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86348B - 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 Google Patents
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86348B CN113586348B CN202010367278.8A CN202010367278A CN113586348B CN 113586348 B CN113586348 B CN 113586348B CN 202010367278 A CN202010367278 A CN 202010367278A CN 113586348 B CN113586348 B CN 11358634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oundation
- wind turbine
- reinforcement
- annular
- r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3—MACHINES OR ENGINES FOR LIQUIDS; WIND, SPRING, OR WEIGHT MOTORS; PRODUCING MECHANICAL POWER OR A REACTIVE PROPULSIVE THRUST,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03D—WIND MOTORS
- F03D13/00—Assembly, mounting or commissioning of wind motors; 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ransporting wind motor components
- F03D13/20—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or supporting wind motors; Masts or towers for wind motors
- F03D13/22—Foundat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nd motor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Wind turbines with rotation axis in wind direction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10/00—Energy generation through renewable energy sources
- Y02E10/70—Wind energy
- Y02E10/728—Onshore wind turbin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REA)
- Sustainable Energ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ind Mo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风机基础用于连接塔筒,风机基础包括:基础主体,具有预定的高度,基础主体在自身高度方向的一端用于连接塔筒;加强组件,环绕基础主体的外缘设置,加强组件包括环状加强体,环状加强体具有本体部以及由本体部围合形成的空腔,基础主体位于空腔内并与环状加强体连接。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风机基础能够用于与塔筒连接,满足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以及稳定性要求,且成本低廉。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风电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背景技术
风机基础用于安装、支撑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平衡风力发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载荷,以保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的运行,因此被广泛应用于风电行业。
现有的风机基础大多采用混凝土浇筑成的一体式结构,虽然能够满足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稳定性要求,但也存在相应的弊端,主要体现在由于风机基础完全依靠由混凝土浇筑的一体式结构来抵抗塔筒及其上部重型部件因风力等作用产生的弯矩,为了保证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性,混凝土浇筑成的一体式结构通常尺寸较大,成本较高,不利于风力发电机组的效益最大化。
因此,亟需一种新的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风机基础能够用于与塔筒连接,满足风力发电机组的安全以及稳定性要求,且成本低廉。
