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804778A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804778A CN112804778A CN202110161971.4A CN202110161971A CN112804778A CN 112804778 A CN112804778 A CN 112804778A CN 202110161971 A CN202110161971 A CN 202110161971A CN 112804778 A CN112804778 A CN 112804778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eating
- insulating layer
- bracket
- heating device
- channel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10—Induction heating apparatus, other than furnaces,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5—ELECTRIC TECHNIQU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H05B—ELECTRIC HEATING; ELECTRIC LIGHT SOURC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CIRCUIT ARRANGEMENTS FOR ELECTRIC LIGHT SOURCES, IN GENERAL
- H05B6/00—Heating by electric, magnetic or electromagnetic fields
- H05B6/02—Induction heating
- H05B6/36—Coil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General Induction Heat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包括:支架,所述支架为至少具有两个开口端的筒型结构,所述支架内侧形成加热通道;加热件,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加热件的发热端朝向所述加热通道设置;外壳,套设于所述支架外侧,所述外壳与所述支架之间构成隔热层。筒型的支架在支架内围成筒型的加热通道,工件能够通过支架上的开口端进入加热通道,加热件的发热端朝向加热通道,工件位于加热通道内时,工件被加热通道包围,即被加热件包围,从而使工件的各个方向能更均匀的收到加热件的加热作用。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流水线加热结构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背景技术
在产品的生产制造中,加热往往是不可或缺的加工工序,传统的加热装置为加热线圈,类似电饭煲底部的加热盘,将需要加热的工件放置在加热盘上进行加热处理,但是工件只有靠近加热盘的一侧能够充足的被加热,其他部位加热情况存在差异,工件整体受热均匀性较差。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加热盘对工件的加热均匀性差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一种加热装置,包括:
支架,所述支架内侧成型加热通道,所述加热通道至少具有一个开口端;
加热件,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加热件朝向所述加热通道设置。
所述加热件包括:
绕线,呈螺旋形缠绕在所述支架上。
所述加热件还包括:
磁性件,靠近所述绕线设置,所述绕线位于所述磁性件与所述支架之间。
所述磁性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磁性件围绕所述加热通道设置,相邻磁性件之间具有间距。
所述加热件还包括:
第一绝缘层,贴合包覆在所述绕线与所述磁性件构成的整体结构外侧,使所述磁性件和所述绕线与所述隔热层隔离。
所述第一绝缘层由环氧树脂材料制成。
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外壳,套设于所述支架外侧,所述外壳与所述支架之间构成隔热层。
所述隔热层适于充入冷却介质。
所述外壳上设有连通所述隔热层的流出导管和进入导管,所述冷却介质为流体冷却介质,所述流体冷却介质在所述隔热层内形成循环流体回路。
所述外壳朝向所述隔热层的面上设有第二绝缘层。
一种生产线,包括:
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支架具有分别为通道入口和所述通道出口的两个开口端。
本发明技术方案,具有如下优点:
1.本发明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包括:支架,所述支架内侧成型加热通道,所述加热通道至少具有一个开口端;加热件,设于所述支架上,所述加热件朝向所述加热通道设置。
支架内围成筒型的加热通道,工件能够通过支架上的开口端进入加热通道,加热件的发热端朝向加热通道,工件位于加热通道内时,工件被加热通道包围,即被加热件包围,从而使工件的各个方向能更均匀的收到加热件的加热作用。同时,筒型的支架能够方便工件自动进入和移除,方便生产线省进行批量作业。还可以根据不同工件的工艺要求,使多个工件同时在加热通道内进行加热处理。隔热层能够防止热量向外散发,减少加热装置整体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应用在生产线上时,可以缩小相邻工位的距离,使生产线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2.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件包括:绕线,呈螺旋形缠绕在所述支架上。
缠绕在支架上的绕线,能够在通电后产生交变磁场,对于主要由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工件,位于交变磁场中能够发热。使工件整体发热,使工件的受热更加均匀。也能针对工件上的铁磁性材料的部分进行针对性均匀的加热。
