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883238B - 变速器和车辆 - Google Patents

变速器和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83238B
CN113883238B CN202010632320.4A CN202010632320A CN113883238B CN 113883238 B CN113883238 B CN 113883238B CN 202010632320 A CN202010632320 A CN 202010632320A CN 113883238 B CN113883238 B CN 1138832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driven gear
synchronizer
output shaft
drive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63232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83238A (zh
Inventor
刘华朝
华煜
王逢春
吴浪
周韬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Huizhou BYD Batter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632320.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883238B/zh
Publication of CN1138832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32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832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832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 F16H3/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3/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using gears that can be moved out of gear
    • F16H3/2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using gears that can be moved out of gear with gears shiftable only axially
    • F16H3/3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using gears that can be moved out of gear with gears shiftable only axially with driving and driven shafts not coaxial
    • F16H3/3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 variable gear ratio or for revers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exclusively or essentially using gears that can be moved out of gear with gears shiftable only axially with driving and driven shafts not coaxial and an additional shaf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DCOUPLINGS FOR TRANSMITTING ROTATION; CLUTCHES; BRAKES
    • F16D23/00Details of mechanically-actuated clutches not specific for one distinct type
    • F16D23/02Arrangements for synchronisation, also for power-operated clutches
    • F16D23/025Synchro ring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57/00General details of gearing
    • F16H57/02Gearboxes; Mounting gearing therein
    • F16H57/023Mounting or installation of gears or shafts in the gearboxes, e.g. methods or means for assembly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63/00Control outputs from the control unit to change-speed- or reversing-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or to other devices than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
    • F16H63/02Final output mechanisms therefor; Actuating means for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0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final output mechanisms
    • F16H63/32Gear shift yokes, e.g. shift fork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3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 F16H2200/006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forward speeds the gear ratios comprising eight forward speed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2200/00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 F16H2200/0082Transmissions for multiple ratios characterised by the number of reverse spee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e Of Transmiss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变速器和车辆,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和拨叉装置,第一输出轴上至少设置有第一挡位从动齿轮、第二挡位从动齿轮、第一半同步器、第二半同步器和固定轴,固定轴套设在第一输出轴上,第一挡位从动齿轮套设在固定轴上,第二挡位从动齿轮套设在第一输出轴上,拨叉装置包括:拨叉杆、第一拨叉脚和第二拨叉脚,第一拨叉脚与第一半同步器相配合且第二拨叉脚与第二半同步器相配合。当第一半同步器需要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结合或第二半同步器需要与第二挡位从动齿轮结合时,通过一个拨叉杆控制第一半同步器和第二半同步器上的同步齿套移动,即可实现结合,如此设置减少了换挡执行机构和相应液压驱动装置,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Description

