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29495B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29495B CN113329495B CN202010132596.6A CN202010132596A CN113329495B CN 113329495 B CN113329495 B CN 113329495B CN 202010132596 A CN202010132596 A CN 202010132596A CN 113329495 B CN113329495 B CN 113329495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uplink transmission
- time domain
- time
- scheduling period
- uplink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16/00—Network planning, e.g. coverage or traffic planning tools; Network deployment, e.g. resource partitioning or cells structures
- H04W16/02—Resource partitioning among network components, e.g. reuse partition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根据调度信息,判断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当判断结果为是时,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该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从而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该传输参数发上行传输。该方法用以实现终端设备根据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传输参数,避免采用一个激活的BWP的传输参数发送上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功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完成的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the 5th generation,5G)新无线(new radio,NR)系统中,引入了带宽部分(bandwidth part,BWP)的概念。BWP的引入,有利于控制终端设备的成本和功耗,是5G中的关键技术。在终端设备的性能、成本和灵活性之间,通过BWP的概念可以进行灵活的配置和处理,使得5G系统在带宽的配置上非常灵活。
现有技术中,对于一个终端设备,在用于蜂窝链路的每个载波上可以配置最多4个BWP,同一时刻,在一个载波上只能激活一个BWP。目前在一个激活BWP内,终端设备始终按照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上行传输,主要是因为中心频率或者采样率发生变化时,需要进行射频(radio frequency,RF)参数的重配置,因此会产生一定的RF中断时间,无法保证通信的质量和可靠性。但是,这样就会导致即使待发送的上行信号只需要占用激活的BWP上的小部分带宽,终端设备仍然采用该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传输该上行信号,可见,该传输方法存在终端设备的功耗较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用以实现终端设备根据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传输参数,避免采用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的传输参数发送上行传输,从而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网络设备确定至少一个调度信息,该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其中,网络设备所确定的该至少一个调度信息满足如下条件: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间隔时长内不调度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然后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调度信息,并且从终端设备接收至少一个上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传输参数,避免采用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的传输参数发送上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当存在多个调度周期时,终端设备可以为不同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分别确定不同的传输参数,例如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从而实现不同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分别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至少一个高层信令,该至少一个高层信令用于配置第一调度周期和/或第一时长阈值。另一种可能的实现,第一调度周期和/或第一时长阈值可以是通过协议规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确定的至少一个调度信息还可以满足如下条件:承载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实现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中心频率切换和/或数据采样率切换。其中,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终端设备解析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通常,第二时长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一种可能的实现,第二时长阈值和第一时长阈值是同一个阈值。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包括:
当网络设备按照上述第一方面所示的方法向终端设备发送调度信息,终端设备可以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终端设备根据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传输参数发送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若终端设备还接收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则该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网络设备所调度的第一调度周期的上行传输还满足如下条件时: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包括第一部分上行传输和第二部分上行传输;其中,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一传输参数,以及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二传输参数;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一传输参数发送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以及,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二传输参数发送第二部分上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也可以将一个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划分为三个部分或者更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限定。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包括:
终端设备从网络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间隔时长和/或第二间隔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其中,第一间隔时长为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和/或,第二间隔时长为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若是,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传输参数发送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否则的话,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为激活的上行带宽部分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传输参数;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传输参数发送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进一步地可以根据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或数据采样率。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若终端设备还接收了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因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所以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在网络设备所调度的第一调度周期的上行传输还满足如下条件时:当第一调度周期内的第一上行传输被划分为时域相邻的至少两个部分时,针对任意两个时域相邻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和第二部分上行传输来说;其中,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一传输参数,以及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二传输参数;然后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一传输参数发送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以及,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二传输参数发送第二部分上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可以包括至少两个部分的上行传输。不失一般性地,前述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和前述第二部分上行传输为所述至少两个部分上行传输中的任意两个时域相邻的部分,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限定。该方法与前述方法实施例相比而言,假设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调度周期内上传传输的数据采样率B0,该方法确定的两个部分上行传输对应的数据采样率为B1和B2,其中,B1和B2可能全部或者部分小于B0,数据采样率越小,终端设备的功耗越小,可见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本申请实施例中,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调度周期中的上述传输是否满足如下条件,承载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时长阈值和第一时长阈值可以是同一个阈值。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还可以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至少一个高层信令,该至少一个高层信令用于配置第一调度周期和/或第一时长阈值。另一种可能的实现,第一调度周期和/或第一时长阈值可以是通过协议规定。
第四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适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网络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M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其中,所述M个上行传输对应N个上行传输组,所述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时域相邻两个上行传输中,前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和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小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然后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并且从终端设备接收M个上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上行传输组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至少一个高层信令,该至少一个高层信令用于配置第一调度周期、第一时长阈值和第二时长阈值等。另一种可能的实现,第一调度周期和/或第一时长阈值可以是通过协议规定。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确定的至少一个调度信息还可以满足如下条件:承载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这样,终端设备可以实现有足够的时间进行中心频率切换。其中,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终端设备解析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通常,第二时长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一种可能的实现,第二时长阈值和第一时长阈值是同一个阈值。
第五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包括:
当网络设备按照上述第四方面所示的方法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终端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M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终端设备确定与M个上行传输对应的N个上行传输组,然后根据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第一传输参数,第一上行传输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传输;最终采用第一传输参数发送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其中,M和N为正整数,M≥N≥1。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上行传输组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该传输参数包括数据采样率和中心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若终端设备还接收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则该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终端设备根据第一上行传输组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至少一个下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的传输参数,该传输参数包括数据采样率和中心频率中的至少一个。
第六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该方法可以由终端设备执行,包括:
当终端设备在第三时长阈值内接收的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的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带宽阈值时,则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模式。第一模式包括:
终端设备接收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后,当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时,确定与M个上行传输对应的N个上行传输组,其中,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M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M和N为正整数,M≥N≥1。然后终端设备根据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第一传输参数,第一上行传输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传输,最终终端设备采用第一传输参数发送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
