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30821B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30821B CN113630821B CN202010389090.3A CN202010389090A CN113630821B CN 113630821 B CN113630821 B CN 113630821B CN 202010389090 A CN202010389090 A CN 202010389090A CN 113630821 B CN113630821 B CN 11363082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k
- communication
- remote
-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 relay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40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6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0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3
- 238000013507 mapp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2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9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1228 spectru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6 transfer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475 author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0977 initi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360 synchronis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792 cor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55 network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1664 signa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190 augment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3795 chemical substances by applicatio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523 data manag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1161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35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geranyl diphosphate Chemical compound CC(C)=CCC\C(C)=C\CO[P@](O)(=O)OP(O)(O)=O GVVPGTZRZFNKDS-JXMROGBW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4759 maintenance of lo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827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065 semi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0005—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 H04W36/0011—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 H04W36/0019—Control or signalling for completing the hand-off for data sessions of end-to-end connection adapted for mobile IP [MIP]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3—Cell handover without a predetermined boundary, e.g. virtual cel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36/00—Hand-off or reselection arrangements
- H04W36/1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 H04W36/144—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 H04W36/1443—Reselecting a network or an air interface over a different radio air interface technology between licensed network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涉及通信技术领域。方法包括:远端UE与中继UE建立第一链路,第一链路用于传输远端UE的第一数据;中继UE建立第一通信连接,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远端UE接收中继UE发送的请求消息,请求消息用于通知远端UE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请求消息包括第二链路的连接相关信息;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由此,在远端UE使用中继UE作为网络中继以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场景下,当中继UE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时,将中继UE与远端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快速发展,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具备支持不同移动通信技术的能力,在UE实现业务的过程中,也可以切换其使用的移动通信技术,从而在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进行切换。例如,UE可以从第四代(forth generation,4G)移动通信系统切换至第五代(5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系统,也可以从5G移动通信系统切换到4G移动通信系统。
在4G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中,规定了远端用户设备(例如UE-1)可以通过中继用户设备(例如UE-2)连接到网络并进行通信的场景和方案。当然,5G移动通信系统也将支持类似的场景并提供解决方案。
然而目前,当中继UE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时,如何将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从而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尚没有解决方案。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在远端UE使用中继UE作为网络中继以实现网络通信功能的场景下,当中继UE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时,将中继UE与远端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该通信方法包括:中继用户设备UE与远端用户设备UE建立第一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一数据;所述中继UE建立第一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中继UE接收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发送的响应消息。
通过上述方案,在远端UE使用中继UE作为网络中继的场景中,当中继UE在不同的网络间移动时,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要转移到新的网络时对应的第二链路的连接相关信息,以使远端UE根据该连接相关信息做出响应,以便中继UE则可根据远端UE的反馈进行相应的通信策略,有助于在中继UE进行网络切换时同步更新远端UE与中继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从而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侧的业务连续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继UE向所述远端UE发送所述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中继UE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可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含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可被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信息。
通过上述方案,中继UE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其为远端UE建立的、且能够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便于中继UE决策是否向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继UE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中继UE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通过上述方案,中继UE可以根据指示其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是否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相关信息,决策向远端UE发送的请求消息中要包括的信息,以便远端UE确定是否将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继UE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以及/或者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
通过上述方案,中继UE可以根据网络切换前后的无线通信连接/无线通信链路的连接相关信息,确定要对UE间无线通信链路进行同步更新时所能够使用的连接相关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通过上述方案,中继UE通过在请求消息中携带链路标识和/或应用层信息等,以便远端UE确定相应的响应消息,包括是否允许进行链路转换等。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通过上述方案,远端UE在本地做出决策后,通过响应消息通知中继UE,以便中继UE根据响应消息确定相应的网络通信策略,包括但不限于是否切换到新的网络、或者是否重新切换到旧的网络、或者是否通过其它至少一个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多跳通信链路,以便保持远端UE的网络通信功能,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所述中继UE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包括: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切换响应,所述切换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以及/或者,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保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若中继UE在网络切换的过程中接收到远端UE的反馈,中继UE根据该反馈确定是否进行网络切换。若远端UE与中继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无法转移到新的网络,则中继UE可以不进行网络切换,而仍然保持第一通信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且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将所述第二通信连接重新转换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若中继UE在网络切换后接收到远端UE的反馈,中继UE根据该反馈进行通信决策。例如重新切换为先前的网络,以将所述第二通信连接重新转换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尽可能避免因中继UE进行网络切换而给远端UE产生的不良影响。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通过上述方案,在远端UE与中继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到新的网络时,将远端UE侧的相关服务转移到新的网络,有效保障远端UE侧的业务连续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中继UE处于空闲态,所述中继UE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包括:所述中继UE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通过上述方案,在处于空闲态的中继UE,请求注册到第二通信系统,以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包括:远端用户设备UE与中继用户设备UE建立第一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一数据;所述远端UE接收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所述远端UE向所述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
通过上述方案,远端UE使用中继UE作为网络中继的场景中,当中继UE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时,远端UE通过接收中继UE发送的请求消息确定是否对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进行同步更新,并告知中继UE。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包括: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链路标识以及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是否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其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通过上述方案,远端UE根据请求消息进行决策,以确定是否对无线通信链路进行更新,并告知中继UE。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远端UE向所述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通过上述方案,远端UE在确定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能够进行更新时,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通过上述方案,远端UE可以根据中继UE在新的网络下能够提供的相关服务信息,进行决策,以确定是否进行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更新。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通过上述方案,远端UE在进行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更新时,同步向中继UE告知要转移到新的网络的相关服务,以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方法还包括:所述远端UE保持所述第一链路。
