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915748A - 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 - Google Patents
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915748A CN113915748A CN202111107933.7A CN202111107933A CN113915748A CN 113915748 A CN113915748 A CN 113915748A CN 202111107933 A CN202111107933 A CN 202111107933A CN 113915748 A CN113915748 A CN 11391574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resh air
- mode
- temperature
- environment temperature
- threshold valu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977 du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4—Electronic processing using pre-stored data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35—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introduction of outside air to the room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8—Electrical aspects, e.g.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110/00—Control inputs relating to air properties
- F24F2110/10—Temperature
- F24F2110/12—Temperature of the outside ai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当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从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获取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从而有效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并且,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还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若干个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合形成的新风模式,本申请根据温差值的变化情况从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最优新风模式,在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的同时可以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新风设备,尤其是涉及一种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
背景技术
新风设备用于将室外的新鲜空气导入室内以提高室内的空气质量,但是,当新风设备处于温度差异较大的环境中,新风设备的管路表面及新风出风口处容易产生凝露,对设备造成损害。
现有技术通常通过控制新风设备运行内循环模式从而降低凝露的产生,然而在开启内循环模式会影响室内的空气的流通,影响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控制方法及装置,可以在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的同时,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控制方法,应用于新风设备上,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及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成的若干个新风模式;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控制装置,应用于新风设备上,包括:
温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新风模式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及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成的若干个新风模式;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机,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器,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当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从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获取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从而有效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并且,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还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若干个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合形成的新风模式,本申请根据温差值的变化情况从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最优新风模式,在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的同时可以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
为了更好地理解和实施,下面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发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新风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一种新风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控制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新风机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一个实施例中新风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应当明确,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实施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它例子,都属于本申请实施例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实施例。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仅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申请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若干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本申请的实施例所公开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新风设备上,新风设备可以是新风机或者具有新风功能的空调器。在一个实施例中,新风设备包括内循环进风口和外循环进风口,其中,内循环进风口连通内循环风道,外循环进风口连通外循环风道,当内循环进风口开启,室内的污浊空气经内循环风道进入新风设备进行过滤,此时,新风设备处于内循环模式;当外循环进风口开启,新风设备将室外的新鲜空气经外循环风道导入室内,此时,新风设备处于外循环模式。本申请实施例在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的同时可以保障室内新风质量,从而提高室内的环境舒适度和用户体验。
如图1所示,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新风控制方法,应用于新风设备上,包括以下步骤:
S101: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其中,室内和室外可以以新风设备所要导入新风的空间进行区分,新风设备导入新风的空间即为室内,新风设备排出污浊气体或者吸入气体的空间即为室外。
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可以通过设置在室内和室外的温度检测设备例如温度传感器测量得到。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可以是新风设备在正常运行一段时间后再利用温度检测设备进行采样,也可以是在新风设备一启动时即进行采样,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可以是按照预设的采样时间定期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并根据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及时调整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提高用户体验。
S102: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
