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039394A -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39394A
CN113039394A CN201980071898.2A CN201980071898A CN113039394A CN 113039394 A CN113039394 A CN 113039394A CN 201980071898 A CN201980071898 A CN 201980071898A CN 113039394 A CN113039394 A CN 1130393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source
refrigerant
refrigerant flow
switch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98007189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贺川干夫
碇一晖
S·马
下田顺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393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3939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06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 F24F3/065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arrangements for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 for the subsequent treatment of primary air in the room units with a plurality of evaporators or conden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6Refrigerant piping
    • F24F1/34Protection means thereof, e.g. covers for refrigerant pip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41/00Fluid-circulation arrangements
    • F25B41/20Disposition of valves, e.g. of on-off valves or flow control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6Separate outdoor units, e.g. outdoor unit to be linked to a separate room comprising a compressor and a heat exchanger
    • F24F1/20Electric components for separate outdoor units
    • F24F1/22Arrangement or mounting thereof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0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three pipes connecting the outdoor side to the indoor side with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3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 F25B2313/0231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using multiple indoor units with simultaneous cooling and heating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313/00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5B2313/027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 F25B2313/02732Compress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with reversible cycl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haracterised by the reversing means using two three-way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400/00General features or devices for 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or heat-pump systems, i.e. not limited to a particular subgroup of F25B
    • F25B2400/13Economis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3Expansion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5REFRIGERATION OR COOLING;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MANUFACTURE OR STORAGE OF ICE; LIQUEFACTION SOLIDIFICATION OF GASES
    • F25BREFRIGERATION MACHINES, PLANTS OR SYSTEMS; COMBINED HEATING AND REFRIGERATION SYSTEMS; HEAT PUMP SYSTEMS
    • F25B2600/00Control issues
    • F25B2600/25Control of valves
    • F25B2600/2519On-off valv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Machines With Reversible Cycles (AREA)
  • Other Air-Conditioning System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Abstract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是设置在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之间、对利用单元(3)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的单元。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具有流路切换阀(46、47)、收纳流路切换阀(46、47)的壳体(120)、收纳对流路切换阀(46、47)进行控制的电气安装部件(148、149)的电气安装件箱(140)。在壳体(120)的多个面(122、123、125、126)形成有供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的箱安装部(138、157、158、162)。

Description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 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设置在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对利用单元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
背景技术
目前,存在一种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设置在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对利用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作为上述这样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如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5-227741号公报)所示,在收纳流路切换阀的壳体的特定一个侧面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大多设置于建筑物内的居室或通路的天花板背侧空间等。此外,在居室或通路的天花板面设置有用于进行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检修口。
然而,在空调装置中,有时,若利用单元变多,则设置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此外,在该情况下,针对每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换言之,针对每一电气安装件箱),检修口设置于天花板面,因此,需要一边进行多次变更作业场所(检修口),一边进行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第一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设置在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对利用单元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具有流路切换阀、收纳流路切换阀的壳体以及收纳对流路切换阀进行控制的电气安装部件的电气安装件箱。此外,此处,在壳体的多个面形成有供电气安装件箱安装的箱安装部。
此处,能够根据需要变更电气安装件箱向壳体的安装位置(安装面)。例如,能够设置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共用的检修口,将电气安装件箱安装至能够从该检修口接触到的壳体的面。因此,此处,能够从多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共用的一个检修口进行多个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
由此,此处,在进行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时,能够减少变更作业场所(检修口)的次数,能够提高作业性。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二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箱安装部形成于壳体的侧面中的、至少两个侧面。
此处,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安装至壳体的两个侧面中的、靠近检修口的面,能够提高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
在第一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三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箱安装部形成于壳体的侧面以及下表面。
此处,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安装至壳体的侧面以及下表面中的、靠近检修口的面,能够提高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
在第一观点至第三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四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在形成有箱安装部的侧面设置有热源侧连通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箱安装部的侧方。
若在形成有箱安装部的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则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与热源侧连通喷嘴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会成为障碍,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可能降低。
不过,此处,如上所述,当在形成有箱安装部的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时,由于将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箱安装部的侧方,因此,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与热源侧连通喷嘴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不容易成为障碍,能够降低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降低的可能性。
在第四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五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在形成有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箱安装部的侧面以外的另一侧面设置有利用侧连通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箱安装部靠近形成有利用侧连通喷嘴的侧面的位置。
当在形成有箱安装部的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时,若将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箱安装部远离形成有利用侧连通喷嘴的侧面的位置,则利用侧连通喷嘴以及与利用侧连通喷嘴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会成为障碍,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可能降低。
不过,此处,如上所述,当在形成有箱安装部的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时,由于将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箱安装部靠近形成有利用侧连通喷嘴的侧面的位置,因此,利用侧连通喷嘴以及与利用侧连通喷嘴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不容易成为障碍,能够降低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降低的可能性。
在第一观点至第五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六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在箱安装部形成有内部配线开口,所述内部配线开口供连接流路切换阀与电气安装部件的内部配线穿过。
此处,在多个箱安装部中均能够使内部配线从电气安装件箱向壳体内穿过。
在第六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七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壳体具有覆盖内部配线开口的盖构件。
此处,对于未安装电气安装件箱的箱安装部,能够覆盖内部配线开口。
在第一观点至第七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八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箱安装部设置有将电气安装件箱固定至箱安装部的固定结构。
此处,当变更电气安装件箱的安装面时,能够从箱安装部将电气安装件箱容易地拆下,并容易地安装至另一箱安装部。
在第八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九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固定结构是将电气安装件箱螺纹紧固至箱安装部的结构。
在第九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十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在电气安装件箱形成有位置调节部,所述位置调节部使电气安装件箱向箱安装部螺纹紧固的位置挪动。
此处,能够在相同的安装面对电气安装件箱的安装位置进行微调节。
在第一观点至第十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基础上,在第十一观点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在电气安装件箱的多个面形成有外部配线开口,所述外部配线开口供连接电气安装部件与壳体外的设备的外部配线穿过。
此处,能够根据电气安装件箱的安装位置(安装面)变更供外部配线穿过的位置。
第十二观点的空调装置具有热源单元、利用单元以及第一观点至第十一观点中任一观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此处,能够提供一种能够提高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维修的作业性的空调装置。
在第十二观点所述的空调装置的基础上,在第十三观点的空调装置中,作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此外,此处,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电气安装件箱安装于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壳体的箱安装部中的、靠近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箱安装部。
此处,能够将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电气安装件箱配置在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电气安装件箱的附近。
由此,此处,能够设置两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共用的检修口,通过该检修口进行两个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的整体结构图。
图2是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仅详细图示了热源单元)。
图3是空调装置的制冷剂回路图(仅详细图示了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中的一个以及与其连接的利用单元)。
图4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前侧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回路结构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前侧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回路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前侧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9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回路结构的左侧视图。
图10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前侧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11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的后侧视图。
图12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前侧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前侧视图。
图13是表示热源侧连通喷嘴(热源侧小喷嘴、热源侧中喷嘴以及热源侧大喷嘴)的细节的图。
图14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安装于前侧面板的电气安装件箱的箱盖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前侧视图。
图15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左侧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6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安装于左侧面板的电气安装件箱的箱盖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图17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右侧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8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安装于右侧面板的电气安装件箱的箱盖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右侧视图。
图19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间连接的结构的立体图(将电气安装件箱安装至前侧面板的状态)。
图20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间连接的结构的俯视图(将电气安装件箱安装至前侧面板的状态)。
图21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间连接的结构的立体图(将电气安装件箱安装至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的状态)。
图22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间连接的结构的俯视图(将电气安装件箱安装至左侧面板和右侧面板的状态)。
图23是表示变形例A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安装于前侧面板的电气安装件箱的箱盖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前侧视图。