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出了一种风机基础,用于连接塔筒,风机基础包括:基础主体,具有预定的高度,基础主体在自身高度方向的一端用于连接塔筒;加强组件,环绕基础主体的外缘设置,加强组件包括环状加强体,环状加强体具有本体部以及由本体部围合形成的空腔,基础主体位于空腔内并与环状加强体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环状加强体包括具有镂空孔的镂空框架,镂空框架包括两个以上环形件以及两个以上固定件,各环形件间隔分布且均环绕基础主体,每个固定件与至少两个环形件连接,镂空孔形成于固定件与环形件之间。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环状加强体进一步包括加强板,至少一个镂空孔内设置有加强板,加强板与固定件和/或环形件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高度方向上,围合形成空腔的侧壁的正投影形状与外缘的正投影形状相匹配,环状加强体至少部分与基础主体直接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在高度方向上,围合形成空腔的侧壁的正投影尺寸大于等于外缘的正投影尺寸;加强组件进一步包括转接体,转接体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共同围绕外缘设置,每个转接体在自身延伸方向具有相对的第一端以及第二端,第一端与基础主体连接,第二端与环状加强体连接,其中,延伸方向与高度方向相交且夹角大于0°并小于等于90度。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加强组件进一步包括连接环,连接环套接于基础主体并与基础主体连接,连接环上设置有第一连接耳,第一端与第一连接耳活动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连接环由两个以上弧形单元拼接而成,第一连接耳设置于相邻两个弧形单元的拼接处;和/或,加强环内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第一加强筋环绕基础主体设置。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转接体至少部分延伸进入基础主体的内部并与基础主体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基础主体内部具有沿高度方向延伸的容纳腔,第一端伸入容纳腔;风机基础进一步包括均力件,均力件抵压于围合形成容纳腔的侧壁,第一端穿过并锁定于均力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环状加强体上设置有第二连接耳,第二端与第二连接耳活动连接;或者,环状加强体上设置有预埋件,预埋件至少部分延伸于环状加强体的内部,第二端连接于预埋件。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转接体为金属构件、预应力构件、混凝土构件或者混凝土与金属的混合构件中的至少一者。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基础主体包括本体部以及设置于本体部内的锚栓,锚栓的一端延伸出本体部的端面并用于与塔筒连接,锚栓的另一端延伸出本体部的侧壁并与环状加强体连接,锚栓延伸出本体部的侧壁并与环状加强体连接的部分形成转接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沿高度方向,基础主体为等截面结构体;或者,沿高度方向,基础主体为变截面结构体。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个方面,加强组件进一步包括加强立柱,环状加强体上设置有加强立柱,加强立柱的一端连接于环状加强体且另一端向远离基础主体的方向延伸;和/或,基础主体上设置有加强立柱,加强立柱的一端抵压于基础主体且另一端向远离基础主体的方向延伸。
另一方面,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包括:上述的风机基础,风机基础能够埋设于地基土;塔筒,与基础主体连接。
根据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风机基础包括基础主体以及加强组件,其能够通过基础主体在自身高度方向的一端与塔筒连接,风机基础在使用时,可以将基础主体的至少部分以及加强组件埋设于地基中,由于加强组件环绕基础主体的外缘设置且包括环状加强体,通过环状加强体的空腔容纳基础主体并与基础主体连接,使得加强组件的环状加强体能够至少将其上方的地基土的配重提供给基础主体,既能够满足与塔筒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加强组件的设置能够使得风机基础相对现有技术中具有同等抗弯曲、抗倾覆力矩的能力的风机基础对比,施工方便,节约用料,且成本更加低廉。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考附图来描述本发明示例性实施例的特征、优点和技术效果。
图1是现有技术中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环状加强体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俯视图;
图8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第四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第五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第六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第七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局部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第八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俯视图;
图16是本发明第九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17是本发明第十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图18是本发明第十一实施例的风机基础的结构示意图。
其中:
1a-混凝土基体;1b-锚栓;
100-风机基础;
