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93346A - 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93346A CN113093346A CN202110224684.3A CN202110224684A CN113093346A CN 113093346 A CN113093346 A CN 113093346A CN 202110224684 A CN202110224684 A CN 202110224684A CN 113093346 A CN113093346 A CN 1130933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errule
- cable assembly
- shell
- retaining
- connecting sectio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33—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 G02B6/3847—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with means preventing fibre end damage, e.g. recessed fibre surfaces
- G02B6/3849—Details of mounting fibres in ferrules; Assembly methods; Manufacture with means preventing fibre end damage, e.g. recessed fibre surfaces using mechanical protective elements, e.g. caps, hoods, sealing membran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24—Coupling light guides
- G02B6/36—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 G02B6/38—Mechanical coupling means having fibre to fibre mating means
- G02B6/3807—Dismountable connectors, i.e. comprising plugs
- G02B6/3869—Mounting ferrules to connector body, i.e. plug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Mechanical Coupling Of Light Guid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光缆组件与光纤连接器。光缆组件包括插芯、插芯尾柄、前壳、弹性件及后壳。插芯的一端与插芯尾柄固定连接,后壳与前壳的一端固定连接,前壳与后壳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插芯、插芯尾柄及弹性件收容于收容空间内。插芯从前壳的另一端露出前壳外,插芯尾柄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止退部,前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止退部,第一止退部与第二止退部配合连接并相互抵持,弹性件抵持于插芯尾柄与后壳之间。第一止退部与第二止退部配合连接并相互抵持,阻止插芯从前壳中脱离出来,有效提高插芯尾柄与前壳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光缆组件与光纤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光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光纤通信链路中,为了实现不同模块、设备和系统之间的灵活连接的需要,必须利用光纤连接器在光纤和光纤之间进行可拆卸地连接,这样才能使得光路能够按照所需通道进行传输,以实现和完成预定的目的和需求。其中,预制标准接口的光纤连接器由于其适用范围广,得到了广泛应用。
然而,预制标准接口的光纤连接器的尺寸较大,难以穿过径向尺寸的通道(例如细长管道)或一些空间受限的场地。目前,可通过将插芯、插芯尾柄,弹性件等部件预先组装成为一个外形尺寸较小的光缆组件,将光缆组件穿过细长通道后,再与其他部件现场安装成光纤连接器。然而,该等光缆组件中,插芯固定于插芯尾柄形成插芯组件,插芯组件与前壳之间通过弹性扣实现连接,由于弹性扣需强制变形装入前壳,弹性扣的强度较弱,插芯容易从前壳脱出,影响光缆组件与光纤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能够提高可靠性的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光缆组件,包括插芯、插芯尾柄、前壳、弹性件及后壳,所述插芯的一端与所述插芯尾柄固定连接,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所述插芯、所述插芯尾柄及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插芯从所述前壳的另一端露出所述前壳外,所述插芯尾柄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止退部,所述前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止退部,所述第一止退部与所述第二止退部滑动连接并相互抵持,所述弹性件抵持于所述插芯尾柄与所述后壳之间。
第一方面提供的光缆组件,插芯尾柄的第一止退部与前壳的第二止退部配合连接并相互抵持,阻止插芯从前壳中脱离出来,有效提高插芯尾柄与前壳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光缆组件的使用可靠性。
根据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第一止退部与所述第二止退部中的一个为沿所述插芯尾柄的轴向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一止退部与所述第二止退部中的另一个为沿所述插芯尾柄的轴向延伸的凸台,所述凹槽内设有抵持结构,所述凸台收容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台与所述抵持结构相抵持。
通过凸台收容于凹槽并与凹槽内的抵持结构抵持,实现插芯尾柄与前壳之间的连接,有利于简化插芯尾柄与前壳之间的连接结构。
