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2542B -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82542B CN112882542B CN202110183325.8A CN202110183325A CN112882542B CN 112882542 B CN112882542 B CN 112882542B CN 202110183325 A CN202110183325 A CN 202110183325A CN 112882542 B CN112882542 B CN 112882542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output
- sound
- sound output
- mode
- targ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title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8
- 230000005236 sound signal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52
- 230000007306 turnover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0
- 239000012790 adhesiv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35000014676 Phragmites communis Nutrition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6260 foa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36544 postur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44000089486 Phragmites australis subsp australis Speci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750 progres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15—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with several enclosures having relative motions, each enclosure supporting at least one I/O or computing function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00—Detai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3/00 - G06F13/00 and G06F21/00
- G06F1/16—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 G06F1/161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for portable computers
- G06F1/1633—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of portable computers not specific to the type of enclosures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15 - G06F1/1626
- G06F1/1684—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 G06F1/1688—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integrated I/O peripherals not covered by groups G06F1/1635 - G06F1/1675 the I/O peripheral being integrated loudspeakers
-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6—Sound input; Sound output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3—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transmitters or receivers, e.g. telephone hand-s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Audiology, Speech & Language Pa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User Interface Of Digital Computer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电子设备至少包括:本体结构;声音输出结构,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结构上;处理器,用于获得所述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至少根据所述状态信息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以使得所述运行模式与所述状态信息相对应;其中,所述运行模式至少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一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二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所述第一方式与所述声音输出结构所包含的部件相关,所述第二方式与所述本体结构相关。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音频输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笔记本终端通过改变AB面与CD面之间的相对位置,可以使得笔记本终端处于多种使用模式,如办公模式、电影模式等等。
但是,笔记本终端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如扬声器等均为固定设置,由此,即使在不同使用模式下,声音输出部件输出的声音效果也为固定的,由此使得用户使用笔记本终端的体验较差。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如下:
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
本体结构;
声音输出结构,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结构上;
处理器,用于获得所述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至少根据所述状态信息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以使得所述运行模式与所述状态信息相对应;
其中,所述运行模式至少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一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二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所述第一方式与所述声音输出结构所包含的部件相关,所述第二方式与所述本体结构相关。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本体结构上具有目标部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声音输出部件,所述声音输出部件中至少包含有:
驱动部件和振动片,其中:
所述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部件与所述振动片断开连接,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
所述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部件与所述振动片相接触,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片带动所述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本体结构包含: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设置有连接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能够形成至少两种形态;
所述声音输出结构包含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上;
其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获得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结构形态信息,至少根据所述结构形态信息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至少包括: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一振动片;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至少包括:第二驱动部件和第二振动片;
