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7052B - 具有坚固边缘的带模块和传送带 - Google Patents
具有坚固边缘的带模块和传送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67052B CN113767052B CN202080030796.9A CN202080030796A CN113767052B CN 113767052 B CN113767052 B CN 113767052B CN 202080030796 A CN202080030796 A CN 202080030796A CN 113767052 B CN113767052 B CN 11376705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dge
- module
- platform
- rib
- conveyor bel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17/00—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 B65G17/06—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having a load-carrying surface formed by a series of interconnected, e.g. longitudinal, links, plates, or platforms
- B65G17/08—Conveyors having an endless traction element, e.g. a chain, transmitting movement to a continuous or substantially-continuous load-carrying surface or to a series of individual load-carriers; Endless-chain conveyors in which the chains form the load-carrying surface having a load-carrying surface formed by a series of interconnected, e.g. longitudinal, links, plates, or platforms the surface being formed by the traction elemen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207/00—Indexing codes relating to 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nfiguration and additional features of a handling device, e.g. Conveyors
- B65G2207/12—Chain pin retaine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G—TRANSPORT OR STORAGE DEVICES, e.g. CONVEYORS FOR LOADING OR TIPPING, SHOP CONVEYOR SYSTEMS OR PNEUMATIC TUBE CONVEYORS
- B65G23/00—Driving gear for endless conveyors; Belt- or chain-tensioning arrangements
- B65G23/02—Belt- or chain-engaging elements
- B65G23/04—Drums, rollers, or wheels
- B65G23/06—Drums, rollers, or wheels with projections engaging abutments on belts or chains, e.g. sprocket whee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ain Conveyers (AREA)
Abstract
用于构造具有坚固外部边缘的模块化传送带的带边缘模块。边缘模块在模块边缘部分具有加厚外部边缘区域,该加厚外部边缘区域难以剪断或折断以接近铰链杆。
Description
背景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动力驱动的传送机。特别地,本发明涉及在铰链处连结以形成模块化传送带的传送带模块。
模块化塑料传送带用于传送产品。带由多排塑料带模块构成,这些模块通过铰链杆在铰链接头处连结。为了维修和经常为了清洁,必须部分拆卸带,以便更换损坏的模块或以便从传送机框架上移除带以进行远程清洁。拆卸模块化塑料传送带的第一阶段是由工厂维护人员移除铰链杆。当匆忙或手头没有合适的工具时,维护人员可能会剪断或以其他方式折断带的边缘,以暴露铰链杆的端部,以便更好地抓紧从而将铰链杆从铰链接头中拉出。一旦抽出铰链杆,就可以从传送机上取下带,或者可以更换损坏的模块。但是断裂的带边缘失去了作为铰链杆固定器的有效性,成为一个潜在的障碍点。
概述
体现本发明特征的传送带模块的一种样式包括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在宽度上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至第二侧面以及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至底部侧面的平台。第一铰链元件沿着第一端部横跨平台的宽度侧向间隔开,并且第二铰链元件沿着第二端部横跨平台的宽度侧向隔开。肋部从平台的底部侧面突出并沿平台的底部侧面侧向延伸。肋部将平台的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在肋部和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二区域在肋部和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模块边缘部分从平台的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外部边缘。模块边缘部分包括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该顶部表面从第一侧面向外到外部边缘形成平台顶部表面的延续部,该底部表面从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平台的第一侧面。底部表面与顶部表面一起形成比平台更厚的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体现本发明特征的传送带的一种样式包括一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的一系列排,这些排在宽度上从第一带边缘侧向延伸到第二带边缘,并且在连续的排之间的铰接接头处端对端地铰接。每排包括平台,该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在宽度上横跨该排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到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到底部侧面。第一铰链元件沿着第一端部横跨平台的宽度侧向隔开,第二铰链元件沿着第二端部横跨平台的宽度侧向隔开。肋部从平台的底部侧面突出并沿平台的底部侧面侧向延伸。肋部将平台的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在肋部和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二区域在肋部和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从平台的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第一带边缘的外部边缘,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从平台的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第二带边缘的外部边缘。