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95925B - 送风机 - Google Patents
送风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95925B CN113395925B CN202080012526.5A CN202080012526A CN113395925B CN 113395925 B CN113395925 B CN 113395925B CN 202080012526 A CN202080012526 A CN 202080012526A CN 113395925 B CN113395925 B CN 11339592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ir
- main body
- flow path
- opening
- fa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G—HORTICULTURE; CULTIVATION OF VEGETABLES, FLOWERS, RICE, FRUIT, VINES, HOPS OR SEAWEED; FORESTRY; WATERING
- A01G20/00—Cultivation of turf, lawn or the like; Apparatus or methods therefor
- A01G20/40—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 A01G20/43—Apparatus for cleaning the lawn or grass surface for sweeping, collecting or disintegrating lawn debris
- A01G20/47—Vacuum or blower device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5/00—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 A47L5/12—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 A47L5/14—Structural features of suction cleaners with power-driven air-pumps or air-compressors, e.g. driven by motor vehicle engine vacuum cleaning by blowing-off, also combined with suction cleaning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28—Installation of the electric equipment, e.g. adaptation or attachment to the suction cleaner; Controlling suction cleaners by electric means
- A47L9/2857—User input or output elements for control, e.g. buttons, switches or display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DOMESTIC WASHING OR CLEANING;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L9/00—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suction cleaners, e.g. mechanical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suction or for effecting pulsating action; Stor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to suction cleaners or parts thereof; Carrying-vehic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ction cleaners
- A47L9/32—Handles
- A47L9/322—Handles for hand-supported suction cleaners
-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1—CONSTRUCTION OF ROADS, RAILWAYS, OR BRIDGES
- E01H—STREET CLEANING; CLEANING OF PERMANENT WAYS; CLEANING BEACHES; DISPERSING OR PREVENTING FOG IN GENERAL CLEANING STREET OR RAILWAY FURNITURE OR TUNNEL WALLS
- E01H1/00—Removing undesirable matter from roads or like surfaces, with or without moistening of the surface
- E01H1/08—Pneumatically dislodging or taking-up undesirable matter or small objects; Drying by heat only or by streams of gas; Cleaning by projecting abrasive particles
- E01H1/0809—Loosening or dislodging by blowing ; Drying by means of gas stream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Structures Of Non-Positive Displacement Pumps (AREA)
- Electric Suction Cleaners (AREA)
- Electric Vacuum Cleane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现一种送风机,将产品紧凑化,并且增大外壳内的风路的长度,使噪音减小。该送风机具有:筒状的外壳(2),其具有长边方向;马达(10),其容纳于外壳内;以及风扇(15),其通过上述马达旋转,并产生气流,其中,将吸入口(20)设于把手部(4)的前端附近,将把手部(4)内用作空气的吸入通路。从吸气口(20)吸引的空气如箭头(C2、F2)那样流动,在把手部(4)的后侧连接部(4c)将方向折返,如与箭头(F2)相反的方向的箭头F1那样流动,到达风扇(15)。通过了风扇(15)的空气向比排气口(6)靠前方侧排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收纳于主体外壳内的风扇的旋转将空气从吸引口吸引到外壳内,并使其从排出口向主体外壳外排出的便携用的送风机、例如鼓风机、清洁器。
背景技术
