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296581A -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96581A
CN113296581A CN202010744261.XA CN202010744261A CN113296581A CN 113296581 A CN113296581 A CN 113296581A CN 202010744261 A CN202010744261 A CN 202010744261A CN 113296581 A CN113296581 A CN 11329658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rd disk
handle
frame
disk unit
connect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010744261.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永宝
郭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Original Assignee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filed Critical Alibaba Group Holding Ltd
Priority to CN202010744261.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96581A/zh
Publication of CN11329658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96581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8Packaging or power distribution
    • G06F1/183Internal mounting support structures, e.g. for printed circuit boards, internal connecting means
    • G06F1/187Mounting of fixed and removable disk dri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asings For Electric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把手;所述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能够提供便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由于在本申请中,硬盘支架中的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并且在该固定框架上安装有把手,把手上能够提供便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使得通过握持把手的握持端,即可实现以便捷的方式将硬盘单元安置在用于存放硬盘单元的设备的内部区域中,或者将硬盘单元从该内部区域取出以对硬盘单元进行维护。

Description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计算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大数据计算时代的到来,IT(Information Technology,即:信息技术)产品迭出不穷。随着人们对IT产品性能的需求越来越高,并且这些IT产品的性能也在不断提升,IT产品性能的提升主要体现在服务器存储性能或者计算性能方面的提升。以硬盘为例,在使用硬盘的过程中,不仅要求硬盘能够在存储性能方面有良好的表现,同时还期待以便捷的方式将硬盘安置于诸如服务器等用于存放硬盘的设备的内部区域中。同时,在需要对硬盘进行维护时,可以将硬盘以便捷的方式从上述内部区域中取出。
在现有的将硬盘安置在服务器的方式中,是将硬盘直接放置在服务器中的用于安置硬盘的区域。然而通过这种方式将硬盘安置在服务器中,在需要对硬盘进行维护时,不易将硬盘从服务器中取出。主要是由于现有技术的这种安装硬盘或者取出硬盘的方式,需要直接抓取硬盘,从而容易给操作者造成操作不便。类似地,在将硬盘安置在其他存放硬盘的设备的内部区域中时,也同样不易将硬盘取出。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硬盘支架,以解决现有技术中上述不易安置或者取放硬盘的问题。本申请同时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本申请提供一种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把手;所述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能够提供便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
可选的,所述固定框架的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与厚度边组成的长厚度侧面上。
可选的,所述把手具有收藏状态和工作状态;处于收藏状态时,所述把手与所述固定框架贴合,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把手的握持端与所述固定框架分离。
可选的,所述固定框架上安装有卡扣部件,所述卡扣部件用于与所述把手相互配合,控制所述把手在收藏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
可选的,在收藏状态时,所述把手的握持端靠近所述硬盘单元具有插接口的插接端;对应地,所述卡扣部件位于所述硬盘单元具有插接口的插接端。
可选的,所述把手在工作状态向收藏状态转换时,通过所述把手施加的按压作用力,所述硬盘单元向靠近插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硬盘单元通过硬盘单元上的插接口与所述连接器插接;
对应地,所述把手在工作状态时,通过所述把手施加的提拉作用力,所述硬盘单元向远离插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硬盘单元上的插接口与所述连接器分离。
可选的,所述固定框架上还设置有支撑架结构,所述支撑架结构至少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端通过设置在固定框架上的第一枢接轴枢接于所述固定框架,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把手上并相对所述插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枢接轴另外一侧位置的第二枢接轴枢接。
