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13806A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Google Patents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13806A CN113513806A CN202110829395.6A CN202110829395A CN113513806A CN 113513806 A CN113513806 A CN 113513806A CN 202110829395 A CN202110829395 A CN 202110829395A CN 113513806 A CN113513806 A CN 11351380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air duct
- detection head
- cover
- pcb boar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1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7
- HHXNVASVVVNNDG-UHFFFAOYSA-N 1,2,3,4,5-pentachloro-6-(2,3,6-trichlorophenyl)benzene Chemical compound ClC1=CC=C(Cl)C(C=2C(=C(Cl)C(Cl)=C(Cl)C=2Cl)Cl)=C1Cl HHXNVASVVVNNDG-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0903 block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140 clea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3003 spiro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664 blo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014 freez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710 freez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5 impurit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3023 plastic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033 plast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257 tha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144 upstream manufactu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7166 Bambusa arundinace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7491 Bambusa tulda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40000008574 Capsicum frutescen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44000082204 Phyllostachys virid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5000015334 Phyllostachys virid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425 bamboo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33 condens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94 condens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802 copper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0949 copp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24F7/08—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with separate ducts for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with provisions for reversal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system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2—Ducting arrangement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8—Air-flow control members, e.g. louvres, grilles, flaps or guide plates
- F24F13/082—Grilles, registers or guard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8—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filt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3—Ventilation in combination with air cleaning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8/0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 F24F8/10—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 F24F8/108—Treatment, e.g. purification, of air supplied to human living or working spaces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cooling, humidifying or drying by separation, e.g. by filtering using dry filter element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其中,检测头包括安装罩、PCB板以及多个传感器;安装罩凸出设于风道的基面,安装罩设有过风孔;PCB板设于安装罩内,PCB板通过信号线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多个传感器设于PCB板,并与PCB板电连接,多个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气压传感器。