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91053B - 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91053B CN113791053B CN202111068778.2A CN202111068778A CN113791053B CN 113791053 B CN113791053 B CN 113791053B CN 202111068778 A CN202111068778 A CN 202111068778A CN 113791053 B CN113791053 B CN 11379105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tential
- electrode
- scanning
- unit
- solu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55—Specular reflectivity
- G01N21/552—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 G01N21/553—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and using surface plasmons
- G01N21/554—Attenuated total reflection and using surface plasmons detecting the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of nanostructured metals, e.g. localised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N—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DETERMINING THEIR CHEMICAL OR PHYSICAL PROPERTIES
- G01N21/00—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optical means, i.e. using sub-millimetre waves,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 G01N21/17—Systems in which incident light is modified in accordance with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estigated
- G01N21/25—Colour; Spectral properties, i.e. comparison of effect of material on the light at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lengths or wavelength bands
- G01N21/31—Investigating relative effect of material at wavelengths characteristic of specific elements or molecules, e.g.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Immunology (AREA)
- Path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Nanotechnology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Materials By Optical Means (AREA)
- Investigating, Analyzing Materials By Fluorescence Or Luminescen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所述装置包括:光源;反应池,用于承载待测溶液;扫描电势单元,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用于输出扫描电势;激励电极单元,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用于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分光光度计,用于接收由所述光源发出并透过被激励的待测溶液的光线,根据所述光线,得到消光度。所述装置及方法解决了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传统LSPR传感技术对复合光源依赖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光学传感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local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LSPR)是一种发生在纳米颗粒如金纳米球或金纳米棒等上的光子能量共振吸收现象,其吸收峰强度及吸收峰位置受纳米颗粒的组成材料、结构外形、尺寸,以及表面修饰等的影响,常应用于生物传感领域。借助金纳米颗粒的高比表面积特性、良好的尺寸控制特性,以及优异的紫外-可见光谱吸收特性等,LSPR在光学传感器的构建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LSPR传感技术是在一定范围波长的复合光源激励下,检测纳米材料对入射光的吸收情况,并以此来判断待测物质所处环境的折射率变化。该传感技术通过对纳米颗粒的特异性修饰来确定待测物的种类,通过分析光谱的波峰改变量来判断待测物的浓度,并以此来实现特异性的生物传感检测。
在实现本发明的过程中,发明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如下问题:该传统LSPR传感技术对入射光源的要求较高,通常为基于波长扫描的复合光源,如紫外-可见复合光源等,该光源不仅造价高,且所占空间较大,已无法适应便携式传感技术的发展。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以解决相关技术中存在的传统LSPR传感技术对复合光源依赖的技术问题。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包括:
光源;
反应池,用于承载待测溶液;
扫描电势单元,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用于输出扫描电势;
激励电极单元,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用于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分光光度计,用于接收由所述光源发出并透过被激励的待测溶液的光线,根据所述光线,得到消光度。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入端及所述光源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设置所述扫描电势的参数。
进一步地,所述激励电极单元包括:
工作电极,所述工作电极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极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对电极,所述对电极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对电极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进一步地,所述激励电极单元还包括参比电极,所述参比电极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参比电极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用于承载反应池的检测台、与所述检测台固定连接的支架壁、与所述支架壁固定连接的支架板以及固定在所述支架板上的光线入射口。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扫描电势单元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电路板上。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用于提供电源。
进一步地,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电源管理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使用透明玻璃基底,以使得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到所述工作电极上并到达所述光线入射口。
根据本申请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方法,所述方法在如第一方面所述的装置中实现,该方法包括:
将待测溶液加入到反应池中;
同时打开光源和扫描电势单元,以使得所述扫描电势单元输出扫描电势到激励电极单元,所述激励电极单元产生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并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通过分光光度计记录消光度随所述扫描电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得到电势-消光度关系,以得到所述待测溶液中电活性生物分子的种类;
记录同一电活性生物分子的不同浓度待测溶液下的电势-消光度关系;
根据所述不同浓度待测溶液下的电势-消光度关系,得到待测溶液浓度与消光度的关系,以实现对所述电活性生物分子的待测溶液浓度的传感检测。
本申请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所述的扫描电势单元采用了扫描电势激励的技术,克服了光学传感对基于波长扫描的复合光源的要求,使得所述光源克服了传统光源占用空间大的问题,达到减小装置体积的效果的同时也达到降低光学传感复杂度的效果;所述激励电极单元接受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并对所述反应池中的待测溶液产生激励,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透过所述待测溶液被所述分光光度计接受所述光线,得到消光度,从而得到电势-消光度关系,进而实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申请。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申请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申请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示意图。
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LED光源的表征图。
图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对电极的立体示意图。
图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工作电极的立体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路板的立体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路板的上视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传感装置支架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腔的立体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腔的上视图。
图1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腔的下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盒示意图。
图1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盒盖的立体示意图。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盒盖的上视图。
图14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盒盖的下视图。
图1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盒底座的立体示意图。
图16是本发明实施例中检测盒底座的上视图。
图1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盒的拆分示意图。
图1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检测装置的系统框图。
图1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按键事件的程序流程图。
图20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势-消光度关系图。
图2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浓度-消光度线性关系线性图。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的附图标记有:
100、支架;110、检测台;120、支架壁;130、支架板;140、光线入射口;150、光纤接头;
200、检测盒;
210、检测盒底座;211、检测盒盖固定口;212、检测盒盖限位口;213、光源底座;214、电路板限位桩;215、复位按键窗;216、工作电极调整窗;217、检测底座漏栅;
220、电路板;221、光源;222、扫描电势单元;223、处理器;224、数字模拟转换单元;225、电池;226、电源管理单元;227、复位按键;228、检测腔电极接口;229、电路板限位口;
230、对电极;
240、检测腔;241、反应池;242、参比电极;243、电路板连接触点;244、工作电极连接触点;245、对电极连接触点;246、对电极限位槽;247、工作电极限位槽;
250、工作电极;251、纳米复合物修饰区;
260、检测盒盖;261、检测盒盖限位脚;262、检测窗;263、工作电极压脚;264、检测盒盖固定脚;
300、分光光度计;
400、光纤。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的示意图,如图1所示,可以包括:
光源221;
反应池241,用于承载待测溶液;
扫描电势单元222,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用于输出扫描电势;
激励电极单元,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241电连接,用于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分光光度计300,用于接收由所述光源221发出并透过被激励的待测溶液的光线,根据所述光线,得到消光度。
