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3011854B - 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Google Patents
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3011854B CN113011854B CN202110335524.6A CN202110335524A CN113011854B CN 113011854 B CN113011854 B CN 113011854B CN 202110335524 A CN202110335524 A CN 202110335524A CN 113011854 B CN113011854 B CN 11301185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eft yarn
- target
- yarn
- weft
- amou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53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4
- 230000001502 supplemen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9941 weav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9
- 238000004064 recyc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7
- 238000012360 tes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1
- 238000004590 computer program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4
- 238000003860 storag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4744 fabric Substanc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8000007689 inspec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7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14
- 239000002699 was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6
- 239000000047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8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4043 dye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4364 calcul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3993 inter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3068 stat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53 textil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295 complem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934 dela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111 delay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73 liquid crystal related substanc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259 measure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002 slurry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589 supplem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4 wi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10/00—Administration; Management
- G06Q10/10—Office automation; Time management
- G06Q10/103—Workflow collaboration or project management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Q—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SYSTEMS OR METHOD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DMINISTRATIVE, COMMERCIAL, FINANCIAL, MANAGERIAL OR SUPERVISORY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6Q50/00—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implementation of business processes of specific business sectors, e.g. utilities or tourism
- G06Q50/04—Manufacturing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P—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THE PRODUCTION OR PROCESSING OF GOODS
- Y02P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contribution to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P90/30—Computing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Landscapes
-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Resources & Organizations (AREA)
- Strategic Management (AREA)
- Tourism & Hospitalit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conomics (AREA)
- Marketing (AREA)
- Entrepreneurship & Innovation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Business, Economics & Management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ata Mining & Analysis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Operations Research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rimary Health Care (AREA)