本发明技术方案实现对风道内气压的检测功能。同时,该PCB板通过信号线与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模块电连接,以能够将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顺利传输到控制模块处,进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控制处理,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的性能更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检测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室内空气的需求越来越高,通常会利用空气处理装置来对室内空气质量进行调节。
相关技术中,空气处理装置可能会因为各种不同的因素如换热器结霜、过滤模块尘堵等等影响空气处理装置内部的风压,而现有的空气处理装置中没有能够检测空气处理装置内部风压的检测结构,导致无法有效监测空气处理装置内部的风压情况。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出一种检测头,旨在有效监测空气处理装置内部的风压情况。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出的检测头,包括安装罩、PCB板以及多个传感器;安装罩凸出设于所述风道的基面,所述安装罩设有过风孔;PCB板设于所述安装罩内,所述PCB板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多个传感器设于所述PCB板,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多个所述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气压传感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罩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安装于所述风道基面,另一端朝向所述风道基面的法向延伸;
所述安装罩在迎风的一侧设有所述过风孔,和/或,所述安装罩在背风的一侧设有所述过风孔。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PCB板设置所述气压传感器的一侧朝向所述过风孔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风道的基面上设有安装孔;
所述安装罩包括用于装设所述PCB板的罩设部、连接所述罩设部的螺接部以及与所述螺接部配合的螺母,所述螺接部穿设所述安装孔,并通过所述螺母紧固,所述罩设部设有所述过风孔。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罩设部呈筒状格栅结构;
所述检测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罩设部内的网格筒,所述网格筒围设在所述PCB板的外周;其中,所述网格筒的网孔尺寸小于所述罩设部的格栅孔尺寸。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网格筒的侧壁开设有供所述PCB板的信号线穿过的过孔;
或,所述螺接部呈筒体结构,并与所述罩设部的内腔连通,所述PCB板的信号线能够从所述螺接部的端部引出。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罩设部背离所述螺接部的一端设有供所述PCB板插入的开口;
所述安装罩还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密封安装于所述开口。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罩设部靠近所述开口处设有多个卡槽,多个卡槽围绕所述罩设部的周侧间隔设置;
所述密封盖呈圆盘结构,所述密封盖的周侧间隔设有多个卡凸,一个所述卡凸对应卡设于一个所述卡槽。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多个所述传感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湿度传感器。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室内出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的循环风风道和新风风道以及上述的检测头;
所述壳体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口的位置设有第一过滤模块,所述室内出风口处设有一所述检测头,所述循环风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检测头;
所述检测头包括安装罩、PCB板以及多个传感器;安装罩凸出设于所述风道的基面,所述安装罩设有过风孔;PCB板设于所述安装罩内,所述PCB板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多个传感器设于所述PCB板,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多个所述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气压传感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排风风道和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交叉穿设于所述全热交换器;
所述新风风道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设有一所述检测头;
和/或,所述排风风道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设有一所述检测头。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一侧,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腔设于所述排风风道的出风腔的上方,并通过第一隔板分隔;
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一隔板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一隔板向下延伸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另一侧,所述新风风道的送风腔设于所述排风风道的进风腔的下方,并通过第二隔板分隔;