3.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第一绝缘层,贴合包覆在所述绕线与所述磁性件构成的整体结构外侧,使所述磁性件和所述绕线与所述隔热层隔离。
第一绝缘层将绕线与磁性件包裹,并与隔热层隔离,能够起到绝缘的保障使用安全的作用。
4.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所述第一绝缘层由环氧树脂材料制成。
第一绝缘层不但能够起到绝缘作用,还能够起到散热作用,将热量传递给隔热层。
5.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所述隔热层适于充入冷却介质。
绕线产生交变磁场,在加热通道内形成温度较高的区域,为了减少高温环境向外扩散,对其他工位、设备造成影响,本方案中冷却介质位于隔热层内,隔热层包裹在支架外部,所以隔热层拦截在高温环境向支架外侧蔓延的路径上,冷却介质将散发的热量吸收,从而减少热量向加热装置外部散发。
6.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所述外壳上设有连通所述隔热层的流出导管和进入导管,所述冷却介质为流体冷却介质,所述流体冷却介质在所述隔热层内形成循环水路。
流体冷却介质形成的循环水路能够循环的带走热量,使隔热层内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冷却介质,保证隔热层具有持续的吸热散热能力。
7.本发明提供的加热装置,所述外壳朝向所述隔热层的面上设有第二绝缘层。
第二绝缘层能够进一步起到绝缘作用,提高加热装置整体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具体实施方式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方式,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加热装置结构的剖视图;
图2为图1中A-A处截面的示意图;
图3为控制绕线产生交变磁场的控制模块的工作原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支架;11、加热通道;12、通道入口;13、通道出口;2、绕线;3、磁性件;4、第一绝缘层;41、第二绝缘层;5、外壳;51、隔热层;52、流出导管;53、进入导管。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此外,下面所描述的本发明不同实施方式中所涉及的技术特征只要彼此之间未构成冲突就可以相互结合。
实施例1
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加热装置,如图1所示,包括:支架1,所述支架1为至少具有两个开口端的筒型结构,所述支架1内侧形成加热通道11;加热件,设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加热件朝向所述加热通道11设置。
其中,对于支架1的形状不做具体限制,本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以筒型的支架1为例对支架1的作用进行说明,筒型可以理解为在加热通道11的长度方向上,支架1的横截面各处均匀,均为大小相同的圆形。筒型的支架1在支架1内围成筒型的加热通道11,工件能够通过支架1上的开口端进入加热通道11,加热件的发热端朝向加热通道11,工件位于加热通道11内时,工件被加热通道11包围,即被加热件包围,从而使工件的各个方向能更均匀的收到加热件的加热作用。同时,筒型的支架1能够方便工件自动进入和移除,方便生产线省进行批量作业。还可以根据不同工件的工艺要求,使多个工件同时在加热通道11内进行加热处理。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支架为横截面的大小和/或形状沿加热通道11长度方向变化的非筒型结构。
其中,对于加热件的具体形式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加热件为利用电磁加热的方式进行加热。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加热件为其他电热组件、或者自身能发热的其他加热组件。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支架外侧还套设有外壳5,所述外壳5与所述支架1之间构成隔热层51。隔热层51能够防止热量向外散发,减少加热装置整体对外界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应用在生产线上时,可以缩小相邻工位的距离,使生产线的整体结构更加紧凑。
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支架1为横截面为圆形的圆柱形,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支架1的横截面为多边形。对于支架1上的开口,用于供工件进入和移出,本实施例中,支架1上具有分别适于工件进入和移出的两个开口。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支架1上仅具有一个开口端,工件进入和移出加热通道11共用同一开口。作为另一种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支架1为Y形,支架1的三个端点处均设有开口,使工件可以具有更多的进入和流出路线选择,方便适配不同的生产线。当支架1为Y形时,支架1的横截面指工件运动路径的横截面,依然满足横截面为圆形或者多边形。
其中,支架1为耐温绝缘材料制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加热件包括:绕线2,呈螺旋形缠绕在所述支架1上。缠绕在支架1上的绕线2,能够在通电后产生交变磁场,对于主要由铁磁性材料制成的工件,位于交变磁场中能够发热。使工件整体发热,使工件的受热更加均匀。也能针对工件上的铁磁性材料的部分进行针对性均匀的加热。
进一步的,对于绕线2产生交变磁场的具体原理,如图3所示,绕线2连接控制模块,控制模块包括滤波整流模块、谐振模块、开关电源模块、以及单片机模块。其中,滤波整流模块的输入端连接市电,输出端连接谐振模块的输入端,谐振模块的输出端连接绕线2,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入端连接滤波整流模块的输出端,开关电源模块的输出端连接单片机模块的输入端,从而给单片机模块供电,单片机模块的输出端连接谐振模块,并控制谐振模块震荡,在绕线2围绕包围的加热通道11内产生交变的磁场。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磁性件3,靠近所述绕线2设置,所述绕线2位于所述磁性件3与所述支架1之间。
