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046606B -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 Google Patents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46606B
CN113046606B CN201911370452.8A CN201911370452A CN113046606B CN 113046606 B CN113046606 B CN 113046606B CN 201911370452 A CN201911370452 A CN 201911370452A CN 113046606 B CN113046606 B CN 11304660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luminum alloy
percent
raw material
containing raw
mas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11370452.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046606A (zh
Inventor
郭强
曹梦梦
巩泉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YD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YD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YD Co Ltd filed Critical BYD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911370452.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3046606B/zh
Priority to EP20905426.1A priority patent/EP4083248A4/en
Priority to PCT/CN2020/081382 priority patent/WO2021128619A1/zh
Priority to US17/789,111 priority patent/US20230062077A1/en
Publication of CN1130466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66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0466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466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00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 C22C1/02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by melting
    • C22C1/03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by melting using master allo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17/00Pressure die casting or injection die casting, i.e. casting in which the metal is forced into a mould under high pressur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1/00Casting non-ferrous metals or metallic compounds so far as their metallurgical properties are of importance for the casting procedure; Selection of compositions therefor
    • B22D21/02Casting exceedingly oxidisable non-ferrous metals, e.g. in inert atmosphere
    • B22D21/04Casting aluminium or magnes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1/00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 C22C1/02Making non-ferrous alloys by melting
    • C22C1/026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22METALLURGY; FERROUS OR NON-FERROUS ALLOYS; TREATMENT OF ALLOYS OR NON-FERROUS METALS
    • C22CALLOYS
    • C22C21/0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 C22C21/10Alloys based on aluminium with zinc as the next major constituent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etallurgy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Continuous Casting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铝合金,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1%~15%的Zn;7.5%~9%的Si;1.2%~2%的Cu;0.3%~0.5%的Mn;0.05%~0.3%的Mg;0.1%~0.2%的Ni;0.001%~0.04%的Sr;0.05%~0.3%的Ti;0.01%~0.15%的Fe;和72.51%~79.79%的Al。该铝合金通过控制合金元素的组成及含量,在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高的同时,兼具延展性佳、铸造成型性优异等优势,适用于对强度要求高的结构件,如3C产品结构件、汽车承重结构件等。