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二隔板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二隔板向上延伸设置。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进口,并在靠近所述新风进口的位置设有第二过滤模块,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所述检测头。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空气处理装置中设置检测头,该检测头包括凸设在风道基面的安装罩、设置在安装罩内的PCB板以及设置在PCB板上的多个传感器,多个传感器中至少有一个为气压传感器,安装罩设有过风孔,以使得风道内的气流能够顺利进入到安装罩内与PCB板上的多个传感器接触,实现对风道内气压的检测功能。同时,该PCB板通过信号线与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模块电连接,以能够将传感器检测到的数据顺利传输到控制模块处,进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控制处理,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的性能更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示出的结构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检测头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检测头另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检测头实施例的一爆炸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检测头实施例的另一爆炸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空气处理装置一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空气处理装置实施例的结构俯视图;
图7为图6中A-A处的剖视图;
图8为图6中B-B处的剖视图;
图9为图6中C-C处的剖视图;
图10为图6中D-D处的剖视图。
附图标号说明: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功能特点及优点将结合实施例,参照附图做进一步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需要说明,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方向性指示(诸如上、下、左、右、前、后……),则该方向性指示仅用于解释在某一特定姿态(如附图所示)下各部件之间的相对位置关系、运动情况等,如果该特定姿态发生改变时,则该方向性指示也相应地随之改变。
另外,若本发明实施例中有涉及“第一”、“第二”等的描述,则该“第一”、“第二”等的描述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其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另外,各个实施例之间的技术方案可以相互结合,但是必须是以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为基础,当技术方案的结合出现相互矛盾或无法实现时应当认为这种技术方案的结合不存在,也不在本发明要求的保护范围之内。
本发明提出一种检测头1000,应用于空气处理装置2000中,如安装在风道内或者风口处,能够检测空气处理装置内部不同位置的气压,以得出空气处理装置内部风道或者风口处的风压情况,从而能够根据不同的风压情况监测空气处理装置的内部构件的工作状况,如可根据过滤模块两侧的风压情况得出是否尘满,如可根据热交换器两侧的风压情况得出是否结霜造成冰堵,如可根据送风管前端与送风管的末端之间的风压情况得出风管的压力损失情况等等,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能够根据工作情况作出相应的控制处理,以保证空气处理装置的性能。可以理解的,本发明提出的检测头1000的具体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在此可不做限制。下面以检测头1000安装在风道内为例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1至图4所示,该检测头1000包括安装罩100、PCB板200以及多个传感器300。
安装罩100凸出设于风道的基面,所述安装罩100设有过风孔101;PCB板200设于所述安装罩100内,所述PCB板200通过信号线210与控制模块电连接;多个传感器300设于所述PCB板200,并与所述PCB板200电连接,多个所述传感器300中的至少一个为气压传感器。
安装罩100起到安装固定PCB板200的作用,多个传感器300安装在PCB板200上,通过将安装罩100安装在风道基面,实现了将多个传感器300安装于风道内的目的,同时在安装罩100设置过风孔101,使得风道内的气流能够通过过风孔101与传感器300接触,从而实现对风道内气流的气压检测功能,由于安装罩100凸出设于风道的基面,则安装罩100相对于风道的基面朝向风道的中间延伸,使得流经安装罩100的气流不会受到风道的基面影响,从而达到了提高检测准确性的效果。
可以理解的,安装罩100的形状结构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方形罩、圆筒罩、条形罩或者其他异型结构,只要能够收容PCB板200并安装在风道的基面即可。安装罩100上的过风孔101可以设置在安装罩100的顶部、中部或者下部等,只要能够连通安装罩100内腔与风道腔,让安装罩100内部的气压与风道内的气压一致即可。可选地,过风孔101的数量可以是一个或者多个,其具体的数量不做限制。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安装罩100与风道的基面的安装方式可以是卡扣固定、螺纹固定、粘接固定或者磁接固定等。安装罩100安装在风道基面的位置可以根据实际的空气处理装置内部结构布局而定,如可以设置在风道的下基面、侧基面或者上基面等。可选地,为了保证安装罩100结构的可靠性,安装罩100可采用强度较高的钢铜材料等。
PCB板200起到用于安装多个传感器300的作用,同时能够将多个传感器300检测到的数据通过信号线210传输到空气处理装置的控制模块处,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能够实时监测风道内气压情况,并能够根据监测到的结果做相应的控制处理。可选地,多个传感器300可包括气压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或者湿度传感器,以监测风道内气流的压力、温度或者湿度。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多个传感器300可以为多个单独的传感器结构分别安装在PCB板200上,也可以是多个传感芯片集成为一个整体结构安装在PCB板200上。
