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259573A -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 Google Patents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259573A
CN113259573A CN202110664255.8A CN202110664255A CN113259573A CN 113259573 A CN113259573 A CN 113259573A CN 202110664255 A CN202110664255 A CN 202110664255A CN 113259573 A CN113259573 A CN 1132595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ssembly
camera module
pop
lens
ej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106642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259573B (zh
Inventor
李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211066425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259573B/zh
Publication of CN1132595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9573A/zh
Priority to PCT/CN2022/093330 priority patent/WO2022262507A1/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2595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2595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67Camera operation mode switching, e.g. between still and video, sport and normal or high- and low-resolution m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60Control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 H04N23/67Focus control based on electronic image sensor sig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摄像头模组包括感光元件、外壳、第一及第二弹出组件、第一、第二及第三镜头组件;第一弹出组件设置于外壳内且可伸出外壳;第二弹出组件套设于且可伸出于第一弹出组件;第一镜头组件设置于第二弹出组件内,与感光元件相对设置;第二镜头组件设置于第二弹出组件内,且固定于第一弹出组件;第三镜头组件设置于第二弹出组件内,且设置于第二镜头组件背离第一镜头组件的一侧,第三镜头组件固定于第二弹出组件;摄像头模组具有收容模式、第一弹出组件及第二弹出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出外壳的第一拍摄模式以及第一弹出组件完全伸出外壳以及第二弹出组件完全伸出第一弹出组件的第二拍摄模式。

Description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影像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背景技术
手机等电子设备的拍摄功能常常被使用。比如,用户使用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进行拍照或者进行拍摄视频。然,相关技术中的手机等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拍摄出来的图像或视频的质量不高。
发明内容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头模组。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
感光元件;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收容空间;
第一弹出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与所述外壳相配合,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伸出所述外壳;
第二弹出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内,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配合,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
第一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与所述感光元件相对设置;
第二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且相较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背离所述感光元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以及
第三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背离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三镜头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
所述摄像头模组具有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的第一拍摄模式以及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外壳以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的第二拍摄模式。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电子设备。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及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开口,所述摄像头模组对应所述开口设置,第一弹出组件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可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或缩回所述设备本体。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摄像头模组具有收容模式、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的第一拍摄模式、及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外壳以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的第二拍摄模式。也就是说,摄像头模组的焦距可调,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焦距,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模组的光学性能,获得高质量的拍摄效果。此外,由于所述摄像头模组具有收容模式、第一拍摄模式及第二拍摄模式,因此,还能够满足多种拍摄需求。当所述摄像头处于收容模式,可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具有较小的轴向尺寸压缩比,当所述摄像头模组应用于电子设备中时,可使得所述电子设备具有较小的厚度。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方式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处于收容模式的示意图。
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拍摄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拍摄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分解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头模组处于收容模式的立体示意图。
图6为图5中所示的摄像头模组一种程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7为图5中所示的摄像头模组另一种程度的立体分解图。
图8为图5中所示的摄像头模组沿I-I线的剖面图。
图9为图8中摄像头模组中的第一镜头组件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第一镜头组件中的第一镜筒的示意图。
图11为图8中摄像头模组中的第二镜头组件的示意图。
图12为图11中第二镜头组件中的第二镜筒的示意图。
图13为图8中摄像头模组中的第三镜头组件的示意图。
图14为图13中第三镜头组件中的第三镜筒的示意图。
图15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16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第一弹出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7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第一弹出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18为图5至图8中提供的中间弹出件的示意图。
图19为图5至图8中中间弹出件与第一弹出件组装成第一弹出组件的示意图。
图20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第二弹出组件、第三镜片及盖板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21为图20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2为图19所示的第一弹出组件及图20所示的第二弹出组件、第三镜片及盖板的一视角的组装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另一视角的组装示意图。
图2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提供的第一配合部的示意图。
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第六配合部的示意图。
图26为图5至图8中所示的驱动组件和密封件的分解示意图。
图27为图26中驱动组件和密封件的组装示意图。
图28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处于第一拍摄模式时各个镜头组件中的镜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29为图28所示的摄像头模组处于第一拍摄模式时各个镜头组件中的镜片的侧视图。
图30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处于第二拍摄模式时各个镜头组件中的镜片的立体示意图。
图31为图30所示的摄像头模组处于第二拍摄模式时各个镜头组件中的镜片的侧视图。
标号说明:
电子设备1,摄像头模组10,设备本体20,感光元件100,外壳20,壳体本体部210,第一配合部220,第四配合部230,密封部240,收容空间211,第一子导程部221,第二子导程部222,第一弹出组件300,第一弹出件310,中间弹出件320,第一本体部311,第二配合部312,第三配合部313,第六配合部314,第九配合部315,第三子导程部3141,第四子导程部3142,中间本体部321,第五配合部322,第七配合部323,第十配合部324,第二弹出组件400,第三镜筒410,第三收容部411,第三承载部412,第三通孔4111,第二弹出件420,第二本体部421,第八配合部422,第一镜头组件500,第一镜筒510,第一镜片520,第一收容部511,第一承载部512,第一固定部513,第一通孔5111,第一子收容部5112,第二子收容部5113,第一子承载部5121,第二子承载部5122,第二镜头组件600,第二镜筒610,第二镜片620,第二收容部611,第二承载部612,连接部613,第二固定部614,第二通孔6111,第三镜头组件700,第三镜片720,输出组件800,驱动电机810,输出轴811,第一齿轮820,连接轴830,第二齿轮840,第三齿轮850,密封件1000,容纳空间1001,盖板1010,传感器1020,后壳21,显示屏22,中框23,开口20a。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文中提及“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意味着,结合实施例或实施方式描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可以包含在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中。在说明书中的各个位置出现该短语并不一定均是指相同的实施例,也不是与其它实施例互斥的独立的或备选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显式地和隐式地理解的是,本文所描述的实施例可以与其它实施例相结合。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等是用于区别不同对象,而不是用于描述特定顺序。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它们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
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电子设备,请一并参阅图1至图4,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电子设备中的摄像头模组处于收容模式的示意图;图2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一拍摄模式的示意图;