Description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材料技术领域,具体的,涉及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背景技术
压铸是铝合金基本的成型方法之一,可用于复杂结构件产品设计。压铸铝合金最常用的是由日本工业标准JISH5302规定的Ai-Si-Cu系压铸用合金的ADC12,其材料流动成型性能好、成型工艺窗口大、性价比高,已广泛用于铝合金压铸产品。ADC12具有密度低、比轻度高等优点,可用于压铸壳体、小尺寸薄型产品或支架等,但其压铸的产品强度中等,其抗拉强度为230-250MPa,屈服强度为160-190MPa,延伸率<3%,易导致产品变形等问题,难以满足未来手机、笔记本电脑等产品的强度需求。
因而,压铸铝合金相关技术仍有待改进。
申请内容
本申请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相关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申请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高强度压铸铝合金。
在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铝合金。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1%~15%的Zn;7.5%~9%的Si;1.2%~2%的Cu;0.3%~0.5%的Mn;0.05%~0.3%的Mg;0.1%~0.2%的Ni;0.001%~0.04%的Sr;0.05%~0.3%的Ti;0.01%~0.15%的Fe;和72.51%~79.79%的Al。该铝合金通过控制合金元素的组成及含量,在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高的同时,兼具延展性佳、铸造成型性优异等优势,适用于对强度要求高的结构件,如3C产品结构件、汽车承重结构件等。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的铝合金的方法。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将铝、含锌原料、含硅原料、含铜原料、含锰原料、含镁原料、含镍原料、含锶原料、含钛原料和含铁原料加热融化,得到铝合金液;对所述铝合金液依次进行除渣、精炼和浇铸处理,得到铝合金锭。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工业化实施,且得到的铝合金兼具机械强度高、延展性佳、铸造成型性优异等优势。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铝合金结构件。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铝合金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利用前面所述的铝合金构成的。该铝合金结构件具有前面所述的铝合金的全部特征和优点,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申请的实施例。下面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申请,而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技术或条件的,按照本领域内的文献所描述的技术或条件或者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所用试剂或仪器未注明生产厂商者,均为可以通过市购获得的常规产品。
在本申请的一个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铝合金。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1%~15%的Zn;7.5%~9%的Si;1.2%~2%的Cu;0.3%~0.5%的Mn;0.05%~0.3%的Mg;0.1%~0.2%的Ni;0.001%~0.04%的Sr;0.05%~0.3%的Ti;0.01%~0.15%的Fe;和72.51%~79.79%的Al。该铝合金通过控制合金元素的组成及含量,在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高的同时,兼具延展性佳、铸造成型性优异等优势,适用于对强度要求高的结构件,如3C产品结构件、汽车承重结构件等。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Zn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11%、12%、13%、14%、15%等。Zn元素可以溶入Al中形成固溶体,造成晶格畸变,从而提高铝合金材料的强度。如果Zn含量过多,因Zn的固溶有限,会导致多余的Zn析出,降低合金塑性,并增大合金热裂倾向;如果Zn含量过少,Zn的固溶强化不足,降低合金强度。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Si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7.5%、8%、9%等。Si元素作为主要力学强化元素,溶入Al中形成α-Al固溶体及Al-Si共晶或亚共晶相,在提高材料力学性能的同时,保证压铸流动性,兼顾批量生产的良率问题。如果Si含量过多,则Al-Si共晶数量会过多,会降低合金塑性;如果Si含量过少,则Al-Si共晶数量会过少,降低合金压铸性能,使合金不具备量产性。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Cu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1.2%、1.5%、1.8%、2%等。Cu在铝合金中的存在形式主要有两种,一是固溶于铝基体中,起到固溶强化的作用;二是当Cu含量足够多时,除了固溶强化,还有多余的Cu从基体中析出形成弥散的第二相CuAl2,提高铝合金硬度、强度。如果Cu含量过多,会导致断裂韧性、延伸率降低;如果Cu含量过少,降低合金强度。在上述含量范围内,既能够起到较好的增强作用,又不会导致断裂韧性、延伸率降低。