由上述实施例可知,本申请所述的扫描电势单元222采用了扫描电势激励的技术,克服了光学传感对基于波长扫描的复合光源221的要求,使得所述光源221克服了传统光源221占用空间大的问题,达到减小装置体积的效果的同时也达到降低光学传感复杂度的效果;所述激励电极单元接受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的输出并对所述反应池241中的待测溶液产生激励,所述光源221发出的光线透过所述待测溶液被所述分光光度计300接受所述光线,得到消光度,从而得到电势-消光度关系,进而实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光源221为特定发光波长的LED灯珠,所述LED灯珠的功耗不大于110mW。如图2所示,通过分光光度计300对光激励单元的LED光源221进行表征,由图可以看出在710nm处,该LED灯表现出明显的波峰,说明该LED灯具有较好的单色性。所述LED灯珠可以是发光波长为710nm的近红外灯珠,用以同所述激励电极单元上所修饰金纳米棒特征峰的波长相匹配,可最大程度地提高所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传感检测的灵敏度。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可提供扫描电势的输出,所述扫描电势的输出范围区间不窄于0V-0.6V,输出升压间隔不大于0.1mV,输出时间间隔不大于1ms,具体地,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包括稳压电路,所述稳压电路用以提供稳定的扫描电势输出,其中,所述扫描电势的输出范围不窄于0V-0.6V是为了同纳米材料受电势调控的线形范围相对应,所述升压间隔不大于0.1mV和输出时间间隔不大于1ms,可提高检测分辨率以及特异性检出能力。
具体地,所述激励电极单元包括工作电极250和对电极230,所述工作电极250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极250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241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所述对电极230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对电极230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241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所述激励以扫描电势的形式施加到待测电活性分子的溶液中,催化电活性分子氧化并释放出电子,以作用于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并进而实现生物传感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工作电极250和对电极230使用透明玻璃基底,以使得所述光源221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到所述工作电极250上并到达所述光线入射口140。
具体地,所述对电极230和工作电极250形状如图3所示,所述工作电极250和对电极230可以采用氧化铟锡为材料,基于氧化铟锡的化学稳定性和良好的导电性能,进而实现工作电极250和对电极230的稳定构建。
进一步地,如图4所示,所述工作电极250包括纳米复合物修饰区251,用于工作电极250的修饰并实现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应用。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纳米复合物修饰区251位于所述工作电极250的中心区域,以便完全覆盖所述反应池241。
具体地,所述工作电极250的修饰过程包括:采用种子生长法合成金纳米棒;采用氧化聚合法在所述金纳米棒的表面包被一层导电聚合物聚苯胺;对氧化铟锡电极进行表面等离子处理,通过喷涂的方式将所述聚苯胺包被的金纳米棒均匀沉积到氧化铟锡电极表面,以实现稳定加强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
进一步地,所述激励电极单元还包括参比电极242,所述参比电极242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参比电极242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241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具体地,所述参比电极242可采用银/氯化银电极,用以输出稳定的扫描电势激励信号。
具体地,所述银/氯化银电极可通过电解法制备,制备方法如下:
(1)将纯度为99.99%的银丝电极进行表面预处理,包括除去表面硫化物,除油等;
(2)以铂电极作为辅助电极,并将其与电源负极连接,将经过预处理的银丝电极与电源正极连接;
(3)将银丝电极和铂电极置于25℃条件下浓度为1mol/L的HCl溶液中,接通4mA的直流电3h,在氯化过程中需不断摇动银丝,使得氯化均匀。
进一步地,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检测腔240,所述检测腔240用于与所述电路板220进行电连接和进行传感实验,所述检测腔240包括所述反应池241,所述参比电极242嵌入在所述反应池241内,与所述工作电极250和对电极230构建三电极系统实现扫描电势的施加。
具体地,所述检测腔240的大小不大于长9mm×宽9mm×深2mm,以实现检测过程中少量的待测物消耗。
具体地,所述检测腔240还包括电路板连接触点243、工作电极连接触点244和对电极连接触点245,所述电路板连接触点243通过内部走线的方式分别与参比电极242、工作电极连接触点244、对电极连接触点245实现电连接。在具体实施中,所述检测腔240通过3D打印技术制备出轮廓,通过引线包埋并焊接触点的方式实现检测腔240的内部走线,以达到装置的简洁化和抗干扰效果。
具体地,所述检测腔240还包括对电极限位槽246和工作电极限位槽247,所述对电极230可通过防水胶粘贴到所述对电极限位槽246中,所述工作电极250通过所述工作电极限位槽247固定在所述检测腔240上。具体地,所述对电极限位槽246和工作电极限位槽247可达到简化电极组装的效果。
具体地,所述装置还包括处理器223,所述处理器223的输出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的输入端及所述光源221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设置所述扫描电势的参数,所述参数包括输出范围区间、输出升压间隔和输出时间间隔。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器223可以包括MSP430FR2111RLL芯片。具体地,所述MSP430FR2111RLL芯片具有3.75KB程序FRAM,1KB的RAM,尺寸为长3mm×宽3mm×高0.8mm,可提供16MHz的频率用以实现快速的指令执行性能,具有优化的低功耗模式,以适应便携式的电池225供电应用。
进一步地,所述光源221、扫描电势单元222与处理器223集成在同一电路板220上,以实现装置的小型化设计。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电路板220还可以包括数字模拟转换单元224,所述扫描电势经过所述数字模拟转换单元224由数字信号到模拟信号的高精度转换处理后输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数字模拟转换单元224由芯片DAC80502实现16位的高精度数模转换。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电路板220上安装有电池225,所述电池225与所述电路板220电连接,用于提供电源,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电池225单元由提供3V标压的纽扣电池225及其底座构成。