可选的,所述支撑架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安置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对所述支撑架产生远离固定框架的弹性力,从而将所述把手的握持端弹出。
可选的,所述固定框架上设置有限定轨道,所述把手与握持端相对的限定端被限定在所述限定轨道中,并能够在轨道中沿着硬盘单元的拨出-插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所述限定轨道的位置和长度能够将所述把手的运动范围限定为:使所述把手在工作状态时处于设定的抬起角度,以及使所述把手在收藏状态时能够与所述固定框架贴合。
可选的,所述固定框架靠近插接口的一端设置有卡扣轨道,所述卡扣部件的卡扣部件本体通过该卡扣轨道限定的范围能够沿着硬盘单元的拨出-插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所述卡扣部件本体朝向所述把手的一端设置有与把手端头扣接的扣接结构,移动卡扣部件本体到扣接位置,则卡扣部件本体能够通过所述扣接结构扣住与所述固定框架贴合的所述把手。
可选的,所述卡扣部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安置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对所述卡扣部件本体产生朝向扣接位置的弹性力。
本申请还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设备,包括:设备框架、数据计算模组与数据存储模组;
所述设备框架在其高度方向上以上下分层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安装层与第二安装层,所述第一安装层安置所述数据计算模组,所述第二安装层安置所述数据存储模组;其中,所述数据存储模组能够以可推拉的方式在所述第二安装层上移动。
可选的,所述数据存储模组为硬盘模组,所述硬盘模组包括多个硬盘单元以及用于固定多个硬盘单元的硬盘安装框架;
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两个侧面通过滑轨装置在第二安装层上滑动,实现所述数据存储模组在所述第二安装层上移动。
可选的,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上安置有多个凸起于底板的背板,背板上设置与外部实现数据连接与电连接的连接器,设置在每个硬盘单元的宽度边与厚度边上的插拔面通过与背板上的连接器的插拔口的插接实现与外部的数据连接与电连接。
可选的,所述背板垂直于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所述硬盘单元以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的方式插接于所述背板的连接器上。
可选的,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背板匹配设置的导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连接器,所述导轨的宽度与所述硬盘单元的厚度相匹配。
可选的,所述硬盘单元插接入所述背板上的连接器的插拔口后的顶面位置安装有硬盘支架;所述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把手;所述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与厚度边组成的长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能够提供便于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
可选的,所述设备框架在高度方向上占据4U空间,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层占据3U空间,第一安装层占用1U空间。
可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层底部设置用于安置连接器接出的线缆的坦克链,通过所述坦克链将连接器接出的线缆连接到第二安装层前面板的对外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
可选的,所述第二安装层前端区域安置所述硬盘模组,后端区域安置冷却风扇。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提供一种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把手;所述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能够提供便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由于在本申请中,硬盘支架中的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并且在该固定框架上安装有把手,把手上能够提供便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使得通过握持把手的握持端,即可实现以便捷的方式将硬盘单元安置在用于存放硬盘单元的设备的内部区域中,或者将硬盘单元从该内部区域取出以对硬盘单元进行维护。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中记载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硬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通过硬盘支架将硬盘单元从连接器上拔出过程的第一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的通过硬盘支架将硬盘单元从连接器上拔出过程的第二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的数据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现有技术在4U高密存储服务器机箱中安置硬盘模组与处理器模组的第一结构示意图;
图6为现有技术在4U高密存储服务器机箱中安置硬盘模组与处理器模组的第二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申请。但是本申请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申请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推广,因此,本申请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的限制。