根据第一方面或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止退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止退部沿所述插芯尾柄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插芯尾柄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止退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止退部沿所述前壳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前壳的内壁上,每个所述第一止退部与一个所述第二止退部对应配合连接。
由于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止退部沿所述插芯尾柄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插芯尾柄的外壁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止退部沿所述前壳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前壳的内壁上,即沿插芯尾柄的周向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止退部设置于不同的方向上,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止退部设置于不同的方向上,有效限制插芯相对前壳转动,有效提高两个光纤连接器的插芯对接时的精准度,保证光学对准,降低光传输的光学损耗。
根据第一方面或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插芯尾柄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段,所述插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径,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段上,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后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面相抵持。插芯尾柄对弹性件进行了限位与定位,方便弹性件的组装。
根据第一方面或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三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止退部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外壁上的凹槽,所述第二止退部为凸台,所述第一止退部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面,所述抵持结构为所述第一止退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面。第一止退部与第二止退部的结构简单,方便了光缆组件的制造。
根据第一方面或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四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插芯保护套,所述插芯保护套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插芯远离所述插芯尾柄的一端上。
通常光纤连接器设置有插芯保护套,以保护插芯端面。然而,现有的插芯保护套通常与光纤连接器套设在前壳外的外壳配合连接,致使光缆组件在穿过细长通道时,无法配备插芯保护套,使得插芯端面容易碰伤。
在本申请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插芯保护套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插芯远离所述插芯尾柄的一端上并部分收容于所述前壳内,在光缆组件穿过细长通道等结构时,插芯保护套无需取下,能够有效保护插芯端面,使插芯端面在穿过细长通道不会因碰撞造成损伤。另外,插芯保护套亦防止灰尘落入插芯端面,污染光纤。
根据第一方面或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五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牵引帽,所述牵引帽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前壳上,所述插芯保护套收容于所述牵引帽。牵引帽可与牵引件等牵引物进行连接,以方便牵引光缆组件穿过细长通道等结构。
根据第一方面或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六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七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后壳包括固定连接的插接部及安装部,所述插接部固定插设于所述前壳远离所述插芯的一端内,所述弹性件抵持于所述插接部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插芯尾柄之间,所述安装部露出所述前壳外,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尾套,所述尾套固定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上。尾套用于防止光缆受到一定侧向力的情况下的局部的过度弯曲,以降低光损耗。
根据第一方面或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一种至第七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第八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压接件,所述压接件固定收容于所述尾套内,用于压接穿设于所述尾套内的光缆。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一种光纤连接器,包括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光缆组件及外壳,所述外壳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光缆组件的前壳外。
