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764178B - 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764178B CN113764178B CN202110886949.6A CN202110886949A CN113764178B CN 113764178 B CN113764178 B CN 113764178B CN 202110886949 A CN202110886949 A CN 202110886949A CN 113764178 B CN113764178 B CN 11376417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ire
- voltage coil
- lay
- enameled wire
- lai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08—Cooling; Ventilating
- H01F27/22—Cooling by heat conduction through solid or powdered filling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2876—Cooling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27/00—Details of transformers or inductances, in general
- H01F27/28—Coils; Windings; Conductive connections
- H01F27/30—Fastening or 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Fastening or mounting coils or windings on core, casing, or other support
- H01F27/303—Clamping coils, windings or parts thereof together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06—Coil winding
- H01F41/098—Mandrels; Form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 H01F41/125—Other insulating structures; Insulating between coil and core, between different winding sections, around the coil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F—MAGNETS; INDUCTANCES; TRANSFORME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 H01F41/02—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 H01F41/04—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or assembling magnets, inductances or transformers; 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gnetic properties for manufacturing cores, coils, or magnets for manufacturing coils
- H01F41/12—Insulating of windings
- H01F41/127—Encapsulating or impregn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ils Of Transformers For General Uses (AREA)
- Insulating Of Coil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包括:步骤1、准备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备用;步骤2、将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进行组装,得到组装件;步骤3、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灌封方法包括:将组装件置于冷冻室中降温至15‑20℃;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进行搅拌,均匀混合后,得到环氧灌封胶,备用;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在15‑20℃的冷冻室静置等待固化;待环氧灌封胶固化后,即可完成对高压线圈器的灌封。本发明主要用于电气元件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气元件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现有的高压线圈一般由漆包线来回缠绕形成线圈结构。而且,利用高压线圈所制成的变压器一般用于灭虫器中,因此,对于这种高压线圈来讲,需要在电网中产生较高的电压,一般在4.5KV以上,这样才能对昆虫进行有效杀灭。高压线圈一般会作为变压器的副边,根据电磁感应原理,当需要电压较高的时候,在原边的线圈匝数不变的情况下,需要增加副边的匝数。但是,现有的高压线圈结构在增加线圈匝数的时候则会增加了温升,从而造成温度较高,无法使得变压器稳定工作。
发明内容
本发明解决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高压线圈器、变压器和灭虫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中所存在的一个或多个技术问题,至少提供一种有益的选择或创造条件。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的解决方案是:提供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1、准备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备用;
其中,所述基础部件包括:壳体、第一输电线、第二输电线、隔离环、第一线圈体和第二线圈体;
所述第一线圈体包括:第一环形基架、第一连接片、第一漆包线和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线径大于第一漆包线的线径;所述第一连接片设置在第一环形基架上,所述第一漆包线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片接触,所述第一漆包线的另一端沿着第一环形基架的外周壁缠绕形成第一层压式结构,所述第一层压式结构包括:第一漆包线沿着第一环形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在所述平铺层形成完毕后,以所述平铺层为基底铺设拉夫薄膜层,在所述拉夫薄膜层铺设完毕后,以所述拉夫薄膜层为基底继续第一漆包线沿着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如此重复形成第一层压式结构;