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和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该顶部表面从第一侧面向外到外部边缘形成平台顶部表面的延续部,该底部表面从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平台。底部表面与顶部表面一起形成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体现本发明特征的传送机的一种样式包括传送带和换向元件(reversingelement)。传送带由一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的一系列排构成,这些排在宽度上从第一带边缘侧向延伸到第二带边缘,并且在连续的排之间的铰接接头处端对端地铰接。每个排包括平台,该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到第二端部,在宽度上横跨该排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到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到底部侧面。第一铰链元件沿着第一端部横跨平台的宽度侧向隔开,第二铰链元件沿着第二端部横跨平台的宽度侧向隔开。肋部从平台的底部侧面突出并沿平台的底部侧面侧向延伸。肋部将平台的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在肋部和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第二区域在肋部和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从平台的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第一带边缘的外部边缘,并且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从平台的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第二带边缘的外部边缘。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和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包括顶部表面和底部表面,该顶部表面从第一侧面向外到外部边缘形成平台顶部表面的延续部,该底部表面从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平台。底部表面与顶部表面一起形成比平台更厚的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换向元件具有圆柱形周界,该周界具有多个尺寸被设计为接纳肋部的侧向凹槽,并且在侧向凹槽的每一端部处开口至边缘凹部,该边缘凹部的尺寸被设计为接纳加厚外部边缘区域的底部表面。底部表面被约束在边缘凹部中,以限制传送带沿着换向元件的侧向漂移。
附图说明
图1A-图1C是体现本发明特征的两个连结的传送带模块的一种样式的等距顶视图、等距底视图和平面底视图。
图2A-图2C是体现本发明特征的两个连结的传送带模块的另一种样式的等距顶视图、等距底视图和平面底视图。
图3是图2A-图2C的带模块的等距底视图,示出了通过螺丝刀移除铰链杆。
图4是由图1A或图2A中的模块构成的传送带的侧面立视图。
图5A和5B是体现本发明特征并可使用于图4所示的带的另一种带模块的等距顶视图和等距底视图。
图6A和图6B是体现本发明特征并可用于图4所示的带的又一种带模块的等距顶视图和等距底视图。
图7是与传送带接合的全宽度换向元件的等距视图,该传送带由如图2A所示的带模块构成。
详细描述
图1A-图1C示出了具有坚固加厚边缘的传送带模块的一种样式。模块10各自具有平台12,平台12在长度上在带的行进方向16上从第一端部14延伸到第二端部15,在宽度上从第一侧面18侧向延伸到第二侧面19,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20延伸到底部侧面21。第一铰链元件22沿着第一端部14横跨平台12的宽度侧向间隔开。第二铰链元件23沿着第二端部15横跨平台12的宽度侧向间隔开。连贯铰链元件22、23之间的间隙24的尺寸被设计成以交错排列的方式接纳相邻模块的铰链元件,其中侧向延伸穿过交错铰链元件的杆孔26被对准以形成侧向通路。相邻模块10的交错铰链元件22、23与接纳在通路中的铰链杆28一起形成连接相邻模块的铰链接头30。
第一铰链元件22中的一个——最靠近平台12的第一侧面18的一个——是用作指引(indexing)铰链元件的侧向更宽的第一铰链元件22A。在第一侧面18和第二端部15处的相应的宽空间24A的尺寸被设计成接纳相邻模块10的宽的第一铰链元件22A。因为宽铰链元件22A太宽而不能适配在沿着第二端部15的其他空间24中,所以模块10在组装期间不会被错误地错位:只有一种方法将它们连结在一起。宽铰链元件22A和宽空间24A可替代地形成在沿着铰链元件组22、23的其他侧向位置,以防止模块在组装期间错位。
从平台12的底部侧面21突出的肋部32在第一侧面18和第二侧面19之间侧向延伸。可以用作驱动链轮的驱动杆或用作冲击杆的肋部32将平台12的底部侧面21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第一区域在肋部和第一铰链元件22之间形成第一通道34,第二区域在肋部和第二铰链元件23之间形成第二通道35。
模块边缘部分36从平台12的第一侧面18侧向向外延伸到外部边缘38。边缘部分36具有顶部表面40,该顶部表面40形成平台12的顶部表面20到外部边缘38的延续部。边缘部分36的底部表面41在外部边缘38侧向向内延伸,不到平台12的第一侧面18。底部表面41与顶部表面40一起形成加厚外部边缘区域42,并且底部表面41可以做得足够宽,以用作沿着运载路径(carryway)耐磨带条带(wearstrip)滑动的耐磨垫(wearpad)。加厚外部边缘区域42在模块边缘部分36上在模块10的整个厚度上延伸。边缘部分36上的肋部延续部44从平台12的第一侧面18处的底部侧面肋部32延伸至底部表面41,以形成第一通道34和第二通道35在模块边缘部分上向外至加厚外部边缘区域42的延伸。边缘部分36的底部表面41、肋部延续部44和肋部32延伸到同一水平46,从而在该样式中共面。但是它们可以在其他样式中延伸至不同的水平。
肋部延续部44弯曲远离与肋部32的共线对准,以在边缘部分36的第一边缘端部48处与底部表面41交汇。第一边缘端部48与平台12的第一端部14对准。相对的第二边缘端部49在长度方向上从平台12的第二端部15向外部偏移。第二边缘端部49处的边缘铰链元件50具有杆孔52,该杆孔52与沿着平台12的第二端部15的第二铰链元件23的杆孔26对准。铰链杆28的端部通常位于边缘铰链元件50和加厚外部边缘区域42之间。
腹板(web)54从加厚外部边缘区域42向内延伸到边缘铰链元件50。弯曲腹板54与顶部表面40连续,并围绕边缘铰链元件50的圆周延伸,以形成沿着模块边缘部分36的第二边缘端部49侧向延伸的鼻部。腹板54圆周延伸得足够远,以提供防止手指在铰链接头30处被夹住的保护。与第二铰链元件23和边缘铰链元件50对准并面向第二铰链元件23和边缘铰链元件50的内壁55形成铰链杆28的止挡件。
第二通道35的延伸端部开放通向更宽的终端空间,即空隙56,空隙56由肋部延续部44、加厚外部区域42和腹板54界定。在带的返回路径(return)中喷洒到传送带底部侧面的清洁流体或水沿第二通道35前进并进入空隙56,使边缘铰链元件50、腹板54的内侧和铰链杆28的端部暴露在清洁流体中,如箭头58所示。清洁流体或水由第一通道34导向至第一边缘端部48,以在相邻模块12的边缘部分36之间进行清洁,如箭头59所示。
平坦的底部表面41从外部边缘38向内延伸到斜面57,该斜面57进一步向内倾斜到空隙56的基部。形成界定空隙54的内壁的弯曲斜面57防止钳子恰当地抓紧模块边缘部分36并将其折断。