根据第二方面,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前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持部,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插芯保护套,所述插芯保护套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插芯远离所述插芯尾柄的一端上,且所述插芯保护套露出所述外壳。在光缆组件与外壳组装的过程中,插芯保护套套设于插芯外,防止组装过程中,对插芯端面造成损伤。而需将插芯与其他光学结构进行对接时,在外壳外直接将插芯保护套取出即可,方便了光纤连接器的现场组装。
根据第二方面或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持连接。
根据第二方面或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前壳背离所述后壳的一端上设有第一止转部,所述外壳设有第二止转部,所述第一止转部与所述第二止转部止转连接,用于防止前壳相对外壳转动。
根据第二方面或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一种或第三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所述光纤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外壳外,用于方便光纤连接器与适配器等结构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的一种具体的应用场景,具体为FTTH网络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提供的光纤连接器所在的通信设备的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组装示意图;
图4为图3所示的光纤连接器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5为图3所示的光纤连接器的轴向剖视图;
图6为光缆组件的轴向剖视图;
图7为光缆组件的立体分解示意图;
图8为插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9为前壳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图5所示的前壳的立体剖视图;
图11为本申请另一实施方式的插芯组件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外壳的立体剖视图;
图13为光缆组件穿过一细长通道时的场景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方便理解,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相关技术术语进行解释和描述。
轴向方向:可以理解为光纤连接器的轴向方向,等同于光纤和插芯的延伸方向,即光纤的尾部延伸至光纤的前端再继续延伸至插芯前端的方向。
径向方向:垂直于轴向的方向。
下面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进行描述。
本申请提供的光缆组件、光纤连接器及通信设备应用在FFTx系统,FFTx系统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FFTH(fiber to the home,光纤到户)、FFTC(fiber to the curb,光纤到路边)、FTTP(fiber to the premises,光纤到驻地)、FTTN(fiber to the node orneighborhood,光纤到节点)、FTTO(fiber to the office,光纤到办公室)、FTTSA(fiberto the servicearea,光纤到服务区)。本申请的实施例中,以通信设备应用至光纤到户(fiber to the home,FTTH)系统为例进行说明。请参阅图1,图1所示为FTTH网络的示意图,在中心机房(central office,CO)1和用户终端盒(customer splicing point,CSP)4之间设有预连接配线点(connectorisedfiber distribution point,CFDP)2和分纤盒3,中心机房1内的通信设备通过光缆连接至预连接配线点2,将信号分配至预连接配线点2,预连接配线点2通过光缆将信号输送至分纤盒3,再通过分纤盒3输出(通过光缆传输)至用户终端盒4。
本申请提供的通信设备可以为但不仅限于为光纤分纤箱(fiber accessterminal,FAT)、光缆接头盒(splitting and splicing closure,SSC)。
图2所示为一种实施方式提供的通信设备1000的示意图,通信设备1000包括适配器200A、室内连接器100A和室外连接器300A。适配器200A固定于一外壳体(图未示),室内连接器100A收容于外壳体的内部,室外连接器300A位于外壳体的外部,且室外连接器300A和室内连接器100A能够通过适配器200A的连接而实现对插,进而实现光信号的传输。
应当理解,室内连接器100A和室外连接器300A的区别在于各自使用场景的不同,室内连接器100A可理解为位于外壳体内部而处于一个相对封闭的空间内,能够有效将外界灰尘、水汽等隔绝。室外连接器300A可理解为位于外壳体外部而处于一个相对开放的空间内,需具备较佳的环境适应能力以应对复杂多变的外界环境。
室内连接器100A与室外连接器300A均为光纤连接器。另外,室内连接器100A的数量与适配器200A的数量相同,也可以少于适配器200A的数量,从而使得每一室内连接器100A均能与对应的一个适配器200A插接。室外连接器300A的数量与适配器200A的数量可以相同,也可以少于适配器200A的数量,每一室外连接器300A可以从外壳的外部与对应的一个适配器200A插接。可以理解的是,室外连接器300A与室内连接器100A的结构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图2中所示的室外连接器300A与室内连接器100A的结构不同。
可以理解的是,适配器200A的两端分别设有一个与室内连接器100A适配和一个与室外连接器300A适配的开口,室内连接器100A和室外连接器300A分别插接在适配器200A的两个开口中,使得室内连接器100A和室外连接器300A的插芯在适配器200A中对接,即实现两个需要连接的光纤的对接,以实现光信号的链路传输。