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片设置在第一本体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本体上还具有第一目标部件,所述第二振动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本体上还具有第二目标部件,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关于所述连接件对称;
且:
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一振动片断开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
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一振动片相接触,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
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二振动片断开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
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二振动片相接触,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所述第一振动片为长条结构,且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一目标部件的一侧边缘相邻的位置;
所述第二振动片为长条结构,且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二目标部件上的一侧边缘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部件和所述第二目标部件处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同一侧面。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一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均处于所述第一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且,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处于第二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二输出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方向与所述第二输出方向相同。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二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并控制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一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且,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与声音采集部件处于同一本体,且所述第一输出方向与所述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三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均处于所述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一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二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处于第二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二输出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振动片所在的本体侧面,所述第二输出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振动片所在的本体侧面。
上述电子设备,优选的,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四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中的目标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并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中的另一声音输出部件关闭;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中处于目标形态的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
其中,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中的驱动部件控制其对应的振动片振动,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中的驱动部件还控制其对应的振动片处于目标翻转角度,以使得该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目标输出方向;
其中,所述目标输出方向与所述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
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获得所述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其中,电子设备中包含有本体结构和设置在所述本体结构上的声音输出结构;
至少根据所述状态信息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以使得所述运行模式与所述状态信息相对应;
其中,所述运行模式至少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一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二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所述第一方式与所述声音输出结构所包含的部件相关,所述第二方式与所述本体结构相关。
由上述方案可知,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中,通过获得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从而控制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与状态信息相匹配,由此电子设备在不同的状态下实现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出的方式,为用户收听声音信号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进而改善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实施例中振动片的翻转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部分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一中电子设备的形态示意图;
图7-图10分别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适用于双屏笔记本的一个示例图;
图12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另一结构示意图;
图13-图15分别为本申请适用于双屏笔记本的其他示例图;
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图17为本申请适用于笔记本中的振动发声器的一种结构示意图;
图18为本申请适用于笔记本的流程示意图;
图19-图21分别为本申请适用于笔记本时笔记本的模式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参考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设备可以为包含有能够进行声音信号输出的设备,如手机、pad、笔记本、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主要用于丰富电子设备输出声音信号的方式,以改善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电子设备可以包含如下结构:
本体结构1。本体结构可以为承载电子设备中各部件结构的结构,如手机外壳或笔记本外壳等。具体实现中,本体结构1可以为单个的本体实现,也可以包含有多个本体,这多个本体利用连接结构连接在一起。
声音输出结构2,声音输出结构2设置在本体结构1上。其中,声音输出结构2可以为通过振动发声的结构,如扬声器等。声音输出结构可以为一个,也可以为多个。
处理器3,用于获得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至少根据状态信息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以使得运行模式与状态信息相对应;