传送带模块的另一种样式如图2A-图2C所示。除了模块边缘部分62具有与平台12的底部侧面21上的肋部32共线的线性肋部延续部64之外,模块60类似于图1A-图1C中的模块。因为肋部延续部64没有弯曲远离与肋部32的共线对准,由肋部延续部64、加厚外部边缘部分68和腹板54的内侧界定的空隙66小于图1B和图1C所示的空隙,但是比延伸的第二通道35更宽。延伸的第二通道35开放通向空隙66,将清洁流体或水导向至腹板54的背面和边缘铰链元件50,如箭头70所示。共线肋部延续部64在模块边缘部分62的第一边缘端部48处提供了较长的暴露区72。
如图3所示,铰链杆28可以很容易地用移除工具(诸如螺丝刀74)从铰链接头30移除。如果使用螺丝刀,螺丝刀74的平头插入铰链杆的端部和空隙66的基部76之间。然后,螺丝刀74旋转约90°,如箭头78所示,以将铰链杆28的端部抬离基部76,并抬升到加厚外部边缘部分68的内壁80。然后,可以用钳子或手指抓住铰链杆28的抬起的端部,并将其从铰链接头30中拉出,以断开带排。
首先,通过交错这些排的第一铰链元件22和第二铰链元件23至对准来重新连接这些排。然后,铰链杆28的端部弯转并沿着外部边缘部分68中的凹陷82滑动,并进入边缘铰链元件50中的杆孔。然后,铰链杆28被推动穿过由交错的铰链元件22、23形成的侧向通路,以重新连结两个相邻的带排。
图4中示出了由带模块10(图1A-图1C)或带模块60(图2A-图2C)的排86构成的模块化传送带84。排86包括一个或更多个带模块,包括在带84的相对外部边缘88处的边缘模块10(或60)和类似于边缘模块10(或60)的内部带模块,但是内部带模块没有模块边缘部分38(或68)。每个排86具有多个模块的这种模块化带通常以砌砖模式布置模块,以避免沿着带的长度的连续接缝。尽管在邻接且侧向相邻的模块之间存在窄的接缝,但是多模块的每排中的平台仍然被认为是连续的。两侧都具有模块边缘部分38(或68)的带模块可以使用于构造无缝带排,该无缝带排由每排仅一个带模块组成。在那些带模块中,为了可逆性,模块边缘部分38(或68)被布置成其边缘铰链元件位于模块的相对端部处。传送带84围绕着驱动链轮90和空转链轮91运行,并由耐磨带条92沿着上部运载路径支撑,至少带边缘模块的外部边缘部分的底部表面在耐磨带条92上滑动。带84从驱动链轮90在下部返回路径中返回到空转链轮91。
图5A和图5B示出了可使用于如图4所示的传送带的另一样式的带边缘模块。带模块94与图1A-图1C和图2A-图2C的模块10、60的不同之处在于,带模块94不具有其通道98、99中的一个开放通向的空隙,并且带模块94不具有放大的指引铰链元件。通道终止于形成模块的外部边缘部分的加厚外部边缘区域96。狭槽102从模块的底部表面104沿着内壁106以一定角度延伸。狭槽102为杆移除工具提供入口,以将铰链杆的端部朝向底部表面弯转,从而可以抓住并移除铰链杆。内壁106作为与铰链元件108成一线并面向一行铰链元件108的止挡件,防止铰链杆在带的操作期间脱离该行交错的铰链元件。因为加厚外部区域96的底部表面的侧向范围和面积大于铰链元件108的侧向范围和面积,所以底部表面可以用作骑在运载路径耐磨带条上的耐磨垫。
图6A和图6B示出了具有加厚外部区域112的边缘模块110的又一样式,并且该样式可使用于如图4所示的传送带。加厚外部区域112的底部表面114具有比铰链元件116更大的侧向范围和面积,以使其作为耐磨垫有效。斜面118从底部表面114朝向平台118延伸,斜面118可以是如图6A所示的凹形弯曲的、平坦的或凹形分段平坦的。斜面118与沿着模块的一端部的铰链元件116成一线并面向铰链元件116。斜面118提供了滑动表面,在手动移除期间,当穿过铰链元件116推出铰链杆时,铰链杆的端部可以沿着该滑动表面滑动。
图7示出了由图2A所示的带模块60构成的传送带120的一部分。带120被示出与换向元件122(诸如全宽度驱动链轮或空转链轮或鼓轮)接合,带围绕该换向元件122从上部运载路径换向至下部返回路径。全宽度换向元件122通常安装在相对于传统传送机框架(未示出)的固定侧向位置。换向元件122的外部圆柱周界具有横跨其宽度圆周间隔开的侧向凹槽124,凹槽124的尺寸被设计为接纳带肋部32。在换向元件122的相对侧,凹槽在其端部开放通向边缘凹部126,边缘凹部126的尺寸被设计为接纳带模块60的加厚外部边缘部分68的底部表面。在该样式中,凹槽124和边缘凹部126的形状与模块的外部边缘部分68和肋部32的形状互补。带120的加厚外部边缘部分68的底部表面被约束在边缘凹部126中,以限制带沿着换向元件122的侧向漂移。这样,换向元件122将带120保持在传送带框架的轨道上。
尽管已经参照用于描述本发明特征的几个说明性样式详细描述了本发明,但是其他样式也是可能的。例如,在所有样式中,带模块底部上的侧向肋部或驱动杆被示为连续的并且连结加厚外部边缘部分。但是肋部可以被分成横跨间隙的节段,或者可以与加厚外部边缘部分以间隙分离。并且可以制成与图7中的模块之外的其它模块(诸如详细描述的其它模块)的底部相匹配的互补换向元件周界,以制成具有随传送带的全宽度换向元件的传送机。
本申请涉及一种传送带模块,其包括:
平台,所述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在宽度上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至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至底部侧面;
多个第一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一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多个第二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二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突出并沿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侧向延伸;
其中所述肋部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模块边缘部分,所述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外部边缘,并且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
顶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外到所述外部边缘形成所述平台的所述顶部侧面的延续部;
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从所述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并且
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顶部表面一起形成比所述平台更厚的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处的所述肋部延伸到所述底部表面的肋部延续部,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模块边缘部分上向外至所述底部表面的延伸,并且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肋部延续部是连续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肋部延续部与所述肋部共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肋部延续部弯曲远离与所述肋部的共线对准,以与所述底部表面交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在长度上从第一边缘端部延伸到第二边缘端部,所述第一边缘端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端部对准,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在长度上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向外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肋部延续部在所述第一边缘端部处与所述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底部表面交汇。