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506970B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Google Patents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506970B CN113506970B CN202110796060.9A CN202110796060A CN113506970B CN 113506970 B CN113506970 B CN 113506970B CN 202110796060 A CN202110796060 A CN 202110796060A CN 113506970 B CN113506970 B CN 11350697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directional coupler
- coupling
- paths
- signals
- signal lin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14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3
- 239000004020 conductor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0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4
- 229910052799 carbon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7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423 maintenanc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295 mobile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125000006850 spacer group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74 electromagnetic in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774 longter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647 oxi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7254 oxi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521 absorp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54 sign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P—WAVEGUIDES; RESONATORS, LINES, OR OTHER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00—Coupling devices of the waveguide type
- H01P5/12—Coupling devices having more than two ports
- H01P5/16—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 H01P5/18—Conjugate devices, i.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rt decoupled from one other port consisting of two coupled guides, e.g. directional couplers
Landscapes
- Cable Transmission Systems, Equalization Of Radio And Reduction Of Echo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涉及电子通信技术领域,该定向耦合器包括:相互耦合的主信号线和耦合隔离组件;主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主信号线用于传输输入信号和反向输入信号;耦合隔离组件具有第三端,耦合隔离组件用于根据输入信号或反向输出信号分别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将两路耦合信号合路后从第三端输出;当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第三端作为隔离端输出;当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不是180°时,第三端作为耦合端输出。本申请通过从主信号线上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让两路耦合信号相互抵消,来实现对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调整的目的。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电子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背景技术
定向耦合器是一种具有方向性的功率耦合(分配)元件,可用于信号的隔离、分离和混合。定向耦合器作为微波/射频电路的重要组成部分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电子通信系统中。
在通讯系统中,基站的射频拉远单元(remote radio unit,RRU)中需要放置定向耦合器,用以监控下行链路工作状态,以及对天线进行校准工作。
随着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technology,5G)、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网络的正式商用,我国移动通信频段日益丰富,无线环境也日趋复杂,天线校准功能在移动基站中使用的越来越频繁,由于定向耦合器关系到整个通讯系统是否正常工作、是否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因此,定向耦合器的可靠性也越来越重要。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本申请通过从主信号线上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让两路耦合信号相互抵消,来实现对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调整的目的。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申请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定向耦合器,包括:相互耦合的主信号线和耦合隔离组件;所述主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主信号线用于传输输入信号和反向输入信号;所述输入信号和所述反向输入信号的传输方向相反;所述耦合隔离组件具有第三端,所述耦合隔离组件用于根据所述输入信号或所述反向输出信号分别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将所述两路耦合信号合路后从所述第三端输出;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所述第三端作为隔离端输出;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不是180°时,所述第三端作为耦合端输出。