本申请提供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以下为具体实施例。
在说明本实施例之前,需要对硬盘单元以及在数据处理设备中安装的现有技术做简要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以高密存储服务器作为安置硬盘单元的设备。可以理解的是,该硬盘单元同样可以通过硬盘支架在其他可以安置硬盘单元的设备中进行插拔。
所谓硬盘单元,在本实施例中即硬盘,一般为通用3.5英寸硬盘,其尺寸为硬盘长度147mm,宽度101.6mm,厚度26.1mm;其中,连接器插拔方向设置在长度方向,插拔口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上;所述插拔口就是硬盘对外连接的数据线和电源线的接口,通过插拔口与外部插接头实现插接。
现有技术下的高密存储服务器是指带有多个硬盘单元的存储服务器;高密存储服务器在物理上为高度为4U,长度850mm的可推拉框架;其中U即Unit,是表征服务器高度尺寸的单位,规定1U=44.45mm,4U就是177.8mm。
在现有技术下,为了便于插拔硬盘单元,以及照顾到硬盘的尺寸,将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作为其安装在服务器中的高度边,插拔口位于服务器设备框架的底边;插拔硬盘时,在高度方向上进行,这种布局方式被形象的称为插秧式布局。
插秧式布局方式便于对硬盘单元的插拔,使设备维护比较方便;但这种布局方式也存在明显的缺陷。
一个主要的问题在于,插秧式布局下,导致硬盘单元占用服务器的4U高度空间,使得服务器中的存储区域与计算区域在服务器中只能实行图5所示的前后分布方式或者采用图6所示的左右分布的布局方式。图5以及图6均为服务器的俯视图、前后视图以及侧视图的视图。在图中,硬盘模组安置在HDD存储区域,处理器模组安置在CPU计算区域。
然而,对于存储区域与计算区域前后分布的情形,当CPU位于硬盘后端时散热能力差,会导致可支持的CPU功耗低,从而使得计算性能低。并且,该布局方式的服务器架构只能支持后出线的I/O(Input/Output,即:输入/输出)方式,不支持前出线方式。对于存储区域与计算区域左右分布的情形,CPU占用空间狭窄,同样导致可支持的CPU功耗较低、计算性能低;同时,还会导致可支持的硬盘功耗较低。
为此,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有别于现有技术的布局方式,大致而言,就是在高度方向上进行布局,将硬盘组成的数据存储模组和CPU单元组成的数据计算模组布置为高度方向上的上下两层,其中,数据存储模组占3U的高度,数据计算模组占用1U的高度。
为了实现上述布局方式,数据存储模组中的硬盘单元不能采用插秧式布局,而只能以宽度方向安置在设备框架的高度方向上。但由于硬盘是标准设备,其插拔口必须在长度方向上的一个端面上,这种布局方式下硬盘必须在水平方向上插拔;在追求存储密度的情况下,需要在一个设备框架中以高密度的方式布置硬盘,例如一个标准的存储服务器设备框架中需要设置60个硬盘单元,其空间必须保证硬盘单元非常紧密的布局;因此,采用这种布局方式下,硬盘在水平方向上会缺少插拔空间,这也导致现有技术下无法采用这种布局方式。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首先提供一种与硬盘单元配套使用的硬盘支架,该硬盘支架固定安装在每一个硬盘单元的宽度上的一个端面,并为硬盘单元提供水平和竖直方向上的实现二维插拔的着力点,从而解决了上述上下两层布局方式的技术难点。以下第一实施例提供所述硬盘支架,第二实施例则在使用上述安装有硬盘支架的硬盘单元的基础上,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设备,一般性的,该数据处理设备是一种存储服务器。
本申请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硬盘支架,以下结合图1至图3进行说明。本实施例提供一种硬盘支架,如图1所示,其为本实施例提供的硬盘支架的结构示意图,该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101与安装在固定框架101上的把手102。该硬盘支架与硬盘单元固定为一体,从宽度方向的一个长厚度侧面位置为硬盘插拔提供了可以施力的把手。另外,从图1中还可以看出,硬盘支架中还包括与固定框架101相连接的侧面板106,该侧面板106与固定框架101共同用于固定硬盘单元,固定框架101用于固定硬盘单元的一个长厚度侧面,侧面板106用于固定硬盘单元的一个宽侧面,宽侧面即为硬盘单元的宽度与厚度组成的面。具体地,固定框架101上设置有用于长厚度侧面插入的卡槽结构,类似地,侧面板106上设置有用于宽侧面插入的卡槽结构,通过卡槽结构硬盘支架能够固定硬盘单元。
具体地,该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101以及把手102;其中,在实际将硬盘单元安装在设备框架中时,固定框架101固定的长厚度侧面在顶面位置,把手102则可以与固定框架101贴合或者抬起,把手102抬起时可以通过把手102对硬盘单元施加插拔方向的力使硬盘单元插入或者拔出插接口,通过把手102还可以向硬盘单元施加向上的力使其离开设备框架。
在图1中可以看出,把手102是安装在固定框架101上,并具有便于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102-1。使用者通过向上提拉握持端102-1,可以实现向上提拉固定在硬盘支架上的硬盘单元。
把手102在硬盘支架上具有两种状态,分别为收藏状态与工作状态。在图1中,把手102处于工作状态,在处于工作状态时,把手102的握持端102-1与固定框架101分离;而把手102处于收藏状态时,把手102与固定框架101贴合,实际上,把手102处于收藏状态时,握持端102-1被收藏在固定框架上。正常的插拔情况下,把手102处于收藏状态时,硬盘单元插接在连接器上,而把手102由收藏状态转向工作状态时,硬盘单元会在外力作用下从连接器上被拉开,从而使得硬盘单元脱离连接器。
把手102能够在收藏状态与工作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其具体原理如下。通过安装在固定框架101上的卡扣部件实现把手102在收藏状态与工作状态之间进行转换。卡扣部件能够与把手102进行相互配合,从而将把手102扣接在与所述把手102贴合的位置。当卡扣部件将把手102的握持端102-1扣接在固定框架101上,把手102处于与固定框架101贴合的收藏状态。当卡扣部件将把手102的握持端102-1从收藏状态打开时,把手102处于工作状态。即:通过移动卡扣部件离开对握持端102-1的扣接位置,使得握持端102-1与固定框架101分离,从而实现把手102处于工作状态。
在上述介绍中,提及该硬盘支架能够用于固定硬盘单元,并能够用于在固定硬盘单元后将硬盘单元插接在服务器中的连接器上,或者,将硬盘单元从服务器中的连接器上拔下,以对硬盘单元进行维护。上述过程主要与硬盘支架上的把手的安装位置有关。
