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213286A - 群管理控制电梯 - Google Patents
群管理控制电梯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213286A CN113213286A CN202110002585.0A CN202110002585A CN113213286A CN 113213286 A CN113213286 A CN 113213286A CN 202110002585 A CN202110002585 A CN 202110002585A CN 113213286 A CN113213286 A CN 11321328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levator
- car
- floor
- destination floor
- respons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4044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87
- 238000012937 corr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118 appropriate response Effects 0.000 claims 1
- 238000007726 management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9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9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3500 data storage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6866 deterio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316 zo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5000019227 E-number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243 E-num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5556 catabol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2141 concentr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96 conventional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731 degrad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30 elimin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379 elimina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39 plann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088 si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02—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 B66B1/06—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 B66B1/14—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 B66B1/18—Control systems without regulation, i.e. without retroactive action electric with devices, e.g. push-buttons, for indirect control of movements with means for storing pulses controlling the movements of several cars or cage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00—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in general
- B66B1/34—Details, e.g. call counting devices, data transmission from car to control system, devices giving information to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15—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and the data transmission or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ntrol system
- B66B1/3423—Control system configuration, i.e. lay-ou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3/00—Applications of devices for indicating or signalling operating conditions of elevators
- B66B3/002—Indicators
- B66B3/006—Indicators for guiding passengers to their assigned elevator ca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10—Details with respect to the type of call input
- B66B2201/102—Up or down call input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30—Details of the elevator system configuration
