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52377A - 一种治疗气虚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Google Patents
一种治疗气虚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52377A CN113952377A CN202111467926.8A CN202111467926A CN113952377A CN 113952377 A CN113952377 A CN 113952377A CN 202111467926 A CN202111467926 A CN 202111467926A CN 113952377 A CN113952377 A CN 1139523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inese medicine
- traditional chinese
- medicine composition
- preparation
- syndrom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48—Fabaceae or Leguminosae (Pea or Legume family); Caesalpiniaceae; Mimosaceae; Papilionaceae
- A61K36/481—Astragalus (milkvetch)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36/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s
- A61K36/18—Magnoliophyta (angiosperms)
- A61K36/185—Magnoliopsida (dicotyledons)
- A61K36/25—Araliaceae (Ginseng family), e.g. ivy, aralia, schefflera or tetrapanax
- A61K36/258—Panax (ginse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45/00—Medicinal preparations containing active ingredient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A61K31/00 - A61K41/00
- A61K45/06—Mixtures of active ingredients without chemical characterisation, e.g. antiphlogistics and cardiaca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04—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for ulcers, gastritis or reflux esophagitis, e.g. antacids, inhibitors of acid secretion, mucosal protecta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alimentary tract or the digestive system
- A61P1/14—Prodigestives, e.g. acids, enzymes, appetite stimulants, antidyspeptics, tonics, antiflatul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1/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respiratory syst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13/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 A61P13/12—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urinary system of the kidney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39/00—General protective or antinoxious agent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P—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F CHEMICAL COMPOUNDS OR MEDICINAL PREPARATIONS
- A61P9/00—Drugs for disorders of the cardiovascular system
- A61P9/04—Inotropic agents, i.e. stimulants of cardiac contraction; Drugs for heart failure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3—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 A61K2236/331—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involving extraction with hydrophilic solvents, e.g. lower alcohols, esters or ketones using water, e.g. cold water, infusion, tea, steam distillation or decoction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30—Extraction of the material
- A61K2236/39—Complex extraction schemes, e.g. fractionation or repeated extraction step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236/00—Isolation or extraction methods of medicinal preparations of undetermined constitution containing material from algae, lichens, fungi or plant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traditional herbal medicine
- A61K2236/50—Methods involving additional extraction steps
- A61K2236/51—Concentration or drying of the extract, e.g. Lyophilisation, freeze-drying or spray-drying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tural Medicines & Medicinal Plant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Nuclear Medicine, Radiotherapy & Molecular Imaging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Medical Informatics (AREA)
- Alternative & Traditional Medicine (AREA)
- Biotechnology (AREA)
- Botany (AREA)
- Microbiology (AREA)
- Myc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Nutrition Science (AREA)
- Urology & Nephrology (AREA)
- Hospice & Palliative Care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Toxicology (AREA)
- Medicines Containing Plant Substa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证候类中药组合物,其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人参3‑9份,黄芪30‑90份。本发明还公开了前述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用水煎煮人参和黄芪,过滤得到药液;将药液浓缩成稠膏;将稠膏干燥,得到药粉;将所述药粉与药用辅料混合,制成中成药。人参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偏于阴而补中;黄芪补气升阳、益卫固表,偏于阳而实表,两药相须,一表一里,一阴一阳,相互为用,扶正补气之功益彰。经系统的动物和临床试验研究,该中药组合物能够治疗气虚症状,提高耐缺氧能力及抗疲劳能力,通过对机体整体气虚证的改善达到对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萎缩性胃炎等疾病脏腑功能的提升,改善疾病状态。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中医药学领域,涉及一种中药组合物,特别涉及一种防治气虚证的证候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气虚证是中医学理论与临床辨证中的一个最基本证候,在《黄帝内经》中就有对“气虚”、“气不足”的明确阐述,现代中医学对气虚证又有了诸多新的认知与补充,包括诊断标准与治疗原则等内容。中医的临床实践中,由于“气”的病理性改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疾病等主要的病机为“气虚”。如“真心疼”、“厥心痛”等心血管疾病,其病机大多数为本虚标实,“心痹者,脉不通”(《黄帝内经·痹论》),“阳微阴弦,即胸痹而痛,所以然者,责其极虚也”(《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由此可见,此处的虚主要为气虚,补益心气是基本治疗原则之一。如“积聚”、“臌胀”“肝着”等肝脏疾病,由于“五脏六腑,真气失而邪气并”而致的癥、瘕、积、聚,“皆由脾胃之气虚弱,不能运化精微而制水谷,聚而不散而成胀满。”(《兰室秘藏·中满腹胀论》),由此可见,气虚为一主要的病机。再如“胃痞”、“胃痛”等消化系统疾病,“病满,脾病也,本由脾气虚及气郁不能运行,心下病塞填满,故有中气不足,不能运化而成者”,可见,仓廪之官素体虚弱、中气损伤为一主要病机。再如“肺胀”“喘证”等呼吸系统疾病,“肺之壅,喘而两胠满”(《素问·大奇论》),“肺胀者,虚满而喘咳。”(《灵枢·胀论》),所谓“肺主一身之气,肺气和,则血脉利”,由于“肺胀之因,内有郁结,先伤肺气,外复感邪,肺气不得发泄,则肺胀作矣”(《症因脉治》),“实喘者有邪,邪气实也,虚喘者无邪,元气虚也”(《景岳全书·喘促》),由此可见,肺气虚弱是该病的一主要病机。亦再如,“腰痛”、“肾风”、“尿血”等泌尿系疾病,由于“肾者,气之根,精之处也”,肾气虚衰、人之气血亏虚无力,是发生水肿、腰痛甚至尿血主要病机。气虚证为中医临床的一个基本证候,主要表现为神疲乏力、少气懒言、自汗、语声低微、面色萎黄等,唇色淡或暗,舌体或胖大,舌质淡或淡红或暗淡,脉象虚弱等。如上所述元气之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机能减退,从而导致机体的生理功能活动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特征。据此,治疗当扶正益气。
人参、黄芪是临床经典的最广为使用的补气良药,用于治疗各种气虚之证。人参,味甘、微苦,性微温,归肺、脾、心、肾经,具有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安神益智之功效。黄芪,性微温,味甘,归肺、脾经,有补气升阳,益卫固表,托毒生肌,利水退肿之功效。黄芪、人参合用,黄芪偏于阳而实表,人参偏于阴而补中,两药相须,一表一里,一阳一阴,相互为用,其功益彰,共奏扶正补气之功。
