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310204A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Google Patents
散热器及电器盒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310204A CN113310204A CN202110571674.7A CN202110571674A CN113310204A CN 113310204 A CN113310204 A CN 113310204A CN 202110571674 A CN202110571674 A CN 202110571674A CN 113310204 A CN113310204 A CN 113310204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 exchange
- heat
- tube
- sub
- exchange area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17525 heat dissip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6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10000004907 gland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2955 iso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9000003507 refrigerant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1816 coo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4378 air conditi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704 evapo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0 evap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544 monito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K—PRINTED CIRCUITS; CASINGS OR 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ELECTRIC APPARATUS; MANUFACTURE OF ASSEMBLAGES OF ELECTRICAL COMPONENTS
- H05K7/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common to different types of electric apparatus
- H05K7/20—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 H05K7/2029—Modifications to facilitate cooling, ventilating, or heating using a liquid coolant with phase change in electronic enclos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散热器及电器盒,散热器包括:散热底座;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或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散热器的第一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大,第二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小,将第一发热件设于第一换热区,将第二发热件设于第二换热区,只需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发热件旁设置感温包,实现冷媒散热时的温度检测需求,电器盒内部结构较为简单。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多联机中央空调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散热器及电器盒。
背景技术
多联机中央空调是用户中央空调的一个类型,俗称”一拖多”,指的是一台 室外机通过配管连接两台或两台以上室内机,室外侧采用风冷换热形式、室内 侧采用直接蒸发换热形式的一次制冷剂空调系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多联机中央空调的应用场合越来越广泛。对于 传统多联机中央空调的电器盒而言,所要面对的工作环境也变的更加复杂,电 器盒内部的元器件也更加多样,常规风冷散热不足以满足发热元器件的散热需 求,而冷媒散热需要在各个发热元器件处设置很多感温包,会导致电器盒内部 结构过于复杂。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冷媒散热时电器盒内部结构过于复杂的问题,提 供一种使电器盒内部结构较为简单的散热器及电器盒。
一种散热器,所述散热器包括:
散热底座;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
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 所述散热底座之间;
其中,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 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 热区;和/或
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 热区。
上述散热器在第一换热区内,散热底座和压盖中的至少一者与换热管之间 的贴合程度较大,换热管中冷媒的冷源可以更加有效地向第一换热区传递,进 而使第一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大,第二换热区的散热能力较小。在换热器上装 配元器件时,可以将第一发热件设于散热能力较大的第一换热区,将第二发热 件230设于散热能力较小的第二换热区。在散热器工作中,第一发热件上更多 的热量可以被带走,第一发热件的工作温度比第二发热件的工作温度低。所以, 只需在工作温度较高的第二发热件旁设置感温包,检测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 当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升高到极限温度时,第一发热件的实际温度比第二发 热件的实际温度低未达到会被烧毁的温度,此时可控制电器盒的电控系统进入 保护模式,可在电器盒内部元器件温度过高时及时保护各个元器件,第二发热 件和第一发热件都会被保护,避免电器盒被烧毁,实现冷媒散热时的保护需求。 如此,通过冷媒散热时,仅需在第二发热件旁设置感温包,不需要在第一发热 件210旁设置感温包,内部感温包数量较少,电器盒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便于 利用冷媒对电器盒进行散热。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所 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之间的盖合力在所述第一 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中的 一者上设置有与另一者扣合的卡扣。