实际应用中,常采用具有预制标准接口的光纤连接器作为室内连接器。然而,现有的预制标准接口的光纤连接器的径向尺寸较大,例如,在光纤入户的入户侧,预制标准接口的光纤连接器作为室内连接器时,难以通过径向尺寸小于预制标准接口的光纤连接器径向尺寸的通道(例如细长管道)而进入室内。一种解决方案中,将插芯、插芯尾柄,弹性件等部件预先组装成为一个径向尺寸较小的光缆组件。应用时,先将光缆组件穿过通道后再组装至外壳形成光纤连接器,后将光纤连接器插入适配器中。然而,该等光缆组件中的插芯组件与前壳之间通过弹性扣实现连接,由于弹性扣需强制变形装入前壳,弹性扣的强度较弱,插芯容易从前壳脱出,影响光缆组件与光纤连接器的可靠性。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光缆组件及相关的光纤连接器。光缆组件包括插芯、插芯尾柄、前壳、弹性件及后壳,插芯的一端与插芯尾柄固定连接,后壳与前壳的一端固定连接,前壳与后壳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插芯、插芯尾柄及弹性件收容于收容空间内,插芯从前壳的另一端露出前壳外,插芯尾柄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止退部,前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止退部,第一止退部与第二止退部配合连接并相互抵持,弹性件抵持于插芯尾柄与后壳之间。
由于插芯尾柄的第一止退部与前壳的第二止退部相互配合,阻止插芯从前壳脱离出来,提高了插芯与前壳之间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了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的使用可靠性。
以下结合参图3至图12,对光纤连接器作进一步介绍。
请参阅图3、图4与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方式提供的一种光纤连接器100。本实施方式中,光纤连接器100作为室内连接器100A与室外连接器300A使用,以实现不同的光缆200中的光纤201光学对接。光纤连接器100包括光缆组件10、外壳30及连接壳50。外壳30可拆卸地套设于光缆组件10上,连接壳50可拆卸地套设于外壳30上。
请参阅图6与图7,光缆组件10包括插芯组件13、前壳15、弹性件17及后壳19。后壳19与前壳15的一端固定连接并共同围成收容空间101,插芯组件13与弹性件17均收容于收容空间101内,插芯组件13露出前壳11远离后壳19的另一端。弹性件17套设于插芯组件13上,弹性件17抵持于插芯组件13与后壳19之间,用于使插芯组件13与前壳11相互抵持,防止插芯组件13从前壳15脱离。
其中,插芯组件13包括插芯131及插芯尾柄133。插芯131用于固定光纤201。请结合参阅图8,插芯131背离插芯尾柄133的一端为对接端面1313,用于与另一光纤连接器进行对接。本实施方式中,对接端面1313的端面构型为APC(angled physical contact,成角度物理接触),即对接端面1313相对插芯131的轴线成一定角度(例如8度)的斜面结构。用于对接的两个光纤连接器100的对接端面1313相匹配。可以理解,本申请对插芯131的端面构型不作限定,例如PC(physical contact,物理接触)型等等,插芯131还可以预装光纤,当插芯131中预装光纤时,光纤201与插芯131中的光纤光学对接。
插芯尾柄133固定于插芯131的一端。插芯尾柄133包括第一连接段1331及与第一连接段1331的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段1333。插芯131与第一连接段1331固定连接,第一连接段1331的外径大于第二连接段1333的外径。较为具体地,第一连接段1331远离第二连接段1333的端面上设有固定孔1334,插芯131固定收容于第一连接段1331的固定孔1334内。第一连接段1331的外壁上沿轴向设有第一止退部1335,用于与前壳13滑动配合。第二连接段1333背离第一连接段1331的端面上设有安装孔1337,用于固定光缆200。安装孔1337沿插芯尾柄113的轴向延伸并与固定孔1334连通。
请参阅图6、图7、图8、图9与图10,前壳15包括固定连接的第一装设段153及第二装设段155。插芯尾柄133与插芯131收容于前壳15的第一装设段153,插芯131背离插芯尾柄133的一端露出第一装设段153远离第二装设段155的一端。
第一装设段153背离第二装设段155的一端设有第二止退部1531。第二止退部1531与第一止退部1335配合连接。第一止退部1335上设有抵持结构1339,抵持结构1339与第二止退部1531抵持。由于插芯尾柄133的第一止退部1335与前壳15的第二止退部1531配合连接并相互抵持,阻止插芯131从前壳15中脱离出来,有效提高插芯131与前壳15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光缆组件10的使用可靠性。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装设段153大致呈圆柱体状,第二装设段155大致呈长方体状。第一止退部1335为设于第一连接段1331的外壁上并沿插芯尾柄133的轴向延伸的凹槽,第一止退部1335贯穿第一连接段1331远离第二连接段1335的端面,抵持结构1339为第一止退部1335靠近第二连接段1335的端面,第二止退部1531为设于第一装设段153内壁上的凸台。第二止退部1531收容于第一止退部1335并与抵持结构1339抵持。可以理解,本申请对第一装设段153的形状不作限定,亦不限定抵持结构1339为第一止退部1335靠近第二连接段1335的端面,抵持结构1339可以为凹槽内的与凸台相抵持的凸起,例如,第一止退部1335为贯穿第一连接段1331的两个端面的通槽(如图11所示)。
可以理解,第一止退部1335可以为凸台,第二止退部1531为插芯尾柄133的轴向延伸的凹槽,抵持结构1339可以设于第二止退部1531,换句话说,第一止退部1335与第二止退部1531中的一个为沿插芯尾柄133的轴向延伸的凹槽,第一止退部1335与第二止退部1531中的另一个为沿插芯尾柄133的轴向延伸的凸台,凹槽内设有抵持结构1339,凸台收容于凹槽内,凸台与抵持结构1339相抵持。
第一止退部1335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一止退部1335沿插芯尾柄133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插芯尾柄133的外壁上。本实施方式中,沿插芯尾柄133的周向,每相邻的两个第一止退部1335间隔90度。第二止退部1531的数量为四个,四个第二止退部1531沿前壳15的周向间隔设置于前壳15的第一装设段153的内壁上,每个第一止退部1335与一个第二止退部1531对应配合连接。凸台的径向尺寸小于略微小于凹槽的宽度尺寸,从而限制插芯131绕轴向旋转的角度在极小的晃动量内,从而减少光纤连接器100的插芯131与另一个光纤连接器的插芯对接时的偏向角误差。
插芯用于插接裸光纤的内孔孔径需大于光纤,导致光纤插接于插芯内孔时,光纤的中心轴线并不一定与插芯的中心轴线重合。在两个光纤连接器对接时,需旋转插芯以使两个插芯中的光纤都集中在一个特定的区域实现对接(即调K)。而将四个第一止退部1335的方向选取光纤位置最接近光纤连接器100的K键方向的,从而实现两个光纤连接器100的光纤201之间的横向间隙最小,提高了光纤连接器100对接的光学精度。
