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o: up one dir, main page]

CN112788965B - 椅子 - Google Patents

椅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2788965B
CN112788965B CN201880098121.0A CN201880098121A CN112788965B CN 112788965 B CN112788965 B CN 112788965B CN 201880098121 A CN201880098121 A CN 201880098121A CN 112788965 B CN112788965 B CN 112788965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movement
chair
main body
amplifying ele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8009812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2788965A (zh
Inventor
木下洋二郎
林克明
菅野隆夫
浅野健太
加纳隆芳
盐泽健太
中村谦介
冢平一辉
新村直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okuyo Co Ltd
Takan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Kokuyo Co Ltd
Takan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okuyo Co Ltd, Takano Co Ltd filed Critical Kokuy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278896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896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278896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278896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02Rocking chairs
    • A47C3/02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 A47C3/026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with central column, e.g. rocking office chairs; Tilting cha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02Rocking chairs
    • A47C3/02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 A47C3/025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pivotally mounted in the base frame, e.g. sw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3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 A47C1/0326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characterised by elastic mea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1/00Chairs adapted for special purposes
    • A47C1/0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 A47C1/03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 A47C1/03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 A47C1/03261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characterised by elastic means
    • A47C1/03272Reclining or easy chairs having coupled concurrently adjustable supporting parts the parts being movably-coupled seat and back-rest characterised by elastic means with coil spring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3/00Chair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Chairs or stools with rotatable or vertically-adjustable seats
    • A47C3/02Rocking chairs
    • A47C3/025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 A47C3/0257Rocking chairs with seat, or seat and back-rest unit elastically or pivotally mounted in a rigid base frame slidingly movable in the base frame, e.g. by rolle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002Chair or stool bases
    • A47C7/004Chair or stool bases for chairs or stools with central column, e.g. office chairs
    • AHUMAN NECESSITIES
    • A47FURNITURE; DOMESTIC ARTICLES OR APPLIANCES; COFFEE MILLS; SPICE MILLS; SUCTION CLEANERS IN GENERAL
    • A47CCHAIRS; SOFAS; BEDS
    • A47C7/00Parts, details, or accessories of chairs or stools
    • A47C7/36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 A47C7/40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 A47C7/44Supports for the head or the back for the back with elastically-mounted back-rest or backrest-seat unit in the base frame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Dent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airs Characterized By Structure (AREA)

Abstract

提供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新功能的椅子中还附加了新的摆动的补充功能的椅子。椅子具备:腿(1),从地面立起设置;座(5),设置于腿(1)的上方并具有受压面(PS);靠背(6),设置于腿(1)的后方并具有受压面(PS);以及支承机构(SM),位于座(5)的下方且介于座(5)与腿(1)之间而配置,并将座(5)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随着从预定的基准位置(S)移动而使座(5)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支承机构(SM)包括恢复力产生部并且将靠背(6)支承为能够随着座(5)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恢复力产生部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5)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其中,靠背(6)具备作为主体部的背框(61)和安装于该背框(61)并对背框(61)的移动动作中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进行放大的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2y)。

Description

椅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够适合作为办公用旋转椅子等而应用的椅子。
背景技术
以往,提出了较多的以办公用旋转椅子为代表的椅子,所述办公用旋转椅子以在办公室、家庭等中就座者维持长时间舒适的就座姿势为目的。
在这些办公用旋转椅子中,为了进行与就座者的身体的动作对应的适当的支承,提出了以即使使姿势变化而使重心移动也会以之后的姿势稳定地使用为目的的椅子(专利文献1)。
该椅子具备从地面立起设置的腿、设置于所述腿的上方的座、以及介于所述腿与所述座之间的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配置于所述座的下方并至少在前后方向的2个部位及左右方向的2个部位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移动,该椅子具备随着所述座从预定的基准位置移动而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座倾斜功能,该椅子构成为还具备恢复力产生机构,该恢复力产生机构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所述基准位置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向所述基准位置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根据该椅子,即使就座者长时间就座,也能够得到舒适的就座感,进而能够起到能够稳定地维持较高的作业效率的效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WO2017/145271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如上所述,在座由支承机构支承而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摆动且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并且移动了的座利用恢复力产生机构向基准位置返回的结构中,在利用左右的摆动功能时,有时就座者想要在较宽的可动范围内利用。然而,在可动范围受限的基础上在可动范围的极限附近进行利用的情况下,就座者需要抵抗恢复力产生机构而强行移动上半身来施加力量、由此使座、背倾斜。