图24是表示变形例B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外观(在下表面板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的状态)的左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进行说明。
(1)制冷剂回路结构以及动作
图1是本公开的一实施方式的空调装置1的整体结构图。图2是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图(仅详细图示了热源单元2)。图3是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图(仅详细图示了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以及与其连接的利用单元3A-2~3D-2)。
<整体>
空调装置1是通过蒸气压缩式的冷冻循环来进行大楼等的室内的制冷和制热的装置。空调装置1主要具有:热源单元2;多台(此处为16台)利用单元3;多台(此处为4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设置在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之间,对利用单元3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所述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从热源单元2延伸;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所述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从利用单元4延伸。因此,空调装置1的蒸气压缩式的制冷剂回路19通过热源单元2、利用单元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以及制冷剂连通管5、6连接的方式构成。
热源单元2设置于建筑物的屋顶等屋外。利用单元3设置于建筑物内,此处,设置于居室内或居室的天花板背侧空间等。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设置于建筑物内,此处,设置于通路的天花板背侧空间。
热源单元2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连接,在单元2、4之间形成制冷剂的交换。具体而言,热源单元2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1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2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3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4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连接。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的一个(此处是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与热源单元2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之间从热源单元2开始依次串联地连接。
利用单元3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通过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连接,在单元3、4之间形成制冷剂的交换。具体而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通过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1与多台(此处为4台)利用单元3A-1~3D-1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通过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2与多台(此处为4台)利用单元3A-2~3D-2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通过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3与多台(此处为4台)利用单元3A-3~3D-3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通过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4与多台(此处为4台)利用单元3A-4~3D-4连接。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分别与不同的利用单元3(此处为4台一组的利用单元3)连接,利用单元3之间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并联地连接。
此外,在空调装置1中,针对每一利用单元3,能够通过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对利用单元3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因此,空调装置1构成能够对每一利用单元3单独进行制冷运转或制热运转的所谓冷热自由型空调装置。
<热源单元>
如上所述,热源单元2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9的一部分。
此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具有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因此,热源单元2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通过三种一组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8、9连接。具体而言,热源单元2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8-1、9-1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8-2、9-2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8-3、9-3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8-4、9-4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连接。
接着,对热源单元2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热源单元2主要具有压缩机21、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热源侧热交换器23、热源侧膨胀阀24、多个(此处为3个)截止阀25~27、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
压缩机21是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设备,例如,由在外壳内收纳有压缩机马达以及压缩元件的密闭型压缩机构成。
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放热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设为“热源侧放热状态”),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能够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2的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的实线)。此外,在使热源侧热交换器23作为制冷剂的蒸发器起作用的情况下(以下,设为“热源侧蒸发状态”),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能够将压缩机21的吸入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2的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的虚线)。如此一来,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是能够对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此处是热源侧放热状态以及热源侧蒸发状态)进行切换的设备,例如,由四通切换阀构成。
热源侧热交换器23是用于进行制冷剂与室外空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气体侧与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连接,液体侧与热源侧膨胀阀24连接。此处,热源单元2具有热源侧风扇28,该热源侧风扇28用于产生流过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室外空气流。
热源侧膨胀阀24是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设备,例如由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构成。热源侧膨胀阀24的一端侧与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液体侧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一截止阀25连接。
在将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送至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的情况下(以下,设为“制冷剂导出状态”),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能够将压缩机21的排出侧与第二截止阀26连接在一起(参照图2的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的虚线)。此外,在将在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中流动的制冷剂送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的情况下(以下,设为“制冷剂导入状态”),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能够将第二截止阀26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在一起(参照图2的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的实线)。如此一来,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是能够对在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此处是制冷剂导出状态以及制冷剂导入状态)进行切换的设备,例如,由四通切换阀构成。
截止阀25~27是进行热源单元2与外部(此处是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连接或断开时打开、关闭的手动阀。第一截止阀25的一端侧与热源侧膨胀阀24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此处是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连接。第二截止阀26的一端侧与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此处是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1)连接。第三截止阀27的一端侧与压缩机21的吸入侧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此处是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连接。
<利用单元>
如上所述,利用单元3通过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9的一部分。
此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具有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因此,利用单元3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通过两种一组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11连接。具体而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通过四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1、11-1(10A-1以及11A-1、10B-1以及11B-1、10C-1以及11C-1、10D-1以及11D-1)与利用单元3A-1~3D-1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通过四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2、11-2(10A-2以及11A-2、10B-2以及11B-2、10C-2以及11C-2、10D-2以及11D-2)与利用单元3A-2~3D-2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通过四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3、11-3(10A-3以及11A-3、10B-3以及11B-3、10C-3以及11C-3、10D-3以及11D-3)与利用单元3A-3~3D-3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通过四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4、11-4(10A-4以及11A-4、10B-4以及11B-4、10C-4以及11C-4、10D-4以及11D-4)与利用单元3A-4~3D-4连接。
接着,对利用单元3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利用单元3A-1~3D-1、3A-2~3D-2、3A-3~3D-3、3A-4~3D-4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省略用于区别利用单元3的符号的后缀“A”、“B”、“C”、“D”以及“-1”、“-2”、“-3”、“-4”进行说明。利用单元3主要具有利用侧膨胀阀31、利用侧热交换器32。
利用侧膨胀阀31是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设备,例如,由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构成。利用侧膨胀阀31的一端侧与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连接,另一端侧与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连接。
利用侧热交换器32是用于进行制冷剂与室内空气的热交换的热交换器。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液体侧与利用侧膨胀阀31连接,气体侧与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连接。此处,利用单元3具有利用侧风扇33,所述利用侧风扇33用于产生流过利用侧热交换器31的室内空气流。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如上所述那样,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设置在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之间,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而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连接,并且,通过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6而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连接,构成制冷剂回路19的一部分。
接着,对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回路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4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尽可能地省略用于区别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符号的后缀“-1”、“-2”、“-3”、“-4”进行说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主要具有第一内部连通管41、第二内部连通管42、第三内部连通管43、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
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一端侧以及/或者另一端侧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此处,在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的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在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连接的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换言之,第一内部连通管41将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与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1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1)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1)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2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2)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2)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3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3)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3)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4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4)不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4)与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连接。
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一端侧以及/或者另一端侧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连接。此处,在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连接的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在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连接的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换言之,第二内部连通管42将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与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1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1)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2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1)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1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2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2)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2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2)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3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3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3)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3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3)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4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4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4)不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4)与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4连接。