10-基础主体;10a-容纳腔;11-柱状基体;111-外缘;12-锚栓;13-第二加强筋;
20-加强组件;
21-环状加强体;211-本体部;2111-镂空孔;211a-环形件;211b-固定件;211c-加强板;212-空腔;213-第二连接耳;214-预埋件;
22-转接体;221-第一端;222-第二端;
23-加强立柱;
30-连接环;31-第一连接耳;32-第一加强筋;
40-均力件;
200-塔筒;
300-地基土;
400-机舱;500-发电机;600-叶轮;610-轮毂;620-叶片;
X-高度方向;Y-延伸方向。
在附图中,相同的部件使用相同的附图标记。附图并未按照实际的比例绘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示例性实施例。在下面的详细描述中,提出了许多具体细节,以便提供对本发明的全面理解。但是,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很明显的是,本发明可以在不需要这些具体细节中的一些细节的情况下实施。下面对实施例的描述仅仅是为了通过示出本发明的示例来提供对本发明的更好的理解。在附图和下面的描述中,至少部分的公知结构和技术没有被示出,以便避免对本发明造成不必要的模糊;并且,为了清晰,可能夸大了部分结构的尺寸。此外,下文中所描述的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以任何合适的方式结合在一个或更多实施例中。
下述描述中出现的方位词均为图中示出的方向,并不是对本发明的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的具体结构进行限定。在本发明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视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风机基础能够用于安装、支撑风力发电机组的塔筒,平衡风力发电机组在运行过程中所产生的各种载荷,进而可以保证风力发电机组安全、稳定的运行。请参阅图1,现有技术中的风机基础,其为整体浇筑的一体式混凝土基体1a,可以通过位于其内部的锚栓1b与塔筒连接,在一定程度上虽然能够满足风力发电机组的稳定性要求,但也存在相应的不足,主要表现为其混凝土基体1a体积庞大,基础用料多,成本高,降低了风力发电机组整体的发电效益。
请一并参阅图2,基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包括一种新型的风机基础100,还包括塔筒200、机舱400、发电机500以及叶轮600。塔筒200包括筒本体以及连接于筒本体的端法兰,端法兰具有多个法兰孔,以用于与风机基础100连接。机舱400设置于塔筒200的顶端,发电机500设置于机舱400,可以位于机舱400的内部,当然也可以位于机舱400的外部。叶轮600包括轮毂610以及连接于轮毂610上的多个叶片620,叶轮600通过其轮毂610与发电机500的转轴连接。风力作用于叶片620时,带动整个叶轮600以及发电机500的转轴转动,以将风能转化为电能。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提供的风机基础100,下面结合图3至图17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风机基础100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可以用于上述各实施例的风力发电机组并作为风力发电机组的组成部分,当然,在有些实施例中,也可以将以下各实施例的风机基础100用于信号塔等其他需要保证塔筒200稳定性的领域。
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5,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用于连接塔筒200,风机基础100包括基础主体10以及加强组件20,基础主体10具有预定的高度且在自身高度方向X的一端用于连接塔筒200。加强组件20环绕基础主体10的外缘111设置,加强组件20包括环状加强体21,环状加强体21具有本体部211以及由本体部211围合形成的空腔212,基础主体10位于空腔212内并与环状加强体21连接。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在使用时,可以将基础主体10的至少部分以及加强组件20埋设于地基土300中,由于加强组件20环绕基础主体10的外缘111设置且包括环状加强体21,通过环状加强体21的空腔212容纳基础主体10并与基础主体10连接,使得加强组件20的环状加强体21能够至少将其上方的地基土300的配重提供给基础主体10,使得风机基础100相对现有技术中具有同抗弯曲、倾覆力矩的能力的风机基础对比,施工方便,节约成本更加低廉。
可选的,本发明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环状加强体21包括具有镂空孔2111的镂空框架,镂空框架包括两个以上环形件211a以及两个以上固定件211b,各环形件211a间隔分布且均环绕基础主体10,每个固定件211b与至少两个环形件211a连接,镂空孔2111形成于固定件211b与环形件211a之间。环状加强体21采用上述结构形式,重量轻且易于成型,同时能够保证将其上方的地基土300的配重提供给基础主体10,进而保证风机基础100的抗弯曲、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可选的,环形件211a的数量可以根据风机基础100所要求的抗弯曲、抗倾覆力矩能力确定,其可以为两个,当然也可以多于两个,如三个、四个甚至更多个。
可选的,多个环形件211a可以同心设置,使其能够将地基土300的配重均匀的提供给基础主体10。
可选的,环形件211a在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上的投影可以为圆形,当然,也可以为多边形,当为多边形时,可选为正多边形,能够进一步优化风机基础100的抗弯曲以及提高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其所包括的固定件211b的数量同样可以根据风机基础100的抗弯曲、抗倾覆力矩能力确定,通过固定件211b可以将两个以上环形件211a连接为一整体。
