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54263B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54263B CN113654263B CN202110873789.1A CN202110873789A CN113654263B CN 113654263 B CN113654263 B CN 113654263B CN 202110873789 A CN202110873789 A CN 202110873789A CN 113654263 B CN113654263 B CN 1136542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mpressor
- air conditioner
- refrigerant
- indoor
- refrigerant pipe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4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22
- 238000005057 refriger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74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6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7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0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116 impac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265 preven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6—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compressors within refrigeration or heat pump circui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in parallel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9—Control issues
- F25B2313/0291—Control issues related to the pressure of the indoor unit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02—Compressor control
- F25B2600/027—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pressure
- F25B2600/0271—Compressor control by controlling pressure the discharge pressur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其中,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至少两台室内机,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的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确定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运行频率,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其中,数量大于等于1。本发明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空调器技术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一种空调器、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目前,多联机空调系统中将室外机与多个室内机相连,在多联机空调系统中仅部分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室内机容易产生凝露。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本发明的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
本发明的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
本发明的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有鉴于此,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至少两台室内机,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的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控制方法包括: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确定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运行频率,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其中,数量大于等于1。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对多联机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控制多联机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低温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蒸发。获取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以及室外机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能够对进入到运行中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制冷能力进行判断,并根据确定的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冷媒的制冷能力判断室内机出风口是否存在产生凝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处于设定范围内,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少,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过高,进而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未处于设定范围内,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多,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并未过高,即能够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低。在确定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按照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从而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能力,避免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在无需调整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运行频率,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的步骤,具体包括:基于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小于设定数量,且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小于设定运行频率,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计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持续时长;基于第一持续时长达到第一时长,和/或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大于等于设定数量,控制冷媒管路处于断路状态,返回执行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的步骤。
在该设计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相比于设定数量少,且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相较于设定运行频率小的情况下,判定此时运行的室内机的制冷能力过高,为避免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根据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使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减少,保证室内机出风口处的温度不会过低,避免了由于出风口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对冷媒管路的导通状态的第一持续时长进行计时,当检测到第一持续时长达到第一时长,则判定换热器内冷媒量已经减少,即室内机的制冷能力已经下降,控制冷媒通道恢复断路状态,此时压缩机的排气口的冷媒继续全部流入冷媒回路中,即空调器以正常制冷模式继续运行。
通过对冷媒管路导通的第一持续时长进行计时,并根据冷媒管路导通的第一持续时长控制冷媒管路的通断状态,避免冷媒管路长时间导通导致的室内机制冷效果变差,根据第一持续时长对冷媒管路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避免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在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有其余室内机开始运行,并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已经大于或等于设定数量,则控制冷媒管路恢复至短路状态,此时压缩机的排气口的冷媒继续全部流入冷媒回路中,为多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提供冷媒,即空调器以正常制冷模式继续运行。
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在不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前提下,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增加,则会导致每台室内机的制冷效果下降。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下,室内机的开机数量增加则会进一步导致室内机的制冷能力下降,控制冷媒管路断开能够保证每台室内机的制冷效果。根据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对冷媒管路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避免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设定数量为2。