图3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处于第二拍摄模式的示意图;图4为图1中所示的电子设备的立体分解图。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设备1。所述电子设备1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手机、平板电脑等具有拍摄功能的设备。所述电子设备1包括设备本体20及摄像头模组10。所述设备本体20具有开口20a,所述摄像头模组10对应所述开口20a设置,所述摄像头模组10中的第一弹出组件300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可通过所述开口20a伸出或缩回所述设备本体2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设备本体20包括后壳21、显示屏22及中框23。所述后壳21和所述显示屏22相背设置。所述中框23用于承载所述显示屏22。所述后壳21与所述显示屏22分别设置于所述中框23相背的两侧,且所述中框23的侧面显露于所述后壳21与所述显示屏22。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所述开口20a可开设在所述后壳21上。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20a也可开设在所述显示屏22上;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开口20a开设在所述中框23上。当所述后壳21具有所述开口20a时,所述摄像头模组10为后置摄像头模组。当所述显示屏22上具有所述开口20a时,所述摄像模组10为前置摄像头模组。
可以理解地,本实施方式中对所述设备本体20的介绍仅仅是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一种应用场景的介绍,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的限定。
请一并参阅图5、图6、图7及图8,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头模组处于收容模式的立体示意图;图6为图5中所示的摄像头模组一种程度的立体分解图;图7为图5中所示的摄像头模组另一种程度的立体分解图;图8为图5中所示的摄像头模组沿I-I线的剖面图。图6和图7所示的立体分解图中的分解程度不同,在图6所示的立体分解图中,将第一镜头组件500、第二镜头组件600及第三镜头700等中包括的部件进行了分解;而在图7所示的立体分解图中,将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第二镜头组件600及第三镜头组件700等部件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示意,以便于看清第一镜头组件500、第二镜头组件600及第三镜头组件700等部件分解和组装在一起的形态。所述摄像头模组10包括感光元件100、外壳200、第一弹出组件300、第二弹出组件400、第一镜头组件500、第二镜头组件600及第三镜头组件700。所述外壳200具有收容空间211。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外壳200相配合,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伸出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套设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配合,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内,与所述感光元件100相对设置。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内,且相较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背离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的一侧,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固定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所述摄像头模组10具有收容模式(参见图1)、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200的第一拍摄模式(参见图2、图28及图29)以及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完全伸出所述外壳200以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完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第二拍摄模式(参见图3、图30及图31)。
所述感光元件100也称为图像传感器(Image Sensor),是用于将光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的器件。所述感光元件100可设置于所述外壳200的收容空间211内,也可设置于所述外壳200之外,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感光元件100设置于所述外壳200之外为例进行示意图。所述外壳200的外形大致为圆柱形,且所述外壳200具有贯穿所述外壳200相背的两个表面的通孔,以形成所述收容空间211。
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外壳200相配合,第一弹出组件300具有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内的第一状态以及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感光面的方向伸出所述外壳200的第二状态。换而言之,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可相对于所述外壳200沿着光轴的方向伸缩。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状态是指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的一种极限状态,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处于所述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无法沿靠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继续运动。换而言之,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之间的距离最近。可以理解地,所述第二状态也是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的另一种极限状态,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处于所述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无法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继续运动。换而言之,当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之间的距离最远。可以理解地,视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外壳200的长度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外壳200之间的配合关系,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可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内,或者部分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以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完全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内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相较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是指,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一侧。换而言之,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及所述感光元件100分别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相背的两侧。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套设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且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配合,第二弹出组件400具有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的第一状态,且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具有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第二状态。换而言之,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缩。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一状态是指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较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一种极限状态,当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无法再继续深入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换而言之,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的位置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无法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沿朝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继续运动。需要说明的是,所述第二状态是指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较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一种极限状态,当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处于第二状态时,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且无法在继续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换而言之,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的位置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无法在第一弹出组件300内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继续运动。同样地,视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之间的配合关系,当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可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或者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在本实施方式中均以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时,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为例进行说明。
所述摄像头模组10具有收容模式,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收容于所述外壳200内,且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换而言之,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处于第一状态且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处于第一状态。
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内,与所述感光元件100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之间的距离固定不变。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相对且间隔设置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且没有间隔,只要满足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之间相对设置即可。当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之间相对且间隔设置时,可避免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接触到所述感光元件100,减小甚至避免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接触到所述感光元件100之后对所述感光元件100造成的磨损。
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由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可相较于所述外壳200伸缩,因此,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可随着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感光元件100沿朝向或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运动。
