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110818A - 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 - Google Patents
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110818A CN113110818A CN202010032771.4A CN202010032771A CN113110818A CN 113110818 A CN113110818 A CN 113110818A CN 202010032771 A CN202010032771 A CN 202010032771A CN 113110818 A CN113110818 A CN 11311081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ear canal
- distance
- audio output
- earphone
- eardrum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5
- 210000000613 ear canal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72
- 210000003454 tympanic membrane Anatomy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65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40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7547 de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5945 sensi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978 adapt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39 buffer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276 constru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5069 ears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02 propag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070 samp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6—Sound input; Sound outpu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6—Sound input; Sound output
- G06F3/165—Management of the audio stream, e.g. setting of volume, audio stream pa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ultimedia (AREA)
- Headphones And Earphone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属于终端技术领域。本公开提供的音频输出方法应用于耳机,所述耳机与终端设备配合,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所述方法包括:响应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通过所述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距离确定音频输出增益;根据确定的所述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
背景技术
耳机为人们的生活、工作提供了诸多便利。随着耳机技术发展,用户对耳机的使用体验要求越来越高。音频输出增益影响耳机播放效果的灵敏度、信噪比、以及音量,通过调控耳机的音频输出增益能够改善耳机播放音频的效果。
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耳机的音频输出增益为默认值,无法针对不同用户进行个性化调节。这样的方式导致耳机播放音频的效果难以适应不同的用户,影响使用体验。
发明内容
本公开提供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以解决相关技术中的缺陷。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输出方法,所述方法应用于耳机,所述耳机与终端设备配合,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通过所述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
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
根据确定的所述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通过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包括:
向耳道内发射红外光;
接收从所述耳道内反射回的红外光;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红外光的强度获取所述耳道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所述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包括:
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在佩戴距离范围内;
若是,则根据预先存储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按照所述距离确定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若判断所述距离不在所述佩戴距离范围内,以小于设定阈值的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判断所述距离在佩戴距离范围内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距离确定用户身份;
发送所述用户身份至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身份确定相对应的待播放音频信息;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待播放音频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所述距离包括:所述左声道组件到左耳膜的第一距离,和所述右声道组件到右耳膜的第二距离;
所述根据所述距离确定用户身份,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确定所述用户身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所述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包括:
判断所述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是否为设定用户耳膜距离;
若是,则根据所述耳道纹理特征确定用户身份,以将与所述用户身份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音频输出装置,所述装置应用于耳机,所述耳机与终端设备配合,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通过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以及
