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76792B -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76792B CN113276792B CN202110629486.5A CN202110629486A CN113276792B CN 113276792 B CN113276792 B CN 113276792B CN 202110629486 A CN202110629486 A CN 202110629486A CN 113276792 B CN113276792 B CN 11327679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llision
- mounting seat
- energy absorption
- absorption box
- shaped pl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2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 B60R19/26—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 B60R19/34—Arrangements for mounting bumpers on vehicles comprising yieldable mounting means destroyed upon impact, e.g. one-shot type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9/00—Wheel guards; Radiator guards, e.g. grilles; Obstruction removers; Fittings damping bouncing force in collisions
- B60R19/02—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 B60R19/04—Bumpers, i.e. impact receiving or absorbing members for protecting vehicles or fending off blows from other vehicles or objects formed from more than one section in a side-by-side arran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Vibration Damp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车辆防撞组件,用于安装在纵梁上的安装座、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前方的保护梁、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前方的防撞梁、吸能盒,以及支架;所述保护梁位于所述防撞梁的下方;所述吸能盒夹持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支架夹持在所述保护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积由后往前逐渐递增。本发明能够充分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有效降低碰撞对人员造成的损伤,属于汽车防撞结构的技术领域。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防撞结构的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背景技术
吸能盒与防撞梁是汽车上非常重要的一个金属构件,它在汽车碰撞过程中起到变形吸能和抵挡冲击、保护成员安全的作用。吸能盒与防撞梁的防撞性能一般会采用碰撞试验进行测试。目前,CNCAP车辆防撞装置的碰撞试验中增加了MPDB(两辆车以相对100kmph的速度在50%车宽上做对碰)工况,以更加全面的考察两车碰撞的兼容性,使得车辆在碰撞事故中既能保护本车乘员(耐撞性),又能减少对另一方碰撞车辆造成的伤害(攻击性),兼容性评估主要考察三个方面:壁障变形的均匀性、台车的速度变化和壁障击穿。因此,该碰撞试验的内容对于车辆的安全评估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目前的吸能盒与小腿保护梁一般为前面截面小,后面截面大,容易造成击穿台车的泡沫铝,在碰撞测试中存在较高的罚分风险,因此现有的吸能盒与防撞梁的防撞性能较低,汽车的安全性不够高,容易造成人员的损伤。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车辆防撞组件,本发明能够充分吸收碰撞产生的能量,提高车辆的安全性能,有效降低碰撞对人员造成的损伤。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包括用于安装在纵梁上的安装座、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前方的保护梁、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前方的防撞梁、吸能盒,以及支架;所述保护梁位于所述防撞梁的下方;所述吸能盒夹持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支架夹持在所述保护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积由后往前逐渐递增。
进一步的是,车辆防撞组件还包括支撑梁;所述支撑梁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吸能盒之间,所述支撑梁夹持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呈方形,所述吸能盒具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三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导条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侧面上与所述第四侧面上均设有第二导条和第二凹槽。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导条、所述第二导条、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均有多个,所述第一导条和所述第一凹槽由后往前交替分布,所述第二导条和所述第二凹槽由后往前交替分布。
进一步的是,所述第一导条与所述第二导条由后往前交替分布,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由后往前交替分布。
进一步的是,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U形板和第二U形板;所述第一U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U形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U形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U形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U形板和所述第二U形板共同围合形成腔体。