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固定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由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可相较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缩,因此,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可随着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较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沿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的方向运动。
由上述分析可知,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间隔设置且距离固定不变;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一侧,且可沿朝向或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运动;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背离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的一侧,且相较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沿朝向或背离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的方向运动。因此,第一镜头组件500、第二镜头组件600及第三镜头组件700之间的相对距离可调,可使得所述镜头模组具有多种拍摄模式。
请一并参阅图28至图3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拍摄模式为主拍摄模式,第二拍摄模式为超广角拍摄模式。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超广角模式时,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轴向尺寸较长,有利于长焦光学系统的设计。超广角摄像头较适合风光景物的拍摄,可拍摄出更加大气的风景。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第一拍摄模式时,所述摄像头模组10相当于一个主摄像头。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200;且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可处于收容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内的第一状态,或,部分第二镜头组件600伸出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的状态。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仅以所述第一拍摄模式为主拍摄模式,所述第二拍摄模式为超广角拍摄模式为例进行介绍,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拍摄模式和所述第二拍摄模式也可以为其他模式。只要所述第一拍摄模式与所述第二拍摄模式不同即可。
下面对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所包括的情况进行详细介绍。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200,包括如下几种情况: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完全伸出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或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完全伸出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或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部分伸出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或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部分伸出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完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稍后会结合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具体结构对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对于所述外壳200伸出的方式,以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的方式进行详细介绍。
需要说明的是,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所述摄像头模组10也可进行拍摄,也可不进行拍摄;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第一拍摄模式及所述第二拍摄模式时,是为了区分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各种状态,而与所述摄像头模组10是否进行拍摄无关。在相关技术中,随着人们对于具备拍摄功能电子设备1的成像质量的追求越来越高,比如,高画质、高像素,通常需要将摄像头模组10中的感光元件100以及镜头进行设计。比如,将感光元件100设置为大底的感光元件100,由于感光元件100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不可调,因此,需要对应将镜头和感光元件100之间的距离设计得较长。在视场角(Field ofVision,FOV)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镜头和感光元件100之间的距离较长,意味着摄像头模组10的总长也会较长。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应用于电子设备1中时,带来的结果就是会使得电子设备1机身越来越厚,不利于电子设备1的轻薄化。换言之,对于轻薄化的电子设备1而言,由于电子设备1的厚度限制,摄像头模组10的厚度也会受限。而当摄像头模组10的厚度受限时,由于感光元件100与镜头之间的距离不可调,会导致远摄镜头模组中的镜头到感光元件100之间的距离受限,比如,目前当摄像头模组10为后置摄像头模组10时,镜头到感光元件100之间的焦距受限,其焦距难以超过13mm,进而使得轻薄化的电子设备1中摄像头模组10的成像质量受限。若设计摄镜头模组的厚度较厚,电子设备1的厚度较薄,可能导致摄像头模组10在电子设备1的电池盖320上形成较厚的凸起。因此,相关技术中的摄像头模组10应用于电子设备1时无法实现电子设备1的轻薄化和摄像头模组10的高成像质量的兼容性。
在另一相关技术中,当整个摄像头模组10从电子设备1内弹出,即摄像头模组10中的感光元件100和镜头同时弹出,而感光元件100和镜头之间的相对距离保持不变。因此,相关技术中即便将摄像头模组10感光元件100和镜头同时弹出,但是,由于而感光元件100和镜头之间的相对距离保持不变,相关技术中中摄像头模组10的成像质量受限。
本申请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具有收容模式、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200的第一拍摄模式、及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完全伸出所述外壳200以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完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第二拍摄模式。也就是说,摄像头模组10的焦距可调,从而可以获得更大的焦距,进而可以提高摄像头模组10的光学性能,获得高质量的拍摄效果。此外,由于所述摄像头模组10具有收容模式、第一拍摄模式及第二拍摄模式,因此,还能够满足多种拍摄需求。当所述摄像头处于收容模式,可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具有较小的轴向尺寸压缩比(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状态时的高度约为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第二拍摄模式时的三分之一),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应用于电子设备1中时,可使得所述电子设备1具有较小的厚度。
请继续参阅图6至图8,且一并参阅图9及图10,图9为图8中摄像头模组中的第一镜头组件的示意图;图10为图9中第一镜头组件中的第一镜筒510的示意图。所述摄像头模组10还包括电路板900,所述感光元件100承载于所述电路板900。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包括第一镜筒510及第一镜片520。所述第一镜筒51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内,且所述第一镜筒510固定于所述电路板900。所述第一镜片520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510内,且所述第一镜片52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相对且间隔设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感光元件100设置于所述电路板900的表面上,且固定于所述电路板900。所述第一镜筒510固定于所述第一电路板900,所述第一镜片520固定于所述第一镜筒510内,因此,所述第一镜片520相对于所述感光元件100相对且间隔设置,且所述第一镜片520相对所述感光元件100的位置固定不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镜片520的数目为两个,两个所述第一镜片520与所述感光元件100依次层叠且间隔设置。为了方便描述,将两个所述第一镜片520中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第一镜片标记为521,而将另一个第一镜片标记为522。所述第一镜片521为红外滤光镜片,以滤除经过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及所述第一镜片522入射的光线中的红外线,以提升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成像质量。所述红外滤光镜片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蓝玻璃。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一镜片520的数目为两个为例进行示意,并不构成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第一镜头组件500的限定,所述第一镜片520的数目也可以为其他数目,比如,为3个,或1个等。
下面对所述第一镜筒51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镜筒510包括第一收容部511、第一承载部512及第一固定部513。所述第一收容部511具有第一通孔5111。所述第一承载部512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5111内,且承载所述第一镜片520。所述第一固定部513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部511,且所述第一固定部513还固定于所述电路板900。
所述第一收容部511包括第一子收容部5112及第二子收容部5113。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相较于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设置。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用于收容一第一镜片520,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用于收容另一第一镜片520。在本实施方式中,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第一镜片520的径向尺寸小于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第一镜片520的径向尺寸。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的径向尺寸小于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的径向尺寸,因此,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的外周侧面凸出于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的外周侧面。本实施方中,所述第一收容部511中第一子收容部5112及第二子收容部5113的尺寸根据各个第一镜片520的尺寸进行设计,从而使得所述第一镜筒510的结构较为紧凑,有利于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紧凑化设计。
相应地,所述第一承载部512包括第一子承载部5121及第二子承载部5122。所述第一子承载部5121位于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内,且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的内侧壁,所述第一子承载部5121用于承载所述一第一镜片520。所述一第一镜片520承载于所述第一子承载部5121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粘结胶、卡固等方式固定。所述第二子承载部5122位于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内,且连接于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的内侧壁,所述第二子承载部5122用于承载所述另一第一镜片52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凸出于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的内侧壁,因此,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与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相连的部位为所述第二子承载部5122。所述另一第一镜片520承载于所述第二承载部612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粘结胶、卡固等方式固定。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513连接于所述第一子收容部5112背离所述第二子收容部5113的一端。所述第一固定部513可但不仅限于通过粘结胶、连接器等方式固定连接于所述电路板9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固定部513为环状,所述感光元件100位于所述第一固定部513与所述电路板900形成的空间内。