在这样的状况下,强使就座者进行不自然的姿势、不合理的操作,无法实现就座者的适当的支承状态。
为了增大摆动动作,需要通过支承机构扩大可动范围,但支承机构的构造会变大,对外观产生不良影响。另外,假设进行扩大可动范围的设计变更,则恢复力产生机构中的移位量与恢复力的关系也会变化,因此与设计变更前相比,在移位量小时恢复力变小,相反地,在移位量大时恢复力变得过大等,调整也产生困难。而且,可动范围也根据就座者的使用方法而变化,因此一律增大支承机构的可动范围也是不适当的。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期望以不改变本来的摆动功能的方式重叠地容许补充该摆动功能的摆动。
也就是说,可认为以对基本的恢复力不产生影响的方式增加增大摆动动作的要素是适当的。
本发明是着眼于这样的着眼点,其目的在于,提供在上述那样的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新功能的椅子中还附加了新的摆动的补充功能的椅子。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为了达成该目的而采取如下手段。
即,本发明的椅子以如下结构为前提,具备:腿,所述腿从地面立起设置;座,所述座设置于所述腿的上方并具有受压面;以及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配置于所述座的下方且介于所述座与所述腿之间而配置,并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随着从预定的基准位置移动而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所述支承机构包括恢复力产生部,该恢复力产生部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所述基准位置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向所述基准位置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并且,其特征在于,所述座具备主体部和放大要素,所述放大要素安装于该主体部并对该主体部的移动动作中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动作进一步进行放大。
此外,在本说明书中,“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不限于在前后方向上移动的形态或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形态,也包括在前后方向和左右方向上同时移动的形态、即在倾斜方向上移动的形态。
这样一来,能够以不变更支承机构的功能的方式超过支承机构的支承范围地容许座在左右方向上的更宽的移动动作。并且,由此,使用了座的就座者在左右方向上的可动范围变大,因此能够提供即使长时间就座也不易疲劳且也进一步提高提神(英文:refresh)效果的椅子。而且,也能够在支承机构本来的移动动作中产生基于放大要素的放大动作,因此也容易以不增大反作用力的方式确保移动量。
或者,本发明的椅子的前提在于,具备:腿,所述腿从地面立起设置;座,所述座设置于所述腿的上方;靠背,所述靠背设置于所述腿的后方并具有受压面;以及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配置于所述座的下方且介于所述座与所述腿之间而配置,并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随着从预定的基准位置移动而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所述支承机构包括恢复力产生部并且将所述靠背支承为能够随着所述座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恢复力产生部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所述基准位置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向所述基准位置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并且,一种椅子,其特征在于,所述靠背具备主体部和放大要素,所述放大要素安装于该主体部并对该主体部的移动动作中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动作进一步进行放大。
即使这样构成,也能够起到与相对于座的作用效果同样的作用效果。
在这些中,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与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独立的放大动作。通过独立地进行移动动作,能够与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量无关地进行放大量、放大方向的设定,能够提高放大的自由性。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包括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以外的方向成分的放大动作。由此,与单调地放大的情况相比,能够对就座者的动作实现更适当的支承状态。
具体而言,可列举如下结构: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是正面观察时左右方向的摆动动作,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包括俯视时左右方向的回旋动作的放大动作。由此,容易应对本来的横向摆动动作和就座者的扭转动作。
另外,也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增加所述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正方向的放大动作和减少该移动动作的负方向的放大动作中的任一方,或者构成为进行增加所述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正方向的放大动作和减少该移动动作的负方向的放大动作这双方。根据情况而就座者有时也想要限制动作,因此在这样的情况下是有效的。此外,在本说明书中,“负的放大”是指减少移动动作的减速动作。
或者,也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是经由轴承部安装的机构性的可动部。通过设置机构性的可动部,能够得到沿着预定的动作的放大。
或者,也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是以能够绕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部。通过设置旋转部,能够具体地进行旋转半径的设定等。
或者,也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是以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或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自由动作部。通过设置自由动作部,在放大动作中也能够容许在左右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动作。
或者,也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成为在独立且与左右的摆动不同地进行相对于主体部的移动的放大动作的方面是有效的结构。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横线条体在左右方向中心部及从该中心部在左右方向上移位了的位置处与沿着所述纵线条体排列的能够挠性变形的多个纵线条体卡合。由于将这样的结构设为优选实施的一个形态,因此也能够采用预先织入纵线条体和横线条体而得到的网状面料。
在这些情况下,优选的是,所述纵线条体及所述横线条体配设于构成主体部的框体的开口部。通过这样构成,能够使线条体的放大动作利用框体的厚度而适当地进行。
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在所述框体的左右侧部具有向就座者侧突出的侧支承件。在就座者使座或靠背较大地摆动了时,能够以就座者不失去体重平衡的方式适当地进行支承。
鉴于上述情况,优选的是,所述主体部由包括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的框体构成,所述侧框部在延伸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具有向就座者侧最突出的中间突出部,并至少遍及左右的侧框部的中间突出部之间地张紧设置伸缩性少且具有挠性的张紧件,由此构成所述放大要素。这样一来,张紧设置于中间突出部之间的张紧件优先与就座者抵接,因此容易局部地承受就座载荷,由受到的载荷导致的变形增加周围的张力,因此对左右方向的移动的放大效果显著。因此,就座者能够得到倾斜为靠背、座的倾斜以上的感觉。并且,这些中间突出部成为从侧方经由张紧件而支承倾斜的就座者的身体的侧支承件,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就座者失去平衡。
或者,也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具备对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进行放大的第1放大要素和对该第1放大要素的动作进一步进行放大的第2放大要素。这样一来,能够相对于本来的左右方向的摆动具有更大且自由性高的放大功能。
作为具体实施的一个形态,可列举如下结构:所述第1放大要素是以能够绕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部,所述第2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
或者,作为具体实施的其他形态,可列举如下结构:所述第1放大要素是以能够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或在左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自由动作部,所述第2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
在以上内容中,优选的是,所述放大要素具备辅助恢复力产生部,该辅助恢复力产生部在向受压面的受压力被去除了时从放大目的地向基准位置恢复。这样一来,能够将放大要素始终向初始位置复位。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是以上说明的结构,因此能够提供如下新颖有用的椅子,该椅子能够以不改变本来的摆动功能的方式重叠地容许补充该摆动功能的摆动,其结果,能够以不对基本的恢复力造成影响的方式增大摆动动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前方斜视立体图。
图2是其后方斜视立体图。
图3是图1的分解立体图。
图4是图2的分解立体图。
图5是图3的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左右支承部的说明图。
图7同上。
图8是该实施方式中的前后支承部的说明图。
图9同上。
图10同上。
