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261377B -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 Google Patents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61377B
CN113261377B CN201980087638.4A CN201980087638A CN113261377B CN 113261377 B CN113261377 B CN 113261377B CN 201980087638 A CN201980087638 A CN 201980087638A CN 113261377 B CN113261377 B CN 11326137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information
user data
communication device
st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87638.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61377A (zh
Inventor
松田大辉
草岛直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Group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Group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Group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Group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326137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137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6137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6137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10Connection setup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7Transitions between radio resource control [RRC] stat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08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beams, i.e. beam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36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with 2-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04W74/0838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using contention-free random access [CFR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Communication Control (AREA)
  • Stereo-Broadcas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通信设备是这样的设备,其中,与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而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通信设备获取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的预定信息。然后,通信设备基于预定信息在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

Description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背景技术
利用诸如蜂窝通信技术之类的无线电接入技术的移动通信是已知的。为了支持各种用例,要求此类无线电接入技术具有高发送效率。配置的授权发送技术作为提高发送效率的技术之一已引起人们的关注。
引文列表
非专利文献
非专利文献1:“Enhanced UL transmission with configured grant forURLLC”,3GPP RAN1 R1-1813329,NTT DOCOMO Inc.,2018年11月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但是,在常规的无线电接入技术中,并非总是有可能简单地通过应用配置的授权发送技术来实现高发送效率,在该配置的授权发送技术中,发送资源被预先指派给终端设备,并且数据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被发送到终端设备。例如,为了实现高发送效率,有必要使用户能够以各种状态发送数据。但是,减少直到未处于连接状态的用户发送数据之前执行的信令并不容易。
因此,本公开提出了可以实现高发送效率的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问题的解决方案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通信设备,其中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与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该通信设备包括:获取单元,其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的预定信息;以及发送单元,其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
附图说明
图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管理设备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设备的配置示例的图。
图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无线电接入网中使用的无线电帧配置的图。
图7是图示LTE子帧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8是图示NR子帧配置的示例的图。
图9是图示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的示例的图。
图10是图示NR下行链路子帧的示例的图。
图1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
图1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
图1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
图1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
图1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接收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
图16是图示初始连接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
图17是图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图。
图18是图示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图。
图19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示例的序列图。
图20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的示例的序列图。
图2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送和接收处理(下行链路)的示例的序列图。
图22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1)的图。
图23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2)的图。
图24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3)的图。
图25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4)的图。
图26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5)的图。
图27是图示发送过程(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6)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考附图详细描述本公开的实施例。注意的是,在以下每个实施例中,相同的附图标记被赋予相同的组件,并且将省略重复的描述。
另外,在本说明书和附图中,有时通过在相同的附图标记之后添加不同的数字来区分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配置的多个组件。例如,根据需要区分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配置的多个配置,诸如终端设备401、402和403。但是,如果不需要特别区分具有基本相同的功能配置的各个组件,那么仅给出相同的附图标记。例如,当不需要区分终端设备401、402与403时,简称为终端设备40。
此外,将根据以下所示的项目次序来描述本公开。
1.介绍
2.通信系统的配置
2-1.通信系统的整体配置
2-2.管理设备的配置
2-3.基站设备的配置
2-4.中继设备的配置
2-5.终端设备的配置
2-6.无线电帧配置
3.关于NOMA
3-1.使用NOMA进行的数据发送和接收
4.通信系统的基本操作
4-1.初始连接处理
4-2.随机存取处理
4-3.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
4-4.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
4-5.发送和接收处理(下行链路)
5.在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
5-1.资源指派
5-2.信令
5-3.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
5-4.序列示例(1)
5-5.序列示例(2)
5-6.序列示例(3)
5-7.序列示例(4)
5-8.序列示例(5)
5-9.序列示例(6)
5-10.重复
5-11.与重传请求相关的处理
5-12.功率斜坡
5-13.上行链路同步补偿
6.修改
6-1.与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相关的修改
6-2.其它修改
7.结论
<<1.介绍>>
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GPP)中已经研究了诸如长期演进(LTE)和新无线电(NR)之类的无线电接入技术(RAT)。LTE和NR是蜂窝通信技术的一种,并且通过以蜂窝方式布置被基站覆盖的多个区域来实现终端设备的移动通信。在以下描述中假设“LTE”包括LTE-Advanced(LTE-A),LTE-Advanced Pro(LTE-A Pro)和演进的通用陆地无线电接入(EUTRA)。此外,假设NR包括新无线电接入技术(NRAT)和进一步的EUTRA(FEUTRA)。注意的是,单个基站可以管理多个小区。在下面的描述中,将支持LTE的小区称为“LTE小区”,而将支持NR的小区称为“NR小区”。
NR是下一代LTE(第五代)中的无线电接入技术(RAT)。NR是可以支持各种用例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包括增强型移动宽带(eMBB)、大规模机器类型通信(mMTC)以及超可靠和低时延通信(URLLC)。正在研究NR,其目标是在这些用例中支持使用场景、需求和部署场景的技术框架。
为了支持各种用例,要求NR以比LTE更高的频率利用效率来执行通信。为了实现高发送效率,减少信令是有效的。在NR中,减少信令的技术之一是配置的授权(无授权)发送。这是通过预先从基站设备向终端设备指派发送资源来使得终端设备能够在没有授权的情况下发送数据的技术。非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配置的授权(无授权)发送的细节。
但是,并非总是可能仅通过应用配置的授权发送技术来实现高发送效率。在本实施例中,由于根据各种用例灵活地设计了其中基站设备和终端设备彼此通信的通信系统,因此可以提高整个系统的发送效率。
例如,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是其中执行预定连接过程(例如,诸如随机接入过程之类的初始连接过程)以将与基站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例如,RRC_IDLE、RRC_INACTIVE或闪电模式)转变为连接状态(例如,RRC_CONNECTED)的通信设备。通信设备获取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预定信息。然后,通信设备基于预定信息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在常规情况下,即使仅期望一次(或间歇地)发送小用户数据,也需要麻烦地执行预定连接过程(例如,诸如随机接入过程之类的初始连接过程)。这是整个系统的一大浪费。但是,由于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可以在不执行预定连接过程的情况下发送用户数据,因此显著地减少了信令。因此,实现了高发送效率。
<<2.通信系统的配置>>
在下文中,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通信系统1包括基站,并且可以执行到终端设备的无线电连接。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可以在不执行随机接入过程的情况下向基站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注意的是,通信系统1可以能够使用非正交多址访问(NOMA)与终端设备执行无线电通信。NOMA将在后面描述。通信系统1中包括的非地面网络是例如具有在NR中定义的无线电接入方案的无线电网络。不用说,通信系统1可以包括具有除NR以外的无线电接入方案的无线电网络。
注意的是,在下面的描述中,基站(在下文中,也称为“基站设备”)的概念包括中继站(在下文中,也称为“中继设备”)。此外,基站的概念不仅包括具有基站功能的结构,而且还包括安装在该结构中的设备。结构包括例如建筑物,诸如高层建筑物、房屋、钢塔、车站设施、机场设施、港口设施和体育场。注意的是,结构的概念不仅包括建筑物,还包括非建筑结构,诸如隧道、桥梁、水坝、墙壁和铁柱,以及诸如起重机、大门和风车之类的装备。另外,结构的概念不仅包括地面(陆地)或地下的结构,还包括水上的结构(诸如码头和巨型浮标),以及水下结构(诸如海洋观测设施)。
另外,基站设备可以是被配置为可移动的基站设备。例如,基站设备可以是安装在移动体中的设备,或者可以是移动体本身。移动体可以是诸如智能电话之类的移动终端。此外,移动体可以是在地面(陆地)上移动的移动体(例如,诸如汽车、公共汽车、卡车、火车或线性马达汽车之类的车辆),或者可以是在地下(例如,在隧道中)移动的移动体(例如,地铁)。而且,移动体可以是在水上移动的移动体(例如,诸如客船、货船或气垫船之类的船只),或者可以是在水下移动的移动体(例如,诸如潜水船、潜水艇或无人潜水艇之类的潜水船只)。另外,移动体可以是在大气中移动的移动体(例如,诸如飞机、飞艇或无人机之类的飞行器),或者可以是在太空中移动的移动体(例如,诸如人造卫星、宇宙飞船、空间站或探测器之类的人造天体)。
注意的是,在一些情况下,LTE基站被称为“演进型节点B(eNodeB)”或“eNB”。此外,在一些情况下,NR基站被称为“gNodeB”或“gNB”。另外,在一些情况下,终端设备(也称为“移动台”、“移动台设备”或“终端”)在LTE和NR中被称为“用户装备(UE)”。注意的是,终端设备是通信设备的一种,并且也被称为“移动台”、“移动台设备”或“终端”。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通信设备的概念不仅包括诸如移动终端之类的便携式终端设备,而且包括例如安装在建筑物或移动体中的设备。此外,通信设备的概念不仅包括终端设备,而且包括基站设备和中继设备。
<2-1.通信系统的整体配置>
图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的配置示例的图。通信系统1包括管理设备10、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和终端设备40。通信系统1通过彼此协作地操作构成通信系统1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来向用户提供能够进行移动通信的无线电网络。无线电通信设备是具有无线电通信功能的设备,并且在图1的示例中,包括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和终端设备40。
通信系统1可以包括多个管理设备10、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和终端设备40。在图1的示例中,通信系统1包括管理设备101、102等作为管理设备10。此外,通信系统1包括基站设备201、202、203等作为基站设备20,以及中继设备301、302等作为中继设备30。另外,通信系统1包括终端设备401、402、403等作为终端设备40。
管理设备10是管理无线电网络的设备。例如,管理设备10是用作移动性管理实体(MME)或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的设备。管理设备10构成核心网络CN。核心网络CN是例如演进分组核心网络(EPC)或5G核心网络(5GC)。管理设备10连接到多个基站设备20中的每一个。管理设备10管理基站设备20的通信。
基站设备20是与终端设备40进行无线通信的基站设备。基站设备20可以与终端设备40执行NOMA通信。在此,NOMA通信是指使用非正交资源的通信(发送、接收或两者)。非正交资源将在后面描述。注意的是,基站设备20可以被配置为能够执行与另一个基站设备20和中继设备30的NOMA通信。
基站设备20可以是安装在地面上的地面基站设备(地面站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可以是在地面上的结构中部署的基站设备,或者可以是在地面上移动的移动体中安装的基站设备。更具体而言,基站设备20可以是安装在诸如建筑物之类的结构上的天线以及连接到该天线的信号处理设备。不用说,基站设备20可以是结构或移动体本身。“地面”不仅是地面(土地),而且还是广义上的地面,包括地下、水上和水下。注意的是,基站设备20不限于地面基站设备。基站设备20可以是能够在空中或太空中漂浮的非地面基站设备(非地面站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可以是飞行器站设备或卫星站设备。
飞行器站设备是可以在大气中漂浮的无线电通信设备,诸如飞行器。飞行器站设备可以是安装在飞行器等上的设备,或者可以是飞行器本身。注意的是,飞行器的概念不仅包括诸如飞机或滑翔机之类的重型飞机,而且包括诸如气球或飞艇之类的轻型飞行器。此外,飞行器的概念不仅包括重型飞行器和轻型飞行器,而且包括诸如直升机或旋翼机之类的旋翼飞机。注意的是,飞行器站设备(或其上安装有飞行器站设备的飞行器)可以是无人驾驶航空车辆,诸如无人机。注意的是,无人驾驶飞行车辆的概念还包括无人驾驶飞行器系统(UAS)和系留式UAS。此外,无人驾驶航空车辆的概念包括轻于空气的(LTA)UAS和重于空气的(HTA)UAS。此外,无人驾驶航空车辆的概念还包括高空UAS平台(HAP)。
卫星站设备是能够在外太空中漂浮的无线电通信设备。卫星站设备可以是安装在诸如人造卫星之类的空间移动体上的设备,或者可以是空间移动体本身。用作卫星站设备的卫星可以是低地球轨道(LEO)卫星、中地球轨道(MEO)卫星、对地静止地球轨道(GEO)卫星和高椭圆轨道(HEO)卫星中的任何一种。不用说,卫星站设备可以是安装在低地球轨道卫星、中地球轨道卫星、对地静止地球轨道卫星或高椭圆轨道卫星上的设备。
注意的是,在图1的示例中,基站设备201连接到中继设备301,并且基站设备202连接到中继设备302。基站设备201可以经由中继设备301间接地与终端设备40进行无线电通信。类似地,基站设备202可以经由中继设备302间接地与终端设备40进行无线电通信。
中继设备30是用作基站中的中继站的设备。中继设备30是基站设备的一种。中继设备30可以与终端设备40执行NOMA通信。中继设备30中继基站设备20与终端设备40之间的通信。注意的是,中继设备30可以被配置为能够执行与另一个中继设备30和基站设备20的NOMA通信。中继设备30可以是地面站设备或非地面站设备。中继设备30和基站设备20构成无线电接入网RAN。
终端设备40是例如移动电话、智能设备(智能电话或平板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或个人计算机。可替代地,终端设备40可以是机器对机器(M2M)设备或物联网(IoT)设备。此外,终端设备40可以是安装在移动体中的无线电通信设备,或者可以是移动体本身。终端设备40可以执行与基站设备20和中继设备30的NOMA通信。注意的是,终端设备40可以在与另一个终端设备40的通信(侧链路)中执行NOMA通信。
在下文中,将具体描述构成根据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的每个设备的配置。
<2-2.管理设备的配置>
管理设备10是管理无线电网络的设备。例如,管理设备10是管理基站设备20的通信的设备。如果核心网络是EPC,那么管理设备10是例如具有移动性管理实体(MME)功能的设备。可替代地,如果核心网络是5GC,那么管理设备10是例如具有作为接入和移动性管理功能(AMF)的功能的设备。
注意的是,管理设备10可以具有网关功能。例如,如果核心网络是EPC,那么管理设备10可以具有作为服务网关(S-GW)或分组数据网络网关(P-GW)的功能。可替代地,如果核心网络是5GC,那么管理设备10可以具有作为用户平面功能(UPF)的功能。注意的是,管理设备10不一定必须是构成核心网络的设备。例如,假设核心网络是用于宽带码分多址(W-CDMA)或码分多址2000(cdma2000)的核心网络。在这种情况下,管理设备10可以是用作无线电网络控制器(RNC)的设备。
