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612289A - 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612289A CN113612289A CN202111042305.5A CN202111042305A CN113612289A CN 113612289 A CN113612289 A CN 113612289A CN 202111042305 A CN202111042305 A CN 202111042305A CN 113612289 A CN113612289 A CN 113612289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harging
- unit
- switch
- chip
- coi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4146 energy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03990 capaci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8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1
- 241001422033 Thestylu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457 bidirection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65 energy consump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349 favoura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7/00—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charging or depolarising batteries or for supplying loads from batteries
- H02J7/0068—Battery or charger load switching, e.g. concurrent charging and load supply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SUPPLYING OR DISTRIBUTING ELECTRIC POWER; SYSTEMS FOR STORING ELECTRIC ENERGY
- H02J50/0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J50/40—Circuit arrangements or systems for wireless supply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using two or more transmitting or receiving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Charge And Discharge Circuits For Batterie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该充电模组包括:充电芯片、第一充电单元和第二充电单元;充电芯片与蓄电单元连接;第一充电单元与充电芯片连接;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连接,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二端连接于第一充电单元和充电芯片之间的一个连接端;充电模组在第一工作模式下,从第一充电单元输入的交流电传输至第二充电单元和/或蓄电单元,且充电芯片工作于全桥整流模式;在第二工作模式下,蓄电单元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充电芯片传输至第二充电单元,且充电芯片工作于半桥逆变模式,和/或,直流电通过充电芯片传输至第一充电单元,且充电芯片工作于全桥逆变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电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无线充电技术的发展,电子设备不仅需要正向无线充对自身设备充电,还可以反向对多种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双向无线充电技术可以为用户带来更好的充电体验。
目前,在同一电子设备中实现双向无线充电技术一般是需要电子设备具有两套无线充电模组,一套无线充电模组用于为电子设备本身进行无线充电,另外一套无线充电模组用于该电子设备对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由于用于对电子设备本身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模组与电子设备对外部设备进行充电的充电模组之间相独立,需要两个无线充电芯片来实现同一电子设备的双向无线充电,占用空间大,不利于电路板的空间布局,且成本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以解决目前在同一电子设备实现双向无线充电的充电模组,存在占用空间大、成本高的问题。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申请是这样实现的: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充电模组,包括:
充电芯片,所述充电芯片与蓄电单元连接;
第一充电单元,所述第一充电单元与所述充电芯片连接;
第二充电单元,所述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是所述第一充电单元与所述充电芯片连接的一个连接端;
其中,所述充电模组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输入的交流电传输至所述第二充电单元,和/或,所述交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传输至所述蓄电单元,且所述充电芯片工作于全桥整流模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蓄电单元输出的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传输至所述第二充电单元,且所述充电芯片工作于半桥逆变模式,和/或,所述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传输至所述第一充电单元,且所述充电芯片工作于全桥逆变模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第一方面所述的充电模组。
