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82575B - 显示面板 - Google Patents
显示面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82575B CN113782575B CN202111063532.6A CN202111063532A CN113782575B CN 113782575 B CN113782575 B CN 113782575B CN 202111063532 A CN202111063532 A CN 202111063532A CN 113782575 B CN113782575 B CN 11378257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ayer
- opening
- display panel
- color
- l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21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0
- 239000010409 thin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05538 encaps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 acryl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1241 protect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10052581 Si3N4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Silicium di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Si]=O VYPSYNLAJGMNEJ-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atomic oxygen Chemical compound [O] QVGXLLKOCUKJST-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6229 carbon black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229 inter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1700 light absorp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20 luminiscence typ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60 oxyge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1301 oxyge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2120 photoresistant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049 pig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642 polym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silicon nitride Chemical compound N12[Si]34N5[Si]62N3[Si]51N64 HQVNEWCFYHHQES-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14 silicon oxid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10—OLED displays
- H10K59/12—Active-matrix OLED [AMOLED] displays
- H10K59/122—Pixel-defining structures or layers, e.g. banks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3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 H10K59/38—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ulticolour light emission comprising colour filters or colour changing media [CCM]
-
- H—ELECTRICITY
- H10—SEMICONDUCTOR DEVICES;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10K—ORGANIC ELECTRIC SOLID-STATE DEVICES
- H10K59/00—Integrated devices, or assemblies of multiple devices, comprising at least one organic light-emitting element covered by group H10K50/00
- H10K59/8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10K59/8791—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 H10K59/8792—Arrangements for improving contrast, e.g. preventing reflection of ambient light comprising light absorbing layers, e.g. black lay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Electroluminescent Light Sources (AREA)
- Optical Filters (AREA)
Abstract
一种显示面板。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发光器件层及彩膜层;所述彩膜层层置在所述发光器件层上方且包括遮光层、第一色阻层及第二色阻层,其中所述遮光层包括第一开口,所述第二色阻层包括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重叠的部份形成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显示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显示面板。
背景技术
对于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显示面板而言,偏光片能够有效降低强光下OLED显示面板的反射率,却导致OLED显示面板损失了将近58%的出光,这极大地增加了OLED显示面板的使用寿命负担,并且,偏光片的厚度约为100μm,其厚度较大且材质脆,不利于动态弯折产品的开发。
为了开发基于OLED显示面板的动态弯折产品,通常采用无偏光片(POL-less)技术制作OLED显示面板,POL-less技术指的是采用彩膜(Color Filter,CF)替代偏光片的技术。其中,彩膜由红色色阻、绿色色阻、蓝色色阻和黑色矩阵(Black Matrix,BM)组成,在OLED显示面板中,红色色阻、绿色色阻和蓝色色阻分别承担着红色子像素单元、绿色子像素单元和蓝色子像素单元的出光,黑色矩阵主要承担着防止OLED显示面板漏光以及降低OLED显示面板的反射率的作用。
彩膜不仅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强光下OLED显示面板的反射率,还能够将OLED显示面板的出光率从42%提高到60%,然而,相对于偏光片,彩膜技术的光阻的材料及制程要求较高,这对OLED面板的良率及成本有极大的影响。
其中,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无偏光片(POL-less)技术制作的OLED显示面板具有色分离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申请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用于改善遮光层形成的开口的形状均一性差且容易产生不规则的边缘或毛边的问题,且可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无偏光片(POL-less)技术制作的OLED显示面板具有的色分离现象。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其包括:基板;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开口;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单元和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设置;及彩膜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设置的第一开口;