在该设计中,在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仅为单独一台时,即使压缩机以最小频率运行,室内机制冷能力依然过盛,则会导致室内机产生凝露。因此,在多联机空调器处于设定制冷运行模式下,且仅有单独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控制室外机中的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使压缩机中仅部分冷媒参与室内机的换热,减小了室内机的制冷能力,从而避免了多联机空调器在仅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室内机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在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为两台及两台以上时,压缩机输出的冷媒会分流至每台室内机内,故控制室外机中的冷媒管路处于断路状态,使压缩机中的全部冷媒均参与室内机的换热,保证了每台处于运行状下的室内机均具有较高的制冷能力。
值得说明的是,在多台室内机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下时,可以选择通过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实现对室内机的制冷能力的调整,避免多台室内机运行时,室内机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室外机还包括电磁阀,电磁阀设置于冷媒管路,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电磁阀以设定周期切换开闭状态。
在该设计中,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冷媒管路上的电磁阀。电磁阀用于控制冷媒管路通断状态。
通过控制电磁阀按照设定周期进行开关动作,以使冷媒管路中冷媒能够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即控制电磁阀开启设定时长后,再控制电磁阀关闭设定时长,从而使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部分冷媒经过冷媒管路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回气口。
本发明通过周期性的控制电磁阀执行开闭动作,能够减少流动至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同时还能够避免室内机长时间处于冷媒较少的工况下,导致的室内机制冷效果较差的情况发生。在保证空调器能效的前提下,避免了室内机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设定周期的取值范围为5分钟至20分钟。
在该设计中,将设定周期设置为大于等于5分钟,避免电磁阀频繁执行开关动作导致的对压缩机回气口产生的冲击,还延长了电磁阀的使用寿命。将设定周期设置为小于等于20分钟,能够避免电磁阀长时间处于导通状态,室内换热器中冷媒量长时间处于不足状态导致的室内机制冷效果下降,以及避免了空调器整机能效下降的问题发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的步骤,具体包括:响应于制冷运行指令,控制空调器开始运行;获取空调器的工况参数,根据工况参数与设定参数范围的关系,调整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
在该设计中,设定制冷模式为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运行下的防凝露模式。接收制冷运行指令,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处于正常制冷运行模式下,获取空调器的在正常制冷运行模式下的工况参数,将工况参数与设定参数范围进行比对,根据两者之间的比对关系对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进行调整。
本发明直接将换热器温度作为控制目标,能够保证多联机空调器运行过程中不会发生换热器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产生凝露。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根据工况参数与设定参数范围的关系,调整空调器的目标换热器温度的步骤,具体包括:计时工况参数处于设定参数范围内的第二持续时长;基于第二持续时长达到第二时长,控制空调器根据室内机的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运行;基于工况参数处于设定范围外,或第二持续时长未达到第二时长,控制空调器根据室内机的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运行。
在该设计中,在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且保持达到第二时长,则判定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此时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可以理解,室内机的换热器温度为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时,室内机不会产生凝露,从而实现了多联机空调器的防凝露功能。
在检测到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外,则判定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不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使空调器继续运行在正常的制冷模式下,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在检测到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且第二持续时长未达到第二时长,则判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不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使空调器继续运行在正常的制冷模式下,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本发明根据空调器的工况参数确定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并根据目标换热器温度对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即保证了室内机的制冷效果,还避免了室内机产生凝露。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高于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
在该设计中,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相较于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高。可以理解的是,室内机的换热器温度越低,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越低,则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越高,在检测到室内机已经存在凝露风险,控制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升高,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器出风口的凝露产生。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室内机包括室内风机,工况参数包括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内风机的运行功率,工况参数处于设定参数范围内包括:室内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室外环境温度处于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运行功率处于设定功率范围内。
在该设计中,工况参数包括室内机所处环境的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风机的运行功率。
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分别在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内和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且室内机风机的运行功率在设定功率范围内,则判定室内机存在凝露的风险。
其中,室内机风机运行功率在设定功率范围内,即室内风机输出的风速小于等于20%,室内机风机的风速小于等于20%,则无法快速将温度较低的空气输送至室内机外,即温度低的空气在室内机出风口位置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室内机出风口凝露的可能性。
根据本发明第二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至少两台室内机,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的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控制装置包括: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台数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运行频率,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其中,台数大于等于1。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用于对多联机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控制多联机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低温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蒸发。