这样,本申请的上述方案中,在基于第一充电单元进行无线充电时,通过一个充电芯片可以同时实现一路将从第一充电单元获得的交流电通过全桥整流以对蓄电单元进行充电,以及另一路将从第一充电单元获得的交流电通过第二充电单元对外供电;并且,在通过蓄电单元对外供电时,充电芯片还可以实现一路将蓄电单元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全桥逆变后向第一充电单元供电,以及另一路将蓄电单元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半桥逆变后向第二充电单元供电,即通过一个充电芯片可以实现双向、多路无线充电功能,从而可以减少空间占用,便于电路板的空间布局,并有利于降低成本。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模组的框图之一;
图2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模组的框图之二;
图3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模组的电路示意图之一;
图4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模组的框图之三;
图5表示本申请实施例的充电模组的电路示意图之二。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附图更详细地描述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虽然附图中显示了本申请的示例性实施例,然而应当理解,可以以各种形式实现本申请而不应被这里阐述的实施例所限制。相反,提供这些实施例是为了能够更透彻地理解本申请,并且能够将本申请的范围完整的传达给本领域的技术人员。
如图1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充电模组,包括:充电芯片11、第一充电单元12和第二充电单元13。
所述充电芯片11与蓄电单元14连接;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与所述充电芯片11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15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是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与所述充电芯片11连接的一个连接端。
其中,所述充电模组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输入的交流电传输至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和/或,所述交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11传输至所述蓄电单元14,且所述充电芯片11工作于全桥整流模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11传输至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且所述充电芯片11工作于半桥逆变模式,和/或,所述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11传输至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且所述充电芯片11工作于全桥逆变模式。
可选地,所述蓄电单元14可以是电池等蓄电装置或其他蓄电设备,如该充电模组设置于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设备中的情况下,该充电模组可以与电子设备中的电池连接。
可选地,该充电芯片11可以包括:桥式变换电路、低压差线性稳压器(low dropoutregulator,LDO)、处理器及其它电路模块。其中,桥式变换电路可以用于将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和/或,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其他电路模块可以包括:M0处理器、电源驱动和偏置电路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可选地,该第一电压端15可以是接地端,或者其他非零电压值的稳定电压端,以使得该第二充电单元13工作时可以构成回路即可,本申请实施例不以为限。
可选地,第一充电单元12可以作为蓄电单元14的充电单元,如该第一充电单元12与无线充电底座耦合时,可以从该无线充电底座处获得交流电,并经过充电芯片11进行功率转换得到符合该蓄电单元14电压要求的直流电,从而对该蓄电单元14进行充电。
当然,在该第一充电单元12与无线充电底座耦合时,该第一充电单元12还可以向该第二充电单元13供电,该第二充电单元13可以作为对外充电的充电单元(如针对配置有手写笔的电子设备,该对外充电的充电单元可以用于对手写笔进行充电)。
可选地,该第一充电单元12还可以作为对外充电的充电单元,如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经过充电芯片11进行功率转换得到交流电后,得到符合对外供电需求的交流电,并传输至第一充电单元12,从而该第一充电单元12可以对外供电。
当然,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经过充电芯片11也可以传输至第二充电单元13,即蓄电单元14也可以通过第二充电单元13对外供电。
上述方案中,在基于第一充电单元12进行无线充电时,通过一个充电芯片11可以同时实现一路将从第一充电单元12获得的交流电通过全桥整流以对蓄电单元14进行充电,以及另一路将从第一充电单元12获得的交流电通过第二充电单元13对外供电;并且,在通过蓄电单元14对外供电时,充电芯片11还可以实现一路将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全桥逆变后向第一充电单元12供电,以及另一路将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通过半桥逆变后向第二充电单元13供电,即通过一个充电芯片11可以实现双向、多路无线充电功能,从而可以减少空间占用,便于电路板的空间布局,并有利于降低成本。
此外该方案中,在通过蓄电单元14对外供电时,充电芯片11具有通过第一充电单元12对外供电的全桥逆变模式,以及通过第二充电单元13对外供电的半桥逆变模式,这样在通过一个充电芯片11实现双向、多路无线充电功能时,可以兼容多种充电需求的场景,如通过全桥逆变模式对外供电可以保证大功率需求,通过半桥逆变模式对外供电可以保证较宽的充电范围等。
可选地,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包括:第二储能元件132和第二充电线圈131。