其中,运行模式至少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以第一方式输出声音信号,在第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以第二方式输出声音信号,第一方式与声音输出结构所包含的部件相关,第二方式与本体结构相关。
具体的,处理器3所获得的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可以为电子设备中本体结构1的结构形态信息,例如,本体结构1可以通过所包含的多个本体形成不同的结构形态,本实施例中处理器3可以对本体结构1中的本体所形成的结构形态进行监测,从而得到本体结构1的结构形态信息,本体结构1的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本体结构1当前所处于的形态。例如,本体结构1中可以包含有两个本体,这两个本体之间通过连接结构相连接,两个本体可以相对于连接结构变动,使得两个本体之间形成多种形态,如帐篷形态、直立形态、平铺形态等等。
例如,两个本体之间通过转动轴相连,两个本体可以相对转动,以形成多种形态,基于此,处理器3可以根据转动轴的转动状态检测两个本体之间的当前形态。例如,处理器3采集两个本体之间的转动轴的旋转角度或者通过设置在两个本体上的感应传感器采集感应参数,进而基于这些旋转角度或感应参数,识别两个本体之间的相对旋转角度,从而获得到两个本体之间的当前形态。
或者,处理器3所获得的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可以为电子设备中所配置应用的运行状态信息。其中,电子设备中可以配置有一种或多种应用,每种应用运行能够实现相应的功能,如视频播放应用、音乐播放应用、文档编辑应用等,本实施例中处理器3通过对电子设备中所运行的应用进程进行监测,如哪些应用正在运行中,哪些应用没有被启动,基于此得到电子设备中所配置的应用的运行状态信息,运行状态信息表征当前处于运行中的应用。
其中,处理器3在获得到状态信息之后,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与状态信息相对应,由此状态信息的不同使得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不同,由此丰富声音输出结构2的输出效果。
具体实现中,声音输出结构2在第一模式中输出声音信号的第一方式与在第二模式中输出声音信号的第二方式不同,而第一方式与声音输出结构2所包含的部件相关,第二方式与本体结构1相关。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依赖于自己所包含的部件实现声音信号的输出,而在第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联合其所在的本体结构1实现声音信号的输出,由此实现不同运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方式的不同,进而丰富声音输出结构2的输出效果,为用户收听声音信号提供丰富的体验。
例如,声音输出结构2为通过振动发声的结构,如振动发声器等,在第一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通过自己内部的振动片振动以输出声音信号,在第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利用自己内部的振动片与本体结构1或者本体结构1上设置的特定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由此,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2能够实现多种输出效果。
由上述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一提供的一种电子设备中,通过获得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从而控制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与状态信息相匹配,由此电子设备在不同的状态下实现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出的方式,为用户收听声音信号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进而改善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体结构1上具有目标部件4,目标部件4可以为本体结构1上的显示屏等部件。而声音输出结构2包括至少一个声音输出部件20,每个声音输出部件20中至少包含有以下结构,如图2中所示:
驱动部件201和振动片202,驱动部件201可以为马达等驱动结构实现,而驱动部件201与振动片202相连,由此:
声音输出部件20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目标部件4与振动片202断开连接,基于此,驱动部件201至少控制振动片202振动,以使得振动片202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目标部件4不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
声音输出部件20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目标部件4与振动片202相接触,基于此,驱动部件201至少控制振动片202振动,以使得振动片202带动目标部件4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目标部件4被振动片202带动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
具体实现中,处理器3在获得到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之后,根据状态信息控制目标部件4与振动片202断开连接或者控制目标部件4与振动片相接处,以使得在驱动部件201控制振动片振动的时候,振动片202自己振动输出声音信号或者振动片202带动目标部件4共振输出声音信号。
例如,处理器3在根据状态信息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处于第一模式时,具体为控制声音输出部件20中的振动片202与目标部件4断开连接,由此,在驱动部件201控制振动片202振动的时候,振动片202自己振动输出声音信号;而处理器3在根据状态信息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处于第二模式时,具体为控制声音输出部件20中的振动片202与目标部件4相接处,由此,在驱动部件201控制振动片202振动的时候振动片202带动目标部件4共振输出声音信号。
进一步的,驱动部件201还用于控制振动片202的翻转角度,以调整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向。在不同的运行模式下,驱动部件201控制振动片202处于不同的翻转角度,由此为用户提供更丰富的收听体验。而在同一运行模式下,振动部件202的翻转角度可以与电子设备声音信号的输出需求相关。如图3中所示,振动片202可以相对于其所在本体结构1上的平面实现不同的翻转角度,由此,驱动部件201能够通过控制振动片202处于不同的翻转角度下使得声音输出部件20输出不同输出方向上的声音信号。
基于以上实现,本体结构1有不同的实现结构,如下: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本体结构1为单个的本体10,本体10上设置声音输出部件20,如图4中所示,处理器3具体用于获得电子设备中所配置应用的运行状态信息,至少根据应用的运行状态信息控制本体10上的声音输出部件20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
具体的,本体10上配置有目标部件4,声音输出部件20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目标部件4与振动片202断开连接,基于此,驱动部件201至少控制振动片202振动,以使得振动片202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目标部件4不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另外,驱动部件201还可以控制振动片202的翻转角度,以调整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向;而声音输出部件20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目标部件4与振动片202相接触,基于此,驱动部件201至少控制振动片202振动,以使得振动片202带动目标部件4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目标部件4被振动片202带动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另外,驱动部件201还可以控制振动片202的翻转角度,以调整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向。
在另一种实现方式中,本体结构1中包含有两个本体: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处理器3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1上,也可以设置在第一本体12上,当然,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上还可以设置有其他部件。如图5中所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设置有连接件13,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可以通过连接件13相对运动,例如,第一本体11通过连接件13相对于第二本体12运动,或者第二本体12通过连接件13相对于第一本体11运动,以使得第一本体与第二本体之间能够形成至少两种形态,如图6中所示的,平铺形态(电影模式)、帐篷形态(音乐模式)、笔记本形态、直立形态,等等;