获取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以及室外机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能够对进入到运行中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制冷能力进行判断,并根据确定的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冷媒的制冷能力判断室内机出风口是否存在产生凝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处于设定范围内,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少,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过高,进而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未处于设定范围内,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多,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并未过高,即能够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低。在确定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按照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从而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能力,避免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在无需调整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根据本发明第三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至少两台室内机,与室外机相连;如上述第二方面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与室外机和室内机相连。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为多联机空调器。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多联机空调器还包括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为上述第二方面中的控制装置,因而具有上述第二方面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根据本发明第四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存储器,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处理器,处理器执行存储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可能设计中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为多联机空调器。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根据本发明第五方面提出了一种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至少两台室内机,与室外机相连;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确定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和运行频率,控制冷媒管路的通断状态;其中,数量大于等于1。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为多联机空调器。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控制多联机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低温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蒸发。获取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以及室外机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能够对进入到运行中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制冷能力进行判断,并根据确定的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冷媒的制冷能力判断室内机出风口是否存在产生凝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处于设定范围内,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少,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过高,进而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未处于设定范围内,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多,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并未过高,即能够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低。在确定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按照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从而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能力,避免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在无需调整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另外,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技术方案中的空调器,还可以具有如下附加技术特征: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室外机还包括:电磁阀,电磁阀设置于冷媒管路,用于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
在该设计中,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冷媒管路上的电磁阀。电磁阀用于控制冷媒管路通断状态。通过控制电磁阀按照设定周期进行开关动作,以使冷媒管路中冷媒能够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即控制电磁阀开启设定时长后,再控制电磁阀关闭设定时长,从而使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部分冷媒经过冷媒管路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回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整。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室外机还包括: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气液分离器相连。
在该设计中,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过冷媒管路输送至气液分离器中,再经过气液分离器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避免排气口的高温高压冷媒直接对压缩机的回气口造成冲击。
根据本发明第六方面提出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第一方面中任一可能设计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例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一;
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二;
图3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三;
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之四;
图5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示意流程图;
图6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的示意框图;
图7示出了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8示出了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示意框图。
其中,图7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700空调器,702室内换热器,704室外换热器,706压缩机,708冷媒管路,710电磁阀,712气液分离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能够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发明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8描述根据本发明一些实施例的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一种空调器和一种可读存储介质。
实施例一:
如图1所示,本发明的第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空调器。
空调器为多联机空调器,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
室外机包括冷媒管路和压缩机,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102,控制空调器在设定制冷模式下运行;
步骤104,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及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