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子管、第二子管及连接管,所 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 第二子管之间,所述散热底座面向所述压盖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 装槽,所述第一子管和所述第二子管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 槽内。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连接管向远离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 间第一间隙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连接管朝向所述第一间隙的一侧形成有开口 槽,所述卡扣穿设于所述开口槽。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换热管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连 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所述卡扣与所述限位件朝向所 述连接管的一侧抵接。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散热底座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 安装槽之间的隔离凸起,所述压盖与所述安装凸起配接。
一种电器盒,所述电器盒包括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及上述散热器,所 述第一发热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二发热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电器盒还包括控制器及感温包,所述感温包设 于所述第二发热件件旁,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所述控制器用 于在所述实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电器盒的电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中电器盒一个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电器盒的剖面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电器盒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电器盒中散热底座的结构示意图。
200、电器盒;210、第一发热件;230、第二发热件;100、散热器;101、 第一换热区;103、第二换热区;10、散热底座;11、第一安装槽;12、第一端; 13、第二安装槽;14、第二端;15、隔离凸起;30、换热管;32、第一子管;34、 第二子管;36、连接管;38、限位件;50、压盖;52、第三端;54、第四端; 55、卡扣;551、连接部;553、扣合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 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 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 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 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 “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 “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 “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 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 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 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 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 “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 “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 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 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 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 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 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 “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 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 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 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 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 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 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 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 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参阅图1-图2,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提供一种电器盒200,电器盒200包括 第一发热件210、第二发热件230及散热器100,第一发热件210和第二发热件 230均装配在散热器100上,以通过散热器100对第一发热件210和第二发热件230进行散热。其中,第二发热件230可以具有自保护功能,当第二发热件230 的温度升高到预设温度时,第二发热件230便会启动自保护功能,来避免第二 发热件230烧毁。可选地,第一发热件210为PFC(Power FactorCorrection, 功率因数校正)元器件、第二发热件230为IPM(Intelligent Power Module,智能功率模块)元器件。
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器100包括散热底座10、换热管30及压盖50,换热 管30设置于散热底座10上,压盖50与散热底座10盖合,且换热管30被挤压 于压盖50与散热底座10之间,以将换热管30嵌设于散热器100内部,进而通 过换热管30内的冷媒向散热底座10及压盖50传递冷源。其中,散热器100具 有均与换热管30接触的第一换热区101及第二换热区103,散热底座10与换热 管30之间的贴合程度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和/或压盖50与 换热管30之间的贴合程度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可以理解地,两者之间的贴合程度为两者之间的贴合紧密度。