同时,声音输出结构2可以包含两个声音输出部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设置在第一本体11上;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设置在第二本体12上,如图7中所示;
基于以上实现,处理器3具体用于:获得电子设备中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的结构形态信息,至少根据结构形态信息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具体为:根据结构形态信息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的运行模式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或关闭,和/或,根据结构形态信息控制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的运行模式为第一模式或第二模式或关闭。
在具体实现中,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至少包括:第一驱动部件211和第一振动片212;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至少包括:第二驱动部件221和第二振动片222;
其中,第一振动片212设置在第一本体11的第一位置a,第一本体11上还具有第一目标部件41,第二振动片222设置在第二本体12的第二位置b,第二本体12上还具有第二目标部件42,第一位置a和第二位置b关于连接件13对称,如图8中所示。
具体的,第一位置a为第一本体11上与连接件13相对的边缘位置,第二位置b为第二本体12上与连接件13相对的边缘位置,基于此,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通过连接件13处于平铺形态即展开呈180度的情况下,第一位置a和第二位置b关于连接件13对称,如图9中所示。
基于此,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一目标部件41与第一振动片212断开连接,基于此,第一驱动部件211至少控制第一振动片212振动,以使得第一振动片212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第一目标部件41不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例如,本体11上的显示屏不参与本体11上的振动发声器的声音信号的输出。另外,第一驱动部件211还可以控制第一振动片212的翻转角度,以调整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向;
第一声音输出部21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一目标部件41与第一振动片212相接触,基于此,第一驱动部件211至少控制第一振动片212振动,以使得第一振动片212带动第一本体11上的第一目标部件41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第一目标部件41被第一振动片212带动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例如,本体11上的显示屏被本体11上的振动发声器带动实现共振,实现声音信号的输出。另外,第一驱动部件211还可以控制第一振动片212的翻转角度,以调整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向。
而对于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来说,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二目标部件42与第二振动片222断开连接,基于此,第二驱动部件221至少控制第二振动片222振动,以使得第二振动片222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第二目标部件42不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例如,本体12上的显示屏不参与本体12上的振动发声器的声音信号的输出。另外,第二驱动部件221还可以控制第二振动片222的翻转角度,以调整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向;
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二目标部件42与第二振动片222相接触,第二驱动部件221至少控制第二振动片222振动,以使得第二振动片222带动第二本体12上的第二目标部件42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此时,第二目标部件42被第二振动片222带动参与声音信号的输出控制。例如,本体12上的显示屏被本体12上的振动发声器带动实现共振,实现声音信号的输出。另外,第二驱动部件221还可以控制第二振动片222的翻转角度,以调整声音信号的输出方向。
当然,在声音输出部件20、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中还可以包含有其他器件,如用于固定器件的黏贴层、用于保护器件的泡棉层以及用于实现信号处理的印制电路板PCB(Printed Circuit Board)等。
基于以上实现,第一振动片212为长条结构,且第一位置a为第一目标部件41的一侧边缘相邻的位置;第二振动片222为长条结构,且第二位置b为第二目标部件42上的一侧边缘位置;而第一目标部件41和第二目标部件42处于电子设备的同一侧面。如图10中所示,第一目标部件41为第一显示屏411,第二目标部件为第二显示屏421,第一位置a为第一显示屏411的外侧边缘的相邻位置,第二位置b为第二显示屏421的外侧边缘的相邻位置,这里的外侧是指远离连接件的一侧。
也就是说,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在其相邻侧面上设置各自的目标部件,在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处于平铺形态时,第一目标部件41和第二目标部件42在同一侧面且相邻。
具体实现中,第一目标部件41和第二目标部件42均可以为显示屏,此时,电子设备为双面屏的设备结构,如双屏笔记本等,或者,第一目标部件41可以为显示屏,而第二目标部件42可以为键盘,此时,电子设备为单面屏的设备结构,如B面为显示屏的笔记本等。
基于以上实现结构,本实施例中针对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之间所形成的不同的形态或者电子设备中处于运行中的应用的不同类型,有以下几种实现方式: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结构形态信息表征第一本体11通过连接件13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一形态的情况下,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一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处理器3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
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均处于第一模式。
其中,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驱动部件211控制第一振动片212振动,第一振动片212与第一目标部件41不接触,第一驱动部件211还控制第一振动片212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第一振动片212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且,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驱动部件221控制第二振动片222振动,第二振动片222与第二目标部件42不接触,第二驱动部件221还控制第二振动片222处于第二翻转角度,以使得第二振动片212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二输出方向;
其中,第一输出方向与第二输出方向相同,例如,第一输出方向与第二输出方向均垂直于第一本体11所在的本体侧面和第二本体12所在的本体侧面,此时,第一本体11所在的本体侧面和第二本体12所在的本体平面在同一平面上,由此,处于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朝向上的用户能够得到更好的收听效果。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一形态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一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控制两个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均处于第一模式,即两个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只依靠自己的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且两个声音输出部件输出的声音信号均朝向同一方向,如用户所在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形态可以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通过连接件13展开呈180度的形态,如图6中所示的平铺形态;第一类型应用为进行画面输出的应用,如电影播放应用等。
