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30266A - 图象形成设备 - Google Patents

图象形成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30266A
CN1130266A CN94116753A CN94116753A CN1130266A CN 1130266 A CN1130266 A CN 1130266A CN 94116753 A CN94116753 A CN 94116753A CN 94116753 A CN94116753 A CN 94116753A CN 1130266 A CN1130266 A CN 113026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ner
supplying
going
forming apparatus
image for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41167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58093C (zh
Inventor
川井宏幸
佐藤真二
长原明
佐佐木幸雄
佐藤满
高桥健史
和纳正弘
小西正雄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tsu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tsu Ltd filed Critical Fujitsu Ltd
Publication of CN11302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026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5809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5809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Lifetim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96Arrangements or disposition of the complete developer unit or parts thereof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5/08 - G03G15/0894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6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 G03G15/0875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new developer cartridges having a box like shape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0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 G03G15/0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developing using a solid developer, e.g. powder developer
    • G03G15/0822Arrangements for preparing, mixing, supplying or dispensing developer
    • G03G15/0877Arrangements for metering and dispensing developer from a developer cartridge into the development unit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2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photographic processes
    • G03G2215/00004Handling of entire apparatus
    • G03G2215/00012Upright positioning as well as horizontal positioning for image form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 Development In Electrophotography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一种图象形成设备,能在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形成图象。这种图象形成设备包括旋转循环的潜象载体;一个用以在潜象载体上形成静电潜象的图象形成装置;一个用粉末显象剂显影潜象载体上的静电潜象的显影装置;一个向设备的重力方向倾斜地附装到显影装置、用以向显影装置补给上色剂的上色剂补给装置,以及用以把潜象载体上的显影图象转印到纸上的转印装置。用这种设计,不管该设备的设置位置如何上述设备都能向显影装置稳定地供应上色剂。

Description

图象形成设备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象形成设备,这种图象形成设备能在水平位置及垂直位置进行图象形成操作。
