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3433A - 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93433A CN113093433A CN202110447430.8A CN202110447430A CN113093433A CN 113093433 A CN113093433 A CN 113093433A CN 202110447430 A CN202110447430 A CN 202110447430A CN 113093433 A CN113093433 A CN 11309343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ght
- emitting
- light source
- reflecting
- driving substrat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2360 pr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758 substrate Substance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8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4
- 239000012788 optical film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8000007666 vacuum form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0748 compression mou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0408 fil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9792 diffusion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1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7639 prin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2310 reflectometry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Titan oxide Chemical compound O=[Ti]=O GWEVSGVZZGPLCZ-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950 defici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5187 foam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2156 mix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149 argon plasma sint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413 cellular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30 etch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07 flux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86 illu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88 irregular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95 ligh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465 moul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45 partic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96 quantum do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855 radi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11 soli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23 soli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277 temperatur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408 titanium diox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504—Diffusing, scattering, diffracting element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5—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specially adapted refle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驱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反射层耦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未设有所述发光元件的区域,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出光反射部,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其中,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被构造为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凸地设置,以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由于反射层设有向外凸地的出光反射部从而使反射层具有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使得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照射至反射层上后变为漫反射,提高了光源利用率。还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具有体积小、功耗低、无辐射等优点,广泛应用于各种电子设备,LCD显示装置包括LCD面板以及用于向LCD面板提供光源的背光模组。背光模组分为直下式和侧入式,相对于侧入式而言,直下式背光模组中无需设置导光板,具有较高的光传导性。
然而,现有设计中的直下式背光模组中的光源组件仍存在光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提供一种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以解决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组件的光源利用率低的问题。
根据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源组件,包括:
驱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
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
反射层,耦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未设有所述发光元件的区域,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出光反射部,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
