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38299B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Google Patents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38299B CN112838299B CN201911159770.XA CN201911159770A CN112838299B CN 112838299 B CN112838299 B CN 112838299B CN 201911159770 A CN201911159770 A CN 201911159770A CN 112838299 B CN112838299 B CN 112838299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ttery
- magnet
- blocking mechanism
- partition
- accommodat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01M10/0525—Rocking-chair batteries, i.e. batteries with lithium insertion or intercalation in both electrodes; Lithium-ion batterie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电池,包括壳体、容纳腔、隔板、极芯组以及导液孔,导液孔位于隔板中,导液孔用于连通此隔板两侧相邻的两个容纳腔;阻挡机构,阻挡机构设置在隔板中,且处于关闭导液孔的第一位置,以断开导液孔对隔板两侧相邻的容纳腔的连通;阻挡机构包括第一磁体,隔板中还设置有第二磁体,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相吸。本发明还提供了基于本发明提供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电动车。本发明通过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相吸以将阻挡机构紧密吸合固定在第一位置,避免因电池晃动或者撞击等情况时,使阻挡机构脱离第一位置,而影响阻挡机构对导液孔关闭的密封性。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池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背景技术
随着新能源汽车的不断普及,对新能源汽车中动力电池的使用要求变得越来越高。特别是用户对新能源汽车续时里程要求的不断提高,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的电池包而言,其总体容量需要不断的提高;同时,在动力电池包在使用过程中,因内阻导致的内耗则要求尽量减少。
常见的新能源汽车,其宽度一般在1米以上,长度则在数米;作为新能源汽车的动力电池包,一般放置在新能源汽车的底部;目前市场上的动力电池包,一般都是宽度方向与新能源汽车的宽度大概一致,大概在1米以上。长度则根据新能源汽车的底部预留空间而定,一般都在2米以上。整个而言,动力电池包无论在长度还是宽度方向,都超过1米;而目前市面上,单体电池的长度一般在0.3米左右,所以在动力电池包中,需要并排设置至少3个单体电池,甚至更多。
并排设置多个单体电池,对每个单体电池均需要添加固定结构,同时,相邻两个单体电池之间需要通过外设的动力连接件进行动力连接。导致单体电池安装结构较多,不仅成本提高,而且导致整体重量上升;同时,单体包体体积内,安装结构占用了较多的包体内部空间,造成动力电池包整体容量降低,单体电池并排设置越多,空间浪费就越多。另外,因需要设置多个外置动力连接件进行动力连接,导致内阻增加,提高了动力电池包在使用中的内耗。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专利CN201110021300.4提供了一种内部串联式的电池组,包括一个电池壳体和设置在一个电池壳体内的多个极组,多个极组串联连接,相邻两个极组通过隔板隔开。由此,通过在一个电池壳体内设置多个极组,相对于多个单体电池并排设置,减少了壳体以及外部安装结构,提高了空间利用率,保证了动力电池包的整体容量;同时,减少了外部动力连接件的使用,改由壳体内部直接相邻的极组串联的方式,无需考虑动力连接件的连接稳定性及可靠性,能够降低连接内容,进而减少动力电池包在使用中的内耗。
在上述专利中,因并排串联有多个极组,其前后端的电位差较高,若串联的多个极组共用一个腔室内的电解液,电解液会因为前后的电位差高而极可能发生分解,导致单体电池失效。因此,为解决上述问题,在上述专利中,在相邻两个极组之间,设置有隔板,通过隔板将各个极组分割在各自的腔室内,每个腔室内具有单体的电解液。
但是,在CN201110021300.4中,因隔板将壳体内部分割成了多个单独的腔体,如何向各个单独的腔体内注入电解液,同时保证相邻的两个腔体隔离,成了CN201110021300.4没有考虑到的问题,也成为CN201110021300.4所公开方案的核心问题。
发明内容
本申请内容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在本申请的第一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括:
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容纳腔;
相邻两个所述容纳腔由隔板隔开;
所述容纳腔内设有极芯组,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相邻两个容纳腔内的极芯组之间串联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导液孔,所述导液孔用于连通此隔板两侧相邻的两个容纳腔;
