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76986B - 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76986B CN112976986B CN201911279720.5A CN201911279720A CN112976986B CN 112976986 B CN112976986 B CN 112976986B CN 201911279720 A CN201911279720 A CN 201911279720A CN 112976986 B CN112976986 B CN 11297698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ode
- set interval
- selecting
- blowing
- thermal managemen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735—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input, i.e. by the detection, measurement or calculation of particular conditions, e.g. signal treatment, dynamic mod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实现乘客舱的热管理,在保证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能耗。该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判断吹风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如果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在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时,根据上一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汽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能耗是影响行车里程的重要因素,热管理系统运行过程中的能耗控制就显的很重要。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不同,能耗也不尽相同,因此,如何判断汽车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以有助于降低能耗是一个技术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以有助于降低能耗。
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判断吹风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在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时,根据上一次吹风模式选择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应用于控制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运行,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热管理运行模式:判断吹风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如果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若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根据上一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在吹脸时,依据需求出风温度进行热管理运行模式,在吹脸吹脚时并且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时,通过根据上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将吹风模式进行分类,依据吹风模式的不同,设定相应的判断条件选择出合理的热管理运行模式,不仅有助于满足驾乘人员的需求,也有助于降低能耗。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冷除湿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热除湿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
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
如图1至图4所示,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制冷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制热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冷除湿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热管理系统在热除湿模式下的状态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汽车乘客舱的热管理方法、装置和控制器均可以基于图1至图4中的热管理系统进行控制,因此先对图1至图4所示的热管理系统进行介绍,该热管理系统包括:室外换热器1、电子风扇2、中间换热器3、单向阀4、第一电子膨胀阀51、电动压缩机6、四通换向阀7、电磁截止阀8、内部冷凝器9、气液分离器10、蒸发器11、鼓风机12和第二电子膨胀阀52。图1至图4中,箭头指向用于示意制冷剂的传输方向,虚线表示没有导通的传输路径,实线表示导通的传输路径。以下结合附图介绍热管理系统的四种热管理运行模式。
如图1所示,在制冷模式下,电动压缩机6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并通过开启的电磁截止阀8,并从四通换向阀7的a端传输至c端,然后传输至室外换热器1,换热后的制冷剂再通过单向阀4传输至第二电子膨胀阀52,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52的制冷剂变为低压状态,在蒸发器11处吸收热量,对乘客舱进行制冷,换热后的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10后传输至电动压缩机6实现循环。
如图2所示,在制热模式下,电动压缩机6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制冷剂传输至内部冷凝器9进行乘客舱的制热,经过内部冷凝器9换热后的制冷剂从四通换向阀7的a端传输至d端,再传输至第一电子膨胀阀51,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51的制冷剂变为低压状态,然后传输至室外换热器1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7的c端传输至b端,再通过气液分离器10后传输至电动压缩机6实现循环。
如图3所示,在冷除湿模式下,电动压缩机6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并传输至内部冷凝器9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从四通换向阀7的a端传输至c端,然后传输至室外换热器1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通过单向阀4传输至第二电子膨胀阀52,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52的制冷剂变为低压状态,在蒸发器11处吸收热量,对乘客舱进行制冷,换热后的制冷剂经过气液分离器10后传输至电动压缩机6实现循环,在冷除湿模式下,会产生较冷的除湿空气。
如图4所示,在热除湿模式下,电动压缩机6将制冷剂压缩为高温高压状态,制冷剂传输至内部冷凝器9进行换热,经过内部冷凝器9换热后的制冷剂从四通换向阀7的a端传输至d端,再传输至第一电子膨胀阀5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52,经过第一电子膨胀阀51的制冷剂变为低压状态,然后传输至室外换热器1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通过四通换向阀7的c端传输至b端,再通过气液分离器10后传输至电动压缩机6实现循环,经过第二电子膨胀阀52的制冷剂变为低压状态,然后传输至蒸发器11处进行换热,换热后的制冷剂再通过气液分离器10后传输至电动压缩机6实现循环,在热除湿模式下,会产生较热的除湿空气。其中,热除湿模式和冷除湿模式统称除湿模式。
如图5所示,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中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包括:
步骤101:判断吹风模式;
步骤102: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如果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在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时,根据上一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具体地,例如,吹风模式包括:吹脸模式,吹脚模式,吹脸吹脚模式,吹脚吹窗模式。不同的吹风模式用于反映乘客的需求,因此,根据吹风模式可以判断出用户的需求,然后根据预设的规则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例如,在吹脸模式下,热管理系统工作于制冷模式或者制冷除湿模式(冷除湿模式),这时,热管理系统不会工作于制热模式或者制热除湿模式(热除湿模式);在吹脸吹脚模式,热管理系统工作于除湿模式,或者工作于制热除湿模式或者制冷除湿模式,而不是其他模式。在吹脚模式和吹脚及吹窗模式,热管理系统工作于除湿模式或者制热模式,而非制冷模式。根据吹风模式确定热管理系统的工作模式,虽然很难确定哪种具体工作模式,但是可以确定不处于哪种工作模式,因此,这种控制方式相对简单,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降低热管理系统的功耗。因此可以根据这种预先设定的规则自动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需求出风温度可以为用户设定值或者与用户设定的乘客舱目标温度相对应的计算值,需求出风温度同样用于反映乘客的需求,例如,当需求出风温度较高且当前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时,说明用户的需求倾向于取暖,因此可以根据这种预设设定的规则自动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而不会切换至热除湿模式,避免在热除湿模式下的功耗浪费;当需求出风温度较高且当前吹风模式为吹脚吹窗模式时,说明用户的需求更倾向于除湿以及挡风玻璃的除雾,且需求的乘客舱温度较高,因此可以根据这种预先设定的规则自动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通过根据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一方面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一方面不会切换至浪费能源的模式,即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实现乘客舱的热管理,在保证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能耗。
