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53546A - 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卧式堆芯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卧式堆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53546A CN113053546A CN202110270609.0A CN202110270609A CN113053546A CN 113053546 A CN113053546 A CN 113053546A CN 202110270609 A CN202110270609 A CN 202110270609A CN 113053546 A CN113053546 A CN 113053546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control rod
- channel
- horizontal gas
- reactor control
- cooled micro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8000005253 clad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4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1
- 239000002826 coolan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9
- 238000007599 discharg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149 penetra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6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159 abnorm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0000005389 magnetism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9000008188 pellet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
- 238000013022 venting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52751 meta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Carbon Chemical compound [C] OKTJSMMVPCPJKN-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2804 graphit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439 graphi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257 reacti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Nickel Chemical compound [Ni] PXHVJJICTQNCMI-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314 lubric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9423 venti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308 accommod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956 allo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45601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321 ampl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812 deficienc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28 dus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613 environment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992 f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46 fu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150000002739 metals Chemical group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52759 nick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199 nucleic acid amplific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126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7/00—Control of nuclear reaction
- G21C7/06—Control of nuclear reaction by application of neutron-absorbing material, i.e. material with absorption cross-section very much in excess of reflection cross-section
- G21C7/08—Control of nuclear reaction by application of neutron-absorbing material, i.e. material with absorption cross-section very much in excess of reflection cross-section by displacement of solid control elements, e.g. control rods
- G21C7/10—Construction of control elements
-
- G—PHYSICS
- G21—NUCLEAR PHYSICS; NUCLEAR ENGINEERING
- G21C—NUCLEAR REACTORS
- G21C5/00—Moderator or core structur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use as moderator
- G21C5/14—Moderator or core structure;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use as moderator characterised by shap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30/00—Energy generation of nuclear origin
- Y02E30/30—Nuclear fission reac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igh Energy & Nuclear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And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包括控制棒棒体,所述控制棒棒体包括外包壳,所述外包壳的外表面为波浪形。本发明还公开了一种包含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卧式堆芯系统。本发明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具有凸台的通道中也能进行步进运动,避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被凸台卡死的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具体涉及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包含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卧式堆芯系统。