通过上述方案,远端UE在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无法进行更新时,保持第一链路,以通过第一链路保持UE间的通信,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的: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的;以及/或者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的。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建立第一链路和第一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远端用户设备UE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发送的响应消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远端UE发送所述请求消息之前,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可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含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可被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之前,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中继UE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以及/或者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处理单元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包括: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切换响应,所述切换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以及/或者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保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处理单元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且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将所述第二通信连接重新转换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中继UE处于空闲态,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包括: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建立第一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远端用户设备UE的第一数据;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包括:根据所述链路标识以及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是否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其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之前,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之前,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保持所述第一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的: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的;以及/或者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的。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在一种可选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代码和数据,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连接,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代码和数据,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连接,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所述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在上述各方面提供的实现的基础上,还可以进行进一步组合以提供更多实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能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能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3A-图3C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能的用户界面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能的通信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可能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可能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可能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可能的通信方法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UE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Core Network)进行通信,UE可称为接入终端、终端设备、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UE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 Loop,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Digital Assistant,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或者未来6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以下,先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以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
1)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是一种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可以是一种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如轮船等);还可以部署在空中(例如飞机、气球和卫星上等)。
所述用户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医疗(remote medical)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终端设备又可以称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
2)D2D(Device-to-Device,设备到设备,也称之为终端直通)通信:是一种在系统的控制下,允许终端之间直接进行无线通信的新型技术。
在基于蜂窝的D2D通信系统中,UE之间也可以通过无线通信链路直接进行信息交互和无线数据传输,而不必像传统蜂窝系统一样,必须通过基站的转发来实现不同UE之间的无线通信。目前,D2D技术的研究与开发目前已经进入标准化阶段,其标准化工作在标准化组织3GPP(3rd Generation Partner Project)中进行,其中,3GPP Release 12定义了基于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系统的D2D通信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3GPPRelease16定义了基于5G(5th Generation,第五代)的D2D通信相关标准与技术规范,包括D2D通信应用场景、业务类型、架构与接口、所使用的无线通信资源、各协议栈及相应通信技术规范等。
3)近距业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s,ProSe):3GPP在LTE-A系统中引入了近距业务来提高频谱利用率和降低基站负荷。终端通过基站分配的频谱资源进行直接通信,从而提高无线频谱资源的利用率,UE间邻近业务成功建立后,基站的负荷得以降低。
4)近距业务通信接口5(ProSe Communication 5,PC5):即两个近距业务终端设备之间的接口,用于传输控制信令和数据。
5)协议数据网络(Protocol Data Network,PDN)连接(Connection或Connectivity):4G通信系统内,UE上建立的一组EPS承载的组合,这些EPS承载具有相同的IP地址和接入点名称(Access Point Name,APN)。在UE和网络侧,通过IP地址和APN来标识一个PDN连接。
6)PDN连接上下文:包括该PDN连接使用的IP地址,APN,PGW地址,以及每个EPS承载的上下文(Context)信息。
7)EPS承载是指在4G通信系统内的数据传输通道。处于激活(active)态的EPS承载是指第一通信系统内,已建立的,并且具有一定QoS的数据传输通道。处于去激活(inactive)态的EPS承载是指4G通信系统内,已被删除的数据传输通道。
8)EPS承载状态信息:在4G通信系统中,每个EPS承载有一个EPS承载标识EBI,EPS承载状态信息用于标识每个EBI所对应的承载是否存在。例如,表1所示的EBI分别为0~15,其对应的取值具体如表1。下述表1中EBI为5和7对应的取值为1,表示存在对应的EPS承载,其他EBI的取值为0,表示都不存在对应的承载。
表1
EBI | 7 | 6 | 5 | 4 | 3 | 2 | 1 | 0 |
取值 | 1 | 0 | 1 | 0 | 0 | 0 | 0 | 0 |
EBI | 15 | 14 | 13 | 12 | 11 | 10 | 9 | 8 |
取值 | 0 | 0 | 0 | 0 | 0 | 0 | 0 | 0 |
9)EPS承载上下文:包括该EPS承载的服务质量QoS(Quality of Service)信息,EPS承载标识,TFT等信息。
10)会话:为通信系统中的会话管理网元针对终端设备建立的终端设备、AN设备、用户面网元以及数据网络之间的连接,用于传输所述终端设备和所述数据网络之间的用户面数据,例如分组数据单元(Packet Data Unit,PDU)会话。
11)PDU会话(Session):5G通信系统内,UE上建立的一组QoS流flow的组合,这些QoS flow具有相同的IP地址和数据网络名称(Data Network Name,DNN)。在UE和网络侧,通过IP地址和DNN来标识一个PDU会话。
12)PDU会话上下文:包括该PDU会话使用的IP地址,APN,SMF及UPF地址,以及每个QoS流的上下文信息。
13)PDU会话的业务和会话连续性(Service and Session Continuity,SSC)模式:每个5G通信系统内的PDU会话,有一种连续性的描述。
SSC模式1,表示UE在移动过程中,PDU会话能够一直保持连续性;SSC模式2,表示UE在移动过程中,可以先释放现有PDU会话,并建立新的PDU会话代替被释放的PDU会话;SSC模式3,表示UE在移动过程中,可以继续维持现有PDU会话一段时间,同时建立新的PDU会话来代替原有PDU会话,在现有PDU会话时间到期后,释放现有PDU会话,仅保留新的PDU会话。
14)QoS流信息包括:该QoS流的QoS信息、QoS流标识(QoS Flow Identity,QFI)、以及QoS流模板的一个或多个信息的组合。
比如,在5G通信系统中,QoS信息进一步可以包括该QoS所对应的5G QoS指示符(5GQoS Indicator,5QI,即5G业务质量标识),PC5 5QI(PC5接口的5QI,PQI),分配与保持优先级(Allocation and Retention Priority,ARP),保证流比特率(Guaranteed Flow BitRate,GFBR),最大流比特率(Maximum Flow Bit Rate,MFBR),通知控制(NotificationControl)的一个或多个信息的组合。QoS流信息用于描述该QoS流,包括但不限于上面描述的信息。其中,QoS流信息也可以称为QoS参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QoS流信息可以替换为QoS参数。
15)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
16)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多个。
17)“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另外,需要理解的是,在本申请的描述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词汇,仅用于区分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也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顺序。
下面参考附图1分别对本申请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的每个部分的功能和实体进行详细介绍。
本申请的实施例适用的通信系统的系统架构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可以兼容至少两种制式的通信系统,图1中以4G通信系统和5G通信系统为例进行说明。应当理解的是,在该实施例中述及的UE,可以为用于作为网络中继的用户设备,即中继UE。当远端UE通过中继UE实现网络通信功能时,UE之间以及UE与基站、核心网之间的连接或通信将在下文中结合图2所示的进行说明,在此不再赘述。
参见图1,该系统架构包括UE、演进的UMTS陆地无线接入网(Evolved UMTSTerrestrial Radio Access Network,E-UERAN)、移动性管理实体MME、服务网关(ServingGateway,SGW),用户面功能(User Plane Function,UPF)+PDN网关的用户面(PDN Gateway-User plane,PGW-U)、会话管理功能(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PDN网关的控制面(PDN Gateway-Control plane,PGW-C)、策略控制功能(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策略与计费规则功能单元(Policy and Charging Rules Function,PCRF)、归属签约服务器(Home Subscriber Server,HSS)+统一数据管理(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以及5G无线接入网(5G Radio Access Network,5G-RAN)。