其中,至少一个条件包括: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时域相邻两个上行传输中,前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和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小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而是根据上行传输组对应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该上行传输组对应的传输参数,该传输参数,例如数据采样率,通常小于激活的BWP或激活的载波的带宽,因数据采样率越小,终端设备的功耗越小,所以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然后根据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传输参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所调度的第一上行传输组还满足如下条件A,条件A包括: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前,且第一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与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上行传输组中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第一时域位置为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或者,条件A包括:针对第一上行传输组,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后,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上行传输组中时域上最后L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之间,第一上行传输组中时域上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
在一种可能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接收到的连续T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的带宽大于第二带宽阈值时,则终端设备执行第二模式,第二模式为采用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对应的传输参数发送之后接收的调度信息所调度的上行传输,T为正整数。
第七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可以为终端设备或者设置在终端设备内部的芯片。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第一方面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means),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其中,通信单元可以用于收发信号,以实现该通信装置和其它装置之间的通信,比如,通信单元用于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第一信息;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执行该通信装置的一些内部操作。处理单元、通信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各方面终端设备涉及的步骤相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一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各方面终端设备涉及的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一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各方面终端设备涉及的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接口电路与其它装置通信,并执行上述第一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第八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装置,所述通信装置可以为网络设备或者设置在网络设备内部的芯片。所述通信装置具备实现上述网络设备方面涉及的功能,比如,所述通信装置包括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涉及步骤所对应的模块或单元或手段,所述功能或单元或手段可以通过软件实现,或者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单元、通信单元,其中,通信单元可以用于收发信号,以实现该通信装置和其它装置之间的通信,比如,通信单元用于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高层信令;处理单元可以用于执行该通信装置的一些内部操作。处理单元、通信单元执行的功能可以和上述网络设备方面涉及的步骤相对应。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还可以包括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收发信号,所述处理器执行程序指令,以完成上述第二方面中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装置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用于与处理器耦合。所述一个或多个存储器可以和处理器集成在一起,也可以与处理器分离设置,本申请并不限定。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网络设备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处理器和存储器,存储器可以保存实现上述第二方面涉及的功能的必要计算机程序或指令。所述处理器可执行所述存储器存储的计算机程序或指令,当所述计算机程序或指令被执行时,使得所述通信装置实现上述网络设备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在一种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通信装置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和接口电路,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通过所述接口电路与其它装置通信,并执行上述网络设备方面任意可能的设计或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九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存储介质中存储有计算机可读指令,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可读指令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个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计算机程序产品,当计算机读取并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个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第十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一种芯片,所述芯片包括处理器,所述处理器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软件程序,以实现上述各个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设计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个上行激活的BWP内调度有多个上行传输的示意图;
图1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终端设备的内部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2为适用于本申请实施例的通信方法的通信系统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4A至图4E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传输方法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7A至图7C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上行传输的传输方法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通信方法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装置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说明书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5G通信系统,甚至可以应用于未来5G之后的通信系统等,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终端设备,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又称之为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例如,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车载设备等。目前,一些终端设备的举例为:手机(mobile phone)、平板电脑、笔记本电脑、掌上电脑、移动互联网设备(mobile internet device,MID)、可穿戴设备,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网络设备,可以是指无线网络中的设备,例如将终端设备接入到无线网络的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节点(或设备),又可以称为基站。目前,一些RAN节点的举例为:继续演进的节点B(gNB)、传输接收点(transmissionreception point,TRP)、演进型节点B(evolved Node B,eNB)、无线网络控制器(radionetwork controller,RNC)、节点B(Node B,NB)、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基站收发台(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家庭基站(例如,home evolvedNodeB,或home Node B,HNB)、基带单元(base band unit,BBU),或无线保真(wirelessfidelity,Wifi)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另外,在一种网络结构中,RAN可以包括集中单元(centralized unit,CU)节点和分布单元(distributed unit,DU)节点。这种结构将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系统中eNB的协议层拆分开,部分协议层的功能放在CU集中控制,剩下部分或全部协议层的功能分布在DU中,由CU集中控制DU。
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核心网(core network,CN)设备。CN设备在不同的通信系统中对应不同的设备,例如,在3G系统中对应服务GPRS支持节点(serving GPRS supportnode,SGSN)或网关GPRS支持节点(gateway GPRS support node,GGSN),在4G系统中对应移动管理实体(mobility management entity,MME)或服务网关(serving gateway,S-GW),在5G系统中对应5G系统的核心网相关设备(例如NG-Core)。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首先对本申请中的部分用语进行解释说明。
1)、载波带宽,是指一个载波的频带宽度,也可简称载波。例如NR系统的载波带宽可以为10MHz、15MHz、20MHz、50MHz、100MHz、200MHZ以及400MHz等中的一种。
2)、BWP,是5G NR的概念,即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占用某个小区的一部分带宽。主要是由于5G的一个载波的带宽可以很大,例如200MHz或者400MHz。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载波的带宽是单基站载波聚合(carrier aggregation,CA)或者双连接(dual connectivity,DC)场景中,每个成员载波(component carrier,CC)的带宽。有些终端设备支持不了这么大的带宽,因此网络设备可以给终端设备配置BWP,例如20MHz,终端设备可以在20MHz的BWP上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
在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ing,FDD)或者时分双工(timedivision duplexing,TDD)系统中,都支持BWP。BWP可以分为下行BWP(downlink BWP,DLBWP)和上行BWP(uplink BWP,ULBWP),网络设备可以为终端设备配置多个DL BWP以及多个UL BWP,并且激活至少一个DL BWP和激活至少一个UL BWP,终端设备在激活的DL BWP(即active DL BWP)上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下行传输,所述下行传输包括但不限于:下行控制信令,下行数据;终端设备在激活的UL BWP上发送上行传输,所述上行传输包括但不限于:上行控制信令,上行数据;其中,上行控制信令可以包括调度请求(scheduling request,SR),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反馈、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s,DMRS)、相位跟踪参考信道(phase-trackingreference signals,PTRS)和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等等。
BWP的参数中包括numerology参数,指子载波间隔,以及与该子载波间隔对应的符号长度,循环前缀(cyclic prefix,CP)长度等参数。
在TDD系统中,终端设备的DL BWP与UL BWP成对切换,即一旦DL BWP切换,UL BWP也自动切换到预先配对的UL BWP上。而FDD系统中,UE的DL BWP切换与UL BWP切换则是解耦的,不是成对切换。
3)、激活BWP,是指将BWP从非激活态转换为激活态,也可以理解为,将不可工作的BWP转换为可工作的BWP。相应的,“去激活”BWP,也可以描述为对BWP执行去激活,是指将BWP从激活态转换为非激活态,也可以理解为,将可工作的BWP转换为不可工作的BWP。
4)、激活态,可以是指可工作的状态。BWP处于激活态是指BWP处于可工作的状态,例如,可实现信号发送或接收的状态。非激活态,是与激活态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可以是指不可工作的状态。BWP处于非激活态是指BWP处于不可工作的状态,例如处于非激活态的BWP不可实现信号发送或接收。
5)、激活的BWP,是指处于激活态的BWP,也可以理解为可发送或接收信号的BWP。未激活的BWP,是与激活的BWP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指处于非激活态的BWP,也可以理解为不可发送或接收信号的BWP。
6)、BWP切换(switch),用于切换激活的BWP。在现有3GPP NR R15标准中,终端设备在一个小区上工作的时候,只有一个激活的DL BWP和只有一个激活的UL BWP。但是激活的BWP可由一个BWP改变成另一个BWP,这叫做BWP切换。比如,网络设备为终端设备配置了两个DL BWP,分别为DLBWP1和DL BWP2。终端设备激活的DL BWP为DL BWP1,此时网络设备可以发送BWP切换指示(该切换指示是一个PDCCH上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令终端设备的DL BWP切换为DL BWP2。同样,网络设备也可以指示终端设备的激活的UL BWP进行切换,也是通过PDCCH指示。
7)NR中上行信道包括: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和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PRACH)。
8)、NR中,PUSCH传输分为三种:(1)基于动态调度的PUSCH传输;(2)配置许可(Configured grant)Type1:接收高层配置,不需要接收物理层指示,在协议中称为“configured uplink grant”;(3)配置许可(Configured grant)Type2:先接收高层配置,再由物理层指示DCI激活或者去激活,在协议中称为“configured uplink grant based onL1 signalling”。其中,针对第一种PUSCH传输,终端设备接收到一次上行调度,就进行一次PUSCH传输;针对第二种PUSCH传输,高层配置了一些半持续资源,终端设备如果有上行数据需要发送,就可以使用这些资源进行PUSCH发送,如果没有上行数据需要发送,就不进行数据发送;针对第三种PUSCH传输,高层配置了一些半持续资源,然后由物理层信令激活和去激活,激活时的行为和第二种PUSCH传输类似,没有激活或去激活时,这些资源是不能使用的。
