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96191B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96191B CN113596191B CN202110839104.1A CN202110839104A CN113596191B CN 113596191 B CN113596191 B CN 113596191B CN 202110839104 A CN202110839104 A CN 202110839104A CN 113596191 B CN113596191 B CN 113596191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pplication server
- edge application
- network element
- edge
- data networ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1—Setup of application sess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10—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 H04W28/14—Flow control between communication endpoints using intermediate storage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4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 H04L61/4505—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 H04L61/4511—Network directories; Name-to-address mapping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ies; using standardised directory access protocols using domain name system [D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7/00—Traffic control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7/10—Flow control; Congestion control
- H04L47/12—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 H04L47/125—Avoiding congestion; Recovering from congestion by balancing the load, e.g. traffic engineer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04—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 H04L67/101—Server selection for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network condi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01—Protocols
- H04L67/10—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 H04L67/1001—Protocols in which an application is distributed across nodes in the network for accessing one among a plurality of replicated servers
- H04L67/1036—Load balancing of requests to servers for services different from user content provisioning, e.g. load balancing across domain name server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7/00—Network arrangements or protocols for supporting network services or applications
- H04L67/14—Session management
- H04L67/146—Markers for unambiguous identification of a particular session, e.g. session cookie or URL-encod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8—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 H04W28/084—Load balancing or load distribution among network function virtualisation [NFV] entities; among edge computing entities, e.g. multi-access edge comp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2—Alternate rout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5/00—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5/28—Routing or path finding of packets in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using route fault recover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该方法包括: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然后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将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再由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采用本发明,可以降低网络资源的浪费。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智能终端的普及和快速发展,网络边缘产生的数据量迅速增长,进一步推动了边缘计算(Edge Computing)的发展。
目前,在支持边缘计算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Communication Technology,简称5G)中,终端设备(User Equipment,UE)可以通过边缘应用服务器(Edge Application Server,EAS)获得边缘应用服务(Edge ApplicationService)。在获得边缘应用服务之前,终端设备需要先发现合适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Internet Protocol)地址,现有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EAS Discovery)方式是根据域名系统(Domain Name System,DNS)机制查询获得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在这个过程中,5G核心网中的会话管理网元(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SMF)会根据查询获得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生成分流规则,中间用户面网元(I-UPF,Intermediate User PlaneFunction)根据分流规则为终端设备配置分流路径,然后由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EdgeApplication Server Discovery Function,EASDF)将IP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可以通过IP地址和分流路径访问到边缘应用服务器。但是,边缘应用服务可能对应有多个可用的IP地址,终端设备选择使用的IP地址是随机的,因此SMF需要为每个IP地址配置分流规则,并为I-UPF与所有IP地址相关联的L-PSA(Local Protocol Data Unit SessionAnchor,本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UPF都建立分流路径,未被终端设备选择的IP地址对应的分流路径会被闲置,造成网络资源浪费。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可以减少网络资源浪费。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会话管理网元接收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将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以使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中间用户面网元接收会话管理网元下发的分流规则;
分流规则是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的;分流规则用于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在接收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后,所选择得到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指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元装置,包括:
报告接收模块,用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标识符选择模块,用于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地址选择模块,用于将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规则生成模块,用于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
其中,标识符选择模块,包括:
第一获取单元,用于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获取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将与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标识符选择模块,包括:
第二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查询单元,用于查询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的负载情况;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根据负载情况在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标识符选择模块,包括: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预测单元,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在目标时间段内的预测负载平均情况;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根据预测负载平均情况在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标识符选择模块,包括:
轮询单元,用于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轮询单元,还用于根据轮询机制,从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上述网元装置,还包括:
路径建立模块,用于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规则下发模块,用于向中间用户面网元下发分流规则,以使中间用户面网元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用于将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其中,上述网元装置,还包括:
地址发送模块,用于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以使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元装置,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标识符选择模块,用于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地址选择模块,用于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发送模块,用于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以使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其中,上述网元装置,还包括:
响应发送模块,用于在分流规则生成且分流路径建立后,将携带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发送给终端设备。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元装置,包括:
规则接收模块,用于中间用户面网元接收会话管理网元下发的分流规则;分流规则是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的;分流规则用于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在接收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后,所选择得到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指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其中,上述网元装置,还包括:
请求转发模块,用于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分流路径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建立的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其中,请求转发模块,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目标业务访问请求;目标业务访问请求中携带有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转发单元,用于若在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查找到和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相同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则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其中,上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边缘应用服务;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包括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在通过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边缘应用服务访问失败后,由终端设备再次发起的业务访问请求中所携带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网元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网络接口;