PCB板200安装在安装罩100内,PCB板200的延伸形状可以与安装罩100的延伸形状一致,如安装罩100呈长条状延伸时,PCB板200可设置为长条板结构,与安装罩100的延伸方向一致,以使得结构更加紧凑,减小安装罩100在风道内的占用空间,从而进一步降低风阻。可选地,当安装罩100自风道的基面向外延伸时,可以将PCB板200设置为自风道基面向外延伸的长条板结构,多个传感器300安装在PCB板200的板面上,保证了传感器30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从而保证了检测效果。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检测头1000在空气处理装置2000内的的安装位置可根据监测需求而不同,如当需要监测空气处理装置2000中的过滤模块的尘堵情况时,可在过滤模块的上游风道和下游风道内均设置检测头1000,通过检测过滤模块两侧的风压,利用两侧的风压差或者风压差变化率等情况,实现对过滤模块的尘堵情况的监控,从而能够及时更换或者清洁尘满的过滤模块,减小风阻,降低风量的损失。如当在寒冷的冬季时,空气处理装置2000在制热过程中,冷凝器可能会结霜,造成换热效率差的同时也会增大风阻,基于此,可在冷凝器的两侧均设置检测头1000,利用两侧的风压差或者风压差变化率等情况,实现对冷凝器两侧的结霜情况监控,从而能够及时采用化霜操作而消除冰堵造成的风力损失,同时可以提高换热效率。如当风道路径较长或者风道结构弯折时,也可以在风道的前端和后端均设置检测头1000以检测两端的风压,利用两端的风压差或者压差变化率等情况,实现对风道内压力损失情况的监控,以能够及时对风道结构进行维护保养(如清洁),降低风力损失,提高空气处理装置的性能。
本发明技术方案中,通过在空气处理装置2000中设置检测头1000,该检测头1000包括凸设在风道基面的安装罩100、设置在安装罩100内的PCB板200以及设置在PCB板200上的多个传感器300,多个传感器300中至少有一个为气压传感器,安装罩100设有过风孔101,以使得风道内的气流能够顺利进入到安装罩100内与PCB板200上的多个传感器300接触,实现对风道内气压的检测功能。同时,该PCB板200通过信号线210与空气处理装置2000的控制模块电连接,以能够将传感器300检测到的数据顺利传输到控制模块处,进而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0能够根据检测结果做出相应的控制处理,以使得空气处理装置200的性能更好。
为了进一步提高检测结果的准确性,参照图1至图4,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罩10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安装于风道基面,另一端朝向风道基面的法向延伸。
可以理解的,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安装罩100凸设于风道基面的方式可以是横向凸设、纵向凸设或者斜向凸设。本实施例中,安装罩100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其一端安装在风道基面,另一端朝向风道基面的法向延伸,使得安装罩100的延伸方向与风道基面垂直设置,即安装罩100的延伸方向与气流的方向垂直,提高了安装罩100与风道基面的安装稳定性,同时增大了安装罩100与气流的接触面积,使得气流能够与传感器300充分接触,进一步增大了检测准确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罩100在迎风的一侧设有所述过风孔101。本实施例中,过风孔101设置在迎风侧,使得气流能够直接从过风孔101吹向PCB板200,消除了吹向传感器300之前的气流阻力,减小了检测误差。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安装罩100在背风的一侧设有所述过风孔101。本实施例中,过风孔101设置在背风侧,减小了对PCB板200和传感器300的气流冲击,使得安装罩100内的风压维持在平稳状态,此时,传感器300能够更好地检测风道内静压。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4,所述PCB板200设置所述气压传感器的一侧朝向所述过风孔101设置。
可以理解的,在前述实施例中过风孔101可设置在安装罩100的迎风侧和/或背风侧的基础上,将PCB板200设置气压传感器的一侧朝向过风孔101设置,则PCB板200的气压检测点迎风和/或背风设置,当气压检测点迎风设置时,气流能够直接吹向气压检测点,以能够及时检测到气流的压力情况,提高了检测效率。当气压检测点背风设置时,气流不直接吹向气压检测点,此时气压检测点周围的气流平稳,能够更好地检测静压情况。当然,也可以是在PCB板200的迎风侧和背风侧均设置气压传感器,以同时检测气体的流动冲击和风道内静压情况。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所述风道的基面上设有安装孔540a;所述安装罩100包括用于装设所述PCB板200的罩设部110、连接所述罩设部110的螺接部120以及与所述螺接部120配合的螺母130,所述螺接部120穿设所述安装孔540a,并通过所述螺母130紧固,所述罩设部110设有所述过风孔101。
本实施例中,安装罩100通过螺纹紧固的方式安装在风道的基面上。具体的,安装罩100包括罩设部110和设于罩设部110一端的螺接部120,该罩设部110用于容置PCB板200,螺接部120插设在风道基面的安装孔540a中,利用螺母130与螺接部120的螺纹配合,实现安装罩100与风道基面的可靠安装。
可以理解的,螺接部120与罩设部110可为一体结构或者分体结构。螺接部120与罩设部110形成台阶结构,罩设部110的外径尺寸大于安装孔540a的孔径尺寸,螺母130的外径尺寸大于安装孔540a的孔径尺寸,螺母130与罩设部110夹持固定于风道基面的两侧。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所述罩设部110呈筒状格栅结构。
本实施例中,罩设部110设置为筒状格栅结构,使得风道内气流能够通过周缘的多个格栅孔同时进入到罩设部110的内部,利用格栅对气流的梳理作用,使得进入到罩设部110内部的气流更加均匀,从而保证了与传感器300接触的气流的稳定性,使得检测结果更加准确。此外,格栅结构还能够起到对罩设部110内部PCB板200的保护防尘作用。可以理解的,此时的格栅孔为前述实施例中的过风孔101。
进一步地,参照图1至图4,所述检测头1000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罩设部110内的网格筒400,所述网格筒400围设在所述PCB板200的外周;其中,所述网格筒400的网孔401尺寸小于所述罩设部110的格栅孔尺寸。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罩设部110与PCB板200之间设置网格筒400,且网格筒400的网孔尺寸小于格栅孔的尺寸,起到进一步保护功能,避免手指或细的结构接触到PCB板200的带点件,同时也能够过滤灰尘毛发等。