步骤104,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其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大于等于1。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对多联机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控制多联机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低温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蒸发。获取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以及室外机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能够对进入到运行中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制冷能力进行判断,并根据确定的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冷媒的制冷能力判断室内机出风口是否存在产生凝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处于设定范围内,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少,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过高,进而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未处于设定范围内,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多,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并未过高,即能够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低。在确定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按照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从而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能力,避免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在无需调整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如图2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202,获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步骤204,判断是否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小于设定数量,且运行频率小于设定运行频率,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206,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202;
步骤206,按照设定流量,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动向压缩机的回气口流动;
步骤208,对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进行计时,以得到第一持续时长;
步骤210,判断第一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时长,和/或运行的室内机输出是否大于等于设定数量,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212,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208;
步骤212,控制冷媒管路切换至断路状态,控制空调器按照设定制冷模式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相比于设定数量少,且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相较于设定运行频率小的情况下,判定此时运行的室内机的制冷能力过高,为避免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根据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使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减少,保证室内机出风口处的温度不会过低,避免了由于出风口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对冷媒管路的导通状态的第一持续时长进行计时,当检测到第一持续时长达到第一时长,则判定换热器内冷媒量已经减少,即室内机的制冷能力已经下降,控制冷媒通道恢复断路状态,此时压缩机的排气口的冷媒继续全部流入冷媒回路中,即空调器以正常制冷模式继续运行。
通过对冷媒管路导通的第一持续时长进行计时,并根据冷媒管路导通的第一持续时长控制冷媒管路的通断状态,避免冷媒管路长时间导通导致的室内机制冷效果变差,根据第一持续时长对冷媒管路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避免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在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情况下,如果检测到有其余室内机开始运行,并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已经大于或等于设定数量,则控制冷媒管路恢复至短路状态,此时压缩机的排气口的冷媒继续全部流入冷媒回路中,为多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提供冷媒,即空调器以正常制冷模式继续运行。
多联机空调系统运行过程中,在不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的前提下,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数量增加,则会导致每台室内机的制冷效果下降。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下,室内机的开机数量增加则会进一步导致室内机的制冷能力下降,控制冷媒管路断开能够保证每台室内机的制冷效果。根据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对冷媒管路的通断进行自动控制,实现了避免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设定数量为2。
在该实施例中,在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仅为单独一台时,即使压缩机以最小频率运行,室内机制冷能力依然过盛,则会导致室内机产生凝露。因此,在多联机空调器处于设定制冷运行模式下,且仅有单独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控制室外机中的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使压缩机中仅部分冷媒参与室内机的换热,减小了室内机的制冷能力,从而避免了多联机空调器在仅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室内机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在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为两台及两台以上时,压缩机输出的冷媒会分流至每台室内机内,故控制室外机中的冷媒管路处于断路状态,使压缩机中的全部冷媒均参与室内机的换热,保证了每台处于运行状下的室内机均具有较高的制冷能力。
值得说明的是,在多台室内机同时处于运行状态下时,可以选择通过调整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实现对室内机的制冷能力的调整,避免多台室内机运行时,室内机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按照设定流量,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动向压缩机的回气口流动的步骤,具体包括:控制电磁阀以设定周期切换开闭状态。
在该实施例中,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冷媒管路上的电磁阀。电磁阀用于控制冷媒管路通断状态。
通过控制电磁阀按照设定周期进行开关动作,以使冷媒管路中冷媒能够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即控制电磁阀开启设定时长后,再控制电磁阀关闭设定时长,从而使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部分冷媒经过冷媒管路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回气口。
本发明通过周期性的控制电磁阀执行开闭动作,能够减少流动至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同时还能够避免室内机长时间处于冷媒较少的工况下,导致的室内机制冷效果较差的情况发生。在保证空调器能效的前提下,避免了室内机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设定周期的取值范围为5分钟至20分钟。
在该实施例中,将设定周期设置为大于等于5分钟,避免电磁阀频繁执行开关动作导致的对压缩机回气口产生的冲击,还延长了电磁阀的使用寿命。将设定周期设置为小于等于20分钟,能够避免电磁阀长时间处于导通状态,室内换热器中冷媒量长时间处于不足状态导致的室内机制冷效果下降,以及避免了空调器整机能效下降的问题发生。
如图3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控制空调器在设定制冷模式下运行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302,接收制冷运行指令;
步骤304,根据制冷运行指令,控制空调器开始运行;
步骤306,采集空调器的工况参数;
步骤308,根据设定参数范围与工况参数的关系,对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进行调整。
在该实施例中,设定制冷模式为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运行下的防凝露模式。接收制冷运行指令,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处于正常制冷运行模式下,获取空调器的在正常制冷运行模式下的工况参数,将工况参数与设定参数范围进行比对,根据两者之间的比对关系对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进行调整。
本发明直接将换热器温度作为控制目标,能够保证多联机空调器运行过程中不会发生换热器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产生凝露。
如图4所示,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根据设定参数范围与工况参数的关系,对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进行调整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402,对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的时长计时,确定第二持续时长;
步骤404,判断第二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等于第二时长,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406,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408;
步骤406,按照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控制空调器运行;
步骤408,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控制空调器运行。
在该实施例中,在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且保持达到第二时长,则判定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此时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可以理解,室内机的换热器温度为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时,室内机不会产生凝露,从而实现了多联机空调器的防凝露功能。
