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82253A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82253A CN112882253A CN202110093479.8A CN202110093479A CN112882253A CN 112882253 A CN112882253 A CN 112882253A CN 202110093479 A CN202110093479 A CN 202110093479A CN 112882253 A CN112882253 A CN 112882253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ower
- eye lens
- lens
- progressive
- pai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8—Special properties achieved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front and back surfac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G02C7/028—Special mathematical design techniqu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24—Methods of designing ophthalmic lenses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13/00—Assembling; Repairing; Cleaning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C—SPECTACLES; SUNGLASSES OR GOGGLES INSOFAR AS THEY HAVE THE SAME FEATURES AS SPECTACLES; CONTACT LENSES
- G02C7/00—Optical parts
- G02C7/02—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 G02C7/06—Lenses; Lens systems ; Methods of designing lenses bifocal; multifocal ; progressive
- G02C7/061—Spectacle lenses with progressively varying focal power
- G02C7/063—Shape of the progressive surface
- G02C7/066—Shape, location or size of the viewing zon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Eyegla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包括:获取佩戴者的处方信息;及当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中的右眼用镜片与左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并且,在处方信息中右眼用镜片与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不同、或者右眼用镜片与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不同、或者右眼用镜片与左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不同、或者右眼用镜片与左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不同的情况下,在将右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分别设为ADDR1、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ADDL2时,使得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国际申请日为2017年10月31日、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7/039345、国家申请号为201780066694.0、发明名称为“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的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等眼镜镜片中,为了抑制在左眼用镜片和右眼用镜片的处方不同等情况下发生的左右偏向角量的差异,例如,提出有专利文献1那样的板坯加工等。但是,在板坯加工中,具有加工时的处理增加或者导致光学性能劣化的情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第2012-215640号
发明内容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式,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是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具备:远用部,适于远视;近用部,配置于与所述远用部不同的位置,且具有适于近视的屈光力;及渐进部,该渐进部的屈光力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之间连续地变化,当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中的右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并且,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L不同的情况下,在将右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所述右眼用镜片及所述左眼用镜片以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的方式设置所述物体侧面及所述眼球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式,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是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具备:远用部,适于远视;近用部,配置于与所述远用部不同的位置,且具有适于近视的屈光力;及渐进部,该渐进部的屈光力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之间连续地变化,若将通过右眼用镜片的远用参考点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FR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FR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FR=(DFR_max+DFR_min)/2,将通过右眼用镜片的近用参考点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NR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NR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NR=(DNR_max+DNR_min)/2,将右眼用镜片的远用参考点与近用参考点处的平均屈光力差即佩戴附加光度设为ADDR=DNR-DFR,将右眼用镜片的内移角设为θInsR,将右眼用镜片的外径设为DR,并将通过左眼用镜片的远用参考点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FL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FL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FL=(DFL_max+DFL_min)/2,将通过左眼用镜片的近用参考点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NL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NL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NL=(DNL_max+DNL_min)/2,将左眼用镜片的远用参考点与近用参考点处的平均屈光力差即佩戴附加光度设为ADDL=DNL-DFL,将左眼用镜片的内移角设为θInsL,将左眼用镜片的外径设为DL,则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中的所述右眼用镜片的佩戴附加光度ADD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佩戴附加光度ADDL相等、且基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信息DFR_max、DFR_min、DFR、DNR_max、DNR_min、DNR、ADDR、θInsR、DR中的至少一个而算出的比较参数的值与基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信息DFL_max、DFL_min、DFL、DNL_max、DNL_min、DNL、ADDL、θInsL、DL中的至少一个而算出的比较参数的值不同的情况下,在将右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所述右眼用镜片及所述左眼用镜片以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的方式设置所述物体侧面及所述眼球侧面。
根据本发明的第3方式,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是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具备:远用部,适于远视;近用部,配置于与所述远用部不同的位置,且适于近视;及渐进部,该渐进部的屈光力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之间连续地变化,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获取佩戴者的处方信息;及当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中的右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并且,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不同、或者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L不同的情况下,在将右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以使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的方式设定设计参数。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式,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根据第3方式的设计方法而设计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及制造根据所述设计方法而设计的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