相当于,在第一换热区101内,散热底座10和压盖50中的至少一者与换 热管30之间的贴合程度较大,换热管30中冷媒的冷源可以更加有效地向第一 换热区101传递,进而使第一换热区101的散热能力较大,第二换热区103的 散热能力较小。在换热器100上装配元器件时,可以将第一发热件210设于散 热能力较大的第一换热区101,将第二发热件230设于散热能力较小的第二换热 区103。散热器100工作中,第一发热件210上更多的热量可以被带走,第一发 热件210的工作温度比第二发热件230的工作温度低。所以,只需在工作温度 较高的第二发热件230旁设置感温包,检测第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当第 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升高到极限温度时,第一发热件210的实际温度比第 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低未达到会被烧毁的温度,此时可控制电器盒200的 电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可在电器盒200内部元器件温度过高时及时保护各个 元器件,第二发热件230和第一发热件210都会被保护,避免电器盒200被烧 毁,实现冷媒散热时的保护需求。这样通过冷媒散热时,仅需在第二发热件230 旁设置感温包,不需要在第一发热件210旁设置感温包,内部感温包数量较少, 电器盒200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利用冷媒对电器盒200进行散热。
进一步地,电器盒200还包括控制器(图未示)及感温包(图未示),感温 包设于第二发热件230旁,用于检测第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控制器用于 在第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电器盒200的电控系统进 入保护模式。第一发热件210能够更好的散热,进而第一发热件210不会比第 二发热件230提前到达极限温度,所以通过检测温度较高的第二发热件230的 温度来判断是否进行系统保护即可。即当第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达到极限 温度时,第二发热件230可以自动进入保护模式,此时控制器会同时控制电器 盒200的整个电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使实际温度较低的第一发热件210也被 保护,可有效保护电控系统中的各个元器件,以利用冷媒方便地散热。
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30与散热底座1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第一换热区 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使散热底座10与换热管30之间的贴合程度在第一换 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进而第一换热区101的散热能力大于第二换热区 103的散热能力。此时,可以在散热底座10位于第一换热区101的部分装配第 一发热件210,在散热底座10位于第二换热区103的部分装配第二发热件230, 以通散热底座10来冷却第一发热件210和第二发热件230。可以理解地,也可 以使换热管30与压盖5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 103,换热管30与压盖50之间的贴合程度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 进而第一换热区101的散热能力大于第二换热区103的散热能力。此时,可以 在压盖30位于第一换热区101的部分装配第一发热件210,在压盖30位于第二 换热区103的部分装配第二发热件230,以通压盖30来冷却第一发热件210和 第二发热件230。
进一步地,散热底座10与压盖30之间的盖合力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 二换热区103。换热管50被夹持于底座10与压盖30之间,当第一换热区101 内散热底座10与压盖30之间的盖合力较大时,散热底座10与换热管50之间 的抵压作用力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同时压盖30与换热管50 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如此通过在第一换热 区101压紧盖合压盖30与散热底座10来提高第一换热区101的散热能力。
具体地,在第一换热区101,散热底座与压盖中的一者上设置有与另一者扣 合的卡扣,利用卡扣拉紧散热底座与压盖,使卡扣对散热底座施加朝向换热管 的抵压力,同时使卡扣对压盖施加朝向换热管的抵压力,进而散热底座10与换 热管5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同时压盖30 与换热管5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第一换 热区101的散热能力大于第二换热区103的散热能力。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散热底座10具有位于第一换热区101的第一端12及 位于第二换热区103的第二端14,第一端12和第二端14均与换热管30接触, 第一端12与换热管3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大于,第二端14与换热管30之间的 抵压作用力。如此,第一端12与换热管3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更大,能够与对 应位置的换热管30贴合的更加紧密,能够传导更多的冷源;第二端14与换热 管3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较小,与对应位置换热管30贴合的较为松弛,能够传 导较少的冷源。并且,第一发热件210设于第一端12,第二发热件230设于第 二端14,相当于第一发热件210设于第一换热区101,将第二发热件230设于 第二换热区103。
进一步地,第一端12和第二端14均与压盖50配接,第一端12与压盖50 之间的盖合力大于,第二端14与压盖50之间的盖合力。相当于,第一端12和 第二端14均与压盖50配接,换热管30的一部分被夹持于第一端12与压盖50 之间,换热管30的另一部分被夹持于第二端14与压盖50之间。第一端12与 压盖50之间的盖合力较大,则第一端12与换热管30之间的抵压作用力较大, 第一端12的散热性能较高,第一端12作为第一发热件210的安装部,使第一发 热件210可以接收到更多的冷源,工作时的实际温度较低。第二端14与压盖50 之间的盖合力较小,则第二端14与换热管30之间的贴合力较小,第二端14的 散热性能较低,第二端14作为第二发热件230的安装部,使第二发热件230可 以接收到相对较少的冷源,工作时的实际温度较高,通过监控第二发热件230 的实际温度便可保护整个电控系统。