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设置在所述隔板中,且处于关闭所述导液孔的第一位置,以断开所述导液孔对隔板两侧相邻的容纳腔的连通;所述阻挡机构包括第一磁体,所述隔板中还设置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相吸。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体式结构,所述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隔板的侧周与所述壳体配合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出若干个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位于容纳腔端部的隔板或端盖,以及位于所述相邻两个隔板之间或者隔板与端盖之间的所述壳体。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子壳体,所述隔板同时与相邻两个子壳体连接,相邻两个容纳腔共用一个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所述子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子壳体端部的隔板或端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体式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隔离膜和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隔离膜内部,所述隔板间隔设于所述隔离膜内,所述隔板的侧周与所述隔离膜配合将所述隔离膜内部分隔出若干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位于容纳腔端部的隔板或端盖,以及位于相邻两个隔板之间或者隔板与端盖之间的所述隔离膜。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壳体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体式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隔离膜和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隔离膜内部,所述隔离膜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子隔离膜,所述隔板同时与相邻两个子隔离膜连接,相邻两个容纳腔共用一个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所述子隔离膜以及位于所述子隔离膜端部的隔板或端盖。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机构为圆柱体、椭圆形柱体、片状体或球体中的一种。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电池还包括阻挡机构放置空间,所述阻挡机构位于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内,且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与所述导液孔连通。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导液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分别设置在所述导液孔的两侧;当所述阻挡机构处于关闭所述导液孔的第一位置时,所述阻挡机构的一端插入所述凹槽内。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机构与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的内壁过盈配合连接。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机构还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磁体外表面的橡胶层。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磁体为电磁体,所述电磁体电连接外部电路;所述电磁体在被提供第一电信号时,所述电磁体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为异性,而对第一磁体产生吸力,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吸;所述电磁体在被提供第二电信号时,所述电磁体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为同性,而产生排斥所述第一磁体的排斥力,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互排斥而驱动所述阻挡机构朝远离导液孔的方向运动,而使所述导液孔从密封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二磁体为线圈或绕有线圈的磁铁。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磁体和/或第二磁体为铁磁铁,所述铁磁体的居里点为80-150℃。
在本申请的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还用于向所述导液孔中注液,进而为所述隔板两侧相邻的容纳腔进行注液。
在本申请的第二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模组,包括如上述所述任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池。
在本申请的第三个方面,提供一种电池包包括上述任意一种实施方式中的电池或上述电池模组。
在本申请的第四个方面,提供一种电动车,包括上述电池包。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申请具有的有益效果为:首先,在电池壳体内串联多个极芯组件,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其次,本发明在隔板上设有导液孔,可通过导液孔向隔板测的容纳腔进行注液,并且导液孔可以平衡容纳腔的气压提高电池安全性;再次,通过阻挡机构断开导液孔与相邻两侧的容纳腔之间的连通,避免电解液在相邻两侧的容纳腔之间的连通而造成电流短路,并且通过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的设置,当阻挡机构处于关闭导液孔的第一位置时,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相吸以将阻挡机构紧密吸合固定在第一位置,避免因电池晃动或者撞击等情况时,使阻挡机构脱离第一位置,而影响阻挡机构对导液孔关闭的密封性。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一种极芯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隔板和阻挡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3的侧视图。
图5a为图4中的C-C剖面图。