以双面屏笔记本为例,振动发声器中长条结构的振动片连接在显示屏的边缘位置上,在双面屏展开至平铺的状态下,双面屏笔记本上播放抗战影片,此时,处理器控制位于B面和C面的两个振动发声器都处于第一模式,即通过自己内部的振动片发声的模式,并且两个振动发声器均朝着屏幕输出的方向进行声音信号的输出,如图11中所示,由此,用户使用双面屏笔记本观看影片时,双面屏笔记本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好的影片观看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结构形态信息表征第一本体11通过连接件13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二形态的情况下,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二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处理器3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
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处于第二模式,并控制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关闭。
其中,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驱动部件211至少控制第一振动片212振动,第一振动片212与第一目标部件41相接触,以使得第一振动片212带动第一目标部件41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并且,第一驱动部件211还控制第一振动片212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第一振动片212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且,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与声音采集部件5处于同一本体,也就是说,第二本体12上设置有声音采集部件5,如图12中所示,且第一输出方向与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
例如,第一输出方向为朝向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的方向,具体的,本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检测装置如图像采集装置或红外摄像头等监测设备用户所在的方位,基于此,第一驱动部件211控制第一振动片212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使得所输出的声音信号朝向设备用户所在的方位,由此,设备用户能够得到更好的收听效果。
其中,声音采集部件5可以为能够采集声音的部件,如麦克风等。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二形态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二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控制与声音采集部件5处于同一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处于关闭状态,只控制与声音采集部件5没有在同一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处于第二模式,即只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带动第一目标部件41共振且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输出的声音信号朝向设备用户所在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二形态可以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通过连接件13展开呈小于180度但大于90度的形态,如图6中所示的笔记本办公形态等;第二类型应用为实现教学视频演示的应用,如带影音的幻灯片应用等。
以双面屏笔记本为例,振动发声器中长条结构的振动片连接在显示屏的边缘位置上,在双面屏展开至办公模式,双面屏笔记本上在B面输出word文档内容,在C面上输出键盘内容,而双面屏笔记本的麦克风设置在C面所在的本体上,此时,处理器关闭处于C面的振动发声器并控制位于B面的振动发声器处于第二模式,即振动片带动B面的显示屏共振的模式,并且B面的振动发声器朝着屏幕输出的方向进行声音信号的输出,如图13中所示,由此,用户使用双面屏笔记本进行办公时,C面的振动发声器关闭,不影响用户对C面键盘上的输入操作,从而改善用户使用笔记本的体验。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结构形态信息表征第一本体11通过连接件13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三形态的情况下,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三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处理器3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
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均处于第二模式;
其中,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一驱动部件211控制第一振动片212振动,第一振动片212与第一目标部件41相接处,以使得第一振动片212带动第一目标部件41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第一驱动部件211还控制第一振动片212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第一振动片212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处于第二模式的情况下,第二驱动部件221控制第二振动片222振动,第二振动片222与第二目标部件42相接触,以使得第二振动片222带动第二目标部件42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第二驱动部件221还控制第二振动片222处于第二翻转角度,以使得第二振动片222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二输出方向;
其中,第一输出方向垂直于第一振动片212所在的本体侧面,第二输出方向垂直于第二振动片222所在的本体侧面,此时,第一本体11所在的本体侧面和第二本体12所在的本体侧面可能不在同一平面上,由此,分别处于第一本体11朝向上的用户和第二本体12朝向上的用户都能够得到更好的收听效果。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三形态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三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控制两个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均处于第二模式,即两个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通过自己的振动片带动各自所连接的目标部件一起共振,从而输出声音信号,且两个声音输出部件输出的声音信号分别垂直自己所在的本体侧面方向,即朝向各自所朝向的用户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三形态可以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通过连接件13展开呈大于180度但小于360度的形态,如图6中所示的帐篷形态;第三类型应用为进行特殊音频播放的应用,如音乐播放应用等。
以双面屏笔记本为例,振动发声器中长条结构的振动片连接在显示屏的边缘位置上,在双面屏展开至帐篷的状态下,双面屏笔记本上播放交响乐,此时,处理器控制位于B面和C面的两个振动发声器都处于第二模式,即通过自己内部的振动片带动各自接触的显示屏共振发声的模式,并且两个振动发声器各自朝着屏幕输出的方向进行声音信号的输出,如图14中所示,由此,用户使用双面屏笔记本收听交响乐时,双面屏笔记本能够为用户提供最好的交响乐收听效果。
在一种实现方式中,在结构形态信息表征第一本体11通过连接件13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四形态的情况下,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四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处理器3控制声音输出结构2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具体如下:
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中的目标声音输出部件处于第一模式,并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中的另一声音输出部件关闭;
