治方法 | |
CN105971606B (zh) | 一种巨厚煤层长壁工作面开采方法 | |
CN103628878B (zh) | 破碎围岩矿体下向进路分层无分段巷道充填采矿方法 | |
CN102011611A (zh) | 控制上覆岩层移动变形的高水膨胀材料条带式充填方法 | |
CN106150546B (zh) | 一种根据地表沉陷特征进行采空区部分充填的方法 | |
Ma et al. | Water-preserved mining technology for shallow buried coal seam in ecologically-vulnerable coal field: A case study in the Shendong coal field of China | |
CN111608726A (zh) | 一种间隔式覆岩碎胀充填钢筋笼囊袋注浆减损方法 | |
CN111411962A (zh) | 一种煤矿冲击地压治理方法 | |
CN105332738A (zh) | 一种采煤沉陷灾变发生的预警方法 | |
CN107939403A (zh) | 一种垂直交叉矩形进路式盘区下向胶结充填采矿工艺 | |
CN104265294B (zh) | 大倾角煤层炮采面无煤柱开采方法 | |
CN117167080A (zh) | 一种三软厚煤层开采覆岩多层位离层注浆减沉方法 | |
CN113982581B (zh) | 基于低碳开采的覆岩渗流隔离带稳定性控制方法 | |
CN115199273A (zh) | 基于地表沉陷控制要求的采煤-充填工作面布局方法 | |
CN109635357B (zh) | 一种考虑采动岩体碎胀性的覆岩离层动态位置预测方法 | |
CN115126506B (zh) | 一种解放浅部第四含水层保护煤柱的注浆改造方法 | |
CN116838342A (zh) | 近场调控、远场隔离煤岩动力灾害区域防控方法 | |
CN106869934B (zh) | 一种适用于倾斜煤层的注浆开采方法 | |
CN114087015A (zh) | 一种矿山固废处置与工作面过陷落柱协同方法 | |
CN113818882A (zh) | 一种松散尾砂充填体下采场顶柱回收方法 | |
Yuan | Technique of coal mining and gas extraction without coal pillar in multi-seam with low permeability | |
CN113464139B (zh) | 一种源头减弱采动地裂缝发育的煤柱间隔错式工作面布局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