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15134B -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Google Patents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15134B CN112815134B CN202011201450.9A CN202011201450A CN112815134B CN 112815134 B CN112815134 B CN 112815134B CN 202011201450 A CN202011201450 A CN 202011201450A CN 112815134 B CN112815134 B CN 112815134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main valve
- valve body
- sub
- valve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02—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 F16K27/0254—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of lift valves with conical shaped valve members
-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K—VALVES; TAPS; COCKS; ACTUATING-FLOATS; DEVICES FOR VENTING OR AERATING
- F16K27/00—Construction of housing; Use of materials therefor
- F16K27/10—Welded housings
- F16K27/102—Welded housings for lift-valv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lectrically Driven Valve-Operating Means (AREA)
- Lift Valv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在具有使主阀体为落座于主阀座的状态、通过形成于该主阀体的副阀端口与针阀之间的节流部进行在制冷剂的小流量控制区域中的流量控制的二级流量控制区域的电动阀中,即使有小流量控制区域中的主阀体的振动,也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在主阀体(3)的主阀部(31)的端部上形成与轴线(L)平行的圆柱状的直线部(3S)。在主阀体(3)中使主阀端口(13a)为全闭状态,流体流经针阀(4)的针部(42)与副阀端口(33a)的节流部、即间隙而成为小流量控制区域。在小流量控制区域时,使主阀体(3)的直线部(3S)与主阀端口(13a)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为恒定。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于冷冻循环系统等的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设置于空调的冷冻循环的电动阀,具有在小流量控制区域与大流量控制区域进行流量控制的电动阀。这样的电动阀具有搭载于室内机的用途 (例如,除湿阀),例如在日本特开2019-132347号公报(专利文献1)中公开。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32347号公报
这种电动阀是小流量控制区域进行如除湿运转的结构,在该小流量控制区域中,在主阀体中使主阀座的主阀端口为全闭状态,以制冷剂通过形成于该主阀体的副阀端口与针阀(副阀体)之间的节流部的方式构成。可是,存在因一次侧或二次侧中的制冷剂流动的脉冲等而产生压力变化、配管振动而主阀体振动的问题。通常,在该小流量控制区域中,主阀体使主阀端口为全闭,但会有因上述的振动而主阀体从主阀端口(主阀座)上浮的情况。因此,会存在流体的流量根据主阀体的上升量而增减(变动)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在具有使主阀体为落座于主阀座的状态、通过形成于该主阀体的副阀端口与针阀之间的节流部进行制冷剂的小流量控制区域中的流量控制的二级流量控制区域的电动阀中,将即使有小流量控制区域中的主阀体的振动也能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作为课题。
