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38946B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38946B CN113938946B CN202010670917.8A CN202010670917A CN113938946B CN 113938946 B CN113938946 B CN 113938946B CN 202010670917 A CN202010670917 A CN 202010670917A CN 113938946 B CN113938946 B CN 11393894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
- transmission mode
- data
- copy
- transmiss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92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3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969
- 230000010076 repl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26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8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9
- 101100427547 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strain ATCC 204508 / S288c) ULS1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5
- 101001112162 Homo sapiens Kinetochore protein NDC80 homolog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4
- 102100023890 Kinetochore protein NDC80 homolog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491 arra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12 assembl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29 assembl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800 disodium phosphate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102100029716 DnaJ homolog subfamily A member 3, mitochondrial Human genes 0.000 description 1
- 101000866012 Homo sapiens DnaJ homolog subfamily A member 3, mitochondrial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70 constitu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06 was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36—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radio quality, e.g. interference, losses or dela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4—Multipath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41—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by acting on aggregated flows or link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31—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based on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H04W28/0242—Determining whether packet losses are due to overload or to deterioration of radio communication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278—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using buffer status repor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04W76/15—Setup of multiple wireless link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多链路设备之间的不能合理利用多条链路进行通信的问题,可以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可应用于无线保真系统中。该方法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并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二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第一消息,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多链路传输技术可以提高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例如,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与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采用多条链路(如链路1和链路3)进行通信,第一多链路设备还可以与第三多链路设备之间采用多条链路(如链路2和链路3)进行通信,若通过多条链路传输相同的数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可靠性,若通过多条链路传输不相同的数据,可以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然而,第一多链路设备与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采用链路1和链路3进行通信,若通过链路1和链路3传输相同的数据,可以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但占用链路3的资源,可能会影响第三多链路设备与第一多链路设备之间采用链路3进行通信,从而会降低第三多链路设备与第一多链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传输速率;若通过链路1和链路3传输不相同的数据,可以提高第二多链路设备与第一多链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第三多链路设备与第一多链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速率,但是会降低第二多链路设备与第一多链路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的可靠性。
也就是说,现有技术中多链路设备之间利用多条链路进行通信时,并不能同时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和传输速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多链路设备之间的不能合理利用多条链路进行通信的问题,可以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第一消息,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其中,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
基于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的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的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从而可以采用对应的传输模式传输不同类型数据,合理利用第一多链路设备与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可以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可以是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的,第二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也就是说,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和第一多链路设备通过协商确定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rafficidentifier,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raffic stream,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一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二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二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三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三条件包括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四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四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
可选地,非复制传输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第二链路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并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可以是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的,第二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rafficidentifier,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raffic stream,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第一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二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第二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三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流TS类型数据。第三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其特征在于,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四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第四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可以在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
可选地,非复制传输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第二链路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此外,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单元。
此外,第三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通信方法的单元。
此外,第四方面所述的通信装置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第一方面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处理器,用于执行存储器中存储的计算机程序,以使得通信装置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中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六方面,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多链路设备。