图11是该实施方式中的背框的主视图及侧视图。
图12是说明本发明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概念图。
图13是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作用说明图。
图14同上。
图15是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6是说明本发明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概念图。
图17是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作用说明图。
图18是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19是图18的进一步的分解立体图。
图20是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作用说明图。
图21是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作用说明图。
图22是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的椅子的分解立体图。
图23是说明本发明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概念图。
图24是从图22的背面侧观察到的分解立体图。
图25是说明该实施方式中的摆动的放大功能的作用说明图。
图26是涉及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的椅子、说明其摆动的放大功能的作用说明图。
图27是示出本发明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4对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实施方式的椅子被称为能够在办公室、家庭中适合使用的办公用旋转椅子。
如图1~图5所示,该椅子主要具有从地面立起设置的腿1、配置于该腿1的上方的支承基部2、安装于该支承基部2且构成为包括前后支承部3及左右支承部4的支承机构SM、以及经由该支承机构SM而被支承的座5及靠背6。
腿1具有:腿叶片12,所述腿叶片12形成为俯视辐射状;脚轮11,所述脚轮11安装于该腿叶片12的下侧并以能够滚动的方式与地面接触;以及腿支柱13,所述腿支柱13从腿叶片12的中央立起设置。并且,将支承基部2以能够旋转的方式安装在该腿支柱13的上端侧。
支承基部2承担作为承受就座者的载荷的构造体的作用,以具有供支柱13的上端插入的上下方向的贯通孔21a的支承基部主体21为主体,在该支承基部主体21的左右两侧经由轴承基体部22而一体成形有左右一对肘安装部23。在支承基部主体21的前后方向的面开口的孔21a安装有轴摆动阻尼器21b。
支承机构SM介于腿1与座5之间,在座5的下方配置前后支承部3和左右支承部4,以单体将座5支承为能够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如图8所示,前后支承部3为了至少在前后方向的2个部位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5,而具备前支承部3F及后支承部3B,如图6所示,左右支承部4为了在左右方向的2个部位直接或间接地支承座5,而具备左支承部4L及右支承部4R。支承机构SM将上述前后支承部3及左右支承部4组合,使座5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此时,支承机构SM构成为,作为支承座5的支承部位的轨迹,描绘随着从基准位置(S)移动而使该座5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的轨迹。另外,支承机构SM还具备后述的恢复力产生部,该恢复力产生部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基准位置(S)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5向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以下,对构成支承机构SM的左右支承部4、前后支承部3的结构具体地进行说明。
左右支承部4,为了相对于支承基部2向左右进行摆动动作,如图5~图7所示,将左右摆动连杆L1、L2的上端部经由摆动轴S1、S2而安装于在轴承基体部22的前后面开口的孔22a,另一方面,将左右支承部4吊挂支承于这些连杆L1、L2的下端。因此,左右支承部4具备前后分离地配置的呈板状的一对连杆基体41、41和将上述一对连杆基体41、41之间连接的左右摆动主体42,在连杆基体41的左右两端部开设有孔41a、41a,左右摆动连杆L1、L2的下端部经由摆动轴S3、S4而安装于上述孔41a、41a。图6、图7示出将连杆L1、L2经由摆动轴S1~S4而安装了的状态。即,左右摆动主体42配置成经由左右摆动连杆L1、L2以能够左右摆动的方式吊挂于支承基部2的状态,左右摆动连杆L1、L2以下端间的距离比上端间的距离小的状态安装。
即,在左右支承部4摆动时,如图6~图7所示,位于摆动目的地的连杆L2(L1)接近垂直姿势,另一方的连杆L1(L2)接近水平姿势,其结果是,以移动方向顶端侧变得更低的方式倾斜,同时进行包括该左右支承部4的座5侧的重心G从基准位置G(S)抬起的动作。也就是说,这些左支承部4L和右支承部4R构成用于使座5向基准位置(S)恢复的恢复力产生部。
在连杆基体41的中央部开设有窗41c,使横向摆动阻尼器44位于该窗41c内,将左右支承部4的摆动范围限制为横向摆动阻尼器44能够在窗41c内相对移动的范围。
前后支承部3,为了相对于左右支承部4前后进行摆动动作,如图5、图8及图9所示,具备左右分离地配置的呈板状的一对轨道板31、31和将一对轨道板31、31之间连接的上连接板32及前连接板33。在轨道板31的前侧贯通设置有引导孔34,在该引导孔34卡合有以能够左右独立地滚动的方式设置于左右摆动主体42的前端侧的侧面的作为滚动体45的轴承(从动件)45a。图中附图标记45z所示的构件是配置于轨道板31的内表面侧且直径比轴承45a大的间隔件。轨道板31的后端侧向下方延伸,在其延伸端安装有能够经由摆动轴S5摆动的作为前后摆动连杆的连杆臂LA的下端部,该连杆臂LA的上端部经由摆动轴S6而被支承于左右支承部4的后端部。即,前后支承部3的后端部配置成经由连杆臂LA以能够前后摆动的方式吊挂于左右支承部4的状态。引导孔34呈越从后端侧去向前端侧则越向前下方平缓地弯曲的形状,在后端部形成有缓和前后支承部3与座5一起向前方移动了时的冲击的缓冲(英文:shockless)部SL。在图示例中,作为滚动体45的轴承45a的车轴左右分离。但是,如果作为滚动体45的轴承45a能够左右独立地滚动,则车轴也可以共用化。
即,当前后支承部3从前后支承部3的上表面采取大致水平姿势的图8的状态起如图9所示那样向后方移动时,轴承45a向前端部的引导孔34的前端侧相对移动且前后支承部3的前端侧被向较高的位置抬起,并且连杆臂LA接近垂直姿势,其结果是,进行将前后支承部3的后端侧向较低的位置引导的动作。相反地,当前后支承部3从图8的状态起如图10所示那样向前方移动时,轴承45向前端部的引导孔34的后端侧相对移动而将前后支承部3的前端侧向较低的位置引导,并且连杆臂LA接近水平姿势,其结果是,进行将前后支承部3的后端部向较高的位置抬起的动作。即,前后支承部3进行相对于前后方向也以移动方向顶端侧变得更低的方式倾斜的动作。并且,这些前支承部3F和后支承部3B构成用于使座5向基准位置(S)恢复的恢复力产生部。
在此期间,座5以移动方向顶端侧变得更低的方式倾斜,同时进行包括该前后支承部3的座5侧的重心G从基准位置G(S)抬起的动作。
在构成前后支承部3的轨道板31的前端侧,折弯一部分而设置纵向摆动阻尼器31c,在前后支承部3向后方摆动了时在摆动端附近与左右支承部4的前端下部4z(参照图5)抵接,缓和后方移动端处的冲击。
如图3所示,构成靠背6的背框架60安装于构成前后支承部3的上连接板32的后部,座5从其上方安装于上连接板32。即,支承靠背62的背框架60一体地立起于座5的后方,当座5相对于支承基部2如图中X、Y所示那样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摆动时,背框架60也一起移动。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以包括基准位置(S)的一定的动作范围为第1区域34a1并以超过该动作范围而到达后倾(向后倾斜)侧的动作端附近的范围为第2区域34a2来设定图9所示的引导孔34的形状。在第1区域34a1中,经由从动件45a进行协作而将座5的高度方向上的重心移动抑制得小(因此,将向基准位置(S)的恢复力抑制得小)且将座5的倾斜角度抑制得小并且将座5向离开基准位置(S)的方向引导。当进入第2区域34a2时,经由从动件45a进行协作而使座5的高度方向上的重心移动更大(因此,进一步提高向基准位置的恢复力)且使座5的倾斜角度更大并且将座5向离开基准位置(S)的方向引导。即,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构成为随着从动件45a从上述第1区域34a1向第2区域34a2从动而座5的动作容易度由于恢复力的增大而逐渐变得缓慢,由此构成防止因急剧的后倾动作而使就座者感到不安的缓慢部。换言之,所述缓慢部包括第1区域34a1及第2区域34a2。由于第1区域34a1和第2区域34a2是连续性的区域,因此边界位置难以明确示出,但能够将座5的高度方向上的重心移动率从低向高切换的位置理解为边界位置。
如以上所述,在座5及靠背6以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方式移动的结构的椅子中,本实施方式将对左右方向的摆动进行放大的放大要素组装于靠背6。
图12是以纸面上为前方且以纸面下为后方时的俯视时的放大要素AE的概念图。该图(a)示出座5与靠背6一起处于左右方向的基准位置(S)的状态。从该状态起,例如如该图(b)所示那样座5及靠背6利用图3等所示的支承机构SM向左方向移动,进而利用放大要素AE,如该图(c1)~(c4)所例示的那样动作,对座5及靠背6的移动进行放大。(c1)示出向相同方向对移动进行放大的情形,(c2)示出沿着圆弧对移动进行放大的情形。(c3)示出即使在沿着相同圆弧的移动中也向与(c2)不同的方向对移动进行放大的情形。(c4)示出负的放大即减小座5及靠背6的移动量的方向上的移动。当然,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移动的形态。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与(c2)的动作类似的放大动作。
即,如图1及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靠背6构成为在作为主体部的背框61设置横线条体62y作为对该背框61的移动动作中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进一步进行放大的放大要素,将该横线条体62y的集合体设定为受压面PS。
背框61呈上框61a、下框61b、左右的侧框61c、61d环绕的形状,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60op,在上框61a、下框61b的一部分、左右的侧框61c、61d,在外周缘形成有图4所示的槽gr1(参照图4)。
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使用身边的构件实现基于这样的横线条体62y的受压面PS,采用了作为伸缩性少且具有挠性的张紧件的网状面料62。如图1所示,网状面料62通过将M根纵线条体62z和N根横线条体62y根据相对于框61c、61d(框61a、61b)的相对位置、各位置处的框61c、61d之间(框61a、61b之间)的距离而分别以所需的长度织入而构成。并且,通过如图4所示那样将网状面料62的上缘部62a、下缘部62b的一部分、左右的侧缘部62c、62d嵌入于构成背框61的上框61a、下框61b、左右的侧框61c、61d的槽,从而安装于该背框61。