图5b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中的阻挡机构位于隔板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中的隔板和阻挡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a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中的隔板和阻挡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7b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中的阻挡机构位于隔板中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中的隔板和阻挡机构配合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图9中N部分的局部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电池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电池包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所述是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润饰,这些改进和润饰也视为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发明的描述中,“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具体的限定。
在本发明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请参阅图1至图5b,本发明第一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电池10包括壳体100和位于壳体100内的多个容纳腔400;相邻两个容纳腔400由隔板300隔开;容纳腔400内设有极芯组200,极芯组200含有至少一个极芯210(如图2所示);相邻两个容纳腔400内的极芯组200之间串联连接;至少一个隔板300上设置有导液孔310(如图3所示),导液孔310用于连通此隔板300沿第一方向A两侧相邻的两个容纳腔400,第一方向A为电池10的长度方向。当电池正常工作时,导液孔310连通此隔板300左右两侧相邻的两个容纳腔400。
如图1所示,电池10的壳体100内容纳有3个极芯组200,三个极芯组200在电池10的长度方向上排布且串联连接。当然,在其他的一些实施例中,极芯组200可以是2个、4个或者更多。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壳体100内设置有2个隔板300,2个隔板300将壳体100内部分隔出3个容纳腔400,同时,在各容纳腔400内各设置一个极芯组200,极芯组200依次串联连接;而在本发明的其他实施例中,隔板300可以是1个或者大于2个,同时,每个容纳腔400内可以像图1中所示的仅容纳一个极芯组200,也可以在一个容纳腔400内并排容纳多个极芯组200,比如2个或者3个。本发明中,一个容纳腔400内容纳一个极芯组200是最为理想的状态,能够达到最好的隔离效果。
本发明提供的电池中的导液孔310连通此隔板300两侧相邻的两个容纳腔400,当电池在注液时,可在隔板300的一侧的容纳腔400中注液电解液,电解液可通过该导液孔310流入到隔板300另一侧的容纳腔400中。所述导液孔310还可以平衡隔板300两侧的容纳腔400中的气压,例如当隔板300一侧的容纳腔400中的极芯组200过充而导致容纳腔400的气压增大时,可通过导液孔310降低该容纳腔400的气压,避免容纳腔400气压过大而发生爆炸,其提高电池安全性。
阻挡机构500,阻挡机构500设置在隔板300中,且处于关闭导液孔310的第一位置,以断开导液孔310对隔板300沿第一方向A两侧相邻的容纳腔400的连通;阻挡机构500包括第一磁体510(如图5b所示),隔板300中还设置有第二磁体520,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相吸。
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沿与第二方向B分别设置在导液孔310两侧,其中第二方向B为电池正常工作时朝向地面的方向,也就是说当电池正常工作时,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分别设置在导液孔310的上下两侧。当阻挡机构500处于关闭导液孔310的第一位置时,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相吸以将阻挡机构500紧密吸合固定在第一位置,避免因电池晃动或者撞击等情况时,使阻挡机构500脱离第一位置,而影响阻挡机构500对导液孔310关闭的密封性。
在特殊状态下,阻挡机构500可以处于第二位置。比如,在注液前,阻挡机构500处于第二位置,而使导液孔310连通隔板300左右两侧相邻的两个容纳腔400(如图5a所示);注液后,阻挡机构500由第二位置移动到第一位置,进而关闭导液孔310,断开导液孔310对隔板300沿第一方向A两侧相邻的容纳腔400的连通(如图5b所示)。
本发明的电池10通过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的设置,当阻挡机构500处于关闭导液孔310的第一位置时,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相吸以将阻挡机构500紧密吸合固定在第一位置,避免因电池晃动或者撞击等情况时,使阻挡机构500脱离第一位置,而影响阻挡机构500对导液孔310关闭的密封性。
在本申请中,所提到的极芯210,为动力电池领域常用的极芯,极芯210以及极芯组200为电池10外壳内部的组成部分,而不能被理解为电池10本身;可以是卷绕形成的极芯210,也可以是叠片的方式制成的极芯210;一般情况下,极芯210至少包括正极片、隔膜和负极片以及电解液,极芯210一般是指未完全密封的组件。因而,在本申请提到的电池,为电池10,不能因其包含多个极芯210,而将其简单的理解为电池模组或电池组。在本申请中,极芯组200可以是由一个单独的极芯210组成;也可以包括至少两个极芯210,且至少两个极芯210并联连接,构成所述极芯组200。例如,两个极芯210并联后,形成极芯组200;或者四个极芯210并联后,构成极芯组200。
本申请中,当多个极芯组200之间串联时,不同极芯组200内的电解液在连通的情形下,存在内部短路问题;且不同的极芯组200之间存在较高的电位差(以磷酸铁锂电池为例,电位差大约为4.0~7.6V),位于其中的电解液会因电位差较大导致分解,影响电池性能;特在相邻的极芯组200之间设置隔板300。优选地,为了更好的起到绝缘隔离的作用,可以选择隔板300本身为绝缘材料制成,即隔板300为绝缘隔板300。如此,无需进行其他操作,可以直接通过隔板300隔离两个相邻的极芯组200且保持两者之间的绝缘。