所述第二线圈体包括:第二环形基架、第二连接片、第二漆包线和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线径大于第二漆包线的线径;所述第二连接片设置在第二环形基架上,所述第二漆包线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片接触,所述第二漆包线的另一端沿着第二环形基架的外周壁缠绕形成第二层压式结构,所述第二层压式结构包括:第二漆包线沿着第二环形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在所述平铺层形成完毕后,以所述平铺层为基底铺设拉夫薄膜层,在所述拉夫薄膜层铺设完毕后,以所述拉夫薄膜层为基底继续第二漆包线沿着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如此重复形成第二层压式结构;
所述隔离环设置在第一环形基架和第二环形基架之间;
所述壳体包括:容纳部、限位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限位部形成贯穿通道;
步骤2、将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进行组装,得到组装件;
其中,组装过程包括:先将所述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连接,再加入隔离环,之后将所述第一线圈体和第二线圈体通过限位部落入所述容纳部中;将所述第一漆包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输电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一输电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贯穿孔引出;
所述第二漆包线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二输电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二输电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贯穿孔引出;
步骤3、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
灌封方法包括:
将组装件置于冷冻室中降温至15-20℃;
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进行搅拌,均匀混合后,得到环氧灌封胶,备用;
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在15-20℃的冷冻室静置等待固化;
待环氧灌封胶固化后,即可完成对高压线圈器的灌封。
进一步,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相对设置并形成间隙,所述第二连接片插入所述间隙中,所述第二连接片通过焊锡分别与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连接。
进一步,所述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质量比为4.5~5:1。
进一步,所述环氧灌封胶中所使用的固化剂为低温固化剂。
进一步,所述低温固化剂为聚琉醇型或多异氰酸酯型固化剂。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制作方法通过将第一线圈体和第二线圈体进行串接,化整为零,在保证达到高压的前提下,降低了单一个线圈体的匝数。在单一个线圈体中,形成层压式结构。通过层压式结构可以对高压线圈器实现高效散热。然后通过对层压式结构进行可靠固封,提升散热效率。从而降低利用该高压线圈器制作出的变压器的温升。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说明。显然,所描述的附图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设计方案和附图。
图1是高压线圈器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2是高压线圈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是层压式结构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将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的构思、具体结构及产生的技术效果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以充分地理解本发明的目的、特征和效果。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只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实施例,基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其他实施例,均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另外,文中所提到的所有联接/连接关系,并非单指构件直接相接,而是指可根据具体实施情况,通过添加或减少联接辅件,来组成更优的联接结构。本发明创造中的各个技术特征,在不互相矛盾冲突的前提下可以交互组合。
高压线圈主要用于制作高压低电流的变压器,其中,高压线圈作为变压器的副边绕组。这种变压器一般要求输出电压在4.5KV以上,但是,通过的电流则是1.6mA以下。为了实现这种高压低电流的特性,则要求副边绕组的匝数很多。但是,高压线圈的匝数多的时候,则会导致线圈很紧密,这种紧密会使得线圈中的热量积累,从而使得变压器的温升过大。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本申请创造性的提出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参考图1、图2和图3,其中,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包括:
步骤1、准备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备用;
其中,所述基础部件包括:壳体100、第一输电线411、第二输电线412、隔离环500、第一线圈体200和第二线圈体300;
所述第一线圈体200包括:第一环形基架210、第一连接片201、第一漆包线和第一连接线401,所述第一连接线401的线径大于第一漆包线的线径;所述第一连接片201设置在第一环形基架210上,所述第一漆包线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片201接触,所述第一漆包线的另一端沿着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缠绕形成第一层压式结构211,所述第一层压式结构211包括:第一漆包线沿着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在所述平铺层602形成完毕后,以所述平铺层602为基底铺设拉夫薄膜层601,在所述拉夫薄膜层601铺设完毕后,以所述拉夫薄膜层601为基底继续第一漆包线沿着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如此重复形成第一层压式结构211;