在图1所示的安装状态下,沿着左右的侧框61c、61d的线排列的多个横线条体62y、和沿着上框61a及下框61b的线排列的多个纵线条体62z通过在各交点处相互缠绕并相互约束,从而变更为适当的线,作为整体而将横线条体62y和纵线条体62z相连的面构成朝向前方包住就座者的背的3维状的受压面PS。
当然,作为放大要素,即使构成为没有纵线条体而仅排列带状的横线条体,或者使横线条体的宽度比纵线条体的宽度宽,或者构成为纵线条体的根数远少于横线条体的根数,也能够实施本发明。
并且,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设置于背框61的下框61b处的安装部61e安装于背框架60,进而,前罩63及后罩64在前后安装。此外,在图2中省略后罩64。
关于座5,其主体部51构成为,在外罩的上方经由未图示的内罩而配置缓冲材料并用张紧面料50覆盖整体。
如图11所示,图中虚线6s所示的部位是设置于背框61的中间突出部。该中间突出部6s构成为使应构成背框61且倾斜地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61c、61d的端部以外的部位局部地向前方隆起。该中间突出部6s设定于与具有平均体格的就座者的腰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如图11所示,在侧视时,该部位最向前方突出,在正面观察时,该部位也在左右方向上最宽。
在此,对横线条体62y的放大功能进行说明。考虑如图13那样在以纸面上为前方且以纸面下为后方的俯视时就座者例如进行了使体重向左方向移动的动作的情况。此时,如图5~图7所示,左右支承部4一边使座5的重心G上升,一边使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并向左方向移动。此时,如图3所示,前后支承部3被支承于左右支承部4,在前后支承部3安装有靠背6,因此靠背6与座5的动作联动地如图13(a)~(b)所示那样向左方向移动。
该左方向的移动也有时会在就座者未倚靠于靠背6的情况下发生,但在就座者倚靠于靠背6的状态下发生的情况下,就座者往往会如图13(c)那样伴有将身体的上半身向左扭转的动作。在该情况下,通常同时发生图13(b)、(c)的动作。
由此,如图13(c)所示,靠背6在受压面中的比中央靠左侧的受压面集中地承受载荷FL。在该情况下,当在横线条体62y中伸缩性少且挠性变形时,从左侧的背框61c张紧至右侧的背框61d的横线条体62y的全长几乎不变,因此例如当在线条体62y中的从中央靠左侧的区域中受到偏心载荷而使横线条体62y从图中假想线向后方后退至实线的位置时,从中央靠右侧的区域相反地从图中假想线向前方前进至实线的位置,成为将就座者向前方推出的回弹力FR。
从矢量角度看,在比中央靠左侧的区域中,如图14(a)所示,关于受压面PS的移动,向左方向移动的矢量VL1和向后方向移动的矢量VL2被合成而成为左斜后方向的移动距离更大的矢量VL,摆动动作被放大。另外,在比中央靠右侧的区域中,如图14(b)所示,关于受压面PS的移动,向左方向移动的矢量VR1和向前方向移动的矢量VR2被合成而成为左斜前方向的移动距离更大的矢量VR,摆动动作被放大。其结果,就座者的左肩向左后方更大地摆动动作,右肩向左前方更大地摆动动作。
同时,由横线条体62y的集合构成的受压面PS能够利用从就座者承受的载荷而自由地改变面的方向,因此在对摆动进行放大的过程中,以与就座者的身体的朝向配合的方式使就座面变形。例如,在从中央靠左侧的区域中,如图14(c1)~(c2)所示,对于就座者的抵抗力的方向以从N1成为N2的方式进行挠性变形而继续进行支承。
横线条体62y进行到中途为止增加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正方向的放大动作,在变形稳定之后,此后转为限制就座者的扭转动作的作用。
另外,在就座者停止在左右方向上的摆动动作或离座而向受压面PS的受压力被去除了时,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1y如图13中的(b)、(a)那样进行使受压面PS向未承受受压力时的中立位置恢复的动作。横线条体62y与纵线条体62z协作而作为本发明的辅助恢复力产生部发挥功能。
这样的放大功能在从中央靠右侧的位置受到偏心载荷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具备:腿1,所述腿1从地面立起设置;座5,所述座5设置于所述腿1的上方;靠背6,所述靠背6设置于所述腿1的后方并具有受压面PS;以及支承机构SM,所述支承机构SM配置于所述座5的下方且介于所述座5与所述腿1之间而配置,并将所述座5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随着从预定的基准位置(S)移动而使该座5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方倾斜,所述支承机构SM包括恢复力产生部并且将所述靠背6支承为能够随着所述座5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恢复力产生部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所述基准位置(S)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5向所述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所述椅子的特征在于,所述靠背6具备作为主体部的背框61、和安装于该背框61并将该背框61的移动动作中的沿着VL1、VR1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如VL、VR那样进行放大的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2y。
这样一来,能够以不变更支承机构SM的结构、功能的方式超过支承机构SM的本来的支承范围地容许靠背6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并且,由此,使用了靠背6的就座者在左右方向上的可动范围变大,因此能够提供即使长时间就座也不易疲劳且提神效果也更高的优异的椅子。而且,由于在支承机构本来的移动动作中能够产生由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2y进行的放大动作,因此也容易以不增大反作用力的方式确保移动量。
在该情况下,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2y在从与作为主体部的所述背框61一起在左右方向上移动的惯性系观察的情况下,如VL2、VR2所示那样,进行与左右支承部4的左右移动独立的放大动作。
这样,通过独立地进行对移动进行放大的动作,能够与作为主体部的背框61的左右方向的移动无关地进行放大量、放大方向的设定,能够提高放大的自由性。
特别是,从抵抗力的方向从N1变化为N2也可知,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2y进行包括作为主体部的背框61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以外的方向成分的放大动作,因此,不仅能够对放大要素的动作进行放大,还能够对于就座者的动作实现更适当的支承状态。
具体而言,作为主体部的背框61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如图14中VL1所示那样是正面观察时左右方向的摆动动作,作为所述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2y如图14(c1)~(c2)所示那样构成为进行包括俯视时左右方向的回旋动作的放大动作,因此,容易应对在就座者倚靠于靠背6的状态下一边扭转上半身一边左右进行摆动时的动作。
在该情况下,作为所述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2y与就座者的扭转动作配合地进行到中途为止的增加所述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正方向的放大动作,起到从中途起限制进一步的就座者的扭转动作的作用。因此,能够在可动范围的端部区域维持适当的支承状态。
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构成为,作为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62y,至少横线条体62y的集合体成为受压面PS,因此能够独立且与左右的摆动不同地适当地进行相对于作为主体部的背框61的移动的放大动作。
更详细而言,横线条体62y构成为在左右方向中心部及从该中心部在左右方向上移位了的位置处与沿着左右的侧框61c排列的能够挠性变形的多个纵线条体62z卡合,将这些横线条体62y和纵线条体62z的集合体作为受压面PS,因此也能够使用预先交替织入纵线条体和横线条体而得到的网状面料62。
并且,由于将这样的纵线条体62z及横线条体62y配设于构成主体部的背框61的开口部61op而构成,因此能够使线条体62z、62y的放大动作利用背框61的厚度而适当地进行。
而且,在构成靠背6的背框61的左右侧缘部61c、61d设置有向就座者侧突出的侧支承件6s,因此,在就座者使座5或靠背6较大地摆动了时,能够以就座者不失去体重平衡的方式适当地进行支承而给予安心感。
若换个角度看,则主体部由包括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61c、61d的作为框体的背框61构成,侧框部61c、61d在延伸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具有向就座者侧最突出的中间突出部6s。并且,在图13是与就座者的腰部附近的高度位置对应的俯视剖视图的情况下,通过至少遍及左右的侧框部61c、61d的中间突出部6s、6s之间地张紧设置预先织入横线条体62y和纵线条体62x而得到的网状面料62,从而构成放大要素。由此,在张紧设置于中间突出部6s、6s之间的部分中,网状面料62优先与就座者抵接,因此容易局部地承受就座载荷,由受到的载荷导致的变形增加周围的张力,因此对就座者的身体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放大的效果显著。因此,就座者能够得到倾斜为靠背6的倾斜以上的感觉。并且,这些中间突出部6s、6s成为从侧方经由网状面料62而支承倾斜的就座者的身体的侧支承件,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就座者失去平衡。
并且,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61y兼作为使受压面PS恢复到向受压面PS的受压力被去除了时的中立位置的恢复力产生部,因此该横线条体61y始终被向初始位置复位。
<第2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5~图17对本发明的第2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中,在靠背6设置有放大要素,但在该实施方式中,在座105设置有放大要素。