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一端侧以及/或者另一端侧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连接。此处,在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连接的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在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另一端侧形成有用于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连接的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换言之,第三内部连通管43将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与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连接在一起。具体而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1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1)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2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1)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2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2)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2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2)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3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3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3)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3连接,另一端侧(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3)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4连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4的一端侧(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4)不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连接,另一端侧与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4(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4)连接。
如此一来,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设置有下述两组热源侧连通喷嘴:与三种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8、9连接的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的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与三种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8、9连接的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
多根(此处是4根)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与第一内部连通管41连接。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以各自的一端侧从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中途部分分岔的方式连接。此外,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各自的另一端侧与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A~10D连接。此处,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与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A~10D连接的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换言之,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将第一内部连通管41与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连接在一起。
多根(此处是4根)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具有分别从第二内部连通管42分岔的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从第三内部连通管43分岔的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使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与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汇合的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各自的一端侧与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中途部分连接,各自的另一端侧与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的一端侧连接。此外,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各自的一端侧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中途部分连接,各自的另一端侧与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的一端侧连接。此外,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各自的另一端侧与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A~11D连接。此处,在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的另一端侧形成有与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A~11D连接的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换言之,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将第二内部连通管42以及第三内部连通管43与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连接在一起。
多个(此处是4个)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分别设置于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此外,多个(此处是4个)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分别设置于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例如由电动膨胀阀或电磁阀构成。此外,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在对应的利用单元3A~3D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被设置成关闭状态,在对应的利用单元3A~3D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被设置成打开状态。不过,在制冷剂回路19整体中不存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单元的情况下(换言之,在制冷剂回路19整体中仅存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单元的情况下),即使对应的利用单元3A~3D进行制冷运转,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也被设置成打开状态。此外,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在对应的利用单元3A~3D进行制冷运转的情况下被设置成打开状态,在对应的利用单元3A~3D进行制热运转的情况下被设置成关闭状态。如此一来,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能够对利用单元3A~3D中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此处是制冷运转以及制热运转)进行切换。
此外,在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滤器51A~51D。第一过滤器51A~51D是用于对在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流动的制冷剂所伴随的异物进行捕捉的设备。第一过滤器51A~51D设置于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中的、从第二内部连通管42分岔的分岔部分与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之间的部分。在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分别设置有第二过滤器52A~52D。第二过滤器52A~52D是用于对在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中流动的制冷剂所伴随的异物进行捕捉的设备。第二过滤器52A~52D设置于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中的、从第三内部连通管43分岔的分岔部分与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之间的部分。在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分别设置有第三过滤器53A~53D。第三过滤器53A~53D是用于对在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中流动的制冷剂所伴随的异物进行捕捉的设备。
此外,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分别设置有过冷热交换器54A~54D,连接有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
过冷热交换器54A~54D是通过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流动的制冷剂对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设备,例如,由双重管式的热交换器构成。此外,过冷热交换器54A~54D分别形成有用于供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以及用于供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
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以各自的一端侧从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的中途部分分岔的方式连接,以各自的另一端侧在第十内部连通管56的中途部分汇合的方式连接。此外,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分别在中途部分设置有过冷热交换器54A~54D(用于供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此外,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分别设置有第四过滤器57A~57D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第四过滤器57A~57D是用于对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流动的制冷剂所伴随的异物进行捕捉的设备。过冷膨胀阀58A~58D是用于对制冷剂进行减压的设备,例如,由能够进行开度调节的电动膨胀阀构成。第四过滤器57A~57D设置于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的、从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分岔的分岔部分与过冷热交换器54A~54D(用于供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之间的部分。过冷膨胀阀58A~58D设置于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的、第四过滤器57A~57D与过冷热交换器54A~54D(用于供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中流动的制冷剂流动的流路)之间的部分。此外,在第十内部连通管56连接有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连接。因此,第十内部连通管56通过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连接。
<制冷剂回路动作>
接着,对空调装置1的制冷剂回路动作进行说明。在具有上述回路结构的空调装置1中,能够进行全制冷运转、全制热运转、制冷主体运转以及制热主体运转。此处,全制冷运转是仅存在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单元3的运转。全制热运转是仅存在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单元3的运转。制冷主体运转是虽然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单元3以及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单元3这两者混合存在,但热源单元2处于热源侧放热状态(参照图2的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的实线)的运转。制热主体运转是虽然进行制冷运转的利用单元3以及进行制热运转的利用单元3这两者混合存在,但热源单元2处于热源侧蒸发状态(参照图2的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的虚线)的运转。另外,由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4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尽可能省略用于区别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符号的后缀“-1”、“-2”、“-3”、“-4”以及用于区别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构成部件的符号的后缀“A”、“B”、“C”、“D”进行说明。
-全制冷运转-
在全制冷运转时,例如,在所有利用单元3进行制冷运转时,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切换至热源侧放热状态,并且,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被切换至制冷剂导入状态,压缩机21、热源侧风扇28以及利用侧风扇33被驱动。此外,第一流路切换阀46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47被设置成打开状态。
这样,在热源单元2中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放热后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以及第一截止阀25从热源单元2流出。
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以及第一截止阀25从热源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被送至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1、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2、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3、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4。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且在第一内部连通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分岔至第四内部连通管44。接着,分岔至第四内部连通管4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至第九内部连通管55,其余部分被送至过冷热交换器54。分岔至第九内部连通管55的制冷剂也在通过过冷膨胀阀58减压后被送至过冷热交换器54。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中流动的制冷剂在过冷热交换器54中与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流出。另一方面,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中流动的制冷剂在过冷热交换器54中与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后,通过第十内部连通管56以及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被送至第三内部连通管43。
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被送至利用单元3。被送至利用单元3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减压后,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利用单元3流出。
从利用单元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
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的制冷剂被送至第八内部连通管50,然后,分岔并被送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和第七内部连通管49。被送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流路切换阀46被送至第二内部连通管42。此外,被送至第七内部连通管49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流路切换阀47被送至第三内部连通管43,与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中流动的制冷剂汇合。
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4中流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依次被送至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4、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3、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2、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1、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1。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且在第二内部连通管42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汇合。接着,流过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制冷剂全部汇合后的、在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1中流动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单元2。此外,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4中流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依次被送至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4、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3、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2、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1、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且在第三内部连通管43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汇合。接着,流过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制冷剂全部汇合后的、在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中流动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单元2。
被送至热源单元2的制冷剂通过第二截止阀26以及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并通过第三截止阀27被吸入压缩机21并再次被压缩。
-全制热运转-
在全制热运转时,例如,在所有利用单元3进行制热运转时,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切换至热源侧蒸发状态,并且,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被切换至制冷剂导出状态,压缩机21、热源侧风扇28以及利用侧风扇33被驱动。此外,第一流路切换阀46被设置成打开状态,第二流路切换阀47被设置成关闭状态。