变速器和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变速器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变速器和车辆。
背景技术
变速器是用来改变来自发动机的转速和转矩的机构,它能固定或分挡改变输出轴和输入轴传动比,又称变速箱。变速器由变速传动机构和操纵机构组成,有些汽车还有动力输出机构。传动机构大多用普通齿轮传动,也有的用行星齿轮传动。普通齿轮传动变速机构一般用滑移齿轮和同步器等。
相关技术中,变速器的挡位一般设置的较多,相应的齿轮数会增加,而且使用的同步器较多,换挡执行机构也会增加,导致变速器的成本较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变速器,通过一个拨叉杆控制第一半同步器和第二半同步器上的同步齿套同步移动,从而可以将两个同步器使用一个拨叉杆来控制,这样可以使得变速器结构简单,成本低。
本发明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根据本发明第一方面实施例的变速器,第一输出轴和拨叉装置,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至少设置有第一挡位从动齿轮、第二挡位从动齿轮、第一半同步器、第二半同步器和固定轴,所述固定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套设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固定在所述固定轴上且用于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半同步器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且用于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所述拨叉装置包括:拨叉杆、第一拨叉脚和第二拨叉脚,所述第一拨叉脚和所述第二拨叉脚均设置于所述拨叉杆且在所述拨叉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拨叉脚与所述第一半同步器相配合且所述第二拨叉脚与所述第二半同步器相配合。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当第一半同步器需要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结合或第二半同步器需要与第二挡位从动齿轮结合时,通过一个拨叉杆控制第一半同步器和第二半同步器上的同步齿套同步移动,即可实现结合,如此设置减少了换挡执行机构和相应液压驱动装置,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为轴向相邻设置的两个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和所述第二半同步器为轴向相邻设置的两个同步器且位于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朝向所述第一半同步器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朝向所述第二半同步器的一侧均设置有结合齿,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和所述第二半同步器均包括:同步毂、同步环和同步齿套,所述同步环仅设置于所述同步毂朝向对应的挡位从动齿轮的一侧,以与对应的所述结合齿相结合,所述同步齿套套设于所述同步毂上。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拨叉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拨叉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拨叉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且所述第二拨叉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包括:第一输入轴、第二输入轴和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至少设置有二挡主动齿轮和最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二输入轴至少设置有次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至少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最高挡从动齿轮,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与所述次高挡主动齿轮啮合,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与所述最高挡主动齿轮啮合,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还选择性地结合,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至少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二挡从动齿轮,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主动齿轮啮合,其中,在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结合且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结合时,所述次高挡主动齿轮、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所述最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二挡主动齿轮、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构成对应一挡的动力传递路径。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固定轴,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为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位于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半同步器之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输出轴还固定有第一同步器且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第三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一同步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之间,以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三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轴,以及选择性结合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三挡位从动齿轮还同轴设置有惰性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还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倒挡齿轮,所述倒挡齿轮与所述惰性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用于结合所述倒挡齿轮的第二同步器。