中医的临床实践中,由于“气”的病理性改变,包括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呼吸系统疾病、泌尿系疾病等主要的病机为“气虚”。尽管肝、心、脾、肺与肾等多个系统常见病的临床基础治疗趋于成熟,但依旧未能达到满意的效果,患者的身心亦受到多种症状的困扰。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开展有效的中药组合物应用于临床,乃是彰显中医特性以及进行有效方剂/中药深入研究的重要的关键切入点。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发明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药物活性成分来自:人参和黄芪。
该发明为证候类药物,药简而力雄,制作工艺简单,含有皂苷类以及多糖类等生物活性成分,连续服用后,对人体无毒副作用。该中药组合物适用于临床多种疾病属气虚证的辅助治疗,具有扶正益气之功效。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人参3-9份,黄芪30-90份。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人参与黄芪的用量重量比为:1:5-10(比如1:6、1:7、1:8或1:9)。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药用辅料。本发明药用辅料可以是制作颗粒剂、胶囊、膏剂等的常规辅料。优选地,所述辅料包括填充剂和/或润滑剂;更优选地,所述填充剂为淀粉和/或糊精。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口服液、颗粒剂、胶囊、软胶囊、滴丸剂或煎膏剂。
本发明第二方面提供了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用水煎煮人参和黄芪,过滤得到药液;
S2:将所述药液浓缩成稠膏。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3:将所述稠膏干燥,得到药粉。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4:将所述药粉与所述药用辅料混合,制成中成药。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1中,煎煮次数为2-4次,合并每次煎煮的滤液作为所述药液;每次煎煮60-180分钟,每次煎煮用水为生药或上一次煎煮形成药渣重量的8-15倍。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所述稠膏的密度为:1.05-1.10g/cm3。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2中,所述浓缩为真空浓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中,所述干燥为喷雾干燥。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步骤S3中,将所述稠膏与所述填充剂以5-20:1的重量比混合后进行所述干燥。
本发明第三方提供了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在制备用于单独使用,用于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联合使用,或用作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的组分以治疗、预防、减缓和/或控制动物的疾病或亚健康状况或改善动物的机体机能的制剂中的用途,所述疾病或亚健康状况选自:气虚证;慢性心力衰竭;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所述改善动物的机体机能选自:提高耐缺氧能力;提高抗疲劳能力。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物为哺乳动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物选自人、小鼠、大鼠。
本发明第四方面提供了本发明第一方面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本发明第二方面所述的制备方法,在制备用于单独使用,用于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联合使用,或用作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的组分以治疗、预防、减缓和/或控制能够通过干预生理指标而治疗、预防、减缓和/或控制的动物的疾病或亚健康状况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干预生理指标选自:
提高心脏射血分数;提高心脏短轴缩短率;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提高心输出量;降低心室收缩末内径;降低心室舒张末内径;降低心室收缩末容积;降低心室舒张末容积;降低心肌胶原容积分数;抑制心肌纤维化;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降低血清肌酐含量;增强肺功能FEV1%;增强肺功能FEV1/FVC%;增强肺功能FVC%;降低谷丙转氨酶浓度;降低AST谷草转氨酶浓度;降低GGT谷氨酰转肽酶浓度。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物为哺乳动物。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动物选自人、小鼠、大鼠。
《内经》有云:“损者益之”,气虚者,补之以甘。本中药组合物的组成药简而力雄。方中人参甘,微温,微苦,入脾肺二经,可升可降。具有大补元气之功,补益作用强,针对气虚之证,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益五脏真气,扶正益气,为补气之圣药。益气之剂,赖清气之品而气益倍。方中黄芪甘微温,可补气升阳、益卫固表,为补气之要药。盖人之一身,土为万物之母,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能强,无论寒热补泻,先培中土,使药气四达,则周身之机运流通,水谷之精微敷布。肺主一身之气,肺气下陷,故气短而喘,肺朝百脉,肺气虚则百脉朝会不力,故脉现沉、迟、弱。人参、黄芪二药,补肺气,益脾气。人参“补气兼养阴,守而不走”,黄芪“补气兼扶阳,走而不守”,二药相合,可扶正益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功能主治:扶正益气。适用于气虚证的治疗。对于各系统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气虚证有辅助治疗作用。症见:神疲、气短、乏力、自汗、少气懒言、语声低微等自觉症状以及舌质淡、脉象虚弱等临床表现。对于中药组合物的评价,本发明亦结合了系统性的临床研究对于肝硬化气虚证、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证、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以及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进行了临床疗效观察。采用自身服药前后对照的方法,对中医证候评分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可明显改善患者的症状,改善证候表现的整体评价,包括神疲乏力等自觉症状以及舌脉的临床表现。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制作工艺简单,由具有显著临床功效的传统中药组成,不添加其他化学合成品,连续服用后,对人体无毒副作用。本中药组合物含有被现代药理学所证明的皂苷以及多糖类等生物活性成分,能够有效的用于气虚证的临床治疗,对于其他疾病属气虚证者,亦有较好的辅助治疗作用,具有扶正益气的功效。
附图说明
图1为各组大鼠超声心动图。
图2为各组大鼠心肌病理组织形态照片(Masson染色,200×),其中,A:假手术组;B:模型组;C: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剂量组;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E: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F:缬沙坦组。
图3为组合物对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照片(HE染色,200×),其中,A:假手术组;B:模型组;C: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低剂量组;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剂量组;E: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F:缬沙坦组。
其中,1:5、1:10、1:20代表组合物中人参与黄芪生药用量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本发明所用中药原料药材人参和黄芪特别是它们的质量符合2020版《中国药典》标准,其有效成分,比如人参中人参皂苷Rg1(C42H72O14)和人参皂苷Re(C48H82O18)的总量不少于0.27%,人参皂苷Rb1(C54H92O23)不少于0.18%。黄芪中含毛蕊异黄酮葡萄糖苷(C22H22O10)不少于0.020%。本发明以下实施例中使用的原料药人参、黄芪饮片采用2020版《中国药典》中的炮制方法得到。
本发明试验例中使用的组合物1-5的制备
本发明使用的原料药材为:人参1重量份,黄芪3-30重量份,组合物1-5的具体重量份参见下表1。
表1 组合物1-5原料的具体重量份数
组合物 | 人参/重量份 | 黄芪/重量份 |
组合物1 | 1 | 3 |
组合物2 | 1 | 5 |
组合物3 | 1 | 10 |
组合物4 | 1 | 20 |
组合物5 | 1 | 30 |
组合物1-5为颗粒剂,制备方法如下:(1)分别按照组合物1-5的原料配比称取人参、黄芪,加药材10倍重量的水煎煮3次,每次2小时,每次煎煮药液经过滤去渣后合并,搅拌均匀。(2)将步骤(1)所得的滤液进行真空浓缩,浓缩到以水作参考密度时60℃时相对密度为1.05-1.10(1.05-1.10g/cm3)的稠膏。再加入适量糊精(生药与糊精重量比为10:1),搅拌均匀,过100目筛,取筛下物进行常规喷雾干燥,得提取物中间体(或称为药粉)。(3)颗粒剂的制备:在提取物中间体中,再加入糊精和硬脂酸镁适量,充分混匀,干燥,常规干法制粒,即得本发明组合物的颗粒剂(组合物1-5)。以上制备例仅为本发明组合物制备示例,并不构成对本发明组合物剂型的限制,本发明的组合物可以采用本领域常规方法制备成任何可用的中药剂型或中成药剂型。
试验例1:对小鼠耐缺氧及抗疲劳的改善作用
临床气虚证的最重要的表现是气短、乏力,而考察耐缺氧能力和抗疲劳作用能够侧面反映药物对气虚证的治疗作用。本实验拟采用经典的常压耐缺氧实验和负重力竭游泳实验,评价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三种配伍比例对常压耐缺氧和抗疲劳的作用。
受试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1份,黄芪分别是5份、10份、20份,即人参黄芪1:5组(组合物2)、人参黄芪1:10组(组合物3)、人参黄芪1:20组(组合物4)。
动物:BALB/c小鼠192只,SPF级,雌雄各半,体重18~20克,购买自斯贝福(北京)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19-0010;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SPF动物室饲养。
对小鼠常压耐缺氧的影响试验方法:试验随机分为6组,每组16只小鼠,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单独使用黄芪组(2.75g/kg·d)、单独使用人参组(0.34g/kg·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1:5组(4.40g/kg·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1:10组(4.80g/kg·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1:20组(3.93g/kg·d)。单独使用黄芪组和单独使用人参组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同组合物1-5。根据组合物临床人用的有效用药量(生药量)按照人/小鼠体表面积、以及出膏率等计算小鼠给药剂量,其中4.40g/kg·d、4.80g/kg·d、3.93g/kg·d为相应组别的组合物按照生药量计算得到的小鼠每天给药剂量,给药剂量g/kg·d的含义是每天每千克小鼠使用生药量的克数。具体换算方法可参考《药理实验方法学》。给小鼠灌胃用药,是按照小鼠给药剂量将制备的颗粒剂用蒸馏水溶解配制。