进一步地,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电路板220还包括电源管理单元226,所述电源管理单元226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225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单元226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路板220电连接,用于调整电压以满足所述电路板220内部各芯片对于电压的不同需求。在一实施例中具体地,所述电源管理单元226可包括电源管理芯片TPS63900,所述TPS63900电源管理芯片可实现在1.8V至5V范围内稳定调整输出电压,所述TPS63900电源管理芯片将3V直流电转换为3.3V用以向所述处理器223供电,将3V的直流电转换为5V用以向所述光源221供电。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电路板220还包括复位按键227,所述复位按键227的功能在于通过单次按键实现依次完成电源开启、光源221开启、电势输出、光源221关闭和电源关闭的全过程,用以实现简化传感过程。
在一种实施例中,如图3和图4所示,所述电路板220还包括检测腔电极接口228,用于和检测腔240上的电路板连接触点243连接,以实现检测过程中的工作电极250、对电极230和参比电极242的接触式电连接,而无需额外的固定操作,以达到所述检测腔240与所述电路板220组装过程的简化效果。
具体地,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还包括支架100,所述支架100包括用于承载反应池241的检测台110、与所述检测台110固定连接的支架壁120、与所述支架壁120固定连接的支架板130以及固定在所述支架板130上的光线入射口140和光纤接头150,其中所述光线入射口140垂直于检测台110所在的平面,使得检测盒200发出的光线可以更顺利的被捕获,所述光纤接头150通过光纤400与所述分光光度计300连接,以实现消光度的检测。
进一步地,如图8-图10所示,所述装置还可以包括检测腔240,所述检测腔240包括所述反应池241,所述参比电极242嵌入在所述反应池241内,与所述工作电极250和对电极230构建三电极系统实现扫描电势的施加。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路板220和检测腔240的检测盒200,所述检测盒200的外形体积不大于长66mm×宽46mm×高19mm,用以实现传感装置的小型化和便携化。
具体地,如图11-图16所示,所述检测盒200包括检测盒盖260和检测盒底座210,所述检测盒盖260包括检测盒盖固定脚264和检测盒盖限位脚261,所述检测盒底座210包括检测盒盖固定口211和检测盒盖限位口212,其中,所述检测盒盖260通过所述检测盒盖固定脚264和检测盒盖固定口211固定在所述检测盒底座210上,并通过所述检测盒盖限位脚261和检测盒盖限位口212限定所述检测盒盖260的活动范围;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盒盖260还包括用于透过检测信号的检测窗262和用于固定工作电极250的工作电极压脚263。
进一步地,所述检测盒底座210还包括用于承载所述光源221的光源底座213、用于和所述电路板限位口229配对以固定所述电路板220的电路板限位桩214、用于透过复位按键227的复位按键窗215、用于调整所述工作电极250位置的工作电极调整窗216以及用于通风散热的检测底座漏栅217。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如图17所示,所述激励电极单元、检测腔240以及电路板220可以集成在所述检测盒200中,所述电路板220固定在所述检测盒底座210上,所述激励电极单元中的工作电极250固定在所述检测腔240上表面,所述激励电极单元中的对电极230固定在所述检测腔240下表面,所述检测腔240固定在所述电路板220上部并进行电连接。所述检测盒200可以防止在所述支架100的检测台110上,所述支架100的光线入射口140对准所述检测盒盖260上的检测窗262,所述分光光度计300通过光纤400连接到所述支架100的光纤接头150上,以接收通过所述光线入射口140的光线并得到消光度。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按下复位按键227后的响应如图18所示,首先信号由按键传递到处理器223,控制开启光源221以完成光谱的检测,控制扫描电势单元222产生阶跃扫描电势,并经由数字模拟信号转换单元后输出,以完成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检测。
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的流程如图19所示,处理器223设置输出扫描电势的参数并根据这些参数控制恒电势仪产生输出扫描电势,与此同时开启光源221进行光激励;在输出扫描电势的过程中,检测电势是否输出完成,如果没有,则继续输出,如果已完成,则关闭光源221,并结束检测过程。
本发明实施例以典型的电活性生物分子尿酸为例说明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过程,实验步骤如下:
(1)使用0.01mol/L的磷酸盐缓冲液作为溶剂,分别配置浓度为20μmol/L、40μmol/L、60μmol/L、80μmol/L、100μmol/L的尿酸溶液作为待测溶液;
(2)使用所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装置,通过聚苯胺包被的金纳米棒修饰的氧化铟锡电极,进行检测应用;
(3)依次将上述待测物溶液加入到反应池241251中,并在按下复位按键227的同时记录光谱强度随施加电势的变化。
进一步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机理可以描述为:
金纳米棒表面的自由电子分布受电化学信号如施加电势的影响而发生改变,结合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共振吸收峰位移受金纳米棒表面电子分布影响的特性,当改变金纳米棒上的施加电势时,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共振吸收峰会随之改变。当对金纳米棒施加线性的扫描电势时,其共振吸收峰在某一波长处发生的变化在一定范围内亦呈线性,即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其结果以电势-消光度谱表现出来。基于此,外界信号如电活性生物分子的电化学氧化还原过程中产生的电信号等作用于该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时,其电势-消光度谱也相应的发生变化,且该变化能够反映出发生电化学氧化还原反应的分子的氧化还原电势及浓度属性,进而实现对待测物的特异性检测。
进一步地,以电活性生物分子尿酸为例,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机理可描述为:
当反应池241中存在电活性分子尿酸时,在施加扫描电势的过程中尿酸发生氧化反应,并发生电子转移,特别的当扫描电势达到0.35V(即尿酸的氧化电势)时,尿酸氧化释放电子的量达到最大,此时对纳米复合物表面的电子密度的影响也最大,表现在电势-消光度谱上便是在0.35V处即氧化电势处的消光度的抬升。因为不同的电活性生物分子具有不同的氧化电势,所以根据检测到的消光度抬升点可以判断待测物的种类,即特异性。