在例如复印机、印刷机及传真等的图象形成设备中,由于普遍在普通纸张上记录图象,因而采用了象电子照相设备那样的潜象形成设备。这种图象形成设备在感光鼓等上形成静电潜象。然后,用粉末显影剂对感光鼓上的静电潜象进行显影,以形成可视图象。感光鼓上的显影图象于是转印到纸上,纸则与感光鼓相分离,然后将纸上的显影图象定影。
例如,日本特开平4-323125号公报中公开了一种图象形成设备,这种图象形成设备能在垂直位置及水平位置工作。这种图象形成设备的上色剂盒的上色剂补给方向就是重力方向。因而当这台设备垂直设置时,上色剂补给方向就变成与重力方向相垂直,使得上色剂在这个位置上不能平稳地补给。
如果为了补给上色剂而设置上色剂补给装置,上色剂容易残留在上色剂盒内,导致不能有效利用资源。
因此,本发明的主要目的是提供一种图象形成设备,这种图象形成设备能在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稳定地补给上色剂。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图象形成设备,这种图象形成设备能尽量减少上色剂补给装置中的残留上色剂,以保证有效利用上色剂。
为了达到本发明的上述和其它目的,根据本发明,一种在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都能在纸上形成图象的图象形成设备包括旋转的循环(endless)潜象载体、用以在潜象载体上形成静电潜象的图象形成装置、用粉末显影剂对潜象载体上的静电潜象进行显影的显影装置、向图象形成设备的重力方向倾斜地附装到显影装置上用以向显影装置补给上色剂的上色剂补给装置、以及用以将潜象载体上的显影图象转印到纸上的转印装置。
根据本发明,上色剂补给机构是与重力方向倾斜地附装到显影装置的。因此,无论图象形成设备是设置在水平位置还是垂直位置,重力都会使上色剂补给装置内的上色剂因自重而落入显影装置。在水平和垂直位置上,这个图象形成设备就能稳定地补给上色剂及完成稳定的图象成象。
根据以下结合附图所作的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就容易变得很清楚。
包含在说明书中构成其一部分的附图例示了本发明目前的最佳实施例,连同上文给出的概括描述及下文给出的最佳实施例的详细描述,用来说明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是图1中的设备处于水平位置的状态图。
图3是图1中的设备处于垂直位置的状态图。
图4是图1中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的剖视图。
图5是图4中所示的图象形成装置的说明图。
图6是图1的结构中显影装置的构成示意图;
图7是表示图6中的显影装置的主要部分的剖视图;
图8是图6中的显影装置处于垂直位置的状态图;
图9A和9B是图6中的显影装置的工作情况说明图;
图10是本发明的图象形成操作的特性曲线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上色剂盒安装角度的说明图;
图12A和12B是本发明的一种改型的结构图;
图13A和13B是本发明的另一种改型的结构图。
图1是根据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图象形成设备的结构图,图2是图1的设备处于水平位置的状态图,图3是图1的设备处于垂直位置的状态图,图4是图1中所示图象形成装置的剖视图,以及图5是图1中所示图象形成装置的说明图。这些图例示了作为图象形成设备的电子照相印刷机。
参照图1和图4,感光鼓20是一个铝鼓,其上涂敷有20微米厚的功能独立的有机感光体。感光鼓20的外经为24mm,沿箭头所指的反时针方向以25mm/s的圆周速度旋转。预充电器21是施高拉庄(Scolotron)构成的非接触型充电器。这种预充电器21把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地充电至-580V。
光学装置22使感光鼓20受图象光曝光,从而形成静电潜象。所采用的光学装置22是LED光学系统,它是由LED阵列与自聚焦阵列组合而成的。这个光学装置22使感光鼓20受图象光曝光,而在其上形成潜象。潜象部分的电位为-50至-100V。
显影装置23把经过充电的上色剂供应给感光鼓20上的静电潜象,以形成可视上色剂图象。这个显影装置23以后会参照图6及其后的附图加以讨论。显影装置23的显影辊24把显影剂供给感光鼓20。上色剂盒25充有磁性上色剂,可换地附装到显影装置23上。上色剂盒25把磁性上色剂供应给显影装置23,上色剂用完时则可以更换。亦即是,上色剂盒25用作上色剂补给装置。
转印装置26由电晕放电器组成。这个转印装置26把感光鼓20上的上色剂图象转印到纸上。来自电源的电晕线上加有+3KV至+6KV的电压,因而通过电晕放电产生电荷。纸的背面充有电荷,使得感光鼓20上的上色剂图象转印在纸P上。这个电源最好是恒流源,它向纸供应定量的电荷,从而减低由于环境状况引起的转印效率的劣化。
定影装置27包括一个加热辊,加热辊内装有卤灯作为热源,还包括数个加热辊(后备辊)。定影装置对纸进行加热,把上色剂图象定影在纸上。
均匀分布刷28是一个导电刷,当它与感光鼓2 0接触时能防止感光鼓20上残留的上色剂集中,使它们均匀地分布在感光鼓20上,便于上色剂收集在显影装置23内。均匀分布刷28上加有交流电压,以便移走感光鼓20残留的上色剂,把上色剂再重新放到感光鼓20上,适当地分布剩余的上色剂。此外,可以将一个等于或大于起始放电所需电压的电压加到均匀分布刷28上,使感光鼓20不带电,在这种情况下,就可以去除由残留电荷所形成的残留正象。
如图1中所示,保留纸的纸盒10是可拆卸地装到印刷机上的。这个纸盒10装在印刷机的下部,它可以从图1中所示左侧的印刷机的正面装拆。捡纸辊11用来从纸盒10中捡起纸。阻力辊12在供纸给转印装置26前当纸贴在辊12上时把所捡纸的前缘对正。
排纸辊13把图象定影后的纸排送到叠纸盘14上。叠纸盘14设在打印机的顶部,接收排出的纸。
印刷电路板15上装有印刷机控制器。电源16把电力输送给印刷机的各个部分。接口连接器17一端与外电缆相连接,另一端插入印刷机,与印刷电路板15的连接器相连接。任选板18上装有另一种仿真器、字形存储器(font memory)等。
