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929209B - 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929209B CN112929209B CN202110098059.9A CN202110098059A CN112929209B CN 112929209 B CN112929209 B CN 112929209B CN 202110098059 A CN202110098059 A CN 202110098059A CN 112929209 B CN112929209 B CN 11292920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agent
- proxy
- network
- operator
- demand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04—Network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or arrangements
- H04L41/046—Network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or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network management agents or mobile agents therefor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8/00—Arrangements for software engineering
- G06F8/30—Creation or generation of source code
- G06F8/31—Programming languages or programming paradigms
- G06F8/315—Object-oriented language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1/00—Arrangements for maintenance, administration or management of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e.g. of packet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1/50—Network service management, e.g. ensuring proper service fulfilment according to agre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And Data Communication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请求保护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S1、用户提出网络改善需求,在网络改善需求中抽取并获取出若干专门可运行的计算机代理程序实体,根据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进行代理实体的初始化;S2、对这些能够相互提供服务的代理程序实体,配置相应的双向服务Bi‑S对并编号;为每对代理之间设置专门的代理协议数据单元Special‑FPDU;S3、通过将运算的过程固定为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的专门运算符,设计出一个或若干通过代理程序实体互动的应用场景,用于改善网络服务质量,本发明还大大节约了传统网络的消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计算机网络领域与智能领域的交叉。其中计算机网络领域具体细化到传统网络或未来网络(Future Networks,FN)服务质量范畴;智能领域细化到智能代理范畴。
背景技术
随着ISO(国际标准组织)的FN标准技术的推进,使得网络的空杯设计(Clean-slate)理念越来越受重视。网络空杯设计理念就是强调未来网络不应仅在因特网等传统网络上的修修补补,而也重视推翻重来的设计理念。
随着ISO/IEC和ITU所制订的未来网络标准,如ISO/IEC TR 29181系列的逐步公布,FN术语已经被国际社会各界逐步承认。即FN也是计算机网络领域的一种网络形式。而不能将FN理解为“未来的网络”、“还在研发中的网络”等。未来网络与ITU/3GPP的6G网络、ISO无线认知网络等大致同属一代。未来网络将逐步受到包括中国研究者在内的全球重视。
研究者对传统网络的QoS的研究已经很普遍。遗憾的是,随着传统网络架构设计的不合理性被研究者逐步揭示出来,特别是支持传统网络的关键标准(如ISO/IEC 7498-1,即开放系统互连/参考模型-OSI/RM)中对QoS本身定义的狭隘性局限,使得对传统网络QoS改进研究目标和方法,已经被广泛认为进入到死胡同。
这是因为ISO对QoS“是一组参数的集合(a set of parameters…)”,以及只能单向地由下层至上层提供服务的定义,制约了传统网络的QoS改善。
申请者发明的专利CN106657230A(申请号CN201610858601.5)-通信网络双向服务代理模型及其服务代理(Bidirectional service proxy model of communicationnetwork and its service proxy)(2021年1月13日公布),主要地采用代理和双向服务模块等技术,已经提出了理论依据并从宏观框架上解决了这一问题。
但是该“通信网络双向服务代理模型及其服务代理”发明并没有指出怎样引导进行产品生产落地的具体细节,需要提出新的技术来补充完善和扩展。具备哪些要素才能使其引导落地呢?一是代理间互动的数据单元FPDU,被确定;二是专门需求的数据单元special-FPDU,也被确定。剩下的就是怎样解决基于special-FPDU而操控代理的方法了。