在两个光纤连接器100的插芯131对接时,由于四个第二止退部1531沿前壳15的周向间隔设置于前壳15上,以及四个第一止退部1335沿插芯尾柄133的周向设置于插芯尾柄133上,能够限制插芯131相对前壳15转动,如此,有效提高两个光纤连接器100的插芯131的对接端面1313的对接精准度,从而保证光学对准,降低光传输的光学损耗。
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第一止退部1335的数量为四个,本申请不限定第二止退部1531的数量为四个,例如,第一止退部133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第二止退部1531的数量可以也可以为一个。又例如,在一实施方式中,第一止退部1335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一止退部1531沿插芯尾柄133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插芯尾柄133的外壁上,第二止退部1531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第二止退部1531沿前壳15的周向间隔设置于前壳15的内壁上,每个第一止退部1531与一个第二止退部1335对应配合连接,同样能够限制插芯131相对前壳15转动,如此,有效提高两个光纤连接器100的插芯131的对接端面1313的对接精准度,从而保证光学对准,降低光传输的光学损耗。
弹性件17套设于第二连接段1333上。后壳19的一端固定收容于第二装设段155背离第一装设段153的一端。弹性件17抵持于第一连接段1331靠近第二连接段1333的端面与后壳19之间。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7弹性压缩于第一连接段1331靠近第二连接段1333的端面与后壳19之间,用于向插芯131提供弹性抵持力,以使两个光纤连接器100的对接端面1313对接时能够紧密配合,避免对接端面1313出现间隙,从而降低光传输的光学损耗。
请再次参阅图6与图7,后壳19包括固定连接的插接部191及安装部193,插接部191固定插设于前壳15的第二装设段155内,弹性件17抵持于插接部191远离安装部193的一端与插芯尾柄133之间,安装部193露出前壳15的第二装设段155外。本实施方式中,弹性件17为柱状弹簧。可以理解,弹性件17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弹性件,弹性件17抵持于第一连接段1331靠近第二连接段1333的端面与后壳19之间即可。本实施方式中,后壳19的插接部191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第二装设段155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第二装设段155上的内螺纹与插接部191上的外螺纹固定螺接。可以理解,本申请对前壳15与后壳19之间的固定方式不作限定,例如,前壳15与后壳19可通过卡持方式进行固定等。
光缆组件10还包括尾套21。尾套21套设于后壳19的安装部193外。尾套21用于防止光缆200受到一定侧向力的情况下的局部的过度弯曲,以降低光纤201中的光损耗。尾套21包括依次连接设置的第一缓应力部211、第二缓应力部213及第三缓应力部215,第一缓应力部211的内径、第二缓应力部213的内径及第三缓应力部215的内径依次减小。第一缓应力部211套设于安装部193上。
光缆组件10还包括固定收容于尾套21内并套设于安装部193外的压接件23。压接件23用于压接穿设于尾套21内的光缆200,使光缆200稳定收容于尾套21内,提高光缆200与光缆组件10的连接稳定性,及提高光缆200的抗拉强度。压接件23通常由延展性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如铝合金、铜合金、铁合金等。通过压接件23压接光缆200(例如光缆中的加强件或光缆外皮),使得光缆200与光纤连接器100固定在一起。可以理解,本申请对压接件23的材质不作限定。压接件23包括连接设置的第一压接部231与第二压接部233。第一压接部231的外径大于第二压接部233的外径。第一压接部231的外径与第一缓应力部211的内径相适配,第二压接部233的外径与第二缓应力部213的内径相适配。第一压接部231收容于第一缓应力部211内,第二压接部233收容于第二缓应力部213内。
请再次参阅图4、图5与图6,光缆组件10还包括插芯保护套25,插芯保护套25可拆卸地套设于插芯131远离插芯尾柄133的一端上。插芯保护套21用于保护插芯131,降低插芯131的端面受损伤的可能性。在光缆组件10穿过径向尺寸较小的通道等结构时,由于插芯保护套25套设于插芯131远离插芯尾柄133的一端上,即插芯保护套25无需取下,能够有效保护插芯131的对接端面1313,使插芯131的对接端面1313在穿过通道时不会因碰撞等造成损伤。另外,插芯保护套25亦能够防止灰尘落在插芯131的对接端面1313上,污染光纤。
光缆组件10还包括牵引帽27,牵引帽27可拆卸地套设于前壳15的第一装设段153外。插芯保护套25与插芯131收容于牵引帽27内。牵引帽27用于牵引前壳15,以方便光缆组件10穿过径向尺寸较小的通道等结构,方便光缆组件10的现场安装。牵引帽27远离前壳15的一端沿牵引帽27的径向设有通孔271,用于安装牵引件(图未示)。本实施方式中,第一装设段153的外壁上设有外螺纹,牵引帽27的内壁上设有内螺纹,第一装设段153的外螺纹与牵引帽27的内螺纹可螺接,实现牵引帽27与前壳15之间的固定。可以理解,本申请对牵引帽27与前壳15之间的连接方式不作限定,例如,牵引帽27与前壳15卡持相接。
请结合图5、图10与图12,外壳30可拆卸地套设于前壳15的第一装设段153上,插芯131与牵引帽27收容于光缆组件30中。第一装设段153靠近第二装设段155一端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持部1535(如图9所示),外壳30的内壁上设有第二卡持部33。第一卡持部1535与第二卡持部33(如图12所示)卡持连接,从而将外壳30固定套设于第一装设段153上。其中,第一卡持部1535为凸设于第一装设段153外壁上的卡持凸起,第二卡持部33为凹设于外壳30的内壁上的卡持孔。可以理解,第一卡持部1535可以为凹设于第一装设段153外壁上的卡持孔,第二卡持部33可以为凸设于外壳30的内壁上的卡持凸起。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卡持部1535的数量为两个,两个第一卡持部1535相对前壳15的中轴线位置对称地设置于第一装设段153,第二卡持部33的数量对应第一卡持部1535的数量。可以理解,本申请不限定两个第一卡持部1535相对前壳15的中轴线位置对称设置,第一卡持部1535可以根据需要调整位置,第一卡持部1535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三个或三个以上,第二卡持部33的数量可以为一个、三个或三个以上。