- B66B2201/308—Ganged elevator ca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2201/00—Aspects of control systems of elevators
- B66B2201/40—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 B66B2201/403—Details of the change of control mode by real-time traffic data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levator Contro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合适地应对电梯的需求,即便利用者向特定层集中也高效提供服务,具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设置于包含基准层的特定层,供利用者将目的地层作为轿厢呼叫登记;和群管理控制装置(10),进行针对轿厢呼叫分配应响应的合适的电梯的号机的控制。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需求生成部(20),基于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发送的登记信息生成需求数据;响应分担生成部(22),基于需求数据,以使得对轿厢呼叫响应的所述号机的输送负荷在电梯的各号机间均衡化的方式,生成针对轿厢呼叫的响应分担模式;及分配号机决定部(23),基于响应分担模式,决定针对登记了的轿厢呼叫分配的电梯的号机。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群管理控制电梯。
背景技术
在高层大厦中,设置有多台电梯,为了高效地运用电梯而采用了群管理控制系统。在该群管理控制系统中,实施针对乘梯处呼叫分配合适的电梯的控制,由此提高输送效率。
电梯的利用者的数量根据时间段而大幅变动。在早上的上班时间段、午休、傍晚的下班时,有时利用者会集中于特定的楼层,利用者要长时间等待乘用轿厢到达,另外,等待着的人无法全都乘上。对于电梯的群管理控制来说,防止在利用者集中的时间段运行性能低下成为了重要的课题。
以往,为了提高拥挤时的输送效率,提出了被称作分区规划(zooning)的群管理控制方式。在该分区规划方式下,是通过限制能够响应的乘梯厅呼叫的楼层数来谋求输送效率的提高的群管理控制方式。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提出了如下方案:基于过去的需求,制成以使得各轿厢的输送负荷均衡化的乘梯厅呼叫响应表,基于该乘梯厅呼叫表,针对乘梯厅呼叫分配电梯(专利文献1)。
近年,在进行群管理控制的电梯中,采用了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系统。在这样的电梯中,在乘梯处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当利用者操作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而登记了目的地层时,电梯被分配,利用者只要乘坐被引导(通知)的电梯就能够直接移动至目的地层。另外,按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的每个目的地层,使多个电梯进行分担等,能够提高输送效率。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65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拥挤时的时间段,也存在利用者显著集中的情况。在上班时间段中,有可能出现全体需求中的例如95%这样的利用者集中于1层的电梯乘梯厅的情况。
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成为如下事态:到轿厢返回到1层为止要长时间等待,另外,即便轿厢返回,也会产生未能运送完的情况,电梯的运行跟不上越来越多的利用者。像这样需求大幅变动中,存在即便通过上述的乘梯厅呼叫的响应分担也无法完全应对这一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所述以往技术所具有的问题点而做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群管理控制电梯,能够合适地应对电梯的需求,即便存在利用者向特定层的集中,也高效地提供电梯的运行。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所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设置于包含基准层的特定层,供利用者将目的地层作为轿厢呼叫进行登记;和群管理控制装置,进行针对所述轿厢呼叫分配应该进行响应的电梯的号机的控制,所述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需求生成部,基于从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发送的登记信息生成需求数据;响应分担生成部,基于所述需求数据,以使得对利用所述特定层的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的轿厢呼叫进行响应的所述号机的输送负荷在所述电梯的各号机间均衡化的方式,生成针对所述轿厢呼叫的响应分担模式;以及分配号机决定部,基于所述响应分担模式,决定针对利用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了的轿厢呼叫进行分配的所述电梯的号机。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应用本发明的群管理电梯的乘梯处的概略图。
图2是基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和群管理控制装置的框构成图。
图3是响应分担的决定处理的流程图。
图4是电梯的号机的分配处理的流程图。
图5是示出通常运转时的电梯的号机的分配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需求数据表的例的图。
图7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响应分担控制中的各号间的轿厢呼叫的分担例,图7的(A)是示出模式1的图,图7的(B)是示出模式2的图。