背景技术
高温气冷堆(HTGR)是核能反应堆中的一种堆型,常采用立式堆芯和卧式堆芯,其中,立式堆芯高度较高,不利于布置,而卧式堆芯高度较矮,布置方便,还能够满足可移动堆的设计要求。
控制棒为控制堆芯反应性的重要部件之一,其设计方面需保证其具有非能动固有安全性。对于卧式堆芯,由于其活性单元叠摞布置,以及活性单元不同层间温度的不同而造成的热膨胀量不均,使得控制棒步进运动的通道内出现凸台,该凸台会使控制棒在步进过程中卡死,从而无法实现插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不足,提供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包含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卧式堆芯系统,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具有凸台的通道中也能进行步进运动,避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被凸台卡死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包括控制棒棒体,所述控制棒棒体包括外包壳,所述外包壳的外表面为波浪形。
优选的,波浪形的外包壳的斜角角度范围为:0°<外包壳斜角角度≤10°。
优选的,所述控制棒棒体还包括端块,所述端块设置在所述控制棒棒体的两端;
所述控制棒棒体还包括内包壳和芯块,
所述芯块为环状,所述外包壳和所述芯块由外向内依次套设在所述内包壳外;
所述芯块与所述内包壳之间、以及所述外包壳与所述芯块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外包壳和所述内包壳同心设置,且所述芯块的横截面与所述外包壳的横截面相切;
所述端块分别与所述外包壳、所述芯块和所述内包壳连接。
优选的,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还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着所述内包壳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所述内包壳内部,用于为冷却剂提供流动通道;
所述第二通道沿着所述端块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所述端块内,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输出端连通,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通道中的冷却剂并将之排出。
优选的,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还包括通气腔,所述通气腔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输入端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一通道内通入冷却剂。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卧式堆芯系统,包括活性单元和驱动机构,还包括上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所述活性单元内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设置在所述第三通道内;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相连,用于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所述第三通道中做步进运动。
优选的,所述卧式堆芯系统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上反射层和下反射层,所述上反射层和所述下反射层分别设置在所述活性单元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穿过所述上反射层后设置在所述第三通道内;
所述下反射层内设置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用于放置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端块;
所述第二开孔沿着所述下反射层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所述下反射层内,第二开孔与第一开孔连通,用于排出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内和所述第三通道内的冷却剂。
优选的,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相连,用于在正常工况下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步进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相连,用于在事故工况下带动第一驱动机构,进而使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步进运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线,电磁铁及重物,所述驱动线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重物连接;
正常工况下,重物吸附于电磁铁上,重物与驱动线松弛相连;异常工况下,电磁铁失去磁性,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进而拉动驱动线拉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从而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所述第三通道中步进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组件包括大齿轮和小齿轮;
所述大齿轮与所述小齿轮啮合,大齿轮的齿轮轴与所述电磁铁相连,
所述驱动线绕设在所述小齿轮的齿轮轴上。
优选的,所述第三通道包括单节通道,所述单节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单节通道拼合成所述第三通道;
波浪形的外包壳波高范围为第三通道中凸台高度的1-2倍,波长范围为所述单节通道长度的0.7-1.3倍。
本发明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通过将外包壳的外表面设置为波浪形,使得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端部在遇到凸台翘起时,波纹斜角能够减小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倾斜角度,避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被卡死的情况出现,增强了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对凸台的包容度。