本发明的电动阀为二级电动阀,具备相对于形成于在阀主体的主阀室内设置的主阀端口的周缘的主阀座在上述主阀端口的轴线方向上接近或离开的主阀体且具备与形成于在上述主阀体的内部的副阀室内设置的副阀端口的周缘的副阀座接近或离开的副阀体,上述副阀体向上述主阀座推压上述主阀体,以在上述主阀体的上述轴线方向的微小变动的允许范围内使上述主阀体与上述主阀座之间的开口面积为恒定的方式与上述轴线平行的直线部设置于上述主阀体或上述主阀座的至少一方。
此时,优选在上述主阀体上设置有在上述主阀端口内插通的圆柱状的上述直线部,该直线部在上述轴线方向的上述允许范围内与上述主阀端口的最小直径的部位对置。
另外,优选上述主阀座的上述主阀端口构成供上述主阀体的一部分插通的圆柱状的上述直线部,该直线部在上述轴线方向的上述允许范围内与上述主阀体的上述主阀端口内的突条对置。
另外,优选以上述副阀体不与上述副阀座抵接且上述副阀体向上述主阀座推压上述主阀体的方式构成。
另外,优选上述副阀体与上述主阀体具备抵接部,该抵接部是一方将上述副阀端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的圆锥部,另一侧是将上述轴线作为中心轴的台阶部。
另外,优选上述副阀体与上述主阀体的上述抵接部通过设置于在上述副阀体上设置的凸缘部与在上述主阀体上设置的台阶部之间的弹簧抵接。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包括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的电子膨胀阀、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除湿阀,作为上述除湿阀使用上述电动阀。
本发明的效果如下。
根据本发明的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在利用副阀体与副阀端口之间的节流部(间隙)的小流量控制的状态下,即使产生主阀端口中流体的压力变化、配管振动而主阀体上浮,在直线部的允许范围内流量也为恒定,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纵剖视图。
图2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主阀体的全开状态下运转停止时、或制冷运转时的纵剖视图。
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4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副阀体从图3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稍稍上升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5是表示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中的主阀体的直线部与落座部的放大图。其中,图 5(A) 表示在图 4 的状态下主阀体从主阀座浮起的状态,图 5(B) 是图 4 的状态中的主阀体内的台阶部与副阀体的圆锥部 ( 抵接部 ) 的纵剖视图。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阀中的主阀座的直线部的放大图。
图10是说明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微小振动的允许范围的图。
图11是表示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阀中的主阀座的直线部的放大图。
图1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冷冻循环系统的图。
图中:1—阀外壳,1R—主阀室,11—第一接头管,12—第二接头管,13 —主阀座,13a—主阀端口,14—壳体,L—轴线,2—导向部件,2A—导向孔, 21—压入部,22—上侧的导向部,23—下侧的导向部,24—支架部,24a—阴螺纹部,25—凸缘部,3—主阀体,3S—直线部,3R—副阀室,3a—台阶部(抵接部),31—主阀部,32—保持部,32a—针导向孔,33—副阀座,34—护圈, 35—主阀弹簧,4—针阀(副阀体),41—导向用凸台部,41a—圆锥部(抵接部),42—针部,42a—直线部,42b—针,43—垫圈,5—驱动部,5A—步进电机,5B—螺纹进给机构,5C—限制机构,51—转子轴,51a—阳螺纹部,52 —磁铁转子,52a—突起部,53—定子线圈,54—弹簧座,55—螺旋弹簧,4′—针阀,41′—导向用凸台部,43′—连结杆,7a—弹簧座,7—螺旋弹簧(抵接部),4″—针阀,41″—导向用凸台部,42″—针部(副阀体),13S—直线部,31a—突条,13S′—直线部,91—第一室内侧热交换器,92—第二室内侧热交换器,93—电子膨胀阀,94—室外侧热交换器,95—压缩机,96—四通阀, 100—电动阀。
具体实施方式
