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810070A - 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810070A
CN113810070A CN202010848379.7A CN202010848379A CN113810070A CN 113810070 A CN113810070 A CN 113810070A CN 202010848379 A CN202010848379 A CN 202010848379A CN 113810070 A CN113810070 A CN 11381007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in
differential
pins
signal
positiv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848379.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10070B (zh
Inventor
李安明
黄柏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filed Critical Realtek Semiconduc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8100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00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100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100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46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specially adapted for high-frequency, e.g. structures providing an impedance match or phase match
    • H01R13/646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 H01R13/6471Means for preventing cross-talk by special arrangement of ground and signal conductors, e.g. GSGS [Ground-Signal-Ground-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6Receivers
    • H04B1/16Circuits
    • H04B1/1607Supply circui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1/00Selective content distribution, e.g. interactive television or video on demand [VOD]
    • H04N21/40Client devices specific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ption of or interaction with content, e.g. set-top-box [STB]; Operations thereof
    • H04N21/43Processing of content or additional data, e.g. demultiplexing additional data from a digital video stream; Elementary client operations, e.g. monitoring of home network or synchronising decoder's clock; Client middleware
    • H04N21/436Interfacing a local distribution network, e.g. communicating with another STB or one or more peripheral devices inside the home
    • H04N21/4363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 H04N21/43632Adapting the video stream to a specific local network, e.g. a Bluetooth® network involving a wired protocol, e.g. IEEE 1394
    • H04N21/43635HDM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含多个正差分引脚、多个负差分引脚、多个接地引脚、多个电源信号引脚及多个控制信号引脚。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第一正差分引脚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第二正差分引脚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第一负差分引脚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第二负差分引脚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第一正差分引脚及第一负差分引脚位于多个接地引脚中的第一接地引脚的一侧,第二正差分引脚及第二负差分引脚位于第一接地引脚的另一侧。

Description

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对影像播放画面的品质要求越来越高,从原本的4K提升到8K分辨率,因此从作为信号产生源(Signal Source)的播放机传送到作为信号接收端(Signal Sink)的显示器等所需的数据传输量也随之增加。并且,由于家庭剧院的兴起,常会需要使用更长的传输线来连接信号产生源和信号接收端,以满足各种不同客厅摆置的需求。
目前的信号传输装置规范中,如果以引脚位置的定义来看,对于差分信号所重视的接地屏蔽(Ground Shielding)并不是最佳的规划方式,这使得在传输高速信号时的信号品质容易受到串扰(Crosstalk)和延迟(Delay)的影响,难以传输到较长的距离。
发明内容
在一些实施例中,一种信号传输装置包含多个正差分引脚、多个负差分引脚、多个接地引脚、多个电源信号引脚及多个控制信号引脚。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第一正差分引脚用以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第二正差分引脚用以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第一负差分引脚用以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第二负差分引脚用以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其中,第一正差分引脚以及第一负差分引脚位于多个接地引脚中的第一接地引脚的一侧,第二正差分引脚以及第二负差分引脚位于第一接地引脚的另一侧。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3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引脚排列方式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引脚排列方式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A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母接头的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5B为对应图5A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公接头的一实施例的外观示意图。