本发明的卧式堆芯系统通过采用上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能够增强卧式堆芯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图1的截面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中卧式堆芯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控制棒棒体;11-外包壳;12-内包壳;13-芯块;14-端块;15-通气腔;21-第一驱动机构;22-第二驱动机构;221-驱动线;222-小齿轮;223-大齿轮;224-电磁铁;225-重物;3-导向筒;4-活性单元;51-上反射层;52-下反射层。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中的附图,对发明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的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属于“上”等指示方位或位置关系是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者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和简化描述,而并不是指示或者暗示所指的装置或者元件必须设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者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连接”、“设置”、“安装”、“固定”等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地连接,或者一体地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提供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包括控制棒棒体,所述控制棒棒体包括外包壳,所述外包壳的外表面为波浪形。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卧式堆芯系统,包括活性单元和驱动机构,还包括上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所述活性单元内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设置在所述第三通道内;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相连,用于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所述第三通道中做步进运动。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控制棒棒体1,其中,控制棒棒体1包括外包壳11,外包壳1的外表面为波浪形。本实施例中,将外包壳1的外表面设置为波浪形,能够使得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端部在遇到凸台翘起时,波纹斜角能够减小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倾斜角度,避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被卡死的情况出现,增强了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对凸台的包容度。
本实施例中,为保证芯块的外径尺寸,从而保证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物理反应性控制价值,外包壳11的内径与现有技术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内径相同。
优选的,波浪形的外包壳11的斜角角度范围为:0°<外包壳斜角角度≤10°,由于斜角的角度过大会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端部遇到凸台时翘起的角度过大,进而造成的燃料棒上端顶住通道卡死的情况,因此将斜角角度的范围设置为:0°<外包壳斜角角度≤10°。
本实施例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还包括端块14,其中,端块14设置在控制棒棒体1的两端。
此外,控制棒棒体1还包括内包壳12和芯块13,其中,芯块13为环状,外包壳11和芯块13由外向内依次套设在内包壳12外,外包壳11和内包壳12同心设置,且芯块13与内包壳12之间设置有间隙,能够保证芯块13在热膨胀后不会与内包壳12产生作用力,从而避免内包壳12发生过大的挠曲以及结构失效的问题。
本实施例中,外包壳11与芯块13之间设置有间隙,且芯块13的横截面与外包壳11的横截面相切,使得在保证外包壳11对芯块13的支撑的前提下,还能够保证芯块13在热膨胀后不会对外包壳11产生过大的拉应力。
具体的,芯块13的与外包壳11相接触的位置处,芯块13的环宽最大,且沿着芯块13的与外包壳11相接触的位置逆时针和顺时针180°运动,环宽依次减小,其中,环宽为芯块13的外圆与内圆的半径之差。
本实施例中,端块14分别与外包壳11、芯块13和内包壳12连接,用于将三者连为一体,并将芯块13封闭在内包壳12和外包壳11之间,使其寿期中产生的粉尘及裂变产物不会泄漏至回路中,保证卧式堆芯的正常运行。
本实施例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还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第一通道沿着内包壳12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内包壳12内部,用于为冷却剂提供流动通道。第二通道沿着端块14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端块14内,且第二通道与第一通道的输出端连通,第二通道用于接收第一通道中的冷却剂,并将之排出。
本实施例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还包括通气腔15,通气腔15与第一通道的输入端连通,用于向第一通道内通入冷却剂。
本实施例中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通过将外包壳的外表面设置为波浪形,使得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端部在遇到凸台翘起时,波纹斜角能够减小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倾斜角度,避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被卡死的情况出现,增强了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对凸台的包容度。
实施例2: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卧式堆芯系统,如图3所示,包括活性单元4和驱动机构,还包括实施例1中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活性单元4内设置有第三通道,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设置在第三通道内。本实施例中,活性单元4采用石墨制成。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与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相连,用于驱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第三通道中做步进运动。本实施例的卧式堆芯系统通过采用上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降低了活性单元热膨胀和叠摞导致的凸台的影响,增强了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对凸台的包容度,使得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不会卡死在活性单元中,能够增强卧式堆芯系统的使用寿命,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本实施例中,卧式堆芯系统还包括反射层,反射层包括上反射层51和下反射层52,上反射层51和下反射层52分别设置在活性单元的头端和尾端,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穿过上反射层51后设置在第三通道内。
下反射层52内设置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第一开孔与第三通道连通,用于放置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端块14,避免端块14设置在活性单元之间造成的芯块无法覆盖活性单元的活性区的轴向全长,从而使反应性控制价值不足的问题。第二开孔沿着下反射层51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下反射层51内,且第二开孔与第一开孔连通,用于排出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内和第三通道内的冷却剂。