对于第一漆包线沿着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的方式:采用的是中点起线和中点收线的平铺方式,即第一漆包线的起点位于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的中间位置,然后往一边进行绕线直至到达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的一边缘,然后再往回绕线,直至到达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的另一边缘,然后再往回绕线,直至回到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的中间位置。这样形成一个平铺层602。
所述第二线圈体300包括:第二环形基架320、第二连接片302、第二漆包线和第二连接线402,所述第二连接线402的线径大于第二漆包线的线径;所述第二连接片302设置在第二环形基架320上,所述第二漆包线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片302接触,所述第二漆包线的另一端沿着第二环形基架320的外周壁缠绕形成第二层压式结构322,所述第二层压式结构322包括:第二漆包线沿着第二环形基架320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在所述平铺层602形成完毕后,以所述平铺层602为基底铺设拉夫薄膜层601,在所述拉夫薄膜层601铺设完毕后,以所述拉夫薄膜层601为基底继续第二漆包线沿着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如此重复形成第二层压式结构322;
对于第二漆包线沿着第二环形基架320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的方式:采用的是中点起线和中点收线的平铺方式,即第二漆包线的起点位于第二环形基架320的外周壁的中间位置,然后往一边进行绕线直至到达第二环形基架320的外周壁的一边缘,然后再往回绕线,直至到达第二环形基架320的外周壁的另一边缘,然后再往回绕线,直至回到第二环形基架320的外周壁的中间位置。这样形成一个平铺层602。
所述隔离环500设置在第一环形基架210和第二环形基架320之间。
所述壳体100包括:容纳部、限位部101、第一贯穿孔102和第二贯穿孔103,所述限位部101形成贯穿通道;
步骤2、将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进行组装,得到组装件;
其中,组装过程包括:先将所述第一连接片201与第二连接片302焊接,再加入隔离环500,之后将所述第一线圈体200和第二线圈体300通过限位部101落入所述容纳部中,将所述第一漆包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线401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一连接线401的另一端与第一输电线411的一端焊接,第一输电线411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贯穿孔102引出;
所述第二漆包线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线402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二连接线402的另一端与第二输电线412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二输电线412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贯穿孔103引出。
第一漆包线和第二漆包线均采用双零漆包线,即线径在0.09mm以下的漆包线,只有在这个量级下的漆包线才能达到那么小的电流值和使得整体线圈体积符合市场上的要求。在本实施例中,第一漆包线和第二漆包线的线径在0.04mm至0.05mm这个范围内。第一连接线401和第二连接线402采用单零铜线,所述0号铜线指的是线径在0.1mm以上的裸铜线,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线401和第二连接线402所采用的线径在0.1mm至0.12mm这个范围内。
步骤3、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
灌封方法包括:
将组装件置于冷冻室中降温至15-20℃;
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进行搅拌,均匀混合后,得到环氧灌封胶,备用;
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在15-20℃的冷冻室静置等待固化;
待环氧灌封胶固化后,即可完成对高压线圈器的灌封。
对于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的方法包括:将环氧灌封胶分成三次灌注入容纳部,第一次灌注为容纳部的一半的容积,等待5分钟至10分钟,直到环氧灌封胶的灌封面有明显下降时,则认为第一次灌封完毕。然后进行第二次灌封,第二次灌封直接将容纳部的容积全部灌封满,等待5分钟至10分钟,直到环氧灌封胶的灌封面下降时,则认为第二次灌封完毕。最后进行第三次灌封,此时将第二次环氧灌封胶下降的部分容纳部的容积灌封满即可。通过采用三段灌封法将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可以更加好的消除容纳部中的气泡,使得对容纳部进行更好的灌注。
其中,所述第一连接片201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相对设置并形成间隙,所述第二连接片302插入所述间隙中,所述第二连接片302通过焊锡分别与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连接。
第一连接片201和第二连接片302的作用是将第一线圈体200和第二线圈体300进行连接。其中,第一连接片201与第一漆包线的一端焊接,第二连接片302与第二漆包线的一端焊接。第一连接片201与第二连接片302的可靠连接,关系到第一漆包线与第二漆包线的可靠连接。为了提高第一连接片201与第二连接片302的连接可靠性,将第一连接片201设计成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相对设置并形成间隙,所述第二连接片302插入所述间隙中,所述第二连接片302通过焊锡分别与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连接。第二连接片302插入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之间的缝隙。对于第一连接片201与第二连接片302的焊接,可以先在第二连接片302的上表面和下表面涂覆锡膏,然后将第二连接片302插入到间隙中,通过电烙铁加热按压第一连接片201的上连接部,使得上连接部向下运动,压住第二连接片302至下连接部以抵接。然后保持着电烙铁按压动作大约3秒到5秒,即可以使得焊锡融化并让第一连接片201与第二连接片302稳固连接。
进一步,在环氧灌封胶的制备中,所述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质量比为4.5~5:1,既可保证有足够的固化剂使得环氧树脂成功固化并满足硬度要求,又可避免因固化剂含量太少而导致环氧树脂固化过慢,甚至出现不固化的现象。