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处的边缘铰链元件,所述边缘铰链元件与沿着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第二铰链元件对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从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延伸到所述边缘铰链元件的腹板,并且所述腹板在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处与所述顶部表面是连续的,以与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和所述肋部延续部一起形成空隙,所述第二通道的延伸开放通向所述空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延伸开放通向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和所述第二边缘端部界定的空隙。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底部表面、所述肋部延续部和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延伸至同一水平。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送带模块包括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模块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比所述第一铰链元件更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铰链元件比其它第一铰链元件侧向更宽。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延伸到所述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底部表面的斜面。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一铰链元件对准并面向第一铰链元件的内壁。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内壁是从所述底部表面延伸的斜面。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传送带,其包括:
一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的一系列排,其在宽度上从第一带边缘侧向延伸到第二带边缘,并且在连续的排之间的铰链接头处端对端地铰接,其中每个所述排包括:
平台,所述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在宽度上横跨所述排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至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至底部侧面;
多个第一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一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多个第二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二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突出并沿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侧向延伸;
其中所述肋部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以及第二模块边缘部分,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一带边缘的外部边缘,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二带边缘的外部边缘,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和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
顶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外到所述外部边缘形成所述平台的所述顶部侧面的延续部;
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从所述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所述平台;并且
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顶部表面一起形成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每个所述排包括两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以形成由邻接的传送带模块之间的接缝分开的所述平台。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在所述第一带边缘处形成在第一传送带模块上,并且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在所述第二带边缘处形成在第二传送带模块上。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和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都包括从所述平台上的所述肋部延伸到所述底部表面的肋部延续部,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模块边缘部分上向外到所述底部表面的延伸,并且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肋部延续部是连续的。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在长度上从第一边缘端部延伸到第二边缘端部,所述第一边缘端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端部对准,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在长度上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端部向外偏移,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在长度上从第一边缘端部延伸到第二边缘端部,所述第一边缘端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端部对准,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在长度上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端部向外偏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包括第一空隙,所述第二通道开放通向所述第一空隙,其中所述第一空隙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以及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二边缘端部界定,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包括第二空隙,所述第一通道开放通向所述第二空隙,其中所述第二空隙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以及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边缘端部界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传送带包括在所述铰链接头处延伸穿过连续排的交错的所述第一铰链元件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的铰链杆,其中所述铰链杆的端部存在于所述第一空隙和所述第二空隙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处与所述第二铰链元件对准的第一边缘铰链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一边缘端部处与所述第一铰链元件对准的第二边缘铰链元件。