其中,E-UTRAN为4G侧基站,又可称为eNB(Evolved Node B,演进的节点B,),UE通过该基站可以接入4G通信系统;5G-RAN为5G侧基站,又可成为NG-RAN(Next Generation-Radio Access Network),UE通过该基站可以接入5G通信系统,5G-RAN可以是对E-UTRAN进行进一步演进后的,UE可以通过该基站接入5G通信系统的基站,或5G-RAN可以是专门用于UE接入5G通信系统的基站。图1中的核心网实体可以称为核心网设备。
MME为4G核心网设备,负责对UE进行鉴权、授权,移动性管理,会话管理;UE在4G的PDN连接的关联EPS承载标识(Linked EPS Bearer ID,LBI)即由该实体分配。
S-GW为4G核心网设备(核心网网关),负责数据的转发,下行数据存储等。
UPF+PGW-U为4G和5G共用的核心网设备,即4G和5G合设的核心网设备,包括UPF和PGW-U的功能。其中,UPF是5G核心网的用户面设备,为UE的PDU会话提供用户面服务;是运营商网络与外部网络间的接口网关。PGW-U是4G核心网的用户面设备,为UE的PDN连接提供用户面服务;是运营商网络与外部网络间的接口网关。UPF+PGW-U也可被称为PGW-U+UPF,只要是包含UPF和PGW-U功能的设备均与本设备相同。
SMF+PGW-C为4G和5G共用的核心网设备,即4G和5G合设的核心网设备,包括SMF和PGW-C的功能。其中,SMF是5G核心网的控制面设备,为UE的PDU会话提供控制面服务;对5G的PDU会话进行管理,对5G的QoS进行管理,负责为UE分配IP地址,负责为UE选择UPF。PGW-C为4G核心网的控制面设备,为UE的PDN连接提供用户面服务;负责为UE分配IP地址,为UE建立EPS承载。SMF+PGW-C也可被称为PGW-C+SMF,只要是包含SMF和PGW-C功能的设备均与本设备相同。
PCF+PCRF为4G和5G共用的核心网设备,即4G和5G合设的核心网设备,包括PCF和PCRF。其中,PCRF为4G核心网设备,负责产生用户建立数据承载(Bearer)的策略。PCF为5G核心网设备,与PCRF功能类似。PCF+PCRF也可被称为PCRF+PCF,只要是包含PCF和PCRF功能的设备均与本设备相同。
UDM+HSS为4G和5G共用的核心网设备,即4G和5G合设的核心网设备,包括HSS和UDM。其中,HSS为4G核心网设备,用于保存用户的签约数据。SDM为5G核心网设备,用于保存用户的签约数据。UDM+HSS也可被称为HSS+UDM,只要是包含HSS和UDM功能的设备均与本设备相同。
AMF为5G核心网设备,用于对用户进行鉴权、授权,对用户的移动性进行管理。
Nx接口是MME和AMF间的接口,目前该接口是可选的。当UE在4G和5G间移动时,通过Nx接口可以进行UE上下文的传递,当UE在4G网络内建立的PDN连接可以被无缝转移到5G网络时,MME为UE选择5G与4G合设的网元SMF+PGW-C,无缝转移是指IP地址不变,PGW-C不变。当UE在5G网络内建立的PDU会话可以被无缝转移到4G网络时,AMF为UE选择5G与4G合设的网元SMF+PGW-C。
需要说明的是,图1所示的通信系统并不构成本申请实施例能够适用的通信系统的限定。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适用于包含其他制式的通信系统,例如: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通信系统、第五代(The 5th Generation,5G)通信系统、第六代(The 6th Generation,6G)通信系统以及未来通信系统。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也不对通信系统中各网元的名称进行限定,例如,在不同制式的通信系统中,各网元可以有其它名称;又例如,当多个网元融合在同一物理设备中时,该物理设备也可以有其他名称。
下面参考附图2对本申请的网络架构进行介绍说明。
如图2所示,该网络架构可以包括四部分:第一用户设备(以下简写为UE-1)、第二用户设备(以下简写为UE-2)、第一基站及其对应的第一核心网、第二基站及其对应的第二核心网。
UE-1、UE-2均可为具有无线收发功能的设备,可以通过基站接入到网络并实现网络通信功能。并且,UE-1、UE-2均支持使用不同移动通信技术的能力,在UE实现业务的过程中,可以切换其使用的移动通信技术,从而在不同的移动通信系统之间进行移动。
当UE-1和/或UE-2位于不同网络覆盖的环境中时,会优先切换到高优先级的网络下,以期获取到更快的传输速度,例如,从2G切换到3G、从3G切换到4G、从4G切换到5G等。当UE-1和/或UE-2当前所处网络质量较差时,又会优先切换到网络质量好的网络(可能为低优先级的网络),以保障UE上的业务质量,例如从5G切换到4G、从4G切换到3G、从3G切换到2G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UE-1和/或UE-2可以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第一通信系统为UE切换网络前对应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一通信系统使用第一移动通信技术,第二通信系统为UE切换网络后对应的移动通信系统,第二通信系统使用第二移动通信技术。在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该第一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第一基站和第一核心网,第二通信系统可以包括第二基站和第二核心网。
图2所示网络架构可以适用于UE-1需要使用UE-2作为网络中继的场景中。该场景可以包括但不限于下述场景:(1)UE-1的服务基站指示UE-1需要通过UE-2与基站进行通信;(2)UE-1无法与其服务基站建立有效的远程过程调用(remote procedure call,RPC)连接;(3)UE-1移出服务基站的服务范围,即UE-1需要切换服务基站。在这些场景中,UE-1又可以称为远端用户设备UE(以下可简写为远端UE),UE-2又可以称为中继用户设备UE(以下可简写为中继UE)。
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可以建立无线通信链路。该无线通信链路为一种终端直通链路,远端UE与中继UE可直接通过该无线通信链路进行信息交互和无线数据传输。中继UE还可以根据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为远端UE建立无线通信连接,基于该无线通信连接,中继UE可以向网络传输远端UE的数据,以使得远端UE可以通过其与中继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该无线通信链路对应的无线通信连接,实现与网络的通信功能。中继UE也可以称为中继节点。
在一个实施例中,中继UE侧可以通过系统功能设置或者相关应用程序,来为远端UE提供网络中继服务。
如图3A所示,可以在中继UE侧的用户界面(user interface,UI)呈现是否启动中继功能的提醒,在获得用户授权(例如接收到用户的启动中继功能的操作指令)后启动中继UE的中继功能。具体的,中继UE可以进入到网络覆盖的环境中时呈现该提醒,也可以在接收到基站发送的中继指示或者接收到远端UE发送的中继请求后呈现该提醒。本申请对此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如图3B所示,当中继UE可以进行网络切换时,可以在中继UE的UI呈现网络切换提醒,提示用户可以切换到新的网络。若获得用户授权,或者中继UE确定可以进行网络切换,中继UE可以切换到新的网络。若中继UE例如确定该网络切换会对中继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例如中止中继功能,则还可以呈现关于切换到新的网络会中止中继功能的提醒,便于用户确定是否进行网络切换,避免网络切换对远端UE的业务的不良影响。或者,若中继UE自身可以确定该网络切换会对中继功能的实现产生影响,也可以不切换网络。或者,若中继UE接收到远端UE的反馈信息后确定不适于进行网络切换,也可以不切换网络。本申请对此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如图3C所示,当无需或无法使用中继UE为远端UE提供网络中继服务时,还可以在中继UE的UI呈现终止中继功能的提醒,提示中继终止。本申请对此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应理解的是,上文结合图3A-图3C描述的网络架构以及业务场景,是为了更加清楚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并不构成对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的限定,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知,随着网络架构的演变和新业务场景的出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对于类似的技术问题,同样适用。
在一个实施例中,图2所示网络架构中,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例如可以为采用D2D通信技术(也称为终端直通技术)的链路。
如图4所示,若远端UE(remote UE)处于脱网状态,由于远端UE不能接入到网络,中继UE(user equipment-to-network relay,简称ue-to-network relay)将为远端UE提供接入到网络进行通信的功能,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通过近距业务通信接口5(ProSeCommunication 5,PC5)接口传输控制信令和数据,中继UE通过Uu(User Equipment/用户设备)接口接入网络,中继UE在远端UE和网络间传输公共安全相关的业务数据(包括下行DL数据/上行UL数据)。
通过终端直通技术,在诸如出现地震、台风等紧急灾难事件时,若远端UE无法接入网络(例如远端UE在网络覆盖区域之外或者远端UE无法与基站建立有效的RPC连接等),远端UE能够通过接入网络的中继UE连接到网络进行通信,从而获得救援等信息,有助于解决极端自然灾害引起通信基础设施损坏导致通信中断而给救援带来障碍的问题。利用终端直通技术,还可以大大节省网络核心层及频谱的资源,同时也能够更广泛地应用于车联网、物联网等领域。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其它场景中,例如,远端UE为不具有联网功能但具有终端直通功能的VR头戴设备,中继UE为手机或其它类似功能的终端设备,远端UE通过中继UE接收来自网络的VR应用数据,或者通过中继UE向网络发送VR应用数据。又或者,为节省网络核心层以及频谱的资源而需要使得远端UE通过中继UE接入网络的场景,例如物联网、车联网等,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第一基站也可称为源基站,第二基站也可称为目的基站。箭头示意性表示,UE-2是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即从通过使用第一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网络通信,转换为使用第二移动通信技术进行网络通信。UE-2与第一基站之间、第一基站与第一核心网之间的虚线,示意性表示UE-2在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例如4G网络中的PDN连接、5G网络中的PDU会话。UE-2与第二基站之间、第二基站与第二核心网之间的实线,示意性表示UE-2在第二通信系统内的第二通信连接,例如,5G网络中的PDU会话、4G网络中的PDN连接。UE-1与UE-2之间的连线示意性表示UE-1与UE-2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包括本申请实施例述及的第一链路和/或第二链路。
如图2所示,在UE-1使用UE-2作为网络中继的场景中,当UE-2进行网络切换,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时,UE-2在第一通信系统内的无线通信连接要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中,即第一通信系统内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系统内的第二通信连接。由于中继UE为远端UE提供网络中继服务,为保障远端UE侧的业务连续性,UE-1与UE-2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也需要同步从第一通信系统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
在目前的通信标准或相关解决方案中,当中继UE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移动时,其与远端UE是否要保持通信以及如何保持通信,尚没有解决方案。
本申请实施例,用于在中继UE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时,若其切换到新的网络时,将远端UE与中继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从而使远端UE在新的网络中与中继UE之间保持通信,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如前所述,在4G移动通信系统的通信标准中,规定了远端UE可以通过中继UE连接到网络并进行通信的场景和方案。当然,5G移动通信系统也将支持类似的场景并提供解决方案。作为示例,本申请的通信连接方案可以应用于中继UE在4G网络和5G网络间移动的场景,也即,上述第一通信系统可以为4G通信系统,第二通信系统可以为5G移动通信系统。或者,上述第一通信系统可以为5G移动通信系统,第二通信系统可以为4G通信系统。
在之后的描述中,将以中继UE在4G网络、5G网络之间的移动为例,结合图5-图8所示的流程图,分别对在不同情形下的通信方案的实现流程进行介绍。应理解,图5-图8所示流程仅为示意说明,而非对UE在不同网络间移动时涉及的切换流程的任何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案,可由远端UE、中继UE、以及第一通信系统和/或第二通信系统的多个网元协同实现。在图5-图8所示的流程中,在相应的通信系统中,接入网设备、核心网设备或其它功能实体及其功能实现,均可参见上文结合图1的相关描述,或者参见现有4G(例如标准3GPP TS 23.401)/5G(例如3GPP TS 23.502)的相关标准或技术规范,下文将不再赘述。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可以为D2D链路,D2D链路的建立可以遵循3GPP Release 12定义的TS 23.303标准建立,或者遵循3GPP Release16定义的TS 23.502标准建立,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下文也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可以发生在中继UE切换到新的网络之后,也可以发生在中继UE切换到新的网络的过程中,在图5-图8所示的流程中的部分步骤的具体实现相同或相似,区别在于实施顺序有所不同,在下文描述中,将结合图5进行详细描述,图6-图8的步骤的实现细节可参见结合图5的相关描述,将不再赘述。
还需要说明的是,若使用不同的通信技术,所确定的连接相关信息可以不同或不完全相同,本申请对此不做具体限定。本申请实施例中,若采用D2D通信技术,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可以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例如,在4G网络,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QoS参数包括4G PC5接口上QoS信息,包括近距业务包优先级(ProSe Per-Packet Priority,PPPP)、近距业务包可靠性(ProSe Per-PacketReliability,PPPR)。例如,在5G网络,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和网络切片信息,服务质量QoS参数包括5G PC5接口上QoS flow的信息,包括每个PC5 QoS flow的PFI(PC5 QoS Flow Identifier)以及相应的QoS参数,例如PQI、GFBR、MFBR等。网络切片信息包括单个网络切片选择辅助信息(Single Network Slice Selection AssistanceInformation,S-NSSAI)。
还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中继UE可以根据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例如,中继UE根据第一链路的QoS参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第二链路的QoS参数。或者,中继UE根据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具体例如,在图5-图8所示的流程中,5G QoS参数PQI依据4G QoS参数PPPP、PPPR或5QI得到,5G QoS参数GFBR/MFBR依据4G QoS参数GFBR/MFBR得到,4G QoS参数PPPP、PPPR依据5G QoS参数PQI得到,4GQoS参数GFBR/MFBR依据5G QoS参数GFBR/MFBR得到。5G网络切片信息依据4G网络中PDN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得到。对于以上的映射规则,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以下,结合图5-图8对本申请的通信方案进行详细说明。
