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7163B - 胸腔引流装置 - Google Patents
胸腔引流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17163B CN113117163B CN202010043492.8A CN202010043492A CN113117163B CN 113117163 B CN113117163 B CN 113117163B CN 202010043492 A CN202010043492 A CN 202010043492A CN 113117163 B CN113117163 B CN 113117163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ffusion
- piston
- passage
- exhaust
- ches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10000000115 thoracic cavity Anatomy 0.000 title description 5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01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1
- 239000007788 liquid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780 transparent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water Substances O XLYOFNOQVPJJNP-UHFFFAOYSA-N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6
- 201000003144 pneumothorax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41000521257 Hydrops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06010024971 Lower respiratory tract infections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06010030113 Oedema Diseas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4
- 239000007789 ga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93
- 210000000038 chest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35
- 239000012528 membra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192 parti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9825 accumu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2530 flu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1084 recove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06010008469 Chest discomfort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888 barrier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980 postopera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29058 respiratory gaseous ex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8223 sterile wat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467 substitu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60 trigger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39/00—Tubes, tube connectors, tube couplings, valves, access sites or the like, specially adapted for medical use
- A61M39/22—Valves or arrangement of valves
- A61M39/24—Check- or non-return valves
-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M—TESTING STATIC OR DYNAMIC BALANCE OF MACHINES OR STRUCTURES; TESTING OF STRUCTURES OR APPARATU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1M3/00—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 G01M3/02—Investigating fluid-tightness of structures by using fluid or vacuum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M—DEVICES FOR INTRODUCING MEDIA INTO, OR ONTO, THE BODY; DEVICES FOR TRANSDUCING BODY MEDIA OR FOR TAKING MEDIA FROM THE BODY; DEVICES FOR PRODUCING OR ENDING SLEEP OR STUPOR
- A61M2210/00—Anatomical parts of the body
- A61M2210/10—Trunk
- A61M2210/101—Pleural cavity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Pulmon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esthesiology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matolog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xternal Artificial Organs (AREA)