其中,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被构造为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凸地设置,以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源组件,包括:
驱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
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
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未设有所述发光元件的区域,所述反射层具有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接近面和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反射面;以及
在所述反射面上的多个出光反射部,所述出光反射部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凸地设置,且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
其中,所述接近面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合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的多个第二区域;
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彼此重合。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空腔为真空腔或填充有空气。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光反射部以沿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向外凸地设置,且沿着与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
所述出光反射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的任一截面,具有曲线状或相对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设置的至少部分轮廓边界。
在一实施例中,对应于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的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间隔排布成多个环形。
在一实施例中,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的构造相同。
在一实施例中,对应于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的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中,距离所述发光元件越远的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面积越大。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环形中,距离所述发光元件越远的环形上排布的所述出光反射部的数量越多。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出光反射部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出光反射部相对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H≥0.2毫米;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最小宽度A≥0.4毫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多个出光反射部满足以下条件:相邻的两个所述出光反射部之间的间距P满足以下条件:P≥1毫米。
在一实施例中,位于最内侧的一个所述环形上的任一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边界,距离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边界的距离D满足以下条件:D≥0.1毫米。
在一实施例中,所述反射层包括第一光学基层、第二光学基层和位于所述第一光学基层和所述第二光学基层之间的发泡层;
所述第一光学基材面向所述驱动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
根据本申请的又一个方面,提供一种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驱动基板和一反射层;所述反射层通过真空成型或模压成型形成有多个出光反射部;
将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驱动基板的第一表面且电性连接所述驱动基板;
将所述反射层耦合于所述驱动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
其中,每一发光元件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被构造为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凸地设置,以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
根据本申请的再一个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以及位于所述光源组件一侧的光学膜片组,所述光源组件为如上述任一实施例中所述的光源组件。
根据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所述背光模组为如上述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
上述的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由于反射层设有向外凸地的出光反射部从而使反射层具有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使得发光元件出射的光线照射至反射层上后变为漫反射,当该光源组件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时,提高了发光元件的光向上入射至光学膜片组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光源利用率。
此外,反射层能够直接形成多个出光反射部,且出光反射部与驱动基板的第一表面形成空腔,相较于直接在驱动基板上刻蚀微结构并涂覆高反射油墨,反射层可以与驱动基板分拆,不需要加热固化,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和不良产品出现的概率,同时,不会受到例如锡焊过程中的高温影响而造成反射率降低,提高背光模组的光源利用率。此外,还使背光模组的厚度进一步降低,满足轻薄化的设计需求。
附图说明