可选的,两个以上固定件211b在环形件211a的周向上均匀且间隔设置,以保证风机基础100承载能力的均匀性。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固定件211b可以为杆件,结构简单,成本低廉,且能够保证环状加强件的强度要求。
请继续参阅图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环状加强体21进一步包括加强板211c,至少一个镂空孔2111内设置有加强板211c,加强板211c与固定件211b和/或环形件211a连接。通过设置加强板211c,能够提高环状加强体21与地基土300之间的接触面积,进一步提高风机基础100的抗弯曲以及抗倾覆力矩的能力。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加强板211c的数量不做具体限制,可以只在一个镂空孔2111内设置加强板211c,当然,也可以使得各个镂空孔2111内均设置有加强板211c,只要能够满足风机基础100的抗弯曲能力要求均可。
可选的,加强板211c可以与固定件211b以及环形件211a中的一者连接,当然,也可以同时与固定件211b以及环形件211a连接,只要能够保证加强板211c的稳定性要求均可。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在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上,围合形成空腔212的侧壁的正投影形状与外缘111的正投影形状相匹配,环状加强体21至少部分与基础主体10直接连接。通过上述设置,在保证风机基础100的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简化风机基础100的结构,降低成本。
请一并参阅图6以及图7,可以理解的是,限定环状加强体21与基础主体10之间直接连接只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当然,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环状加强体21与基础主体10之间间接连接,如图6、图7所示,在有些实施例中,在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上,可以使得围合形成空腔212的侧壁的正投影尺寸大于等于外缘111的正投影尺寸,此时,加强组件20可以进一步包括转接体22,转接体2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共同围绕基础主体10的外缘111设置,每个转接体22在自身延伸方向Y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21以及第二端222,第一端221与基础主体10连接,第二端222与环状加强体21连接,其中,转接体22的延伸方向Y与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相交且夹角大于0°并小于等于90度。即,环状加强体21与基础主体10之间还可以通过转接体22相互连接,以进一步提高二者之间的连接强度,同样可以保证风机基础100的性能要求。
并且,通过设置转接体22,能够将环状加强体21的整体以及其上部的地基土300作为配重提供给基础主体10,以共同抵抗塔筒200作用于基础主体10的弯矩以及倾覆力矩等。更好的保证风机基础100的稳定性。
可选的,转接体22的延伸方向Y与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以为0°至90°之间的任意数值,包括90°端值。即,当转接体22的延伸方向Y与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相互垂直时,转接体22可以水平放置,即,其可以在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上层叠设置于环状加强体21上,均可以满足提高环状加强体21与基础主体10之间的连接需求。
可选的,转接体22的延伸方向Y与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至60°之间的任意数值,可选为40°、45°、50°等,采用上述数值范围或者点值,既能够便于转接体22与基础主体10以及环状加强体21之间的连接,同时能够更好的满足力的传递要求。
当围合形成环状加强体21的空腔212的侧壁的正投影尺寸等于外缘111的正投影尺寸时,环状加强体21的至少部分可以与基础主体10直接连接,且同时至少部分通过转接体22与基础主体10连接,能够更好的保证环状加强体21与基础主体10之间的连接强度,以将地基300土的配重提供给基础主体10,保证其所连接的塔筒200的稳定性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转接体22可以为柔性件,一些可选的实施例,转接体22可以为预应力构件,如预应力索,此时,塔筒200受风载等作用力通过其底部传递至风机基础100,会使得风机基础100的一侧受拉,一侧受压,受压时,主要依靠环状加强体21整体向下传递压力,受拉侧,则可以通过转接体22将拉力传递给环状加强体21,然后环状加强体21带动上部的地基土300协同依靠自重来抵抗上部塔筒200的拉力。
当转接体22为非柔性件时,可选为刚性件,例如,转接体22可以为金属构件、混凝土构件或者混凝土与金属的混合构件中的至少一者。此时,当风机基础100的一侧受拉时,与上述相同,由环状加强体21带动地基土300一起提供重力,抵抗拉力。受压侧,则利用环状加强体21整体受压,但此时越往外侧传力越小,转接体22的存在则可以将此部分压力传递给环状加强体21,使得环状加强体21的外侧的部分也能承担一部分荷载,这样使得风机基础100整体节约,且受力合理牢固。同时因为减少了混凝土用量,也进一步减少混凝土施工等,进而省时省工。