Abstract
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干封阀。该壳体具有积液腔、引流口和排气口。引流口与积液腔相通,排气口与积液腔之间设置有密封的排气通道,用以排出患者胸腔内的气体。该干封阀具有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结构,并设置在排气通道内,用以将排气通道自内向外单向导通。患者在呼气时,本装置允许患者排出气体,患者吸气时则阻断大气与患者胸腔的接触。本装置在使用产品时不需要加水,在任何场合下(例如战争、救援现场等不方便取水、加水的场所)都可以使用。本装置无需设置水封腔,因此体积较小。同时,本装置不需要担心因水封失效,避免患者胸腔与大气直接连通而引发气胸或造成胸腔感染。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医疗器械领域,具体涉及一种胸腔引流装置。
背景技术
胸腔引流装置是用于排出患者胸腔内积液和气体的设备。现在医院使用的一次性胸腔引流装置,大部分都是水封式,即用水进行密封,将患者胸腔与外界空气隔绝,防止外界空气进入到患者胸腔内。
在使用水封式胸腔引流装置时,需要向胸腔引流装置的水封腔加注无菌水。这将导致该装置在无法取水、加水的环境中使用时受到限制,而且也增加医护人员工作量。同时水封式胸腔引流装置体积较大,不便携带。患者恢复后期需要下床活动过程中,水封腔的水可能因为瓶体倾斜或跌倒而引发水封失效,导致患者胸腔与外界大气直接接触,引发气胸或造成胸腔感染。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型的胸腔引流装置,以替换现有的水封式胸腔引流装置。
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积液腔、引流口和排气口,所述引流口与积液腔相通,用以将患者胸腔内液体引流到积液腔内,所述排气口与积液腔之间设置有密封的排气通道,所述排气口通过所述排气通道与积液腔连通,用以排出患者胸腔内的气体;
以及干封阀,所述干封阀具有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结构,并设置在排气通道内,用以将所述排气通道自内向外单向导通。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干封阀包括阀座和第一密封体,所述阀座密封设置在排气通道内,所述阀座具有贯通的第一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密封体以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通道上。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排气通道具有干封阀腔,所述干封阀腔具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干封阀安装在所述干封阀腔内,并将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隔断,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分别与第一通道的两端连通。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密封体为密封片。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气体泄漏观察装置,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具有第二密封体,所述第二密封体以能够在积液腔内气压的作用下自内向外移动的结构设置在排气通道内,从壳体外侧能够观察到所述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以便观察气体泄漏情况。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包括活塞座和作为第二密封体的活塞,所述活塞座具有第二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第二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内,所述第二通道具有窄段和与窄段连通的宽段,所述窄段和宽段自内向外设置,所述活塞与所述窄段密封配合,且所述活塞在积液腔内气压作用下能够向宽段移动,所述宽段内径大于所述活塞外径,使所述积液腔内的气体能够从所述活塞与宽段之间的缝隙排出。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活塞座至少部分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用以展示出活塞的运动状态。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还包括活塞盖,所述活塞盖遮挡在所述第二通道的宽段一侧,用以避免所述活塞从所述宽段这一侧掉落,所述活塞盖具有气孔,用以所述第二通道内气体的排出。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挡板,所述挡板将排气通道隔断,所述挡板两侧的排气通道通过所述挡板上的连接口连通,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包括作为第二密封体的膜片,所述膜片密封所述连接口,并以能够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挡板的外侧。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膜片固定安装在挡板上。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密封安装在挡板的连接口处,所述固定架具有第三通道,所述膜片以能够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固定架上的外侧,并密封第三通道。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与作为第二密封体对应的部位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用以展示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为至少两个以上,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都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不同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具有不同的压力阈值,使得基于积液腔内气压值的不同,打开不同的气体泄漏观察装置。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设置在干封阀与排气口之间。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位于所述干封阀的上侧。