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Mn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0.3%、0.4%、0.5%等。Mn可以使铝合金获得较好的强塑性。如果Mn含量过多,会形成大量硬质脆相MnAl6相,降低合金塑性,并增大合金热裂倾向;如果Mn含量过少,会降低合金的压铸性能。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Mg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0.05%、0.1%、0.2%、0.3%等。Mg元素可以对合金起到强化作用,随着Mg含量增多,会导致固液区间增大,流动性会下降,但随着Mg进一步增多,材料合金化程度高,流动性反而上升,但是材料的热裂倾向加大,实际压铸中出现产品开裂等不良缺陷的可能性增大,因此如果Mg含量过多,会降低合金的压铸性能;如果Mg含量过少,则Mg对合金的强化作用有限,降低合金的强度。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Sr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0.001%、0.01%、0.02%、0.03%、0.04%等。Sr作为变质剂加入到铝合金中,可以细化α-Al固溶体以及针状的Si相,改善铝合金组织,净化晶界,减小合金内电子运动的阻力,从而进一步提升材料的导热性能和力学性能。如果Sr含量过多,导致合金AlZn固溶体粗大,且分布周围的共晶硅相开始明显长大,降低合金塑性与强度;如果Sr含量过少,则Sr对合金的强化作用有限,降低合金的强度。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Ni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0.1%、0.15%、0.2%等,Ti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0.05%、0.1%、0.2%、0.3%等。Ni、Ti的加入可以细化第二相,提高铝合金的综合性能。如果Ni和Ti的含量过多,导致共晶硅相晶粒异常长大,降低合金塑性与强度;如果Ni和Ti的含量过少,会降低合金的强度。
具体的,该铝合金中Fe元素的具体含量可以为0.01%、0.10%、0.12%、0.15%等。如果Fe含量过多,过量的Fe将导致铝合金中形成针状或片状Al-Si-Fe相,割裂晶粒,使铝合金的韧性降低,导致产品断裂;如果Fe含量过少,则合金的粘模倾向加大,降低合金的压铸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Cu和Mg的质量比为6:1~30:1(具体如6:1、8:1、10:1、12:1、15:1、18:1、20:1、22:1、25:1、28:1、30:1等)。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1%~12%(包括端点11%和12%)的Zn,且Cu和Mg的质量比为6:1~10:1(具体如6:1、6.5:1、7:1、7.5:1、8:1、8.5:1、9:1、9.5:1、10:1等),Ti和Ni的质量比为0.9:1.1~1.1:0.9(具体如0.9:1.1、1:1、1.1:0.9等)。在该含量范围内,全部的Cu可以固溶于铝基体中,Mg和Zn可以形成大量的Al2Mg3Zn3相,此相具有明显的强化效果,通过微量的Ti变质细化Al2Mg3Zn3相,可以得到细小均匀的沉淀强化相,同时微量的Ni且添加量与Ti比例为(0.9-1.1):(0.9-1.1)时,可以形成硬质AlNi颗粒,促进形核,铝基体尺寸得到明显细化,铝合金的强度明显提升且延伸率基本不变。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2%~15%(包括端点15%,不包括端点12%)的Zn,且Cu和Mg的质量比为12:1~24:1(具体如12:1、13:1、14:1、15:1、16:1、17:1、18:1、19:1、20:1、21:1、22:1、23:1、24:1等),Ti和Ni的质量比为1.9:1.1~2.1:0.9(具体如1.9:1.1、2:1、2.1:1、2.1:0.9等)。此时,由于Zn含量超过临界值12%,使得Cu的固溶度急剧减小,小部分Cu固溶于铝基体中,大部分形成CuAl2,Mg形成Al2Mg3Zn3相,并出现MgZn2相,由于MgZn2相呈粗大枝状,影响铝合金延伸率,需添加更多的Ti细化MgZn2,在合适的添加比例下MgZn2变质为纤维状,并出现强化相Mg2Ti,同时剩余的Ti与Ni可以形成硬质AlNi颗粒,促进形核,铝基体尺寸得到明显细化材料的强度得到提升。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本申请的铝合金中Fe和Mn的含量之和大于等于0.45%,具体可以为0.45%~0.6%(如0.45%、0.5%、0.55%、0.6%等)。在该范围内,可以保证铝合金在生产过程中对模具的冲蚀性能优良。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Fe和Mn的质量比可以为1:4~1:10,更具体可以为1:5~1:9,进一步可以为1:5、1:6、1:7、1:8、1:9等。此范围内,Fe全部形成Al6(Fe,Mn),避免出现Fe的针状相,恶化铝合金塑性。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铝合金还包括不可避免的杂质,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中单个元素的含量不大于0.01%,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的总含量不大于0.1%。具体的,由于原料的纯度很难达到100%,且制备过程中也很可能引入杂质,因此铝合金中通常均含有不可避免的杂质(如P、Cr、Zr和Sc等),在本申请中,铝合金中杂质元素单个元素的含量具体可以为0.01%、0.009%、0.008t%、0.007%、0.006%、0.005%、0.004%、0.003%、0.002%、0.001%等等,而杂质元素的总含量具体可以为0.1%、0.09%、0.08%、0.07%、0.06%、0.05%、0.04%、0.03%、0.02%、0.01%等。具体的,以铝合金中含有Zr、Cr和P三种杂质元素为例,Zr、Cr和P中每一种元素的含量均小于0.01%,而Zr、Cr和P三种元素的含量之和小于0.1%。由此,可以很好的保证铝合金的各项性能满足要求,不会对铝合金产生负面影响。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1%~13%的Zn;8%~9%的Si;1.2%~1.5%的Cu;0.4%~0.5%的Mn;0.05%~0.2%的Mg;0.1%~0.15%的Ni;0.001%~0.04%的Sr;0.1%~0.25%的Ti;0.05%~0.1%的Fe;和72.26%~79.1%的Al。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该铝合金由以下组分构成:11%~15%的Zn;7.5%~9%的Si;1.2%~2%的Cu;0.3%~0.5%的Mn;0.05%~0.3%的Mg;0.1%~0.2%的Ni;0.001%~0.04%的Sr;0.05%~0.3%的Ti;0.01%~0.15%的Fe;和余量的Al。