人类社会在基础学科数学(算术)中的四则运算:采用加减乘除(+-X÷)运算符操控简单数的运算,控制其结果。计算机面向对象程序设计语言C++等中,能够重新对包括(+-X÷)在内容的所有运算符,进行重新定义内涵,而在该语言环境下对“对象”进行不是(+-X÷)含义的操控,已达到专门目的。同样,对任何运算过程,也可用专门符号代替,而形成专门条件下的运算符。这些运算符实际上是计算机运算过程,但其由于可以生动形象地表达目的,所以本申请中将计算机语言中的重构运算符思想引入到网络通信领域,以解决网络通信领域随着需求增加,表达方式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而使其变得简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解决以上现有技术的问题。提出了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本发明的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提出网络改善需求,在网络改善需求中获取出若干专门可运行的计算机代理程序实体,根据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进行代理实体的初始化;
S2、对这些能够相互提供服务的代理程序实体,配置相应的双向服务Bi-S对并编号;为每对代理之间设置专门的代理协议数据单元Special-FPDU;
S3、通过将运算的过程固定为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的专门运算符,设计出一个或若干通过代理程序实体互动的应用场景,用于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进一步的,所述代理程序实体用于模仿人或机器之间提供相应服务,或者在运行中向相应代理程序实体提出需求,其中每个代理实体既被要求设置有能力满足、处理外部需求,还被要求可以根据自身策略向其它代理提出本代理的需求。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1根据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进行代理实体的初始化;
其中对每个代理初始化的目的,就是使得该代理具有有别于其它代理的个性。初始化能力就是使得该代理最多能够有多少服务;初始化感知主要是指感知策略、识别算法的使用等;初始化协商主要是指协商方法和策略,比如“一口价”方法、协商策略以代理个性而定;执行策略初始化的含义更多是指该代理与对方代理进行“博弈”的方式。
进一步的,所述步骤S3通过将运算的过程固定为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的专门运算符,具体包括:协商运算符、绑定运算符、协商运算符、标识运算符、登记运算符及双向服务运算符,其中,协商运算符Negotiator是指两个代理在先进行基于Bi-S的运算之后,两个代理根据自身策略与对方签定合约的过程;绑定运算符Bind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在服务需求方面进行固定,即不参加代理动态感知中可能的服务动态迁移活动;标识运算符Identifi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确定身份的计算过程,该运算符的计算结果是如果双方身份被证明有效,则为两个代理的当前信息和状态;登记运算符Registry是指在代理管理无中心情况下,双方向对方登记自己的信息;双向服务运算符Bi-S是指将代理A和代理B双方的类型、大小分别进行比对运算。
进一步的,所述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包括代理A1、代理A2,代理A1、代理A2均包括感知引擎、协商引擎、执行引擎,感知引擎、协商引擎、执行引擎共同按照一个周期,顺序处理一次外部需求。考虑代理产生需求的策略,R1(ES1,E1),R2(ES2,E2)表示分别将代理A1、A2的当前执行值E1、E2分别转换为执行策略ES1、ES2下的请求值R1、R2;
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还包括I1、I2,I1、I2分别是代理A1和A2收到的干扰;C1、C2分别是代理A1、A2的能力;RP1、RP2是代理A1、A2感知到的依赖场景的实时偏好;PS1、PS2分别是代理1、代理2各自的感知策略。
进一步的,所述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的代理步骤为:
代理A1、A2之间相互发送消息;判断代理是否可以满足感知的需求;如果需求可以满足则执行,如果需求不满足再根据协策略NS2的情况,转到另一个代理,处理完本次需求后,继续新的需求的处理。
进一步的,代理A2的感知策略(PS2)、协商策略(NS2)和执行策略(ES2),都使用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的策略处理方案的框架。
本发明的优点及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的技术基础是专利CN 106657230A的发明,原发明与本发明是同一自然人。针对原CN 106657230A发明中的网络代理proxy模型,本发明扩展了原发明没有的具体技术实现细节部分。通过该扩展,本发明和原发明一起共同支撑原发明无法引导进行产品生产落地的以下优点:
1.使得受原发明和本发明启发和引导而开发制造的信息系统产品,可以实现将传统网络的单向服务,真正提升为双向服务。而这个双向服务针对各自代理的需求值大小,是按照策略实时动态产生,对方代理也是即时感知得到,而进一步协商、执行服务的。即双方的服务值大小不是原来的网络服务模式:一次设置长周期不变。原来的工作模式,无法实现动态感知对方需求,这种长时间不变的服务工作模式,在产业界也被称为静态设置模式。
2.网络代理的实时工作性质,使得大多数传统网络(如基站)一开机直至关机,其服务大小一直都为不变值的工作模式,得到实时动态地改变,改变为根据需求动态调整服务值。如图4,大大节约了传统网络的消耗。
3.另一方代理(如客户代理)代替机器客户或真实人客户,实时动态地向网络代理提供服务(如账单付款服务),使得客户从使用网络一开始使用网络直至离开不使用,其服务大小(即账单付款面值)都可以保证是实时动态变化,而不是采用传统的一个固定付款值。与图4原理相同,见图5。可以大大地为客户节约账单的现金支出浪费。
4.上述双方代理都为自己的拥有者(一般为真实的人),节约了资源(如:一方为节约网络服务带宽、另一方节约了现金支出)。
