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及其安装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车身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及其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世界汽车产量和保有量的不断攀升,对推动全球经济的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同时也对日益短缺的能源状况和日益恶化的环境状况产生了重大的影响和压力。在这种大趋势下,中国对汽车节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法规也越来越严。轻量化技术是实现汽车节能减排的重要技术手段,通过此技术能减少汽车燃油消耗和碳排放,提升汽车企业竞争优势。传统燃油汽车或部分新能源汽车在门槛边梁、后纵梁、后地板总成和底盘后悬架安装点附近采用钢结构点焊工艺,零件数量多,模夹检等工装开发费用较高,装配工艺复杂,且重量较高,不符合节能减排的要求。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提供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及其安装结构,能够通过后车架连接件将门槛边梁、后纵梁和后地板总成连接成一个整体,同时后车架连接件上还设置有减震器安装件和后悬架安装点,不需要对各个部件分别设计安装支架,集成度高,零件数量少,能够实现汽车轻量化并降低生产成本。
本发明的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包括连接件主体,所述连接件主体上设置有开口朝向远离后地板总成的方向的开口槽,所述开口槽的前部能够与门槛边梁连接,所述开口槽的后部能够与后纵梁连接,所述开口槽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组件,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件将所述开口槽的中部将所述开口槽的中部分隔成多个第一小腔室;所述连接件主体上设置有朝向靠近后地板总成的方向凸出的上侧翻边、中部连接组件、下侧翻边、第二加强筋组件和第三加强筋组件,所述中部连接组件能够与后地板总成连接,所述上侧翻边、所述中部连接组件和所述下侧翻边从上至下间隔设置,所述上侧翻边和所述中部连接组件之间的间隙被所述第二加强筋组件分隔成多个第二小腔室,所述中部连接组件和所述下侧翻边之间的间隙被所述第三加强筋组件分割成多个第三小腔室。
进一步,所述中部连接组件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前段连接部、第一横梁连接部、第二横梁连接部、后段连接部和第三横梁连接部。
进一步,所述第一横梁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板、第一前加强板和第一后加强板,所述第一连接板从前至后向上倾斜,所述第一前加强板和所述第一后加强板均呈倒“V”形,所述第一前加强板的前后两侧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一后加强板位于所述第一前加强板的后上方,所述第一后加强板的前侧与所述第一前加强板连接,所述第一后加强板的后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板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部的后上方,所述第二横梁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的下侧的第二加强板,所述第二连接板与所述第二加强板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第三横梁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接板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板的下侧的第三加强板,所述第三连接板与所述第三加强板之间形成空腔结构。
进一步,所述前段连接部和所述后段连接部均为板状结构,所述前段连接部与所述后段连接部互相平行。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主体呈中部向上拱起的拱状结构,所述下侧翻边的前部和后部均设置有一个后悬架安装点。
进一步,所述连接件主体的中部设置有减震器安装件;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件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震器安装件周边的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和四个第一纵向加强筋,四个所述第一纵向加强筋包括从前至后间隔设置的前侧第一纵向加强筋、中前第一纵向加强筋、中后第一纵向加强筋和后侧第一纵向加强筋,并且四个所述第一纵向加强筋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开口槽的上下两侧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从上至下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和四个所述第一纵向加强筋互相交错设置;所述中前第一纵向加强筋和所述中后第一纵向加强筋之间的间距从上至下递增。