进一步,在灌注环氧灌封胶之前或者之后对线圈盒进行抽真空。进一步,所述环氧灌封胶中所使用的固化剂为低温固化剂。
进一步,所述低温固化剂为聚琉醇型或多异氰酸酯型固化剂。
此外,在固化过程中,需保持环境干净,以免杂质或尘土落入线圈盒或未固化的胶液表面;同时,经灌注后的胶液会逐渐渗透到线圈的缝隙中,必要时需进行二次灌胶,以确保灌胶充分,使得线圈与空气达到有效隔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施例1,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的方法包括:
将组装件置于冷冻室中降温至15℃;
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进行搅拌,均匀混合后,得到环氧灌封胶,备用;
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在15℃的冷冻室静置等待固化;
待环氧灌封胶固化后,即可完成对高压线圈器的灌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施例2,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的方法包括:
将组装件置于冷冻室中降温至20℃;
将质量比为4.5:1的环氧树脂与多异氰酸酯型固化剂进行搅拌,均匀混合后,得到乳白色的环氧灌封胶,备用;
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在20℃的冷冻室静置等待固化;
待环氧灌封胶固化后,即可完成对高压线圈器的灌封。
在一些实施例中,实施例3,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的方法:
将组装件置于冷冻室中降温至20℃;
将质量比为5:1的环氧树脂与聚琉醇型固化剂进行搅拌,均匀混合后,得到乳白色的环氧灌封胶,备用;
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在15℃的冷冻室静置等待固化;
待环氧灌封胶固化后,即可完成对高压线圈器的灌封。
本发明创造的高压线圈器的发明构思在于:将第一线圈体200和第二线圈体300进行串接,化整为零,在保证达到高压的前提下,降低了单一个线圈体的匝数。同时。在单一个线圈体中,形成层压式结构。通过层压式结构可以对线圈体实现高效散热,降低了变压器的温升,同时,通过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的工艺,使得环氧灌封胶更加好的渗入到层压结构中,以实现对线圈体的高效散热。
具体层压式结构对于降低变压器的温升的原理研究为:以第一线圈体200为例,第一线圈体200通过第一环形基架210,利用第一漆包线沿着第一环形基架210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在所述平铺层602形成完毕后,以所述平铺层602为基底铺设拉夫薄膜层601,在所述拉夫薄膜层601铺设完毕后,以所述拉夫薄膜层601为基底继续漆包线沿着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602,如此重复形成第一层压式结构211。
通过对于第一层压式结构211的研究可以发现,平铺层602由第一漆包线平铺而成。而且在平铺层602的上方和下方均具有拉夫薄膜层601,这样一来平铺层602与拉夫薄膜层601就形成了填充通道,该填充通道与容纳部连通。在环氧灌封胶进入到容纳部中,环氧灌封胶在填充容纳部的时候,会进入到填充通道中。这样一来,第一漆包线就完全与环氧灌封胶接触,第一漆包线与环氧灌封胶之间不存在空气泡。第一漆包线产生的热量可以很好的通过环氧灌封胶导走,降低了热量积累程度,从而降低了变压器的温升。
第二层压式结构322对于降低温升的原理与第一层压式结构211的类似,这里就不重复描述了。
以上对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创造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步骤1、准备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备用;
其中,所述基础部件包括:壳体、第一输电线、第二输电线、隔离环、第一线圈体和第二线圈体;
所述第一线圈体包括:第一环形基架、第一连接片、第一漆包线和第一连接线,所述第一连接线的线径大于第一漆包线的线径;所述第一连接片设置在第一环形基架上,所述第一漆包线的一端与第一连接片接触,所述第一漆包线的另一端沿着第一环形基架的外周壁缠绕形成第一层压式结构,所述第一层压式结构包括:第一漆包线沿着第一环形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在所述平铺层形成完毕后,以所述平铺层为基底铺设拉夫薄膜层,在所述拉夫薄膜层铺设完毕后,以所述拉夫薄膜层为基底继续第一漆包线沿着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如此重复形成第一层压式结构;
所述第二线圈体包括:第二环形基架、第二连接片、第二漆包线和第二连接线,所述第二连接线的线径大于第二漆包线的线径;所述第二连接片设置在第二环形基架上,所述第二漆包线的一端与第二连接片接触,所述第二漆包线的另一端沿着第二环形基架的外周壁缠绕形成第二层压式结构,所述第二层压式结构包括:第二漆包线沿着第二环形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在所述平铺层形成完毕后,以所述平铺层为基底铺设拉夫薄膜层,在所述拉夫薄膜层铺设完毕后,以所述拉夫薄膜层为基底继续第二漆包线沿着基架的外周壁进行平铺缠绕形成平铺层,如此重复形成第二层压式结构;
所述隔离环设置在第一环形基架和第二环形基架之间;
所述壳体包括:容纳部、限位部、第一贯穿孔和第二贯穿孔,所述限位部形成贯穿通道;
步骤2、将高压线圈器的基础部件进行组装,得到组装件;
其中,组装过程包括:先将所述第一连接片与第二连接片连接,再加入隔离环,之后将所述第一线圈体和第二线圈体通过限位部落入所述容纳部中;将所述第一漆包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连接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一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一输电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一输电线的另一端通过第一贯穿孔引出;
所述第二漆包线的另一端与第二连接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二连接线的另一端与第二输电线的一端焊接,所述第二输电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贯穿孔引出;
步骤3、对高压线圈器进行灌封;
灌封方法包括:
将组装件置于冷冻室中降温至15-20℃;
将环氧树脂与固化剂进行搅拌,均匀混合后,得到环氧灌封胶,备用;
将制备的环氧灌封胶灌注入容纳部,在15-20℃的冷冻室静置等待固化;