图5C为图5A的信号传输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5D为图5B的信号传输装置的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6A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母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6B为对应图6A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公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7A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母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7B为对应图7A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公接头的另一实施例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根据本公开的包含信号传输装置的传输线及电子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9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
符号说明
111:第一正差分引脚
112:第一负差分引脚
121:第二正差分引脚
122:第二负差分引脚
131:第三正差分引脚
132:第三负差分引脚
141:第四正差分引脚
142:第四负差分引脚
151: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
152: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
161: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
162: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
171:第七正差分引脚
172:第七负差分引脚
181:第八正差分引脚
182:第八负差分引脚
191:第九正差分引脚
192:第九负差分引脚
101:第十正差分引脚
102:第十负差分引脚
21:第一接地引脚
22:第二接地引脚
23:第三接地引脚
24:第四接地引脚
25:第五接地引脚
26:第六接地引脚
27:第七接地引脚
28:第八接地引脚
29:第九接地引脚
20:第十接地引脚
31:电源信号引脚
32:电源信号引脚
33:电源信号引脚
34:电源信号引脚
410:系统主电源引脚
411:热插拔检测引脚
412:SDA/PCIE_PERST_N引脚
413:CLK引脚
414:SCL/PCIE_WAKE_N引脚
415:ARC/SPDIF引脚
416:SPI_DI引脚
417:SPI_CS引脚
418:SPI_CLK引脚
419:REALONE_SCL引脚
420:REALONE_SDA引脚
421:SPI_WP_PWM引脚
422:SPI_HOLD_PWM引脚
423:SPI_DO引脚
51:正差分低速引脚
52:负差分低速引脚
61:电源接地引脚
62:电源接地引脚
I:绝缘层
M:金属隔离层
D1:方向
D2:方向
G1:线材
G2:线材
G3:线材
G4:线材
SA:一侧
SB:一侧
A:端
A’:端
B:端
B’:端
C:端
C’:端
D:端
D’:端
E:端
E’:端
F:端
F’:端
P:信号传输装置
Q:信号传输装置
R:信号传输装置
L:连接部
N:电子装置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照图1,图1为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信号传输装置包含多个正差分引脚(Pin)、多个负差分引脚、多个控制信号引脚、多个电源信号引脚及多个接地引脚。其中,正差分引脚的数量、负差分引脚的数量、接地引脚的数量、电源信号引脚的数量及控制信号引脚的数量可根据不同产品需求(例如所需电流大小、信号传输速率)进行客制化设计,图1仅是示例出信号传输装置的其中一种实施例,本公开并不以此为限。
图1示例多个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多个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及对应前述各差分引脚111、112、121、122、131、132、141、142的多个接地引脚(GND)21-25。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及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分别传输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及负信号分量,在此先以正差分引脚111、121(为方便描述,分别称为第一正差分引脚111及第二正差分引脚121)、负差分引脚112、122(分别称为第一负差分引脚112及第二负差分引脚122)及对应的接地引脚21(以下称为第一接地引脚21)为例说明。
第一正差分引脚111及第一负差分引脚112传输第一差分信号,其中,第一正差分引脚111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一负差分引脚112传输第一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第二正差分引脚121及第二负差分引脚122传输有别于第一差分信号的另一差分信号(以下称为第二差分信号),第二正差分引脚121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二负差分引脚122传输第二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在配置上,第一正差分引脚111以及第一负差分引脚112位于第一接地引脚21的一侧(即,传输相同差分信号的两个差分引脚111、112是位于第一接地引脚21的同一侧),第二正差分引脚121以及第二负差分引脚122位于第一接地引脚21的另一侧(即,传输相同差分信号的两个差分引脚121、122是位于第一接地引脚21的同一侧),也就是传输不同差分信号的两个差分引脚111、122是位于第一接地引脚21的不同侧。
再者,图1示例四个电源信号引脚31-34以及多个控制信号引脚。电源信号引脚31-34可传输符合特定通信规格的电源信号,控制信号引脚可传输符合特定通信规格的控制信号,换言之,信号传输装置除了可传输差分信号之外亦可传输供电子装置运行的电源信号及控制信号,并符合特定的通信规格。基此,有别于现有的信号传输装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可在传输第一差分信号及第二差分信号时避免不同差分信号之间的串扰(crosstalk),并得到更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因此提升信号传输装置的传输品质,可更有效率地传输信号至电子装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信号传输装置可传输至少四对差分信号,第三正差分引脚131及第三负差分引脚132可传输第三差分信号,第三正差分引脚131传输第三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三负差分引脚132传输第三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第四正差分引脚141及第四负差分引脚142可传输第四差分信号,第四正差分引脚141传输第四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四负差分引脚142传输第四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为使前述的四对差分信号之间不相互干扰,如图1所示,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接地引脚为第一接地引脚21、第二接地引脚22、第三接地引脚23、第四接地引脚24及第五接地引脚25。第二正差分引脚121及第二负差分引脚122位于第一接地引脚21及第四接地引脚24之间,即第二正差分引脚121及第二负差分引脚122位于第四接地引脚24的一侧,第三正差分引脚131及第三负差分引脚132位于第四接地引脚24的另一侧;第三正差分引脚131及第三负差分引脚132位于第四接地引脚24及第五接地引脚25之间,即第三正差分引脚131及第三负差分引脚132位于第五接地引脚25的一侧,第四正差分引脚141以及第四负差分引脚142位于第五接地引脚25的另一侧。基此,第二正差分引脚121与第三负差分引脚132之间受第四接地引脚24屏蔽,第三正差分引脚131与第四负差分引脚142之间受第五接地引脚25屏蔽,第一差分信号、第二差分信号、第三差分信号及第四差分信号之间不相互干扰。