更具体地,压盖50具有分别与第一端12和第二端14配合的第三端52和 第四端54,第一端12和第三端52之间的盖合力大于,第二端14与第四端54 之间的盖合力。第一端12与第三端52之间夹持的换热管30受到的作用力较大, 换热管30与第一端12之间的抵压作用力较大,第一端12的散热能力较高;第 二端14与第四端54之间夹持的换热管30受到的盖合力较小,换热管30与第 二端14之间的抵压作用力较小,第二端14的散热能力较低,利用换热管30内 的冷媒对电器盒200进行散热,同时第一端12与第二端14的散热能力不同, 只需监控散热能力较低一端元器件的温度,在散热能力较底一端元器件的温度 达到预设温度时,说明书电控系统中温度较高元器件到达了极限温度,整个电 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可保护电控系统中全部的元器件,防止电控系统中的元 器件被烧毁。
可选地,第一端12和第三端52中的一者上设置有卡扣55,卡扣55与第一 端12和第三端52中的另一者扣合,卡扣55在第一端12和第三端52之间施加 盖合拉力,使第一端12与第三端52之间的盖合力增大。
具体地,第一端12与第三端52相对设置,第三端52设置有卡扣55,卡扣 55包括连接部551和扣合部553,连接部551与第三端52连接,扣合部553与 连接部551相交连接且与第一端12背向第三端52的一面抵接,以对第一端12 施加朝向第三端52的抵压力。如此,卡扣55的一端与第三端52连接,卡扣55 的另一端与第一端12抵接,对第一端12施加朝向第三端52的低压力,增大第 一端12与第三端52之间的盖合力。可选地,卡扣55也可以设置在第一端12, 与第三端52扣合,在此不做限定。
参阅图2-图4,一些实施例中,换热管30包括第一子管32、第二子管34 及连接管36,第一子管32和第二子管34相对设置,连接管36连接于第一子 管32和第二子管34之间。散热底座10面向压盖50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 11和第二安装槽13,第一子管32和第二子管34分别设于第一安装槽11和第 二安装槽13内,以通过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3将换热管30装配在换 热底座上,并且换热管30包括的子管较多,能够向散热底座10更加均匀地传 递冷源。
进一步地,连接管36向远离第一子管32与第二子管34之间第一间隙的方 向弯曲设置,即换热管30为U型管,连接管36朝向第一间隙的一侧形成有开 口槽,卡扣55穿设于开口槽,以通过开口槽允许卡扣55在换热底座10与压盖 30之间延伸。具体地,连接管36至少部分伸出散热底座10,开口槽至少部分 连通于第一端12和第三端52之间,第一端12和第三端52中的一者上设置有 卡扣55,卡扣55穿过开口槽与第一端12和第三端52中的另一者扣合,以通过 连接管36一侧的开口槽允许卡扣55在第一端12和第三端52之间延伸设置。
可选地,换热管30还包括限位件38(参阅图2),限位件38靠近连接管36 连接于第一子管32与第二子管34之间,卡扣55与限位件38朝向连接管36的 一侧抵接,以通过限位件38与卡扣55的配合,对压盖50进行限位,防止压盖 50在第三端52到第四端54的方向上发送位置偏移,提高压盖50安装的可靠性。
一些实施例中,散热底座10具有位于第一安装槽11和第二安装槽13之间 的隔离凸起15(参阅图4),压盖50与安装凸起配接,以使压盖50盖设于散热 底座10上。并且,压盖50与隔离凸起15通过紧固件配接,这样隔离凸起15作 为紧固件的配接位,防止紧固件穿设到换热管30上。
进一步地,第一发热件210和第二发热件230均位于散热底座10背向压盖 50的一面,且也均通过紧固件与隔离凸起15配接,隔离凸起15还作为第一发 热件210和第二发热件230的紧固件的配接位。
具体到本实施例中,第一端12至第二端14的方向为第一方向,散热底座 10沿第一方向延伸设置,第三端52至第四端54的方向为与第一方向平行的第 二方向,压盖50沿第二方向延伸设置,第一安装槽11与第二安装槽13之间的 连接方向与第二方向相交。
基于同样的构思,本发明一实施例中,还提供一种上述散热器100。散热器 100包括散热底座10、换热管30及压盖50,换热管30设置于散热底座10上, 压盖50与散热底座10盖合,且换热管30被挤压于压盖50与散热底座10之间, 以将换热管30嵌设于散热器100内部,进而通过换热管30内的冷媒向散热底 座10及压盖50传递冷源。其中,散热器100具有均与换热管30接触的第一换 热器及第二换热区103,散热底座10与换热管30之间的贴合程度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和/或压盖50与换热管30之间的贴合程度在第一换热区101大于第二换热区103。可以理解地,两者之间的贴合程度为两者之间的 贴合紧密度。
相当于,在第一换热区101内,散热底座10和压盖50中的至少一者与换 热管30之间的贴合程度较大,换热管30中冷媒的冷源可以更加有效地向第一 换热区101传递,进而使第一换热区101的散热能力较大,第二换热区103的 散热能力较小。在换热器100上装配元器件时,可以将第一发热件210设于散 热能力较大的第一换热区101,将第二发热件230设于散热能力较小的第二换热 区103。散热器100工作中,第一发热件210上更多的热量可以被带走,第一发 热件210的工作温度比第二发热件230的工作温度低。所以,只需在工作温度 较高的第二发热件230旁设置感温包,检测第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当第 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升高到极限温度时,第一发热件210的实际温度比第 二发热件230的实际温度低未达到会被烧毁的温度,此时可控制电器盒200的 电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可在电器盒200内部元器件温度过高时及时保护各个 元器件,第二发热件230和第一发热件210都会被保护,避免电器盒200被烧 毁,实现冷媒散热时的保护需求。这样通过冷媒散热时,仅需在第二发热件230 旁设置感温包,不需要在第一发热件210旁设置感温包,内部感温包数量较少, 电器盒200内部结构较为简单,便于利用冷媒对电器盒200进行散热。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 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 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 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 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 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 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器包括:
散热底座;
换热管,所述换热管设置于所述散热底座上;
压盖,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盖合,且所述换热管被挤压于所述压盖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
其中,所述散热器具有均与所述换热管接触的第一换热区及第二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和/或