第七方面,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八方面,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该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第一方面至第二方面的任一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三;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通信场景示意图一;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通信场景示意图二;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示意图一;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消息示意图一;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示意图二;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消息示意图二;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步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异步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图1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系统,例如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系统,车到任意物体(vehicle to everything,V2X)通信系统、设备间(device-todevie,D2D)通信系统、车联网通信系统、第4代(4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系统,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WiMAX)通信系统、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如新空口(new radio,NR)系统,以及未来的通信系统,如第六代(6thgeneration,6G)移动通信系统等。
本申请将围绕可包括多个设备、组件、模块等的系统来呈现各个方面、实施例或特征。应当理解和明白的是,各个系统可以包括另外的设备、组件、模块等,并且/或者可以并不包括结合附图讨论的所有设备、组件、模块等。此外,还可以使用这些方案的组合。
另外,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示例地”、“例如”等词用于表示作例子、例证或说明。本申请中被描述为“示例”的任何实施例或设计方案不应被解释为比其它实施例或设计方案更优选或更具优势。确切而言,使用示例的一词旨在以具体方式呈现概念。
本申请实施例中,“信息(information)”,“信号(signal)”,“消息(message)”,“信道(channel)”、“信令(singall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的(of)”,“相应的(corresponding,relevant)”和“对应的(corresponding)”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中,有时候下标如W1可能会笔误为非下标的形式如W1,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本申请实施例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多链路设备(multipe link device,MLD)包括一个或多个隶属的站点,隶属的站点是逻辑上的站点,“多链路设备包括隶属站点”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也简要描述为“多链路设备包括站点”。隶属的站点可以为接入点(access point,AP)或非接入点站点(non-access point station,non-AP STA)。为描述方便,本申请将隶属的站点为AP的多链路设备可以称为多链路AP或多链路AP设备或AP多链路设备(AP multi-link device),隶属的站点为non-AP STA的多链路设备可以称为多链路STA或多链路STA设备或STA多链路设备(STAmulti-link device)。
多链路设备MLD可以遵循802.11系列协议实现无线通信,例如,遵循极高吞吐率(extremely high throughput,EHT),或遵循基于802.11be或兼容支持802.11be,从而实现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当然其他设备可以是多链路设备,也可以不是多链路设备。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所适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架构示意图。为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首先以图1中示出的通信系统为例详细说明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系统。应当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还可以应用于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中,相应的名称也可以用其他移动通信系统中的对应功能的名称进行替代。
如图1所示,该通信系统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101和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如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第一多链路设备101可以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2之间采用多条链路进行通信,从而达到提升吞吐量的效果。一种场景中,第一多链路设备101为AP多链路设备,第二多链路设备102为STA多链路设备;另一场景中,第一多链路设备101为STA多链路设备,第二多链路设备102为AP多链路设备。又一种场景中,第一多链路设备101为AP多链路设备,第二多链路设备102为AP多链路设备;又一种场景中,第一多链路设备101为STA多链路设备,第二多链路设备102为STA多链路设备。当然,该通信系统还可包括其他设备。图1示意的设备的数量及类型仅是示例性的。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可以适用于图1所示的第一多链路设备101和第二多链路设备102之间,或第一多链路设备101和第二多链路设备103之间。
图2、图3示出了参与通信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802.11标准关注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如手机、笔记本电脑)中的802.11物理层(Physical layer,PHY)和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部分。
如图2所示,AP多链路设备包括的多个AP在低MAC(Low MAC)层和PHY层互相独立,在高MAC(High MAC)层也互相独立;STA多链路设备包括的多个STA在低MAC(Low MAC)层和PHY层互相独立,在高MAC(High MAC)层也互相独立。
如图3所示,AP多链路设备中包括的多个AP在低MAC(Low MAC)层和PHY层互相独立,共用高MAC(High MAC)层。STA多链路设备中包括的多个STA在低MAC(Low MAC)层和PHY层互相独立,共用高MAC(High MAC)层。
当然,STA多链路设备可以是采用高MAC层相互独立的结构,而AP多链路设备采用高MAC层共用的结构;也可以是STA多链路设备采用高MAC层共用的结构,AP多链路设备采用高MAC层相互独立的结构。示例性的,该高MAC层或低MAC层都可以由多链路设备的芯片系统中的一个处理器实现,还可以分别由一个芯片系统中的不同处理模块实现。
示例性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链路设备可以是单个天线的设备,也可以是多天线的设备。例如,可以是两个以上天线的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于多链路设备包括的天线的数目并不进行限定,图4以AP多链路设备为多天线,STA多链路设备为单天线为例进行了示意。在本申请的实施例中,多链路设备可以允许同一接入类型的业务在不同链路上传输,甚至允许相同的数据包在不同链路上传输;也可以不允许同一接入类型的业务在不同链路上传输,但允许不同接入类型的业务在不同的链路上传输。
多链路设备工作的频段可以包括但不限于:sub1GHz,2.4GHz,5GHz,6GHz以及高频60GHz。图5、图6示出了多链路设备与其他设备通过多条链路进行通信的两种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通信场景示意图一。图5示出了一种AP多链路设备501和STA多链路设备502通信的场景,AP多链路设备501包括隶属的AP501-1和AP501-2,STA多链路设备502包括隶属的STA502-1和STA502-2,且AP多链路设备501和STA多链路设备502采用链路1和链路2并行进行通信。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的通信场景示意图二。图6示出了AP多链路设备601与STA多链路设备602,STA多链路设备603进行通信的场景,AP多链路设备601包括隶属的AP601-1至AP601-3,STA多链路设备602包括隶属的两个STA602-1和STA602-2,STA多链路设备603包括2个隶属的STA603-1,STA603-2,AP多链路设备可以分别采用链路1和链路3与STA多链路设备602进行通信,采用链路2和链路3与STA多链路设备603进行通信。STA多链路设备603包括STA603-1和STA603-2,STA603-1工作在5GHz频段,STA603-2工作在6GHz频段;STA多链路设备602包括STA602-1和STA602-2,STA602-1工作在2.4GHz频段,STA602-2工作在6GHz频段。AP多链路设备中工作在2.4GHz频段的AP601-1可以通过链路1与STA多链路设备602中的STA602-2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AP多链路设备中工作在5GHz频段的AP601-2可以通过链路2与STA多链路设备603中工作在5GHz频段的STA603-1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AP多链路设备601中工作在6GHz频段的AP601-3可通过链路3与STA多链路设备602中工作在6GHz频段的STA602-2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还可通过链路3与STA多链路设备中的STA603-2之间传输上行或下行数据。
需要说明的是,图5仅示出了AP多链路设备支持2个频段,图6仅以AP多链路设备支持三个频段(2.4GHz,5GHz,6GHz),每个频段对应一条链路,AP多链路设备601可以工作在链路1、链路2或链路3中的一条或多条链路为例进行示意。实际应用中,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还可以支持更多或更少的频段,即AP多链路设备和STA多链路设备可以工作在更多条链路或更少条链路上,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进行限定。
示例性的,多链路设备为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装置,该装置可以为一个整机的设备,还可以是安装在整机设备中的芯片或处理系统等,安装这些芯片或处理系统的设备可以在这些芯片或处理系统的控制下,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和功能。例如,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链路STA具有无线收发功能,可以为支持802.11系列协议,可以与多链路AP或其他多链路STA或单链路设备进行通信,例如,多链路STA是允许用户与AP通信进而与WLAN通信的任何用户通信设备。例如,多链路STA可以为平板电脑、桌面型、膝上型、笔记本电脑、超级移动个人计算机(Ultra-mobile Personal Computer,UMPC)、手持计算机、上网本、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手机等可以联网的用户设备,或物联网中的物联网节点,或车联网中的车载通信装置等,多链路STA还可以为上述这些终端中的芯片和处理系统。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多链路AP为多链路STA提供服务的装置,可以支持802.11系列协议。例如,多链路AP可以为通信服务器、路由器、交换机、网桥等通信实体,或,所述多链路AP可以包括各种形式的宏基站,微基站,中继站等,当然多链路AP还可以为这些各种形式的设备中的芯片和处理系统,从而实现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和功能。并且,多链路设备可以支持高速率低时延的传输,随着无线局域网应用场景的不断演进,多链路设备还可以应用于更多场景中,比如为智慧城市中的传感器节点(比如,智能水表,智能电表,智能空气检测节点),智慧家居中的智能设备(比如智能摄像头,投影仪,显示屏,电视机,音响,电冰箱,洗衣机等),物联网中的节点,娱乐终端(比如AR,VR等可穿戴设备),智能办公中智能设备(比如,打印机,投影仪等),车联网中的车联网设备,日常生活场景中的一些基础设施(比如自动售货机,商超的自助导航台,自助收银设备,自助点餐机等)。本申请实施例中对于多链路STA和多链路AP的具体形式不做特殊限制,在此仅是示例性说明。其中,802.11系列协议可包括:802.11be,802.11ax,802.11a/b/g/n/ac等。
图7为可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一种通信装置700的结构示意图。通信装置700可以是第一多链路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一多链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其他具有第一多链路设备功能的部件。通信装置700可以是第二多链路设备,也可以是应用于第二多链路设备中的芯片或者其他具有第一多链路设备功能的部件。如图7所示,通信装置700可以包括处理器701、存储器702和收发器703。其中,处理器701与存储器702和收发器703耦合,如可以通过通信总线连接。
下面结合图7对通信装置700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处理器701是通信装置700的控制中心,可以是一个处理器,也可以是多个处理元件的统称。例如,处理器701是一个或多个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也可以是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者是被配置成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
其中,处理器701可以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702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702内的数据,执行通信装置700的各种功能。