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及多个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是沿着同一直线方向D1(例如,信号传输装置的长度方向)排列,信号传输装置可更容易地相容于现有的通信传输规格。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2,图2为图1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信号传输装置亦可包含八对差分引脚,且传输相同差分信号的每一对差分引脚是受两个接地引脚所屏蔽。信号传输装置还包含正差分引脚171、181、191、101(以下分别称为第七正差分引脚171、第八正差分引脚181、第九正差分引脚191及第十正差分引脚101)、负差分引脚172、182、192、102(以下分别称为第七负差分引脚172、第八负差分引脚182、第九负差分引脚192及第十负差分引脚102)以及对应的接地引脚26、27、28、29。正差分引脚171、181、191、101及负差分引脚172、182、192、102亦沿着同一直线方向D1排列。第七正差分引脚171及第七负差分引脚172可传输第七差分信号,第七正差分引脚171传输第七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七负差分引脚172传输第七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第八正差分引脚181及第八负差分引脚182可传输第八差分信号,第八正差分引脚181传输第八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八负差分引脚182传输第八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第九正差分引脚191及第九负差分引脚192可传输第九差分信号,第九正差分引脚191传输第九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九负差分引脚192传输第九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第十正差分引脚101及第十负差分引脚102可传输第十差分信号,第十正差分引脚101传输第十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十负差分引脚102传输第十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
为使前述的八个差分信号之间不相互干扰,如图2所示,第四正差分引脚141及第四负差分引脚142位于第五接地引脚25及第六接地引脚26之间,即第四正差分引脚141及第四负差分引脚142位于第六接地引脚26的一侧,第七正差分引脚171及第七负差分引脚172位于第六接地引脚26的另一侧;第七正差分引脚171及第七负差分引脚172位于第六接地引脚26及第七接地引脚27之间,即第七正差分引脚171及第七负差分引脚172位于第七接地引脚27的一侧,第八正差分引脚181及第八负差分引脚182位于第七接地引脚27的另一侧;第八正差分引脚181及第八负差分引脚182位于第七接地引脚27及第八接地引脚28之间,即第八正差分引脚181及第八负差分引脚182位于第八接地引脚28的一侧,第九正差分引脚191及第九负差分引脚192位于第八接地引脚28的另一侧;第九正差分引脚191及第九负差分引脚192位于第八接地引脚28及第九接地引脚29之间,即第九正差分引脚191及第九负差分引脚192位于第九接地引脚29的一侧,第十正差分引脚101及第十负差分引脚102位于第九接地引脚29的另一侧。基此,第四正差分引脚141与第七负差分引脚172之间受第六接地引脚26屏蔽,第七正差分引脚171与第八负差分引脚182之间受第七接地引脚27屏蔽,第八正差分引脚181与第九负差分引脚192之间受第八接地引脚28屏蔽,第九正差分引脚191与第十负差分引脚102之间受第九接地引脚29屏蔽,第一差分信号、第二差分信号、第三差分信号、第四差分信号、第七差分信号、第八差分信号、第九差分信号及第十差分信号之间不相互干扰。基此,信号传输装置可传输至少八对差分信号,且八对差分引脚是沿着同一直线方向D1排列,信号传输装置可更容易地相容于现有的通信传输规格。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多个接地引脚中的第三接地引脚23的其中一侧(即,远离第一负差分引脚112的一侧)未设置有正差分引脚及负差分引脚而可设置有电源信号引脚31、32,且第三接地引脚23的其中另一侧为第一正差分引脚111及第一负差分引脚112,即第一正差分引脚111以及第一负差分引脚112位于第一接地引脚21与第三接地引脚23之间,第一正差分引脚111以及第一负差分引脚112受两个接地引脚21、23屏蔽,接地引脚21、23可共同提供第一差分信号接地。基此,第三接地引脚23的设置将第一正差分引脚111及第一负差分引脚112分隔于多个电源信号引脚31、32,如此可防止第一正差分引脚111及第一负差分引脚112在传输第一差分信号时受到电源信号干扰而导致第一差分信号的传输品质下降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接地引脚22是位于信号传输装置的最边缘位置,也就是第二接地引脚22于直线方向D1上的其中一侧未设置有正差分引脚及负差分引脚,第二接地引脚22于直线方向D1上的其中另一侧为第十正差分引脚101及第十负差分引脚102。即第十正差分引脚101及第十负差分引脚102位于第九接地引脚29与第二接地引脚22之间,第十正差分引脚101及第十负差分引脚102受两个接地引脚29、22屏蔽,也就是接地引脚29、22可共同提供第十差分信号接地。基此,可进一步避免第十正差分引脚101及第十负差分引脚102在传输第十差分信号时受到信号传输装置外的噪声干扰而导致第十差分信号的传输品质下降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差分引脚亦包含两个正差分引脚151、161及两个负差分引脚152、162(以下将正差分引脚151、161分别称为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151及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161,并将负差分引脚152、162分别称为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152及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162),并且,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接地引脚亦包含第十接地引脚20。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151用以传输第五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152用以传输第五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161用以传输第六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162用以传输第六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在配置上,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151以及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152位于第十接地引脚20的一侧,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161及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162位于第十接地引脚20的另一侧,正差分高速引脚151、161、第十接地引脚20及负差分高速引脚152、162是沿着同一直线方向D1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正差分引脚及多个负差分引脚为传输高速数据信号,例如,差分引脚111、112传输的第一差分信号、差分引脚121、122传输的第二差分信号、差分引脚131、132传输的第三差分信号、差分引脚141、142传输的第四差分信号、差分引脚171、172传输的第七差分信号、差分引脚181、182传输的第八差分信号、差分引脚191、192传输的第九差分信号、差分引脚101、102传输的第十差分信号、差分高速引脚151、152传输的第五差分信号及差分高速引脚161、162传输的第六差分信号皆为高速数据信号。