进一步的是,车辆防撞组件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延伸梁、第一加固梁;所述延伸梁与所述纵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固梁的一端与所述延伸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固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
进一步的是,车辆防撞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固梁;所述第二加固梁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二加固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梁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防撞梁具有防撞板,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吸能盒均与所述防撞板固定连接。
进一步的是,所述防撞板上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间隔分布。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其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结构简单,防撞性能好。本发明通过对现有的车辆防撞组件进行改进,使得车辆前端具有合理的防御几何结构,能很好地覆盖兼容性评估区域,防御结构的强度分布合理,确保车辆发生碰撞的时候MPDB壁障变形均匀,降低壁障均匀性变形的影响。即使两个车辆发生相对碰撞,也不会出现载荷集中现象,确保碰撞中不能击穿壁障而造成的罚分,并降低对人体的伤害。
附图说明
图1是车辆防撞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车辆防撞组件的侧视图。
图3是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吸能盒的侧视图。
图5是支架或支撑梁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0为纵梁,11为安装座,12为吸能盒,13为支架,14为防撞梁,15为保护梁,16为支撑梁,17为延伸梁,18为第一加固梁,19为第二加固梁,120为第一U形板,121为第二U形板,122为第一导条,123为第二导条,124为第一凹槽,125为第二凹槽,126为卡口,141为防撞板,142为通孔。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以下实施例用于说明本发明,但不用来限制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连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为叙述方便,除另有说明外,下文所说的前后方向与图2的左右方向一致,下文所说的左右方向与图2的投影方向一致,下文所说的上下方向与图2的上下方向一致。
如图1至图5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车辆防撞组件,包括用于安装在纵梁10上的安装座11、位于安装座11的前方的保护梁15、位于安装座11的前方的防撞梁14、吸能盒12,以及支架13;保护梁15位于防撞梁14的下方;吸能盒12夹持在防撞梁14与安装座11之间,支架13夹持在保护梁15与安装座11之间;吸能盒12的横截面积由后往前逐渐递增。吸能盒12具有与安装座11固定连接的第一端和与防撞梁14固定连接的第二端,吸能盒12的横截面积自第一端向第二端递增。防撞梁14、保护梁15、纵梁10均水平设置,防撞梁14与保护梁15平行,防撞梁14和保护梁15均与纵梁10垂直。防撞梁14沿着左右方向水平设置,纵梁10沿着前后方向水平设置,纵梁10的前端与安装座11固定连接,保护梁15用于保护车内人员的小腿,保护梁15与防撞梁14平行并位于防撞梁14的正下方。保护梁15通过支架13固定在安装座11上。支架13与吸能盒12平行并位于吸能盒12的下方。吸能盒12从前往后水平设置,从前往后,吸能盒12的横截面逐渐减小。
吸能盒12的前面的截面大,后面的截面小,车辆发生撞击的时候不会击穿车辆的泡沫铝。吸能盒12具有合理的防御几何结构,防御结构的强度分布合理,确保车辆变形均匀,降低车辆不规则变形的影响,在碰撞中不能出现载荷集中现象,确保碰撞中不能击穿车辆。吸能盒12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防撞组件还包括支撑梁16;支撑梁16位于支架13和吸能盒12之间,支撑梁16夹持在防撞梁14与安装座11之间。支撑梁16的一端与安装座11固定连接,支撑梁16的另一端与防撞梁14固定连接。吸能盒12、支撑梁16、支架13从上往下依次间隔排列。吸能盒12与保护梁15之间设置支撑梁16,支撑梁16可以增强防撞梁14的强度,加强防撞梁14的强度。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安装座11包括相互连接的第一安装板和第二安装板;第一安装板与纵梁10固定连接,吸能盒12、支架13均与第二安装板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3的横截面、支撑梁16的横截面、吸能盒12的横截面均呈方形,支架13的横截面、支撑梁16的横截面、吸能盒12的横截面均从前往后逐渐减小。支架13、支撑梁16、吸能盒12均具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第一侧面与第三侧面相对,第二侧面与第四侧面相对;第一侧面上与第三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导条122和第一凹槽124,第二侧面上与第四侧面上均设有第二导条123和第二凹槽125。第一侧面为上端面,第三侧面为下端面,第二侧面为左侧面,第四侧面为右侧面。
吸能盒12上设置第一导条122、第一凹槽124、第二导条123和第二凹槽125;第一导条122、第一凹槽124、第二导条123和第二凹槽125可以使吸能盒12受撞击而压溃时可以形成褶皱压溃,充分吸能。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3、支撑梁16、吸能盒12的结构相似。支架13、支撑梁16也可以在受撞击而压溃时可以形成褶皱压溃,帮助吸能盒12吸收少量冲击的能量。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导条122、第二导条123、第一凹槽124、第二凹槽125均有多个,第一导条122和第一凹槽124自第一端向第二端(由后往前)交替分布,第二导条123和第二凹槽125自第一端向第二端(由后往前)交替分布。