在具体的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器701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CPU,例如图7中所示的CPU0和CPU1。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通信装置700也可以包括多个处理器,例如图7中所示的处理器701和处理器704。这些处理器中的每一个可以是一个单核处理器(single-CPU),也可以是一个多核处理器(multi-CPU)。这里的处理器可以指一个或多个通信设备、电路、和/或用于处理数据(例如计算机程序指令)的处理核。
存储器702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通信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通信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as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通信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702可以和处理器7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存在,并通过通信装置700的输入/输出端口(图7中未示出)与处理器7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其中,所述存储器702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软件程序,并由处理器701来控制执行。上述具体实现方式可以参考下述方法实施例,此处不再赘述。
收发器703,用于与其他通信装置之间的通信。例如,通信装置700为第一多链路设备,收发器703可以用于与第二多链路设备通信。又例如,通信装置700为第二多链路设备,收发器703可以用于与第一多链路设备通信。此外,收发器703可以包括接收器和发送器(图7中未单独示出)。其中,接收器用于实现接收功能,发送器用于实现发送功能。收发器703可以和处理器701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存在,并通过通信装置700的输入/输出端口(图7中未示出)与处理器701耦合,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7中示出的通信装置700的结构并不构成对该通信装置的限定,实际的通信装置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将结合图8-图15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进行具体阐述。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流程示意图一。该通信方法可以适用于图1所示的第一多链路设备101和第二多链路设备102、或第一多链路设备101和第二多链路设备103之间的通信。
如图8所示,该通信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S801,第一多链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
其中,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可选地,不同类型数据可以包括不同业务标识(traffic identifier,TID)类型数据或不同业务流(traffic stream,TS)类型数据等,本申请不对数据的类型进行限定。
下面别对业务标识TID和业务流TS进行具体阐述。
不同的业务标识TID可以映射到不同的接入类型(access category,AC),以实现服务质量(quality of service,Qos)传输,每条链路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业务标识TID,例如,链路可以包括8个业务标识TID,如TID0,TID1,TID2,TID3,TID4,TID5,TID6,TID7。
示例性地,不同TID可以对应不同数据类型,例如,TID0至TID3可以对应视频等普通业务,TID4至TID7可以对应低时延业务,如控制业务,本申请不对具体各个TID对应的数据类型进行限定。
具体地,低时延业务对链路具有低时延、高可靠性等需求,在多条链路上对低时延业务进行重复传输,可以保证该低时延业务的可靠性。普通业务对链路的时延和可靠性要求比较低,在多条链路上对普通业务进行重复传输,并不会提高用户体验,反而会占用链路资源,导致不能保证链路上低时延业务的传输速率。
业务流(traffic stream,TS,)定义为媒体接入控制(media access control,MAC)层根据流量规格信息,以Qos规则界定出的一组业务流量,流量规格(trafficspecification,TSPEC)定义了源地址和目的地址的业务流量的特征。业务流TS较业务标识TID来说,区分度更细致,每条链路中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业务流TS,本申请不对业务流TS的个数进行限定。例如,链路可以包括8个业务标识TS,如TS 0,TS 1,TS 2,TS 3,TS 4,TS5,TS 6,TS 7。
示例性地,不同TS可以对应不同数据类型,例如,TS0至TS3可以对应视频等普通业务,TS4至TS7可以对应低时延业务,如控制业务,本申请不对具体各个TS对应的数据类型进行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也就是说,第一消息可以分别指示每个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示意图一。如图9所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存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每条链路均包括TID0数据至TID7数据。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消息示意图一。如图10所示,第一消息可以包括0至7比特,共8比特。
结合图9和图10,0至7比特与TID0至TID7一一对应,二进制1可以表示复制传输模式,二进制0可以表示非复制传输模式。以第一消息为二进制00001111为例,指示TID0至TID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TID4至TID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则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可以通过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均可以通过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也就是说,第一消息可以分别指示每个链路对应的每个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一消息示意图二。如图11所示,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标识以及对应的0至7比特,二进制1可以表示复制传输模式,二进制0可以表示非复制传输模式。
结合图9和图1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链路1:00001111;链路2:11111111;链路3:11110000,则指示链路1对应的TID0至TID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链路2和链路3对应的TID0至TID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链路1和链路2对应的TID4至TID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链路3对应的TID4至TID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也就是说,第一消息可以分别指示每个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链路示意图二。如图12所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存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每条链路均包括TS0数据至TS7数据。
结合图10和图12,0至7比特与TS0至TS7一一对应,二进制1表示复制传输模式,二进制0表示非复制传输模式。以第一消息为二进制00001111为例,指示TS0至TS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TS4至TS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则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可以通过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均可以通过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结合图11和图12,第一消息可以包括:链路1:00001111;链路2:11111111;链路3:11110000。则第一消息可以指示链路1对应的TS0至TS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链路2和链路3对应的TS0至TS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链路1和链路2对应的TS4至TS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链路3对应的TS4至TS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结合图9,第一消息可以包括TID0至TID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可以用于指示链路1、链路2和链路3的TID0至TID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且链路1、链路2和链路3的TID0至TID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对应相同,如链路1的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与链路2的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以及链路3的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相同,或链路1的TID0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与链路2的TID0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以及链路3的TID0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相同,本申请不再一一列举。
可选地,上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否则,指示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
具体地,第一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第一阈值信息,第一阈值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第一阈值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第一阈值信息。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第一阈值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第一阈值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结合图9,第一消息可以包括链路1和/或链路2和/或链路3对应的TID0至TID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例如,链路1: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类似地,TID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链路2: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类似地,TID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链路3: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类似地,TID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对各个链路进行灵活设置,如链路1对应的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与链路2对应的TID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可以不相同。
可选地,上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二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否则,指示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
具体地,第二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第二阈值信息,第二阈值信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第二阈值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第二阈值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第二阈值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第二阈值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结合图12,第一消息可以包括TS0至TS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可以用于指示链路1、链路2和链路3的TS0至TS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且链路1、链路2和链路3的TS0至TS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对应相同,如链路1的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与链路2的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以及链路3的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相同,或链路1的TS0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与链路2的TS0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以及链路3的TS0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相同,本申请不再一一列举。