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第五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与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啮合的次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共用所述次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与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啮合的最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五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共用所述最高挡主动齿轮。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输出轴固定设置有第二同步器和第三同步器且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倒挡齿轮,所述第二同步器设置于所述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挡齿轮之间,以选择性结合所述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以及选择性结合所述倒挡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三同步器设置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五挡位从动齿轮之间,以选择性结合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以及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五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
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和所述第二半同步器在水平面的共同投影区域和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在水平面的投影区域具有轴向重合区域。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所述变速器。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拨叉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的局部示意图A;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剖面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一挡传动路径;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二挡传动路径;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三挡传动路径;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四挡传动路径;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五挡传动路径;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六挡传动路径;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七挡传动路径;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八挡传动路径;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一的倒挡传动路径;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的实施例二的示意图。
附图标记:
第一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1;第一输出轴13;第二输出轴14;发动机15;离合器16;
二挡主动齿轮2a;二挡从动齿轮2b;三挡主动齿轮3a;三挡从动齿轮3b;四挡主动齿轮4a;四挡从动齿轮4b;五挡主动齿轮5a;五挡从动齿轮5b;六挡主动齿轮6a;六挡从动齿轮6b;七挡从动齿轮7b;八挡从动齿轮8b;驻车挡齿轮P;
第一输出轴输出齿轮9a;第二输出轴输出齿轮9c;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
惰性齿轮r1;倒挡齿轮r2;
第一半同步器20b;第二半同步器20a;第一同步器21;第二同步器22;第三同步器23;
拨叉装置30;拨叉杆31;第一拨叉脚32;第二拨叉脚33;
同步毂41;同步环42;同步齿套43;第一连杆44;第二连杆45;结合齿46;
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固定轴53。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下面参考图1-图13描述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变速器,上述变速器还可以使用在车辆上。
如图1-图4所示,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出轴13和拨叉装置30,第一输出轴13上至少设置有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第一半同步器20b、第二半同步器20a和固定轴53,固定轴53套设在第一输出轴13上,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套设在固定轴53上,第一半同步器20b固定在固定轴53上,并且第一半同步器20b用于选择性结合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套设在第一输出轴13上,第二半同步器20a固定在第一输出轴13上,并且第二半同步器20a用于选择性结合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当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套设在固定轴53上时,第一半同步器20b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结合,可以使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与固定轴53一同旋转。
拨叉装置30包括:拨叉杆31、第一拨叉脚32和第二拨叉脚33,第一拨叉脚32和第二拨叉脚33均设置于拨叉杆31,并且第一拨叉脚32和第二拨叉脚33在拨叉杆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拨叉脚32与第一半同步器20b相配合,并且第二拨叉脚33与第二半同步器20a相配合。