上述处理器与上述存储器、上述网络接口相连,其中,上述网络接口用于提供数据通信网元,上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上述处理器用于调用上述计算机程序,以使网元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上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网元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网元设备执行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中,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然后,可以进一步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将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再由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会话管理网元不会为所有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分流规则,而是通过选择机制确定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后续中间用户面网元能够根据分流规则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对应的分流路径上,其中,该分流路径可以是会话管理网元建立的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由此可见,会话管理网元不用再建立所有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相关联的分流路径,可以减少分流路径会被闲置的情况发生,从而可以降低网络资源的浪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
图2a-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的场景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a-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场景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的交互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流路径的网络架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见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系统架构示意图。该系统架构可以应用于支持边缘计算的业务场景中。边缘计算是指在靠近物或数据源头的网络边缘侧,融合网络、计算存储、应用核心能力的平台,就近提供边缘智能服务,满足行业数字化在敏捷联接、实时业务、数据优化、应用智能安全与隐私保护等方面的关键需求。边缘计算使运营商和第三方服务能够靠近终端设备的接入点进行托管,从而通过减少传输网络上的端到端延迟和负载来实现高效的服务能力。
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简称5G)是具有高速率、低时延和大连接特点的新一代宽带移动通信技术,是实现人机物互联的网络基础设施。国际电信联盟(ITU)定义了5G应用中较为典型的场景,包括:增强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超可靠低延迟通信(Ultra-relai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URLLC)、超可靠低延迟通信和海量机器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of Communication,mMTC)、车联网(vehicle toeverything,V2X)等。一方面,上述eMBB场景提供大流量移动宽带业务,如高速下载、高清视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等,这些业务的峰值速率通常超过10Gbps,带宽的要求则高达几十Gbps,故此,会对无线中传、回传移动网络造成巨大的压力。因此,这些业务需求需要将业务尽可能下沉至网络边缘,以实现业务的本地分流。另一方面,URLLC场景及V2X场景可提供超高可靠超低时延通信,如自动驾驶、工业控制、远程医疗等,其要求端到端99.999%的高可靠性以及端到端小于1ms的超低时延,因此,这些业务需求也需要将业务下沉至网络边缘,以减少网络传输和多级业务转发带来的网络时延。
上述可知,5G的推广增加了对边缘计算的需求,此外,边缘计算与5G结合使用可以帮助遇到突发且持续的流量激增情况的网络解决带宽、速度和安全问题。
如图1所示,该系统架构可以包括边缘数据中心100以及终端集群,终端集群可以包括:终端设备200a、终端设备200b、终端设备200c、…、终端设备200n,边缘数据中心100可以包括多个边缘应用服务器(EAS),如边缘应用服务器100a、边缘应用服务器100b、…、边缘应用服务器100m。其中,终端集群之间可以存在通信连接,例如终端设备200a与终端设备200b之间存在通信连接,终端设备200a与终端设备200n之间存在通信连接。其中,边缘应用服务器之间可以存在通信连接,例如边缘应用服务器100a和边缘应用服务器100b之间存在通信连接。同时,终端集群中的任一终端设备可以与边缘数据中心100中的任一边缘应用服务器存在通信连接,例如终端设备200a与边缘应用服务器100a之间存在通信连接。其中,上述通信连接不限定连接方式,可以通过4G无线接入方式,也可以通过5G无线接入方式等,本申请在此不做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在移动通信中,如图1所示的系统架构还可以包括接入网、承载网(传输网)以及核心网,接入网中可以部署多个基站(如5G基站gNB),主要负责终端设备在无线侧的接入与管理;承载网可以由一系列运营商的交换和路由设备组成,主要用于传输基站与核心网之间的控制信令与用户数据;核心网则可以部署一系列核心网网元(“网元”也可称为“网络功能”),这些网元协同对终端设备进行鉴权、计费和移动性管理等,此处不对接入网和承载网进行展开描述。
为便于后续实施例的理解和说明,这里先对本申请实施例涉及到的主要核心网网元进行简要介绍,具体如下:
(1)SMF(Session Management Function,会话管理功能):是5G基于服务架构的一个功能单元,在本申请实施例中,SMF也可以称为会话管理网元,其主要功能如下:
(a)负责会话建立、删除和更新;
(b)用户面选择与控制;
(c)UE IP(UE,User Equipment,即终端设备或用户设备;IP,Internet Protocol,即互联网协议)地址分配和管理;
(d)控制和管理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可以向UPF下发各种策略执行业务流的处理。
(2)UPF(User Plane Function,用户面功能):UPF是5G核心网中唯一的处理数据的模块,在本申请实施例中,UPF也可以称为用户面网元,其主要功能如下:
(a)负责移动核心网用户面的数据路由和转发,并与外部数据网络(DataNetwork,比如运营商业务、互联网或者第三方业务等)互连;
(b)支持UE业务数据的路由和转发;
(c)接受SMF控制和管理,依据SMF下发的各种策略执行业务流的处理。
(3)PCF(Policy Control Function,策略控制功能):主要负责使用统一的策略框架来管理网络行为,并协同UDR(Unified Data Repository)中的用户信息,来执行相关的策略。在本申请实施例中,PCF也可以称为策略控制网元。
(4)EASDF(Edge Application Server Discovery Function,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功能):在本申请实施例中,EASDF也可称为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其主要功能如下:
(a)向NRF(Network Repository Function,网络仓库功能)注册以进行EASDF的发现和选择;
(b)根据SMF的指示处理DNS(Domain Name System,域名系统)消息,包括:
(b1)接收来自于SMF的DNS消息处理规则;
(b2)交换来自UE的DNS消息;
(b3)将DNS消息转发到C-DNS服务器(Central DNS server,中心域名系统服务器)或L-DNS服务器(Local DNS server,本地域名系统服务器)以进行DNS查询;
(b4)将ECS(EDNS Client Subnet,EDNS客户端子网,EDNS即ExtensionMechanisms for DNS,是一种扩展DNS机制)选项添加到针对一个FQDN(Fully QualifiedDomain Name,全限定域名/完全合格域名/全称域名)的DNS查询中;
(b5)将EASDF相关信息通知给SMF;
(b6)如果使用DoT(DNS over TLS,使用TLS协议来传输DNS协议)、DoH(DNS overHTTPS,使用HTTPS协议来传输DNS协议)或DNS over DTLS(使用数据包传输层安全性协议(即Datagram Transport Layer Security,DTLS)来传输DNS协议),则终止DNS安全。
需要说明的是,UPF可以通过数据面接口与SMF进行交互。EASDF可以通过数据面接口与PSA(PDU Session Anchor,即PDU会话锚点)UPF连接,可用于传输与UE交换的DNS消息。此外,可以在一个PLMN(Public Land Mobile Network,公共陆地移动网络)内部署多个EASDF实例,且5G核心网的网络功能与EASDF之间的交互发生在一个PLMN内。
在5G网络下,假设某个终端设备(如终端设备200a、终端设备200b、终端设备200c、以及终端设备200n中的任意一个)希望访问移动通信网外部的数据网络(Data Network,DN),例如Internet、WAP、企业内部网等,则该终端设备可以发起访问请求,基站可以将其请求的业务流转发至5G核心网(5G Core,可简称为5GC)中的核心网网元UPF,再通过核心网网元UPF转发后,发送到外部数据网络,5G核心网中的其它核心网网元则负责处理信令,控制整个流程。
进一步,为了获得更高效的服务交付,可以采用边缘计算来满足不同的业务需求。需要说明的是,在边缘计算场景下,一个边缘应用服务可能由通常部署在不同站点的多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如图1中的边缘应用服务器100a、边缘应用服务器100b、边缘应用服务器100m)提供服务,这些承载边缘应用服务的多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可能使用单个IP地址或不同的IP地址。通常情况下,某个应用的应用服务器可能部署在中心的应用服务器中,也可能部署在边缘应用服务器中。要想把该应用的业务流路由到边缘应用服务器(EdgeApplication Service),终端设备需要知道为该应用提供服务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终端设备可以进行发现以获取合适的边缘应用服务器(例如最近的一个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以便流量可以被本地路由到该边缘应用服务器,并且可以优化服务延迟、流量路由路径和用户服务体验。基于此,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是终端设备使用域名系统查找合适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的过程。其中,域名系统(DNS)是互联网的一项服务,它作为将域名和IP地址相互映射的一个分布式数据库,能够使用户更方便地访问互联网。
5G核心网支持终端设备和数据网络间的PDU连接业务,PDU连接业务通过PDU会话(即协议数据单元会话)的形式来体现,一个PDU会话是指一个终端设备与数据网络之间进行通讯的过程,也就是说,PDU会话建立后,也就建立起了该终端设备和数据网络之间的数据传输通道。需要说明的是,所有核心网数据必须经过核心网网元I-UPF转发,才可以流向外部网络,换言之,一个PDU会话对应的数据传输通道的连接实际是终端设备连接核心网网元I-UPF,核心网网元I-UPF同时连接数据网络。多个PDU会话建立时,均要通过核心网网元I-UPF来完成数据转发,为了缓解核心网的数据传输压力,当终端设备的新的PDU会话建立需要访问数据网络时,核心网网元SMF和核心网网元EASDF可以进行多次交互,使得核心网网元EASDF可以正确的处理DNS请求和DNS响应消息,并使得核心网网元SMF可以在核心网网元I-UPF上插入核心网网元L-PSA UPF来建立分流路径并配置分流规则,来实现数据流量的本地分流,核心网网元L-PSA UPF可以下沉到网络边缘部署,可以减少传输时延,从而缓解核心网的数据传输压力,提升网络数据处理效率。
可以理解,对于超大带宽的业务,通过移动边缘计算(如图1所示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就近部署,使超大带宽流量就近处理,可以极大减轻大带宽对骨干网络的冲击,典型场景如体育馆比赛直播、演唱会直播、移动内容分发等。
需要说明的是,核心网网元SMF对不同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配置的分流路径可能不同,核心网网元I-UPF上可能为一个PDU会话插入多个核心网网元L-PSA UPF来进行本地分流。但是终端设备获取边缘应用服务时仅需占用一个IP地址对应的分流路径,造成了网络资源的浪费。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在获取到至少两个合适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后,可以通过核心网网元SMF或者核心网网元EASDF来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DN Access Identifier,DNAI),然后从至少两个合适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中,选择与该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其中,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DNAI是指用户面访问一个或多个部署应用程序的DN的标识符。然后,核心网网元SMF仅需根据该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生成核心网网元I-UPF的分流规则,并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核心网网元L-PSA UPF和核心网网元I-UPF建立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关联的分流路径。可以理解的是,核心网网元EASDF也只需要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终端设备可以通过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来访问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获取边缘应用服务。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可用于边缘计算的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民用、商用、工业、军工等领域的终端应用产品,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智能手环等)、智能电脑、智能车载、智能家居、无人机、ATM机、摄像头、红绿灯、发电机或各类型的传感器等。边缘应用服务器可以是独立的物理服务器,也可以是多个物理服务器构成的服务器集群或者分布式系统,还可以是提供云数据库、云服务、云计算、云函数、云存储、网络服务、云通信、中间件服务、域名服务、安全服务、CDN、以及大数据和人工智能平台等基础云计算服务的云服务器。其中,终端设备和边缘应用服务器可以通过有线或无线方式进行直接或间接地连接,本申请实施例在此不做限制。