- Loo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涉及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所述方法包括:获取纬纱收纱量;所述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所述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所述纬纱收纱量与所述目标纬纱量,得到所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若所述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所述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采用本方法能够在目标织轴的经纱和纬纱相匹配时,及时将目标织轴上机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判断的等待时间,在夜班没有工作人员进行判断时,也可进行织轴经纱和纬纱的匹配检测,从而减少了生产工序的人力和时间的浪费,提高产能。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纺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在纺织生产领域,当生产织物时,只有当绕过织轴的经纱数量与纬纱数量相匹配,即经纱数量和纬纱数量均为一个织轴所需的重量时,才会将该织轴上机进行生产。但是,目前检测纬纱数量是否与经纱相匹配的方法一般是人为判断,人工登记经纱和纬纱不匹配的织轴信息,耗费较多生产时间,导致生产工序的人力的增加和产能的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上述经纱和纬纱匹配的检测方法存在的耗费较多生产时间,导致生产工序的人力的增加和产能的浪费的技术问题,提供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获取纬纱收纱量;所述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所述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所述纬纱收纱量与所述目标纬纱量,得到所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若所述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所述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包括:
获取与所述目标织轴对应纬纱的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所述织轴的织轴长度;所述纬纱排单重量为排单号上的一个品种下的一个色号所需的纬纱重量;所述纬纱排单码长表示所述排单号上的所述品种的排单长度;
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所述纬纱排单码长以及所述织轴长度,确定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所述纬纱排单码长以及所述织轴长度,确定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包括:
获取所述纬纱排单重量与所述纬纱排单码长的比值,得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
获取所述织轴长度与所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的乘积,得到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纬纱收纱量之前,还包括:
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
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和所述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
根据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所述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将各个织轴中被分配的纬纱量与所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不匹配的织轴,作为所述目标织轴。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和所述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包括:
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和所述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获取现有纬纱量;
根据各个纬纱出货模块的纬纱标记,从所述现有纬纱量中确定出待检测纬纱;
将所述待检测纬纱发送给纬纱试织回用模块,使所述纬纱试织回用模块根据所述待检测纬纱的重量确定试织的纬纱码长,对所述纬纱码长的纬纱进行质量检验,确定所述待检测纬纱的可回用结果;
从所述现有纬纱量中剔除不可回用的待检测纬纱,得到所述可用的纬纱量。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目标织轴后,还包括:
获取所述目标织轴的目标织轴标识,以及匹配织轴的匹配织轴标识;所述匹配织轴表示被分配的纬纱量与所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匹配的织轴;
将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发送至上轴计划系统,以使所述上轴计划系统根据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上机顺序,并按照所述上机顺序将各个织轴上机生产。
在其中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目标织轴后,还包括:
将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发送给穿综模块,使所述穿综模块根据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穿综顺序,并按照所述穿综顺序对各个织轴进行穿综。
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装置,所述装置包括:
收纱模块,用于获取纬纱收纱量;所述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所述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所述纬纱收纱量与所述目标纬纱量,得到所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判定模块,用于若所述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所述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纬纱收纱量;所述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所述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所述纬纱收纱量与所述目标纬纱量,得到所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若所述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所述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以下步骤:
获取纬纱收纱量;所述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所述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所述纬纱收纱量与所述目标纬纱量,得到所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若所述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所述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上述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通过终端获取纬纱收纱量,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在获取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后,根据纬纱收纱量与目标纬纱量,得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若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该方法通过终端与各个纬纱自动出货模块的通信连接,实时获取各个纬纱自动出货模块的纬纱收纱量,并及时将该纬纱收纱量补充至目标织轴,判断目标织轴的经纱和纬纱是否匹配,从而可在目标织轴的经纱和纬纱相匹配时,及时将目标织轴上机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判断的等待时间,在夜班没有工作人员进行判断时,也可进行织轴经纱和纬纱的匹配检测,从而减少了生产工序的人力和时间的浪费,提高了产能。
附图说明
图1为一个实施例中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一个实施例中可用纬纱量确定步骤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另一个实施例中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为一个实施例中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一个实施例中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装置的结构框图;
图6为一个实施例中计算机设备的内部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进一步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申请,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提供了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本实施例以该方法应用于终端进行举例说明,可以理解的是,该方法也可以应用于服务器,还可以应用于包括终端和服务器的系统,并通过终端和服务器的交互实现。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02,获取纬纱收纱量;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其中,纬纱表示面料宽度方向的纱线。
其中,纬纱收纱量可表示从纬纱自动出货模块获取的纬纱的重量。
其中,纬纱自动出货模块包括络筒自动出货模块、分筒自动出货模块、捻线出货模块、纱仓出货模块和手织板房出货模块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实现中,终端从生产人员录入的排单中获取该排单所需要的纬纱量、纬纱品种和纬纱色号等信息,根据这些信息从数据库中查询现有可用的纬纱量,之后按照各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查询到的现有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由于查询到的现有可用的纬纱量可能小于排单所需要的纬纱量,因此,有至少一个织轴被分配的纬纱量将不满足其实际需求的纬纱量,将这些织轴作为目标织轴。而纬纱自动出货模块定时会向终端发送新出货的纬纱收纱量,故终端可获取该纬纱收纱量,分配给目标织轴,以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
步骤S104,获取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纬纱收纱量与目标纬纱量,得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其中,目标纬纱量表示围绕织轴的横切面的周长进行布料织造所需要的纬纱量。
具体实现中,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可通过计算单位码长的纬纱量和织轴长度的乘积确定,其中,单位码长的纬纱量可通过纬纱排单量与纬纱排单码长计算得到。在得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和从纬纱自动出货模块获取的纬纱收纱量之后,可通过计算纬纱收纱量与目标纬纱量的比值,得到收纱比例,进一步根据收纱比例确定是否达到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量。
更具体地,由于目标织轴在初次进行纬纱量分配时,已获得一定数量的纬纱量,因此,可先计算目标织轴历史被分配的纬纱量与新获取的纬纱收纱量的和,作为目标织轴的当前纬纱量,计算目标织轴的当前纬纱量与目标纬纱量的比值,作为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步骤S106,若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其中,经纱表示面料长度方向的纱线,经纱与纬纱互相垂直。
具体实现中,经纱与纬纱相匹配表示一个织轴所需的经纱量和纬纱量相匹配,在得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后,可将收纱比例与预设的收纱比阈值进行比对,若收纱比例大于或等于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针对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反之,若收纱比例小于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针对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不匹配。
上述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通过终端获取纬纱收纱量,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在获取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后,根据纬纱收纱量与目标纬纱量,得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若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针对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该方法通过终端与各个纬纱自动出货模块的通信连接,实时获取各个纬纱自动出货模块的纬纱收纱量,并及时将该纬纱收纱量补充至目标织轴,判断目标织轴的经纱和纬纱是否匹配,从而可在目标织轴的经纱和纬纱相匹配时,及时将目标织轴上机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判断的等待时间,在夜班没有工作人员进行判断时,也可进行织轴经纱和纬纱的匹配检测,从而减少了生产工序的人力和时间的浪费,提高了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步骤S104中获取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与目标织轴对应纬纱的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织轴的织轴长度;纬纱排单重量为排单号上的一个品种下的一个色号所需的纬纱重量;纬纱排单码长表示排单号上的品种的排单长度;根据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织轴长度,确定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具体实现