具体的,磁性件3为磁条。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加热件还包括:第一绝缘层4,贴合包覆在所述绕线2与所述磁性件3构成的整体结构外侧,使所述磁性件3和所述绕线2与所述隔热层51隔离。第一绝缘层4将绕线2与磁性件3包裹,并与隔热层51隔离,能够起到绝缘的保障使用安全的作用。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第一绝缘层4由环氧树脂材料制成。第一绝缘层4不但能够起到绝缘作用,还能够起到散热作用,将热量传递给隔热层51。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隔热层51适于充入冷却介质。绕线2产生交变磁场,在加热通道11内形成温度较高的区域,为了减少高温环境向外扩散,对其他工位、设备造成影响,本方案中冷却介质位于隔热层51内,隔热层51包裹在支架1外部,所以隔热层51拦截在高温环境向支架1外侧蔓延的路径上,冷却介质将散发的热量吸收,从而减少热量向加热装置外部散发。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壳5上设有连通所述隔热层51的流出导管52和进入导管53,所述冷却介质为流体冷却介质,所述流体冷却介质在所述隔热层51内形成循环水路。流体冷却介质形成的循环水路能够循环的带走热量,使隔热层51内可以源源不断的补充冷却介质,保证隔热层51具有持续的吸热散热能力。
具体的,在图1视角下支架1顶部的开口为通道出口13,支架1底部的开口为通道入口12,结合图2,流出导管52和进入导管53分别对应支架1长度方向的两端设置,使冷却介质能够在隔热层51内充分散热。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流出导管52和进入导管53相邻设置。
本实施例中,冷却介质为水,作为可替换的实施方式,冷却介质可以替换为其他冷却液。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作为进一步限定的实施方式,如图1、图2所示,所述外壳5朝向所述隔热层51的面上设有第二绝缘层41。第二绝缘层41能够进一步起到绝缘作用,提高加热装置整体的安全性。
对于加热装置的应用不做限制,本实施例中,加热装置应用在一种生产线上,包括:上述任一方案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支架1具有分别为通道入口12和所述通道出口13的两个开口端。对于产品具有加热需求的生产线,采用本实施例中的加热装置作为加热工位,便于流水线生产作业。
显然,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对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需也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而由此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创造的保护范围之中。
Claims (11)
1.一种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1),所述支架(1)内侧成型加热通道(11),所述加热通道至少具有一个开口端;
加热件,设于所述支架(1)上,所述加热件朝向所述加热通道(11)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包括:
绕线(2),呈螺旋形缠绕在所述支架(1)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还包括:
磁性件(3),靠近所述绕线(2)设置,所述绕线(2)位于所述磁性件(3)与所述支架(1)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磁性件有多个,多个所述磁性件围绕所述加热通道设置,相邻磁性件之间具有间距。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件还包括:
第一绝缘层(4),贴合包覆在所述绕线(2)与所述磁性件(3)构成的整体结构外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绝缘层(4)由环氧树脂材料制成。
7.根据权利要求1-6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加热装置还包括:
外壳(5),套设于所述支架(1)外侧,所述外壳(5)与所述支架(1)之间构成隔热层(51)。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隔热层(51)适于充入冷却介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上设有连通所述隔热层(51)的流出导管(52)和进入导管(53),所述冷却介质为流体冷却介质,所述流体冷却介质在所述隔热层(51)内形成循环流体回路。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加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5)朝向所述隔热层(51)的面上设有第二绝缘层(41)。
11.一种生产线,其特征在于,包括:
权利要求1-10任一所述的加热装置,所述支架(1)具有分别为通道入口(12)和所述通道出口(13)的两个开口端。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1971.4A CN112804778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110161971.4A CN112804778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804778A true CN112804778A (zh) | 2021-05-14 |
Family