其中,所述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15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储能元件132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或者,所述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储能元件132与所述第一电压端15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具体的,由第一充电单元12向第二充电线圈131供电的过程,即是从第一充电单元12获得的交流电直接传输至第二充电线圈131和第二储能元件132。由蓄电单元14向第二充电线圈131供电的电流变换过程可以是:在充电芯片11的桥式变换电路工作的前半周期,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经过充电芯片11传输出至第二充电线圈131和第二储能元件132,此时第二储能元件132进行充电,且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电流方向为第一方向;在桥式变换电路工作的后半周期,由第二储能元件132放电,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电流方向为第二方向,且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从而在第二充电线圈131上形成交流的磁能。
可选地,第二充电单元13也可以作为蓄电单元14的充电单元,与上述第一充电单元12的原理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可选地,如图3所示,所述第二储能元件132可以包括:第二电容C2;所述第二电容C2串联于所述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15之间,或者所述第二电容C2串联于所述第二充电线圈13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
该实施例中,该第二电容C2可以作为储能元件,提供蓄电单元14通过第二充电线圈131对外供电时,在第二充电线圈131产生交流磁能,并且在该第二电容C2的作用下,第二充电线圈131可以传输更大的功率。
可选地,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一开关单元16;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6串联于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15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开关单元16串联于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
其中,第一开关单元16可以包括可控开关S1(如单刀单掷开关、可控晶体管等),可控开关S1具有导通状态和关断状态,即该第一开关单元16具有导通状态和关断状态。
当第一开关单元16处于导通状态时,该第二充电单元13可以通过第一充电单元12从无线充电底座获得电能,或者通过充电芯片11从蓄电单元14处获得电能,以对外供电;或者,该第二充电单元13可以从外部设备(如无线充电底座或者其他无线供电设备)获得电能传输给第一充电单元12或通过充电芯片11传输给蓄电单元14。
当第一开关单元16处于关断状态时,第二充电单元13不工作,这样在不需要第二充电单元13工作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控制第一开关单元16的关断,减少第一充电单元12工作时,在该第二充电单元13上的功率损耗。
可选地,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包括:第一储能元件122和第一充电线圈121。
其中,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储能元件122与所述充电芯片1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芯片11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可选地,所述充电芯片11的第一输入端可以是桥式变换电路的其中一个桥臂输入端,所述充电芯片11的第二输入端可以是桥式变换电路的另一个桥臂输入端。
例如: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一端可以连接于充电芯片11的桥式变换电路的第一桥臂输入端,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于充电芯片11的桥式变换电路的第二桥臂输入端;该第一储能元件122可以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桥臂输入端之间,或者该第一储能元件122可以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桥臂输入端之间。
可选地,所述第一储能元件122包括:第一电容C1;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C1与所述充电芯片11的第一输入端连接,即所述第一电容C1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与所述充电芯片11之间。
例如:该第一电容C1可以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一端与所述充电芯片11的桥式变换电路的第一桥臂输入端之间,或者该第一电容C1可以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芯片11的桥式变换电路的第二桥臂输入端之间。
该实施例中,在第一充电线圈121为第二充电线圈131和/或蓄电单元14供电时,第一充电线圈121感应无线充电底座发射的交流能量,并且在第一电容C1的作用下,可以获得更大的功率;如果通过蓄电单元14反向为其它设备充电时,第一充电线圈121向外发射交流能量,并且在第一电容C1的作用下,可以传输更大的功率。
如图3所示,所述充电芯片11包括:桥式变换电路111;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通过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与所述蓄电单元14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是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与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之间连接的连接端。
例如: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一端可以连接于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的第一桥臂输入端,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二端可以连接于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的第二桥臂输入端;该第一连接端可以是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桥臂输入端之间连接的连接端,或者是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桥臂输入端之间连接的连接端。