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21和第二驱动机构22,第一驱动机构21与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相连,用于在正常工况下驱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步进运动。
第二驱动机构22与第一驱动机构21相连,用于在事故工况下带动第一驱动机构21,进而使第一驱动机构21驱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步进运动。
本实施例中,卧式堆芯系统还包括导向筒3,导向筒3与上反射层51相连,且第一驱动机构21设置在导向筒3内,第一驱动机构21在导向筒3内带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活性单元4内做步进运动。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第二驱动机构22包括驱动线221,电磁铁224及重物225,驱动线221一端与第一驱动机构21连接,另一端与重物225连接。
在正常工况下,重物225吸附在电磁铁224上,且重物225与驱动线221松弛相连。
在异常工况下,电磁铁224失去磁性,重物225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进而拉动驱动线221拉动第一驱动机构21,从而驱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第三通道中步进运动。
本实施例中,第二驱动机构22还包括齿轮组件,齿轮组件包括大齿轮223和小齿轮222,其中,大齿轮223与小齿轮222啮合,大齿轮223的齿轮轴与电磁铁224相连,且驱动线221绕设在小齿轮222的齿轮轴上,其中,齿轮组件用于放大重物225的位移,避免重物225的位移过小造成的,无法通过驱动线221拉动第一驱动机构21使第一驱动机构21工作。
具体的,正常运行时,第二驱动机构22的电磁铁224通电,使该驱动机构处于非工作状态,由正常运行时的第一驱动机构21拖曳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第三通道中步进运动,实现步进操作,其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第一驱动机构21由活性单元4中的第三通道及导向筒3共同支撑。此外,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中外包壳11外侧的冷却剂直接注入流通,内包壳12中的第一通道的冷却剂由通气腔15流入,且两部分冷却剂均由下反射层52第二开孔流出。
本实施例中,第三通道包括单节通道,单节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单节通道拼合成所述第三通道。
其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波浪形外包壳的波高和波长根据第三通道中的凸台的高低及单节通道的长短决定。此外,由于波浪形的外包壳11的波长小会造成的外包壳11与通道的接触面积过小,而接触面积过小会造成的外包壳11的单位面积受到的摩擦力大的问题,导致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使用寿命较小,因此,本实施例中,波浪形的外包壳11波高范围为第三通道中凸台高度的1-2倍,波长范围为单节通道长度的0.7-1.3倍,在该范围的条件下,能够使外包壳11与通道的接触面积处于一个合适的范围,减小外包壳11的摩擦损耗,延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使用寿命。
具体的,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步进过程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会与活性单元4中的第三通道及导向筒3发生摩擦,将波纹形外包壳11的大径的长度即波纹形外包壳11的波长设置为单节通道长度的0.7-1.3倍,使得外包壳11与活性单元4以及导向筒3接触面积增大(相比较波长较短的情况),因此,外包壳11单位面积受到的摩擦力减小,进而外包壳11的摩擦损耗减小,外包壳11和第三通道由于摩擦损耗的减薄速度降低,寿命更长。另外,由于活性单元4的石墨层间可能由于热膨胀作用从而产生凸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外包壳11的波纹形设计可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前端遇到凸台时可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略微翘起以越过凸台,通过波纹的斜角控制控制棒棒体的倾斜角度,同时通过扩大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与第三通道上方的间隙以保证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不会与第三通道上方接触,避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第三通道中卡死。
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寿期中,第三通道可能存在不同轴现象,此时,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外包壳11的所有最大直径处并非全部与第三通道接触,而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挠曲可使未接触的部分与第三通道接触,以达到寿期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轴向方向始终为多点接触,避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出现过大挠度从而使其发生结构失效。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机构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考虑了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长期处于活性单元中产生蠕变的影响,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不同轴度的活性单元中始终保持轴向多点支撑,利用较小的应变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实现与活性单元的匹配,能够自我调节、自我适应,使得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易于布置,且具有较好的非能动固有安全性,能够广泛应用于各种型号的卧式高温气冷堆;同时,多点支撑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与活性单元的总接触面积更大,单位面积受到的摩擦力小,从而减小了步进运动中摩擦造成的损耗,延长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和活性单元的使用寿命。
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寿期中,芯块13存在热膨胀现象,芯块13的横截面与外包壳11的横截面相切,本实施例中,芯块13的横截面的最低点与外包壳11的内侧面的最低点相切,能够保证芯块13所受重力始终施加于外包壳11上,且在芯块13发生热膨胀时,芯块13的几何中心略微上移,其与外包壳11之间的间隙可补偿芯块13膨胀增加的体积空间,使其不会对外包壳11产生过大的拉应力,避免外包壳11产生裂纹以至损坏。同样的,芯块13与内包壳12之间设置有间隙,能够补偿芯块13热膨胀增加的体积空间,使芯块13不会与内包壳12产生相互作用力,确保内包壳12不会因为芯块13产生的过大挠度导致其结构失效。