作为现有的便携用送风机的一种的鼓风机,例如已知专利文献1记载的鼓风机。该便携用鼓风机为如下结构:利用由马达驱动的风扇从形成于鼓风机主体的侧部的吸入口获取外部空气,并将吸引的空气经由安装于吹出口的喷嘴向任意的区域吹出。操作人员握住鼓风机的把手部进行清扫作业。一般而言,为了吹走地面的垃圾等,将喷嘴朝向前方斜下地保持鼓风机主体,通过将主体左右摆动,一边左右摆动喷嘴一边吹走垃圾等。鼓风机使用离心风扇或轴流风扇,用于获取通过了风扇的风的外壳的吸气口(开口)配置于马达的附近。
作为送风机的另一方案,已知一种清洁器,其使送风方向与鼓风机为反朝向,将经由集尘管吸引的混有粉尘的空气利用过滤器装置过滤,并使其从形成于主体外壳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专利文献1是便携型的清洁器,通过蓄电池(电池包)的电力驱动内置于主体内的马达,由此使风扇旋转,吸引混有粉尘的空气。在清洁器中,用于使通过了风扇的风排出的外壳的开口(排气口)配置于马达的附近。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国际公开第2016/052267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现有的鼓风机在动作时,因为将大量的空气吸引到主体外壳内,并经由喷嘴向外部排出,所以伴有大的工作音。同样,在清洁器动作时,也伴有大的工作音。作为现有的抑制从风扇产生的噪音向外部传递的方法,考虑缩小排气口等,但由于缩小排气口,排气的流量降低,存在导致送风能力或集尘能力降低的问题。另外,也进行了在使风扇旋转的马达的附近设置吸音材料等以实现噪音降低的操作,但设置吸音材料不仅导致产品的大型化、重量增大,而且导致制造成本增加。
本发明鉴于上述背景而作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确保排气流的流量,维持集尘能力,并且减小因排气流而引起的噪音的送风机。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实现一种送风机,其通过增大主体外壳的与外部空气连通的开口和风扇之间的风路长度,实现由噪音的距离衰减而带来的静音化。本发明的再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将主体外壳的把手部灵活运用为折返流路的送风机。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如下对在本申请中公开的发明中的具有代表性的特征进行说明。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特征,提供一种送风机,其具有:外壳;马达,其保持于外壳内,具有输出轴;以及风扇,其固定于输出轴,用于产生吸引力,其中,外壳具有:筒状的主体部,其容纳马达;把手部,其沿主体部的轴向延伸,与主体部连接,且由操作人员把持;吸气口,其供通过风扇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进入外壳内;以及排气口,其供从吸气口进入的空气流向外壳外排出。另外,外壳具有:第一流路,其使从吸气口进入的空气流朝向轴向一侧流动;第二流路,其使向排气口流动的空气流朝向轴向另一侧流动;以及折返流路,其将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连接,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任意一方形成于把手部内。在此,就外壳而言,在第一流路的轴向另一侧具有吸气口及排气口的任意一方,在第二流路的轴向另一侧具有吸气口及排气口的任意另一方。而且,在第一流路及第二流路的轴向一侧,通过将主体部和把手部连接而形成折返流路。而且,把手部在轴向一侧及轴向另一侧双方与主体部连接,在外壳的内部设置阻碍轴向另一侧的与主体部的空气的流通的阻碍部、例如将把手部与主体部之间分隔的分隔板。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把手部设有由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部,操作部包括配置于沿着轴向的形状的操作面的轻触开关。另外,在外壳的主体部设有装配部,该装配部用于装配向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池包。电池包配置为,连接于装配部的状态下的轴向的位置与主体部及把手部的轴向一侧的装配部重叠,马达配置为输出轴沿轴向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特征,送风机是一种鼓风机,从形成于把手部的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将其从第一流路经由折返流路和第二流路,再经由主体部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且在排气口的下风侧连接有用于将排出的空气沿预定的方向引导的喷嘴。
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特征,送风机是一种清洁器,从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将其从第一流路经由折返流路和第二流路,再经由把手部的排气口向外部排出,且在吸气口的上风侧设有过滤进行了粉尘收集的混有粉尘的空气的过滤器装置和贮存过滤出的粉尘的集尘箱。另外,在把手部的排气口的一侧设置防风部,该防风部抑制从排气口向外壳外排出的空气流向把手部的把持部侧流动。
根据本发明的再另一特征,送风机的外壳具有用于穿过手指的中空部,将中空部的周围的一部分作为用于单手把持的把手部,将剩余的部分作为用于容纳马达和风扇的主体部,在主体部的风扇的附近设置第一开口,在把手部设置第二开口,通过形成将第二开口的周围和风扇的周围的空间分隔的分隔壁,在风扇通过马达旋转时,从第一开口至第二开口,或者从第二开口至第一开口,以通过把手部的方式绕中空部沿一方向形成空气流路。另外,送风机从第二开口吸引外部空气,使空气在把手部的内侧通过后在主体部内的内侧朝向风扇流动,通过了风扇的空气从第一开口排出,而且在第一开口的下风侧连接有用于将排出的空气沿预定的方向引导的喷嘴。而且,送风机从外壳的第一开口吸引外部空气,将通过了风扇的空气从主体部引导至通过把手部的内侧的把手部的内部,并从形成于把手部的下游侧的第二开口向外部排出,在第一开口的上风侧设有过滤进行了粉尘收集的混有粉尘的空气的过滤器装置和贮存过滤出的粉尘的集尘箱。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主体外壳内使流路折返,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的任意一方形成于把手部内,因此,能够将把手部灵活用作折返流路,能够以紧凑的结构增大从吸入口至排出口的总流路长度,实现噪音的距离衰减带来的静音化。另外,通过改变送风机的外壳内的风的流动方向,在鼓风机和清洁器都能够应用本发明。而且,在实现本发明的第一流路和第二流路时,仅将现有的外壳的注射成型的金属模具进行局部变更便能够容易地实现,因此能够抑制制造成本的上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鼓风机1的外观图。
图2是图1的鼓风机1的纵剖视图。
图3是图1的鼓风机1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是用于对主体外壳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清洁器101的左侧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清洁器101的纵剖视图。