中,终端从生产人员录入终端的排单中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码长,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码长,确定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进一步根据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和织轴长度,确定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根据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织轴长度,确定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的步骤,具体包括:获取纬纱排单重量与纬纱排单码长的比值,得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获取织轴长度与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的乘积,得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具体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可表示为: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则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可用关系式表示为:
目标纬纱量=织轴长度*(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
上述实施例中,在获取与目标织轴对应纬纱的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织轴的织轴长度后,通过计算纬纱排单重量与纬纱排单码长的比值,得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进一步通过计算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与织轴长度的乘积,得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这种按照排单信息计算目标纬纱量的方法,可以不改变原计划的排单的纬纱量,减少算法差异。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获取纬纱收纱量之前,还包括: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根据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将各个织轴中被分配的纬纱量与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不匹配的织轴,作为目标织轴。
其中,纬纱排单类型信息包括纬纱的品种和色号等信息。
具体实现中,在进行面料生产前,生产人员可将包含待纺织的面料所需的纬纱信息的排单信息录入终端中,以便于终端可从排单信息中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之后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查询与获取的纬纱排单类型信息相匹配的可用的纬纱量。由于织轴在上机生产前,其所需的纬纱量与经纱量需相匹配,因此,可根据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并设定收纱比阈值衡量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的匹配情况。当有织轴被分配的纬纱量与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不匹配,即该织轴不满足设定的收纱比阈值时,将该织轴记为目标织轴,并通过自动欠数处理模块在数据库中记录该目标织轴的相关数据。
本实施例中,在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数据库中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后,根据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从而可仅需对被分配纬纱量不满足目标纬纱量的目标织轴进行处理,记录相关数据,以便于纬纱自动出货模块输出新的纬纱时,对目标织轴进行纬纱补充,使被分配纬纱量满足目标纬纱量的织轴可直接进行穿综或上机,无需再次判断。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上述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的步骤,具体包括:
步骤S202,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获取现有纬纱量;
步骤S204,根据各个纬纱出货模块的纬纱标记,从现有纬纱量中确定出待检测纬纱;
步骤S206,将待检测纬纱发送给纬纱试织回用模块,使纬纱试织回用模块根据待检测纬纱的重量确定试织的纬纱码长,对纬纱码长的纬纱进行质量检验,确定待检测纬纱的可回用结果;
步骤S208,接收纬纱试织回用模块返回的可回用结果,从现有纬纱量中剔除不可回用的待检测纬纱,得到可用的纬纱量。
具体实现中,在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获取现有纬纱量后,由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的纬纱量存在未检验的纬纱,因此,可根据各模块纬纱的纬纱标记,从现有纬纱量中确定出待检测纬纱,并将待检测纬纱发送给纬纱试织回用模块,进行回用检测,确定待检测纬纱质量是否合格,并接收纬纱试织回用模块返回的针对待检测纬纱的可回用结果,若待检测纬纱可回用,则将待检测纬纱作为可用的纬纱量,若待检测纬纱不可回用,则从现有纬纱量中剔除不可回用的纬纱量,得到可用的纬纱量。
其中,对待检测纬纱的回用检测过程包括:在测量时,将待检测纬纱送到织布机台,根据待检测纬纱的重量确定试织码长,例如,试织20码或120码,经检验部门验看质量是否合格,当系统识别到合格的字段时,系统将检测该部分待检测纬纱可回用的重量,作为可用的纬纱量。
本实施例中,终端在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获取现有纬纱量后,通过确定待检测纬纱并发送给纬纱试织回用模块进行回用检测,将不可回用的纬纱量剔除,得到可用的纬纱量,既保证了用于面料生产的纬纱质量,通过终端与纬纱试织回用模块的交互,无需人工进行登记,减少了人力浪费。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目标织轴后,还包括:获取目标织轴的目标织轴标识,以及匹配织轴的匹配织轴标识;匹配织轴表示被分配的纬纱量与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匹配的织轴;将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发送至上轴计划系统,以使上轴计划系统根据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上机顺序,并按照上机顺序将各个织轴上机生产。
其中,织轴标识为表征织轴的唯一性的标识。
具体实现中,根据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确定的各个织轴的上机顺序为:将匹配织轴标识对应的织轴优先安排上机生产,将目标织轴标识对应的织轴延后上机。在为各个织轴分配好纬纱量后,将得到匹配织轴和目标织轴,由于匹配织轴被分配的纬纱量已经与目标纬纱量相匹配,即匹配织轴的经纱和纬纱相匹配,因此,终端可在获取匹配织轴的匹配织轴标识后,将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发送给上轴计划系统,使上轴计划系统直接将匹配织轴投入生产,而将目标织轴标识对应的织轴延后上机。由于目标织轴被分配的纬纱量与目标纬纱量不匹配,因此,还需将目标织轴当前被分配的纬纱量与目标织轴标识关联并存储,以便于后续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获取新的纬纱量时,可为根据目标织轴标识为目标织轴补充纬纱。