图8是示出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中的显示例的图,图8的(A)是示出通常运转时的显示例的图,图8的(B)是示出模式1的响应分担时的显示例的图,图8的(C)是示出基于模式2的响应分担时的显示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一边参照附图,一边对基于本发明的群管理控制电梯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图1示出应用本发明的群管理电梯的乘梯处。在该建筑物中,设为提供电梯的运行服务的楼层是1层到P层。电梯是A号机到X号机,它们的运行由群管理控制装置10来管理。在各层的乘梯处,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或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
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是使得利用者能够在乘梯处登记目的地层的装置。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设置于特定的楼层,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成为群管理控制的基准层的1层之外,还设置于利用特别多的特定的楼层。
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设置于与设置有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的楼层不同的楼层,是将轿厢的移动方向作为乘梯处呼叫进行登记的装置。在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中,当利用者按下了上方向按钮和下方向按钮中的想要移动的一方的按钮时,能够进行该方向的乘梯厅呼叫的登记操作。当该乘梯厅呼叫被登记在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后,被按下的按钮点亮。
接着,一边参照图2,一边对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群管理控制装置10进行说明。
在图2中,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具备登记由利用者利用数字键盘(numerickeypad)等输入的目的地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部15。所输入的轿厢呼叫登记信息向分配号机决定部23发送,该分配号机决定部23决定针对来自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的轿厢呼叫,使哪个适宜的电梯的号机进行响应。号机分配的结果及轿厢呼叫信息向分配号机显示输出部27、目的地层显示输出部28发送,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所具备的分配号机显示部16、目的地层显示部17,分别显示所分配的号机和表示目的地层的目的地层登记信息。
另外,号机分配的结果向分配指令输出部25发送,分配指令输出部25为了使控制各号机的轿厢19a至19x的运转的控制部18a至18x中的、所分配的号机的控制部对轿厢呼叫进行响应,而发送分配指令。另外,轿厢呼叫登记指令输出部26向各号机的控制部18a至18x中的、所分配的号机的控制部,发送轿厢呼叫登记指令,对该号机的控制部登记轿厢呼叫。
这样,利用者若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所希望的目的地层,则轿厢呼叫自动地被登记,在显示于分配号机显示部16的号机的乘降口之前等待即可,电梯的轿厢到达,乘坐该轿厢就能够去往所希望的楼层。
在本实施方式的群管理控制中,除了通常运转的控制以外,还在电梯的A号机到X号机之间以一定的模式分担轿厢呼叫响应。
在通常运转下,以这样的方式执行群管理控制:针对来自全部楼层的乘梯厅呼叫进行响应,分配合适的电梯的号机,且能够登记向全部楼层的轿厢呼叫。
相对于此,所谓的响应分担模式,是以利用者能够大体均等地乘坐各号机的轿厢的方式,在各号机之间大致均等地分担在处于特定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的轿厢呼叫的模式。在该响应分担模式下,关于多个号机,预先设定了能够登记轿厢呼叫的目的地层,无法登记分担以外的轿厢呼叫。
在本实施方式中,除了响应分担模式之外,还有响应分担修正模式。该响应分担修正模式是:在响应分担模式下无法预见电梯的运行服务性能的改善的情况下,从所分担的轿厢呼叫的目的地层中缩减成为实际的目的地层的楼层的模式。
群管理控制装置10进行针对乘梯处呼叫及轿厢呼叫分配应该进行响应的合适的电梯的号机的控制。在图2中,群管理控制装置10具有生成针对电梯的各号机的轿厢呼叫的响应分担的模式的响应分担生成部22。各号机按照在响应分担生成部22生成的响应分担模式来分配能够响应的轿厢呼叫的目的地层的分担。例如,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轿厢呼叫的情况下,A号机分担以2层到4层为目的地层的轿厢呼叫、B号机分担以5层到7层、…像这样进行分担。反过来说,若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目的地层,那么原则上,对于该轿厢呼叫,分配分担着所登记的目的地层的电梯的号机。这样的响应分担模式,图7的(A)所示的为其一例。
响应分担模式,基于根据电梯的运行状况生成的需求数据来决定。生成该需求数据的是需求生成部20。需求数据保存于需求数据存储部21。响应分担生成部22从需求数据存储部21读入所需的需求数据,生成上述的电梯各号机的响应分担模式。
在本实施方式中,响应分担生成部22也基于需求数据对是否存在进行依据响应分担模式的群管理控制的必要性进行判定。
在存在必要性的情况下,分配号机决定部23基于由响应分担生成部22决定了的响应分担模式,针对轿厢呼叫分配电梯的各号机。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实际的分配之前,在实施响应分担也能够预见拥挤的消除等运行性能的提高的情况下,实施基于响应分担模式的针对轿厢呼叫的分配。在无法预见运行性能的提高的情况下,依据修正后的响应分担模式,在目的地层变更部24中变更各号机的目的地层。关于这一点,进一步后述。