图7是图6的A-A部的剖视图。
图8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是用于对主体外壳10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例1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在以下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符号,并省略重复的说明。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将前后左右、上下的方向设为图中所示的方向进行说明。
在图1中,无线式的便携用的鼓风机1利用电池包50的电力驱动内置于主体外壳2内的马达10,由此使风扇15旋转,并将产生的空气流经由喷嘴40向前方喷射。操作人员握住鼓风机1的把手部4进行作业。一般而言,使喷嘴40朝向前方斜下保持鼓风机1,通过左右摆动把手部4,将喷嘴40左右摆动,并且吹走桌上或清扫对象物的垃圾。
鼓风机1在例如树脂制的主体外壳2的内部具备马达10(在图2中后述)和风扇15(在图2中后述)。从喷嘴40向前方侧吐出空气。主体外壳2包括具有长边方向的筒状的主体部3和形成于其上部的把手部4而构成,它们通过合成树脂的成形一体制造。主体外壳2以由左右中央的分割面分割成两部分的状态分别成形,并通过后述的多个螺钉固定。把手部4是操作人员单手把持的部分,把手部4的前侧部分通过沿大致铅垂方向延伸的前侧连接部4b与主体部3连接,后侧部分通过后侧连接部4c与主体部3连接。
在把持部4a的上侧设有开关面板30,该开关面板30设置了马达10(在图2中后述)的开关。在把手部4的前侧连接部4b的左右两侧面形成有第二开口部20。第二开口部20在此作为用于吸引外部空气的吸引口(或吸入口)发挥作用,且在水平方向上形成有多个细长的形状的狭缝。
在主体外壳2的后方侧下部装配有电池包50。电池包50广泛用于电动工具,且将未图示的多个电池单体容纳于合成树脂制的壳体51、52的内部。电池单体是能够重复进行充电及放电的二次电池,能够使用锂离子电池单体等公知的蓄电池。电池包50的输出例如为直流18V、36V。为了装配电池包50,在主体部3的下方形成有电池包装配部9。在电池包装配部9,沿左右方向隔开预定的距离形成有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两个导轨部(在图中看不到),电池包50沿着导轨部从主体外壳2的后方侧向前方侧水平移动,由此装配于主体外壳2。在将电池包50从主体外壳2卸下时,一边按下设于左右两侧面的闩扣按钮54a、54b,一边使电池包50向主体外壳2的后方侧水平移动。
当电池包50装配于主体外壳2时,可以利用电池包50的底面和形成于主体外壳2的前方侧的脚部8将鼓风机1稳定地载置于桌上等。脚部8通过合成树脂的成形与主体部3一体制造。
图2是本发明的实施例的鼓风机1的纵剖视图。当马达10通过电池包50的电力旋转时,安装于马达10的未图示的旋转轴(输出轴)的风扇15旋转,由此沿由虚线表示的箭头方向产生空气流。主体外壳2主要由主体部3和把手部4构成,在它们之间形成有用于在操作人员把持时穿过手指的贯通部5。比贯通部5靠上侧的部分为操作人员把持的把持部4a。主体外壳2中的把手部4以外的部分是主体部3,在本实施例的主体外壳2中,在主体部3的内侧容纳有马达10和风扇15。主体外壳2的主体部3为大致圆筒形,马达10和风扇15的后方侧为在上下方向上缩小的形状,在该缩小的部分的下侧装配有电池包装配部9。另外,在主体部3的前方下侧形成有脚部8。在本实施例中,将主体外壳2的所有内部空间、特别是除了主体部3之外还将把手部4的内部空间灵活运用为由风扇15生成的空气流的通路(流路)。
马达10以其旋转轴的轴线A1水平的方式配置。在此,作为马达10,使用容纳于金属制的壳体的无刷DC马达。然而,马达10的形式是任意的,只要能够旋转风扇15,也可以使用带电刷的直流马达或AC马达等其它公知的马达。马达10的前方侧设有圆形的电路基板12。马达10经由环状的马达保持部件13保持于主体外壳2。在向马达10的后方侧突出的旋转轴安装有风扇15。风扇15是离心风扇,从马达10的旋转中心附近沿轴线A1方向从后方侧吸引空气,并将其向径向外侧排出。此外,风扇的形式不仅限于离心风扇,也可以是轴流风扇或公知的其它形式的风扇。
在风扇15的周围设有风扇导向件14,该风扇导向件14形成流入风扇15的空气的开口和用于将排出的空气向预定的方向(前方)引导的壁部。风扇导向件14是合成树脂的成形品,其一部分固定于马达10的圆筒状的壳体的一部分,外周侧的一部分固定于在主体外壳2的内壁部所形成的肋29(在图3中后述)。也就是,风扇导向件14实现划定风扇15的旋转空间的风扇导向件的功能和作为用于将马达10固定于主体外壳2的马达保持部件的功能。风扇15的外周面及后方侧被风扇导向件14覆盖。在风扇导向件14的轴线A1附近后方侧形成有圆形的开口15a,通过风扇15旋转,从开口15a自主体外壳2的后方侧吸引空气,并向径向外侧排出空气。从风扇15排出的空气被风扇导向件14引导,从在风扇导向件14的外缘附近前方侧开口的开口部朝向轴线A1前方侧排出空气。
从风扇导向件14排出的空气在马达10的径向外侧的空间从后方向前方流动。在图2中图示出虚线箭头穿过马达10的中心附近,但实际上朝向风扇15的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遍及马达10的外周侧的大致整个区域向前方侧流动。主体外壳2的主体部3的前侧的内侧壁面3a朝向圆筒状的第一开口部6为前端缩小的形状,汇集沿着马达10的外周面和主体部3的内侧壁面朝向轴线A1方向前方流动的空气流,将其向形成为圆筒状的第一开口部6引导。在第一开口部6的圆筒部分的后端附近安装有用于防止异物从第一开口部6进入内部的网眼状的防护件16。
把手部4由操作人员把持的把持部4a、连接把持部4a的前端和主体部3的前侧连接部4b、以及连接把持部4a的后端和主体部3的后侧连接部4c形成。在此,把手部4的前侧连接部4b与主体部3的前方侧的连接部分构成为利用分隔壁25阻碍空气的流动。另一方面,把手部4与主体部3的后方侧的连接部分构成为内部空间连通,且构成为空气在把手部4与主体部3之间流动。在主体外壳2形成有两个开口部。一个是成为排出口的第一开口部6。第一开口部6是圆筒形的开口,能够连接喷嘴40。另一个开口是形成于把手部4的侧面的第二开口部20,由多个狭缝状的贯通孔形成。通过这样形成第一开口部6和第二开口部20,能够绕主体外壳2的贯通部5产生在左侧视下顺时针沿一方向旋转的空气流。
通过了第一开口部6的空气到达喷嘴40的内部空间,朝向前方的开口(吐出口45)。喷嘴40为了通过缩小从第一开口部6排出的空气的流路来提高流速和为了使空气流容易碰触特定的对象物而具有预定的轴向长度。喷嘴40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来制造,在其后端部形成有直径大致恒定的圆筒连接部41,且从圆筒连接部41至小的直径的吐出口45为直径逐渐变小的锥形部42。
开关面板30是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部,配置有多个轻触开关或软触开关。在此,能够将马达10的转速设定为强、弱两档。另外,构成为,在开关面板30设有电池包50的余量警告灯,当余量变得较少时,使表示马达10的运转中的LED点亮等,通知操作人员蓄电量不足。在开关面板30的下侧配置有控制电路基板35。控制电路基板35是搭载进行马达10的旋转控制的电路的基板,该电路包括通用的单片机,通过利用PWM(Pulse Width Modulation)控制对从电池包50供给的直流进行控制来控制马达10的转速。在本实施例中,作为马达10的开关电路,取代一直以来广泛使用的滑动式的多触点开关或触发开关,而使用了轻触开关。通过使用轻触开关这样的薄型的开关,能够减薄占据把手部4的内部空间的开关面板30的厚度,特别是减小堵塞空气在把手部4的内部空间流动的截面的面积。另外,能够将控制电路基板35和开关面板30制造成一个组件,因此不仅组装性良好,而且能够缩短从开关到控制电路基板3需要的配线长度。