其中,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处于全桥整流模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在所述蓄电单元14输出的第二电能通过所述充电芯片11传输至所述第二充电线圈131和所述第二储能元件132时,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处于半桥逆变模式,在所述第二电能通过所述充电芯片11传输至所述第一充电线圈121时,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处于全桥逆变模式。
具体的,所述全桥整流模式下,该桥式变换电路111可以将从第一充电线圈121获得的交流电转换为直流电,并通过输出端Vout传输至蓄电单元14;所述半桥逆变模式下,该桥式变换电路111可以将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出给第二充电线圈131;所述全桥逆变模式下,该桥式变换电路111可以将蓄电单元14输出的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输出给第一充电线圈121。
可选地,所述充电芯片11包括: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和第四开关Q4;也即是所述桥式变换电路111包括:第一开关Q1、第二开关Q2、第三开关Q3和第四开关Q4;
所述第一开关Q1的第一端与所述蓄电单元14连接,所述第一开关Q1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充电单元13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开关Q3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Q3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压端18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Q2的第一端与所述蓄电单元14连接,所述第二开关Q2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Q4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Q4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18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电压端18可以为接地端,或者其他非零电压值的稳定电压端,以使得该第一充电单元12工作时可以构成回路即可,本申请实施例不以为限。
例如:在全桥整流模式下,在桥式变换电路111工作的前半个周期内(即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电流为第一方向),第一开关Q1和第四开关Q4处于导通状态,第二开关Q2和第三开关Q3处于关断状态;在桥式变换电路111工作的后半个周期(即第一充电线圈121的电流为第二方向),第二开关Q2和第三开关Q3处于导通状态,第一开关Q1和第四开关Q4处于关断状态,从而使得输出端Vout向蓄电单元14输出直流电,即整流过程。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相反。
相应的,全桥逆变模式可以理解为全桥整流模式的逆过程,与上述原理类似,这里不再赘述。
又例如:在半桥逆变模式下,第二开关Q2和第四开关Q4处于关断状态,在桥式变换电路111工作的前半个周期,第一开关Q1处于导通状态且第三开关Q3处于关断状态,蓄电单元14从输出端Vout输出的直流电经过第一开关Q1、第二电容C2、第二充电线圈131、可控开关S1到地,此时第二电容C2可以储能,且第二充电线圈131上的电流为第一方向;在桥式变换电路111工作的后半个周期,第一开关Q1处于关断状态且第三开关Q3处于导通状态,由第二电容C2放电,经过第三开关Q3、可控开关S1、第二充电线圈131,此时第二充电线圈131上的电流为第二方向,从而在第二充电线圈131上形成交流磁能。
该实施例中,将第二充电线圈131的一端接在桥式变换电路111的半桥臂上,另外一端通过一个可控开关S1接地,即实现第二充电线圈131可以通过充电芯片11内的桥式变换电路111的任一半桥作为逆变桥,实现第二充电线圈131可以通过充电芯片11从蓄电单元14获得交流电。
可选地,与桥式变换电路111连接的电压转换控制管Q5,用于将桥式变换电路111输出的电压变换为后级电路可接受的电压范围Vout;其中,充电芯片11除了可以包括上述桥式变换电路111以及电压转换控制管Q5以外,还可以包括其他电路模块,如M0处理器、电源驱动和偏置电路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如图4和图5所示,所述充电模组还包括:第二开关单元17,所述第二开关单元17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与所述充电芯片11之间。
其中,该第二开关单元17可以包括可控开关S2(如单刀单掷开关、可控晶体管等),可控开关S2具有导通状态和关断状态,即该第二开关单元17具有导通状态和关断状态。
该实施例中,通过在所述第一充电单元12与所述充电芯片11之间设置第二开关单元17,可以实现第一充电单元12与第二充电单元13通路各自独立,从而可以提升电路电气上的易用性。例如:在通过蓄电单元14为第二充电单元13供电时,可以控制该第二开关单元17处于关断状态,以降低第一充电单元12上的能量损耗,从而可以降低蓄电单元14反向为第二充电单元13供电时的能耗。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如上所述的充电模组,且能达到上述充电模组的技术效果,为避免重复,这里不再赘述。
参见图4和图5,以下结合第一充电单元12为用于对电子设备中的蓄电单元14进行充电的无线充电线圈,第二充电单元13为用于对电子设备配备的手写笔充电的手写笔充电线圈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充电模组的工作原理进行说明:
无线充电线圈(即第一充电线圈121)、充电芯片11和蓄电单元14可以构成电子设备进行无线充充电和电子设备反向为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的路径,如电子设备与无线充电底座耦合时,无线充电线圈可以从无线充电底座获得交流电并通过充电芯片11转换为直流电后传输给蓄电单元14,从而对蓄电单元14进行充电;电子设备反向为外部设备进行无线充电时,蓄电单元14输出直流电经充电芯片转换为交流电后传输到无线充电线圈,从而通过该无线充电线圈发射交流电给耦合到该无线充电线圈上的外部设备进行充电。
另外,手写笔充电线圈(即第二充电线圈131)的能量可以从两个路径获得,一是从电子设备中的蓄电单元14中获得,二是从无线充电线圈中获得。
其中,手写笔充电线圈从无线充电线圈中获得能量为:在电子设备通过无线充电线圈与无线充电底座耦合,即电子设备通过无线充电线圈进行充电时S2闭合,充电芯片11的输入端为交流电,即Q1与Q3之间的节点为交流电,当S1闭合后,从无线充电线圈中的交流电一部分流到手写笔充电线圈中。