其中的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为第一本体11和第二本体12中处于目标形态的本体13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其中,目标声音输出部件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中的驱动部件控制其对应的振动片振动,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中的驱动部件还控制其对应的振动片处于目标翻转角度,以使得该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目标输出方向;而目标输出方向与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
例如,如果第一本体11处于目标形态,那么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即为目标声音输出部件,此时,处理器3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处于第一模式,而控制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关闭,而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中的第一驱动部件211控制其对应的第一振动片212振动,另外,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中的第一驱动部件211还控制其对应的第一振动片212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该第一振动片212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此时的第一输出方向与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例如,第一输出方向朝向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所在的方向;
如果第二本体11处于目标形态,那么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1即为目标声音输出部件,此时,处理器3控制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处于第一模式,而控制第一声音输出部件21关闭,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处于第一模式的情况下,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中的第二驱动部件221控制其对应的第二振动片222振动,另外,第二声音输出部件22中的第二驱动部件221还控制其对应的第二振动片222处于第二翻转角度,以使得该第二振动片222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二输出方向,此时的第二输出方向与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例如,第二输出方向朝向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所在的方向。
也就是说,本实施例中在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之间呈第四形态或者电子设备中有第四类型应用处于运行中的情况下,控制处于目标形态的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处于第一模式,另一个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关闭,即只控制处于目标形态的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靠自己的振动片振动发声并控制输出的声音信号朝向设备用户所在的方向。
需要说明的是,第四形态可以为第一本体11与第二本体12通过连接件13展开呈360度的形态,如图6中所示的直立形态或者折叠形态等;第四类型应用为实现娱乐功能的应用,如游戏应用等。
以双面屏笔记本为例,振动发声器中长条结构的振动片连接在显示屏的边缘位置上,在双面屏展开至折叠模式,B面被折叠到下方,而C面处于上方,用户使用C面显示屏玩游戏,此时,处理器关闭处于B面的振动发声器并控制位于C面的振动发声器处于第一模式,即振动片自己振动发声的模式,并且C面的振动发声器朝着屏幕输出的方向进行声音信号的输出,如图15中所示,由此,用户使用双面屏笔记本进行游戏时,B面的振动发声器关闭,不影响用户将C面朝向B面朝向放置在腿上游戏的感受,从而改善用户使用笔记本的体验。
参考图16,为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的实现流程图,该方法可以适用于具有声音输出结构的电子设备中,如手机、pad、笔记本、计算机或服务器等。本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主要用于丰富电子设备输出声音信号的方式,以改善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具体的,本实施例中的方法可以包含以下步骤:
步骤1601:获得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
其中,电子设备中包含有本体结构和设置在本体结构上的声音输出结构。
例如,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包含:电子设备中本体结构的结构形态信息,或,电子设备中所配置应用的运行状态信息。
步骤1602:至少根据状态信息控制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以使得运行模式与状态信息相对应;
其中,运行模式至少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第一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一方式输出声音信号,在第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二方式输出声音信号,第一方式与声音输出结构所包含的部件相关,第二方式与本体结构相关。
也就是说,在第一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依赖于自己所包含的部件实现声音信号的输出,而在第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联合其所在的本体结构1实现声音信号的输出,由此实现不同运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方式的不同,进而丰富声音输出结构的输出效果,为用户收听声音信号提供丰富的体验。
例如,声音输出结构为通过振动发声的结构,如振动发声器等,在第一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通过自己内部的振动片振动以输出声音信号,在第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利用自己内部的振动片与本体结构或者本体结构上设置的特定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由此,在不同运行模式下,声音输出结构能够实现多种输出效果。
由上述方案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二提供的一种控制方法中,通过获得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从而控制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与状态信息相匹配,由此电子设备在不同的状态下实现不同的声音信号输出的方式,为用户收听声音信号提供更加丰富的体验,进而改善用户使用电子设备的使用体验。
以双屏笔记本为例,本申请的发明人在使用双屏笔记本的过程中发现:用户在多模式下使用笔记本或变形设备的时候,声音播放器speaker只能在一种模式下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将设备改变为电影模式(平铺形态)、音乐模式tent(帐篷形态)、生产力模式productivity(笔记本办公形态)、平板模式tablet或stand模式(直立形态)的时候,会导致笔记本的声音效果受到很大影响。
针对上述问题,本申请的发明人经过进一步研究,提出:在声音输出结构上进行改进,以使得振动发声器配合适应不同的笔记本形态或姿态,并且根据不同的姿态判断来开启关闭哪一个振动发生器来达到最佳效果。
以下对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进行举例说明:
首先,可以定义:电影模式即前文中的平铺形态、平板模式即前文中的直立形态、听音乐模式即前文中的帐篷形态、会议模式即前文中的办公形态。
其次,在笔记本中设置的振动发声器结构如图17中所示,其中包含有:翻转结构即振动片、黏贴层、马达即前文中的驱动部件、泡棉层和pcb板,其中,在翻转结构与黏贴层之间有空隙GAP。
参考图18中所示的流程图,本实施例中利用笔记本上所设置的传感器采集参数,进而分析出笔记本形态及应用使用情况,从而对笔记本所处的模式进行判断,如音乐模式、电影模式或会议模式等等;
之后,根据所判断出来的笔记本模式对笔记本B面和C面上的振动发声器进行控制,具体如下:
其中,电影模式下的两个振动发声器的相对位置对于用户来说在左右两侧,而且振动发声器控制翻转结构的翻转角度,使得振动发声器都朝前发声,这样可以达到最好的电影模式下的声音效果,如图19所示。