请一并参阅图8、图9,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加强组件20进一步包括连接环30,连接环30套接于基础主体10并与基础主体10连接,连接环3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耳31,转接体22的第一端221与第一连接耳31活动连接。通过设置连接环30并使得转接体22的第一端221与连接环30上的第一连接耳31活动连接,使得转接体22能够通过连接环30以及第一连接耳31与基础主体10之间间接连接,保证二者之间的连接需求,利于力的传递。同时,能够保证转接件的延伸方向Y与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之间的角度需求。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其连接环30可以为一个首尾相接的整环结构,第一连接耳31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以上,两个以上第一连接耳31可以在连接环30的周向间隔分布,可选为均匀分布,。
当然,在有些实施例中,也可以使得连接环30由两个以上弧形单元拼接而成,第一连接耳31设置于相邻两个弧形单元的拼接处,由于塔筒200的尺寸较为庞大,通过限定连接环30由两个以上弧形单元拼接而成,能够利于连接环30与基础主体10之间的安装,在保证转接体22的与基础主体10之间的连接要求的基础上,能够降低施工难度,进而进一步降低风机基础100的施工成本。
同时,上述设置,还能够使得连接环30在基础主体10上的位置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调整,进而使得转接体22的延伸方向Y与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调,以更好的优化风机基础100的性能。
可选的,每个弧形单元沿着其自身的弧形轨迹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第一连接耳31,相互拼接的两个弧形单元通过各自的第一连接耳31相互对接并通过对接的第一连接耳31与转接体22的第一端221连接。
可选的,转接体22的第一端221可以为与第一连接耳31形状相互匹配的耳座,转接体22的第一端221与第一连接耳31之间可以通过连接轴相互铰接。
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其连接环30的内部设置有第一加强筋32,第一加强筋32环绕基础主体10设置。通过设置第一加强筋32,能够提高连接环30的强度,进而保证风机基础100的安全性。
可选的,第一加强筋32的数量可以根据要求设置,其数量可以为一个,当然,也可以为两个以上。当为两个以上时,可以部分数量的第一加强筋32在高度方向X上依次排布,也可以使得部分数量的第一加强筋32沿着塔筒200的径向上依次排布,只要能够保证加强环的强度要求均可。
可以理解的是,转接体22的第一端221通过第一连接耳31以及连接环30与基础主体10连接只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但不限于上述形式,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可以使得转接体22至少部分延伸进入基础主体10的内部并与基础主体10连接。例如,转接体22可以采用预埋的形式与基础主体10连接。
在一些示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0,基础主体10内部具有沿高度方向X延伸的容纳腔10a,转接体22的第一端221伸入容纳腔10a,风机基础100进一步包括均力件40,均力件40抵压于围合形成容纳腔10a的侧壁,第一端221穿过并锁定于均力件40。通过上述设置,同样能够满足转接体22与基础主体10之间的连接需求,进而保证力的传递需求。并且,上述设置,在满足风机基础100的抗弯曲、抗倾覆力矩能力的基础上,能够进一步减少材料用量,降低风机基础100的成本。
可选的,均力件40可以为板状结构,围合形成容纳腔10a的侧壁上设置有安装面,可选的,转接体22的延伸方向Y可以与其对应的安装面相互垂直,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更利于力的传递,保证风机基础100的承载要求。
可选的,转接体22延伸进入基础主体10的容纳腔10a内部的第一端221可以通过锁紧螺母锁定于均力件40上,易于转接体22的拆装以及更换。
请继续参阅图10,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其基础主体10的内部还可以进一步包含第二加强筋13,第二加强筋13呈环状且环绕基础主体10的中心线设置,能够进一步提高基础主体10的强度。
请一并参阅图11,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其环状加强体21上设置有预埋件214,预埋件214至少部分延伸于环状加强体21的内部,第二端222连接于预埋件214。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更好的保证转接体22的第二端222于环状加强体21之间的连接强度,进而保证风机基础100的安全性,提高其使用寿命。
可以理解的是,转接体22的第二端222通过预埋件214与环状加强体21连接只是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在一些其他的实施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2以及图13,也可以在环状加强体2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耳213,第二端222与第二连接耳213活动连接。通过上述设置,使得第二端222与环状加强体21之间的倾角可以根据要求进行调整,更便于第二端222与环状加强体21之间的连接。