本实施例中,通过将获取的目标织轴标识和匹配织轴标识发送至上轴计划系统,使上轴计划系统可通过各个织轴的织轴标识将匹配织轴优先上机,将目标织轴延后上机,实现匹配织轴的优先上机生产,以避免占用设备资源,提高生产效率。
在一个实施例中,在确定出目标织轴后,还包括:将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发送给穿综模块,使穿综模块根据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穿综顺序,并按照穿综顺序对各个织轴进行穿综。
具体地,各个织轴上具有织轴标识,织轴标识可以以条码的形式设置在织轴上,可以通过扫描条码的方法获取织轴标识,根据织轴标识确定织轴是匹配织轴或目标织轴,其中,根据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确定的穿综顺序为:将匹配织轴标识对应的织轴优先进行穿综,将目标织轴标识对应的织轴延后穿综。
本实施例中,在确定目标织轴和匹配织轴后,还可将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发送给穿综模块,以便于穿综模块在对织轴进行穿综时,可通过扫描织轴上的条码获取织轴的经纱与纬纱是否匹配的信息,以使匹配的织轴优先投入生产,使经纱与纬纱不匹配的目标织轴推后穿综,以免占用设备资源。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提供了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本实施例中,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02,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并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
步骤S304,根据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将各个织轴中被分配的纬纱量与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不匹配的织轴,作为目标织轴;
步骤S306,获取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纬纱的纬纱收纱量,以及获取与目标织轴对应纬纱的纬纱排单码长以及织轴长度;
步骤S308,获取纬纱排单重量与纬纱排单码长的比值,得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
步骤S310,获取织轴长度与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的乘积,得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步骤S312,根据纬纱收纱量与目标纬纱量,得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步骤S314,若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上述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在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后,根据目标纬纱量将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得到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目标织轴,之后,获取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纬纱的纬纱收纱量,通过纬纱收纱量与目标纬纱量,得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最后根据收纱比例和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判定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是否相匹配。该方法通过终端与各个纬纱自动出货模块的通信连接,实时获取各个纬纱自动出货模块的纬纱收纱量,并及时将该纬纱收纱量补充至目标织轴,判断目标织轴的经纱和纬纱是否匹配,从而可在目标织轴的经纱和纬纱相匹配时,及时将目标织轴上机生产,减少生产过程中人为判断的等待时间,在夜班没有工作人员进行判断时,也可进行织轴经纱和纬纱的匹配检测,从而减少了生产工序的人力和时间的浪费,提高了产能。
应该理解的是,虽然上述流程图中的各个步骤按照箭头的指示依次显示,但是这些步骤并不是必然按照箭头指示的顺序依次执行。除非本文中有明确的说明,这些步骤的执行并没有严格的顺序限制,这些步骤可以以其它的顺序执行。而且,上述流程图中的至少一部分步骤可以包括多个步骤或者多个阶段,这些步骤或者阶段并不必然是在同一时刻执行完成,而是可以在不同的时刻执行,这些步骤或者阶段的执行顺序也不必然是依次进行,而是可以与其它步骤或者其它步骤中的步骤或者阶段的至少一部分轮流或者交替地执行。
在一个实施例中,为了便于本领域技术人员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以下将结合附图的具体示例进行说明。参考图4,为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系统的结构示意图,系统包括自动按品种出货模块402、自动经纬匹配检测模块404、自动经纬匹配计算模块406、自动经纬匹配织轴安排模块408、自动人机交换模块410、自动欠数处理模块412和自动输出模块414,其中,
自动按品种出货模块402,用于按照织造的纬纱收纱需求量,自动分配给各品名各品种的色号的纬纱;
自动经纬匹配检测模块404,包括收纱退纱子模块、拆轴识别子模块、合染纱识别子模块、捻拼线识别子模块、补染纱识别子模块、专缸专用识别判断子模块、不染色纱识别和染色纱识别、纬纱试织回用识别子模块,用于检测、判断和写入数据库;
自动经纬匹配计算模块406,用于计算每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自动经纬匹配织轴安排模块408,用于按照目标纬纱量和先浆先安排的原则,将收到的纬纱安排到各个织轴上;
自动人机交换模块410,用于当收到人为通知的信息,要改变系统判断的结果时,提供人为更改的功能;系统保存人工更改的值,输送给相关的系统链,如:织轴被分配的纬纱量在不够收纱比阈值时,但该织轴要提前上机,此时需要人为干预系统把该织轴在系统上标识为纬纱与经纱相匹配。又如:终端程序已判断一个织轴的纬纱和经纱相匹配了,但突然接到通知说纬纱要回修不能上机,则要人为干预将该织轴在系统上的标识修改为纬纱与经纱不匹配。
自动欠数处理模块412,用于在检测到织轴所需的纬纱量不满足目标纬纱量时,将该检测结果在数据库记录下来,保存此信息传送给相关的供应链,例如经给供应商络筒及时处理欠数;
自动输出模块414,一方面用于连接自动计划系统,以使被分配的纬纱量满足目标纬纱量的匹配织轴上机并自动投入生产;另一方面向穿综模块传输信息,使穿综取卡前,可通过扫描织轴上的条码获取织轴的经纱与纬纱是否匹配的信息,以使匹配的织轴优先投入生产,使经纱与纬纱不匹配的目标织轴推后穿综,以免占用设备资源。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按品种出货模块402具体用于按排单品种并以色号为单位,系统检测到需求量不足的目标织轴时,自动按色号、按品种分配给各个品种的目标织轴,并将分配的数据传送给可编程数据库;
在一个实施例中,自动经纬匹配检测模块404还用于在识别到收纱比例小于收纱比阈值时,判断收纱量中的有型损耗(有质量问题)和无型损耗(质量不够),按公式(纬纱色号不可用重量之和/色号总重量之和)*100%,计算纬纱不可用量,当不可用量>设定阈值时识别纬纱,所判织轴转为手工识别。
在一个实施例中,收纱退纱子模块,用于检测不同地方的来纱,写入数据库;检测不同地方的退纱,写入数据库;检测专缸专用的纱,写入数据库;拆轴识别子模块,用于检测拆轴的卡号、根据所需补充纬纱的色号,在色号备注拆轴的卡号,形成自动检测纱的状态;合染纱识别子模块,用于检测各色号对应的品种;捻拼线识别子模块,用于检测捻拼线对应品种的色号重量;专缸专用识别判断子模块,用于检测一些色号纬纱,需要专缸专用来配对经纱,检测其重量;不染色纱识别和染色纱识别子模块,用于检测纱的类别,以区分其来源;纬纱试织回用识别子模块,用于检测来纱重量,根据来纱重量判断试织的码长,然后根据验布结果判断来纱是否可用。