其次,关于本发明的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进行说明。图1是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纵剖视图,图2 是在第一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主阀体的全开状态下运转停止时、或制冷运转时的纵剖视图,图3是第一实施方式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4是副阀体从图3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稍稍上升的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图5(A)表示在图4的状态下主阀体从主阀座浮起的状态,图5(B)是图4的状态中的主阀体内的台阶部与副阀体的圆锥部(抵接部)的纵剖视图。并且,以下说明中的“上下”的概念与图1以及图2的图中的上下对应。该电动阀100具备阀外壳1、导向部件2、主阀体3、作为“副阀体”的针阀4、驱动部5。
阀外壳1例如用黄铜、不锈钢等形成为大致圆筒形状,在其内侧具有主阀室1R。在阀外壳1的外周片侧连接与主阀室1R导通的第一接头管11,并且,在从下端向下方延伸的筒状部上连接第二接头管12。另外,在阀外壳1的第二接头管12的主阀室1R侧形成圆筒状的主阀座13,该主阀座13的内侧为主阀端口13a,第二接头管12通过主阀端口13a与主阀室1R导通。主阀端口13a 是将轴线L作为中心的圆柱形状的通孔(贯通的孔)。并且,第一接头管11以及第二接头管12通过钎焊等相对于阀外壳1进行固定。
在阀外壳1的上端的开口部上安装导向部件2。导向部件2具有被压入阀外壳1的内周面内的压入部21、直径比压入部21小且位于压入部21的上下的大致圆柱状的导向部22、23、在上侧的导向部22上部延伸设置的支架部24、设置于压入部21的外周的环状的凸缘部25。压入部21、导向部22、23、支架部24作为树脂制的一体部件而构成。另外,凸缘部25例如是黄铜、不锈钢等的金属板,该凸缘部25通过嵌入成形与树脂制的压入部21一起一体地设置。并且,在凸缘部25上设置在阀轴的轴线L方向上连通主阀室1R与后述的壳体14内的孔(未图示)。
导向部件2通过压入部21安装于阀外壳1,通过凸缘部25并使用焊接固定于阀外壳1的上端部。另外,在导向部件2中,在压入部21以及上下的导向部22、23的内侧形成与轴线L同轴的圆筒形状的导向孔2A,并且,在支架部24的中心形成与导向孔2A同轴的阴螺纹部24a与其螺纹孔。并且,在下侧的导向部23的内侧,在导向孔2A内配置主阀体3。
主阀体3具有相对于主阀座13落座以及离座的主阀部31、具有圆柱状的针导向孔32a的保持部32、构成针导向孔32a的底部的副阀座33、设置于保持部32的端部的护圈34。另外,在针导向孔32a的下侧成为与该针导向孔32a 连接的副阀室3R,在该副阀室3R与针导向孔32a的边界形成作为“抵接部”的台阶部3a。在保持部32的针导向孔32a内插通安装于后述的转子轴51的垫圈43和与转子轴51一体地形成的针阀4的导向用凸台部41。并且,环状的护圈34通过嵌合固定或焊接等固定于保持部32的上端。
另外,在护圈34与导向孔2A的上端部之间配置有主阀弹簧35,主阀体 3通过该主阀弹簧35向主阀座13的方向(关闭方向)被加力。在副阀座33 的中心上形成将轴线L作为中心的圆筒形状的副阀端口33a。另外,在相比于台阶部3a靠下侧且保持部32的侧面的一位置上形成将副阀室3R与主阀室1R 导通的导通孔32b,在作为副阀体的针阀4使副阀端口33a为打开状态时,主阀室1R、副阀室3R、副阀端口33a以及主阀端口13a导通。而且,主阀室1R 与壳体14的内部通过与设置于凸缘部25的阀轴的轴线L方向连通的孔(未图示)连通,壳体14的内部与导向部件2的内部通过设置于导向部件2的上部的连通孔连通,通过主阀体3的上部与主阀体3的台阶部3a正上方的空间通过垫圈43的外周以及针阀4的导向用凸台部41的外周与主阀体3的针导向孔32a的内周的间隙连通,主阀室1R与副阀室3R连通。
作为“副阀体”的针阀4在转子轴51的下端部与该转子轴51一体地形成,该针阀4由导向用凸台部41与针部42构成。导向用凸台部41具有向针部42 侧直径逐渐变小的作为圆锥台形的作为“抵接部”的圆锥部41a,该圆锥部41a 能够与主阀体3的台阶部3a(抵接部)抵接。另外,针部42连结于圆锥部41a 的端部。另外,在导向用凸台部41的上端配置由润滑性树脂形成的圆环状的垫圈43。并且,垫圈43与导向用凸台部41可滑动地插通针导向孔32a内。
在阀外壳1的上端通过焊接等密封地固定壳体14,在该壳体14的内外构成驱动部5。驱动部5具备步进电机5A、通过步进电机5A的旋转而使针阀4 进退的螺纹进给机构5B、限制步进电机5A的旋转的限制机构5C。
步进电机5A由转子轴51、可旋转地配置于壳体14的内部的磁铁转子52、在壳体14的外周相对于磁铁转子52对置配置的定子线圈53、其他未图示的磁轭、外装部件等构成。转子轴51通过衬套安装于磁铁转子52的中心,在该转子轴51的导向部件2侧的外周上形成阳螺纹部51a。该阳螺纹部51a与导向部件2的阴螺纹部24a螺纹结合,由此,导向部件2在轴线L上支撑转子轴 51。并且,导向部件2的阴螺纹部24a与转子轴51的阳螺纹部51a构成螺纹进给机构5B。另外,在壳体14的内侧顶部保持旋转限制机构5C的圆筒部14a 内通过与转子轴51的上端抵接的弹簧座54配置螺旋弹簧55,通过该螺旋弹簧55向下方对转子轴51加力,防止螺纹进给机构5B中的齿隙。