图3是图1的鼓风机1的分解立体图。主体外壳2以能够将穿过马达10的旋转轴线的铅垂平面作为分割面的左右分割成两部分的方式通过合成树脂的成形制造。形成主体外壳2的右侧外壳2A和左侧外壳2B除了螺纹凸起17a~17b,相对于铅垂的分割面大致左右对称,且划定空气的流路中的大约一半的空间。马达10在沿轴线A1方向插入固定用的马达保持部件13和风扇导向件14后被右侧外壳2A和左侧外壳2B夹持而固定。在右侧外壳2A的内壁形成有与马达保持部件13卡合的肋28和用于与风扇导向件14卡合的肋29。虽然在图3中看不到,但在左侧外壳2B的内壁部分也同样地形成有肋28和肋29。通过这样将马达10固定于主体外壳2,可以在马达10的外周面与主体外壳2之间确保空气沿轴向流动的空间(图2的马达侧面空间3b)。
右侧外壳2A和左侧外壳2B由多个螺钉19a~19h螺纹固定。因此,在右侧外壳2A形成有带贯通螺纹孔的螺纹凸起17a~17h。另外,在左侧外壳2B的对应部分形成有带内螺纹孔的螺纹凸起18a~18h(在图3中仅可看到18a和18b)。
在主体外壳2的下侧形成有电池包装配部9。导轨部26a、26b(在图3中看不到26b)沿与轴线A1方向相同的方向形成于电池包装配部9。在左右的导轨部26a、26b之间配置有保持与电池包50连接的多个主体侧连接端子37的主体侧端子保持架36。为了夹持主体侧端子保持架36,在右侧外壳2A和左侧外壳2B的下侧形成有从分割面向右方向或左方向切出的端子用开口27a、27b(在图中看不到27b)。
在主体外壳2的前方侧配置有第一开口部6。第一开口部6为圆筒形,通过将右侧主体外壳2A的半筒部分和左侧主体外壳2B的半筒部分结合而形成。在各个半筒部分的内周面形成有在侧视下为L字状的安装槽7。安装槽7由轴向槽和圆周方向槽构成,该轴向槽从第一开口部6的开口面沿轴线A1方向延伸,该圆周方向槽从轴向槽的前端附近向周向以直角弯曲,且沿圆周方向以圆周角延伸大约90度。另一方面,在喷嘴40的圆筒连接部41,在沿周向分离180度的位置设有位于安装槽7的内部的突起43。为了安装喷嘴40,将喷嘴40的突起43和安装槽7的位置对准之后沿轴向将喷嘴40按入,并沿周向旋转大约45度。
在把手部4的前侧连接部4b的右侧侧面和左侧侧面形成有第二开口部20。第二开口部20是沿前后方向水平延伸的细长的狭缝,各狭缝贯通前侧连接部4b的壁面,由此能够使空气在前侧连接部4b的外部和内部出入。这些狭缝在主体外壳2的合成树脂的成形注射时同时形成。
把手部4的前侧连接部4b的内侧空间的底面为兼任主体部3的壁面的分隔壁25,使从前侧连接部4b流入的空气不能直接流到马达10的周围。此外,分隔壁25不限于完全切断空气流动的构造,根据穿过配线等制造上的情况或为了其它目的,也可以开设所需最小限的贯通孔。期望的是,该情况下的贯通孔的大小比把手部4的内部空间的截面积足够小,以使流入风扇15的空气的大部分的流路不会由于设有贯通孔而变更。在把手部4的把持部4a的上表面以横跨分割面的方式形成有切口部4e。切口部4e是为了在此夹持开关面板30而形成。
电池包50的箱体由上侧的壳体51和下侧的壳体52形成,在上侧的壳体51设有用于与电池包装配部9侧的导轨部嵌合的导轨槽53a、53b。在导轨槽53a、53b之间形成有具有多个狭缝和配置于狭缝的内部的多个端子的蓄电池侧端子部55。另外,在导轨槽53a、53b的后方侧形成有闩扣按钮54a、54b。当将电池包50安装于电池包装配部9时,主体侧连接端子37与蓄电池侧端子部55(符号参照后述的图3)嵌合,因此,能够供给电池包50的电力。主体侧连接端子37和马达10及开关面板30由未图示的电缆连接。
图4是用于对主体外壳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的局部纵剖视图。在操作人员把持着把持部4a拿着鼓风机1的状态下,当按压开关面板30的强、弱的任一个按钮时,通过未图示的微电脑的控制从电池包50向马达10供给电力,马达10旋转。当马达10旋转时,安装于马达10的旋转轴的风扇15旋转,主体部3的内侧空间中的风扇15的后方侧空间3c成为负压,因此,经由第二开口部20从主体外壳2的外部吸引空气。从第二开口部20吸引的空气从C2朝向F2的方向在把手部4的内部空间4d向后方侧流动,在把手部4的后侧连接部4c的内部空间沿箭头C1方向流动,在到达后方侧空间3c后,在轴线A1附近从开口部13a流入风扇15。从风扇15向径向外侧排出的空气在马达10的周围沿径向前侧流动,并从第一开口部6到达喷嘴40(参照图3)的内部。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二开口部20形成于把手部4中的比把持部4a靠前方侧的部分,即前侧连接部4b。在前侧连接部4b将第二开口部20形成于左右两侧侧面的原因在于,适于与左右分割式的主体外壳2一起成形、吸引的空气流的影响不会波及到操作人员的手、以及降低由操作人员的手堵塞第二开口部20的一部分的可能性。前侧连接部4b的下表面为主体部3的圆筒壁面,与前侧连接部4b的连接面的内侧的圆筒壁面作为分隔壁25发挥作用。把手部4中的在主体部3的后方侧连接的部分以利用中空状的后侧连接部4c从空气流F2到F1连续地如空气流C1那样流动的方式形成折返流路(后侧连接部4c的内部空间)。折返流路处于比电池包装配部9靠上方,因此后侧连接部4c的内部空间能够确保充分的大小。另外,电池包装配部9附近的主体部3的左右方向宽度比把手部4的把持部4a足够大,因此即使后方侧空间3c的高度降低,左右方向宽度充分,因此,不会成为空气流F1的阻力,能够使空气良好地流动。而且,在本实施例中,用于搭载微电脑的控制电路基板35与开关面板30平行配置,因此不需要将控制电路基板搭载于后方侧空间3c内,因此,适于将后方侧空间3c用作风路。
如以上那样,在本实施例的鼓风机1中,从第二开口部20吸引的空气在把手部4的内侧空间沿第一方向(在此为向后)流动,经由折返流路(后侧连接部4c)沿第二方向(在此为向前)在主体部3内流动。在本实施例中,构成为在主体外壳2的内部使用把手部4内的空间实现折返流路构造,在贯通部5的周围配置第一流路和与其反朝向的第二流路,因此能够一边使用与现有的鼓风机相同的大小的主体外壳2,一边确保从吸入口到风扇15的长的流路。特别是将从流路的折返部分(后侧连接部4c)到作为排气口的第一开口部6最大地利用从主体外壳2的前端到后端,因此,除了将把手部4内的空间用作流路,还能够最大地使用主体部3的内部空间。
实施例2
接下来,使用图5~图8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送风机进行说明。图5是作为送风机的另一例的便携用的清洁器101的左侧视图。清洁器101也被称为所谓吸尘器,通过容纳于内部的风扇产生强的空气流,从前端的喷嘴吸引混有粉尘的空气。吸引到的空气通过过滤器装置过滤粉尘,仅进行了过滤的空气从第二开口部120和第三开口部124向外部排出。清洁器101的外观由主体外壳102和集尘箱140划定。主体外壳102在其内部容纳后述的马达、风扇,并且形成操作人员单手把持的把手部104。在主体外壳102的下侧装配有电池包50。电池包50与在第一实施例中使用的电池包相同。主体外壳102的前方侧的集尘箱140构成为相对于主体外壳102可装卸,且在前方侧形成有喷嘴144。虽然在此未图示,但能够在喷嘴144连接延长用的管和安装于管的前端的地板用喷嘴等。