本申请还涉及一种传送机,所述传送机包括:
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包括:
一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的一系列排,其在宽度上从第一带边缘侧向延伸到第二带边缘,并且在连续的排之间的铰链接头处端对端地铰接,其中每个所述排包括:
平台,所述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在宽度上横跨所述排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至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至底部侧面;
多个第一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一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多个第二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二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突出并沿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侧向延伸;
其中所述肋部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以及第二模块边缘部分,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一带边缘的外部边缘,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二带边缘的外部边缘,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和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包括:
顶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外到所述外部边缘形成所述平台的所述顶部侧面的延续部;
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从所述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所述平台;并且
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顶部表面一起形成比所述平台更厚的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换向元件,所述换向元件具有圆柱形周边,所述圆柱形周边包括多个侧向凹槽,所述侧向凹槽的尺寸被设计为接纳所述肋部,并且在所述侧向凹槽的每一端部处开放至边缘凹部,所述边缘凹部的尺寸被设计为接纳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的所述底部表面,其中所述底部表面被约束在所述边缘凹部中,以限制所述传送带沿着所述换向元件的侧向漂移。
Claims (21)
1.一种传送带模块,包括:
平台,所述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在宽度上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至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至底部侧面;
多个第一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一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多个第二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二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突出并沿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侧向延伸;
其中所述肋部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模块边缘部分,所述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外部边缘,并且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在长度上从第一边缘端部延伸到第二边缘端部,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
顶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外到所述外部边缘形成所述平台的所述顶部侧面的延续部;
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从所述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顶部表面一起形成比所述平台更厚的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肋部延续部,所述肋部延续部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处的所述肋部延伸到所述底部表面,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所述模块边缘部分上向外至所述底部表面的延伸,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肋部延续部是连续的;
其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所述第二通道的延伸开放通向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和所述第二边缘端部界定的空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肋部延续部与所述肋部共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肋部延续部弯曲远离与所述肋部的共线对准,以与所述底部表面交汇。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第一边缘端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端部对准,并且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在长度上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端部向外偏移。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肋部延续部在所述第一边缘端部处与所述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底部表面交汇。