接着,参照图2以及图3的流程图及图5至图7,对响应分担模式的决定处理更加详细地进行说明。在以下的说明中,将1层设为基准的楼层(基准层),判断电梯的乘梯需求,对应对该乘梯需求的响应分担进行说明。将1层设为基准层,是因为多数建筑物的情况下,1层成为电梯利用的出发层。基准层根据建筑物的不同而不限于是1层,但是,在该情况下,处理内容也是相同的。
要决定应该如何使电梯的各号机进行响应分担,需要掌握电梯的运行状况。因此,在执行响应分担生成处理之前,需要预先收集所需的数据。在图2中,每当进行目的地层的登记时,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部15,向群管理控制装置10的需求生成部20发送该目的地层登记信息、与运行状况相关的信息。另外,也从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向需求生成部20发送与乘梯处呼叫相关的方向、呼叫的次数等信息。需求生成部20基于这些信息,生成各轿厢呼叫和/或乘梯厅呼叫中出发层是哪里而目的地层是哪里、各轿厢呼叫和/或乘梯厅呼叫的次数和/或等待时间等数据,作为过去的需求数据,蓄积保存于需求数据部21。此外,电梯的乘梯需求根据时间段而大幅变动,所以,以下的响应分担的决定处理在预先决定的多个时刻一天执行数次。
因此,在图3的流程图中,首先,在步骤S1-1中,判定是否处于与建筑物的楼层整体的电梯的需求相比、作为基准层的1层的乘梯需求较多的状态。响应分担生成部22从需求数据存储部21参照当前时间段中的过去的需求数据,若超过预定的判定基准例如全体的95%的乘梯需求集中于1层,则判定为多。此外,乘梯需求的判定,在上述的例子中,基于过去的需求数据来进行判定,但是,也可以从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直接获取乘梯处呼叫登记的个数信息、目的地层登记信息的数据,基于这些数据而实时地进行判定。
接下来,在步骤S1-2中,判定针对从1层乘梯的利用者提供的电梯的运行性能是否比预定的指标低。也就是说,判定是否处于存在发生运行性能低下的盖然性的状态。这是因为,仅仅根据在步骤S1-1中判定出的乘梯需求的集中,像例如在利用者数量并没有那么多的情况下那样,不一定得知运行性能是否已恶化。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成为运行性能低下的判定基准的指标,采用登记了在1层处的轿厢呼叫时的平均等待时间(从轿厢呼叫登记到轿厢的到达为止的平均时间)。例如,像平均等待时间为120秒、最大等待时间为300秒这样,在超过预先设定的标准的等待时间的容许范围的情况下,判定运行性能的恶化。此外,作为判定基准,不限于等待时间。也可以将轿厢返回到1层为止的循环(运行一圈)时间、循环期间的停靠楼层数等指标单独或组合来进行判定。
此外,在步骤S1-1、步骤S1-2中乘梯需求、运行性能没有问题的情况下,由于无需进行响应分担控制,所以,使得基于通常运转的运行性能继续(步骤S1-7)而结束处理。在该通常运转下,如图5所示,所有号机能够对全部楼层(全楼层)的乘梯厅呼叫及轿厢呼叫进行响应。
接着,步骤S1-3,是以使得利用者能够尽可能均等地乘坐A号机至X号机的轿厢19a至19x的方式、决定针对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的轿厢呼叫的响应分担的模式的处理。
在此,图6是示出下述例子的表:例如在有16个楼层的6台运转的群管理控制电梯中,电梯的利用集中的上班时间段(上午8点~上午9点)中的需求数据(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的轿厢呼叫登记个数)。
设为在1层(基准层)产生这样的乘梯需求的情况下电梯的运行性能显著低。
图7的(A)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响应分担控制(模式1)下的各号间的轿厢呼叫的分担例。
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目的地层的情况下,像A号机分担以标有○的2层~4层为目的地层的轿厢呼叫、B号机分担以5层~7层为目的地层的轿厢呼叫这样,A号机至E号机分别仅分担以利用○表示的楼层为目的地层的轿厢呼叫。各号机分担的楼层的合计轿厢呼叫登记个数,在本例中,参照图6可知,在100个到140个的范围内,不会偏向特定的号机地大体均等地分散。
之所以这样分派分担是因为:从图6的轿厢呼叫登记数的数据判断,利用A号机至E号机的各号机运送基本均衡化了的人数的利用者的可能性高。
此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F号机,从响应分担中排除。F号机,针对基准层以外的任一楼层的乘梯厅呼叫和/或向任一楼层的轿厢呼叫,都能够进行响应。
接着,步骤S1-4的处理,是判定在实施了在步骤S1-3中决定了的响应分担的情况下到底是否能够改善电梯的运行性能的处理。作为该判定的方法,可以使用对是否能够在1层无乘客滞留而顺利地输送进行模拟(simulation),或者简易地算出轿厢的等待时间和/或循环时间并且进行统计处理来判定是否能够缩短这些时间等方法。在判定为能够改善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6,选择上述的响应分担模式(模式1)。
在基于这样的模式1的响应分担控制中,对轿厢呼叫以各号机的输送负荷均衡化的方式分担了响应,所以,轿厢呼叫不会偏向一部分的号机,能够有效地弄好(或处理)集中于1层的乘梯需求,能够改善由利用者集中导致的电梯的运行性能的低下。
相对于此,在判定为通过基于模式1的响应分担无法充分改善电梯的输送性能的情况下,例如在平均等待时间为90秒、最大等待时间为180秒这样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5。
该步骤S1-5,是修正基于上述的模式1的响应分担的处理(将修正后的响应分担的模式设为模式2)。
图7的(B)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基于响应分担(模式2)的各号机间的轿厢呼叫的分担例。
在本实施方式的响应分担的模式2下,对在模式1下对各号机分配了的轿厢呼叫的目的地层中的、能够成为实际的目的地层的楼层进行限定,缩减选定为下梯人数最多的楼层(在这样的楼层存在多个的情况下也可以是多个)。
例如,在模式1下,在从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目的地层的情况下,A号机虽然分担着以2层~4层为目的地层的轿厢呼叫,但是其中3层的轿厢呼叫中乘梯人数多,所以,仅将3层设为目的地层。虽然也受理以2层、4层为目的地层的轿厢呼叫,但是,在该情况下,如后述那样目的地层被变更。B号机虽然分担着以5层~7层为目的地层的轿厢呼叫,但是将5层作为目的地层。以下,关于C号机到E号机,A号机至E号机也是同样的。此外,空栏的楼层是虽然受理轿厢呼叫但是不会成为目的地层的楼层。
