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4800A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64800A CN113764800A CN202010469441.1A CN202010469441A CN113764800A CN 113764800 A CN113764800 A CN 113764800A CN 202010469441 A CN202010469441 A CN 202010469441A CN 113764800 A CN113764800 A CN 113764800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asing
- matching portion
- battery structure
- storage device
- accommod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2—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H01M10/625—Vehicl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3—Cylindrical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3—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electrically insulating or thermally conductive materia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1—Su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heat dissipation or radiation, e.g. fins or coat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的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其中外壳组件包括:壳体,为一体成型件,具有一开口;以及盖体,盖于开口上,盖体和壳体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结构的容置腔体;其中,壳体和盖体均为镁合金件;本发明提供的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具有以下优点:壳体和盖体均为镁合金件,相同体积下的镁合金件的重量比铝合金件的重量轻,可以进一步减轻应用该外壳组件的储电装置的重量;另外,通过盖体和壳体两个部件即可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结构的容置腔体,其需要组装的部件比现有技术少,其组装难度低,并且壳体为一体成型件,受到电池结构发热的影响较小,其机械强度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动车的技术领域,更具体地说,是涉及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电动自行车,是指在普通自行车的基础上,安装了电机、控制器、蓄电池、转把闸把等操纵部件和显示仪表系统的机电一体化的个人交通工具;电动自行车虽然作为操作方便的交通工具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但是国家为了减小电动自行车的行驶风险和保障行人的安全,需要对电动自行车的结构和重量制定标准,一方面需要提高电动自行车的结构强度,另一方面需要减轻电动自行车的重量;因此,厂家在生产电动自行车时需要对电动自行车的结构进行优化,例如对电动自行车的储电装置进行减重,一方面厂家从储电装置的外壳着手改进,通过使用铝合金的材料使得外壳变轻,但是仍然存在重量较大的问题;另一方面,为了进一步减轻外壳的重量,将外壳分为顶部结构、中部结构和底部结构进行分体制造,仅仅将其中的顶部结构或者中部结构采用铝合金,底部结构采用塑料材料,然后再组装形成外壳,这种设计会带来机械强度不高,并且容易因储电装置发热而造成两种不同材料的热膨胀的程度不同而产生裂缝,影响储电装置的安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储电装置的外壳组件重量大和机械强度低的技术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外壳组件包括:
壳体,为一体成型件,具有一开口;以及
盖体,盖于所述开口上,所述盖体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结构的容置腔体;
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均为镁合金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配合部。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安装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用于插设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环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安装槽,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用于插设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环台。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设有防水圈。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用于容置导热胶的散热槽,所述壳体的外壁设有与所述散热槽位置对应的散热片。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至少设有两个泄压孔,其中一个所述泄压孔设有泄压阀,另一个所述泄压孔内设有用作指示灯的发光组件。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盖体上设有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用于容置人体手部的手柄腔,所述手柄的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面上形成有防滑结构。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外壳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部的电池结构。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的储电装置。