上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实验的结果如下:
如图20所示,随着尿酸浓度的增加,电势-消光度谱的改变量也相应的变大。结果表明,随着尿酸浓度的增加,尿酸氧化转移的电子量也相应的增加,在基于聚苯胺包被的金纳米棒修饰的氧化铟锡电极上,其影响也变大,即消光度的增加。图21展示了在尿酸的氧化电势0.35V处的消光度变化情况,由图可知,随着尿酸浓度的增加,其消光度的改变量与尿酸浓度之间近似呈线性关系。因此,可以通过所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装置和方法实现尿酸等电活性生物分子的检测。
本发明提供的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的工作原理如下:
将检测盒200放置在支架100的检测台110上,并按下复位按键227。此时装置电源开启,处理器223控制LED灯点亮,并设置扫描电势输出参数。在LED灯的激励下,工作电极250上修饰的纳米复合物表现出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在扫描电势的作用下,工作电极250上修饰的纳米复合物所表现出的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现象呈现线形变化的趋势,即形成电势-消光度谱。同时,在扫描电势的激励下,待测溶液被电化学氧化而产生电子转移,该电子转移作用于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使得其电势-消光度谱也相应发生改变,通过分光光度计300检出消光度随扫描电势的变化情况,即得待测溶液的种类和浓度信息,进而实现装置的传感检测应用。
图2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方法流程图。参照图22,该方法包括:
步骤S11:将待测溶液加入到反应池241中;
步骤S12:同时打开光源221和扫描电势单元222,以使得所述扫描电势单元222输出扫描电势到激励电极单元,所述激励电极单元产生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并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步骤S13:通过分光光度计300记录消光度随所述扫描电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得到电势-消光度关系,以得到所述待测溶液中电活性生物分子的种类;
步骤S14:记录同一电活性生物分子的不同浓度待测溶液下的电势-消光度关系;
步骤S15:根据所述不同浓度待测溶液下的电势-消光度关系,得到待测溶液浓度与消光度的关系,以实现对所述电活性生物分子的待测溶液浓度的传感检测。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内容后,将容易想到本申请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申请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申请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申请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申请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申请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申请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Claims (4)
1.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光源,所述光源为特定发光波长的LED灯珠,所述LED灯珠的功耗不大于110mW;
反应池,用于承载待测溶液;
扫描电势单元,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用于输出扫描电势;
激励电极单元,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激励电极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用于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所述激励电极单元包括:工作电极,所述工作电极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工作电极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对电极,所述对电极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对电极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参比电极,所述参比电极的输入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参比电极的输出端与所述反应池电连接以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其中,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使用透明玻璃基底,以使得所述光源发出的光线能够照射到所述工作电极上并到达所述光线入射口;所述工作电极包括纳米复合物修饰区,用于工作电极的修饰并实现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应用;
分光光度计,用于接收由所述光源发出并透过被激励的待测溶液的光线,根据所述光线,得到消光度;
其中,还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的输出端与所述扫描电势单元的输入端及所述光源的输入端电连接,用于设置所述扫描电势的参数,所述光源、扫描电势单元与处理器集成在同一电路板上;
还包括电池,所述电路板上安装有独立电池,所述电池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用于提供电源;
还包括检测腔,所述检测腔用于与所述电路板进行电连接和进行传感实验,所述检测腔包括所述反应池,所述参比电极嵌入在所述反应池内,与所述工作电极和对电极构建三电极系统实现扫描电势的施加;
还包括用于固定所述电路板和反应池的检测盒,所述激励电极单元、检测腔以及电路板集成在所述检测盒中,所述检测盒的外形体积不大于长66mm×宽46mm×高19mm。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包括用于承载反应池的检测台、与所述检测台固定连接的支架壁、与所述支架壁固定连接的支架板以及固定在所述支架板上的光线入射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电路板还包括电源管理单元,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入端与所述电池的输出端电连接,所述电源管理单元的输出端与所述电路板电连接。
4.一种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在如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装置中实现,该方法包括:
将待测溶液加入到反应池中;
同时打开光源和扫描电势单元,以使得所述扫描电势单元输出扫描电势到激励电极单元,所述激励电极单元产生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并对所述待测溶液产生激励;