图1为现有技术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的出射亮度分布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背光模组的光源组件的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光源组件的反射层的剖面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光源组件中相邻的两个出光反射部的相对关系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中,发光元件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中,发光元件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再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中,发光元件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中,发光元件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中,发光元件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的分布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的流程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长度”、“宽度”、“厚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顺时针”、“逆时针”、“轴向”、“径向”、“周向”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至少一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至少两个,例如两个,三个等,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上”或“下”可以是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或第一和第二特征通过中间媒介间接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可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或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可以是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或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或“设置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上”、“下”、“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随着液晶显示技术的广泛应用,信息显示技术取得了巨大发展,同时人们对于显示器件的要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例如,更高分辨率,更鲜艳显示效果,更高亮度及光效的显示模组成为广大技术开发人员的设计方向。但是,由于液晶本身不具有发光特性,液晶显示器需利用背光模组提供照明光源,因此更佳高效、结构紧凑的背光源设计是提高液晶显示器的显示性能的重要方向。
随着高动态范围图像(High-Dynamic Range,简称HDR)技术的应用,直下式背光结构因其具有局部区域光线可控、背光效率高的特点而受到显示厂商的重视,并在大尺寸显示设备上广泛应用。而对于以应用于LCD显示装置中的直下式LED背光模组为例,该背光模组中的LED发光元件以阵列的方式形成面光源。图1示出了现有设计中一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的出射亮度分布示意图,横坐标为距离,纵坐标为亮度,随着LED发光元件B相互之间的中心距C增加,LED发光元件相互之间的中心距C越远,则相邻的LED发光元件B之间的光会越少,使相邻的LED发光元件B之间形成暗带区域。
目前,在例如电视等大尺寸显示领域,消除暗带的方法是在每个LED发光元件上增加透镜封装来增大LED发光元件的出光发散角,并在驱动基板上涂覆高反射油墨提高亮度,且同时增加混光距离并配合扩散膜,但如此效果有限且背光模组厚度较大。对于手机等小尺寸显示领域,发光元件尺寸在几百微米至几毫米之间,贴装微透镜成本很高,而增加混光距离以及增加扩散膜不仅提高了成本,还使背光模组的厚度进一步增加,无法满足轻薄化的设计需求。在驱动基板上涂覆高反射油墨,一方面需要加热固化,工艺复杂,增加了不良产品出现的概率,另一方面,反射油墨容易受到例如锡焊过程中的高温影响而黄化造成反射率降低,再一方面,对于水平角以下的出射光,高反射油墨常将光线反射至水平方向的远处,导致背光模组的光源无法有效利用。
因此,有必要提供一种光源组件及背光模组,能够简化工艺、降低成本、实现轻薄化的同时,有效改善或消除暗带和灯影,提高直下式背光模组中光源组件的光源利用率。
本申请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可以被配置为用于以下操作:电子书阅读器、全球定位系统(GPS)设备、相机、个人数字助理(PDA)、计算机监视器、电视、视频屏幕、大型显示器(例如,信息标志或广告牌)、手持式电子设备、移动设备(例如蜂窝电话或智能电话)、平板设备、可穿戴设备(例如,智能手表)、可头戴式显示器或其他能够适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电子设备。
图2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的分解结构示意图。
参阅图2,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显示装置100包括层叠设置的显示面板10和背光模组20。
显示面板10可以为液晶显示面板10(Liquid Crystal Display,LCD),本申请实施例中的背光模组20(Back Light Unit,BLU)为直下式背光模组20,其位于显示面板10的下方,用于向该显示面板10提供光源,即背光模组20发出的光线为显示面板10提供显示用的光线。
可以理解,LCD显示面板为本领域技术人员所习知,且不是本申请的重点,故不在此赘述其具体结构和原理。
背光模组20包括光源组件22以及位于光源组件22一侧的光学膜片组24,该光学膜片组24位于显示面板10和光源组件22之间。具体地,沿显示面板10指向光源组件22的方向,该光学膜片组24依次包括层叠设置的上扩散片242、上增亮片244、下增亮片246、下扩散片248及导光层249。上扩散片242和下扩散片248被配置为用于修正扩散角度,以使光辐射面积变大,例如,一些实施例中,上扩散片242和下扩散片248可以包括透明基材及涂布于透明基材相对的两侧表面的光学散光颗粒。由于经过上扩散片242及下扩散片248后的光线降低了单位面积的光强度,为满足显示面板10对亮度的要求,需要设置增加亮度的膜片,即上增亮片244和下增亮片246。作为一种实施方式,上增亮片244和下增亮片246可以为棱镜膜,其包括透明薄膜及分布于薄膜上的均匀而整齐的棱镜结构,以将从下扩散片248射出的光均匀地向各个角度发散光汇聚到轴向角度,以在不增加出射总光通量的情况下提高轴向亮度。
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光学膜片组24还可以包含其他类型的光学膜片,例如,滤光膜片。其中,光学膜片组24中的光学膜片的数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
图3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22的截面示意图。
参阅图3,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22包括驱动基板222、设置于驱动基板222上的多个发光元件224,以及设置于驱动基板222上的反射层226。
驱动基板222可以为软性电路板或印刷电路板。由于Mini LED为朗伯体发光,即在垂直于出光面的方向上具有最高光强,较佳地,该发光元件224可以为Mini LED光源,也即亚毫米级发光二极管。当然,发光元件224亦可以为有机发光二极管(Organic emittingdiode,OLED)光源、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光源,在此不做限定。具体地,驱动基板222具有第一表面225,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设有光源放置区(图未标),发光元件224置于该光源放置区,且以一定间距均匀排布。具体到实施例中,第一表面225的光源放置区设有导电垫221,每一发光元件224位于至少一个导电垫221上并通过该至少一个导电垫221电性连接该驱动基板222。示例地,Mini LED具有位于其同侧的N极和P极,该N极和P极可分别通过电性连接一个导电垫221而与驱动基板222电性连接,以在驱动基板222的驱动下进行发光。
反射层226位于第一表面225未设有发光元件224的区域,该反射层226包括多个出光反射部228,每一发光元件224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出光反射部228。其中,所述反射层226未设有出光反射部228的至少部分区域与第一表面225相接触,多个出光反射部228被构造为相对第一表面225向外凸地设置,以与第一表面225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223。具体地,参阅图4,该反射层226具有面向第一表面225的接近面2261和背离第一表面225的反射面2263,多个出光反射部228形成在所述反射面2263上,所述接近面2261具有与第一表面225相接合的第一区域和与第一表面225之间间隔出多个空腔223的多个第二区域,该出光反射部228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与对应的第二区域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彼此重合。可选地,该空腔223为真空腔或填充有空气。