本发明提供的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的有益效果在于:
壳体和盖体均为镁合金件,相同体积下的镁合金件的重量比铝合金件的重量轻,可以进一步减轻应用该外壳组件的储电装置的重量;另外,通过盖体和壳体两个部件即可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结构的容置腔体,其需要组装的部件比现有技术少,其组装难度低,并且壳体为一体成型件,受到电池结构发热的影响较小,其机械强度高。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组件的立体结构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组件的爆炸图;
图3是图2中“A”处的放大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结构和壳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盖体的立体结构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结构的立体结构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一种视角的爆炸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的另一种视角的爆炸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连接其的俯视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结构的爆炸图。
图中各附图标记为:
1-外壳组件;11-壳体;111-第一配合部;112-散热片;113-凸筋;114-内壁面;12-盖体;121-第二配合部;122-泄压阀;123-发光组件;124-手柄;125-防滑结构;126-泄压孔;13-防水圈;131-第一防水台;132-第二防水台;
2-电池结构;201-端面;202-密封条;21-导向结构;22-第一电池模组;221-第一电芯;222-第一框架;223-第二框架;23-第二电池模组;231-第二电芯;232-第三框架;233-第四框架;234-第二穿孔;235-第二汇流片;24-加热板;25-减震硅胶圈;
3-电路板;31-连接器;311-第一电连接件;312-插接柱;313-插接孔;314-第一插接柱;315-第二插接柱;316-第一插接孔;317-第二插接孔;318-防呆凸起;319-防呆凹槽;32-连接孔;33-容置孔;331-第二电连接件;332-第一孔壁;333-第二孔壁;34-连接针座;35-导向孔;36-弹性顶针。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技术方案及有益效果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本发明。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或者间接位于另一个元件上。当一个元件被称为“连接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或间接连接至另一个元件。
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而不是指示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相对重要性或指示技术特征的数量。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以下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现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外壳组件1,用于收容电池结构2,起防护作用和散热作用。
外壳组件1包括:具有开口的壳体11和盖于该开口上的盖体12,盖体12和壳体11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结构2的容置腔体;其中,壳体11为一体成型件,壳体11和盖体12均为镁合金件。
本实施例提供的外壳组件1的有益效果在于:
壳体11和盖体12均为镁合金件,相同体积下的镁合金件的重量比铝合金件的重量轻,可以进一步减轻应用该外壳组件1的储电装置的重量;另外,通过盖体12和壳体11两个部件即可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结构2的容置腔体,其需要组装的部件比现有技术少,其组装难度低,并且壳体11为一体成型件,受到电池结构2发热的影响较小,其机械强度高。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盖体12和壳体11之间易于组装,于壳体11上设有第一配合部111,盖体12上设有用于与第一配合部111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配合部121,如此,通过第一配合部111和第二配合部121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方便了盖体12和壳体11之间组装,降低了组装的难度,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其中在上述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一配合部111为安装槽,第二配合部121为用于插设于安装槽中的环台;或者第二配合部121为安装槽,第一配合部111为用于插设于安装槽中的环台。可以理解的是,安装槽和环台之间过盈配合,盖体12和壳体11之间依靠安装槽和环台之间的挤压力相互固定。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配合部111和第二配合部121之间设有防水圈13。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该防水圈13封堵第一配合部111和第二配合部121之间的缝隙,防止液体从该缝隙中进入容置腔体中,提高了容置腔体的防水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3,具体地,第一配合部111的侧面正对第二配合部121的侧面且两者之间设有防水圈13,防水圈13沿第一配合部111的周长方向设置且过盈配合于第一配合部111和第二配合部121之间的缝隙中,需要解释的是防水圈13为弹性件,可在第一配合部111和第二配合部121的挤压下变形,以达到密封第一配合部111和第二配合部121之间的缝隙的目的。