第一装设段153远离第二装设段155一端的侧壁设有第一止转部1537(如图10与图11所示),外壳30对应第一止转部1537设有第二止转部35(如图5与图11所示),第一止转部1537与第二止转部35止转连接,用于降低外壳30相对前壳15转动的可能性。其中,第一止转部1537为贯通第一装设段153的凹槽,第二止转部35为凸起。可以理解,本申请对第一止转部1537的结构与第二止转部35的结构不作限定,例如,第一止转部1537可以为凸设于第一装设段153内壁上的凸起,第二止转部35为凹设于外壳30的内壁上的凹孔。
连接壳50可拆卸地套设于外壳30外。连接器50上的接口为预制标准接口,以方便与适配器200A上的标准接口匹配,从而实现不同的光纤201之间的光学对接。连接壳50能够插接于一适配器(图未示)等结构中。本实施方式中,光纤连接器100为SC型连接器(squareconnector),即连接壳50为方型壳。可以理解,光纤连接器100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连接器,例如,FC型连接器(ferrule connector)等等。
现场组装光纤连接器100时,将插芯组件13固定于前壳15,将弹性件17套设于插芯尾柄133上,将压接件23套设于后壳19的安装部193外,将尾套21套设于压接件23外,将光缆200插入尾套21、后壳19、压接件23,将后壳19与前壳15固定于一起,将插芯保护帽25套设于插芯131并部分收容于前壳15内,进而完成光缆组件10与光缆200的组装。
光缆200可以为蝶形缆,例如规格采用长*宽为2.0mm*3.0mm或2mm*1.6mm的蝶形缆,也可以为直径为2mm、3mm、4mm的圆缆等。可以采用压接或者灌胶,或者同时压接与灌胶的方式将光缆200固定于光纤连接器100中,以提高抗拉强度。可以理解,本申请对光缆200的规格或结构不作限定,例如。请再次参阅图6与图7,以光缆200为圆缆为例,光缆200还包括内层202、加强件203及外层205。内层202包覆在光纤201外,外层205位于光缆200的最外层。加强件203夹设于外层205与内层202之间。加强件203用于加强光缆200的强度,加强件203的材质可以为玻璃纱、芳纶、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iber reinforced polymer,简称FRP)等。
光缆200将光缆200插入尾套21的一端称为插入端。插入端裸露的光纤201插接于插芯131中,插入端的加强件203夹设于压接件23的第一压接部231与安装部193之间。第二压接部233直接压紧插入端300的外层205。如此,实现将光缆200固定于光纤连接器100中。
需将连接有光缆200的光缆组件10穿过通道600(如图13所示)时,将牵引帽27固定套设于前壳15外,将牵引件700穿过通道600并固定于通孔271。然后,拉动牵引件700使光缆组件10穿过通道600。光缆组件10穿过通道600后,将牵引帽27取下,将外壳30固定套设于前壳15上,再将连接壳50固定套设于外壳30上,即完成光纤连接器100的现场组装(如图3所示)。需将光纤连接器100插入适配器200A时,将插芯保护帽25取下,将光纤连接器100插接于适配器200A中可实现与另一个光纤连接器100的光学对接。
本申请提供的光缆组件10与光纤连接器100,由于插芯尾柄133的第一止退部1335与前壳15的第二止退部1531配合连接并相互抵持,阻止插芯131从前壳15中脱离出来,有效提高插芯尾柄133与前壳15的连接可靠性,从而提高光缆组件10的使用可靠性。
应当理解的是,可以在本申请中使用的诸如“包括”以及“可以包括”之类的表述表示所公开的功能、操作或构成要素的存在性,并且并不限制一个或多个附加功能、操作和构成要素。在本申请中,诸如“包括”和/或“具有”之类的术语可解释为表示特定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但是不可解释为将一个或多个其它特性、数目、操作、构成要素、组件或它们的组合的存在性或添加可能性排除在外。
此外,在本申请中,表述“和/或”包括关联列出的词语中的任意和所有组合。例如,表述“A和/或B”可以包括A,可以包括B,或者可以包括A和B这二者。
在本申请中,包含诸如“第一”和“第二”等的序数在内的表述可以修饰各要素。然而,这种要素不被上述表述限制。例如,上述表述并不限制要素的顺序和/或重要性。上述表述仅用于将一个要素与其它要素进行区分。例如,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指示不同的用户设备,尽管第一用户设备和第二用户设备都是用户设备。类似地,在不脱离本申请的范围的情况下,第一要素可以被称为第二要素,类似地,第二要素也可以被称为第一要素。
当组件被称作“连接”或“接入”其他组件时,应当理解的是:该组件不仅直接连接到或接入到其他组件,而且在该组件和其它组件之间还可以存在另一组件。另一方面,当组件被称作“直接连接”或“直接接入”其他组件的情况下,应该理解它们之间不存在组件。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申请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4)
1.一种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插芯、插芯尾柄、前壳、弹性件及后壳,所述插芯的一端与所述插芯尾柄固定连接,所述后壳与所述前壳的一端固定连接,所述前壳与所述后壳共同围成收容空间,所述插芯、所述插芯尾柄及所述弹性件收容于所述收容空间内,所述插芯从所述前壳的另一端露出所述前壳外,
所述插芯尾柄的外壁上设有第一止退部,所述前壳的内壁上设有第二止退部,所述第一止退部与所述第二止退部滑动连接并相互抵持,所述弹性件抵持于所述插芯尾柄与所述后壳之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退部与所述第二止退部中的一个为沿所述插芯尾柄的轴向延伸的凹槽,所述第一止退部与所述第二止退部中的另一个为沿所述插芯尾柄的轴向延伸的凸台,所述凹槽内设有抵持结构,所述凸台收容于所述凹槽内,所述凸台与所述抵持结构相抵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退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一止退部沿所述插芯尾柄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插芯尾柄的外壁上,所述第二止退部的数量为至少两个,至少两个所述第二止退部沿所述前壳的周向间隔设置于所述前壳的内壁上,每个所述第一止退部与一个所述第二止退部对应配合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插芯尾柄还包括第一连接段及