可以理解,由于反射层226设有向外凸地的出光反射部228从而使反射层226具有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使得发光元件224出射的光线照射至反射层226上后变为漫反射,当该光源组件22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20时,提高了发光元件224的光向上入射至光学膜片组24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光源利用率。
如表1和表2所示,在光学距离值为3.3毫米,2.8V电压,0.2A电流的相同条件下,平均量测100点位置,背光模组20的亮度由7203cd/m2(坎德拉/平方米)提升至7816cd/m2,提高了8%,均匀度由85%提升至87%,提高了2%。可见,采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22,提高了发光元件224的光向上入射至光学膜片组24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光源利用率。
图4示出了图3所示的反射层的截面示意图。
本申请实施例中,反射层226被构造为具有柔性,且能够利用例如真空成型工艺或模压成型工艺形成前述的多个出光反射部228。具体到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该反射层226包括第一光学基层2262、第二光学基层2266和位于第一光学基层2262和第二光学基层2266之间的发泡层2264,第一光学基层2262面向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且与第一表面225相接触,以将该反射层226耦合于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可选地,该第一光学基层2262和第二光学基层2266可以由聚丙烯(PP)和COP光学材料形成,发泡层2264可以由聚丙烯和二氧化钛(Tio2)材料形成。其中,发泡层2264为反射层226提供柔性和韧性,以能够利用真空成型工艺或模压成型工艺形成前述的多个出光反射部228,第一光学基层2262和第二光学基层2266为反射层226提供反射效果。
值得强调的是,正是由于反射层226能够直接形成多个出光反射部228,再耦合于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相较于直接形成在驱动基板222上刻蚀形成微结构后再涂覆高反射油墨,反射层226可以与驱动基板222分拆,不需要加热固化,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和不良产品出现的概率,同时,不会受到例如锡焊过程中的高温影响而造成反射率降低,提高背光模组20的光源利用率。此外,还使背光模组20的厚度进一步降低,满足轻薄化的设计需求。
进一步地,出光反射部228以沿第一表面225的法线方向向外凸地设置,且沿着与第一表面225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该出光反射部228在沿平行于第一表面225的法线方向的任一截面,具有曲线状或相对所述第一表面225的法线方向倾斜设置的至少部分轮廓边界。可以理解,由于出光反射部228具有该曲线状或倾斜设置的截面轮廓边界,可以进一步改变斜向入射的光线的传播方向,将入射光线集中在一定角度内出射,即可以使入射光线在出光反射部228的曲面状或斜面的反射作用下向第一表面225的法线靠近,从而提高了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224之间的光亮度,使发光元件224之间的暗带区域弱化或消除,提高了显示的均一性,进一步地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具体到实施例中,该曲线状的截面轮廓边界可以为圆弧,例如,当出光反射部228呈球形,则其截面轮廓边界为圆弧。诚然,该曲线状的截面轮廓边界还可以为例如抛物线状、波浪状等,在此不做限定。该倾斜设置的截面轮廓边界,可以为直线截面轮廓边界,亦可以为非线性的截面轮廓边界,但整体上大致相对第一表面225倾斜设置。
图5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所示的光源组件22中相邻的出光反射部228的相对关系示意图;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的光源组件22中发光元件224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228的分布示意图;图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光源组件22中发光元件224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228的分布示意图。
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光反射部228被构造为在平行于第一表面225的方向间隔布设,且对应于每一发光元件224的周围的多个出光反射部228间隔排布成多个环形。具体地,对应于每一发光元件224的周围的多个出光反射部228的中心连线形成多个以发光元件224为中心的多个同心环形。如图6所示,具体到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光反射部228沿大致矩形环的路径进行排布,如图7所示,具体到另一些实施例中,多个出光反射部228沿大致圆形环的路径进行排布。可以理解,在其他一些实施例中,环形路径的形状可以为其他,例如椭圆形、多边形等,在此不做限定。如此,可以使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224之间的光亮度更为均匀,提高了显示的均一性,进一步地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
作为一种实施方式,在如图5所示,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228的宽度(直径)为A,相邻的两个出光反射部228的中心距为L,相邻的两个出光反射部228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P。其中,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228的最小宽度A满足条件:A≥0.4毫米,相邻的两个所述出光反射部228之间的间距P满足以下条件:P≥1毫米。因此,L≥A+1毫米,即,相邻的两个出光反射部228的边界之间的距离P不小于1毫米,相邻的两个出光发射部的中心距L不小于1.4毫米。可以理解,由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反射层226通过真空成型或模压成型形成出光反射部228后并耦合于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为使出光反射部228在满足制程工艺条件下能保证成型效果,则相邻的两个出光反射部228的边界之间的距离P应当大于或等于1毫米,每一出光反射部228的宽度(直径)为A应当大于或等于0.4毫米,出光反射部228相对第一表面225的高度H满足条件:H≥0.2毫米。
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和图7所示,每一出光反射部228的构造相同,且相邻的矩形环之间、相邻的出光反射部228之间均为等间距排布。即,以发光元件224为中心,由中心向外,随着环形的逐渐变大,每一环形上的出光反射部228的数量逐渐增多。亦即,以发光元件224为中心的多个环形中,距离发光元件224越远的环形上排布的出光反射部228的数量越多。当然,该出光反射部228的构造亦可以不完全相同,如图8-图9所示,另一些实施例中,沿每一环形上排列的出光反射部228是等大的,距离所述发光元件224越远的所述出光反射部228在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面积越大。