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手动负压释放装置,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泄压口,所述第一泄压口与积液腔连通,所述手动负压释放装置具有第三密封体和弹性件,所述第三密封体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泄压口,所述弹性件作用于第三密封体,向所述第三密封体施加驱使所述第三密封体密封所述第一泄压口的弹性回复力。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手动负压释放装置具有密封座,所述密封座密封罩设住第一泄压口,所述密封座具有第二泄压口,所述第二泄压口与第一泄压口连通,所述第三密封体安装在密封座上,并从所述第二泄压口伸出,所述弹性件驱动第三密封体向第二泄压口移动并密封所述第二泄压口。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干封阀和排气通道位于积液腔的上方。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负压状态显示装置,用以显示所述积液腔内的负压状态。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所述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与积液腔连通,用于在积液腔内负压超过阈值时自动释放积液腔内负压,所述负压状态显示装置和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均设置在积液腔的上方。
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正压释放装置,所述正压释放装置与积液腔连通,用于在所述积液腔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自动释放所述积液腔内气体。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壳体包括前盖和底壳,所述前盖和底壳围成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背带固定件,用以安装背带。
一种实施例中,所述前盖一端凸出于底壳设置,所述前盖凸出的部分形成把手,以便握持。
依据上述实施例的胸腔引流装置,其包括壳体以及干封阀。该壳体具有积液腔、引流口和排气口。引流口与积液腔相通,用以将患者胸腔内液体引流到积液腔内。排气口与积液腔之间设置有密封的排气通道,排气口通过排气通道与积液腔连通,用以排出患者胸腔内的气体。该干封阀具有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结构,并设置在排气通道内,用以将排气通道自内向外单向导通。患者在呼气时,本装置允许患者排出气体,患者吸气时则阻断大气与患者胸腔的连通。本装置在使用产品时不需要加水,在任何场合下(例如战争、救援现场等不方便取水、加水的场所)都可以使用。本装置无需设置水封腔,因此体积较小。同时,本装置不需要担心因水封失效,避免患者胸腔于大气直接连通而引发气胸或造成胸腔感染。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胸腔引流装置的正视图;
图2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胸腔引流装置的后视图;
图3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胸腔引流装置的侧视图;
图4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胸腔引流装置的俯视图;
图5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胸腔引流装置的立体图;
图6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底壳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胸腔引流装置省略前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图7所示结构的剖视图;
图9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干封阀处的剖视图;
图10为图7所示剖视图加上前盖后的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分解图;
图12和13分别为图11所示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封闭和打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14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15为图14所示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分解图;
图16为图14所示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剖视图;
图17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分解图;
图18为图17所示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剖视图;
图19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0为图19所示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剖视图;
图21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2为本申请另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3为图22所示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分解图;
图24为图23所示气体泄漏观察装置的剖视图;
图25和26分别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手动负压释放装置封闭和打开状态下的剖视图;
图27为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背带(收纳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具体实施方式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其中不同实施方式中类似元件采用了相关联的类似的元件标号。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很多细节描述是为了使得本申请能被更好的理解。然而,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毫不费力的认识到,其中部分特征在不同情况下是可以省略的,或者可以由其他元件、材料、方法所替代。在某些情况下,本申请相关的一些操作并没有在说明书中显示或者描述,这是为了避免本申请的核心部分被过多的描述所淹没,而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详细描述这些相关操作并不是必要的,他们根据说明书中的描述以及本领域的一般技术知识即可完整了解相关操作。