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可以为用户预先设置的包含多种新风模式的表格,其中,每一种新风模式可以对应一个温差值或者一个温差值范围,当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的新风模式与温差值范围对应时,根据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确定其所属的温差值范围,从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查找与该温差值范围对应的新风模式,并将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及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成的若干个新风模式;具体地,可以根据预设的内循环模式运行时间和预设的外循环模式运行时间来进行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的任意组合,例如,可以控制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同时运行,也可以控制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交替运行。
当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差异越大,新风设备产生凝露的风险越高,控制新风设备运行内循环模式则可以有效减少凝露产生,但是开启内循环模式之后,室内空气的流通性较差,影响用户的舒适度。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的方式,在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的同时,可以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和间欠模式;
其中,双循环模式指的是同时运行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在双循环模式下,新风设备可以同时导入室内空气和室外空气并进行混合,在确保新风量可以有效降低结露风险。
间欠模式指的是按照预设的运行时间交替运行所述双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由上述内容可知,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各个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的排序如下: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间欠模式<内循环模式。
具体地,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双循环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同时运行所述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间欠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按照预设的运行时间交替运行所述双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例如,可以是运行N1分钟双循环模式后,切换为内循环模式运行N2分钟,再切换成双循环模式运行N1分钟的方式循环交替运行,其中,双循环模式运行时间N1和内循环模式运行时间N2可以根据新风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进行设置。
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及其对应的新风模式如下:
若ΔT≤X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外循环模式;
X1<ΔT≤Y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双循环模式;
Y1<ΔT≤Z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间欠模式;
ΔT>Z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内循环模式。
其中,ΔT表示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X1、Y1、Z1分别表示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三温度阈值,并且,0<X1<Y1<Z1,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和第三温度阈值可以根据新风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进行设置。
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内循环模式;
其中,0<第一温度阈值X1<第二温度阈值Y1<第三温度阈值Z1。
当室内外的温差值超过第三温度阈值时,判断当前结露的风险较大,通过将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内循环模式,从而避免新风设备产生凝露,而针对室内外具有一定的温差,但是温差值相对较低的情况,则根据温差值的具体大小将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间欠模式和外循环模式,从而在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的同时,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当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从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获取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从而有效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并且,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还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和若干个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合形成的新风模式,本申请根据温差值的变化情况从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最优新风模式,在降低新风设备的结露风险的同时可以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获取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内环境湿度;
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及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从预设的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其中,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和/或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越高,所述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获取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外环境湿度;
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及所述室外环境湿度,从预设的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其中,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和/或所述室外环境湿度越高,所述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若室外环境温度等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当室内环境温度大于室外环境温度时,对于温度较高的一侧,即新风设备面向室内的一侧更加容易产生凝露,因此,通过检测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内环境湿度来判断结露风险,并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内环境湿度从预设的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最优的新风模式;而当室内环境温度小于室外环境温度时,对于温度较高的一侧,即新风设备面向室外的一侧更加容易产生凝露,因此,通过检测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外环境湿度来判断结露风险,根据室内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外环境湿度从预设的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最优的新风模式,当新风设备运行该最优的新风模式时,不会产生凝露并且可以保障室内的新风质量,从而可以提高用户体验。
室内环境湿度和室外环境湿度可以是指绝对湿度或相对湿度等可用于判断空气程度水汽含量的指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可以是指室内的相对湿度,室外环境湿度可以是室外的相对湿度,室内外的相对湿度可以通过设置在室内和室外的湿度检测设备例如湿度传感器测量室内外环境的绝对湿度,再结合历史数据中相同温度下可能达到的最大绝对湿度计算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和间欠模式;
其中,双循环模式指的是同时运行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间欠模式指的是按照预设的运行时间交替运行所述双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所述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中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及其对应的新风模式如下:
若T2-T1≤Z2,且IRH≤RH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外循环模式;
若T2-T1>Z2,且IRH≤RH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间欠模式;
若T2-T1≤X2,且IRH≤RH2,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外循环模式;
若X2<T2-T1≤Y2,且RH1<IRH≤RH2,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双循环模式;
若Y2<T2-T1≤Z2,且IRH>RH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间欠模式;
若T2-T1>Z2,且IRH>RH1,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内循环模式;