一些具体实施例中,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该铝合金由以下组分构成:11%~13%的Zn;8%~9%的Si;1.2%~1.5%的Cu;0.4%~0.5%的Mn;0.05%~0.2%的Mg;0.1%~0.15%的Ni;0.001%~0.04%的Sr;0.1%~0.25%的Ti;0.05%~0.1%的Fe;和余量的Al。
具有上述组分和配比的铝合金,具有较高的强度,同时兼具良好的塑性、压铸性能和导热性能,适于制备3C产品结构件(例如手机壳体、中框、内部结构件等)、汽车承重结构件等。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铝合金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种:屈服强度大于等于240MPa,具体可以为240~300MPa(如240MPa、250MPa、260MPa、270MPa、280MPa、290MPa、300MPa等);抗拉强度大于等于390MPa,具体可以为390~435MPa(如390MPa、400MPa、410MPa、420MPa、430MPa、435MPa等等);延伸率大于等于4%,具体可以为4%~7.5%(如4%、4.5%、5%、5.5%、6%、6.5%、7%、7.5%等);压铸流动性大于等于1700mm,具体可以为1700~1800mm(具体如1700mm、1710mm、1720mm、1730mm、1740mm、1750mm、1760mm、1770mm、1780mm、1790mm、1800mm等)。具体的,该铝合金满足上述任意一个条件、任意两个条件、任意三个条件或者全部四个条件,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该铝合金可以满足上述全部四个条件。由此,该铝合金同时具备良好的强度、压铸性能和塑性,可有效用于3C产品结构件、汽车承重结构件等的制造。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制备前面所述的铝合金的方法。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方法包括:将铝、含锌原料、含硅原料、含铜原料、含锰原料、含镁原料、含镍原料、含锶原料、含钛原料和含铁原料加热融化,得到铝合金液;对所述铝合金液依次进行除渣、精炼和浇铸处理,得到铝合金锭。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工业化实施,且得到的铝合金兼具机械强度高、延展性佳、铸造成型性优异等优势。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方法可以具体包括:将铝和所述含硅原料加热熔化,并加入所述含铜原料、所述含锰原料、所述含锶原料、所述含镍原料和所述含钛原料后加热熔化,得到第一铝合金液;向所述第一铝合金液中加入所述含锌原料并加热融化,得到第二铝合金液;惰性气氛条件下,向所述第二铝合金液中加入所述含镁原料并加热融化,得到三铝合金液;对所述第三铝合金液依次进行除渣、精炼和浇铸处理,得到所述铝合金锭。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上述各原料的提供形式没有特别限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灵活选择,例如,铝可以以铝锭形式提供,含锌原料、含硅原料、含铜原料、含锰原料、含镁原料、含镍原料、含锶原料、含钛原料和含铁原料则可以以单质或者中间合金的形式提供。本申请的一些具体实施例中,该方法可以包括:将纯Al锭、Al-Si中间合金放入熔炼炉加热至全部熔化,间隔2~3min搅拌熔体一次(共搅拌约3~5次);然后依次加入Al-Cu中间合金、Al-Mn中间合金、Al-Sr中间合金、Al-Ni中间合金及Al-Ti中间合金没入熔体中直至熔化;最后加入纯Zn锭,待其熔化后,在惰性气氛(如氮气气氛)下,加入纯镁锭,待其融化后,搅拌,使成分均匀。然后,检测并调整各元素成分含量直至达到要求的范围,再加入0.5wt%除渣剂除渣,0.5wt%精炼剂精炼除气,完成后扒渣静置10~15分钟,然后降温至700℃左右开始浇铸成锭。该方法操作简单、方便,易于工业化实施,且得到的铝合金具有高强度的同时,兼具良好的力学性能和压铸性能。
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方法还可以包括:将所述铝合金锭进行压铸成型处理,由此可以将铝合金加工成各种复杂形状,满足不同环境的使用要求。具体的,所述压铸成型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模温200~300℃(具体如200℃、220℃、250℃、280℃、300℃等);给汤温度670~720℃(具体如670℃、680℃、690℃、700℃、710℃、720℃等);压射速度1.9~2.3m/s(具体如1.9m/s、2.0m/s、2.1m/s、2.2m/s、2.3m/s等)。该条件下更利于铝合金的成型。
在本申请的另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铝合金结构件。根据本申请的实施例,该铝合金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利用前面所述的铝合金构成的。该铝合金结构件机械强度高,同时延展性佳、铸造成型性优异,适用于对强度要求高的结构件,如3C产品结构件、汽车承重结构件等;可以通过简单的压铸工艺进行成型,使用效果佳,制备成本低,即使在具有较薄的厚度时,仍然具有较佳的使用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所述铝合金结构件包括3C产品结构件和汽车承重结构件中的至少一种。具体可以为手机中框、手机后盖、手机中板等结构件。由此,该结构件具有较好的力学强度、塑性和压铸性能,能够很好的满足用户对产品高强度的要求,提高用户体验。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例。