以下就讨论这个实施例的工作情况。在施高拉庄充电器21把感光鼓20的表面均匀地充电至-580V后,由LED光学系统22进行图象曝光,在感光鼓20上形成静电潜象,其背景部分充电至-580V,曝光或印刷部分充电-50到-100V。显影偏置电压(-450V)加到显影装置23的显影辊24的套筒241上。因此,由显影装置23中的磁性聚合上色剂显影静电潜象,上色剂事先与载体搅匀,负充电,从而获得上色剂图象。
同时,由捡纸辊11从纸盒10中捡起纸,在送纸到转印装置26以前由阻力辊将纸前缘对正。由转印装置26借助静电力把感光鼓20上的上色剂图象转印到纸上。定影装置27对纸上的上色剂图象进行定影,纸上的上色剂图象沿U形传送路径传送,由排纸辊13将之排出至叠纸盘14上。
把上色剂图象转印到纸上的效率并非100%,某些上色剂会残留在感光鼓20上。为了去除残留的上色剂,采用了一种众所周知的无清洁器方法(例如电子照相学会报告第30卷第3号第293-301页“采用单一成分非磁性显影系统的无清洁器激光印刷机”中所公开的)。
在这个无清洁器处理过程中,不用清洁器,图象转印后的残留上色剂由显影装置23收集起来。因此,图象转印后的残留上色剂可以在印刷过程中再用。在这种无清洁器处理地过程中采用了上述导电型均匀分布刷28,以代替清洁器。
在录制过程中,均匀分布刷28将图象转印后感光鼓20上的残留上色剂分布开来。其后,附着有上色剂的感光鼓20的表面利用电晕充电器21而被均匀充电,由LED光学系统22进行图象曝光,以及在图象转印后由显影装置23收集残留上色剂的同时进行图象显影。
均匀分布刷28把局部集中的上色剂分布开来,以减少每单位面积的上色剂量,使得显影装置23较易收集上色剂。作为附加的优点,均匀分布刷28利用上色剂抑制了电晕充电器21的过滤离子簇射效应,以及抑制了图象曝光过程中的图象滤光效应。
这个录制方法的关键是在进行显影过程的同时收集感光鼓20上的上色剂。这将会在下文参考感光鼓20及上色剂负充电的情况加以进一步讨论。感光鼓20的表面电位由充电器21设置到-580V,因图象曝光而电位已下降的曝光部分会有0至负数十伏的减低电位,从而形成静电潜象。在对潜象进行显影时,一个几乎是表面电位和潜象电位中间值的显影偏置电压(例如-450V)加到显影装置23的显影辊24。
在显影处理时,附着在显影辊24上的负充电的上色剂借助由显影偏置电压和潜象电位所形成的电场而粘到感光鼓20上的静电潜象上。在无清洁器处理过程中,由分布刷28在均匀分布过程中已经分布在感光鼓20上图象转印后的残留上色剂由显影辊24借助电场从感光鼓上加以收集,这个电场是由表面电位和潜象电位所产生的。
在上述无清洁器处理过程中,(1)不需要处理上色剂的机构,有助于使打印机紧凑,(2)不需要贮存被处理的上色剂的空间,(3)所有上色剂都用于印刷,这是颇经济的,(4)不用处置上色剂,这有助于环境保护,(5)清洁器会刮伤感光鼓20的表面而缩短其工作寿命,不用清洁器因而延长了感光鼓20的寿命。
由于不用清洁器及其它的原因,这种打印机可以设计得很紧凑,而且能简易地放在台面上作为个人用印刷机。此外,这种印刷机可以放置在水平位置,如图2中所示的那样,纸盒10平行于安置平面地伸展。在这幅图中,操作板5表示打印机的状态,以用来指令打印机的工作。导纸器30配置在叠纸盘14的末端。这个导纸器30用来压平及对正待排出到叠纸盘14上的纸的前缘。在这个实施例中,纸盒10可以附装到打印机的正面或从打印机的正面拆卸。而且,纸也排出至打印机的正面。
当印刷机在水平位置使用时,使用了四个橡皮支柱32a和32b,这些支柱各自配置在打印机底面1a的每个角上,起着支座件的作用。当印刷机在水平位置使用时,印刷机的底面1a就是安置面。
如图3所示,当图1中的打印机的接口连接器17配置在安置面1b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垂直位置上形成图象,纸盒10垂直设置。与安置面1b垂直。安置面1b则是印刷机1的背面。这进一步减少了安放空间。在这种情况下,显影装置23位于感光鼓20的上方。这时,压纸器31可以配置在叠纸盘14上,压实排出到叠纸盘上的纸,因此即使印刷机垂直放置,纸也不会落下。
如果如图所示在打印机的安置面那侧设置支座3 2,印刷机即使在垂直位置也能平稳放置。
作为配置在安置面1b上的支座,可以采用固定在印刷机安放面1b的各个角上的橡皮支柱。
此外,底面和背面本身可以作为支座件。
即使没有无清洁器处理过程,由于预充电器21和转印单元26是由非接触形放电器所构成的,感光鼓20上的上色剂不会附着在这些装置上,因此可以稳定地完成均匀充电及图象转印。
如图4中所示,上色剂盒是可拆卸地装到显影装置23的无盖料斗230上的(下文参照图6还会加以论讨)。轴251配置在这个上色剂盒的一侧,突部253则设在另一侧。把柄252设在上色剂盒25的侧面。显影装置23的上色剂料斗230配置了轴支承块23-1和钩23-2。
要从显影装置23卸下作为上色剂补给装置的上色剂盒25时,使用者可以如图5所示的那样,首先打开构成叠纸盒14的上盖。接着,使用者操作钩23-2,使它与上色剂盒25的突部253脱开。然后,使用者用把柄252抓住上色剂盒25,使它绕着支承在轴支承块23-1上的轴251旋转。此时,使用者应从轴支承块23-1上移走上色剂盒25的盒251,卸下上色剂盒25。
新的上色剂盒25在轴251和突部253之间有一个用带密封的上色剂开口。使用者应将上色剂盒25的轴251与轴支承块23-1相接合,以相反的顺序使上色剂盒25的突部与钩23-2相嵌合,从而装上上色剂盒25。这时使用者应撕掉上色剂开口上的密封带,使上色剂开口敞开。
图6是图1中的显影单元的结构图,图7是表示图6中的显影单元主要部分的剖视图,图8是图6显影装置处于垂直位置的状态图,图9A和9B是上色剂输送工作的说明图,以及图10是本发明图象形成操作的特性曲线图。
如图6中所示,显影辊24具有上述金属套筒241,套筒241内配置了多个磁体240。通过内部固定有磁体240的套筒241的旋转,显影辊24供给磁性显影剂。显影辊24的直径为16毫米,以感光鼓20的圆周速度三倍的转速(75毫米/秒)旋转。
显影室230是围绕显影辊24而形成的。显影室230内充有1.5成分的显影剂,它是磁性载体和磁性上色剂的混合物。这个显影室由上部分隔件230-1及底部230-2所限定,且有恒定的容积。