这样,在热源单元2中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以及第二截止阀26从热源单元2流出。
通过第二截止阀26从热源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被送至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1、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1、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2、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3、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4、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4。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且在第二内部连通管42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分岔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接着,分岔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流路切换阀46以及第八内部连通管50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流出。
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被送至利用单元3。被送至利用单元3的制冷剂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中放热后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减压后,从利用单元3流出。
从利用单元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
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制冷剂通过第四内部连通管44被送至第一内部连通管41。
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4中流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依次被送至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3、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2、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1、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且在第一内部连通管41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汇合。接着,流过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制冷剂全部汇合后的、在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单元2。
被送至热源单元2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截止阀25被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4。被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4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吸入压缩机21并再次被压缩。
-制冷主体运转-
在制冷主体运转时,例如,在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连接的利用单元3-4进行制热运转且与其他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3连接的利用单元3-1、3-2、3-3进行制冷运转时,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切换至热源侧放热状态,并且,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被切换至制冷剂导出状态,压缩机21、热源侧风扇28以及利用侧风扇33被驱动。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一流路切换阀46-4被设置成打开状态,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流路切换阀47-4被设置成关闭状态,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3的第一流路切换阀46-1、46-2、46-3被设置成关闭状态,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3的第二流路切换阀47-1、47-2、47-3被设置成打开状态。
这样,在热源单元2中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其余部分通过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以及第二截止阀26从热源单元2流出。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放热后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以及第一截止阀25从热源单元2流出。
通过第二截止阀26从热源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被送至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1、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1、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2、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3、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4。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4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分岔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4。接着,分岔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4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流路切换阀46-4以及第八内部连通管50-4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
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4被送至利用单元3-4。被送至利用单元3-4的制冷剂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4。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4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4中放热后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4减压后,从利用单元3-4流出。
从利用单元3-4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4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
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制冷剂通过第四内部连通管44-4被送至第一内部连通管41-4。
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以及第一截止阀25从热源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被送至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1、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2、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3。而且,在该制冷剂中,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4中流动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汇合。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中且在第一内部连通管41-1、41-2、41-3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分岔至第四内部连通管44-1、44-2、44-3。接着,分岔至第四内部连通管44-1、44-2、44-3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至第九内部连通管55-1、55-2、55-3,其余部分被送至过冷热交换器54-1、54-2、54-3。分岔至第九内部连通管55-1、55-2、55-3的制冷剂也在通过过冷膨胀阀58-1、58-2、58-3减压后,被送至过冷热交换器54-1、54-2、54-3。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1、44-2、44-3中流动的制冷剂在过冷热交换器54-1、54-2、54-3中与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1、55-2、55-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流出。另一方面,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1、55-2、55-3中流动的制冷剂在过冷热交换器54-1、54-2、54-3中与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1、44-2、44-3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后,通过第十内部连通管56-1、56-2、56-3以及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1、59-2、59-3被送至第三内部连通管43-1、43-2、43-3。
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1、10-2、10-3被送至利用单元3-1、3-2、3-3。被送至利用单元3-1、3-2、3-3的制冷剂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1、31-2、31-3减压后,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1、32-2、32-3。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1、32-2、32-3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利用单元3-1、3-2、3-3流出。
从利用单元3-1、3-2、3-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1、11-2、11-3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
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的制冷剂通过第八内部连通管50-1、50-2、50-3、包括第二流路切换阀47-1、47-2、47-3的第七内部连通管49-1、49-2、49-3被送至第三内部连通管43-1、43-2、43-3,与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1、55-2、55-3中流动的制冷剂汇合。
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3中流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流出,依次被送至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2、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1、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中且在第三内部连通管43-1、43-2、43-3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汇合。接着,流过第三内部连通管43-1、43-2、43-3的制冷剂全部汇合后的、在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中流动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单元2。
被送至热源单元2的制冷剂通过第三截止阀27被吸入压缩机21并再次被压缩。
-制热主体运转-
在制热主体运转时,例如,在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连接的利用单元3-4进行制冷运转且与其他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3连接的利用单元3-1、3-2、3-3进行制热运转时,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切换至热源侧蒸发状态,并且,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被切换至制冷剂导出状态,压缩机21、热源侧风扇28以及利用侧风扇33被驱动。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一流路切换阀46-4被设置成关闭状态,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流路切换阀47-4被设置成打开状态,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3的第一流路切换阀46-1、46-2、46-3被设置成打开状态,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3的第二流路切换阀47-1、47-2、47-3被设置成关闭状态。
这样,在热源单元2中从压缩机21排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热源侧切换阀29以及第二截止阀26从热源单元2流出。
通过第二截止阀26从热源单元2流出的制冷剂依次被送至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1、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1、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2、第二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8-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二内部连通管42-3。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中且在第二内部连通管42-1、42-2、42-3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分岔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1、48-2、48-3。接着,分岔至第六内部连通管48-1、48-2、48-3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流路切换阀46-1、46-2、46-3以及第八内部连通管50-1、50-2、50-3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流出。
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1、11-2、11-3被送至利用单元3-1、3-2、3-3。被送至利用单元3-1、3-2、3-3的制冷剂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1、32-2、32-3。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1、32-2、32-3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放热。在利用侧热交换器32-1、32-2、32-3中放热后的制冷剂在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1、31-2、31-3减压后,从利用单元3-1、3-2、3-3流出。
从利用单元3-1、3-2、3-3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1、10-2、10-3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
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的制冷剂通过第四内部连通管44-1、44-2、44-3被送至第一内部连通管41-1、44-2、44-3。
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3中流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流出,依次被送至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2、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一内部连通管41-1、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此时,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中且在第一内部连通管41-1、41-2、41-3中流动的制冷剂依次汇合。而且,该制冷剂的一部分通过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接着,除了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制冷剂以外的在第一内部连通管41-1、41-2、41-3中流动的制冷剂全部汇合后的、在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中流动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单元2。
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制冷剂从第一内部连通管41-1依次分岔至第四内部连通管44-4。接着,分岔至第四内部连通管44-4的制冷剂的一部分分岔至第九内部连通管55-4,其余部分被送至过冷热交换器54-4。分岔至第九内部连通管55-4的制冷剂也在通过过冷膨胀阀58-4减压后被送至过冷热交换器54-4。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4中流动的制冷剂在过冷热交换器54-4中与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冷却后,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另一方面,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4中流动的制冷剂在过冷热交换器54-4中与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4中流动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而被加热后,通过第十内部连通管56-4以及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4被送至第三内部连通管43-4。
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一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4被送至利用单元3-4。被送至利用单元3-4的制冷剂通过利用侧膨胀阀31-4减压后,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4。被送至利用侧热交换器32-4的制冷剂与室内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从利用单元3-4流出。
从利用单元3-4流出的制冷剂通过第二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1-4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
被送至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制冷剂通过第八内部连通管50-4、包括第二流路切换阀47-4的第七内部连通管49-4被送至第三内部连通管43-4,与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4中流动的制冷剂汇合。
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4中流动的制冷剂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流出,依次被送至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3、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2、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三内部连通管43-1、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在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流动的制冷剂被送至热源单元2。