此外,网格筒400能够进一步将气流梳理成小的流动,过滤外部气流的波动,减少传感器300受到外部流动的影响,提高检测的稳定性。再者,网格筒400的多孔设计,增多了从外部流向检测点的通路数量,以确保传感器300的正常检测。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网格筒400可为较软的塑料件,塑料件的导热性能较差,能够吸附灰尘杂质的同时,避免产生凝露。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网格筒400的网格框架与所述罩设部110的格栅框架交错设置,进一步增强了阻挡灰尘杂质的能力,同时能够进一步梳理气流,使得气流能够均匀进入到网格筒400的内部,增强传感器300检测的稳定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参照图1至图4,PCB板200的信号线210从安装罩100引出的方式可根据实际检测头1000的安装位置而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螺接部120呈筒体结构,并与所述罩设部110的内腔连通,所述PCB板200的信号线210能够从所述螺接部120的端部引出。
本实施例中,如图1,螺接部120与罩设部110连通,使得PCB板200的信号线210能够直接从螺接部120的端部轴向伸出,使得信号线210的走线方向与罩设部110与螺接部120的延伸方向一致,保证了线体的稳定性。无需额外设置走线结构,充分利用了结构空间,使得结构布局更加紧凑。
在一实施例中,如图2,所述网格筒400的侧壁开设有供所述PCB板200的信号线210穿过的过孔402。本实施例中,PCB板200的信号线210从安装罩100的侧部伸出,此种方式可适用于螺接部120无法出线的场景。如当安装罩100设置在风道基面的下表面时,安装罩100自风道基面朝垂直向下的方向延伸设置,在此方式下,安装罩100的螺接部120从下向上穿设安装孔540a,螺母130设置在风道基面的上方,避免了风道基面上方冷凝水顺着信号线210从螺接部120端部进入到罩设部110内接触PCB板200造成短路的情况发生。基于此,检测头1000还可在螺接部120的端部设置堵头,以将螺接部120的端部密封,防止进水。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也可不设置堵头,而直接将螺接部120设置为实体螺杆的结构。
为了便于PCB板200的安装,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参照图1至图4,所述罩设部110背离所述螺接部120的一端设有供所述PCB板200插入的开口111;
所述安装罩100还包括密封盖140,所述密封盖140密封安装于所述开口111。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罩设部110的端部设有开口111,使得PCB板200能够顺利从开口111插入到罩设部110内,在PCB板200插入到罩设部100之后,通过密封盖140将开口111密封,以实现PCB板200的安装稳定性。
为了便于将PCB板200从罩设部110中取出,在一实施例中,所述信号线210从所述PCB板200的端部引出,所述信号线210与所述PCB板200连接处形成弯折部,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罩设部110的开口111处。可以理解的,弯折部形成了手提结构,便于工作人员取放。
可选地,所述罩设部110靠近所述开口111处设有多个卡槽112,多个卡槽112围绕所述罩设部110的周侧间隔设置;
所述密封盖140呈圆盘结构,所述密封盖140的周侧间隔设有多个卡凸,一个所述卡凸对应卡设于一个所述卡槽112。
本实施例中,通过卡凸与卡槽112的卡合,实现密封盖140与罩设部110的稳定安装,以将开口111密封,达到保护PCB板200以及传感器300的目的。
本发明还提出一种空气处理装置2000,参照图5至图10,该空气处理装置2000包括壳体500和检测头1000,该检测头1000的具体结构参照上述实施例,由于本空气处理装置2000采用了上述所有实施例的全部技术方案,因此至少具有上述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带来的所有有益效果,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其中,壳体500设有循环风进口502、室内出风口503、新风进口501,壳体500内设有连通循环风进口502与室内出风口503的循环风风道520以及连通新风进口501与室内出风口503的新风风道510。
所述壳体500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口503的位置设有第一过滤模块700,所述室内出风口503处设有一检测头1000,所述循环风风道520和所述新风风道510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检测头1000。
可以理解的,循环风风道520内的气流从与室内连通的循环风进口502进入,从室内出风口503吹出至室内,实现室内气流的循环调节功能;新风风道510内的气流从与室外连通的新风进口501进入,从室内出风口503吹出至室内,实现将室外新风引入室内的功能。壳体500在靠近室内出风口503的位置设置第一过滤模块700,能够对从循环风风道520和/或新风风道510流至室内出风口503的气流过滤净化之后再吹进室内,保证了室内送风的质量。为了能够及时监控第一过滤模块700的尘堵情况,在室内出风口503处设置检测头1000,同时在循环风风道520和/或新风风道510中设置检测头1000,使得第一过滤模块700的上游位置和下游位置均设有能够检测风压的检测头1000,根据第一过滤模块700两侧的风压差或者压差变化率等数据,能够得出第一过滤模块700的尘堵情况,从而达到监控第一过滤模块700尘堵情况或者剩余使用时长等的目的,以能够及时进行后续更换或清洁等的操作,保证出风风力,降低风阻。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检测头1000在室内出风口503处的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安装在室内出风口503的顶壁、侧壁或者底壁等。安装罩100凸出设于室内出风口503的一壁面上,为了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安装罩100自室内出风口503的壁面朝垂直于气流的方向延伸,使得气流与安装罩100内的传感器300充分接触,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可选地,空气处理装置2000在应用过程中,其对室内的送风可以是从室内出风口503直接进入到室内,也可以是通过连接风管的形式,将出风气流输送到室内不同区域内。当采用连接风管的形式时,可以在室内出风口503处设置检测头1000,也可在风管末端处或者在与风管末端连通的空间内设置检测头1000,即相当于在风管的首端与末端均设置检测头1000,实现对风管两端的风压检测,从而得到风管的压力损失,以便进行后续对风管的清洁维护或者风管结构改进等操作。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至图10,所述空气处理装置2000还包括排风风道530和全热交换器600,所述新风风道510与所述排风风道530交叉穿设于所述全热交换器600;
所述新风风道510在所述全热交换器600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设有一所述检测头1000;