附图说明
图1(a)是示出一个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示意图,图1(b)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的示意图。
图2是用于说明角膜顶点间距离的概念图。
图3是用于说明凹陷量的概念图。
图4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上的坐标点的概念图。
图5是用于说明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上下方向的倾斜角度的概念图。
图6(a)是用于说明以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偏向角量的图,图6(b)是用于说明一个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偏向角量的校正的概念图。
图7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系统的结构的图。
图8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9是用于说明对视线的上下方向的偏移量进行检测的方法的概念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适当参照附图,一边针对一个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等进行说明。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散光度数及散光轴角度的值分别设为SL、CL、AxL,将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散光度数及散光轴角度的值分别设为SR、CR、AxR。
在以下的记载中,关于屈光力的单位,在没有特别提及的情况下,用屈光度(D)表示。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表述渐进屈光力镜片的“上部”、“下部”等的情况下,在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加工为眼镜用的情况下,基于佩戴眼镜时的镜片的位置关系。优选的是,上下方向与铅垂方向一致。在下面的各附图中,镜片的上下位置关系与纸面上的上下位置关系一致。
图1(a)是示意性地例示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图。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具备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这两个渐进屈光力镜片10。渐进屈光力镜片10具备适于远视的远用部F、配置于与远用部F不同的位置且具有适于近视的屈光力的近用部N及屈光力在远用部F和近用部N之间连续地变化的渐进部P。
此外,适于远用部F的视距只要是比在近用部N中应用的视距整体都长的距离即可,没有特别限定。
图1(b)是为了说明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结构而以右眼用镜片10R为例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图。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只要没有特别指定,关于两眼的镜片,如图中所示的坐标轴那样,将Y轴设为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上下方向,将X轴设为从耳侧向鼻侧,将Z轴设为与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光轴平行。在图1(b)中,渐进屈光力镜片10示出右眼用镜片10R的形状。在图1(b)中,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为按照眼镜用框的形状加工镜片前的状态(磨边加工前的状态),在俯视观察下形成为圆形。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10,图中上侧在佩戴时配置于上方,图中下侧在佩戴时配置于下方。渐进屈光力镜片10具有远用部F、近用部N和中间部P。
远用部F配置于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上部,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被加工为眼镜用镜片后成为具有适于远视的屈光力的部分。近用部N配置于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下部,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被加工为眼镜用镜片后成为具有适于近视的屈光力的部分。渐进部P配置于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的远用部F与近用部N的中间,是使屈光力在远用部F与近用部N之间连续且圆滑地变化并进行连接的部分。
渐进屈光力镜片10具有多个参考点。作为这样的参考点,例如,如图1(b)所示,列举光学中心11(或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11R)、远用参考点FV、近用参考点NV等。光学中心11为作为设计上的中心的参考点。远用参考点FV为测定镜片的远用度数的测定参考点。近用参考点NV为在近用部N中测定镜片的近用度数的测定参考点。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在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测定的物体侧面及眼球侧面各自的近用参考点NV的面平均屈光力减去远用参考点FV的面平均屈光力得到的值表述为“面附加光度”。相对于此,将由处方值指定的附加光度表述为“处方附加光度”,将通过镜片的近用参考点NV的透射光线的平均屈光力减去通过远用参考点FV的透射光线的平均屈光力得到的值表述为“佩戴附加光度”。
右眼用镜片10R的磨边加工前的外径DR相当于形成为圆形的右眼用镜片10R的直径。同样,关于左眼用镜片10L,没有图示的磨边加工前的外径DL也相当于形成为圆形的左眼用镜片10L的直径。
在图1(b)中,在右眼用镜片10R上示出有设计基准线L。设计基准线L包括从右眼用镜片10R的上端通过远用参考点FV到光学中心11R的线段L1和从光学中心11通过近用参考点NV的线段L2而构成。内移角θinsR由通过光学中心11且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A到线段L2的角度定义。同样,关于左眼用镜片10L,内移角θinsL也由通过光学中心11且从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轴A到线段L2的角度定义。
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是提供给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的佩戴者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另外,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ADDR1减去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ADDR2得到的差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ADDL1减去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ADDL2得到的差ADDL1-ADDL2为不同的值。
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将以成为被提供的处方附加光度的方式设定一片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和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称为附加光度的分配。另外,将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减去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得到的差,称为分配参数。
如上所示,使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的面附加光度的分配不同,与在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上面附加光度的分配相等的情况相比,设计上具有自由度。由此,能够更适当地设定像差等光学特性,尤其是能够适当地调整偏向角量,特别是适当地调整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上下方向等的偏向角量。
此外,在上述中,作为左右各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中的附加光度的分配方法,构成为使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减去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得到的差不同,但是也可以构成为使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与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之比不同。只要是使左右的附加光度的分配不同即可,作为基准的分配参数没有特别限定。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处方附加光度以外的处方值在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存在差异的情况下,使左眼用镜片10L的附加光度的分配与右眼用镜片10R的附加光度的分配不同。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右眼用镜片10R的球面度数S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球面度数SL不同的情况下,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球面度数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右眼用镜片10R的散光度数C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散光度数CL不同的情况下,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散光度数的不同引起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