5.第三方(如政府、公益机构等)满意的收获效果:网络服务的减少,带来了社会总成本的大大减少消耗。比如,网络带宽的大量消耗减少,将减少基站的辐射污染量,并且国家电费消耗降低;另一方账单现金支出的减少,可以节约的现金投入来做更多其它事情。所以,本发明的双向服务带来的正面效果,实际上不仅仅是双方,而是包括三方以上的多方效果。如图6。
6.进一步发明落实可以使得工程师能够定制改善网络需求的信息系统技术,定制的该信息系统可以改善网络特定需求的QoS问题。
有益效果是对所有计算机网络的任何需求,都可以基于代理技术的细节发明,用本发明方法制定改善其服务质量的技术方法。这是一种普适方法。而在传统网络中,以前没有本发明技术,是没有办法解决任何需求的服务质量的改善问题的。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提供优选实施例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技术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网络代理proxy模型的实现细节中的策略处理方案的框架(可分别适用于图1中的感知、协商、执行引擎)。
图3是表示无论感知、协商,还是执行情形下,都有多个策略,分别根据实际情况是1-n的第几种,自动选择使用哪种策略。
图4基站(双向服务的一方)在实时动态下减少过量服务的效果;
图5客户代理(双向服务的另一方)在实时动态下减少现金支出的效果
图6双向服务对多方的正面影响效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详细地描述。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的一部分实施例。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是:
如图1所示,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提出网络改善需求,在网络改善需求中抽取并获取出若干专门可运行的计算机代理程序实体,根据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进行代理实体的初始化;
S2、对这些能够相互提供服务的代理程序实体,配置相应的双向服务Bi-S对并编号;为每对代理之间设置专门的代理协议数据单元Special-FPDU;
S3、通过将运算的过程固定为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的专门运算符,设计出一个或若干通过代理程序实体互动的应用场景,用于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优选的,所述代理程序实体用于模仿人或机器之间提供相应服务,或者在运行中向相应代理程序实体提出需求,其中每个代理实体既被要求设置有能力满足、处理外部需求,还被要求可以根据自身策略向其它代理提出本代理的需求。
优选的,所述步骤1根据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进行代理实体的初始化;
对每个代理实体的能力、感知、协商、执行策略的初始化。
优选的,所述步骤S3通过将运算的过程固定为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的专门运算符,具体包括:协商运算符、绑定运算符、协商运算符、标识运算符、登记运算符及双向服务运算符,其中,协商运算符Negotiator是指两个代理在先进行基于Bi-S的运算之后,两个代理根据自身策略与对方签定合约的过程;绑定运算符Bind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在服务需求方面进行固定,即不参加代理动态感知中可能的服务动态迁移活动;标识运算符Identifi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确定身份的计算过程,该运算符的计算结果是如果双方身份被证明有效,则为两个代理的当前信息和状态;登记运算符Registry是指在代理管理无中心情况下,双方向对方登记自己的信息;双向服务运算符Bi-S是指将代理A和代理B双方的类型、大小分别进行比对运算。图1是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技术方法的步骤。从图1中可以看出,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技术方法的实质,就是基于代理原理并构建代理之间互动协议,即设计相应的代理之间动作步骤,进而提升需求目标的综合效果的步骤。
优选的,如图2所示,所述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包括代理A1、代理A2,代理A1、代理A2均包括感知引擎、协商引擎、执行引擎,考虑代理产生需求的策略,R1(ES1,E1),R2(ES2,E2)表示分别将代理A1、A2的当前执行值E1、E2分别转换为执行策略ES1、ES2下的请求值R1、R2;图2中,各相应符号解释如下:
(1)、(2)分别表示代理A1、A2之间可以相互发送消息。
(3)判断代理是否可以满足感知的需求
(4)如果需求可以满足则执行
(5)如果需求不满足再根据协策略NS2的情况,转到另一个代理
(6)处理完本次需求后,继续新的需求的处理。
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还包括I1、I2,I1、I2分别是代理A1和A2收到的干扰;C1、C2分别是代理A1、A2的能力;RP1、RP2是代理A1、A2感知到的依赖场景的实时偏好;PS1、PS2分别是代理1、代理2各自的感知策略。
进一步的,所述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的代理步骤为:
代理A1、A2之间相互发送消息;判断代理是否可以满足感知的需求;如果需求可以满足则执行,如果需求不满足再根据协策略NS2的情况,转到另一个代理,处理完本次需求后,继续新的需求的处理。
进一步的,代理A2的感知策略(PS2)、协商策略(NS2)和执行策略(ES2),都使用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的策略处理方案的框架。图3的含义是指:以图2中的代理A2为例,A2中的感知策略(PS2)、协商策略(NS2)和执行策略(ES2),都使用图2的策略处理方案的框架。
例如:在图3框架被用于图2中的代理A2的执行引擎情况下,代理A2的实时执行值为情况1时,代理执行的策略将使用方案1。