实施例1
按照表1的配方,根据下述熔炼步骤和压铸参数获得铝合金压铸件:
将纯Al锭、Al-Si中间合金放入熔炼炉加热至全部熔化,间隔2~3min搅拌熔体一次(共搅拌约3~5次);然后依次加入Al-Cu中间合金、Al-Mn中间合金、Al-Sr中间合金、Al-Ni中间合金及Al-Ti中间合金没入熔体中直至熔化;最后加入纯Zn锭,待其熔化后,氮气气氛下加入纯镁锭,待其熔化后,搅拌,使成分均匀。然后,检测并调整各元素成分含量直至达到要求的范围,再加入0.5wt%除渣剂除渣,0.5wt%精炼剂精炼除气,完成后扒渣静置10~15分钟,然后降温至700℃左右开始浇铸成锭,待铸锭冷却后进行压铸,压铸参数可以为:模温200~300℃,给汤温度670-720℃,压射速度1.9~2.3m/s。
实施例2~33
按照表1的配方,实施例1的方法获得铝合金压铸件。
对比例1~17
按照表1的配方,实施例1的方法获得铝合金压铸件。
表1(单位:wt%)
Figure BDA0002339526400000071
Figure BDA0002339526400000081
Figure BDA0002339526400000091
性能测试:
1、力学性能测试
本测试用于测定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中获得的铝合金在室温下经自然时效10天的力学性能。参照《GB/T 228.1-2010金属材料拉伸试验第一部分:室温试验方法》测试抗拉强度、屈服强度和延伸率,具体结果见表2。
2、压铸流动性测试
本测试用于测定上述实施例与对比例中获得的铝合金的流动性能。在模温200~300℃、给汤温度670-720℃、压射速度1.9~2.3m/s的条件下采用蚊香模具进行大气压铸,通过所得样件的长度评价其压铸流动性,长度越长表明流动性越好,一般来讲,流动性需大于ADC12流动性的95%才具有压铸薄壁件的可行性(最常见的商用压铸铝合金ADC12流动性1750)。具体结果见表2。
表2
Figure BDA0002339526400000092
Figure BDA0002339526400000101
Figure BDA0002339526400000111
通过上述实施例和对比例的结果对比可知,本发明的铝合金在保证延展性、铸造性能(流动性)的同时,极大的提高了铝合金的机械强度(优选屈服强度),同时可以兼顾耐蚀性、热裂性和粘模性。根据对比例1-17可知,如果各组分的含量不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则铝合金的力学性能(屈服强度和抗拉强度)、延伸率、流动性、耐蚀性、热裂性和粘模性无法兼顾,要么上述性能均不好,要么上述某一个或某两个性能好,另外的性能不佳,无法很好地平衡力学性能、延伸率和流动性。综上可知,本发明的铝合金通过各组分和配比的调整,使其相互配合、协同作用,使得铝合金同时具有较佳的力学性能延伸率和流动性,适用于对强度要求高的结构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申请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必须针对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此外,在不相互矛盾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将本说明书中描述的不同实施例或示例以及不同实施例或示例的特征进行结合和组合。
尽管上面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是示例性的,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申请的范围内可以对上述实施例进行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

Claims (15)

1.一种铝合金,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
11%~13%的Zn;
8%~9%的Si;
1.2%~1.5%的Cu;
0.4%~0.5%的Mn;
0.05%~0.2%的Mg;
0.1%~0.15%的Ni;
0.001%~0.04%的Sr;
0.1%~0.25%的Ti;
0.05%~0.1%的Fe;和
72.26%~79.1%的Al。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所述Cu和Mg的质量比为6:1~30:1。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1%~12%的Zn,且Cu和Mg的质量比为6:1~10:1,Ti和Ni的质量比为0.9:1.1~1.1:0.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铝合金包括12%~15%的Zn,且Cu和Mg的质量比为12:1~24:1,Ti和Ni的质量比为1.9:1.1~2.1:0.9。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种:
Fe和Mn的含量之和大于等于0.45%;
Fe和Mn的质量比为1:4~1: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种:
Fe和Mn的含量之和为0.45%~0.6%;
Fe和Mn的质量比为1:5~1:9。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不可避免的杂质,基于所述铝合金的总质量,按照质量百分比计,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中单个元素的含量不大于0.01%,所述不可避免的杂质的总含量不大于0.1%。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种:
屈服强度大于或等于240MPa;
抗拉强度大于或等于390MPa;
延伸率大于或等于4%;
压铸流动性大于等于1700mm。
9.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其特征在于,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一种:
屈服强度为240~300MPa;
抗拉强度为390~435MPa;
延伸率为4~7.5%;
压铸流动性为1700~1800mm。