给药方法:灌胃给药0.2ml/10g体重,每日1次,连续灌胃14天,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蒸馏水。分别在给药前,给药7天后,给药14天后称量体重。
实验过程:小鼠适应性喂养4天后,进行前述灌胃给药,末次给药后1h,将各组小鼠分别放入装有5g钠石灰的250ml广口瓶中,每瓶中放入1只小鼠,用瓶塞和凡士林密封瓶口,立即计时至小鼠停止呼吸,小鼠挣扎抽搐后突然瘫痪,以胸廓起伏运动完全停止作为判断标准,记录小鼠在密闭广口玻璃瓶内的存活时间,记为小鼠常压耐缺氧的存活时间。
小鼠负重游泳实验试验方法:试验随机分为6组,每组16只小鼠,雌雄各半,空白对照组、单独使用黄芪组(2.75g/kg·d)、单独使用人参组(0.34g/kg·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1:5组(4.40g/kg·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1:10组(4.80g/kg·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1:20组(3.93g/kg·d)。单独使用黄芪组和单独使用人参组的药物的制备方法同组合物1-5。
给药方法:灌胃给药0.2ml/10g体重,每日1次,连续灌胃14天,空白对照组给予相同体积蒸馏水。分别在给药前,给药7天后,给药14天后称量体重。
实验过程:小鼠适应性喂养4天后,进行前述灌胃给药,末次给药后1h,各组小鼠分别称重,将其自身体重5%的铅条捆绑于尾根部,置小鼠于游泳箱中(水温25℃,水深约30cm)游泳,强迫游泳至力竭。记录小鼠开始游泳至全身没于水下8s不能浮出水面为游泳时间。
试验结果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小鼠体重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给药前、给药7天及给药14天时,各给药组小鼠体重均正常增长,无显著性差异。见表2。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小鼠耐缺氧作用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不同比例配伍连续灌胃给予14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比例能够使小鼠常压缺氧下的存活时间延长14.13%(P<0.05),本发明中药组合物2能使小鼠常压缺氧下的存活时间延长3.60%,中药组合物4比例使小鼠常压缺氧下的存活时间缩短了3.24%,具体见表3。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比例1:10组比较,#P<0.05,##P<0.01对小鼠负重游泳时间的影响: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不同比例配伍连续灌胃给予14d,本发明中药组合物3比例可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延长24.88%,本发明中药组合物2比例可使小鼠负重游泳时间延长5.24%,具体见表4。
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P<0.05,**P<0.01;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比例1:10组比较,#P<0.05,##P<0.01
结论:实验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1:10比例可明显提高机体的抗缺氧能力,具有提高缺氧耐受性,同时能够显著延长小鼠负重游泳存活时间,其作用明显优于人参、黄芪单独给药及其它比例,表明其对机体运动性疲劳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因此,从缺氧耐受性和抗疲劳作用来看,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黄芪的比例在1:10最佳。
试验例2: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的治疗作用
冠状动脉的闭塞或狭窄造成心肌的缺血,心肌收缩力下降,心肌的梗死面积进一步扩大丧失功能,一段时间后可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本实验以结扎冠状动脉的左前降支造成SD大鼠心肌梗塞,继而形成慢性心衰的动物模型,观察本发明的中药组合物改善心功能的作用。
实验动物:雄性SD大鼠67只,SPF级,体重180~200g,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06。大鼠饲养于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SPF级实验动物中心,温度23±3℃,湿度50±6%,光照12h,昼夜交替,自由饮食饮水。
实验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1份,黄芪3份(即组合物1),制备方法采用实施例1。缬沙坦,诺华制药生产。
动物模型的建立与实验分组:SD大鼠于动物房适应性饲养3天后进行造模手术,术前一晚禁食禁水。以生理盐水制备3.5%(w/v,下同)水合氯醛溶液,将大鼠称重,按1ml溶液/100g大鼠体重给予大鼠腹腔注射,待大鼠进入麻醉状态后,将其四肢仰位固定于鼠板,行气管插管,接入小动物呼吸机(70次/分钟,呼吸比值1:2,潮气量9.0)。待大鼠稳定呼吸后行开胸手术,将鼠板横向放置,左胸部脱毛,喷酒精消毒,于大鼠左侧腋窝下1cm处剪开外皮,钝性剥离两层肌肉组织,暴露肋骨,沿大鼠胸部左侧3、4肋间钝性分离并用止血钳撑开,轻剥心包膜,胸腔内塞入棉花隔离肺部、胸腺组织,使心脏完整暴露,使用0号手术线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上部,稳定片刻后观察到心脏颜色由红转为苍白,提示心梗模型制备成功。取出棉花,行关胸,排出胸腔内空气,立即缝合双肋、肌肉、表皮,并在伤口处涂抹青霉素。待大鼠苏醒可自主翻身后取出气管插管。手术完毕后大鼠恢复正常饮食饮水。为了排除手术因素的影响,设置假手术组大鼠。假手术组只穿线,不结扎冠状动脉左前降支上部,其余步骤同上。不接扎则只造成手术创伤与恢复,不会造成心力衰竭。
从67只大鼠中挑选手术效果良好的50只进行后续实验,中药组合物SD大鼠随机分为5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Model)、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生药给药量:4.5g/kg·d)、中剂量组(生药给药量:3.0g/kg·d)、低剂量组(生药给药量:1.5g/kg·d)及阳性药缬沙坦组(缬沙坦,30mg/kg),每组10只。手术后给药组连续灌胃给药28d,每日1次,假手术组与模型对照组给予等量生理盐水灌胃。本发明动物试验时计算的各组给药量都是根据临床中人的用药有效量换算过来的,包括阳性药缬沙坦组的给药量。
一般状态观察:大鼠造模后,按照给药时间节点,定期观察大鼠的毛色、精神、活动状态,记录大鼠每周体重变化。
超声心动图检测:大鼠给药28天结束后,行超声心动图测定心脏结构和功能变化。大鼠称重,使用3.5%水合氯醛溶液,按1ml溶液/100g大鼠体重给予大鼠腹腔注射麻醉,待麻醉状态后,对大鼠胸部左侧锁骨至肋骨下缘进行脱毛备皮处理。将大鼠仰位固定四肢于平台,稳定心率,在备皮处涂抹医用超声耦合凝胶,然后用探头在左室长轴及胸骨旁短轴切面进行二维扫查,选用左室短轴切面M超测量左室收缩末内径(LVIDs),左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室收缩末容积(LVEVs),左室舒张末容积(LVEVd),射血分数(LVEF),短轴缩短率(LVFS),每搏输出量(SV),心输出量(CO),以上指标连续测量五个周期,取平均值计算。检测结束后待大鼠苏醒,放回动物房。
大鼠心肌病理组织检测:大鼠末次给药结束后,行3.5%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开胸取材,留取心肌梗死边缘区组织,固定于4%组织固定液中,脱水、透明、石蜡包埋、切片。待用于病理HE和Masson染色分析。
大鼠心肌容积胶原分数测定:Masson图像采集分析,每组选取6张切片,各切片选取3个不同视野,利用Image J软件测算各视野胶原容积分数(Collagenvolume fraction,CVF),即胶原阳性的蓝色面积与组织总面积的百分比。
血浆AngⅡ检测:大鼠末次给药后,行3.5%水合氯醛溶液腹腔注射麻醉,腹主动脉取血,放入枸橼酸抗凝管中,静置15min,2000g离心10min,取上清即为血浆。按照试剂盒说明书测定AngⅡ水平。
结果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大鼠一般状态的影响:假手术组在给药期间精神状态均良好,活动尚可,毛色柔顺并光亮,较少争斗。模型组和各给药组大鼠毛色暗淡,部分皮毛竖起、凌乱,前期晨间争斗活动多,较为激烈,出现撕咬现象。随着给药时间延长,争斗情况缓和,趋渐温顺,应激性下降,模型组和其他各组大鼠总体上状态差异不明显。给药期间各组大鼠体重均不同程度上升,给药4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体重显著下降(P<0.01),各给药组较模型对照组体重上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4.5g/kg·d组较模型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整体来看,各剂量给药组的体重变化未显示剂量依赖性。见表5。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5,**P<0.01;与模型组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和心室结构的的影响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脏功能的影响:给药4周后,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LVEF、LVFS、SV、CO均显著降低(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以上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上升(P<0.01或P<0.05),其中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大鼠的各项指标与模型对照组比均显著升高(P<0.01)。总体上各剂量组未呈现明显的剂量依赖趋势,但以高剂量组的改善效果较好。见表6。
注:与假手术组比较##P<0.01,#P<0.05;与模型组比较**P<0.01,*P<0.05中药组合物。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室结构的影响:给药4周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LVIDs、LVIDd、LVEVs、LVEVd均显著上调(P<0.01),与模型组相比,各给药组以上指标均明显下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见表7。
注:与Model组比较,**P<0.01,*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心梗后心衰大鼠超声心动图影响:由心脏造影可看出,假手术组心脏轮廓正常,内部结构无异常,室壁收缩/舒张节律正常。模型组可见全心腔扩大,以左心扩大为主,梗死部位心肌厚度显著变薄并向心脏轮廓外膨凸。收缩期增厚率降低,室壁运动异常,非梗死部位出现代偿性室壁运动幅度增强。M型示二尖瓣舒张期活动幅度降低,瓣口变小。各给药组较模型组相比,心室收缩幅度增强,心肌收缩速度加快,室间隔及左室壁无明显变薄。见图1。各组大鼠超声心动图的变化情况参见图1。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大鼠心肌病理组织形态的影响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纤维化的影响: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心肌细胞形态正常,分布均匀,心肌间隙无明显胶原沉积,肌纤维排列致密、规则,层次分明。模型组心肌间隙明显增大,肌纤维发生断裂,出现空泡并伴随大量胶原沉积,心肌纤维化组织增多。与模型组比较,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组和缬沙坦组的心肌损伤均有一定改善,心肌细胞间隙缩小,可见少量胶原沉积,肌纤维排列较完整,断裂减少,心肌纤维化程度减轻,肉眼观察以高剂量组恢复程度最好。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损伤有改善作用。见图2,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对改善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损伤的效果非常显著。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胶原容积分数的影响:与假手术组比较,模型组大鼠CVF显著上升(P<0.01);与模型组比较,各给药组大鼠CVF显著下降(P<0.01),其中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下降程度最明显,综合来看,随着给药剂量加大,大鼠CVF逐渐呈下降趋势,初步显示剂量依赖性。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降低心肌CVF,抑制心肌纤维化,以中、高剂量效果较好。见表8。