具体地,在本实施例中,把手102在收藏状态时,把手的握持端102-1靠近硬盘单元具有插接口的插接端,由于握持端102-1是通过与卡扣部件的扣接,以实现卡扣部件控制把手102处于收藏状态。因此,卡扣部件也位于硬盘单元具有插拔扣的插接端。在硬盘单元中,具有插拔口的插接端与服务器中的连接器对接,以实现硬盘单元的插拔口插接在服务器的连接器上。
通过硬盘支架实现将硬盘单元插接在服务器中的连接器上的具体过程可以按照如下描述的方式进行。
首先,将硬盘单元中与硬盘支架固定的侧面的对侧面作为朝下的一面置于硬盘安装框架内部。然后,将硬盘单元的插接口与连接器的位置对准并对接,通过握住握持端102-1,并将握持端102-1向下压直至握持端102-1与固定框架101贴合,通过卡扣部件将把手102靠近硬盘单元插接端的端头锁住,以使得把手102与固定框架101贴合固定,此时把手102处于收藏状态。在不断向下压握持端102-1的过程中,硬盘单元向靠近插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以使硬盘单元通过硬盘单元上的插接口与连接器插接。最终,把手102处于收藏状态时,硬盘单元刚好能够被插接在连接器上。在通过握住握持端102-1,并将握持端102-1向下压直至握持端102-1与固定框架101贴合的过程中,硬盘单元会受到靠近连接器的力,从而使得硬盘单元朝着靠近连接器的方向移动。
当硬盘单元插接在连接器上时,还可以通过硬盘支架实现将硬盘单元从连接器上拔出。具体地,请参见图2与图3,图2与图3均为通过硬盘支架将硬盘单元从连接器105上拔出的过程示意图。
在将硬盘单元从连接器105上拔出时,首先,先拨动卡扣部件,以使得卡扣部件解锁把手102靠近硬盘单元插接端的端头。在把手102处于收藏状态时,实际上是卡扣部件将把手102靠近硬盘单元插接端的端头锁住,以实现把手102与固定框架101的贴合的。因此,在将硬盘单元从连接器105上拔出时,首先需要拨动卡扣部件,请参见图2,此时,拨动卡扣部件使得把手102靠近硬盘单元插接端的端头处于解锁状态,在该端头处于解锁状态时,该端头稍微抬起一定角度。请参见图3,通过外力向上抬起握持端102-1,硬盘单元朝着远离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从而最终实现硬盘单元的连接口脱离连接器,从而将硬盘单元与连接器分离。在向上抬起握持端102-1的过程中,硬盘单元会受到远离连接器的力,从而使得硬盘单元朝着远离连接器的方向移动。
在本实施例中,卡扣部件之所以能够锁住或者解锁把手102靠近硬盘单元插接端的端头,主要还有卡扣部件的工作原理有关。具体地,在固定框架101靠近插接口的一端设置有卡扣轨道,卡扣部件中包含有卡扣部件本体104。卡扣部件本体104通过该卡扣轨道限定的范围能够沿着硬盘单元的拨出-插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更具体地,卡扣部件本体104朝向把手的一端设置有扣接结构,该扣接结构用于与把手靠近握持端102-1端头扣接。因此,当移动卡扣部件本体104到扣接位置,则卡扣部件本体104通过扣接结构扣住与固定框架贴合的把手,从而实现将把手从工作状态转换为收藏状态。
更具体地,在卡扣部件处还设置有第二弹性件,第二弹性件安置在固定框架上,并对卡扣部件本体104产生朝向扣接位置的弹性力,从而使得卡扣部件本体104能够通过扣接结构扣住与固定框架贴合的把手。通过外力向弹性力相反方向拨动所述卡扣部件本体104,则可以对处于收藏状态的把手102的解锁。
上述过程中,在卡扣部件解锁把手102靠近硬盘单元插接端的端头时,该端头能够稍微抬起一定角度,主要是与安装在固定框架101上的支撑架结构有关。在本实施例中,支撑架结构包括支撑架与第一弹性件。如图3所示,支撑架103的一端通过设置在固定框架101上的第一枢接轴103-1枢接于固定框架101;另一端枢接于把手102上。具体地,请参照图3,支撑架103的另一端通过设置在把手102上的第二枢接轴103-2枢接于把手102上,并且相对插接端而言,第二枢接轴103-2比第一枢接轴103-1更远离插接端。
此外,支撑架结构中的第一弹性件安置在固定框架101上,并对支撑架103连接第二枢接轴103-2的一端产生远离固定框架的弹性力,从而使得支撑架103将把手102的握持端弹出。
在支撑架103将把手102的握持端弹出,在不断向上抬起握持端102-1的过程中,把手102在固定框架101上的与握持端102-1相对的另外一端是沿着硬盘单元的插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具体地,固定框架上设置有限定轨道,该限定轨道用于限定把手102上与握持端102-1相对的另外一端——即限定端102-2——在固定框架101上的滑动范围。换言之,把手102之所以能够在设定角度范围内移动,是通过限定端102-2受到固定框架101上设置的限定轨道的限定,即限定端102-2能够在限定轨道上沿着硬盘单元的拔出-插入连接器的方向滑动并具有一定的活动范围,再通过第二枢接轴的作用,使所述握持端102-1能够抬起一定的角度。在本实施例中,该限定轨道的位置和长度能够将把手102的运动范围限定为:使把手102在工作状态时能够在外力帮助下运动到设定的抬起角度,以及使把手102在收藏状态时能够与固定框架101贴合。
在不断向上抬起握持端102-1的过程中,把手102的限定端102-1在固定框架101上沿着硬盘单元的插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通过把手102的握持端102-1可以同时施加将硬盘单元拔出连接器的力,固定框架101会通过把手102的限定端102-1承受到将硬盘单元拔出连接器方向的力,从而使得硬盘单元与连接器分离。
在硬盘单元与连接器分离之后,通过握住握持端102-1并向上提拉,硬盘单元即能够在硬盘安装框架内被提拉出来,从而可以实现对硬盘单元的维护。
基于上述硬盘支架,可以实现硬盘单元在两个方向上移动。其中,一个方向是在硬盘单元插拔连接器的方向,即:硬盘单元拔出与插入连接器的方向,另外一个方向是硬盘单元脱离与放入硬盘安装框架的方向。因此,本实施例的硬盘支架实现了硬盘单元在二维方向上的插拔。同时,在本实施例中,可以将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与厚度边组成的长厚度侧面作为与硬盘支架进行固定的对接面,由于在放置硬盘单元至硬盘安装框架时与硬盘支架固定的一面在顶上,硬盘单元的宽度边是作为插入硬盘安装框架的高度边,仅占据服务器4U高度空间中的3U空间,进而使得剩余的1U空间可以安装CPU,实现了硬盘与CPU在服务器4U高度空间的分层布局,从而提高了服务器的计算性能与存储性能。
当然,在上述第一实施例中,仅以高密存储服务器为场景说明硬盘单元如何通过硬盘支架在服务器中以便捷的方式进行插拔。该硬盘支架同样可以应用于将硬盘单元在其他存放区域插拔的场景。由于在本申请中,硬盘支架中的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并且在该固定框架上安装有把手,把手上能够提供便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使得通过握持把手的握持端,即可实现以便捷的方式将硬盘单元安置在用于存放硬盘单元的设备的内部区域中,或者将硬盘单元从该内部区域取出以对硬盘单元进行维护。
第二实施例