10.一种制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铝、含锌原料、含硅原料、含铜原料、含锰原料、含镁原料、含镍原料、含锶原料、含钛原料和含铁原料加热融化,得到铝合金液;
对所述铝合金液依次进行除渣、精炼和浇铸处理,得到铝合金锭。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将铝和所述含硅原料加热熔化,并加入所述含铜原料、所述含锰原料、所述含锶原料、所述含镍原料、含铁原料和所述含钛原料后加热熔化,得到第一铝合金液;
向所述第一铝合金液中加入所述含锌原料并加热融化,得到第二铝合金液;
惰性气氛条件下,向所述第二铝合金液中加入所述含镁原料并加热融化,得到第三铝合金液;
对所述第三铝合金液依次进行除渣、精炼和浇铸处理,得到所述铝合金锭。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将所述铝合金锭进行压铸成型处理。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压铸成型满足以下条件的至少之一:
模温200~300℃;
给汤温度670~720℃;
压射速度1.9~2.3m/s。
14.一种铝合金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结构件的至少一部分是利用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铝合金构成的。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铝合金结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铝合金结构件包括3C产品结构件和汽车承重结构件中的至少一种。
CN201911370452.8A 2019-12-26 2019-12-26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Active CN11304660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0452.8A CN113046606B (zh) 2019-12-26 2019-12-26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EP20905426.1A EP4083248A4 (en) 2019-12-26 2020-03-26 Aluminum allo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luminum alloy structural member
PCT/CN2020/081382 WO2021128619A1 (zh) 2019-12-26 2020-03-26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US17/789,111 US20230062077A1 (en) 2019-12-26 2020-03-26 Aluminum alloy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of, and aluminum alloy structural member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911370452.8A CN113046606B (zh) 2019-12-26 2019-12-26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46606A CN113046606A (zh) 2021-06-29
CN113046606B true CN113046606B (zh) 2022-05-13

Family

ID=7650568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11370452.8A Active CN113046606B (zh) 2019-12-26 2019-12-26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062077A1 (zh)
EP (1) EP4083248A4 (zh)
CN (1) CN113046606B (zh)
WO (1) WO202112861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6287901A (zh) * 2023-03-14 2023-06-23 贵州航鹏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中强导热铝合金材料
CN116676514A (zh) * 2023-06-08 2023-09-01 慈溪市宜美佳铝业有限公司 一种新能源汽车骨架用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79384A (ja) * 1991-12-27 1993-07-20 Honda Motor Co Ltd 噴霧堆積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高強度高靭性アルミニウム合金
CN103031473A (zh) * 2009-03-03 2013-04-10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高韧性Al-Si系压铸铝合金的加工方法
CN105779829A (zh) * 2016-03-16 2016-07-20 广州市华峰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高端铝合金材料hf-13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06408A (zh) * 2019-06-06 2019-08-09 佛山鑫溢腾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中板压铸用高强韧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57959A (zh) * 2019-06-21 2019-08-23 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 一种高强度高韧性的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088033A (zh) * 2014-05-08 2015-11-25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KR101684305B1 (ko) * 2015-05-27 2016-12-08 주식회사 에스제이테크 강도와 주조성이 우수한 다이캐스팅용 알루미늄 합금 조성물 및 이를 이용한 주조품의 제조방법