请一并参阅图11及图12,图11为图8中摄像头模组中的第二镜头组件600的示意图;图12为图11中第二镜头组件600中的第二镜筒610的示意图。下面对第二镜头组件600进行介绍,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包括第二镜筒610及第二镜片620。所述第二镜筒61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第二镜筒610套设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外。所述第二镜片620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610内,且所述第二镜片620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一侧。
所述第二镜筒61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因此,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可随着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运动而运动。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二镜筒610套设于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镜筒510组件外,从而可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在收容模式时的高度较小,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应用于电子设备1中时,有利于所述摄像头模组10所应用的电子设备1的薄型化。
所述第二镜片620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610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粘结胶(比如,UV胶等)固定于所述第二镜头610。所述第二镜筒610与所述第二镜片620在径向上采用间隙配合,且在沿光轴方向通过下端面配合实现定位约束。
下面对所述第二镜筒610的具体结构进行详细介绍。所述第二镜筒610包括第二收容部611、第二承载部612、连接部613及第二固定部614。所述第二收容部611具有第二通孔6111,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镜筒510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6111内。所述第二承载部612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6111内,且承载所述第二镜片620。所述连接部613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612以及所述第二收容部611。所述第二固定部614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611,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
所述第二收容部611呈筒状,或者大致呈筒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承载部612与所述第二收容部611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一端形成容置空间,以在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收容至少部分第一镜筒510。所述第二收容部611与所述第一镜筒510之间具有间隙,以使得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能够顺畅地相较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运动。所述第二承载部612通过所述连接部613连接至所述第二收容部611,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613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612的外周侧面及所述第二收容部611的内侧面,以充分利用所述第二收容部611及所述第二承载部612之间的空间,以使得所述第二镜筒610较为紧凑。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部613的一端还可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612靠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端面,或者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612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端面;所述连接部613的另一端还可连接所述第二收容部611靠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端面,或者连接所述第二收容部611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端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承载部612凸出所述第二收容部611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端面,且部分深入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内,以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较为紧凑。
所述第二固定部614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611的周侧壁,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614与所述第二收容部611弯折相连,且凸出所述第二收容部611的周侧壁,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部614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二固定部614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凹槽内。换而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614为凸出所述第二收容部611的周侧壁的凸块,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具有凹槽,所述凸块收容于所述凹槽内,以使得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且随着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运动而运动。所述凸块也称为导杆,所述导杆的形状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圆柱形。上述凸块-凹槽的配合方式,也称为凸轮机构。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614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方式还可以为其他方式,比如,粘结胶粘结的方式。或者,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固定部614为设置于所述第二收容部611上的凹槽,所述第一弹出件310上设置有凸起,所述凸起固定于所述凹槽内,使得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柱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
在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以所述第二镜片620的数目为4个为例进行示意,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镜片620的数目也可以为其他数目。本实施方式的示意图中所示的第二镜片620的数目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提供的第二镜头组件600以及摄像头模组10的限定。
由于所述第二镜筒61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因此,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可随着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运动而运动,进而所述第二镜片620与所述第一镜片520之间的距离可变。具体地,当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随着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所述外壳200时,所述第二镜片620朝向背离所述第一镜片520的方向运动;当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随着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缩回所述外壳200中时,所述第二镜片620朝向所述第一镜片520的方向运动。
请一并参阅图13及图14,图13为图8中摄像头模组中的第三镜头组件的示意图;图14为图13中第三镜头组件中的第三镜筒的示意图。下面对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进行详细介绍。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包括第三镜片720及第三镜筒410。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部分结构为所述第三镜筒410,所述第三镜筒410包括第三收容部411及第三承载部412。所述第三收容部411具有第三通孔4111,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第二镜头组件600及至少部分第一镜头组件500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4111内。所述第三承载部412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4111内,且承载所述第三镜片720。
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第三镜片720的数目为2个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镜片720的数目也可以为其他数目,本实施方式示意图中的第三镜片720的数目不应当理解为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的限定。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作为收容及承载所述第三镜片720的镜筒。
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第二镜头组件600及至少部分第一镜筒510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4111内,可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高度较小,较为紧凑。
所述第三承载部412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4111内,连接于所述第三镜筒410的第三收容部411的内侧壁,且用于承载所述第三镜片720。所述第三镜片720与所述第三承载部412连接的方式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通过粘结胶粘结或者连接器卡固等方式。
由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部分作为所述第三镜片720的镜筒,且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运动,因此,所述第三镜片720可在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带动下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620运动。具体地,所述第三镜片720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片620背离所述第一镜片520的一侧,且所述第三镜片720可相对于所述第二镜片620朝向远离所述第一镜片520的方向运动,或者,所述第三镜片720相较于所述第二镜片620朝向靠近所述第一镜片520的方向运动。
结合前面任意实施方式所述的摄像头模组10,请一并参阅图3至图8所述摄像头模组10还包括盖板1010(Cover Glass,CG),所述盖板101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上,用于对所述第三镜片720进行保护,且可防止外界的水汽或灰尘进入到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内。具体地,所述盖板1010固定于所述第三镜筒410上,且所述盖板1010位于所述第三镜片720背离所述第二镜片620的一侧。所述盖板1010的材质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玻璃、塑料等可透光的材质。