本申请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设备,以下结合图4至图6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其为本申请数据处理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数据处理设备包括:设备框架、数据计算模组与数据存储模组。
在本实施例中,以服务器作为数据处理设备进行说明。图4从服务器的俯视图、前视图、侧视图以及后视图示意本实施例的服务器的架构。数据处理是指进行数据存储以及数据计算。在数据处理设备中包含有数据计算模组与数据存储模组。在本申请中,以硬盘模组作为数据存储模组,硬盘模组存储在图中所示的HDD存储区域。以处理器模组作为数据计算模组,处理器模组置于图中所示的CPU计算区域。
具体地,数据计算模组是由多个处理器单元构成的处理器模组,类似地,数据存储模组是由多个硬盘单元构成的硬盘模组。可以理解的是,数据处理设备还可以是除服务器之外的其他数据处理设备。数据计算模组也可以是除处理器模组之外的其他具备数据处理功能的单元构成的模组,类似地,数据存储模组也可以是除硬盘模组之外的其他具备数据存储功能的单元构成的模组。在本实施例中,仅是以服务器、硬盘模组以及处理器模组,分别作为数据处理设备、数据存储模组以及数据计算模组的一种示例,其并不限制本申请中的数据处理设备的保护范围。
更具体地,以目前具有高密度存储功能的4U(U即Unit,Unit为表示服务器机箱高度尺寸的单位,规定1U尺寸为44.45mm,4U约为178mm)服务器为例,具有高密度存储功能是指服务器机箱内部安置有多个硬盘单元。在现有的具有高密度存储功能的4U服务器(简称:4U高密存储服务器)中,其机箱内部布局架构中的硬盘单元均以其长度边作为与连接器的对接边。这主要和硬盘的尺寸以及连接器的方向有关:硬盘尺寸长度为147mm,宽度为101.6mm,厚度为26.1mm,由于在现有的4U高密存储服务器中,连接器安置在硬盘安装框架的底边,在4U高密存储服务器内部的安置硬盘的硬盘安装框架中,硬盘单元均是以竖插的方式安置在硬盘安装框架中,即采用插秧式布局;这样会使得在4U高密存储服务器机箱的高度方向上,只能安装硬盘模组。
如图5与图6所示,其分别为现有技术在4U高密存储服务器机箱中,安置硬盘模组与处理器模组的结构示意图。在图5中,硬盘模组与处理器模组在机箱高度方向上为前后布局的方式,即:硬盘模组在前,处理器模组在后。硬盘模组将近占满机箱高度上的4U空间,处理器模组占用2U空间。由于处理器模组位于硬盘模组后端,会导致处理器模组散热能力差,可支持的功耗较低,进而导致处理器模组计算性能低。同时,由于处理器模组位于后端,导致服务器的用于数据输入/输出的端口只能支持后出线方式,不支持前出线方式。在图6中,硬盘模组与处理器模组在机箱高度方向上为左右布局的方式,即:硬盘模组在左,处理器模组在右。硬盘模组将近占满机箱高度上的4U空间,处理器模组中的两个处理器单元串联,处理器模组也占用4U空间。由于在该布局方式中,处理器模组占用较小空间,可支持的功耗较低,导致处理器模组计算性能低。另外,该布局方式支持的硬盘模组存储功耗较低,不利于硬盘规格的升级。
基于现有技术的上述缺陷,在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在设备框架在其高度方向上以上下分层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安装层401与第二安装层402,设备框架在本实施例中是指服务器机箱403。即在机箱403高度方向上进行分层,第一安装层401安置处理器模组,第二安装层402安置硬盘模组。由于设备框架的高度尺寸具有固定要求,为了实现该布置方式,硬盘单元就不能采用现有技术的插秧式布局。
在本实施例中,硬盘模组能够以可推拉的方式在第二安装层402上前后移动。在此处,将硬盘模组在第二安装层402上设置为可进行前后移动的方式,以便于将硬盘模组整体抽拉至服务器机箱403外部,以后续对其中的硬盘单元进行维护。
具体地,硬盘模组之所以能够以可推拉的方式在第二安装层402上前后移动,主要是和机箱403以及用于安装多个硬盘单元的硬盘安装框架的结构有关。
机箱403包括机箱侧板。在机箱侧板上设置有滑道,硬盘模组能够通过该滑道以可推拉的方式在第二安装层402上进行前后移动。
硬盘模组是由多个硬盘单元以及用于固定多个硬盘单元的硬盘安装框架组成。该硬盘安装框架包括:底板、两个侧面。两个侧面设置有滑轨装置,该滑轨装置能够在滑道上滑动,以实现硬盘模组以可推拉的方式在第二安装层402上进行前后移动。
同时,为了在硬盘安装框架内部固定硬盘单元,在硬盘安装框架的内部空间内,其底板上安置有多个凸起于底板的背板,背板上安装有多个连接器,连接器的插拔口用于与硬盘单元的宽度边与厚度边组成的插拔面上的插拔口对接连接,以实现通过连接器将多个硬盘单元固定在硬盘安装框架的内部。通过上述方式将硬盘单元固定在硬盘安装框架内部后,硬盘单元能够与外部进行数据连接与电连接。连接器之所以能够与硬盘单元插接,主要是由于连接器的插拔口与硬盘单元的插接口相对应,使得硬盘单元能够在连接器上进行插拔。
具体地,在硬盘安装框架的内部空间中,上述背板在垂直于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的方向上设置,每个硬盘单元以宽度方向垂直于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的方式插接于连接器上,通过以上方式即可将多个硬盘单元固定在硬盘安装框架的内部。
在将硬盘单元固定在硬盘安装框架内部的连接器上之后,即可将硬盘安装框架推入机箱内部,即:通过使硬盘安装框架在第二安装方向上向前移动,可以将硬盘安装框架推入机箱内部。由于硬盘单元是以宽度方向作为插接连接器的边,因此,硬盘单元仅仅占据服务器4U高度空间的其中的3U高度。
更具体地,在将所有硬盘单元均通过连接器固定在硬盘安装框架内部后,多个硬盘单元与硬盘安装框架组成硬盘模组,将硬盘模组沿着第二安装层402向前推进,即可将硬盘模组推进机箱403内部。
为了便于在第二安装层移动硬盘模组,在硬盘安装框架上朝外侧的一侧上设置有推拉装置,通过推拉盖推拉装置,硬盘安装框架能够在第二安装层上移动,从而实现在第二安装层移动硬盘模组。
通过上述安装方式,硬盘单元能够以可拆卸的方式安装在硬盘安装框架内部的连接器上。在将硬盘单元放置在硬盘安装框架内部时,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与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对接,宽度边与连接器对接,从而实现硬盘单元在放置高度上仅占用4U高密存储服务器机箱的其中的3U高度。即:仅在4U高密存储服务器机箱其中的3U高度上设置第二安装层402,就可以实现将硬盘模组安置在服务器内部。
另外,在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上设置有与背板匹配设置的导轨,导轨的长度方向垂直于连接器,导轨的宽度与硬盘单元的厚度相匹配。导轨用于在硬盘单元放置在硬盘安装框架内部之后,限制硬盘单元只能在导轨内活动,以使得硬盘单元在导轨内前后移动时,实现硬盘单元与连接器的插拔。
具体地,硬盘单元通过在插入连接器的插拔口后的顶面位置安装的硬盘支架实现硬盘单元与连接器的插拔。至于硬盘单元如何通过硬盘支架与连接器插拔,在本申请的第一实施例进行了详细介绍,相关之处请参见第一实施例,在第二实施例中关于硬盘支架的描述仅仅是示意性的。