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一端固定连接的第二连接段,所述插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固定连接,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外径大于所述第二连接段的外径,所述弹性件套设于所述第二连接段上,所述弹性件远离所述后壳的一端与所述第一连接段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面相抵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止退部为设于所述第一连接段的外壁上的凹槽,所述第二止退部为凸台,所述第一止退部贯穿所述第一连接段远离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面,所述抵持结构为所述第一止退部靠近所述第二连接段的端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插芯保护套,所述插芯保护套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插芯远离所述插芯尾柄的一端上。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牵引帽,所述牵引帽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前壳上,所述插芯保护套收容于所述牵引帽。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后壳包括固定连接的插接部及安装部,所述插接部固定插设于所述前壳远离所述插芯的一端内,所述弹性件抵持于所述插接部远离所述安装部的一端与所述插芯尾柄之间,所述安装部露出所述前壳外,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尾套,所述尾套固定套设于所述安装部上。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缆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压接件,所述压接件固定收容于所述尾套内,用于压接穿设于所述尾套内的光缆。
10.一种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任意一项所述的光缆组件及外壳,所述外壳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光缆组件的前壳外。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缆组件还包括插芯保护套,所述插芯保护套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插芯远离所述插芯尾柄的一端上,且所述插芯保护套露出所述外壳。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的外壁上设有第一卡持部,所述外壳的侧壁设有第二卡持部,所述第一卡持部与所述第二卡持部卡持连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前壳背离所述后壳的一端设有第一止转部,所述外壳设有第二止转部,所述第一止转部与所述第二止转部止转连接。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纤连接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纤连接器还包括连接壳,所述连接壳可拆卸地套设于所述外壳外。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24684.3A CN113093346A (zh) | 2021-03-01 | 2021-03-01 | 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24684.3A CN113093346A (zh) | 2021-03-01 | 2021-03-01 | 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93346A true CN113093346A (zh) | 2021-07-09 |
Family
ID=7666757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24684.3A Pending CN113093346A (zh) | 2021-03-01 | 2021-03-01 | 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93346A (zh)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89459A (zh) * | 2021-07-28 | 2021-11-02 | 江苏亨通光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5.0mm圆缆光纤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WO2023098797A1 (zh) * | 2021-12-02 | 2023-06-08 | 扇港元器件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光纤适配器和光纤连接系统 |
WO2023245956A1 (zh) * | 2022-06-21 | 2023-12-28 | 深圳市埃立康科技有限公司 | 多芯光纤连接器 |
WO2024131511A1 (zh) * | 2022-12-21 | 2024-06-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光配线网络设备及光通信系统 |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49815A (zh) * | 2014-02-14 | 2015-08-19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CN106842437A (zh) * | 2017-03-31 | 2017-06-13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apc型光纤连接器及其光纤接触件 |
CN208488569U (zh) * | 2018-03-06 | 2019-02-12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模块化的户外光纤连接器 |