图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管理设备10的配置示例的图。管理设备10包括通信单元11、存储单元12和控制单元13。注意的是,图2中所示的配置是功能配置,并且硬件配置可以与图2中所示的配置不同。另外,可以以多个物理上分开的配置来分布和实现管理设备10的功能。例如,管理设备10可以由多个服务器设备组成。
通信单元11是用于与另一个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通信单元11可以是网络接口或设备连接接口。例如,通信单元11可以是诸如网络接口卡(NIC)之类的局域网(LAN)接口,或者可以是由USB主机控制器、通用串行总线(USB)端口等组成的USB接口。另外,通信单元11可以是有线接口或无线电接口。通信单元11用作管理设备10的通信单元。通信单元11在控制单元13的控制下与基站设备20通信。
存储单元12是数据可读和可写存储设备,诸如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RAM)、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RAM)、闪存或硬盘。存储单元12用作管理设备10的存储单元。存储单元12存储例如终端设备40的连接状态。例如,存储单元12存储终端设备40的无线电资源控制(RRC)状态和EPS连接管理(ECM)状态。存储单元12可以用作存储终端设备40的位置信息的家庭存储器。
控制单元13是控制管理设备10的每个单元的控制器。控制单元13由例如处理器(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或微处理单元(MPU))实现。例如,控制单元13通过处理器使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等作为工作区域执行存储在管理设备10内部的存储设备中的各种程序来实现。注意的是,控制单元13可以由诸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之类的集成电路来实现。CPU、MPU、ASIC和FPGA都可以视为控制器。
<2-3.基站设备的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基站设备的配置。图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20的配置示例的图。基站设备20可以与终端设备40执行NOMA通信。基站设备2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21、存储单元22和控制单元23。注意的是,图3中所示的配置是功能配置,并且硬件配置可以与图3中所示的配置不同。另外,基站设备20的功能可以以多个物理上分开的配置来分布和实现。
无线电通信单元21是与另一个无线电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或中继设备30)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接口。无线电通信单元21在控制单元23的控制下操作。无线电通信单元21支持一种或多种无线电接入方案。例如,无线电通信单元21同时支持NR和LTE。无线电通信单元21除了NR和LTE之外还可以支持W-CDMA和cdma2000。此外,无线电通信单元21支持与NOMA的通信。稍后将详细描述NOMA。
无线电通信单元21包括接收处理单元211、发送处理单元212和天线213。无线电通信单元21可以包括多个接收处理单元211、发送处理单元212和天线213。注意的是,当无线电通信单元21支持多种无线电接入方案时,可以针对每种无线电接入方案单独地配置无线电通信单元21的相应单元。例如,可以分别针对LTE和NR分别配置接收处理单元211和发送处理单元212。
接收处理单元211处理经由天线213接收的上行链路信号。接收处理单元211包括无线电接收单元211a、解复用单元211b、解调单元211c和解码单元211d。
无线电接收单元211a对上行链路信号执行下变频、去除不必要的频率分量、控制放大电平、正交解调、转换成数字信号、去除保护间隔、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提取频域信号等等。解复用单元211b从从无线电接收单元211a输出的信号中解复用诸如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USCH)和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UCCH)之类的上行链路信道和上行链路参考信号。解调单元211c通过将诸如二进制相移键控(BPSK)或正交相移键控(QPSK)之类的调制方案应用于上行链路信道的调制符号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调单元211c使用的调制方案可以是16正交振幅调制(QAM)、64QAM或256QAM。解码单元211d对解调的上行链路信道的编码位执行解码处理。解码的上行链路数据和上行链路控制信息被输出到控制单元23。
发送处理单元212对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数据执行发送处理。发送处理单元212包括编码单元212a、调制单元212b、多路复用单元212c和无线电发送单元212d。
编码单元212a通过使用诸如块编码、卷积编码或turbo编码之类的编码方案对从控制单元23输入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下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单元212b通过诸如BPSK、QPSK、16QAM、64QAM或256QAM之类的预定调制方案对从编码单元212a输出的编码位进行调制。多路复用单元212c多路复用每个信道的调制符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将这些符号和信号布置在预定资源元素中。无线电发送单元212d对来自多路复用单元212c的信号执行各种信号处理。例如,无线电发送单元212d通过快速傅立叶变换、保护间隔的添加、基带数字信号的生成、转换成模拟信号、正交调制、上变频、过多的频率成分的去除以及功率放大来执行诸如到时域的转换之类的处理。从天线213发送由发送处理单元212生成的信号。
存储单元22是可以读取和写入数据的存储设备,诸如DRAM、SRAM、闪存或硬盘。存储单元22用作基站设备20的存储单元。存储单元22存储“与在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以通知给终端设备。稍后将详细描述“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
控制单元23是控制基站设备20的每个单元的控制器。控制单元23由例如处理器(诸如中央处理单元(CPU)或微处理单元(MPU))实现。例如,控制单元23通过处理器使用随机存取存储器(RAM)等作为工作区域执行存储在基站设备20内部的存储设备中的各种程序来实现。注意的是,控制单元23可以由诸如专用集成电路(ASIC)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之类的集成电路来实现。CPU、MPU、ASIC和FPGA都可以视为控制器。
如图3中所示,控制单元23包括获取单元231、处理单元232、接收单元233、分离单元234和发送单元235。构成控制单元23的每个块(获取单元231至发送单元235)是指示控制单元23的功能的功能块。这些功能块可以是软件块或硬件块。例如,上述功能块中的每一个可以是由软件(包括微程序)实现的一个软件模块,或者可以是半导体芯片(管芯)上的一个电路块。不用说,每个功能块可以是一个处理器或一个集成电路。使用配置功能块的任何方法。注意的是,控制单元23可以配置有与上述功能块不同的功能单元。构成控制单元23的相应块(获取单元231至发送单元235)的操作稍后在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配置的授权、下行链路)、发送处理(在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等的描述中进行描述。
<2-4.中继设备的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中继设备30的配置。图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中继设备30的配置示例的图。中继设备30可以与终端设备40执行NOMA通信。中继设备3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31、存储单元32、网络通信单元33和控制单元34。注意的是,图4中所示的配置是功能配置,并且硬件配置可以与图4中所示的配置不同。另外,可以以多个物理上分开的配置来分布和实现中继设备30的功能。
无线电通信单元31是与另一个无线电通信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或终端设备40)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接口。无线电通信单元31在控制单元34的控制下操作。无线电通信单元31包括接收处理单元311、发送处理单元312和天线313。无线电通信单元31、接收处理单元311、发送处理单元312和天线313的配置与基站设备20中的无线电通信单元21、接收处理单元211、发送处理单元212和天线213的配置相似。
存储单元32是可以读取和写入数据的存储设备,诸如DRAM、SRAM、闪存或硬盘。存储单元32用作中继设备30的存储单元。存储单元32的配置类似于基站设备20中的存储单元22的配置。
网络通信单元33是用于与另一个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例如,网络通信单元33是诸如NIC之类的LAN接口。网络通信单元33可以是有线接口或无线电接口。网络通信单元33用作中继设备30的网络通信单元。网络通信单元33在控制单元34的控制下与基站设备20通信。
控制单元34是控制中继设备30的每个单元的控制器。控制单元34的配置类似于基站设备20中的控制单元23的配置。
<2-5.终端设备的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终端设备40的配置。图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终端设备40的配置示例的图。终端设备40可以执行与基站设备20和中继设备30的NOMA通信。终端设备40包括无线电通信单元41、存储单元42、网络通信单元43、输入和输出单元44以及控制单元45。注意的是,图5中所示的配置是功能配置,并且硬件配置可以与图5中所示的配置不同。另外,可以以多个物理上分开的配置来分布和实现终端设备40的功能。
无线电通信单元41是与另一个无线电通信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或中继设备30)无线电通信的无线电通信接口。无线电通信单元41在控制单元45的控制下操作。无线电通信单元41支持一种或多种无线电接入方案。例如,无线电通信单元41同时支持NR和LTE。除了NR和LTE之外,无线电通信单元41还可以支持W-CDMA和cdma2000。此外,无线电通信单元21支持与NOMA的通信。稍后将详细描述NOMA。
无线电通信单元41包括接收处理单元411、发送处理单元412和天线413。无线电通信单元41可以包括多个接收处理单元411、发送处理单元412和天线413。注意的是,当无线电通信单元41支持多种无线电接入方案时,可以针对每种无线电接入方案单独地配置无线电通信单元41的相应单元。例如,可以分别针对LTE和NR单独配置接收处理单元411和发送处理单元412。
接收处理单元411处理经由天线413接收的下行链路信号。接收处理单元411包括无线电接收单元411a、解复用单元411b、解调单元411c和解码单元411d。
无线电接收单元411a对下行链路信号执行下变频、不必要的频率分量的去除、控制放大电平、正交解调、转换成数字信号、保护间隔的去除、使用快速傅立叶变换提取频域信号等等。解复用单元411b从从无线电接收单元411a输出的信号中解复用下行链路信道、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下行链路参考信号。下行链路信道是例如诸如物理广播信道(PBCH)、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DSCH)或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DCCH)之类的信道。解调单元211c通过将诸如BPSK、QPSK、16QAM、64QAM或256QAM之类的调制方案应用于下行链路信道的调制符号来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调。解码单元411d对解调的下行链路信道的编码位执行解码处理。解码的下行链路数据和下行链路控制信息被输出到控制单元45。
发送处理单元412对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执行发送处理。发送处理单元412包括编码单元412a、调制单元412b、多路复用单元412c和无线电发送单元412d。
编码单元412a通过使用诸如块编码、卷积编码或turbo编码之类的编码方案对从控制单元45输入的上行链路控制信息和上行链路数据进行编码。调制单元412b通过诸如BPSK、QPSK、16QAM、64QAM或256QAM之类的预定调制方案对从编码单元412a输出的编码位进行调制。多路复用单元412c多路复用调制符号和每个信道的上行链路参考信号,并将这些符号和信号布置在预定资源元素中。无线电发送单元412d对来自多路复用单元412c的信号执行各种信号处理。例如,无线发送单元412d通过快速傅里叶逆变换、保护间隔的添加、基带数字信号的生成、转换成模拟信号、正交调制、上变频、多余的频率成分的去除和功率放大来执行诸如到时域的转换之类的处理。从天线413发送由发送处理单元412生成的信号。
存储单元42是可以读取和写入数据的存储设备,诸如DRAM、SRAM、闪存或硬盘。存储单元42用作终端设备40的存储单元。存储单元42存储从基站设备20获取的“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稍后将详细描述“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
网络通信单元43是用于与另一个设备通信的通信接口。例如,网络通信单元43是诸如NIC之类的LAN接口。网络通信单元43可以是有线接口或无线电接口。网络通信单元43用作终端设备40的网络通信单元。网络通信单元43在控制单元45的控制下与另一个设备通信。
输入和输出单元44是用于与用户交换信息的用户接口。例如,输入和输出单元44是供用户执行各种操作的操作设备,诸如键盘、鼠标、操作键或触摸面板。可替代地,输入和输出单元44是显示设备,诸如液晶显示器或有机电致发光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输入和输出单元44可以是音频设备,诸如扬声器或蜂鸣器。可替代地,输入和输出单元44可以是照明设备,诸如发光二极管(LED)灯。输入和输出单元44用作终端设备40的输入和输出单元(输入单元、输出单元、操作单元或通知单元)。
控制单元45是控制终端设备40的每个单元的控制器。控制单元45例如由诸如CPU或MPU之类的处理器实现。例如,控制单元45通过处理器使用RAM等作为工作区域执行存储在终端设备40内部的存储设备中的各种程序来实现。注意的是,控制单元45可以由诸如的ASIC或FPGA之类的集成电路来实现。CPU、MPU、ASIC和FPGA都可以被视为控制器。
如图5中所示,控制单元45包括获取单元451、判定单元452、连接单元453、接收单元454、发送单元455和分离单元456。构成控制单元45的每个块(获取单元451至分离单元456)是指示控制单元45的功能的功能块。这些功能块可以是软件块或硬件块。例如,上述功能块中的每一个可以是由软件(包括微程序)实现的一个软件模块,或者可以是半导体芯片(管芯)上的一个电路块。不用说,每个功能块可以是一个处理器或一个集成电路。使用配置功能块的任何方法。注意的是,控制单元45可以配置有与上述功能块不同的功能单元。构成控制单元45的相应块(获取单元451至分离单元456)的操作稍后在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配置的授权、下行链路)、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等的描述中进行描述。
<2-6.无线电帧配置>
接下来,将描述无线电接入网RAN中的无线电帧配置。
图6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在无线电接入网RAN中使用的无线电帧配置的图。无线电接入网RAN定义10ms的无线电帧。一个无线电帧由十个子帧组成。子帧的时间间隔为1ms。子帧由例如14个符号组成。在此,符号是例如OFDM符号或SC-FDMA符号。例如,在LTE中,一个时隙由七个符号组成。例如,在NR中,一个时隙由14个符号组成。下面将描述LTE和NR子帧配置。
[LTE子帧配置]
图7是图示LTE子帧配置的示例的图。在图7的示例中,图示了在垂直轴上具有频率并且在水平轴上具有时间的资源网格。在图7中所示的示例中,系统带宽是指LTE小区的带宽。资源网格中的多个网格中的每个网格表示资源元素。一个资源元素的尺寸在频率方向上是一个子载波,并且在时间方向上是一个符号。在LTE的情况下,一个时隙由多个符号定义。一个时隙中的符号数量取决于循环前缀(CP)的类型。CP的类型是普通CP或扩展CP。在普通CP中,构成一个时隙的符号的数量是七。在扩展CP中,构成一个时隙的符号的数量是六。
资源块被用于将物理信道(PDSCH、PUSCH等)映射到资源元素。一个资源块由在频域中连续的预定数量的子载波和在时域中连续的预定数量的符号定义。一个资源块中的符号的数量和子载波(资源块的带宽)的数量是基于CP类型、子载波间距和/或由小区中的上层设置的参数来判定的。例如,如果CP类型是普通CP并且子载波间距是15kHz,那么在一个资源块中,符号数量是7,子载波的数量是12。在这种情况下,一个资源块由(7x12)个资源元素组成。
在每个LTE小区中,在某个子帧中使用一个预定参数。预定参数是例如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物理参数)。与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包括CP长度、子载波间距、一个子帧中的符号的数量(预定时间长度)、一个资源块(预定频带)中的子载波的数量、多址方案、信号波形等。在LTE小区中,在具有一个预定参数的预定时间长度(例如,子帧)上生成链路信号(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信号)。
[NR帧配置]
图8是图示NR子帧配置的示例的图。在图8所示的示例中,系统带宽是指NR小区的带宽。在NR小区的情况下,在预定时间长度(例如,子帧)中使用一个或多个预定参数。即,在NR小区中,使用一个或多个预定参数在预定时间长度上生成链路信号。当使用多个预定参数时,通过预定方法多路复用通过使用预定参数生成的信号。预定方法包括例如频分复用(FDM)、时分复用(TDM)、码分复用(CDM)和/或空分复用(SDM)。
可以预先指定在NR小区中设置的预定参数的多种类型的组合作为参数集。图9是图示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的示例的图。在图9的示例中,参数是NR小区中的“子载波间距”、分量载波的“最大带宽”、“CP长度类型”、每个子帧的“符号的数量”和每个资源块的“子载波的数量”。参数之一可以是“无线电帧长度”。注意的是,“CP长度类型”是在NR小区中使用的CP长度类型。例如,CP长度类型1与LTE中的普通CP对应,并且CP长度类型2与LTE中的扩展CP对应。可以针对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分别指定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可替代地,可以针对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独立地设置与NR小区中的发送信号相关的参数集。
在图9的示例中,作为参数集0,指定15kHz(子载波间距)、20MHz(最大带宽)、类型1(CP长度类型)、14(符号的数量)、1ms(子帧长度)、10ms(无线电帧长度)和12(子载波的数量)。此外,作为参数集1,指定7.5kHz(子载波间距)、1.4MHz(最大带宽)、类型1(CP长度类型)、70(符号的数量)、10ms(子帧长度)、10ms(无线电帧长度)和24(子载波的数量)。另外,作为参数集2,指定30kHz(子载波间距)、80MHz(最大带宽)、类型1(CP长度类型)、7(符号的数量)、0.25ms(子帧长度)、10ms(无线电帧长度)和6(子载波的数量)。此外,作为参数集3,指定15kHz(子载波间距)、20MHz(最大带宽)、类型2(CP长度类型)、12(符号的数量)、1ms(子帧长度)、10ms(无线电帧长度)和12(子载波的数量)。
图10是图示NR下行链路子帧的示例的图。在图10的示例中,使用参数集1、参数集0和参数集2生成的信号在小区带宽(系统带宽)中经受频分复用(FDM)。
<<3.关于NOMA>>
NR中研究的技术之一是非正交多址访问(NOMA)。这是除正交资源之外还通过使用非正交资源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的技术。
正交资源包括例如时间(例如,子帧、时隙或无线电帧)、频率(例如,分量载波、子载波、子信道或资源块),正交代码等。此外,非正交资源包括例如空间、功率、交织(例如,位交织或符号交织)、数据速率、代码(例如,稀疏代码或散布码本)等。在此,空间包括例如空间流、空间层、空间码本、天线、天线端口等。正交和非正交资源不限于上述示例。在下面的描述中,在一些情况下,使用非正交资源的通信(发送、接收或两者)被称为NOMA通信。
如上所述,本实施例的通信设备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通过使用NOMA通信以便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可以进一步提高频率利用效率。
注意的是,在正交多址访问(OMA)中,例如,使用彼此正交的频率轴和时间轴来发送和接收数据。在这种情况下,频率和时间资源的帧配置由子载波间距判断,并且不能使用超过资源元素的数量的资源。另一方面,在非正交多址访问(NOMA)中,通过向彼此正交的频率轴和时间轴添加非正交轴(例如,交织图案轴、扩展图案轴、加扰图案轴、码本轴、功率轴等)来判定帧配置。
<3-1.使用NOMA进行的数据发送和接收>
图1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图11的示例图示了发送设备在非正交轴上多路复用并发送发送信号的状态。在图11的示例中,在非正交轴上多路复用的所有资源都具有相同的参数集。在此,发送设备是诸如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或终端设备40之类的通信设备。在图11的示例中,一个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多路复用发送信号的两个集合。