在这样的基于模式2的响应分担中,将目的地层限于从轿厢下梯的人数多的楼层,在利用者集中的1层与下梯的人数多的楼层之间优先实施运行服务。其结果,通过轿厢的往返时间的缩短,利用者输送的效率增大。而且,由于以模式1和模式2的两种对策来决定响应分担的模式,所以能够应对利用者集中的各种状况。
接着,关于在如上述那样决定响应分担的模式之后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轿厢呼叫时针对该轿厢呼叫分配电梯的号机的处理,参照图4的流程图进行说明。
首先,在步骤S2-1中,分配号机决定部23判定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是否新受理了轿厢呼叫。在受理了呼叫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1,检查当前的响应分担的控制模式。在“通常运转”的情况下,在步骤S2-3中实施通常的分配控制。之后,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的分配号机显示部16显示所分配的号机(步骤S2-7),对所分配的号机的控制部18a至18X中的相符的控制部,从目的地层显示输出部28输出分配指令,从轿厢呼叫登记指令输出部26输出轿厢呼叫登记指令(步骤S2-8)。在通常运转的情况下,由于受理任一楼层的轿厢呼叫、乘梯厅呼叫,所以,例如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将14层登记为目的地层的情况下,如图8的(A)所示,显示目的地层为14层,显示分配了A号机。
在响应分担为“模式1”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4,分配号机决定部23针对能够进行基于模式1的响应分担的分配的号机实施分配。例如,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9层、14层的轿厢呼叫的情况下,按照图7的(A)的分担,对9层的轿厢呼叫分配C号机,对15层的轿厢呼叫分配E号机。在“模式1”的情况下,例如,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将14层登记为目的地层的情况下,如图8的(B)所示,显示目的地层为14层,显示按照分担分配了E号机。
在响应分担为“模式2”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2-5,针对能够进行基于模式2的响应分担的分配的号机实施分配。例如,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了9层、14层的轿厢呼叫的情况下,按照图7的(B)的分担,对9层的轿厢呼叫分配C号机,对15层的轿厢呼叫分配E号机。之后,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的分配号机显示部16显示所分配的号机(步骤S2-7),对所分配的号机的控制部18a至18X中的相符的控制部,从分配指令输出部28输出分配指令,从轿厢呼叫登记指令输出部26输出轿厢呼叫登记指令(步骤S2-8)。
在此,在模式2的情况下,C号机将8层作为目的地层而分担着,E号机分担着15层。就这样什么都不告知的话,利用者有可能为是否无法去往所希望的层而混乱。
因此,在步骤S2-6中,实施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的目的地层显示部17显示的目的地层登记信息的变换处理。例如,若是上例,则本来所登记的目的地层是:对C号机是9层、对E号机是14层,但是,将其按照基于模式2的响应分担,则像C号机是8层、E号机是15层这样变更目的地层。之后,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的分配号机显示部16显示所分配的号机(步骤S2-7),对所分配的号机的控制部18a至18X中的相符的控制部,从分配指令输出部28输出分配指令,从轿厢呼叫登记指令输出部26输出轿厢呼叫登记指令(步骤S2-8)。
在“模式2”的情况下,例如,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将14层登记为目的地层的情况下,如图8的(C)所示,在显示目的地层为14层之后,显示按照分担分配了E号机,并且也显示作为从所登记的目的地层变更后的目的地层的15层。然后,为了引起利用者注意,例如显示“请利用自动扶梯从15层移动至14层。”这一引导。此外,在无需变更所登记的目的地层的情况下,不进行上述的变更处理。
在“模式2”的情况下,在显示于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之后,为了使利用者彻底周知,例如,也可以用语音进行广播、在另外设置于乘梯处的显示装置显示变更了目的地层的意思。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在设置于与1层的基准层等不同的楼层的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的乘梯厅呼叫,如图7的F号机那样,以从响应分担中排除了的号机来应对。
在实施基于模式1的响应分担的情况下,基于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的乘梯厅呼叫有可能使电梯的运行性能降低。例如,在利用1层的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的目的地层为8层和10层并分配了C号机的情况下,若C号机对基于9层的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的乘梯厅呼叫也进行响应,则停靠的楼层会增加而服务降低。在该情况下,针对乘梯厅呼叫分配F号机,能够防止C号机的服务降低。
图7所示的模式1、2的响应分担的分派,并非在一度决定之后就固定,在响应分担生成部22中,也可以根据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个数及通过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登记的乘梯处呼叫登记的个数信息、目的地层登记信息来确认需求,根据该需求来适当改变响应分担。