也就是说,第一拨叉脚32与第一半同步器20b配合,第二拨叉脚33与第二半同步器20a配合,并且第一拨叉脚32和第二拨叉脚33之间通过一个拨叉杆31进行控制。当拨叉杆31在向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移动时,会带动第一半同步器20b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结合,并且第二半同步器20a远离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当拨叉杆31在向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移动时,会带动第二半同步器20a与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结合,并且第一半同步器20b远离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
由此,当第一半同步器20b需要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结合或第二半同步器20a需要与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结合时,通过一个拨叉杆31控制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上的同步齿套43同步移动,即可实现结合,如此设置减少了换挡执行机构和相应液压驱动装置,结构简单,成本降低。
其中,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和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为轴向相邻设置的两个挡位从动齿轮,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为轴向相邻设置的两个半同步器且位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和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之间。也就是说,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和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之间就是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在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之间不设置其他同步器或齿轮,如此在从左到右或从右到左的方向上,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第一半同步器20b、第二半同步器20a和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依次间隔设置,这样可以保证第一半同步器20b顺利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结合,以及可以保证第二半同步器20a顺利与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结合。
如图1和图2所示,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朝向第一半同步器20b的一侧,以及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朝向第二半同步器20a的一侧均设置有结合齿46,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均包括:同步毂41、同步环42和同步齿套43,同步环42仅设置于同步毂41朝向对应的挡位从动齿轮的一侧,以与对应的结合齿46相结合,同步齿套43套设于同步毂41上。也就是说,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只在一侧上设置同步环42,如此可以省略另一侧的同步环42,可以减少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的生产成本。当同步环42与对应的结合齿46结合时,可以实现第一半同步器20b与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同步转动,或第二半同步器20a与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同步转动。
如图1所示,拨叉装置30还包括:第一连杆44和第二连杆45,第一连杆44和第二连杆45在拨叉杆31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第一拨叉脚32连接于第一连杆44且第二拨叉脚33连接于第二连杆45。通过设置第一连杆44和第二连杆45可以将拨叉杆31与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间隔开,使得第一输出轴13上的挡位从动齿轮不会与拨叉杆31之间发生干涉,保证变速器可以正常使用。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具体实施例,如图3和图4所示,变速器包括:第一输入轴12、第二输入轴11和上述的第一输出轴13和第二输出轴14,第一输入轴12上至少设置有二挡主动齿轮2a和最高挡主动齿轮,第二输入轴11至少设置有次高挡主动齿轮,第一输出轴13上至少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最高挡从动齿轮,次高挡从动齿轮与次高挡主动齿轮啮合,最高挡从动齿轮与最高挡主动齿轮啮合,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最高挡从动齿轮还选择性地结合,第二输出轴14上至少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二挡从动齿轮2b,二挡从动齿轮2b与二挡主动齿轮2a啮合。其中,需要说明的是,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最高挡从动齿轮中的一个可以为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也可以是第一输出轴13上的其他挡位从动齿轮构成第一挡位从动齿轮51和第二挡位从动齿轮52,对此,不做详细限定。
其中,在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最高挡从动齿轮结合且二挡从动齿轮2b和第二输出轴14结合时,第二输入轴11、次高挡主动齿轮、次高挡从动齿轮、最高挡从动齿轮、最高挡主动齿轮、第一输入轴12、二挡主动齿轮2a、二挡从动齿轮2b和第二输出轴14构成对应一挡的动力传递路径。如此,通过次高挡主动齿轮、次高挡从动齿轮、最高挡从动齿轮、最高挡主动齿轮、第一输入轴12、二挡主动齿轮2a、二挡从动齿轮2b和第二输出轴14组合实现一挡的传动路径,这样重复利用了齿轮,可以省略一挡大齿轮,从而可以降低变速器的成本。
由此,通过设置第二输入轴11、次高挡主动齿轮、次高挡从动齿轮、最高挡从动齿轮、最高挡主动齿轮、第一输入轴12、二挡主动齿轮2a、二挡从动齿轮2b和第二输出轴14来替代对应一挡的动力传递路径,使得变速器不需要设置一挡从动齿轮和一挡主动齿轮,从而可以降低变速器的生产成本。相关技术中,为了实现8个档位和一个倒挡,至少需要4个同步器和一个半同步器,因此,至少需要5套换挡执行机构以及相应的液压驱动装置,本发明实施例中,实现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只需要四套换挡执行机构以及相应的液压驱动装置,如此相比较现有的变速器可以减少换挡执行机构的使用,从而可以降低变速器的生产成本。
下面参照图4-图12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一。