通过以上的结构,若步进电机5A驱动,则磁铁转子52以及转子轴51旋转,通过转子轴51的阳螺纹部51a与导向部件2的阴螺纹部24a的螺纹进给机构5B,转子轴51与磁铁转子52一起在轴向L方向上移动。并且,针阀4 在轴线L方向上进退移动,针阀4相对于副阀端口33a接近或离开。另外,在针阀4上升时,垫圈43与主阀体3的护圈34卡合,主阀体3与针阀4一起移动,从主阀座13离开。并且,在磁铁转子52上形成突起部52a,伴随磁铁转子52的旋转,突起部52a使旋转限制机构5C进行动作,限制转子轴51(以及磁铁转子52)的最下端位置以及最上端位置。
在图1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下,在主阀体3落座于主阀座13的状态下,主阀端口13a为闭阀,通过针阀4控制副阀端口33a的开度,进行小流量的控制。另外,例如在冷冻循环系统的压缩机停止而停止流体(制冷剂)的状态下,若针阀4与主阀体3上升,则如图2,主阀端口13a为全开状态。由此,制冷运转时,从第一接头管11向第二接头管12流入大量的流体(制冷剂),在制热运转时,从第二接头管12向第一接头管11流入大量的流体(制冷剂)。
如图3以及图4所示,针部42包括将轴线L作为中心线的由圆柱构成的直线部42a、被缩径到前端侧的针42b构成。另外,直线部42a的外径比副阀端口33a的内径小,在直线部42a与副阀端口33a之间形成节流部(间隙)。并且,通过恒定流量的制冷剂流经该节流部而进行小流量控制。另外,在该小流量控制的状态下,针阀4的导向用凸台部41的圆锥部41a与主阀体3的台阶部3a抵接。并且,此时,通过防止齿隙用的螺旋弹簧55的作用力,针阀4 向主阀座13侧推压主阀体3。因此,即使在主阀室1R与主阀端口13a之间产生流体的一些压力变化,主阀体3也不会振动,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
在此,如图4所示,在针4从主阀体3的台阶部3a稍稍(图5(B)所示的L1)上升而成为针阀4的圆锥部41a从主阀体3的台阶部3a离开的状态的情况下,由于主阀体3被主阀弹簧35向主阀座13的方向(关闭方向)加力,因此,即使针阀4的圆锥部41a不与主阀体3的台阶部3a抵接,通常主阀体 3也保持相对于主阀座13的落座状态,在因第一接头管11以及第二接头管12 的压力变动而产生大的压力差的情况下,会产生主阀体3从主阀座13上浮距离L1的情况。相对于此,在该第一实施方式中,如图4以及图5(A)所示,在主阀体3的主阀部31的前端部形成将轴线L作为中心的圆柱形状的直线部 3S。该直线部3S的外径比圆柱状的主阀端口13a的内径稍小,该直线部3S 插通主阀端口13a内。在此,L1是阴螺纹部24a与阳螺纹部51a的齿隙的大小。
由此,如图5(A)所示,直线部3S的外周与主阀端口13a之间的间隙在轴线L方向的恒定的允许范围L2内为恒定宽度。在此,由直线部3S的外周与主阀端口13a之间的间隙产生的流路面积在针阀4上浮图5(B)所示的距离L1的状态下比由针阀4的圆锥部41a与主阀体3的台阶部产生的流路面积小地设定。另外,在主阀体3落座于主阀座13的状态下,允许范围L2相对于图5(B)所示的圆锥部41a与台阶部3a的距离L1,优选以L1×2>L2> L1的方式设定。即,轴线L方向的恒定的允许范围L2比阴螺纹部24a与阳螺纹部51a的齿隙大、比该齿隙的2倍小地设定。
如此,在主阀体3的轴线L方向的微小变动的允许范围L2内,以使主阀体3与主阀座13之间的开口面积为恒定的方式在主阀体3上设置与轴线L平行的圆柱状的直线部3S,该直线部3S插通至主阀端口13a内。另外,该直线部3S在轴线L方向的允许范围L2内与主阀端口13a的最小径的部位对置。由此,即使主阀体3在轴线L方向上相对于主阀座13上浮,只要该上浮量处于允许范围L2内,则由直线部3S与主阀座13的相互之间的间隙产生的开口面积便恒定。因此,即使是这样的主阀体3的振动时,也能够将从第一接头管 11向第二接头管12流入的流体流量保持为恒定,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
图6是第二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各实施方式的特征部分以外的电动阀的整体结构与图1以及图2相同。该第二实施方式中的针阀4′由与转子轴51一体地形成的薄型的导向用凸台部41′(凸缘部)、作为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的“副阀体”的针部42、长圆锥梯形状的连结杆43’构成,针部42连结于连结杆 43′的端部。另外,在导向用凸台部41′与主阀体3的台阶部3a之间通过由润滑性树脂形成的圆环状的弹簧座7a而配置螺旋弹簧7。并且,螺旋弹簧7 的下端构成与台阶部3a抵接的“抵接部”。
