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88218B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 Google Patents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88218B CN112788218B CN202011642366.0A CN202011642366A CN112788218B CN 112788218 B CN112788218 B CN 112788218B CN 202011642366 A CN202011642366 A CN 202011642366A CN 112788218 B CN112788218 B CN 112788218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sub
- photosensitive chip
- photosensitive
- pixel area
- len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0
- 238000002834 transmittance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8000004891 communication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2
- 206010070834 Sensitisation Diseas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8313 sensitiz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8000001914 filtr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3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8000003384 imag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3086 colora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9826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545 process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6870 fun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8569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6872 improvem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03786 synthesis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194 synthesiz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101100248200 Arabidopsis thaliana RGGB gene Protein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11 adver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4075 alte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94 contradic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3461 desig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1514 detec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6073 displacement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521 glass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484 grav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519 manufactu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159 matrix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57 optimiz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 H04M1/0202—Portable telephone sets, e.g. cordless phones, mobile phones or bar type handsets
- H04M1/026—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 H04M1/0264—Details of the structure or mounting of specific components for a camera module assembly
-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7—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details of 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being embedded in other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属于通信设备领域,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射反射件和多个感光芯片,感光芯片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各感光芯片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多个感光芯片包括第一感光芯片和第二感光芯片,第一感光芯片和第二感光芯片均通过第一透射反射件与第一透镜配合;自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第一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且在第二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的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子像素区。上述技术方案提供的摄像模组能够提升成像清晰度。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申请属于通信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背景技术
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等电子设备在人们的生产生活中占据重要作用,且电子设备通常均配设有摄像模组,以便于用户进行拍摄工作。随着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电子设备通常具有至少一种较为突出的性能,以与其他电子设备之间形成差异,提升电子设备的市场竞争力。例如,电子设备具有较高的刷新率,使其具有较高的显示性能;或者,电子设备具有双扬声器,视听效果较好;再比如,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较强。其中,针对电子设备的拍摄性能而言,可以通过多种路径提升摄像模组的性能。
以成像清晰度为例,在感光芯片的尺寸固定时,增加像素数量会造成摄像模组的感光能力下降,对成像结果亦有不利影响,因此,业界通常采用单帧插值和多帧合成的方式来提升清晰度。但是,采用单帧插值的方式形成图像的过程中,因真实感光像素并未增多,导致清晰度的提升效果有限,而且在某些场景下还容易出现插值错误的情况;采用多帧合成的方式形成图像的过程中,控制像素位移的难度巨大,所合成的图像效果也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公开一种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能够提升成像清晰度。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申请实施例是这样实现地: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摄像模组,其包括第一透镜、第一透射反射件和多个感光芯片,所述感光芯片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各所述感光芯片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所述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多个所述感光芯片包括第一感光芯片和第二感光芯片,所述第一感光芯片和所述第二感光芯片均通过所述第一透射反射件与所述第一透镜配合;
自所述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第一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且在所述第二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所述第一图像和所述的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所述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所述子像素区。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电子设备,包括上述摄像模组。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第一感光芯片和第二感光芯片能够通过第一透射反射件与第一透镜配合,从而使经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能够同时投射在第一感光芯片和第二感光芯片上,形成于第一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的第一图像和形成于第二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的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并且,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使得第一感光芯片和第二感光芯片对入射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进而,借助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申请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申请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申请,并不构成对本申请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感光芯片的像素区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另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中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的再一种相对位置对比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0-壳体、