在事故工况下,第一驱动机构21失电失去动力,此时第二驱动机构22开始工作。第二驱动机构22在第一驱动机构21失电的同时,其电磁铁224失电失去磁性,并断开其与重物225的连接,重物225在重力作用下下落,并牵动驱动线221,同时,通过齿轮组件实现位移放大,拉动第一驱动机构21,从而驱动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插入第三通道中。由于拉动第一驱动机构21的力持续作用,当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可能由于石墨层间存在凸台而发生运动卡顿时,仍可继续保持轴向插入的运动方向,从而实现完全插入。
在反应堆正常运行工况下,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环境温度可能达到700℃,在事故工况下,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工作环境可能达到1000℃以上,因此本实施例中,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中的金属结构材料全部采用高温持久能力较好的耐高温的镍基合金制成。另外,为防止高温环境下金属接触面材料的相互咬合粘连,相邻金属接触面选用固体润滑剂处理,其中,固体润滑剂的材料根据相邻金属的性质选择不同牌号材料,以保持各滑动配合面的灵活性。
本实施例的卧式堆芯系统通过采用上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且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采用双层包壳式设计、并设置有第一通道以及在下反射层内设置有两个开孔,共同实现了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内外冷却剂流通。本实施例中的卧式气冷微堆堆芯外包壳的波纹式设计一方面增大了冷却剂与内包壳、外包壳和芯块之间的换热面积,提高了换热效率,且保证了在控制棒棒体与活性单元接触表面也可以实现间隔式冷却;另一方面也减小了冷却剂流通过程中的压降,从而保证控制棒棒体在寿期中不会超温,提高使用寿命。本实施例中的卧式堆芯系统使用寿命长,且操作简单,安全性高。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0)
1.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棒棒体,所述控制棒棒体包括外包壳,所述外包壳的外表面为波浪形。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其特征在于,波浪形的外包壳的斜角角度范围为:0°<外包壳斜角角度≤1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棒棒体还包括端块(14),所述端块设置在所述控制棒棒体的两端;
所述控制棒棒体还包括内包壳(12)和芯块(13),
所述芯块为环状,所述外包壳和所述芯块由外向内依次套设在所述内包壳外;
所述芯块与所述内包壳之间、以及所述外包壳与所述芯块之间均设置有间隙,所述外包壳和所述内包壳同心设置,且所述芯块的横截面与所述外包壳的横截面相切;
所述端块分别与所述外包壳、所述芯块和所述内包壳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还包括第一通道和第二通道,所述第一通道沿着所述内包壳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所述内包壳内部,用于为冷却剂提供流动通道;
所述第二通道沿着所述端块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所述端块内,且所述第二通道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输出端连通,用于接收所述第一通道中的冷却剂并将之排出。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还包括通气腔(15),所述通气腔与所述第一通道的输入端连通,用于向所述第一通道内通入冷却剂。
6.一种卧式堆芯系统,包括活性单元和驱动机构,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所述活性单元内设置有第三通道,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设置在所述第三通道内;
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相连,用于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所述第三通道中做步进运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堆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卧式堆芯系统还包括反射层,所述反射层包括上反射层(51)和下反射层(52),所述上反射层和所述下反射层分别设置在所述活性单元的头端和尾端,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穿过所述上反射层后设置在所述第三通道内;
所述下反射层内设置有第一开孔和第二开孔,所述第一开孔与所述第三通道连通,用于放置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端块;
所述第二开孔沿着所述下反射层的长度方向,贯穿设置在所述下反射层内,第二开孔与第一开孔连通,用于排出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内和所述第三通道内的冷却剂。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卧式堆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机构和第二驱动机构,
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与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相连,用于在正常工况下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步进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相连,用于在事故工况下带动第一驱动机构,进而使第一驱动机构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的步进运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卧式堆芯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线,电磁铁及重物,所述驱动线一端与所述第一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重物连接;
正常工况下,重物吸附于电磁铁上,重物与驱动线松弛相连;异常工况下,电磁铁失去磁性,重物在重力作用下下落,进而拉动驱动线拉动所述第一驱动机构,从而驱动所述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在所述第三通道中步进运动;
所述第二驱动机构还包括齿轮组件,所述齿轮组件包括大齿轮和小齿轮;
所述大齿轮与所述小齿轮啮合,大齿轮的齿轮轴与所述电磁铁相连,
所述驱动线绕设在所述小齿轮的齿轮轴上。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卧式堆芯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通道包括单节通道,所述单节通道的数量为多个,多个所述单节通道拼合成所述第三通道;
波浪形的外包壳波高范围为第三通道中凸台高度的1-2倍,波长范围为所述单节通道长度的0.7-1.3倍。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70609.0A CN113053546A (zh) | 2021-03-12 | 2021-03-12 | 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卧式堆芯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270609.0A CN113053546A (zh) | 2021-03-12 | 2021-03-12 | 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卧式堆芯系统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53546A true CN113053546A (zh) | 2021-06-29 |