请一并参见图2a-图2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的场景示意图,该数据处理场景的实现过程主要在5G核心网内进行。本申请实施例以一个终端设备发起一个协议数据单元会话以获取边缘应用服务为例进行说明,如图2a所示,假设终端设备301(可以为上述图1所示的终端集群中的任一终端设备)向核心网300发起一个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建立请求3001(即上述图1所对应实施例中的PDU会话建立请求),会话管理网元300a(即上述图1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SMF)可以响应该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建立请求3001,通过策略控制网元(即上述图1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PCF)提供的PDU会话相关策略信息获取到边缘应用服务器部署信息,进而按照相关规则选择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即上述图1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EASDF),假设会话管理网元300a选择了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300b,则会话管理网元300a和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300b之间可以建立连接。在会话管理网元300a和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300b建立连接并完成协议数据单元会话建立的相关数据交互后,终端设备301可以发起域名系统查询请求3002,其中,域名系统查询请求3002用于查询可以获取提供终端设备301所需边缘应用服务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即上述图1所述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300b将根据该域名系统查询请求3002和域名系统服务器302进行数据交互,然后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302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3003。域名系统响应消息3003中包含合适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4,其中,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4可以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如图2a所示,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4中可以包含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2、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B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不同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可能会位于不同的边缘计算平台,因此所处的数据网络(即对应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可能会不同,为便于理解,假设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2对应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为A,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B1对应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为B,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对应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为C。
进一步的,请一并参见图2b,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300b会向会话管理网元300a发送携带该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4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3005。会话管理网元300a接收到域名系统消息报告3005后,需要先对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4中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进行选择,获取部分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如图2b所示,会话管理网元300a可以先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然后会话管理网元300a会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选择与该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假设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为C,则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6中包含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随后,会话管理网元300a会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6中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分流规则,下发给中间用户面网元300c(即上述图1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I-UPF)。同时,会话管理网元300a可以在中间用户面网元300c上插入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300d(即上述图1所对应的实施例中的核心网网元L-PSA UPF),其中,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300d是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即会话管理网元300a可以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300c与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300d之间的分流路径,该分流路径用于对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对应的业务流进行分流,换言之,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或者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均可以通过该分流路径实现。
进一步地,请一并参见图2c,在分流规则下发以及分流路径建立完以后,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300b会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6中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一并下发给终端设备301,终端设备301可以从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3006中任选一个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业务访问地址,去访问该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以获得边缘应用服务。假设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对应边缘应用服务器303,则终端设备301携带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的业务访问请求到达中间用户面网元300c后,其中,业务访问请求用于获取边缘应用服务,中间用户面网元300c识别到该业务访问请求携带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即可根据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该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300d,最后被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300d发送至边缘应用服务器303。可以理解的是,如果终端设备对边缘应用服务器303的访问失败后,可以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作为业务访问地址,重新发起携带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的业务访问请求,该携带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的业务访问请求到达中间用户面网元300c后,该业务访问请求同样会被中间用户面网元300c转发至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300d,随后,该业务访问请求会被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300d转发至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需要说明的是,图2a-图2c所示的数据处理场景中仅体现了与本申请实施例具有密切关系的核心网网元(包括SMF、EASDF、I-UPF和L-PSA UPF),实际业务场景中还会涉及到其它的核心网网元,例如AMF(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基站、PCF等,本申请实施例不进行展开。
请参见图3,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由会话管理网元(SMF)执行。如图3所示,该数据处理方法至少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101-步骤S103:
步骤S101,会话管理网元接收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所述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具体的,终端设备要启动一个边缘应用服务EAS,需要先知道为该边缘应用服务提供服务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终端设备的域名系统查询请求(DNSQuery)发送至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后,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可以向域名系统服务器查询合适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域名系统服务器响应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的域名系统查询请求后,可以将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告知给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其中,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可为网络之间互联的协议(Internet Protocol,IP)地址以及其他任意一种能够用于标识边缘应用服务器中节点的信息,比如IP地址。可以理解的是,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可以单独为终端设备提供该边缘应用服务。
步骤S102,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将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具体的,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可以不同。其中,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DN Access Identifier,DNAI)是指用户面访问一个或多个应用程序部署的数据网络DN的标识符。一个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可以对应一个或者多个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L-PSA UPF),不同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可以不同。同一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分流,可以通过该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实现。因此,可以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仅将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具体的,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法执行之前,可以先将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数据网络接入标识之间的映射关系写入预配置信息表中,然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时,可以根据预配置信息表,在该预配置信息表中查找每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作为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然后从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根据事先设定的选择规则获取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其中,选择规则可以是随机选择、轮流选择、负荷分担等等。
步骤S103,根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
具体的,分流规则又可以叫分流策略,会话管理网元通过配置各种分流策略来控制中间用户面网元执行业务流的处理。
可选的,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分流规则后,可以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然后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向中间用户面网元下发分流规则,中间用户面网元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然后,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可以将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可以理解的是,一个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可以对应一个或多个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在中间用户面网元上可以配置与该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对应的UL CL(Uplink classifier,上行分类器)来提供能力接口支持分流规则。分流规则中包含流量检测和流量转发规则,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分流规则可以配置为将目的地址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流量分流到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并最终发送到边缘应用服务器。UL CL可以根据流量检测和流量转发规则向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转发终端设备的业务流。UL CL配置完成,中间用户面网元和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建立完成。
可选的,会话管理网元在分流路径建立好且成功下发分流规则后,可以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然后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使得终端设备可以从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任选一个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业务访问地址,终端设备对该业务访问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会通过上述分流路径发送至该业务访问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进一步地,为便于理解上述步骤S102中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选择过程,请一并请参见图4a-图4c,图4a-图4c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场景示意图。假设会话管理网元获取到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400中包含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2、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B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1、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C2。