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处的边缘铰链元件,所述边缘铰链元件与沿着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端部的所述第二铰链元件对准。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从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延伸到所述边缘铰链元件的腹板,并且所述腹板在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处与所述顶部表面是连续的,以与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和所述肋部延续部一起形成空隙,所述第二通道的延伸开放通向所述空隙。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底部表面、所述肋部延续部和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延伸至同一水平。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所述传送带模块包括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的第二边缘模块部分。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比所述第一铰链元件更宽。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在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的所述第一铰链元件比其它第一铰链元件侧向更宽。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延伸到所述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底部表面的斜面。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模块边缘部分包括与所述第一铰链元件对准并面向第一铰链元件的内壁。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传送带模块,其中,所述内壁是从所述底部表面延伸的斜面。
15.一种传送带,包括:
一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的一系列排,其在宽度上从第一带边缘侧向延伸到第二带边缘,并且在连续的排之间的铰链接头处端对端地铰接,其中每个所述排包括:
平台,所述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在宽度上横跨所述排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至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至底部侧面;
多个第一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一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多个第二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二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突出并沿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侧向延伸;
其中所述肋部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以及第二模块边缘部分,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一带边缘的外部边缘,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二带边缘的外部边缘,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和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在长度上从第一边缘端部延伸到第二边缘端部并且包括:
顶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外到所述外部边缘形成所述平台的所述顶部侧面的延续部;
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从所述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所述平台,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顶部表面一起形成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肋部延续部,所述肋部延续部从所述平台上的所述肋部延伸到所述底部表面,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模块边缘部分上向外至所述底部表面的延伸,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肋部延续部是连续的;
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包括第一空隙,所述第二通道开放通向所述第一空隙,其中所述第一空隙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以及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二边缘端部界定,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包括第二空隙,所述第一通道开放通向所述第二空隙,其中所述第二空隙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以及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边缘端部界定。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带,其中,每个所述排包括两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以形成由邻接的传送带模块之间的接缝分开的所述平台。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带,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在所述第一带边缘处形成在第一传送带模块上,并且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在所述第二带边缘处形成在第二传送带模块上。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带,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边缘端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端部对准,并且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在长度上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端部向外偏移,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边缘端部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端部对准,并且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在长度上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端部向外偏移。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包括在所述铰链接头处延伸穿过连续排的交错的所述第一铰链元件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的铰链杆,其中所述铰链杆的端部存在于所述第一空隙和所述第二空隙中。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传送带,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二边缘端部处与所述第二铰链元件对准的第一边缘铰链元件,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包括在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边缘端部处与所述第一铰链元件对准的第二边缘铰链元件。