在图3框架被用于图1中的代理A2的感知、协商情况时,其相应的策略处理也类似。
(1)代理细化实施方式:以严格遵循图1而设计代理的信息系统组件(软件或硬件呈现)的方式进行实施。
且代理必须被设计为有主动工作能力;感知、协商和执行引擎,都有工作策略。
(2)改善网络领域的服务质量技术的实施方式
这些被设定的代理,在信息系统内互动的过程和效果,综合起来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也就是说,工程师构建的代理的特点,以及代理之间的互动机制决定了信息系统是否能够改善网络QoS。互动机制是指在Special-FPDU下,由工程师围绕需求,采用计算机语言设计专门运算符或功能模块的方式进行实施。
例如:操控两个代理的双目运算符,通常可以分别被设计为如“协商”、“绑定”、“标识”、“登记”“双向服务”等的运算效果,其运算时会产生操控代理相应的时序效果。这些运算符的含义或运算结果分别是指:
-协商运算符(Negotiator)是指两个代理在先进行基于Bi-S的运算之后,两个代理根据自身策略与对方签定合约的过程。
-绑定运算符(Bind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在服务需求方面进行固定,即不参加代理动态感知中可能的服务动态迁移活动。
-标识运算符(Identifi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确定身份的计算过程。该运算符的计算结果是如果双方身份被证明有效,则为两个代理的当前信息和状态。
-登记运算符(Registry)是指在代理管理无中心情况下,双方向对方登记自己的信息。
-双向服务运算符(Bi-S)是指将代理A和代理B双方的类型、大小分别进行比对运算。
这些运算符的计算机程序设计技术,不属于本专利申报的范畴,应由其相应软件著作权保护。工程师也可根据网络实际需求情况,设计其相应功能目的的专门格式的运算符。例如以下为设计Bi-S运算符的框架代码,采用了C++中的所谓多态机制,使得在运算对象(即代理)发生变化时,做到:
a、b代理在运算符Bi-S下的运算,在不同场景被赋予不同的运算效果。如:
a(Bi-S)b,这样的算符可以被程序员和网络工程师,广泛应用于提升网络服务质量的领域了。
为了动态地改变运算效果或目的,包括代理对象的动作顺序变化等,需要软件人员仔细设计。设计完毕并经验证无误,然后固化为对专用需求的协议效果的运算符了。这样,就实现了:基于代理,为网络专门需求而定制了改进其服务质量的技术步骤。
-框架面向对象语言的代码例子-开始-----
--框架面向对象语言的代码例子-结束------------------------------
图4是指:传统服务一次性设置使得网络带宽浪费大,与真实需要相比,产生了过量服务。比如众所周知的家用“WiFi路由器”带宽一次性设置为40兆,那它提供的服务值大小,在重新设置之前是不会改变的。
图5是指传统客户一次性付费使得客户可能现金浪费大,与真实需要相比,产生了过量消费。比如客户每月付费一次150人民币,而实际消费应该是实时感知到的路由器需求动态值,一般应该大大少于该一次性付费。
图4、图5双方代理都为自己的拥有者(一般为真实的人),节约了资源(如:一方为节约网络服务带宽、另一方节约了现金支出)。
图6表示环境中更多方双方影响的示意,图中阴影表示两个代理可能影响环境中的多个方面。
如,第三方(如政府、公益机构等)在两个代理都收获的前提下,也得到了收获。政府收获了不仅收获了基站辐射对公众环境污染减少、能源消耗减少代理绿色效果、国家电网消耗降低,还使得客户账单现金支出的减少,百姓可以节约的现金投入来做更多其它事情。政府与带来执政效果满意的好收获。所以,本发明的双向服务带来的正面效果,实际上不仅仅是双方,而是包括三方以上的多方效果。
上述实施例阐明的系统、装置、模块或单元,具体可以由计算机芯片或实体实现,或者由具有某种功能的产品来实现。一种典型的实现设备为计算机。具体的,计算机例如可以为个人计算机、膝上型计算机、蜂窝电话、相机电话、智能电话、个人数字助理、媒体播放器、导航设备、电子邮件设备、游戏控制台、平板计算机、可穿戴设备或者这些设备中的任何设备的组合。
还需要说明的是,术语“包括”、“包含”或者其任何其他变体意在涵盖非排他性的包含,从而使得包括一系列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不仅包括那些要素,而且还包括没有明确列出的其他要素,或者是还包括为这种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所固有的要素。在没有更多限制的情况下,由语句“包括一个……”限定的要素,并不排除在包括所述要素的过程、方法、商品或者设备中还存在另外的相同要素。
以上这些实施例应理解为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在阅读了本发明的记载的内容之后,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效变化和修饰同样落入本发明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
Claims (3)
1.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用户提出网络改善需求,在网络改善需求中获取出若干专门可运行的计算机代理程序实体,根据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进行代理实体的初始化;
S2、对这些能够相互提供服务的代理程序实体,配置相应的双向服务Bi-S对并编号;为每对代理之间设置专门的代理协议数据单元Special-FPDU;
S3、通过将运算的过程固定为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的专门运算符,设计出一个或若干通过代理程序实体互动的应用场景,用于改善网络服务质量;
所述步骤1根据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进行代理实体的初始化;
其中对每个代理初始化的目的,就是使得该代理具有有别于其它代理的个性;初始化能力就是使得该代理最多能够有多少服务;初始化感知是指感知策略、识别算法的使用;初始化协商主要是指协商方法和策略;执行策略初始化的含义是指该代理与对方代理进行“博弈”的方式;