可选地,上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三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流TS类型数据,否则,指示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流TS类型数据。
具体地,第三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第三阈值信息,第三阈值信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第三阈值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第三阈值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第三阈值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第三阈值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结合图12,第一消息可以包括链路1和/或链路2和/或链路3对应的TS0至TS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例如,链路1: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类似地,TS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链路2: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类似地,TS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链路3: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类似地,TS7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和/或传输丢包率阈值、和/或缓存量阈值。
需要说明的是,可以对各个链路进行灵活设置,如链路1对应的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与链路2对应的TS0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可以不相同。
可选地,上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可以包括:若满足第四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否则,指示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
具体地,第四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第四阈值信息,第四阈值信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示例性地,结合图1,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第四阈值信息、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和第四阈值信息。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多链路设备102的第四阈值信息,与第二多链路设备103的第四阈值信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可根据实际需求进行设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链路标识以及数据传输模式。
结合图9或图12,第一消息可以包括:链路1:复制传输模式,链路2:复制传输模式,链路3:非复制传输模式。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链路标识和数据传输模式。
示例性地,结合图1,假设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和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均包括链路1和链路2,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链路1,复制传输模式,链路2,复制传输模式;第二多链路设备103,链路1,复制传输模式,链路2,复制传输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图9-图12为本申请的一个示例,本申请不对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包括的链路个数进行限定,不对各个链路包括的TID数据的个数进行限定,不对各个链路包括的TS数据的个数进行限定,同样,不对第一消息的比特数进行限定。
上述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
假设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链路1、链路2以及链路3进行通信,可以在链路1和链路2上传输相同的数据,在链路3上传输与链路1和链路2不相同的数据;或者,可以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上传输相同的数据。
可选地,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
具体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
图1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步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如图13所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链路1和链路2进行通信,以链路中包括TID0类型数据为例,链路1和链路2同时接入信道,并同时发送数据1,2,3,4。
需要说明的是,图13仅为一个示例,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两条以上链路进行上行或下行数据的传输,如链路1、链路2以及链路3,链路3可以与链路1、链路2同时接入信道,并同时发送相同的数据,或者链路3可以与链路1、链路2不同时接入信道,并发送不相同的数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具体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
图1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异步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如图14所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链路1和链路2进行通信,以链路中包括TID0类型数据为例,链路1和链路2在不同的时间接入信道,并发送数据1,2,3,4。
需要说明的是,图14仅为一个示例,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两条以上链路进行上行或下行数据的传输,如链路1、链路2以及链路3,链路3可以与链路1、链路2不同时接入信道,并发送相同的数据,或者链路3可以与链路1、链路2不同时接入信道,并发送不相同的数据,本申请对此不进行限定。
可选地,非复制传输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第二链路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假设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链路1、链路2以及链路3进行通信,可以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上传输互不相同的数据,其中,第一链路为链路1时,第二链路为链路2和链路3;第一链路为链路2时,第二链路为链路1和链路3;第一链路为链路3时,第二链路为链路1和链路2。
可选地,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
具体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
图1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如图15所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通过链路1和链路2进行通信,以链路中包括TID0类型数据为例,链路1和链路2同时接入信道,链路1发送数据1,2,3,4,链路2发送数据5,6,7,8。
需要说明的是,图15仅为一个示例,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两条以上链路进行上行或下行数据的传输,如链路1、链路2以及链路3,链路3可以与链路1、链路2同时接入信道,并同时发送不相同的数据,如数据9,10。
具体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示意图。
如图16所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通过链路1和链路2进行通信,以链路中包括TID0类型数据为例,链路1和链路2不同时接入信道,链路1发送数据1,2,3,4,链路2发送数据5,6,7,8。
需要说明的是,图16仅为一个示例,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两条以上链路进行上行或下行数据的传输,如链路1、链路2以及链路3,链路3可以与链路1、链路2不同时接入信道,并发送不相同的数据,如数据9,10。
S802,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相应地,第二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第一消息。
示例性地,第一消息可以为beacon帧等管理帧,或association帧、ADDBA帧或TID信息交互等协商帧,第一消息可以占用TID-to-Duplication Mode字段。
在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802,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通过广播的方式发送第一消息。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上述S802,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可以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向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
结合图6,以第一多链路设备为AP多链路设备601,第二多链路设备为STA多链路设备602为例,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采用如下任一种或多种方式发送第一消息:AP多链路设备601采用链路1向STA多链路设备602发送第一消息、和/或AP多链路设备601采用链路3向STA多链路设备602发送第一消息。
示例性地,AP多链路设备601采用链路1向STA多链路设备602发送第一消息,可以包括:AP多链路设备601的AP601-1采用链路1向STA多链路设备602的STA602-1发送第一消息。AP多链路设备601采用链路3向STA多链路设备602发送第一消息,可以包括:AP多链路设备601的AP601-3采用链路3向STA多链路设备602的STA602-2发送第一消息。
S803,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也就是说,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直接根据第一多链路设备的指示,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9和图10,0至7比特与TID0至TID7一一对应,二进制1表示复制传输模式,二进制0表示非复制传输模式。以第一消息为二进制00001111为例,则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1、图9和图10,例如,第一消息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00001111,第二多链路设备103:11110000,则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9和图11,0至7比特与TID0至TID7一一对应,二进制1表示复制传输模式,二进制0表示非复制传输模式。例如,第一消息包括:链路1:00001111;链路2:11111111;链路3:11110000,则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确定在链路1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在链路2和链路3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在链路1和链路2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在链路3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1、图9和图11,例如,第一消息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链路1,00001111,链路2,00001111,链路3,00001111;第二多链路设备103:链路1,11110000,链路2,11110000,链路3,00000000。则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均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3对应的数据、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4至TID7对应的数据,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可以确定在链路3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ID0至TID7对应的数据。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10和图12,0至7比特与TS0至TS7一一对应,二进制1表示复制传输模式,二进制0表示非复制传输模式。以第一消息为二进制00001111为例,则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1、图10和图12,例如,第一消息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00001111,第二多链路设备103:11110000,则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上均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上均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