支架13、支撑梁16、吸能盒12的结构相似。支架13上的第一导条122和第一凹槽124从前往后交替分布,支架13上的第二导条123和第二凹槽125从前往后交替分布。支撑梁16上的第一导条122和第一凹槽124从前往后交替分布,支撑梁16上的第二导条123和第二凹槽125从前往后交替分布。吸能盒12上的第一导条122和第一凹槽124从前往后交替分布,吸能盒12上的第二导条123和第二凹槽125从前往后交替分布,使得支架13、支撑梁16、吸能盒12在被压溃的时候能够充分变形来吸收能量。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自第一端向第二端(由后往前),第一导条122与第二导条123交替分布,第一凹槽124与第二凹槽125交替分布。从前往后,吸能盒12的第一导条122与第二凹槽125位于同一横截面上,吸能盒12的第二导条123与第一凹槽124位于同一横截面上。第一侧面、第三侧面的第一导条122均与第二侧面、第四侧面的第二凹槽125互补,第一侧面、第三侧面的第一凹槽124均与第二侧面、第四侧面的第二导条123互补,进一步可以使压溃时可以形成褶皱压溃,充分吸能。支架13、支撑梁16、吸能盒12的结构相似。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吸能盒12的第一侧面水平设置,吸能盒12第三侧面从前往后向上倾斜,保证吸能盒12在压溃的时候可以往下倾斜,从而将撞击受到的冲击传递到下方的支架13和支撑梁16,使得支架13和支撑梁16能够承担一定的冲击力,并通过支架13和支撑梁16的压溃吸收一定的撞击能量。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支架13、支撑梁16、吸能盒12均包括第一U形板120和第二U形板121;第一U形板120的一端与第二U形板121的一端连接,第一U形板120的另一端与第二U形板121的另一端连接,第一U形板120和第二U形板121共同围合形成腔体,腔体使得吸能盒12用于足够的压溃空间。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U形板120位于第二U形板121的上方,第一U形板120与第二U形板121的上下方向的高度比为1.5:1。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吸能盒12的左端具有卡口126,卡口126由第一U形板120和第二U形板121共同围合形成,吸能盒12通过卡口126与防撞梁14连接。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防撞组件还包括固定在安装座11上的延伸梁17、第一加固梁18;延伸梁17与纵梁10间隔设置,第一加固梁18的一端与延伸梁17连接,第一加固梁18的另一端与纵梁10连接。延伸梁17以便在保护梁15及支架13被挤压变形时能形成有力支撑,提高对车内人员腿部的保护。延伸梁17从前向后延伸,延伸梁17具有依次连接的第一直线部、倾斜部、第二直线部,第一直线部与安装座11固定连接,第二直线部与车体固定连接,保证了延伸梁17的强度。第一加固梁18位于纵梁10与延伸梁17之间并从前往后向上倾斜,第一加固梁18的上端与纵梁10固定连接,第一加固梁18的下端与延伸梁17固定连接。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固梁18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45°-75°。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车辆防撞组件还包括第二加固梁19;第二加固梁19的前端与安装座11连接,第二加固梁19的后端与第一加固梁18连接。第二加固梁19水平设置。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撞梁14具有防撞板141,支撑梁16和吸能盒12均与防撞板141固定连接。防撞板141可以增大防撞梁14的碰撞面积,可以通过焊接一块板材在原保险杠形成防撞梁14,防撞板141也可以在原保险杠一体成型出来。增大面积的防撞板141上可以设置多个通孔142,多个通孔142间隔分布。多个通孔142形状和大小不一,以便通风、线束、管路等通过,通孔142的大小、位置、形状等根据需要进行调整。防撞板141通过增加面积使得防撞梁14被碰撞挤压后可以被有力支撑起来。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吸能盒12与纵梁10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吸能盒12和安装座11的连接点与纵梁10和安装座11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并分居安装座11的前后两侧。支撑梁16与第二加固梁19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支撑梁16和安装座11的连接点与第二加固梁19和安装座11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并分居安装座11的前后两侧。支架13和安装座11的连接点与延伸梁17和安装座11的连接点位于同一水平直线上并分居安装座11的前后两侧。形成合理的防御几何结构,防御结构的强度分布合理,以便在保护梁15、支架13被挤压变形时能形成有力支撑。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一加固梁18与延伸梁17之间的夹角为45°-75°
具体的,在一个实施例中,防撞板141的下端与保护梁15固定连接,增加刚度和抵抗变形。
车辆防撞组件的吸能盒、支撑梁、保护梁、支架等各个零部件的刚度综合考虑了截面、板厚、板材强度、筋条设置等因素,形成“软”“硬”合适的刚度组合,在碰撞过程中才能同时被压溃,形成合理的防御几何结构,防御结构的强度分布合理,确保避障变形均匀,车辆在碰撞中不会出现载荷集中现象,确保碰撞中不能击穿测试台车上的泡沫铝。
本发明的工作原理:车辆防撞组件安装在车辆的前端。当发生碰撞的时候,撞击产生的能量通过防撞梁传递到吸能盒,吸能盒收到撞击压溃时可以形成褶皱压溃,充分吸能。延伸梁与保护梁的安装点相对应,以便在保护梁及支架被挤压变形时能形成有力支撑。第一加固梁和第二加固梁可以增加延伸梁的稳定性。防撞梁通过防撞板增大面积,增大面积的防撞板上可以设置通孔,以便通风、线束、管路等通过,通孔的大小、位置、形状等根据需要进行调整。
以上所述仅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替换,这些改进和替换也应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5)
1.一种车辆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用于安装在纵梁上的安装座、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前方的保护梁、位于所述安装座的前方的防撞梁、吸能盒,以及支架;所述保护梁位于所述防撞梁的下方;所述吸能盒夹持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支架夹持在所述保护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积由后往前逐渐递增;
还包括支撑梁;所述防撞梁具有防撞板,所述支撑梁和所述吸能盒均与所述防撞板固定连接;
还包括固定在所述安装座上的延伸梁、第一加固梁;所述延伸梁与所述纵梁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加固梁的一端与所述延伸梁连接,所述第一加固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纵梁连接;