注意的是,通过例如终端设备40的控制单元45(例如,连接单元453和发送单元455)控制发送处理单元412来实现以下将描述的NOMA发送处理。可替代地,通过例如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例如,处理单元232和发送单元235)控制发送处理单元212来实现以下描述的发送处理。
发送信号集包括例如通过对在通信设备中生成的全部或部分发送数据执行用于无线电通信的信号处理而生成的信号。即,发送信号集是已经经历了用于无线电通信的信号处理的发送数据(全部或部分发送数据)。在此,发送数据是与一个处理相关的数据,该数据是在通信设备中生成的。例如,发送数据是与在由通信设备执行的各种程序(例如,应用和操作系统)中生成的一个发送作业相关的数据。
注意的是,在本实施例中,发送数据被划分为多条数据。在下面的描述中,将用作发送数据的发送单元(划分单元)的数据称为“发送单元数据”。在此,发送单元数据可以是1个IP分组或1个运输块。不用说,发送单元数据可以是另一个发送单元。发送块是纠错的单位,诸如混合自动重传请求(ARQ)(HARQ)。例如,发送块是运输信道(运输层)中的一块数据。注意的是,发送信号集可以是通过对诸如运输块之类的发送单元数据执行信号处理而生成的信号(发送单元数据)。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发送信号集是其中发送单元数据(诸如运输块)已经经历了用于与OFDM进行无线通信的信号处理的数据。
发送信号集(发送单元数据)可以由多个块或多个元素组成。例如,假设发送信号集是运输块。在这种情况下,发送信号集(发送单元数据)可以由多个资源块或多个资源元素组成。在下面的示例中,假设发送信号集由多个块组成。在图11的示例中,发送信号集D10和D20各自由四个块(例如,资源块)组成。
在图11的示例中,发送设备将对应的多址访问签名(MA签名)应用于发送信号集D10和D20中的每一个。MA签名是与非正交多路复用相关的信息之一。MA签名包括例如交织模式、散布模式、加扰模式、码本、功率分配等。注意的是,MA签名可以简称为模式或索引。例如,MA签名可以是指示如上所述在NOMA发送中使用的模式或索引的标识符,或者可以表示模式本身。在下面的描述中,将MA签名应用于预定的发送信号集可以被称为“使用MA签名的NOMA发送处理”。使用MA签名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是将映射在预定正交资源上的预定发送信号集转换成可以使用由MA签名指示的非正交资源来发送的发送信号集的处理。
在图11的示例中,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的控制单元45)执行将MA签名#0应用于发送信号集D10的NOMA发送处理,并执行将MA签名#1应用于发送信号集D20的NOMA发送处理。MA签名#0和MA签名#1是彼此对应的非正交资源。例如,假设MA签名是功率分配(即,非正交轴是功率轴)。在这种情况下,MA签名#0可以是将预定发送信号集转换成具有小功率(例如,等于或小于第一阈值的功率)的发送信号集的信息。另外,MA签名#1可以是用于将预定发送信号集转换成具有大功率(例如,等于或大于第二阈值的功率,该第二阈值大于第一阈值)的发送信号集的信息。发送设备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上多路复用应用了MA签名的信号。例如,发送设备在相同的正交资源上非正交地多路复用作为NOMA发送处理的结果而生成的发送信号集D11和D21。然后,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的发送单元455)将非正交的电路复用发送信号发送到天线端口。
注意的是,在图11的示例中,发送设备多路复用两个发送信号集。但是,发送设备可以多路复用三个或更多个发送信号集。另外,每个发送信号集可以是到单独的接收设备的发送信号或到同一接收设备的发送信号。在此,接收设备是诸如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或终端设备40之类的通信设备。
此外,在图11的示例中,发送设备将发送信号集与同一参数集多路复用。但是,发送设备可以多路复用具有不同参数集的发送信号集。图12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在图12的示例中,具有不同参数集的两个发送信号集被多路复用。具体而言,在图12的示例中,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的控制单元45)使用分别与发送信号集D10至D30对应的MA签名(MA签名#0和#1)来执行NOMA发送处理。发送信号集D30和D40是具有不同参数集的发送信号集。然后,发送设备在同一正交资源上非正交地多路复用由于NOMA发送处理而生成的发送信号集D11和D31。之后,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的发送单元455)向天线端口发送非正交复用的发送信号。
注意的是,在图11和12的示例中,在发送设备中非正交地多路复用了多个发送信号集。但是,发送信号集可以在用于传播的信道中被非正交复用。图13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在图13的示例中,从不同的天线发送两个发送信号集。发送信号集可以从单独的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和402)发送,或者可以从一个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的不同天线发送。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从不同的发送设备发送了两个发送信号集,但是不用说,可以从一个发送设备发送这两个发送信号集。
在图13的示例中,一个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执行将MA签名#0应用于发送信号集D10的NOMA发送处理。另外,另一个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2)执行将MA签名#1应用于发送信号集D20的NOMA发送处理。MA签名#0和MA签名#1是彼此对应的非正交资源。MA签名包括例如交织模式、散布模式、加扰模式、码本、功率分配、重复等。具有MA签名的发送信号集D11和D21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上发送,并且通过用于传播的信道被多路复用。
另外,在图13的示例中,具有相同参数集的发送信号集被多路复用。但是,要多路复用的发送信号集可以是具有不同参数集的发送信号集。图14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发送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在图14的示例中,具有不同参数集的两个发送信号集被多路复用。具体而言,在图14的示例中,一个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1)执行将MA签名#0应用于发送信号集D10的NOMA发送处理。另一个发送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2)执行将MA签名#1应用于发送信号集D30的NOMA发送处理。发送信号集D10和D30是具有不同参数集的发送信号集。另外,MA签名#0和MA签名#1是彼此对应的非正交资源。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上发送应用了MA签名的发送信号集D11和D31,并通过传播信道进行多路复用。
图15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NOMA接收处理的示例的解释图。注意的是,以下描述的NOMA接收处理是通过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例如,接收单元233和分离单元234)控制接收处理单元211来实现的。可替代地,通过例如终端设备40的控制单元45(例如,接收单元454)控制接收处理单元411来实现以下描述的NOMA接收处理。
如图15中所示,在多个发送信号在相同的频率和时间资源上被多路复用的状态下,接收接收到的信号。接收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1的分离单元234)基于由发送设备使用的MA签名来执行NOMA接收处理(例如,诸如信道均衡或干扰信号抵消器之类的处理),以对多路复用的发送信号集进行解码。因此,接收设备从接收到的信号中提取期望的信号。在图15的示例中,接收设备执行将MA签名#0和MA签名#1应用于接收到的信号的NOMA接收处理,以提取发送信号集D10和D30。注意的是,如果使用相同的MA签名执行多路复用,那么多路复用的信号之间的干扰的影响显著,因此解码变得困难。因此,基站设备20调度由终端设备40等使用的MA签名,以使MA签名不重叠。
如上所述,在NOMA发送中,有必要在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之间共享由发送设备和接收设备应用的MA签名,并且应用MA签名而没有任何重叠。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资源(无线电资源)的概念也包括MA签名。在此,在一些情况下,包括所有频率、时间和MA签名的资源被称为“多址访问资源(MA资源)”。此外,在一些情况下,仅包括频率和时间的资源被称为“多址访问物理资源(MA物理资源)”。
<<4.通信系统的基本操作>>
<4-1.初始连接处理>
接下来,将描述通信系统1的基本操作。首先,将描述初始连接处理。初始连接处理是将终端设备4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已连接状态)的处理。未连接状态包括例如RRC_IDLE和RRC_INACTIVE。RRC_IDLE是终端设备未连接到任何小区(或任何基站设备)的空闲状态,并且也被称为“空闲模式”。此外,RRC_INACTIVE是指示在NR中新定义的非活动状态的无线电连接状态,并且也被称为“非活动模式”。注意的是,未连接状态可以包括闪电模式。连接状态是例如RRC_CONNECTED。RRC_CONNECTED是终端设备连接到任何小区(或任何基站设备)的连接状态,并且也不被称为“连接模式”。
图16是图示初始连接处理的示例的流程图。初始连接处理将在下面参考图16进行描述。例如,当终端设备40被接通时,执行下面将描述的初始连接处理。
首先,在未连接状态下在终端设备40执行小区搜索。本实施例的小区搜索包括检测同步信号的步骤和解码PBCH的步骤。终端设备40的接收单元454检测小区同步信号(步骤S101)。接收单元454基于检测到的同步信号使小区与下行链路同步。在建立下行链路同步之后,接收单元454尝试对PBCH进行解码,并且获取作为系统信息的一部分的主信息块(MIB)(步骤S102)。
系统信息是通知系统信息被发送到的小区中的设置的信息。系统信息包括例如与接入小区相关的信息、与小区选择相关的信息、与其它RAT和其它系统相关的信息等。系统信息包括MIB和系统信息块(SIB)。MIB是接收SIB等所需的物理层的信息,并且是由PBCH通知的具有固定的有效载荷尺寸的信息。MIB包括下行链路系统带宽、系统帧号的一部分、SIB调度信息等。SIB是除MIB之外的系统信息并且由PDSCH通知。
注意的是,系统信息可以被分类为第一系统信息、第二系统信息和第三系统信息。第一系统信息和第二系统信息包括例如与接入小区相关的信息、与其它系统信息的获取相关的信息以及与小区选择相关的信息。在LTE中,MIB中包括的信息是第一系统信息。SIB中的SIB1和SIB2中包括的信息是第二系统信息。其余的系统信息是第三系统信息。
而且在NR中,从NR小区通知系统信息。携带系统信息的物理信道可以在时隙或迷你时隙中被发送。迷你时隙由少于时隙中的符号数量的符号数量定义。通过在迷你时隙中发送携带系统信息的物理信道,可以减少波束扫掠所需的时间并可以减少开销。在NR的情况下,第一系统信息在NR-PBCH中被发送,第二系统信息在与NR-PBCH不同的物理信道中被发送。
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基于MIB(即,第一系统信息)获取第二系统信息(步骤S103)。如上所述,第二系统信息由SIB1和SIB2组成。SIB1是系统信息中除SIB1以外的小区接入规则信息和调度信息。SIB1包括小区接入信息、小区选择信息、最大上行链路发送功率信息、TDD设置信息、系统信息周期、系统信息映射信息、系统信息(SI)窗口长度等。此外,SIB2包括连接禁止信息、小区共用的无线资源设置信息(radioResourceConfigCommon)、上行链路载波信息等。小区共用的无线资源设置信息包括小区共用的物理随机接入信道(PRACH)和随机接入信道(RACH)设置信息。
注意的是,如果获取单元451不能获取建立链路所需的系统信息,那么终端设备40的控制单元45判定禁止接入小区。例如,如果不能获取所有第一系统信息和第二系统信息,那么控制单元45判定禁止接入小区。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45结束初始连接处理。
如果可以获取系统信息,那么控制单元45基于第一系统信息和/或第二系统信息执行随机接入过程(步骤S104)。在一些情况下,随机接入过程被称为“随机接入信道(RACH)过程”或“RA过程”。在随机接入过程完成之后,终端设备40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
<4-2.随机接入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随机接入过程。出于从空闲状态到连接状态(或非活动状态)的“RRC连接设置”、从非活动状态到连接状态的“状态转变请求”等目的而执行随机接入过程。随机接入过程还被用于请求用于上行链路数据发送的资源的“调度请求”和用于调整上行链路同步的“定时提前调整”的目的。此外,在请求尚未发送的系统信息的“按需SI请求”、用于恢复断束连接的“波束恢复”、用于切换连接小区的“移交”等情况下执行随机接入过程。
“RRC连接设置”是当响应于流量的生成等终端设备40连接到基站设备时执行的操作。具体而言,“RRC连接设置”是传递与从基站设备向终端设备40的连接(例如,UE上下文)相关的信息的操作。UE上下文由基站设备指定的预定通信设备标识信息(例如,C-RNTI)管理。当终端设备40完成这个操作时,终端设备40的状态从空闲状态转变为非活动状态或者从空闲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
“状态转变请求”是其中终端设备40响应于流量的生成等而请求从非活动状态到连接状态的状态转变的操作。通过转变为连接状态,终端设备40可以向基站设备发送单播数据和从基站设备接收单播数据。
“调度请求”是其中终端设备40响应于流量的生成等而对上行链路数据发送进行资源请求的操作。在成功接收到这个调度请求之后,基站设备将PUSCH资源指派给通信设备。注意的是,调度请求也是由PUCCH发出的。
“定时提前调整”是调整由传播延迟造成的下行链路和上行链路之间的帧错误的操作。终端设备40在下行链路帧被调整的定时发送PRACH。因此,基站设备可以识别与终端设备40的传播延迟,并且可以通过消息2等向终端设备40指定定时提前值。
“按需SI请求”是当终端设备40由于系统信息等的开销而需要尚未发送的系统信息时请求基站设备发送系统信息的操作。
“波束恢复”是在建立波束之后当由于终端设备40的移动或另一个物体对通信路径的阻塞而引起通信质量降级时请求恢复的操作。在接收到这个请求后,基站设备尝试使用不同的波束连接到终端设备40。
“移交”是由于诸如终端设备40的移动之类的无线电波环境中的转变而将连接从连接的小区(服务小区)切换到与该连接的小区(邻居小区)相邻的小区的操作。当从基站设备20接收到移交命令时,终端设备40对由该移交命令指定的相邻小区进行连接请求。
随机接入过程包括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和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首先将描述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
注意的是,以下将描述的随机接入过程是假设通信系统1支持的RAT是LTE的随机接入过程。但是,以下将描述的随机接入过程也适用于通信系统1支持的RAT是LTE以外的RAT的情况。
[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
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由终端设备40领导的随机接入过程。图17是图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图。如图17中所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四步过程,其开始于随机接入前导从终端设备40的发送。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Msg1)、接收随机接入响应(Msg2)、发送消息(Msg3)和接收竞争解决消息(Msg4)。
首先,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从多个预定的前导码序列中随机选择要使用的前导码序列。然后,连接单元453将包括所选择的前导码序列的消息(Msg1: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到作为连接目的地的基站设备(步骤S201)。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是非地面基站设备或地面基站设备。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连接单元453向其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基站设备20是非地面基站设备。随机接入前导码是在PRACH上发送的。
当接收到随机接入前导码时,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将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响应(Msg2:Random Access Response)发送到终端设备40。这个随机接入响应在例如PDSCH上发送。连接单元453接收从基站设备20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Msg2)(步骤S202)。随机接入响应包括可以由基站设备20接收的一个或多个随机接入前导码,以及与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上行链路(UL)资源(下文中称为“上行链路授权”)。另外,随机接入响应还包括临时小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TC-RNTI),该临时标识符是终端设备40唯一的标识符并且由基站设备20临时指派给终端设备40。
当从基站设备20接收到随机接入响应时,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判定接收到的信息是否包括在步骤S201中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当包括随机接入前导码时,连接单元453从包括在随机接入响应中的上行链路授权中提取与在步骤S201中发送的随机接入前导吗对应的上行链路授权。然后,连接单元453使用由提取的上行链路授权调度的资源来发送UL消息(Msg3:调度的发送)(步骤S203)。消息(Msg3)在PUSCH上被发送。消息(Msg3)包括用于无线电资源控制(RRC)连接请求的RRC消息。此外,消息(Msg3)还包括终端设备40的标识符。
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中,将由终端设备40随机选择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用于该过程。为此,在终端设备40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同时,另一个终端设备40也可以将相同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到基站设备20。因此,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在步骤S203中接收由终端设备40发送的标识符,从而识别出终端设备之间的前导码竞争发生在何处,并且解决该竞争。控制单元23将竞争解决方案(Msg4:竞争解决方案)发送到通过竞争解决方案选择的终端设备40。竞争解决方案(Msg4)包括在步骤S203中由连接单元453发送的标识符。此外,竞争解决方案(Msg4)还包括用于RRC连接设置的RRC消息。连接单元453接收从基站设备20发送的竞争解决消息(Msg4)(步骤S204)。
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将在步骤S203中发送的标识符与在步骤S204中接收的标识符进行比较。如果标识符不匹配,那么连接单元453再次从步骤S201开始执行随机接入过程。如果标识符匹配,那么连接单元453执行RRC连接操作以从空闲状态(RRC_IDLE)转变为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连接单元453在后续的通信中将在步骤S202中获取的TC-RNTI用作小区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C-RNTI)。在转变为连接状态之后,连接单元453将指示RRC连接建立完成的RRC消息发送到基站设备。指示RRC连接设置完成的消息也被称为“消息5”。这一系列操作使得终端设备40能够连接到基站设备20。
注意的是,图17中所示的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四步随机接入过程。但是,通信系统1还可以支持两步随机接入过程作为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例如,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和在步骤S203中指示的消息(Msg3)。然后,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发送随机接入响应(Msg2)和竞争解决方案(Msg4)作为响应。由于随机接入过程以两个步骤完成,因此终端设备40可以快速连接到基站设备20。
[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