另外,优选右眼用镜片10R的球面度数SR和左眼用镜片10L的球面度数SL满足以下的条件:
在SL<SR时,ADDR1<ADDL1,
在SR<SL时,ADDL1<ADDR1。
由此,能够更良好地校正因球面度数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也称为棱镜量)的左右差异。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右眼用镜片10R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不同的情况下,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等价球面度数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另外,优选右眼用镜片10R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和左眼用镜片10L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满足以下的条件:
在SL+CL/2<SR+CR/2时,ADDR1<ADDL1,
在SR+CR/2<SL+CL/2时,ADDL1<ADDR1。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等价球面度数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右眼用镜片10R的散光轴角度Ax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散光轴角度AxL不同的情况下,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散光轴角度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右眼用镜片10R的外径D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外径DL不同的情况下,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磨边加工前的外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右眼用镜片10R的内移角θins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内移角θinsL不同的情况下,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内移角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图2是用于说明角膜顶点间距离VD的图。渐进屈光力镜片10配置在眼球20的角膜21的前方。角膜顶点间距离VD指角膜顶点到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眼球侧面的距离VD。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右眼用镜片10R的角膜顶点间距离称为VDR,左眼用镜片10L的角膜顶点间距离称为VDL。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且右眼用镜片10R的角膜顶点间距离VD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角膜顶点间距离VDL不同的情况下,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角膜顶点间距离VD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在将右眼用镜片10R的上下方向的屈光力的指标SVR设为SVR=SR+CR×(sin(AxR))^2、将左眼用镜片10L的上下方向的屈光力的指标SVL设为SVL=SL+CL×(sin(AxL))^2时,
优选满足以下的条件:
在SVL<SVR时,ADDR1<ADDL1,
在SVR<SVL时,ADDL1<ADDR1。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眼镜的上下方向的屈光力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以屈光度为单位,优选使右眼用镜片10R的附加光度的分配与左眼用镜片10L的附加光度的分配以满足下式(1)的条件的方式不同。
0<|(ADDR1-ADDR2)-(ADDL1-ADDL2)|≤4…(1)
由此,能够防止由于在左眼用镜片和右眼用镜片中附加光度的分配显著不同引起的外表不佳和适应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难度。另外,从同样的观点,上述(1)式的最右边的参数值更优选为3以下,进一步更优选为2以下。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优选在右眼用镜片10R的球面度数S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球面度数SL的情况下,满足下式(2)的条件。
0<|(ADDR1-ADDR2)-(ADDL1-ADDL2)|/|SR-SL|≤16…(2)
由此,能够一边考虑根据左右球面度数的差异程度而允许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差的变化,一边防止外表不佳和适应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难度。另外,从同样的观点,上述(2)式的最右边的参数值更优选为1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下。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优选在右眼用镜片10R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的值不同的情况下,满足下式(3)的条件:
0<|(ADDR1-ADDR2)-(ADDL1-ADDL2)|/|(SR+CR/2)-(SL+CL/2)|≤32…(3)。
由此,能够一边考虑根据左右的等价球面度数的差异程度而允许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差的变化,一边防止外表不佳和适应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难度。另外,从同样的观点,上述(3)式的最右边的参数值更优选为24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6以下。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SVR与SVL不同,且满足下式(4)的条件:
0<|(ADDR1-ADDR2)-(ADDL1-ADDL2)|/|SVR-SVL|≤16…(4)。
由此,能够一边考虑根据左右的渐进折射镜片10的上下方向的屈光力的不同而允许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差的变化,一边防止外表不佳和适应该渐进屈光力镜片10的难度。另外,从同样的观点,上述(4)式的最右边的参数值更优选为12以下,进一步优选为8以下。
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在设计时,对于考虑光轴方向的凹陷量变大的镜片,能够以使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的附加光度的分配不同的方式一边调整一边设计。
图3是用于说明凹陷量的图。将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顶点设为点O。物体侧顶点是通过镜片的光学中心的光轴与镜片的物体侧面的交点。在通过点O且与物体侧面的光轴13R垂直的平面S上设定X-Y坐标系,将在各点(x,y)的位置从平面S到物体侧面的沿着光轴方向的距离设为凹陷量SAG1R(x,y)。在左眼用镜片10L中,同样地定义凹陷量SAG1L(x,y)。
图4是示出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的坐标点的图。在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学中心11R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的情况下,将该直线与镜架的交点中的位于光学中心的上侧的点设为TR(xtR,ytR),将位于光学中心的下侧的点设为BR(xbR,ybR)。在从左眼用镜片10L的光学中心11L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的情况下,将该直线与镜架的交点中的位于光学中心的上侧的点设为TL(xtL,ytL),将位于光学中心的下侧的点设为BL(xbL,ybL)。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在将通过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R(x,y)、将通过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左眼用镜片10L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L(x,y)时,若将右眼用镜片10R装进了镜框时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时的镜架上端的坐标设为(xtR,ytR)、将镜架下端的坐标设为(xbR,ybR),并将左眼用镜片10L装进了镜框时从镜片光轴的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时的镜架上端的坐标设为(xtL,ytL)、将镜架下端的坐标设为(xbL,ybL),则在以毫米为单位而满足下式(5)的条件的情况下:
0≤|(SAG1R(xtR,ytR)-SAG1R(xbR,ybR))-(SAG1L(xtL,ytL)-SAG1L(xbL,ybL))|≤4…(5),
以屈光度为单位而满足下式(1)的条件:
0<|(ADDR1-ADDR2)-(ADDL1-ADDL2)|≤4…(1)。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光轴的倾斜偏移和在左右镜片中的镜架的上端及下端的凹陷量差的不同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在将通过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R(x,y)、将通过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左眼用镜片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L(x,y)时,若将右眼用镜片10R装进了镜框时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时的镜架上端的坐标设为(xtR,ytR)、将镜架下端的坐标设为(xbR,ybR),并将所述左眼用镜片装进了镜框时从镜片光轴的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时的镜架上端的坐标设为(xtL,ytL)、将镜架下端的坐标设为(xbL,ybL),则在以毫米为单位而满足下式(6)的条件的情况下:
0≤|SAG1R(xbR,ybR)-SAG1L(xbL,ybL)|≤4…(6),
以屈光度为单位而满足下式(1)的条件:
0<|(ADDR1-ADDR2)-(ADDL1-ADDL2)|≤4…(1)。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光轴的倾斜偏移和在左右镜片中的镜架的下端的凹陷量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图5是用于说明右眼用镜片10R的倾斜角度θR的图。将连接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面侧的上端和下端的直线与垂直于光轴的面所成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R。同样地,将连接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面侧的上端和下端的直线与垂直于光轴的面所成的角度设为倾斜角度θL。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在将通过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R(x,y)、将通过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左眼用镜片10L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L(x,y)时,若将右眼用镜片10R装进了镜框时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时的镜架上端的坐标设为(xtR,ytR)、将镜架下端的坐标设为(xbR,ybR),并将左眼用镜片10L装进了镜框时从镜片光轴的位置沿着上下方向引出直线时的镜架上端的坐标设为(xtL,ytL)、将镜架下端的坐标设为(xbL,ybL),
设角度θR=atan((SAG1R(xtR,ytR)-SAG1R(xbR,ybR))/(ytR-ybR)),
设角度θL=atan((SAG1L(xtL,ytL)-SAG1L(xbL,ybL))/(ytL-ybL)),
则在以度为单位而满足下式(7)的条件的情况下:
0≤|θR-θL|≤5…(7),
以屈光度为单位而满足下式(1)的条件:
0<|(ADDR1-ADDR2)-(ADDL1-ADDL2)|≤4…(1)。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光轴的倾斜偏移和左右镜片中的镜架的上下方向的倾斜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在将通过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右眼用镜片10R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R(x,y)、将通过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顶点且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光轴垂直的面上的坐标(x,y)处的左眼用镜片10L的光轴方向上的凹陷量设为SAG1L(x,y)时,若将与右眼用镜框的坐标(x,y)在左眼用镜框对称的位置的坐标设为(x’,y’),
则在对于右眼用镜片10R的凹陷量SAG1R(x,y)、左眼用镜片10L的凹陷量SAG1L(x’,y’),在镜架周部上以毫米为单位而满足下式(8)的条件的情况下:
0≤|SAG1R(x,y)-SAG1L(x’,y’)|≤4…(8),
以屈光度为单位而满足下式(1)的条件:
0<|(ADDR1-ADDR2)-(ADDL1-ADDL2)|≤4…(1)。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光轴的倾斜偏移和左右镜片中的镜框上的凹陷量的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图6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偏向角量的调整的图。图6(a)是用于说明以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的左眼用镜片90L和右眼用镜片90R的偏向角量的图。朝向左眼眼球转动中心点E的光IL在入射面以θ1角度入射至以往的左眼用镜片90L,被以往的左眼用镜片90L折射而朝向眼球转动中心点E。另一方面,朝向右眼眼球转动中心点E的光IR在入射面以θ2的角度入射至以往的右眼用镜片90R,被以往的右眼用镜片10R折射而朝向眼球转动中心点E。在以往的渐进屈光力镜片中,上下方向的偏向角量相当于角度θ2与θ1之差Δθ1。
图6(b)是示出通过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改进偏向角量的点的图。在图6(b)中,为了简化说明,仅对右眼用镜片10R与以往镜片的不同进行说明。对于用虚线表示的以往镜片的右眼用镜片90R,对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面和眼球侧面的附加光度的分配进行了调整,与以往镜片不同,以角度θ3入射至右眼用镜片10R的光IR朝向眼球转动中心点E。因此,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上下方向的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相当于角度θ3与θ1之差Δθ2,Δθ2比Δθ1小。
这样,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方法,为了减小右眼用镜片10R的偏向角量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偏向角量之差,使右眼用镜片10R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不同。
另外,关于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若将通过右眼用镜片10R的远用参考点FV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FR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FR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FR=(DFR_max+DFR_min)/2,将通过右眼用镜片10R的近用参考点NV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NR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NR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NR=(DNR_max+DNR_min)/2,将右眼用镜片10R的远用参考点FV和近用参考点NV处的平均屈光力差即佩戴附加光度设为ADDR=DNR-DFR,将右眼用镜片10R的内移角为θInsR,将右眼用镜片10R的外径为DR,
并将通过左眼用镜片10L的远用参考点FV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FL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FL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FL=(DFL_max+DFL_min)/2,将通过左眼用镜片10L的近用参考点NV的透射光线的最大屈光力设为DNL_max、最小屈光力设为DNL_min、平均屈光力设为DNL=(DNL_max+DNL_min)/2,将左眼用镜片10L的远用参考点FV与近用参考点NV处的平均屈光力差即佩戴附加光度设为ADDL=DNL-DFL,将左眼用镜片10L的内移角为θInsL,将左眼用镜片10L的外径为DL,
则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的右眼用镜片10R的佩戴附加光度ADD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佩戴附加光度ADDL相等、且基于右眼用镜片10R的信息DFR_max、DFR_min、DFR、DNR_max、DNR_min、DNR、ADDR、θInsR、DR中的至少一个而算出的比较参数的值和基于左眼用镜片10L的信息DFL_max、DFL_min、DFL、DNL_max、DNL_min、DNL、ADDL、θInsL、DL中的至少一个而算出的比较参数的值不同的情况下,在将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10L中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使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在附加光度以外的点在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非对称或者具有不同的点的情况下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上述比较参数是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佩戴者的处方球面度数、处方散光度数、处方确定的散光轴角度、及右眼用镜片10R的SVR或左眼用镜片10L的SVL中的至少一个,右眼用镜片10R的SVR和左眼用镜片10L的SVL表示为:
SVR=SR+CR×(sin(AxR))^2
SVL=SL+CL×(sin(AxL))^2。
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两眼的处方球面度数、处方散光度数、处方确定的散光轴角度或处方确定的上下方向的度数等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图7是示出制造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系统80的图。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制造系统80具备设计装置50、加工机控制装置71和眼镜镜片加工机72。设计装置50具备输入部51、显示部52、通信部53、存储部54和控制部60。控制部60具备判定部61和眼镜镜片设计部62。图中的箭头表示眼镜镜片设计数据的流动。