当一定量的磁性载体供给显影室230时,在显影室230内的磁性上色剂的量也变得恒定。由于在显影室230内的显影剂的量是恒定的,当所用的磁性上色剂从上色剂料斗231补给时,上色剂的浓度就变为恒定。这就可以不需要控制上色剂浓度。换言之,通过把相当于上色剂浓度控制点的磁性载体的量补充入显影室230而把上色剂浓度自动控制在预定范围内。
由于显影剂在这个显影室230内总是完全存在于显影辊24周围,即使打印机垂直放置,显影室230内的显影剂也不会集中在某一部分,因而避免了供应给显影辊24的显影剂不足够。
显影室内的磁性载体是一种平均粒径为35微米的磁性载体。磁性上色剂则是平均粒径为7微米的聚合上色剂。聚合上色剂具有均匀的粒径且具有明确的颗粒分布,使得转印过程中纸和感光鼓20上的上色剂图象之间的粘结变得均匀。因此转印部分的电场变得均匀。这样比传统的喷射(pulverizing)方法提高了转印效率。喷射上色剂的转印效率为60-90%,而聚合上色剂的转印效率为90%以上。虽然上色剂合适的浓度为重量的5-60%,但在这个实施例中,上色剂浓度设定为重量的30%。
刮片234用来调节显影辊24的显影剂供应量,使得显影剂不会过量或不足地供给感光鼓20上的静电潜象,利用刮片234的边缘和显影辊24表面之间的缝隙进行调节;缝隙通常调节成约0.1至1.0毫米。
上色剂料斗231仅充有磁性上色剂,料斗内有一个送料辊232。随着加料辊232的转动,上色剂就供给显影室230。
供给显影室230的上色剂借助显影辊24的套筒的显影剂输送力、显影辊24的磁力、以及刮片234的显影剂调节性能,在显影室内径受搅拌、受到载体摩擦,充电至具有一定极性的预定电位。在这个实施例中,上色剂受到负充电,以控制载体和上色剂的充电系统。
此外,如图7中所示,分隔件230-1和显影辊24之间在刮片234上游的缝隙设置成小于显影辊24上形成的磁刷的毛刺尖端。在这个实例中,缝隙a设置成2.0毫米,如图7中所示的那样。因此,显影辊24上的磁刷受到分隔件230-1的限制,并接受显影辊24的旋转力。这增强了显影室230内显影剂的搅拌作用,保证了即使在高上色剂浓度范围内上色剂得到稳定的充电量。
这个缝隙是绕显影辊24均匀地设置的,以致不管打印机处在垂直位置或水平位置,都能获得相同的充电作用。
由分隔件230-1的末端和底部230-2所限定的上色剂供应通道配置在上色剂料斗231和显影室300之间。如从图7中可以见到的,上色剂供应通道235的宽度为1.5毫米。上色剂料斗231内的上色剂是沿着上色剂输送通道235输送到显影室230的。
限定显影室230的底部230-2在上色剂供应通通内有一个突部230-3从上色剂料斗231伸出。底部230-2有一个倾斜面从感光鼓20那侧向上伸展。突部230-2的末端和分隔件230-1的末端之间的缝隙c如图7中所示设定为1.0-1.5毫米。亦即是,底部230-2倾斜这个量。此外,分隔件230-1的末端和显影辊24之间的间距d设定为4.5至6.0毫米。
如图6中所示,上色剂盒25和上色剂料斗231的两个壁相对于重力方向G的角F设置成约45度,保证了上色剂流动方向成45°角。因此,即使打印机垂直设置,上色剂也会平稳输送,下文对此会予以描述。
下面描述这个显影装置的工作情况。图6表示当打印机设置在如图2所示的水平位置时显影装置的状态,上色剂盒25和上色剂料斗231的壁相对于重力方向G所成的角F设置成大约45°。因此,上色剂流向上色剂料斗231底部,平稳地输送到送料辊232。
在这个水平位置,上色剂由于重力而流向上色剂料斗231的底部,送料辊232刮去上色剂料斗231底部的上色剂。此时,由送料辊232所提升的上色剂借助底部230-2的突部230-3而暂时贴靠在分隔件230-1上,然后进入上色剂输送通道235,如图9中所示的那样。结果,只有上色剂送料辊232所输送的上色剂能输入上色剂输送通道235。分离件230-1的上色剂贴靠部分用作缓冲器,使得上色剂送料辊232的力不会直接影响上色剂输送通道235。这就能防止过量的上色剂及只允许所需量的上色剂输送到显影室230。
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底部230-2是相对于显影辊2 4的旋转方向倾斜的,经过感光鼓20后的显影辊24的磁刷及漏过磁刷的载体不会沿上色剂输送通道235通过底部230-2而漏入上色剂料斗231。因而可以防止显影室230内的起始载体量减少,用1.5成分显影剂完成稳定的图象显影。
如图3中垂直设置的印刷机的显影装置在图8所示的状态下,上色剂盒25和上色盒料斗231的壁相对于重力方向G所成的角F也设置成大约45度。因此即使在垂直位置,上色剂也能平稳地输送到上色剂供料辊232。
这时,上色剂停留在分隔件230-1的上色剂料斗那侧,容易从上色剂输送通道235落下进入显影室230,如图8中所示的那样。但是,底部230-2的突部230-3限制了上色剂从上色剂输送通道235落下,如图9B中所示,因此上色剂几乎不会落下来。换言之,上色剂的供应量取决于上色剂送料辊232的旋转力。
如图9B中所示,由上色剂送料辊232挤压的上色剂借助底部230-2的突部230-3暂时贴、堆靠在分隔件230-1上,然后进入上色剂输送通道235。结果,只有上色剂送料辊232所供给的上色剂进入上色剂输送通道235,分隔件230-1的上色剂堆靠部分用作缓冲器,使得上色剂送料辊232的力不直接用来输送上色剂。这就防止了过量的上色剂,并且仅仅允许所需数量的上色剂输送到显影室230。
这就意味着不管打字机是设置在水平位置还是设置在垂直位置,供应上色剂给显影室230的性能都不会改变。因此,无论印刷机是设置在水平位置还是设置在垂直位置,显影室230内的上色剂浓度都不改变,这样就防止了图象浓度的变化。
换言之,要供给显影室230的上色剂大部分来自上色剂送料辊232,因而不受上色剂沿重力方向流动性影响地完成上色剂输送。因此即使印刷机的安置方向改变,上色剂供应量也不会改变,从而保证了稳定的显影工作。
当印刷机处于垂直位置时,显影剂可以从显影装置23落下。然而由于采用了二成分磁性显影剂,磁力会将显影剂附着在显影辊上,因此即使当打印机垂直设置时显影剂也几乎不落下。尤其是当使用磁性载体和磁性上色剂时,显影辊24的磁性辊会滞留磁性载体和上色剂,进一步防止上色剂跌落及即使当打印机处在垂直位置时也能保证稳定的图象显影。