在检测到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外,则判定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不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使空调器继续运行在正常的制冷模式下,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在检测到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且第二持续时长未达到第二时长,则判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不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使空调器继续运行在正常的制冷模式下,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本发明根据空调器的工况参数确定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并根据目标换热器温度对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即保证了室内机的制冷效果,还避免了室内机产生凝露。
其中,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相较于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高。可以理解的是,室内机的换热器温度越低,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越低,则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越高,在检测到室内机已经存在凝露风险,控制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升高,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器出风口的凝露产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室内机包括室内风机。
工况参数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风机的运行功率。
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包括:
室内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
室外环境温度处于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
运行功率处于设定功率范围内。
在该实施例中,工况参数包括室内机所处环境的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风机的运行功率。
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分别在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内和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且室内机风机的运行功率在设定功率范围内,则判定室内机存在凝露的风险。
其中,室内机风机运行功率在设定功率范围内,即室内风机输出的风速小于等于20%,室内机风机的风速小于等于20%,则无法快速将温度较低的空气输送至室内机外,即温度低的空气在室内机出风口位置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室内机出风口凝露的可能性。
实施例二:
如图5所示,本发明的第二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空调器。
空调器为多联机空调器,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
室外机包括冷媒管路和压缩机,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具体包括:
步骤502,接收制冷运行指令,根据制冷运行指令,控制空调器开始运行;
步骤504,采集空调器的工况参数,对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的时长计时,确定第二持续时长;
步骤506,判断第二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等于第二时长,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508,判断结果为否则执行步骤510;
步骤508,按照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控制空调器运行;
步骤510,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控制空调器运行;
步骤512,获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和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步骤514,判断是否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小于设定数量,且运行频率小于设定运行频率,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516,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508;
步骤516,按照设定流量,控制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动向压缩机的回气口流动;
步骤518,对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时长进行计时,以得到第一持续时长;
步骤520,判断第一持续时长是否大于等于第一时长,和/或运行的室内机输出是否大于等于设定数量,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522,判断结果为否则返回执行步骤508;
步骤522,控制冷媒管路切换至断路状态,返回执行步骤514。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用于对多联机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控制多联机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低温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蒸发。获取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以及室外机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能够对进入到运行中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制冷能力进行判断,并根据确定的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冷媒的制冷能力判断室内机出风口是否存在产生凝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处于设定范围内,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少,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过高,进而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未处于设定范围内,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多,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并未过高,即能够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低。在确定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按照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从而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能力,避免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在无需调整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在一些实施例中,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冷媒管路上的电磁阀。电磁阀用于控制冷媒管路通断状态。
通过控制电磁阀按照设定周期进行开关动作,以使冷媒管路中冷媒能够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即控制电磁阀开启设定时长后,再控制电磁阀关闭设定时长,从而使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部分冷媒经过冷媒管路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回气口。
通过周期性的控制电磁阀执行开闭动作,能够减少流动至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同时还能够避免室内机长时间处于冷媒较少的工况下,导致的室内机制冷效果较差的情况发生。在保证空调器能效的前提下,避免了室内机产生凝露的情况发生。
在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且保持达到第二时长,则判定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此时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可以理解,室内机的换热器温度为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时,室内机不会产生凝露,从而实现了多联机空调器的防凝露功能。
在检测到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外,则判定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不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使空调器继续运行在正常的制冷模式下,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在检测到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且第二持续时长未达到第二时长,则判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不存在室内机产生凝露的风险,控制空调器按照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开始运行,使空调器继续运行在正常的制冷模式下,保证室内机的制冷效果。