如图8-图9所示,沿每一环排列的出光反射部228为是等大的,距离所述发光元件224越远的所述出光反射部228在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面积越大。沿离发光元件224由近及远的顺序,依次定义各个出光反射部228在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的宽度A(直径)分别为A1、A2、A3、A4…An(n为大于等于2的整数),相邻的出光反射部228中心距依次定义为L1、L2、L3…Ln(n为大于等于1的整数)。其中,A1≥0.4毫米,A1<A2<A3<A4<…<An。L1≥A1+1,L2≥A2+1,L3≥A4+1,…,Ln-1≥An+1。这样,对应于每一发光元件224设置的出光反射部228中,距离发光元件224较远的具有较大的投影面积,以使得距离发光元件224较远处具有较强的聚光能力,以进一步提高光源的利用率。
可以理解,如图6-图9所示,出光反射部228在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形状为圆形,于其他实施例中,出光反射部228在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可以为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多边形,或者星形等规则或不规则的形状。
还可以理解的是,出光反射部228的尺寸也可以根据需求调整,多个出光反射部228也可以为不同大小、不同形状混合排列。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出光反射部228的形状可以为多种,且出光反射部228在沿与该第一表面225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尺寸并不一定是固定不变的,因此,通过限定出光反射部228在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尺寸,以保证出光反射部228的成型效果和反射效果。例如,如图6-图9所示的实施例中,出光反射部228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为圆形,该投影的最小宽度即为该圆形投影的直径。又例如在其他实施例中,出光反射部228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形状为其他形状,例如出光反射部228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为星形,则该出光反射部228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的最小宽度即为星形彼此相对且距离最近的内角顶点之间的距离。
一些实施例中,围绕发光元件224还定义有开口区220。如图6-图9中,开口区220大致呈矩形。该开口区220距离其相邻的环形的最小距离定义为D。其中,D≥0.5A+0.1毫米。也就是说,位于最内侧的一个环形上的任一出光反射部228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边界,距离对应的发光元件224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边界的距离至少为0.1毫米。换言之,该开口区220的边界与反射层226的边界相重合,发光元件224位于开口区220,开口区220内不会形成有反射层226。亦即,反射层226大致围绕发光元件224周边形成,并与发光元件224有间隙(大于0.1毫米)。
图10示出了本申请又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22中,发光元件224与其周边的出光反射部228的分布示意图。
如图10所示,其与图6-图9出光反射部228排布的不同之处在于,图10中,多个出光反射部228沿随机路径进行排布路径进行排布。每一出光反射部228为是等大的,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228的宽度(直径)为A,高度为H,相邻的两个出光反射部228的边界之间的距离为P。其中,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228的的高度H满足条件:H≥0.2毫米,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228的最小宽度A满足条件:A≥0.4毫米,相邻的两个所述出光反射部228之间的间距P满足以下条件:P≥1毫米。该开口区220距离其最近的出光反射部228的距离定义为D。其中,D≥0.1毫米。也就是说,位于距离开口区220最近的出光反射部228在第一表面225上的投影边界,距离开口区220的边界的距离至少为0.1毫米。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实施例中的光源组件22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11所示,该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0:提供一驱动基板222和一反射层226;
其中,所述反射层226通过真空成型或模压成型形成有多个向外凸地设置的出光反射部228,具体地,反射层226被构造为具有柔性,且能够利用例如真空成型工艺或模压成型工艺形成前述的多个出光反射部228。具体到实施方式中,该反射层226包括第一光学基层2262、第二光学基层2266和位于第一光学基层2262和第二光学基层2266之间的发泡层2264,第一光学基层2262面向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且与第一表面225相接触,以将该反射层226耦合于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可选地,该第一光学基层2262和第二光学基层2266可以由聚丙烯(PP)和COP光学材料形成,发泡层2264可以由聚丙烯和二氧化钛(Tio2)材料形成。其中,发泡层2264为反射层226提供柔性和变形,以能够利用真空成型工艺或模压成型工艺形成前述的多个出光反射部228,第一光学基层2262和第二光学基层2266为反射层226提供反射效果。
步骤S120:将多个发光元件224设置于所述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且电性连接所述驱动基板222;
具体地,在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上形成有导电层,然后图案化该导电层,以形成间隔设置的多个导电垫221。具体到实施例中,发光元件224为Mini LED,导电垫221大致呈矩形并成对设置,每一对导电垫221包括第一导电垫221和第二导电垫221,分别用于与发光元件224的N极和P极电性连接。其中,第一导电垫221和第二导电垫221分别与驱动基板222的电路进行连接。
步骤S130:将所述反射层226耦合于所述驱动基板222的所述第一表面225;
其中,每一发光元件224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228,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228被构造为相对所述第一表面225向外凸地设置,以与所述第一表面225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223。可选地,该空腔为真空腔或填充有空气。
上述的光源组件22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20和显示装置100,由于反射层226设有向外凸地的出光反射部228从而使反射层226具有凹凸不平的粗糙表面,使得发光元件224出射的光线照射至反射层226上后变为漫反射,当该光源组件22应用于直下式背光模组20时,提高了发光元件224的光向上入射至光学膜片组24的效率,进而提高了光源利用率。还提高了相邻的两个发光元件224之间的光亮度,使发光元件224之间的暗带区域弱化或消除,提高了显示的均一性,进一步地提高了显示装置100的显示效果。此外,正是由于反射层226能够直接形成多个出光反射部228,再耦合于驱动基板222的第一表面225,相较于直接形成在驱动基板222上涂覆高反射油墨,反射层226可以与驱动基板222分拆,不需要加热固化,简化了工艺,降低了成本和不良产品出现的概率,同时,不会受到例如锡焊过程中的高温影响而造成反射率降低,提高背光模组20的光源利用率。此外,还使背光模组20的厚度进一步降低,满足轻薄化的设计需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