输入部51包括键盘等输入装置,接受通过后述的控制部60进行的处理所需的佩戴者处方数据等输入数据等的输入。输入部51将输入数据输出至控制部60,并且输出至后述的存储部54进行存储。
此外,也能够形成为后述的通信部53接收输入数据并输出至控制部60的结构。
显示部52包括液晶显示器等能够显示图像等的装置,显示所输入的处方数据等各种数值、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数据等。通信部53包括能够通过因特网等进行通信的通信装置,发送通过控制部60的处理而得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数据,或者适宜地接收发送需要的数据。
存储部54由存储器和硬盘等非易失性存储介质构成,与控制部60交换数据,存储输入部51接收的输入数据和通过控制部60的处理得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数据等各种数据。
控制部60包括CPU等处理装置,发挥控制设计装置50的动作主体的功能,通过执行安装于存储部54或在控制部60中配置的非易失性存储器的程序,进行处方值的分析和包括设计处理在内的各种处理。
判定部61关于佩戴者的处方值判定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是否相等、或者处方附加光度以外的处方值在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是否不同。眼镜镜片设计部62基于从输入部51输入的处方数据及判定部61的判定结果等设定设计参数。所说的设计参数是右眼用镜片10R及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面及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和在镜片面上的多个点处的目标像差等。眼镜镜片设计部62基于设计参数通过最优化设计来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整体的形状。
加工机控制装置71基于从设计装置50接收到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数据控制眼镜镜片加工机72。眼镜镜片加工机72通过加工机控制装置71的控制而制造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
图8是示出包括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方法在内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制造方法的流程的流程图。在步骤S1001中,设计装置50经由输入部51获取佩戴者的处方值。若步骤S1001结束,则进入步骤S1003。
在步骤S1003中,判定部61判定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是否相等。判定部61在右眼用镜片10R的处方附加光度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的情况下,在步骤S1003中作出肯定性判定而进入步骤S1005,在处方附加光度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1003中作出否定性判定而进入步骤S1007。
在步骤S1005中,判定部61判定根据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信息计算出的SVR与SVL是否不同,或者判定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信息中的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角度的至少任一个在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中是否不同。判定部61在根据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信息计算出的SVR与SVL不同或者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信息中的球面度数、散光度数、散光轴角度的至少任一个在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中不同的情况下,在步骤S1005中作出肯定行判定而进入步骤S1007,在相等的情况下,在步骤S1005中作出否定性判定而进入步骤S1009。
在步骤S1007,眼镜镜片设计部62使右眼用镜片10R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L1-ADDR2)不同来设定各设计参数。如果步骤S1007结束,则进入步骤S1011。
在步骤S1009中,眼镜镜片设计部62使右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与左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L1-ADDR2)相等来设定各设计参数。如果步骤S1009结束,则进入步骤S1011。
在步骤S1011中,眼镜镜片设计部62基于在步骤S1007或步骤S1009中设定的设计参数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如果步骤S1011结束,则进入步骤S1013。在步骤S1013中,眼镜镜片加工机72制造眼镜镜片,并结束处理。
本实施方式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方法是,当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右眼用镜片10R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并且,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处方信息中右眼用镜片10R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不同、或者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处方信息中右眼用镜片10R的球面度数S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球面度数SL不同、或者右眼用镜片10R的散光度数C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散光度数CL不同、或者右眼用镜片10R的散光轴角度与左眼用镜片10L的散光轴角度不同的情况下,在将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以使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的方式设定设计参数。由此,能够良好地校正因两眼的处方球面度数、处方散光度数、处方确定的散光轴角度或处方确定的上下方向的度数等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如下的变形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能够与上述的实施方式进行组合。
(变形例1)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在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中,使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不同。还可以在左眼用镜片和右眼用镜片中使远用部F的基弧不同。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中,将右眼用镜片10R的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设为BCRf,将左眼用镜片10L的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设为BCLf,能够在右眼用镜片10R的球面度数SR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球面度数SL不同、或者右眼用镜片10R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与左眼用镜片10L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不同的情况下,使BCRf与BCLf不同。由此,能够在更大的范围内良好地校正因两眼的处方值等不同产生的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变形例2)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方法中,也能够基于佩戴者佩戴右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的值与左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的值相等的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而检测出的视线信息,设定(ADDR1-ADDR2)-(ADDL1-ADDL2)的值。由此,能够基于改变左眼用镜片10L与右眼用镜片10R各自的附加光度的分配之前的视线信息,良好的校正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在上述视线信息的检测中,能够使用例如在国际公开2014/046206号中记载的视线检测装置等检测被检测者的视线,检测渐进屈光力镜片10上的视线透射点信息。最开始被检测者佩戴右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的值与左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的值相等的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被检测者在佩戴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状态下使用视线检测装置,检测并记录在注视至少一个以上的多个点时左右眼各自的视线在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上的透射点的位置。设计装置50对检测而得到的注视点信息和透射点信息进行分析,基于分析结果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设计装置1例如针对至少一个以上的多个注视点以使左右渐进屈光力镜片上的视线透射点的上下方向位置之差比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小的方式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
(变形例3)