其中,所述彩膜层还包括:透过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层和透过所述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层,所述第一色阻层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中并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所述第二色阻层设置在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层和所述遮光层均存在重叠或接触,所述第二色阻层还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重叠的部分形成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俯视图形包括圆形、类圆多边形,所述类圆多边形包括多条边和连接相邻两条边的拐点,所述类圆多边形还包括一个中心点,所述中心点到所述多个拐点的距离皆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存在多个交点,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包括一个中心点,多个所述交点到所述中心点的距离均相等。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阻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色阻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和所述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层至少覆盖所述透光开口对应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开口的俯视图形包括圆形、类圆多边形,所述类圆多边形包括多条边和连接相邻两条边的拐点,所述类圆多边形还包括一个中心点,所述中心点到所述多个拐点的距离皆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色阻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色阻层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和所述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遮光层部分重叠设置,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层部分重叠设置。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色阻层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外,所述第一色阻层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外。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内,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大于或等于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透光率为大于或等于40%,所述遮光层包括光密度大于或等于1.5的材料。
本申请的有益效果为,本申请的显示面板通过所述遮光层的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色阻层的所述第二开口重叠的部份而形成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进而改善遮光层形成的所述第一开口的形状均一性差且容易产生不规则的边缘或毛边的问题。
且本申请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透过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层和透过所述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层,所述第一色阻层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中并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且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层和所述遮光层均存在重叠或接触,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且优化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出光的色域。
进一步地,通过将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俯视图形设置成圆形或类圆多边形,可以进一步改善所述显示面板的色分离现象。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透视俯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透视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图2线段A-A’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又一种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透视俯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图4线段B-B’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在图4线段C-C’的部分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所述特征。在本申请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申请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申请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申请。此外,本申请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申请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现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在现有技术中,采用无偏光片(POL-less)技术制作的OLED显示面板由于使用彩膜(Color Filter,CF)替代偏光片,所述彩膜上具有矩阵式的RGB开口,当环境光照射到显示面板上时,光会从这些开口入射,并产生反射光,产生的反射光会相互干涉导致色分离的现象。
在现有技术中,所述RGB开口通常由黑色矩阵所限定,对于非开口区域,因为有所述遮光层覆盖,所以反射光会被所述遮光层吸收。而遮光层所形成的RGB开口的形状会影响反射光的强度及光程差,从而导致如果RGB开口的形状是非圆形,如正方形,其对角线方向的反射光光程差和短边方向的反射光光程差就会有差异。于是,非圆形的RGB开口形状就会导致显示面板产生非常明显的色分离现象。
且,由于遮光层的材料本身的限制及吸光要求,遮光层的制程稳定性差且其材料难以均匀固化,因此以遮光层形成的RGB开口的形状均一性差,进而容易造成开口产生不规则的边缘或毛边,进而对色分离的现象产生负面的影响。
因此,本申请提供一种显示面板,用于改善遮光层形成的开口的形状均一性差且容易产生不规则的边缘或毛边的问题,且可进一步解决现有技术中采用无偏光片(POL-less)技术制作的OLED显示面板具有的色分离现象。
如图1至图3所示,所述显示面板100包括基板(图中未示出)、发光器件层10及彩膜层40。所述基板可为柔性基板或玻璃基板,所述发光器件层10包括像素定义层102及发光层101。
所述像素定义层102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开口3;所述发光层101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10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101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和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设置;所述彩膜层40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10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40包括遮光层401,所述遮光层401包括多个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而设置的第一开口1。
所述彩膜层40还包括:透过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层403和透过所述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层402,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中并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所述第二色阻层402设置在所述遮光层401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色阻层402与所述第一色阻层403和所述遮光层401均存在重叠或接触,所述第二色阻层402还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设置有第二开口2,所述第一开口1及所述第二开口2重叠的部份形成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
本申请的显示面板通过所述遮光层401的所述第一开口1及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所述第二开口2重叠的部份而形成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进而改善所述遮光层401形成的所述第一开口1的形状均一性差且容易产生不规则的边缘或毛边的问题。
且本申请的显示面板通过设置透过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层403和透过所述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层402,且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1中并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且所述第二色阻层402与所述第一色阻层403和所述遮光层401均存在重叠或接触,可以进一步确定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且优化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出光的色域。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虽然仅示出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但实际上,本申请的显示面板的所述发光层101还包括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及多个显示第三颜色的第三发光像素单元(图中未示出),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所述第二发光像素单元及所述第三发光像素单元彼此阵列排布,且所述第一颜色可为红色,所述第二颜色可为绿色,所述第三颜色可为蓝色。