另外,说明书中所描述的特点、操作或者特征可以以任意适当的方式结合形成各种实施方式。同时,方法描述中的各步骤或者动作也可以按照本领域技术人员所能显而易见的方式进行顺序调换或调整。因此,说明书和附图中的各种顺序只是为了清楚描述某一个实施例,并不意味着是必须的顺序,除非另有说明其中某个顺序是必须遵循的。
本文中为部件所编序号本身,例如“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所描述的对象,不具有任何顺序或技术含义。而本申请所说“连接”、“联接”,如无特别说明,均包括直接和间接连接(联接)。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尤其是一种干封式的胸腔引流装置。其无需用水进行密封,提高装置的应用便利性。
请参考图1至10,一种实施例中,该胸腔引流装置包括壳体100以及干封阀200。
该壳体100具有积液腔101、引流口102和排气口103。引流口102与积液腔101相通,用以将患者胸腔内液体引流到积液腔101内。积液腔101用于存储自患者引流出来的液体。该排气口103与积液腔101之间设置有密封的排气通道104(如图6所示)。排气口103通过排气通道104与积液腔101连通,用以排出患者胸腔内的气体。排气通道104通过气孔1041(参考图7)与积液腔101连通。该干封阀200具有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结构,并设置在排气通道104内,用以将排气通道104自内向外单向导通。其中,这里所称的内外具体是,排气通道104与排气口103连接的一端为外,而相反的一端为内,自内向外即从积液腔101向排气口103的方向。
本装置允许患者在呼气时排出气体,患者吸气时则阻断大气与患者胸腔的连通。本装置在使用产品时不需要加水,在任何场合下(例如战争、救援现场等不方便取水、加水的场所)都可以使用。本装置无需设置水封腔,因此体积较小。同时,本装置不需要担心因水封失效,避免患者胸腔与大气直接连通而引发气胸或造成胸腔感染。
该装置可用于重力引流,也可用于负压引流。通常,患者在手术前期时胸腔有大量的积液或气体,这时可以使用负压吸引。在使用负压引流时,可以将排气口103与负压产生设备连接,通过抽吸等方式,在排气通道104以及积液腔101内形成负压,此时干封阀200打开,从而将患者胸腔内积液引流出。通常,患者手术后期恢复阶段可以不需要负压引流,通过重力引流即可,即患者胸腔内积液在重力作用下,流入积液腔101内。在重力引流时,该排气口103可主要用于排出气体,当积液腔101内气压大于干封阀200的压力阈值时,可打开干封阀200。该干封阀200的压力阈值是指能够促使干封阀200打开的压力值临界点,例如一种实施例中,该压力阈值大致等于外界大气压。
在本实施例中,该排气通道104可以为各种规则或不规则的腔体结构。如图6所示,一种实施例中,该排气通道104由多个腔体连通而形成。这些腔体的具体形状可根据具体结构中各部件的形状和摆放位置来灵活设计。
一种实施例中,该干封阀200可以为各种常用的单向阀以及这些单向阀的变形结构。请参考图9,一种实施例中,干封阀200包括阀座210和第一密封体220。阀座210密封设置在排气通道104内。阀座210具有贯通的第一通道211,排气通道104与第一通道211连通,气体需经第一通道211才能排出。该第一密封体220以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第一通道211内。
在图9所示实施例中,该第一密封体220为密封片,其安装在阀座210上。该第一密封体220实际上可以为任意的密封结构,并不限于密封片。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排气通道104具有干封阀腔1042。干封阀腔1042具有第一进气口1043和第一出气口1044。干封阀200安装在干封阀腔1042内,并将第一进气口1043和第一出气口1044隔断。第一进气口1043和第一出气口1044分别与第一通道211的两端连通。气体需经第一通道211才能从第一出气口1044排出。
如图6所示,该干封阀腔1042内可设置一隔板1045,将干封腔分隔成两部分,该干封阀200安装在该隔板1045上,并与该隔板1045两侧空间连通。
除了上述这种干封阀200之外,还可以采用各种类型的单向阀结构。
进一步地,在本装置使用过程中,某些情况下需要随时了解患者手术后期的恢复情况,来判断是否有气体排出,医护人员根据这个判断来决定患者是否可以拍片,从而来确定能否拔管。对此,本申请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具有第二密封体。第二密封体以能够在积液腔101内气压的作用下自内向外移动的结构设置在排气通道104内,从壳体100外侧能够观察到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以便观察气体泄漏情况。当然,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具有压力阈值(即促使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打开的压力值临界点),即只要当气体压力达到一定的阈值时,才会推动第二密封体移动,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的压力阈值可根据实际需要的检测效果而设定,例如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的压力阈值可以大致等于大气压,当排气通道104内气压大于大气压时,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的第二密封体就产生运动。
当患者胸腔有气体(气胸)时,在患者呼气的末端,胸腔气体与积液腔101连通,积液腔101内压力大于干封阀200的压力阈值,干封阀200打开,气体进入排气通道104,从而带动第二密封体移动。通过观察该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即可判断患者胸腔内是否有气体。
为了能够从壳体100外侧能够观察到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以便观察气体泄漏情况,如图1所示,可以设计为壳体100与作为第二密封体对应的部位(观察窗105)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用以展示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当然,在第二密封体外如果还有除壳体100外的其他部件遮挡,也可以将这些部件中与第二密封体对应的部位设计为采用透明材料制成,避免妨碍对第二密封体的观察。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9至13,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的具体结构。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包括活塞座310和作为第二密封体的活塞320。活塞座310具有第二通道311,排气通道104与第二通道311的两端连通。活塞320设置于第二通道311内。第二通道311具有窄段3111和与窄段3111连通的宽段3112,窄段3111和宽段3112自内向外设置。活塞320与窄段3111密封配合,且活塞320在积液腔101内气压作用下能够向宽段3112移动,宽段3112内径大于活塞320外径,使积液腔101内的气体能够从活塞320与宽段3112之间的缝隙排出。