本申请中,隔板300将容纳空间分隔成若干个容纳腔400,每个所述容纳腔400中容纳有所述极芯组200,换句话说,与现有的电池模组完全不同,相邻的两个容纳腔400之间共用一个隔板300,因而,本申请记载的电池10不同于现有技术中的电池模组。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壳体100为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一体式结构,隔板300间隔设置于壳体100内,且隔板300的侧周与壳体100配合将壳体100内部分隔出若干个容纳腔400,容纳腔400的腔壁包括位于容纳腔400端部的隔板300或端盖410(如图1所示),以及位于相邻两个隔板300之间或者隔板300与端盖410之间的壳体100。以电池10有两个隔板300,以及由两个隔板300隔开的三个容纳腔400为例,电池10两端的容纳腔400的腔壁是由隔板300和端盖410,以及两者之间的壳体100组成,电池中间的容纳腔400的腔壁是由两个隔板300以及两个隔板300之间的壳体100组成。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隔板的侧周与壳体的密封连接(所谓配合的一种方式),比如过盈配合,隔板分壳体内部为多个独立的容纳腔。
本发明将相邻两个极芯组200通过同一个隔板300隔开,在壳体100内串联多个极芯组200,可以提高电池的容量,相比现有技术中采用动力连接件连接的方式,本发明可以减少外设的动力连接件、降低成本、节省空间、降低内耗。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阻挡机构500为圆柱体、椭圆形柱体、片状体或球体中的一种。如图3至图5所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阻挡机构500为楔形,阻挡机构500的横截面面积自靠近导液孔310的一端向远离导液孔310的一端逐渐增加。楔形结构的阻挡机构500可以更好的插入电池隔板300内部,降低工艺难度。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阻挡机构500还包括包覆在第一磁体510外表面的橡胶层530(如图5a和图5b所示)。可有效提高电池的密封性能。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电池10还包括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如图5a和图5b所示),阻挡机构500位于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内,且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与导液孔310连通。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设置在隔板300中。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导液孔310的孔壁上开设有凹槽311,凹槽311与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分别设置在导液孔310在第二方向B的两侧,第二方向B为电池正常工作时朝向地面的方向;当阻挡机构500处于关闭导液孔310的第一位置时,阻挡机构500的一端插入凹槽311内。其中所述凹槽311开设在导液孔310朝向地面的一侧的孔壁上。进一步将阻挡机构500固定在隔板300中,避免因电池晃动而使阻挡机构500从阻挡机构收容空间320松动,进而影响关闭导液孔310时的密封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阻挡机构500与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的内壁过盈配合连接。当在第一磁体510的外表面包覆橡胶层530后,橡胶层530的变形效果较高,能够有效的实现阻挡机构500和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的内壁之间的过盈配合,且能够保证密封效果及可靠性。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阻挡机构收容空间320还用于向导液孔310中注液,进而为隔板300两侧相邻的容纳腔400进行注液。本申请中,阻挡机构收容空间320一方面是用于对导液孔310进行阻挡密封的阻挡机构500的收容空间,另一方面可用于电池10注入电解液的注液孔。当电池在注液前,阻挡机构500未放置在阻挡机构收容空间320中,此时阻挡机构收容空间320可作为电池的注液孔,向容纳腔400中注液,当注液完成后,阻挡机构500收容于阻挡机构收容空间320而位于第一位置,以断开导液孔310左右两侧相邻的容纳腔。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一磁体510和/或第二磁体520为铁磁铁,铁磁体的居里点为80-150℃。当铁磁体受热后的温度超过上述居里点时,铁磁铁的磁化强度会下降而失去相互吸引的吸力或者相互排斥的排斥力。本申请中采用上述设置的铁磁铁,一旦电池内部温度过高,阻挡机构500由于缺少磁力的作用,密封性能降低,甚至在与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内壁的接触区域产生间隙,进而可使单个极芯组200中由于高温产生的气体及时向两侧极芯组200排出,避免单个极芯组200内部聚集过大的气体,提高电池整体的安全性能。
请参阅图6,本发明第二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a,电池10a中的阻挡机构500为圆柱体。
请参阅图7a和图7b,本发明第三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b,电池10b中的阻挡机构500为球体,其中的第一磁体510为球形,在球形第一磁体510的外表面还包覆有橡胶层530。在图7a中,位于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上面的虚线球代表还没有到达第一位置的球形阻挡机构500,在阻挡机构500的外表面包覆橡胶层530,且阻挡机构500与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内壁是过盈配合的,当阻挡机构500位于第一位置时(如图7b所示),阻挡机构500在阻挡机构放置空间320和导液孔310的交叉位置过盈配合充斥在交叉位置中,在第二磁体520的作用下紧密密封导液孔310。