还包括第二加固梁;所述第二加固梁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连接,所述第二加固梁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一加固梁连接;
所述支撑梁位于所述支架和所述吸能盒之间,所述支撑梁夹持在所述防撞梁与所述安装座之间,所述支撑梁的一端与所述安装座固定连接,所述支撑梁的另一端与所述防撞梁固定连接;
所述吸能盒的横截面呈方形,所述吸能盒具有首尾依次连接的第一侧面、第二侧面、第三侧面、第四侧面;所述第一侧面与所述第三侧面相对,所述第二侧面与所述第四侧面相对;所述第一侧面上与所述第三侧面上均设有第一导条和第一凹槽,所述第二侧面上与所述第四侧面上均设有第二导条和第二凹槽;吸能盒的第一侧面水平设置,吸能盒第三侧面从前往后向上倾斜;吸能盒在压溃的时候可以往下倾斜,从而将撞击受到的冲击传递到下方的支架和支撑梁,使得支架和支撑梁能够承担一定的冲击力,并通过支架和支撑梁的压溃吸收一定的撞击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条、所述第二导条、所述第一凹槽、所述第二凹槽均有多个,所述第一导条和所述第一凹槽由后往前交替分布,所述第二导条和所述第二凹槽由后往前交替分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车辆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条与所述第二导条由后往前交替分布,所述第一凹槽与所述第二凹槽由后往前交替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吸能盒包括第一U形板和第二U形板;所述第一U形板的一端与所述第二U形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U形板的另一端与所述第二U形板的另一端连接,所述第一U形板和所述第二U形板共同围合形成腔体。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车辆防撞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撞板上设有多个通孔,多个所述通孔间隔分布。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29486.5A CN113276792B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629486.5A CN113276792B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76792A CN113276792A (zh) | 2021-08-20 |
CN113276792B true CN113276792B (zh) | 2022-07-19 |
Family
ID=772837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629486.5A Active CN113276792B (zh) | 2021-06-07 | 2021-06-07 |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276792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WO2022109479A1 (en) * | 2020-11-23 | 2022-05-27 | Shape Corp. | Bumper assembly with reinforced impact dispersion plates |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66907A (ja) * | 2002-08-05 | 2004-03-0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
CN101962038A (zh) * | 2010-10-19 | 2011-02-02 |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 |
CN202389463U (zh) * | 2011-11-18 | 2012-08-22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
CN202827752U (zh) * | 2012-09-05 | 2013-03-27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客车正碰压溃吸能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客车 |
CN203358511U (zh) * | 2013-06-09 | 2013-12-25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保险杠系统 |
CN104724016A (zh) * | 2013-12-24 | 2015-06-2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碰撞吸收结构 |
CN204488704U (zh) * | 2015-01-29 | 2015-07-22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防撞梁吸能盒 |
CN204845820U (zh) * | 2015-07-17 | 2015-12-09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
CN208306575U (zh) * | 2018-06-07 | 2019-01-01 | 山东梅拉德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双层前防撞梁总成 |
CN110789479A (zh) * | 2019-10-14 | 2020-02-14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
CN111791819A (zh) * | 2019-04-01 | 2020-10-20 | 沃尔沃汽车公司 | 一件式载荷分配装置 |
CN211943207U (zh) * | 2020-02-21 | 2020-11-17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前碰撞结构、汽车前碰撞装置及汽车 |
CN112441121A (zh) * | 2020-12-02 | 2021-03-05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与副车架的碰撞失效结构 |
CN213262277U (zh) * | 2020-07-07 | 2021-05-25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防撞系统及车辆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4255909B2 (ja) * | 2004-12-24 | 2009-04-22 |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 バンパビーム構造体 |
CN201842045U (zh) * | 2010-10-26 | 2011-05-25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一种新型后防护装置系统 |