请参考图12,正常情况下,该活塞320密封第二通道311,气体无法从第二通道311排出。当患者胸腔有气体(气胸)时,第二密封体受力向宽段3112移动,如图13所示。由于宽段3112内径大于活塞320外径,积液腔101内的气体能够从活塞320与宽段3112之间的缝隙排出。当观察到活塞320向宽段3112移动时,即可知道积液腔101内有气体排出。一种实施例中,驱动活塞320运动的压力阈值a的取值范围为:0厘米水柱≤a≤20厘米水柱。
为了便于展示活塞320的运动状态,该活塞座310至少部分,尤其是与活塞320运动轨迹对应的部位,采用透明材料制成。
请参考图11至13,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还包括活塞盖330,活塞盖330遮挡在第二通道311的宽段3112一侧,用以避免活塞320从宽段3112这一侧掉落。活塞盖330具有气孔331,用以第二通道311内气体的排出。
在图11-13所展示的实施例中,该活塞320为球体,某些其他实施例中,该活塞320也可以为柱体或其他能够实现上述功能的形状和结构。
当然,该第二密封体并不限于这种活塞320和活塞座310的配合结构,其他能够使第二密封体在积液腔101气压作用下移动的结构也是可行的。
如,请参考图14至16,一种实施例中提供了另一种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该实施例中,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包括挡板340,挡板340将排气通道104隔断,挡板340两侧的排气通道104通过挡板340上的连接口341连通。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还包括固定架350和作为第二密封体的膜片360。固定架350密封安装在挡板340的连接口341处。固定架350具有第三通道352,该第三通道352与排气通道104连通。膜片360以能够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固定架350上的外侧,并密封第三通道352。例如膜片360安装在固定架350的凸起351上(参考图15)。当积液腔101内气体升高,达到该膜片360的压力阈值时,将促使该膜片360向外打开。通过观察膜片360的变化,即可知道有气体排出。一种实施例中,驱动膜片360运动的压力阈值b的取值范围为:0厘米水柱≤b≤20厘米水柱。一种较好的实施例中,膜片的厚度≤5mm。
为了保证密封效果,该固定架350和挡板340的连接口341之间可设置密封圈370进行密封。
当然,请参考图17至18,另一种实施例中,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也可以省略固定架350,直接用膜片360密封连接口341,并以能够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挡板340的外侧。例如,膜片360固定安装在挡板340上。挡板340上可设置凸起342(参考图17),膜片360一端扣合在该凸起342上。
通过观察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可以大致从定性的角度来判断是否有气体排出。而为了能够更加准确的获知排出气体的量,一些实施例中,该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为至少两个以上,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都与排气通道104连通,不同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具有不同的压力阈值,使得基于积液腔101内气压值的不同,打开不同的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通常,具有更大压力阈值的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打开时所对应的气体流量更大。
例如,请参考图19和20,一种实施例中,一个活塞座310和活塞320为一组,一共设置两组以上,例如三组。该三组活塞座310和活塞320并排设置,但各自的第二通道311相互之间隔开。所有活塞座310的第二通道311均与排气通道104和积液腔101连通。这几组活塞座310和活塞320中,每个活塞座310的第二通道311内径不同,活塞320外径不同,因此每个活塞320的压力阈值不同。在排气时,根据排气通道104以及积液腔101内气压的不同,将会触发不同的活塞320运动。观察哪一组活塞320运动,即可分辨出排出气体的流量大小。当然,为了避免活塞320从活塞座310内滑落,每组活塞座310上都可设置对应的活塞盖330。此外,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各组活塞座中活塞的外径相同,但重量不同,同样也能使每个活塞具有不同的压力阈值。
而另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21,还可以通过设置档位370,用以作为第二密封体移动的参考,例如图21中展示了四个档位370,其中0档位表示活塞320未动,而1-4档则表示活塞320的移动位置,其中数值越大,活塞320移动距离越大,而对应排出的气体流量越大。该档位370可设置在活塞座310上,也可以设置在其他部件上。该档位370通常位于活塞320的一侧,例如除了设置在活塞座310上,也可以设置在壳体100,较好地,设置在壳体100与活塞320运动轨迹对应的位置,以便更好的作为活塞320移动位置的参考。