例如,当所述第一颜色为红色,所述第一色阻层403为红色色阻层,且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可为蓝色色阻层或绿色色阻层。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第一色阻层403为红色色阻层时,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发出的所述第一颜色亦为红色,因此当所述第二色阻层402为蓝色或绿色时,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发出的红光就会被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吸收而形成非透光区,进而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可以进一步限定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
须说明的是,由于非黑色矩阵的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制程稳定性较佳,因此使所述遮光层401(即黑色矩阵)的所述第一开口1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所述第二开口2重叠,可以使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所述第二开口2进一步修饰所述遮光层401的所述第一开口1,进而解决所述遮光层401形成的所述第一开口1的形状均一性差的问题,并优化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形状。
此外,通过将透过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层403设置于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内,可以进一步优化出光的色域。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的透光率为大于或等于40%。所述透光率为在波长380-780nm范围内,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发出的光穿过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的光通量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发出的光的光通量的比值,亦即,在波长380-780nm范围内,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发出的光所能通过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的比例。
可以理解的是,将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的透光率设置为大于或等于40%可以减少所述显示面板的功耗。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遮光层401包括光密度(OD)大于或等于1.5的材料。所述光密度(OD)大于或等于1.5的材料可为掺杂碳黑、黑色染料或黑色颜料的亚克力或其他聚合物,本申请不特别限定。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遮光层401包括光密度(OD)大于或等于1.5的材料可以确保环境光被所述遮光层401完全吸收,从而减少环境光的反射。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的俯视图形包括圆形、类圆多边形。如图1所示,所述类圆多边形包括多条边和连接相邻两条边的拐点(如C1、C2),所述类圆多边形还包括一个中心点P,所述中心点P到所述多个拐点(如C1、C2)的距离皆相同。
如图1所示,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是由所述遮光层401的所述第一开口1及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所述第二开口2重迭而形成的,所述类圆多边形为所述第一开口1及所述第二开口2重迭的交点(即上述拐点)到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的所述中心点P距离相等,亦即,图中的r1、r2及r3彼此相等。
亦即,所述第二开口2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所述第一开口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存在多个交点(即上述拐点),所述透光开口TA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包括一个中心点P,多个所述交点到所述中心点P的距离均相等。
具体而言,所述第一开口1及所述第二开口2的形状可为圆形、矩形或不规则形,只要所述第一开口1及所述第二开口2重迭的部分所形成的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在所述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或类圆多边形即可。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40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和所述遮光层401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至少覆盖所述透光开口TA对应的区域。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附图虽然仅示出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和所述遮光层401之间,但其截面方向上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40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将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至少覆盖所述透光开口TA对应的区域可以避免像素漏光。
如图2所示,左边是彩膜层40层迭后的透视俯视示意图,右边为所述遮光层401、所述第一色阻层403及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个别示意图。
进一步地,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如图2及图3所示,所述第二开口2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在此实施例中,具体而言,所述第二开口2的俯视图形包括圆形、类圆多边形,所述类圆多边形包括多条边和连接相邻两条边的拐点(如C1、C2),所述类圆多边形还包括一个中心点P,所述中心点P到所述多个拐点(如C1、C2)的距离皆相同。亦即所述第二开口2直接为所述透光开口TA,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与所述第二开口2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相同。
可以理解的是,经由上述设置而可使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完全由所述第二开口2来限定。由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制程稳定性较佳,因此可以进一步解决所述遮光层401形成的所述第一开口1的形状均一性差的问题,并优化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形状。
可以理解的是,当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与所述第二开口2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相同时,此时所述第二开口2为圆形或类圆多边形。
需注意的是,图2及图3虽然仅示出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和所述遮光层401之间,但其截面方向上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此,还可以将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设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402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将所述第一色阻层403至少覆盖所述透光开口TA对应的区域可以避免像素漏光。
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色阻层402与所述遮光层401部分重叠设置,具体而言,亦即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1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外。
本申请通过此设置,进而使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可以进一步吸收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发出的光或其反射环境光的反射光,使存在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区域的透光率下降,进而可与所述遮光层401的所述第一开口1共同定义出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因此在所述遮光层401及所述第二色阻层402重迭的区域中可以进一步确保环境光被所述遮光层401及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迭层完全吸收,从而减少环境光的反射。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内,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大于或等于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