为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本案以具备八个前进挡位的变速器进行示例性说明,即最高挡为八挡。
具体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为最高挡从动齿轮,也为八挡从动齿轮8b。第二挡位从动齿轮为四挡从动齿轮4b,第三挡位从动齿轮为三挡从动齿轮3b,第四挡位从动齿轮为五挡从动齿轮5b,第五挡位从动齿轮为六挡从动齿轮6b。
由此,七挡从动齿轮7b和第一半同步器20b之间连接有固定轴53,固定轴53套设在第一输出轴13上,八挡从动齿轮8b套设在固定轴53上,并且八挡从动齿轮8b位于七挡从动齿轮7b和第一半同步器20b之间,第一半同步器20b用于结合七挡从动齿轮7b和八挡从动齿轮8b。也就是说,第一半同步器20b右侧设置有八挡从动齿轮8b,第二半同步器20a左侧设置有四挡从动齿轮4b,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之间不设置挡位从动齿轮或同步器,避免影响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的正常使用。
如图4所示,第二半同步器20a固定在第一输出轴13上,第一输出轴13上还设置有四挡从动齿轮4b,第二半同步器20a用于结合四挡从动齿轮4b和第一输出轴13。如此,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设置在四挡从动齿轮4b和八挡从动齿轮8b之间。如此设置的四挡从动齿轮4b可以单独结合第二半同步器20a,八挡从动齿轮8b可以单独结合八挡从动齿轮8b,这样可以方便拨叉装置30操纵换挡。
此外,第一输出轴13还固定有第一同步器21,并且第一输出轴13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三挡从动齿轮3b,第一同步器21设置于三挡从动齿轮3b和七挡从动齿轮7b之间,以选择性结合三挡从动齿轮3b和第一输出轴13,以及选择性结合七挡从动齿轮7b和第一输出轴13。通过设置与第一输出轴13同轴固定的第一同步器21,第一同步器21左边为七挡从动齿轮7b,第一同步器21右边为三挡从动齿轮3b。其中,当第一同步器21与七挡从动齿轮7b结合时,可实现七挡从动齿轮7b与第一输出轴13之间的共同转动。当第一同步器21与三挡从动齿轮3b结合时,可实现三挡从动齿轮3b与第一输出轴13之间的共同转动。也就是说,第一同步器21为共用同步器,七挡从动齿轮7b和三挡从动齿轮3b共用该同步器,这样可以减少同步器的数量,可以降低变速器的成本,也可以减小变速器的轴向尺寸。
如图4所示,三挡从动齿轮3b还同轴设置有惰性齿轮r1,三挡从动齿轮3b和惰性齿轮r1可以为双联齿轮,第二输出轴14还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倒挡齿轮r2,倒挡齿轮r2与惰性齿轮r1啮合,第二输出轴14上设置有用于结合倒挡齿轮r2的第二同步器22。其中,三挡从动齿轮3b与惰性齿轮r1同轴固定。如此,当第一同步器21与三挡从动齿轮3b结合时,可以将第一输出轴13的动力传输到惰性齿轮r1,惰性齿轮r1与倒挡齿轮r2结合可以将动力传输到倒挡齿轮r2。如此设置的倒挡齿轮r2可以使得变速器省略倒挡轴,可以减小变速器的尺寸,也可以降低变速器的成本。
如图4所示,第二输出轴14上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五挡从动齿轮5b和六挡从动齿轮6b,五挡从动齿轮5b和七挡主动齿轮啮合,六挡从动齿轮6b与八挡主动齿轮啮合。也就是说,五挡从动齿轮5b和七挡从动齿轮7b共用七挡主动齿轮,或者说共用五挡主动齿轮5a。另外,六挡从动齿轮6b与八挡从动齿轮8b共用八挡主动齿轮,或者说共用六挡主动齿轮6a。通过两个挡位共用一个主动齿轮,可以减少主动齿轮的数量,可以进一步地减小第一输入轴12和第二输入轴11的轴向尺寸,可以方便第一输入轴12和第二输入轴11套设设置,可以使得变速器结构更加紧凑可靠。
第二输出轴14固定设置有第二同步器22和第三同步器23,第二同步器22设置于五挡从动齿轮5b和倒挡齿轮r2之间,以选择性结合五挡从动齿轮5b和第二输出轴14,以及选择性结合倒挡齿轮r2和第二输出轴14。其中,第二同步器22左侧与五挡从动齿轮5b结合时,五挡从动齿轮5b会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转动。第二同步器22右侧与倒挡齿轮r2结合时,倒挡齿轮r2会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转动。
而且,第三同步器23设置于二挡从动齿轮2b和六挡从动齿轮6b之间,以选择性结合二挡从动齿轮2b和第二输出轴14,以及选择性结合六挡从动齿轮6b和第二输出轴14。也就是说,第三同步器23左侧与二挡从动齿轮2b结合时,二挡从动齿轮2b会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转动。第三同步器23右侧与六挡从动齿轮6b结合时,六挡从动齿轮6b会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转动。第二同步器22和第三同步器23均为两个齿轮共用的同步器,这样可以减少第二输出轴14的轴向尺寸,从而可以减小变速器的轴向尺寸,也可以降低变速器的成本。
如图4-图12所示,在第二输出轴14上,还设置有驻车挡齿轮P,驻车挡齿轮P可以在车辆停止行驶时保证车辆不会溜车。具体地,驻车挡齿轮P设置在二挡从动齿轮2b的左侧。
下面就本发明实施例一的动力传递路线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第一输入轴12负责二挡、四挡、六挡和八挡的输入,第二输入轴11负责三挡、五挡、七挡和倒挡的输入。也就是说,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分别依次设置有四挡主动齿轮4a、二挡主动齿轮2a、六挡主动齿轮6a、五挡主动齿轮5a和三挡主动齿轮3a。
并且,第一输入轴12上布置有二挡主动齿轮2a、四挡主动齿轮4a和六挡主动齿轮6a,第二输入轴11上布置有三挡主动齿轮3a和五挡主动齿轮5a。第一输出轴13布置有四挡从动齿轮4b、八挡从动齿轮8b、七挡从动齿轮7b和三挡从动齿轮3b,第二输出轴14上布置有二挡从动齿轮2b、五挡从动齿轮5b和六挡从动齿轮6b。此外,第一输出轴13上设置有惰性齿轮r1,惰性齿轮r1与三挡从动齿轮3b同轴固定,第二输出轴14上设置有可选择结合的倒挡齿轮r2。其中,七挡和五挡共用五挡主动齿轮5a,六挡和八挡共用六挡主动齿轮6a。
第一半同步器20b套设在第一输出轴13上,第一半同步器20b上设置有同轴旋转的七挡从动齿轮7b。其中,第一半同步器20b与八挡从动齿轮8b结合时,可实现八挡从动齿轮8b与七挡从动齿轮7b的共同旋转。
第二半同步器20a固定在第一输出轴13上,并且第二半同步器20a左侧为为四挡从动齿轮4b。其中,第二半同步器20a左侧与四挡从动齿轮4b结合时,四挡从动齿轮4b会与第一输出轴13共同转动。
第一同步器21固定在第一输出轴13上,第一同步器21右侧为三挡从动齿轮3b,左侧为七挡从动齿轮7b。其中,第一同步器21右侧与三挡从动齿轮3b结合时,三挡从动齿轮3b会与第一输出轴13共同转动。第一同步器21左侧与七挡从动齿轮7b结合时,七挡从动齿轮7b会与第一输出轴13共同转动。
第二同步器22固定在第二输出轴14上,第二同步器22右侧为倒挡齿轮r2,左侧为五挡从动齿轮5b。其中,当第二同步器22右侧与倒挡齿轮r2结合时,可使倒挡齿轮r2和第二输出轴14同步转动。当第二同步器22左侧与五挡从动齿轮5b结合时,可使五挡从动齿轮5b和第二输出轴14同步转动。
第三同步器23固定在第二输出轴14上,第三同步器23右侧为六挡从动齿轮6b,左侧为二挡从动齿轮2b。其中,当第三同步器23右侧与六挡从动齿轮6b结合时,可使六挡从动齿轮6b和第二输出轴14同步转动。当第三同步器23左侧与二挡从动齿轮2b结合时,可使二挡从动齿轮2b和第二输出轴14同步转动。