所述压盖与所述换热管之间的贴合程度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与所述散热底座之间的抵压作用力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之间的盖合力在所述第一换热区大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在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散热底座与所述压盖中的一者上设置有与另一者扣合的卡扣。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包括第一子管、第二子管及连接管,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相对设置,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所述散热底座面向所述压盖的一面开设有第一安装槽和第二安装槽,所述第一子管和所述第二子管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内。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管向远离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第一间隙的方向弯曲设置,所述连接管朝向所述第一间隙的一侧形成有开口槽,所述卡扣穿设于所述开口槽。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还包括限位件,所述限位件靠近所述连接管连接于所述第一子管与所述第二子管之间,所述卡扣与所述限位件朝向所述连接管的一侧抵接。
8.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散热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底座具有位于所述第一安装槽和所述第二安装槽之间的隔离凸起,所述压盖与所述安装凸起配接。
9.一种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盒包括第一发热件、第二发热件及上述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散热器,所述第一发热件设于所述第一换热区,所述第二发热件设于所述第二换热区。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电器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器盒还包括控制器及感温包,所述感温包设于所述第二发热件件旁,用于检测所述第二发热件的实际温度,所述控制器用于在所述实际温度达到预设温度时,控制所述电器盒的电控系统进入保护模式。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71674.7A CN113310204A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571674.7A CN113310204A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310204A true CN113310204A (zh) | 2021-08-27 |
Family
ID=773746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571674.7A Pending CN113310204A (zh) | 2021-05-25 | 2021-05-25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310204A (zh) |
Citation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47528Y (zh) * | 2005-11-25 | 2006-12-13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散热器扣具 |
KR20070077931A (ko) * | 2006-01-25 | 2007-07-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방열구조 |
JP2009064810A (ja) * | 2007-09-04 | 2009-03-26 | Fuji Xerox Co Ltd | 熱交換装置、光送受信装置及び光回路基板 |
JP2012026721A (ja) * | 2011-10-11 | 2012-02-09 | Panasonic Corp | 冷却装置 |
CN103369925A (zh) * | 2012-04-05 | 2013-10-23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块 |
CN103604170A (zh) * | 2013-11-14 | 2014-02-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冷暖型空调器 |
CN206835535U (zh) * | 2017-05-23 | 2018-01-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07070567U (zh) * | 2017-07-10 | 2018-03-02 | 东莞市正康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器 |
CN207541514U (zh) * | 2017-12-12 | 2018-06-26 | 莫纳(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温区电子控温盒 |
CN207763128U (zh) * | 2017-12-25 | 2018-08-2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散热器及空调 |
CN110198623A (zh) * | 2019-07-05 | 2019-09-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设备和电气装置 |
US20190293306A1 (en) * | 2016-09-16 | 2019-09-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CN209595548U (zh) * | 2018-09-14 | 2019-11-08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CN110762788A (zh) * | 2019-10-12 | 2020-02-0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循环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CN111526699A (zh) * | 2020-04-26 | 2020-08-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器设备、电器盒及其控温方法 |
CN111895519A (zh) * | 2020-07-20 | 2020-11-0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CN112040728A (zh) * | 2020-08-29 | 2020-12-04 | 石狮市新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防过热控制柜及其温控方法 |
CN112432251A (zh) * | 2020-11-18 | 2021-03-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 |
CN112533447A (zh) * | 2020-11-27 | 2021-03-1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散热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2601439A (zh) * | 2021-01-09 | 2021-04-02 | 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监控箱过热保护结构 |
CN215412415U (zh) * | 2021-05-25 | 2022-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