注:与Model组比较,**P<0.01,*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心肌组织形态的影响:结果显示,假手术组大鼠心肌组织排列紧密规则,心肌细胞形态完整,周围血管清晰且无结缔增生。模型组心肌组织呈无规则分布,结构较为杂乱,心肌细胞形态改变,心肌间隙增大,肌间质胶原纤维增多,部分肌纤维断裂,并可见大量炎性因子浸润。与模型组相比,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组心肌组织损伤有一定改善,心肌组织排列较致密,细胞形态较完整,肌间质充血肿胀、肌纤维断裂溶解情况得到缓解,炎症浸润不明显。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改善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缺血心肌损伤。见图3,说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对改善急性心梗后心衰大鼠缺血心肌损伤的效果非常显著。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心力衰竭大鼠血管紧张素Ⅱ水平的影响:AngⅡ是心衰病理过程的特征标记物。结果显示,与假手术组相比,模型组大鼠血浆AngⅡ含量显著升高(P<0.01),经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治疗后,其在血浆中含量显著下降,且作用效果与阳性药缬沙坦相似(P<0.01)。见表9。
注:与Model组比较,**P<0.01,*P<0.05
结论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药组合物对机体状态的影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药组合物与缬沙坦能明显改善心梗模型的大鼠的体重。表明对患病后大鼠的整体状态有较好的调节作用。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中药组合物对心功能和心室结构的影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心梗后心衰所致心功能损伤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超声心动图为判断心脏结构和功能的无创影像学检查手段,可定量、可视化评估局部心肌及整个心脏收缩舒张功能及心肌运动障碍,是心血管疾病的可靠诊断方法。本实验结果显示,模型大鼠心脏射血分数、收缩分数、每搏输出量和心输出量明显下降,表明心功能出现严重损伤,经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干预后,以上指标均出现回升,且具有差异性。心衰时,持续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和体液代偿机制紊乱增加了心肌室壁压力,使心脏负荷加重,心肌产生一系列结构和表型功能改变,包括心室扩张、心室结构重塑等。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各剂量组均能明显下调心衰大鼠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内径和左室舒张末、收缩末容积,提示其对心衰大鼠心室重构有良好的改善作用。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心肌病理组织结构的影响:心肌纤维化是指在心肌的正常组织结构中胶原纤维过量聚集、心脏组织中胶原浓度显著升高或胶原成分发生改变,该病理变化是多种心血管疾病发展末期的必然结果,是心室重构的重要形式。基于HE、Masson染色结果和心肌CVF测定,我们发现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减轻心衰大鼠心肌纤维化程度,抑制胶原沉积,改善心室重构,提示抑制心肌纤维化可能是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保护缺血心肌的重要机制。并且其效果显示剂量依赖性,以高剂量组治疗效果最好。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血浆血管紧张素的影响:血管紧张素(Angiotensin,ANG)是心衰病理过程的特征标记物,其在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及促进肾上腺激素释放中都起到重要作用。在心衰的发生过程中,持续性的缺血缺氧加重心肌损伤、心功能恶化,使得血浆AngⅡ水平升高,其与血管紧张素受体(AT1)结合,可促进胶原沉积,最终引起心室重构、心肌纤维化。本实验结果显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高剂量组可下调心衰大鼠血浆AngⅡ含量,其效应与缬沙坦组类似,结合染色结果,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发挥心衰治疗作用的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纤维化和心室重构有关。
试验例3:小鼠口服给药急性毒性试验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采用最大给药量实验方法,观察本方引起ICR小鼠急性毒性反应的性质、程度和时效关系及可逆性等。
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1份,黄芪10份,制备方法采用实施例1组合物3,经步骤(2)后制备的药粉。
动物及分组:SPF级ICR小鼠,体重20±2克,雌雄各半,购于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许可证编号:SCXK(京)2010-0010。按体重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20只,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20只。
给药方法:小鼠经适应性喂养后,试验前禁食(自由饮水)16小时,按体重将小鼠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每组20只,雌雄各半。以水为溶剂,以最大浓度(1.9g生药/ml)、最大体积(40ml/kg体重),用12号灌胃针头,24h内分2次灌胃给药,累积给药剂量为152g生药/kg体重,对照组灌服等体积纯净水,给药后密切观察并记录动物的状态。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观察期结束后对所有小鼠进行剖检,肉眼观察和记录各组织、器官的情况。
给药剂量设计理由:临床用法用量: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相当于66g生药/日,按70kg/人体重计算,则临床剂量为0.9g生药/kg。因本次试验为最大给药量试验,采用最大给药浓度、最大给药容积的给药方案。本药水提物的最大可配制浓度为1.9g生药/ml,小鼠采用最大给药容积(40ml/kg),24h内2次给药的方案,给药剂量为:1.9g生药/ml×2×40ml/kg=152g生药/kg,152g生药/kg÷0.9g生药/kg=168倍。即:拟定小鼠最大给药量为临床拟用最高剂量的168倍。
动物给药前、后状态观察(给药日)
观察例数:全部动物。观察方法:笼内观察。观察内容:给药当日对动物外观体征、活动状态、呼吸、排泄等进行观察,记录给药后动物中毒反应的症状(症状出现的起始时间、持续时间、消失时间)及动物死亡情况。观察次数:各组动物均在给药前观察一次,给药后连续观察5h。
动物一般状态观察(非给药日)
观察例数:全部动物。观察方法:笼内观察。观察内容:给药后1h、3h及1~14天每日观察动物的毒性反应情况:观察有无呼吸困难、呼吸暂停、紫绀、呼吸急促、鼻异常分泌物;观察自发活动、刺探、梳理毛发、运动是否正常,有无困倦、正常反射丢失、麻醉、强直性昏厥、运动失调、异常运动、俯卧、震颤、肌束震颤等异常情况;有无阵挛性、强直性、昏厥性等抽搐现象;观察角膜眼睑闭合、正位反射、牵张反射、惊跳反射等是否正常;是否有流泪、上睑下垂等;观察是否有皮肤、尾巴、舌头、耳朵、足垫、结膜以及体温升高等血管扩张症状,皮肤是否有水肿或红斑;观察有无唾液分泌过多;有无毛囊立毛肌收缩;观察肌张力;观察大便干燥或水样便;观察是否有红尿或尿失禁等。观察次数:给药后连续观察14天,每日观察1次。
体重测定:
测定次数:7次。测定例数:给药前、后全部动物。测定方法:测给药前体重;给药后第1、2、3、4、7与14天测体重。
剖检及观察剖检例数:全部动物。剖检方法:①剖检前试验人员根据被剖检小鼠给药前、后状态观察记录及动物一般状态观察记录结果,填写剖检记录表。②对动物进行外观检查,颈部脱臼将小鼠处死,对主要脏器进行剖检,肉眼观察有无明显的组织器官异常,填写剖检记录表。
剖检脏器:脑、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胃、胰腺、小肠、大肠、睾丸、卵巢、子宫、胸腺、淋巴等。
病理组织学检查:试验结束后,解剖所有动物,进行大体观察,若发现任何器官出现体积、颜色、纹理等改变时,应记录并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由于在剖检过程中,肉眼观察未见有病变的组织器官,故未进行组织病理学检查。
试验结果
一般状态: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小鼠用药后体重正常,摄食量正常;未见毛发竖立、流涎、呼吸困难、鼻孔分泌物阻塞、抽搐等现象,自发活动、摄食饮水、各项反射、眼睑、心血管系统表观、肌张力、二便、皮肤等均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死亡。结果:对照组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各20只动物,每只动物分别于给药前,以及给药后1h、3h、1d、2d、3d、4d、5d、6d、7d、8d、9d、10d、11d、12d、3d、14d观察呼吸、运动、反射、心血管、流涎、肌张力、排便、毛发,均为发现异常。
体重变化: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给药后体重正常,雄性小鼠药后1~14天体重增长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体重统计结果见表10、11。
组别 | 对照组(雌) |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雌) |
给药前 | 21.07±1.10 | 20.72±1.12 |
给药1天 | 22.34±0.98 | 21.58±1.19 |
给药2天 | 23.08±0.98 | 22.21±1.28 |
给药3天 | 23.96±1.35 | 22.74±1.45 |
给药4天 | 25.76±1.48 | 24.08±1.71 |
给药7天 | 26.23±1.91 | 24.84±2.00 |
给药14天 | 28.76±2.13 | 27.99±1.79 |
死亡情况:对照组及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在给药后所观察的14天内均无动物死亡。
解剖观察:试验结束后,对脑、心、肝、脾、肺、肾、肾上腺、胃、胰腺、小肠、大肠、睾丸、卵巢、子宫、胸腺、淋巴等进行全面细致的肉眼观察,各脏器的体积、颜色及纹理等均未见异常。
结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组小鼠给药后,未见毛发竖立、流涎、呼吸困难、鼻孔分泌物阻塞、抽搐等现象,自发活动、饮水、各项反射、眼睑、心血管系统表观、肌张力、二便、皮肤、体重增长等均正常,与对照组比较均无明显差异,无明显不良反应及死亡。试验结束后,进行全面细致的大体尸检,各脏器的体积、颜色及纹理等均未见异常。提示以最大浓度(1.9g生药/ml)、最大体积(40ml/kg),累积给药剂量为152g生药/kg,约相当于临床剂量的168倍(临床用量为66g生药/人/日,按70kg/人计算,则临床剂量为0.9g生药/kg),动物状态良好,无急性毒性反应及死亡。