ID=758145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10161971.4A Pending CN112804778A (zh) | 2021-02-05 | 2021-02-05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804778A (zh) |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49431A1 (fr) * | 2001-03-06 | 2003-10-01 | Celes | Enceinte d'étanchéité au gaz et au vide d'isolation thermique destinée à u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par induction |
JP2013016341A (ja) * | 2011-07-04 | 2013-01-24 |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 Corp | 誘導加熱装置 |
CN204887506U (zh) * | 2015-07-29 | 2015-12-16 | 深圳市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CN207766584U (zh) * | 2018-01-31 | 2018-08-24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电子烟 |
CN109765665A (zh) * | 2019-03-28 | 2019-05-17 | 广东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固定装置及加热生产线 |
-
2021
- 2021-02-05 CN CN202110161971.4A patent/CN112804778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5)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349431A1 (fr) * | 2001-03-06 | 2003-10-01 | Celes | Enceinte d'étanchéité au gaz et au vide d'isolation thermique destinée à un dispositif de chauffage par induction |
JP2013016341A (ja) * | 2011-07-04 | 2013-01-24 | Toshiba Mitsubishi-Electric Industrial System Corp | 誘導加熱装置 |
CN204887506U (zh) * | 2015-07-29 | 2015-12-16 | 深圳市泰金田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电磁加热装置 |
CN207766584U (zh) * | 2018-01-31 | 2018-08-24 | 深圳市合元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电子烟 |
CN109765665A (zh) * | 2019-03-28 | 2019-05-17 | 广东亨通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固定装置及加热生产线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JP6055306B2 (ja) | リアクトル | |
EP1641003B1 (en) | Cooling of a bobbin assembly for an electrical component | |
CN107453192B (zh) | 一种高功率光纤激光器液冷散热系统 | |
JPWO2010001938A1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プラズマ処理方法および誘電体窓の温度調節機構 | |
JP2017045792A (ja) | コイル装置 | |
US10438734B2 (en) | Cooling of a static electric induction system | |
JP2001241769A (ja) | 電磁誘導加熱式給湯器 | |
CN214125558U (zh)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 |
CN112804778A (zh) | 一种加热装置及生产线 | |
US10553408B2 (en) | Supporting member and substrate processing apparatus | |
KR20120004367U (ko) | 코일 냉각 방법, 코일 냉각 시스템, 및 액체 냉각 코일 | |
JP2010172104A (ja) | 回生抵抗器 | |
JP7617170B2 (ja) | 空気中間層を備えたコイル巻線及びエアロゾル生成装置 | |
TW200407946A (en) | Forced convection assisted rapid thermal furnace | |
JP2004259829A (ja) | プラズマ処理装置 | |
JP2020031169A (ja) | リアクトルユニットおよび電力変換装置 | |
JP2003100426A (ja) | 誘導加熱による熱風発生装置 | |
JP2002075613A (ja) | 誘導加熱装置用加熱コイル | |
JP2010258244A (ja) | 誘導機器 | |
JPS5840A (ja) | 熱交換装置 | |
KR20170078890A (ko) | 온도 균일도가 향상되도록 구성되는 정전척 | |
JP4030861B2 (ja) | 均熱装置 | |
JP5566418B2 (ja) | 冷却器付き発熱装置 | |
CN115938995B (zh) | 晶圆加热装置以及半导体加工设备 | |
US20240391296A1 (en) | Induction Heating Device and Thermal Management System for Vehicle Comprising Same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