通过将所述第一像素开口3设置为大于或等于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可以确保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1011的出光面积,而使所述出光面积可以由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来决定,进而便于优化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形状。
在本申请的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薄膜封装层20及触控电极层30,所述薄膜封装层20设置于所述发光器件层10与所述彩膜层40之间,所述触控电极层30设置于所述薄膜封装层20与所述彩膜层40之间。
具体而言,所述薄膜封装层20用以隔绝外界水氧,以防止所述显示面板100失效。所述薄膜封装层20可包括层迭设置的第一无机层、有机平坦层及第二无机层。所述第一无机层及所述第二无机层的材料包括氮化硅或氧化硅至少一种;所述有机平坦层的材料包括压克力等,本申请不特别限定。
所述触控电极层30设置在所述薄膜封装层20上并用以实现所述显示面板100的触控功能。
具体而言,所述触控电极层30为金属网格状结构且设置在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间以避免影响像素发光。
进一步地,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有机保护层50,所述有机保护层50用以平坦化所述彩膜层40且保护所述显示面板100,其材料为有机透明材料,例如光阻材料等。
可以理解的是,所述显示面板100还可包括基板(图中未示出)及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图中未示出),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设置在所述基板上,且所述发光器件层10设置在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上。
所述基板可以为玻璃基板,也可以为柔性基板,本申请不特别限定。
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包括层叠设置的无机堆叠层以及位于所述无机堆叠层中的薄膜晶体管。所述无机堆叠层包括但不限于栅绝缘层和层间绝缘层,所述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栅极、源/漏极。所述薄膜晶体管阵列层可以为任何熟知的薄膜晶体管阵列层,本申请在此不特别限定。
在本申请的另一种实施例中,如图4到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上述实施例具有相似的结构,不同之处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与所述第一色阻层403部分重叠设置。具体而言,亦即所述第一色阻层403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2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外。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色阻层403在所述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及所述遮光层401在所述显示面板100上的正投影部份重叠。
具体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所述第一色阻层403从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延伸设置到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重迭,甚至延伸到与所述遮光层401重迭。通过将所述第一色阻层403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重迭设置,而可使所述第一色阻层403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重迭的区域等同于所述遮光层401的遮光效果,进而可以进一步确保环境光被所述第一色阻层403与所述第二色阻层402的迭层完全吸收,而得以进一步优化所述彩膜层40的透光开口TA。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面板应用范围十分广泛,包括电视机、电脑、移动电话、可折叠以及可卷曲OLED等柔性OLED显示及照明,以及可穿戴设备如智能手环、智能手表、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均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所属应用领域范围内。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他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申请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及其核心思想;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的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1)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
基板;
像素定义层,设置在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像素定义层包括多个第一像素开口;
发光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发光层包括多个显示第一颜色的第一发光像素单元和多个显示第二颜色的第二发光像素单元,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设置;及
彩膜层,设置在所述像素定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所述彩膜层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包括多个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层置的第一开口;
其中,所述彩膜层还包括:透过所述第一颜色的第一色阻层和透过所述第二颜色的第二色阻层,所述第一色阻层至少设置在所述第一开口中并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所述第二色阻层设置在所述遮光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且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层和所述遮光层均存在重叠或接触;
所述第二色阻层还对应所述第一像素开口设置有第二开口,所述第一开口及所述第二开口重叠的部分形成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所述第二色阻层环绕所述透光开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俯视图形包括圆形、类圆多边形,所述类圆多边形包括多条边和连接相邻两条边的拐点,所述类圆多边形层包括一个中心点,所述中心点到所述多个拐点的距离皆相同。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存在多个交点,所述透光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包括一个中心点,多个所述交点到所述中心点的距离均相等。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层层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色阻层层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和所述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层至少覆盖所述透光开口对应的区域。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开口的俯视图形包括圆形、类圆多边形,所述类圆多边形包括多条边和连接相邻两条边的拐点,所述类圆多边形层包括一个中心点,所述中心点到所述多个拐点的距离皆相同。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色阻层层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或者,所述第一色阻层层置在所述第二色阻层和所述遮光层之间,所述第一色阻层至少覆盖所述第二开口对应的区域。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遮光层部分重叠层置,所述第二色阻层与所述第一色阻层部分重叠层置。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色阻层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一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外,所述第一色阻层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的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开口在所述显示面板上的正投影范围外。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像素单元位于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内,所述第一像素开口大于或等于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彩膜层的透光开口的透光率为大于或等于40%,所述遮光层包括光密度大于或等于1.5的材料。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63532.6A CN113782575B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显示面板 |