210-第一透镜、220-第二透镜、
410-第一感光芯片、420-第二感光芯片、430-第三感光芯片、440-第四感光芯片、401-第一子像素区、402-第二子像素区、403-第三子像素区、404-第四子像素区、401’-第一子像素区、402’-第二子像素区、403’-第三子像素区、404’-第四子像素区、
710-第一透射反射件、720-第二透射反射件。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具体实施例及相应的附图对本申请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以下结合附图,详细说明本申请各个实施例公开的技术方案。
如图1所示,本申请公开一种摄像模组,摄像模组包括第一透镜210、第一透射反射件710和多个感光芯片。当然,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壳体100等其他结构,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赘述。
其中,第一透镜210可以通过粘接或卡接等方式与摄像模组的壳体100形成固定连接关系,摄像模组之外的光线可以经第一透镜210入射至摄像模组之内,第一透镜210可以为光线提供配光作用。第一透镜210中镜片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可选地,第一透镜210包括多个间隔排布的镜片,多个镜片的轴线重合,多个镜片中,可以包括至少一个凸透镜和至少一个凹透镜,以提升第一透镜210的配光效果。
第一透射反射件710具备透射和反射功能,也即,射向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光线中,一部分光线可以穿过第一透射反射件710且继续传播,其他一部分光线则可以被第一透射反射件710所反射,且沿反射方向传播。具体地,第一透射反射件710可以采用如玻璃或塑料等半透明材料制成,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厚度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选定,此处不作限定。第一透射反射件710可以通过粘接或连接件连接等方式固定在摄像模组的壳体100上,且可以使第一透射反射件710与第一透镜210对应设置,以保证自第一透镜210入射至摄像模组中的光线能够射向第一透射反射件710。
感光芯片为成像传感器,各感光芯片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也即,各感光芯片中的感光像素均采用拜耳阵列的方式排布。各感光芯片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像素区包括四个子像素区,四个子像素区以2×2的矩阵排布。四个子像素区可以包括两个绿色像素、一个蓝色像素和一个红色像素,且两个绿色像素呈对角线设置。其中,每个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可以分别为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第三子像素区和第四子像素区。
通常来说,感光芯片可以包括滤波阵列层和感光层,光线穿过滤波阵列层照射在感光层上,滤波阵列层能够过滤颜色,其可以使穿过滤波阵列层的光线仅保留一种颜色成分,如红色、蓝色或绿色。
如上所述,感光芯片包括多个像素区,各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详细地,每一子像素区均为感光芯片的一部分,也即,每一子像素区可以包括子滤波层和子感光层,子像素区的数量为多个,进而,所有的子滤波层共同组成滤波阵列层,所有的子感光层共同组成感光层。
拜耳阵列传感器的滤波阵列层中对应于每一像素区的部分中,均设置有四个滤波器,四个滤波器与一个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一一对应;并且,前述四个滤波器一般包括一个红光滤波器、一个蓝光滤波器和两个绿光滤波器,简称RGGB。在感光层上不同的子像素区所设置的滤波器的种类不同的情况下,感光层对应于不同的子像素区的区域所形成的图像的颜色也不同。
感光芯片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两个感光芯片分别为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二者均可以通过粘接等方式固定在摄像模组的壳体100上,从而使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均能够与第一透镜210相对固定。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通过第一透射反射件710与第一透镜210配合,从而使经第一透镜210入射至摄像模组内的光线可以在第一透射反射件710处发生透射和反射,产生透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透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中的一者射向第一感光芯片410,另一者射向第二感光芯片420。也就是说,在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作用下,同一场景(如人像或物象等)可以同时在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形成内容相同的图像。
具体地,第一感光芯片410可以设置在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透射侧,也即,射向第一感光芯片410的光线为透射光线;对应地,第二感光芯片420则可以设置在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反射侧,使反射光线射向第二感光芯片420。另外,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设置位置可以根据透射反射件的位置即倾斜角度等实际情况确定,此处不作限定。
如上所述,摄像模组之外的光线可以经第一透镜210入射至摄像模组之内,在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作用下,使光线的一部分投射至第一感光芯片410,且使光线的另一部分透射至第二感光芯片420,从而在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形成内容相同的图像。当然,因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尺寸不同或一者的设置位置较为偏斜等情况,可能会出现形成于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中一者上的图像的内容多于形成于另一者上的图像的内容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通过调节第一感光芯片410和/或第二感光芯片420的尺寸大小或设置位置等参数,保证同一场景在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形成的图像的内容的至少一部分相同,进而保证通过上述摄像模组进行拍摄的过程中,可以基于形成于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的图像,经预设算法合成,输出成品图片。
在本申请中,可以使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在第一感光芯片41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且在第二感光芯片420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子像素区。
如上所述,虽然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分别位于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但是,由于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均对应有滤波器,且感光芯片上的多个像素区的结构均相同,因此,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必然包括一个与第二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相同的子像素区,相应地,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也必然包括一个与第一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相同的子像素区,因此,可以将第一子像素区等效为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的其他一个子像素区。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子像素区,即为,第一子像素区等效在第二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时,第一子像素区的等效者必然不是第二子像素区,相应地,第二子像素区等效在第一子像素区所在的像素区中时,第二子像素区的等效者必然不是第一子像素区。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以自透镜的中心入射的光束为例,该光束经第一透射反射件710同时投射向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通过对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与第一透镜210之间的相对位置进行设计,可以使前述光束朝向第一感光芯片410中与红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前述光束朝向第二感光芯片420中与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或者,可以使前述光束朝向第一感光芯片410中与蓝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前述光束朝向第二感光芯片420中与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再或者,可以使前述光束朝向第一感光芯片410中与第一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一子像素区,且使前述光束朝向第二感光芯片420中与第二绿色滤波器对应的第二子像素区;其中,第一绿色滤波器的下方相邻的为红色滤波器,右侧相邻的是蓝色滤波器,而第二绿色滤波器上方相邻的是红色滤波器,左侧相邻的为蓝色滤波器,也即,第一绿色滤波器和第二绿色滤波器在一个像素区内的位置不同。