输出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所述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发射单元,用于向所述耳道内发射红外光;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从所述耳道内反射回的红外光;以及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红外光的强度获取所述耳道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在佩戴距离范围内;以及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所述距离在所述佩戴距离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预先存储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按照所述距离确定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所述距离不在所述佩戴距离范围内的情况下,以小于设定阈值的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确定用户身份;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用户身份至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身份确定相对应的待播放音频信息;以及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待播放音频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所述距离包括:所述左声道组件到左耳膜的第一距离,和所述右声道组件到右耳膜的第二距离;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确定所述用户身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距离是否为设定用户耳膜距离;以及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所述距离是所述设定用户耳膜距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耳道纹理特征确定用户身份,以将与所述用户身份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第三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耳机,所述耳机包括:
耳道特征检测组件,用于获取耳道特征,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
处理器,与所述耳道特征检测组件相连,用于根据所述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以及
音频输出组件,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用于受所述处理器控制以所述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包括:
红外发射器,用于受所述处理器控制向耳道内部发射红外光;
红外接收器,用于接收从所述耳道内部反射回的红外光,并获取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强度;以及
处理芯片,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相连,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红外光的强度获取耳道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包括: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受所述处理器控制,以所述音频输出增益放大待输出音频信号。
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
所述左声道组件包括第一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和第一音频输出组件;
所述右声道组件包括第二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和第二音频输出组件。
本公开所提供的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至少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输出方法,通过获取用户耳道特征,并根据该耳道特征自动调整耳机的音频输出增益,实现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设置。采用这样的方式,耳机的音频播放效果能够适应不同用户的生理特征,优化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公开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公开的原理。
图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部分流程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装置的框图;
图7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装置的框图;
图8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装置的框图;
图9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装置的框图;
图10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装置的框图;
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耳机的结构框图;
图12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耳机的结构框图;
图1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耳机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并不代表与本公开相一致的所有实施例。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公开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公开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公开。除非另作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说明书以及权利要求书中使用的“一个”或者“一”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除非另行指出,“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词语意指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包括”或者“包含”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并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且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在本公开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相关技术中提供的耳机难以调整音频输出增益。但是,不同用户的耳机佩戴习惯以及耳朵生理结构参数(例如耳膜到耳道口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不同。据此,导致不同用户使用具有相同音频输出增益的耳机时,有些用户觉得声音大,有些用户觉得声音小,使用体验不佳。
基于上述情况,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应用于耳机的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和耳机,考虑到不同用户的差异,实现个性化音频输出效果,优化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输出方法适用于耳机,该耳机与终端设备配合,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图1~图4是根据不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1所述,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输出方法包括:
步骤S101、响应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通过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
示例地,耳机与终端设备通过数据接口连接,或者耳机与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络(例如蓝牙、Wifi)等连接。当耳机与终端设备连接后,终端设备通过数据接口或者无线网络发送已连接信号至耳机。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1利用红外光获取耳道特征。具体来说,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包括:红外发射器、红外接收器、以及处理芯片。图2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获取耳膜到耳机的距离的方法流程图。如图2所示,步骤S101包括:
步骤S1011、向耳道内部发射红外光。
通过红外发射组件发射红外光。可选地,红外发射组件具有设置在耳机外表面上的发射端。并且,红外发射组件的发射端位于耳机的出音孔周围。当用户佩戴耳机之后,红外发射组件的发射端朝向用户的耳道。以此方式,红外发射组件发射的红外光在耳道中传播,并可被耳道结构(例如耳道壁、耳膜等)反射。
步骤S1012、接收从耳道内反射回的红外光。
通过红外接收组件接收被耳道结构反射回的红外光。可选地,在红外发射组件发射红外光之后设定时间段(例如1s、2s、3s、4s、5s等)内,红外接收组件持续接收红外光,以接收充足的红外光,保障检测准确度。
进一步地,红外接收组件在设定时间段内对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强度进行积分,得到红外光强度信息。
耳道结构反射回的红外光的强度与耳道结构到耳机的距离相关。具体来说,耳道结构到耳机的距离越远,耳道结构反射回的红外光的强度越弱;耳道结构到耳机的距离越近,耳道结构反射回的红外光的强度越强。并且,耳道内不同结构与耳机的相对位置具有差异。例如,耳道的生理弯曲到耳机的距离比耳膜到耳机的距离近。因此,通过耳膜反射回的红外光强度能够体现出耳道中耳膜以及耳道纹理等耳道结构与耳机的距离关系。
步骤S1013、根据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强度获取耳道特征。
处理芯片与红外接收组件相连,接收红外接收组件发送的红外光强度信息。可选地,处理芯片根据红外光强度信息获取耳道内红外图像。进而,通过分析耳道内红外图像获取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等耳道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1具体为:响应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在设定时间段(例如5s、10s、15s等)之后获取耳道特征。
用户在使用耳机时可能先将耳机和终端设备连接,之后再佩戴。对于这样的应用场景,采用设定时间段作为用户佩戴耳机的缓冲时间,避免在用户佩戴耳机过程中接收到其他物体反射回的红外光造成误差。其中,设定时间段的具体时长可通过统计不同用户佩戴耳机的数据分析得到。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1具体为:响应于与终端设备连接,按照设定周期获取耳道特征。示例地,耳机中的红外发射组件间隔10s、20s、30s等发射一次红外光。并且,发射红外光的间隔时长大于红外接收组件接收时间段时长。采用这样的方式,当耳机与终端建立联系之后,耳机周期性地获取耳道特征,实时获取耳机与用户的位置变化。
步骤S102、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
耳膜到耳道口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等耳道特征是固定的生理特征,同一用户的耳机佩戴习惯也相对固定。在这样的情况下,对于同一用户而言,佩戴好的耳机到耳膜的距离相对固定,耳道纹理到耳机的位置也相对固定。对于不同用户而言,基于佩戴习惯和生理结构的差异,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相对耳机的位置不尽相同。因此,基于不同用户的耳道特征,音频在耳道中传播的损耗存在差异,导致不同用户听到的设置相同输出配置耳机输出的音效不同。
音频输出增益与耳机播放的灵敏度、信噪比、以及播放音量相关,通过调控耳机音频输出增益能够实现不同的播放效果。在步骤S102中,以步骤S101中获取到的耳道特征作为音频输出增益的调控依据,使得确定出的音频输出增益与用户的生理特征和佩戴习惯相适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2通过耳膜到耳机的距离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图3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3所示,步骤S102包括:
步骤S301、判断耳机到耳膜的距离是否在佩戴距离范围内。若是则执行步骤S302,若否执行步骤S303。
可选地,佩戴距离范围为2cm~3.5cm。2cm~3.5cm是成年人的外耳道口到耳膜的距离范围。若判断为是,则表明耳机处于佩戴状态。若判断为否,则表明耳机不处于佩戴状态,例如用户在使用过程中摘下耳机。
若步骤S301的判断结果为是,则执行步骤S302。具体为,根据预先存储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按照距离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可选地,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通过采样、统计获得。
若步骤S301的判断结果为否,否则执行步骤S303。具体为,以小于设定阈值的增益作为音频输出增益。耳机以小于设定阈值的增益输出音频时,输出音频的音量较小,避免用户摘下耳机出现漏音的情况。可选地,步骤S303中将音频输出增益设置为0,也即耳机处于静音状态。
在一个实施例中,步骤S102通过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图4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如图4所示,步骤102包括:
步骤S401、判断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是否为预先存储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
其中,预先存储至少一个耳机常用用户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由于用户每次佩戴耳机的位置可能存在细微差异,因此预先存储至少一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一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对应该耳机的一个常用用户。
若步骤S401判断为是,则执行步骤S402。步骤S402具体为,根据耳道纹理特征确定用户身份,以将与用户身份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作为耳机的音频输出增益。
若步骤S401判断当前检测到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是预先存储的距离,则表明当前用户可能为耳机的常用用户。为了进一步准确验证用户身份,在步骤S402中根据耳道纹理特征确定用户身份。不同用户的耳道纹理特征不同,因此通过耳道纹理特征能够确定用户身份。可选地,根据预先存储的耳道纹理特征与用户身份的对应关系,按照当前检测到的耳道纹理特征在常用用户中确定用户身份。
进一步地,基于确定的用户身份获取与该用户身份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该音频输出增益是与该用户身份对应的惯用耳机配置参数。以此方式,耳机能够以与用户身份匹配的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避免用户手动调整音量,优化用户体验。
若步骤S401判断为否,则执行步骤S403。步骤S403具体为,根据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按照设定规则确定音频输出增益。
若步骤S401判断当前检测到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不是预先存储的距离,则表明当前用户不是该耳机的常用用户。在这样的情况下,可选按照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负相关的规则确定音频输出增益。