和/或,所述排风风道530在所述全热交换器600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设有一所述检测头1000。
可以理解的,壳体500内还设有排风风道530以及与排风风道530连通的室内排风口504和室外排风口505,排风风道530与新风风道510通过全热交换器600换热连接,以使得引入的新风能够与排出的空气换热,提高热能利用率。基于此,可在新风风道510内位于全热交换器600的进风侧和出风侧均设置检测头1000,以对全热交换器600在新风风道510内的进风出风两侧的风压检测,以实现对全热交换器600对新风的风阻监控。也可在排风风道530内位于全热交换器600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设置检测头1000,以对全热交换器600在排风风道530内的进风出风两侧的风压检测,以实现对全热交换器600对排风的风阻监控。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在冬季制热模式下,室外冷风经过全热交换器600进入到室内环境中,由于室外温度较低,可能造成全热交换器600内结霜或者结冰,造成较大的进风风阻并影响换热效果,基于此,可通过新风风道510位于全热交换器600进风侧和出风侧的检测头1000检测两侧的风压情况,利用两侧的风压差或者风压差变化率等的监测,实现对全热交换器600内结霜或者结冰情况的监控,从而能够及时采取后续化霜或化冰的控制。
在一实施例中,在冬季制热模式下时,室外冷风经过全热交换器600时与排风风道530内的气流发生热交换,当室外冷风温度较低时,也可能会造成全热交换器600排风的通道内结霜或者结冰,造成较大的排风风阻,基于此,可通过排风风道530位于全热交换器600进风侧和出风侧的检测头1000检测两侧的风压情况,利用两侧的风压差或者风压差变化率等的监测,实现对全热交换器600内结霜或者结冰情况的监控,从而能够及时采取后续化霜或化冰的控制。
为了使得检测头1000的检测效果更好,参照图5至图10,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在所述全热交换器600的一侧,所述新风风道510的进风腔设于所述排风风道530的出风腔的上方,并通过第一隔板541分隔;
所述新风风道510内的检测头1000的所述安装罩100自所述第一隔板541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排风风道530内的检测头1000的所述安装罩100自所述第一隔板541向下延伸设置。
在前述实施例中新风风道510与排风风道530交叉穿设于全热交换器600设置,全热交换器600可设置为进风面位于上方,出风面位于下方,此时,位于全热交换器600同一侧的新风风道510进风腔设置在排风风道530的出风腔的上方,并通过第一隔板541分隔,可以理解的,第一隔板541相当于新风风道510进风腔的风道下基面和排风风道530的出风腔的风道上基面,分别在第一隔板541的上下两侧安装检测头1000,以实现对新风风道510进风腔的风压检测功能和对排风风道530出风腔的风压检测功能。
可选地,第一隔板541上间隔设有两个安装孔540a,将检测新风风道510进风腔的检测头1000和检测排风风道530出风腔的检测头1000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孔540a内。
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新风风道510进风腔的检测头1000的安装方式为安装罩100的螺接部120自上而下穿设安装孔540a并通过螺母130紧固,罩设部110自第一隔板541的上表面向上延伸,以使得罩设部110内的PCB板200能够伸入到新风风道510进风腔靠近中部的位置,消除风腔壁面结构形状对气流的影响,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在此安装方式下,螺接部120自第一隔板541向下延伸设置,PCB板200的信号线210从筒状的螺接部120的下端部引出,避免了冷凝水从信号线210或者螺接部120的端部进入到罩设部110内影响PCB板200的情况发生,保证了PCB板200以及传感器300的正常使用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排风风道530出风腔的检测头1000的安装方式为安装罩100的螺接部120自下而上穿设安装孔540a并通过螺母130紧固,罩设部110自第一隔板541的下表面向下延伸,以使得罩设部110内的PCB板200能够伸入到排风风道530进风腔靠近中部的位置,消除风腔壁面结构形状对气流的影响,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在此安装方式下,螺接部120自第一隔板541向上延伸设置,为了防止新风风道510进风腔内的冷凝水从螺接部120的端部进入,则可将螺接部120的端部封堵,如设置密封堵头或者在成型时便设置为实体螺杆结构,此时,PCB板200的信号线210可从罩设部110的侧部引出,保证PCB板200以及传感器300的正常使用。
进一步地,参照图5至图10,在所述全热交换器600的另一侧,所述新风风道510的送风腔设于所述排风风道530的进风腔的下方,并通过第二隔板542分隔;
所述新风风道510内的检测头1000的所述安装罩100自所述第二隔板542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排风风道530内的检测头1000的所述安装罩100自所述第二隔板542向上延伸设置。
可以理解的,位于全热交换器600同一侧的新风风道510送风腔设置在排风风道530的进风腔的下方,并通过第二隔板542分隔,可以理解的,第二隔板542相当于新风风道510送风腔的风道上基面和排风风道530的进风腔的风道下基面,分别在第二隔板542的上下两侧安装检测头1000,以实现对新风风道510送风腔的风压检测功能和对排风风道530进风腔的风压检测功能。
可选地,第二隔板542上间隔设有两个安装孔540a,将检测新风风道510送风腔的检测头1000和检测排风风道530进风腔的检测头1000分别安装在两个安装孔540a内。
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排风风道530进风腔的检测头1000的安装方式为安装罩100的螺接部120自上而下穿设安装孔540a并通过螺母130紧固,罩设部110自第二隔板542的上表面向上延伸,以使得罩设部110内的PCB板200能够伸入到排风风道530进风腔靠近中部的位置,消除风腔壁面结构形状对气流的影响,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在此安装方式下,螺接部120自第二隔板542向下延伸设置,PCB板200的信号线210从筒状的螺接部120的下端部引出,避免了冷凝水从信号线210或者螺接部120的端部进入到罩设部110内影响PCB板200的情况发生,保证了PCB板200以及传感器300的正常使用功能。
在一实施例中,检测新风风道510送风腔的检测头1000的安装方式为安装罩100的螺接部120自下而上穿设安装孔540a并通过螺母130紧固,罩设部110自第二隔板542的下表面向下延伸,以使得罩设部110内的PCB板200能够伸入到新风风道510送风腔靠近中部的位置,消除风腔壁面结构形状对气流的影响,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在此安装方式下,螺接部120自第二隔板542向上延伸设置,为了防止第二隔板542上方的冷凝水从螺接部120的端部进入,则可将螺接部120的端部封堵,如设置密封堵头或者在成型时便设置为实体螺杆结构,此时,PCB板200的信号线210可从罩设部110的侧部引出,保证PCB板200以及传感器300的正常使用。