通过分光光度计记录消光度随所述扫描电势的变化而产生的变化,得到电势-消光度关系,以得到所述待测溶液中电活性生物分子的种类;
记录同一电活性生物分子的不同浓度待测溶液下的电势-消光度关系;
根据所述不同浓度待测溶液下的电势-消光度关系,得到待测溶液浓度与消光度的关系,以使用所述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装置,通过聚苯胺包被的金纳米棒修饰的氧化铟锡电极,实现对所述电活性生物分子的待测溶液浓度的传感检测。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68778.2A CN113791053B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68778.2A CN113791053B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91053A CN113791053A (zh) | 2021-12-14 |
CN113791053B true CN113791053B (zh) | 2022-12-23 |
Family
ID=788800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68778.2A Active CN113791053B (zh) | 2021-09-13 | 2021-09-13 | 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91053B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49597A2 (en) * | 1990-03-26 | 1991-10-02 | 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Of Japan | Highly directional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section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JP2004228235A (ja) * | 2003-01-21 | 2004-08-12 | Institute Of Physical & Chemical Research | 集積回路断線検査方法と装置 |
WO2013081496A1 (ru) * | 2011-12-01 | 2013-06-06 | Kirsanov Dmitry Olegovich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токсичности жидких сред |
CN105021575A (zh) * | 2015-07-21 | 2015-11-04 | 青岛大学 | 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激酶活性的光电传感器 |
CN106206829A (zh) * | 2016-07-29 | 2016-12-07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锰掺杂氮化铜薄膜的可见光探测器 |
WO2017055229A1 (en) * | 2015-09-28 | 2017-04-06 | Eton Group Sp. Z O.O. | A modified bdd substrate and its use as an impedance sensor for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and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pathogens |
CN107290422A (zh) * | 2017-07-20 | 2017-10-24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电化学增强反射光谱信号的生化检测系统及方法 |
CN111505072A (zh) * | 2020-04-15 | 2020-08-07 | 浙江大学 | 一种便携式激光催化检测装置与方法 |
CN111504913A (zh) * | 2020-03-26 | 2020-08-07 | 浙江大学 | 一种生物调控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AU7526496A (en) * | 1995-10-25 | 1997-05-15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Surface plasmon resonance electrode as chemical sensor |
US7555333B2 (en) * | 2000-06-19 | 2009-06-30 | University Of Washington | Integrated optical scanning image acquisition and display |
US7298488B2 (en) * | 2005-09-20 | 2007-11-20 | National Taipei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 Surface-plasmon-resonance sensing technique using electro-optic modulation |
CN101650329A (zh) * | 2009-09-16 | 2010-02-17 | 合肥工业大学 | 一种带毛细管接口的薄层长光程光谱电化学池 |
JP5343033B2 (ja) * | 2010-04-12 | 2013-11-13 | 株式会社日立ハイテクノロジーズ | 元素分析装置及び方法 |
US10636832B2 (en) * | 2016-02-21 | 2020-04-28 | Ramot At Tel-Aviv University Ltd. | System and method for sensing light |
-
2021
- 2021-09-13 CN CN202111068778.2A patent/CN11379105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0449597A2 (en) * | 1990-03-26 | 1991-10-02 | Research Development Corporation Of Japan | Highly directional optical system and optical sectional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mploying the same |
JP2004228235A (ja) * | 2003-01-21 | 2004-08-12 | Institute Of Physical & Chemical Research | 集積回路断線検査方法と装置 |
WO2013081496A1 (ru) * | 2011-12-01 | 2013-06-06 | Kirsanov Dmitry Olegovich |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определения токсичности жидких сред |
CN105021575A (zh) * | 2015-07-21 | 2015-11-04 | 青岛大学 | 基于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检测激酶活性的光电传感器 |