实施例一
参阅图5,若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发生在中继UE切换到新的网络之后,本申请的通信方法具体为:
S501:远端用户设备UE与中继用户设备UE建立一个或多个第一链路。
该第一链路可以用于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例如,远端UE可以通过第一链路向中继UE传输第一数据,以便中继UE将该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或者,中继UE可以将来自第一通信系统的且与远端UE相关的第一数据传输给远端UE。第一链路例如为D2D链路。
S502:中继UE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中继UE通过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一核心网设备(包括控制面设备)建立该第一通信连接。第一通信连接例如为4G通信系统中的PDN连接,或者,例如为5G通信系统中的PDU会话。
所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包括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一链路存在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可由中继UE保存,例如基于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关联。
第一通信连接可以用于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例如传输远端UE的第一数据,包括:中继UE从第一链路接收的远端UE的第一数据,通过该第一链路对应的第一通信连接发送至第一通信系统的第二核心网设备(包括用户面设备);或者,中继UE从第二核心网设备接收的远端UE的第一数据通过第一链路发送给所述远端UE。
应理解,中继UE还可以建立与远端UE无关的第一通信连接,本申请对此不做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中着重描述与远端UE相关的第一通信连接,其它第一通信连接的建立和/或转换和/或释放等均可以参见现有标准的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下文将不再赘述。
S503:第一基站向第一移动管理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ired)消息。该切换请求消息中包括目标小区的标识。
S504:第一通信系统与第二通信系统(包括核心网与接入网设备)之间完成切换准备过程。
S505:第一基站向中继UE发送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该切换命令中包括切换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相关信息。
S506:中继UE确定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并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响应(handover confirm)消息。
中继UE例如可以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第一信息可以包含指示第一通信连接可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信息,例如第一通信连接(4G中的PDN连接、5G中的PDU会话)的特性(例如是否为物联网IOT通信连接)和/或QoS流信息、本地策略等。
若存在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可以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中,该切换响应消息中可以包括用于指示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信息,用于通知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S507:第一通信系统与第二通信系统之间完成切换过程,中继UE从第一通信系统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其中,第二通信连接可以用于中继UE与第二通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例如传输远端UE的第二数据,包括:中继UE从第二链路接收到的远端UE的第二数据,可以通过该第二链路对应的第二通信连接发送至第二通信系统的第四核心网设备(包括用户面设备);或者,中继UE可以通过第二通信连接从第四核心网设备接收远端UE的第二数据。
若不存在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或者中继UE做出不进行网络切换的策略等时,该切换响应消息可以用于通知切换取消,此S507可为第一基站发起的切换取消(handover cancel)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S508:中继UE确定转换成功的第一通信连接以及转换后的第二通信连接,并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在此,可以确定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例如包括PDN连接对应的5G网络切片信息(例如S-NSSAI)、QoS参数(例如5QI、GFBR、MFBR等)等信息,PDU会话对应的4GQoS参数等信息。然后,根据第一链路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一通信连接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二通信连接的连接相关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S509: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用于通知远端UE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该第二链路可以用于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第二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例如,远端UE可以通过第二链路向中继UE传输第二数据,以便中继UE将该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或者,中继UE可以将来自第二通信系统的且与远端UE相关的第二数据传输给远端UE。第二链路例如为D2D链路。
该请求消息中例如可以包括以下信息:
(1)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链路标识(Link ID),例如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该链路标识可以用于通知要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链路。
(2)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例如,对于5G网络,包括5G网络切片信息(例如S-NSSAI),以及每个PC5 QoS flow的PFI(PC5 QoS Flow Identifier)以及相应的QoS参数,例如PQI、GFBR、MFBR等,以及。对于4G网络,包括每个4G PC5接口的QoS信息,例如PPPP、PPPR。其中,PQI可以依据PDN连接的4G QoS参数(例如PPPP、PPPR)或依据在S508确定的5QI得到,GFBR/MFBR依据在S508确定的GFBR/MFBR得到。PPPP、PPPR可以依据在S508确定的QCI得到。
(3)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applicationlayer ID),该应用层信息可以用于通知要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S510:远端UE根据中继UE发送的请求消息确定响应消息。
具体的,远端UE可以根据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以及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确定第一链路是否可转换为第二链路,也即确定远端UE是否支持第二链路,响应消息可以用于指示远端UE是否支持第二链路。
本申请实施例中,“是否支持”表示UE是否签约了相关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等的使用,即网络是否授权UE使用该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等信息。或者UE本身是否有能力支持(包括但不限于软硬件能力)。
或者,远端UE也可以根据接收到的请求消息,结合自身当前运行的服务或者所处场景,确定是否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若远端UE允许进行链路转换,则确定的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若远端UE不允许进行链路转换,则确定的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其中,“允许”可以包括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且远端UE接受进行链路转换。“不允许”包括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和/或远端UE拒绝进行链路转换等。
S511: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
若远端UE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后,S511a: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该应用层信息例如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包括近距业务或应用。
这样,实现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中继UE即可基于转换后的第二通信连接和第二链路,在第二通信系统内传输远端UE的数据,实现远端UE在第二通信系统下的网络通信功能,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若远端UE不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可以保持第一链路,S511b: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不支持的原因,例如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的相关QoS参数和/或相关网络切片信息等。
相应地,中继UE可以根据远端UE的反馈,并结合中继UE自身的相关因素,确定相应的网络通信策略。例如,是否仍然保持在第二通信系统的通信并终止中继功能并通知远端UE。或者,是否从第二通信系统重新转移到第一通信系统,即是否将第二通信连接重新转换为第一通信连接,以继续在第一通信系统内保持网络通信,保障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又或者,是否在第二通信系统内通过其它的至少一个中继UE,建立与远端UE间的多跳通信链路,以实现远端UE在第二通信系统的网络通信功能。本申请对此具体实现不做限制。相应地,中继UE在做出相应的网络通信策略后,告知远端UE和网络。
S512:释放相关第一链路、第一通信连接和/或第二通信连接。
应理解,S512仅示意性说明该通信流程中可以涉及通信连接/通信链路的释放过程,而非对释放过程的发生顺序的任何限定。
S512具体可以包括释放转换失败的第一链路、和/或释放无法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和/或释放已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但远端UE反馈转换失败的链路对应的第二通信连接等。
远端UE、中继UE和/或网络可以在任意时刻释放相关第一链路、第一通信连接和/或第二通信连接。例如,在S506中继UE确定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时,即可释放无法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
释放过程例如可以包括释放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过程和释放UE与网络间的无线通信连接的过程。释放UE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过程,可以是UE本地释放链路,也可以是中继UE(或远端UE)向远端UE(中继UE)发起链路释放过程。释放UE与网络间的无线通信连接的过程,可以是中继UE、网络本地释放PDU会话或PDN连接,也可以是中继UE向网络发起PDU会话或PDN连接的释放过程。本申请对具体实现不做限制。
由此,通过上述流程,实现在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二通信连接后,将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以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实施例二
参阅图6,若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发生在中继UE切换到新的网络的过程中,本申请的通信方法具体为(相同或相似的步骤具体可参见前文结合图5的相关描述,下文将不再赘述):
S601:远端用户设备UE与中继用户设备UE建立一个或多个第一链路。该第一链路可以用于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例如为D2D链路。具体可参见上文S5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602:中继UE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该第一通信连接包括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一链路存在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可由中继UE保存。第一通信连接可以用于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具体可参见上文S502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603:第一基站向第一移动管理功能实体发送切换请求(handover required)消息。该切换请求消息中包括目标小区的标识。
S604:第一通信系统与第二通信系统(包括核心网与接入网设备)之间完成切换准备过程。
S605:第一基站向中继UE发送切换命令(handover command)。该切换命令中包括切换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相关信息。
S606:中继UE确定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并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其中,可以先确定该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链路,以及转换后将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二通信连接,并根据所确定的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中的至少一项,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S607: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可以包括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一应用层信息等,用于通知远端UE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具体可参见上文S509的相关描述。