第一方面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移除了现有定向耦合器上设置的电位器,并将定向耦合器的四个端口改成了三个端口。本申请通过从主信号线上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让两路耦合信号相互抵消,来实现对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调整的目的。本申请提高了定向耦合器的抗震动能力和使用寿命,极大的降低了使用该定向耦合器的通信设备的失效风险,节省了后期维护成本。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耦合隔离组件包括:第一非定向耦合器、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合路单元、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所述合路单元具有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一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一支路之间,所述第二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支路之间;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之差为工作频率的第一度数电长度;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的长度之差为所述工作频率的第二度数电长度。在该实现方式中,经过不同的非定向耦合器、导线和支路组成的通道传输后,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相对会具有一定相位差,该相位差为前述距离和长度之差的累计。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度数和第二度数,来使得传输的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以实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自抵消。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度数的取值范围为[50°,290°]。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合路单元为功分器或3db定向耦合器;当所述合路单元为所述功分器时,所述第一度数与所述第二度数之差为180°;当所述合路单元为所述3db定向耦合器时,所述第一度数和所述第二度数之差为90°。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均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中的所述第一子通道远离所述主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相连接,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中的所述第一子通道远离所述主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相连接。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均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中的所述第二子通道远离所述主信号线的侧面均设有连接端,所述第二子通道通过所述连接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子通道靠近所述主信号线的一端相连接。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增设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可以增加耦合隔离组件的耦合能力。
在第一方面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二子通道靠近所述主信号线的侧面形状为方形、圆形或其他形状。在该实现方式中,通过设置占较大面积的侧面,以增加第二子通道和主信号线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增大耦合能力。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定向耦合器。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移除了现有定向耦合器上设置的电位器,并将定向耦合器的四个端口改成了三个端口。本申请通过从主信号线上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让两路耦合信号相互抵消,来实现对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调整的目的。本申请提高了定向耦合器的抗震动能力和使用寿命,极大的降低了使用该定向耦合器的通信设备的失效风险,节省了后期维护成本。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现有技术中的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定向耦合器上的电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针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的仿真及测试结果图;
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1-定向耦合器;2-电位器;10-滑动片;11-第一端;12-第二端;13-第三端;20-碳膜电阻片;30-定片引脚;40-动片引脚;50-主信号线;60-耦合隔离组件;61-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1-第一子通道;612-第二子通道;62-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3-合路单元;64-第一导线;65-第二导线;70-电阻。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本申请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表示或的意思,例如,A/B可以表示A或B;本文中的“和/或”仅仅是一种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左”、“右”、“上”以及“下”等方位术语是相对于附图中的显示组件示意放置的方位来定义的,应当理解到,这些方向性术语是相对的概念,它们用于相对于的描述和澄清,其可以根据液晶显示装置所放置的方位的变化而相应地发生变化。
图1示出了现有技术中的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定向耦合器包括四个端口,定义端口“1”为输入端,端口“2”为输出端,端口“3”为耦合端,端口“4”为隔离端。输入端和输出端之间连接有主信号线,耦合端和隔离端之间连接有耦合信号线。当从输入端输入信号时,由于电磁感应现象,耦合信号线上会产生耦合信号,从耦合端和隔离端分别输出。
其中,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指的是:信号从端口“1”输入时,隔离端端口“4”的输出功率P4与耦合端端口“3”的输出功率P3之比定义为方向性,用D表示:
D=10*lg(P4/P3)=20*lg1/(|S13|/|S12|)dB
在现有技术中,通常在上述定向耦合器的隔离端端口“4”位置处,还设有一个电位器,图2为图1所示的定向耦合器上的电位器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2所示,该电位器2包括:滑动片10、碳膜电阻片20、两个定片引脚30和1个动片引脚40。其中,两个定片引脚30之间连接有环形的碳膜电阻片20;滑动片10的一端以环形的中心为旋转中心并与动片引脚40相连,另一端靠自身弹力与碳膜电阻片20接触在一起。
这样,当一个定片引脚30与接地端相连接,另一个定片引脚30悬空,动片引脚40与上述定向耦合器中的隔离端端口“4”连接时,通过调整滑动片10在碳膜电阻片20上位置,即可改变两个定片引脚30与动片引脚40之间的电阻大小,进而可以调试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
但是,由于滑动片10是靠自身弹力与碳膜电阻片20接触在一起的,所以,当出现一定条件的振动时,将可能导致接触点出现偏移、松动,使得定片引脚30和动片引脚40之间的电阻值出现漂移,从而使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指标失效。另外,随着时间的推移,滑动片10与碳膜电阻片20的接触点还会出现氧化现象,该氧化现象也会导致电阻值偏大,从而使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指标失效。再一方面,通过滑动片10来调节电阻值的调节方式精度较低,往往需要反复调节才能达到方向性指标需求。综合上述三点,现有技术存在会导致定向耦合器方向性调节可靠性低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定向耦合器,移除了电位器,通过从主信号线上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让两路耦合信号相互抵消,来实现对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调整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进行详细介绍。
图3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定向耦合器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1包括:相互耦合的主信号线50和耦合隔离组件60。
主信号线50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主信号线50用于传输输入信号和反向输入信号。其中,输入信号和反向输入信号的传输方向相反。