其中,手写笔充电线圈从电子设备中的蓄电单元14中获得能量为:当S5闭合后,蓄电单元14向充电芯片11输出直流电,可以通过电子设备的应用程序处理器(ApplicationProcessor,AP)将充电芯片11设置为发射模式,即可将由Q1、Q3组成的半桥将直流电转换为交流电;如Q2、Q4处于关断状态,当Q1导通,Q3关断时,形成Q1、C2、手写笔充电线圈、S1、GND的回路,此时C2储能;当Q3导通,Q1关断时,由C2放电,形成C2、Q3、S1、手写笔充电线圈的回路,即在手写笔发射线圈上产生交流的磁能,实现对外发射能量。
可选地,在手写笔充电线圈从电子设备中的蓄电单元14中获得能量时,可以控制S2断开,从而在蓄电单元14通过手写笔充电线圈为手写笔充电时,减少在无线充电线圈(第一充电线圈121)造成的额外功率损耗。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以手写笔充电线圈采用半桥方式获取蓄电单元的电能为例进行的说明;此外,手写笔充电线圈还可以采用全桥方式获取蓄电单元的电能,如手写笔充电线圈的一端与桥式变换电路111的第一桥臂输入端连接,另一端与桥式变换电路111的第二桥臂输入端连接等,以实现全桥变换。当然,手写笔充电线圈还可以作为对蓄电单元进行充电的充电线圈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以此为限。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
尽管已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做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最后,还需要说明的是,在本文中,诸如第一和第二等之类的关系术语仅仅用来将一个实体或者操作与另一个实体或操作区分开来,而不一定要求或者暗示这些实体或操作之间存在任何这种实际的关系或者顺序。而且,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物品或者终端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所述的是本申请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所述的原理前提下还可以作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充电芯片,所述充电芯片与蓄电单元连接;
第一充电单元,所述第一充电单元与所述充电芯片连接;
第二充电单元,所述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一端与第一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二端与第一连接端连接,所述第一连接端是所述第一充电单元与所述充电芯片连接的一个连接端;
其中,所述充电模组具有第一工作模式和第二工作模式;在所述第一工作模式下,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输入的交流电传输至所述第二充电单元,和/或,所述交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传输至所述蓄电单元,且所述充电芯片工作于全桥整流模式;在所述第二工作模式下,所述蓄电单元输出的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传输至所述第二充电单元,且所述充电芯片工作于半桥逆变模式,和/或,所述直流电通过所述充电芯片传输至所述第一充电单元,且所述充电芯片工作于全桥逆变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包括:第一储能元件和第一充电线圈;
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储能元件与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二输入端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储能元件包括:第一电容;
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一电容与所述充电芯片的第一输入端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充电单元包括:第二储能元件和第二充电线圈;
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第二端通过所述第二储能元件与所述第一连接端端连接;
或者,
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第一端通过所述第二储能元件与所述第一电压端连接,所述第二充电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储能元件包括:第二电容;
所述第二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
或者,
所述第二电容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线圈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一开关单元;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一端与所述第一电压端之间;
或者,
所述第一开关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连接端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开关单元;
所述第二开关单元串联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与所述充电芯片之间。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充电芯片包括:第一开关、第二开关、第三开关和第四开关;
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蓄电单元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的第一端、所述第二充电单元的第一端和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的第二端与第二电压端连接;
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一端与所述蓄电单元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的第二端分别与所述第一充电单元的第二端和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一端连接,所述第四开关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电压端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充电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电压端和所述第二电压端均为接地端。