并且,如图1及图2所示,信号传输装置还可包含传输低速数据信号的正差分低速引脚51及负差分低速引脚52,且正差分低速引脚51及负差分低速引脚52与差分高速引脚151、152、161、162是沿着同一直线方向D1排列。正差分低速引脚51及负差分低速引脚52传输作为低速数据的低速差分信号,正差分低速引脚51传输低速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负差分低速引脚52传输低速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基此,信号传输装置可同时支持高速数据信号及低速数据信号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至图2示例的信号传输装置可支持通用序列总线(UniversalSerial Bus;USB)2.0的规格,正差分低速引脚51、负差分低速引脚52适用于USB2.0的规格,正差分低速引脚51及负差分低速引脚52传输的低速差分信号为USB2.0的USB信号,正差分低速引脚51可传输USB-DP信号,负差分低速引脚52可传输USB-DM信号。再者,图2示例的信号传输装置亦可支持各种采用差分传输方式的规格,信号传输装置中为传输高速数据信号的多个正差分引脚、多个负差分引脚中(即,差分引脚111、112、121、122、131、132、141、142、171、172、181、182、191、192、101、102及差分高速引脚151、152、161、162)的任意两对差分引脚可传输符合USB 2.0或PCIe 1.0以及更新版本规格,或是其他采用差分传输方式的高速数据收发信号。
在一些实施例中,图1至图2示例的信号传输装置亦可支持PCIe接口的规格,其中,正差分低速引脚51、负差分低速引脚52、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151、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152、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161及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162亦可适用于PCIe接口的传输,且正差分低速引脚51、负差分低速引脚52可传输符合PCIe接口规格的时钟信号(可包含正时钟分量与负时钟分量)。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传输装置可支持高画质多媒体接口(High DefinitionMultimedia Interface;HDMI),如图1及图2所示,前述多个控制信号引脚可为多个SCL引脚、多个SDA引脚及热插拔检测(Hot Plug Detection)引脚411或选自前述项目所形成的组合。多个SCL引脚即为用以传输SCL(Serial Clock)信号的SCL/PCIE_WAKE_N引脚414及REALONE_SCL引脚419;多个SDA引脚即为用以传输SDA(Serial Data)信号的SDA/PCIE_PERST_N引脚412及REALONE_SDA引脚420。SCL引脚及SDA引脚可用于信号产生源(例如Digital Video Disc,即DVD)装置和信号接收端(例如television,即TV)装置之间的沟通,来源装置通过SCL引脚及SDA引脚读取播放装置所支持的分辨率,使来源装置显示符合播放装置的分辨率的影像画面。并且,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171、181、191、101及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172、182、192、102中的四对差分引脚共可传输三对最小化传输差分信号(Transition Minimized Differential Signaling;TMDS)及一对适于HDMI规格的时钟信号,以支持HDMI信号的传输。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控制信号引脚可为ARC(Audio ReturnChannel)/SPDIF引脚415、CLK(AUDIO-SYNC clock)引脚413、多个适于序列周边接口(SPI)的引脚或选自前述项目所形成的组合,以在电子装置之间传输语音视频相关的控制信号,其中,多个适于SPI的引脚包含SPI_DI引脚416、SPI_CS引脚417、SPI_WP_PWM引脚421、SPI_DO引脚423、SPI_HOLD_PWM引脚422及SPI_CLK引脚418。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控制信号引脚中之一可为系统主电源引脚410,系统主电源引脚410为传输用以开启或关闭外接装置是否提供电源的控制信号(或称为致能信号),举例来说,信号传输装置可连接在笔记本电脑与平板电脑之间,平板电脑可视为笔记本电脑的外接装置,且平板电脑具有可供电给笔记本电脑的供电功能,系统主电源引脚410可为传输开启或关闭前述供电功能的控制信号。在配置上,系统主电源引脚410位于正差分低速引脚51、负差分低速引脚52与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151、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152、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161、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162之间,以隔离低速数据信号与高速数据信号的传输。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多个控制信号引脚是沿着同一直线方向D1排列。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源信号引脚31-34可为多个低压电源引脚及多个高压电源引脚,其中,电源信号引脚31、32为低压电源引脚,即HV-POWER电源引脚,电源信号引脚31、32供应与HV相关的低压电源信号,其电压可为12伏特(V);电源信号引脚33、34为高压电源引脚,即UHV-POWER电源引脚,电源信号引脚33、34供应与UHV相关的高压电源信号,其电压可为350V。在一些实施例中,多个低压电源引脚及多个高压电源引脚的数量可根据信号传输装置实际导通电流大小与差分信号传输速率作调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及图2所示,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接地引脚可提供电源信号接地,也就是说,多个接地引脚中的电源接地引脚61、62可提供为高压电源引脚的电源信号引脚33、34接地使用,前述电源信号引脚33、34、电源接地引脚61、62是沿着同一直线方向D1排列。再者,信号传输装置还包含绝缘层I,绝缘层I位于电源信号引脚33、34与多个接地引脚中供电源信号引脚33、34接地的电源接地引脚61、62之间,也就是说,为UHV-POWER引脚的电源信号引脚33、34位于绝缘层I的一侧,电源接地引脚61、62位于绝缘层I的另一侧。因此,于电源信号引脚33、34与电源接地引脚61、62之间设置绝缘层I可防止因跨压太大而导致电弧或信号传输装置损坏。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及图2,信号传输装置设置一金属隔离层M作为电气结构与物理结构(信号传输装置的多个引脚之间)的隔离。