上述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系统中,通过自动按品种出货模块按照络筒/分筒自动按品名色号,收纱需求量来出货,以便下一工序获取到此信息;通过自动经纬匹配检测模块,检测收纱、退纱、拆轴、合染纱、捻线纱、补染纱、专缸专用纱和试织回用纱,以统计可用纬纱量;通过自动经纬匹配计算模块,根据每个织轴所需的纬纱量以轴为单位自动判断是否够一条织轴所需的纬纱量;通过自动人机交合模块,改变系统判断,提供按生产人员的意思执行的按键;通过自动欠数处理模块,检测一个品种是否够纱,将检测的结果汇总给到供应商,便于让供应商提供物料;通过自动输出模块,将检测出的结果用扫描方式传输出来,同时在系统自动连接给其它相关系统和生产人员,由此可避免人为判断失误,降低了长时间等待纬纱的风险,提高了生产效率,节约了人力消耗。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提供了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装置,包括:收纱模块502、确定模块504和判定模块506,其中:
收纱模块502,用于获取纬纱收纱量;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确定模块504,用于获取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纬纱收纱量与目标纬纱量,得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判定模块506,用于若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确定模块504,还用于获取与目标织轴对应纬纱的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织轴的织轴长度;纬纱排单重量为排单号上的一个品种下的一个色号所需的纬纱重量;纬纱排单码长表示排单号上的品种的排单长度;根据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织轴长度,确定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确定模块504,还用于获取纬纱排单重量与纬纱排单码长的比值,得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获取织轴长度与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的乘积,得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目标织轴确定模块,用于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查询出可用的纬纱量;根据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可用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将各个织轴中被分配的纬纱量与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不匹配的织轴,作为目标织轴。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目标织轴确定模块,还包括:
可用纬纱量确定子模块,用于根据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获取现有纬纱量;根据各个纬纱出货模块的纬纱标记,从现有纬纱量中确定出待检测纬纱;将待检测纬纱发送给纬纱试织回用模块,使纬纱试织回用模块根据待检测纬纱的重量确定试织的纬纱码长,对纬纱码长的纬纱进行质量检验,确定待检测纬纱的可回用结果;从现有纬纱量中剔除不可回用的待检测纬纱,得到可用的纬纱量。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上机模块,用于获取目标织轴的目标织轴标识,以及匹配织轴的匹配织轴标识;匹配织轴表示被分配的纬纱量与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匹配的织轴;将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发送至上轴计划系统,以使上轴计划系统根据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上机顺序,并按照上机顺序将各个织轴上机生产。
在一个实施例中,上述装置还包括穿综模块,用于将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发送给穿综模块,使穿综模块根据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穿综顺序,并按照穿综顺序对各个织轴进行穿综。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的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装置与本申请的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一一对应,在上述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的实施例阐述的技术特征及其有益效果均适用于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装置的实施例中,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申请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特此声明。
此外,上述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装置中的各个模块可全部或部分通过软件、硬件及其组合来实现。上述各模块可以硬件形式内嵌于或独立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处理器中,也可以以软件形式存储于计算机设备中的存储器中,以便于处理器调用执行以上各个模块对应的操作。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该计算机设备可以是终端,其内部结构图可以如图6所示。该计算机设备包括通过系统总线连接的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显示屏和输入装置。其中,该计算机设备的处理器用于提供计算和控制能力。该计算机设备的存储器包括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内存储器。该非易失性存储介质存储有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该内存储器为非易失性存储介质中的操作系统和计算机程序的运行提供环境。该计算机设备的通信接口用于与外部的终端进行有线或无线方式的通信,无线方式可通过WIFI、运营商网络、NFC(近场通信)或其他技术实现。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以实现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该计算机设备的显示屏可以是液晶显示屏或者电子墨水显示屏,该计算机设备的输入装置可以是显示屏上覆盖的触摸层,也可以是计算机设备外壳上设置的按键、轨迹球或触控板,还可以是外接的键盘、触控板或鼠标等。
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6中示出的结构,仅仅是与本申请方案相关的部分结构的框图,并不构成对本申请方案所应用于其上的计算机设备的限定,具体的计算机设备可以包括比图中所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具有不同的部件布置。