在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设计方法中,可以基于佩戴者佩戴右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R1-ADDR2的值与左眼用镜片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ADDL1-ADDL2的值相等的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而检测出的该右眼用镜片与该左眼用镜片之间的能够看到近用参考点NV处的物体的位置的差异,设定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右眼用镜片10R和左眼用镜片10L各自的附加光度的分配参数之差(ADDR1-ADDR2)-(ADDL1-ADDL2)的值。由此,能够基于不改变左眼用镜片10L和右眼用镜片10R各自的附加光度的分配的情况下的视线的偏移量,良好地校正左右镜片的光学特性的差异,尤其是偏向角量的左右差异。
上述的能够看到近用参考点NV处的物体的位置的差异的检测能够使用使左右眼看各自不同的图像的装置。
图9(a)是例示使左右眼分别观看的左眼用图像40L和右眼用图像40R的图。在左眼用图像40L和右眼用图像40R中,在Y轴方向也就是说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上下方向配置有3条线段。图9的横向是连结左眼和右眼的方向。左眼用图像40L和右眼用图像40R的上述线段在画面上显示于上下方向的相同高度。被检测者佩戴具备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眼镜,两眼观看左眼用图像40L和右眼用图像40R。测定在两眼观看时产生的线段分别相对于左右眼的上下方向的偏移量。
图9(b)是用于说明视线的上下方向的偏移量41的示意图。若在两侧的镜片中,针对同一注视点,在左眼用图像40L及右眼用图像40R的位置上视线的通过点具有差异,则测定在使左眼用图像40L或右眼用图像40R偏移时在两眼观看下线段一致的偏移量41。设计装置50基于偏移量的测定值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设计装置50以两眼观看左眼用图像40L和右眼用图像40R时的线段的上下方向的偏移量比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小的方式设计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
(实施例1)
对于表1的处方值,如表2那样设定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
[表1]
表1处方信息中的各种处方值
右眼变量 | 右眼处方值 | 左眼变量 | 左眼处方值 | |
球面度数(D) | SR | -4.25 | SL | -3.25 |
散光度数(D) | CR | -0.50 | CL | -0.25 |
散光轴(deg) | AXR | 0.00 | AXL | 50.00 |
处方附加光度(D) | ADDR | 1.00 | ADDL | 1.00 |
内移角(deg) | θInsR | 9.7 | θInsL | 9.7 |
外径(mm) | DR | 75 | DL | 75 |
角膜顶点间距离(mm) | VDR | 12.00 | VDL | 12.00 |
[表2]
表2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
下面示出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各数值。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1,因此满足式(1)。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SR-SL|=1,因此满足式(2)。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SR+CR/2)-(SL+CL/2)|=0.89,因此满足式(3)。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SVR-SVL|=1.18,因此满足式(4)。
通过光学中心的上下方向的直线与镜架的交点的坐标(x,y)在左右镜片上,上端都是(0,12),下端都是(0,-20)。各个点处的一个面的凹陷量是如下的值。
右眼上端:SAG1R(0,12)=0.277
右眼下端:SAG1R(0,-20)=1.080
左眼上端:SAG1L(0,12)=0.276
左眼下端:SAG1L(0,-20)=0.999
根据这些值,由于|(SAG1R(xtR,ytR)-SAG1R(xbR,ybR))-(SAG1L(xtL,ytL)-SAG1L(xbL,ybL))|=0.08,因此满足式(5)。
由于|SAG1R(xbR,ybR)-SAG1L(xbL,ybL)|=0.081,因此满足式(6)。
根据角度θR=atan((SAG1R(0,12)-SAG1R(0,-20))/(12-(-20)))=-1.44(deg),
角度θL=atan((SAG1L(0,12)-SAG1L(0,-20))/(12-(-20)))=-1.29(deg),
由于|θR-θL|=0.15,因此满足式(7)。
当在镜架周部上的各点,求出|SAG1R(x,y)-SAG1L(x’,y’)|的值时,最大值为0.17mm,最小值为0.00085mm,因此满足式(8)。
(比较例1)
在比较例1中,对于上述的表1所示的处方值,设定下面的表3的物体侧面的附加光度、眼球侧面的附加光度、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
[表3]
表3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
右眼变量 | 值(右眼) | 左眼变量 | 值(左眼) | |
物体侧面附加光度(D) | ADDR1 | 1.50 | ADDL1 | 1.50 |
眼球侧面附加光度(D) | ADDR2 | -0.50 | ADDL2 | -0.50 |
物体侧面远用基弧(1/m) | BCRf | 2.00 | BCLf | 2.00 |
针对比较例1、实施例1的情况分别求出光轴下方的镜片主经线上的、左右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上下方向的偏向角量,分别为下面的表4、表5所示的值。回旋角以上下方向的下方作为正方向。基于下式(10)计算实施例1和比较例1的偏向角量的改善度(%),并在表6中示出。
100×(比较例1中的左右镜片偏向角量差-实施例1中的左右镜片偏向角量差)/比较例1中的左右镜片偏向角量差…(10)
[表4]
表4比较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偏向角量
[表5]
表5实施例1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偏向角量
[表6]
表6实施例1与比较例1的偏向角量的改善度(%)
(实施例2)
对于表7的处方值,如表8那样设定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
[表7]
表7处方信息中的各种处方值
右眼变量 | 右眼处方值 | 左眼变量 | 左眼处方值 | |
球面度数(D) | SR | -4.25 | SL | -3.25 |
散光度数(D) | CR | -0.50 | CL | -0.25 |
散光轴(deg) | AXR | 0.00 | AXL | 50.00 |
处方附加光度(D) | ADDR | 1.00 | ADDL | 1.00 |
内移角(deg) | θInsR | 10.3 | θInsL | 10.3 |
外径(mm) | DR | 75 | DL | 75 |
角膜顶点间距离(mm) | VDR | 12.00 | VDL | 12.00 |
[表8]
表8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
下面示出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的各数值。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1,因此满足式(1)。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SR-SL|=1,因此满足式(2)。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SR+CR/2)-(SL+CL/2)|=0.89,因此满足式(3)。
由于|(ADDR1-ADDR2)-(ADDL1-ADDL2)|/|SVR-SVL|=1.18,因此满足式(4)。
通过光学中心的铅垂方向的直线与镜架的交点的坐标(x,y)在左右镜片上,上端都是(0,12),下端都是(0,-20)。各个点处的一个面的凹陷量是下面的值。
右眼上端:SAG1R(0,12)=0.481
右眼下端:SAG1R(0,-20)=1.652
左眼上端:SAG1L(0,12)=0.276
左眼下端:SAG1L(0,-20)=0.999
根据这些值,由于|(SAG1R(xtR,ytR)-SAG1R(xbR,ybR))-(SAG1L(xtL,ytL)-SAG1L(xbL,ybL))|=0.448,因此满足式(5)。
由于|SAG1R(xbR,ybR)-SAG1L(xbL,ybL)|=0.653,因此满足式(6)。
根据角度θR=atan((SAG1R(0,12)-SAG1R(0,-20))/(12-(-20)))=-2.10(deg),
角度θL=atan((SAG1L(0,12)-SAG1L(0,-20))/(12-(-20)))=-1.29(deg),
由于|θR-θL|=0.81,因此满足式(7)。
在镜架周部上的各点,求出|SAG1R(x,y)-SAG1L(x’,y’)|的值,最大值为1.915mm,最小值为0.178mm,满足式(8)。
(比较例2)
在比较例2中,对于在上述的表7所示的处方值,设定上述表3的物体侧面的附加光度、眼球侧面的附加光度、物体侧面的远用基弧。
若针对比较例2、实施例2的情况分别求出光轴下方的镜片主经线上的、左右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上下方向的偏向角量,则分别为下面的表9、表10所示的值。回旋角以上下方向的下方为正方向。基于下式(11)计算实施例1与比较例2的偏向角量的改善度(%),并示出在表11中。
100×(比较例2中的左右镜片偏向角量差-实施例2中的左右镜片偏向角量差)/比较例2中的左右镜片偏向角量差…(11)
[表9]
表9比较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偏向角量
[表10]
表10实施例2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偏向角量
[表11]
表11实施例2与比较例2的偏向角量的改善度(%)
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的内容。在本发明的技术思想范围内想到的其他方式也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下面的优选权基础申请的公开内容作为引用文包括于此。
日本专利申请2016年第213629号(2016年10月31日申请)
标号说明
1…渐进屈光力镜片对,10…渐进屈光力镜片,10L…左眼用镜片,10R…右眼用镜片,11…光学中心,50…设计装置,60…控制部,DL、DR…外径,θinsR…内移角,SAG1R、SAG1L…凹陷量。
Claims (3)