9)、小区,是高层(例如RRC层、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等在物理层之上的协议层)从资源管理或移动性管理的角度来描述的。每个网络设备的覆盖范围可以被划分为一个或多个小区。在NR R15中,一个小区可以被配置一个下行载波,可选地还被配置至少一个上行载波。一个BWP一个小区的某个载波上的部分带宽。小区是一个通用的名称,针对终端设备而言,为其提供服务的小区称为服务小区。本申请中所涉及的小区也可以是服务小区。
10)、NR标准R15中网络设备的调度方式: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接收下行数据,或网络设备调度终端设备发送上行数据的时候,首先网络设备会向终端设备发送调度信息(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该调度信息会指示PDSCH(下行数据)或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上行数据)的传输参数,在这些传输参数中包括PDSCH/PUSCH的时频资源位置。具体来说,时域资源位置包括PDSCH/PUSCH所在的时隙、PDSCH/PUSCH在上述时隙中所占用的符号的起始位置以及长度,频域资源位置包括PDSCH/PUSCH所占用的带宽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带宽大小。
11)、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术语“系统”和“网络”可被互换使用。“至少一个”是指一个或者多个,“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的情况,其中A,B可以是单数或者复数。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以下至少一项(个)”或其类似表达,是指的这些项中的任意组合,包括单项(个)或复数项(个)的任意组合。例如,a,b,或c中的至少一项(个),可以表示:a,b,c,a-b,a-c,b-c,或a-b-c,其中a,b,c可以是单个,也可以是多个。
以及,除非有相反的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提及“第一”、“第二”等序数词是用于对多个对象进行区分,不用于限定多个对象的顺序、时序、优先级或者重要程度。例如,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只是为了区分不同的信号,而并不是表示这两种信号的内容、优先级、发送顺序或者重要程度等的不同。
12)、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其它量词与之类似。“和/或”,描述关联对象的关联关系,表示可以存在三种关系,例如,A和/或B,可以表示:单独存在A,同时存在A和B,单独存在B这三种情况。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13)、名词“网络”和“系统”经常交替使用,但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其含义。信息(information),信号(signal),消息(message),信道(channel)有时可以混用,应当指出的是,在不强调其区别时,其所要表达的含义是一致的。
目前,如图1A所示,在一个上行激活的BWP内调度有多个上行传输,不同上行传输占用的带宽不同,但是终端设备都是基于该激活的BWP的大小确定中心频率(又称直流(direct current,DC)位置)和数据采样率。其中,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指的是转化为模拟域信号之前的数字域信号的采样率,为避免混叠,该数据采样率需要大于等于上行传输的数据带宽(最高频率和最低频率之间的频域间隔)。目前,该数据采样率通常大于该激活的BWP的带宽。例如BWP带宽为10MHz时,数据采样率可以为15.36MHz;BWP带宽为20MHz时,数据采样率可以为30.72MHz。
之所以在一个激活的BWP内,终端设备始终按照固定的中心频率f0和数据采样率发送上行传输,是因为在中心频率发生变化时,终端设备都要重新锁定锁相环或者切换模拟低通滤波器模式,并伴随软件调度和配置撤销等处理,这些处理需要一定时长,假设该时长为第一时长阈值T0。如图1A所示,假设终端设备采用中心频率f0发送第一上行传输,采用中心频率f1发送第二上行传输,那么若这两个不同的上行传输之间的间隔时长T小于第一时长阈值T0,可能会导致图1A中的第二上行传输无法正常发送。
可见,目前在一个激活的BWP中,无论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频域位置和带宽大小是否不同,终端设备都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该BWP中被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可是这样做不利于节省终端设备的功耗。具体来说,一般来说,终端设备中设有基带集成电路(baseband integrated circuit,BBIC)芯片和射频集成电路(radio frequencyintegrated circuit,RFIC)芯片,RFIC中包含数字前端(digital front-end:DFE),数模转换器(digital to analog converter,DAC)和模拟前端(analog front-end:AFE)三部分,如图1B所示。BBIC和RFIC的接口上所传输的数字域信号的采样率即为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也可以理解,DAC之前的数字域信号的采样率即为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终端设备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上行传输时,这两个芯片处于工作状态,RFIC和BBIC会消耗功耗,其中RFIC的功耗比BBIC的功耗大,采用可以变化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可以降低RFIC和BBIC的功耗,所以说,终端设备都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一个BWP中被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不利于节省终端设备的功耗。
基于上述技术问题的分析,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用以实现将一个激活的BWP中调度的上行传输分簇发送,不同簇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上行传输,因终端设备保证不同簇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中心频率切换所需时长(例如上述第一时长阈值),所以不仅可以保证上行传输的正常发送,而且还可以节省终端设备的功耗。
请参考图2,其为本申请实施例可应用的一种通信系统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终端设备230可接入到无线网络,以通过无线网络获取因特网的服务,或者通过无线网络与其它终端设备通信。该无线网络中包括网络设备210和核心网设备220,其中网络设备210用于将终端设备230接入到无线网络,核心网设备220用于对终端设备进行管理并提供与因特网通信的网关。应理解,图2所示的网络架构中仅以包括两个终端设备230为例进行说明,但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于此,例如,网络架构中还可以包括更多的终端设备130;类似地,网络架构中也可以包括更多的网络设备210,并且还可以包括其它设备。
可以理解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方案所应用的网络架构可以是5G NR网络架构,当然也可以是未来新增的网络架构。本申请实施例中涉及的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相应的名称可以是无线通信网络中对应功能的名称,例如,在NR系统中,网络设备可以是gNB、TRP等,终端设备可以是UE、MS等。本申请实施例中以5G NR网络架构为例进行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终端设备如何对上行传输进行分簇发送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
实施例一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301,网络设备确定至少一个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
其中,该调度信息可以承载在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信令中。本申请实施例中的信令可以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信令、媒体接入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控制元素(control element,CE)或物理层信令中的一个或多个,这里的物理层信令可以为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
其中,该至少一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上行传输满足第一条件和第二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条件: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需要说明的是,时域起始位置可以指的是时域起始符号的起始位置,时域结束位置指的是时域结束符号的结束位置,符号可以指的是占据的正交频分复用技术(orthogonal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
示例性地,如图4A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图4A中t1与t3之间的周期P,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1,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0,t0与t1之间的间隔时长T1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
第二条件: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所述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所述第一时长阈值。所述间隔时长内不调度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
示例性地,如图4A所示,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2,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3,t2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T2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在执行步骤301之前,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高层信令,该至少一个高层信令可以是用于配置调度周期的大小(如图4A所示的周期P)、第一时长阈值(如图4A所示的T0),以及第二时长阈值(如图4C所示的Tμ),该第一时长阈值用于指示中心频率切换所需的时长等。其中,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其中,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所属带宽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一般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二时长阈值大于第一时长阈值。也就是说,第二时长阈值在第一时长阈值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时长阈值和第一时长阈值可是同一个阈值。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一次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且在该高层信令中配置周期P、第一时长阈值和第二时长阈值;或者,网络设备也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多次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不同次发送的高层信令分别配置周期P、第一时长阈值,以及第二时长阈值。
步骤30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至少一个调度信息。
步骤303,终端设备接收该至少一个调度信息。
步骤304,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并根据该最大频率和所述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传输参数,该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如下任意一种方式确定该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
方式一,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进而终端设备根据该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
示例性地,继续结合图4A来说,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图4A中t1与t3之间的周期P,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为fH,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L,因此终端设备根据fH和fL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H-fL)/2,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大于或等于(fH-fL),例如数据采样率为30.72*2nMHz,其中n为满足30.72*2n≥(fH-fL)的最小整数。
方式二,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若终端设备还从网络设备接收了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因为在TDD模式下,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不仅与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有关,还与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有关,那么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
示例性地,如图4B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t1与t3之间的周期P,图4B中所示的一个黑色传输块对应为下行传输,则该下行传输的最大频率为fH’,以及该下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L’,因为已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为fH,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L,因此终端设备根据fH’和fL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H’-fL)/2,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大于等于(fH’-fL),例如为30.72*2nMHz,其中n为满足30.72*2n≥(fH’-fL)的最小整数。
步骤305,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该传输参数发送该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
换句话说,第一调度周期内上行传输被终端设备看作为一簇上行传输,终端设备采用该中心频率发送该簇上行传输。同理,每个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均被终端设备看作为一簇上行传输,终端设备采用与之对应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每簇上行传输。
步骤306,网络设备接收上述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上述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在上述步骤302中,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时,网络设备确定承载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第二时长阈值,其中第一时域位置是指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
示例性地,如图4C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t1与t3之间的周期P,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1,承载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4,则t4与t1之间的间隔时长T3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Tμ。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在上述步骤302中,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时,承载该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后。该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L(L>0)个上行传输还需要满足如下至少一个条件,才能使得终端设备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具体条件包括:
条件一:L个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上述方法所确定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该处的频域范围包括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这两个端点值。
条件二:该L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仍需要≥第一时长阈值T0;或者,该L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仍需要>第一时长阈值T0。
示例性地,如图4D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t1与t3之间的周期P,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1,该周期内的第四上行传输(图4C中黑色填充的上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5,t5可以在t1之后,但是该第四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fH,fL]内,且第四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t6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T4仍需要大于或等于T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中,当第一调度周期内的第一上行传输被划分为时域相邻的至少两个部分时,任意时域相邻的两个部分的上行传输满足如下设定条件,终端设备就可以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每个部分的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即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然后不同部分的上行传输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参数进行传输。具体地,针对任意两个时域相邻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和第二部分上行传输来说,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一中心频率和第一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个,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二中心频率和第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个,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一中心频率或第一数据采样率发送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以及,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二中心频率或第二数据采样率发送第二部分上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一个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可以被划分为三个部分或者更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限定。该方法与前述方法实施例相比而言,假设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第一调度周期内上传传输的数据采样率B0,该方法确定的两个部分上行传输对应的数据采样率为B1和B2,其中,B1和B2可能全部或者部分小于B0,数据采样率越小,终端设备的功耗越小,可见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示例性地,如图4E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t1与t3之间的周期P,该周期内的第二上行传输(图4E中斜杠填充的上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5,该周期内的第三上行传输(图4E中黑色填充的上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6,若t5与t6之间的间隔时长T3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则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调度周期中的上行传输划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为前两个上行传输,第二部分上行传输为第三上行传输,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1,终端设备确定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2,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f1发送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以及,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f2发送第二部分上行传输。可以,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实施例二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通信方法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5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
其中,该调度信息可以承载在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信令中。信令可能是RRC信令、MAC CE或物理层信令中的一个或多个,这里的物理层信令可以为DCI。
步骤502,终端设备接收该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
步骤503,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间隔时长和第二间隔时长中的至少一个是否≥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间隔时长和第二间隔时长中的至少一个是否>第一时长阈值,若是,即在情况一下,终端设备则执行步骤504a和步骤505a;若否,即在情况二下,终端设备则执行504b和步骤505b。
其中,第一间隔时长为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二间隔时长为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
其中,在第一种可能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判断该第一间隔时长是否≥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终端设备判断该第一间隔时长是否>第一时长阈值。
在第二种可能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判断该第二间隔时长是否≥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终端设备判断该第二间隔时长是否>第一时长阈值。
在第三种可能的情况下,终端设备判断该第一间隔时长和第二间隔时长是否≥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终端设备判断该第一间隔时长和第二间隔时长是否>第一时长阈值。
示例性地,结合图4A来说,针对第一种可能的情况,若第一调度周期为首个调度周期,则该间隔时长可以指的是T1,即t0与t1之间的间隔时长,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判断T1是否大于或等于T0;针对第二种可能的情况,若第一调度周期为最后一个调度周期,该间隔时长可以指的是T2,即t2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判断T2是否大于或等于T0;第三种可能的情况下,若第一调度周期为首个调度周期和最后一个调度周期之间的调度周期(除了首个调度周期和最后一个调度周期),该间隔时长可以指的是T1和T2,也就是说,终端设备判断T1和T2是否均大于或等于T0。
其中,该第一时长阈值用于指示中心频率切换所需的时长等。其中,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情况一
步骤504a,若是,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该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如下任意一种方式确定该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
方式一,终端设备确定在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进而终端设备根据该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
示例性地,继续结合图4A来说,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图4A中t1与t3之间的周期P,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H,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L,因此终端设备根据fH和fL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H-fL)/2,终端设备可以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大于或等于(fH-fL),例如数据采样率为30.72*2nMHz,其中n为满足30.72*2n≥(fH-fL)的最小整数。
方式二,若终端设备还从网络设备接收了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因为在TDD模式下,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不仅与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有关,还与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有关,那么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
示例性地,如图4B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图4A中t1与t3之间的周期P,图4B中所示的一个黑色传输块对应为下行传输,则该下行传输的最大频率为fH’,以及该下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L’,因为已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为fH,该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L,因此终端设备根据fH’和fL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H’-fL)/2;终端设备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大于等于(fH’-fL),例如为30.72*2nMHz,其中n为满足30.72*2n≥(fH’-fL)的最小整数。
步骤505a,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该传输参数发送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
示例性地,结合图4A来说,终端设备采用(fH’-fL)/2发送第一调度周期中的上行传输。
情况二
步骤504b,若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间隔时长小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第二间隔时长小于第一时长阈值,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率,和/或,终端设备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为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数据采样率。
示例性地,结合图4A来说,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率为f0,终端设备采用f0发送第一调度周期中的上行传输。
步骤505b,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该传输参数发送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步骤506,网络设备接收该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在上述步骤503中,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时,网络设备还需要确定承载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二时长阈值,其中第一时域位置是指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或者,网络设备还需要确定承载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二时长阈值。这样,终端设备才可以按照上述情况一所示的方法计算传输参数。
其中,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上传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一般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也就是说,第二时长阈值在第一时长阈值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时长阈值和第一时长阈值可是同一个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4C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t1与t3之间的周期P,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1,承载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4,则当终端设备确定t4与t1之间的间隔时长T3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Tμ,且T1≥T0,且T2≥T0,终端设备根据该周期P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中心频率。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在上述步骤302中,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时,承载该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后。终端设备还需要判断当该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L(L>0)个上行传输还满足如下至少一个条件时,才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具体条件包括:
条件一:L个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上述方法所确定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该处的频域范围包括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这两个端点值。
条件二:该L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仍需要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
示例性地,如图4D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图4A中t1与t3之间的周期P,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1,该周期内的第四上行传输(图4C中黑色填充的上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5,t5可以在t1之后,但是该第四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fH,fL]内,且第四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t6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T4仍需要大于或等于T0。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中,基于上述图5所示的方法实施例,在执行步骤502之后,终端设备还可以将所接收的上行传输划分为多个部分,其中,多个部分的上行传输需要满足设定条件,终端设备可以按照上述方法确定每个部分的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然后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不同的传输参数传输对应部分的上行传输。