2021
- 2021-05-25 CN CN202110571674.7A patent/CN113310204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2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847528Y (zh) * | 2005-11-25 | 2006-12-13 | 汉达精密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 散热器扣具 |
KR20070077931A (ko) * | 2006-01-25 | 2007-07-30 |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 공기조화기의 방열구조 |
JP2009064810A (ja) * | 2007-09-04 | 2009-03-26 | Fuji Xerox Co Ltd | 熱交換装置、光送受信装置及び光回路基板 |
JP2012026721A (ja) * | 2011-10-11 | 2012-02-09 | Panasonic Corp | 冷却装置 |
CN103369925A (zh) * | 2012-04-05 | 2013-10-23 | 纬创资通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模块 |
CN103604170A (zh) * | 2013-11-14 | 2014-02-26 |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 冷暖型空调器 |
US20190293306A1 (en) * | 2016-09-16 | 2019-09-26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Refrigeration cycle apparatus |
CN206835535U (zh) * | 2017-05-23 | 2018-01-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散热结构及具有其的空调器 |
CN207070567U (zh) * | 2017-07-10 | 2018-03-02 | 东莞市正康电子有限公司 | 一种散热器 |
CN207541514U (zh) * | 2017-12-12 | 2018-06-26 | 莫纳(苏州)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多温区电子控温盒 |
CN207763128U (zh) * | 2017-12-25 | 2018-08-24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散热器及空调 |
CN209595548U (zh) * | 2018-09-14 | 2019-11-08 | 佛山市顺德区美的电热电器制造有限公司 | 锅盖组件以及烹饪器具 |
CN110198623A (zh) * | 2019-07-05 | 2019-09-03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设备和电气装置 |
CN110762788A (zh) * | 2019-10-12 | 2020-02-07 | 青岛海信日立空调系统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室外机、循环系统以及控制方法 |
CN111526699A (zh) * | 2020-04-26 | 2020-08-11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电器设备、电器盒及其控温方法 |
CN111895519A (zh) * | 2020-07-20 | 2020-11-06 | 青岛海尔空调电子有限公司 | 散热器和空调室外机 |
CN112040728A (zh) * | 2020-08-29 | 2020-12-04 | 石狮市新卯自动化设备有限公司 | 一种防过热控制柜及其温控方法 |
CN112432251A (zh) * | 2020-11-18 | 2021-03-02 | 广东美的暖通设备有限公司 | 空调室外机 |
CN112533447A (zh) * | 2020-11-27 | 2021-03-19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散热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2601439A (zh) * | 2021-01-09 | 2021-04-02 | 鸣飞伟业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智能监控箱过热保护结构 |
CN215412415U (zh) * | 2021-05-25 | 2022-01-04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Non-Patent Citations (1)
Title |
---|
金星;: "基于LabVIEW和DS18B20的网络中心机房温度测控系统", 遵义师范学院学报, no. 03, 25 June 2011 (2011-06-25) *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7319589B1 (en) | Cooling system for an electronic display | |
US5729995A (en) | Electronic component cooling unit | |
KR101744536B1 (ko) | 방열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공기조화기의 실외기 | |
KR102067140B1 (ko) | 전동식 압축기 | |
CN104247011A (zh) | 制冷装置 | |
JP2010145054A (ja) | 冷凍装置 | |
CN215412415U (zh)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
CN110044032A (zh) | 空气调节装置的控制方法 | |
US7256999B1 (en) | Heat collector plate for an electronic display | |
JP2010181166A (ja) | 熱交換器用温度センサ | |
CN113310204A (zh) | 散热器及电器盒 | |
JP2010147334A (ja) | 冷凍装置 | |
CN109099523A (zh) | 散热器及空调系统 | |
CN209857252U (zh) |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 |
CN213208057U (zh) | 除湿器 | |
KR102113033B1 (ko) | 공기 조화기 및 그 제어방법 | |
CN212258687U (zh) | 电机散热组件、空调室内机及空调器 | |
CN212108751U (zh) | 空调室外机 | |
CN115811872A (zh) | 驱动板散热器及具有该散热器的电器 | |
CN115264647A (zh) | 电控盒和具有其的空调内机 | |
CN204313413U (zh) | 冷暖型空调器 | |
CN209857250U (zh) | 空气调节系统和空气调节装置 | |
CN109425156B (zh) | 储液器组件、压缩机组件及空调器 | |
CN208779569U (zh) | 散热器及空调系统 | |
CN210040176U (zh) | 一种氟冷变频板机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