再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11和图12,0至7比特与TS0至TS7一一对应,二进制1表示复制传输模式,二进制0表示非复制传输模式。例如,第一消息包括:链路1:00001111;链路2:11111111;链路3:11110000,则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确定在链路1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在链路2和链路3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在链路1和链路2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在链路3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和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结合图1、图11和图12,例如,第一消息包括:第二多链路设备102:链路1,00001111,链路2,00001111,链路3,00001111;第二多链路设备103:链路1,11110000,链路2,11110000,链路3,00000000,则第二多链路设备102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和链路3均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可以确定在链路1、链路2均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3对应的数据、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4至TS7对应的数据,第二多链路设备103可以确定在链路3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传输TS0至TS7对应的数据。
可选地,上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一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否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关于第一条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S801,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二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否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关于第二条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S801,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三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否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关于第三条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S801,此处不再赘述。
可选地,上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可以包括:若满足第四条件,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否则,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关于第四条件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S801,此处不再赘述。
如此,以链路中包括低时延业务和普通业务为例,对链路中的低时延业务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保证低时延业务的低时延和高可靠性,对链路中的普通业务采用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在保证普通业务的时延和可靠性的同时,节省链路中传输复制的普通业务产生的开销,提高链路中后续的数据的传输速率,从而可以满足链路上低时延业务的低时延需求。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在上述S803,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前,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包括:下述S804至S808。
S804,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第二消息。
可选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也就是说,第二多链路设备和第一多链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协商确定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关于第二消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S801中第一消息的具体实现方式,此处不再赘述。
S805,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是否相同。
结合图9和图10,以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为例,若第一消息中为二进制00001111,指示TID0至TID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TID4至TID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第二消息为二进制11111000,指示TID0至TID4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TID5至TID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则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不相同,若第一消息中为二进制00001111,第二消息为二进制00001111,则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相同。
结合图10和图12,以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为例,若第一消息中为二进制00001111,指示TS0至TS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TS4至TS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第二消息为二进制00001111,指示TS0至TS3数据的传输模式为非复制传输模式、TS4至TS7数据的传输模式为复制传输模式,则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相同,若第一消息中为二进制00001111,第二消息为二进制11110000,则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不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只对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时,确定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是否相同进行了举例,当第一消息、第二消息包括其它内容时,本申请同样能够确定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是否相同,此处不再一一赘述。
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包括的内容判断第一消息和第二消息是否相同。若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相同,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执行下述S806。若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不相同,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执行下述S807。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S804,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第二消息后,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不执行上述S805,可以直接将第二消息发送给第一多链路设备,由第一多链路设备确定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是否相同。若相同,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包括第一消息与第二消息相同、和/或协商成功的消息。相应地,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包括第一消息与第二消息相同、和/或协商成功的消息,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S803。若不相同,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执行下述S808。
S806,第二多链路设备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三消息。相应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第三消息。
可选地,第三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接受第一消息、和/或第一消息与第二消息相同、和/或协商成功。
也就是说,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协商结果。若第三消息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接受第一消息,则表示协商成功,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相同,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执行上述S803。
S807,第二多链路设备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相应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第二消息。
关于第二消息的具体实现方式可参照上述S804,此处不再赘述。
也就是说,若第二多链路设备未接受第一消息,与第一多链路设备协商失败,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的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的消息,以隐式指示协商失败。
可选地,若第二多链路设备未接受第一消息,与第一多链路设备协商失败,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四消息。相应地,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第四消息。
示例性地,第四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未接受第一消息、和/或第一消息与第二消息不相同、和/或协商失败,也就是说,可以通过第四消息显式地指示协商失败。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S807,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第二消息后,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执行下述S808。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在上述S807,第二多链路设备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后,第二多链路设备执行上述S803。
也就是说,第二多链路设备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指示第二消息与第一消息不相同后,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将第二消息作为第一消息,直接根据第二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与第一多链路设备传输数据,不再进行协商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S808,第一多链路设备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五消息。相应地,第二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第五消息。