详细而言,如图1、图2所示,电源信号引脚31、32、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171、181、191、101及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172、182、192、102以及接地引脚21、22、23、24、25、26、27、28、29位于金属隔离层M于方向D2上的一侧;正差分低速引脚51、负差分低速引脚52、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151、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152、第十接地引脚20、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161、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162、多个控制信号引脚、电源信号引脚33、34、电源接地引脚61、电源接地引脚62及绝缘层I位于金属隔离层M于方向D2上的另一侧,且方向D2垂直于方向D1(例如,方向D2可为信号传输装置的长度方向),换言之,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171、181、191、101、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172、182、192、102与正差分低速引脚51、负差分低速引脚52之间是通过金属隔离层M沿着方向D2并列地排列;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171、181、191、101、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172、182、192、102与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151、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152、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161、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162之间是通过金属隔离层M沿着方向D2并列地排列;正差分引脚111、121、131、141、171、181、191、101、负差分引脚112、122、132、142、172、182、192、102与多个控制信号引脚之间是通过金属隔离层M沿着方向D2并列地排列;电源信号引脚31、32与电源信号引脚33、34之间是通过该金属隔离层M沿着方向D2并列地排列。在一些实施例中,金属隔离层M可为铁片,并且可提供信号接地。基此,金属隔离层M可使两侧的引脚之间不相互干扰,且提供良好的参考接地平面以强化信号品质和阻抗匹配特性,双排并列的引脚也可缩小信号传输装置的尺寸并提升生产的便利性。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1、图2及图3,信号传输装置的全部引脚可由芯线(line)线材绕线而成,并且其排列方式可为排列于同一直线方向上。举例来说,如图3所示,线材G1可为有接地引脚做遮蔽的双绞线、线材G2可为没有接地引脚做遮蔽的双绞线、线材G3可为细的单芯线及线材G4可为粗的单芯线,信号传输装置的全部引脚可分别捆束为线材G1、线材G2、线材G3、线材G4而排列在同一直线方向上。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线材G1-G4亦可为包覆为圆环状的一束绕线,也就是线材G1、线材G2、线材G3、线材G4可不排列于同一直线方向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信号传输装置包含一壳体。信号传输装置可设计为公接头或是母接头中的其中一种,公接头与母接头是相互对应,作为公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与作为母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可相连接。请参照图5A至图5D,图5A及图5B分别为母接头及公接头的实施例,图5C为图5A中信号传输装置的一侧SA的侧视示意图、图5D为图5B中信号传输装置的一侧SB的侧视示意图。如图5C及图5D所示,A端及A’端设计为斜切角,B端及B’端亦设计为斜切角,因此,分别为母接头及公接头的两信号传输装置可根据A端对A’端及B端对B’端而相互连接,斜切角可做为防止公接头与母接头连接错误的防呆机制。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壳体包含一斜切角及一直角,且斜切角及直角分别位于壳体的两侧。请参照图6A、图6B,图6A为作为母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图6B为作为公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如图6A、图6B所示,C端及C’端设计为直角,D端及D’端设计为斜切角,因此,分别作为母接头及公接头的两个信号传输装置可根据C端对C’端及D端对D’端而相互连接。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7A、图7B,图7A为作为母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图7B为作为公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的另一示意图。如图7A、图7B所示,E端及E’端设计为斜切角,F端及F’端设计为直角,因此,分别作为母接头及公接头的两个信号传输装置可根据E端对E’端及F端对F’端而相互连接。基此,信号传输装置根据接头为不同的斜切角形式,可提供不同产品上的信号传输装置组合并对信号传输装置接头进行区隔,以防止公接头与母接头之间误连接的可能。
在一些实施例中,请参照图8,图8示例一传输线以及适于传输线的电子装置N。传输线包含信号传输装置P、Q及连接部L,信号传输装置P、Q设置于传输线的两端,以连接部L连接于信号传输装置P及信号传输装置Q之间。电子装置N包含对应传输线的信号传输装置P、Q的信号传输装置R。由于信号传输装置P、Q、R分别被设计为公接头或是母接头中的其中一种,公接头可与母接头相连接,因此,信号传输装置P或信号传输装置Q可与电子装置N的信号传输装置R连接,电子装置N可为笔记本电脑、手机、平板、显示器或其他视音相关装置。举例来说,当作为公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Q与作为母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R连接,且作为母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P连接于另一台电子装置的作为公接头的信号传输装置时,另一台电子装置可发送信号自传输线的信号传输装置P经由连接部L,再经由信号传输装置Q及信号传输装置R传输至电子装置N。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绝缘层I不设计为引脚形式而使引脚总数量为52为例,如图2所示(由上而下且由左而右),第1、4、7、10、13、16、19、22、25、33、49、50引脚为GND;第2、3、5、6、8、9、11、12、14、15、17、18、20、21、23、24引脚分别为P3_RTK1_P、P3_RTK1_M、P3_RTK0_P、P3_RTK0_M、P2_RTK1_P、P2_RTK1_M、P2_RTK0_P、P2_RTK0_M、P1_RTK1_P、P1_RTK1_M、P1_RTK0_P、P1_RTK0_M、P0_RTK1_P、P0_RTK1_M、P0_RTK0_P、P0_RTK0_M;第26、27引脚为HV_POWER;第51、52引脚为UHV_POWER;第28-32、34-48引脚分别为USB_DM/REFCLK_M_PCIE、USB_DP/REFCLK_P_PCIE、SYSTEM_MAIN_POWER_EN、USB_SSRX_M/PCIE_HSIN、USB_SSRX_P/PCIE_HSIP、USB_SSTX_M/PCIE_HSON、USB_SSTX_P/PCIE_HSOP、HOT_PLUG_DETECT、SDA/PCIE_PERST_N、AUDIO_SYNC_CLK、SCL/PCIE_WAKE_N、ARC/SPDIF、SPI_DI、SPI_CS、SPI_CLK、REALONE_SCL、REALONE_SDA、SPI_WP_PWM、SPI_HOLD_PWM、SPI_DO。