请参阅图8,本发明第四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c,电池10c中的第二磁体520为电磁体,电磁体电连接外部电路,例如电池10c之外的电源电路;电磁体在被提供第一电信号时,电磁体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510为异性,而对第一磁体510产生吸力,进而使得第一磁体520和第二磁体520相吸;电磁体在被提供第二电信号时,电磁体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510为同性,而产生排斥第一磁体510的排斥力,进而使得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相互排斥而驱动阻挡机构500朝远离导液孔310的方向运动,而使导液孔310从密封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本实施例中,采用电磁体作为第二磁体520,可以控制阻挡机构500相对运动,从而实现导液孔310从密封状态到导通状态的转变。
当隔板300一侧的容纳腔400中的极芯组200过充而导致容纳腔400的气压增大时,可对第二磁体520提供第二电信号时,电磁体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510为同性,而产生排斥第一磁体510的排斥力,进而使得第一磁体510和第二磁体520相互排斥而驱动阻挡机构500朝远离导液孔310的方向运动,而使导液孔310从密封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气压增大的容纳腔400中的气体可通过导通后的导液孔310向相邻的容纳腔400流动,降低气压增大的容纳腔4000的气压,避免容纳腔400气压过大而发生爆炸,其提高电池安全性。当容纳腔400中的气压恢复后,阻挡机构500位于第一位置时,可对第二磁体520提供第一电信号,而对第一磁体510产生吸力,进而使得第一磁体520和第二磁体520相吸,以将阻挡机构500紧密吸和第一位置。
在进一步的实施例中,第二磁体520为线圈或绕有线圈的磁铁。在其中一种实施例方式中,产生所述第一电信号可为第一方向的电流,所述第二信号为第二方向的电流,所述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相反。当对线圈施加第一方向的电流时,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510为异性,而对第一磁体510产生吸力;当对线圈施加第二方向的电流时,线圈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510为同性,而对第一磁体510产生排斥力。
请参阅图9和图10,本发明第五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d,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电池10d中的壳体100包括沿第一方向A设置的多个子壳体110,隔板300同时与相邻两个子壳体110连接,相邻两个容纳腔400共用一个隔板300,容纳腔400的腔壁包括子壳体110以及位于子壳体110端部的隔板300或端盖410。以电池10d有两个隔板300,以及由两个隔板300隔开的三个容纳腔400为例,电池10两端的容纳腔400的腔壁是由隔板300和端盖410,以及两者之间的子壳体110组成,电池中间的容纳腔400的腔壁是由两个隔板300以及两个隔板300之间的子壳体110组成。
请参阅图11,本发明第六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e,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电池10e中的壳体100为沿第一方向A延伸的一体式结构,壳体100内设置有电芯组件700,电芯组件700包括隔离膜600和隔板300,容纳腔400位于隔离膜600内部,隔板300间隔设于隔离膜600内,隔板300的侧周与隔离膜600配合将隔离膜600内部分隔出若干容纳腔400,容纳腔400的腔壁包括位于容纳腔400端部的隔板300或端盖410,以及位于相邻两个隔板300之间或者隔板300与端盖410之间的隔离膜600。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通过隔板的侧周与隔离膜的密封连接(所谓配合的一种方式),比如过盈配合,隔板分壳体隔离膜内部为多个独立的容纳腔。
在本实施例中,当多个极芯组200之间串联,不同极芯组200之间由于电压不同,会导致外壳,如铝壳,局部电位过低,此时极易导致锂离子嵌入外壳内部,形成锂铝合金,腐蚀铝壳,所以在该实施例中在壳体100与极芯组200之间设置隔离膜600,用于隔离电解液与壳体100的接触。关于隔离膜600,具有一定的绝缘性以及耐电解液腐蚀性,隔离膜600的材料不作特殊限制,只要能够绝缘以及不与电解液反应即可。在一些实施例中,隔离膜600的材料可以包括聚丙烯(PP)、聚乙烯(PE)或者多层复合膜,例如,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层复合膜包括内层、外层和位于内层外层之间的中间,内层包括塑料材料,例如内层可以使用与隔离膜内的电解液具有较少反应性并且具有绝缘性质的材来制成。例如,PP或PE,中间层包括金属材料,能够防止电池外部的水汽渗透,同时防止内部电解液的渗出作为金属层,优选使用铝箔、不锈钢箔、铜箔等,考虑到成型性能、重量轻和成本,最好使用铝箔,作为铝箔的材料,优先使用纯铝基或铝铁基合金材料;外层为保护层,多采用高熔点的举止或尼龙材料,有较强的机械性能,防止外力对电池的损伤,起到保护电池的作用。关于内膜为多层复合膜时,其中一个实施例方式为,内膜为铝塑复合膜。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隔离膜具有一定的柔韧性,便于电池10的成型加工以及防止刺破等。隔离膜的厚度优选为80um-200um,当然,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请参阅图12,本发明第七实施例提供一种电池10f,与第一实施例不同的是,电池10f中的壳体100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体式结构,壳体100内设置有电芯组件700,电芯组件700包括隔离膜600和隔板300,容纳腔400位于隔离膜600内部,隔离膜600包括沿第一方向A设置的多个子隔离膜610,隔板300同时与相邻两个子隔离膜610连接,相邻两个容纳腔400共用一个隔板300,容纳腔400的腔壁包括子隔离膜610以及位于子隔离膜610端部的隔板300或端盖410。电池10f与第六实施例中的电池10e不同的是,隔离膜600是分体设置的,将隔离膜600分隔为多个子隔离膜610。
本申请中,壳体100用于提高电池的强度,保证电池的安全使用,可以为塑料壳体100,也可以为金属壳体100,当为金属壳体100时,散热性能较好,壳体100的强度较高,可以自身起到支撑的作用。
在本申请中,电池可以为锂离子电池。
本申请中,电池10的其他结构与现有技术的常规设置相同,如防爆阀,电流中断装置等,在此不作赘述。