若T2-T1≤X2,且IRH>RH2,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双循环模式;
若X2<T2-T1≤Y2,且IRH>RH2,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间欠模式。
其中,T1表示室外环境温度,T2表示室内环境温度,IRH表示室内湿度,X2、Y2、Z2分别表示第三温度阈值、第四温度阈值和第五温度阈值,并且,0<X2<Y2<Z2;RH1表示第一湿度阈值,RH2表示第二湿度阈值,0<RH1<RH2,第三温度阈值、第四温度阈值、第五温度阈值、第一湿度阈值和第二湿度阈值可以根据新风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进行设置。
从预设的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具体包括: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六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大于第六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四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内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四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其中,0<第三温度阈值<第四温度阈值<第五温度阈值,0<第一湿度阈值<第二湿度阈值。
根据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当前情况下最优的新风模式,在避免结露的同时保障室内环境的舒适度,提高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和间欠模式;其中,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双循环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同时运行所述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间欠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按照预设的运行时间交替运行所述双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所述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中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及其对应的新风模式如下:
若T1-T2≤Z3,且ORH≤RH3,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外循环模式;
若T1-T2>Z3,且ORH≤RH3,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内循环模式;
若T1-T2≤X3,且RH3<ORH≤RH4,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外循环模式;
若X3<T1-T2≤Y3,且RH3<ORH≤RH4,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双循环模式;
若Y3<T1-T2≤Z3,且RH3<ORH≤RH4,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间欠模式;
若T1-T2≤Z3,且ORH>RH4,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为间欠模式。
其中,T1表示室外环境温度,T2表示室内环境温度,ORH表示室外湿度,X3、Y3、Z3分别表示第六温度阈值、第七温度阈值和第八温度阈值,并且,0<X3<Y3<Z3;RH3表示第三湿度阈值,RH4表示第四湿度阈值,0<RH3<RH4,第六温度阈值、第七温度阈值、第八温度阈值、第三湿度阈值和第四湿度阈值可以根据新风设备的实际运转情况进行设置。
从预设的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具体包括: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八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大于第八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内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六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七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八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八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大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其中,0<第六温度阈值<第七温度阈值<第八温度阈值,0<第三湿度阈值<第四湿度阈值。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控制方法还包括以下步骤:
从预设的转速表中获取与所述新风模式对应的运转速度值;
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转速度调整为所述运转速度值。
其中,转速表保存有多个新风模式对应的运转速度值,在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的同时,通过从转速表中获取该新风模式的运转速度并进行及时调整,通过调整新风模式的运转速度调整新风设备的风量,两者互相配合从而更快地提高室内环境的舒适度,降低结露风险。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设备设有内循环进风口10、外循环进风口20、遮挡组件30及驱动组件40;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具体包括:
从预设的开度值表中获取与所述新风模式对应的开度值;其中,所述预设的开度值表中保存有每一个新风模式对应的开度值;
利用所述驱动组件40将所述遮挡组件30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开度值。
其中,遮挡组件30用于遮挡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0或所述外循环进风口20,驱动组件40用于控制所述遮挡组件30的开度,从而实现对内循环进风口或外循环进风口的遮挡。
如图2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遮挡组件30为设置在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0和所述外循环进风口20中间的挡风板,所述驱动组件40包括用于固定所述挡风板的一侧的安装板41及用于调整所述挡风板的开度的驱动马达42。
其中,所述挡风板面积不小于所述内循环进风口10面积和/或所述外循环进风口20面积,当驱动马达42控制挡风板遮挡内循环进风口10时,新风设备处于外循环模式;当驱动马达42控制挡风板遮挡外循环进风口20时,新风设备处于内循环模式,当驱动马达42控制挡风板处于内循环进风口10和外循环进风口20之间的位置,使得内循环进风口10和外循环进风口20均未被遮挡,新风设备处于双循环模式。
当新风设备切换新风模式时,驱动组件驱动所述遮挡组件移动,从而实现对内循环进风口和/或外循环进风口的遮挡,但是,遮挡组件移动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较大的噪音,影响用户体验,因此,在本申请中,利用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遮挡组件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开度值的步骤包括:
按照预设的驱动速度,利用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遮挡组件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开度值。
通过调整遮挡组件的移动速度,逐步实现遮挡组件开度的调整,从而抑制遮挡组件的移动噪音,提升用户体验。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设备还包括至少一个指示灯,所述至少一个指示灯用于指示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
具体地,可以通过将每一个指示灯与每一种新风模式进行对应,当新风设备运行该模式时,控制与其对应的指示灯亮起,从而用户可知当前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或者,可以通过控制指示灯显示不同的状态,例如常亮或闪烁,从而分别对应新风设备不同的新风模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所述新风设备包括一个新风指示灯,当新风设备处于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和/或间欠模式时,控制该新风指示灯常亮,当新风设备处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或室内环境湿度、室外环境湿度的采样时间时,控制该新风指示灯闪烁,从而便于用户根据新风指示灯及时获知当前新风设备的运行状态。
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控制装置,应用于新风设备上,包括:
温度获取模块101,用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新风模式调整模块102,用于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及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成的若干个新风模式;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控制装置在执行新风控制方法时,仅以上述各功能模块的划分进行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设备的内部结构划分为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另外,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新风控制系统与新风控制方法属于同一构思,其具体实现过程详见方法实施例,这里不再赘述。