Family
ID=765124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270609.0A Pending CN113053546A (zh) | 2021-03-12 | 2021-03-12 | 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卧式堆芯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53546A (zh)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20563A (zh) * | 2021-11-09 | 2022-03-22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级支撑式多节控制鼓 |
CN114334192A (zh) * | 2021-11-17 | 2022-04-12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微小型卧式反应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 |
CN115148381A (zh) * | 2022-07-29 | 2022-10-04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及核反应堆 |
CN115171925A (zh) * | 2022-08-02 | 2022-10-11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堆芯反应性控制装置及卧式反应堆 |
CN115312212A (zh) * | 2022-08-22 | 2022-11-08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临界装置及紧急停堆保护系统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67928A (zh) * | 1999-03-23 | 2002-09-04 | 于利奇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反应堆系统、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1009147A (zh) * | 2006-01-27 | 2007-08-01 | 株式会社东芝 | 驱动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液压系统 |
JP2013134073A (ja) * | 2011-12-26 | 2013-07-08 |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 制御棒 |
CN103871487A (zh) * | 2014-03-26 | 2014-06-18 | 清华大学 | 一种用于高温气冷堆的石墨导向管 |
-
2021
- 2021-03-12 CN CN202110270609.0A patent/CN113053546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367928A (zh) * | 1999-03-23 | 2002-09-04 | 于利奇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 反应堆系统、控制方法和装置 |
CN101009147A (zh) * | 2006-01-27 | 2007-08-01 | 株式会社东芝 | 驱动控制棒驱动机构的液压系统 |
JP2013134073A (ja) * | 2011-12-26 | 2013-07-08 | Hitachi-Ge Nuclear Energy Ltd | 制御棒 |
CN103871487A (zh) * | 2014-03-26 | 2014-06-18 | 清华大学 | 一种用于高温气冷堆的石墨导向管 |
Cited By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220563A (zh) * | 2021-11-09 | 2022-03-22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级支撑式多节控制鼓 |
CN114334192A (zh) * | 2021-11-17 | 2022-04-12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微小型卧式反应堆的非能动余热排出装置 |
CN115148381A (zh) * | 2022-07-29 | 2022-10-04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控制棒驱动机构及核反应堆 |
CN115171925A (zh) * | 2022-08-02 | 2022-10-11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堆芯反应性控制装置及卧式反应堆 |
CN115312212A (zh) * | 2022-08-22 | 2022-11-08 | 中国核电工程有限公司 | 一种卧式临界装置及紧急停堆保护系统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053546A (zh) | 一种卧式气冷微堆控制棒及卧式堆芯系统 | |
EP2800099B1 (en) | Compact nuclear power generation system | |
JP2009505047A (ja) | マクロ構造を有する燃料ペレット要素 | |
WO2014186530A2 (en) | Nuclear fuel assembly design | |
CN112259263A (zh) | 一种三流道熔盐堆堆芯结构及三流道熔盐堆系统 | |
CN112618994A (zh) | 一种应用于锂离子电池储能装置的灭火系统 | |
CN111768881A (zh) | 一种液态非能动反应堆控制棒及其工作方法 | |
CN209216594U (zh) | 基于铀氢钇燃料和动态热电转换的热管冷却式反应堆电源 | |
US9748006B2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nd establishing operational readiness in a fuel cell backup system of a nuclear reactor system | |
CN114396434A (zh) | 一种球床式高温气冷堆控制棒驱动机构电磁联轴器 | |
CN218413995U (zh) | 一种卧式高温气冷堆结构 | |
CN114937510B (zh) | 一种大功率热管冷却反应堆 | |
CN113178268B (zh) | 一种卧式耐高温多节式控制鼓 | |
JP3524884B2 (ja) | 高速増殖炉 | |
CN212847698U (zh) | 一种液态非能动反应堆控制棒 | |
JP7495871B2 (ja) | 高速炉及び高速炉の制御棒操作方法 | |
EP4421824A1 (en) | Fuel module and application thereof | |
CN116130122A (zh) | 一种用于热管冷却反应堆的功率自动控制系统 | |
CN113270211B (zh) | 一种卧式反应堆用多节式控制鼓 | |
CN116052908A (zh) | 一种核反应堆 | |
US20120082911A1 (en) | System and method for maintaining and establishing operational readiness in a fuel cell backup system of a nuclear reactor system | |
CN114624830A (zh) | 一种耐高温型光纤光缆 | |
CN113436758A (zh) | 用于空间推进的径向流动高温气冷堆燃料组件及工作方法 | |
CN219778932U (zh) | 一种燃料电池集流板及燃料电池 | |
CN113436757B (zh) | 一种具有均温结构的模块化固态反应堆堆芯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
RJ01 |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21062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