图10表示打刷印机首先设置在水平位置然后设置在垂直位置进行印刷时上色剂浓度变化Tc的特性曲线图。
首先,把印刷机设置在水平位置,在显影装置23的显影室230内安放预定数量的起始上色剂,然后起动显影装置23进行印刷。上色剂从上色剂料斗231逐渐输送到显影室230,因此随着印刷输出数量增加,上色剂浓度也增加。当显影室230充满载体和上色剂时,上色剂浓度为重量的30%。此后,即使印刷输出数量增加,上色剂浓度也会改变。
在这种情况下,于是将印刷机垂直设置进行印刷。上色剂浓度保持与印刷机处在水平位置的上述情况的浓度相同。当日本特开平3-252686公报所公开的使用传统的1.5成分显影装置的印刷机垂直设置时,上色剂浓度如白色圆所指明的那样地增加。亦即是,上色剂浓度变化,图象浓度在水平位置和垂直位置之间变化。这就证明了本发明具有稳定的上色剂供应量,无论印刷机设置在水平位置还是设置在垂直位置,形成的图象其浓度都没有变化。因此,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图象形成设备,这种图象形成设备能设置在水平位置及垂直位置而具有同样的印刷质量。
现在描述上色剂盒25和上色剂料斗231的壁的角度。图11是上色剂盒25的壁的角度的说明图。如图11中所示,当上色剂盒的壁相对于水平面的角在5至45度范围内变化时,研究上色剂盒25内的上色剂流动性。当角度变为30度以上时,上色剂由于自重而令人满意地落下。这从研究结果着就显得清楚,甚至考虑到垂直方向,上色剂盒25相对于重力方向的适当角度大约为45°±15°。亦即是上色剂盒25相对于水平方向的适当倾斜角度为30至60度。45°±5°则更佳,会获得良好的结果。
上色剂会附着在上色剂盒25内。为了避免这种现象,上色剂盒25的内壁应具有颇低的摩擦系数。氟橡胶等物质涂复在上色剂盒25的内壁上。
图12A和12B表示本发明一个改型的结构。
在这个实例中,配置了振动元件250,以防止上色剂附着在上色剂盒25的内壁上。振动元件250从外部振动上色剂盒25,从而迫使上色剂从盒25的内壁落下。
如图12A和12B所示,振动元件250在上色剂盒25的一侧的上部形成一排突部255,导轨254则位于突部255下方。把柄252有一个装配在导轨254上的啮合块252-1,以及有一个撞击突部255的突块252-2 。
如图12B中所示,把柄252在图中沿导轨左右移动。这种运动会使突块252-7撞击这排突部255,因此在图12A中使上色剂盒上下振动。当上色剂盒25以这种方法受到外部振动时,就迫使附着在盒25内壁上的上色剂落下。
图13A和13B表示本发明另一种改型的结构。
在这个改型中,振动元件250使上色剂盒25也从外部受到振动,从而迫使上色剂从盒25的内壁上落下。如图13A中所示,带有固定端的薄片256配置在上色剂盒25内。薄片256的另一端与显影装置23的上色剂送料辊232相接合。薄片256沿上色剂盒25的内壁由一对导向件257和258引导。
从表示水平位置的图13A和垂直位置的图13B可以看到,当上色剂送料辊232旋转时,薄片256沿长度方向往复运动。这种往复运动使上色剂盒25的内壁振动迫使上色剂从上色剂盒25的内壁上落下。
本发明可以按以下其他各种方式进行改型。
第一,虽然磁性载体和磁性聚合上色剂组合的1.5成分显影剂在上述实施例中用作显影剂,但是也可以用磁性喷色上色剂作为磁性上色剂。第二,虽然只有显影辊24的套筒转动,但是也可以使磁辊转动。第三,虽然已经将LED光学系统作为图象曝光部分作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激光光学系统、液晶快门(Shutter)光学系统、场致发光光学系统等。第四,已经将光学成象装置作为电子照相机构作了说明,但是也可以采用把上色剂图象转印到纸上的另一种图象形成装置(例如静电记录机构),本申请中所谓的纸并不限于普通纸张,而可以是其它形式的介质。此外,感光体并不限于鼓形,而是可以是环带型。第五,虽然本发明作为印刷设备作了说明,但也可以是不同形式的图象形成装置,例如复印机或传真机。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例,而是可以以各种形式进行改型,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因此,上述实例及实施例要看作例示性的,不要看作限制性的,本发明并不限于本文所给出的细节,而是可以在所附权利要求范围内进行改型的。
简言之,根据本发明,上色剂补给机构25是向重力方向倾斜地装到显影装置上的。因此,设备无论是设置在水平方向还是垂直方向,重力都会使上色剂补给机构25中的上色剂因自重而落入显影装置23。在水平和垂直位置,这种图象形成设备都会稳定地补充上色剂,从而完成稳定的图象成形。

Claims (30)

1.一种图象形成设备,用以在垂直位置和水平位置在纸或其它介质上形成图象,这种图象形成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循环的潜象载体;
用以在所述潜象载体上形成静电潜象的图象形成装置;
用粉末显影剂显影所述潜象载体上的所述静电潜象的显影装置;
向所述设备的重力方向倾斜地附装到所述显影装置上的、用以向所述显影装置补给上色剂的上色剂补给装置;以及
用以将所述潜象载体上的所述显影图象转印到纸或其它介质上的转印装置。
2.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以相对于所述重力方向的30°-60°的倾斜角配置在所述显影装置上。
3.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是可附装到所述显影装置及可从所述显影装置拆卸的上色剂盒。
4.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有用以减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摩擦系数的薄层。