步骤S103、根据确定的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由于音频输出增益是针对不同用户耳机到耳膜的距离确定的。因此,步骤S103中以该音频输出增益作为耳机的默认配置输出音频,适应于当前用户的耳机佩戴习惯以及耳道生理特征。进而,改善耳机播放效果,优化用户体验。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音频输出方法,通过获取耳机到用户耳膜的距离,并根据该距离自动调整耳机的音频输出增益,实现针对不同用户的个性化设置。采用这样的方式,耳机的音频播放效果适应不同用户生理特征和佩戴习惯,优化用户体验。
图5是根据另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方法的流程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图5所示方法是基于上述方法在步骤S302之后的改进。如图5所示,该方法在步骤S302之后还包括:
步骤S501、根据耳机到耳膜的距离确定用户身份。
不同的用户基于耳机佩戴习惯和耳朵的生理结构特征,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不同。因此,耳机到耳膜的距离能够表征不同的用户。进而,通过耳机到耳膜的距离能够表征不同用户对应的用户身份。
可选地,在耳机的处理器中预先存储有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与用户身份的对应关系。通过当前耳机到耳膜的距离根据该对应关系查询用户身份。
作为一种示例,耳机包括与左耳适配的左声道组件,以及与右耳适配的右声道组件。在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中均设置有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在这样的情况下,耳机到耳膜的距离包括:左声道组件到左耳膜的第一距离,以及右声道组件到右耳膜的第二距离。此时,步骤S501具体包括: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确定用户身份。通过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两个参数提高确定的用户身份的准确性。
步骤S502、发送用户身份至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用户身份确定相对应的待播放音频信息。
以用户身份为音乐播放器账户为例,终端设备根据耳机发送的用户身份确定出与该用户身份对应的音乐播放列表,并将与用户身份对应的音乐播放列表中的歌曲作为待播放音频信息。
步骤S503、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待播放音频信息。
耳机通过无线网络或者数据接口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待播放音频,进而以步骤S101~步骤S103确定的音频输出增益,根据接收到的待播放音频信息输出音频。
此外,在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的情况下,还需说明的是:步骤S101中,分别获取左耳耳道特征,以及右耳耳道特征。步骤S102中,根据左耳耳道特征确定左声道组件音频输出增益;根据右耳耳道特征确定右声道组件音频输出增益。步骤S103中,控制左声道组件以左声道组件音频输出增益作为默认设置,控制右声道组件以右声道组件拼音输出增益作为默认设置输出音频。也即,耳机左、右声道组件的音频输出增益独立调控。
基于上述提供的音频输出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音频输出装置。该装置应用于耳机,耳机与终端设备配合并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图6~图9是根据不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音频输出装置的结构框图。如图6所示,音频输出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601,用于响应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通过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
确定模块602,用于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
输出模块603,用于根据确定的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一获取模块501包括:
发射单元6011,用于向耳道内发射红外光;
接收单元6012,用于接收从耳道内反射回的红外光;以及
获取单元6013,用于获取接收到的红外光的获取耳道特征。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确定模块602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801,用于判断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是否在佩戴距离范围内;以及
第一确定单元802,用于判断单元判断所述距离在佩戴距离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预先存储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按照距离确定音频输出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第二确定单元6022还用于:在第一判断单元判断为否的情况下,以小于设定阈值的增益作为音频输出增益。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9所示,该音频输出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901,用于根据距离确定用户身份;
发送模块902,用于发送用户身份至终端设备,以使终端设备根据用户身份确定相对应的待播放音频信息;以及
接收模块903,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待播放音频信息。
在一个实施例中,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距离包括:左声道组件到左耳膜的第一距离,和右声道组件到右耳膜的第二距离。据此,第二获取模块901具体用于:根据第一距离和第二距离确定用户身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0所示,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确定模块602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1001,用于判断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是否为设定用户耳膜距离;以及
第二确定单元1002,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耳膜到二级的距离是预先存储的距离的情况下,根据耳道纹理特征确定用户身份,以将与用户身份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作为耳机的音频输出增益。
并且,在第二判断单元判断耳膜到二级的距离不是预先存储的距离的情况下,第二确定单元1002还用于根据当前检测到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按照预设规则获取音频输出增益。
基于上述音频输出方法,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耳机。图11~图12是根据不同示例性实施例示出耳机的结构框图。
如图11所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音频输出组件200、以及与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和音频输出组件200相连的处理器300。