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
反射层,耦合于所述第一表面未设有所述发光元件的区域,所述反射层包括多个出光反射部,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
其中,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被构造为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凸地设置,以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
2.一种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
驱动基板,具有第一表面;
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且电性连接于所述驱动基板;
反射层,位于所述第一表面未设有所述发光元件的区域,所述反射层具有面向所述第一表面的接近面和背离所述第一表面的反射面;以及
在所述反射面上的多个出光反射部,所述出光反射部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凸地设置,且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
其中,所述接近面具有与所述第一表面相接合的第一区域和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有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的多个第二区域;
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与对应的所述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彼此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为真空腔或填充有空气。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对应于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的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间隔排布成多个环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每一所述出光反射部的构造相同;或
对应于每一所述发光元件的周围的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中,距离所述发光元件越远的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面积越大;和/或
所述多个环形中,距离所述发光元件越远的环形上排布的所述出光反射部的数量越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反射部满足以下条件:
所述出光反射部相对所述第一表面的高度H≥0.2毫米;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的最小宽度A≥0.4毫米;和/或
相邻的两个所述出光反射部之间的间距P满足以下条件:P≥1毫米。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位于最内侧的一个所述环形上的任一所述出光反射部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边界,距离所述发光元件在所述第一表面上的投影边界的距离D满足以下条件:
D≥0.1毫米。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层包括第一光学基层、第二光学基层和位于所述第一光学基层和所述第二光学基层之间的发泡层;
所述第一光学基材面向所述驱动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光源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出光反射部以沿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向外凸地设置,且沿着与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正交的方向排列;
所述出光反射部沿平行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上的任一截面,具有曲线状或相对所述第一表面的法线方向倾斜设置的至少部分轮廓边界。
10.一种光源组件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一驱动基板和一反射层;所述反射层通过真空成型或模压成型形成有多个出光反射部;
将多个发光元件设置于所述驱动基板的第一表面且电性连接所述驱动基板;
将所述反射层耦合于所述驱动基板的所述第一表面;其中,每一发光元件的周围对应设有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多个所述出光反射部被构造为相对所述第一表面向外凸地设置,以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形成多个彼此间隔的空腔。
11.一种背光模组,包括光源组件以及位于所述光源组件一侧的光学膜片组,其特征在于,所述光源组件为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光源组件。
12.一种显示装置,包括层叠设置的背光模组和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背光模组为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背光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47430.8A CN113093433A (zh) | 2021-04-25 | 2021-04-25 | 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447430.8A CN113093433A (zh) | 2021-04-25 | 2021-04-25 | 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93433A true CN113093433A (zh) | 2021-07-09 |
Family
ID=7668042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447430.8A Pending CN113093433A (zh) | 2021-04-25 | 2021-04-25 | 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93433A (zh)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67130A (zh) * | 2021-07-15 | 2021-10-01 | 深圳市明彩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低功耗的直下式led液晶显示模组 |
CN116909055A (zh) * | 2023-06-30 | 2023-10-20 |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9168A (zh) * | 2002-07-03 | 2004-01-21 | ���ǵ�����ʽ���� | 背光组件以及采用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658042A (zh) * | 2004-02-19 | 2005-08-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显示设备 |
CN101358713A (zh) * | 2007-08-01 | 2009-02-04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应用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