腿1、支承基部2、包括前后支承部3及左右支承部4的支承机构SM的基本结构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共用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16是与图12对应的放大要素AE的概念图。该图(a)示出座105与靠背106一起处于左右方向的基准位置(S)的状态。从该状态起,例如如该图(b)所示那样座105及靠背106利用支承机构SM向左方向移动,进而利用放大要素AE,例如如该图(c1)~(c4)例示那样,对座105的移动进行放大。(c1)示出向相同方向对移动进行放大的情形,(c2)示出沿着圆弧对移动进行放大的情形。(c3)示出即使在沿着相同圆弧的移动中也向与(c2)不同的方向对移动进行放大的情形。(c4)示出负的放大即减小座及靠背的移动量的方向的移动。当然,也可以是除此以外的移动的形态。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如(c2)所示那样的放大。
如图15所示,该座105具备作为主体部的座框151、和安装于该座框151并对该座框151的移动动作中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进一步进行放大的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152y。
座框151呈前框151a、后框151b、左右的侧框151c、151d环绕的形状,并在中央形成有开口部105op,在前框151a、后框151b、左右的侧框151c、151d,在外周缘形成有槽gr2。
在本实施方式中也是,为了使用身边的构件来实现基于这样的横线条体152y的受压面PS,采用了作为伸缩性少且具有挠性的张紧件的网状面料152。网状面料152通过根据相对于框151c、151d(框151a、151b)的相对位置、各位置处的框151c、151d之间(框151a、151b之间)的距离,分别以所需的长度织入J根纵线条体152x和K根横线条体152y而构成。并且,通过将网状面料152的前缘部152a、后缘部152b、左右的侧缘部152c、152d嵌入于构成该座框151的上框151a、下框151b、左右的侧框151c、151d的槽gr2,从而安装于该座框151。
在该安装状态下,沿着左右的侧框151c、151d的线排列的横线条体152y和沿着前框151a及后框151b的线排列的纵线条体152x在各交点处相互缠绕并相互约束,从而变更为适当的线,作为整体而将横线条体152y和纵线条体152x相连的面构成朝向上方包住就座者的臀部那样的3维状的受压面PS。
当然,作为放大要素,即使构成为没有纵线条体而仅排列带状的横线条体,或者使横线条体相对于纵线条体宽度宽,或者构成为纵线条体的根数远少于横线条体的根数,也能够实施本发明。
并且,将座框151中的左右的侧框151c、151d经由以向上打开的方式折弯的托架153而安装于前后支承部3的上连接板32。在网状面料152与托架153之间确保了容许网状面料152的变形的空隙。
关于靠背106,其主体部161构成为,在外罩的前方经由未图示的内罩配置缓冲材料并用张紧面料160覆盖整体。
图中虚线105s所示的部位是设置于座框151的中间突出部。该中间突出部105s构成为使应构成座框151且前后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151c、151d的端部以外的部位局部地向上方隆起,并设定于与具有平均体格的就座者的臀部侧方对应的位置。座框151的侧框部151c、151d在延伸方向上平缓地隆起,但该中间突出部105s也可以在其中使曲率急剧变化地隆起。
在此,对横线条体152y的放大功能进行说明。考虑在如图17所示那样以纸面上为上方且以纸面下为下方的后视时就座者例如进行了使体重向左方向移动的动作的情况。如图7所示,左右支承部4一边使座5的重心G上升,一边使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并向左方向移动。此时,座105利用支承机构SM如图17(a)~(b)那样向左方向一边倾斜一边移动。
伴随于此,如图17(c)所示,座105在受压面PS中的比中央靠左侧的受压面集中地承受载荷FL。在该情况下,当使横线条体152y为伸缩性少且挠性的构件时,从左侧的座框151c张紧至右侧的座框151d的横线条体152y的全长几乎不变,因此例如当在线条体152y中的从中央靠左侧的区域中受到偏心载荷而使横线条体152y向下方沉入时,从中央靠右侧的区域相反地向上方突出,成为将就座者向上方推出的回弹力FR。
从矢量角度看,与图14所示同样地,在比中央靠左侧的区域中,按照图14(a)所示的动作,关于受压面的移动,向左方向移动的矢量VL1和向下方向移动的矢量VL2被合成而成为左斜下方向的移动距离更大的矢量VL,摆动动作被放大。另外,在比中央靠右侧的区域中,按照图14(b)所示的动作,关于受压面的移动,向左方向移动的矢量VR1和向上方向移动的矢量VR2被合成而成为左斜上方向的移动距离更大的矢量VR,摆动动作被放大。其结果,就座者以左半身向左下方移动、右半身向左上方移动的方式更大幅地进行摆动动作。
同时,由横线条体152y等的集合构成的受压面PS能够利用从就座者承受的载荷而自由地改变面的方向,因此在对摆动进行放大的过程中,以与就座者的身体的朝向配合的方式使就座面变形。例如,在从中央靠左侧的区域中,如图14(c3)、(c4)所示,将对于就座者的抵抗力的方向从N1变更为N2而继续进行支承。
横线条体152y进行到中途为止增加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正方向的放大动作,在变形稳定之后,此后转为限制就座者的扭转动作的作用。
另外,在就座者停止在左右方向上的摆动动作或离座而向受压面PS的受压力被去除了时,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152y如图17中的(b)、(a)那样进行使受压面PS向未承受受压力时的中立位置恢复的动作。横线条体152y与纵线条体152x协作而作为本发明的恢复力产生部发挥作用。
这样的放大功能在从中央靠右侧的位置受到偏心载荷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如以上那样,本实施方式的椅子具备:腿1,所述腿1从地面立起设置;座105,所述座105设置于所述腿1的上方并具有受压面PS;以及支承机构SM,所述支承机构SM位于所述座105的下方且介于所述座105与所述腿1之间而配置,并将所述座105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随着从预定的基准位置(S)移动而使该座105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所述支承机构SM包括恢复力产生部,该恢复力产生部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所述基准位置(S)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105向所述基准位置(S)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所述椅子的特征在于,所述座105具备作为主体部的座框151、和安装于该座框151并对该座框151的移动动作中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进一步进行放大的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152y。
即使这样,也能够以不变更支承机构SM的结构、功能的方式超过支承机构SM的本来的支承范围地容许座105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并且,由此,使用了座105的就座者在左右方向上的可动范围变大,因此能够提供即使长时间就座也不易疲劳且提神效果也更高的优异的椅子。而且,由于在支承机构本来的移动动作中能够产生基于放大要素的放大动作,因此也容易进行以不增大支承机构SM的反作用力的方式确保移动量那样的动作。
除此以外,关于作为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152y进行与作为主体部的座框151的移动动作独立的放大动作、不同的方向成分的放大动作的这一点、以一部分进行减速方向的动作的这一点、放大要素是横线条体152y的这一点、使横线条体152y与纵线条体152x卡合而形成受压面PS的这一点、将纵线条体152x及横线条体152y配设于作为主体部的座框151的开口部105op的这一点、座105具有侧支承件105s的这一点等,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特别是,主体部由包括平行地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151c、151d的作为框体的座框151构成,侧框部151c、151d在延伸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具有向就座者侧隆起的中间突出部105s。并且,在图17是与就座者的臀部侧方对应的纵剖视图的情况下,通过至少遍及左右的侧框部151c、151d的中间突出部105s、105s之间地张紧设置预先织入横线条体152y和纵线条体152x而得到的网状面料152,从而构成放大要素。由此,在张紧设置于中间突出部105s、105s之间的部分中,网状面料152优先与就座者抵接,因此容易局部地承受就座载荷,由受到的载荷导致的变形增加周围的张力,因此对就座者的身体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进行放大的效果显著。因此,就座者能够得到倾斜为座105的倾斜以上的感觉。并且,这些中间突出部105s、105s成为从侧方经由网状面料152而支承倾斜的就座者的身体的侧支承件,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就座者失去平衡。
<第3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18~图21对本发明的第3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述第1、第2实施方式中,将横线条体作为放大要素用于靠背、座,但在该实施方式中,作为放大要素而将作为机构性的可动部的旋转部262、252经由轴承部263、253设置于靠背主体261、座主体251。
腿1、支承基部2、包括前后支承部3及左右支承部4的支承机构SM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共用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即,该实施方式的椅子中的旋转部262、252进行与图12中的(c2)、图16中的(c2)的动作类似的动作,使靠背206、座205的受压面PS支承于该旋转部262、252。
首先,对旋转部262进行说明。轴承部263包括在与靠背主体部261的左右方向正交的上下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轴心的纵轴Sz、和设置于为了供该纵轴Sz插通而安装于背框架260侧的载荷承受部263a及旋转部262的轴孔。载荷承受部263a连接于一对背框架260、260的上端之间,与旋转部262的面板部262a相对。氨基甲酸酯、螺旋弹簧等弹性体264作为本发明的辅助恢复力产生部而介于从纵轴Sz在左右方向上移位了的位置处的载荷承受部263a与面板部262a之间。
并且,在该旋转部262的面板部262a安装有靠背主体部261。该实施方式的靠背主体261与上述第2实施方式中的靠背主体部161(参照图15)是同样的构件。
接着,对旋转部252进行说明。轴承部253包括在与座主体部251的左右方向正交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作为轴心的纵轴Sx、和设置于为了供该纵轴Sx插通而安装于座205侧的载荷承受部253a及旋转部252的轴孔。载荷承受部253a与支承座205的前后支承部3的上连接板32连接,与旋转部252的面板部252a相对。氨基甲酸酯、螺旋弹簧等弹性体254作为本发明的辅助恢复力产生部而介于从前后轴Sz在左右方向上移位了的位置处的载荷承受部253a与面板部252a之间。