DE102010056390A1 (de) * | 2010-12-28 | 2012-06-28 | GM Global Technology Operations LLC | Frontbereich eines Fahrzeugs und Fahrzeug |
DE102013004585B4 (de) * | 2013-03-15 | 2019-10-17 | Audi Ag | Längsträgeranordnung für eine Fahrzeugkarosserie |
CN203283164U (zh) * | 2013-05-13 | 2013-11-13 | 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防撞吸能的汽车机舱结构 |
CN106275086B (zh) * | 2015-05-29 | 2019-08-23 |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汽车机舱总成 |
CN106043184B (zh) * | 2016-07-29 | 2019-07-16 | 奇瑞新能源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车身碰撞吸能结构 |
CN112874458B (zh) * | 2019-11-29 | 2022-09-0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
2021
- 2021-06-07 CN CN202110629486.5A patent/CN11327679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66907A (ja) * | 2002-08-05 | 2004-03-04 | Toyota Motor Corp | 車両のフロントボデー構造 |
CN101962038A (zh) * | 2010-10-19 | 2011-02-02 | 凌云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 可控制碰撞吸能及残余变形的小型汽车防撞梁吸能盒 |
CN202389463U (zh) * | 2011-11-18 | 2012-08-22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
CN202827752U (zh) * | 2012-09-05 | 2013-03-27 | 郑州宇通客车股份有限公司 | 客车正碰压溃吸能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客车 |
CN203358511U (zh) * | 2013-06-09 | 2013-12-25 | 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汽车后保险杠系统 |
CN104724016A (zh) * | 2013-12-24 | 2015-06-24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车身碰撞吸收结构 |
CN204488704U (zh) * | 2015-01-29 | 2015-07-22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防撞梁吸能盒 |
CN204845820U (zh) * | 2015-07-17 | 2015-12-09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前防撞梁总成以及汽车 |
CN208306575U (zh) * | 2018-06-07 | 2019-01-01 | 山东梅拉德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 | 双层前防撞梁总成 |
CN111791819A (zh) * | 2019-04-01 | 2020-10-20 | 沃尔沃汽车公司 | 一件式载荷分配装置 |
CN110789479A (zh) * | 2019-10-14 | 2020-02-14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
CN211943207U (zh) * | 2020-02-21 | 2020-11-17 | 北京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前碰撞结构、汽车前碰撞装置及汽车 |
CN213262277U (zh) * | 2020-07-07 | 2021-05-25 | 宁波吉利汽车研究开发有限公司 | 一种防撞系统及车辆 |
CN112441121A (zh) * | 2020-12-02 | 2021-03-05 | 东风柳州汽车有限公司 | 一种车身与副车架的碰撞失效结构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76792A (zh) | 2021-08-2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615830B2 (ja) | 車両用衝撃低減前部バンパ装置 | |
US9120444B2 (en) | Impact absorbing device for vehicle | |
CN113276792B (zh) | 一种车辆防撞组件 | |
CN111137233A (zh) | 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汽车 | |
CN110789479A (zh) | 车身前端防撞装置 | |
CN213262277U (zh) | 一种防撞系统及车辆 | |
KR101393550B1 (ko) | 전방 차체 구조 | |
CN212172150U (zh) | 一种汽车前保险杠横梁总成结构 | |
CN215284690U (zh) | 汽车防撞梁总成及车辆 | |
CN116101381A (zh) | 一种仿犀牛式车身碰撞翻滚结构 | |
CN214689769U (zh) | 一种前端结构和车辆 | |
CN108202684B (zh) | 一种碰撞防护结构及使用该碰撞防护结构的汽车 | |
CN219668143U (zh) | 一种应用于车辆的碰撞吸能结构以及车辆 | |
CN113415342A (zh) | 一种车身前部结构及车辆 | |
CN114347934B (zh) | 防撞梁、车身结构以及车辆 | |
CN114274903B (zh) | 汽车的外装结构及汽车 | |
CN212889825U (zh) | 一种新能源汽车轻量化电池支架结构 | |
CN220349647U (zh) | 一种针对腿部的汽车安全气囊 | |
CN114261269B (zh) | 一种汽车后碰撞保护结构及混合动力汽车 | |
CN221138000U (zh) | 行人保护总成以及车辆 | |
CN222346776U (zh) | 新能源车辆的电池碰撞安全防护结构及新能源车辆 | |
CN211167100U (zh) | 前纵梁、车身结构和汽车 | |
CN216467665U (zh) | 一种前防撞梁装置及车辆 | |
CN221090990U (zh) | 用于车身前部的吸能结构及车辆 | |
CN220796933U (zh) | 一种提升电池包抗挤压能力的支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