CN106167868A (zh) * 2016-09-23 2016-11-30 闻喜县瑞格镁业有限公司 一种高强度高硬度铸造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CN108300914A (zh) * 2017-08-24 2018-07-20 东莞市金羽丰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高屈服强度铝合金的配方及其冶炼关键装置
CN108300910A (zh) * 2017-08-24 2018-07-20 东莞市金羽丰知识产权服务有限公司 高强高韧铝合金的配方及其冶炼关键技术
CN109252077A (zh) * 2018-11-26 2019-01-22 山西瑞格金属新材料有限公司 一种压铸用高强度高屈服低熔点铝合金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179384A (ja) * 1991-12-27 1993-07-20 Honda Motor Co Ltd 噴霧堆積法により製造された高強度高靭性アルミニウム合金
CN103031473A (zh) * 2009-03-03 2013-04-10 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 高韧性Al-Si系压铸铝合金的加工方法
CN105779829A (zh) * 2016-03-16 2016-07-20 广州市华峰有色金属有限公司 一种高端铝合金材料hf-13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06408A (zh) * 2019-06-06 2019-08-09 佛山鑫溢腾兴新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手机中板压铸用高强韧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0157959A (zh) * 2019-06-21 2019-08-23 广东省材料与加工研究所 一种高强度高韧性的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230062077A1 (en) 2023-03-02
WO2021128619A1 (zh) 2021-07-01
EP4083248A4 (en) 2023-05-24
CN113046606A (zh) 2021-06-29
EP4083248A1 (en) 2022-11-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20113713A1 (zh) 一种高强韧铸造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143945B (zh) 一种多种复合稀土元素的高强韧性铸造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US9180515B2 (en) Magnesium alloy and magnesium-alloy cast product
CN112662921B (zh) 一种高强韧压铸铝硅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JP5482787B2 (ja) 耐力に優れた鋳造用Al−Mg−Si系アルミニウム合金及びそれからなる鋳造部材
US20130209311A1 (en) Aluminum alloy, and aluminum alloy casting
US20040191111A1 (en) Er strengthening aluminum alloy
CN115418537B (zh) 一种免热处理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8517446A (zh) 一种用于真空压铸的高韧性铝合金及其产品的制备方法
CN112301259A (zh) 高强压铸铝合金、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JP2022517830A (ja) 高圧真空ダイカスト用鋳造合金
CN112779443B (zh) 一种铝合金及铝合金结构件
CN113862531A (zh) 一种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JP2020158788A (ja) アルミニウム合金
CN113046606B (zh) 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CN115491558B (zh) 一种压铸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568679B (zh) 一种免热处理高强韧Al-Zn-Si-Ce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12921219B (zh) 一种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铝合金结构件
HK40045841A (zh) 鋁合金及其製備方法和鋁合金結構件
HK40045841B (zh) 鋁合金及其製備方法和鋁合金結構件
CN113862529B (zh) 一种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
WO2020052129A1 (zh) 一种高延展性高强度的稀土铝合金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12143949B (zh) 一种压铸铝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5838886B (zh) 一种压铸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应用
CN115537620B (zh) 一种压铸镁合金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4584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