具体地,以将第一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划分为第一部分上行传输和第二部分上行传输来说,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终端设备根据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一传输参数,该第一传输参数包括第一中心频率和第一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个,以及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二传输参数,该第二传输参数包括第二中心频率和第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个,然后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一中心频率发送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以及,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第二中心频率发送第二部分上行传输。
需要说明的是,终端设备也可以将一个调度周期内的上行传输划分为三个部分或者更多,本申请实施例对此并不作限定。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示例性地,如图4E所示,假设第一调度周期指的是t1与t3之间的周期P,该周期内的第二上行传输(图4E中斜杠填充的上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5,该周期内的第三上行传输(图4E中黑色填充的上行传输块)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6,若t5与t6之间的间隔时长T3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则终端设备可以将第一调度周期中的上行传输划分为两部分,其中,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为前两个上行传输,第二部分上行传输为第三上行传输,终端设备确定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1,终端设备确定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为f2,终端设备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f1发送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以及,在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f2发送第二部分上行传输。可以,该方法有助于进一步地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实施例三
如图6所示,若网络设备没有为终端设备配置调度周期,则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接收的调度信息,对上行传输进行分组,从而采用不同的传输参数发送不同组的上行传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601,网络设备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M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
其中,假设M个上行传输对应N个上行传输组,M和N为正整数,M≥N≥1,那么针对任意一个上行传输组,即第一上行传输组,网络设备可以确定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所调度的上行传输满足如下条件中的至少一个:
第一条件: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时域相邻两个上行传输中,前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和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小于第一时长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那么这两个上行传输两两之间的间隔时长T4均小于第一时长阈值T0。
第二条件: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为t3,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为t2,t2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T3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
第三条件: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所述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0’与t0之间的三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为t0,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为t1,t0与t1之间的间隔时长T2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在执行步骤601之前,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高层信令,该至少一个高层信令可以是用于配置第一时长阈值(如图7A所示的T0),该第一时长阈值用于指示中心频率切换所需的时长等。其中,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步骤602,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
步骤603,终端设备接收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
步骤604,终端设备确定与M个上行传输对应的N个上行传输组,并根据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第一传输参数,该第一传输包括第一中心频率和第一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如下任意一种方式确定该第一传输参数。
方式一,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进而终端设备根据该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中心频率。
示例性地,继续结合图7A来说,假设第一上行传输组包括图7A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这两个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为fH,以及最小频率为fL,因此终端设备根据fH和fL确定该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中心频率为(fH-fL)/2;终端设备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大于或等于(fH-fL),例如数据采样率为30.72*2nMHz,其中n为满足30.72*2n≥(fH-fL)的最小整数。
方式二,若终端设备还从网络设备接收了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U(U为正整数)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在TDD模式下,若有V(V≤U的正整数)个下行传输的时频范围落在第一上行传输组的时频范围内,那么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第一上行传输组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V个下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中心频率。
示例性地,如图7B所示,假设第一上行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的时频范围为[t3,t4],图7B中所示的一个黑色传输块对应为下行传输,则该下行传输的最大频率为fH’,以及该下行传输的最小频率为fL’,因为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最大频率为fH,该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最小频率为fL,因此终端设备根据fH’和fL确定该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中心频率为(fH’-fL)/2;终端设备确定该调度周期内的三个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大于等于(fH’-fL),例如为30.72*2nMHz,其中n为满足30.72*2n≥(fH’-fL)的最小整数。
步骤605,终端设备采用第一传输参数发送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
换句话说,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被终端设备看作为一簇上行传输,终端设备采用该第一传输参数发送该簇上行传输。同理,其它上行传输组也均被终端设备看作为一簇上行传输,终端设备采用与之对应的传输参数发送每簇上行传输。
步骤606,网络设备接收M个上行传输。
上述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上行传输组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在上述步骤601中,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时,网络设备确定承载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二时长阈值,或者,网络设备确定承载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二时长阈值,其中第一时域位置是指第一上行传输组的时域起始位置。
其中,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一般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也就是说,第二时长阈值在第一时长阈值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时长阈值和第一时长阈值可是同一个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为t3,,承载该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5,则t5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T5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Tμ。
在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在上述步骤601中,当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上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时,承载该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后。该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L(L>0)个上行传输还需要满足如下条件I和条件II中的至少一个,才能使得终端设备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传输参数。具体条件包括:
条件I:L个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上述方法所确定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该处的频域范围包括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这两个端点值。
条件II:该L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仍需要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或者该L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仍需要>第一时长阈值T0。
示例性地,如图7C所示,假设第一上行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3,承载该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5,t5在t3之后,且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fH,fL]内,而且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t4与t6之间的间隔时长T6仍需要大于或等于T0,其中t6为下一个上行传输组的时域起始位置。
实施例四
如图8所示,若网络设备没有为终端设备配置调度周期,则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所接收的调度信息,对上行传输进行分组,从而采用不同的传输参数发送不同组的上行传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还可以应用于终端设备,该方法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801,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调度信息。
步骤802,终端设备接收还至少一个调度信息。
步骤803,当在第三时长阈值内所接收的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的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带宽阈值时,则终端设备执行第一模式,其中第一模式包括如下步骤804至步骤809。
步骤804,终端设备接收来自网络设备的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该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M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
步骤805,终端设备确定与M个上行传输对应的N个上行传输组,其中,假设M个上行传输对应N个上行传输组,M和N为正整数,M≥N≥1,那么针对任意一个上行传输组,即第一上行传输组,终端设备判断该第一上行传输组是否满足如下条件A、条件B和条件C中的至少一个,若是,即在情况一下,则继续执行步骤806a至步骤807a,否则,即在情况二下,执行步骤806b至步骤807b。
条件A: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时域相邻两个上行传输中,前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和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小于第一时长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那么这两个上行传输两两之间的间隔时长T4均小于第一时长阈值T0。
条件B: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或者,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一时长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为t3,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为t2,t2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T3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
条件C: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0’与t0之间的三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为t0,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为t1,t0与t1之间的间隔时长T2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T0。
需要说明的是,网络设备在执行步骤801之前,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至少一个高层信令,该至少一个高层信令可以是用于配置第一时长阈值(如图4A所示的T0),该第一时长阈值用于指示中心频率切换所需的时长等。其中,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情况一
步骤806a,终端设备根据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第一传输参数,该第一传输参数包括第一中心频率和第一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上述实施例三的步骤504a中的方式一或方式二确定该第一中心频率和第一数据采样率,在此不再重复赘述。
步骤807a,终端设备采用第一传输参数发送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
情况二