主体外壳102是合成树脂的成形品,以沿铅垂方向具有分割面的左右对分形式构成。主体外壳102的左右的分割部件具有多个螺纹孔(在图中看不到)或螺纹凸起117a~117d(参照后述的图5),通过未图示的螺钉等固定要素固定。集尘箱140通过合成树脂的一体成形来制造,且为沿铅垂方向不具有分割面的筒状。集尘箱140在相对于主体外壳102进行对位并向轴线B1方向后方按压后,通过以轴线为中心旋转大约120度能够装配。在集尘箱140的拆卸时,只要进行与安装作业相反的操作即可。此外,集尘箱140向主体外壳102的固定构造是任意的,也可以使用公知的其它固定方法。
在主体外壳102的后方侧,为了使操作人员的从食指到小指这四根手指插入而形成有从左侧到右侧贯通的贯通部105,当在侧视下观察主体外壳102时,贯通部105为旋转了90度的大致D字状的形状。隔着D字的空洞部分(贯通部105)的一侧(上侧)为由操作人员把持的把手部104,除了把手部104的主体外壳102的剩余部分为主体部103。把手部104具有沿着轴线B1方向延伸的把持部104a和以与轴线B1交叉的方式延伸且连接把持部104a和主体部103的后端的弯曲部104b,弯曲部104b配置为沿轴线B1方向观察的位置与第三开口部124重叠。在把手部104的上表面设有开关面板130,该开关面板130配置了切换马达的接通或断开的开关。
在主体外壳102的前方上侧侧面设有第二开口部120,该第二开口部120用于将经由喷嘴144吸入的混有粉尘的空气中的通过过滤器装置(后述)进行了过滤的空气排出。第二开口部120是主排气口,由长边方向相对于轴线B1平行地配置的多个狭缝构成。为了防止异物插入内部,第二开口部120为窄宽度的狭缝,在主体外壳102的右侧侧面形成有六个,在左侧侧面形成有六个,共计12个。这样,第二开口部120一边一定程度上确保合计开口面积,一边为了防止异物插入而限制了各个开口的大小,也包括将各个开口设为狭缝状或网状等,可以将其个数、配置、形状任意设定。
在主体外壳102的主体部103的下表面设有电池包装配部109。形成于电池包装配部109的导轨部、主体侧连接端子的形状也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电池包50能够通过向主体外壳102的轴线B1方向前方滑动来装配,能够通过按压闩扣按钮54a、54b后向轴线B1方向后方滑动来卸下。在电池包50的前侧设有覆盖电池包50的前表面的蓄电池防护件108。
图6是第二实施例的清洁器101的纵剖视图。马达110容纳于主体外壳102内,马达110的输出轴(省略图示)以成为沿着轴线B1的方向的方式配置。在此,马达110的轴线与用于集尘箱140的安装的旋转轴线B1同轴,但也可以配置为将马达110的输出轴(省略图示)和轴线B1错开。在马达110的输出轴(省略图示)的前方侧(与电池包装配部109相反的侧)设有风扇115。主体外壳102能够左右分割成两部分,由主体外壳102的右侧部分的内部空间和左侧部分的内部空间形成从第一开口部106至第二开口部120的连续的空间,且在其内部容纳有马达110和风扇115。主体部103的后端附近与把手部104的弯曲部104b连结,且为从主体部103的后端连通把手部104的内部的空间。
马达110是在金属制的马达壳体内容纳有转子的直流马达,被称为所谓“外壳马达”。在此省略了马达110的内部构造的图示,但马达110整体被形成大致圆筒形的磁性材料、例如2~3毫米厚的铁材料覆盖,其壳体兼做定子的一部分。
马达110的前端附近的外周部由具有圆筒形的内筒部114a的马达保持架114保持。马达保持架114在上侧、下侧的四个部位与主体外壳102连接,具有容纳马达110的内筒部114a及其前表面的圆板状的壁面114b,壁面114b与外筒部114c之间由以放射状延伸的多个肋连接,外筒部114c的外侧与风扇导向件113的外周壁之间为至马达110的后方侧的空间111b的流路。风扇115是离心风扇,在其前方配置有风扇导向件113。由风扇导向件113和马达保持架114划定的空间为风扇室111a。在风扇导向件113的轴线B1附近形成有朝向第一开口部106的开口部113a。
风扇115固定于马达110的输出轴(未图示),与马达110的旋转同步地以轴线B1为中心旋转。风扇115是离心风扇,沿着轴线B1从前方侧吸引风,并向风扇115的径向外侧排出。从喷嘴144吸入到集尘箱140内的空气如箭头C1所示地从过滤器装置145的外侧穿过内侧,由此垃圾、尘埃等异物被捕捉。到达过滤器装置145的内侧的空气通过被风扇115吸入而从作为吸气口的第一开口部106流入主体外壳102的内部空间,到达作为风扇115的容纳空间的风扇室111a。在风扇室111a中,通过风扇115,空气从轴线B1附近向径向外侧吐出,在比马达保持架114的外筒部114c靠外周侧穿过而向后方侧流动,到达容纳马达110的空间111b。此外,在图6中示出为表示冷却风的流动的空气流(虚线箭头)穿过马达110的中心,但实际上沿着马达110的外周面向后方侧流动,没有准确地图示从风扇115至空间111b的风路,因此请注意。
流动到马达110的后方侧的空气流如虚线箭头所示地其方向在弯曲部104b拐弯,在把手部104的内部从后方侧向前方侧流动,并从第二开口部120向外部排出。在此,第一开口部106为主体外壳102的吸气口,第二开口部120为主要的排气口。在本实施例中,在主体部103与把手部104的后端的连接部位附近形成有第三开口部124。第三开口部124是为了避免仅使用第二开口部120排气使排气阻力变大而辅助性地设置的排气口。此外,在仅使用第二开口部120而风量足够的情况下,也可以不设置第三开口部124。
把手部104的内侧空间的前方侧(下游侧)被阻碍空气的流通的分隔板125封闭。分隔板125是在主体外壳102的内部空间沿左右方向延伸的壁部,通过将把手部104的前侧空间和主体部103内的马达110的上部附近的空间分离,使空气不会从马达110侧直接向第二开口部120侧流动。分隔板125的形状任意,但以不阻碍来自风扇115的排气流的方式设为在以图6那样的纵剖面观察时倾斜配置的平板状,前方侧端部与主体外壳102的内壁连接,后方侧端部与贯通部105的内壁面连接。通过分隔板125,从把手部104的前侧空间向马达110的上部附近的空间,空气不流动。此外,空气不流动的意思不是完全密闭,使空气完全不流动的严格的意思,至少实质上不阻碍马达110的周围的风的流动,也可以在分隔板125开设穿过配线等的所需的最小限的贯通孔或缺口,或者具有微小间隙。
在现有的清洁器中,在紧靠马达110的后方的附近的空间111b内的左右两侧设置排气口,从主体部103向外部直接排出冷却风的流。然而,在本实施例中,仅在主体部103的最后端附近具有开口部(第三开口部124),在马达110的周围通过后的空气从主体部3的前端流到后端,因此,能够延长主体部103内的风路。
位于主体部103的下侧的电池包50通过沿水平方向从后方侧向前方侧滑动而装配于主体外壳102。导轨部形成于与后方空间111c不干涉的主体部103的下表面,因此能够从主体部103的后端部到把手部104确保内部空间为连续的风路。在电池包装配部109配置有用于与电池包50的蓄电池侧端子部55(参照图3)嵌合的主体侧连接端子137。在本实施例中,将作为辅助排气口的第三开口部124配置于后方侧,因此设有主体侧连接端子137的部分也与作为辅助排气口的第三开口部124不干扰,因此能够降低空气流因主体侧连接端子137而紊乱的情况。
由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部与第一实施例同样地采用使用了轻触开关131~133的薄型的开关面板130,从而充分确保把手部104的内部空间104d。另外,在比把手部104的把持部104a(范围参照图8)靠前方侧的部分形成了成为排出口的第二开口部120。如图7所示,第二开口部120附近形成为左右方向的宽度宽。因此,能够确保第二开口部120的内侧部分的空间容积大。