通过以上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恒定流量的制冷剂流经针部 42的直线部42a与副阀端口33a之间的节流部进行小流量控制,在该小流量控制的状态下,通过螺旋弹簧7的作用力,针阀4′向主阀座13侧推压主阀体3。因此,即使在主阀室1R与主阀端口13a之间产生流体的压力变化,主阀体3也不会振动,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并且,即,在因压力变动而产生大的压力差的情况下,即使主阀体3在允许范围L2内振动,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提高也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7是第三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该第三实施方式如第一实施方式的圆锥部41a与台阶部3a、第二实施方式的线圈弹簧7是没有向主阀座13侧推压主阀体3的结构的方式。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的针阀4″一体地形成在转子轴51的下端部与该转子轴51一体地形成的圆柱状的导向用凸台部41″、形成于导向用凸台部41″的下端的作为“副阀体”的针部42″而配置。另外,针阀4″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具备垫圈43,垫圈43与导向用凸台部41″可滑动地插通针导向孔32a内。
该第三实施方式也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同,通过恒定流量的制冷剂流经针部 42的直线部42a与副阀端口33a之间的节流部而进行小流量控制。并且,该第三实施方式中的主阀体3、主阀座13的结构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由主阀体3的直线部3S与主阀座13的相互之间的间隙产生的开口面积为恒定。即,在因压力变动而产生大的压力差的情况下,即使主阀体3振动也能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与第一实施方式相同。
图8是第四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使主阀座13的主阀端口13a的上部为直线部 13S,在主阀体3的主阀部31的前端部的外周上形成将轴线L作为中心的圆环状的突条31a。突条31a的外径比圆柱状的直线部13S(主阀端口13a)的内径稍小,该突条31a插通直线部13S内。
由此,如图9所示,突条31a的外周与直线部13S(主阀端口13a)之间的间隙在轴线L方向的恒定的允许范围L2内为恒定宽度。如此,在主阀体3 的轴线L方向的微小变动的允许范围L2内,以使主阀体3与主阀座13之间的开口面积为恒定的方式将与轴线L平行的圆柱状的直线部13S设置于主阀座13,该直线部13S的插通主阀端口13a内的主阀体3的突条31a在轴线L 方向的允许范围L2内与主阀端口13a的最大直径的部位对置。
由此,即使主阀体3在轴线L方向上相对于主阀座13上浮,只要该上浮量处于允许范围L2内,则由主阀体3的突条31a与直线部13S的相互之间的间隙产生的开口面积为恒定。因此,即使是这样的主阀体3在允许范围L2内的振动时,也能够将从第一接头管11向第二接头管12流入的流体的流量保持为恒定,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
图10是第五实施方式的电动阀的小流量控制区域状态的主要部分放大纵剖视图,在该第五实施方式中与第一实施方式不同的是在主阀体3的两个位置形成导通孔32b的方面、在主阀座13的端部上设置直线部13S’的方面。即,如图11所示,在该第四实施方式中,在主阀座13的上端部的内侧设置直径比主阀端口13a大的直线部13S′,在该直线部13S′内插通主阀体3的主阀部 31的一部分。
如此,在主阀体3的轴线L方向的微小变动的允许范围L2内,以使主阀体3与主阀座13之间的开口面积为恒定的方式在主阀座13上设置与轴线L 平行的圆环状的直线部3S′。另外,该直线部13S′在轴线L方向的允许范围L2内与主阀座3的最大直径的部位对置。
由此,即使主阀体3在轴线L方向上相对于主阀座13上浮,只要该上浮量处于允许范围L2内,则由直线部13S′与主阀体3的相互之间的间隙产生的开口面积便恒定。因此,即使这样的主阀体3的振动时,也能够将从第一接头管11向第二接头管12流入的流体流量保持为恒定,提高小流量区域的控制性。
其次,基于图12关于本发明的冷冻循环系统进行说明。冷冻循环系统例如使用于家庭用空调等的空调中。上述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0设置于空调的第一室内侧热交换器91(作为除湿时冷却器而动作)与第二室内侧热交换器92 (作为除湿时加热器而动作)之间,与压缩机95、四通阀96、室外侧热交换器94以及电子膨胀阀93一起构成热泵式冷冻系统。第一室内侧热交换器91 与第二室内侧热交换器92以及电动阀100设置于室内,压缩机95、四通阀96、室外侧热交换器94以及电子膨胀阀93设置于室外而构成空调装置。