21.一种传送机,所述传送机包括:
传送带,所述传送带包括:
一个或更多个传送带模块的一系列排,其在宽度上从第一带边缘侧向延伸到第二带边缘,并且在连续的排之间的铰链接头处端对端地铰接,其中每个所述排包括:
平台,所述平台在长度上从第一端部延伸至第二端部,在宽度上横跨所述排从第一侧面侧向延伸至第二侧面,并且在厚度上从顶部侧面延伸至底部侧面;
多个第一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一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多个第二铰链元件,其沿着所述第二端部横跨所述平台的所述宽度侧向间隔开;
肋部,所述肋部从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突出并沿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侧向延伸;
其中所述肋部将所述平台的所述底部侧面分成第一区域以及第二区域,所述第一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一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一通道,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肋部和所述第二铰链元件之间形成第二通道;
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以及第二模块边缘部分,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一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一带边缘的外部边缘,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从所述平台的所述第二侧面侧向向外延伸到限定所述第二带边缘的外部边缘,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和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中的每一个在长度上从第一边缘端部延伸到第二边缘端部并且包括:
顶部表面,所述顶部表面从所述第一侧面向外到所述外部边缘形成所述平台的所述顶部侧面的延续部;
底部表面,所述底部表面从所述外部边缘侧向向内延伸,不到所述平台,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顶部表面一起形成比所述平台更厚的加厚外部边缘区域;
肋部延续部,所述肋部延续部从所述平台上的所述肋部延伸到所述底部表面,以形成所述第一通道和所述第二通道在模块边缘部分上向外至所述底部表面的延伸,其中所述底部表面与所述肋部延续部是连续的;
其中,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包括第一空隙,所述第二通道开放通向所述第一空隙,其中所述第一空隙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以及所述第一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二边缘端部界定,并且其中,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包括第二空隙,所述第一通道开放通向所述第二空隙,其中所述第二空隙由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所述肋部延续部以及所述第二模块边缘部分的所述第一边缘端部界定;
换向元件,所述换向元件具有圆柱形周边,所述圆柱形周边包括多个侧向凹槽,所述侧向凹槽的尺寸被设计为接纳所述肋部,并且在所述侧向凹槽的每一端部处开放至边缘凹部,所述边缘凹部的尺寸被设计为接纳所述加厚外部边缘区域的所述底部表面,其中所述底部表面被约束在所述边缘凹部中,以限制所述传送带沿着所述换向元件的侧向漂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US201962837819P | 2019-04-24 | 2019-04-24 | |
US62/837,819 | 2019-04-24 | ||
US201962885905P | 2019-08-13 | 2019-08-13 | |
US62/885,905 | 2019-08-13 | ||
PCT/US2020/026683 WO2020219255A1 (en) | 2019-04-24 | 2020-04-03 | Belt module and conveyor belt with sturdy edg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67052A CN113767052A (zh) | 2021-12-07 |
CN113767052B true CN113767052B (zh) | 2024-03-29 |
Family
ID=729412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30796.9A Active CN113767052B (zh) | 2019-04-24 | 2020-04-03 | 具有坚固边缘的带模块和传送带 |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959158A4 (zh) |
JP (1) | JP7551650B2 (zh) |
CN (1) | CN113767052B (zh) |
AU (1) | AU2020261274A1 (zh) |
CA (1) | CA3135096A1 (zh) |
WO (1) | WO202021925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4167675A1 (en) * | 2023-02-10 | 2024-08-15 | Laitram, L.L.C. | Modular conveyor belt with top rod access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25016A (en) * | 1987-10-06 | 1990-05-15 | The Laitram Corporation | Heavy duty modular conveyor belt and sprocket with unique tracking |
CN1922086A (zh) * | 2004-02-20 | 2007-02-28 | 亚西渥斯兄弟公司 | 传送带及其装配方法 |
CN101198530A (zh) * | 2005-06-14 | 2008-06-11 | 莱特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横槽的塑料输送带和模块 |