接下来,将描述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由基站设备领导的随机接入过程。图18是图示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的图。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是三步过程,其开始于从基站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分配。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包括以下步骤:接收随机接入前导码指派(Msg0)、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Msg1)和接收随机接入响应(Msg2)。在下面对随机接入过程的描述中,假设基站设备20是非地面基站设备,但是基站设备可以是地面基站设备。
在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中,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随机地选择前导码序列。但是,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中,基站设备20向终端设备40指派单独的随机接入前导码。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从基站设备20接收随机接入前导码分配(Msg0:RA前导码指派)(步骤S301)。
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通过使用在步骤S301中指派的随机接入前导码来执行对基站设备20的随机接入。即,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在PRACH上将指派的随机接入前导码(Msg1:随机接入前导码)发送给基站设备20(步骤S302)。
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从终端设备40接收随机接入前导码(Msg1)。然后,控制单元23将对随机接入前导码的随机接入响应(Msg2)发送到终端设备40(步骤S303)。随机接入响应包括例如与接收到的随机接入前导码对应的上行链路许可的信息。当接收到随机接入响应(Msg2)时,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执行从空闲状态(RRC_IDLE)转变为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的RRC连接操作。
如上所述,由于基站设备在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中调度随机接入前导码,因此前导码冲突不大可能发生。
[NR随机接入过程的细节]
上面已经描述了假设通信系统1支持的RAT是LTE的随机接入过程。注意的是,以上随机接入过程也可以应用于除LTE之外的RAT。下面将详细描述假设通信系统1支持的RAT是NR的随机接入过程。注意的是,在以下描述中,将详细描述与图17或图18中所示的Msg1至Msg4相关的四个步骤中的每个步骤。用于Msg1的步骤与图17中所示的步骤S201和图18中所示的步骤S302对应。用于Msg2的步骤与图17中所示的步骤S202和图18中所示的步骤S303对应。用于Msg3的步骤与图17中所示的步骤S203对应。用于Msg4的步骤与图17中所示的步骤S204对应。
[NR随机接入前导码(Msg1)]
在NR中,PRACH被称为“NR物理随机接入信道(NR-PRACH)”。NR-PRACH配置有Zadoff-Chu序列或M序列。在NR中,多个前导码格式被定义为NR-PRACH格式。前导码格式由以下参数的组合定义:诸如PRACH子载波间距、发送带宽、序列长度、用于发送的符号的数量、发送重复的数量、循环前缀(CP)长度和保护周期长度。注意的是,在以些情况下,根据前导码格式来指定用于发送NR-PRACH的序列的类型(Zadoff-Chu序列或M序列)。NR-PRACH前导码序列的类型被编号。前导码序列的类型的编号被称为“前导码索引”。
在NR中,使用系统信息在空闲状态下在终端设备40上执行与NR-PRACH相关的设置。另外,与NR-PRACH相关的设置是通过专用RRC信令在连接状态下在终端设备40上执行的。
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使用可以由NR-PRACH发送的物理资源(NR-PRACH时机)发送NR-PRACH。物理资源由NR-PRACH的设置指定。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选择物理资源之一并发送NR-PRACH。另外,当终端设备40处于连接状态时,连接单元453使用NR-PRACH资源来发送NR-PRACH。NR-PRACH资源是NR-PRACH前导码及其物理资源的组合。基站设备20可以将NR-PRACH资源指定给终端设备40。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是非地面基站设备或地面基站设备。在以下对NR随机接入过程的描述中,假设基站设备20是非地面基站设备。
注意的是,当随机接入过程失败时,也发送NR-PRACH。当重传NR-PRACH时,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在从退避值(退避指示符BI)计算出的等待时段内等待发送NR-PRACH。注意的是,退避值可以根据终端设备40的终端类别和所生成的流量的优先级而不同。在这种情况下,通知多个退避值,并且终端设备40根据优先级选择要使用的退避值。另外,当重传NR-PRACH时,连接单元453与初始发送相比增加了NR-PRACH的发送功率。这个过程被称为“功率斜坡”。
[NR随机接入响应(Msg2)]
NR随机接入响应是在NR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NR-PDSCH)上发送的。包括随机接入响应的NR-PDSCH由NR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NR-PDCCH)调度,其中循环冗余校验(CRC)被RA-RNTI加扰。NR-PDCCH在公共控制子带中被发送。NR-PDCCH位于公共搜索空间(CSS)中。注意的是,基于与随机接入响应对应的NR-PRACH的发送资源来判定随机接入无线电网络临时标识符(RA-RNTI)的值。NR-PRACH的发送资源包括例如时间资源(时隙或子帧)和频率资源(资源块)。注意的是,NR-PDCCH可以位于与与随机接入响应链接的NR-PRACH对应的搜索空间中。具体而言,与NR-PRACH前导码和/或向其发送NR-PRACH的物理资源相关联地设置NR-PDCCH所处的搜索空间。与前导码索引和/或物理资源的索引相关联地设置NR-PDCCH所处的搜索空间。NR-PDCCH包括NR同步信号(NR-SS)和准共址(QCL)。
NR随机接入响应是介质访问控制(MAC)信息。NR随机接入响应至少包括用于发送NR消息3的上行链路授权、用于调整上行链路帧同步的定时提前值以及TC-RNTI值。此外,NR随机接入响应还包括用于发送与随机接入响应对应的NR-PRACH的PRACH索引。NR随机接入响应还包括用于等待发送PRACH的退避信息。
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在NR-PDSCH上发送随机接入响应。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基于包括在随机接入响应中的信息来判定是否已经成功地发送了随机接入前导码。当判定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失败时,连接单元453根据随机接入响应中包括的信息来执行发送NR消息3(Msg3)的处理。另一方面,当随机接入前导码的发送失败时,连接单元453判定随机接入过程失败并且重传NR-PRACH。
注意的是,NR随机接入响应可以包括用于发送NR消息3(Msg3)的多个上行链路授权。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可以从多个上行链路授权中选择一个资源来发送消息3(Msg3)。因此,在不同的终端设备40接收到相同的NR随机接入响应的情况下,有可能减少NR消息3(Msg3)发送的冲突。因此,通信系统1可以提供更稳定的随机接入过程。
[NR消息3(Msg3)]
NR消息3(Msg3)是在NR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NR-PUSCH)上发送的。使用由随机接入响应指定的资源来发送NR-PUSCH。NR消息3包括RRC连接请求消息。NR-PUSCH的格式由系统信息中包括的参数指定。例如,参数判定将正交频分多路复用(OFDM)和离散傅立叶变换扩展OFDM(DFT-s-OFDM)中的哪一个用作NR-PUSCH格式。
当正常接收到NR消息3时,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转移到发送竞争解决方案(Msg4)的处理。另一方面,如果不能正常接收NR消息3,那么控制单元23尝试在至少预定时间段内再次接收NR消息3。作为示例,控制单元23指示终端设备40重传消息3。在这种情况下,控制单元23在从指示了消息3的发送的资源中预定数量的时隙(或子帧或无线电帧)之后通过使用下行链路资源来发送用于重传消息3的指令。
消息3的重传和发送资源的指定的示例包括通过重传随机接入响应的指令。包括要重传的随机接入响应的NR-PDSCH由NR-PDCCH调度,在该NR-PDCCH中,CRC被RA-RNTI加扰。与初始发送中使用的RA-RNTI值相同的值被用作RA-RNTI值。即,基于与随机接入响应对应的NR-PRACH发送资源来判定RA-RNTI值。可替代地,除了NR-PRACH发送资源之外,还基于识别初始发送和重传的信息来判定RA-RNTI值。NR-PDCCH位于公共搜索空间(CSS)中。
可替代地,包括要重传的随机接入响应的NR-PDSCH由NR-PDCCH调度,其中CRC被初始发送中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中包括的TC-RNTI或C-RNTI加扰。
消息3和发送资源的重传的指令的另一个示例包括由NR-PDCCH用于指示消息3的重传的指令。NR-PDCCH是上行链路授权。NR-PDCCH的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指定用于重传消息3的资源。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基于上行链路授权的指令来重传消息3。
不能正常接收NR消息3之后的处理的具体示例包括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尝试接收具有预先指定的重传资源的消息3的情况。如果在预定时间段内发送消息3之后没有从基站设备20发送竞争解决方案,那么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通过使用预先指定的重传资源来发送包括消息3的NR-PUSCH。
可替代地,当接收到预先指定的对消息3的否定确认(NACK)时,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通过使用与否定确认对应的重传资源来发送包括消息3的NR-PUSCH。例如,在系统信息或随机接入响应中包括“预先指定的重传资源”的信息。
注意的是,如果NR消息3的重传次数超过预定次数,或者如果在预定时间段内未成功接收到NR竞争解决方案,那么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判定随机接入过程失败并且执行重传NR-PRACH的处理。注意的是,用于重传NR消息3的终端设备40的发送波束可以与用于初始发送消息3的终端设备40的发送波束不同。注意的是,如果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能接收到NR竞争解决方案或消息3的重传指令,那么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判定随机接入过程失败并且执行重传NR-PRACH的处理。预定时间段由例如系统信息设置。
[NR竞争解决方案(Msg4)]
NR竞争解决方案在NR-PDSCH上被发送。包括竞争解决方案的NR-PDSCH由其中CRC被TC-RNTI或C-RNTI加扰的NR-PDCCH调度。NR-PDCCH在共用的控制子带中被发送。NR-PDCCH位于特定与用户装备的搜索空间(USS)中。注意的是,NR-PDCCH可以位于CSS中。
当正常接收到包括竞争解决方案的NR-PDSCH时,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向基站设备20发送确认(ACK)。此后,终端设备40判定随机接入过程已经成功,并且转移到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另一方面,当从终端设备40接收到对NR-PDSCH的否定确认(NACK)时,或者当没有来自终端设备40的响应时,基站设备20的控制单元23重传包括竞争解决方案的NR-PDSCH。如果在预定时间段内不能接收到NR竞争解决方案(Msg4),那么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判定随机接入过程失败并且重传随机接入前导码(Msg1)。
<4-3.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
接下来,将描述从终端设备40到基站设备20的数据发送(上行链路)。上行链路数据发送被分类为“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和“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首先将描述从终端设备40到基站设备20的数据发送(上行链路)。上行链路数据发送被分类为“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和“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首先将描述“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
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是终端设备40从基站设备20接收动态资源分配(授权)并发送数据的处理。图19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的示例的序列图。在下文中,将参考图19描述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例如,当终端设备40处于与基站设备20的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时,执行以下描述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
首先,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在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NOMA支持信息。NOMA支持信息是指示终端设备40是否支持NOMA的信息(例如,终端设备40是否可以执行NOMA发送处理)。NOMA支持信息可以包括可用于终端设备40的非正交资源的信息。
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获取发送数据(步骤S401)。例如,获取单元451获取作为由终端设备40中的各种程序向另一个终端设备发送的数据而生成的数据作为发送数据。然后,发送单元455将资源指派请求发送到基站设备20(步骤S402)。
基站设备20的接收单元233从终端设备40接收资源指派请求。然后,基站设备20的处理单元232判定要指派给终端设备40的MA资源。接下来,基站设备20的发送单元235将指派给终端设备40的MA资源的信息(MA资源信息)发送给终端设备40(步骤S403)。
终端设备40的接收单元454从基站设备20接收MA资源信息,并且将该MA资源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42中。终端设备40基于MA资源信息对发送单位数据执行NOMA发送处理(步骤S404)。
当完成了NOMA发送处理时,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将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数据发送到基站设备20(步骤S405)。
基站设备20的接收单元233从终端设备40接收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数据。从终端设备40接收的数据是多路复用的数据,该数据与另一个终端设备40发送的数据非正交多路复用。为了从多路复用的数据中提取由终端设备40发送的数据,基站设备20然后对多路复用的数据执行NOMA接收处理(步骤S406)。
例如,基站设备20的获取单元231从存储单元22获取由终端设备40使用的NOMA发送处理的信息。然后,基站设备20的分离单元234基于由获取单元231获取的NOMA发送处理的信息将从终端设备40发送的数据与多路复用的数据分离。
当分离完成时,基站设备20的发送单元235向终端设备40发送响应数据(例如,确认)(步骤S407)。当响应数据的发送完成时,通信系统1结束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
<4-4.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
接下来,将描述“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是使用配置的授权发送将数据从终端设备40发送到基站设备20的处理。在此,配置的授权发送是指,在不从其它通信设备接收动态资源分配(授权)的情况下,通信设备使用预先由另一个通信设备指定的可用频率和时间资源中的适当资源来进行发送。即,配置的授权发送意味着在不将授权包括在DCI中的情况下发送数据。配置的授权发送也被称为“无授权的数据发送”、“无授权”、“半持久调度”等。
在配置的授权发送的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预先指定可以由终端设备40选择的频率和时间资源的候选。这个操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终端设备40的功率节省和低延迟通信的目的而减少信令开销。在基于授权的发送和接收处理中,基站设备20将在上行链路或侧链路中使用的资源通知给终端设备40。因此,终端设备40可以执行通信而没有与另一个终端设备40的任何资源竞争。但是,由于该通知,这个方法造成信令开销。
将使用图19的序列给出具体描述。在图19的示例中,当生成数据时(步骤S401),终端设备40向基站设备20发出资源指派请求(步骤S402)。基站设备20响应于资源指派请求而将资源指派给终端设备40(步骤S403)。终端设备40使用由基站设备20指派的资源来发送数据(步骤S405)。在图19的示例中,在步骤S402和步骤S403中生成信令开销。
在图19的示例中,配置的授权发送可以消除步骤S402和S403的处理。因此,考虑到下一代通信所需的功率节省和低延迟通信,没有任何资源指派通知的配置的授权发送被认为是有前途的技术候选。用于配置的授权发送的发送资源可以从所有可用频带中选择,或者可以从由基站设备20预先指定的资源中选择。
图20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的示例的序列图。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0描述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例如,当终端设备40处于与基站设备20的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时,执行以下描述的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
当终端设备40变为连接状态时,基站设备20的处理单元232判定要指派给终端设备40的MA资源。然后,基站设备20的发送单元235将指派给终端设备40的MA资源的信息(MA资源信息)发送到终端设备40(步骤S501)。
终端设备40的接收单元454从基站设备20接收MA资源信息,并将该MA资源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获取生成的发送数据(步骤S502)。例如,获取单元451获取作为由终端设备40中的各种程序向另一个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而生成的数据作为发送数据。
然后,终端设备40的控制单元45基于存储在存储单元22中的MA资源信息对发送单元数据执行NOMA发送处理(步骤S503)。当NOMA发送处理完成时,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将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数据发送到基站设备20(步骤S504)。
基站设备20的接收单元233从终端设备40接收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数据。从终端设备40接收的数据是多路复用的数据,该数据与由另一个终端设备40发送的数据非正交多路复用。为了从多路多路复用的数据中提取由终端设备40发送的数据,基站设备20然后对多路复用的数据执行NOMA接收处理(步骤S505)。例如,基站设备20的获取单元231获取由终端设备40使用的NOMA发送处理的信息。然后,基站设备20的分离单元234基于由获取单元231获取的NOMA发送处理的信息将从终端设备40发送的数据与多路复用数据分离。
当分离完成时,基站设备20的发送单元235向终端设备40发送响应数据(例如,确认)(步骤S506)。当响应数据的发送完成时,通信系统1结束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
<4-5.发送和接收处理(下行链路)>
接下来,将描述从基站设备20到终端设备40的数据发送(下行链路)。图21是图示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发送和接收处理(下行链路)的示例的序列图。图21图示了一个示例,其中基站设备20以非正交多路复用的方式向两个终端设备40发送数据。在下文中,将参考图21描述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例如,当两个终端设备40处于与基站设备20的连接状态(RRC_CONNECTED)时,执行下面描述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在下面的描述中,两个终端设备40被简称为“终端设备40”。
首先,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在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NOMA支持信息(步骤S601a和步骤S601b)。
基站设备20的接收单元233从终端设备40接收支持信息。基站设备20的获取单元231获取要发送到两个终端设备40中的每一个的发送数据(步骤S602)。例如,获取单元231获取作为由基站设备20中的各种程序向另一个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而生成的数据作为发送数据。