除了活塞320之外,采用膜片360作为第二密封体的方案中,也可以设置为具有多组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请参考图22至24,一种实施例中,挡板340具有至少两个连接口341(如三个),针对每个连接口341设置了不同的膜片360,并对应密封相应的连接口341,每个膜片360对应具有不同的压力阈值。例如,入图22至24所示,每个连接口341的孔径不同,针对每个连接口341设置了不同的膜片360,并对应密封相应的连接口341。由于每个连接口341的口径不同,因此促使每个膜片360打开的气压也不同,根据不同膜片360的打开情况,可分别出排出气体的流量。当然,在其他实施例中,连接口的口径也可以相同,但对应膜片360的厚度或硬度不同,从而使每个膜片360具有不同的压力阈值。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设置在干封阀200与排气口103之间。当然,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也可设置在干封阀200与积液腔101之间。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一种实施例中,气体泄漏观察装置300位于干封阀200的上侧。为了便于结构的紧凑,减小整个装置的体积,一种实施例中,请参考图6和7,干封阀200和排气通道104位于积液腔101的上方。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5、25和26,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手动负压释放装置400,壳体100具有第一泄压口105,第一泄压口105与积液腔101连通(可以直接连通,也可以通过其他通道间接连通),手动负压释放装置400具有第三密封体410和弹性件420,第三密封体410用于密封第一泄压口105,弹性件420作用于第三密封体410,向第三密封体410施加驱使第三密封体410密封第一泄压口105的弹性回复力。该第三密封体410密封第一泄压口105,其可以通过用第三密封体410直接封堵第一泄压口105实现,也可以通过封堵与第一泄压口105相通的其他泄压口来实现。当积液腔101负压太高时,可以通过手动释放来减低积液腔101负压。
该手动负压释放装置400具有密封座430,密封座430密封罩设住第一泄压口105,密封座430具有第二泄压口431,第二泄压口431与第一泄压口105连通,第三密封体410安装在密封座430上,并从第二泄压口431伸出,弹性件420驱动第三密封体410向第二泄压口431移动并密封第二泄压口431。
其中,一种实施例中,该手动负压释放装置400还具有泄压阀座440,该泄压阀座440插入第一泄压口105内。泄压阀座440中部中空,用以气体通过。如图25所示,弹性件420(如弹簧)设置在泄压阀座440的中空部,并抵接第三密封体410,将第三密封体410推向密封座430,以便对第二泄压口431进行密封。如图26所示,当手动按下第三密封体410时,第三密封体410克服弹性件420的弹性回复力,并向下伸入泄压阀座440内,从而打开第二泄压口431,此时第二泄压口431通过泄压阀座440的中空部与积液腔101直接或间接连通。泄压阀座440与壳体100之间,可设置密封圈450进行密封。
一种实施例中,在积液腔101负压处于-40KPa以下时,第三密封体410处于关闭状态,在第三密封体410上施加最大15N的力往下按时,打开第二泄压口431。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1和7,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负压状态显示装置500,用以显示积液腔101内的负压状态。使得操作者可以直观、有效的显示积液腔101是否存在负压。壳体100上对应具有一个负压状态观察窗501,用以观察负压状态显示装置500。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7,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600,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600与积液腔101连通,可设置在排气通道104内。该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600用于在积液腔101内负压超过阈值时自动释放积液腔101内负压,负压状态显示装置500和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600均设置在积液腔101的上方。
进一步地,请参考图4,一种实施例中,还包括正压释放装置700,所示正压释放装置700与积液腔101连通,用于在积液腔101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自动释放积液腔101内气体。当积液腔101呈现正压时,正压释放阀可以自动打开,释放正压,从而有效保障胸腔压力安全。一种实施例中,正压释放装置700具有正压释放膜(柔性材料)。在负压引流时,瓶体内处于负压,该正压释放膜被吸附在壳体100上,此时正压释放装置700处于关闭状态,若此时随着别人呼吸积液腔101内产生大于4cmH2o正压时,正压释放膜于壳体100分离,把正压排放出去。
请参考图1至5,一种实施例中,该壳体100包括前盖110和底壳120,前盖110和底壳120围成壳体100。该前盖110和底壳120可围合形成上述的排气通道104。或者,该排气通道104也可单独设置在前盖110或底壳120上。该前盖110一端凸出于底壳120设置,前盖110凸出的部分形成把手111,以便握持。同时,请结合图3和27,一种实施例中,壳体100具有背带固定件130,用以安装背带800。该背带800具有卡扣结构,可扣合在背带固定件130上。患者可以通过提手111拎起本装置或用背带800将本装置背在身上,活动更加方便,而且不用担心因为晃动导致胸腔引流装置密封性失效。
请参考图1,一种实施例中,该壳体100上对应积液腔101的位置还设置有液体观察窗106,以便能够方便的观察到积液腔101内液体量。该壳体100上还可设置采样口,以便抽取液体样本,该采样口上设有孔塞107,用于封闭该采样口。
以上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发明进行阐述,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发明,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对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发明的思想,还可以做出若干简单推演、变形或替换。
Claims (21)
1.一种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胸腔引流装置用于重力引流或负压引流,其包括:
壳体,所述壳体具有积液腔、引流口和排气口,所述引流口与积液腔相通,用以将患者胸腔内液体引流到积液腔内,所述排气口与积液腔之间设置有密封的排气通道,所述排气口通过所述排气通道与积液腔连通,用以排出患者胸腔内的气体;
干封阀,所述干封阀具有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结构,并设置在排气通道内,用以将所述排气通道自内向外单向导通;所述自内向外即从积液腔向排气口的方向;
以及多个气体泄漏观察装置,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具有第二密封体,所述第二密封体以能够在积液腔内气压的作用下自内向外移动的结构设置在排气通道内,从壳体外侧能够观察到所述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以便观察气体泄漏情况;