CN101910026A (zh) * | 2007-12-27 | 2010-12-08 | 莱特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模块化传送带的模块 |
CN102310986A (zh) * | 2010-05-13 | 2012-01-11 | 莱特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钩式连接的传送带和组件及相关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50902A (en) * | 1995-10-06 | 1998-12-22 | The Laitram Corporation | Transferring articles from a moving belt edge onto a normally disposed moving conveyor belt |
US6345715B2 (en) | 1998-11-03 | 2002-02-12 | Kvp Falcon Plastic Belting, Inc. | Rod retention system for modular plastic conveyor belt |
US6644466B2 (en) * | 2002-01-31 | 2003-11-11 | The Laitram Corporation | Platform-top radius belt and modules |
JP2004099259A (ja) | 2002-09-10 | 2004-04-02 | Taiyo:Kk | モジュールベルトコンベヤのキット及びこれで組み立てられたモジュールベルトコンベヤ |
CH704134A1 (de) * | 2010-11-26 | 2012-05-31 | Ferag Ag | Fördersystem, förderelement und führungskanal. |
US8863944B2 (en) | 2012-02-20 | 2014-10-21 | Laitram, L.L.C. | Abrasion resistant conveyor belt |
-
2020
- 2020-04-03 AU AU2020261274A patent/AU2020261274A1/en active Pending
- 2020-04-03 CN CN202080030796.9A patent/CN113767052B/zh active Active
- 2020-04-03 EP EP20795282.1A patent/EP3959158A4/en active Pending
- 2020-04-03 WO PCT/US2020/026683 patent/WO2020219255A1/en unknown
- 2020-04-03 JP JP2021563004A patent/JP755165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4-03 CA CA3135096A patent/CA3135096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925016A (en) * | 1987-10-06 | 1990-05-15 | The Laitram Corporation | Heavy duty modular conveyor belt and sprocket with unique tracking |
CN1922086A (zh) * | 2004-02-20 | 2007-02-28 | 亚西渥斯兄弟公司 | 传送带及其装配方法 |
CN101198530A (zh) * | 2005-06-14 | 2008-06-11 | 莱特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横槽的塑料输送带和模块 |
CN101910026A (zh) * | 2007-12-27 | 2010-12-08 | 莱特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 用于模块化传送带的模块 |
CN102310986A (zh) * | 2010-05-13 | 2012-01-11 | 莱特拉姆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钩式连接的传送带和组件及相关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A3135096A1 (en) | 2020-10-29 |
JP7551650B2 (ja) | 2024-09-17 |
JP2022531842A (ja) | 2022-07-12 |
EP3959158A4 (en) | 2023-06-28 |
AU2020261274A1 (en) | 2021-10-14 |
WO2020219255A1 (en) | 2020-10-29 |
CN113767052A (zh) | 2021-12-07 |
EP3959158A1 (en) | 2022-03-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556145B2 (en) | Gapless side guard | |
KR100327962B1 (ko) | 방사형콘베이어벨트 | |
EP0503333B1 (en) | Modular conveyor chain having open hinge pin construction | |
EP1979254B1 (en) | Thermoplastic belt connector with fingers | |
AU709651B2 (en) | Modular conveyor chain including headed hinge pins | |
US20030192777A1 (en) | Radius conveyor belt | |
WO2010014426A1 (en) | Positively driven, tracking flat belt and conveyor | |
US7284657B2 (en) | Modular conveyor belt with unique link capture means | |
CA2019124C (en) | Chain and flight conveyor | |
CN113767052B (zh) | 具有坚固边缘的带模块和传送带 | |
CN109311593B (zh) | 平顶侧驱动模块化输送带 | |
EP1799596A1 (en) | Belt module with oblong pivot hole | |
US5305869A (en) | Chain link conveyor | |
US11807461B2 (en) | Belt module and conveyor belt with sturdy edge | |
EP1266846B1 (en) | Radius conveyor belt with structure for the prevention of pinched fingers | |
CN108602621B (zh) | 具有长驱动节距的输送带 | |
US11745949B2 (en) | Modular conveyor belt with hook hinges | |
KR20070036749A (ko) | 이송기의 부품들을 힌지식으로 결합하기 위한 조립체, 및힌지 핀 | |
WO2008070444A2 (en) | Intermediate-drive conveyor and method | |
GB2160489A (en) | Scraper-chain conveyors and pans therefor | |
AU2023284337A1 (en) | Metal conveyor belt with service points | |
WO2024167675A1 (en) | Modular conveyor belt with top rod access | |
EP4526233A1 (en) | Wear-resistant wire-mesh metal-belt conveyo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