进一步地,防水圈13与第一配合部111相接的侧面设有第一防水台131,第一防水台131沿防水圈13的周长方向设置,第一防水台131抵顶于第二配合部121与第一配合部111相接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一防水台131和防水圈13的材质相同,均为弹性件,第一防水台131可在第一配合部111的挤压下变形,从而紧密地抵靠在第一配合部111的侧面上,并且,第一防水台131沿着防水圈13的周长方向延伸,进一步加强了在防水圈13的周长方向上的密封效果。
进一步地,防水圈13与第二配合部121相接的侧面设有第二防水台132,第二防水台132沿防水圈13的周长方向设置,第二防水台132抵顶于第一配合部111与第二配合部121相接的侧面。在本实施例中,第二防水台132和防水圈13的材质相同,均为弹性件,第二防水台132可在第二配合部121的挤压下变形,从而紧密地抵靠在第二配合部121的侧面上,并且,第二防水台132沿着防水圈13的周长方向延伸,进一步加强了在防水圈13的周长方向上的密封效果。
需要进一步地解释的是,第一防水台131和第二防水台132分别设于防水圈13的相对两个侧面上,依靠第一配合部111和第二配合部121对接时产生的侧向的挤压力,迫使第一防水台131和第二防水台132均向防水圈13的方向挤压,进一步提升防水性能。
请一并参阅图4,在一个实施例中,壳体11的内壁设有两个用于容置导热胶的散热槽,壳体11的外壁设有与散热槽位置对应的散热片112。
具体地,壳体11具有一开口,壳体11的其中一个内壁面114上设有凸筋113,该凸筋113沿其该内壁面114的周长方向延伸至开口,凸筋113的形状为“U”形;电池结构2具有端面201,该端面201正对于内壁面114,另外该端面201用于抵接于凸筋113上,端面201、内壁面114和凸筋113之间围合形成散热槽体;导热胶填充于该散热槽内。通过电池结构2的端面201、壳体11的内壁面114和凸筋113之间围合形成用于容置导热胶的散热槽体,使得电池结构2和壳体11之间可以填充导热胶,采用填充导热胶的方式可以避免由于电池结构2的不平整端面201而导致热量无法有效传递至壳体11的内壁面114上,因此上述设计可以提高储电装置的散热性能。
进一步地,电池结构2的端面201和凸筋113之间设有密封条202,密封条202的长度匹配于凸筋113的长度。在本实施例中,密封条202具有弹性,其用于密封电池结构2的端面201和凸筋113之间的缝隙,避免导热胶从缝隙中溢出,降低散热槽的填充效果。
进一步地,壳体11的外壁上设有多个正对散热槽的散热片112,多个散热片112依次排列于壳体11的外壁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正对散热槽的散热片112,这样可以使得散热槽中的导热胶的热量可以直接传导到散热片112进行散热,提高了散热的效果。
进一步地,散热片112在壳体11的外壁上延伸设置,其延伸方向垂直或者平行于壳体11的中轴线。在本实施例中,散热片112延伸设计使得热量可以借助延伸的散热片112传递至远处,另外多个散热片112间隔排列在壳体11的外壁上,增大了散热面积,提高了散热效率。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散热片112的延伸方向垂直或者平行于壳体11的中轴线使得散热片112的排列规整,利于加工制造。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散热片112在壳体11的外壁上延伸设置,其延伸方向与壳体11的中轴线倾斜相交。
请一并参阅图5,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2上至少设有两个泄压孔126,其中一个泄压孔126设有泄压阀122,另一个泄压孔126设有用作指示灯的发光组件123。
具体地,发光组件123可拆卸地设于其中一个泄压孔126中,发光组件123于容置腔体压力超过阈值时从第一泄压孔126中脱落。泄压阀122设于另一个泄压孔126中,该泄压孔126同样具备泄压功能,具体地,当容置腔体中的气压超过第一预设阈值时,泄压阀122泄出气体;当气压超过第二预设阈值时,气体将泄压阀122顶开进行泄压;当容置腔中的气体超过第三预设阈值时,气体同时顶开发光组件123和泄压阀12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设计使得外壳组件1具备多种泄压方式,提高了安全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盖体12上设有手柄124,手柄124与盖体12之间设有用于容置人体手部的手柄腔,手柄124的靠近盖体12的一侧面形成有呈蜂窝状的防滑结构125。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储电装置,包括上述的外壳组件1,以及设于所述外壳组件1的内部的电池结构2。
请一并参阅图6至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储电装置还包括用于与电池结构2电连接的电路板3。
具体地,电路板3上设有第一电性接点,电路板3上设有连接器31,连接器31与电路板3相接的一端设有多个与第一电性接点电连接的第一电连接件311。通过将连接器31固定于电路板3上,防止在使用过程中因抖动而引起的电性连接件与第一电性接点脱离造成电路连接失败或者因错位而造成的线路短路,提高了连接器31的可靠性;另外,连接器31的第一电连接件311电连接于第一电性接点上,去除了现有技术的线缆连接,提高了连接器31设于电路板3上的集成度,释放了内部空间,进而也减少了设置线缆的成本。
进一步地,电路板3设有多个连接孔32,第一电性接点设于连接孔32的孔壁上,第一电连接件311插设于连接孔32且抵接于连接孔32的孔壁上。可以理解的是,当连接器31固定于电路板3上时,第一电连接件311采用插设的方式置于连接孔32中,易于组装。
请一并参阅图9,进一步地,连接器31上设有插接柱312,插接柱312开设有对应第一电连接件311的插接孔313。在本实施例中,外部连接件如电源插头与插接柱312配合连接,电源插头的连接端子插入于插接孔313中,进而通过第一电连接件311电连接于电路板3上。