根据空调器的工况参数确定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并根据目标换热器温度对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下运行时,即保证了室内机的制冷效果,还避免了室内机产生凝露。
其中,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相较于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高。可以理解的是,室内机的换热器温度越低,室内机的出风口温度越低,则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越高,在检测到室内机已经存在凝露风险,控制室内换热器的温度升高,能够有效避免空调器出风口的凝露产生,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室内机包括室内风机。
工况参数包括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风机的运行功率。
工况参数在设定参数范围内包括:
室内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
室外环境温度处于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
运行功率处于设定功率范围内。
在该实施例中,工况参数包括室内机所处环境的室外环境温度、室内环境温度和室内风机的运行功率。
在检测到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内环境温度分别在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内和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且室内机风机的运行功率在设定功率范围内,则判定室内机存在凝露的风险。
其中,室内机风机运行功率在设定功率范围内,即室内风机输出的风速小于等于20%,室内机风机的风速小于等于20%,则无法快速将温度较低的空气输送至室内机外,即温度低的空气在室内机出风口位置停留时间较长,增加了室内机出风口凝露的可能性。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用于空调器。
空调器为多联机空调器,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
室外机包括冷媒管路和压缩机,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具体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602,用于控制空调器在设定制冷模式下运行;
确定单元604,用于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及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
第二控制单元606,用于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其中,台数大于等于1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用于对多联机空调器进行控制。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控制多联机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低温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蒸发。获取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以及室外机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能够对进入到运行中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制冷能力进行判断,并根据确定的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冷媒的制冷能力判断室内机出风口是否存在产生凝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处于设定范围内,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少,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过高,进而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未处于设定范围内,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多,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并未过高,即能够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低。
在确定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按照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从而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能力,避免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在无需调整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实施例四:
如图7所示,本发明的第四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700,包括:
室外机,室外机包括室外换热器704、压缩机706和冷媒管路708,冷媒管路708的第一端与压缩机706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708的第二端与压缩机706的回气口相连;
至少两台室内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与室外机相连,至少两台室内机中的室内换热器702与室外换热器704和压缩机706相连;
如上述第二方面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与室外机和室内机相连。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700为多联机空调器700。多联机空调器700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702,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706、室外换热器704和冷媒管路708。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706和室外换热器704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700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706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704和室内换热器702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706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706内。冷媒管路708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706的排气口,冷媒管路708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706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708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706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708回流至压缩机706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702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702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多联机空调器700还包括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为上述实施例三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三中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600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室外机还设置有电磁阀710。电磁阀710设置在冷媒管路708上,电磁阀710能够对冷媒管路708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在该实施例中,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冷媒管路708上的电磁阀710。电磁阀710用于控制冷媒管路708通断状态。通过控制电磁阀710按照设定周期进行开关动作,以使冷媒管路708中冷媒能够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706的回气口。即控制电磁阀710开启设定时长后,再控制电磁阀710关闭设定时长,从而使压缩机706的排气口排出的部分冷媒经过冷媒管路708直接进入压缩机706的回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电磁阀710的开度,对冷媒管路708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室外机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器712。气液分离器712与压缩机706的回气口相连,冷媒管路708的第二端与气液分离器712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706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过冷媒管路708输送至气液分离器712中,再经过气液分离器712流动至压缩机706的回气口,避免排气口的高温高压冷媒直接对压缩机706的回气口造成冲击。
实施例五:
如图8所示,本发明的第五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800,包括:存储器802和处理器804。
存储器802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
处理器804执行存储在存储器802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800的控制方法的步骤,因而具有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二中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800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做过多赘述。