在主体外壳102的前方侧的第一开口部106的外周侧形成有圆筒部116,该圆筒部116构成安装集尘箱140的安装机构。圆筒部116形成于主体外壳102侧,且形成有沿轴向及周向延伸的在径向外侧观察为L字状的槽部,并与形成于集尘箱140的开口部的内侧的凸部(未图示)卡合。
集尘箱140是将合成树脂一体成形成筒形状的部件。集尘箱140具有沿着用于向主体外壳102安装的旋转中心的轴线B1的圆筒形状,在前方侧具备吸入喷嘴144,在后方侧形成有与主体外壳102的圆筒部116连接的开口部141。集尘箱140以覆盖主体外壳102的圆筒部116的外侧的方式安装于主体外壳102。在圆筒状的第一开口部106安装有过滤器装置145。过滤器装置145具备未图示的预过滤器和滤材,为以具备透气性的方式构成的杯状,杯的开口部朝向第一开口部106侧。此外,包括过滤器装置145,集尘箱140的形状任意,不限于在本实施例中说明的形状。另外,也可以使用旋风方式的集尘方式。
当按压开关面板130的轻触开关131、132的任一个时,电池包50的电力供给至马达110,马达110旋转。当在马达110的旋转中按压“切断”按钮(轻触开关133)时,电池包50的电力不向马达110供给,马达110停止。与这三个开关131~133相邻地设有成为动作灯的LED134。LED134在马达110旋转中点亮,当“切断”开关被按压而马达110停止时,熄灭。
当马达110旋转时,风扇115旋转,因此集尘箱140的内部的空气被吸出而成为负压,在吸气路144a产生吸引力。因此,主体外壳102的外部的空气及异物从吸入喷嘴144被吸入集尘箱140的内部。被过滤器装置145过滤了粉尘的空气从第一开口部106流入主体外壳102的内部,如虚线箭头那样流动,从第二开口部120向外部排出。
图7是图6的A-A部的剖视图。主体外壳102形成为能够从穿过轴线B1的铅垂的分割面左右分割。即,右侧主体外壳102A和左侧主体外壳102B通过多个螺钉固定。把手部104在主体外壳102的上方形成为操作人员容易单手把持的程度的粗度。与此相对,就主体外壳102的主体部103(103A和103B)形成的空间而言,如俯视可知地,为沿着轴线B1方向的筒状,且与把手部104相比,在径向上足够大。主体部103形成为随着朝向轴线B1方向后方侧向后方侧行进,直径变小。另外,将把手部104的弯曲部104b为与把持部104a(参照图6)相同程度的直径。在把持部104a的前方侧且左右的两侧形成有由多个狭缝构成的第二开口部120。
在把手部104的内部流动的空气流F2穿过第二开口部120作为排气流EX排出到大气中。在清洁器101中,重要的是将排气流EX以不直接碰触操作人员的身体、特别是手指的方式排出。因此,在第二开口部120的后方缘附近形成从轴线B1向径向外侧特别是沿左右方向延伸的肋122,使排气流EX向右方向或左方向顺畅地流动,而难以向后方侧扩散。也就是,从操作人员的手观察,肋122作为防风单元、防风部发挥功能,防止气流吹到操作人员的手而感到不适。此外,也可以是,防风单元不是由向径向外侧延伸的肋122实现,而是通过变更第二开口部120的形状或位置,使具有强的指向性,从而使排气流EX不会碰触操作人员的手或胳膊。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省略类似于肋12的从主体外壳102突出的突起部。
沿左右方向观察,在被第二开口部120夹着的空间的下侧配置有分隔板125。分隔板125包括螺纹凸起117c的部分为连续到把持部104a的前端部126附近的平板。通过设为平板状,能够利用左右分割式的注射成型容易地形成分隔板125。分隔板125形成为从右侧主体外壳102A和左侧主体外壳102B的内侧壁面朝向分割面延伸,通过在分割面紧密接触,阻碍空气直接向把手部104的前端附近的空间和马达110的周围的空间流动。
图8是图6的局部放大图,是用于对主体外壳102的详细结构进行说明的图。第二实施例构成使从吸气口(第一开口部106)进入的过滤后的空气朝向一侧(轴向后方侧)流到主体部103的后端附近的第一流路(空气流F1)。另外,在主体部103的后端附近,将一部分经由副排气口(第三开口部124)向外部排出,但大部分空气如箭头C1那样朝向改变成上方向,进一步地朝向改变成前方向,在把手部104的内部朝向另一侧(轴向前方侧)如箭头C2那样流动。该把手部104的内部空间是第二流路,供空气流F2流动。
在比把持部104a靠前侧设有成为主排气口的第二开口部120,因此空气通过第二开口部120向外部排出。在主排气口(第二开口部120)的下部形成有分隔板125,除了第二开口部120,第二流路的下游侧端部被封闭,因此,在第二流路流动的空气全部经由第二开口部120向外部排出。而且,第二开口部120配置于在风扇115的容纳空间配置的风扇导向件113、马达保持架114的后侧。因此,能够一边容纳相对于主体外壳102的大小最大径的风扇导向件113、风扇115,一边效率良好地配置第二开口部120和分隔板125。
在本实施例中,通过风扇115旋转而产生空气流C2、F1、C1、F2,但其风路的配置具有以下的特征。(1)在主体外壳102内形成有朝向轴线B1方向的一侧(后侧)流动的第一流路(空气流F1)和朝向轴线B1方向的另一侧(前侧)流动的第二流路(空气流F2)。另外,第一流路(空气流F1)和第二流路(空气流F2)在把手部104的后端连接(空气流C1),因此由第一流路(空气流F1)和第二流路(空气流F2)形成折返流路。其结果,从风扇115到主要的排气口(第二开口部120)的流路距离足够长,因此能够大幅降低风扇115的旋转引起的噪音。(2)将第二流路(空气流F2)形成于把手部104的内部空间104d。特别是,作为马达110的接通或断开开关,采用了软触式的开关(131~133),因此能够有效地利用把手部104内的空间。另外,将以往容纳于第一风路(空气流F1)内的控制电路基板移动到开关面板130的正下方,因此能够减少阻碍第一风路内的空气的流动的对象。(3)随着风扇115的高速旋转化,仅利用成为主要的排气口的第二开口部120,排气效率不充分,将成为副的排气口的第三开口部124形成于主体外壳102的后端附近的右侧侧面和左侧侧面。其结果,即使成为使排气阻力增大的空气量,也能够将空气的一部分从第三开口部124向外部排出,因此,能够避免马达110的旋转负荷的过度的上升,还能够抑制耗电量的过度的上升。(4)空气流C2在把手部104内流动,因此开关面板130、控制电路基板35的冷却效果提高。因此,即使在控制电路基板135搭载单片机等发热元件,也能够防止把手部104变热而使操作人员感到不适。
以上,基于两个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例,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例如,上述的送风机以将蓄电池作为电源的便携型的送风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在通过使用电源线供给的商用交流电源工作的鼓风机、清洁器中也能够同样地应用。
符号说明