5.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装置有一个用以保持显影剂供给装置的显影室,所述显影剂供给装置用以将显影剂供给所述潜象载体,以及还有一个上色剂供应室,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就附装在所述上色剂供应室,把上色剂供应给所述显影室。
6.根据权利要求1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配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用以振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的振动件。
7.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有一个安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的轨道,一个可沿所述轨道移动的杆,以及一排平行于所述轨道配置的及可与所述杆接触的突部。
8.根据权利要求6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是一片沿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配置的薄片,其一端与所述显影装置的搅拌件相结合。
9.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是一个可附装到所述显影装置及可从所述显影装置拆卸的上色剂盒。
10.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有用以减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的摩擦系数的薄层。
11.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装置有一个用以保持显影剂供给装置的显影室,所述显影剂供给装置用以把显影剂供给所述潜象载体,以及有一个上色剂供应室,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附装到所述上色剂供应室,用以把上色剂供给所述显影室。
12.根据权利要求2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配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用以使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振动的振动件。
13.根据权利要求12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有一个安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的轨道,一根可沿所述轨道移动的杆,以及一排平行于所述轨道配置的且可与所述杆接触的突部。
14.根据权利要求12的图象形成装置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是一片沿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配置的,其一端可与所述显影装置的搅拌件接合的薄片。
15.根据权利要求3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有一层用以减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的内壁的摩擦系数的薄层。
16.根据权利要求3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装置有一个用以保持显影剂供给装置的显影室,所述显影剂供给装置用以将显影剂供给所述潜象载体,以及还有一个上色剂供应室,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就附装在所述上色剂供应室,把上色剂供应给所述显影室。
17.根据权利要求3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配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用以振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的振动件。
18.根据权利要求17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有一个安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的轨道,一个可沿所述轨道移动的杆,以及一排平行于所述轨道及可与所述杆接触的突部。
19.根据权利要求17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是一片沿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配置的薄片,其一端与所述显影装置的搅拌件相结合。
20.根据权利要求4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装置有一个用以保持显影剂供给装置的显影室,所述显影剂供给装置用以把显影剂供给所述潜象载体,以及有一个上色剂供应室,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附装到所述上色剂供应室,用以把上色剂供给所述显影室。
21.根据权利要求5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配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用以使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振动的振动件。