通过第一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被送至热源单元2的制冷剂通过第一截止阀25被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4。被送至热源侧膨胀阀24的制冷剂通过热源侧膨胀阀24减压后,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被送至热源侧热交换器23的制冷剂与室外空气进行热交换而蒸发。在热源侧热交换器23中蒸发后的制冷剂通过第一热源侧切换阀22被送至压缩机21的吸入侧。然后,该制冷剂与通过第三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9-1被送至热源单元2的制冷剂一起被吸入压缩机21并再次被压缩。
(2)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详细结构
图4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在前侧面板123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回路结构的立体图。图6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在前侧面板123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状态)的俯视图。图7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回路结构的俯视图。图8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在前侧面板123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9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回路结构的左侧视图。图10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在前侧面板123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图11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的后侧视图。图12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在前侧面板123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状态)的前侧视图。图13是表示热源侧连通喷嘴(热源侧小喷嘴71、72、热源侧中喷嘴81、82以及热源侧大喷嘴91、92)的细节的图。图14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安装于前侧面板123的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箱盖142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前侧视图。图15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在左侧面板125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6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安装于左侧面板125的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箱盖142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左侧视图。图17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在右侧面板126安装有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状态)的立体图。图18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外观(安装于右侧面板126的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箱盖142被拆下后的状态)的右侧视图。图19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间连接的结构的立体图(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前侧面板123的状态)。图20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间连接的结构的俯视图(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前侧面板123的状态)。图21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间连接的结构的立体图(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左侧面板125和右侧面板126的状态)。图22是表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间连接的结构的俯视图(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左侧面板125和右侧面板126的状态)。
<单元结构>
接着,对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单元结构进行说明。另外,由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4均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此处,尽可能地省略用于区别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符号的后缀“-1”、“-2”、“-3”、“-4”进行说明。另外,在下述说明中,“上”、“下”、“左”、“右”、“前”以及“后”这些方向是指图4~图18所示的方向。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主要具有壳体120、电气安装件箱140。在壳体120内收纳有上文说明的回路结构(内部连通管以及流路切换阀等)。电气安装件箱140收纳有对壳体120内的设备(流路切换阀以及过冷膨胀阀等)进行控制的电气安装部件。
-整体-
壳体12是近似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主要具有构成壳体120的上表面的上表面板121、构成壳体120的下表面的下表面板122、构成壳体120的侧面的侧面板123、124、125、126。此处,前侧面板123构成壳体120的侧面中的前侧面。后侧面板124构成壳体120的侧面中的、与前侧面(前侧面板123)相向的后侧面。左侧面板125构成壳体120的侧面中的、朝向与前侧面(前侧面板123)以及后侧面(后侧面板124)相交的方向的左侧面。右侧面板126构成壳体120的侧面中的、与左侧面(左侧面板125)相向的右侧面。
此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是悬挂式单元。此外,壳体120设置有多个(此处是4个)被固定件127,所述多个被固定件127用于通过从上方向下方延伸的吊装螺栓等固定件将壳体120固定至设置场所。具体而言,在左侧面板125的靠近前侧面的端部以及靠近后侧面的端部形成有被固定件安装部128、129,被固定件127通过螺纹紧固等方式固定于被固定件安装部128、129。此外,在右侧面板126的靠近前侧面的端部以及靠近后侧面的端部形成有被固定件安装部130、131,被固定件127通过螺纹紧固等方式固定于被固定件安装部130、131。此处,被固定件安装部130配置于右侧面板126的靠近前侧面的端部的、与形成于左侧面板125的靠近前侧面的端部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28相向的位置,被固定件安装部131配置于右侧面板126的靠近后侧面的端部的、与形成于左侧面板125的靠近后侧面的端部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31相向的位置。
-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利用侧连通喷嘴-
在左侧面板125设置有作为与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8、9连接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的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此外,在右侧面板126设置有作为与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8、9连接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的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因此,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设置有两组热源侧连通喷嘴(此处是热源侧小喷嘴、热源侧中喷嘴以及热源侧大喷嘴)。此外,在后侧面板124设置有多个(此处是四组)作为与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11连接的利用侧连通喷嘴的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此处,在热源侧连通喷嘴71、72、81、82、91、92以及利用侧连通喷嘴101A~101D、111A~111D各自的周围安装隔热件,但此处省略了图示。
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是从左侧面板125开始向左方突出的管状部分。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配置于左侧面板125中靠近后侧面板123处(至少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后方处)。具体而言,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配置于左侧面板125的靠近后侧面板123的部分中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29的前方且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此外,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贯穿左侧面板125,在壳体120内与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一端侧连接。
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是从右侧面板126开始向右方突出的管状部分。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具有与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相同的直径。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配置于右侧面板126中靠近后侧面板123处(至少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后方处)。具体而言,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配置于右侧面板126的靠近后侧面板123的部分中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31的前方且配置于上下方向的中央附近。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配置于将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沿着左侧面板125处的轴心方向假想地向右侧面板126延伸的情况下的、与右侧面板126抵接的位置(参照喷嘴延长线P1)。此处,喷嘴延长线P1是通过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以及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2的管中心(轴心)的线。此外,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贯穿右侧面板126,在壳体120内与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另一端侧连接。
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是从左侧面板125开始向左方突出的管状部分。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的直径大于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的直径。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配置于左侧面板125中靠近后侧面板123处(至少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后方处)。具体而言,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配置于左侧面板125的靠近后侧面板123的部分中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29的前方且配置于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的上方。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以及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配置成沿着左侧面板125的上下方向排成一列(参照排列方向线P4)。此处,排列方向线P4是将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以及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的管中心相连的线(换言之,在左侧面板125处与喷嘴延长线P1、P2正交的线)。此外,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贯穿左侧面板125,在壳体120内与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一端侧连接。
第二热源侧小喷嘴82是从右侧面板126开始向右方突出的管状部分。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的直径大于第一热源侧中喷嘴72的直径。此外,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与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配置于右侧面板126中靠近后侧面板123处(至少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后方处)。具体而言,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配置于右侧面板126的靠近后侧面板123的部分中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31的前方且配置于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的上方。此外,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配置于将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沿着左侧面板125处的轴心方向假想地向右侧面板126延伸的情况下的、与右侧面板126抵接的位置(参照喷嘴延长线P2)。此处,喷嘴延长线P2是通过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的管中心(轴心)的线。此外,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以及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配置成沿着右侧面板126的上下方向排成一列(参照排列方向线P4)。此处,排列方向线P4是将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以及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的管中心相连的线(换言之,在右侧面板126处与喷嘴延长线P1、P2正交的线)。此外,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贯穿右侧面板126,在壳体120内与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另一端侧连接。
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是从左侧面板125开始向左方突出的管状部分。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的直径大于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和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的直径。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配置于左侧面板125中靠近后侧面板123处(至少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后方处)。具体而言,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配置于左侧面板125的靠近后侧面板123的部分中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29的前方且配置于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的下方。换言之,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配置在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与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之间。此外,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配置成沿着左侧面板125的上下方向排成一列(参照排列方向线P4)。此处,排列方向线P4是将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的管中心相连的线(换言之,在左侧面板125处与喷嘴延长线P1、P2、P3正交的线)。此外,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贯穿左侧面板125,在壳体120内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一端侧连接。
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是从右侧面板126开始向右方突出的管状部分。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直径大于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和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的直径。此外,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与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具有相同的直径。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配置于右侧面板126中靠近后侧面板123处(至少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后方处)。具体而言,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配置于右侧面板126的靠近后侧面板123的部分中的、被固定件安装部131的前方且配置于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的下方。换言之,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配置在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与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之间。此外,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配置于将第一热源侧中喷嘴91沿着左侧面板125处的轴心方向假想地向右侧面板126延伸的情况下的、与右侧面板126抵接的位置(参照喷嘴延长线P3)。此处,喷嘴延长线P3是通过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管中心(轴心)的线。此外,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配置成沿着右侧面板126的上下方向排成一列(参照排列方向线P4)。排列方向线P4是将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管中心相连的线(换言之,在右侧面板126处与喷嘴延长线P1、P2、P3正交的线)。此外,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贯穿右侧面板126,在壳体120内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另一端侧连接。
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的长度L1为从左侧面板125起100mm以上。此外,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具有相同的长度。此外,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长度L2为从右侧面板126起100mm以上。此外,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具有相同的长度。
在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形成有具有至少两个不同的直径的异径部。此处,异径部的直径中的一个直径也可与各连通喷嘴的异径部以外的部分(各连通喷嘴的根部部分到异径部之间的部分)的直径相同。此处,在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分别形成有构成为直径朝向前端部逐级地变化的形状的异径部。