WO2017055229A1 (en) * | 2015-09-28 | 2017-04-06 | Eton Group Sp. Z O.O. | A modified bdd substrate and its use as an impedance sensor for detection of biological molecules and a system and method for monitoring pathogens |
CN106206829A (zh) * | 2016-07-29 | 2016-12-07 | 南京邮电大学 | 一种基于锰掺杂氮化铜薄膜的可见光探测器 |
CN107290422A (zh) * | 2017-07-20 | 2017-10-24 | 浙江大学 | 一种基于电化学增强反射光谱信号的生化检测系统及方法 |
CN111504913A (zh) * | 2020-03-26 | 2020-08-07 | 浙江大学 | 一种生物调控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检测装置及方法 |
CN111505072A (zh) * | 2020-04-15 | 2020-08-07 | 浙江大学 | 一种便携式激光催化检测装置与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91053A (zh) | 2021-12-14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Ma et al. | Rational design of electrochemiluminescent devices | |
Valenti et al. | Essential role of electrode materials in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applications | |
Irkham et al. |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by in situ production of coreactant hydrogen peroxide in carbonate aqueous solution at a boron-doped diamond electrode | |
Zhan et al. | Electrochemical sensing in microfluidic systems using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as a photonic reporter of redox reactions | |
Li et al. | Effect of nonionic fluorosurfactant on the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of the tris (2, 2 ‘-bipyridine) ruthenium (II)/Tri-n-propylamine system: lower oxidation potential and higher emission intensity | |
Zhang et al. | Smartphone-based photoelectrochemical biosensing system with graphitic carbon nitride/gold nanoparticles modified electrodes for matrix metalloproteinase-2 detection | |
Wang et al. | Visible photoelectrochemical sensing platform by in situ generated CdS quantum dots decorated branched-TiO2 nanorods equipped with Prussian blue electrochromic display | |
Valenti et al. | Transparent carbon nanotube network for efficient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devices | |
Chovin et al. | Development of an ordered array of optoelectrochemical individually readable sensors with submicrometer dimensions: application to remote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imaging | |
KR101495809B1 (ko) | 라만 분광측정용 반응 용기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라만 분광측정 방법 | |
CN105866107B (zh) | 基于电致化学发光技术和双极电极构造的分析装置 | |
CN105675689B (zh) | 一种基于硫化钼复合材料构建的过氧化氢无酶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
CN102288659A (zh) | 一种光透型薄层光谱电化学检测池 | |
Truta et al. | A dye-sensitized solar cell acting as the electrical reading box of an immunosensor: Application to CEA determination | |
Cui et al. | Electrogenerated chemiluminescence in submicrometer wells for very high-density biosensing | |
Tatsuma et al. | Direct output of electrical signals from LSPR sensors on the basis of plasmon-induced charge separation | |
CN104280365A (zh) | 双重检测生物传感芯片及其制备方法和dna检测方法 | |
CN101726527B (zh) | 对被检物质进行检测的方法 | |
Eynaki et al. | Nanopaper-based screen-printed electrodes: A hybrid sensing bioplatform for dual opto-electrochemical sensing applications | |
CN113791053B (zh) | 电势扫描局域表面等离子体共振的传感检测装置及方法 | |
Liang et al. | A novel cloth-based multiway closed bipolar electrochemiluminescence biosensor for accurate detection of uric acid | |
CN105806832B (zh) | 一种基于电致化学发光和光电化学双功能的过氧化氢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
Wang et al. | Self-powered sandwich-type dual-mode sensor built on open bipolar electrode | |
Wang et al. | Photoelectrochemical sensing for hydroquinone based on gold nanoparticle-modified indium tin oxide glass electrode | |
CN105823773B (zh) | 一种双功能无酶过氧化氢光电化学传感器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