该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与把手。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固定在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与厚度边组成的长厚度侧面的固定结构,把手安装在固定框架上,并能够提供便于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上述硬盘支架的具体结构可以参见第一实施例,第一实施例中的所有具体结构均可用于本实施例中。
在本实施例中,为了便于安置服务器中的线缆,在第二安装层402底部设置用于安置连接器接出的线缆的坦克链;通过所述坦克链能够将连接器接出的线缆连接到第二安装层前面板的对外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以便进一步连接外部的电源线和数据线。
为了保证硬盘模组及时散热,在第二安装层402前端区域安置硬盘模组,后端区域安置用于为硬盘模组散热的冷却风扇(如图4中所示的第二安装层安装的风扇)。此外,在第二安装层402的后端区域还设置有电源,该电源用于为服务器供电。
另外,该服务器中在第一安装层401设置有用于固定处理器模组的主板,处理器模组在主板上横向排布。同时,为了便于数据输入/输出,在第一安装层的前端区域或者后端区域设置有用于数据输入/输出的端口(如图中所示的I/O区域)。类似地,为了保证处理器模组散热,在第一安装层后端区域还设置有用于为处理器模组散热的冷却风扇(如图4中所示的第一安装层安装的风扇)。
本申请虽然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不是用来限定本申请,任何本领域技术人员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以做出可能的变动和修改,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当以本申请权利要求所界定的范围为准。
在一个典型的配置中,计算设备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CPU)、输入/输出接口、网络接口和内存。内存可能包括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非永久性存储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或非易失性内存等形式,如只读存储器(ROM)或闪存(flash RAM)。内存是计算机可读介质的示例。
1、计算机可读介质包括永久性和非永久性、可移动和非可移动媒体可以由任何方法或技术来实现信息存储。信息可以是计算机可读指令、数据结构、程序的模块或其他数据。计算机的存储介质的例子包括,但不限于相变内存(P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其他类型的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只读存储器(ROM)、电可擦除可编程只读存储器(EEPROM)、快闪记忆体或其他内存技术、只读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数字多功能光盘(DVD)或其他光学存储、磁盒式磁带,磁带磁磁盘存储或其他磁性存储设备或任何其他非传输介质,可用于存储可以被计算设备访问的信息。按照本文中的界定,计算机可读介质不包括非暂存电脑可读存储媒体(non-transitory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a),如调制的数据信号和载波。
2、本领域技术人员应明白,本申请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系统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申请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申请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Claims (20)

1.一种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固定框架、把手;所述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能够提供便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的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与厚度边组成的长厚度侧面上。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具有收藏状态和工作状态;处于收藏状态时,所述把手与所述固定框架贴合,处于工作状态时,所述把手的握持端与所述固定框架分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上安装有卡扣部件,所述卡扣部件用于与所述把手相互配合,控制所述把手在收藏状态和工作状态之间转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在收藏状态时,所述把手的握持端靠近所述硬盘单元具有插接口的插接端;对应地,所述卡扣部件位于所述硬盘单元具有插接口的插接端。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把手在工作状态向收藏状态转换时,通过所述把手施加的按压作用力,所述硬盘单元向靠近插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硬盘单元通过硬盘单元上的插接口与所述连接器插接;
对应地,所述把手在工作状态时,通过所述把手施加的提拉作用力,所述硬盘单元向远离插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以使所述硬盘单元上的插接口与所述连接器分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上还设置有支撑架结构,所述支撑架结构至少包括支撑架;所述支撑架一端通过设置在固定框架上的第一枢接轴枢接于所述固定框架,另一端与设置在所述把手上并相对所述插接端位于所述第一枢接轴另外一侧位置的第二枢接轴枢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结构包括第一弹性件,所述第一弹性件安置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对所述支撑架产生远离固定框架的弹性力,从而将所述把手的握持端弹出。