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用于获取耳道特征。该耳道特征包括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图11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和处理器的示意图。作为一种示例地,如图11所示,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包括红外发射器110、红外接收器120、和处理芯片130。
红外发射器110受处理器300控制发射红外光。可选地,红外发射器110包括迷你发光二极管(Light Emitting Diode,LED)。其中,红外发射器110设置在耳机的出声孔周围。以此方式,用户佩戴耳机后,红外发射器110发射的红外光可朝向耳道内部传播;
红外接收器120接收从耳道内部反射回的红外光,并获取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强度。此处,红外接收器120接收被耳道壁、以及耳膜反射回的红外光。可选地,红外接收器120设置在耳机出声孔周围,便于接收自耳道内反射回的红外光。优选地,红外接收器120环绕耳机的出声孔设置,以充分从耳道内部反射回的红外光,保障检测准确性。
可选地,红外接收器120在设定时间段内接收到的红外光,并对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强度进行积分得到积分结果。该积分结果表征设定时间段内红外接收器120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强度。
处理芯片130与红外接收组件120相连,根据红外接收组件120得到的强度确定耳道内的红外强度分布情况。可选地,在处理芯片130根据红外接收组件120接收到的红外光获取耳道内红外强度分布图,并根据该红外强度分布图构件耳道内部结构,进而识别出耳道纹理特征以及耳膜到耳机的距离等耳道特征。
处理器300用于根据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获取的耳机到耳膜的距离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如图12所示,处理器300与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的处理芯片130相连,接收处理芯片130获取到的耳道特征。可选地,处理器300根据预先存储的耳道特征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按照当前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获取的耳道特征查找相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其中,可选地,处理芯片130与耳机的处理器300集成为一体。
音频输出组件200用于以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音频输出组件200包括与处理器300相连的放大电路。控制器200根据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获取的耳道特征确定出的音频输出增益是放大电路的增益。该放大电路在使用时,受处理器300控制,以音频输出增益放大待输出音频信号。进而,实现对耳机播放效果的调控。
图13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耳机结构示意图。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3所示,耳机包括:与左耳适配的左声道组件400A,以及与右耳适配的右声道组件400B。
其中,左声道组件400A包括第一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A、和第一音频输出组件200A。第一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A用于获取左耳耳道特征。第一音频输出组件200A用于以根据左耳耳道特征得到的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右声道组件400B包括第二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B、和第二音频输出组件200B。第二耳道特征检测组件100B用于获取右耳耳道特征。第二音频输出组件200B用于以根据右耳耳道特征得到的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采用这样的方式,左声道组件400A和右声道组件400B的音频输出增益独立可调。
可选地,左声道组件400A和右声道组件400B共用一个处理器300。处理器300分别确定出左声道组件400A和右声道组件400B的音频输出增益。
可选地,处理器300包括设置在左声道组件400A中的第一处理器,以及设置在右声道组件400B中的第二处理器。其中,第一处理器和第二处理器通过无线网络通信。例如,左声道组件400A和右声道组件400B是分体式结构(即二者不通过线路连接),分别在左声道组件400A和右声道组件400B中设置处理器。
以此方式,通过第一处理器根据左耳耳道特征确定左声道组件400A的音频输出增益,通过第二处理器根据右耳耳道特征确定右声道组件400B的音频输出增益。
此外,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不限定耳机的具体种类。例如,耳机为有线耳机、无线耳机、数字耳机、和模拟耳机。
通过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耳机能够基于不同的用户调整音频输出增益,进而实现个性化的音频播放效果。以此方式,克服了相关技术中耳机增益难以调整或者需要手动调整的缺陷,优化用户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公开后,将容易想到本公开的其它实施方案。本公开旨在涵盖本公开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公开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公开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Claims (18)
1.一种音频输出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应用于耳机,所述耳机与终端设备配合,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所述方法包括:
响应于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通过所述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
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
根据确定的所述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过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包括:
向耳道内发射红外光;
接收从所述耳道内反射回的红外光;
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红外光的强度获取所述耳道特征。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所述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包括:
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在佩戴距离范围内;
若是,则根据预先存储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按照所述距离确定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若判断所述距离不在所述佩戴距离范围内,以小于设定阈值的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判断所述距离在佩戴距离范围内之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距离确定用户身份;
发送所述用户身份至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身份确定相对应的待播放音频信息;
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待播放音频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所述耳道特征包括:所述左声道组件到左耳膜的第一距离,和所述右声道组件到右耳膜的第二距离;