1—鼓风机,2—主体外壳,2A—右侧外壳,2B—左侧外壳,3—主体部,3a—(主体部的)内侧壁面,3b—马达侧面空间,3c—后方侧空间,4—把手部,4a—(把手部的)把持部,4b—(把手部的)前侧连接部,4c—(把手部的)后侧连接部,4d—(把手部的)内部空间,4e—(把手部的)切口部,5—贯通部,6—第一开口部,7—安装槽,8—脚部,9—电池包装配部,10—马达,11a—风扇室,12—电路基板,13—马达保持部件,13a—开口部,14—风扇导向件,15—风扇,15a—开口,16—防护件,17a~17h—螺纹凸起,18a、18b—螺纹凸起,19a~19g—螺钉,20—第二开口部,25—分隔壁,26a、26b—导轨部,27a、27b—端子用开口,28、29—肋,30—开关面板,31、32、33—轻触开关,34—LED,35—控制电路基板,36—主体侧端子保持架,37—主体侧连接端子,40—喷嘴,41—圆筒连接部,41a—开口部,42—锥形部,43—突起,45—吐出口,50—电池包,51、52—壳体,53a、53b—导轨槽,54a、54b—闩扣按钮,55—蓄电池侧端子部,101—清洁器,102—主体外壳,102A—右侧外壳,102B—左侧外壳,103—主体部,104—把手部,104a—(把手部的)把持部,104b—(把手部的)弯曲部,104d—(把手部的)内部空间,105—贯通部,106—第一开口部,108—蓄电池防护件,109—电池包装配部,110—马达,111a—风扇室,111b—空间,111c—后方空间,113—风扇导向件,113a—开口部,114—马达保持架,114a—内筒部,114b—壁面,114c—外筒部,115—风扇,116—圆筒部,117a~117d—螺纹凸起,120—第二开口部,122—肋(防风单元),124—第三开口部,125—分隔板,126—前端部,130—开关面板,131~133—轻触开关,134—LED,135—控制电路基板,137—主体侧连接端子,140—集尘箱,141—开口部,144—喷嘴,144a—吸气路,145—过滤器装置,F1—空气流(第一风路内),F2—空气流(第二风路内),C1、C2—空气流。
Claims (13)
1.一种送风机,其具有:外壳;马达,其保持于上述外壳内,具有输出轴;以及风扇,其固定于上述输出轴,用于产生吸引力,
上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其容纳上述马达;
把手部,其具有沿上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并由操作人员把持的把持部,且与上述主体部连接;
吸气口,其供通过上述风扇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进入上述外壳内;以及
排气口,其供从上述吸气口进入的空气流向上述外壳外排出,
上述把手部在上述轴向一侧及上述轴向另一侧两方与上述主体部连接,
上述外壳具有:第一流路,其使从上述吸气口进入的空气流朝向上述轴向一侧流动;第二流路,其使向上述排气口流动的空气流朝向上述轴向另一侧流动;以及折返流路,其连接上述第一流路及上述第二流路,上述第一流路和上述第二流路的任意一方形成于上述把手部内,
在上述第一流路及上述第二流路的上述轴向一侧,通过将上述主体部和上述把手部连接而形成上述折返流路,
上述把手部具有阻碍上述轴向另一侧的与上述主体部的空气的流通的阻碍部,
上述吸气口和上述排气口的任意一方配置于上述把手部的上述把持部与上述阻碍部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就上述外壳而言,
在上述第一流路的上述轴向另一侧具有上述吸气口及上述排气口的任意一方,
在上述第二流路的上述轴向另一侧具有上述吸气口及上述排气口的任意另一方。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阻碍部是将上述把手部与上述主体部之间分隔的分隔板。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设有由操作人员操作的操作部,
上述操作部包括配置于沿着上述轴向的形状的操作面的轻触开关。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体部设有装配部,该装配部用于装配向上述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池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电池包配置为,连接于上述装配部的状态下的上述轴向的位置与上述主体部及上述把手部的上述轴向一侧的装配部重叠。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马达配置为,上述输出轴沿上述轴向延伸。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机从上述吸气口吸引空气,并将其从上述第一流路经由上述折返流路和上述第二流路,再经由上述把手部的上述排气口向外部排出,
在上述吸气口的上风侧设有过滤进行了粉尘收集的混有粉尘的空气的过滤器装置和贮存过滤出的粉尘的集尘箱。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把手部的上述排气口的一侧设有防风部,上述防风部抑制从上述排气口向上述外壳外排出的空气流向上述把手部的把持部侧流动。
10.一种送风机,其具有:外壳;马达,其保持于上述外壳内,具有输出轴;以及风扇,其固定于上述输出轴,用于产生吸引力,
上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具有:
筒状的主体部,其容纳上述马达;
把手部,其具有沿上述主体部的轴向延伸并由操作人员把持的把持部,且与上述主体部连接;
吸气口,其设于上述把手部,且供通过上述风扇旋转而产生的空气流进入上述外壳内;以及
排气口,其设于上述主体部,供从上述吸气口进入的空气流向上述外壳外排出,
上述把手部在上述轴向一侧及上述轴向另一侧两方与上述主体部连接,
上述外壳具有:第一流路,其形成于上述把手部内且使从上述吸气口进入的空气流朝向上述轴向一侧流动;第二流路,其使向上述排气口流动的空气流朝向上述轴向另一侧流动;以及折返流路,其连接上述第一流路及上述第二流路,在上述排气口的下风侧连接有用于将排出的空气沿预定的方向引导的喷嘴。
11.一种送风机,其具有:外壳;马达,其保持于上述外壳内,具有输出轴;以及风扇,其固定于上述输出轴,用于产生吸引力,
上述送风机的特征在于,
上述外壳具有用于穿过手指的中空部,将上述中空部的周围的一部分作为用于单手把持的把手部,将剩余的部分作为用于容纳马达和风扇的主体部,
在上述主体部的上述风扇的附近设置第一开口,
在上述把手部设置第二开口,
通过形成将上述第二开口的周围和上述风扇的周围的空间分隔的分隔壁,在上述风扇通过上述马达旋转时,从上述第一开口至上述第二开口,或者从上述第二开口至上述第一开口,以通过上述把手部的方式绕上述中空部沿一方向形成空气流路。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机从上述第二开口吸引外部空气,使空气在上述把手部的内侧通过后,在上述主体部内的内侧朝向上述风扇流动,并使通过了上述风扇的空气从上述第一开口排出,
在上述第一开口的下风侧连接有用于将排出的空气沿预定的方向引导的喷嘴。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送风机,其特征在于,
上述送风机从上述外壳的上述第一开口吸引外部空气,将通过了上述风扇的空气从上述主体部引导至通过上述把手部的内侧的上述把手部的内部,并从形成于上述把手部的下游侧的上述第二开口向外部排出,
在上述第一开口的上风侧设有过滤进行了粉尘收集的混有粉尘的空气的过滤器装置和贮存过滤出的粉尘的集尘箱。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047957 | 2019-03-15 | ||
JP2019047957 | 2019-03-15 | ||
PCT/JP2020/008298 WO2020189226A1 (ja) | 2019-03-15 | 2020-02-28 | 送風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95925A CN113395925A (zh) | 2021-09-14 |
CN113395925B true CN113395925B (zh) | 2022-04-19 |
Family