请一并参阅图14、图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加强组件20进一步包括加强立柱23,环状加强体21上设置有加强立柱23,加强立柱23的一端连接于环状加强体21且另一端向远离基础主体10的方向延伸。通过在环状加强体21上设置加强立柱23,并使得加强立柱23的另一端向远离基础主体10的方向延伸,能够使得风机基础100适用于地基土300地质不好的工况。同时加强立柱23的设置使得风机基础100可以延伸至更深的地基土300内,利于载荷的传递,可以更好的增强风机基础100的受力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加强立柱23的数量可以根据风机基础100的承载需求进行设定,此处不做具体数量限制。
当在环状加强体21上同时连接转接体22以及加强立柱23时,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可以使得加强立柱23连接于环状加强体21与转接体22的连接处,此时转接体22可以与加强立柱23连接,以更好的将基础主体10索承受的力通过转接体22转递至环状加强体21以及加强立柱23,更好的保证风机基础100的承载能力。
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当转接体22的第二端222通过预埋件214与环状加强体21相互连接时,可以使得预埋件214有环状加强体21延伸至加强立柱23的内部,进而实现转接体22与加强立柱23之间的连接。
可以理解的是,当风机基础100包括加强立柱23时,不限于在环状加强体21设置加强立柱23,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也可以基础主体10上设置有加强立柱23,加强立柱23的一端抵压于基础主体10且另一端向远离基础主体10的方向延伸。通过上述设置,能够更好的将荷载传递到地基土300中,保证风机基础100的承载能力。
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15,作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其基础主体10可以包括本体部211以及设置于本体部211内的锚栓12,锚栓12的一端可以在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至少部分凸出于本体部211,基础主体10可以通过锚栓12与塔筒200的端法兰连接,以保证塔筒200的稳定性能,其另一端同样可以沿着高度方向X延伸,以提高基础主体10的承载能力。
请一并参阅图16,可以理解的是,锚栓12的另一端不限于沿着高度方向X延伸,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可以使得锚栓12远离塔筒200的另一端延伸出本体部211的侧壁并与环状加强体21连接,锚栓12延伸出本体部211的侧壁并与环状加强体21连接的部分形成转接体22。通过上述设置,在保证风机基础100的性能要求的基础上,能够简化风机基础100的结构,进而减少施工程序,节约风机基础100的成本。
请继续参阅图2至图16,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沿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基础主体10为等截面结构体,例如,其可以为圆柱结构体,也可以为棱柱结构体,当然,此为一种可选的实施方式,但不限于此。在一些其他的示例中,请一并参阅图17以及图18,沿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基础主体10也可以为变截面结构体,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沿着基础主体10的高度方向X并向远离基础主体10的一侧,基础主体10的横截面可以逐渐减小。例如,在有些示例中,基础主体10可以为圆锥状结构体,一些其他的示例中,还可以为棱锥状结构体,只要能够满足风机基础100的承载要求即可,并且,通过上述设置,还能够增加风机基础100底部受压面积,同时,还可以使得基础主体10与本体部211的相交处的夹角呈钝角,进而可以减少基础主体10和本体部211连接处转角的应力集中。
由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因其包括基础主体10以及加强组件20,其能够通过基础主体10在自身高度方向X的一端与塔筒200连接,由于加强组件20环绕基础主体10的外缘111设置且包括环状加强体21,通过环状加强体21的空腔212容纳基础主体10并与基础主体10连接,使得风机基础100在使用时,通过加强组件20的环状加强体21能够至少将其上方的地基土300的配重提供给基础主体10,既能够满足与塔筒200之间连接的稳定性,同时,加强组件20的设置能够使得风机基础100相对现有技术中具有同等抗弯曲、抗倾覆力矩的能力的风机基础对比,施工方便,节约用料,且成本更加低廉。
而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风力发电机组,因其包括上述各实施例提供的风机基础100,因此,其塔筒200的稳定性高,且成本低,具有更好的发电效益,易于推广使用。
虽然已经参考优选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但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其进行各种改进并且可以用等效物替换其中的部件。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14)
1.一种风机基础(100),用于连接塔筒(200),其特征在于,所述风机基础(100)包括:
基础主体(10),具有预定的高度,所述基础主体(10)在自身高度方向(X)的一端用于连接所述塔筒(200);
加强组件(20),环绕所述基础主体(10)的外缘(111)设置,所述加强组件(20)包括环状加强体(21),所述环状加强体(21)具有本体部(211)以及由所述本体部(211)围合形成的空腔(212),所述基础主体(10)位于所述空腔(212)内并与所述环状加强体(21)连接;