22.根据权利要求21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有一个安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的轨道,一根可沿所述轨道移动的杆,以及一排平行于所述轨道配置的且可与所述杆接触的突部。
23.根据权利要求21的图象形成装置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是一片沿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配置的、其一端可与所述显影装置的搅拌件相接合的薄片。
24.一种图象形成设备,用以在纸或其它介质上形成图象,这种图象形成设备的特征在于包括:
旋转循环的潜象载体;
用以在所述潜象载体上形成静电潜象的图象形成装置;
用粉末显影剂显影所述潜象载体上的所述静电潜象的显影装置;
相对于所述设备的重力方向以30°-60°倾斜角附装到所述显影装置上,用以向所述显影装置补给上色剂的上色剂补给装置;以及
用以将所述潜象载体上的所述显影图象转印到纸或其它介质上的转印装置。
25.根据权利要求24的图象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是可附装到所述显影装置及可从所述显影装置拆卸的上色剂盒。
26.根据权利要求24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有用以减低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的摩擦系数的薄层。
27.根据权利要求24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显影装置有一个用以保持显影剂供给装置的显影室,所述显影剂供给装置用以将显影剂供给所述潜象载体,以及还有一个上色剂供应室,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就附装在所述上色剂供应室,把上色剂供应给所述显影室。
28.根据权利要求24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一个配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用以振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的振动件。
29.根据权利要求28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有一个安置在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上的轨道,一个可沿所述轨道移动的杆,以及一排平行于所述轨道及可与所述杆接触的突部。
30.根据权利要求28的图象形成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振动件是一片沿所述上色剂补给装置内壁配置的薄片,其一端与所述显影装置的搅拌件相接合。
CN94116753A 1993-09-24 1994-09-24 图象形成设备 Expired - Lifetime CN105809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61604/1993 1993-09-24
JP26160493A JP3452074B2 (ja) 1993-09-24 1993-09-24 画像形成装置
JP261604/93 1993-09-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0266A true CN1130266A (zh) 1996-09-04
CN1058093C CN1058093C (zh) 2000-11-01

Family

ID=17364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4116753A Expired - Lifetime CN1058093C (zh) 1993-09-24 1994-09-24 图象形成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10022906A1 (zh)
JP (1) JP3452074B2 (zh)
KR (1) KR0133629B1 (zh)
CN (1) CN1058093C (zh)
DE (1) DE4415742C2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0135733Y1 (ko) * 1996-08-24 1999-03-3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전자사진 프로세서의 현상장치
US7865091B2 (en) * 2007-01-10 2011-01-04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having a transfer surface with elasticity and image forming method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3446791C2 (de) * 1983-12-27 1987-05-07 Sharp K.K., Osaka Entwicklungsmaterial-Zuführeinrichtung
JPH04151177A (ja) * 1990-04-10 1992-05-25 Asahi Optical Co Ltd トナー供給促進機構
JPH05173419A (ja) * 1991-02-25 1993-07-13 Canon Inc 現像剤供給装置及びプロセスカートリッジ