然后,基站设备20的处理单元232对发送单元数据执行NOMA发送处理(步骤S603)。当NOMA发送处理完成时,基站设备20的发送单元235将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多条数据发送到终端设备40(步骤S604a和步骤S604b)。在这种情况下,发送单元235可以对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多个数据进行非正交多路复用并发送结果数据,或者从不同的天线发送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多条数据并在发送信道中对数据进行多路复用。
终端设备40的接收单元454从基站设备20接收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数据。从基站设备20接收到的数据是多路复用的数据,其中经受了NOMA发送处理的多条数据被非正交多路复用。为了从多路复用的数据中提取发送到终端设备40的数据,终端设备40然后对多路复用的数据执行NOMA接收处理(步骤S605a和步骤S605b)。例如,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获取由基站设备20使用的NOMA发送处理的信息(例如,MA签名信息)。然后,终端设备40的分离单元456基于由获取单元451获取的NOMA发送处理的信息,从多路复用的数据中分离发送到终端设备40的数据。
当分离完成时,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向基站设备20发送响应数据(例如,确认)(步骤S606a和步骤S606b)。当响应数据的发送完成时,通信系统1结束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
<5.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
通常,终端设备40执行预定连接过程(例如,诸如随机接入过程之类的初始连接过程),使得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未连接状态包括例如空闲状态、非活动状态、闪电模式等。预定连接状态不限于RRC_CONNECTED,并且可以是另一个连接状态。在下文中,预定连接状态被简称为“连接状态”。在此,初始连接过程(预定连接过程)可以是基于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或基于非竞争的随机接入过程。
但是,本实施例的终端设备40(通信设备)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将用户数据发送到基站设备20(另一个通信设备)。注意的是,上述的发送和接收处理(配置的授权)是在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处理,并且与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不同。
由于允许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因此与初始连接过程(预定连接过程)相关的信令显著减少。因此,在整个系统中实现了高发送效率。此外,还实现了低延迟和低功耗。
注意的是,作为本实施例的用例,例如,可以假设在不转变为连接模式的情况下发送数据的MTC用例或低延迟用例。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
<5-1.资源指派>
在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之前,基站设备20可以将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无线电资源指派给终端设备40。
在下面的描述中,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无线电资源被称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的指派可以从基站设备20通知给终端设备40。
在下面的描述中,从一个通信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通知另一个通信设备(终端设备40)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信息被称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在此,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更具体而言,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供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的信息。稍后将在<5-2.信令>中详细描述通知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的方法。
例如,以下(A1)至(A4)可以被假设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
(A1)专用于终端设备40的无线电资源
(A2)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
(A3)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
(A4)用于补充上行链路(SUL)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
在下文中,将描述(A1)至(A4)中的每一个。
(A1)专用于终端设备40的无线电资源
首先,将专用于终端设备40的无线电资源假设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将专用带宽部分(BWP)指派给终端设备40。可替代地,基站设备20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将专用资源池指派给终端设备40。可替代地,基站设备20可以通过使用配置的授权(类型1)将未连接状态下的专用资源指派给终端设备40。此外,基站设备20可以将专用无线电资源任意地指派给终端设备40。不用说,终端设备40可以使用从由另一个通信设备预先指定的可用频率和时间资源中选择的无线电资源作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而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无关。
(A2)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
另外,将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假设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是例如随机接入信道(RACH)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将用于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的时频资源的全部或部分指派给终端设备40作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重用RACH资源的特定时间(帧、子帧、时隙或符号)。可替代地,基站设备20可以重用特定频率资源(RB)。不用说,终端设备40本身可以选择RACH资源的全部或部分作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而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无关。
(A3)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
另外,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被假设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可以是例如侧链路广播信道或下行链路广播信道。不用说,终端设备40可以选择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作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而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无关。
(A4)用于补充上行链路(SUL)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
另外,用于SUL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被假设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用于SUL的无线电资源是NR中新引入的上行链路的专用频带。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40可以选择用于SUL的无线电资源的全部或部分作为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而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无关。
注意的是,以上(A1)至(A4)仅仅是示例,并且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不限于上述资源。例如,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可以是非正交资源。可替代地,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可以是在现有正交资源的非正交轴上的资源。通过将非正交轴上的资源用作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资源,终端设备40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而不影响使用现有正交资源的通信(OMA通信)。例如,由于处于未连接状态的终端设备40在现有正交资源上以少量功率发送用户数据,因此终端设备40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而不影响使用现有正交资源的通信(例如,使用彼此正交的频率轴和时间轴来发送和接收具有大功率数据的数据)。
<5-2.信令>
接下来,将描述用于从基站设备20到终端设备40的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的通知。
[通知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的方法]
基站设备20可以将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分别发送到每个终端设备40,或者可以执行广播发送。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发送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作为系统信息的一部分。系统信息包括例如MIB或SIB。
[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的更新]
基站设备20可以更新由终端设备40保持的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使用预定控制信道或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发送的信道向终端设备40发送要被更新的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
注意的是,预定控制信道可以是用于广播的信道或用于RRC消息的信道。即,基站设备20可以通过广播通信或通过RRC信令来通知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
可替代地,预定控制信道可以是用于寻呼的信道。即,基站设备20可以通过寻呼来通知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
[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的具体示例]
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可以包括用于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的通信参数信息。作为通信参数信息,例如,假设以下信息(B1)至(B10)。
(B1)时频资源信息
(B2)跳频信息
(B3)调制和编码方案(MCS)信息
(B4)重复发送次数信息
(B5)反复版本信息
(B6)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流程信息
(B7)发送功率信息
(B8)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息
(B9)预编码信息
(B10)发送代码信息
在此,(B1)中的时频资源信息是终端设备40用来发送用户数据的无线电资源的信息。例如,时频资源信息是指示使用哪个资源块的信息。
另外,(B2)中的跳频信息是终端设备40用于跳频的信息。
另外,(B3)中的MCS信息是调制方案和编码率的组合的信息。例如,MCS信息是指示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使用哪个MCS的信息。
另外,(B4)中的重复发送次数信息是与重复次数相关的信息。例如,重复发送次数信息是指示当执行重复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终端设备40重复发送相同数据多少次的信息。
而且,(B5)中的反复余版本信息是反复版本的信息。例如,反复版本信息是指示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使用哪个反复版本(RV)的信息。
另外,(B6)中的HARQ处理信息是HARQ处理的信息。例如,HARQ处理信息是指示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使用哪个HARQ处理的信息(例如,HARQ处理编号)。
(B7)中的发送功率信息是用于数据发送的功率的信息。例如,发送功率信息是指示终端设备40如何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设置发送功率的信息。
(B8)中的DMRS信息是DMRS的信息。例如,DMRS信息是由终端设备40发送的上行链路解调参考信号的信息。
(B9)中的预编码信息是预编码的信息。例如,预编码信息是指示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使用哪个预编码矩阵指示符(PMI)的信息。
(B10)中的发送代码信息是发送代码的信息。例如,发送大妈信息是指示正交代码或非正交代码(诸如MA签名)的信息。
注意的是,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不限于上述信息(B1)至(B10)。例如,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可以是以下信息(C1)至(C2)。
(C1)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
(C2)RACH配置信息
在此,与(C1)中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是与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终端设备40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相关的信息。
(C2)中的RACH配置信息是当终端设备40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时应用的RACH配置的信息。
[显式通知和隐式通知]
注意的是,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终端设备40可以显式地或隐式地向基站设备20通知关于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的判定结果。
在此,判定结果的显式通知意味着将指示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的信息显式地(直接)通知给基站设备20。
此外,判定结果的隐式通知意味着通过将用于判定的信息通知给基站设备20来通知判定结果。例如,终端设备40可以通过向基站设备20通知缓冲器状态报告(BSR)来隐式地通知判定结果。BSR是用于在UE中生成上行链路数据时向基站报告从用户装备(UE)生成的数据量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当BSR值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时,基站设备20可以将这种状态判定为转变为连接状态的判定结果,并且当BSR值小于预定值时,基站设备20可以将这种状态判定为维持未连接状态的判定结果。
<5-3.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
接下来,将描述与在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相关的发送处理。首先,在本节<5-3>中描述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接下来,将在<5-4>至<5-9>中描述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
在下面的描述中,假设在终端设备40(通信设备)和基站设备20(另一个通信设备)之间执行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即,假设用户数据在未连接状态下从终端设备40发送到基站设备20。注意的是,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执行主体不限于终端设备40和基站设备20。
例如,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40和中继设备3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将用户数据从终端设备40发送到中继设备30。可替代地,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执行主体可以是中继设备30和基站设备2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将用户数据从中继设备30发送到基站设备20。可替代地,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终端设备40和另一个终端设备40。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在未连接状态下将用户数据从终端设备40发送到另一个终端设备40。
以下描述中的“终端设备40”可以适当地替换为“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等。另外,以下描述中的“基站设备20”可以适当地替换为“中继设备30”、“终端设备40”等。此外,以下描述的“获取单元451”、“判定单元452”、“连接单元453”、“接收单元454”或“发送单元455”可以适当地替换为控制单元23和34等。
如上所述,终端设备40执行预定连接过程(例如,诸如随机接入过程之类的初始连接过程),使得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可以从未连接状态转变到连接状态。
[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的获取]
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获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的预定信息。获取单元451可以从基站设备20获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获取单元451可以经由中继设备30接收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或者可以通过侧链路通信从另一个终端设备40接收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不用说,获取单元451可以直接从基站设备20接收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获取单元451可以将接收到的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存储在存储单元42中。注意的是,如果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已经存储在存储单元42中,那么终端设备40可以从存储单元42获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
[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
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基于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的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即,终端设备40执行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处理。例如,终端设备40使用存储在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中的通信参数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如果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包括无线电资源的信息,那么发送单元455使用无线电资源来发送用户数据。
因此,终端设备40可以在不执行初始连接处理的情况下发送数据。因此,终端设备40可以减少信令并且以高发送效率来发送数据。