9.根据权利要求7或者8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上设置有限定轨道,所述把手与握持端相对的限定端被限定在所述限定轨道中,并能够在轨道中沿着硬盘单元的拨出-插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所述限定轨道的位置和长度能够将所述把手的运动范围限定为:使所述把手在工作状态时处于设定的抬起角度,以及使所述把手在收藏状态时能够与所述固定框架贴合。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框架靠近插接口的一端设置有卡扣轨道,所述卡扣部件的卡扣部件本体通过该卡扣轨道限定的范围能够沿着硬盘单元的拨出-插入连接器的方向移动;所述卡扣部件本体朝向所述把手的一端设置有与把手端头扣接的扣接结构,移动卡扣部件本体到扣接位置,则卡扣部件本体能够通过所述扣接结构扣住与所述固定框架贴合的所述把手。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硬盘支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卡扣部件包括第二弹性件,所述第二弹性件安置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对所述卡扣部件本体产生朝向扣接位置的弹性力。
12.一种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设备框架、数据计算模组与数据存储模组;
所述设备框架在其高度方向上以上下分层的方式设置有第一安装层与第二安装层,所述第一安装层安置所述数据计算模组,所述第二安装层安置所述数据存储模组;其中,所述数据存储模组能够以可推拉的方式在所述第二安装层上移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数据存储模组为硬盘模组,所述硬盘模组包括多个硬盘单元以及用于固定多个硬盘单元的硬盘安装框架;
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两个侧面通过滑轨装置在第二安装层上滑动,实现所述数据存储模组在所述第二安装层上移动。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上安置有多个凸起于底板的背板,背板上设置与外部实现数据连接与电连接的连接器,设置在每个硬盘单元的宽度边与厚度边上的插拔面通过与背板上的连接器的插拔口的插接实现与外部的数据连接与电连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背板垂直于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所述硬盘单元以宽度方向垂直于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的方式插接于所述背板的连接器上。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盘安装框架的底板上设置有与所述背板匹配设置的导轨,所述导轨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所述连接器,所述导轨的宽度与所述硬盘单元的厚度相匹配。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硬盘单元插接入所述背板上的连接器的插拔口后的顶面位置安装有硬盘支架;所述硬盘支架包括:固定框架、把手;所述固定框架为设置位置在硬盘单元的长度边与厚度边组成的长厚度侧面上的固定结构,所述把手安装在所述固定框架上,并能够提供便于从外部握持的握持端。
18.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备框架在高度方向上占据4U空间,其中,所述第二安装层占据3U空间,第一安装层占用1U空间。
19.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层底部设置用于安置连接器接出的线缆的坦克链,通过所述坦克链将连接器接出的线缆连接到第二安装层前面板的对外电源接口和数据接口。
20.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数据处理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安装层前端区域安置所述硬盘模组,后端区域安置冷却风扇。
CN202010744261.XA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Pending CN113296581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4261.XA CN113296581A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010744261.XA CN113296581A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96581A true CN113296581A (zh) 2021-08-24

Family

ID=7731820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0744261.XA Pending CN113296581A (zh) 2020-07-29 2020-07-29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96581A (zh)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04126A3 (fr) * 2006-07-18 2008-01-25 Lian Li Ind Co Ltd Support de fixation pour disque dur
CN202548737U (zh) * 2012-05-04 2012-11-21 深圳市元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硬盘更换装置
US8749966B1 (en) * 2009-12-22 2014-06-10 Emc Corporation Data storage drive carrier
CN204679920U (zh) * 2015-02-05 2015-09-30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储存模块的定位装置
CN204740538U (zh) * 2015-02-05 2015-11-04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储存模块的定位机构
CN204740527U (zh) * 2014-12-29 2015-11-04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服务器