具体而言,在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以及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形成有直径以朝向前端部分四级变小的方式变化的异径部73。异径部73朝向前端部依次具有直径最大的第一部74(直径d11)、直径小于第一部74的直径的第二部75(直径d12)、直径小于第二部75的直径的第三部76(直径d13)以及直径小于第三部76的直径的第四部77(直径d14)。此外,关于异径部73,通过在第一部74(切断线X1)、第二部75(切断线X2)以及第三部76(切断线X3)中的任一位置处切断或在任意位置处均不切断,能够将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以及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的直径变更成d11、d12、d13以及d14中的任意一者。另外,异径部73不限定于直径分四级变化,也可分两级或三级变化,还可分五级以上变化。
此外,在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形成有直径以朝向前端部分两级变小的方式变化的异径部83。异径部83朝向前端部依次具有直径最大的第一部84(直径d21)以及直径小于第一部84的直径的第二部85(直径d22)。此处,异径部83的第一部84具有与异径部73的第一部74以及第二部75的总长度相同的长度。异径部83的第二部85具有与异径部73的第三部76以及第四部77的总长度相同的长度。异径部83的第一部84的直径d21比异径部73的第一部74以及第二部75的直径d11、d12大。异径部83的第二部85的直径d22比异径部73的第三部76以及第四部4的直径d13、d14大。此外,关于异径部83,通过在第一部84(切断线X1、切断线X2)以及第二部85(切断线X3)中的任一位置处切断或在任意位置处均不切断,能够将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的直径变更成d21以及d22中的任意一者。另外,异径部83不限定于直径分两级变化,也可分三级以上变化。
此外,在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形成有直径以朝向前端部分三级变小的方式变化的异径部93。异径部93朝向前端部依次具有直径最大的第一部94(直径d31)、直径小于第一部94的直径的第二部95(直径d32)以及直径小于第二部95的直径的第三部96(直径d33)。此处,异径部93的第一部84与异径部73的第一部74具有相同的长度。异径部93的第二部95具有与异径部73的第一部75以及第三部76的总长度相同的长度。异径部93的第三部96与异径部73的第四部77具有相同的长度。异径部93的第一部94的直径d31比异径部73的第一部74的直径d11以及异径部83的第一部84的直径d21大。异径部93的第二部95的直径d32比异径部73的第二部75以及第三部76的直径d13、d14、异径部83的第一部84的直径d21以及第二部85的直径d22大。异径部93的第三部96的直径d33比异径部73的第四部77以及异径部83的第二部85的直径d22大。此外,关于异径部93,通过在第一部94(切断线X1)以及第二部95(切断线X2、X3)中的任一位置处切断或在任意位置处均不切断,能够将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直径变更成d31、d32以及d33中的任意一者。另外,异径部93不限定于直径分三级变化,也可分两级变化,还可分四级以上变化。
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间的间隔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间的间隔为40mm以上。具体而言,在彼此相邻的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与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之间以及彼此相邻的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与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之间,两个喷嘴之间的间隔最小的第一部74与第一部84的间隔S1为40mm以上。此外,在彼此相邻的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与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之间以及彼此相邻的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与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之间,两个喷嘴之间的间隔最小的第一部74与第一部94的间隔S2为40mm以上。
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是从后侧面板124向后方突出的管状部分。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此外,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配置于后侧面板124中靠近上表面板121处(至少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方处)。此外,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贯穿后侧面板124,在壳体120内与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的另一端侧连接。
利用侧大喷嘴111是从后侧面板124向后方突出的管状部分。利用侧大喷嘴111的直径大于利用侧小喷嘴101的直径。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排列。此外,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配置于后侧面板124中的、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的下方。此外,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贯穿后侧面板124,在壳体120内与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的另一端侧连接。
-内部连通管-
第一内部连通管41在壳体120内以从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侧的端部到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侧的端部沿着左侧面板125、前侧面板123、右侧面板126的顺序的方式延伸。另外,热源侧小喷嘴71、72也可以说是第一内部连通管41的一部分,不过,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壳体120内的部分称为第一内部连通管41,将位于壳体120外的部分称为热源侧小喷嘴71、72。
第二内部连通管42在壳体120内从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侧的端部到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侧的端部通过喷嘴延长线P2地笔直延伸。另外,热源侧小喷嘴81、82也可以说是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一部分,不过,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壳体120内的部分称为第二内部连通管42,将位于壳体120外的部分称为热源侧中喷嘴81、82。
第三内部连通管43在壳体120内从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侧的端部到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侧的端部通过喷嘴延长线P3地笔直延伸。另外,热源侧大喷嘴91、92也可以说是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一部分,不过,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壳体120内的部分称为第三内部连通管43,将位于壳体120外的部分称为热源侧大喷嘴91、92。
第十内部连通管56在壳体120内且在比第三内部连通管43略微靠前方且靠下方的位置处沿左右方向笔直地延伸。
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在壳体120内将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中途部分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中途部分连接在一起。
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分别在壳体120内从第一内部连通管41中沿着前侧面板123的部分分岔,并向后方延伸。此外,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在朝向后方的中途横穿第二内部连通管42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之间,并延伸至后侧面板124侧,换言之,延伸至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从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的中途部分分别分岔有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此外,在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中的、比分岔有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的部分靠后方的位置设置有过冷热交换器54A~54D。因此,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分别沿前后方向穿过过冷热交换器54A~54D并向后方延伸。另外,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也可以说是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的一部分,不过,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壳体120内的部分称为第四内部连通管44A~44D,将位于壳体120外的部分称为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
此外,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也沿前后方向穿过过冷热交换器54A~54D并向后方延伸,并且,与第十内部连通管56连接。在第九内部连通管55A~55D的中途部分分别设置有第四过滤器57A~57D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过冷膨胀阀58A~58D分别配置成在壳体120内的空间中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前方的位置处沿左右方向排列。换言之,过冷膨胀阀58A~58D配置成沿着壳体120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两个相向的侧面)。此外,过冷膨胀阀58A~58D分别以盘管部位于壳体120内的上部空间的姿势配置。
构成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的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分别在壳体120内从第二内部连通管42的中途部分分岔,向后方延伸,并与构成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的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连接。在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的中途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一过滤器51A~51D以及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分别配置成在壳体120内的空间中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前方且比过冷膨胀阀58A~58D靠后方的位置处沿左右方向排列。换言之,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配置成沿着壳体120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两个相向的侧面)。此外,第一流路切换阀46A~46D分别以盘管部位于壳体120内的上部空间的姿势配置。
构成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的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分别在壳体120内从第三内部连通管43的中途部分分岔,向后方延伸,并与构成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的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连接。在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的中途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二过滤器52A~52D以及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分别配置成在壳体120内的空间中的、比前后方向的中央靠前方且比过冷膨胀阀58A~58D靠前方的位置处沿左右方向排列。换言之,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配置成沿着壳体120的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两个相向的侧面)。此外,第二流路切换阀47A~47D分别以盘管部位于壳体120内的上部空间的姿势配置。
构成第五内部连通管45A~45D的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从与第六内部连通管48A~48D以及第七内部连通管49A~49D汇合的位置开始向后方延伸。此外,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配置成在左右方向上排列。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在朝向后方的中途横穿第二内部连通管42与第三内部连通管43之间,并延伸至后侧面板124侧,换言之,延伸至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在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的中途部分分别设置有第三过滤器53A~53D。另外,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也可以说是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的一部分,不过,此处,为了便于说明,将位于壳体120内的部分称为第八内部连通管50A~50D,将位于壳体120外的部分称为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
-壳体开口、电气安装件箱及其安装部-
在壳体120的侧面中的前侧面(前侧面板123)、左侧面(左侧面板125)以及右侧面(右侧面板126)分别形成有壳体开口132、133、134。因此,此处,在壳体120的侧面中相向的两个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以及朝向与左侧面和右侧面都相交的方向的侧面(前侧面)形成有壳体开口132、133、134。此处,由于在左侧面板125以及右侧面板126设置有热源侧连通喷嘴(热源侧小喷嘴71、72、热源侧中喷嘴81、82以及热源侧大喷嘴91、92),因此,壳体开口(此处是壳体开口133、134)设置于壳体120的侧面中的、设置有热源侧连通喷嘴的侧面(此处是左侧面以及右侧面)。此外,由于在设置有利用侧连通喷嘴(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以及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的后侧面板124未设置壳体开口,因此,利用侧连通喷嘴设置于设置有壳体开口(此处是壳体开口132、133、134)以及热源侧连通喷嘴的侧面以外的侧面(此处是后侧面)。
壳体开口133配置于左侧面板125的上部。此处,上部是指至少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方的部分。此处,壳体开口133配置于与配置在壳体120内的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B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的盘管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壳体120的上部空间)。此外,壳体开口133是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开口,此处,具有人类的手能够伸入的程度的尺寸。此外,壳体开口133配置于左侧面板125中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的侧方(此处是前方)。换言之,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壳体开口133靠近设置有利用侧连通喷嘴(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以及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的侧面(后侧面)的位置。具体而言,壳体开口133配置于从左右方向的中央略微靠近前方的位置,此处,配置于与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B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的盘管部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位置。此外,壳体120具有覆盖壳体开口133的壳体盖135。此处,在左侧面板125中壳体开口133的周围部(此处是壳体开口133的角落部附近)形成有螺钉孔136,能够通过螺纹紧固的方式固定壳体盖135。另外,壳体盖135的固定结构不限定于螺纹紧固,也可以是钩挂固定或嵌入固定等其他的固定结构。
壳体开口134配置于右侧面板126的上部。此处,上部是指至少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方的部分。此处,壳体开口134配置于与配置在壳体120内的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B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的盘管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壳体120的上部空间)。此外,壳体开口134是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开口,此处,具有人类的手能够伸入的程度的尺寸。此外,此处,壳体开口134与壳体开口133具有相同的尺寸。此外,壳体开口134配置于右侧面板126中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侧方(此处是前方)。换言之,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壳体开口134靠近设置有利用侧连通喷嘴(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以及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的侧面(后侧面)的位置。具体而言,壳体开口134配置于从左右方向的中央略微靠近前方的位置,此处,配置于与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B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的盘管部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位置。此外,此处,壳体开口134配置于与壳体开口133相向的位置。此外,壳体120具有覆盖壳体开口134的壳体盖136。此处,在右侧面板126中壳体开口134的周围部(此处是壳体开口134的角落部附近)形成有螺钉孔137,能够通过螺纹紧固的方式固定壳体盖136。另外,壳体盖136的固定结构不限定于螺纹紧固,也可以是钩挂固定或嵌入固定等其他的固定结构。
壳体开口132配置于前侧面板123的上部。此处,上部是指至少比上下方向的中央靠上方的部分。此处,壳体开口132配置于与配置在壳体120内的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B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的盘管部大致相同的高度位置(壳体120的上部空间)。此外,壳体开口132是横向较长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开口,此处,具有人类的手能够伸入的程度的尺寸。此外,此处,壳体开口134与壳体开口133、134具有相同的尺寸。此外,壳体开口132配置于前侧面板12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此外,在前侧面板123形成有供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的箱安装部138。箱安装部138是前侧面板123中的、包括壳体开口132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附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部分。在箱安装部138形成有用于对电气安装件箱140进行螺纹紧固的螺钉孔139。