[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的判定]
终端设备40的判定单元452判定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如果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包括(C1)中的“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那么判定单元452可以基于“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判定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
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在终端设备40的判定之前进行判定。例如,基站设备20基于从终端设备40通知的BSR来判定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终端设备4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例如,当由终端设备40通知的BSR值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时,基站设备20判定为无线电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而当BSR值小于预定阈值时,基站设备20判定维持未连接状态。然后,基站设备20将判定结果“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通知给终端设备40。
另外,判定单元452可以基于基站设备20是否请求重传用户数据来判定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例如,如果基站设备20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不请求重传用户数据(例如,如果重传请求信息是ACK),那么判定单元452可以判定即使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仍维持在未连接状态。可替代地,如果基站设备20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请求用户数据的重传(例如,如果重传请求信息是NACK),那么判定单元452可以判定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因此,如果不做出重传请求,那么可以在不执行初始连接过程(预定连接过程)的情况下以低延迟执行通信,另一方面,如果做出重传请求,那么基站设备20可以在建立上行链路的状态下可靠地发送用户数据。
在此,重传请求信息是重传请求的信息,并且包括例如HARQ反馈。重传请求信息不仅包括在接收(纠错)失败并请求重传时发送的NACK(否定确认),还包括在接收成功时发送的ACK(确认)。
注意的是,不管重传请求信息(例如,HARQ反馈)是ACK还是NACK,判定单元452都可以判定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
不用说,判定单元452可以判定即使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也维持在未连接状态,而不管重传请求信息(例如,HARQ反馈)是ACK还是NACK。
注意的是,判定单元452可以判定在使用上述方法以外的方法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
例如,当要发送到基站设备20的数据量大于预定量时,判定单元452可以判定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另外,当要发送到基站设备20的数据量小于预定量时,判定单元452可以判定维持未连接状态。例如,当BSR值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时,判定单元452判定无线电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而当BSR值小于预定阈值时,判定单元452判定维持未连接状态。当要发送的数据量大时,很可能在未连接状态下难以在发送中获得无线电资源,因此需要随时间多次发送数据,这不一定是高效的。因此,根据要发送的用户数据量,通过适当地执行连接状态下的发送和非连接状态下的发送,可以实现高效的发送。
注意的是,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可以将判定结果通知给基站设备20。在这种情况下,发送单元455可以如<5-2.信令>中所述显式地或隐式地通知判定结果。如果发送单元455隐式地通知判定结果,那么终端设备40和基站设备20可以预先共享指示哪个信息用于判定的信息。例如,如果基于BSR值判定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那么终端设备40和基站设备20共享用于判定的信息是BSR的信息和用于判定的阈值。在这种情况下,当由终端设备40通知的BSR值等于或高于预定阈值时,基站设备20可以激昂这种状态判定为转变为连接状态的判定结果,并且当BSR值小于预定阈值时,基站设备20可以将这种状态判定为维持未连接状态的判定结果。
注意的是,判定单元452可以判定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或者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前无线电连接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
[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
当判定单元452判定终端设备40转变为连接状态时,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执行初始连接过程(预定连接过程)以将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初始连接过程是例如<4-1.初始连接过程>中描述的随机接入过程。由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使无线电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因此可以减少开始用户数据的后续发送之前的时间。
注意的是,当终端设备40转变为连接状态时,基站设备20可以操作,就好像基站设备20已经接收到初始连接处理的消息1(Msg1:随机接入前导码)一样。例如,基站设备20可以从消息2(Msg2:随机接入响应)的发送执行初始连接处理。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将普通初始连接处理的配置作为初始连接处理的配置来应用。可替代地,基站设备20可以应用专用于终端设备40的配置信息,该配置信息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之后转变为连接状态。
基站设备20可以将与初始连接过程相关的信息添加到重传请求信息(例如,HARQ反馈)。即,从基站设备20发送的重传请求信息可以包括与初始连接过程(例如,随机接入过程)相关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重传请求信息可以是ACK(确认)或NACK(否定确认)。与初始连接过程相关的信息可以是例如初始连接过程的消息2的信息。
然后,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终端设备40的连接单元453通过使用包括在重传请求信息中的信息从初始连接过程的中间执行该过程。例如,当消息2的信息被添加到重传请求信息时,连接单元453可以从消息3的发送(Msg3:调度的发送)执行初始连接过程。在这种情况下,连接单元453可以发送或者可以不发送竞争解决方案消息(Msg4)。这减少了初始连接过程中的步骤数量,因此减少了信令。因此,实现了高发送效率。而且,即使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第一用户数据之后,也可以在建立上行链路的状态下连续发送用户数据而没有太多延迟。
[不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
另一方面,当判定单元452判定终端设备4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未转变为连接状态时,终端设备40将无线电连接状态维持在未连接状态。由于维持了未连接状态,因此终端设备40可以立即转移为待机状态。因此,抑制了功耗。
另外,当基站设备20从终端设备40接收到用户数据时,基站设备20可以向终端设备40发送诸如HARQ反馈之类的重传请求信息。注意的是,当重传请求信息是ACK(确认)时,基站设备20可以将终端标识信息(例如,C-RNTI等)添加到重传请求信息。另外,当重传请求信息是NACK(否定确认)时,基站设备20可以将初始连接过程的消息2(Msg2:随机接入响应)的信息添加到重传请求信息。当无线电连接状态需要转变为连接状态时,可以在短时间内完成初始连接过程。
注意的是,当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接收到ACK作为重传请求信息时,不必重传用户数据,因此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维持在未连接状态,而无需执行诸如重传之类的处理。另外,当发送单元455接收到NACK作为重传请求信息时,发送单元455可以在维持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为非连接状态的同时重传用户数据。在这种情况下,发送单元455可以重传用户数据,直到接收到ACK或者达到最大重传次数为止。
注意的是,即使发送单元455接收到NACK作为重传请求信息,发送单元455也不一定必须执行重传。不用说,当发送单元455接收到NACK作为重传请求信息时,发送单元455可以执行重传。注意的是,在终端设备40即使用户数据被重传预设次数也不能接收到ACK的情况下,终端设备40可以将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
上面已经描述了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下面将描述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在本实施例中描述了六个序列示例(1)至(6)。
<5-4.序列示例(1)>
图22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1)的图。图22图示了其中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维持未连接状态的示例。在终端设备40未连接到基站设备20的状态下执行以下描述的处理。
基站设备2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从属终端设备40发送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广播信号(MIB、SIB等)(步骤S701)。当接收到这些信号时,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且提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步骤S702)。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然后,发送单元455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703)。
基站设备20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ACK/NACK等)(步骤S704)。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基站设备20不一定必须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
在终端设备40中,判定单元452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或接收到的重传请求信息来判定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705)。注意的是,图22图示了判定单元452判定状态未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因此,终端设备40维持未连接状态(步骤S706),并且一系列处理结束。
<5-5.序列示例(2)>
图23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2)的图。图23图示了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终端设备40转变为连接状态的示例。在终端设备40未连接到基站设备20的状态下执行以下描述的处理。
基站设备2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从属终端设备40发送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广播信号(MIB、SIB等)(步骤S801)。当接收到这些信号时,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且提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步骤S802)。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然后,发送单元455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803)。
基站设备20向终端设备40发送初始连接过程的随机接入响应和重传请求信息(诸如确认或否定确认)(步骤S704)。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基站设备20不一定必须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
在终端设备40中,判定单元452基于接收到的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随机接入响应的信息或重传请求信息来判定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805)。注意的是,图23图示了判定单元452判定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40向基站设备20发送初始连接过程的消息3(步骤S806)。然后,基站设备20向终端设备40发送初始连接过程的竞争解决方案(消息4)(步骤S807)。之后,终端设备40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808),并且一系列处理结束。
<5-6.序列示例(3)>
图24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3)的图。图24示出了一个示例,其中终端设备4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之后,通过使用BSR的隐式通知来维持未连接状态。在终端设备40未连接到基站设备20的状态下执行以下将描述的处理。
基站设备2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从属终端设备40发送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广播信号(MIB、SIB等)(步骤S901)。当接收到这些信号时,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且提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步骤S902)。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发送单元455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和BSR(步骤S903)。
基站设备20和终端设备40基于BSR值来判定终端设备40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904和S905)。另外,基站设备20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诸如确认或否定确认)(步骤S906)。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基站设备20不一定必须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
注意的是,图24图示了基站设备20和终端设备40判定状态未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因此,终端设备40维持未连接状态(步骤S907),并且一系列处理结束。
<5-7.序列示例(4)>
图25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4)的图。图25图示了一个示例,其中,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之后,通过使用BSR的隐式通知将终端设备40转变为连接状态。在终端设备40未连接到基站设备20的状态下执行以下描述的处理。
基站设备2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从属终端设备40发送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广播信号(MIB,SIB等)(步骤S1001)。当接收到这些信号时,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提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步骤S1002)。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发送单元455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来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和BSR(步骤S1003)。
基站设备20和终端设备40基于BSR值来判定终端设备40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1004、S1005)。另外,基站设备20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ACK/NACK等)和初始连接处理的消息2(步骤S1006)。注意的是,如上所述,基站设备20不一定必须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
注意的是,图25图示了基站设备20和终端设备40判定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40向基站设备20发送初始连接处理的消息3(步骤S1007)。然后,基站设备20向终端设备40发送初始连接处理的竞争解决方案(消息4)(步骤S1008)。之后,终端设备40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1009),并且一系列处理结束。
<5-8.序列示例(5)>
图26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5)的图。图26图示了从属于基站设备20的终端设备40之间(覆盖范围内)的通信(侧链路)的示例。在终端设备40未连接到基站设备20的状态下执行以下描述的处理。
基站设备20在未连接状态下向每个从属终端设备40发送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广播信号(MIB、SIB等)(步骤S1101)。当接收到这些信号时,每个终端设备40的获取单元451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且提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步骤S1102)。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然后,发送单元455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向另一个终端设备40发送用户数据(步骤S1103)。
当接收到用户数据时,另一个用户终端设备40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ACK/NACK等)(步骤S1104)。注意的是,与上述基站设备20一样,已经接收到用户数据的终端设备40不一定必须向作为数据发送源的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
在每个终端设备40中,判定单元452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或接收到的重传请求信息来判定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1105)。注意的是,图26图示了判定单元452判定状态未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因此,每个终端设备40维持未连接状态(步骤S1106),并且一系列处理结束。
<5-9.序列示例(6)>
图27是图示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的具体序列示例(6)的图。图27图示了在基站设备20的范围之外(覆盖范围之外)具有父子关系的终端设备40之间的通信(侧链路)的示例。在图27的示例中,终端设备40(子)是发送用户数据的“通信设备”,而终端设备40(父)是接收用户数据的“另一个通信设备”。在终端设备40(子)未连接到终端设备40(父)的状态下执行以下描述的处理。
终端设备40(父)在未连接状态下向终端设备40(子)发送下行链路同步信号和广播信号(MIB、SIB等)(步骤S1201)。当接收到这些信号时,终端设备40(子)的获取单元451对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解码,并提取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步骤S1202)。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是与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相关的信息。终端设备40(子)的发送单元455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向终端设备40(父)发送数据(步骤S1203)。