所述加强组件(20)还包括转接体(22),所述转接体(22)在自身延伸方向(Y)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21)以及第二端(222),所述第一端(221)与所述基础主体(10)连接,所述第二端(222)与所述环状加强体(21)连接,所述风机基础(100)还包括连接环(30),所述连接环(30)套接于所述基础主体(10)并与所述基础主体(10)连接,所述连接环(30)上设置有第一连接耳(31),所述第一端(221)与所述第一连接耳(31)活动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211)为具有镂空孔(2111)的镂空框架,所述本体部(211)包括两个以上环形件(211a)以及两个以上固定件(211b),各所述环形件(211a)间隔分布且均环绕所述基础主体(10),每个所述固定件(211b)与至少两个所述环形件(211a)连接,所述镂空孔(2111)形成于所述固定件(211b)与所述环形件(211a)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部(211)进一步包括加强板(211c),至少一个所述镂空孔(2111)内设置有所述加强板(211c),所述加强板(211c)与所述固定件(211b)和/或所述环形件(211a)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度方向(X)上,围合形成所述空腔(212)的侧壁的正投影形状与所述外缘(111)的正投影形状相匹配,所述环状加强体(21)至少部分与所述基础主体(10)直接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在所述高度方向(X)上,围合形成所述空腔(212)的侧壁的正投影尺寸大于等于所述外缘(111)的正投影尺寸;
所述转接体(22)的数量为两个以上且共同围绕所述外缘(111)设置,每个所述转接体(22)在自身延伸方向(Y)具有相对的第一端(221)以及第二端(222),其中,所述延伸方向(Y)与所述高度方向(X)相交且夹角大于0°并小于等于90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环(30)由两个以上弧形单元拼接而成,所述第一连接耳(31)设置于相邻两个所述弧形单元的拼接处;
和/或,所述连接环(30)内设置有第一加强筋(32),所述第一加强筋(32)围绕所述基础主体(10)设置。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体(22)至少部分延伸进入所述基础主体(10)的内部并与所述基础主体(10)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主体(10)内部具有沿所述高度方向(X)延伸的容纳腔(10a),所述第一端(221)伸入所述容纳腔(10a);
所述风机基础(100)进一步包括均力件(40),所述均力件(40)抵压于围合形成所述容纳腔(10a)的侧壁,所述第一端(221)穿过并锁定于所述均力件(40)。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环状加强体(21)上设置有第二连接耳(213),所述第二端(222)与所述第二连接耳(213)活动连接;
或者,所述环状加强体(21)上设置有预埋件(214),所述预埋件(214)至少部分延伸于所述环状加强体(21)的内部,所述第二端(222)连接于所述预埋件(214)。
10.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转接体(22)为金属构件、预应力构件、混凝土构件或者混凝土与金属的混合构件中的一者。
11.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础主体(10)包括柱状基体(11)以及设置于所述柱状基体(11)内的锚栓(12),所述锚栓(12)的一端延伸出所述柱状基体(11)的端面并用于与所述塔筒(200)连接,所述锚栓(12)的另一端延伸出所述柱状基体(11)的侧壁并与所述环状加强体(21)连接,所述锚栓(12)延伸出所述本体部(211)的侧壁并与所述环状加强体(21)连接的部分形成所述转接体(22)。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沿所述高度方向(X),所述基础主体(10)为等截面结构体;或者,沿所述高度方向(X),所述基础主体(10)为变截面结构体。
13.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基础(100),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组件(20)进一步包括加强立柱(23),所述环状加强体(21)上设置有所述加强立柱(23),所述加强立柱(23)的一端连接于所述环状加强体(21)且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基础主体(10)的方向延伸;
和/或,所述基础主体(10)上设置有所述加强立柱(23),所述加强立柱(23)的一端抵压于所述基础主体(10)且另一端向远离所述基础主体(10)的方向延伸。
14.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至13任意一项所述的风机基础(100),所述风机基础(100)能够埋设于地基土(300);
塔筒(200),与所述基础主体(10)连接。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7278.8A CN113586348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367278.8A CN113586348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86348A CN113586348A (zh) | 2021-11-02 |