S608:远端UE根据中继UE发送的请求消息确定响应消息。具体可参见上文S510的相关描述。
S609: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
若远端UE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后,S609a: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该应用层信息例如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包括近距业务或应用。
这样,实现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中继UE即可基于转换后的第二通信连接和第二链路,与第二通信系统传输远端UE的第二数据,实现远端UE在第二通信系统下的网络通信功能,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若远端UE不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可以保持第一链路,S609b: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不支持的原因,例如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的相关QoS参数和/或相关网络切片信息等。
相应地,中继UE可以根据远端UE的反馈,并结合中继UE自身的相关因素,确定相应的网络通信策略。
S610:中继UE向第二基站发送切换响应(handover confirm)消息。
若存在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以及其对应的至少一个第一链路可以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中,中继UE可以做出进行网络切换的策略,该切换响应消息中包括用于指示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信息,用于通知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S611:第一通信系统与第二通信系统之间完成切换过程,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
若不存在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或者中继UE做出不进行网络切换的策略(例如根据远端UE的反馈和/或根据自身相关因素等做出)等时,该切换响应消息可以用于通知切换取消,S612:第一基站发起切换取消(handover cancel)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如切换取消,则远端UE和中继UE仍处于第一通信系统,并使用第一移动通信技术保持通信和相关服务。
S612:释放相关第一链路和/或第一通信连接。具体可参见上文S512,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通过上述图5或图6所示的通信方法,实现在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要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时,将该中继UE与远端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以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实施例三
参阅图7,若处于空闲态的远端UE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且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发生在中继UE切换到新的网络之后,本申请的通信方法具体为:
S701:远端用户设备UE与中继用户设备UE建立一个或多个第一链路。该第一链路可以用于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第一链路例如为D2D链路。具体可参见上文S5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702:中继UE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该第一通信连接包括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一链路存在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可由中继UE保存。第一通信连接可以用于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例如传输远端UE的第一数据。具体可参见上文S502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若远端UE处于空闲态,且由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S703:中继UE触发注册(registration is triggered)。
S704:中继UE确定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并确定该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第二通信连接的相关信息。
S705:中继UE向第二基站发送注册请求(registration request)消息。该注册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通信连接的状态参数中,包括将要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第一通信连接的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
若从4G通信系统移动到5G通信系统,上述注册请求消息中携带的PDU会话状态参数中,包括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将要切换到5G通信系统的PDN连接的状态信息,PSI(PDU会话状态)bit值为0表示该PDN连接(或对应的PDU会话)为“去激活(inactive)”状态,值为1表示该PDN连接(或对应的PDU会话)为“激活(active)”状态。“去激活(inactive)”状态,表示没有建立的会话,即UE和网络都有不存在会话的上下文。“激活(active)”状态指的是建立的会话,UE和网络都有上下文。
若从5G通信系统移动到4G通信系统,上述注册请求消息为跟踪区域更新请求(Tracking Area Update Request)消息,该消息中携带的EPS承载状态参数中,包括上述为远端UE建立的、将要切换到4G通信系统的PDU会话的状态信息,即EBI(EPS承载上下文状态)bit值为0表示该PDU会话(或对应的PDN连接的默认EPS承载)为“去激活(inactive)”状态,表示不存在对应的承载,值为1表示该PDU会话(或对应的PDN连接的默认EPS承载)为“激活(active)”状态,表示存在对应的承载。
若存在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可以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中,S706:中继UE在第二通信系统完成注册过程,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
S707:中继UE确定转换成功的第一通信连接以及转换后的第二通信连接,并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具体可参见上文S508,在此不再赘述。
S708: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一应用层信息等。具体可参见上文S509,在此不再赘述。
S709:远端UE根据中继UE发送的请求消息确定响应消息。具体可参见上文S510,在此不再赘述。
S710: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
若远端UE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后,S710a: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该应用层信息例如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包括近距业务或应用。
这样,实现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中继UE即可基于转换后的第二通信连接和第二链路,在第二通信系统内传输远端UE的数据,实现远端UE在第二通信系统下的网络通信功能,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若远端UE不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可以保持第一链路,S710b: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不支持的原因,例如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的相关QoS参数和/或相关网络切片信息等。具体可参见上文S511,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中继UE可以根据远端UE的反馈,并结合中继UE自身的相关因素,确定相应的网络通信策略,以为保持远端UE的网络通信提供支持。
例如,是否仍然保持在第二通信系统的通信并终止中继功能并通知远端UE。或者,是否从第二通信系统重新转移到第一通信系统,以继续在第一通信系统内保持网络通信,保障远端UE的业务连续性。又或者,是否在第二通信系统内通过其它的至少一个中继UE,建立与远端UE间的多跳通信链路,以实现远端UE在第二通信系统的网络通信功能。本申请对此具体实现不做限制。相应地,中继UE在做出相应的网络通信策略后,告知远端UE和网络。
若第一链路无法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并且远端UE当前所处场景(例如地震、台风等紧急事件场景)需要进行网络通信,中继UE还可以请求将其先前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重新注册到第一通信系统,此S710可以为中继UE在第一通信系统的注册流程,详细可参见现有标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711:释放(release)相关第一链路、第一通信连接和/或第二通信连接。具体可参见上文S512,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通过上述流程,处于空闲态的中继UE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将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以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实施例四
参阅图8,若处于空闲态的远端UE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且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的同步更新发生在中继UE切换到新的网络的过程中,本申请的通信方法具体为:
S801:远端用户设备UE与中继用户设备UE建立一个或多个第一链路。该第一链路可以用于远端UE通过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进行数据交互。第一链路例如为D2D链路。具体可参见上文S501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802:中继UE建立第一通信连接。
该第一通信连接是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一个或多个第一通信连接,该第一通信连接与第一链路存在关联关系,该关联关系可由中继UE保存。第一通信连接可以用于中继UE与第一通信系统之间进行数据交互,例如传输远端UE的第一数据。具体可参见上文S502的相关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若远端UE处于空闲态,且由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S803:中继UE触发注册(registration is triggered)。
S804:中继UE确定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
S805:中继UE确定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具体可参见上文S508,在此不再赘述。
S806:中继UE向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中包括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第一应用层信息等。具体可参见上文S509,在此不再赘述。
S807:远端UE根据中继UE发送的请求消息确定响应消息。具体可参见上文S510,在此不再赘述。
S808: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
若远端UE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将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后,S808a: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该应用层信息例如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包括近距业务或应用。
这样,实现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能够同步更新,若中继UE进行网络切换,中继UE则可基于转换后的第二通信连接和第二链路,在第二通信系统内传输远端UE的数据,实现远端UE在第二通信系统下的网络通信功能,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若远端UE不允许进行链路转换,远端UE可以保持第一链路,S808b:远端UE向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该响应消息用于指示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该响应消息中还可以包括不支持的原因,例如远端UE不支持第二链路的相关QoS参数和/或相关网络切片信息等。具体可参见上文S511,在此不再赘述。
相应地,中继UE可以根据远端UE的反馈,并结合中继UE自身的相关因素,确定相应的网络通信策略,以为保持远端UE的网络通信提供支持。
例如,若第一通信连接和第一链路均可以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中继UE可以进行决定进行网络切换,S809:中继UE向第二基站发送注册请求(registration request)消息。该注册请求消息中携带第二通信连接的状态参数中,包括将要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第一通信连接的状态信息,该状态信息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若第一链路不可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则中继UE可以保持第一通信连接,此S809可为切换取消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若从4G通信系统移动到5G通信系统,上述注册请求消息中携带的PDU会话状态参数中,包括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将要切换到5G通信系统的PDN连接的状态信息,PSI(PDU会话状态)bit值为0表示该PDN连接(或对应的PDU会话)为“去激活(inactive)”状态,值为1表示该PDN连接(或对应的PDU会话)为“激活(active)”状态。“去激活(inactive)”状态,表示没有建立的会话,即UE和网络都有不存在会话的上下文。“激活(active)”状态指的是建立的会话,UE和网络都有上下文。