待环氧灌封胶固化后,即可完成对高压线圈器的灌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连接片包括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所述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相对设置并形成间隙,所述第二连接片插入所述间隙中,所述第二连接片通过焊锡分别与上连接部和下连接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树脂与固化剂的质量比为4.5~5: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环氧灌封胶中所使用的固化剂为低温固化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低温固化剂为聚琉醇型或多异氰酸酯型固化剂。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86949.6A CN113764178B (zh) | 2021-08-03 | 2021-08-03 | 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86949.6A CN113764178B (zh) | 2021-08-03 | 2021-08-03 | 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64178A CN113764178A (zh) | 2021-12-07 |
CN113764178B true CN113764178B (zh) | 2023-09-19 |
Family
ID=7878842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86949.6A Active CN113764178B (zh) | 2021-08-03 | 2021-08-03 | 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764178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9480345A (zh) * | 2025-01-15 | 2025-02-18 | 苏州市亚弘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高密封性电感线圈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18365A (zh) * | 2018-03-19 | 2018-08-17 | 佛山市亨得利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线圈的灌封工艺 |
CN108520818A (zh) * | 2018-03-19 | 2018-09-11 | 佛山市亨得利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线圈的灌封工艺 |
CN108565104A (zh) * | 2018-03-30 | 2018-09-21 | 芜湖双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点火线圈加工工艺 |
CN109524220A (zh) * | 2018-12-27 | 2019-03-26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及变压器加工方法 |
-
2021
- 2021-08-03 CN CN202110886949.6A patent/CN113764178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8418365A (zh) * | 2018-03-19 | 2018-08-17 | 佛山市亨得利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线圈的灌封工艺 |
CN108520818A (zh) * | 2018-03-19 | 2018-09-11 | 佛山市亨得利电子电器有限公司 | 一种线圈的灌封工艺 |
CN108565104A (zh) * | 2018-03-30 | 2018-09-21 | 芜湖双林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 一种点火线圈加工工艺 |
CN109524220A (zh) * | 2018-12-27 | 2019-03-26 | 阳光电源股份有限公司 | 变压器及变压器加工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764178A (zh) | 2021-12-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TW573303B (en) | Electronic miniature coil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 |
US20120144658A1 (en) | Power electronic module with an improved choke and methods of making same | |
US9905352B2 (en) |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SMC inductors | |
CN111312500A (zh) | 一种电感线圈及电磁器件 | |
CN113764178B (zh) | 一种高压线圈器的制作方法 | |
CN103078472B (zh) | 用于微波功率模块的高压电源磁性组件一体化集成方法 | |
JPH11176660A (ja) | コイルを含む電気回路装置 | |
TWM606133U (zh) | 全灌膠式磁性元件 | |
CN112786295A (zh) | 一种电源设备和平面变压器及其制作方法 | |
JP2014229659A (ja) | インダクタとその製造方法 | |
KR101554713B1 (ko) | 복수 개의 캡 구조들을 가지는 인덕터 | |
CN108231367B (zh) | 一种电感器 | |
CN112164562B (zh) | 一种星载小型化高电压变压器的绝缘工装及绝缘方法 | |
US2978659A (en) | Moisture-proof winding | |
WO2021160193A2 (zh) | 一种贴片变压器及其加工方法 | |
CN216487640U (zh) | 一种高压线圈器、变压器和灭虫器 | |
EP0896346A1 (en) | Methods of manufacturing a magnetic device and tool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CN111768960A (zh) | 灌封盒以及变压器 | |
CN111768959A (zh) | 变压器 | |
CN113903549A (zh) | 一种高可靠性多通道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 | |
WO2015158200A1 (zh) | 一种磁性元件的固定装置、环形变压器和环形电抗器 | |
CN111768947B (zh) | 变压器及其制造方法 | |
CN108428533B (zh) | 一种安装在印制线路板上的水冷电感模块的安装方法及其应用 | |
CN118448143B (zh) | 一种大电流灌封电感器及制造方法 | |
CN111834102A (zh) | 一种插脚式大功率脉冲变压器及其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