试验例4: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COP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肺功能的干预作用研究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在基础医学实验的研究过程中对模式动物有显著的干预作用,可明显的改善实验大鼠的心功能等指标,而治疗证候的药物最直接与最关键的作用应体现在临床疗效上,特别是对患者症状的改善与脏腑功能的改善等方面,下面通过临床病例来说明本发明组合物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效果。
诊断标准
气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
气虚证(八纲辨证)由于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机能减退。证候诊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药学名词》(2004,科学出版社)。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次症:懒言、声低。舌脉:舌淡,脉虚弱。诊断依据:主症2项加兼症1项以上,结合舌脉进行诊断。
疾病诊断标准
参照2018“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全球倡议(GOLD)”和2013年中华医学会呼吸病学分会制定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的诊断标准:①有咳嗽、咳痰、气短或呼吸困难的临床症状;②有暴露于危险因素病史(家族史、烟草、职业、室内外污染);③持续的气流受限(必备条件):肺功能检查提示吸入短效支气管舒张剂后FEV1/FVC<70%,可确定为不完全性可逆性气流受限;④稳定期:患者咳嗽咳痰气短等症状稳定或症状轻微。
受试者的选择
纳入病例标准:(1)年龄35-70岁,性别不限;(2)中医辨证为气虚证;(3)肺功能GOLD2-3级,同时综合评估B组或C组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稳定期患者(根据GOLD 2017更新的综合评估ABCD分组模式);(4)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合并有支气管扩张、支气管哮喘、活动性肺结核、肺栓塞、气胸、胸腔积液患者;(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重大系统性疾病,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不良者;(3)有较复杂合并证型者,包括痰、瘀、寒、热毒等实证,以及明显的阴虚及阳虚患者等;(4)过敏体质者或对试验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5)育龄妇女处于妊娠、哺乳期、近半年有妊娠意向或妊娠试验(测尿或血HCG)阳性,并且在研究期间不能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有效避孕措施包括绝育、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或当地法律规定的隔膜法)者;(6)近1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7)精神、神经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愿及沟通障碍者;(8)酗酒者以及药物滥用及成瘾者。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给药方案
受试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1份,黄芪10份(组合物3)。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一剂,生药量为66g/日,热开水溶化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基础治疗
根据COPD全球倡议,给予稳定期规范治疗,包括吸入及口服支气管扩张剂、吸入激素、抗炎等,治疗的目的减轻症状、改善病理状态,预防病变进一步发展,改善生活质量。试验期间禁止合并应用其他中药饮片、复方或者中成药。合并用药:所有的合并用药都必须详细记录在原始记录和CRF中,包括药物的通用名称、使用剂量和给药方法、用药起始时间及使用的原因。
评价标准:气虚证量化评分改善≥50%视为有效,改善<50%视为无效。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治疗周期:每2周为1个节点,达到评价标准者即可出组,最长周期12周。治疗期结束后转入常规医疗。
观察指标。主要指标:中医气虚证量化评分表(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兼症-懒言、语声低微)。次要指标:6分钟步行试验,肺功能(FEV1%,FEV1/FVC%,TLC%)、Borgscale分级、mMRC问卷、CAT评分、PRO量表、ESQ量表、SF-36量表。
结果
一般资料:研究共纳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55例,脱落1例,其中男性41例,女性14例;平均年龄在54.2±8.53岁,最高龄可达69岁,最年轻者仅29岁;共有41例存在合并病,36例有合并用药。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COPD气虚证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症状总积及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大致符合正态分布,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懒言、语声低微等症状,具体参见表12。
表12.治疗前后气虚证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COPD气虚证患者肺功能相关评定指标影响,参见表13: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肺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CAT评分、PRO评分符合正态分布,ESQ评分、mMRC评分、Borg评分、SF36评分数据不符合正态分布,分别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肺功能、6分钟步行试验、CAT评分、PRO评分、ESQ评分、mMRC评分、Borg评分较治疗前均显著改善,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的肺功能,减轻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运动耐力,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COPD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参见表14: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疾病组Th2含量下降,Th17含量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组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Th17含量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2含量下降、Th1、Treg含量升高,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14.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结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气虚证的证候积分的影响:服药前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单项证候和整体证候积分明显的减少,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气虚证的改善有显著的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肺功能的影响:肺主气、司呼吸。这个功能描述在中西医学中是相似的。FEV1(1秒用力呼气容积)表示的是深吸气后,做用力呼气的第一秒呼出的气体容积,即1秒用力呼气容积,是诊断哮喘和COPD的常用指标,肺道的阻塞,导致FEV1%值的下降,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明显的升高FEV1%的作用。阻塞性的气道功能障碍以FEV1/FVC的降低为主,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升高FEV1/FVC的比值,可能与同时升高了COPD患者FVC(用力肺活量)的数值有关。CAT(慢性阻塞性肺病评估测试)量表的核心意义在于对咳嗽、咳痰、胸闷、睡眠、精力、情绪这6项主观指标和运动耐力,日常运动影响这两项耐受力的评价。分值会随着COPD的分级增加而逐渐增加。结果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显著性降低了CAT评分,防止肺功能的进一步恶化,具有保护肺功能的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COPD气虚证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机体免疫系统与中医理论中“正气”的功能类似,“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即体内有正气顾护,邪气无法入侵,机体就能免于生病。免疫系统对于人体也体现的是这样的作用,所以免疫系统异常也是气虚的表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气虚证患病受试者的Th2、Th17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能够显著改善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
试验例5: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者的干预作用研究
诊断标准
气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
气虚证(八纲辨证)由于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机能减退。证候诊断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药学名词》(2004,科学出版社)。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次症:懒言、声低。舌脉:舌淡,脉虚弱。诊断依据:主症2项加兼症1项以上,结合舌脉进行诊断。
疾病诊断标准
慢性肾小球肾炎诊断标准:参照1993年中华内科杂志《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分型与治疗及诊断标准专题座谈会纪要》。
受试者的选择
纳入病例标准
(1)年龄在18-70岁,性别不限;(2)符合中医气虚证诊断标准;(3)原发性慢性肾小球肾炎,50%以上有肾穿的病理报告;(4)尿蛋白定量为0.5-6.0g/24h;(5)eGFR≥30ml/min;血浆白蛋白≥30g/L;(6)血压经降压治疗稳定在140/90mmHg以下;(7)能够理解本临床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继发性肾小球疾病,如糖尿病肾病、紫癜性肾炎、狼疮性肾炎、高血压病肾损害等;(2)有较复杂合并证型者,包括痰、瘀、寒、热毒等实证,以及明显的阴虚及阳虚患者等;(3)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重大系统性疾病;(4)近1个月内用过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抗生素者。(5)过敏体质者或对试验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6)育龄妇女处于妊娠、哺乳期、近半年有妊娠意向或妊娠试验(测尿或血HCG)阳性,并且在研究期间不能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有效避孕措施包括绝育、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或当地法律规定的隔膜法)者;(7)近1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的患者;(8)精神、神经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愿及沟通障碍者;(9)酗酒者以及药物滥用及成瘾者