WO2016165393A1 (zh) * 2015-09-07 2016-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硬盘安装装置及设备
CN209609062U (zh) * 2019-01-11 2019-11-08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硬盘助拉装置
CN111966172A (zh) * 2020-07-29 2020-11-20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工具安装硬盘托架及硬盘箱
CN112162600A (zh) * 2020-09-18 2021-01-0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工具插拔硬盘的硬盘托架、机箱和服务器
CN215340973U (zh) * 2021-08-05 2021-12-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硬盘托架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904126A3 (fr) * 2006-07-18 2008-01-25 Lian Li Ind Co Ltd Support de fixation pour disque dur
US8749966B1 (en) * 2009-12-22 2014-06-10 Emc Corporation Data storage drive carrier
CN202548737U (zh) * 2012-05-04 2012-11-21 深圳市元创时代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硬盘更换装置
CN204740527U (zh) * 2014-12-29 2015-11-04 曙光信息产业(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存储服务器
CN204679920U (zh) * 2015-02-05 2015-09-30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储存模块的定位装置
CN204740538U (zh) * 2015-02-05 2015-11-04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储存模块的定位机构
WO2016165393A1 (zh) * 2015-09-07 2016-10-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硬盘安装装置及设备
CN209609062U (zh) * 2019-01-11 2019-11-08 勤诚兴业股份有限公司 硬盘助拉装置
CN111966172A (zh) * 2020-07-29 2020-11-20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工具安装硬盘托架及硬盘箱
CN112162600A (zh) * 2020-09-18 2021-01-01 苏州浪潮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免工具插拔硬盘的硬盘托架、机箱和服务器
CN215340973U (zh) * 2021-08-05 2021-12-28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硬盘托架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983032B2 (en) Incorporation of two or more hard disk drives into a single drive carrier with a single midplane connector
US8564946B2 (en) Computer including hot-pluggable disk storage drives that are mounted in an in-line arrangement
US6490153B1 (en) Computer system for highly-dense mounting of system components
US20110069441A1 (en) Incorporation of multiple, 2.5-inch or smaller hard disk drives into a single drive carrier with a single midplane or baseboard connector
US7068498B2 (en) Computer system with slidable motherboard
US8699178B2 (en) Library system with connector for removable cartridges
US11856725B2 (en) Device carriers
US10264696B2 (en) Top loading cartridge
CN109156089B (zh) 用于印刷电路板与背板在服务器壳体中的电连接的系统
US7307835B1 (en) Computer module connection
US7251130B2 (en) Computer system with vertically offset hard disk drives
US20090103258A1 (en) Shoulder screw and handle drive mounting system
TWI583294B (zh) The built-in accessory of the chassis is hot-swappable
US9390763B2 (en) Slim profile, rear docking tape drive canister
HK40059187A (zh)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CN113296581A (zh) 一种硬盘支架与一种数据处理设备
JP4361033B2 (ja) ディスクアレイ装置
CN204155193U (zh) 储存媒体转接结构及使用该结构的服务器
US7742292B1 (en) Component array bracket assembly
TWI761928B (zh) 主機殼及具有該主機殼的伺服器
CN114582378A (zh) 一种jbod冷存储设备及其机械定位硬盘数据交互系统
CN217739833U (zh) 1u存储服务器
CN221056883U (zh) 存储服务器
CN211207230U (zh) 承载结构与承载组件及安装于服务器的承载组件
CN112331240B (zh) 储存系统及储存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59187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