进一步地,相邻的两个插接柱312之间间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将相邻的两插接柱312间隔设置,实现插接柱312之间的电气隔离,降低了短路的风险。
进一步地,每一组相邻的两个插接柱312之间间隔设置且间隔距离相等。可以理解的是,通过上述设计使得插接柱312易于加工,可以使用相同的机械部件对连接器31的半成品进行开槽以形成具有间隔距离相等的多个插接柱312。
进一步地,连接器31上设有第一插接柱314和第二插接柱315,第一插接柱314上设有第一插接孔316,第二插接柱315上设有第二插接孔317,第一插接孔316的孔径大于第二插接孔317的孔径。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插接柱314用于与电源插头中的大电流端子对接,因此需要设置孔径较大的第一插接孔316,而第二插接柱315用于与电源插头中的数据通讯端子对接,因此设置孔径较小的第二插接孔317即可。
进一步地,第一插接柱314朝第二插接柱315突出设置有防呆凸起318,第二插接柱315设有避让防呆凸起318的防呆凹槽319。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计,便于安装人员进行组装电源插头和连接器31,依照防呆凸起318和防呆凹槽319的布置位置,安装人员可以轻易地分辨安装方向,提高安装效率同时可以防止因插接的方向不对而损坏连接器31。
请再次参阅图6至图8,在一个实施例中,电路板3开设有容置孔33,且电路板3设有第二电连接件331;第二电连接件331的一端连接于电路板3上,第二电连接件331的另一端朝容置孔33的内部延伸,第二电连接件331的延伸端具有弹性,延伸端具有用于电连接电池结构2的第二电性接点。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3的组装原理如下:
储电装置的内部设有电池结构2,电池结构2具有电性接头,电路板3也安装于储电装置的内部,将电路板3的第二电连接件331抵接于电池结构2的电性接头上,以实现两者的电连接,免除了两者之间的线缆连接,同时第二电连接件331的延伸端具有弹性,即第二电连接件331和电池结构2之间柔性连接,两者之间可发生少量相对位移,避免在移动过程中两者连接失效。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路板3的有益效果在于:
首先,在电路板3上设有具有弹性的第二电连接件331,便于电池结构2抵接于第二电连接件331的延伸端上,并且与第二电性接点相连,免除了采用线缆连接的方式,提高了可靠性;其次,上述设计采用第二电连接件331与电池结构2直接连接的方式,节约了布置线缆的空间,缩小了储电装置的体积;最后,第二电连接件331的延伸端容置于电路板3的容置孔33中,可以尽可能地避免第二电连接件331与其他部件的接触,避免造成短路风险。
进一步地,容置孔33可以设置在电路板3的中部。具体地,当容置孔33设于电路板3的中部时,也即第二电连接件331位于电路板3的中部,通过该设计使得电池结构2的电性接头与第二电连接件331电连接时,第二电连接件331受到的电池结构2的作用力可以均匀地传递至电路板3上,以提高电连接和电池结构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容置孔3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孔壁332和第二孔壁333,电路板3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第二电连接件331,其中一个第二电连接件331连接于第一孔壁332上,另一个第二电连接件331连接于第二孔壁333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两个第二电连接件331相对设置,提高了第二电连接件331与电池结构2之间的连接稳定性。
进一步地,容置孔33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孔壁332和第二孔壁333,电路板3包括两个错位设置的第二电连接件331,其中一个第二电连接件331连接于第一孔壁332上,另一个第二电连接件331连接与第二孔壁333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将两个第二电连接件331错位设置,在满足与电池结构2的电连接情况下,上述设计可以减小两个第二电连接件331占用容置孔33的空间,进而可以缩小容置孔33的孔径,以实现电路板3的小型化。
进一步地,第二电连接件331为金属弹片,第二电性接点形成于金属弹片上。可以理解的是,金属弹片的可变形幅度大,利于金属弹片与电池结构2之间的柔性连接;具体地,在电动车带动储电装置移动时,电池结构2会发生高频抖动,通过设置金属弹片可以有效避免金属弹片与电池结构2的连接失败。
进一步地,电路板3上还设有用于与电池结构2对接的连接针座34。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该连接针座34,实现在组装电路板3的同时即可完成连接针座34与电池结构2之间的连接,提高了组装的效率。
进一步地,电路板3上设有多个导向孔35。该多个导向孔35用于对应电池结构2上的导向结构21,导向孔35与导向结构21一一对应,并且导向结构21上还设有减震硅胶圈25,提高导向结构21与电池壳体11或者电路板3之间的减震性,减轻电动车高频振动带来的影响,同时消除电池壳体11或者电路板3与导向结构21之间的公差;另外,导向结构21和导向孔35的配合也限制了电池结构2的位移,避免在电动车的高频振动时,电池结构2发生较大的位移。
进一步地,电路板3上设有用于接地的弹性顶针36。在本实施例中,在安装电路板3时,弹性顶针36抵接于电池壳体11上,实现电路板3的接地,通过上述设计可以将电池结构2的静电通过弹性顶针36释放至电池壳体11上,避免静电对电池结构2的伤害。
请参阅图10,在一个实施例中,电池结构2包括:第一电池模组22、第二电池模组23以及加热板24;第一电池模组22和第二电池模组23相对设置;加热板24置于第一电池模组22和第二电池模组23之间且用于通电后发热,加热板24的两相对侧面分别抵接于第一电池模组22对应的侧面上和第二电池模组23对应的侧面上。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池结构2的有益效果在于:
在现有技术中两个电池模组之间会间隔预设距离,以保证两个电池模组彼此绝缘,因此,将加热板24置于第一电池模组22和第二电池模组23之间,不会增加电池结构2的体积,同时加热板24可以兼具隔离板的作用,使得第一电池模组22和第二电池模组23之间绝缘,增加电池结构2的安全性;另外,本实施例一块加热板24即可以对相对设置的两个电池模组的侧面加热,提高了加热板24的利用率。