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参照图5至图10,所述壳体500在靠近所述新风进口501的位置设有第二过滤模块800,所述新风进口501处设有所述检测头1000。
壳体500在靠近新风进口501的位置设置第二过滤模块800,能够对从室外进入到新风风道510内的气流进行过滤净化,以保证室外新风引入的质量。在前述实施例中全热交换器600的新风风道510进风腔内设有检测头1000,通过在新风进口501处设置检测头1000,使得第二过滤模块800的上游位置和下游位置均设有能够检测风压的检测头1000,根据第二过滤模块800两侧的风压差或者压差变化率等数据,能够得出第二过滤模块800的尘堵情况,从而达到监控第二过滤模块800尘堵情况或者剩余使用时长等的目的,以能够及时进行后续更换或清洁等的操作,降低新风风阻,保证新风引入的效率。
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检测头1000在新风进口501处的安装位置可根据实际情况而定,如可以是安装在新风进口501的顶壁、侧壁或者底壁等。安装罩100凸出设于新风进口501的一壁面上,为了保证检测的可靠性,安装罩100自新风进口501的壁面朝垂直于气流的方向延伸,使得气流与安装罩100内的传感器300充分接触,达到更好的检测效果。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在本发明的发明构思下,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变换,或直接/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4)
1.一种检测头,其特征在于,应用于空气处理装置,所述空气处理装置包括风道和控制模块;所述检测头包括:
安装罩,凸出设于所述风道的基面,所述安装罩设有过风孔;
PCB板,设于所述安装罩内,所述PCB板通过信号线与所述控制模块电连接;以及
多个传感器,设于所述PCB板,并与所述PCB板电连接,多个所述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为气压传感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安装罩具有沿长度方向相对的两端,其中一端安装于所述风道基面,另一端朝向所述风道基面的法向延伸;
所述安装罩在迎风的一侧设有所述过风孔,和/或,所述安装罩在背风的一侧设有所述过风孔。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PCB板设置所述气压传感器的一侧朝向所述过风孔设置。
4.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风道的基面上设有安装孔;
所述安装罩包括用于装设所述PCB板的罩设部、连接所述罩设部的螺接部以及与所述螺接部配合的螺母,所述螺接部穿设所述安装孔,并通过所述螺母紧固,所述罩设部设有所述过风孔。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罩设部呈筒状格栅结构;
所述检测头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罩设部内的网格筒,所述网格筒围设在所述PCB板的外周;其中,所述网格筒的网孔尺寸小于所述罩设部的格栅孔尺寸。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网格筒的侧壁开设有供所述PCB板的信号线穿过的过孔;
或,所述螺接部呈筒体结构,并与所述罩设部的内腔连通,所述PCB板的信号线能够从所述螺接部的端部引出。
7.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罩设部背离所述螺接部的一端设有供所述PCB板插入的开口;
所述安装罩还包括密封盖,所述密封盖密封安装于所述开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罩设部靠近所述开口处设有多个卡槽,多个卡槽围绕所述罩设部的周侧间隔设置;
所述密封盖呈圆盘结构,所述密封盖的周侧间隔设有多个卡凸,一个所述卡凸对应卡设于一个所述卡槽。
9.如权利要求1至3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头,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传感器还包括温度传感器和/或湿度传感器。
10.一种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壳体,所述壳体设有室内出风口、与所述室内出风口连通的循环风风道和新风风道以及如权利要求1至9任意一项所述的检测头;
所述壳体在靠近所述室内出风口的位置设有第一过滤模块,所述室内出风口处设有一所述检测头,所述循环风风道和所述新风风道中的至少一个设有所述检测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气处理装置还包括排风风道和全热交换器,所述新风风道与所述排风风道交叉穿设于所述全热交换器;
所述新风风道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设有一所述检测头;
和/或,所述排风风道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进风侧与出风侧均设有一所述检测头。
12.如权利要求11所说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一侧,所述新风风道的进风腔设于所述排风风道的出风腔的上方,并通过第一隔板分隔;
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一隔板向上延伸设置,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一隔板向下延伸设置。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全热交换器的另一侧,所述新风风道的送风腔设于所述排风风道的进风腔的下方,并通过第二隔板分隔;
所述新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二隔板向下延伸设置,所述排风风道内的检测头的所述安装罩自所述第二隔板向上延伸设置。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空气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设有与所述新风风道连通的新风进口,并在靠近所述新风进口的位置设有第二过滤模块,所述新风进口处设有所述检测头。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29395.6A CN113513806A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829395.6A CN113513806A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13806A true CN113513806A (zh) | 2021-10-19 |