多个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都与所述排气通道连通,不同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具有不同的压力阈值,使得基于积液腔内气压值的不同,打开不同的气体泄漏观察装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封阀包括阀座和第一密封体,所述阀座密封设置在排气通道内,所述阀座具有贯通的第一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第一通道连通,所述第一密封体以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所述第一通道上。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排气通道具有干封阀腔,所述干封阀腔具有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所述干封阀安装在所述干封阀腔内,并将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隔断,所述第一进气口和第一出气口分别与第一通道的两端连通。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密封体为密封片。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包括活塞座和作为第二密封体的活塞,所述活塞座具有第二通道,所述排气通道与第二通道的两端连通,所述活塞设置于所述第二通道内,所述第二通道具有窄段和与窄段连通的宽段,所述窄段和宽段自内向外设置,所述活塞与所述窄段密封配合,且所述活塞在积液腔内气压作用下能够向宽段移动,所述宽段内径大于所述活塞外径,使所述积液腔内的气体能够从所述活塞与宽段之间的缝隙排出。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塞座至少部分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用以展示出活塞的运动状态。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还包括活塞盖,所述活塞盖遮挡在所述第二通道的宽段一侧,用以避免所述活塞从所述宽段这一侧掉落,所述活塞盖具有气孔,用以所述第二通道内气体的排出。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具有挡板,所述挡板将排气通道隔断,所述挡板两侧的排气通道通过所述挡板上的连接口连通,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包括作为第二密封体的膜片,所述膜片密封所述连接口,并以能够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挡板的外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膜片固定安装在挡板上。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还包括固定架,所述固定架密封安装在挡板的连接口处,所述固定架具有第三通道,所述膜片以能够自内向外单向导通的方式安装在固定架上的外侧,并密封第三通道。
11.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与作为第二密封体对应的部位采用透明材料制成,用以展示第二密封体的活动状态。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设置在干封阀与排气口之间。
1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体泄漏观察装置位于所述干封阀的上侧。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干封阀和排气通道位于积液腔的上方。
15.如权利要求1-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手动负压释放装置,所述壳体具有第一泄压口,所述第一泄压口与积液腔连通,所述手动负压释放装置具有第三密封体和弹性件,所述第三密封体用于密封所述第一泄压口,所述弹性件作用于第三密封体,向所述第三密封体施加驱使所述第三密封体密封所述第一泄压口的弹性回复力。
16.如权利要求15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手动负压释放装置具有密封座,所述密封座密封罩设住第一泄压口,所述密封座具有第二泄压口,所述第二泄压口与第一泄压口连通,所述第三密封体安装在密封座上,并从所述第二泄压口伸出,所述弹性件驱动第三密封体向第二泄压口移动并密封所述第二泄压口。
17.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负压状态显示装置,用以显示所述积液腔内的负压状态。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所述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与积液腔连通,用于在积液腔内负压超过阈值时自动释放积液腔内负压,所述负压状态显示装置和高负压自动释放装置均设置在积液腔的上方。
19.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正压释放装置,所述正压释放装置与积液腔连通,用于在所述积液腔内气压大于外界气压时,自动释放所述积液腔内气体。
20.如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前盖和底壳,所述前盖和底壳围成所述壳体;所述壳体具有背带固定件,用以安装背带。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胸腔引流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前盖一端凸出于底壳设置,所述前盖凸出的部分形成把手,以便握持。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43492.8A CN113117163B (zh) | 2020-01-15 | 2020-01-15 | 胸腔引流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43492.8A CN113117163B (zh) | 2020-01-15 | 2020-01-15 | 胸腔引流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17163A CN113117163A (zh) | 2021-07-16 |
CN113117163B true CN113117163B (zh) | 2024-05-17 |
Family