所述步骤S3通过将运算的过程固定为具体的计算机语言的专门运算符,具体包括:协商运算符、绑定运算符、标识运算符、登记运算符及双向服务运算符,其中,协商运算符Negotiator是指两个代理在先进行基于Bi-S 的运算之后,两个代理根据自身策略与对方签定合约的过程;绑定运算符Bind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在服务需求方面进行固定,即不参加代理动态感知中可能的服务动态迁移活动;标识运算符Identifier是指代理A和代理B双方确定身份的计算过程,该运算符的计算结果是如果双方身份被证明有效,则为两个代理的当前信息和状态;登记运算符Registry是指在代理管理无中心情况下,双方向对方登记自己的信息;双向服务运算符Bi-S是指将代理A和代理B双方的类型、大小分别进行比对运算;
所述代理程序实体用于模仿人或机器之间提供相应服务,或者在运行中向相应代理程序实体提出需求,其中每个代理实体既被要求设置有能力满足、处理外部需求,还被要求可以根据自身策略向其它代理提出本代理的需求;
所述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包括代理A1、代理A2,代理A1、代理A2均包括感知引擎、协商引擎、执行引擎;感知引擎、协商引擎、执行引擎共同按照一个周期,顺序处理一次外部需求;考虑代理产生需求的策略,R1(ES1,E1),R2(ES2,E2)表示分别将代理 A1、A2的当前执行值E1、E2分别转换为执行策略ES1、ES2下的请求值R1、R2;
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还包括I1、I2,I1、I2分别是代理A1和A2收到的干扰;C1、C2分别是代理A1、A2的能力;RP1、RP2是代理A1、A2感知到的依赖场景的实时偏好;PS1、PS2分别是代理A1、A2各自的感知策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所述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的代理步骤为:
代理A1、A2之间相互发送消息;判断代理是否可以满足感知的需求;如果需求可以满足则执行,如果需求不满足再根据协策略NS2的情况,转到另一个代理,处理完本次需求后,继续新的需求的处理。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其特征在于,代理A2的感知策略(PS2)、协商策略(NS2)和执行策略(ES2),都使用代理网络代理proxy模型的策略处理方案的框架。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98059.9A CN112929209B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098059.9A CN112929209B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29209A CN112929209A (zh) | 2021-06-08 |
CN112929209B true CN112929209B (zh) | 2023-05-16 |
Family
ID=761674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98059.9A Active CN112929209B (zh) | 2021-01-25 | 2021-01-25 | 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929209B (zh)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5040A (zh) * | 2007-02-02 | 2007-09-12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多代理协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 |
CN104509139A (zh) * | 2012-08-06 | 2015-04-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提供彩信服务的方法 |
CN109417534A (zh) * | 2016-05-02 | 2019-03-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网络服务质量能力开放方法和装置 |
CN109981789A (zh) * | 2019-04-03 | 2019-07-05 | 山东浪潮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代理模式的微服务引擎 |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7562147B1 (en) * | 2000-10-02 | 2009-07-14 | Microsoft Corporation | Bi-directional HTTP-based reliable messaging protocol and system utilizing same |
GB2385954A (en) * | 2002-02-04 | 2003-09-03 | Magenta Corp Ltd | Managing a Virtual Environment |
US20110286597A1 (en) * | 2009-11-17 | 2011-11-24 | Qualcomm Incorporated | HOME AGENT PROXIED MIPv6 ROUTE OPTIMIZATION MODE |
CN106385445A (zh) * | 2016-09-08 | 2017-02-08 | 四川大学 | 一种移动代理系统模型及移动云服务访问方法 |
CN106657230B (zh) * | 2016-09-28 | 2021-02-09 | 重庆邮电大学 | 通信网络双向服务代理系统及其服务代理方法 |
CN109743391A (zh) * | 2019-01-03 | 2019-05-10 | 重庆邮电大学 | 基于智能代理的双向服务模型 |
CN110489192B (zh) * | 2019-08-13 | 2021-10-15 | 腾讯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 远程通信方法及装置、电子设备 |
-
2021