JPH05224532A (ja) * 1992-02-13 1993-09-03 Ricoh Co Ltd トナ−検知装置
JP3046175B2 (ja) * 1993-03-31 2000-05-29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950009368A (ko) 1995-04-21
CN1058093C (zh) 2000-11-01
US20010022906A1 (en) 2001-09-20
KR0133629B1 (ko) 1998-04-23
JPH0792789A (ja) 1995-04-07
DE4415742C2 (de) 1999-09-30
JP3452074B2 (ja) 2003-09-29
DE4415742A1 (de) 1995-03-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854929A (zh) 显影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07183572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45339C (zh) 图像形成装置
EP2031460A1 (en) Developing device, process cartridg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050676C (zh) 图象形成设备
US20240176270A1 (en) Develop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CN1103942C (zh) 电摄影成像设备
CN1752861A (zh) 图像形成装置和彩色图像形成装置
JP4681972B2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715227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CN120869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637647A (zh) 图像形成装置
JPH1010854A (ja) 現像装置
CN1050909C (zh) 检测色调剂用尽状态的方法和装置
JP4832838B2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130266A (zh) 图象形成设备
CN1064461C (zh) 显影设备
KR0162113B1 (ko) 화상 형성 장치
JP562207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058894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534398A (zh) 显影装置和成像仪器
JP2019128441A (ja) 現像装置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330199A (ja) 画像形成装置、トナー及びキャリア
WO1995025988A1 (en) Multicolor electrostatic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static latent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used for the same
JP2007147806A (ja) 現像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XEROX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TSU LIMITED

Effective date: 2003072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307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three lane area, red Sakamoto two Ding mu, 17 times 22

Patentee after: Fuji Xerox Corp.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FUJI XEROX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FUJITSU LIMITED

Effective date: 20030725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307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three lane area, red Sakamoto two Ding mu, 17 times 22

Patentee after: Fuji Xerox Corp.

Address before: Kawasaki, Kanagawa, Japan

Patentee before: Fujitsu Ltd.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X01 Expiry of patent term

Expiration termination date: 20140924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0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