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具体过程可以为: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获取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然后将与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如图4a所示,会话管理网元可以从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集合400中随机选取一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比如通过随机函数获取到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2,随后,会话管理网元可以确定与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A2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为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A,然后,会话管理网元可以将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A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具体过程可以为: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查询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的负载情况;根据负载情况在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如图4b所示,会话管理网元依次查询每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得到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集合401,该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集合401包含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A、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B以及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C。然后,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找到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A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402a,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B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402b和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C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402c,然后可以通过查询历史分流规则以及当前分流路径连接状态等方法,来确定每个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对应的负载情况,然后进行比较,最后选择负载情况最优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对应的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可选的,会话管理网元可以获取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在目标时间段内的预测平均负载情况;然后根据预测平均负载情况在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即会话管理网元可以通过查询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对应的预测平均负载情况,其中,预测平均负载情况是指在目标时间段内(即未来时间段内,比如接下来十分钟,接下来一小时等等)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的平均负载情况,然后,选择预测平均负载情况最优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对应的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具体过程可以为: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根据轮询机制,从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如图4c所示,会话管理网元中可以包含一个轮询表集合403,该轮询表集合403中包含多个轮询表,如轮询表404,一个轮询表中包含具有轮询序列的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以及上次被选择的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标记。如图4c所示,会话管理网元会对轮询表集合403进行查询,获取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集合401对应的轮询表404。轮询表404中的轮询序列为A→B→C→A…,此时,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标记405标记的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为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B,说明上次被选择的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为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B。因此,会话管理网元会根据轮询序列,将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B的下一位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C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可以理解的是,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选择完成后,会话管理网元可以更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标记405,即用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标记405标记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C。
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会话管理网元在获取到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后,可以选择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然后可以从接收到的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随后基于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会话管理网元仅会在中间用户面网元上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创建分流路径,不用再建立所有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分流路径,可以降低网络资源的浪费,减轻核心网同时支持多条分流路径的负担。
进一步的,请参见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由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EASDF)执行。如图5所示,该数据处理方法至少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201-步骤S203:
步骤S201,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所述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具体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在获取到终端设备发送的域名系统查询请求后,将与域名系统服务器进行交互,然后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其中,域名系统查询请求用于获取给终端设备准备启动的边缘应用服务提供服务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步骤S202,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从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具体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在接收到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后,会先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然后根据该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域名系统响应消息中的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进行选择,确定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可以理解的是,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从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具体实现过程,和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会话管理网元选择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具体实现过程可以相同,换言之,上述图4a-图4c中对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选择可以发生在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中,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203,将包含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以使所述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具体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不再将域名系统响应消息中包含的所有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而是仅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不需要再对接收到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进行选择,直接根据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具有映射关系的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以及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然后在分流规则生成且分流路径建立后,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的选择过程可以由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来实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可以直接根据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来从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包含的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选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然后将该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会话管理网元仅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分流规则,并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可以降低网络资源的浪费,减轻核心网同时支持多条分流路径的负担。
进一步的,请参见图6,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处理方法可以由中间用户面网元(I-UPF)执行。如图3所示,该数据处理方法至少可以包括以下步骤S301-步骤S303:
步骤S301,中间用户面网元接收会话管理网元下发的分流规则。
具体的,该分流规则是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的,分流规则用于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其中,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在接收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后,所选择得到的。其中,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其中,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指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步骤S302,基于所述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所述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所述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服务器。
具体的,分流路径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建立的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具体的,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的过程,可以为: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目标业务访问请求,其中,目标业务访问请求中携带有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若在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查找到和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相同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则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换言之,中间用户面网元接收到终端设备的目标业务访问请求后,UL CL采用流过滤规则(例如检查终端设备发送的目标业务访问请求的目的IP地址/前缀)来决定是否将该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如果确定目标业务访问请求发送至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则将该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