如图3所示,主信号线50沿x方向延伸。主信号线50沿x方向的两端分别为第一端11和第二端12,例如,当port1为第一端11时,port2为第二端12。基于此,当第一端11用于接收输入信号时,第二端12用于向负载输出信号,第二端12还用于接收反向输入信号。也就是说,输入信号在主信号线50中的传输方向为第一端11到第二端12,反向输入信号在主信号线50中的传输方向为第二端12到第一端11。
耦合隔离组件60具有第三端13,耦合隔离组件60用于根据输入信号或反向输出信号分别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将两路耦合信号合路后从第三端13输出。例如,如图3所示,port3为第三端13。
应理解,耦合隔离组件60是利用电磁感应现象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的。其中,当主信号线50传输输入信号时,耦合隔离组件60可以对应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当主信号线50传输反向输入信号时,耦合隔离组件60也可以对应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
当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第三端13作为隔离端输出;当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不是180°时,第三端13作为耦合端输出。
应理解,定向耦合器1通常用于某个特定方向传输的大功率信号电平进行检测,由于大功率信号的电平太高,直接测量会导致击穿电子测量仪器或检波电路,而无线接入设备在运行阶段是不能接入大功率衰减器进行测量的,必须通过耦合器耦合出少量的信号,才能用电子测量仪器或检波电路检测出来。
应理解,当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两路耦合信号自抵消,第三端13作为隔离端输出,理论上无信号输出,实际上可能有输出,但是输出的是无用的信号,可接匹配吸收负载到地。当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不是180°时,第三端13作为耦合端输出合路之后的耦合信号。此处,可以理解的是,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不同,合路之后的功率大小不同。其中,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越接近180°时,合路之后的功率越小。
应理解,由于主信号线50传输的输入信号和反向输入信号的方向不同,耦合隔离组件60对应耦合出的两组两路耦合信号不同,相应的,两组两路耦合信号中的每组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也不同。
示例性的,当主信号线50传输的是从第一端11到第二端12的输入信号时,耦合隔离组件60对应耦合出的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则第三端13作为隔离端输出。当主信号线50传输的是从第二端12到第一端11的反向输入信号时,耦合隔离组件60对应耦合出的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不是180°,则第三端13作为耦合端输出。
由此,耦合隔离组件60根据主信号线50上的信号传输方向来分别实现耦合或隔离的功能。当主信号线50分别传输输入信号和反向输入信号时,第三端13对应的输出功率之比即为方向性D。
此处,主信号线50和耦合隔离组件60可以在一个平面,也可以不再一个平面,具体可以根据需要设置,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进行任何限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移除了现有定向耦合器上设置的电位器,并将定向耦合器的四个端口改成了三个端口。本申请通过从主信号线上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让两路耦合信号相互抵消,来实现对定向耦合器的方向性调整的目的。本申请提高了定向耦合器的抗震动能力和使用寿命,极大的降低了使用该定向耦合器的通信设备的失效风险,节省了后期维护成本。
可选地,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定向耦合器1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耦合隔离组件60包括: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合路单元63、第一导线64和第二导线65。
合路单元63具有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第三端13,第一导线64连接于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一支路之间,第二导线连接于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和第二支路之间。
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之差为工作频率的第一度数电长度。第一导线64和第二导线65的长度之差为工作频率的第二度数电长度。
应理解,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第一导线64和合路单元63的第一支路用于传输从主信号线50耦合出的一路耦合信号。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第二导线和合路单元63的第二支路用于传输从主信号线50耦合出的另一路耦合信号。
应理解,由于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之间具有一定距离,该距离为工作频率的第一度数电长度;第一导线64和第二导线65之间具有一定长度之差,该长度之差为工作频率的第二度数电长度;其中,电长度指的是物理长度与所传输的信号波长之比。
由此,经过不同的非定向耦合器、导线和支路组成的通道传输后,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相对会具有一定相位差,该相位差为前述距离和长度之差的累计。因此,可以通过调整第一度数和第二度数,来使得传输的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以实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自抵消。
可选地,第一度数的取值范围为[50°,290°]。
示例性的,第一度数可以为50°,或者,第一度数可以为290°,或者,第一度数还可以为90°。
图5示出了针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的仿真及测试结果图。如图5所示,针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当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之间的距离之差为90°电长度时,如图5中位于上方的两条线所示,第三端13作为耦合端的测试结果(如图5中的L1)与仿真结果(如图5中的L2)基本一致。如图5中位于下方的两条线所示,第三端13作为隔离端的测试结构(如图5中的L3)与仿真结果(如图5中的L4)也基本一致。
可选地,合路单元63为功分器或3db定向耦合器。
当合路单元63为功分器时,第一度数与第二度数之差为180°;当合路单元63为3db定向耦合器时,第一度数和第二度数之差为90°。
应理解,当合路单元63为功分器时,功分器两个支路之间长度相等,由此,仅需要调整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之间的距离,以及第一导线64和第二导线65之间的长度之差,以使得传输的耦合信号在合路之前相位相差180°,进而在合路之后可以实现自抵消。
此处,当合路单元63为功分器时,功分器的两个支路之间还可以设置电阻70(如图6和图7所示),电阻的大小可以根据需要进行设置,例如可以为100欧姆。
应理解,当合路单元为3db定向耦合器时,3db定向耦合器自身带有相位差90°,因而第一度数和第二度数之差为90°,此外,第一导线64和第二导线65的长度相等。
可选地,图6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所示,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如图6中的coupler x)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如图6中的couplery)均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子通道611。