结合前面各个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下面对一实施方式中摄像头模组10中的和弹出相关的部件进行详细说明。下面对本申请实施方式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中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运动,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较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运动方式进行详细介绍。请一并参阅图15至图17,图15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外壳的结构示意图;图16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第一弹出件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17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第一弹出件另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外壳200包括壳体本体部210及第一配合部220,所述壳体本体部210具有所述收容空间211,所述第一配合部220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部210。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包括第一弹出件310,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套设于所述外壳200中,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包括第一本体部311及第二配合部312及第三配合部313。所述第二配合部312及所述第三配合部313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311上,所述第二配合部312用于接收驱动组件800(见图6及图7)的驱动,所述第三配合部313与所述第一配合部220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旋转并可沿朝向或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运动。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本体部210为筒状或者大致为筒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20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311内壁的螺旋槽;第三配合部313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311上的凸起。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柱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20为螺旋槽,且所述螺旋槽不贯穿所述外壳200的外表面,以使得所述外壳200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且提升对收容在所述外壳200内部的第一弹出组件300的密封性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配合部220为螺旋槽,且所述螺旋槽贯穿所述外壳200的外表面。只要,所述第一配合部220与所述第二配合部312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弹出即可。当所述第一配合部220为螺旋槽时,所述螺旋槽的倾斜程度即为所述第一配合部220的导程角。当所述导程角较大时,表示所述螺旋槽倾斜的角度较大;相应地,当所述导程角较小时,表示所述螺旋槽的倾斜角度较小。当所述导程角为零时,表示所述第一配合部220的槽为不倾斜的,即在水平方向沿着所述第一本体部311的周向设置。通过设计所述螺旋槽的导程角的大小可使得在相同的驱动力下,所述第一弹出件310伸出所述外壳200一定长度时用的时间不同。具体地,在驱动组件800的驱动力一定的情况下,当所述螺旋槽的导程角较大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所述外壳200一定长度时所用的时间较短;在驱动组件800的驱动力一定的情况下,当所述螺旋槽的导程角较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所述外壳200一定长度时所用的时间较长;当所述到导程角为零时,所述第一弹出件310不能相较于所述外壳200伸出,而仅能相对于所述外壳200旋转。
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211内时,所述第三配合部313收容于所述第一配合部220内,且可在所述第一配合部220内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配合部220的数目为三个,三个第一配合部220均匀设置在所述壳体本体部210上,相应地,所述第三配合部313的数目也为三个,三个第三配合部313均匀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部311上。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外壳200配合时,一个第一配合部220与一个第三配合部313配合,且不同的第一配合部220与不同的第三配合部313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相对所述外壳200旋转时较为稳固,且不容易发生歪斜。
所述第二配合部312接收驱动组件800(稍后详细描述)的驱动而旋转,当所述第二配合部312旋转时,带动所述第一本体部311旋转,进而使得所述第三配合部313相对所述第一配合部220运动。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312可被驱动组件800驱动,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312也可被手动驱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配合部312为连接于所述第一本体部311上的齿条。所述第二配合部312位于相邻的两个第三配合部313之间,且所述第二配合部312的一端邻近一个第三配合部313,所述第二配合部312的一端邻近另一个第三配合部313,因此,使得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具有较多的部分与所述驱动组件800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旋转出较长的尺寸。
请参阅图15至图17,以及一并参阅图18及图19,图18为图5至图8中提供的中间弹出件的示意图;
图19为图5至图8中中间弹出件与第一弹出件组装成第一弹出组件的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外壳200还包括第四配合部230。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还包括中间弹出件320。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套设于所述第一弹出件310中,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包括中间本体部321及第五配合部322。所述第五配合部322与所述第四配合部230配合,以使得所述中间弹出件32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沿直线伸出或收容于所述外壳200内。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配合部230位于相连的两个第一配合部220之间,且所述第四配合部230的数目为三个,且三个第四配合部230均匀地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311的周侧,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配合部230的数目为三个,相应地,所述第五配合部322的数目也为三个。一个第四配合部230与一个第五配合部322配合,且不同的第四配合部230与不同的第五配合部322配合。所述第四配合部230和所述第五配合部322的数目的设置,可使得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和所述第一弹出件310配合时较为稳固。
具体地,所述第四配合部230为导槽,所述第五配合部322为凸起。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柱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所述第四配合部230设置于所述外壳200的内侧壁上,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配合部230不贯穿所述外壳200的外表面,以使得所述外壳200具有较强的结构强度,也即,所述外壳200具有较强的刚度,且提升对收容在所述外壳200内部的第一弹出组件300的密封性能。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四配合部230贯穿所述外壳200的外表面,只要满足所述第五配合部322与所述第四配合部230配合即可。
所述第四配合部230和所述第五配合部322之间的配合关系可实现中间弹出件320和第二弹出组件400的旋转自由度的约束,使得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沿直线运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或以直线运动缩回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
请进一步参阅图16及图17,并一并参阅图20、图21、图22及图23,图20为图5至图8中的摄像头模组中第二弹出组件、第三镜片及盖板在一视角下的结构示意图;图21为图20在另一视角的示意图;
图22为图19所示的第一弹出组件及图20所示的第二弹出组件、第三镜片及盖板的一视角的组装示意图;
图23为图22中另一视角的组装示意图。在本实施方式中,请参阅图16及图17,所述第一弹出件310还包括第六配合部314。请参阅图18及图19所述中间弹出件320还包括第七配合部323。请参阅图20,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还包括第二弹出件420。所述第二弹出件420包括相连的第二本体部421及第八配合部422。所述第六配合部314、所述第七配合部323及所述第八配合部422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以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出件420即为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中的第三镜筒410。换而言之,所述第二弹出件420除了用作弹出作用之外,还复用为第三镜片720的镜筒,从而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较为轻薄。相应地,第二本体部421复用为所述第三收容部411。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弹出件420和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中的第三镜筒410均为独立的结构,所述第三镜筒410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件420内且固定于所述第二弹出件420,并随着所述第二弹出件420的运动而运动。当所述第二弹出件420和所述第三镜筒410均为独立的结构时,所述第三收容部411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部412内。
请继续参阅图17,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配合部314为螺旋槽;请继续参阅图19所述第七配合部323为延伸方向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通槽;请参阅图21,所述第八配合部422为凸起;请参阅图22及图23,所述第八配合部422穿过所述第七配合部323且所述第八配合部422部分收容于所述第六配合部314内,且可在所述第六配合部314内滑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柱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具体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配合部314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内壁上的螺旋槽;所述第七配合部323为贯穿所述中间弹出件320的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通槽,且延伸方向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即,所述第七配合部323沿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轴向延伸;所述第八配合部422为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部421外表面的凸起。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组装在一起时,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套设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外,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套设于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外;相应地,所述第一配合部220穿过所述第七配合部323收容于所述第六配合部314内,且所述第七配合部323可在所述第六配合部314内运动。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六配合部314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内壁上的凸起;所述第七配合部323为贯穿所述中间弹出件320的外表面及内表面的通槽;所述第八配合部422为设置于所述第二本体部421外表面上的螺旋槽;只要所述第六配合部314、所述第七配合部323及所述第八配合部422配合使得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和伸出或缩回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即可。