1.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是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具备:远用部,适于远视;近用部,配置于与所述远用部不同的位置,且适于近视;及渐进部,该渐进部的屈光力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之间连续地变化,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获取佩戴者的处方信息;及
当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中的右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并且,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不同、或者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L不同的情况下,
在将右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
使得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
在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的情况下,
使得满足ADDR1<ADDL1的条件,
在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或者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或者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的情况下,
使得满足ADDL1<ADDR1的条件,
基于佩戴者佩戴ADDR1-ADDR2的值与ADDL1-ADDL2的值相等的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而检测出的视线信息,设定(ADDR1-ADDR2)-(ADDL1-ADDL2)的值。
2.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是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具备:远用部,适于远视;近用部,配置于与所述远用部不同的位置,且适于近视;及渐进部,该渐进部的屈光力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之间连续地变化,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获取佩戴者的处方信息;及
当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中的右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并且,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不同、或者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L不同的情况下,
在将右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
使得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
在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的情况下,
使得满足ADDR1<ADDL1的条件,
在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或者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或者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的情况下,
使得满足ADDL1<ADDR1的条件,
基于佩戴者佩戴ADDR1-ADDR2的值与ADDL1-ADDL2的值相等的基准渐进屈光力镜片对而检测出的、所述右眼用镜片与所述左眼用镜片之间的能够看见近用参考点处的物体的位置的差异,设定(ADDR1-ADDR2)-(ADDL1-ADDL2)的值。
3.一种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该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是左右的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具备:远用部,适于远视;近用部,配置于与所述远用部不同的位置,且适于近视;及渐进部,该渐进部的屈光力在所述远用部和所述近用部之间连续地变化,其中,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根据以下的设计方法而设计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及
制造根据所述设计方法而设计的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
所述设计方法包括以下的步骤:
获取佩戴者的处方信息;及
当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中的右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与左眼用镜片的处方附加光度相等,并且,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不同、或者在所述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处方信息中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度数CL不同、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R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散光轴角度AxL不同的情况下,
在将右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R2、并将左眼用镜片的物体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1、眼球侧面的面附加光度设为ADDL2时,
使得ADDR1-ADDR2与ADDL1-ADDL2不同,
在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或者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大于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的情况下,
使得满足ADDR1<ADDL1的条件,
在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L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球面度数SR、或者所述左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L+CL/2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等价球面度数SR+CR/2、或者所述左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L大于所述右眼用镜片的光学中心处的上下方向的度数SVR的情况下,
使得满足ADDL1<ADDR1的条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6-213629 | 2016-10-31 | ||
JP2016213629 | 2016-10-31 | ||
PCT/JP2017/039345 WO2018079836A1 (ja) | 2016-10-31 | 2017-10-31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対、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対の設計方法およ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対の製造方法 |
CN201780066694.0A CN109923467A (zh) | 2016-10-31 | 2017-10-31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6694.0A Division CN109923467A (zh) | 2016-10-31 | 2017-10-31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82253A true CN112882253A (zh) | 2021-06-01 |
CN112882253B CN112882253B (zh) | 2023-03-31 |
Family
ID=620250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093479.8A Active CN112882253B (zh) | 2016-10-31 | 2017-10-31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 |
CN201780066694.0A Pending CN109923467A (zh) | 2016-10-31 | 2017-10-31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780066694.0A Pending CN109923467A (zh) | 2016-10-31 | 2017-10-31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制造方法 |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20190258081A1 (zh) |
EP (1) | EP3534203B1 (zh) |
JP (1) | JP6994467B2 (zh) |
KR (1) | KR102279298B1 (zh) |
CN (2) | CN112882253B (zh) |
CA (1) | CA3041850C (zh) |
WO (1) | WO201807983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3683618A1 (en) * | 2019-01-21 | 2020-07-22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enerale D'optique) | System and method for demonstrating an optical disorder |