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中的第一子通道611远离主信号线50的一端与第一导线64相连接,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中的第一子通道611远离主信号线50的一端与第二导线相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6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则第二方向为y方向。第二方向与第一方向相互垂直。由此,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均包括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子通道611。上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之间沿第一方向的距离之差即为: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中的第一子通道611与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中的第一子通道611之间沿x方向的距离。
其中,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包括的第一子通道61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包括的第一子通道611平行且沿第二方向的长度相等。
可选地,图7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定向耦合器的结构示意图。如图7所示,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均还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612。
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中的第二子通道612远离主信号线50的侧面均设有连接端,第二子通道612通过连接端与对应的第一子通道611靠近主信号线50的一端相连接。
示例性的,如图7所示,第一方向为x方向,则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和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均还包括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612。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中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612远离主信号线50的侧面设有连接端,例如,连接端在第二子通道612的侧面的中心位置处。由此,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中沿x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612通过连接端与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子通道611靠近主信号线50的一端相连接,形成了如图7所示的“T”形。
应理解,通过增设沿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612,可以增加耦合隔离组件60的耦合能力。
由此,可选地,第二子通道612靠近主信号线50的侧面形状为方形或圆形。通过设置占较大面积的侧面,以增加第二子通道612和主信号线50之间的相对面积,进而增大耦合能力。
示例性的,结合图6和图7,假设合路单元63为功分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当第一端11输入输入信号时,若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和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沿x方向的距离之差为90°电长度,也就是说,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比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相位慢90°,又因为第二导线比第一导线64的长度长90°电长度,经过第二导线的耦合信号再比经过第一导线64的耦合信号相位慢90°,由此,两路耦合信号传输到功分器上进行合路时,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相差了180°,将进行自抵消,第三端13作为隔离端输出。
当第二端12输入反向输入信号时,基于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和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沿x方向的距离之差为90°电长度,此时,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比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相位慢90°。又因为第二导线比第一导线64的长度长90°电长度,经过第二导线的耦合信号将与经过第一导线64的耦合信号的相位相同,由此,两路耦合信号传输到功分器上进行合路时,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0,第三端13作为耦合端输出。
示例性的,结合图6和图7,假设合路单元63为3db定向耦合器,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的工作过程进行举例说明。
当第一端11输入输入信号时,若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和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沿x方向的距离之差为90°电长度,也就是说,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比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相位慢90°,又因为第一导线64和第二导线65的长度相等,经过第二导线的耦合信号比经过第一导线64的耦合信号依然相位慢90°,由此,两路耦合信号传输到3db定向耦合器上进行合路时,由于3db定向耦合器自身两支路距离相差90°电长度,因此,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最后还是相差了180°,将进行自抵消,第三端13作为隔离端输出。
当第二端12输入反向输入信号时,基于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和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沿x方向的距离之差为90°电长度,此时,第一非定向耦合器61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比第二非定向耦合器62上耦合出的耦合信号相位慢90°。又因为第一导线64和第二导线65的长度相等,经过第一导线64的耦合信号依然比经过第二导线的耦合信号相位慢90°,由此,两路耦合信号传输到3db定向耦合器上进行合路时,由于3db定向耦合器自身两支路距离相差90°电长度,因此,两路耦合信号之间最后相位相等,第三端13作为耦合端输出。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通信装置,该通信装置包括相连接的天线和射频单元。该射频单元可以是RRU,该射频单元包括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用于对射频信号校准。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装置的有益效果与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定向耦合器的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8)
1.一种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相互耦合的主信号线和耦合隔离组件;
所述主信号线沿第一方向延伸,且两端分别为第一端和第二端,所述主信号线用于传输输入信号和反向输入信号;所述输入信号和所述反向输入信号的传输方向相反;
所述耦合隔离组件具有第三端,所述耦合隔离组件用于根据所述输入信号或所述反向输入信号分别耦合出两路耦合信号,并将所述两路耦合信号合路后从所述第三端输出;
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所述第三端作为隔离端输出;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不是180°时,所述第三端作为耦合端输出;
所述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所述第三端作为隔离端输出,包括:
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180°时,所述两路耦合信号相互抵消,所述第三端输出无用信号;