进一步地,请进一步参阅图17,所述第一弹出件310还包括第九配合部315。请参阅图18,所述中间弹出件320还包括第十配合部324。所述第九配合部315与所述第十配合部324配合,以使得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件310。
所述第九配合部315为设置于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内表面上的通槽,且所述第九配合部351的延伸方向与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轴向相同;相应地,所述第十配合部324为凸起,当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套设于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外时,所述第十配合部324位于所述第九配合部315内。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为圆柱形,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凸起的形状也可以为其他形状。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九配合部315不贯穿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的外表面,以使得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九配合部315为贯穿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的内表面及外表面的通槽,只要所述第十配合部324可与所述第十配合部324配合即可。
所述第一弹出件310具有所述第九配合部315,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具有所述第十配合部324,从而可提升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与所述第一弹出件310之间的相对稳定性。
由前面对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介绍可知,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第八配合部422由所述中间弹出件320的第七配合部323限位,保证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不发生转动,且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第八配合部422与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的第六配合部314配合,因此,在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的旋转运动可转换为第二弹出组件400的直线弹出运动。本实施方式中提供的摄像头模组10中第一弹出件31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旋转运动,而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沿直线运动,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第一弹出组件300和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弹出效果较好。
具体地,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的上述结构,可使得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在伸出所述外壳200时,相对所述外壳200旋转运动而伸出所述外壳200;当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缩回所述外壳200时,相对所述外壳200旋转运动而缩回所述外壳200。当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时沿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轴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当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缩回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时,沿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轴向缩回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
由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固定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因此,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可随着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运动,及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可随着所述第二弹出组件700运动,进而实现所述第二镜头组件600及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相较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及感光元件100的弹出,即实现了多组镜头组件的分级弹出。因此,在对所摄像头模组10进行光学系统设计时,可设计的变量增加,通过调节第二镜头组件600及所述第三镜头组件700相较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500及感光元件100的位置,可进一步优化出性能很好的光学系统,提升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成像质量。
在前面实施方式中介绍的摄像头模组10中,以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包括第一弹出件310和中间弹出件320为例进行介绍,可以理解地,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省略所述中间弹出件320,即,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包括第一弹出件310而不包括中间弹出件320。此种情况下,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中的第二弹出件420的第八配合部422直接穿过所述第一弹出件310的第六配合部314和所述外壳200的第四配合部230配合,以实现旋转自由度的约束。
请参阅图24及图25,图2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提供的第一配合部的示意图;图25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中的第六配合部的示意图。所述第一配合部220包括相连的第一子导程部221及第二子导程部222,所述第一子导程部221相较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设置。第六配合部314包括相连的第三子导程部3141及第四子导程部3142,所述第三子导程部3141相较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3142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设置。所述第一子导程部221的导程角大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导程角,且所述第三子导程部3141的导程角等于零,当所述第三配合部313位于所述第一子导程部221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相连的一端时,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所述第一拍摄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导程部221的导程角大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导程角,因此,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对于所述外壳200伸出时,在所述驱动组件800的驱动力一定的情况下,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对应所述第一子导程角的伸出速度大于第一弹出组件300对应所述第二子导程角处的伸出速度。因此,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以较快的速度从收容模式运动到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所述第三子导程部3141的导程角等于零,因此,当所述二弹出组件对应所述第三子导程部3141时相对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保持不动。由此可见,本实施方式中,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处于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部分伸出所述外壳200,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内。
进一步地,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3142的长度,且第二子导程部222的导程角大于零且小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3142的导程角。由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导程角大于零,且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3142的长度,因此,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由第一拍摄模式区切换到所述第二拍摄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外壳200伸出的长度小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较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的长度。由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导程角小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3142的导程角,因此,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的速度大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对于所述外壳200伸出的速度。由此可见,通过设计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长度与第四子导程部3142的长度之间的关系,以及所述第二子导程的部的导程角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3142的导程角之间的关系,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在所述第一拍摄模式与所述第二拍摄模式之间切换时,能够使得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达到相应状态所需要的时间较为同步。
在一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子导程部221的长度等于所述第二导程部的长度,且所述第一子导程部221的导程角大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222的导程角,因此,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由收容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较长的长度;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由第一拍摄模式切换至所述第二拍摄模式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较短的长度。
由前面描述可知,通过设计第一配合部220及第六配合部314各个部位的导程角,可实现第一弹出组件300及第二弹出组件400运动速度。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设计第一配合部220及第六配合部314各个部位的导程角的角度,实现第一弹出组件300和第二弹出组件400的弹出速度是变速的。也可实现先弹出一部分,再回收一部分,再弹出一部分。比如,第一配合部220包括依次相连的第一子导程部、第二子导程部及第三子导程部,其中,所述第一子导程部相较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及所述第三子导程部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设置。其中,所述第一子导程部的角度为正,所述第二子导程部的角度为负,所述第三子导程部的角度为正。即,第一子导程部连接所述第二子导程部的一端相较于所述第一子导程部的另一端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所述第二子导程部连接所述第一子导程部的一端相较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连接所述第三子导程部的一端背离所述感光元件,所述第三子导程部连接所述第二子导程部的一端相较于所述第三子导程部的另一端邻近所述感光元件100。对于其他更负责的弹出需要,也可设计出更多的导程段,以实现不同的弹出需求。