其中,第五消息可以是根据第二消息确定的,第五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也就是说,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协商失败后,第一多链路设备可以再次生成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的消息,并发送给第二多链路设备,以便与第二多链路设备再次协商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可选地,若第一多链路设备确定连续接收第二消息的次数、或连续接收第四消息的次数、或连续生成第五消息的次数大于第一协商阈值,则第一多链路设备停止确定第五消息。
示例性地,第一协商阈值可以用于指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连续协商失败的最大次数。
也就是说,若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协商失败的次数大于第一协商阈值,则第一多链路设备停止与第二多链路设备协商。
可选地,若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连续发送第二消息的次数、或连续发送第四消息的次数、或连续接收第五消息的次数大于第一协商阈值,则第二多链路设备将第二消息作为第一消息、或将第五消息作为第一消息,并执行上述S803。
也就是说,第一多链路设备和第二多链路设备协商失败的次数大于第一协商阈值,则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自身确定的第二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或者,第二多链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的第五消息或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停止再次进行协商,降低功耗,提高数据传输速率。
基于图8所示的通信方法,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的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的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从而可以采用对应的传输模式传输不同类型数据,合理利用第一多链路设备与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多条链路,可以在保证数据传输的可靠性的同时,提高数据传输效率。
以上结合图8-图16详细说明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以下结合图17详细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
图1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结构示意图二。如图17所示,通信装置1700包括:收发单元1701和处理单元1702。为了便于说明,图17仅示出了该通信装置的主要部件。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图17所示出的通信装置1700可适用于图1所示出的通信系统中,执行图8所示的通信方法中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功能。
收发单元1701,用于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通信装置1700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
处理单元1702,用于根据第一消息,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或非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收发单元1701,还用于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第二消息是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的,第二消息用于指示通信装置1700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通信装置1700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一条件,则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一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二条件,则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二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三条件,则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三条件包括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四条件,则确定采用复制传输模式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第四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
可选地,非复制传输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第二链路为通信装置1700和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发单元1701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图17中未示出)。其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数据和/或信令;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和/或信令。本申请对于收发单元1701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通信装置17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图17中未示出),该存储模块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处理单元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1700可以执行图8所示的通信方法中第一多链路设备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1700可以是图1所示的第一多链路设备101、或图2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或STA多链路设备、或图3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或STA多链路设备、或图4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或STA多链路设备、或图5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501或STA多链路设备502、或图6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601或STA多链路设备602或STA多链路设备603、或图7所示的通信装置700,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第一多链路设备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通信装置1700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参考图8所示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图17所示出的通信装置1700可适用于图1所示出的通信系统中,执行图8所示的通信方法中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功能。
处理单元1702,用于生成第一消息。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传输模式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
收发单元1701,用于向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一消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收发单元1701,还用于接收来自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第二消息,第二消息可以是根据第一消息确定的,第二消息可以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可选地,第一消息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一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第一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另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二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第二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三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业务流TS类型数据。第三条件可以包括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方案中,处理单元1702,还用于若满足第四条件,则指示采用复制传输模式传输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第四条件可以包括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可选地,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可以在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异步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
可选地,非复制传输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可以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第二链路为第一多链路设备和通信装置1700之间的除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收发单元1701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图17中未示出)。其中,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数据和/或信令;发送单元用于向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和/或信令。本申请对于收发单元1701的具体实现方式,不做具体限定。
可选地,通信装置1700还可以包括存储模块(图17中未示出),该存储模块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当处理单元执行该程序或指令时,使得通信装置1700可以执行图8所示的通信方法中第二多链路设备的功能。
需要说明的是,通信装置1700可以是图1所示的第一多链路设备101、或图2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或STA多链路设备、或图3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或STA多链路设备、或图4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或STA多链路设备、或图5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501或STA多链路设备502、或图6所示的AP多链路设备601或STA多链路设备602或STA多链路设备603、或图7所示的通信装置700,也可以是可设置于第二多链路设备的芯片(系统)或其他部件或组件,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定。
此外,通信装置1700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考参考图8所示的通信方法的技术效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系统。该系统包括第一多链路设备以及一个或多个第二多链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该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该计算机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所述的通信方法。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处理器可以是中央处理单元(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该处理器还可以是其他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processor,DSP)、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现成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者其他可编程逻辑器件、分立门或者晶体管逻辑器件、分立硬件组件等。通用处理器可以是微处理器或者该处理器也可以是任何常规的处理器等。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存储器可以是易失性存储器或非易失性存储器,或可包括易失性和非易失性存储器两者。其中,非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可编程只读存储器(programmable ROM,PROM)、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rasable PROM,EP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PROM,EEPROM)或闪存。易失性存储器可以是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其用作外部高速缓存。通过示例性但不是限制性说明,许多形式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memory,RAM)可用,例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M,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ronous DRAM,SDRAM)、双倍数据速率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ouble data rate SDRAM,DDR SDRAM)、增强型同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enhanced SDRAM,ESDRAM)、同步连接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ynchlink DRAM,SLDRAM)和直接内存总线随机存取存储器(direct rambus RAM,DR RAM)。