电气安装件箱140是比壳体120小的大致长方体形状的箱体,主要具有一面敞开的箱状的箱主体141、覆盖箱主体141的敞开面的长方形形状的箱盖142。箱主体141主要具有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安装面部143、在与安装面部143的四条边部相交的方向上延伸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周围面部144~147。箱盖142与安装面部143相向且与安装面部143具有大致相同的尺寸,通过螺纹紧固等方式固定于周围面部144~147。另外,箱盖142的固定结构不限定于螺纹紧固,也可以是钩挂固定或嵌入固定等其他的固定结构。作为对流路切换阀46~46D、47A~47D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进行控制的电气安装部件,在安装面部143设置有控制基板148以及端子台149。此外,在安装面部143形成有螺钉孔150,所述螺钉孔150供用于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箱安装部138的螺钉贯穿。此外,在安装面部143形成有箱开口151。在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于箱安装部138的状态下,箱开口151形成于安装面部143的与壳体开口132相向的部分(安装面部143的上部)。此外,箱开口151是大致长方形形状的开口,此处,具有人类的手能够伸入的程度的尺寸。此外,此处,箱开口151与壳体开口132具有相同的尺寸。控制基板148以及端子台149等电气安装部件以避开箱开口151的方式配置。此处,在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于箱安装部138的状态下,控制基板148以及端子台149等电气安装部件配置于箱开口151的下侧。换言之,电气安装部件以能够从箱开口151通过壳体开口132进入壳体120内的状态收纳于电气安装件箱140。在控制基板148与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D和过冷膨胀阀58A~58D之间连接有电气配线152(内部配线)。内部配线152在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于箱安装部138的状态下,通过箱开口151以及壳体开口132被拉入壳体120内。此外,在控制基板148以及端子台149连接有用于与壳体120外的设备(电源以及其他单元2、3等)连接的通信线153以及电源线154(外部配线)。在电气安装件箱140形成有用于将外部配线153、154拉出至外部的外部配线开口155、156。此处,外部配线开口155配置于周围面部146,外部配线开口156形成于周围面部147。另外,形成外部配线开口的面不限定于周围面部146、147这两个面,也可形成于包括周围面部145等在内的两个以上的面。
此外,此处,在左侧面板125以及右侧面板126也形成有与前侧面板132的箱安装部138相同的箱安装部157、158。
箱安装部157是左侧面板125中的、从包括壳体开口133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略微靠前方附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部分。此外,箱安装部157配置于左侧面板125中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一热源侧小喷嘴7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81以及第一热源侧大喷嘴91)的侧方(此处是前方)。换言之,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箱安装部157靠近设置有利用侧连通喷嘴(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以及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的侧面(后侧面)的位置。此外,与箱安装部138相同的是,在箱安装部157形成有用于对电气安装件箱140进行螺纹紧固的螺钉孔159。
箱安装部158是右侧面板126中的、从包括壳体开口134的左右方向的中央略微靠前方附近的大致长方形形状的部分。此外,箱安装部158配置于右侧面板126中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二热源侧小喷嘴7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82以及第二热源侧大喷嘴92)的侧方(此处是前方)。换言之,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壳体开口134靠近设置有利用侧连通喷嘴(利用侧小喷嘴101A~101D以及利用侧大喷嘴111A~111D)的侧面(后侧面)的位置。此外,与箱安装部138相同的是,在箱安装部158形成有用于对电气安装件箱140进行螺纹紧固的螺钉孔160。
此外,此处,与左侧面板125以及右侧面板126相同的是,在前侧面板123中壳体开口132的周围部(此处是壳体开口132的角落部附近)形成有螺钉孔161。此外,在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于左侧面板125或右侧面板126的情况下,能够通过螺纹紧固的方式将壳体盖135或壳体盖136固定至壳体开口132。
<单元间连接的结构>
接着,对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此处是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间连接的结构进行说明。
此处,如图1所示,由于在通路的两侧配置有多个居室,因此,沿着通路的天花板背侧空间的长边方向配置有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此处,制冷剂切换单元4-1、4-4以利用侧连通喷嘴101-1、111-1、101-4、111-4的前端部朝向通路的单侧(图1中的上方)的方式配置,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4-3以利用侧连通喷嘴101-2、111-2、101-3、111-3的前端部朝向通路的单侧(图1中的下方)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4-4以相对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4旋转180度的状态配置。此外,此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尽可能接近地配置,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尽可能接近地配置。
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以彼此的喷嘴延长线P1、P2、P3分别成一直线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1、81-1、91-1的管中心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2、81-2、91-2的管中心相向。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以彼此的喷嘴延长线P1、P2、P3分别成一直线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2、82-2、92-2的管中心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3、81-3、91-3的管中心相向。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以彼此的喷嘴延长线P1、P2、P3分别成一直线的方式配置。换言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3、82-3、92-3的管中心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4、82-4、92-4的管中心相向。如此一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的热源侧连通喷嘴均以喷嘴延长线P1、P2、P3成一直线的方式配置。
此外,热源单元2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1、82-1、92-1分别与从热源单元2延伸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1、8-1、9-1连接。此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1、82-1、92-1以异径部73、83、93在切断线X1的位置切断的状态(换言之,变更成第一部74、第一部84、第一部94的状态)连接。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1、81-1、91-1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2、81-2、91-2分别通过由直管构成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2、8-2、9-2连接。此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1、81-1、91-1以及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2、81-2、91-2以异径部73、83、93在切断线X2的位置切断的状态(换言之,变更成第二部75、第二部85、第二部95的状态)连接。因此,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1、81-1、91-1与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2、81-2、91-2之间在不通过异径接头的情况下通过配管连接。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2、82-2、92-2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3、81-3、91-3分别通过由直管构成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3、8-3、9-3连接。此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2、82-2、92-2以及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3、81-3、91-3以异径部73、83、93在切断线X3的位置切断的状态(换言之,变更成第三部76、第二部85、第二部95的状态)连接。因此,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2、82-2、92-2与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3、81-3、91-3之间在不通过异径接头的情况下通过配管连接。此外,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3、82-3、92-3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4、82-4、92-4分别通过由直管构成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4、8-4、9-4连接。此处,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3、82-3、92-3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4、82-4、92-4以异径部73、83、93未被切断的状态(第四部77、第二部85、第三部96的状态)连接。因此,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3、82-3、92-3与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4、82-4、92-4之间在不通过异径接头的情况下通过配管连接。此外,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4、81-4、91-4处,未连接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而是通过前端部压扁等方式封闭。
此外,此处,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前侧面(前侧面板123)、左侧面(左侧面板125)以及右侧面(右侧面板126)中的任意一者。
例如,如图19以及图20所示,在所有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前侧面(前侧面板123)的箱安装部138。
此外,如图21以及图22所示,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中,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左侧面(左侧面板125)的箱安装部157。此外,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中,也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左侧面(左侧面板125)的箱安装部157。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箱安装部138、157、158中靠近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此处是壳体120的左侧面)的箱安装部157。此外,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中,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右侧面(右侧面板126)的箱安装部158。此外,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中,也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右侧面(右侧面板126)的箱安装部158。在该情况下,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电气安装件箱140也安装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箱安装部138、157、158中靠近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此处是壳体120的右侧面)的箱安装部158。
(3)特征
接着,对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的空调装置1的特征进行说明。
<A>
此处,如上所述,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在壳体120的多个(三个)面(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形成有供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的箱安装部138、157、158(参照图4、图6、图8、图10、图12以及图14~图18)。
因此,此处,能够根据需要,对电气安装件箱140朝向壳体120的安装位置(安装面)进行变更。此时,若在至少两个侧面(此处是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形成箱安装部138、157、158,则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侧面中的靠近检修口的面,能够提高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维修的作业性。
例如,如图1和图2所示,在并排地配置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的情况下,如图19和图20所示,能够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各自的壳体120的前侧面(前侧面板123)设置电气安装件箱140。
不过,在该电气安装件箱140的配置中,如图20所示,对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4-2、4-3、4-4,分别需要检修口(总计四个检修口)。换言之,无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是否配置得较近且无论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是否配置得较近,在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维修时,都需要针对每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来变更作业场所(检修口)。
与之相对地,如图21和图22所示,在配置得较近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设置共用的检修口,并且,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以及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设置共用的检修口,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能够从各检修口接触到的壳体120的面。具体而言,关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在靠近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左侧面(左侧面板125)安装电气安装件箱140,关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在靠近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左侧面(左侧面板)安装电气安装件箱140,两个电气安装件箱140配置于能够从共用的检修口接触到的位置。此外,关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在靠近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右侧面(左侧面板126)安装电气安装件箱140,关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在靠近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左侧面(右侧面板126)安装电气安装件箱140,两个电气安装件箱140配置于能够从共用的检修口接触到的位置。
因此,此处,能够将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1的电气安装件箱140配置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2的电气安装件箱140附近,此外,能够将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3的电气安装件箱140配置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4的电气安装件箱140附近。此外,能够从多个(此处是各两个)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共用的一个检修口进行多个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维修。
由此,此处,在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时,能够减少变更作业场所(检修口)的次数,能够提高作业性。此外,通过减少检修口的个数,能够削减施工成本。
<B>
此外,若在形成有箱安装部157、158的侧面(此处是左侧面以及右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81、91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82、92),则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与热源侧连通喷嘴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7、8、9容易成为障碍。由此,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维修的作业性可能降低。
不过,此处,如上文所述,当在形成有箱安装部157、158的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时,将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箱安装部157、158的侧方(参照图4、图6、图8、图10以及图15~图18)。
由此,此处,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与热源侧连通喷嘴连接的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不容易成为障碍,能够降低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降低的可能性。
此外,当在形成有箱安装部157、158的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时,若将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箱安装部157、158远离形成有利用侧连通喷嘴101、111的侧面(此处是后侧面)的位置,则利用侧连通喷嘴101、111以及与利用侧连通喷嘴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10、11容易成为障碍。由此,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维修的作业性可能降低。
不过,此处,如上所述,当在形成有箱安装部157、158的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设置热源侧连通喷嘴时,将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箱安装部157、158靠近形成有利用侧连通喷嘴101、111的侧面(后侧面)的位置(参照图4、图6、图8、图10以及图15~图18)。
由此,此处,利用侧连通喷嘴以及与利用侧连通喷嘴连接的利用侧制冷剂连通管不容易成为障碍,能够降低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降低的可能性。
<C>
此外,此处,如上所述,在箱安装部138、157、158形成有壳体开口132~143(内部配线开口),所述壳体开口132~134供连接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D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与作为电气安装部件的控制基板148的内部配线152穿过(参照图4、图8、图10、图12以及图14~图18)。
由此,此处,即使在任一箱安装部138、157、158安装电气安装件箱140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内部配线152从电气安装件箱140向壳体120内穿过。
此外,此处,如上所述,由于壳体开口132~134具有供人类的手伸入的程度的尺寸,因此,通过壳体开口132~134,能够接触到壳体120内,能够进行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D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的维修。换言之,此处,能够使壳体开口132~134不仅具有供内部配线152穿过的功能,还作为维修开口起作用。而且,此处,由于壳体开口132~134在壳体120的侧面形成有多个(三个),因此,能够在不打开壳体120的上表面(上表面板121)的情况下,进行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D以及过冷膨胀阀58A~58D的维修。
此外,此处,如上所述,壳体120具有覆盖壳体开口132~134(内部配线开口)的壳体盖135、136(盖构件)(参照图4、图8、图10、图15以及图17)。
因此,此处,对于未安装电气安装件箱140的箱安装部138、157、158而言,能够覆盖壳体开口132~134(内部配线开口)。