步骤806b,若终端设备不满足上述条件A至条件C中的任意一个,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的第一中心频率为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率,和/或终端设备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的第一数据采样率为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数据采样率。
示例性地,结合图7A来说,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中心频率为f0,终端设备采用f0发送第一调度周期中的上行传输。
步骤807b,终端设备采用该第一传输参数发送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
步骤808,网络设备接收该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中,针对一个激活的BWP或一个激活的载波,终端设备不是采用固定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发送所有的上行传输,不同上行传输组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进行传输,有助于节省终端设备侧的功耗,从而提升终端设备的性能。
可选地,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上述方法可以执行如下步骤809至810:
步骤809,终端设备接收T个调度信息。
步骤810,当接收到的连续T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的带宽大于第二带宽阈值时,终端设备则从第一模式切换为执行第二模式,其中,第二模式为采用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对应的中心频率发送之后接收的调度信息所调度的上行传输,T为正整数。
在一种可能的实施例中,基于上述方法实施例,在上述步骤806中,终端设备除了判断第一上行传输组是否满足条件A、条件B、条件C,还需要判断终端设备是否满足条件D,即终端设备判断是否满足条件A、条件B、条件C任意一项,且满足条件D。
方式一:条件D:网络设备确定承载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二时长阈值,或者,网络设备确定承载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第二时长阈值,其中第一时域位置是指第一上行传输组的时域起始位置。
其中,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一般地,第二时长阈值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也就是说,第二时长阈值在第一时长阈值的基础上,还需要增加终端设备解析PDCCH所需参考时长,需要说明的是,第二时长阈值和第一时长阈值可是同一个阈值。
示例性地,如图7A所示,假设第一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为t3,,承载该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5,则t5与t3之间的间隔时长T5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Tμ。
方式二:条件D为:承载该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后。该一个或多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L(L>0)个上行传输还需要满足如下条件I和条件II中的至少一个,才能使得终端设备按照上述方法确定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传输参数。具体条件包括:
条件I:L个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上述方法所确定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之间。需要说明的是,该处的频域范围包括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这两个端点值。
条件II:该L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仍需要≥第一时长阈值T0,或者,该L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仍需要>第一时长阈值T0。
示例性地,如图7C所示,假设第一上行传输组包括图中t3与t4之间的两个上行传输,第一上行传输组的时域起始位置为t3,承载该第一上行传输组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为t5,t5在t3之后,且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fH,fL]内,而且所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t4与t6之间的间隔时长T6仍需要大于或等于T0,其中t6为下一个上行传输组的时域起始位置。
针对于上述实施例一至实施例四,需要说明的是:(1)上述实施例一和实施例四可以分别在不同场景中单独实施,或者也可以在同一场景中结合实施,又或者,不同实施例中所涉及的不同方案也可以结合实施(比如实施例一中所涉及的部分或全部方案可以与实施例三结合实施),具体不做限定。
(2)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各个流程图的步骤编号仅为执行流程的一种示例,并不构成对步骤执行的先后顺序的限制,本申请实施例中相互之间没有时序依赖关系的步骤之间没有严格的执行顺序。
上述主要从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交互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案进行了介绍。可以理解的是,为了实现上述功能,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可以包括执行各个功能相应的硬件结构和/或软件模块。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本申请的实施例能够以硬件或硬件和计算机软件的结合形式来实现。某个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计算机软件驱动硬件的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可以根据上述方法示例对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进行功能单元的划分,例如,可以对应各个功能划分各个功能单元,也可以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功能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在采用集成的单元的情况下,图9示出了本申请实施例中所涉及的装置的可能的示例性框图。如图9所示,装置900可以包括:处理单元902和通信单元903。处理单元902用于对装置900的动作进行控制管理。通信单元903用于支持装置900与其他设备的通信。可选地,通信单元903也称为收发单元,可以包括接收单元和/或发送单元,分别用于执行接收和发送操作。装置900还可以包括存储单元901,用于存储装置900的程序代码和/或数据。
该装置90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或者还可以为设置在终端设备中的芯片。处理单元902可以支持装置900执行上文中各方法示例中终端设备的动作。或者,处理单元902主要执行方法示例中的终端设备的内部动作,通信单元903可以支持装置900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
该装置900可以为上述任一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或者还可以为设置网络设备中的芯片。处理单元902可以支持装置900执行上文中各方法示例中网络设备的动作。或者,处理单元902主要执行方法示例中的网络设备的内部动作,通信单元903可以支持装置900与网络设备之间的通信。例如,处理单元902可以用于执行方法示例中的网络设备的内部动作;通信单元903可以用于执行图5的步骤501。
应理解以上装置中单元的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装置中的单元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单元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以硬件的形式实现。例如,各个单元可以为单独设立的处理元件,也可以集成在装置的某一个芯片中实现,此外,也可以以程序的形式存储于存储器中,由装置的某一个处理元件调用并执行该单元的功能。此外这些单元全部或部分可以集成在一起,也可以独立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又可以成为处理器,可以是一种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的集成电路。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实现或者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
在一个例子中,以上任一装置中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再如,当装置中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处理器,比如通用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的处理器。再如,这些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
以上用于接收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从其它装置接收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接收单元是该芯片用于从其它芯片或装置接收信号的接口电路。以上用于发送的单元是一种该装置的接口电路,用于向其它装置发送信号。例如,当该装置以芯片的方式实现时,该发送单元是该芯片用于向其它芯片或装置发送信号的接口电路。
请参考图10,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其可以为以上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用于实现以上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操作。如图10所示,该终端设备包括:天线1010、射频部分1020、信号处理部分1030。天线1010与射频部分1020连接。在下行方向上,射频部分1020通过天线1010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将网络设备发送的信息发送给信号处理部分1030进行处理。在上行方向上,信号处理部分1030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部分1020,射频部分1020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010发送给网络设备。
信号处理部分1030可以包括调制解调子系统,用于实现对数据各通信协议层的处理;还可以包括中央处理子系统,用于实现对终端设备操作系统以及应用层的处理。
调制解调子系统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1031,例如,包括一个主控CPU和其它集成电路。此外,该调制解调子系统还可以包括存储元件1032和接口电路1033。存储元件1032用于存储数据和程序,但用于执行以上方法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的程序可能不存储于该存储元件1032中,而是存储于调制解调子系统之外的存储器中,使用时调制解调子系统加载使用。接口电路1033用于与其它子系统通信。
该调制解调子系统可以通过芯片实现,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接口电路,其中处理元件用于执行以上终端设备执行的任一种方法的各个步骤,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在一种实现中,终端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例如用于终端设备的装置包括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处理元件调用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存储元件可以为处理元件处于同一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内存储元件。
在另一种实现中,用于执行以上方法中终端设备所执行的方法的程序可以在与处理元件处于不同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外存储元件。此时,处理元件从片外存储元件调用或加载程序于片内存储元件上,以调用并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在又一种实现中,终端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这些处理元件设置于调制解调子系统上,这里的处理元件可以为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或者这些类集成电路的组合。这些集成电路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芯片。
终端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SOC的形式实现,该SOC芯片,用于实现以上方法。该芯片内可以集成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由处理元件调用存储元件的存储的程序的形式实现以上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该芯片内可以集成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用于实现以上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可以结合以上实现方式,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程序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集成电路的形式实现。
可见,以上用于终端设备的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接口电路,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元件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处理元件可以以第一种方式:即调用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的方式执行终端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也可以以第二种方式:即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结合指令的方式执行终端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当然,也可以结合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执行终端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这里的处理元件同以上描述,可以通过处理器实现,处理元件的功能可以和图9中所描述的处理单元的功能相同。示例性地,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CPU,还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等,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存储元件可以通过存储器实现,存储元件的功能可以和图9中所描述的存储单元的功能相同。存储元件可以通过存储器实现,存储元件的功能可以和图9中所描述的存储单元的功能相同。存储元件可以是一个存储器,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器的统称。
图10所示的终端设备能够实现图3、图5、图6或图8所示意的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终端设备的各个过程。图10所示的终端设备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述描述。
请参考图11,其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网络设备的结构示意图。用于实现以上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操作。如图11所示,该网络设备包括:天线1101、射频装置1102、基带装置1103。天线1101与射频装置1102连接。在上行方向上,射频装置1102通过天线1101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信息,将终端设备发送的信息发送给基带装置1103进行处理。在下行方向上,基带装置1103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并发送给射频装置1102,射频装置1102对终端设备的信息进行处理后经过天线1101发送给终端设备。