如图4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机200,包括存储器201以及处理器202;
所述存储器201,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202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202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
如图5所示,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新风空调器300,包括存储器301以及处理器302;
所述存储器301,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302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302实现如上述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
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如果对本发明的各种改动或变形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倘若这些改动和变形属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等同技术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形。
Claims (12)
1.一种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新风设备上,包括以下步骤:
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及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成的若干个新风模式;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和间欠模式;其中,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双循环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同时运行所述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间欠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按照预设的运行时间交替运行所述双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的步骤包括: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一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二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的绝对值大于第三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内循环模式;
其中,0<第一温度阈值<第二温度阈值<第三温度阈值。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大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获取室内环境温度与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内环境湿度;
根据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及所述室内环境湿度,从预设的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其中,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和/或所述室内环境湿度越高,所述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大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获取室外环境温度与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和室外环境湿度;
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及所述室外环境湿度,从预设的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其中,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和/或所述室外环境湿度越高,所述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和间欠模式;其中,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双循环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同时运行所述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间欠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按照预设的运行时间交替运行所述双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从预设的第二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具体包括: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六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大于第六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三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四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大于第五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一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内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四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五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内环境湿度大于第二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其中,0<第三温度阈值<第四温度阈值<第五温度阈值,0<第一湿度阈值<第二湿度阈值。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双循环模式和间欠模式;其中,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双循环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同时运行所述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当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间欠模式时,所述新风设备按照预设的运行时间交替运行所述双循环模式和内循环模式。
从预设的第三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和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具体包括: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八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三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大于第八温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内循环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六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外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七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双循环模式;
否则,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八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小于或等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若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小于或等于第八温度阈值,且所述室外环境湿度大于第四湿度阈值,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间欠模式;
其中,0<第六温度阈值<第七温度阈值<第八温度阈值,0<第三湿度阈值<第四湿度阈值。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以下步骤:
从预设的转速表中获取与所述新风模式对应的运转速度值;
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转速度调整为所述运转速度值。
8.根据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新风设备设有内循环进风口、外循环进风口、用于遮挡所述内循环进风口或所述外循环进风口的遮挡组件及用于控制所述遮挡组件的开度的驱动组件;
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具体包括:
从预设的开度值表中获取与所述新风模式对应的开度值;其中,所述预设的开度值表中保存有每一个新风模式对应的开度值;
利用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遮挡组件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开度值。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利用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遮挡组件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开度值的步骤包括:
按照预设的驱动速度,利用所述驱动组件将所述遮挡组件的开度调整为所述开度值。