ID=7252075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12526.5A Active CN113395925B (zh) | 2019-03-15 | 2020-02-28 | 送风机 |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01070B2 (zh) |
CN (1) | CN113395925B (zh) |
DE (1) | DE112020001270T5 (zh) |
WO (1) | WO202018922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876827A (zh) * | 2021-02-05 | 2022-08-09 | 创科无线普通合伙 | 吹风机 |
JPWO2023234185A1 (zh) * | 2022-05-30 | 2023-12-07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53110A (ja) * | 2000-06-14 | 2001-12-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気掃除機 |
CN1547995A (zh) * | 2000-06-14 | 2004-11-2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气吸尘器 |
CN1662171A (zh) * | 2002-05-15 | 2005-08-31 |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 | 吸尘器的把手组件 |
WO2016052267A1 (ja) * | 2014-09-30 | 2016-04-07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携帯用クリーナ |
CN108778082A (zh) * | 2016-01-08 | 2018-11-09 | 奥马克罗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 手持式表面清洁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51452U (zh) * | 1978-06-19 | 1980-01-08 | ||
JPH03225429A (ja) * | 1990-01-30 | 1991-10-04 | Sharp Corp | 集積回路装置 |
JPH03224529A (ja) * | 1990-01-30 | 1991-10-03 | Tokyo Electric Co Ltd | 空気清浄器付電気掃除機 |
JP3225429B2 (ja) | 1995-07-21 | 2001-11-05 | 株式会社イトーキクレビオ | 被検索物管理システム |
-
2020
- 2020-02-28 WO PCT/JP2020/008298 patent/WO2020189226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02-28 JP JP2021507149A patent/JP7201070B2/ja active Active
- 2020-02-28 CN CN202080012526.5A patent/CN113395925B/zh active Active
- 2020-02-28 DE DE112020001270.0T patent/DE112020001270T5/de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1353110A (ja) * | 2000-06-14 | 2001-12-25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電気掃除機 |
CN1547995A (zh) * | 2000-06-14 | 2004-11-24 |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 电气吸尘器 |
CN1662171A (zh) * | 2002-05-15 | 2005-08-31 | 创科实业有限公司 | 吸尘器的把手组件 |
WO2016052267A1 (ja) * | 2014-09-30 | 2016-04-07 | 日立工機株式会社 | 携帯用クリーナ |
CN108778082A (zh) * | 2016-01-08 | 2018-11-09 | 奥马克罗知识产权有限公司 | 手持式表面清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95925A (zh) | 2021-09-14 |
DE112020001270T5 (de) | 2022-01-05 |
WO2020189226A1 (ja) | 2020-09-24 |
JPWO2020189226A1 (ja) | 2021-12-02 |
JP7201070B2 (ja) | 2023-01-1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920091B2 (ja) | 掃除用電気器具 | |
JP7452601B2 (ja) | クリーナ | |
US7475449B2 (en) | Vacuum cleaner | |
CN111853992A (zh) | 空气清洁器 | |
CN113395925B (zh) | 送风机 | |
KR20200000264U (ko) | 핸디형 진공청소기 | |
KR20230116804A (ko) | 진공 청소기 | |
JP2020018577A (ja) | クリーナ | |
JP2020178976A (ja) | クリーナ | |
US20230313805A1 (en) | Blower | |
TW201507687A (zh) | 吸塵器 | |
JP3597041B2 (ja) | 電動送風機及び電気掃除機 | |
KR20220170573A (ko) | 청소기 | |
JP2016202425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10046432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772103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KR20050080015A (ko) | 차량의 리어셀프에 설치되는 내장형 공기청정기 | |
JP7255156B2 (ja) | クリーナ | |
US20240382054A1 (en) | Noise reduction device for cleaners | |
JP6860042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4420759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2021029599A (ja) | サイクロンユニット及びクリーナ | |
JP2017029564A (ja) | 電気掃除機 | |
JP5931455B2 (ja) | 電気掃除機 | |
KR102082748B1 (ko) | 진공 청소기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