正常对照受试者
(1)年龄≥18岁,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为19-26kg/m2,性别不限。(2)中医辨证无气虚证表现者。(3)常规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无异常。(4)近1个月内未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5)能够理解本临床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自愿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合并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过敏体质或有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等;(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不良者;(3)育龄妇女处于妊娠、哺乳期或月经期者;(4)精神、神经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愿者;(5)酗酒者以及药物滥用及成瘾者。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给药方案
受试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1份,黄芪30份(即组合物5)。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一剂,生药量为93g/日,热开水溶化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基础治疗
根据慢性肾小球肾炎的诊疗指南,给予规范治疗,包括控制血压,减少尿蛋白以ACEI或ARB类药物为主,血压控制在140/90mmHg以下;降脂治疗以他汀类药物为主等,预防病变进一步发展,改善生活质量。试验期间禁止合并应用具有除益气作用外的其他中药饮片、复方或者中成药。合并用药:所有的合并用药都必须详细记录在原始记录和CRF中,包括药物的通用名称、使用剂量和给药方法、用药起始时间及使用的原因。
评价标准:气虚证量化评分改善≥50%视为有效,改善<50%视为无效。
中药组合物的治疗周期:每4周为1个节点,达到评价标准者即可出组,最长周期8周。治疗期结束后转入常规医疗。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中医气虚证量化评分表(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兼症-懒言、语声低微)。
次要指标:24小时尿蛋白定量、肌酐、eGFR、SCr、BUN。
结果:研究共纳入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40例,脱落1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29例;平均年龄在45.79±11.81岁,最高龄可达67岁,最年轻者仅22岁;共有3例存在合并病,11例合并用药,1例缺失。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参见表15: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症状总积及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大致符合正态分布,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慢性肾小球肾炎患者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懒言、语声低微等症状。
表15.治疗前后气虚证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者肾功能的影响,参见表16: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24h尿蛋白定量、Scr均不符合正态分布,eGFR、BUN符合正态分布,分别采用非参数检验与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肾功能各指标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改善,Scr(肌酐)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表16.治疗前后肾功能指标变化
注:与正常对照组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参见表17: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疾病组Th1含量升高,Th2含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组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Th1含量下降,Th2含量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Treg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17.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结论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气虚证的证候积分的影响:患病受试者的证候积分明显较高,而服药后患者的症状改善明显,证候积分显著性的减少,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气虚证的改善有明显的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肾功能的影响:肾为气之根,肾主纳气。现代医学的肾功能与中医学的“肾”的作用有部分的相似意义。Scr(血清肌酐)主要反映肾小球滤过功能,是评价肾脏损伤的重要指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明显降低Scr水平,说明对肾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BUN(尿素氮)24h尿蛋白定量、eGFR的水平亦有影响,但没有显著性差异。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慢性肾小球肾炎气虚证患病受试者的Th1、Th2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示异常,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显著改善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
试验例6: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的干预作用研究
诊断标准
气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药学名词》(2004,科学出版社)。证候诊断:气虚证(八纲辨证)由于: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机能减退。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次症:懒言、声低。舌脉:舌淡,脉虚弱。诊断依据:主症2项加兼症1项以上,结合舌脉进行诊断。
疾病诊断标准
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参照“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2017)”及“慢性萎缩性胃炎中西医结合诊疗共识意见(2017年)”制定。
受试者的选择
纳入病例标准
(1)年龄35-70岁,性别不限;(2)中医辨证符合气虚证及脾气虚证标准,且“中医气虚证量化评分”≥10分;(3)西医诊断符合慢性萎缩性胃炎诊断标准(3个月内胃镜、病理诊断支持);(4)病理分级为中度及以上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伴有异型增生属胃癌前病变患者;(2)合并有心脑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重大系统性疾病,或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不良者;(3)有较复杂合并证型者,包括痰、瘀、寒、热毒等实证,以及明显的阴虚及阳虚患者等;(4)过敏体质者或对试验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5)育龄妇女处于妊娠、哺乳期、有妊娠意向或妊娠试验(测尿或血HCG)阳性,并且在研究期间不能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有效避孕措施包括绝育、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或当地法律规定的隔膜法)者;(6)近3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患者;(7)精神、神经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愿者;(8)酗酒者以及药物滥用及成瘾者。
正常对照受试者
(1)年龄≥18岁,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为19-26kg/m2,性别不限。(2)中医辨证无气虚证表现者。(3)常规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无异常。(4)近1个月内未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5)能够理解本临床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自愿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或合并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过敏体质或有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等;(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不良者;(3)育龄妇女处于妊娠、哺乳期或月经期者;(4)精神、神经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愿者;(5)酗酒者以及药物滥用及成瘾者。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给药方案
受试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1份,黄芪3份(即组合物1)。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一剂,生药量为39g/日,热开水溶化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基础治疗
根据症状类型选用相应西药或中成药,胃痛及烧心反酸者加用PPIs,如泮托拉唑、雷贝拉唑等;胃胀明显者加用胃苏颗粒、香砂平胃颗粒或吗丁啉等胃肠动力药。试验期间禁止合并应用具有除益气作用外的其他中药饮片、复方或者中成药。合并用药:所有的合并用药都必须详细记录在原始记录和CRF中,包括药物的通用名称、使用剂量和给药方法、用药起始时间及使用的原因或中成药
评价标准:气虚证量化评分改善≥50%视为有效,改善<50%视为无效。
中药组合物的治疗周期:每2周为1个节点,达到评价标准者即可出组,最长周期8周。治疗期结束后转入常规医疗。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中医气虚证量化评分表(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兼症-懒言、语声低微)。次要指标:脾虚证评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症状评分。