若从5G通信系统移动到4G通信系统,上述注册请求消息为跟踪区域更新请求(Tracking Area Update Request)消息,该消息中携带的EPS承载状态参数中,包括上述为远端UE建立的、将要切换到4G通信系统的PDU会话的状态信息,即EBI(EPS承载上下文状态)bit值为0表示该PDU会话(或对应的PDN连接的默认EPS承载)为“去激活(inactive)”状态,表示不存在对应的承载,值为1表示该PDU会话(或对应的PDN连接的默认EPS承载)为“激活(active)”状态,表示存在对应的承载。
若存在至少一个第一通信连接可以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中,S810:中继UE在第二通信系统完成注册过程,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
若第一链路无法转移到第二通信系统,并且远端UE当前所处场景(例如地震、台风等紧急事件场景)需要进行网络通信,中继UE还可以请求将其先前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重新注册到第一通信系统,此S810可以为中继UE在第一通信系统的注册流程,详细可参见现有标准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S811:释放相关第一链路和/或第一通信连接。具体可参见上文S512,在此不再赘述。
由此,通过上述流程,处于空闲态的中继UE从第一通信系统移动到第二通信系统,中继UE为远端UE建立的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将远端UE与中继UE之间的无线通信链路同步更新,以尽可能地保障远端UE上的业务连续性。
基于相同的技术构思,如图9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的示意图,该装置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远端UE,可以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
如图9所示,该通信装置9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910、发送单元920和接收单元930。
处理单元910,用于建立第一链路和第一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远端用户设备UE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
发送单元920,用于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接收单元930,用于接收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发送的响应消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远端UE发送所述请求消息之前,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可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含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可被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信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处理单元还用于: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之前,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中继UE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以及/或者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若所述处理单元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包括: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切换响应,所述切换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以及/或者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保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若所述处理单元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且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将所述第二通信连接重新转换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若所述中继UE处于空闲态,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包括: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如图10所示,为本申请提供的另一种通信装置示意图。该装置可以是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远端UE,可以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
参阅图10,该通信装置10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1010、接收单元1020和发送单元1030。
处理单元1010,用于建立第一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远端用户设备UE的第一数据。
接收单元1020,用于接收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处理单元1010,用于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
所述发送单元1030,用于向所述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所述处理单元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包括:根据所述链路标识以及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是否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其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在所述发送单元向所述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之前,所述处理单元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之前,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保持所述第一链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的: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的;以及/或者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的。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在具体实现中,作为一种实施例,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如图11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用户设备的示意图。
该用户设备1100可以包括存储器1101、处理器1102、通信接口1103和总线1104,所述存储器1101中存储代码和数据,所述处理器1102、所述存储器1101和所述通信接口1103通过所述总线1104连接,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通信装置执行上述任一实施例的方法。
处理器1102可以是一个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微处理器,特定应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服务器IC),或一个或多个用于控制本申请方案程序执行的集成电路。
通信接口1103,使用任何收发器一类的装置,用于与其他设备或通信网络通信,如以太网,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networks,WLAN)等。
总线1104可包括一通路,在上述组件之间传送信息。
存储器1101可以是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或可存储静态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静态存储设备,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者可存储信息和指令的其他类型的动态存储设备,也可以是电可擦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lectrically er服务器able programmable read-only memory,EEPROM)、只读光盘(compact disc read-only memory,CD-ROM)或其他光盘存储、光碟存储(包括压缩光碟、激光碟、光碟、数字通用光碟、蓝光光碟等)、磁盘存储介质或者其他磁存储设备、或者能够用于携带或存储具有指令或数据结构形式的期望的程序代码并能够由计算机存取的任何其他介质,但不限于此。存储器可以是独立存在,通过总线1104与处理器相连接。存储器也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
其中,存储器1101用于存储执行本申请方案的计算机执行指令,并由处理器1102来控制执行。处理器1102用于执行存储器1101中存储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从而使通信装置实现本申请下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可选的,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计算机执行指令也可以称之为应用程序代码,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作具体限定。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取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种说明性的逻辑单元和电路可以通过通用处理器,数字信号处理器,专用集成电路(ASIC),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或其它可编程逻辑装置,离散门或晶体管逻辑,离散硬件部件,或上述任何组合的设计来实现或操作所描述的功能。通用处理器可以为微处理器,可选地,该通用处理器也可以为任何传统的处理器、控制器、微控制器或状态机。处理器也可以通过计算装置的组合来实现,例如数字信号处理器和微处理器,多个微处理器,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联合一个数字信号处理器核,或任何其它类似的配置来实现。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嵌入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单元、或者这两者的结合。软件单元可以存储于RAM存储器、闪存、ROM存储器、EPROM存储器、EEPROM存储器、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本领域中其它任意形式的存储媒介中。示例性地,存储媒介可以与处理器连接,以使得处理器可以从存储媒介中读取信息,并可以向存储媒介存写信息。可选地,存储媒介还可以集成到处理器中。处理器和存储媒介可以设置于ASIC中,ASIC可以设置于终端设备中。可选地,处理器和存储媒介也可以设置于终端设备中的不同的部件中。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结合具体特征及其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描述,显而易见的,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组合。相应地,本说明书和附图仅仅是所附权利要求所界定的本申请的示例性说明,且视为已覆盖本申请范围内的任意和所有修改、变化、组合或等同物。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27)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中继用户设备UE与远端用户设备UE建立第一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一数据;
所述中继UE建立第一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
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中继UE接收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发送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其中,若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所述中继UE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包括:
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切换响应,所述切换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UE向所述远端UE发送所述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UE根据第一信息,确定可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第一通信连接,其中,所述第一信息包含指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可被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信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UE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UE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中继UE根据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包括:
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以及/或者
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采用5G通信技术时,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包括5G网络切片信息,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采用4G通信技术时,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包括4G网络中PDN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以下至少一项:
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
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所述中继UE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包括:
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响应消息,保持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且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将所述第二通信连接重新转换为所述第一通信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1、6、或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9.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中继UE处于空闲态,所述中继UE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包括:
所述中继UE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注册请求,所述注册请求中携带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状态信息,所述状态信息用于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11.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13.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远端用户设备UE与中继用户设备UE建立第一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一数据;
所述远端UE接收所述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其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所述远端UE向所述中继UE发送所述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关联于所述中继UE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的切换响应,所述切换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所述第一链路的链路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所述第一链路;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包括:
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链路标识以及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确定所述第一链路是否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远端UE向所述中继UE发送响应消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请求消息中还包括第一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通知要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之前,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第一应用层信息,确定是否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所述第二链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响应消息中还包括第二应用层信息,所述第二应用层信息包括应用程序的标识或者应用层的标识,用于指示转移到所述第二通信系统的服务。
18.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不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远端UE保持所述第一链路。
19.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以下至少一项确定的:
所述第一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链路的QoS参数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链路的QoS参数、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的QoS参数、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的QoS参数中的至少一项映射生成的;以及/或者
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网络切片信息是所述中继UE根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确定的,其中,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采用5G通信技术时,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包括5G网络切片信息,在所述第一通信连接采用4G通信技术时,所述第一通信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包括4G网络中PDN连接关联的网络切片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链路和/或所述第二链路为终端直通D2D链路。
22.根据权利要求13-1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系统为第五代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通信系统为第四代通信系统。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网络PDN连接,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协议数据单元PDU会话;或者
所述第一通信连接为PDU会话,所述第二通信连接为PDN连接。
24.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发送单元和接收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建立第一链路和第一通信连接,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远端用户设备UE的第一数据;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向所述远端UE发送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所述远端UE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发送的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其中,若所述发送单元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所述接收单元接收到所述响应消息,所述发送单元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包括:
若所述响应消息指示所述远端UE支持所述第二链路,所述发送单元根据所述响应消息,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切换响应,所述切换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25.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单元、接收单元和发送单元;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建立第一链路,所述第一链路用于传输远端用户设备UE的第一数据;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中继UE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的过程中,或者在将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第二通信连接后发送的请求消息,所述请求消息用于通知所述远端UE将所述第一链路转换为第二链路,其中,所述第一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一数据传输至第一通信系统,所述第二链路用于传输所述远端UE的第二数据,所述第二通信连接用于将所述第二数据传输至第二通信系统,所述请求消息中包括所述第二链路对应的连接相关信息,所述连接相关信息包括服务质量QoS参数、网络切片信息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处理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连接相关信息确定响应消息,其中,所述响应消息用于指示所述远端UE是否支持所述第二链路;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向所述中继UE发送所述响应消息,所述响应消息关联于所述中继UE向所述第二通信系统发送的切换响应,所述切换响应用于指示将所述第一通信连接转换为所述第二通信连接。
26.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代码和数据,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连接,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12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27.一种用户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包括存储器、处理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中存储代码和数据,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连接,所述处理器运行所述存储器中的代码使得所述用户设备执行上述权利要求13-23中任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89090.3A CN113630821B (zh) | 2020-05-09 | 2020-05-09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PCT/CN2021/078934 WO2021227608A1 (zh) | 2020-05-09 | 2021-03-03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89090.3A CN113630821B (zh) | 2020-05-09 | 2020-05-09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30821A CN113630821A (zh) | 2021-11-09 |
CN113630821B true CN113630821B (zh) | 2023-03-10 |
Family
ID=78377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89090.3A Active CN113630821B (zh) | 2020-05-09 | 2020-05-09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30821B (zh) |
WO (1) | WO2021227608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3245453A1 (zh) * | 2022-06-21 | 2023-12-28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一种消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
WO2024065440A1 (en) * | 2022-09-29 | 2024-04-04 | Zte Corporation | Method for relay communications |
CN118317393A (zh) * | 2023-01-09 | 2024-07-0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链路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 |
WO2024259565A1 (zh) * | 2023-06-19 | 2024-12-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无线通信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
Citations (2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75626A (zh) * | 2011-12-06 | 2014-08-0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执行用户装备在不同无线电接入网之间的切换的装置和方法 |
CN104509162A (zh) * | 2012-07-13 | 2015-04-0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移动中继节点的切换用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5246027A (zh) * | 2015-09-25 | 2016-01-13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D2d中继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6162676A (zh) * | 2015-03-25 | 2016-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设备直通系统中继状态确定方法及装置 |
CN106162777A (zh) * | 2015-04-09 | 2016-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中继节点切换方法及系统 |
CN106550412A (zh) * | 2015-09-21 | 2017-03-29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106793158A (zh) * | 2016-11-26 | 2017-05-3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状态管理方法及装置 |
WO2018006253A1 (zh) * | 2016-07-04 | 2018-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链路失败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通信系统 |
CN107690165A (zh) * | 2016-08-05 | 2018-02-13 |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基站、中继用户设备及系统 |
EP3297329A2 (en) * | 2011-04-29 | 2018-03-21 |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 Wireless device handoff between wireless networks |
CN107950058A (zh) * | 2015-09-08 | 2018-04-20 | 苹果公司 | 直接和中继连接之间的活动通信会话切换 |
CN108024295A (zh) * | 2016-11-03 | 2018-05-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中继转移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
WO2018082054A1 (zh) * | 2016-11-04 | 2018-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
CN108512878A (zh) * | 2017-02-28 | 2018-09-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业务管理方法及其装置 |
CN108541389A (zh) * | 2015-05-14 | 2018-09-1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基于链路质量的中继选择的系统、方法和设备 |
CN108738126A (zh) * | 2017-04-24 | 2018-11-02 | 株式会社东芝 |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