具体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边缘应用服务;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包括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其中,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在通过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边缘应用服务访问失败后,由终端设备再次发起的业务访问请求中所携带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为便于理解,假设终端设备接收到可用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包括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1、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2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3,终端设备可以随机获取一个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如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1作为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起对该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1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访问请求来获取边缘应用服务,但是由于网络等问题,该终端设备对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1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访问失败了,终端设备可以从接收到的未被选择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选择一个新的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比如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3,终端设备可以发起对该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E3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业务访问请求来获取边缘应用服务。
本申请实施例中,中间用户面网元上不再需要插入多个上行分类器建立多条与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关联的分流路径,从而减少了网络资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7,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的交互示意图。如图7所示,整个交互过程主要涉及到终端设备UE、会话管理网元SMF、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EASDF、域名系统DNS服务器、可插入上行分类器UL CL的用户面网元UPF(即中间用户面网元I-UPF)、本地PDU会话锚点L-PSA用户面网元UPF(即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L-PSA UPF)。如图7所示,交互过程包括:
步骤S401,EASDF向DNS服务器发送DNS查询请求(DNS Query)。
具体的,DNS查询请求是UE发送给EASDF的查询请求,是UE为获取能提供边缘应用服务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发起的查询请求。EASDF可以在DNS Query消息中添加ECS选项,并将其发送到DNS服务器。
步骤S402,DNS服务器将DNS响应消息(DNS Responses)发送给EASDF。
具体的,EASDF可以从DNS服务器接收DNS Responses,并确定可以向UE发送DNSResponse。DNS Response中可以包含多个能为UE提供所需边缘应用服务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即多个EAS IP地址。
步骤S403,EASDF向SMF发送DNS消息报告。
具体的,如果DNS响应消息中的EAS IP地址或FQDN(完全合格的域名)与SMF提供的报告条件匹配,则EASDF可以通过调用包含EAS信息的Neasdf_DNSContext_Notify(EASDF的DNS上下文通知服务)服务向SMF发送DNS消息报告。其中,DNS消息报告中包含了EASDF接收到的多个EAS IP地址。需要说明的是,根据DNS消息处理规则,EASDF此时不会向UE发送DNS响应消息,而是等待SMF指令(在步骤S406中),即先缓存DNS响应消息。如无特别说明,本文件对EASDF提供的服务的名称,如Neasdf_DNSContext_Notify等,不做限定。
步骤S404,SMF响应DNS消息报告。
具体的,SMF调用Neasdf_DNSContext_Notify响应。
步骤S405,SMF根据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DNAI)确定分流地址,生成对应的分流规则。
具体的,SMF获取到DNS消息报告中的EAS IP地址后,会选择一个DNAI作为目标DNAI,然后根据目标DNAI和EAS IP地址的映射关系,获取与目标DNAI具有映射关系的EASIP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即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目标DNAI的选择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102的具体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可选的,目标DNAI的选择过程也可以放在步骤S403中进行,此时EASDF向SMF发送DNS消息报告中只会包含目标DNAI和与目标DNAI具有映射关系的EAS IP地址。具体实现可以参见上述图5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步骤S202,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然后,SMF可以基于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分流规则,然后发送到I-UPF,分流规则的生成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103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S406,I-UPF和L-PSA UPF之间建立分流路径。
具体的,SMF会确定需要插入I-UPF的与目标DNAI对应的上行分类器UL CL,然后配置UL CL来建立I-UPF和L-PAS UPF之间的分流路径,具体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103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步骤S407,SMF调用DNS消息处理规则,将DNS消息处理规则请求发送至EASDF。
具体的,SMF调用Neasdf_DNSContext_Update Request服务请求,将DNS消息处理规则请求发送至EASDF,其中,DNS消息处理规则用于指示EASDF向UE发送在步骤S403中缓存的DNS响应消息。
步骤S408:EASDF执行该DNS消息处理规则,并将响应消息发送给SMF。
具体的,EASDF调用Neasdf_DNSContext_Update Response响应SMF。
步骤S409:EASDF向UE发送包含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DNS响应消息。
具体的,EASDF向UE发送包含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DNS响应消息。UE可以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来获取响应的边缘应用服务,UE获取边缘应用服务的过程可以参见上述图6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步骤S303。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SMF可以将与目标DNAI具有映射关系的EAS IP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从而仅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来生成分流规则,不再需要对DNS服务器查询到的所有可用的EAS IP地址建立分流路径,以避免未被终端设备选择的EAS IP地址相关联的分流路径会被闲置,从而可以降低网络资源的浪费。
进一步地,请参见图8,图8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分流路径的网络架构示意图。如图8所示,该网络架构中涉及到终端设备801(User Equipment,UE)、接入网络802(Access Network,AN)、核心网的多个功能网元和中央数据网络803(Central DN)以及边缘数据网络804(EAS DN)。如图8所示,核心网的多个功能网元可以包括:可插入上行分类器(UL CL)的用户面功能805(即上述中间用户面网元I-UPF)、中心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用户面功能(Central Protocol Data Unit Session Anchor UPF,C-PSA UPF)806、本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用户面功能807(即上述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L-PSA UPF)、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808(Access and Mobility Management Function,AMF)、会话管理功能809(即上述会话管理网元)、网络开放功能810(Network Exposure Function,NEF)、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功能811(即上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网络存储功能812(Network RepositoryFunction,NRF)、策略控制功能813(Policy Control Function,PCF)、应用功能814(Application Function,AF)和统一数据管理815(Unified Data Management,UDM)。
核心网的功能网元可以提供服务化接口,其命名规则就是在功能体的名字前面加N。其中,服务化接口(Service-basedinterface)是类似微服务化架构的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来实现的功能体对外暴露的接口,这种接口只针对于单个功能体,而其他的功能体通过该功能体暴露的接口与此功能体进行交互,实际上这种机制提供了一种多对一访问的机制,并且由于采用服务注册和服务发现,相互之间无需相互知道对方地址即可访问。如图8所示,接入与移动管理功能808提供服务化接口8080(可称为Namf),会话管理功能809提供服务化接口8090可称为Nsmf),网络开放功能810提供服务化接口8100(可称为Nnef),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功能811提供服务化接口8080(可称为Neasdf),网络存储功能812提供服务化接口8080(可称为Nnrf),策略控制功能813提供服务化接口8080(可称为Npcf),应用功能814提供服务化接口8080(可称为Naf),统一数据管理815提供服务化接口8080(可称为Nudm)。功能网元通过服务化接口和其他功能网元进行交互。
网络架构中也可以包含参考点,参考点(reference point)类似于传统接口,就是两个不同功能体之间相互约定的互访问接口。两个功能体之间的参考点一般可以通过一个或更多的服务化接口来代替,从而提供完全相同却更灵活扩展性更好的实现,用户功能块之间的通信。如图8所示,参考点N1是终端设备801和接入与移动管理功能808之间的接口;参考点N2是接入网络802和接入与移动性管理功能808之间的接口;参考点N3是接入网络802和可插入上行分类器的用户面功能805之间的接口,可以采用GTP-U(一种隧道传输协议)协议进行用户数据的隧道传输;参考点N4是会话管理功能809和可插入上行分类器的用户面功能805之间的接口,也是会话管理功能809和中心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用户面功能806之间的接口;N6参考点是中心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用户面功能806和中央数据网络803之间的接口,也是本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用户面功能807和边缘数据网络804之间的接口,可支持专线或L2/L3层隧道,可基于IP地址与DN网络通信;N9参考点是中心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用户面功能806、本地协议数据单元会话锚点用户面功能807分别和可插入上行分类器的用户面功能805之间的接口。
可以理解的是,服务化接口和参考点是5G架构所引入的两种不同的网络实体之间的模型化交互方式,通过对网络功能块和网络实体之间的接口和连接的灵活的定义,来实现5G网络对于多样的、特定的服务类型在各个协议层的灵活的处理方法和处理流程的实现,根据上述网络架构,终端设备801可以接入边缘应用服务器EAS所在的边缘数据网络804。
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EASDF可以向DNS服务器查询UE可用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当EASDF接收到多个IP地址后,先将多个IP地址发送给SMF。SMF接收到多个IP地址时,会根据预配置的信息,确定每个IP地址与DNAI的映射关系,例如:DNAI#1:IP#1,IP#2;DNAI#2:IP#3,IP#4,IP#5,即DNAI#1和IP#1、IP#2具有映射关系,DNAI#2和IP#3、IP#4、IP#5具有映射关系。SMF可以根据IP地址与DNAI的映射关系来进一步确定所选择的IP地址。因为DNAI会影响I-UPF和L-PSA UPF的选择。不同的DNAI通常会对应不同的L-PSA UPF,所以当SMF接收到的业务IP地址对应多个DNAI时,SMF会选择一个目标DNAI,然后选择对应目标DNAI的IP地址作为分流地址,这样在建立用户面分流路径时,只需选择支持该目标DNAI的L-PSA UPF来建立分流路径。SMF可以选择对应于该目标DNAI的所有IP地址,将这些IP地址均作为UE的分流地址(即上述所说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这些IP地址均会与建立的分流路径关联),然后SMF将分流地址发送给EASDF,然后EASDF再将分流地址发送给UE。UE在后续发起业务访问时会任意选择这些分流地址中的一个分流地址进行业务访问,当该分流地址访问失败时,会从其他分流地址中选择一个分流地址再次发起业务访问。可选的,SMF可以仅选择目标DNAI对应的一个IP地址配置为UE的分流地址。
一个可行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EASDF向DNS系统查询UE可用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的IP地址,如果EASDF接收到DNS系统返回的多个IP地址,则EASDF可以根据预配置的信息,确定这些IP地址与DNAI的映射关系。然后EASDF可以选择一个目标DNAI,然后选择对应目标DNAI的IP地址,这样在建立用户面分流路径时,会选择支持该目标DNAI的L-PSA UPF来建立分流路径。EASDF会将对应目标DNAI的IP地址发送给SMF。SMF会把这些IP地址均作为UE的分流地址(即I-UPF上的分流规则中的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当SMF配置完成后,EASDF会将对应目标DNAI的分流地址发送给UE。UE在后续发起业务访问时会任意选择这些分流地址中的一个分流地址进行业务访问,当该分流地址访问失败时,会从其他分流地址中选择一个分流地址再次发起业务访问。可选的,EASDF可以仅选择目标DNAI对应的一个IP地址作为UE的分流地址。