在听音乐模式下,控制振动发声器开启与显示屏共振的模式,这样可以让两路声道达到最佳声音效果,如图20中所示。
在会议模式即办公模式下,只开启B面屏幕的共振声音输出模式,让B面屏幕整体被振动发声器带动产生共振,让声音达到理想效果,将C面的振动发声器关闭,确保C面的麦克风在开会的时候收音达到最佳效果,如图21中所示。
可见,在电影模式下可以达到左右声道的最好的电影声音效果;在音乐模式即帐篷模式,两个振动发声器的振动片发声方向垂直于屏幕,会有更好的视听效果,能够保证机器前面的人和后面的人都可以听到很好的声音效果;而在笔记本办公模式下,麦克风最大限度接近人嘴,声音从B面的振动发声器发声,相对位置实现最好的声音效果和噪音去除效果;另外在平板模式下,通过软件计算传感器参数进而判断处于下面的屏幕之后,并将下面接触屏幕振动发声器关闭,只开启面向用户的屏幕的振动发声器,以达到最佳声音效果。
本说明书中各个实施例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每个实施例重点说明的都是与其他实施例的不同之处,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对于实施例公开的装置而言,由于其与实施例公开的方法相对应,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部分说明即可。
专业人员还可以进一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计算机软件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现,为了清楚地说明硬件和软件的可互换性,在上述说明中已经按照功能一般性地描述了各示例的组成及步骤。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申请的范围。
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方法或算法的步骤可以直接用硬件、处理器执行的软件模块,或者二者的结合来实施。软件模块可以置于随机存储器(RAM)、内存、只读存储器(ROM)、电可编程ROM、电可擦除可编程ROM、寄存器、硬盘、可移动磁盘、CD-ROM、或技术领域内所公知的任意其它形式的存储介质中。
对所公开的实施例的上述说明,使本领域专业技术人员能够实现或使用本申请。对这些实施例的多种修改对本领域的专业技术人员来说将是显而易见的,本文中所定义的一般原理可以在不脱离本申请的精神或范围的情况下,在其它实施例中实现。因此,本申请将不会被限制于本文所示的这些实施例,而是要符合与本文所公开的原理和新颖特点相一致的最宽的范围。
Claims (9)
1.一种电子设备,至少包括:
本体结构,所述本体结构上具有目标部件;
声音输出结构,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设置在所述本体结构上,所述声音输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声音输出部件,所述声音输出部件中至少包含有:驱动部件和振动片;
处理器,用于获得所述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至少根据所述状态信息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以使得所述运行模式与所述状态信息相对应;
其中,所述运行模式至少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一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二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所述第一方式与所述声音输出结构所包含的部件相关,所述第二方式与所述本体结构相关;
所述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部件与所述振动片断开连接,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所述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部件与所述振动片相接触,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片带动所述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本体结构包含:
第一本体和第二本体,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设置有连接件,以使得所述第一本体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能够形成至少两种形态;
所述声音输出结构包含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第二声音输出部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一本体上;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上;
其中,所述处理器具体用于获得所述电子设备中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之间的结构形态信息,至少根据所述结构形态信息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至少包括:第一驱动部件和第一振动片;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至少包括:第二驱动部件和第二振动片;
其中,所述第一振动片设置在第一本体的第一位置,所述第一本体上还具有第一目标部件,所述第二振动片设置在所述第二本体的第二位置,所述第二本体上还具有第二目标部件,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关于所述连接件对称;
且:
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一振动片断开连接,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
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一振动片相接触,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一本体上的第一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
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二振动片断开连接,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
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目标部件与所述第二振动片相接触,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二本体上的第二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子设备,所述第一振动片为长条结构,且所述第一位置为所述第一目标部件的一侧边缘相邻的位置;
所述第二振动片为长条结构,且所述第二位置为所述第二目标部件上的一侧边缘位置;
其中,所述第一目标部件和所述第二目标部件处于所述电子设备的同一侧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一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均处于所述第一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且,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处于第二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二输出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方向与所述第二输出方向相同。
6.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二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并控制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关闭;
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一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并且,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且,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与声音采集部件处于同一本体,且所述第一输出方向与所述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
7.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三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均处于所述第二模式;
其中,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一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一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所述第一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一振动片处于第一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一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一输出方向;