US17/610,977 US20240040882A1 (en) | 2021-09-10 | 2021-09-17 | Display panel |
PCT/CN2021/118990 WO2023035306A1 (zh) | 2021-09-10 | 2021-09-17 | 显示面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63532.6A CN113782575B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显示面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82575A CN113782575A (zh) | 2021-12-10 |
CN113782575B true CN113782575B (zh) | 2023-05-09 |
Family
ID=788427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63532.6A Active CN113782575B (zh) | 2021-09-10 | 2021-09-10 | 显示面板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40040882A1 (zh) |
CN (1) | CN113782575B (zh) |
WO (1) | WO2023035306A1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83424A (zh) * | 2015-07-31 | 2017-02-08 |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式显示装置 |
CN110783390A (zh) * | 2019-10-31 | 2020-02-1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310322A (zh) * | 2020-10-30 | 2021-02-02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049292B2 (en) * | 2008-03-27 | 2011-11-01 |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 Semiconductor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emiconductor device |
TWI628639B (zh) * | 2017-12-28 | 2018-07-01 | 友達光電股份有限公司 | 顯示面板 |
CN110098230A (zh) * | 2019-04-28 | 2019-08-06 |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oled显示面板 |
CN110707132A (zh) * | 2019-09-06 | 2020-01-17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Oled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 |
CN111584563B (zh) * | 2020-05-08 | 2023-05-09 |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1599846B (zh) * | 2020-05-29 | 2023-02-07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
CN111900263B (zh) * | 2020-08-10 | 2023-09-01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有机发光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12038384B (zh) * | 2020-09-14 | 2023-01-10 |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15811899A (zh) * | 2020-12-29 | 2023-03-17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750962B (zh) * | 2020-12-29 | 2022-06-14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
CN116390543A (zh) * | 2021-04-30 | 2023-07-04 | 上海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9-10 CN CN202111063532.6A patent/CN113782575B/zh active Active
- 2021-09-17 WO PCT/CN2021/118990 patent/WO2023035306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09-17 US US17/610,977 patent/US20240040882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6383424A (zh) * | 2015-07-31 | 2017-02-08 |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反射式显示装置 |
CN110783390A (zh) * | 2019-10-31 | 2020-02-11 | 武汉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CN112310322A (zh) * | 2020-10-30 | 2021-02-02 | 湖北长江新型显示产业创新中心有限公司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3035306A1 (zh) | 2023-03-16 |
US20240040882A1 (en) | 2024-02-01 |
CN113782575A (zh) | 2021-12-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1969032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16056491B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US9536930B2 (en) | Display device | |
US20200286970A1 (en) | Oled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 |
CN107632453B (zh) | 显示面板及制造方法和显示装置 | |
KR101823962B1 (ko) | 유기 el 장치, 유기 el 장치의 제조 방법 및, 전자 기기 | |
CN111710690A (zh) | 一种基于量子点的led显示器及其制备方法 | |
KR20150125207A (ko) |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이의 제조 방법 | |
US20140367675A1 (en) | Color filter substrate, display elemen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lor filter substrate | |
CN114335126B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050014591A (ko) | 컬러필터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05137650A (zh) | 彩膜基板、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以及显示装置 | |
KR20180107385A (ko) | 광루미네선스 장치, 이의 제조 방법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 |
CN109799641B (zh) | 一种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液晶显示面板 | |
US20240049551A1 (en) | Display panel | |
TWI650855B (zh) | 頂部發光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與底部發光型微發光二極體顯示器及其形成方法 | |
CN113782575B (zh) | 显示面板 | |
CN116916711A (zh) |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
CN116828927A (zh) | 显示面板及其制作方法和显示装置 | |
CN115942788A (zh) | 一种透明显示装置 | |
CN115988917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KR20080026721A (ko) | 컬러필터기판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 |
CN115332463A (zh) |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CN104280925A (zh) |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 |
JP5009087B2 (ja) | 液晶表示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