结果:研究共纳入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51例,脱落1例,其中男性19例,女性32例;平均年龄在54.2±8.53岁,最高龄可达69岁,最年轻者仅29岁;共有19例存在合并病,其中合并高血压占13.7%,合并糖尿病占5.9%,12例合并用药,7例缺失。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参见表18: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症状总积及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大致符合正态分布,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懒言、语声低微等症状。
表18.治疗前后气虚证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脾气虚量表、疾病症状量表的影响,参见表19: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脾虚证评分、慢性萎缩性胃炎疾病症状评分不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脾虚证及疾病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且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胀、胃痛、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
表19.治疗前后脾气虚量表和疾病量表评分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P<0.01。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脾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参见表20: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疾病组Th1、Th17含量升高,Th2含量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组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Th1、Th17含量下降,Th2含量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reg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表20.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结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气虚证的证候积分的影响:患病受试者的证候积分明显较高,而服药后患者的单项证候及整体证候积分均改善明显,证候积分显著性的减少,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懒言、语声低微等气虚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脾气虚量表、疾病症状量表的影响:经本发明中药组合物治疗后,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脾虚证及疾病症状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胃胀、胃痛、食少纳呆、大便稀溏等临床症状。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证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证患病受试者的Th1、Th2、Th17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示异常,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显著改善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
试验例7: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肝硬化气虚证的干预作用研究
诊断标准
气虚证的临床诊断标准
参照《中医临床诊疗术语·证候部分》(GB/T 16751.2--1997)、《中医药学名词》(2004,科学出版社)。证候诊断:气虚证(八纲辨证)由于: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腑机能减退。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次症:懒言、声低。舌脉:舌淡,脉虚弱。诊断依据:主症2项加兼症1项以上,结合舌脉进行诊断。
疾病诊断标准
肝硬化诊断标准:参照《临床诊疗指南---消化系统疾病分册》(中华医学会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实用内科学(第13版)》(复旦大学上海医学院编著,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年美国肝病学会肝硬化腹水的治疗指南》;《2010年欧洲肝病研究学会临床实践指南:肝硬化腹水、自发性腹膜炎、肝肾综合征处理》等。
受试者的选择
纳入病例标准
(1)年龄35-70岁,性别不限;(2)中医辨证为气虚证或兼阳虚证;(3)符合肝硬化诊断标准。伴或不伴1-2级肝硬化腹水患者;(4)血压经降压治疗稳定在160/100mmHg以下,血糖基本控制,糖化血红蛋白控制在6.5%以下者;(5)能够理解本临床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自愿参加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合并有活动性的消化道出血或自发性腹膜炎的患者;(2)有较复杂合并证型者,包括痰、瘀、寒、热毒等实证,以及明显的阴虚患者等;(3)有严重的肝功能衰竭患者;(4)合并有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恶性肿瘤患者或有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等;(5)过敏体质者或对试验药物已知成分过敏者;(6)育龄妇女处于妊娠、哺乳期、有妊娠意向或妊娠试验(测尿或血HCG)阳性,并且在研究期间不能采取有效避孕措施(有效避孕措施包括绝育、宫内节育器、口服避孕药或当地法律规定的隔膜法)者;(7)近1个月内参加过其他药物或医疗器械临床试验的患者;(8)精神、神经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愿者;(9)酗酒者以及药物滥用及成瘾者。
正常对照受试者
纳入标准:
(1)年龄≥18岁,体重指数(BMI:体重/身高2)为19-26kg/m2,性别不限。(2)中医辨证无气虚证表现者。(3)常规体格检查、生命体征(体温、血压、心率、呼吸)、心电图以及实验室检查(包括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等各项生化指标)均无异常。(4)近1个月内未参加过其他药物临床试验。(5)能够理解本临床研究的程序和方法,自愿并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
(1)或合并有神经系统、免疫系统等其他重大系统性疾病,或恶性肿瘤患者,过敏体质或有严重创伤、感染患者等;(2)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控制不良者;(3)育龄妇女处于妊娠、哺乳期或月经期者;(4)精神、神经障碍,不能正确表达意愿者;(5)酗酒者以及药物滥用及成瘾者。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的给药方案
受试药物:本发明中药组合物人参1份,黄芪3份(即组合物1)。用法用量:口服,每日一剂,生药量为39g/日,热开水溶化后分早、晚两次服用。
基础治疗
根据肝硬化相关的诊疗指南,给予规范治疗,包括保肝、病因治疗等,治疗的目的减轻症状、改善病理状态,预防病变进一步发展,改善生活质量。对于乙肝或者丙肝造成的肝硬化,需要抗病毒治疗;对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硬化,饮食运动等基础疗法是非常关键;酒精性肝硬化要绝对戒酒;药物性肝硬化是停用可疑伤肝的药物;自身免疫性肝硬化以激素为基础治疗;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则需要长期服用熊去氧胆酸以减缓胆汁淤积。同时,给予保肝药物治疗,如细胞膜保护剂、抗氧化剂、抗炎保肝药、疏肝利胆等药物。对于腹水患者,以利尿、保肝为主,伴有低蛋白血症者必要时输注人血白蛋白。试验期间禁止合并应用具有除益气作用外的其他中药饮片、复方或者中成药。合并用药:所有的合并用药都必须详细记录在原始记录和CRF中,包括药物的通用名称、使用剂量和给药方法、用药起始时间及使用的原因。
评价标准:气虚证量化评分改善≥50%视为有效,改善<50%视为无效。
中药组合物的治疗周期:每2周为1个节点,达到评价标准者即可出组,最长周期4周。治疗期结束后转入常规医疗。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中医气虚证量化评分表(主症-神疲、气短、乏力、自汗;兼症-懒言、语声低微)。次要指标:腹水消退率、人血白蛋白;体重、腰围变化;生化指标改善(肝功能,前白蛋白、胆碱酯酶)。
结果:研究共纳入肝硬化患者49例,脱落3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23例;平均年龄在55.35±8.51岁,最高龄可达71岁,最年轻者仅38岁;共有38例存在合并病,其中合并慢性乙型肝炎占57.1%,合并高血压占20.4%,合并糖尿病占14.3%。37例合并用药。1例缺失。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肝硬化气虚证患者证候积分的影响,参见表21: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症状总积及单项中医症状积分均符合正态分布,对比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治疗后的症状总积分及单项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减少,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显著改善肝硬化患者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懒言、语声低微等症状。
表21.治疗前后气虚证症状积分比较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肝硬化气虚证患者肝功能的影响,参见表22:治疗前后两组数据的ALT、AST、GGT、ALB均不符合正态分布,对比采用非参数检验。结果显示经治疗后,患者ALT、AST、GGT表达水平较治疗前均下降,ALB无显著变化,其中GGT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值为0.013,其他指标表达水平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2.治疗前后肝功能指标变化
注:与治疗前比较*P<0.05。
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肝硬化气虚证患者免疫指标的影响,参见表23:疾病组与健康对照组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疾病组Th2含量下降,Th17、Treg含量升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疾病组治疗前后的免疫指标数据大致符合正态分布,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的Th1、Treg含量有所下降,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2含量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3.治疗前后免疫指标变化
注:与健康对照组比较,#P<0.05;与治疗前比较,*P<0.05