作为除湿阀的实施方式的电动阀100在除湿时以外的制冷时或制热时主阀体为全开状态,第一室内热交换器91与第二室内热交换器92为一个室内热交换器。并且,该一体的室内热交换器与室外热交换器94作为“蒸发器”以及“冷凝器”而选取其一发挥功能。即,作为电子膨胀阀的电动阀93设置于蒸发器与冷凝器之间。
并且,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包括能够实现本发明目的的其他结构等,如以下表示的变形等也包含于本发明。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举例说明使用于家庭用空调等的空调中的电动阀100,但本发明的电动阀不限于家庭用空调,既可以是业务用空调,并不限于空调,也可适用于各种冷冻机等。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关于在针阀侧形成作为抵接部的圆锥部、在主阀体侧形成作为抵接部的台阶部的示例进行说明,但可以在针阀侧形成圆柱状的台阶部,在主阀体侧上形成如与该圆柱状的台阶部对置的锅状的圆锥部。
以上,关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参照附图详细地说明,关于其他实施方式也详细地说明,但具体的结构并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即使有不脱离本发明宗旨的范围的设计变更等也包含于本发明。
Claims (7)
1.一种电动阀,其为二级式电动阀,具备相对于形成于在阀外壳的主阀室内设置的主阀端口的周缘的主阀座在上述主阀端口的轴线方向上接近或者离开的主阀体,并且具备与形成于在上述主阀体的内部的副阀室内设置的副阀端口的周缘的副阀座接近或者离开的副阀体,该电动阀的特征在于,
在上述副阀室内具备上述副阀体与上述主阀体接触的抵接部,
上述副阀体与上述主阀体在上述抵接部抵接,
以在上述主阀体被上述副阀体侧的上述抵接部与上述主阀座夹持而位置被限制在上述主阀体的上述轴线方向的微小变动的允许范围内时使上述主阀体与上述主阀座之间的开口面积为恒定的方式与上述轴线平行的直线部设置于上述主阀体和上述主阀座中的至少一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在上述主阀体上设置有在上述主阀端口内插通的圆柱状的上述直线部,该直线部在上述轴线方向的上述允许范围内与上述主阀端口的最小直径的部位对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主阀座的上述主阀端口构成供上述主阀体一部分插通的圆柱状的上述直线部,该直线部在上述轴线方向的上述允许范围内与上述主阀体的上述主阀端口内的突条对置。
4.根据权利要求1~3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构成为,上述副阀体不与上述副阀座抵接,且上述副阀体将上述主阀体推压至上述主阀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副阀体和上述主阀体具备抵接部,该抵接部的一方是将上述副阀端口的轴线作为中心轴的圆锥部,另一方是将上述轴线作为中心轴的台阶部。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动阀,其特征在于,
上述副阀体与上述主阀体的上述抵接部通过设置于上述副阀体的凸缘部与设置于上述主阀体的台阶部之间的弹簧抵接。
7.一种冷冻循环系统,其包括压缩机、室内热交换器、室外热交换器、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与上述室外热交换器之间的电子膨胀阀以及设置于上述室内热交换器的除湿阀,该冷冻循环系统的特征在于,
作为上述除湿阀使用权利要求1~6任一项所述的电动阀。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8062A JP7242511B2 (ja) | 2019-11-18 | 2019-11-18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JP2019-208062 | 2019-11-18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15134A CN112815134A (zh) | 2021-05-18 |
CN112815134B true CN112815134B (zh) | 2022-12-13 |
Family
ID=7585425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201450.9A Active CN112815134B (zh) | 2019-11-18 | 2020-11-02 |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242511B2 (zh) |