CN113586348B true CN113586348B (zh) | 2022-09-20 |
Family
ID=782370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367278.8A Active CN113586348B (zh) | 2020-04-30 | 2020-04-30 | 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86348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S2524840B1 (es) * | 2014-06-06 | 2015-09-08 | Esteyco S.A.P. | Sistema de cimentación para torres y procedimiento de instalación del sistema de cimentación para torres |
AT521433B1 (de) * | 2018-07-13 | 2021-12-15 | Holcim Technology Ltd | Fundament für ein Windkraftwerk |
CN109281332A (zh) * | 2018-11-06 | 2019-01-29 | 重庆大学 | 一种基于组合结构的风电塔筒基础环肋梁式基础 |
CN209704766U (zh) * | 2018-12-15 | 2019-11-29 | 福建福船一帆新能源装备制造有限公司 | 一种便捷式高稳定风电塔筒基础环 |
CN109518712A (zh) * | 2019-01-18 | 2019-03-26 | 建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装配式风电塔筒基础及其施工方法 |
-
2020
- 2020-04-30 CN CN202010367278.8A patent/CN11358634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86348A (zh) | 2021-11-0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10049990U (zh) | 拉索式塔架、风力发电机组以及连接件 | |
US11365714B2 (en) | Methods for mounting or dismounting a wind turbine component of a multirotor wind turbine | |
WO2021056923A1 (zh) | 拉索式塔架、风力发电机组及连接装置 | |
CN111720269B (zh) | 锚固装置及塔架 | |
CN113586348B (zh) | 风机基础以及风力发电机组 | |
WO2020186896A1 (zh) | 塔筒段、塔架及风力发电机组 | |
CN111980866A (zh) | 拉索式塔架、风力发电机组以及拉索锚固件 | |
CN207026802U (zh) | 一种焊接机器人大臂 | |
CN114837898A (zh) | 一种设有分段支撑机构的重力蓄能式风力发电塔架 | |
CN217976464U (zh) | 一种风机塔筒基础 | |
CN219098596U (zh) | 一种码头塔吊加固结构 | |
CN221799990U (zh) | 一种多电机并列运行的发电装置 | |
CN222410691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组塔筒电梯吊梁 | |
LU507611B1 (en) | Tower for wind power generation | |
CN221525010U (zh) | 塔架组件和风力发电机组 | |
CN221823966U (zh) | 一种风力发电机塔筒底座的锚板 | |
CN215291754U (zh) | 一种带有顶滑轮的辅助抱杆 | |
CN221070640U (zh) | 一种风电叶片主梁吊装装置 | |
CN219825347U (zh) | 风机基础和风力发电机组 | |
CN221459595U (zh) | 一种风机塔筒环形保护吊具 | |
CN222083604U (zh) | 一种塔基定位加固结构 | |
CN112523967B (zh) | 一种格构式综合轴风机塔架 | |
CN222558671U (zh) | 塔柱倾斜式拉索自平衡风电支撑结构体系 | |
CN220056288U (zh) | 一种预制混凝土塔筒翻身装置 | |
CN222595619U (zh) | 一种钢柱防沉降结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P03 | Change of name, title or address |
Address after: 100176 Room 401, building 1, 19 Kangding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after: Beijing Tianshan High tech Wind Power Equipment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China Address before: 401, Building 1, No. 19 Kangding Street, Beijing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Daxing District, Beijing Patentee before: BEIJING TIANBIN HIGH-TECH WIND POWER TECHNOLOGY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China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