本发明提供的空调器800为多联机空调器800。多联机空调器800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800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实施例六:
本发明的第六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空调器,包括:
室外机,室外机内社会自由压缩机和冷媒管路,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至少两台室内机,至少两个室内机中的任意室内机均与室外机相连;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空调器在设定制冷模式下运行;获取压缩机的运行频率,以及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其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大于等于1。
本实施例提供的空调器为多联机空调器。多联机空调器包括至少两台室内机和室外机,至少两台室内机中每台室内机均设置有室内换热器,室外机内设置有压缩机、室外换热器和冷媒管路。室内机换热器、压缩机和室外换热器形成冷媒回路。在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的情况下,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流经室外换热器和室内换热器完成换热后,经过压缩机的回气口回流至压缩机内。冷媒管路的第一端连接至压缩机的排气口,冷媒管路的第二端连接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当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时,压缩机经过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通过冷媒管路回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进入冷媒回路中的冷媒量,降低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避免室内换热器的温度过低导致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
控制多联机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低温冷媒进入到室内换热器中蒸发。获取多联机空调器中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以及室外机中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运行频率和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能够对进入到运行中的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冷媒的制冷能力进行判断,并根据确定的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中冷媒的制冷能力判断室内机出风口是否存在产生凝露的风险。
可以理解的是,多联机空调器在制冷模式运行过程中,至少有一台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
在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处于设定范围内,且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少,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过高,进而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检测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未处于设定范围内,或运行的室内机的数量较多,则判定每台室内机的室内换热器的制冷能力并未过高,即能够判定运行的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低。在确定室内机的出风口产生凝露的可能性较高的情况下,控制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并按照设定流量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中的一部分直接导流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减少流经室内换热器的冷媒量,从而降低室内机换热器的制冷能力,避免多联机空调器的室内机出风口产生凝露,提高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发明在检测到室内机出风口存在产生凝露风险时,通过设置冷媒管路将压缩机排气口输出的冷媒直接引流回压缩机的回气口,在无需调整压缩机运行频率的情况下,减少了室内机参与换热的冷媒量。在多联机空调器中少量室内机处于运行状态时,防止室内机产生凝露。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室外机还设置有电磁阀。电磁阀设置在冷媒管路上,电磁阀能够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控制。
在该实施例中,室外机还包括设置在冷媒管路上的电磁阀。电磁阀用于控制冷媒管路通断状态。通过控制电磁阀按照设定周期进行开关动作,以使冷媒管路中冷媒能够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即控制电磁阀开启设定时长后,再控制电磁阀关闭设定时长,从而使压缩机的排气口排出的部分冷媒经过冷媒管路直接进入压缩机的回气口。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控制电磁阀的开度,对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进行调整。
在上述任一实施例中,室外机还设置有气液分离器。气液分离器与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气液分离器相连。
在该实施例中,压缩机排气口排出的高温高压冷媒经过冷媒管路输送至气液分离器中,再经过气液分离器流动至压缩机的回气口,避免排气口的高温高压冷媒直接对压缩机的回气口造成冲击。
实施例七:
本发明的第七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程序,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因而具有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全部有益技术效果。
其中,可读存储介质,如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
需要明确的是,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有额外的明确限定,术语“上”、“下”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更方便地描述本发明和使得描述过程更加简便,而不是为了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所描述的特定方位、以特定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这些描述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术语“连接”、“安装”、“固定”等均应做广义理解,举例来说,“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直接相连,也可以是多个对象之间的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上述数据地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说明书和说明书附图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5)
1.一种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至少两台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所述控制方法包括:
控制所述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
确定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
其中,所述数量大于等于1;
所述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所述数量小于设定数量,且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小于设定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计时所述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持续时长;
基于所述第一持续时长达到第一时长,和/或所述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所述数量大于等于设定数量,控制所述冷媒管路处于断路状态,返回执行控制所述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的步骤。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数量为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冷媒管路,所述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的步骤,具体包括:
控制所述电磁阀以设定周期切换开闭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设定周期的取值范围为5分钟至20分钟。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所述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的步骤,具体包括:
响应于制冷运行指令,控制所述空调器开始运行;
获取所述空调器的工况参数,根据所述工况参数与设定参数范围的关系,调整所述室内机的目标换热器温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工况参数与设定参数范围的关系,调整所述空调器的目标换热器温度的步骤,具体包括:
计时所述工况参数处于所述设定参数范围内的第二持续时长;
基于所述第二持续时长达到第二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根据所述室内机的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运行;
基于所述工况参数处于设定范围外,或所述第二持续时长未达到所述第二时长,控制所述空调器根据所述室内机的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运行。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目标换热器温度高于所述第二目标换热器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内机包括室内风机,所述工况参数包括室内环境温度、室外环境温度和室内风机的运行功率,所述工况参数处于所述设定参数范围内包括:
所述室内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所述室外环境温度处于第三设定温度范围内,和/或所述运行功率处于设定功率范围内。
9.一种空调器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器包括室外机和至少两台室内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的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冷媒管路的另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第一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
确定单元,用于确定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
第二控制单元,用于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
其中,所述数量大于等于1;
所述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所述数量小于设定数量,且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小于设定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计时所述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持续时长;
基于所述第一持续时长达到第一时长,和/或所述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所述数量大于等于设定数量,控制所述冷媒管路处于断路状态,返回执行控制所述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的步骤。
10.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至少两台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相连;
如上述权利要求9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装置,与所述室外机和所述室内机相连。
11.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存储器,所述存储器中存储有程序或指令;
处理器,所述处理器执行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或指令以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12.一种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室外机,所述室外机包括压缩机和冷媒管路,所述冷媒管路的第一端与所述压缩机的排气口相连,所述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
至少两台室内机,与所述室外机相连;
控制装置,用于控制所述空调器以制冷模式运行;确定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其中,所述数量大于等于1;
所述根据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数量和所述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基于处于运行状态的所述室内机的所述数量小于设定数量,且所述压缩机的运行频率小于设定运行频率,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按照设定流量流动至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
计时所述冷媒管路处于导通状态的第一持续时长;
基于所述第一持续时长达到第一时长,和/或所述处于运行状态的室内机的所述数量大于等于设定数量,控制所述冷媒管路处于断路状态,返回执行控制所述空调器以设定制冷模式运行的步骤。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
电磁阀,所述电磁阀设置于所述冷媒管路,用于控制所述冷媒管路中的冷媒流量。
14.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室外机还包括:
气液分离器,与所述压缩机的回气口相连,所述冷媒管路的第二端与所述气液分离器相连。
15.一种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程序或指令,所述程序或指令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空调器的控制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73789.1A CN113654263B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73789.1A CN113654263B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54263A CN113654263A (zh) | 2021-11-16 |
CN113654263B true CN113654263B (zh) | 2022-10-21 |
Family
ID=784902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73789.1A Active CN113654263B (zh) | 2021-07-30 | 2021-07-30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54263B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46401A (ja) * | 1998-07-28 | 2000-02-18 | Daikin Ind Ltd |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
CN103486692A (zh) * | 2013-09-17 | 2014-01-0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负荷自适应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控制压缩机频率的方法 |
CN105627612A (zh) * | 2016-01-04 | 2016-06-0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室外机冷媒管路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
CN111023270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CN112880144A (zh) * | 2021-01-29 | 2021-06-01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
2021
- 2021-07-30 CN CN202110873789.1A patent/CN1136542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0046401A (ja) * | 1998-07-28 | 2000-02-18 | Daikin Ind Ltd | マルチ型空気調和機 |
CN103486692A (zh) * | 2013-09-17 | 2014-01-01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负荷自适应变频多联式热泵系统及控制压缩机频率的方法 |
CN105627612A (zh) * | 2016-01-04 | 2016-06-01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室外机冷媒管路系统、空调器及空调器的制冷控制方法 |
CN111023270A (zh) * | 2019-12-31 | 2020-04-17 | 宁波奥克斯电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膨胀阀的控制方法、装置、空调器及存储介质 |
CN112880144A (zh) * | 2021-01-29 | 2021-06-01 | 青岛海尔智能技术研发有限公司 | 用于双制冷式空调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双制冷式空调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54263A (zh) | 2021-11-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371764B2 (en)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110186151B (zh) | 运行控制方法、运行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存储介质 | |
CN110440414A (zh) | 空调系统、蓄热控制方法及化霜控制方法 | |
CN112283993B (zh) | 一种制冷控制方法、装置及制冷设备 | |
CN111207485B (zh) | 一种防冻结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水多联系统 | |
CN104990321A (zh) | 一种空调器及其化霜方法 | |
CN110940061A (zh) | 中央空调控制方法及系统 | |
CN110006193B (zh) | 空调系统及其使用的压缩机油温调节装置 | |
CN111780325A (zh) | 一种用于空调的控制方法及使用其的空调 | |
CN113654263B (zh) |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303813B (zh) | 一种空调及空调化霜方法 | |
CN114234468A (zh) | 热泵装置控制方法、装置、机组、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4322220B (zh) | 一种空气调节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
CN217031657U (zh) | 空调机组 | |
CN214841771U (zh) | 一种空气源热泵机组系统 | |
CN115911643A (zh) | 一种储能柜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 | |
CN211146702U (zh) | 空调系统 | |
CN108195005B (zh) | 一种三管制水源多联机及其控制方法 | |
CN114061036A (zh) | 新风机防冻结控制方法、新风机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4396709A (zh) | 多模块空调系统、其控制方法及存储介质 | |
CN112413949A (zh) | 一种空气源热泵热气旁通除霜系统以及方法 | |
EP4502486A1 (en) | Air conditioner | |
CN216844910U (zh) | 一种空调器 | |
CN118376029B (zh) | 一种采用ai算法的制冷系统节能方法 | |
CN112032889B (zh) | 一种节能型环境调控装置及其控制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