结论: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气虚证的证候积分的影响:患病受试者的证候积分明显较高,而服药后患者的单项证候及整体证候积分均改善明显,证候积分显著性的减少,表明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神疲、乏力、气短、自汗、懒言、语声低微等气虚证症状有明显的改善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肝功能的影响:肝功能检查是反映肝脏生理功能的检查项目,肝功能异常亦是肝脏生理功能异常的表现,从气虚的表现形式来看,肝脏功能异常也是肝气虚的外在体现。ALT、AST、GGT、ALB是反映肝功能的重要指标。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明显降低患者GGT水平,而且ALT、AST也有改善的趋势,说明对肝功能有明显的保护作用。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对肝硬化患者免疫系统的影响:肝硬化患病受试者的Th2、Th17、Treg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显示异常,而本发明中药组合物可以显著改善免疫系统的异常状态。
“气虚证”是中医学临床中的一基本证候,在临床的常见病、多发病中亦是常见病机。根据中医学的认识,由于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减退,或脏器组织的机能减退,表现为神疲、乏力、气短、脉弱等一系列的虚弱症状,扶正益气是其基本治疗原则。本发明中药组合物药简而力雄,可扶正益气,在临床上治疗常见病属气虚证者,具有显著的、可靠的临床疗效。
由技术常识可知,本发明可以通过其它的不脱离其精神实质或必要特征的实施方案来实现。因此,上述公开的实施方案,就各方面而言,都只是举例说明,并不是仅有的。所有在本发明范围内或在等同于本发明的范围内的改变均被本发明包含。
Claims (10)
1.一种中药组合物,所述中药组合物的药物活性成分来自:人参和黄芪。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原料按重量份包括:人参3-9份,黄芪30-90份,优选地,人参与黄芪的用量重量比为:1:5-10;
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还包括药用辅料,优选地,所述辅料包括填充剂和/或润滑剂;更优选地,所述填充剂为淀粉和/或糊精;
优选地,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剂型为口服液、颗粒剂、胶囊、软胶囊、滴丸剂或煎膏剂。
3.权利要求书1或2所述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所述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1:用水煎煮人参和黄芪,过滤得到药液;
S2:将所述药液浓缩成稠膏。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3:将所述稠膏干燥,得到药粉;
优选地,所述制备方法还包括如下步骤:
S4:将所述药粉与所述药用辅料混合,制成中成药。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1中,煎煮次数为2-4次,合并每次煎煮的滤液作为所述药液;每次煎煮60-180分钟,每次煎煮用水为生药或上一次煎煮形成药渣重量的8-15倍;
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稠膏的密度为:1.05-1.10g/cm3;
优选地,在步骤S2中,所述浓缩为真空浓缩。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S3中,所述干燥为喷雾干燥;
优选地,在步骤S3中,将所述稠膏与所述填充剂以5-20:1的重量比混合后进行所述干燥。
7.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在制备用于单独使用,用于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联合使用,或用作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的组分以治疗、预防、减缓和/或控制动物的疾病或亚健康状况或改善动物的机体机能的制剂中的用途,所述疾病或亚健康状况选自:
气虚证;
慢性心力衰竭;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慢性肾小球肾炎;
慢性萎缩性胃炎;
所述改善动物的机体机能选自:
提高耐缺氧能力;
提高抗疲劳能力。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物为哺乳动物;
优选地,所述动物选自人、小鼠、大鼠。
9.权利要求书1或2所述的中药组合物或权利要求3-6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备方法,在制备用于单独使用,用于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联合使用,或用作与其他制剂和/或药物组成的复方制剂的组分以治疗、预防、减缓和/或控制能够通过干预生理指标而治疗、预防、减缓和/或控制的动物的疾病或亚健康状况的药物中的用途,所述干预生理指标选自:
提高心脏射血分数;
提高心脏短轴缩短率;
提高心脏每搏输出量;
提高心输出量;
降低心室收缩末内径;
降低心室舒张末内径;
降低心室收缩末容积;
降低心室舒张末容积;
降低心肌胶原容积分数;
抑制心肌纤维化;
降低血管紧张素Ⅱ含量;
降低血清肌酐含量;
增强肺功能FEV1%;
增强肺功能FEV1/FVC%;
增强肺功能FVC%;
降低谷丙转氨酶浓度;
降低AST谷草转氨酶浓度;
降低GGT谷氨酰转肽酶浓度。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用途,其特征在于,所述动物为哺乳动物;
优选地,所述动物选自人、小鼠、大鼠。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67926.8A CN113952377B (zh) | 2021-12-03 | 一种治疗气虚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467926.8A CN113952377B (zh) | 2021-12-03 | 一种治疗气虚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52377A true CN113952377A (zh) | 2022-01-21 |
CN113952377B CN113952377B (zh) | 2025-03-28 |
Family
ID=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58049A (zh) * | 2022-03-29 | 2022-05-31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一种用于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系列的中药方药及应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6635A (zh) * | 1996-05-13 | 1998-07-08 | 于天翘 | 参芪保健饮料 |
CN1586607A (zh) * | 2004-07-09 | 2005-03-02 | 尹宇清 |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709469A (zh) * | 2005-07-20 | 2005-12-21 | 郭鸿旭 | 人参北芪分散片制剂及其制备工艺 |
CN107875188A (zh) * | 2017-11-24 | 2018-04-06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提高免疫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86635A (zh) * | 1996-05-13 | 1998-07-08 | 于天翘 | 参芪保健饮料 |
CN1586607A (zh) * | 2004-07-09 | 2005-03-02 | 尹宇清 | 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
CN1709469A (zh) * | 2005-07-20 | 2005-12-21 | 郭鸿旭 | 人参北芪分散片制剂及其制备工艺 |
CN107875188A (zh) * | 2017-11-24 | 2018-04-06 |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 一种提高免疫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桑震池: "黄芪对改善心力衰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系统医学》 *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558049A (zh) * | 2022-03-29 | 2022-05-31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一种用于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系列的中药方药及应用 |
CN114558049B (zh) * | 2022-03-29 | 2023-09-01 | 安徽中医药大学 | 一种用于治疗慢阻肺稳定期系列的中药方药及应用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735838B (zh) | 一种养肾补肾保健药酒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2688472B (zh) | 一种用于预防或缓解肿瘤患者阳虚证候的药物组合物 | |
CN103610861B (zh) | 具有消食化积作用的中药脐贴 | |
TW200812600A (en) | Medical herb composition | |
CN103316144B (zh) | 一种补益气血、养阴益阳、提高免疫力、抗疲劳、抑制血栓形成的中药组合物 | |
CN113952377B (zh) | 一种治疗气虚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01099775A (zh) | 一种治疗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 | |
CN112716998B (zh) | 一种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中药制剂 | |
CN113952377A (zh) | 一种治疗气虚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CN110292607B (zh) | 治疗高血压病并发左心室肥厚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 |
CN109758497B (zh) | 用于慢性心力衰竭的中药组合物、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CN104225200A (zh) | 一种治疗饮凌心肺型心源性哮喘的中药及制备方法 | |
CN104857454B (zh) | 一种治疗重症急性胰腺炎的中药汤剂 | |
CN107213197A (zh) | 一种中药组合物及其在制备预防或治疗高血压药物中的应用 | |
CN101120972B (zh) | 一种用于心绞痛的中药 | |
CN104771734B (zh) | 一种治疗慢性肺心病的中药组合物 | |
CN105853766A (zh) | 一种中药制剂在制备治疗原发性高血压药物中的用途 | |
CN109966461A (zh) | 一种用于治疗扩张型心肌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 |
CN104288213B (zh) | 一种治疗肾阳不足的药物组合物 | |
KR100712659B1 (ko) | 당뇨병 및 이로 인한 합병증 치료 및 예방용 한약조성물 | |
CN101849968B (zh) | 一种强肾胶囊药物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0574796C (zh) | 治疗心脏病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563704C (zh) | 治疗肝硬化臌胀的消臌脐透贴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0584347C (zh) | 三七总皂苷、丹参酮ⅱa磺酸钠的组合物 | |
CN101152247A (zh) | 用于心脑血管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