NL2023797B1 (en) * | 2019-09-09 | 2021-04-13 | Jozephus Cyrillus Ludovicus Bruls Georgius | Progressive addition eyeglass len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
CN116745687A (zh) | 2021-01-28 | 2023-09-12 | 株式会社尼康依视路 | 眼镜镜片的设计装置、眼镜镜片的设计方法及程序 |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44813A (ja) * | 2002-05-28 | 2003-12-03 | Hoya Corp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WO2010044266A1 (ja) * | 2008-10-14 | 2010-04-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シリーズ |
JP2010096852A (ja) * | 2008-10-14 | 2010-04-30 | Nikon-Essilor Co Ltd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CN101884003A (zh) * | 2007-12-04 | 2010-11-10 | Hoya株式会社 | 一对递增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CN102681206A (zh) * | 2011-03-08 | 2012-09-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CN104995549A (zh) * | 2013-02-20 | 2015-10-21 |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 一副渐进式眼镜片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267163A (ja) * | 2005-03-22 | 2006-10-05 | Seiko Epson Corp | 眼鏡レンズ |
JP5769914B2 (ja) * | 2006-07-20 | 2015-08-26 |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製造方法および眼鏡レンズの供給システム |
EP2526455B1 (en) * | 2010-01-18 | 2017-05-17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Process for designing an ophthalmic progressive eyeglass |
JP2012215640A (ja) | 2011-03-31 | 2012-11-08 | Hoya Corp | 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JP6095271B2 (ja) * | 2012-03-05 | 2017-03-15 | イーエイチエス レンズ フィリピン インク | レンズセット、レンズ設計方法及びレンズ製造方法 |
EP2642332B1 (en) * | 2012-03-23 | 2015-05-06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A progressive addition lens for a wearer |
EP2669732A1 (en) * | 2012-05-30 | 2013-12-04 | ESSILOR INTERNATIONAL (Compagnie Générale d'Optique) | A method for providing a personalized spectacle lens optical system for a wearer |
EP2880489B1 (en) * | 2012-07-31 | 2023-05-24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 |
US20160004096A1 (en) * | 2012-12-19 | 2016-01-07 | Hoya Corporation | Manufacturing apparatus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spectacle lens |
CN105556379A (zh) * | 2013-09-20 | 2016-05-04 | 豪雅镜片泰国有限公司 | 眼镜镜片及眼镜镜片的制造方法 |
US10261340B2 (en) * | 2014-04-03 | 2019-04-16 | Essilor International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customized progressive ophthalmic lens |
JP6465738B2 (ja) | 2015-05-07 | 2019-02-06 | 公益財団法人鉄道総合技術研究所 | プログラム及びリレー位置決定支援装置 |
-
2017
- 2017-10-31 EP EP17864248.4A patent/EP3534203B1/en active Active
- 2017-10-31 CA CA3041850A patent/CA3041850C/en active Active
- 2017-10-31 CN CN202110093479.8A patent/CN112882253B/zh active Active
- 2017-10-31 KR KR1020197012000A patent/KR102279298B1/ko active Active
- 2017-10-31 CN CN201780066694.0A patent/CN109923467A/zh active Pending
- 2017-10-31 JP JP2018547220A patent/JP6994467B2/ja active Active
- 2017-10-31 WO PCT/JP2017/039345 patent/WO2018079836A1/ja unknown
-
2019
- 2019-04-29 US US16/397,691 patent/US20190258081A1/en not_active Abandoned
Patent Citations (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3344813A (ja) * | 2002-05-28 | 2003-12-03 | Hoya Corp | 両面非球面型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CN101884003A (zh) * | 2007-12-04 | 2010-11-10 | Hoya株式会社 | 一对递增屈光力镜片及其设计方法 |
WO2010044266A1 (ja) * | 2008-10-14 | 2010-04-22 | 株式会社ニコン・エシロール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シリーズ |
JP2010096852A (ja) * | 2008-10-14 | 2010-04-30 | Nikon-Essilor Co Ltd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CN102681206A (zh) * | 2011-03-08 | 2012-09-19 |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 渐进屈光力镜片 |
CN104995549A (zh) * | 2013-02-20 | 2015-10-21 | 依视路国际集团(光学总公司) | 一副渐进式眼镜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KR20190052141A (ko) | 2019-05-15 |
JPWO2018079836A1 (ja) | 2019-09-19 |
CN112882253B (zh) | 2023-03-31 |
EP3534203A4 (en) | 2020-05-20 |
JP6994467B2 (ja) | 2022-01-14 |
CN109923467A (zh) | 2019-06-21 |
US20190258081A1 (en) | 2019-08-22 |
CA3041850C (en) | 2021-08-03 |
KR102279298B1 (ko) | 2021-07-19 |
EP3534203B1 (en) | 2021-03-03 |
EP3534203A1 (en) | 2019-09-04 |
WO2018079836A1 (ja) | 2018-05-03 |
CA3041850A1 (en) | 2018-05-0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4856190B2 (ja) | 眼鏡レンズの決定方法 | |
KR100635182B1 (ko) | 누진 굴절력 안경 렌즈 및 그 설계 방법 | |
CN102937749B (zh) | 眼镜镜片 | |
JP2009517709A (ja) | 眼鏡レンズ | |
JP2011203705A (ja) | 眼鏡レンズ及びその設計方法 | |
JP2015500503A (ja) | 眼科用レンズの決定方法 | |
CN112882253B (zh) | 渐进屈光力镜片对的设计方法及制造方法 | |
WO2019068586A1 (en) | METHOD FOR EVALUATING AN OPHTHALMIC LENS; ASSOCIATED ASSESSMENT SYSTEM AND INDUSTRIAL ASSEMBLY FOR MANUFACTURING AN OPHTHALMIC LENS | |
JP7090155B2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設計方法、製造方法及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 | |
EP2762952B1 (en) | Progressive refractive power lens | |
JP6226873B2 (ja) | 眼用累進レンズ及び半仕上げレンズブランクの組を決定する方法 | |
CA3095519C (en) | A method for determining a single vision ophthalmic lens | |
US10656439B2 (en) | Lenses with improved management of distortion | |
US11681163B2 (en) | Pair of progressive power lenses and design method for the same | |
JP2013076933A (ja) | 累進屈折力レンズ及び累進屈折力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
WO2023068022A1 (ja) | 一対の眼鏡レンズの製造方法 | |
CN111263912A (zh) | 眼科镜片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