其中,第1根引脚及第28根引脚的外侧为面板(Panel)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以绝缘层I不设计为引脚形式而使引脚总数量为52为例,如图9所示(由上而下且由左而右),第1、4、7、10、13、16、19、22、25、33、49、50引脚为GND;第2、3、5、6、8、9、11、12、14、15、17、18、20、21、23、24引脚分别为P0_RTK0_M、P0_RTK0_P、P0_RTK1_M、P0_RTK1_P、P1_RTK0_M、P1_RTK0_P、P1_RTK1_M、P1_RTK1_P、P2_RTK0_M、P2_RTK0_P、P2_RTK1_M、P2_RTK1_P、P3_RTK0_M、P3_RTK0_P、P3_RTK1_M、P3_RTK1_P;第26、27引脚为HV_POWER;第51、52引脚为UHV_POWER;第28-32、34-48引脚分别为USB_DP/REFCLK_P_PCIE、USB_DM/REFCLK_M_PCIE、SYSTEM_MAIN_POWER_EN、USB_SSTX_P/PCIE_HSIP、USB_SSTX_M/PCIE_HSIN、USB_SSRX_P/PCIE_HSOP、USB_SSRX_M/PCIE_HSON、HOT_PLUG_DETECT、SDA/PCIE_PERST_N、AUDIO_SYNC_CLK、SCL/PCIE_WAKE_N、ARC/SPDIF、SPI_DI、SPI_CS、SPI_CLK、REALONE_SCL、REALONE_SDA、SPI_WP_PWM、SPI_HOLD_PWM、SPI_DO。其中,第1根引脚及第28根引脚的外侧为系统单芯片(SOC)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依据图2的设计将第1、2、3、4、5、6、7、8、9、10、11、12、31-35引脚为不使用,即引脚总数量为35。意即,如图1所示,第1、4、7、10、13、32、33引脚为GND;第2、3、5、6、8、9、11、12引脚分别为P1_RTK1_P、P1_RTK1_M、P1_RTK0_P、P1_RTK0_M、P0_RTK1_P、P0_RTK1_M、P0_RTK0_P、P0_RTK0_M;第14、15引脚为HV_POWER;第34、35引脚为UHV_POWER;第16-31引脚分别为USB_DM/REFCLK_M_PCIE、USB_DP/REFCLK_P_PCIE、SYSTEM_MAIN_POWER_EN、HOT_PLUG_DETECT、SDA/PCIE_PERST_N、AUDIO_SYNC_CLK、SCL/PCIE_WAKE_N、ARC/SPDIF、SPI_DI、SPI_CS、SPI_CLK、REALONE_SCL、REALONE_SDA、SPI_WP_PWM、SPI_HOLD_PWM、SPI_DO。其中,第16根引脚的外侧为面板(Panel)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依据图9的设计将第1、2、3、4、5、6、7、8、9、10、11、12、31-35引脚为不使用,即引脚总数量为35。意即,如图10所示,第1、4、7、10、13、32、33引脚为GND;第2、3、5、6、8、9、11、12引脚分别为P0_RTK0_M、P0_RTK0_P、P0_RTK1_M、P0_RTK1_P、P1_RTK0_M、P1_RTK0_P、P1_RTK1_M、P1_RTK1_P;第14、15引脚为HV_POWER;第34、35引脚为UHV_POWER;第16-31引脚分别为USB_DP/REFCLK_P_PCIE、USB_DM/REFCLK_M_PCIE、SYSTEM_MAIN_POWER_EN、HOT_PLUG_DETECT、SDA/PCIE_PERST_N、AUDIO_SYNC_CLK、SCL/PCIE_WAKE_N、ARC/SPDIF、SPI_DI、SPI_CS、SPI_CLK、REALONE_SCL、REALONE_SDA、SPI_WP_PWM、SPI_HOLD_PWM、SPI_DO。其中,第16根引脚的外侧为系统单芯片(SOC)端。
在一些实施例中,前述芯线的数量可以根据不同的应用与实施例进行调整,以引脚数量为52且全部引脚皆使用为例,信号传输装置可由50条芯线绕线而成,以引脚数量为52且使用其中35根引脚为例,信号传输装置可由33条芯线绕线而成。使用者可自行根据所要支持的规格种类,自行选择不同的差分引脚和控制信号的绕线组合,以实现传输数据的目的。
综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信号传输装置的一实施例,同一对差分信号引脚设置在两个接地引脚之间,可避免产生信号串扰并得到更好的阻抗匹配特性。再者,引脚容置空间的最边缘位置端设置接地引脚,可避免差分信号受信号传输装置外部的噪声所干扰,并减少差分信号以电磁波形式传送到信号传输装置外部的能量,以降低电磁干扰(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EMI)而达到较佳的电磁兼容性(electromagneticcompatibility;EMC)、以及静电防护效果(Electro-Static discharge;ESD)。信号传输装置因此提升传输品质,传输线可更有效率地传输信号至电子装置。并且,信号传输装置可支持多种现有的传输规格,例如USB规格,PCIe规格,Display Port规格以及HDMI规格,以达到单一信号传输装置通过多工方式以传输更大数据传输量,使用者无需准备多种支持不同规格的传输线,促进使用上的便利性。
虽然本公开已以实施例公开如上,然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公开,任何所属技术领域中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公开的构思和范围内,当可作些许的变动与润饰,故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当视权利要求所界定者为准。

Claims (10)

1.一种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包含:
多个正差分引脚,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一正差分引脚用以传输一第一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二正差分引脚用以传输一第二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
多个负差分引脚,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一负差分引脚用以传输一第一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二负差分引脚用以传输一第二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
多个接地引脚;
多个电源信号引脚;及
多个控制信号引脚;
其中,该第一正差分引脚以及该第一负差分引脚位于所述多个接地引脚中的一第一接地引脚的一侧,该第二正差分引脚以及该第二负差分引脚位于该第一接地引脚的另一侧。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该第二正差分引脚以及该第二负差分引脚还位于该第一接地引脚与所述多个接地引脚中的一第二接地引脚之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该第一正差分引脚以及该第一负差分引脚还位于该第一接地引脚与所述多个接地引脚中的一第三接地引脚之间。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及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传输高速数据信号,该信号传输装置还包含:
一正差分低速引脚,用以传输一低速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及
一负差分低速引脚,用以传输该低速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用以传输一第五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用以传输该第五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用以传输一第六差分信号的正信号分量,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中的一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用以传输该第六差分信号的负信号分量;