如图4所示,一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二输入轴11传动,五挡主动齿轮5a与第二输入轴11共同旋转,五挡主动齿轮5a与七挡从动齿轮7b啮合传动,因为七挡从动齿轮7b与第一半同步器20b同轴固定,当第一半同步器20b与八挡从动齿轮8b结合时,七挡从动齿轮7b会与八挡从动齿轮8b共同旋转。八挡从动齿轮8b与六挡主动齿轮6a啮合传动,因为六挡主动齿轮6a和二挡主动齿轮2a共同固定在第一输入轴12上,所以六挡主动齿轮6a与二挡主动齿轮2a共同旋转,并且二挡主动齿轮2a和二挡从动齿轮2b啮合传动。并且第三同步器23与二挡从动齿轮2b结合,从而可以使二挡从动齿轮2b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旋转,并且带动第二输出轴输出齿轮9c一同旋转,第二输出轴输出齿轮9c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5所示,二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一输入轴12传动,二挡主动齿轮2a与第二输入轴11共同旋转,二挡主动齿轮2a与二挡从动齿轮2b啮合传动,第三同步器23与二挡从动齿轮2b结合,如此可以实现二挡从动齿轮2b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旋转。第二输出轴14上的第二输出轴输出齿轮9c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6所示,三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二输入轴11传动,三挡主动齿轮3a与第二输入轴11共同旋转,三挡主动齿轮3a与三挡从动齿轮3b啮合传动,第一同步器21与三挡从动齿轮3b结合,如此可以实现三挡从动齿轮3b与第一输出轴13共同旋转。第一输出轴13上的第一输出轴输出齿轮9a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7所示,四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一输入轴12传动,四挡主动齿轮4a与第一输入轴12共同旋转,四挡主动齿轮4a与四挡从动齿轮4b啮合传动,第一半同步器20b与四挡从动齿轮4b结合,如此可以实现四挡从动齿轮4b与第一输出轴13共同旋转。第一输出轴13上的第一输出轴输出齿轮9a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8所示,五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二输入轴11传动,五挡主动齿轮5a与第二输入轴11共同旋转,五挡主动齿轮5a与五挡从动齿轮5b啮合传动,第二同步器22与五挡从动齿轮5b结合,如此可以实现五挡从动齿轮5b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旋转。第二输出轴14上的第二输出轴输出齿轮9c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9所示,六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一输入轴12传动,六挡主动齿轮6a与第一输入轴12共同旋转,六挡主动齿轮6a与六挡从动齿轮6b啮合传动,第三同步器23与六挡从动齿轮6b结合,如此可以实现六挡从动齿轮6b与第二输出轴14共同旋转。第二输出轴14上的第二输出轴输出齿轮9c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10所示,七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二输入轴11传动,五挡主动齿轮5a与第一输入轴12共同旋转,五挡主动齿轮5a与七挡从动齿轮7b啮合传动,第一同步器21与七挡从动齿轮7b结合,如此可以实现七挡从动齿轮7b与第一输出轴13共同旋转。第一输出轴13上的第一输出轴输出齿轮9a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11所示,八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一输入轴12传动,六挡主动齿轮6a与第一输入轴12共同旋转,六挡主动齿轮6a与八挡从动齿轮8b啮合传动,第一半同步器20b与八挡从动齿轮8b结合,并且第一同步器21与七挡从动齿轮7b结合,如此可以实现八挡从动齿轮8b与第一输出轴13共同旋转。第一输出轴13上的第一输出轴输出齿轮9a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如图12所示,倒挡动力传递路线:发动机15通过离合器16与第二输入轴11传动,三挡主动齿轮3a与第二输入轴11共同旋转,三挡主动齿轮3a与三挡从动齿轮3b啮合传动,三挡从动齿轮3b与惰性齿轮r1同轴固定,如此可以实现三挡从动齿轮3b与惰性齿轮r1共同旋转,惰性齿轮r1与倒挡齿轮r2啮合,倒挡齿轮r2将动力传输到第二输出轴14。第二输出轴14上的第二输出轴输出齿轮9c与主减速器从动齿轮9b啮合传动,如此可以动力传输到半轴。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二,如图13所示,第一输入轴12负责三挡、五挡、七挡和倒挡的输入,第二输入轴11负责二挡、四挡、六挡和八挡的输入。也就是说,在从左到右的方向上,分别依次设置有三挡主动齿轮3a、五挡主动齿轮5a、六挡主动齿轮6a、二挡主动齿轮2a和四挡主动齿轮4a。
并且,第二输入轴11上布置有二挡主动齿轮2a、四挡主动齿轮4a和六挡主动齿轮6a,第一输入轴12上布置有三挡主动齿轮3a和五挡主动齿轮5a。第二输出轴14上布置有二挡从动齿轮2b、五挡从动齿轮5b和六挡从动齿轮6b,第一输出轴13布置有三挡从动齿轮3b、七挡从动齿轮7b、八挡从动齿轮8b和四挡从动齿轮4b。此外,第一输出轴13上设置有惰性齿轮r1,惰性齿轮r1与三挡从动齿轮3b同轴固定,第二输出轴14上设置有可选择结合的倒挡齿轮r2。
如图13所示,在第二输出轴14上,还设置有驻车挡齿轮P,驻车挡齿轮P可以在车辆停止行驶时保证车辆不会溜车。具体地,驻车挡齿轮P设置在二挡从动齿轮2b的右侧。
如此,通过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本发明的变速器可实现八个前进挡和一个倒挡之间的挡位转变,变速器的轴向尺寸为两个同步器宽度加上五个齿轮宽度,结构较紧凑。变速器取消了倒挡轴,并且变速器仅使用了3个整个同步器和2个半个同步器,节约了变速器的生产成本。此外,变速器省去了一挡齿轮,通过七挡、八挡和二挡齿轮组合实现一挡,重复利用了齿轮,节省了一挡大齿轮的成本。进一步地,变速器的倒挡也是通过几个挡位齿轮组合实现倒挡,齿轮重复利用,同样也可以节省成本。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变速器不限于八个前进挡,也可以具有其他数量的前进挡,例如六个前进挡,又如十个前进挡。
如图3所示,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在水平面的共同投影区域和二挡从动齿轮2b在水平面的投影区域具有轴向重合区域。如此设置,较好地实现了齿宽较大的二挡从动齿轮2b与第一半同步器20b和第二半同步器20a在轴向上投影重合,使得变速器结构较紧凑,便于变速器的安装和生产。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实施例的车辆,包括上述实施例的变速器。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意性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1)