ID=767718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43492.8A Active CN113117163B (zh) | 2020-01-15 | 2020-01-15 | 胸腔引流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17163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855874A (zh) * | 2021-10-19 | 2021-12-31 | 上海契斯特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应用于干式引流瓶的肺部气体感应装置和干式引流瓶 |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25125A (en) * | 1980-02-11 | 1984-01-10 | Bioresearch Inc. | Two-chamber underwater drainage apparatus with oneway outflow valve |
US4715856A (en) * | 1982-05-24 | 1987-12-29 | C. R. Bard, Inc. | Air leak detection system for chest fluid collection bottles and blow-out prevention baffle therefor |
US4883476A (en) * | 1988-01-07 | 1989-11-28 | Bioresearch, Inc. | Drainage device with disposable collection chamber |
CN2199791Y (zh) * | 1994-05-20 | 1995-06-07 | 黑龙江省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 | 气胸测压治疗器 |
CN107029308A (zh) * | 2017-04-25 | 2017-08-11 | 上海契斯特医疗科技公司 | 一种干式引流阀及负压引流装置 |
CN109139995A (zh) * | 2018-09-27 | 2019-01-04 | 王大双 | 一种手动泄压阀 |
CN109621030A (zh) * | 2018-12-29 | 2019-04-16 | 东莞康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控制和显示的胸腔引流装置 |
-
2020
- 2020-01-15 CN CN202010043492.8A patent/CN113117163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4425125A (en) * | 1980-02-11 | 1984-01-10 | Bioresearch Inc. | Two-chamber underwater drainage apparatus with oneway outflow valve |
US4715856A (en) * | 1982-05-24 | 1987-12-29 | C. R. Bard, Inc. | Air leak detection system for chest fluid collection bottles and blow-out prevention baffle therefor |
US4883476A (en) * | 1988-01-07 | 1989-11-28 | Bioresearch, Inc. | Drainage device with disposable collection chamber |
CN2199791Y (zh) * | 1994-05-20 | 1995-06-07 | 黑龙江省佳木斯医学院附属医院 | 气胸测压治疗器 |
CN107029308A (zh) * | 2017-04-25 | 2017-08-11 | 上海契斯特医疗科技公司 | 一种干式引流阀及负压引流装置 |
CN109139995A (zh) * | 2018-09-27 | 2019-01-04 | 王大双 | 一种手动泄压阀 |
CN109621030A (zh) * | 2018-12-29 | 2019-04-16 | 东莞康智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电子控制和显示的胸腔引流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17163A (zh) | 2021-07-1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AU2006231629B2 (en) | Portable air-purifying system utilizing enclosed filters | |
EP1865854B1 (en) | Combined air-supplying/air-purifying system | |
US7273052B2 (en) | Pneumatic sealing system for protection masks | |
JPH02147068A (ja) | 排出装置 | |
JPH1043288A (ja) | 吸引ドレナージ装置 | |
JPH01139071A (ja) | 外科用胸腔ドレン装置のための過負圧リリーフ装置 | |
CN113544054B (zh) | 具有压力平衡装置的潜水面罩 | |
CN113117163B (zh) | 胸腔引流装置 | |
US2435653A (en) | Goggle | |
WO2013103343A1 (en) | Breath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of use | |
US4883476A (en) | Drainage device with disposable collection chamber | |
CN211986460U (zh) | 医疗设备中控制和观察气体流动的装置及胸腔引流装置 | |
CN211986459U (zh) | 医疗设备中控制和观察气体流动的装置及胸腔引流装置 | |
CN211986461U (zh) | 胸腔引流装置 | |
JPH04226672A (ja) | 携帯用吸引装置 | |
US20220184427A1 (en) | Respiratory pump arrangement for personal respiratory isolation and method of use | |
CN211986462U (zh) | 医疗设备的气体泄漏观察结构及胸腔引流装置 | |
CN211986463U (zh) | 医疗设备中控制和观察气体流动的装置及胸腔引流装置 | |
CN211986458U (zh) | 胸腔引流装置 | |
CN211986457U (zh) | 医疗设备的气体泄漏观察结构及胸腔引流装置 | |
CN112138300B (zh) | 快速更换药罐的化学氧自救器 | |
TWI632935B (zh) | 面罩 | |
RU220842U1 (ru) | СПАСАТЕЛЬН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КАПЮШОННОГО ТИПА МОДЕЛЬ Че | |
KR102531706B1 (ko) | 심폐소생이 가능한 음압백 | |
CN215503157U (zh) | 采样胶囊及采样胶囊系统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