其中,该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以及该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位于所述多个接地引脚中的一第十接地引脚的一侧,该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及该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位于该第十接地引脚的另一侧。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引脚包含一系统主电源引脚,该系统主电源引脚位于该正差分低速引脚、该负差分低速引脚与该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该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该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该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之间。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电源信号引脚为多个低压电源引脚及多个高压电源引脚,所述多个低压电源引脚用以传输低压电源信号,所述多个高压电源引脚用以传输高压电源信号,该第三接地引脚位于所述多个低压电源引脚与该第一正差分引脚以及该第一负差分引脚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还包含:
一金属隔离层;
其中,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及所述多个低压电源引脚位于该金属隔离层的一侧,该正差分低速引脚、该负差分低速引脚、所述多个高压电源引脚及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引脚位于该金属隔离层的另一侧,且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及所述多个低压电源引脚与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引脚之间是通过该金属隔离层并列地排列。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其中,该第一正差分引脚、该第一负差分引脚、该第二正差分引脚及该第二负差分引脚与该第一正差分高速引脚、该第一负差分高速引脚、该第二正差分高速引脚及该第二负差分高速引脚之间是通过该金属隔离层并列地排列。
10.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信号传输装置,还包含一壳体,用以容置所述多个正差分引脚、所述多个负差分引脚、所述多个接地引脚、所述多个电源信号引脚及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引脚,该壳体包含一斜切角及一直角,该斜切角及该直角分别位于该壳体的两侧。
CN202010848379.7A 2020-06-17 2020-08-21 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Active CN1138100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US202063040148P 2020-06-17 2020-06-17
US63/040,148 2020-06-1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10070A true CN113810070A (zh) 2021-12-17
CN113810070B CN113810070B (zh) 2023-01-10

Family

ID=78942459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848379.7A Active CN113810070B (zh) 2020-06-17 2020-08-21 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CN202110631124.XA Pending CN113809596A (zh) 2020-06-17 2021-06-07 能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31124.XA Pending CN113809596A (zh) 2020-06-17 2021-06-07 能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13810070B (zh)
TW (10) TWI76300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D226234S (zh) 2022-09-08 2023-07-01 慶良電子股份有限公司 連接器之部分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8592A1 (en) * 2002-07-30 2004-10-21 Kirkpatrick Peter E. Single-ended/differential wired radio frequency interface
KR20090027582A (ko) * 2007-09-12 2009-03-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어드밴티스트 차동 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시험 장치
CN101510186A (zh) * 2009-03-23 2009-08-19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
CN201877592U (zh) * 2010-10-12 2011-06-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Usb接口结构及具有该usb接口结构的电脑机箱
CN102647229A (zh) * 2012-04-16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xfp接口光模块自环方法及装置
US20130304961A1 (en) * 2012-05-09 2013-11-14 Via Technologies, Inc. Hub control chip
CN104871377A (zh) * 2012-12-26 2015-08-26 索尼公司 连接器、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设备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系统
CN205911472U (zh) * 2016-07-06 2017-01-25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母头和usb公头
CN107851937A (zh) * 2015-08-13 2018-03-27 英特尔公司 引脚区串扰减轻
CN109286771A (zh) * 2017-07-20 2019-01-2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47683A (zh) * 2019-04-26 2019-06-2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r设备
CN110600924A (zh) * 2019-09-30 2019-12-2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及开放式可插拔ops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908025A (en) * 2007-06-27 2009-02-16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High-speed differential transmission cable