在本申请的另一个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池模组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10。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电池模组,组装工艺少,电池的成本较低。
如图13所示,本申请提供了一种电池包2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的电池10或上述提供的电池模组。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电池包20,组装工艺少,电池的成本较低,电池包200的能量密度较高。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电动车,所述电动车包括上述的电池包20。采用本申请提供的电动车,车的续航能力高,成本较低。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7)
1.一种电池,其特征在于,包括:
壳体和位于所述壳体内的多个容纳腔;
相邻两个所述容纳腔由隔板隔开;
所述容纳腔内设有极芯组,所述极芯组含有至少一个极芯;相邻两个容纳腔内的极芯组之间串联连接;
至少一个所述隔板上设置有导液孔,所述导液孔用于连通此隔板两侧相邻的两个容纳腔;
阻挡机构,所述阻挡机构设置在所述隔板中,且处于关闭所述导液孔的第一位置,以断开所述导液孔对隔板两侧相邻的容纳腔的连通;所述阻挡机构包括第一磁体,所述隔板中还设置有第二磁体,所述第一磁体和第二磁体相吸。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体式结构,所述隔板间隔设置于所述壳体内,且所述隔板的侧周与所述壳体配合将所述壳体内部分隔出若干个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位于容纳腔端部的隔板或端盖,以及位于所述相邻两个隔板之间或者隔板与端盖之间的所述壳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子壳体,所述隔板同时与相邻两个子壳体连接,相邻两个容纳腔共用一个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所述子壳体以及位于所述子壳体端部的隔板或端盖。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体式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隔离膜和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隔离膜内部,所述隔板间隔设于所述隔离膜内,所述隔板的侧周与所述隔离膜配合将所述隔离膜内部分隔出若干所述容纳腔,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位于容纳腔端部的隔板或端盖,以及位于相邻两个隔板之间或者隔板与端盖之间的所述隔离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为沿第一方向延伸的一体式结构,所述壳体内设置有电芯组件,所述电芯组件包括隔离膜和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位于所述隔离膜内部,所述隔离膜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个子隔离膜,所述隔板同时与相邻两个子隔离膜连接,相邻两个容纳腔共用一个所述隔板,所述容纳腔的腔壁包括所述子隔离膜以及位于所述子隔离膜端部的隔板或端盖。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机构为圆柱体、椭圆形柱体、片状体或球体中的一种。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还包括阻挡机构放置空间,所述阻挡机构位于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内,且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与所述导液孔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导液孔的孔壁上开设有凹槽,所述凹槽与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分别设置在所述导液孔的两侧;当所述阻挡机构处于关闭所述导液孔的第一位置时,所述阻挡机构的一端插入所述凹槽内。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机构与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的内壁过盈配合连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机构还包括包覆在所述第一磁体外表面的橡胶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体为电磁体,所述电磁体电连接外部电路;所述电磁体在被提供第一电信号时,所述电磁体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为异性,而对第一磁体产生吸力,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吸;所述电磁体在被提供第二电信号时,所述电磁体产生的磁场与第一磁体为同性,而产生排斥所述第一磁体的排斥力,进而使得所述第一磁体和所述第二磁体相互排斥而驱动所述阻挡机构朝远离导液孔的方向运动,而使所述导液孔从密封状态转变为导通状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磁体为线圈或绕有线圈的磁铁。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磁体和/或第二磁体为铁磁铁,所述铁磁体的居里点为80-150℃。
14.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池,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机构放置空间还用于向所述导液孔中注液,进而为所述隔板两侧相邻的容纳腔进行注液。
15.一种电池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
16.一种电池包,其特征在于,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14任意一项所述的电池或者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模组。