10.一种新风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应用于新风设备上,包括:
温度获取模块,用于获取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外环境温度;
新风模式调整模块,用于根据所述室外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内环境温度的温差值,从预设的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中获取与所述温差值对应的新风模式,将所述新风设备的运行模式调整为所述新风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新风模式控制表包括内循环模式、外循环模式及由内循环模式和外循环模式组成的若干个新风模式;所述室内环境温度与所述室外环境温度的温差值越高,其对应的新风模式中内循环模式的运行时间越长。
11.一种新风机,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
12.一种新风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以及处理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一个或多个程序;
当所述一个或多个程序被所述处理器执行,使得所述处理器实现如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新风控制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07933.7A CN113915748A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107933.7A CN113915748A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915748A true CN113915748A (zh) | 2022-01-11 |
Family
ID=792355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107933.7A Pending CN113915748A (zh) | 2021-09-22 | 2021-09-22 | 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915748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83441A (zh) * | 2022-07-15 | 2022-10-14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WO2024230180A1 (zh) * | 2023-05-10 | 2024-11-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新风机的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和空调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239789T3 (es) * | 1997-02-05 | 2005-10-01 | HELLA KGAA HUECK & CO. | Instalacion de aire acondicionado para el habitaculo de un vehiculo. |
CN206094422U (zh) * | 2016-09-29 | 2017-04-12 | 北京海思世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全置换式净化新风系统 |
CN108489009A (zh) * | 2018-03-07 | 2018-09-0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 |
CN109649116A (zh) * | 2018-11-26 | 2019-04-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内外循环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9764497A (zh) * | 2019-03-26 | 2019-05-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081519A (zh) * | 2019-04-29 | 2019-08-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
CN111536667A (zh) * | 2020-05-09 | 2020-08-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2577122A (zh) * | 2019-09-30 | 2021-03-30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 |
-
2021
- 2021-09-22 CN CN202111107933.7A patent/CN11391574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239789T3 (es) * | 1997-02-05 | 2005-10-01 | HELLA KGAA HUECK & CO. | Instalacion de aire acondicionado para el habitaculo de un vehiculo. |
CN206094422U (zh) * | 2016-09-29 | 2017-04-12 | 北京海思世纪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 全置换式净化新风系统 |
CN108489009A (zh) * | 2018-03-07 | 2018-09-04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 |
CN109649116A (zh) * | 2018-11-26 | 2019-04-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内外循环切换方法和装置 |
CN109764497A (zh) * | 2019-03-26 | 2019-05-17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081519A (zh) * | 2019-04-29 | 2019-08-0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新风装置、空调室内机及新风装置控制方法 |
CN112577122A (zh) * | 2019-09-30 | 2021-03-30 | 浙江三花智能控制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 |
CN111536667A (zh) * | 2020-05-09 | 2020-08-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Cited B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183441A (zh) * | 2022-07-15 | 2022-10-14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CN115183441B (zh) * | 2022-07-15 | 2024-04-26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空调器 |
WO2024230180A1 (zh) * | 2023-05-10 | 2024-11-1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新风机的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和空调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7252237B (zh) | 一种集成环境调节和光照控制功能的窗户系统与方法 | |
CN113915748A (zh) | 新风控制方法、装置、新风机及新风空调器 | |
CN110536998B (zh) | 被配置用于眩光检测和控制机动窗帘的可见光传感器 | |
CN101634472B (zh) | 变频空调器及其频率控制方法 | |
CN105890119A (zh) | 空调控制方法及装置 | |
CN104949270A (zh) | 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器 | |
CN103062867A (zh) | 空调器睡眠模式的控制方法 | |
CN108489009A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 | |
CN105465955A (zh) | 一种天气联动空调控制方法 | |
CN207073915U (zh) | 多区域二氧化碳浓度及空调新风集中控制系统 | |
CN105222272A (zh) | 一种舒适性控制方法、控制器及空调系统 | |
US11830229B2 (en) | Visible light sensor configured for detection of glare conditions | |
CN109764493A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0736143B (zh) | 一种双风道空调及其除湿方法、系统 | |
CN106091232A (zh) | 一种用于空调的风速控制方法、装置及空调系统 | |
JP2010190528A (ja) | 空気調和機 | |
CN107700188B (zh) | 空气处理设备控制方法、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07796064A (zh) | 空调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458456A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装置及可读存储介质、空调器 | |
CN107401801A (zh) | 空调的运行参数控制方法及空调 | |
CN110160235B (zh) | 室内机、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8731219B (zh) | 空调器控制方法、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104501386A (zh) | 用于家用电器的面板组件、空调器及面板组件的测光方法 | |
CN204421197U (zh) | 家用分体式空调器 | |
CN114216206B (zh) | 一种空调器的除湿控制方法及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20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