1.一种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出轴,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至少设置有第一挡位从动齿轮、第二挡位从动齿轮、第一半同步器、第二半同步器和固定轴,所述固定轴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套设在所述固定轴上,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固定在所述固定轴上且用于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套设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所述第二半同步器固定在所述第一输出轴上且用于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
拨叉装置,所述拨叉装置包括:拨叉杆、第一拨叉脚和第二拨叉脚,所述第一拨叉脚和所述第二拨叉脚均设置于所述拨叉杆且在所述拨叉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拨叉脚与所述第一半同步器相配合且所述第二拨叉脚与所述第二半同步器相配合;其中,
所述拨叉装置还包括:第一连杆和第二连杆,所述第一连杆和所述第二连杆在所述拨叉杆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所述第一拨叉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杆且所述第二拨叉脚连接于所述第二连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为轴向相邻设置的两个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和所述第二半同步器为轴向相邻设置的两个半同步器且位于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朝向所述第一半同步器的一侧,以及所述第二挡位从动齿轮朝向所述第二半同步器的一侧均设置有结合齿;
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和所述第二半同步器均包括:同步毂、同步环和同步齿套,所述同步环仅设置于所述同步毂朝向对应的挡位从动齿轮的一侧,以与对应的所述结合齿相结合,所述同步齿套套设于所述同步毂上。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输入轴,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至少设置有二挡主动齿轮和最高挡主动齿轮;
第二输入轴,所述第二输入轴至少设置有次高挡主动齿轮;
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至少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二挡从动齿轮,所述二挡从动齿轮与所述二挡主动齿轮啮合;
所述第一输出轴上至少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最高挡从动齿轮,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与所述次高挡主动齿轮啮合,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与所述最高挡主动齿轮啮合,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还选择性地结合;
其中,在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结合且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结合时,所述第二输入轴、所述次高挡主动齿轮、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所述最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一输入轴、所述二挡主动齿轮、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构成对应一挡的动力传递路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固定在所述固定轴,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为所述第一挡位从动齿轮,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位于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半同步器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输出轴还固定有第一同步器且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第三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一同步器设置于所述第三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之间,以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三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轴,以及选择性结合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一输出轴。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挡位从动齿轮还同轴设置有惰性齿轮,所述第二输出轴还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倒挡齿轮,所述倒挡齿轮与所述惰性齿轮啮合,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用于结合所述倒挡齿轮的第二同步器。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轴上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第五挡位从动齿轮,所述第二输入轴上设置有与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啮合的次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次高挡从动齿轮共用所述次高挡主动齿轮;
所述第一输入轴上设置有与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啮合的最高挡主动齿轮,所述第五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最高挡从动齿轮共用所述最高挡主动齿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输出轴固定设置有第二同步器和第三同步器且设置有选择性结合的倒挡齿轮,所述第二同步器设置于所述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倒挡齿轮之间,以选择性结合所述第四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以及选择性结合所述倒挡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所述第三同步器设置于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五挡位从动齿轮之间,以选择性结合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以及选择性结合所述第五挡位从动齿轮和所述第二输出轴。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变速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半同步器和所述第二半同步器在水平面的共同投影区域和所述二挡从动齿轮在水平面的投影区域具有轴向重合区域。