可选地,如图6所示,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当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时,上述“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
步骤201:判断需求出风温度D与第一设定区间[D1,D2]的关系,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一设定区间[D1,D2]的上限D2,即若D>D2,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D1,即若D<D1,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处于第一设定区间,即若D1≤D≤D2,则进入步骤202。
步骤202: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与第一设定区间[D1,D2]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上限D2,即若D’>D2,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D1,即若D’<D1,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在吹脸模式下,热管理系统工作于制冷模式或者制冷除湿模式,这时,热管理系统不会工作于制热模式或者制热除湿模式,需要说明的是,步骤201中的需求出风温度D为当前的需求出风温度,首先根据当前的需求出风温度来确定制冷模式和冷除湿模式中的选择,以适应用户需求,若D1≤D≤D2,说明制冷模式和冷除湿模式均能够满足乘客需求,则进一步根据上一次需求出风温度D’来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使得热管理运行模式和上一次的热管理运行模式相同,这样,可以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使热管理运行模式的切换过程更加稳定,减小系统震荡,且有利于系统的节能。
可选地,如图7所示,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上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吹脚吹窗模式时,进入步骤401。
步骤401、判断环境温度T与第二设定区间[T1,T2]的关系;如果环境温度T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T2,即若T>T2,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环境温度T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T1,即若T<T1,则进入步骤303: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环境温度T处于第二设定区间[T1,T2],即若T1≤T≤T2,则进入步骤402。
步骤402:判断需求出风温度D与第三设定区间[D3,D4]的关系,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D4,即若D>D4,则进入步骤303: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D3,即若D<D3,则进入步骤304: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处于第三设定区间[D3,D4],即若D3≤D≤D4,则进入步骤403。
步骤403: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与第三设定区间[D3,D4]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D4,即若D’>D4,则进入步骤303: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D3,即若D’<D3,则进入步骤304: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
具体地,在吹脚模式或吹脚吹窗模式时,排除制冷模式,首先根据环境温度选择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在环境温度适中时,进一步根据需求出风温度选择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还是制热模式,在需求出风温度适中时,进一步根据上一次的需求出风温度选择运行模式,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使热管理运行模式的切换过程更加稳定,减小系统震荡,且有利于系统的节能。
可选地,如图8所示,图8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当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时,进入步骤501。
步骤501、判断环境温度T与第二设定区间[T1,T2]的关系;如果环境温度T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T2,即若T>T2,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环境温度T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或处于第二设定区间,即若T≤T2,则进入步骤502:根据上次吹风模式调节热管理运行模式。
步骤502:判断上次吹风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者吹脚吹窗模式,则进入步骤304: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具体地,在吹脚模式或吹脚吹窗模式时,排除制冷模式和制热模式,首先根据环境温度判断,在环境温度适中或较低时,进一步根据上一次的吹风模式选择运行模式,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使热管理运行模式的切换过程更加稳定,减小系统震荡,且有利于系统的节能。
可选地,如图9所示,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中另一种控制方法的部分流程图,当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时,进入步骤2000。
步骤2000:判断环境温度T与第二设定区间[T1,T2]的关系,如果环境温度T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T2,即若T>T2,则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子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即进入步骤2011。如果环境温度T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T1,即若T<T1,则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二子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即进入步骤2021;如果环境温度T处于第二设定区间,即若T1≤T≤T2,则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子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即进入步骤2031;第一设定区间包括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不同。
步骤2011:判断需求出风温度D,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一子区间[D1a,D2a]的上限D2a,即若D>D2a,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一子区间的下限D1a,即若D<D1a,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处于第一子区间,即若D1a≤D≤D2a,则进入步骤2012。
步骤2012: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与第一子区间[D1a,D2a]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一子区间的上限D2a,即若D’>D2a,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一子区间的下限D1a,即若D’<D1a,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步骤2021:判断需求出风温度D,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二子区间[D1b,D2b]的上限D2b,即若D>D2b,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二子区间的下限D1b,即若D<D1b,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处于第二子区间,即若D1b≤D≤D2b,则进入步骤2022。