请一并参阅图15及图26及图27,图26为图5至图8中所示的驱动组件和密封件的分解示意图;图27为图26中驱动组件和密封件的组装示意图。所述外壳200包括壳体本体部210及密封部240。所述壳体本体部210具有所述收容空间211,所述密封部240凸出于所述壳体本体部210。所述摄像头模组10还包括驱动组件800以及密封件1000。所述驱动组件80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运动。所述密封件1000具有容纳空间1001,所述容纳空间1001用于收容所述驱动组件800,所述密封件1000固定于所述外壳200,且所述密封件1000与所述壳体本体部210及所述密封部240相配合以密封所述驱动组件80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密封件1000也称为齿轮箱,所述齿轮箱1000为一端开口的半密封结构,所述驱动组件800收容于所述密封件1000内,有利于提升所述驱动组件800的密封防尘效果。所述密封件1000与所述壳体本体部210及所述密封部240相互配合以密封所述驱动组件800,可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具有较高的防水防尘效果,以减少甚至避免水气或灰尘进入到所述摄像头模组10内部导致的摄像头模组10的拍摄质量下降。当所述摄像头模组10应用于所述电子设备1中时,较少或者不会增加电子设备1内部的防水防尘需要。
请一并参阅图5,所述摄像头模组10还包传感器(Sensor)1020,所述传感器1020用于检测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的位置,以及检测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相较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位置,以得到检测信号,并将所述检测信号传输给控制器,所述控制器根据所述检测信号判断所述摄像头模组10是否达到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或是否达到所述第二拍摄模式或是否达到收容模式,并根据判断结果来控制所述驱动组件800,以使得所述摄像头模组10进入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或所述第二拍摄模式,或所述收容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头模组10还包括驱动组件800。所述驱动组件80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对所述外壳200运动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伸出所述外壳200,或沿朝向所述感光元件100的方向运动以收容于所述外壳200。
本实施方式中,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驱动组件800,可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对于所述外壳200运动,实现了所述摄像头模组10中的第一弹出组件300的自动伸出或缩回。
此外,由前面对所述摄像头模组10中的外壳200、第一弹出组件300及第二弹出组件400的介绍可知,当所述驱动组件800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相较于所述外壳200运动时,所述第二弹出组件400也可相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运动。
下面对所述驱动组件800的结构进行详细描述,所述驱动组件800包括驱动电机810、第一齿轮820、连接轴830、第二齿轮840以及第三齿轮850。所述驱动电机810具有输出轴811。所述第一齿轮820与所述输出轴811啮合,并随着所述输出轴811的转动而旋转。所述连接轴83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820。所述第二齿轮840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轴830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齿轮840随着所述第一齿轮820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三齿轮850与所述第二齿轮840啮合,且所述第三齿轮850随着所述第二齿轮840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三齿轮850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运动。
所述驱动电机810也称为步进电机,所述驱动电机810接收控制信号,所述驱动电机810的输出轴811在所述控制信号的控制下旋转。所述第一齿轮820与所述输出轴811啮合,且在所述输出轴811的带动下旋转。由于所述第一齿轮820与所述第二齿轮840固定连接同一连接轴830,因此,当所述第一齿轮820旋转时,带动所述连接轴830旋转,所述连接轴830旋转进而是的所述第二齿轮840旋转。所述第三齿轮850与所述第二齿轮840啮合,因此,所述第三齿轮850在所述第二齿轮840的带动下旋转。所述第三齿轮850旋转进而带动所述第一探测组件运动。不同的控制信号可使得所述驱动电机810的输出轴811的转动方向不同。比如,第一控制信号使得所述驱动电机810的输出轴811沿顺时针转动;第二控制信号可使得所述驱动电机810的输出轴811沿逆时针转动。由于所述输出轴811、所述第一齿轮820、所述第二齿轮840及所述第三齿轮850的配合关系,通过设置不同的控制信号,从而可驱动第一弹出组件300伸出或缩回所述外壳200。
由于所述连接轴830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820。所述第二齿轮840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轴830的另一端,因此,所述第一齿轮820、所述连接轴830及所述第二齿轮840也称为涡轮蜗杆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连接轴830、所述第一齿轮820及所述第二齿轮840构成一级齿轮组,所述第三齿轮850为驱动齿轮。所述驱动组件800的设计,使得所述驱动齿轮转动的速度小于所述输出轴811的转动速度,进而达到对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运动速度的控制。因此,所述驱动组件800中的第一齿轮820、连接轴830、第二齿轮840及第三齿轮850也称减速机构,所述减速机构可实现减速以及增大驱动力的作用。可以理解地,在本实施方式中,以所述驱动组件800包括一个齿轮组为例进行示意,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输出力矩的需求,增加更多级依次啮合的齿轮组,最后一组齿轮组中的一个齿轮和所述驱动齿轮啮合,以使得所述驱动组件800中驱动齿轮(本实施方式中为第三齿轮)转动的速度小于所述输出轴811转动的速度,且更精确的控制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转动速度。
结合前面对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介绍,在本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三齿轮850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300的第二配合部312啮合。
需要说明的是,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前面各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的背离感光元件100的方向是指沿着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轴向背离所述感光元件100,靠近感光元件100的方向均是指沿着所述摄像头模组10的轴向靠近所述感光元件100。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Claims (20)

1.一种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包括:
感光元件;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收容空间;
第一弹出组件,设置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与所述外壳相配合,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伸出所述外壳;
第二弹出组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内,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配合,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
第一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与所述感光元件相对设置;
第二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且相较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背离所述感光元件,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以及
第三镜头组件,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且设置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背离所述第一镜头组件的一侧,所述第三镜头组件固定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
所述摄像头模组具有收容模式、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伸出所述外壳的第一拍摄模式以及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外壳以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的第二拍摄模式。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还包括电路板,所述感光元件承载于所述电路板,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包括:
第一镜筒,所述第一镜筒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且所述第一镜筒固定于所述电路板;以及
第一镜片,所述第一镜片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一镜筒内,且所述第一镜片与所述感光元件相对且间隔设置。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镜筒包括:
第一收容部,所述第一收容部具有第一通孔;
第一承载部,所述第一承载部设置于所述第一通孔内,且承载所述第一镜片;以及
第一固定部,所述第一固定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收容部,且所述第一固定部还固定于所述电路板。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头组件包括:
第二镜筒,所述第二镜筒设置于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内,并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当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第二镜筒套设在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镜头组件外;
第二镜片,所述第二镜片固定设置于所述第二镜筒内,且所述第二镜片设置于所述第一镜头组件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镜筒包括:
第二收容部,所述第二收容部具有第二通孔,当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所述第一镜筒收容于所述第二通孔内;
第二承载部,所述第二承载部至少部分位于所述第二通孔内,且承载所述第二镜片;
连接部,所述连接部连接所述第二承载部以及所述第二收容部;以及
第二固定部,所述第二固定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收容部,且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固定部与所述第二收容部弯折相连,且凸出所述第二收容部的周侧壁,所述第一弹出组件上设置有与所述第二固定部配合的凹槽,所述第二固定部的一端固定于所述凹槽内。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镜头组件包括第三镜片,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包括第三镜筒,所述第三镜筒包括:
第三收容部,所述第三收容部具有第三通孔,当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收容模式时,至少部分第二镜头组件及至少部分第一镜头组件收容于所述第三通孔内;
第三承载部,所述第三承载部设置于所述第三通孔内,且承载所述第三镜片。
8.如权利要求1-7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当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所述第一拍摄模式时:第一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完全收容于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内;或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弹出组件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部分伸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弹出组件部分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或者,所述第一弹出组件部分伸出所述外壳,所述第二弹出组件完全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壳体本体部及第一配合部,所述壳体本体部具有所述收容空间,所述第一配合部设置于所述壳体本体部;
所述第一弹出组件包括第一弹出件,所述第一弹出件套设于所述外壳中,所述第一弹出件包括第一本体部及第二配合部及第三配合部,所述第二配合部及所述第三配合部均位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上,所述第二配合部用于接收驱动组件的驱动,所述第三配合部与所述第一配合部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一弹出件相较于所述外壳旋转并可沿朝向或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运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内壁的螺旋槽;第三配合部为设置于所述第一本体部上的凸起。