另外,在响应分担生成部22中生成的响应分担的模式1、2的数据,也可以在需求数据部21中按模式1、2保存多种不同内容的数据,根据利用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12登记的乘梯处呼叫的个数及通过上下方向登记装置14登记的乘梯厅呼叫的个数信息、目的地信息,在响应分担生成部22中判断使用所存储的哪一个响应分担来进行控制,根据需求的变动而实时地应对。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群管理控制电梯,举出优选的实施方式而进行了说明,但是,这些实施方式是作为例示而举出的,并非意图限制发明的范围。当然,说明书中记载的新颖的装置、方法及系统能够以各种形态实施,而且,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方案的范围,意在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覆盖实施方式或其改良方案。
Claims (7)
1.一种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具备:
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设置于包含基准层的特定层,供利用者将目的地层作为轿厢呼叫进行登记;和
群管理控制装置,进行针对所述轿厢呼叫分配应该进行响应的电梯的号机的控制,
所述群管理控制装置具有:
需求生成部,基于从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发送的登记信息生成需求数据;
响应分担生成部,基于所述需求数据,以使得对利用所述特定层的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的轿厢呼叫进行响应的所述号机的输送负荷在所述电梯的各号机间均衡化的方式,生成针对所述轿厢呼叫的响应分担模式;以及
分配号机决定部,基于所述响应分担模式,决定针对利用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了的轿厢呼叫进行分配的所述电梯的号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响应分担生成部,在所述特定层的乘梯需求超过预定的基准而判断为多、且所述电梯的运行性能比预定的指标低的情况下,决定确定了实施所述响应分担的分配的响应分担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
所述响应分担生成部,判定服务低是否会通过基于所决定的所述响应分担模式的响应分担控制而改善,在不会改善的情况下,决定将所述响应分担模式修正后的响应分担修正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响应分担修正模式下,从所述电梯的各号机分担的轿厢呼叫的目的地层中,将实际的目的地层仅限定为轿厢呼叫登记的个数最多的层。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通过所述响应分担模式的修正而使得目的地层变更成了与登记于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原本的目的地层不同的层的情况下,将该意思显示于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显示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
利用所述响应分担生成部所生成的响应分担模式在存储部中保存有多种,根据来自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的登记信息及所述电梯的各号机的运行状况来决定合适的响应分担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群管理控制电梯,其特征在于,
在与所述特定层不同的楼层,设置有将轿厢的移动方向作为乘梯处呼叫而登记的上下方向登记装置,当在利用所述乘梯处目的地层登记装置登记了的所述轿厢呼叫的目的地层登记了所述乘梯处呼叫的情况下,分配与对所登记的轿厢呼叫分配了的号机不同的号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20-018011 | 2020-02-05 | ||
JP2020018011A JP6937398B2 (ja) | 2020-02-05 | 2020-02-05 | 群管理制御エレベータ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213286A true CN113213286A (zh) | 2021-08-06 |
CN113213286B CN113213286B (zh) | 2023-05-30 |
Family
ID=7708356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02585.0A Active CN113213286B (zh) | 2020-02-05 | 2021-01-04 | 群管理控制电梯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6937398B2 (zh) |
CN (1) | CN1132132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081416B (zh) * | 2023-01-12 | 2025-01-21 | 永大电梯设备(中国)有限公司 | 一种电梯再平层的控制方法 |
CN116347261B (zh) * | 2023-03-27 | 2023-10-24 | 深圳市麦驰物联股份有限公司 | 基于多协议控制的楼宇对讲与电梯交互系统及方法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96277A (ja) * | 1985-10-23 | 1987-05-02 | 株式会社東芝 |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
JPH04125278A (ja) * | 1990-09-18 | 1992-04-24 | Toshiba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JP2009215048A (ja) * | 2008-03-12 | 2009-09-24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2010280460A (ja) * | 2009-06-03 | 2010-12-16 |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CN102190215A (zh) * | 2010-03-15 | 2011-09-21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控制装置 |