步骤2022: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与第二子区间[D1b,D2b]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二子区间的上限D2b,即若D’>D2b,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二子区间的下限D1b,即若D’<D1b,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步骤2031:判断需求出风温度D,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三子区间[D1c,D2c]的上限D2c,即若D>D2c,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三子区间的下限D1c,即若D<D1c,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D处于第三子区间,即若D1c≤D≤D2c,则进入步骤2032。
步骤2032: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与第三子区间[D1c,D2c]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大于第三子区间的上限D2c,即若D’>D2c,则进入步骤301: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D’小于第三子区间的下限D1c,即若D’<D1c,则进入步骤302: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具体地,将环境温度T作为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的条件之一,可以更加准确地判断用户需求。基于不同的环境温度,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不同子区间之间的关系来进一步选择运行模式,可以更加准确地反映用户在不同环境温度下的需求,以使自动确定的热管理运行模式更加贴合用户。
另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控制装置,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运行,包括:控制模块,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热管理运行模式:判断吹风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如果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在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时,根据上一次吹风模式选择运行模式。
具体地,该控制装置可以应用上述实施例中的控制方法,具体过程和原理与上述实施例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汽车可以包括如图1至图4中所示的热管理系统,该汽车还可以包括用于对该热管理系统进行控制的控制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具体可以为上述控制器,也可以为上述控制器中的部分器件,用于实现通过控制器对热管理系统进行控制,以实现汽车空调的控制。应理解以上控制装置的模块划分仅仅是一种逻辑功能的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集成到一个物理实体上,也可以物理上分开。且这些模块可以全部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也可以全部以硬件的形式实现;还可以部分模块以软件通过处理元件调用的形式实现,部分模块通过硬件的形式实现。这里所述的处理元件可以是一种集成电路,具有信号的处理能力。在实现过程中,上述方法的各步骤或以上各个模块可以通过处理器元件中的硬件的集成逻辑电路或者软件形式的指令完成。
例如,以上模块可以是被配置成实施以上方法的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例如:一个或多个特定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或,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digital singnal processor,DSP),或,一个或者多个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FPGA)等。再如,当以上某个模块通过处理元件调度程序的形式实现时,该处理元件可以是通用处理器,例如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Unit,CPU)或其它可以调用程序的处理器。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控制装置,通过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一方面更加贴合用户的需求,一方面不会切换至浪费能源的模式,即可以根据用户需求自动实现乘客舱的热管理,在保证用户需求的前提下降低了能耗。
可选地,控制模块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吹脚吹窗模式时:
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
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区间,判断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处于第三设定区间,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
可选地,控制模块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包括:
判断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处于第一设定区间,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可选地,控制模块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时:
控制模块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或处于第二设定区间,则根据上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判断上次吹风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者吹脚吹窗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可选地,控制模块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时:控制模块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
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子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二子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区间,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子区间的关系选择运行模式;第一设定区间包括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不同。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10)
1.一种控制方法,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判断吹风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在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时,根据上一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所述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包括:
判断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处于第一设定区间,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方法还包括:当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吹脚吹窗模式时:
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
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区间,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需求出风温度与所述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处于第三设定区间,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时:
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则根据上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判断上次吹风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者吹脚吹窗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时: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
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子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二子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区间,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子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所述第一设定区间包括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所述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不同。