进一步,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件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后侧第一纵向加强筋的前侧的第一倾斜加强筋,多个所述第一倾斜加强筋互相倾斜交错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倾斜加强筋的截面呈由多个三角形组成的网状结构。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安装结构,包括门槛边梁、后纵梁、后地板总成和如上所述的后车架连接件,所述门槛边梁与所述开口槽的前部连接,所述后纵梁与所述开口槽的后部连接,所述后地板总成与所述中部连接组件连接。
进一步,所述后地板总成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后地板前段、后地板第一横梁、后地板第二横梁、后地板后段和后地板第三横梁,所述后地板前段与所述前段连接部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部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与第二横梁连接部连接,所述后地板后段与所述后段连接部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部连接。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及其安装结构,通过开口槽同时与门槛边梁和后纵梁连接,通过中部连接组件与后地板总成连接,不需要对各个部件分别设计安装支架,集成度高,零件数量少,模夹检等工装开发费用显著降低,还能够简化装配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开口槽的中部被第一加强筋组件分隔成多个第一小腔室,上侧翻边和下侧翻边被中部连接组件分隔后,又被第二加强筋组件和第三加强筋组件分隔成多个腔室,能够防止上侧翻边、下侧翻边和中部连接组件发生弯折变形,同时还能够优化力的传递途径,并且通过分隔腔室的方式能够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汽车轻量化,降低总重从而提升汽车续航能力。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描述:
图1为本发明的后车架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后地板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后车架连接件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本发明的后车架连接件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本发明的后车架连接件安装结构的结构示意图三。
附图标记说明:1-后车架连接件,11-开口槽,12-第一加强筋组件,121-第一横向加强筋,122-第一纵向加强筋,123-第一倾斜加强筋,13-上侧翻边,14-中部连接组件,141-前段连接部,1421-第一连接板,1422-第一前加强板,1423-第一后加强板,1431-第二连接板,1432-第二加强板,144-后段连接部, 1451-第三连接板,1452-第三加强板,15-下侧翻边,16-第二加强筋组件,17-第三加强筋组件,18-后悬架安装点,19-减震器安装件,2-门槛边梁,3-后纵梁,4-后地板总成,41-后地板前段,42-后地板第一横梁,43-后地板第二横梁,44-后地板后段,45-后地板第三横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说明。
如图1和图4所示,本实施例中的一种后车架连接件1,包括连接件主体,所述连接件主体上设置有开口朝向远离后地板总成4的方向的开口槽11,所述开口槽11的前部能够与门槛边梁2连接,所述开口槽11的后部能够与后纵梁3连接,所述开口槽11的中部设置有第一加强筋组件12,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件12将所述开口槽11的中部将所述开口槽11的中部分隔成多个第一小腔室;所述连接件主体上设置有朝向靠近后地板总成4的方向凸出的上侧翻边13、中部连接组件14、下侧翻边15、第二加强筋组件16和第三加强筋组件17,所述中部连接组件14能够与后地板总成4连接,所述上侧翻边13、所述中部连接组件14和所述下侧翻边15从上至下间隔设置,所述上侧翻边13和所述中部连接组件14之间的间隙被所述第二加强筋组件16分隔成多个第二小腔室,所述中部连接组件14和所述下侧翻边15之间的间隙被所述第三加强筋组件17分割成多个第三小腔室。通过开口槽11同时与门槛边梁2和后纵梁3连接,通过中部连接组件14与后地板总成4连接,不需要对各个部件分别设计安装支架,集成度高,零件数量少,模夹检等工装开发费用显著降低,还能够简化装配工艺,降低生产成本,并且开口槽11的中部被第一加强筋组件12分隔成多个第一小腔室,上侧翻边13和下侧翻边15被中部连接组件14分隔后,又被第二加强筋组件16和第三加强筋组件17分隔成多个腔室,能够防止上侧翻边13、下侧翻边15和中部连接组件14发生弯折变形,同时还能够优化力的传递途径,并且通过分隔腔室的方式能够在保证强度的同时实现汽车轻量化,降低总重从而提升汽车续航能力。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中部连接组件14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前段连接部141、第一横梁连接部、第二横梁连接部、后段连接部144和第三横梁连接部。