- 2021-01-25 CN CN202110098059.9A patent/CN11292920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1035040A (zh) * | 2007-02-02 | 2007-09-12 | 南京邮电大学 | 基于多代理协商的无线传感器网络数据收集方法 |
CN104509139A (zh) * | 2012-08-06 | 2015-04-08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用于提供彩信服务的方法 |
CN109417534A (zh) * | 2016-05-02 | 2019-03-01 |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 通信网络服务质量能力开放方法和装置 |
CN109981789A (zh) * | 2019-04-03 | 2019-07-05 | 山东浪潮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 一种基于代理模式的微服务引擎 |
Non-Patent Citations (2)
Title |
---|
Long Zhaohua等.Survey of routing protocols in wireless sensor networks based on applications.《 2010 2nd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nd Information Systems》.2010,全文. * |
王小文.基于感知控制的代理体系结构设计与实现.《中国优秀硕士论文电子期刊网》.2010,全文. *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929209A (zh) | 2021-06-08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Humayun et al. | Privacy protection and energy optimization for 5G-aided industrial Internet of Things | |
WO2020037918A1 (zh) | 基于预测模型的风险控制策略的确定方法及相关装置 | |
CN111813570A (zh) | 一种电力物联网的事件驱动型消息交互方法 | |
CN115169587B (zh) | 联邦学习系统及实现多方联合处理任务的方法与设备 | |
WO2010130165A1 (zh) | 一种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式电信业务生成系统及方法 | |
CN107276790A (zh) | 一种业务工单的处理方法及系统 | |
Wang et al. | A hierarchical game with strategy evolution for mobile sponsored content and service markets | |
CN110059273A (zh) | 一种在移动终端上显示富媒体的方法及移动终端 | |
Norta et al. | A privacy-protecting data-exchange wallet with ownership-and monetization capabilities | |
Pico-Valencia et al. | A brief survey of the main internet-based approaches. An outlook from the internet of things perspective | |
CN106371846A (zh) | 基于网络数据和消息中间件的快速开发方法和业务系统 | |
CN112929209B (zh) | 一种基于代理模型按需定制改善网络服务质量的方法 | |
Filippone et al. | Synthesis of context‐aware business‐to‐business processes for location‐based services through choreographies | |
CN115689610A (zh) |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信用卡营销获客方法和装置 | |
Yang et al. | Modeling of Internet of Things service platform based on X language | |
Sun et al. | ICT infrastructure required for digital transformation | |
Minerva et al. | Virtualizing network | |
Kahen | Building a framework for successfu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ransfer to developing countries: Requirements and effective integration to a viable IT transfer | |
Atov et al. | Data science and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for communications | |
Tang et al. | An adaptive model of service composition based on policy driven and multi-agent negotiation | |
CN117440046B (zh) | 一种针对算力网络的数据处理方法和装置 | |
CN109918456A (zh) | 大一统互联网整合理论和方法uii | |
Mahalle et al. | Context-aware computing: telecom perspective | |
JP2004030076A (ja) | 画像表示方法 | |
Shen et al. | An evolutionary way to standardize the Internet of Thing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