终端设备40(父)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或接收到的数据的状态来判定状态是否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1204)。另外,终端设备40(父)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ACK/NACK等)和初始连接处理的消息2(步骤S1205)。注意的是,与上述基站设备20一样,终端设备40(父)不一定必须向终端设备40(子)发送重传请求信息。
注意的是,图27图示了终端设备40(父)判定终端设备40(子)转变为连接状态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终端设备40(子)向终端设备40(父)发送初始连接处理的消息3(步骤S1206)。然后,终端设备40(父)向终端设备40(子)发送初始连接处理的竞争解决方案(消息4)(步骤S1207)。之后,将终端设备40(子)转变为连接状态(步骤S1208),并且一系列处理结束。
<5-10.重复>
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有时如<5-1.资源指派>的(A1)中所述指派专用无线电资源。但是,在许多情况下,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假设如(A2)至(A4)中所述指派与其它无线电设备共享的无线电资源。在这种情况下,存在与其它无线电设备的通信发生冲突的可能性。
因此,当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455可以执行用户数据的重复。在此,重复是指数据发送侧的通信设备在没有来自数据接收侧的通信设备的重传请求的情况下自愿重复数据的发送的发送。重复提高了数据发送的可靠性。
在此,发送单元455可以使用相同的波束执行用户数据的重复。另外,发送单元455可以根据重复的次数来切换发送参数。例如,基于与当前重复次数相关的信息,发送单元455可以比常规的发送功率增加更多的发送功率。可替代地,发送单元455可以基于与当前重复次数相关的信息将反复版本(RV)切换到另一个RV。因此,有可能减少由于与其它无线电设备的通信冲突而引起用户数据没有到达基站设备20的可能性。
另外,发送单元455可以使用不同的波束来执行用户数据的重复。例如,发送单元455可以切换波束方向以在所有方向上发送用户数据。即使当终端设备40正在移动时,用户数据也可以容易地到达基站设备20。
<5-11.与重传请求相关的处理>
当基站设备20在未连接状态下未能接收用户数据时,基站设备20可以向终端设备40发送也可以不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如上所述,重传请求信息是重传请求的信息,并且包括例如HARQ反馈。
[不发送重传请求信息的情况]
当终端设备40的数据发送是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时,基站设备20不必向终端设备40发送重传请求信息(例如,ACK/NACK)。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预先通知终端设备40不发送重传请求信息(禁用重传请求信息)。基站设备20可以通过RRC信令或通过广播通信(MIB、SIB等)来通知重传请求信息的禁用。
[发送重传请求信息的情况]
当终端设备40的数据发送是在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时,基站设备20可以显式或隐式地向终端设备40通知重传请求信息(例如,ACK/NACK)。
当显式地做出通知时,基站设备20可以通过DCI或寻呼来做出通知。在这种情况下,基站设备20可以将指定用于重传的无线资源的信息添加到重传请求信息中。
在隐式地做出通知的情况下,当终端设备40接收到指定重传资源的DCI时,可以认为终端设备40已经从基站设备20接收到NACK。可替代地,当在用户数据的发送之后预定定时器到期时,终端设备40可以被视为已经从基站设备20接收到ACK或NACK。
[发送成功/失败的判定]
终端设备40的发送单元455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之后基于基站设备20的操作来判定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是否失败。
例如,当显式地通知重传请求信息时,发送单元455基于重传请求信息来判定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是否失败。
当隐式地通知重传请求信息时,发送单元455基于隐式通知来判定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是否失败。例如,当通过DCI等通知用于重传的无线电资源时,发送单元455判定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另外,当从用户数据的发送开始经过了设定时间时(例如,预定计时器到期时),发送单元455判定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或成功。
当发送单元455判定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时,发送单元455重传用户数据。
<5-12.功率斜坡>
当发送单元455判定未连接状态下的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时,可以增加发送功率以重传用户数据。通过在增加功率的同时重复发送相同的数据,有可能吸收由于终端设备40等的移动而引起的传播损耗的波动的影响。
<5-13.上行链路同步补偿>
注意的是,当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不建立上行链路并且发送信号的定时不提前。为此,基站设备20可能无法接收用户数据。
因此,当在未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455可以使用比在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的循环前缀长度长的循环前缀长度来发送数据。基站设备20可以容易地成功接收用户数据。
注意的是,发送单元455可以在帧后面提供缓冲器,以使得上行链路发送不超过帧长度,并且将数据发送到基站设备20。
<<6.修改>>
上述实施例示出了示例,并且各种修改和应用是可能的。
<6-1.与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相关的修改>
上述实施例主要描述了在上行链路中进行数据发送的情况(包括在未建立上行链路的状态下在上行链路方向上的数据发送)的示例,但上述实施例不仅限于上行链路。上述实施例还适用于下行链路或侧链路(例如,设备到设备(D2D))通信。另外,上述实施例还可以应用于基站与中继终端之间的通信以及中继终端与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
例如,上述实施例中描述的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配置的授权、下行链路)和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主要是基站设备20与终端设备40之间的通信中的处理。但是,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也可以应用于中继设备30和终端设备40之间的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中的基站设备20被适当地替换为中继设备30。
另外,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配置的授权、下行链路)以及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也适用于基站设备20与中继设备30之间的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中的终端设备40被适当地替换为中继设备30。
另外,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配置的授权、下行链路)以及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也适用于终端设备40与终端设备40之间的通信(侧链路)。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中的基站设备20被适当地替换为终端设备40。终端设备40可以从基站设备20分别获取MA资源指派和划分模式信息(划分模式候选信息和划分模式指定信息)。
另外,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基于授权的、配置的授权、下行链路)以及发送处理(未连接状态下的发送)也适用于基站设备20与基站设备之间的通信以及中继设备30与基站设备20之间的通信。在这种情况下,上述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中的基站设备20和终端设备40被适当地替换为基站设备20或中继设备30。
此外,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预定信息)是其中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向处于未连接状态的另一个通信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的信息,但是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可以是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另一个通信设备(例如,基站设备)发送用户数据以外的数据的信息。在这种情况下,通信设备(例如,终端设备40)可以基于用于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预定信息)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另一个通信设备(例如,基站设备20)发送数据。
<6-2.其它修改>
本实施例的用于控制管理设备10、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或终端设备40的控制设备可以通过专用计算机系统或通用计算机系统来实现。
例如,可以将用于执行上述操作(例如,发送和接收处理以及发送处理)的通信程序存储在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中,例如,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磁带或软盘,并且可以是分布式的。另外,控制设备例如通过将程序安装在计算机上并执行上述处理来配置。在这种情况下,控制设备可以是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或终端设备40外部的设备(例如,个人计算机)。可替代地,控制设备可以是基站设备20、中继设备30或终端设备40内部的设备(例如,控制单元23、控制单元34或控制单元45)。
此外,可以将通信程序存储在网络(诸如互联网)上的服务器设备中所包括的磁盘设备中,以便可以将通信程序下载到计算机等。可替代地,可以通过操作系统(OS)和应用软件的协作来实现上述功能。在这种情况下,除OS以外的部分可以被存储在介质中并被分发,或者除OS以外的部分可以被存储在服务器设备中以便被下载到计算机等。
而且,在以上实施例中描述的处理当中,可以手动执行被描述为自动执行的处理的全部或部分,或者可以通过已知方法自动执行被描述为手动执行的处理的全部或部分。此外,除非另外说明,否则可以任意地转变上述文档和附图中的包括处理过程、具体名称以及各种数据和参数的信息。例如,在每个图中示出的各种信息不限于示出的信息。
另外,每个所示设备的每个组件是功能概念,并且不一定必须如图所示在物理上进行配置。即,相应设备的分布和集成的具体形式不限于图中所示的形式,并且其全部或部分可以根据各种负载和使用条件在功能上或物理上分布或集成在任意单元中。
而且,可以在处理内容彼此不矛盾的范围内适当地组合上述实施例。另外,可以适当地转变上述实施例的序列图中所示的各个步骤的次序。
<7.结论>
如上所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例,终端设备40是这样的通信设备,其中,与基站设备20的无线电连接状态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例如,初始连接过程,诸如随机接入过程)而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终端设备40包括:获取单元451,其获取用于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用户数据的预定信息(未连接的发送的信息);以及发送单元455,其基于预定信息在未连接状态下向基站设备20发送数据。因此,终端设备40可以以减少的信令来发送数据。因此,通信系统1可以实现高发送效率。
以上已经描述了本公开的每个实施例,但是本公开的技术范围不限于上述每个实施例,并且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要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转变。此外,可以适当地组合不同实施例和修改的组件。
而且,本说明书中描述的效果仅是示例并且不受限制,并且可以获得其它效果。
注意的是,本技术还可以被如下配置。
(1)一种通信设备,其中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与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该通信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其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的预定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其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
(2)根据(1)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判定单元,其做出关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的判定,其中
发送单元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判定单元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判定是否使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
(3)根据(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获取单元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获取与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的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以及
判定单元基于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来判定是否使无线电连接状态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
(4)根据(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判定单元基于是否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请求重传用户数据来判定是否使无线电连接状态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
(5)根据(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没有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请求重传用户数据时,判定单元判定为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也将无线电连接状态保持在未连接状态。
(6)根据(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请求重传用户数据时,判定单元判定为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使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
(7)根据(6)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连接单元,其执行预定连接过程,其中
与预定连接过程相关的信息被添加到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的与重传请求相关的信息中,以及
在发送来自未连接状态的用户数据之后,连接单元通过使用与预定连接过程相关的信息从过程的中间执行预定连接过程。
(8)根据(1)至(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获取单元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无线电资源的信息作为预定信息;
发送单元基于无线电资源的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9)根据(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由无线电资源的信息指定的无线电资源包括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或用于补充上行链路(SUL)的无线电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通过使用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或用于SUL的无线电资源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10)根据(1)至(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获取单元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通信参数作为预定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通信参数向处于未连接状态的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11)根据(1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通信参数包括时频资源信息、跳频信息、调制编码方案(MCS)信息、重复发送次数信息、反复版本信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处理信息、发送功率信息、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息和预编码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12)根据(1)至(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装置,其中
获取单元获取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使用预定控制信道或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发送的信道发送的信息作为预定信息。
(13)根据(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预定控制信道包括用于广播的信道、用于寻呼的信道和用于RRC消息的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
获取单元获取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使用预定控制信道发送的信息作为预定信息。
(14)根据(1)至(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发送单元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重复地发送用户数据。
(15)根据(1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发送单元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使用不同波束重复地发送用户数据。
(16)根据(1)至(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发送单元基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的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的动作来判定来自未连接状态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是否失败,以及
当判定为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时,发送单元重传用户数据。
(17)根据(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判定为来自未连接状态的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时,发送单元增加发送功率并重传用户数据。
(18)根据(1)至(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发送单元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使用比在预定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的循环前缀长度更长的循环前缀长度来发送数据。