US20150090535A1 (en) * | 2013-09-30 | 2015-04-02 | Fujitec Co., Ltd. |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
CN109516323A (zh) * | 2017-09-20 | 2019-03-26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组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组管理控制方法 |
-
2020
- 2020-02-05 JP JP2020018011A patent/JP6937398B2/ja active Active
-
2021
- 2021-01-04 CN CN202110002585.0A patent/CN113213286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96277A (ja) * | 1985-10-23 | 1987-05-02 | 株式会社東芝 | エレベ−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
JPH04125278A (ja) * | 1990-09-18 | 1992-04-24 | Toshiba Corp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JP2009215048A (ja) * | 2008-03-12 | 2009-09-24 |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 エレベータ |
JP2010280460A (ja) * | 2009-06-03 | 2010-12-16 | Mitsubishi Electric Building Techno Service Co Ltd | エレベータシステム |
CN102190215A (zh) * | 2010-03-15 | 2011-09-21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的控制装置 |
US20150090535A1 (en) * | 2013-09-30 | 2015-04-02 | Fujitec Co., Ltd. |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
CN109516323A (zh) * | 2017-09-20 | 2019-03-26 | 东芝电梯株式会社 | 电梯组管理控制装置以及电梯组管理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6937398B2 (ja) | 2021-09-22 |
CN113213286B (zh) | 2023-05-30 |
JP2021123454A (ja) | 2021-08-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FI121009B (fi) | Hissijärjestelmä | |
CN101980942B (zh) | 电梯轿厢分配控制策略 | |
JP4669215B2 (ja) | マルチケージを有するエレベータ装置のための制御装置及び制御方法 | |
US6364065B1 (en) | Elevator system controller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elevator system with two elevator cars in single shaft | |
US8978833B2 (en) | Double-deck elevator group controller | |
KR101457318B1 (ko) | 엘리베이터 시스템 및 엘리베이터의 그룹 관리 시스템 | |
US7258203B2 (en) |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elevators in an elevator group | |
WO2007034691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CN113213286B (zh) | 群管理控制电梯 | |
JPWO2005092762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JPWO2005102893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
CN104340783B (zh) | 电梯运转装置和电梯运转方法 | |
WO2017088904A1 (en) | Control method for an elevator control system | |
EP2221266B1 (en) | Elevator group management system | |
JP6109403B2 (ja)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エレベータ群管理制御方法 | |
WO2010055563A1 (ja)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H06263334A (ja) | エレベータの制御装置 | |
JP7171863B1 (ja) | エレベータ群管理システム | |
JP4053344B2 (ja) | 独立上下かご式エレベーターの群管理装置 | |
CN110817615A (zh) | 跨多个电梯群的目的地呼叫 | |
CN112209188A (zh) | 电梯的群管理系统 | |
JP2025012230A (ja) | 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およびダブルデッキ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方法 | |
JP2004137044A (ja) | エレベーター群管理制御装置 | |
CN117500738A (zh) | 控制客流的解决方案 | |
WO2014188591A1 (ja) | エレベータの群管理制御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