基带装置1103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11031,例如,包括一个主控CPU和其它集成电路。此外,该基带装置1103还可以包括存储元件11032和接口11033,存储元件11032用于存储程序和数据;接口11033用于与射频装置1102交互信息,该接口例如为通用公共无线接口(common public radio interface,CPRI)。以上用于网络设备的装置可以位于基带装置1103,例如,以上用于网络设备的装置可以为基带装置1103上的芯片,该芯片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接口电路,其中处理元件用于执行以上网络设备执行的任一种方法的各个步骤,接口电路用于与其它装置通信。在一种实现中,网络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例如用于网络设备的装置包括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处理元件调用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以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存储元件可以为处理元件处于同一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内存储元件,也可以为与处理元件处于不同芯片上的存储元件,即片外存储元件。
在另一种实现中,网络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是被配置成一个或多个处理元件,这些处理元件设置于基带装置上,这里的处理元件可以为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或者这些类集成电路的组合。这些集成电路可以集成在一起,构成芯片。
网络设备实现以上方法中各个步骤的单元可以集成在一起,以片上系统(system-on-a-chip,SOC)的形式实现,例如,基带装置包括该SOC芯片,用于实现以上方法。该芯片内可以集成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存储元件,由处理元件调用存储元件的存储的程序的形式实现以上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该芯片内可以集成至少一个集成电路,用于实现以上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或者,可以结合以上实现方式,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程序的形式实现,部分单元的功能通过集成电路的形式实现。
可见,以上用于网络设备的装置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元件和接口电路,其中至少一个处理元件用于执行以上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任一种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处理元件可以以第一种方式:即调用存储元件存储的程序的方式执行网络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也可以以第二种方式:即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结合指令的方式执行网络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当然,也可以结合第一种方式和第二种方式执行以上网络设备执行的部分或全部步骤。
这里的处理元件同以上描述,可以通过处理器实现,处理元件的功能可以和图10中所描述的处理单元的功能相同。示例性地,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CPU,还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SP,或,一个或者多个FPGA等,或这些集成电路形式中至少两种的组合。存储元件可以通过存储器实现,存储元件的功能可以和图9中所描述的存储单元的功能相同。存储元件可以通过存储器实现,存储元件的功能可以和图9中所描述的存储单元的功能相同。存储元件可以是一个存储器,也可以是多个存储器的统称。
图11所示的网络设备能够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涉及网络设备的各个过程。图11所示的网络设备中的各个模块的操作和/或功能,分别为了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应流程。具体可参见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的描述,为避免重复,此处适当省略详述描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申请是参照根据本申请的方法、设备(系统)、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申请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申请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申请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申请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33)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
确定第一间隔时长和/或第二间隔时长是否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其中,所述第一间隔时长为所述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和/或,所述第二间隔时长为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
若是,根据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所述传输参数发送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前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带宽部分BWP;和/或,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下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BWP。
2.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
确定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
根据所述最大频率和所述最小频率,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
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所述传输参数发送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前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带宽部分BWP;和/或,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下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BWP。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包括:
确定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
根据所述最大频率和所述最小频率,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
根据所述最大频率和所述最小频率,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还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以及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下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包括第一部分上行传输和第二部分上行传输;其中,所述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与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确定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包括:
根据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频域资源信息,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第一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一传输参数,以及所述第二部分上行传输的第二传输参数;
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所述传输参数发送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包括:
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所述第一传输参数发送所述第一部分上行传输,以及,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所述第二传输参数发送所述第二部分上行传输。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间隔时长和/或所述第二间隔时长小于第一时长阈值时,确定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为激活的上行带宽部分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传输参数;
在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采用所述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的传输参数发送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载所述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的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所述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高层信令,所述至少一个高层信令用于配置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述第一时长阈值和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中的至少一种。
9.根据权利要求2至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所述终端设备解析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1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处于第一模式下,所述第一模式包括:
接收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M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
确定与所述M个上行传输对应的N个上行传输组,M和N为正整数,M≥N≥1;
根据所述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第一传输参数,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包括至少一个上行传输,所述第一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
采用所述第一传输参数发送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
其中,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时域相邻两个上行传输中,前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和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小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内和所述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带宽部分BWP;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内和所述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BWP。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确定第一传输参数,包括:
确定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在频域上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
根据所述最大频率和所述最小频率,确定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传输参数。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前,且所述第一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第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所述第一时域位置之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时域上最后L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述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之间,L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时域上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15.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在第三时长阈值内接收调度信息,当所述第三时长阈值内接收的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的带宽小于或等于第一带宽阈值时,则执行所述第一模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当接收到的连续T个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有上行传输的带宽大于第二带宽阈值时,则执行第二模式,所述第二模式为采用激活的上行BWP或激活的上行载波对应的传输参数发送之后接收的调度信息所调度的上行传输,T为正整数。
17.根据权利要求11至1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18.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所述终端设备解析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1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确定调度信息,所述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用于确定终端设备传输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其中,所述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内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内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所述间隔时长内不调度所述终端设备的上行传输;
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前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带宽部分BWP;和/或,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下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BWP;
发送所述调度信息;
接收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承载所述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所述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发送至少一个高层信令,所述至少一个高层信令用于配置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述第一时长阈值和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中的至少一种。
22.根据权利要求19至2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23.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所述终端设备解析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2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确定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M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其中,所述M个上行传输对应N个上行传输组,所述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用于确定终端设备传输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第一传输参数,所述第一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所述N个上行传输组中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时域相邻两个上行传输中,前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和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小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晚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内和所述前一个上行传输组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带宽部分BWP;和/或,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内和所述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BWP;