17.一种电动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5所述的电池模组或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池包。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59770.XA CN112838299B (zh) | 2019-11-22 | 2019-11-22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1911159770.XA CN112838299B (zh) | 2019-11-22 | 2019-11-22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38299A CN112838299A (zh) | 2021-05-25 |
CN112838299B true CN112838299B (zh) | 2021-10-22 |
Family
ID=759226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11159770.XA Active CN112838299B (zh) | 2019-11-22 | 2019-11-22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38299B (zh)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04167A (zh) * | 2010-12-13 | 2011-06-22 | 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内部串联式结构的电池组及其制作方法 |
CN103647112A (zh) * | 2013-12-24 | 2014-03-19 | 淄博洁力特种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侧面极柱多电压镍氢电池模组 |
CN205900747U (zh) * | 2016-07-21 | 2017-01-1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和具有其的汽车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48565B2 (ja) * | 2001-11-27 | 2006-11-22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電池間接続構造および電池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池パック |
-
2019
- 2019-11-22 CN CN201911159770.XA patent/CN112838299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2104167A (zh) * | 2010-12-13 | 2011-06-22 | 湖南科力远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内部串联式结构的电池组及其制作方法 |
CN103647112A (zh) * | 2013-12-24 | 2014-03-19 | 淄博洁力特种电池材料科技有限公司 | 侧面极柱多电压镍氢电池模组 |
CN205900747U (zh) * | 2016-07-21 | 2017-01-18 | 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动力电池和具有其的汽车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38299A (zh) | 2021-05-25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518156B (zh) | 一种锂离子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汽车 | |
CN112701412B (zh)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电动车 | |
JP7450718B2 (ja) | 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自動車 | |
KR101948180B1 (ko) | 배터리 팩 및 그 제조 방법 | |
KR102734561B1 (ko) | 배터리, 배터리 모듈, 배터리 팩, 및 전기 자동차 | |
CN112952240B (zh)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汽车 | |
CN112838324B (zh)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汽车 | |
KR100973314B1 (ko) | 보호회로 조립체 및 이를 구비하는 배터리 팩 | |
KR20140072689A (ko) | 전지모듈 어셈블리 | |
CN112838303A (zh) | 一种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和电动车 | |
CN112838331B (zh)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
JP7420940B2 (ja) | 電池、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パック及び電気自動車 | |
KR101329830B1 (ko) | 이차 전지 | |
CN112838299B (zh)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
CN113764787B (zh) | 一种电芯组件、电池、电池包及汽车 | |
CN112838298B (zh)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
CN112838335B (zh) | 电池、电池模组、电池包及电动车 | |
CN114725483B (zh) | 一种新型结构高电压电池 | |
CN220065861U (zh) | 一种电池盖板及其电池 | |
US20220320656A1 (en) | Power storage device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power storage device | |
US20220320627A1 (en) | Power storage devic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