采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获取到至少两个IP地址,然后,可以进一步选择目标DNAI,将至少两个IP地址中,与目标DNAI具有映射关系的IP地址,作为分流地址,再由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由此可见,本申请实施例中,会话管理网元不会为所有IP地址生成分流规则,而是通过选择机制确定出分流地址,使得后续只用建立与分流地址相关联的分流路径,而不用再建立所有可用的IP地址相关联的分流路径,以避免未被终端设备选择的IP地址相关联的分流路径会被闲置,从而可以降低网络资源的浪费。
请参见图9,图9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网元装置可以是运行于网元设备的一个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例如该网元装置为一个应用软件;该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相应步骤。如图9所示,该网元装置1可以包括:报告接收模块11、标识符选择模块12、地址选择模块13以及规则生成模块14。
报告接收模块11,用于会话管理网元接收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标识符选择模块12,用于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地址选择模块13,用于将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规则生成模块14,用于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
其中,报告接收模块11、标识符选择模块12、地址选择模块13以及规则生成模块14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的步骤S101-步骤S103,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9,标识符选择模块12可以包括:第一获取单元121以及第一确定单元122。
第一获取单元121,用于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获取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第一确定单元122,用于将与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第一获取单元121以及第一确定单元122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4a所对应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9,标识符选择模块12可以包括:第二获取单元123、查询单元124以及第二确定单元125。
第二获取单元123,用于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查询单元124,用于查询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的负载情况;
第二确定单元125,用于根据负载情况在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第二获取单元123、查询单元124以及第二确定单元125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4b所对应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9,标识符选择模块12可以包括:第三获取单元126、预测单元127以及第三确定单元128。
第三获取单元126,用于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预测单元127,用于获取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在目标时间段内的预测负载平均情况;
第三确定单元128,用于根据预测负载平均情况在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第三获取单元126、预测单元127以及第三确定单元128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4b所对应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9,标识符选择模块12可以包括:轮询单元129。
轮询单元129,用于获取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轮询单元129,还用于根据轮询机制,从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其中,轮询单元129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4c所对应实施例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9,上述网元装置1还可以包括:路径建立模块15以及规则下发模块16。
路径建立模块15,用于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规则下发模块16,用于向中间用户面网元下发分流规则,以使中间用户面网元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用于将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其中,路径建立模块15以及规则下发模块16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103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9,上述网元装置1还可以包括:地址发送模块17。
地址发送模块17,用于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以使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
其中,地址发送模块17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103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10,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网元装置可以是运行于网元设备的一个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例如该网元装置为一个应用软件;该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相应步骤。如图10所示,该网元装置2可以包括:接收模块21、标识符选择模块22、地址选择模块23以及发送模块24。
接收模块21,用于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标识符选择模块22,用于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地址选择模块23,用于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发送模块24,用于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以使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其中,接收模块21、标识符选择模块22、地址选择模块23以及发送模块24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5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201-步骤S203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10,该网元装置2还可以包括:响应发送模块25。
响应发送模块25,用于在分流规则生成且分流路径建立后,将携带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发送给终端设备。
其中,响应发送模块25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5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203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11,图1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网元装置可以是运行于网元设备的一个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代码),例如该网元装置为一个应用软件;该装置可以用于执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方法中的相应步骤。如图11所示,该网元装置3可以包括:规则接收模块31。
规则接收模块31,用于中间用户面网元接收会话管理网元下发的分流规则;分流规则是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的;分流规则用于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在接收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后,所选择得到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指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请参见图11,上述网元装置3还包括:请求转发模块32。
请求转发模块32,用于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分流路径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建立的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其中,请求转发模块32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6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302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11,请求转发模块32可以包括:接收单元321以及转发单元322。
接收单元321,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目标业务访问请求;目标业务访问请求中携带有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转发单元322,用于若在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查找到和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相同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则基于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其中,上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均用于为终端设备提供边缘应用服务;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包括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在通过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边缘应用服务访问失败后,由终端设备再次发起的业务访问请求中所携带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其中,接收单元321以及转发单元322的具体功能实现方式可以参见上述图6所对应实施例中步骤S302的描述,这里不再进行赘述。
请参见图12,图12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2所示,该网元设备1000可以包括:处理器1001,网络接口1003和存储器1004,此外,上述网元设备10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通信总线1002。其中,通信总线1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其中,网络接口1003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1004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1004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1001的存储装置。如图12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1004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以及设备控制应用程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元设备1000可以为会话管理网元。
在如图12所示的网元设备1000中,网络接口1003可提供网络通讯网元;而处理器1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1004中存储的设备控制应用程序,以使网元设备1000执行:
接收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将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网元设备1000可执行前文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对该数据处理方法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对采用相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也不再进行赘述。
此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且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前文提及的网元装置1所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且上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程序指令时,能够执行前文图3所对应实施例中对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描述,因此,这里将不再进行赘述。另外,对采用相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也不再进行赘述。对于本申请所涉及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请参见图13,图1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3所示,该网元设备2000可以包括:处理器2001,网络接口2003和存储器2004,此外,上述网元设备20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通信总线2002。其中,通信总线2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其中,网络接口2003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2004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2004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2001的存储装置。如图13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2004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以及设备控制应用程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元设备2000可以为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
在如图13所示的网元设备2000中,网络接口2003可提供网络通讯网元;而处理器2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2004中存储的设备控制应用程序,以使网元设备2000执行:
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从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将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以使会话管理网元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网元设备2000可执行前文图5所对应实施例中对该数据处理方法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对采用相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也不再进行赘述。
此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且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前文提及的网元装置2所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且上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程序指令时,能够执行前文图5所对应实施例中对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描述,因此,这里将不再进行赘述。另外,对采用相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也不再进行赘述。对于本申请所涉及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请参见图14,图1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元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4所示,该网元设备3000可以包括:处理器3001,网络接口3003和存储器3004,此外,上述网元设备30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个通信总线3002。其中,通信总线3002用于实现这些组件之间的连接通信。其中,网络接口3003可选的可以包括标准的有线接口、无线接口(如WI-FI接口)。存储器3004可以是高速RAM存储器,也可以是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存储器3004可选的还可以是至少一个位于远离前述处理器3001的存储装置。如图14所示,作为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存储器3004中可以包括操作系统、网络通信模块以及设备控制应用程序。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网元设备3000可以为中间用户面网元。
在如图14所示的网元设备3000中,网络接口3003可提供网络通讯网元;而处理器3001可以用于调用存储器3004中存储的设备控制应用程序,以使网元设备3000执行:
接收会话管理网元下发的分流规则;
分流规则是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的;分流规则用于将终端设备访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是由会话管理网元在接收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后,所选择得到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指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应当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网元设备3000可执行前文图6所对应实施例中对该数据处理方法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另外,对采用相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也不再进行赘述。
此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且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前文提及的网元装置3所执行的计算机程序,且上述计算机程序包括程序指令,当上述处理器执行上述程序指令时,能够执行前文图6所对应实施例中对上述数据处理方法的描述,因此,这里将不再进行赘述。另外,对采用相同方法的有益效果描述,也不再进行赘述。对于本申请所涉及的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实施例中未披露的技术细节,请参照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的描述。
上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网元装置或者上述网元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例如网元设备的硬盘或内存。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也可以是该网元设备的外部存储设备,例如该网元设备上配备的插接式硬盘,智能存储卡(smart mediacard,SMC),安全数字(secure digital,SD)卡,闪存卡(flash card)等。进一步地,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既包括该网元设备的内部存储单元也包括外部存储设备。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用于存储该计算机程序以及该网元设备所需的其他程序和数据。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还可以用于暂时地存储已经输出或者将要输出的数据。
此外,这里需要指出的是: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产品或计算机程序包括计算机指令,该计算机指令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网元设备的处理器从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读取该计算机指令,处理器执行该计算机指令,使得该网元设备执行前文图3、图5、图6任一个所对应实施例提供的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非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没有限定于已列出的步骤或模块,而是可选地还包括没有列出的步骤或模块,或可选地还包括对于这些过程、方法、装置、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他步骤单元。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网元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网元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网元,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及相关装置是参照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流程图和/或结构示意图来描述的,具体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方法流程图和/或结构示意图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可提供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结构示意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结构示意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结构示意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揭露的仅为本申请较佳实施例而已,当然不能以此来限定本申请之权利范围,因此依本申请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本申请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15)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会话管理网元接收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所述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将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根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包括:
从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获取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将与所述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作为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包括:
获取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查询所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的负载情况;
根据所述负载情况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包括:
获取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获取所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分别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在目标时间段内的预测平均负载情况;
根据所述预测平均负载情况在所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包括:
获取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分别具有映射关系的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得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根据轮询机制,从所述一个或多个待选择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中,确定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向所述中间用户面网元下发所述分流规则,以使所述中间用户面网元基于所述分流规则以及所述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所述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用于将所述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将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所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以使所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将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
8.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接收域名系统服务器发送的域名系统响应消息;所述域名系统响应消息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选择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从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将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作为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将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发送给会话管理网元,以使所述会话管理网元根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中间用户面网元的分流规则,建立中间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所述分流规则生成且所述分流路径建立后,将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发送给终端设备。
10.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中间用户面网元接收会话管理网元下发的分流规则;所述分流规则是根据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生成的;所述分流规则用于将终端设备访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是由所述会话管理网元在接收到边缘应用服务器发现网元发送的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后,所选择得到的;所述域名系统消息报告包含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指所述至少两个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具有映射关系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所述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所述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服务器;所述分流路径是由所述会话管理网元建立的中间用户面网元与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之间的分流路径。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所述分流规则以及分流路径将终端设备访问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包括: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目标业务访问请求;所述目标业务访问请求中携带有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若在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中查找到和所述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相同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则通过所述分流规则以及所述分流路径将所述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目标数据网络接入标识符对应的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以使所述边缘锚点用户面网元将所述目标业务访问请求转发至所述目标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应的边缘应用服务器用于为所述终端设备提供边缘应用服务;
所述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包括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和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所述第二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是在通过所述第一分流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对所述边缘应用服务访问失败后,由所述终端设备再次发起的业务访问请求中所携带的边缘应用服务器地址。
14.一种网元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以及网络接口;