CN (1) | CN112815134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7570116B2 (ja) | 2022-08-24 | 2024-10-21 |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 電動弁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5765273U (zh) * | 1980-10-07 | 1982-04-19 | ||
JP2002122367A (ja) | 2000-10-17 | 2002-04-26 | Denso Corp | 制御弁 |
JP4230806B2 (ja) * | 2003-04-14 | 2009-02-25 |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 電動弁 |
JP2006266667A (ja) | 2005-02-28 | 2006-10-05 | Daikin Ind Ltd | 膨張弁及び冷凍装置 |
JP5702316B2 (ja) | 2012-02-10 | 2015-04-15 |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 膨張弁 |
US9726406B2 (en) | 2012-02-10 | 2017-08-08 | Kabushiki Kaisha Saginomiya Seisakusho | Expansion valve |
JP6302717B2 (ja) * | 2014-03-27 | 2018-03-28 | 株式会社不二工機 | 電動弁 |
JP6909740B2 (ja) * | 2018-01-31 | 2021-07-28 | 株式会社鷺宮製作所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JP7058744B2 (ja) | 2018-02-11 | 2022-04-22 | 浙江盾安人工環境股▲ふん▼有限公司 | 電子膨張弁 |
-
2019
- 2019-11-18 JP JP2019208062A patent/JP7242511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02 CN CN202011201450.9A patent/CN112815134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JP7242511B2 (ja) | 2023-03-20 |
CN112815134A (zh) | 2021-05-18 |
JP2021080982A (ja) | 2021-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0873225A (zh) |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
JP7474892B2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6709926B1 (ja) | 電動弁 | |
JP7409982B2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650332B2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383774B2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267970B2 (ja) | 二段式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CN111810653B (zh) |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
CN112815134B (zh) | 电动阀以及冷冻循环系统 | |
JP2022095807A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107881B2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361628B2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585182B2 (ja) | 電動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478881B2 (ja) | 電動弁及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JP7453091B2 (ja) | 電動弁および冷凍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
WO2022166782A1 (zh) | 一种电动阀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