在一个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存储器中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执行计算机程序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中的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计算机程序可存储于一非易失性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计算机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其中,本申请所提供的各实施例中所使用的对存储器、存储、数据库或其它介质的任何引用,均可包括非易失性和易失性存储器中的至少一种。非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磁带、软盘、闪存或光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可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或外部高速缓冲存储器。作为说明而非局限,RAM可以是多种形式,比如静态随机存取存储器(Static Random Access Memory,SRAM)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Dynamic Random Access Memory,DRAM)等。
以上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申请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申请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因此,本申请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0)
1.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确定目标织轴,并获取针对所述目标织轴的纬纱收纱量;所述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所述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所述纬纱收纱量与所述目标纬纱量,得到所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若所述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所述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其中,所述目标织轴通过下述方式确定:
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和所述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获取现有纬纱的纬纱量;
根据各个所述纬纱出货模块的纬纱标记,从所述现有纬纱中确定出待检测纬纱;
将所述待检测纬纱发送给纬纱试织回用模块,使所述纬纱试织回用模块根据所述待检测纬纱的重量确定试织的纬纱码长,对所述纬纱码长的纬纱进行质量检验,确定所述待检测纬纱的可回用结果;
接收所述纬纱试织回用模块返回的可回用结果,从所述现有纬纱中剔除可回用结果为不可回用的待检测纬纱,得到可用纬纱的纬纱量;
根据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所述可用纬纱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从各个织轴中确定出被分配的纬纱量与所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不匹配的织轴,作为所述目标织轴;
在确定目标织轴之后,还包括:获取所述目标织轴的目标织轴标识,以及匹配织轴的匹配织轴标识;所述匹配织轴表示被分配的纬纱量与所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匹配的织轴;将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发送至上轴计划系统,以使所述上轴计划系统根据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上机顺序,并按照所述上机顺序将各个织轴上机生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包括:
获取与所述目标织轴对应纬纱的纬纱排单重量、纬纱排单码长以及所述织轴的织轴长度;所述纬纱排单重量为排单号上的一个品种下的一个色号所需的纬纱重量;所述纬纱排单码长表示所述排单号上的所述品种的排单长度;
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所述纬纱排单码长以及所述织轴长度,确定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所述纬纱排单码长以及所述织轴长度,确定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包括:
获取所述纬纱排单重量与所述纬纱排单码长的比值,得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
获取所述织轴长度与所述单位码长的纬纱重量的乘积,得到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确定出目标织轴后,还包括:
将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发送给穿综模块,使所述穿综模块根据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穿综顺序,并按照所述穿综顺序对各个织轴进行穿综。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匹配织轴标识和目标织轴标识确定的各个织轴的上机顺序为:将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对应的织轴优先安排上机生产,将所述目标织轴标识对应的织轴延后上机。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所述目标纬纱量表示围绕织轴的横切面的周长进行布料织造所需要的纬纱量。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纬纱排单类型信息包括纬纱的品种和色号。
8.一种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包括:
收纱模块,用于确定目标织轴,并获取针对所述目标织轴的纬纱收纱量;所述纬纱收纱量用于补充目标织轴所需的纬纱;所述目标织轴为被分配的纬纱量不满足实际需求的织轴;
确定模块,用于获取单个所述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根据所述纬纱收纱量与所述目标纬纱量,得到所述目标织轴的收纱比例;
判定模块,用于若所述收纱比例符合预设的收纱比阈值,则判定所述目标织轴的经纱与纬纱相匹配;
上机模块,用于获取所述目标织轴的目标织轴标识,以及匹配织轴的匹配织轴标识;所述匹配织轴表示被分配的纬纱量与所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匹配的织轴;将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发送至上轴计划系统,以使所述上轴计划系统根据所述匹配织轴标识和所述目标织轴标识确定各个织轴的上机顺序,并按照所述上机顺序将各个织轴上机生产;
所述收纱模块,还用于获取纬纱排单重量和纬纱排单类型信息,根据所述纬纱排单重量和所述纬纱排单类型信息,从各个纬纱出货模块中获取现有纬纱的纬纱量;根据各个所述纬纱出货模块的纬纱标记,从所述现有纬纱中确定出待检测纬纱;将所述待检测纬纱发送给纬纱试织回用模块,使所述纬纱试织回用模块根据所述待检测纬纱的重量确定试织的纬纱码长,对所述纬纱码长的纬纱进行质量检验,确定所述待检测纬纱的可回用结果;接收所述纬纱试织回用模块返回的可回用结果,从所述现有纬纱中剔除可回用结果为不可回用的待检测纬纱,得到可用纬纱的纬纱量;根据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将所述可用纬纱的纬纱量分配给各个织轴,从各个织轴中确定出被分配的纬纱量与所述单个织轴所需的目标纬纱量不匹配的织轴,作为所述目标织轴。