所述根据所述距离确定用户身份,包括: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确定所述用户身份。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所述根据获取到的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包括:
判断所述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是否为预先存储的距离;若是,则根据所述耳道纹理特征确定用户身份,并将与所述用户身份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8.一种音频输出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应用于耳机,所述耳机与终端设备配合,包括耳道特征检测组件;所述装置包括: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响应于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已连接信号,通过耳道特征检测组件获取耳道特征;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获取到的所述耳道特征确定音频输出增益;以及
输出模块,用于根据确定的所述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获取模块包括:
发射单元,用于向所述耳道内发射红外光;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从所述耳道内反射回的红外光;以及
获取单元,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红外光的强度获取所述耳道特征。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距离是否在佩戴距离范围内;以及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所述距离在所述佩戴距离范围内的情况下,根据预先存储的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与音频输出增益的对应关系,按照所述距离确定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确定单元还用于:在所述第一判断单元判断所述距离不在所述佩戴距离范围内的情况下,以小于设定阈值的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确定用户身份;
发送模块,用于发送所述用户身份至终端设备,以使所述终端设备根据所述用户身份确定相对应的待播放音频信息;以及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所述终端设备发送的所述待播放音频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所述距离包括:所述左声道组件到左耳膜的第一距离,和所述右声道组件到右耳膜的第二距离;
所述第二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距离和所述第二距离确定所述用户身份。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膜到耳机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距离是否为预先存储的距离;以及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在所述第二判断单元判断所述距离是预先存储的距离的情况下,根据所述耳道纹理特征确定用户身份,并将与所述用户身份对应的音频输出增益作为所述音频输出增益。
15.一种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
耳道特征检测组件,用于获取耳道特征,所述耳道特征包括耳机到耳膜的距离,以及耳道纹理特征;
处理器,与所述耳道特征检测组件相连,用于根据所述距离确定音频输出增益;以及
音频输出组件,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用于受所述处理器控制以所述音频输出增益输出音频。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包括:
红外发射器,用于受所述处理器控制向耳道内部发射红外光;
红外接收器,用于接收从所述耳道内部反射回的红外光,并获取接收到的红外光的强度;以及
处理芯片,与所述红外接收器相连,根据接收到的所述红外光的强度获取耳道特征。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音频输出组件包括:与所述处理器相连的放大电路,所述放大电路受所述处理器控制,以所述音频输出增益放大待输出音频信号。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耳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耳机包括:左声道组件和右声道组件;
所述左声道组件包括第一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和第一音频输出组件;
所述右声道组件包括第二耳道特征检测组件、和第二音频输出组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32771.4A CN113110818A (zh) | 2020-01-13 | 2020-01-13 | 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0032771.4A CN113110818A (zh) | 2020-01-13 | 2020-01-13 | 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110818A true CN113110818A (zh) | 2021-07-13 |
Family
ID=7671000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032771.4A Pending CN113110818A (zh) | 2020-01-13 | 2020-01-13 | 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110818A (zh)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58216B1 (en) * | 1998-01-19 | 2002-03-19 | Braun Aktiengesellschaft | Apparatus for taking measurements in the ear |
JP2005032056A (ja) * | 2003-07-08 | 2005-02-0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個人識別機能付き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のユーザ管理方法 |
US20090083847A1 (en) * | 2007-09-24 | 2009-03-26 | Apple Inc. | Embedded authentication systems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
JP2010081071A (ja) * | 2008-09-24 | 2010-04-08 | Toshiba Corp | イヤホン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ヤホン音声補正方法 |
CN103732133A (zh) * | 2011-08-03 | 2014-04-16 | 索尼公司 | 距离检测设备、距离检测方法、计算机程序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
US20140330160A1 (en) * | 2013-05-06 | 2014-11-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ea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distance between eardrum and hearing apparatus |
US9648410B1 (en) * | 2014-03-12 | 2017-05-09 | Cirrus Logic, Inc. | Control of audio output of headphone earbud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headphone earbuds |