进一步地,加热板24为石墨烯板。在本实施例中,石墨烯板通电后,有效电热能总转换率达99%以上,同时加上特殊的超导性,可以保证发热性能的稳定。
进一步地,加热板24为设有电阻丝的绝缘板。在本实施例中,在绝缘板上设置电阻丝,使得绝缘板在未通电时,具备隔离两个电池模组的作用,而在电阻丝通电后,电阻丝发热使得绝缘板具备加热功能。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设计造价低廉,方案易于实现。
进一步地,第一电池模组22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一电芯221,第二电池模组23包括多个阵列排布的第二电芯231,第一电芯221的其中一个端部和第二电芯231的其中一个端部分别抵接于加热板24的两相对侧面上。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电芯221的其中一个端部抵接于加热板24的一个侧面上,第二电芯231的其中一个端部抵接于加热板24的另一个侧面上,可以理解的是,第一电芯221和第二电芯231中的电极离子在未通电前汇聚的端部,而通过加热板24加热第一电芯221和第二电芯231的端部,热量由端部逐渐传递至第一电芯221和第二电芯231的主体部分,依次激发电极离子的活性,使得第一电池模组22和第二电池模组23可以正常运作。
进一步地,第一电芯221的长度方向和第二电芯231的长度方向分别垂直于加热板24的两相对侧面。在本实施例中,通过上述设计可以使得第一电芯221和第二电芯231的排布更紧凑,使得第一电池模组22和第二电池模组23的电池容量更高。
进一步地,第一电池模组22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框架222和第二框架223,多个第一电芯221固定于第一框架222和第二框架223之间,第一框架222上设有用于露出第一电芯221的端面201的第一穿孔,第二电池模组23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三框架232和第四框架233,多个第二电芯231固定于第三框架232和第四框架233之间,第三框架232上设有用于露出第二电芯231的端面201的第二穿孔234。在本实施例中,多个第一电芯221固定于第一框架222和第二框架223之间,提高了多个第一电芯221的结构稳定性,同样地,多个第二电芯231固定于第三框架232和第四框架233之间,提高了多个第二电芯231的结构稳定性。另外,通过设置第一穿孔和第二穿孔234,便于第一电芯221和第二电芯231设置电连接件。
进一步地,第一框架222上设有多个第一汇流片,第一汇流片和第一电芯221之间连接有可熔断的保险丝,第二框架223上设有多个第二汇流片235,第二汇流片235和第二电芯231之间连接有可熔断的保险丝。在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第一汇流片和第二汇流片235分别将多个第一电芯221和多个第二电芯231的电流汇聚,以实现大电流输出,而通过设置保险丝,当单一的第一电芯221或者单一的第二电芯231的温度超出阈值时,保险丝可以及时熔断,保障其他电芯的安全,提高了安全性。
进一步地,第一电池模组22、第二电池模组23和加热板24上设有温度探头。在另一个实施例中,温度探头设于上述三个组件中的其中一个或者两个上。可以理解的是,通过设置温度探头可以实时监测第一电池模组22、第二电池模组23和加热板24的温度,以提供实时温控数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的储电装置。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为一体成型件,具有一开口;以及
盖体,盖于所述开口上,所述盖体和所述壳体围合形成用于容置电池结构的容置腔体;
其中,所述壳体和所述盖体均为镁合金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上设有第一配合部,所述盖体上设有用于与所述第一配合部可拆卸连接的第二配合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安装槽,所述第二配合部为用于插设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环台。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配合部为安装槽,所述第一配合部为用于插设于所述安装槽中的环台。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和所述第二配合部之间设有防水圈。
6.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的内壁设有用于容置导热胶的散热槽,所述壳体的外壁设有与所述散热槽位置对应的散热片。
7.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至少设有两个泄压孔,其中一个所述泄压孔设有泄压阀,另一个所述泄压孔内设有用作指示灯的发光组件。
8.如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盖体上设有手柄,所述手柄与所述盖体之间设有用于容置人体手部的手柄腔,所述手柄的靠近所述盖体的一侧面上形成有防滑结构。
9.一种储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8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组件,以及设于所述外壳组件的内部的电池结构。
10.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9所述的储电装置。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69441.1A CN113764800A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469441.1A CN113764800A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64800A true CN113764800A (zh) | 2021-12-07 |
Family