所述处理器与所述存储器、所述网络接口相连,其中,所述网络接口用于提供数据通信功能,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所述处理器用于调用所述程序代码,以使所述网元设备执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5.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适于由处理器加载并执行权利要求1-13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5)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39104.1A CN113596191B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202310614962.5A CN116405461A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PCT/CN2022/102056 WO2023000935A1 (zh) | 2021-07-23 | 2022-06-28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EP22845100.1A EP4247049A4 (en) | 2021-07-23 | 2022-06-28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NETWORK ELEMENT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US18/327,938 US20230308951A1 (en) | 2021-07-23 | 2023-06-02 | Data processing method, network element device, and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39104.1A CN113596191B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14962.5A Division CN116405461A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6191A CN113596191A (zh) | 2021-11-02 |
CN113596191B true CN113596191B (zh) | 2023-05-26 |
Family
ID=78249520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14962.5A Pending CN116405461A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202110839104.1A Active CN113596191B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310614962.5A Pending CN116405461A (zh) | 2021-07-23 | 2021-07-23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230308951A1 (zh) |
EP (1) | EP4247049A4 (zh) |
CN (2) | CN116405461A (zh) |
WO (1) | WO2023000935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391194B2 (ja) * | 2019-09-18 | 2023-12-04 | テレフオンアクチーボラゲット エルエム エリクソン(パブル) | モバイルエッジコンピューティングにおけるローカルアプリケーションサーバディスカバリ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
CN113573326B (zh) * | 2020-04-28 | 2023-08-22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地址获取方法及装置 |
CN117157954A (zh) * | 2021-04-11 | 2023-12-01 |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 用于改进服务器发现处置程序的方法及设备 |
CN116405461A (zh) * | 2021-07-23 | 2023-07-07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US11950138B2 (en) * | 2021-11-17 | 2024-04-02 | Dish Wireless L.L.C. | Predictive user plane function (UPF) load balancing based on network data analytics |
CN116260795A (zh) * | 2021-12-10 | 2023-06-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选择边缘应用服务器的方法和装置 |
CN114339727B (zh) * | 2021-12-29 | 2023-08-15 |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 边缘平台、配置方法、装置、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16566950A (zh) * | 2022-01-28 | 2023-08-08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Ip地址确定方法及装置、标识确定方法及装置、及网元 |
CN117014987A (zh) * | 2022-04-29 | 2023-11-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CN114979090B (zh) * | 2022-05-27 | 2024-07-05 | 深圳市领创星通科技有限公司 | IPv6数据包处理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16056240B (zh) * | 2023-04-03 | 2023-06-23 |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 资源配置系统、方法及设备 |
CN116367204B (zh) * | 2023-05-31 | 2023-09-12 | 阿里巴巴(中国)有限公司 | 用户设备业务处理方法、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系统 |
WO2025014781A1 (en) * | 2023-07-07 | 2025-01-16 |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user plane function (upf) based pdu set handling data channel (pdc) operation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75564B1 (en) * | 2013-12-31 | 2014-07-08 | Limelight Networks, Inc. | Time based CDN traffic allocation |
CN110351777A (zh) * | 2018-04-03 | 2019-10-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指示业务分流的方法和装置 |
CN111083737A (zh) * | 2018-10-19 | 2020-04-28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边缘mec中数据的分流方法和装置 |
CN111866773A (zh) * | 2019-04-29 | 2020-10-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
WO2021138804A1 (en) * | 2020-01-07 | 2021-07-15 |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lving domain name in case of local access to data network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275160B (zh) * | 2017-07-17 | 2020-07-0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数据分流方法、设备及系统 |
WO2019083223A1 (ko) * | 2017-10-25 | 2019-05-02 |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 단말장치 및 데이터 송수신장치, 그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
CN112584437B (zh) * | 2019-09-30 | 2023-03-28 | 中国移动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 一种数据分流方法及装置 |
CN110912835B (zh) * | 2019-11-08 | 2023-04-07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业务分流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6405461A (zh) * | 2021-07-23 | 2023-07-07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2021
- 2021-07-23 CN CN202310614962.5A patent/CN116405461A/zh active Pending
- 2021-07-23 CN CN202110839104.1A patent/CN113596191B/zh active Active
-
2022
- 2022-06-28 EP EP22845100.1A patent/EP4247049A4/en active Pending
- 2022-06-28 WO PCT/CN2022/102056 patent/WO2023000935A1/zh unknown
-
2023
- 2023-06-02 US US18/327,938 patent/US20230308951A1/en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8775564B1 (en) * | 2013-12-31 | 2014-07-08 | Limelight Networks, Inc. | Time based CDN traffic allocation |
CN110351777A (zh) * | 2018-04-03 | 2019-10-1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指示业务分流的方法和装置 |
CN111083737A (zh) * | 2018-10-19 | 2020-04-28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边缘mec中数据的分流方法和装置 |
CN111866773A (zh) * | 2019-04-29 | 2020-10-30 |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数据的获取方法和装置 |
WO2021138804A1 (en) * | 2020-01-07 | 2021-07-15 | Nokia Shanghai Bell Co.,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solving domain name in case of local access to data network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5G MEC UPF选择及本地分流技术分析;陈云斌;王全;黄强;白云龙;;移动通信(01);第48-53页 * |
移动边缘计算技术及其本地分流方案;张建敏;谢伟良;杨峰义;武洲云;谢亮;;电信科学(07);第132-139页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96191A (zh) | 2021-11-02 |
CN116405461A (zh) | 2023-07-07 |
US20230308951A1 (en) | 2023-09-28 |
EP4247049A4 (en) | 2024-05-22 |
WO2023000935A1 (zh) | 2023-01-26 |
EP4247049A1 (en) | 2023-09-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596191B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US10958525B2 (en) | Network slice management method and apparatus | |
US12260264B2 (en) | Edge service provi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device by utilizing resources based on geographical coverage | |
CN112153098B (zh) | 一种应用迁移方法及装置 | |
JP7183416B2 (ja) | 時間依存ネットワーキング通信方法及び装置 | |
CN110896553B (zh) | 多接入边缘计算方法和平台、通信系统 | |
CN111565404B (zh) | 一种数据分流方法和装置 | |
CN113572835B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EP4247039A1 (en) | Computing-aware session management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device | |
CN110753335A (zh) | 信息传输方法、设备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3572864B (zh) | 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网元设备以及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5915196A (zh) | 一种链路状态检测方法、通信装置及通信系统 | |
CN118234008A (zh) | 网元发现方法及注册方法、接入控制网元、策略控制网元 | |
CN114071649A (zh) | 访问本地网络的方法和装置 | |
CN111315037B (zh) | 通信链路建立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EP4287689B1 (en) | Method for using a terminal device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wherein, regarding a specific user equipment functionality, the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initializes or provides a logical user equipment entity or functionality, system for using a terminal device in a telecommunications network, terminal device, program and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
WO2024114731A1 (zh) | 一种业务链策略处理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116866985A (zh) | 数据转发方法、网络系统及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 | |
CN117395720A (zh) | 会话管理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395738A (zh) | 网络接入方法、装置、设备、系统、存储介质和程序产品 | |
CN119383694A (zh) | 数据传输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存储介质及程序产品 | |
CN118283802A (zh) | 网络资源的处理方法及设备、电子设备及介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REG |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5384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