CN109151928A (zh) * | 2017-06-19 | 2019-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09246745A (zh) * | 2017-05-03 | 2019-01-1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移动性管理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
CN109246793A (zh) * | 2017-05-17 | 2019-0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链接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9479189A (zh) * | 2016-07-21 | 2019-03-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中通过侧链路发现用户设备(ue)的系统和方法 |
CN110087340A (zh) * | 2018-01-25 | 2019-08-02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
CN110169097A (zh) * | 2017-01-09 | 2019-08-23 | Idac控股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 |
CN110178441A (zh) * | 2017-01-09 | 2019-08-27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具有与远程ue的连接的中继ue连接网络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10392403A (zh) * | 2018-04-19 | 2019-10-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0603892A (zh) * | 2017-05-05 | 2019-12-20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通信系统中的中继 |
CN110611943A (zh) * | 2018-06-15 | 2019-12-24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选Relay UE的方法和设备 |
CN110662266A (zh) * | 2018-06-29 | 2020-01-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Iab节点的切换方法、iab节点和宿主基站 |
CN110708106A (zh) * | 2019-09-21 | 2020-01-17 | 江阴市质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的通讯中继装置 |
WO2020090988A1 (en) * | 2018-10-31 | 2020-05-0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conditional handovers for wireless backhaul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FI20040280A0 (fi) * | 2004-02-23 | 2004-02-23 | Nokia Corp | Menetelmä pakettikytkentäisen kanavanvaihdon suorittamiseksi matkaviestinjärjestelmässä |
US10516986B2 (en) * | 2015-08-12 | 2019-12-24 | Lg Electronics Inc. | Method for discovering relay UE via D2D link at UE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
US10292184B2 (en) * | 2016-05-11 | 2019-05-14 |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 System and method for relay device discovery |
EP3603232B1 (en) * | 2017-03-31 | 2024-08-21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Terminal and relay devices and methods |
-
2020
- 2020-05-09 CN CN202010389090.3A patent/CN113630821B/zh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3-03 WO PCT/CN2021/078934 patent/WO2021227608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297329A2 (en) * | 2011-04-29 | 2018-03-21 | Empir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LLC | Wireless device handoff between wireless networks |
CN103975626A (zh) * | 2011-12-06 | 2014-08-06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执行用户装备在不同无线电接入网之间的切换的装置和方法 |
CN104509162A (zh) * | 2012-07-13 | 2015-04-08 |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 移动中继节点的切换用的方法、设备和系统 |
CN106162676A (zh) * | 2015-03-25 | 2016-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设备直通系统中继状态确定方法及装置 |
CN106162777A (zh) * | 2015-04-09 | 2016-11-23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中继节点切换方法及系统 |
CN108541389A (zh) * | 2015-05-14 | 2018-09-14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用于基于链路质量的中继选择的系统、方法和设备 |
CN107950058A (zh) * | 2015-09-08 | 2018-04-20 | 苹果公司 | 直接和中继连接之间的活动通信会话切换 |
CN106550412A (zh) * | 2015-09-21 | 2017-03-29 | 索尼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和无线通信方法 |
CN105246027A (zh) * | 2015-09-25 | 2016-01-13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D2d中继资源配置方法、装置及系统 |
WO2018006253A1 (zh) * | 2016-07-04 | 2018-01-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链路失败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通信系统 |
CN109328483A (zh) * | 2016-07-04 | 2019-02-1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无线链路失败处理方法、相关设备及通信系统 |
CN109479189A (zh) * | 2016-07-21 | 2019-03-15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设备到设备(d2d)通信中通过侧链路发现用户设备(ue)的系统和方法 |
CN107690165A (zh) * | 2016-08-05 | 2018-02-13 | 北京信威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网络连接的方法、基站、中继用户设备及系统 |
CN108024295A (zh) * | 2016-11-03 | 2018-05-11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中继转移方法及装置、终端、基站 |
WO2018082054A1 (zh) * | 2016-11-04 | 2018-05-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
CN106793158A (zh) * | 2016-11-26 | 2017-05-31 |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终端状态管理方法及装置 |
CN110178441A (zh) * | 2017-01-09 | 2019-08-27 | Lg 电子株式会社 | 无线通信系统中由具有与远程ue的连接的中继ue连接网络的方法及其装置 |
CN110169097A (zh) * | 2017-01-09 | 2019-08-23 | Idac控股公司 | 无线通信系统的中继 |
CN108512878A (zh) * | 2017-02-28 | 2018-09-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业务管理方法及其装置 |
CN108738126A (zh) * | 2017-04-24 | 2018-11-02 | 株式会社东芝 | 通信中继系统及方法 |
CN109246745A (zh) * | 2017-05-03 | 2019-01-18 |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 一种移动性管理的方法、网络侧设备及终端 |
CN110603892A (zh) * | 2017-05-05 | 2019-12-20 |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 设备到设备通信系统中的中继 |
CN109246793A (zh) * | 2017-05-17 | 2019-01-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多链接的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CN109151928A (zh) * | 2017-06-19 | 2019-01-04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切换方法、装置和系统 |
CN110087340A (zh) * | 2018-01-25 | 2019-08-02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中继传输的方法及设备 |
CN110392403A (zh) * | 2018-04-19 | 2019-10-29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0611943A (zh) * | 2018-06-15 | 2019-12-24 | 海信集团有限公司 | 一种重选Relay UE的方法和设备 |
CN110662266A (zh) * | 2018-06-29 | 2020-01-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Iab节点的切换方法、iab节点和宿主基站 |
WO2020090988A1 (en) * | 2018-10-31 | 2020-05-07 | Sharp Kabushiki Kaisha |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using conditional handovers for wireless backhaul |
CN110708106A (zh) * | 2019-09-21 | 2020-01-17 | 江阴市质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可穿戴设备的通讯中继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Introduction of option 3 – Dual Connectivity with NR in E-UTRAN – RAN3 parts";Ericsson;《3GPP TSG-RAN WG3 Meeting #95bis R3-171152》;20170323;全文 * |
"UE-to-Network Relay selection";Ericsson;《3GPP TSG-RAN WG2 #90 Tdoc R2-152461》;20150515;正文第2.1节以及附图1和2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227608A1 (zh) | 2021-11-18 |
CN113630821A (zh) | 2021-11-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630821B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EP3562182B1 (en) | Communication path switching method | |
KR102261172B1 (ko) |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 |
US11917449B2 (en) |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
JP5789047B2 (ja) | ローカルネットワークを介したトラヒックオフロード | |
CN109792651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设备 | |
US9832807B2 (en) | Method and device for mode switching | |
EP3826422A1 (en) | Resume request followed by release and redirect | |
US11071015B2 (en) | Access traffic steering/switching/splitting method in a network and network entity performing the same | |
CN104247553B (zh) | 建立连接的方法及设备 | |
CN113365293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KR102275383B1 (ko) | 세션 관리 방법 및 장치 | |
CN103891344B (zh) | 一种多用户协作通信的方法、设备及系统 | |
US12225615B2 (en) | Signaling handovers of terminals between user plane function network elements | |
CN111543084B (zh) | 执行移动通信设备在不同接入网络之间的切换的方法和系统 | |
JP2018148587A (ja) | マスター基地局装置、ユーザ端末、及び通信制御方法 | |
CN110650498B (zh) | 一种速率调整方法及其装置、系统 | |
JP2017511981A (ja) | 被中継ueへのトラヒック及び被中継ueからのトラヒックを中継するue(ue−r)でのデータレート制御 | |
TWI792616B (zh) | 從側鏈路中繼失敗中恢復的裝置和方法 | |
US11259218B2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handover of dual connectivity user equipment | |
US9699698B2 (en) | Network controller within core network and method for connection with terminal by network controller | |
CN116746085A (zh) |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 |
TW201836382A (zh) | 通信方法、輔網絡節點和終端 | |
JP2021505041A (ja) | システムおよびユーザ機器 | |
WO2016191951A1 (zh) | 近距离业务的通信路径切换方法、装置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