1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电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42305.5A CN113612289A (zh) | 2021-09-07 | 2021-09-07 | 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1042305.5A CN113612289A (zh) | 2021-09-07 | 2021-09-07 | 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612289A true CN113612289A (zh) | 2021-11-05 |
Family
ID=783426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1042305.5A Pending CN113612289A (zh) | 2021-09-07 | 2021-09-07 | 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612289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067019A (zh) * | 2018-09-05 | 2018-12-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充放电电路、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09546724A (zh) * | 2019-01-29 | 2019-03-29 | 江苏元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模无线充电单芯片架构 |
CN110741528A (zh) * | 2018-12-21 | 2020-01-3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池供电电路、待充电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
CN112514202A (zh) * | 2018-07-30 | 2021-03-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包括多个无线充电线圈的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12583138A (zh) * | 2021-02-26 | 2021-03-30 | 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模块与无线充电系统 |
-
2021
- 2021-09-07 CN CN202111042305.5A patent/CN113612289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2514202A (zh) * | 2018-07-30 | 2021-03-16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包括多个无线充电线圈的电子装置及其操作方法 |
CN109067019A (zh) * | 2018-09-05 | 2018-12-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充放电电路、方法、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CN110741528A (zh) * | 2018-12-21 | 2020-01-3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电池供电电路、待充电设备及充电控制方法 |
CN109546724A (zh) * | 2019-01-29 | 2019-03-29 | 江苏元勋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双模无线充电单芯片架构 |
CN112583138A (zh) * | 2021-02-26 | 2021-03-30 | 广东希荻微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充电模块与无线充电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KR101818773B1 (ko) | 공진 방식 무선 충전 시스템용 수신 전력 변환 장치 | |
JP5550785B2 (ja) | 非接触型の誘導電力伝送システムの回路 | |
WO2020169010A1 (zh) | 充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 |
CN107623440A (zh) | 电压转换电路和电源切换电路 | |
JP2017147824A (ja) | 電力変換装置 | |
CN209805437U (zh) | 充电系统和电子设备 | |
US20130249472A1 (en) | Ac-dc converter and charge and discharge system thereof | |
CN113452097B (zh) | 一种充电电路、方法、系统、电池和电子设备 | |
US11967906B2 (en) | Hybrid power conversion circuit | |
CN118100661B (zh) | 一种基于毫米波反馈的多输出功率转换器及电子设备 | |
US20030227364A1 (en) | Power transforming apparatus with multiple parallel-connected transformers | |
CN113612289A (zh) | 充电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113228488B (zh) | 整流器、逆变器及无线充电设备 | |
CN114094684B (zh) | 一种用于给电池充电的架构 | |
US20220149651A1 (en) | Power supply apparatus and power supply system | |
CN219372045U (zh) | 充电器的充电电路及充电器 | |
CN213585597U (zh) | 一种开关电源电路及aiot设备 | |
KR102634859B1 (ko) | 전력 합산기, 전력 제어 장치 및 전력 소비 장치 | |
CN222395463U (zh) | 充电电路和充电器 | |
CN222464225U (zh) | 运动能量回收与供电装置 | |
CN220754407U (zh) | 用于便携式储能电源的辅助供电电路和便携式储能电源 | |
US11863172B2 (en) | Single live line switch circuit and control method thereof | |
CN216721183U (zh) | 一种降压电路及车辆 | |
WO2022188048A1 (zh) | 充放电控制装置 | |
US20240178671A1 (en) | System for balancing and converting voltage output for photovoltaic module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