并且,在该旋转部252的面板部252a安装有座主体部251。该实施方式的座主体251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中的座主体部51(参照图1)是同样的构件。
在就座者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进行了一边扭转上半身一边使体重向左方向移动的动作的情况下,靠背206也与座的动作联动地如图20(a)~(b)那样向左方向移动。
伴随于此,当就座者如该图(c)所示那样进行扭转上半身的动作时,载荷FL集中地施加于靠背206的比中央靠左侧的受压面PS,旋转部262绕轴Sz向俯视时左方向旋转,使比中央靠左侧的受压面PS后退,利用回弹力FP使右侧的受压面PS前进。
在该情况下也是,从矢量角度看,与图14的矢量VL、VR相似的矢量被合成,摆动动作被放大。其结果,就座者的左肩向左后方更大地进行摆动动作,右肩向左前方更大地进行摆动动作。
当旋转部262进行这样的放大动作时,作为恢复力产生部的弹性体264蓄积恢复力。
因此,在就座者停止在左右方向上的摆动动作或离座而向受压面PS的受压力被去除了时,作为放大要素的旋转部262如图20中的(b)、(a)那样进行使受压面向未承受受压力时的中立位置恢复的动作。
以上,在从中央靠右侧的位置受到偏心载荷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另外,以上内容对于座205也是同样的。即,在就座者与第1实施方式的情况同样地进行了使体重向左方向移动的动作的情况下,如图7所示那样,左右支承部4一边使座5的重心G上升,一边使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并向左方向移动。此时,座205利用支承机构SM如图21(a)~(b)那样向后视时左方向移动。
伴随于此,当载荷FL集中地施加于座205的比中央靠左侧的受压面PS时,旋转部252绕轴Sx向后视时左方向旋转,使比中央靠左侧的受压面PS后退,利用回弹力FR使右侧的受压面PS前进。
在该情况下也是,从矢量角度看,与图14的矢量VL、VR相似的矢量被合成,摆动动作被放大。其结果,就座者向左后方更大地进行摆动动作。
当旋转部252进行这样的放大动作时,作为恢复力产生部的弹性体254蓄积恢复力。
因此,在就座者停止在左右方向上的摆动动作或离座而向受压面的受压力被去除了时,作为放大要素的旋转部252如图21中的(b)、(a)那样进行使受压面PS向未承受受压力时的中立位置恢复的动作。
以上,在从中央靠右侧的位置受到偏心载荷的情况下也是同样的。
即使这样构成,除了通过设置了放大要素而带来的基本的作用效果以外,在作为放大要素的旋转部262、252进行与主体部261、251的移动动作独立的放大动作、不同的方向成分的放大动作的这一点、以一部分进行减速方向的动作的这一点、具有侧支承件的这一点等,与上述第1、第2实施方式是同样的,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特别是,通过设置旋转部262、252,能够具体地进行旋转半径的设定等。
<第4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图22~图25对本发明的第4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所述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利用1级的放大要素对靠背、座的左右的摆动动作进行了放大,但在该实施方式中,不同点在于,利用第1放大要素AE1及第2放大要素AE2以2级对靠背306的左右的摆动动作进行放大。
腿1、支承基部2、包括前后支承部3及左右支承部4的支承机构SM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共用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图23是第1放大要素AE1、第2放大要素AE2的概念图。该图(a)示出座与靠背306一起处于左右方向的基准位置(S)的状态。从该状态起,例如如该图(b)所示那样靠背306利用支承机构SM向左方向移动,接着利用第1放大要素AE1,如该图(c)所示那样对靠背306的移动进行放大,进而利用第2放大要素AE2对靠背306的移动进一步进行放大。对放大要素AE1、AE2可以将如图12所示的(c1)那样在相同方向上对移动进行放大的结构、如(c2)那样沿着圆弧对移动进行放大的结构、如(c3)那样即使在沿着相同圆弧的移动中也向与(c2)不同的方向对移动进行放大的结构、如(c4)那样进行负的放大即减小座及靠背的移动量的方向的移动的结构、或者除此以外的移动的形态的结构适当组合而采用。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使与(c2)类似的结构以2级融合了的那样的放大动作。
第1放大要素将作为构造与第3实施方式的机构性的可动部些许不同的机构性的可动部的自由动作部370经由万向接头部363而设置于靠背306。
万向接头部363具备:基体部364,所述基体部364设置于靠背306侧;倾斜部365,所述倾斜部365与该基体部364相邻并具有向背面侧呈锥状凹陷的引导部365a且其中央在前后方向上开口;以及按压件366,所述按压件366在前表面侧具有与引导部365a对应的凸状的引导部366a并在该引导部366a被嵌入于引导部365a的状态下如箭头J所示那样经由倾斜部365的开口而固定于基体部364。并且,通过将所述倾斜部365如箭头K所示那样利用螺钉向背框架360的上端侧的背支承部360a拉近并固定于该背支承部360a而构成。
即,按压件366通过在隔着倾斜部365的状态下固定于基体部364,从而与基体部364成为一体而构成基体部364的一部分,倾斜部365能够在基体部364与按压件366的间隙相对游动。并且,在该游动时,构成为需要克服弹力对介于倾斜部365与基体部364之间的弹性体367进行压缩。在倾斜部365的引导部365a,由弹性体367作用有始终嵌入于按压件366的引导部366a的方向上的力。
构成基体部364的按压件366的引导部366a与倾斜部365侧的引导部365a由构成本发明的辅助恢复力产生部的弹性体367压接,从而利用该引导部366a、365a彼此的形状而被引导并静止于图25(a)、(b)所示的中立位置。该情况下的中立位置是引导部366a、365a紧贴的位置。并且,在由于来自就座者的受压而施加载荷从而弹性构件367被压缩由此压接松弛了的情况下,倾斜部365的引导部365a与构成基体部364的按压件366的引导部366a如图25(c)那样在至少一部分处分离而成为靠背306自由动作的状态,基体部364和倾斜部365根据受压的程度从中立位置相对变化,在载荷被去除了时,使动作位置沿着引导部366a、365a向图25(b)的中立位置恢复。此时,靠背306构成为,伴随于相对于背框架360的向后方向的移动,如图25(c)所示,引导部366a、365a之间的间隙SP扩大,其结果,在左右方向上的旋转范围变大,载荷被去除了时的恢复反作用力构成为根据向左右两方向的回旋移动量而变大。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该万向接头部363的基体部364作为自由动作部370,在该自由动作部370,经由左右一对臂部370a而安装作为靠背主体部的背框361。
背框361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作为靠背主体部的框体61同样的框体,第2放大要素是与第1实施方式中的横线条体62y同样地构成的横线条体362y。对于该横线条体362y,也是利用了将该横线条体362y与纵线条体362z一起织入而得到的、作为伸缩性少且具有挠性的张紧件的网状面料362。
基于该第2线条体362y的放大作用与在第1实施方式中基于图13说明了的横线条体62y是同样的。
即,在该实施方式中,第1放大要素是以能够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或在左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于背框361的自由动作部370,第2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362y,至少所述横线条体362y的集合体构成所述受压面PS。
由此,如图25所示,利用支承机构SM从(a)移动至(b)的靠背306利用作为第1放大要素的自由动作部370从(b)移位至(c),进一步利用作为第2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362y从(c)移位至(d)。在该情况下也是,自由动作部370的放大作用和横线条体362y的放大作用、即从(b)朝向(c)的动作和从(c)朝向(d)的动作根据情况而同时发生。并且,随着向作为辅助恢复力产生部的横线条体362y或弹性体367蓄积回弹力,放大作用被减速。
图中虚线306s所示的部位是设置于背框361的中间突出部。该中间突出部306s构成为,使应构成背框361且倾斜地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361c、361d中的端部以外的部位局部地向前方隆起。该中间突出部306s也被设定于与具有平均体格的就座者的腰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在侧视时,该部位最向前方突出,在正面观察时,该部位也在左右方向上最宽。
这样,通过具有2级放大功能,能够容许放大程度更大的摆动。当然,关于作为放大要素之一的横线条体362y进行与作为主体部的背框361的移动动作独立的放大动作、不同的方向成分的放大动作的这一点、以一部分进行减速方向的动作的这一点、放大要素之一是横线条体362y的这一点、利用使横线条体362y与纵线条体362z卡合而得到的网状面料362形成受压面PS的这一点、将纵线条体362z及横线条体362y配设于作为主体部的背框361的开口部的这一点、张紧设置于中间突出部306s、306s之间的网状面料362作为放大要素而显著地发挥功能的这一点等,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特别是,通过设置自由动作部370,在放大动作中也能够容许在左右方向以外的方向上的动作。
并且,对于座也能够同样地应用这样的两级放大机构。
<第5实施方式>
而且,参照图23及图26对本发明的第5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式中也是,利用第1放大要素AE1及第2放大要素AE2以2级对靠背406的左右的摆动动作进行放大。
腿1、支承基部2、包括前后支承部3及左右支承部4的支承机构SM的基本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因此,对共用的部分标注同一附图标记,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也基于图23的概念,在该图(a)中,从座与靠背一起处于左右方向的基准位置(S)的状态起,例如如该图(b)所示,靠背406利用图3等所示的支承机构SM向左方向移动,接着利用第1放大要素AE1,如图23(c)所示那样对靠背406的移动进行放大,进而利用第2放大要素AE2,如图23(d)所示那样对靠背406的移动进一步进行放大。放大要素AE1、AE2能够将如图12所示的(c1)那样在相同方向上对移动进行放大的结构、如(c2)那样沿着圆弧对移动进行放大的结构、如(c3)那样即使在沿着相同圆弧的移动中也向与(c2)不同的方向对移动进行放大的结构、如(c4)那样进行负的放大即减小靠背406的移动量的方向的移动的结构、或者除此以外的移动的形态的结构适当组合而采用。
其中,在本实施方式中,实现了使与(c2)类似的结构以2级融合了的那样的放大动作。