Family
ID=780675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829395.6A Pending CN113513806A (zh) | 2021-07-22 | 2021-07-22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13806A (zh)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8901A (zh) * | 2011-12-07 | 2014-08-20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空气流量测定装置 |
CN104422064A (zh) * | 2013-08-22 | 2015-03-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0410977A (zh) * | 2019-07-31 | 2019-11-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新风设备及其清洁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系统 |
CN211346903U (zh) * | 2020-01-21 | 2020-08-25 | 苏州宝信中弘电气控制有限公司 | 一种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 |
CN112128958A (zh) * | 2020-09-27 | 2020-12-25 |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空调风管组件 |
CN112923488A (zh) * | 2021-03-31 | 2021-06-08 |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CN112944540A (zh) * | 2021-03-31 | 2021-06-11 |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室内空气调节系统及其室内空气调节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
CN218001746U (zh) * | 2021-07-22 | 2022-12-09 |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
2021
- 2021-07-22 CN CN202110829395.6A patent/CN11351380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3998901A (zh) * | 2011-12-07 | 2014-08-20 | 日立汽车系统株式会社 | 空气流量测定装置 |
CN104422064A (zh) * | 2013-08-22 | 2015-03-18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器的化霜控制方法及装置 |
CN110410977A (zh) * | 2019-07-31 | 2019-11-05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新风设备及其清洁控制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系统 |
CN211346903U (zh) * | 2020-01-21 | 2020-08-25 | 苏州宝信中弘电气控制有限公司 | 一种风管型温湿度传感器 |
CN112128958A (zh) * | 2020-09-27 | 2020-12-25 | 厦门烟草工业有限责任公司 | 空调风管组件 |
CN112923488A (zh) * | 2021-03-31 | 2021-06-08 |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CN112944540A (zh) * | 2021-03-31 | 2021-06-11 |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室内空气调节系统及其室内空气调节方法、可读存储介质 |
CN218001746U (zh) * | 2021-07-22 | 2022-12-09 | 中山市万得福电子热控科技有限公司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1488149U (zh) | 出风温度固定的加湿除湿机 | |
KR101536284B1 (ko) | 히트펌프 시스템의 실외기 제상작업용 적상감지센서 | |
CN208638880U (zh) | 机组模块及其机房空调 | |
CN113513804A (zh) |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KR200428759Y1 (ko) | 냉방 기능을 구비하는 공기청정기 | |
CN112648691A (zh) | 辐射式空调器 | |
CN218001746U (zh)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
CN113513806A (zh) | 检测头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
CN113513805B (zh) | 空气处理设备及其控制方法、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CN112923488A (zh) | 出风结构以及空气处理装置 | |
CN111049039A (zh) | 一种智能控制除湿装置 | |
CN210425392U (zh) | 飘水检测装置及使用该装置的空调加湿系统和空调设备 | |
CN210186749U (zh) | 一种全自动监控温湿度的智能抽湿机 | |
CN210511912U (zh) | 空调室内机 | |
CN212901740U (zh) | 空调室内机和空调器 | |
CN211695192U (zh) | 室内除湿机 | |
CN211822995U (zh) | 一种半包围型对流器 | |
CN211601004U (zh) | 一种微正压的双向流新风净化机 | |
CN109708219B (zh) | 一种除湿机 | |
CN217540928U (zh) | 半导体除湿装置及具有其的恒湿设备 | |
CN210273262U (zh) | 一种一体式降温除湿防凝露装置 | |
CN222578386U (zh) | 一种恒温恒湿射流机组 | |
CN217763914U (zh) | 空气能泳池热泵 | |
CN218721994U (zh) | 一种除湿加湿一体装置 | |
CN113719916B (zh) | 传感器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