9.一种计算机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所述存储器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方法的步骤。
10.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的步骤。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35524.6A CN113011854B (zh) | 2021-03-29 | 2021-03-29 | 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335524.6A CN113011854B (zh) | 2021-03-29 | 2021-03-29 | 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11854A CN113011854A (zh) | 2021-06-22 |
CN113011854B true CN113011854B (zh) | 2024-09-20 |
Family
ID=7640894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335524.6A Active CN113011854B (zh) | 2021-03-29 | 2021-03-29 | 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3011854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96537A (zh) * | 2009-09-30 | 2010-04-21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节能环保高效的经轴生产方法 |
CN108897293A (zh) * | 2018-07-19 | 2018-11-27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织机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CN109415852A (zh) * | 2016-07-11 | 2019-03-01 | Iro有限公司 | 零扭转纱线进给设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74968B2 (ja) * | 1999-06-14 | 2007-01-31 | 合資会社浅越機械製作所 | 緯条連続送出装置 |
JP4399228B2 (ja) * | 2003-10-08 | 2010-01-13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入れ制御装置 |
CN101054757B (zh) * | 2007-05-15 | 2011-04-20 | 江苏万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 喷气织机的选纬装置 |
JP5423597B2 (ja) * | 2010-06-28 | 2014-02-19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ジェットルームにおける緯入れ状態判別装置及び緯入れ制御装置 |
TWI755574B (zh) * | 2018-11-15 | 2022-02-21 | 黃崑生 | 紡織品的製造方法 |
JP7156140B2 (ja) * | 2019-04-02 | 2022-10-19 |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 エアジェット織機、および、エアジェット織機の制御方法 |
-
2021
- 2021-03-29 CN CN202110335524.6A patent/CN113011854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696537A (zh) * | 2009-09-30 | 2010-04-21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节能环保高效的经轴生产方法 |
CN109415852A (zh) * | 2016-07-11 | 2019-03-01 | Iro有限公司 | 零扭转纱线进给设备 |
CN108897293A (zh) * | 2018-07-19 | 2018-11-27 | 广东溢达纺织有限公司 | 织机控制方法、系统、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3011854A (zh) | 2021-06-22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EP3409626B1 (en) | Productivity display control device, method thereof, and automatic winder | |
US20190003089A1 (en) | Method for detecting and remotely managing sensors and/or devices for feeding textile and/or metallic yarns installed on one or more textile machines, and system thereof | |
CN113011854B (zh) | 经纱与纬纱匹配结果的确定方法、装置和计算机设备 | |
CN112875123B (zh) | 一种智能仓储物流流程方法 | |
CN110626824B (zh) | 条筒判定装置、纤维处理系统和条筒判定方法 | |
US11459676B2 (en) | Automatic ring spinning system and method for automatically operating same | |
CN110533337A (zh) | 造纸网毯的生产监控方法、装置和系统 | |
CN208399984U (zh) | 织机控制系统 | |
CN111861408A (zh) | 一种织机订单生产前端管理数据化系统及方法 | |
CN111553598B (zh) | 超细纱质量管理系统 | |
US5555712A (en) | Method for judging the quality of sliver in textile machine | |
CN111931878B (zh) | 基于rfid的智能毛衣编织方法及使用此方法的智能毛衣编织系统 | |
CN111105184B (zh) | 售货机备货方法及其控制系统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
JP2005336629A (ja) | 繊維機械の支援方法及び支援装置 | |
CN110930047A (zh) | 浆纱工艺自动生成方法及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 |
CN114692799B (zh) | 一种可重复利用的标签管理方法及管理系统 | |
CN112888299A (zh) | 一种smt线边仓接料提醒方法 | |
CN110685083B (zh) | 全自动绣花系统及工作方法 | |
CN218910706U (zh) | 一种针织纬编圆机可移动纱架自动上下纱的装置 | |
JP2872672B2 (ja) | 織布工場のよこ糸管理方法 | |
CN113361927B (zh) | 一种电子化移交工单的发布方法及装置 | |
CN107305652A (zh) | 一种簇绒地毯生产过程精确控制的系统和方法 | |
WO2024231789A1 (en) | Storage system for materials dedicated to the textile sector | |
CN118988933A (zh) | 一种纺织物循环利用系统及方法 | |
TW202323613A (zh) | 操作紡織機的方法和用於實施所述方法的系統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