在此,在所述实施方式中,第1放大要素是以能够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或在左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作为所述主体部的背框的自由动作部370,第2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362y,但在图26所示的本实施方式中,第1放大要素是以能够绕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轴心Sz旋转的方式安装于作为所述主体部的背框461的旋转部462,第2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462y,至少横线条体462y的集合体构成受压面PS。对于该横线条体462y,也与图22所示同样地,其与纵线条体卡合得到的网状面料作为伸缩性少且具有挠性的张紧件而被采用。
第1放大要素的放大功能如基于图20所说明的那样,第2放大要素的放大功能如基于图13所说明的那样。
通过这样构成,如图26所示,利用支承机构SM从(a)移动至(b)的靠背406利用作为第1放大要素的旋转部462从(b)移位至(c),进一步利用作为第2放大要素的横线条体462y从(c)移位至(d)。在该情况下也是,旋转部462的放大作用和横线条体462y的放大作用根据情况而同时发生。并且,随着向作为辅助恢复力产生部的横线条体462y、图20所示的弹性体264蓄积回弹力,放大作用被减速。
作为与图26的背框对应的立体图,引用图22。因此,在图22中,用括号示出与图26对应的部分的附图标记。图中虚线406s所示的部位是设置于背框461的中间突出部。该中间突出部406s构成为,使应构成背框461且倾斜地上下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461c、461d中的端部以外的部位局部地向前方隆起。该中间突出部406s也被设定于与具有平均体格的就座者的腰部对应的高度位置,在侧视时,该部位最向前方突出,在正面观察时,该部位也在左右方向上最宽。
这样,通过具有2级放大功能,能够容许放大程度更大的摆动。当然,关于作为放大要素之一的横线条体462y进行与作为主体部的背框461的移动动作独立的放大动作、不同的方向成分的放大动作的这一点、以一部分进行减速方向的动作的这一点、放大要素之一是横线条体462y的这一点、使横线条体462y与纵线条体卡合而形成受压面的这一点、张紧设置于中间突出部406s、406s之间的网状面料462作为放大要素而显著地发挥功能的这一点等,也与上述实施方式是同样的,起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并且,对于座也能够同样地应用这样的两级放大机构。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各部的具体结构并非仅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形。
例如,作为利用伸缩性少且具有挠性的张紧件构成放大要素的例子,也可以是如图27(a)所示那样张紧设置于构成靠背506的背框561的左右的侧框部561c、561d之间的金属丝562y,或者也可以是如图27(b)所示那样张紧设置于构成靠背606的背框661的左右的侧框部661c、661d之间的带662y。
在这些侧框部561c、561d(661c、661d)中的、延伸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设置向就座者侧最突出的中间突出部506s(606s),至少遍及左右的侧框部561c、561d(661c、661d)的中间突出部506s、506s之间(606s、606s之间)地预先张紧设置作为放大要素的金属丝562y或带662y而构成放大要素是有效的。这样一来,即使在这些结构中,也起到依照作为张紧件而采用了网状面料的上述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即,张紧设置于中间突出部506s、506s之间(606s、606s之间)的金属丝562y或带662y与就座者优先抵接,因此容易局部地承受就座载荷,由受到的载荷导致的变形增加周围的张力,因此对左右方向的移动的放大效果显著。因此,就座者能够得到倾斜为靠背506的倾斜以上的感觉。并且,这些中间突出部506s(606s)成为从侧方经由金属丝562y或带662y而支承倾斜的就座者的身体的侧支承件,因此能够有效地防止就座者失去平衡。
这些对于座也是同样的,即使在座的左右的侧框部的中间突出部之间张紧设置作为伸缩性少且具有挠性的张紧件的金属丝或带作为放大要素,也能够起到与图27中同样的效果。
另外,构成支承机构的左右支承部和前后支承部也可以上下颠倒。
另外,关于支承机构,也可以是,前支承部·后支承部均由引导孔和从动件构成。
或者,关于支承机构,也可以是,左支承部·右支承部均由引导孔和从动件构成。
而且,关于支承机构,也可以是,前支承部·后支承部均由连杆构成。
另外,支承机构也可以利用3个吊挂连杆而以能够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自由移动的方式进行支承。
其他结构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是以上说明的结构,因此能够适合作为办公用旋转椅子等而应用。
附图标记说明
1…腿
6…靠背
6s…中间突出部(侧支承件)
61…主体部(背框)
62y…放大要素(横线条体)
62z…纵线条体
105…座
105s…中间突出部(侧支承件)
151…座框
152y…放大要素(横线条体)
205…座
206…靠背
252…放大要素(旋转部)
253…轴承部
262…放大要素(旋转部)
263…轴承部
306…靠背
306s…中间突出部(侧支承件)
362b…横线条体
363…万向接头部
370…放大要素(自由动作部)
406…靠背
406s…中间突出部(侧支承件)
462…放大要素(旋转部)
506…靠背
506s…中间突出部(侧支承件)
606…靠背
606s…中间突出部(侧支承件)
AE1…第1放大要素
AE2…第2放大要素
PS…受压面
S…基准位置
SM…支承机构。

Claims (18)

1.一种椅子,具备:
腿,所述腿从地面立起设置;
座,所述座设置于所述腿的上方;
靠背,所述靠背设置于所述腿的后方并具有受压面;以及
支承机构,所述支承机构配置于所述座的下方且介于所述座与所述腿之间而配置,并将所述座支承为能够沿着预定的轨迹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并且随着从预定的基准位置移动而使该座的移动方向顶端侧向下倾斜,
所述支承机构包括恢复力产生部并且将所述靠背支承为能够随着所述座在左右方向上的移动而在左右方向上移动,该恢复力产生部根据移动量产生使从所述基准位置在前后或左右方向上移动了的座向所述基准位置返回的方向上的恢复力,
所述椅子的特征在于,
所述座和所述靠背中的至少一方具备主体部和放大要素,所述放大要素安装于该主体部并对该主体部的移动动作中的左右方向上的移动动作进行放大,所述放大要素为条体、旋转部、自由动作部或金属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与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独立的放大动作。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包括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以外的方向成分的放大动作。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是正面观察时左右方向的摆动动作,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包括俯视时左右方向的回旋动作的放大动作。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增加所述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正方向的放大动作和减少该移动动作的负方向的放大动作中的任一方。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构成为进行增加所述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的正方向的放大动作和减少该移动动作的负方向的放大动作这双方。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是经由轴承部安装的机构性的可动部。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是以能够绕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部。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是以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或在左右方向上转动自如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自由动作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横线条体在左右方向中心部及从该中心部在左右方向上移位了的位置处与沿着所述横线条体排列的能够挠性变形的多个纵线条体卡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纵线条体及所述横线条体配设于构成主体部的框体的开口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框体的左右侧部具有向就座者侧突出的侧支承件。
1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主体部由包括延伸的左右一对侧框部的框体构成,所述侧框部在延伸方向的两端以外的位置具有向就座者侧最突出的中间突出部,并至少遍及左右的侧框部的中间突出部之间地张紧设置具有挠性的张紧件,由此构成所述放大要素。
1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具备对所述主体部的左右方向的移动动作进行放大的第1放大要素和对该第1放大要素的动作进行放大的第2放大要素。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放大要素是以能够绕在与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上延伸的轴心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旋转部,所述第2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放大要素是以能够在前后及左右方向上或在左右方向上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所述主体部的自由动作部,所述第2放大要素具备沿着左右方向配设的能够挠性变形的横线条体。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椅子,其特征在于,
所述放大要素具备辅助恢复力产生部,该辅助恢复力产生部在向受压面的受压力被去除了时从放大目的地向未承受受压力时的中立位置恢复。
CN201880098121.0A 2018-10-19 2018-10-19 椅子 Active CN11278896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8/039048 WO2020079840A1 (ja) 2018-10-19 2018-10-19 椅子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788965A CN112788965A (zh) 2021-05-11