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如电路)、固件或其他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上述实施例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在计算机上加载或执行所述计算机指令或计算机程序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为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合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半导体介质可以是固态硬盘。
应理解,本文中术语“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另外,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但也可能表示的是一种“和/或”的关系,具体可参考前后文进行理解。
本申请中,“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应理解,在本申请的各种实施例中,上述各过程的序号的大小并不意味着执行顺序的先后,各过程的执行顺序应以其功能和内在逻辑确定,而不应对本申请实施例的实施过程构成任何限定。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或模块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系统、装置和单元或模块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系统、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上述单元或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模块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系统,或一些单元或模块可以忽略,或其对应的功能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模块集成在一个单元/模块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70)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二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第一多链路设备的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
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或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
其中,所述不同类型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
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
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TID类型数据;
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TS类型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确定的,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2.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4.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5.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6.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7.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8.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19.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2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或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则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2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或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若满足第二条件,则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二条件包括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2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或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若满足第三条件,则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三条件包括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2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或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包括:
若满足第四条件,则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确定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向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发送数据,所述第四条件包括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24.根据权利要求1、2、12-2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2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2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2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2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2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3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3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3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3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3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第一多链路设备生成第一消息,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所述传输模式包括复制传输模式和非复制传输模式;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向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所述第一消息;
其中,所述不同类型数据包括以下至少一种:
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
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
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TID类型数据;
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TS类型数据。
35.根据权利要求3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接收来自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的第二消息,所述第二消息是根据所述第一消息确定的,所述第二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
36.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37.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38.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39.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信息。
40.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41.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42.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43.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链路对应的至少一个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传输丢包率阈值、缓存量阈值中的一项或多项。
44.根据权利要求34或35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45.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46.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47.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48.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49.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50.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51.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52.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包括至少一个第二多链路设备标识。
53.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包括:
若满足第一条件,则指示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传输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所述第一条件包括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54.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包括:
若满足第二条件,则指示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传输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所述第二条件包括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标识TID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55.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包括:
若满足第三条件,则指示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传输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所述第三条件包括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56.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消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发送不同类型数据的传输模式,包括:
若满足第四条件,则指示采用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传输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所述第四条件包括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时延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传输丢包率阈值、或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大于所述链路对应的业务流TS类型数据的缓存量阈值。
57.根据权利要求34、35、45-5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58.根据权利要求36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59.根据权利要求37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0.根据权利要求38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1.根据权利要求39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2.根据权利要求40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3.根据权利要求4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4.根据权利要求4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5.根据权利要求43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6.根据权利要求4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复制传输模式为在至少两个链路上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至少两个链路上不同时传输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为在第一链路和第二链路上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非复制传输模式包括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和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所述同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异步非复制传输模式为在所述第一链路和所述第二链路上不同时传输不相同的数据,所述第二链路为所述第一多链路设备和所述第二多链路设备之间的除所述第一链路以外的链路。
67.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3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步骤的单元。
68.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装置包括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34-6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的各个步骤的单元。
6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70.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所述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66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70917.8A CN113938946B (zh) | 2020-07-13 | 2020-07-13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PCT/CN2021/105575 WO2022012441A1 (zh) | 2020-07-13 | 2021-07-09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US18/153,494 US20230147734A1 (en) | 2020-07-13 | 2023-01-12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670917.8A CN113938946B (zh) | 2020-07-13 | 2020-07-13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38946A CN113938946A (zh) | 2022-01-14 |
CN113938946B true CN113938946B (zh) | 2024-10-18 |
Family
ID=792735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670917.8A Active CN113938946B (zh) | 2020-07-13 | 2020-07-13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147734A1 (zh) |
CN (1) | CN113938946B (zh) |
WO (1) | WO2022012441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68936B (zh) * | 2022-03-01 | 2022-07-12 |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8741647A (zh) * | 2023-03-31 | 2024-10-0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链路传输、信息配置方法、装置及通信设备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40380A (zh) * | 2017-03-02 | 2018-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子流网络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0431809A (zh) * | 2017-04-21 | 2019-11-0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在多链路上分配分组的方法和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736850B2 (en) * | 2013-08-28 | 2017-08-15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Adaptive RTS/CTS in high-efficiency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WO2018027674A1 (zh) * | 2016-08-10 | 2018-02-15 | 富士通株式会社 | 传输状态报告装置、方法以及通信系统 |
KR102335480B1 (ko) * | 2017-03-23 | 2021-12-08 | 광동 오포 모바일 텔레커뮤니케이션즈 코포레이션 리미티드 | 무선 통신 방법과 장치 |
WO2018172136A1 (en) * | 2017-03-23 | 2018-09-27 | Fraunhofer-Gesellschaft zur Förderung der angewandten Forschung e.V. | Reliable data packet transmission among entities of a radio access network of a mobile communication network |
CN108737045B (zh) * | 2017-04-19 | 2021-05-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重复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CN109547168B (zh) * | 2017-09-21 | 2021-07-2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US10925047B2 (en) * | 2018-02-07 | 2021-02-16 |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cheduling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
TWI708517B (zh) * | 2018-05-06 | 2020-10-21 | 南韓商Lg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 用於傳輸和接收下行鏈路資料的方法及裝置 |
WO2020118991A1 (zh) * | 2018-12-11 | 2020-06-18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2020
- 2020-07-13 CN CN202010670917.8A patent/CN113938946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7-09 WO PCT/CN2021/105575 patent/WO2022012441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3
- 2023-01-12 US US18/153,494 patent/US20230147734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540380A (zh) * | 2017-03-02 | 2018-09-1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子流网络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10431809A (zh) * | 2017-04-21 | 2019-11-08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用于在移动通信网络中在多链路上分配分组的方法和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2012441A1 (zh) | 2022-01-20 |
US20230147734A1 (en) | 2023-05-11 |
CN113938946A (zh) | 2022-01-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175308A1 (zh) | 一种应用于多链路通信中的节能方法和通信装置 | |
CN116938391A (zh) | 无线局域网中的信令信息的交互方法及通信装置 | |
WO2016161623A1 (zh) | 发现信号的传输方法、装置以及通信系统 | |
US12245253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nd encoding of inter-UE coordination messages | |
US20230049307A1 (en) | Device-to-Device Based Resource Determining Method and Device | |
CN114175846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20230156470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ue authentication for remote provisioning | |
CN113938946B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US11871336B2 (en) | Aid allocation method for multi-link device and related apparatus | |
CN116193621A (zh) | 传输机会的使用权恢复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6996935A (zh) | 多链路通信的探测请求方法及装置 | |
CN117641616B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2237640A1 (zh) | 一种资源确定方法及装置 | |
CN116133162A (zh) | 多链路通信的建立方法及相关装置 | |
WO2022077346A1 (zh) | 信道传输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 |
US20220217699A1 (en) |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 |
RU2809236C1 (ru) | Способ назначения идентификатора ассоциирования для многоканального устройства и соответствующая аппаратура | |
EP4258698B1 (en)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terminal | |
US20240341003A1 (en)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l1/l2 signaling for activation/deactivation of cell dtx/drx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 |
US20240072944A1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available harq process of logical channel | |
CN118355712A (zh) | 通信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8540807A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7044309A (zh) | 休眠周期协商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6889037A (zh) | 通信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9014118A (zh) | 通信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