US8764464B2 (en) * 2008-02-29 2014-07-01 Fci Americas Technology Llc Cross talk reduction for high speed electrical connectors
JP5803896B2 (ja) * 2012-02-23 2015-11-04 ソニー株式会社 入出力装置
TWM447609U (zh) * 2012-07-20 2013-02-21 Speedtech Corp 傳輸高頻訊號之高密度連接器結構
US10008811B2 (en) * 2014-05-30 2018-06-26 Molex, Llc Electrical connector
TWI523423B (zh) * 2014-07-25 2016-02-21 宏正自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延伸裝置及差動訊號還原方法
JP2015015253A (ja) * 2014-09-02 2015-01-2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送信ポート
CN104852186B (zh) * 2015-05-28 2024-07-05 连展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插座电连接器
JP1586049S (zh) 2017-02-27 2017-09-19
JP1590624S (zh) 2017-05-12 2017-11-13
WO2020073460A1 (en) * 2018-10-09 2020-04-16 Amphenol Commercial Products (Chengdu) Co. Ltd. High-density edge connector

Patent Citation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40208592A1 (en) * 2002-07-30 2004-10-21 Kirkpatrick Peter E. Single-ended/differential wired radio frequency interface
KR20090027582A (ko) * 2007-09-12 2009-03-17 가부시키가이샤 어드밴티스트 차동 신호 전송 장치 및 시험 장치
CN101510186A (zh) * 2009-03-23 2009-08-19 威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集成电路
CN201877592U (zh) * 2010-10-12 2011-06-22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Usb接口结构及具有该usb接口结构的电脑机箱
CN102647229A (zh) * 2012-04-16 2012-08-2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xfp接口光模块自环方法及装置
US20130304961A1 (en) * 2012-05-09 2013-11-14 Via Technologies, Inc. Hub control chip
CN104871377A (zh) * 2012-12-26 2015-08-26 索尼公司 连接器、数据接收设备、数据发送设备以及数据发送和接收系统
CN107851937A (zh) * 2015-08-13 2018-03-27 英特尔公司 引脚区串扰减轻
CN205911472U (zh) * 2016-07-06 2017-01-25 北京小鸟看看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usb母头和usb公头
CN109286771A (zh) * 2017-07-20 2019-01-29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设备及其控制方法
CN109947683A (zh) * 2019-04-26 2019-06-28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vr设备
CN110600924A (zh) * 2019-09-30 2019-12-20 广州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电子设备及开放式可插拔ops设备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陈启美等: "USB电气特性", 《电力自动化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D218600S (zh) 2022-05-01
CN113809596A (zh) 2021-12-17
TWD213337S (zh) 2021-08-11
TWD213973S (zh) 2021-09-11
CN113810070B (zh) 2023-01-10
TWI763001B (zh) 2022-05-01
TWD213975S (zh) 2021-09-11
TWI788808B (zh) 2023-01-01
TWD213338S (zh) 2021-08-11
TWD218601S (zh) 2022-05-01
TW202201955A (zh) 2022-01-01
TW202201913A (zh) 2022-01-01
TWD213974S (zh) 2021-09-11
TWD213336S (zh) 2021-08-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2662909U (zh) D型hdmi连接器
CN103262360B (zh) 连接器、缆线、发送设备、接收设备和连接器的制造方法
JP5704472B2 (ja) アクティブ高速データケーブルおよび信号を伝送する方法
US10468828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US8083546B2 (en) Electric connector and electric assembly
US20070232132A1 (en) Stacked connectors for high density external cable connections
US20120028498A1 (en) Cable connector
JP4575525B1 (ja) レセプタクル及び電子機器
JP2013516743A (ja) マルチメディアケーブル
US8909815B2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multiple data streams over USB 2.0
US20210399925A1 (en) Signal transmission device capable of transmitting multiple data streams
CN107453176A (zh) 数据传输装置
US20150011104A1 (en) Connector for reducing near-end crosstalk
CN113810070B (zh) 可传输多组数据流的信号传输装置
CN103117465A (zh) 一种多功能连接器
CN103531977A (zh) 数据传输线
US8067693B2 (en) Bus for high definition multimedia interface
CN203288901U (zh) 具备电力补给功能的堆叠型连接器
US20140177185A1 (en) Wall plate assembly with signal-adaptive features
CN211404949U (zh) 一种通信数据线
EP4383463A1 (en) Transmission cable and terminal connector
TWI574477B (zh) 資料傳輸線
CN1905283B (zh) 一种电连接器
CN208157806U (zh) 一种hdmi-dvi全高清数字图像讯号转接线
CN203813171U (zh) 一种兼容液晶显示屏背光电源以及开关信号的dvi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