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第二驱动部件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带动所述第二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所述第二驱动部件还控制所述第二振动片处于第二翻转角度,以使得所述第二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第二输出方向;
其中,所述第一输出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一振动片所在的本体侧面,所述第二输出方向垂直于所述第二振动片所在的本体侧面。
8.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电子设备,在所述结构形态信息表征所述第一本体通过所述连接件与所述第二本体之间呈第四形态的情况下,所述处理器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包括:
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中的目标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并控制所述第一声音输出部件和所述第二声音输出部件中的另一声音输出部件关闭;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为所述第一本体和所述第二本体中处于目标形态的本体上的声音输出部件;
其中,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中的驱动部件控制其对应的振动片振动,所述目标声音输出部件中的驱动部件还控制其对应的振动片处于目标翻转角度,以使得该振动片输出的声音信号具有目标输出方向;
其中,所述目标输出方向与所述电子设备的设备用户相关。
9.一种控制方法,包括:
获得电子设备的状态信息;其中,所述电子设备中包含有本体结构和设置在所述本体结构上的声音输出结构,所述本体结构上具有目标部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包括至少一个声音输出部件,所述声音输出部件中至少包含有:驱动部件和振动片;
至少根据所述状态信息控制所述声音输出结构输出声音信号的运行模式,以使得所述运行模式与所述状态信息相对应;
其中,所述运行模式至少包含第一模式和第二模式,在所述第一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一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在所述第二模式下所述声音输出结构以第二方式输出所述声音信号,所述第一方式与所述声音输出结构所包含的部件相关,所述第二方式与所述本体结构相关;
所述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一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部件与所述振动片断开连接,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片输出声音信号;所述声音输出部件处于所述第二模式的情况下,所述目标部件与所述振动片相接触,所述驱动部件至少控制所述振动片振动,以使得所述振动片带动所述目标部件共振以输出声音信号。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83325.8A CN112882542B (zh) | 2021-02-10 | 2021-02-10 |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83325.8A CN112882542B (zh) | 2021-02-10 | 2021-02-10 |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2542A CN112882542A (zh) | 2021-06-01 |
CN112882542B true CN112882542B (zh) | 2024-08-23 |
Family
ID=760564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83325.8A Active CN112882542B (zh) | 2021-02-10 | 2021-02-10 |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82542B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813943U (zh) * | 2014-04-24 | 2014-09-03 |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便携式终端 |
CN110580141A (zh) * | 2019-08-07 | 2019-12-17 | 上海摩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音效控制方法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GB9705981D0 (en) * | 1997-03-22 | 1997-05-07 | New Transducers Ltd | Personal computers |
US10856060B2 (en) * | 2018-04-20 | 2020-12-01 | Compal Electronics, Inc. | Electronic device with speaker module |
CN109348399B (zh) * | 2018-08-09 | 2021-05-14 | 瑞声科技(新加坡)有限公司 | 终端及其立体声音效的控制方法 |
CN110933217A (zh) * | 2018-09-19 | 2020-03-27 | 青岛海信移动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 音频控制方法及装置 |
-
2021
- 2021-02-10 CN CN202110183325.8A patent/CN112882542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203813943U (zh) * | 2014-04-24 | 2014-09-03 | 广州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 便携式终端 |
CN110580141A (zh) * | 2019-08-07 | 2019-12-17 | 上海摩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 移动终端及音效控制方法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2542A (zh) | 2021-06-0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3004182A (zh) | 用于声音再现的装置和方法 | |
JP5852510B2 (ja) | 携帯型電子機器 | |
JP2003244786A (ja) | 電子機器 | |
WO2005043932A3 (en) | Portable multimedia projection system | |
TW200820733A (en) | Method for providing an alert signal | |
US20250077175A1 (en) | Method and system for playing audios | |
CN108958693A (zh) | 一种音频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 |
CN101197128B (zh) | 一种带有监听功能的便携式演唱系统 | |
CN210377221U (zh) | 交互智能平板 | |
CN112882542B (zh) | 一种电子设备及控制方法 | |
JP2009081743A (ja) | 携帯電話機のステレオスピーカ配置構造及び方法 | |
WO2019000938A1 (zh) | 用于控制声音播放的装置、方法及相关系统 | |
CN111147982B (zh) | 一种音频播放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及终端 | |
JP2009537863A (ja) | 音声及び映像の入出力素子の配列を含むイメージングパネル | |
CN218336091U (zh) | 可折叠的电子设备 | |
JP5092951B2 (ja) | 携帯装置 | |
CN115665298A (zh) | 一种电子设备和音频输出方法 | |
CN112135226B (zh) | Y轴音频再生方法以及y轴音频再生系统 | |
CN2922354Y (zh) | 震动式无线耳机 | |
CN115396714A (zh) | 直播间布局的调整方法、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213152307U (zh) | 智能音箱 | |
CN115331689A (zh) | 语音降噪模型的训练方法、装置、设备、存储介质及产品 | |
CN112261525A (zh) | 智能音箱 | |
CN116366908B (zh) | 直播间的互动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 |
CN117376461A (zh) | 电子设备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