6.一种控制装置,应用于控制汽车热管理系统的运行,其特征在于,包括控制模块,所述控制模块能够控制热管理运行模式:判断吹风模式,如果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如果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若判定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根据上一次吹风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所述控制模块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包括:
判断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处于第一设定区间,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一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冷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吹脚吹窗模式时:
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
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区间,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根据所述需求出风温度与所述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系统的运行模式,包括:
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如果需求出风温度处于第三设定区间,判断上次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大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制热模式;如果上次需求出风温度小于第三设定区间的下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
9.根据权利要求6-8任一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判定吹风模式为吹脸吹脚模式时:
所述控制模块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或处于第二设定区间,则根据上次吹风模式调节热管理运行模式:判断上次吹风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脚模式或者吹脚吹窗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热除湿模式;如果上次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为冷除湿模式。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模块吹风模式为吹脸模式时:所述控制模块判断环境温度与第二设定区间的关系;
如果环境温度大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上限,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一子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小于第二设定区间的下限,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二子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
如果环境温度处于第二设定区间,根据需求出风温度与第三子区间的关系选择热管理运行模式;所述第一设定区间包括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所述第一子区间、第二子区间和第三子区间不同。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79720.5A CN112976986B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279720.5A CN112976986B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76986A CN112976986A (zh) | 2021-06-18 |
CN112976986B true CN112976986B (zh) | 2023-01-17 |
Family
ID=7633234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279720.5A Active CN112976986B (zh) | 2019-12-13 | 2019-12-13 | 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76986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5556532A (zh) * | 2021-07-01 | 2023-01-03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热管理系统的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213948A (ja) * | 1985-07-10 | 1987-01-22 | Toshiba Corp | 空気調和機 |
JPH10264646A (ja) * | 1997-03-21 | 1998-10-06 | Denso Corp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JP3931438B2 (ja) * | 1998-07-14 | 2007-06-13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100582592C (zh) * | 2007-07-20 | 2010-01-20 | 宁波奥克斯空调有限公司 | 一种空调器自动选择运行模式的控制方法 |
CN101676646B (zh) * | 2008-09-19 | 2013-01-23 |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器运行模式的控制方法 |
JP5263032B2 (ja) * | 2009-06-26 | 2013-08-1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CN201764624U (zh) * | 2010-07-20 | 2011-03-16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 一种自动空调开启出风模式的智能控制系统 |
CN203336769U (zh) * | 2013-06-24 | 2013-12-11 | 山西大运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 车用手自一体冷暖机 |
CN104669982B (zh) * | 2013-11-29 | 2018-06-26 | 杭州三花研究院有限公司 | 汽车空调模式风门的控制方法及其控制系统 |
JP2017161091A (ja) * | 2016-03-07 | 2017-09-14 | アズビル株式会社 | 空調制御システムおよび空調制御方法 |
CN110260482B (zh) * | 2019-05-10 | 2020-05-19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空调制冷模式运行的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及空调 |
-
2019
- 2019-12-13 CN CN201911279720.5A patent/CN112976986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76986A (zh) | 2021-06-1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WO2021169946A1 (zh) | 电动汽车热管理系统 | |
RU2521897C1 (ru) | Система кондиционирования воздуха транспортного средства | |
CN107444065B (zh) | 电动汽车空调控制系统及方法 | |
CN108437737B (zh) | 一种电动车温控节能系统及控制方法 | |
US20100095689A1 (en) | Vehicle air conditioner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the same | |
US11472262B2 (en) | Heat pump air-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 | |
CN106352615A (zh) | 空调器及其冷媒散热控制方法 | |
CN111559220B (zh) | 燃料电池的热管理方法、装置及系统 | |
CN112976986B (zh) | 应用于汽车热管理系统的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 |
JP5786484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208674298U (zh) | 一种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热管理系统 | |
CN114688706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JPH10258629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12977158A (zh) | 电动汽车的热管理方法、装置、整车控制器及电动汽车 | |
CN113459760A (zh) | 热请求调节装置和调节方法、非暂时性存储介质及车辆 | |
CN117485094A (zh) | 一种分布式混合动力商用车热管理系统及其控制方法 | |
CN109713333A (zh) | 燃料电池散热系统及散热控制方法 | |
KR101250274B1 (ko) | 축냉기를 구비한 차량용 공조장치의 제어방법 | |
CN115139737A (zh) | 一种电动车整车热管理系统及控制方法 | |
CN113412397B (zh) | 车用空调装置 | |
CN113453926B (zh) | 车用空调装置 | |
US20190315184A1 (en) | Vehicular heat management system | |
CN220076132U (zh) | 汽车热管理系统及车辆 | |
CN114688682B (zh) | 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控制装置和可读存储介质 | |
US20250115096A1 (en) | Vehicle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