1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变速器。
CN202010632320.4A 2020-07-03 2020-07-03 变速器和车辆 Active CN1138832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2320.4A CN113883238B (zh) 2020-07-03 2020-07-03 变速器和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632320.4A CN113883238B (zh) 2020-07-03 2020-07-03 变速器和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3238A CN113883238A (zh) 2022-01-04
CN113883238B true CN113883238B (zh) 2024-02-27

Family

ID=790125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632320.4A Active CN113883238B (zh) 2020-07-03 2020-07-03 变速器和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8832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4576322B (zh) * 2022-01-10 2022-12-20 帕西尼感知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一种可提升传动精度的行星减速机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6363A (zh) * 2009-04-17 2010-11-03 格特拉克·福特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5333138A (zh) * 2014-07-24 2016-02-17 约翰迪尔(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拨叉机构以及具有该拨叉机构的变速箱和拖拉机
CN208268321U (zh) * 2018-06-08 2018-12-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九挡变速器
CN209977164U (zh) * 2019-06-03 2020-01-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及汽车
CN210034307U (zh) * 2019-02-28 2020-02-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206862B2 (en) * 2013-06-17 2015-12-08 Ricardo, Inc. Enhanc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US9951845B2 (en) * 2014-06-17 2018-04-24 Schaeffler Technologies AG & Co. KG Transmission with dual input and gear ratio multiplic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876363A (zh) * 2009-04-17 2010-11-03 格特拉克·福特传动系统有限公司 双离合器变速器
CN105333138A (zh) * 2014-07-24 2016-02-17 约翰迪尔(天津)有限公司 一种拨叉机构以及具有该拨叉机构的变速箱和拖拉机
CN208268321U (zh) * 2018-06-08 2018-12-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九挡变速器
CN210034307U (zh) * 2019-02-28 2020-02-07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09977164U (zh) * 2019-06-03 2020-01-21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双离合自动变速器及汽车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83238A (zh) 2022-01-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0003756U (zh) 九挡变速器
US7752934B2 (en) Multi speed transmission having a countershaft gearing arrangement
US8056429B2 (en) Multi-speed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countershaft gearing arrangement
EP2167843B1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with planetary gearset
US10591035B2 (en) Dual clutch transmission
CN105370814B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KR101679967B1 (ko) 다단 변속기
US9022891B2 (en) Triple clutch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105370813B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US20140128211A1 (en) Triple clutch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105443676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US7353724B2 (en)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with Hi-Lo output torque-transmitting mechanisms and gear sets
CN110081134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US20150159742A1 (en) Triple clutch multi-speed transmission
CN204267620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210003758U (zh) 七挡变速器
CN105443677A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CN113883238B (zh) 变速器和车辆
CN110578773A (zh) 八挡变速器
CN204114024U (zh) 多挡双离合变速器及车辆
JPS61274147A (ja) 歯車式変速装置
US6976933B2 (en) Multi-speed power transmission
CN212564253U (zh) 一种多挡双离合器变速装置及其车辆
CN112065935B (zh) 一种多挡双离合变速器
CN215370810U (zh) 多档自动变速器和车辆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