ID=78782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469441.1A Pending CN113764800A (zh) | 2020-05-28 | 2020-05-28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64800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2977540U (zh) * | 2012-06-29 | 2013-06-05 | 河南新太行电源有限公司 | 一种锌银贮备电池壳体 |
CN103208594A (zh) * | 2012-12-04 | 2013-07-17 | 丁振荣 | 圆柱电池电芯、电池及壳体盖帽密封固定方法 |
US20140099533A1 (en) * | 2011-06-10 | 2014-04-10 | Schott Ag | Feedthrough |
CN107768574A (zh) * | 2017-11-22 | 2018-03-06 | 重庆元和利泰镁合金制造有限公司 | 镁合金电池箱及电动汽车 |
CN208538946U (zh) * | 2018-07-02 | 2019-02-22 | 深圳市玖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密封防水型高精度铝镁合金箱体 |
CN210006858U (zh) * | 2019-06-14 | 2020-01-31 | 深圳猛犸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电池 |
CN210489988U (zh) * | 2019-11-21 | 2020-05-08 | 弘威智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电源连接器 |
CN212085096U (zh) * | 2020-05-28 | 2020-12-04 | 深圳猛犸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
2020
- 2020-05-28 CN CN202010469441.1A patent/CN113764800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20140099533A1 (en) * | 2011-06-10 | 2014-04-10 | Schott Ag | Feedthrough |
CN202977540U (zh) * | 2012-06-29 | 2013-06-05 | 河南新太行电源有限公司 | 一种锌银贮备电池壳体 |
CN103208594A (zh) * | 2012-12-04 | 2013-07-17 | 丁振荣 | 圆柱电池电芯、电池及壳体盖帽密封固定方法 |
CN107768574A (zh) * | 2017-11-22 | 2018-03-06 | 重庆元和利泰镁合金制造有限公司 | 镁合金电池箱及电动汽车 |
CN208538946U (zh) * | 2018-07-02 | 2019-02-22 | 深圳市玖润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密封防水型高精度铝镁合金箱体 |
CN210006858U (zh) * | 2019-06-14 | 2020-01-31 | 深圳猛犸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电池 |
CN210489988U (zh) * | 2019-11-21 | 2020-05-08 | 弘威智联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电动车电源连接器 |
CN212085096U (zh) * | 2020-05-28 | 2020-12-04 | 深圳猛犸电动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524609B (zh) | 电池连接模块 | |
JP6496846B2 (ja) | 温度監視アセンブリを有する電池モジュール | |
CN101395490B (zh) | 电压检测构件和使用该电压检测构件的蓄电池模块 | |
JP5037537B2 (ja) | 電気的接続部材、バッテリーモジュール及びバッテリーシステム | |
CN103703606B (zh) | 被改善稳定性的电池模块 | |
KR100886571B1 (ko) | 전지팩 케이스 | |
KR101634947B1 (ko) | 온도 제어 장치를 구비한 배터리 조립체 | |
JP5344932B2 (ja) | 中型または大型電池モジュール | |
KR100746485B1 (ko) | 이차전지 모듈용 센싱 보드 어셈블리 | |
KR100884944B1 (ko) | 전압 검출부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 |
JP2008520076A5 (zh) | ||
CN209747613U (zh) | 电池模组 | |
KR102307980B1 (ko) | 셀 연결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 모듈 | |
EP3582335B1 (en) | Connection modul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onnection module | |
CN204885539U (zh) | 连接器插座、连接器组件、电池汇流排组件及电池装置 | |
CN210744052U (zh) | 电池组和装置 | |
CN111433936A (zh) | 电池组连接器和包括其的电池组 | |
CN212085096U (zh)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
CN113764800A (zh) | 一种外壳组件、储电装置及电动车 | |
CN217691537U (zh) | 电池包 | |
CN111405797A (zh) | 一种控制器 | |
CN218343271U (zh) | 电池包的电气集成模块、电池包和动力装置 | |
CN115513712A (zh) | 连接器 | |
KR20220001988A (ko) |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자동차, 및 배터리 모듈을 제조하는 방법 | |
CN223110367U (zh) | 一种散热良好的电子调速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