例如,在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前侧面(箱安装部138)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壳体盖135、136覆盖壳体120的左侧面(左侧面板125)的壳体开口133以及右侧面(右侧面板126)的壳体开口134(参照图4)。在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左侧面(箱安装部157)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壳体盖135、136覆盖壳体120的前侧面(前侧面板123)的壳体开口133以及右侧面(右侧面板126)的壳体开口134(参照图15)。在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右侧面(箱安装部158)的情况下,能够通过壳体盖135、136覆盖壳体120的前侧面(前侧面板123)的壳体开口133以及左侧面(左侧面板125)的壳体开口133(参照图17)。
<D>
此外,此处,如上所述,将电气安装件箱140螺纹紧固至箱安装部138、157、158(参照图12、图14、图16以及图18)。
具体而言,在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前侧面的情况下,使用于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箱安装部的螺钉贯穿形成于电气安装件箱140的安装面部143的螺钉孔150,并使其与形成于箱安装部138的螺钉孔139螺合(参照图12以及图14)。在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左侧面的情况下,使用于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箱安装部的螺钉贯穿形成于电气安装件箱140的安装面部143的螺钉孔150,并使其与形成于箱安装部157的螺钉孔159螺合(参照图16)。在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右侧面的情况下,使用于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箱安装部的螺钉贯穿形成于电气安装件箱140的安装面部143的螺钉孔150,并使其与形成于箱安装部158的螺钉孔160螺合(参照图18)。
换言之,此处,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固定至箱安装部138、157、158的固定结构设置于箱安装部138、157、158。此外,此处,作为固定结构,采用了将电气安装件箱140螺纹紧固至箱安装部138、157、158的结构。
由此,此处,在变更电气安装件箱的安装面时,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从箱安装部容易地拆下,并容易地安装至另一箱安装部。
另外,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固定至箱安装部138、157、158的固定结构不限定于螺纹紧固,还可以是钩挂固定或嵌入固定等其他的固定结构。
<E>
此外,此处,如上所述,在电气安装件箱140的多个面(此处是安装面部146、147)形成有外部配线开口155、156,所述外部配线开口155、156供连接电气安装部件148、149与壳体120外的设备(电源以及单元2、3)的外部配线153、154穿过(参照图14、图16以及图18)。
由此,此处,能够根据电气安装件箱的安装位置(安装面)来变更供外部配线穿过的位置。
(4)变形例
<A>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形成于电气安装件箱140的安装面部143的螺钉孔150是供用于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箱安装部的螺钉恰好穿过的程度的圆形孔(参照图14、图16以及图18)。因此,在相同的安装面进行使电气安装件箱140的安装位置略微挪动等微调节较困难。
因此,此处,如图23所示,将形成于电气安装件箱140的安装面部143的螺钉孔150设置成在电气安装件箱140的侧方较长的长孔。
因此,此处,能够根据螺钉孔150的长孔的尺寸,使向箱安装部螺纹紧固的位置挪动(图23中,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挪动)。换言之,能够使螺钉孔150作为用于使向箱安装部螺纹紧固的位置挪动的位置调节部起作用。
由此,此处,能够在相同的安装面对电气安装件箱的安装位置进行微调节。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中,箱安装部形成于壳体120的多个侧面(前侧面、左侧面以及右侧面)(参照图4、图6、图8、图10、图12以及图14~图18)。
不过,如图24所示,也可不仅在壳体120的侧面形成箱安装部162,在壳体120的下表面(下表面板122)也形成箱安装部162。这样,能够将电气安装件箱140安装至壳体120的侧面以及下表面中的、靠近检修口的面,能够提高电气安装件箱的维修的作业性。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B中,空调装置1具有一台热源单元2,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具有多台热源单元2。此外,空调装置1具有16台利用单元3,但不限定于此,利用单元3的台数也可更多,也可更少。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C中,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能够连接四台利用单元3,不过,并不限于此,也能够连接三台以下的利用单元3,还能够连接五台以上的利用单元3。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D中,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具有过冷热交换器54、包括过冷膨胀阀58以及第四过滤器57A~57D的第九内部连通管55、第十内部连通管56以及第十一内部连通管59,不过,并不限定于此,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也可不具有对制冷剂进行冷却的功能的情况下,也可不具有上述部件。
<F>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E中,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之间通过热源侧制冷剂连通管5(7、8、9)连接,不过,在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之间的距离非常小的情况下,也可将热源侧连通喷嘴之间直接连接。
<G>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F中,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81、91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82、92在彼此相向的壳体120的侧面沿上下方向排成一列,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不排成一列,也可形成于壳体120的别的面。
<H>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G中,在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81、91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82、92形成有异径部73、83、93,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不形成异径部73、83、93。
<I>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变形例A~H中,壳体开口132~134具有供人类的手伸入的程度的尺寸,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具有仅供内部配线152穿过的小尺寸。
<J>
在上述实施方式以及变形例A~I中,为了进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之间的串联连接,采用了在壳体120形成有第一热源侧连通喷嘴71、81、91以及第二热源侧连通喷嘴72、82、92这两组热源侧连通喷嘴的结构,不过,并不限定于此,也可以是仅具有一组热源侧连通喷嘴的结构。
以上,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不过,但应当理解的是,能在不脱离权利要求书记载的本公开的主旨和范围的情况下进行形式和细节的各种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设置在热源单元与利用单元之间,对利用单元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
符号说明
1空调装置
2热源单元
3利用单元
4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46A~46D第一流路切换阀
47A~47D第二流路切换阀
71第一热源侧小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
72第二热源侧小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
81第一热源侧中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
82第二热源侧中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
91第一热源侧大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
92第二热源侧大喷嘴(热源侧连通喷嘴)
101A~101D利用侧小喷嘴(利用侧连通喷嘴)
111A~111D利用侧大喷嘴(利用侧连通喷嘴)
120壳体
122下表面板(下表面)
123前侧面板(侧面)
125左侧面板(侧面)
126右侧面板(侧面)
132、133、134壳体开口(内部配线开口)
135、136壳体盖(盖构件)
138、157、158、162箱安装部
140电气安装件箱
150螺钉孔(固定结构、位置调节部)
152内部配线
153电源线(外部配线)
154通信线(外部配线)
155、156外部配线开口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5-227741号公报。

Claims (13)

1.一种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设置在热源单元(2)与利用单元(3)之间,对所述利用单元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其特征在于,包括:
流路切换阀(46A~46D、47A~47D);
壳体(120),所述壳体收纳所述流路切换阀;以及
电气安装件箱(140),所述电气安装件箱收纳对所述流路切换阀进行控制的电气安装部件(148、149),
在所述壳体的多个面(122、123、125、126)形成有供所述电气安装件箱安装的箱安装部(138、157、158、16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安装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侧面中的、至少两个侧面。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箱安装部形成于所述壳体的侧面以及下表面。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所述箱安装部的侧面设置有热源侧连通喷嘴(71、81、91、72、82、92),
所述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所述箱安装部的侧方。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形成有所述热源侧连通喷嘴以及所述箱安装部的侧面以外的另一侧面设置有利用侧连通喷嘴(101A~101D、111A~111D),
所述热源侧连通喷嘴配置于比所述箱安装部靠近形成有所述利用侧连通喷嘴的侧面的位置。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安装部形成有内部配线开口(151),所述内部配线开口供连接所述流路切换阀与所述电气安装部件的内部配线(152)穿过。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壳体具有覆盖所述内部配线开口的盖构件(135、136)。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箱安装部设置有将所述电气安装件箱固定至所述箱安装部的固定结构。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所述固定结构是将所述电气安装件箱螺纹紧固至所述箱安装部的结构。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气安装件箱形成有位置调节部(150),所述位置调节部使所述电气安装件箱向所述箱安装部螺纹紧固的位置挪动。
11.如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电气安装件箱的多个面形成有外部配线开口(155、156),所述外部配线开口供连接所述电气安装部件与所述壳体外的设备的外部配线(153、154)穿过。
12.一种空调装置(1),其特征在于,包括:
热源单元(2);
利用单元(3);以及
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4),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设置在所述热源单元与所述利用单元之间,对所述利用单元中的制冷剂的流动进行切换。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
作为所述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具有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和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
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电气安装件箱安装于所述第一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壳体的箱安装部中的、靠近所述第二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箱安装部。
CN201980071898.2A 2018-10-30 2019-10-24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Pending CN11303939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8-204179 2018-10-30
JP2018204179A JP6944917B2 (ja) 2018-10-30 2018-10-30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PCT/JP2019/041741 WO2020090624A1 (ja) 2018-10-30 2019-10-24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39394A true CN113039394A (zh) 2021-06-25

Family

ID=704623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980071898.2A Pending CN113039394A (zh) 2018-10-30 2019-10-24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1940176B2 (zh)
EP (1) EP3875870A4 (zh)
JP (1) JP6944917B2 (zh)
CN (1) CN113039394A (zh)
WO (1) WO202009062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557441B2 (ja) * 2021-08-23 2024-09-2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及び、空気調和機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1232U (zh) * 1989-07-31 1991-03-27
JPH09126510A (ja) * 1995-11-02 1997-05-16 Daikin Ind Ltd 電気集塵器着脱式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013275A (ja) * 2010-06-30 2012-01-1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2014047977A (ja) * 2012-08-31 2014-03-17 Fujitsu General Ltd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
JP2015227741A (ja) * 2014-05-30 2015-12-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CN105829806A (zh) * 2013-12-11 2016-08-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JP2016191502A (ja) * 2015-03-31 2016-1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630102B2 (ja) * 2010-06-30 2014-11-2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5471896B2 (ja) * 2010-06-30 2014-04-16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6083148B2 (ja) * 2011-11-02 2017-02-22 株式会社富士通ゼネラル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
JP6827279B2 (ja) * 2016-07-15 2021-02-10 日立ジョンソンコントロールズ空調株式会社 冷暖切替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る空気調和機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31232U (zh) * 1989-07-31 1991-03-27
JPH09126510A (ja) * 1995-11-02 1997-05-16 Daikin Ind Ltd 電気集塵器着脱式空気調和装置
JP2012013275A (ja) * 2010-06-30 2012-01-19 Fujitsu General Ltd 空気調和機の冷媒分岐ユニット
JP2014047977A (ja) * 2012-08-31 2014-03-17 Fujitsu General Ltd 冷媒回路ユニット
CN105829806A (zh) * 2013-12-11 2016-08-03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及包括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制冷装置
JP2015227741A (ja) * 2014-05-30 2015-12-17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JP2016191502A (ja) * 2015-03-31 2016-11-10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0070957A (ja) 2020-05-07
EP3875870A4 (en) 2022-07-27
US20210396400A1 (en) 2021-12-23
JP6944917B2 (ja) 2021-10-06
EP3875870A1 (en) 2021-09-08
WO2020090624A1 (ja) 2020-05-07
US11940176B2 (en) 2024-03-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O2015182031A1 (ja)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
KR20100046392A (ko) 공기조화기
US9651283B2 (en) Refrigerant channel switching unit
KR101980549B1 (ko) 공기조화 장치
CN111033151A (zh) 空调系统或制冷剂分支单元
WO2016132456A1 (ja) 室外機
EP3505849A1 (en) Switching device for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and multi-split air conditioner having same
CN113039394A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CN114450525A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装置及空调系统
JP2023091084A (ja)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112997040A (zh) 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以及包括该制冷剂流路切换单元的空调装置
JP2020070958A (ja) 冷媒流路切換ユニット及びそれを備えた空気調和装置
CN204187885U (zh) 冷冻装置的室外单元
WO2020004282A1 (ja) 屋外空気調和装置
JPH02208462A (ja) 冷暖房装置
JP2019120448A (ja)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JP7262625B2 (ja) 冷凍サイクル装置の室外機
JP2019120449A (ja) 冷凍装置の熱源ユニット
WO2024171384A1 (ja) 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外ユニット、および空気調和装置
JP3984997B2 (ja) マルチエアコンシステム
JPH0293261A (ja) 空気調和装置
WO2020110466A1 (ja) 天井吊り下げ型の空気調和装置の室内機
WO2019155573A1 (ja) 室内機及び空気調和機
JP2020003177A (ja) 屋外空気調和装置
KR20170073322A (ko) 공기 조화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