CN101563566A (zh) * | 2006-12-26 | 2009-10-21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WO2012176710A1 (ja) * | 2011-06-24 | 2012-12-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システム |
CN107250659A (zh) * | 2015-02-25 | 2017-10-13 | 夏普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JP2018045972A (ja) * | 2016-09-16 | 2018-03-22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 |
CN109427758A (zh) * | 2017-08-31 | 2019-03-05 |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 |
KR20190133878A (ko) * | 2018-05-24 | 2019-12-0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조명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장치 |
JP2020149966A (ja) * | 2019-03-08 | 2020-09-17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光源装置 |
JP2020154128A (ja) * | 2019-03-20 | 2020-09-24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12198713A (zh) * | 2020-10-21 | 2021-01-08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光源组件、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2021
- 2021-04-25 CN CN202110447430.8A patent/CN113093433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469168A (zh) * | 2002-07-03 | 2004-01-21 | ���ǵ�����ʽ���� | 背光组件以及采用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
CN1658042A (zh) * | 2004-02-19 | 2005-08-24 |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以及具有该装置的显示设备 |
CN101563566A (zh) * | 2006-12-26 | 2009-10-21 | 夏普株式会社 | 显示装置用照明装置和显示装置 |
CN101358713A (zh) * | 2007-08-01 | 2009-02-04 | 奇美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 直下式背光模组与应用此直下式背光模组的液晶显示器 |
WO2012176710A1 (ja) * | 2011-06-24 | 2012-12-27 |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 立体表示システム |
CN107250659A (zh) * | 2015-02-25 | 2017-10-13 | 夏普株式会社 | 照明装置、显示装置以及电视接收装置 |
JP2018045972A (ja) * | 2016-09-16 | 2018-03-22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発光装置 |
CN109427758A (zh) * | 2017-08-31 | 2019-03-05 | 日亚化学工业株式会社 | 发光装置 |
KR20190133878A (ko) * | 2018-05-24 | 2019-12-04 |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 조명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 조명 장치 |
JP2020149966A (ja) * | 2019-03-08 | 2020-09-17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光源装置 |
JP2020154128A (ja) * | 2019-03-20 | 2020-09-24 | 日亜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 画像表示装置及びその制御方法 |
CN112198713A (zh) * | 2020-10-21 | 2021-01-08 |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 光源组件、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Cited By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467130A (zh) * | 2021-07-15 | 2021-10-01 | 深圳市明彩新世纪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低功耗的直下式led液晶显示模组 |
CN116909055A (zh) * | 2023-06-30 | 2023-10-20 | 深圳创维-Rgb电子有限公司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209525546U (zh) | 显示器 | |
US11655960B2 (en) | Light diffusing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9570424B2 (en) | Light source modul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and backlight unit | |
US9568768B2 (en) | Wavelength mixing optical component | |
TWI754431B (zh) | 光源組件、其製備方法、背光模組及顯示裝置 | |
US9488864B2 (en) | Light distributing optical component | |
US11205744B2 (en) | Light emitting device | |
CN111025743B (zh) | 光源模块及显示装置 | |
US10845028B2 (en) | Extremely wide distribution light-emitting diode (LED) lens for thin direct-lit backlight | |
CN216956601U (zh) |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 |
CN113093433A (zh) | 光源组件及其制备方法、背光模组和显示装置 | |
US10678036B2 (en) | Optical device and light source module including the same | |
US11719976B2 (en) | Display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
US11841583B2 (en) | Ultra-slim backlight unit | |
KR102712284B1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
US20230250936A1 (en) | Light diffusing lens and light emitting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 |
KR20130004661A (ko) | 광원 모듈, 백라이트 유닛, 디스플레이 장치, 텔레비전 세트 및 조명 장치 | |
KR20240131838A (ko) | 디스플레이 장치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