(19)根据(1)至(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预定信息是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所述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另一个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20)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其中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而与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该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的预定信息;以及
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
(21)一种由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其中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而与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该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预定信息;以及
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22)一种通信程序,该通信程序使控制通信设备的计算机用作以下单元,其中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而与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
获取单元,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的预定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数据。
(23)一种通信程序,该通信程序使控制通信设备的计算机用作以下单元,其中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而与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
获取单元,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预定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附图标记列表
1 通信系统
10 管理设备
20 基站设备
30 中继设备
40 终端设备
12,22,32,42 存储单元
13,23,34,45 控制单元
211,311,411 接收处理单元
211a,411a 无线电接收单元
211b,411b 解复用单元
211c,411c 解调单元
211d,411d 解码单元
212,312,412 传输处理单元
212a,412a 编码单元
212b,412b 调制单元
212c,412c 多路复用单元
212d,412d 无线电发送单元
213、313、413 天线
231、451 获取单元
232 处理单元
452 判定单元
453 连接单元
233、454 接收单元
234、456 分离单元
235、455 发送单元

Claims (20)

1.一种被配置为作为终端设备进行操作的通信设备,其中所述通信设备被配置为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将与被配置为作为基站设备进行操作的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并且其中所述未连接状态是RRC_INACTIVE状态,所述连接状态是RR_CONNECTED状态,其中RRC表示无线电资源控制,并且所述预定连接过程是随机接入过程,该通信设备包括:
获取单元,其获取作为用于未连接传输的信息的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而不转变到所述连接状态的预定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其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用户数据,并且通过在两步或四步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的传输来发起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的发送,其中所述RACH资源的全部或部分被配置为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发送所述用户数据的资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判定单元,其做出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关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的判定。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获取单元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获取与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的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以及
判定单元基于与无线电连接状态的转变相关的信息来判定是否使无线电连接状态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判定单元基于是否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请求重传用户数据来判定是否使无线电连接状态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没有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请求重传用户数据时,判定单元判定为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也将无线电连接状态保持在未连接状态。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请求重传用户数据时,判定单元判定为在发送用户数据之后使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连接状态。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通信设备,还包括
连接单元,其执行预定连接过程,其中
与预定连接过程相关的信息被添加到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的与重传请求相关的信息中,以及
在发送来自未连接状态的用户数据之后,连接单元通过使用与预定连接过程相关的信息执行预定连接过程。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获取单元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无线电资源的信息作为预定信息;
发送单元基于无线电资源的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由无线电资源的信息指定的无线电资源包括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或用于补充上行链路(SUL)的无线电资源,以及
发送单元通过使用用于随机接入的无线电资源、用于广播的无线电资源或用于SUL的无线电资源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获取单元获取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的通信参数作为预定信息,以及
发送单元基于通信参数向处于未连接状态的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通信参数包括时频资源信息、跳频信息、调制编码方案(MCS)信息、重复发送次数信息、反复版本信息、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处理信息、发送功率信息、解调参考信号(DMRS)信息和预编码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获取单元获取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使用预定控制信道或用于下行链路控制信息(DCI)发送的信道发送的信息作为预定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预定控制信道包括用于广播的信道、用于寻呼的信道和用于RRC消息的信道中的至少一个信道,以及
获取单元获取从所述其它通信设备使用预定控制信道发送的信息作为预定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发送单元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重复地发送用户数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发送单元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使用不同波束重复地发送用户数据。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发送单元基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之后的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的动作来判定来自未连接状态的用户数据的发送是否失败,以及
当判定为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时,发送单元重传用户数据。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判定为来自未连接状态的用户数据的发送失败时,发送单元增加发送功率并重传用户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设备,其中
当发送单元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时,发送单元使用比在预定连接状态下发送用户数据的情况下的循环前缀长度更长的循环前缀长度来发送数据。
19.一种由被配置为作为终端设备进行操作的通信设备执行的通信方法,其中所述通信设备被配置为通过执行预定连接过程而将与被配置为作为基站设备进行操作的其它通信设备的无线电连接状态从未连接状态转变为预定连接状态,并且其中所述未连接状态是RRC_INACTIVE状态,所述连接状态是RR_CONNECTED状态,其中RRC表示无线电资源控制,并且所述预定连接过程是随机接入过程,该通信方法包括:
获取作为用于未连接传输的信息的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用户数据而不转变到所述连接状态的预定信息;
基于预定信息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发送所述用户数据;以及
通过在两步或四步随机接入信道RACH上的传输来发起所述用户数据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向所述其它通信设备的发送,其中所述RACH资源的全部或部分被配置为用于在所述未连接状态下发送所述用户数据的资源。
20.一种存储有程序的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该程序在被控制通信设备的计算机执行时使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通信方法的步骤。
CN201980087638.4A 2019-01-10 2019-11-22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Active CN11326137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002878 2019-01-10
JP2019002878 2019-01-10
PCT/JP2019/045759 WO2020144947A1 (ja) 2019-01-10 2019-11-22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61377A CN113261377A (zh) 2021-08-13
CN113261377B true CN113261377B (zh) 2024-09-24

Family

ID=7152076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87638.4A Active CN113261377B (zh) 2019-01-10 2019-11-22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979922B2 (zh)
EP (1) EP3911100A4 (zh)
CN (1) CN113261377B (zh)
TW (1) TWI811508B (zh)
WO (1) WO20201449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243206A1 (en) * 2018-06-20 2019-12-26 Sony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s device, infrastructure equipment and methods
CN112566193B (zh) * 2019-09-26 2022-06-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小区切换方法及装置
US20230041847A1 (en) * 2020-01-29 2023-02-09 Google Llc Joint-Processing of Random Access Channel Communications
US20210266975A1 (en) * 2020-02-21 2021-08-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communicating random access messages based on beam refin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665742B2 (en) * 2020-11-23 2023-05-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CH type selection and different sets of RACH parameter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7509199B (zh) 2012-05-10 2020-10-20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蜂窝网络中通过用户设备进行数据消息传输的方法
WO2014129452A1 (ja) * 2013-02-19 2014-08-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ユーザ端末及び基地局
US20150319702A1 (en) 2014-05-02 2015-11-0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 of uplink open loop power control parameters
RU2743580C2 (ru) 2016-05-11 2021-02-20 Сони Корпорейшн Распределенное управление в системах радиосвязи
US10952051B2 (en) 2016-07-01 2021-03-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re network connectionless small data transfer
WO2018062957A1 (ko) * 2016-09-29 2018-04-0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Rrc 비활성화 또는 활성화 상태에서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EP4274346A3 (en) * 2016-12-22 2024-01-1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Communication system
US10924912B2 (en) 2017-01-06 2021-02-16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data through relay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264622B2 (en) * 2017-03-17 2019-04-16 Ofinno Technologies, Llc Inactive state data forwarding
KR102053229B1 (ko) 2017-04-28 2019-12-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Edt에 따라 데이터를 전송하는 방안
US20180324869A1 (en) * 2017-05-04 2018-11-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Uplink early data transmission
KR102210020B1 (ko) 2017-06-29 2021-02-01 캐논 가부시끼가이샤 통신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KR102376115B1 (ko) * 2017-08-10 2022-03-18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차세대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 pdcp 버전 변경에 따른 재설정 방법 및 장치
CN116761279A (zh) * 2018-04-05 2023-09-15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在移动通信系统中操作终端的协议层的方法和装置
JP7284157B2 (ja) * 2018-05-11 2023-05-30 株式会社Nttドコモ 端末、無線通信方法、基地局及びシステム
WO2020087280A1 (en) * 2018-10-30 2020-05-07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nfigurations for small data transmission
US11672024B2 (en) * 2018-12-21 2023-06-06 Lenovo (Beijing) Limite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mmunication based on a resource configuration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911100A4 (en) 2022-01-19
US20240260099A1 (en) 2024-08-01
WO2020144947A1 (ja) 2020-07-16
US11979922B2 (en) 2024-05-07
TW202032962A (zh) 2020-09-01
CN113261377A (zh) 2021-08-13
TWI811508B (zh) 2023-08-11
EP3911100A1 (en) 2021-11-17
US20220078858A1 (en) 2022-03-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7347426B2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プログラム
JP7593321B2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CN113261377B (zh) 通信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程序
JP2021106301A (ja) 通信装置、基地局装置、通信方法、通信プログラム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WO2022030295A1 (ja) 通信方法
CN113615268B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US12185384B2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230107A1 (ja) 通信装置、非静止衛星、地上局、及び通信方法
US20240414774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base station,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 program
WO2021090596A1 (ja) 端末装置、基地局装置、端末装置の制御方法および基地局装置の制御方法
US20230354236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1029159A1 (ja) 通信装置及び通信方法
US20230370901A1 (en)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24241841A1 (ja) 通信装置、通信方法、及び通信システム
CN118202754A (zh) 通信装置和通信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