发送所述至少一个第一调度信息;
接收所述M个上行传输。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对应的第一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第一时域位置之前,且所述第一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所述第一时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所述第一调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第一时域位置为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
26.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针对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在所述第一时域位置之后,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用于指示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时域上最后L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所述至少一个第二调度信息所调度的所述上行传输的频域范围落在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的上行传输的最大频率和最小频率之间,L为正整数;
所述第一上行传输组中时域上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时域相邻的后一个上行传输组在时域上的最早位置之间的间隔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27.根据权利要求24至26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28.根据权利要求2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时长阈值与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相关:所述终端设备解析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所需参考时长、上行传输的中心频率的位置切换所需时长、上行传输的数据采样率切换所需时长,或所述终端设备的发送上行传输所需准备时长。
29.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适用于网络设备,包括:
确定至少一个调度信息,所述至少一个调度信息用于指示在第一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其中,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用于确定终端设备传输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的传输参数,所述传输参数包括中心频率和数据采样率中的至少一种,承载所述调度信息的时域资源的时域结束位置和所述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二时长阈值;
发送所述调度信息;
接收所述至少一个上行传输;
所述第一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与前一个调度周期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第一时长阈值,和/或,所述第一调度周期所调度的至少一个第一上行传输中的最后一个上行传输的时域结束位置与下一个调度周期的时域起始位置之间的间隔时长大于或等于所述第一时长阈值;
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前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带宽部分BWP;和/或,所述第一调度周期内和所述下一个调度周期内被调度的上行传输的时频资源信息,对应于同一个BWP。
30.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存储器相连,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10或11-18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1.一种通信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至少一个处理器,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与存储器相连,所述至少一个处理器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以使得所述装置执行如权利要求19-23或24-28或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2.一种芯片,其特征在于,所述芯片与存储器耦合,用于读取并执行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指令,以实现如权利要求1-2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3.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存储有计算机指令,当所述指令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29任一所述的方法。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32596.6A CN113329495B (zh) | 2020-02-29 | 2020-02-29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PCT/CN2020/140977 WO2021169579A1 (zh) | 2020-02-29 | 2020-12-29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132596.6A CN113329495B (zh) | 2020-02-29 | 2020-02-29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29495A CN113329495A (zh) | 2021-08-31 |
CN113329495B true CN113329495B (zh) | 2022-09-02 |
Family
ID=774130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132596.6A Active CN113329495B (zh) | 2020-02-29 | 2020-02-29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29495B (zh) |
WO (1) | WO2021169579A1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92141A (zh) * | 2017-08-11 | 2019-0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整频域资源和发送指示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09496454A (zh) * | 2018-10-17 | 2019-03-1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带宽部分切换方法及装置 |
CN110475347A (zh) * | 2018-05-11 | 2019-11-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域资源分配、确定方法、装置、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15058379A1 (zh) * | 2013-10-23 | 2015-04-30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传输信息的方法、装置和系统 |
US9572106B2 (en) * | 2014-10-31 | 2017-02-1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Dynamic bandwidth switching for reducing power consump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
US10531452B2 (en) * | 2016-07-11 | 2020-01-07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and multiple transmission time interval scheduling |
WO2018128855A1 (en) * | 2017-01-09 | 2018-07-12 | Intel IP Corporation | (ul) uplink (bw) bandwidth adaptation and multi-bw part operation in nr (new radio) |
CN109219128B (zh) * | 2017-07-04 | 2023-09-01 |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基于帧结构的通信方法、装置和帧结构 |
US11277862B2 (en) * | 2017-10-26 | 2022-03-15 | Comcast Cable Communications, Llc | Activation and deactivation of configured grant |
CN110771192A (zh) * | 2017-11-13 | 2020-02-07 |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 对无线通信网络中的带宽部分的切换 |
US11006442B2 (en) * | 2018-02-13 | 2021-05-11 |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bandwidth part switch operations in mobile communications |
EP3806527B1 (en) * | 2018-06-26 | 2024-08-21 |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 Bwp switching method and device, and storage medium |
WO2020030020A1 (zh) * | 2018-08-10 | 2020-02-13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带宽资源切换方法、指示带宽资源切换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
-
2020
- 2020-02-29 CN CN202010132596.6A patent/CN113329495B/zh active Active
- 2020-12-29 WO PCT/CN2020/140977 patent/WO2021169579A1/zh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9392141A (zh) * | 2017-08-11 | 2019-0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调整频域资源和发送指示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CN110475347A (zh) * | 2018-05-11 | 2019-11-19 |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 时域资源分配、确定方法、装置、基站、终端及存储介质 |
CN109496454A (zh) * | 2018-10-17 | 2019-03-19 |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 带宽部分切换方法及装置 |
Non-Patent Citations (4)
Title |
---|
"R1-1718580 Open Issues on BWP";Qualcomm Incorporated;《3GPP tsg_ran\WG1_RL1》;20171002;全文 * |
R1-1705444 "Bandwidth Adaptation in NR";InterDigital Communications;《3GPP tsg_ran\WG1_RL1》;20170308;全文 * |
R1-1706900 "On bandwidth part and bandwidth adaptation";Huawei等;《3GPP tsg_ran\WG1_RL1》;20170505;全文 * |
R1-1707727 "Discussion on UE specific RF bandwidth adaptation in NR";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3GPP tsg_ran\WG1_RL1》;20170505;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69579A1 (zh) | 2021-09-02 |
CN113329495A (zh) | 2021-08-3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9392141B (zh) | 一种调整频域资源和发送指示信息的方法、装置及系统 | |
EP2880944B1 (en) | Method for component carrier configuration,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 |
US11540147B2 (en) | 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method for obtaining quantity of blind detection times, and apparatus | |
WO2021062918A1 (zh) | 一种资源的动态指示方法及装置 | |
CN103503535A (zh) | 用于去激活用户设备的主小区和辅小区之一的方法和设备 | |
CN119316954A (zh) | 上行资源的授权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3676957A (zh) | 一种切换方法及装置 | |
KR102394225B1 (ko) |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대역폭을 결정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 |
JP7637678B2 (ja) | ユーザ装置、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ノード、ユーザ装置用の方法、およ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ノード用の方法 | |
JP2023535682A (ja) | ユーザ機器および基地局 | |
CN113950856A (zh) | 一种通信方法、通信装置和系统 | |
JP2023535834A (ja) | ユーザ機器、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ノード、ユーザ機器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スケジューリングノードのための方法 | |
WO2023066329A1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2042246A1 (zh) | 一种小区状态切换方法及装置 | |
CN116097812A (zh) | 增强型配置授权 | |
JP2025029176A (ja) | クロススロットスケジューリング適応のためのデバイスおよび方法 | |
WO2024213103A1 (zh) | 确定切换时间位置的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2399571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1140675A1 (ja) | 端末及び通信方法 | |
WO2022188638A1 (zh)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 |
CN113873644B (zh) | 通信方法及装置 | |
CN114451017B (zh) | 一种激活和释放非动态调度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 |
CN113329495B (zh) |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 |
WO2022224942A1 (ja) | 端末、基地局及び通信方法 | |
CN111757475A (zh) | 更新波束的方法与通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