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所述第一横梁连接部包括第一连接板1421、第一前加强板1422和第一后加强板1423,所述第一连接板1421从前至后向上倾斜,所述第一前加强板1422和所述第一后加强板1423均呈倒“V”形,所述第一前加强板1422的前后两侧均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421连接,所述第一后加强板1423位于所述第一前加强板1422的后上方,所述第一后加强板1423的前侧与所述第一前加强板1422连接,所述第一后加强板1423的后侧与所述第一连接板1421连接;所述第二横梁连接部位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部的后上方,所述第二横梁连接部包括第二连接板1431和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板1431的下侧的第二加强板1432,所述第二连接板1431与所述第二加强板1432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所述第三横梁连接部包括第三连接板1451和设置在所述第三连接板1451的下侧的第三加强板1452,所述第三连接板1451与所述第三加强板1452之间形成空腔结构;所述前段连接部141和所述后段连接部144均为板状结构,所述前段连接部141与所述后段连接部144互相平行。第一横梁连接部和第二横梁连接部组成从前至后向上倾斜的结构,使得后段连接部144的高度高于前段连接部141的高度,同时第一横梁连接部中的第一前加强板1422和第一后加强板1423均与第一连接板1421形成空腔结构,显著提升第一横梁连接部的整体强度,第二横梁连接部和第三横梁连接部同理。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主体呈中部向上拱起的拱状结构,拱起的位置对应后地板后段44的位置,能够避让汽车上的其他部件;所述下侧翻边15的前部和后部均设置有一个后悬架安装点18,后悬架安装点18能够安装后悬架,进一步提高集成度。
本实施例中,如图1和图4所示,所述连接件主体的中部设置有减震器安装件19;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件12包括设置在所述减震器安装件19周边的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121和四个第一纵向加强筋122,四个所述第一纵向加强筋122包括从前至后间隔设置的前侧第一纵向加强筋122、中前第一纵向加强筋122、中后第一纵向加强筋122和后侧第一纵向加强筋122,并且四个所述第一纵向加强筋122的上下两侧分别与所述开口槽11的上下两侧连接;多个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121从上至下间隔设置,多个所述第一横向加强筋121和四个所述第一纵向加强筋122互相交错设置;所述中前第一纵向加强筋122和所述中后第一纵向加强筋122之间的间距从上至下递增。减震器安装件19能够安装减震器,多个第一横向加强筋121和四个第一纵向加强筋122不仅能够增加减震器安装件19周边的强度,还能够将减震器的力传递至开口槽11进而分散至整个后车架连接件1上,中前第一纵向加强筋122和中后第一纵向加强筋122互相倾斜且两者间间距从上至下递增能够进一步优化力的传递路径。
本实施例中,如图4所示,所述第一加强筋组件12还包括多个设置在所述后侧第一纵向加强筋122的前侧的第一倾斜加强筋123,多个所述第一倾斜加强筋123互相倾斜交错设置,多个所述第一倾斜加强筋123的截面呈由多个三角形组成的网状结构。增加连接件主体的强度,防止连接件主体变形。
本实施例中还提供了一种后车架连接件安装结构,如图1-图5所示,包括门槛边梁2、后纵梁3、后地板总成4和所述后车架连接件1,所述门槛边梁2与所述开口槽11的前部连接,所述后纵梁3与所述开口槽11的后部连接,所述后地板总成4与所述中部连接组件14连接;所述后地板总成4包括从前至后依次连接的后地板前段41、后地板第一横梁42、后地板第二横梁43、后地板后段44和后地板第三横梁45,所述后地板前段41与所述前段连接部141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一横梁42与所述第一横梁连接部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二横梁43与第二横梁连接部连接,所述后地板后段44与所述后段连接部144连接,所述后地板第三横梁45与所述第三横梁连接部连接。前段连接部141、第一横梁连接部、第二横梁连接部、后段连接部144和第三横梁连接部与后地板总成4上连接的对手件形状相同。后地板前段41和后地板后段44由激光切割而成,材料牌号为5754-S;后地板第一横梁42、后地板第二横梁43和后地板第三横梁45采用铝合金挤压型材,选用6063-T6的铝合金材料,带有空腔的结构能够保证后地板总成4的强度,同时保证后地板后段44的高度,满足性能要求的同时减轻重量,比同比钢制车身减轻重量10%以上。门槛边梁2和后纵梁3均为挤压铝合金型材,材料牌号为6003A-T6,通过压铆等方式与后车架连接件1连接。后车架连接件1通过铝合金压力铸造设备压铸得到。
在装配时,首先将后车架连接件1(对称两件)通过装夹在焊接夹具上,依次将后地板第一横梁42、后地板第二横梁43和后地板第三横梁45装夹至焊接夹具上并且通过FDS铆接、SPR铆接、螺栓连接或焊接其中至少一种连接形式与后车架连接件1连接,然后将后地板前段41以及后地板后段44通过FDS铆接、SPR铆接、螺栓连接或焊接其中至少一种连接形式与后车架连接件1连接,最后将后纵梁3和门槛边梁2通过FDS铆接、SPR铆接、螺栓连接或焊接其中至少一种连接形式与后车架连接件1连接。
最后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可以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宗旨和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范围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