CN112788965B true CN112788965B (zh) 2024-05-10

Family

ID=7028347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98121.0A Active CN112788965B (zh) 2018-10-19 2018-10-19 椅子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533998B2 (zh)
EP (1) EP3868256B1 (zh)
JP (1) JP7202392B2 (zh)
CN (1) CN112788965B (zh)
CA (1) CA3113842C (zh)
WO (1) WO202007984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74988B1 (en) * 2021-01-29 2022-06-28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Controlled user interface transitions for private breakout communication sessions
US11622631B1 (en) * 2022-09-15 2023-04-11 Jay A. Berkowitz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a modular ergonomic chair without using fastener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00445A (ja) * 2011-06-20 2013-01-07 Kokuyo Co Ltd 椅子
JP2015093085A (ja) * 2013-11-12 2015-05-18 コクヨファニチャー株式会社 椅子
CN105722434A (zh) * 2013-11-12 2016-06-29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
CN105792707A (zh) * 2013-11-12 2016-07-20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
CN108430270A (zh) * 2016-02-23 2018-08-21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75151A (en) * 1983-09-13 1986-03-11 Maridyne, Inc. Chair tilting mechanism
US5951109A (en) * 1997-04-30 1999-09-14 Haworth, Inc. Chairback with side torsional movement
US7100983B1 (en) * 2004-12-09 2006-09-05 Gant Richard A Lumbar flexing seating apparatus
JP5002835B2 (ja) * 2005-10-27 2012-08-15 コクヨ株式会社 部材の接続構造
JP4719905B2 (ja) * 2005-10-27 2011-07-06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JP4747311B2 (ja) * 2005-11-11 2011-08-17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JP4945781B2 (ja) * 2005-11-11 2012-06-06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JP4614088B2 (ja) * 2005-11-11 2011-01-19 コクヨ株式会社 バネの取付構造
WO2008041868A2 (en) * 2006-10-04 2008-04-10 Formway Furniture Limited A chair
US7922247B2 (en) * 2008-04-18 2011-04-12 Spark Innovations, Inc. Hydraulic adjustable seat
US10226127B2 (en) * 2010-11-25 2019-03-12 Corechair Incorporated Resistive support mechanism for a chair including user feedback
DE102011104972B4 (de) * 2011-06-08 2015-03-05 Haworth, Inc. Sitzmöbel, insbesondere Bürostuhl
DE102012107778B4 (de) 2012-08-23 2018-08-16 Haworth Gmbh Stuhl, insbesondere Bürostuhl
MY187897A (en) * 2013-06-12 2021-10-27 Stefan Brodbeck Chair
WO2016023128A1 (en) 2014-08-13 2016-02-18 Terry Cassaday Chair
AU2016232337B2 (en) 2015-03-14 2020-06-18 MillerKnoll, Inc Mechanical assembly for a chair and chair with such a mechanical assembly
US10667612B2 (en) * 2015-06-10 2020-06-02 Fellowes, Inc. Chair with ergonomic motion features
WO2017221310A1 (ja) * 2016-06-20 2017-12-28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及び座の支持機構
JP6775015B2 (ja) 2016-06-20 2020-10-28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及び座の支持機構
US10820704B2 (en) * 2016-06-20 2020-11-03 Kokuyo Co., Ltd. Chair and seat support mechanism
US10842276B2 (en) * 2016-12-20 2020-11-24 Kokuyo Co., Ltd. Chair and cover member of the chair
WO2018116385A1 (ja) * 2016-12-20 2018-06-28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JP6785644B2 (ja) * 2016-12-20 2020-11-18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及び椅子のカバー部材
US10856660B2 (en) * 2016-12-20 2020-12-08 Kokuyo Co., Ltd. Chair
JP6978433B2 (ja) * 2016-12-21 2021-12-08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WO2018141968A1 (de) * 2017-02-03 2018-08-09 Oboyle Ruarc Stuhl
EP3643205B1 (en) * 2017-06-20 2024-07-03 Kokuyo Co., Ltd. Chair
EP3643203B1 (en) * 2017-06-20 2022-03-23 Kokuyo Co., Ltd. Chair
WO2018235174A1 (ja) * 2017-06-20 2018-12-27 コクヨ株式会社 椅子
US11229291B1 (en) * 2021-05-04 2022-01-25 Michael David Collier Ergonomic motion chair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3000445A (ja) * 2011-06-20 2013-01-07 Kokuyo Co Ltd 椅子
JP2015093085A (ja) * 2013-11-12 2015-05-18 コクヨファニチャー株式会社 椅子
CN105722434A (zh) * 2013-11-12 2016-06-29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
CN105792707A (zh) * 2013-11-12 2016-07-20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
CN108430270A (zh) * 2016-02-23 2018-08-21 国誉株式会社 椅子及座的支承机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533998B2 (en) 2022-12-27
JPWO2020079840A1 (ja) 2021-10-14
EP3868256B1 (en) 2023-11-29
JP7202392B2 (ja) 2023-01-11
CA3113842C (en) 2023-09-05
EP3868256A1 (en) 2021-08-25
CA3113842A1 (en) 2020-04-23
US20220031073A1 (en) 2022-02-03
CN112788965A (zh) 2021-05-11
WO2020079840A1 (ja) 2020-04-23
EP3868256A4 (en) 2022-05-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211351B2 (ja) 部材の接続構造
US6669294B2 (en) Chair
US7104607B2 (en) Seat
CN102028600B (zh) 椅子型按摩机
JP2002119366A (ja) 椅 子
CN1615769B (zh) 椅子靠背
KR20020070300A (ko) 의자
CN112788965B (zh) 椅子
JP6918639B2 (ja) 椅子
WO2018116426A1 (ja) 椅子
JP2000502278A (ja) 椅子、特に事務用椅子
CN101166443A (zh) 座椅家具,特别是办公椅
JP2013132402A (ja) 椅子
CN112826263B (zh) 一种椅子结构
JP4919376B2 (ja) 背もたれ付き椅子
JP2000175761A (ja) 車両用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US11000128B2 (en) Horizontal-moving and rocking appliance and rocking chair
JP2014076129A5 (ja) 骨盤回動に着目した椅子
JP2006239079A (ja) 椅子
KR102032781B1 (ko) 리클라이닝 체어
JP3177783U (ja) 座椅子
JP4792288B2 (ja) 椅子
JP2009189614A (ja) 椅子型マッサージ機
JP2001000271A (ja) シートの背中支持構造
JP200114916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