CN108429969A (zh) * | 2018-05-28 | 2018-08-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音频播放方法、装置、终端、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803859A (zh) * | 2018-05-28 | 2018-11-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341647A (zh) * | 2019-07-09 | 2019-10-18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耳道识别的汽车智能启动方法及系统 |
-
2020
- 2020-01-13 CN CN202010032771.4A patent/CN11311081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6358216B1 (en) * | 1998-01-19 | 2002-03-19 | Braun Aktiengesellschaft | Apparatus for taking measurements in the ear |
JP2005032056A (ja) * | 2003-07-08 | 2005-02-03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個人識別機能付き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及びコンピュータシステムのユーザ管理方法 |
US20090083847A1 (en) * | 2007-09-24 | 2009-03-26 | Apple Inc. | Embedded authentication systems in an electronic device |
JP2010081071A (ja) * | 2008-09-24 | 2010-04-08 | Toshiba Corp | イヤホンシステムおよびイヤホン音声補正方法 |
CN103732133A (zh) * | 2011-08-03 | 2014-04-16 | 索尼公司 | 距离检测设备、距离检测方法、计算机程序及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 |
US20140330160A1 (en) * | 2013-05-06 | 2014-11-06 |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 Hear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distance between eardrum and hearing apparatus |
CN104144375A (zh) * | 2013-05-06 | 2014-11-12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听力设备以及测量鼓膜与听力设备之间的距离的方法 |
US9648410B1 (en) * | 2014-03-12 | 2017-05-09 | Cirrus Logic, Inc. | Control of audio output of headphone earbuds based on the environment around the headphone earbuds |
CN108429969A (zh) * | 2018-05-28 | 2018-08-21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音频播放方法、装置、终端、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08803859A (zh) * | 2018-05-28 | 2018-11-13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信息处理方法、装置、终端、耳机及可读存储介质 |
CN110341647A (zh) * | 2019-07-09 | 2019-10-18 | 长沙理工大学 | 一种基于耳道识别的汽车智能启动方法及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2245002B2 (en) | Fitt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hearing earphone | |
US11558697B2 (en) | Method to acquire preferred dynamic range function for speech enhancement | |
US20180035232A1 (en) | Appliance for receiving and reading audio signals and live sound system | |
US10284969B2 (en) | Hearing device incorporating dynamic microphone attenuation during streaming | |
US12219315B2 (en) | Acoustic detection of in-ear headphone fit | |
CN113596657A (zh) | 一种耳机入耳检测方法、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240171893A1 (en) | Control of an earphone device | |
US11882412B2 (en) | Audition of hearing device settings, associated system and hearing device | |
US10812903B2 (en) | Remote device configured as automatic controller for audio device | |
TW201901411A (zh) | 智慧型耳機裝置個人化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 |
KR101391887B1 (ko) | 사용자 참여에 의한 보청기 피팅장치 | |
CN113110818A (zh) | 音频输出方法及装置、耳机 | |
TWM546066U (zh) | 音源設備 | |
US20230109140A1 (en) |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head related transfer function and hearing device | |
US20120263478A1 (en) | Hearing aid system using wireless optical communications | |
JP2019004458A (ja) | 聴覚装置の設定の試聴、関連システムおよび聴覚装置 | |
US20230421974A1 (en) |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own voice detection in a hearing system | |
TW201906419A (zh) | 供使用者定向交談之智慧型耳機裝置個人化系統及其使用方法 | |
WO2013087120A1 (en) | Method for operating a hearing system and at least one audio system | |
EP3393138A1 (en) | An automatic mute system and a method thereof for headphone | |
KR100491971B1 (ko) | 다채널 앰프를 구비한 오디오 시스템의 스피커 음량조정방법 및 그 장치 | |
US12114123B2 (en) | Sound input-output control apparatus, sound input-output control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medium | |
CN109168100A (zh) | 一种耳机及耳机音量的调节方法 | |
KR102178272B1 (ko) | 다양한 전자기기에 접속 가능한 헤드셋 어셈블리 | |
US20230209239A1 (en) | Wireless headphone system with standalone microphone functionality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