CN110609360A (zh) * | 2018-09-30 | 2019-12-24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连接器及其光纤接触件 |
CN112051644A (zh) * | 2020-08-31 | 2020-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纤适配器、光纤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
CN112055824A (zh) * | 2019-01-08 | 2020-12-08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光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068257A (zh) * | 2020-08-27 | 2020-1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插头、光纤适配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
CN112415666A (zh) * | 2020-11-13 | 2021-0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光纤连接头、光纤连接器及预制光缆 |
-
2021
- 2021-03-01 CN CN202110224684.3A patent/CN11309334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4849815A (zh) * | 2014-02-14 | 2015-08-19 | 泰科电子(上海)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及其组装方法 |
CN106842437A (zh) * | 2017-03-31 | 2017-06-13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apc型光纤连接器及其光纤接触件 |
CN208488569U (zh) * | 2018-03-06 | 2019-02-12 | 康普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 模块化的户外光纤连接器 |
CN110609360A (zh) * | 2018-09-30 | 2019-12-24 | 中航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光纤连接器及其光纤接触件 |
CN112055824A (zh) * | 2019-01-08 | 2020-12-08 | 住友电气工业株式会社 | 光连接器及其制造方法 |
CN112068257A (zh) * | 2020-08-27 | 2020-12-1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插头、光纤适配器、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
CN112051644A (zh) * | 2020-08-31 | 2020-12-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纤适配器、光纤连接器插头、连接器组件及通信设备 |
CN112415666A (zh) * | 2020-11-13 | 2021-02-26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连接器组件、光纤连接头、光纤连接器及预制光缆 |
Cited B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3589459A (zh) * | 2021-07-28 | 2021-11-02 | 江苏亨通光网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5.0mm圆缆光纤组件及其制作方法 |
WO2023098797A1 (zh) * | 2021-12-02 | 2023-06-08 | 扇港元器件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光纤适配器和光纤连接系统 |
WO2023245956A1 (zh) * | 2022-06-21 | 2023-12-28 | 深圳市埃立康科技有限公司 | 多芯光纤连接器 |
WO2024131511A1 (zh) * | 2022-12-21 | 2024-06-27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光纤连接器、光配线网络设备及光通信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2312354B1 (en) | Multi-fiber optic receptacle and plug assembly | |
US6599024B2 (en) | Fiber optic adapter with attenuator and method | |
CN113093346A (zh) | 光缆组件及光纤连接器 | |
US8506173B2 (en) | Multi-fiber fiber optic receptacle and plug assembly | |
EP2762935B1 (en) | Fibre optic plug and receptacle | |
EP2074455B1 (en) | System for plugging a fibre optic cable into a fibre optic receptacle and cable adaptor therefor | |
WO2019055820A1 (en) | OPTICAL FIBER CONNECTOR WITH INTEGRATED WIRELESS RELEASE AND ASSOCIATED ASSEMBLIES | |
US10025038B2 (en) | Optical adaptor for mounting to a receptacle to optically couple connectorized optical cables | |
EP2993502B1 (en) | Optical adaptor for mounting to a receptacle to optically couple connectorized optical cables | |
WO2024123512A1 (en) | Hardened connector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7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