11.如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还包括第四配合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还包括中间弹出件,所述中间弹出件套设于所述第一弹出件中,所述中间弹出件包括中间本体部及第五配合部;所述第五配合部与所述第四配合部配合,以使得所述中间弹出件相较于所述外壳沿直线伸出或收容于所述外壳内。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出件还包括第六配合部;
所述中间弹出件还包括第七配合部;
所述第二弹出组件还包括第二弹出件,所述第二弹出件包括相连的第二本体部及第八配合部,所述第六配合部、所述第七配合部及所述第八配合部相互配合,以使得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以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伸出所述第一弹出组件。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弹出件还包括第九配合部;
所述中间弹出件还包括第十配合部,所述第九配合配与所述第十配合部配合,以使得所述中间弹出件固定于所述第一弹出件。
14.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六配合部为螺旋槽;所述第七配合部为延伸方向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通槽;所述第八配合部为凸起,所述第八配合部穿过所述第七配合部且所述第八配合部部分收容于所述第六配合部内,且可在所述第六配合部内滑动。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配合部包括相连的第一子导程部及第二子导程部,所述第一子导程部相较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邻近所述感光元件设置;
第六配合部包括相连的第三子导程部及第四子导程部,所述第三子导程部相较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邻近所述感光元件设置;
所述第一子导程部的导程角大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的导程角,且所述第三子导程部的导程角等于零,当所述第三配合部位于所述第一子导程部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相连的一端时,所述摄像头模组处于所述第一拍摄模式。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子导程部的长度小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的长度,且第二子导程部的导程角大于零且小于所述第四子导程部的导程角。
1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包括壳体本体部及密封部,所述壳体本体部具有所述收容空间,所述密封部凸出于所述壳体本体部;
所述摄像头模组还包括:
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运动;以及
密封件,所述密封件具有容纳空间,所述容纳空间用于收容所述驱动组件,所述密封件固定于所述外壳,且所述密封件与所述壳体本体部及所述密封部相配合以密封所述驱动组件。
1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头模组还包括驱动组件,所述驱动组件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相对所述外壳运动以沿背离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伸出所述外壳,或沿朝向所述感光元件的方向运动以收容于所述外壳。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摄像头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组件包括:
驱动电机,所述驱动电机具有输出轴;
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输出轴啮合,并随着所述输出轴的转动而旋转;
连接轴,所述连接轴的一端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所述第二齿轮固定连接于所述连接轴的另一端,所述第二齿轮随着所述第一齿轮的转动而转动;以及
第三齿轮,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且所述第三齿轮随着所述第二齿轮的转动而转动,所述第三齿轮用于驱动所述第一弹出组件运动。
20.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电子设备包括设备本体及如权利要求1-19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头模组,所述设备本体具有开口,所述摄像头模组对应所述开口设置,第一弹出组件及所述第二弹出组件中的至少一个组件的至少部分可通过所述开口伸出或缩回所述设备本体。
CN202110664255.8A 2021-06-15 2021-06-15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ctive CN1132595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4255.8A CN113259573B (zh) 2021-06-15 2021-06-15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CT/CN2022/093330 WO2022262507A1 (zh) 2021-06-15 2022-05-17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110664255.8A CN113259573B (zh) 2021-06-15 2021-06-15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9573A true CN113259573A (zh) 2021-08-13
CN113259573B CN113259573B (zh) 2024-12-17

Family

ID=771881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10664255.8A Active CN113259573B (zh) 2021-06-15 2021-06-15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3259573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676642A (zh) * 2021-08-17 2021-11-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WO2022262507A1 (zh) * 2021-06-15 2022-12-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5734046A (zh) * 2021-08-26 2023-03-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60556A1 (en) * 2021-10-15 2023-04-2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amera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16208832A (zh) * 2021-11-29 2023-06-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摄像头模组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34266A (ko) * 2008-09-23 2010-04-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용 렌즈 모듈
WO2020235899A1 (ko) * 2019-05-22 2020-11-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팝업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112584018A (zh) * 2020-12-08 2021-03-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213342384U (zh) * 2020-09-29 2021-06-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伸缩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215499210U (zh) * 2021-06-15 2022-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20100034266A (ko) * 2008-09-23 2010-04-01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촬상 장치용 렌즈 모듈
WO2020235899A1 (ko) * 2019-05-22 2020-11-26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카메라 팝업 구조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CN213342384U (zh) * 2020-09-29 2021-06-0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伸缩摄像头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2584018A (zh) * 2020-12-08 2021-03-30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电子设备
CN215499210U (zh) * 2021-06-15 2022-01-11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262507A1 (zh) * 2021-06-15 2022-12-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3676642A (zh) * 2021-08-17 2021-11-19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组件及其控制方法、电子设备
CN115734046A (zh) * 2021-08-26 2023-03-03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3060556A1 (en) * 2021-10-15 2023-04-20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Camera assembly and electrical device
CN116208832A (zh) * 2021-11-29 2023-06-0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及摄像头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259573B (zh) 2024-12-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259573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12228841B2 (en) Camera module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7920345B2 (en) Lens barrel supporting frame, lens retaining structure, lens barrel and camera
CN112526700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1464728B (zh) 摄像头模组和电子设备
CN215499210U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20120070138A1 (en) Lens barrel
CN110737077A (zh) 光学镜头和电子装置
WO2024114616A1 (zh) 音圈马达、光学防抖组件、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04698568A (zh) 镜头装置和摄像设备
CN114615414B (zh) 摄像模组和电子设备
US8526122B2 (en) Lens barrel
JP2007248642A (ja) レンズ鏡筒及び撮像装置
US9348110B2 (en) Lens barrel and imaging apparatus
CN113747024A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WO2022262507A1 (zh) 摄像头模组及电子设备
US8014088B2 (en) Lens group positioning method and image capturing apparatus
US11385523B2 (en) Optical assembly driving apparatus, imaging apparatus and portable electronic device
CN103916570A (zh) 外接式变焦模块及摄像装置
US8503103B2 (en) Lens barrel
KR20060045577A (ko) 렌즈경통 및 촬상장치
US8654460B2 (en) Lens barrel
EP1531617A1 (en) Image pickup apparatus and portable terminal with image pickup apparatus
JPWO2006035580A1 (ja) レンズ鏡胴、および該レンズ鏡胴を備えた撮像装置、カメラ、携帯機器
US20230367185A1 (en) Camera module and moving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