所述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不是180°时,所述第三端作为耦合端输出,包括:
当所述两路耦合信号之间的相位差为不是180°时,所述第三端输出所述两路耦合信号耦合之后的耦合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耦合隔离组件包括:第一非定向耦合器、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合路单元、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
所述合路单元具有第一支路、第二支路和所述第三端,所述第一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一支路之间,所述第二导线连接于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支路之间;
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之间沿所述第一方向的距离之差为工作频率的第一度数电长度;
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的长度之差为所述工作频率的第二度数电长度。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度数的取值范围为[50°,290°]。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合路单元为功分器或3db定向耦合器;
当所述合路单元为所述功分器时,所述第一度数与所述第二度数之差为180°;
当所述合路单元为所述3db定向耦合器时,所述第一度数和所述第二度数之差为90°。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均包括沿第二方向延伸的第一子通道,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中的所述第一子通道远离所述主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一导线相连接,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中的所述第一子通道远离所述主信号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导线相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均还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第二子通道;
所述第一非定向耦合器和所述第二非定向耦合器中的所述第二子通道远离所述主信号线的侧面均设有连接端,所述第二子通道通过所述连接端与对应的所述第一子通道靠近所述主信号线的一端相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定向耦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通道靠近所述主信号线的侧面形状为方形或者圆形。
8.一种通信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向耦合器。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96060.9A CN113506970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796060.9A CN113506970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06970A CN113506970A (zh) | 2021-10-15 |
CN113506970B true CN113506970B (zh) | 2024-11-19 |
Family
ID=780132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796060.9A Active CN113506970B (zh) | 2021-07-14 | 2021-07-14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506970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83895A (zh) * | 2020-07-14 | 2020-11-03 | 昆山立讯射频科技有限公司 | 可调方向性射频耦合器 |
CN216015673U (zh) * | 2021-07-14 | 2022-03-11 |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751481Y (zh) * | 2004-12-03 | 2006-01-11 | 南京理工大学 | 微波毫米波宽带三分贝正交数字移相器 |
JP5667021B2 (ja) * | 2011-09-22 | 2015-02-12 |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 フォトミキサおよび光電子集積回路 |
US9502746B2 (en) * | 2015-02-04 | 2016-11-22 | Tyco Electronics Corporation | 180 degree hybrid coupler and dual-linearly polarized antenna feed network |
US10770770B2 (en) * | 2017-12-27 | 2020-09-08 | Psemi Corporation | Low loss, wide band, phase shifter utilizing transformer |
CN109585983A (zh) * | 2018-11-14 | 2019-04-05 | 北京遥感设备研究所 | 一种基于cmos工艺w波段移相器 |
-
2021
- 2021-07-14 CN CN202110796060.9A patent/CN11350697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1883895A (zh) * | 2020-07-14 | 2020-11-03 | 昆山立讯射频科技有限公司 | 可调方向性射频耦合器 |
CN216015673U (zh) * | 2021-07-14 | 2022-03-11 | 大富科技(安徽)股份有限公司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506970A (zh) | 2021-10-1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0455510B2 (en) | Interface device providing power management and load termination in distributed antenna system | |
CN104753468B (zh) | 一种毫米波偶次谐波混频器结构 | |
CN112909471B (zh) | 一种高隔离度的矩形波导-微带功分器 | |
JP5657547B2 (ja) | 無線機 | |
CN211791528U (zh) | 耦合校准网络电路、阵列天线及基站 | |
CN216015673U (zh)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
CN111430869B (zh) | 一种定向耦合器及调试定向耦合器方向性的方法 | |
CN110995372B (zh) | 无线通信终端、功率检测电路和功率校准方法 | |
CN103795482B (zh) | 一种天线传输性能调试方法 | |
CN113506970B (zh) | 定向耦合器及通信设备 | |
CN102157291B (zh) | 一种开关连接器 | |
US7095294B2 (en) | Directional bridge coupler | |
CN114050879A (zh) | 一种射频高速切换控制电路及装置 | |
CN113258244A (zh) | 矩形波导微带0°相差高隔离度宽带功分器 | |
CN109450565B (zh) | 校准监测装置及天线系统 | |
CN113612000B (zh) | 矩形波导工字形隔离网络双微带转换器 | |
CN214848989U (zh) | 一种耦合器 | |
CN103401051A (zh) | 基于径向线和基片集成波导的宽带功率合成器 | |
CN209961866U (zh) | 一种smt微带环行器的新型测试工装 | |
CN111755779A (zh) | 一种元器件通信装置 | |
CN222601419U (zh) | 一种用于数据传输的连接器 | |
CN218734303U (zh) | 一种wifi收发模块 | |
US20250093397A1 (en) | Test fixture set and testing method | |
CN219321782U (zh) | 射频接口转接装置 | |
CN219164575U (zh) | 一种带有调试相位滑块的校准网络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