综上,第一感光芯片410中的第一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对前述光束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于第二感光芯片420中第二子像素区对应的滤波器对前述光束的滤波处理结果,这使得同样的光线能够被两种滤波器分别处理,且形成两幅内容相同,但颜色不同的图像,基于形成于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经预设算法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如上所述,可以通过对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相对于第一透镜210的位置进行设计,以达到使形成的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且颜色不同的目的。更具体地,可以使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布设位置之间相差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的尺寸,或者,可以使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布设位置之间相差一个子像素区的边长和n个像素区的边长的尺寸之和,n取整数,且n≥0。
另外,关于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之间相互错位的方向,则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确定。例如,可以使第一感光芯片410相对第二感光芯片420向左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边长相等的尺寸,或者,可以使第一感光芯片410相对第二感光芯片420向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边长相等的尺寸,或者,可以使第一感光芯片410相对第二感光芯片420向左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对角线长相等的尺寸。并且,在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错位方向不同的情况下,第一感光芯片410中的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中的第二子像素区所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亦有所不同。
更直观地,如图2所述,图2示出了感光芯片中各像素区中四个子像素区的分布情况,分别为第一子像素区401、第二子像素区402、第三子像素区403和第四子像素区404,第二感光芯片420中各像素区均包括第一子像素区401’、第二子像素区402’、第三子像素区403’和第四子像素区404’。在布设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过程中,以第一感光芯片410中各像素区的分布情况为图2示出的方案为例,则第二感光芯片420中的像素区与第一感光芯片410中像素区的相对位置可以为图3-图5中任意一者,也即,第一感光芯片410分别相对第二感光芯片420向左方或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边长相等的尺寸,或者向左下方错开与子像素区的对角线长相等的尺寸。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摄像模组,其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能够通过第一透射反射件710与第一透镜210配合,从而使经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能够同时投射在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形成于第一感光芯片410的第一子像素区内的第一图像和形成于第二感光芯片420的第二子像素区的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并且,第一子像素区和第二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两个,使得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对入射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不同,进而,借助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进行合成,可以增加形成的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进而提升图像的分辨率,使照片的呈现效果较好,提升最终图像画质水平和用户体验。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二透镜220,第二透镜220和第一透镜210的视场相同,也即,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可以自第二透镜220上对应的位置一并入射至第二透镜220中。具体地,可以通过对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结构和朝向等参数进行设计,使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的视场相同。感光芯片还包括第三感光芯片430,第三感光芯片430与第二透镜220配合,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在第三感光芯片430的第三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三图像,且第三图像的内容与第一图像的内容相同,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三个子像素区。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进一步增加对同一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的样式,在通过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第二图像和第三图像进行合成之后,可以进一步增加合成图像上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以进一步提升图像的分辨率。具体地,可以通过控制第一感光芯片410、第二感光芯片420和第三感光芯片430之间的相对位置,确定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各自所对应的滤波器的种类。可选地,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和第三子像素区可以分别对应绿色滤波器、红色滤波器和蓝色滤波器,这使得图像中RGB对应的感光像素的分辨率均能够得到提升,使形成的图像的效果更佳。
进一步地,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第二透射反射件720,感光芯片还包括第四感光芯片440,第三感光芯片43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均通过第二透射反射件720与第二透镜220配合。与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相似,第二透射反射件720亦可以提供对光线提供透射和反射作用,使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能够借助第二透射反射件720形成透射光线和反射光线,透射光线和反射光线中的一者射向第三感光芯片430,另一者射向第四感光芯片440。
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在第四感光芯片440的第四子像素区内形成第四图像,第四图像的内容与第三图像的内容相同,也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内容均相同。第一子像素区、第二子像素区、第三子像素区和第四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
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进一步增加感光芯片对光线的滤波处理结果的样式,通过以预设算法对第一图像、第二图像、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进行合成,可以进一步提升合成图像中每个滤波通道的真实感光像素数量。具体地,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时,相较于仅设有一个感光芯片的方案而言,相当于R和B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三倍,G图像的分辨率提升了一倍,使合成图像的清晰度得到较大幅度的提升。
在摄像模组包括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情况下,第三感光芯片43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中的一者可以设置在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透射侧,另一者设置在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反射侧。可选地,第三感光芯片430可以设置在透射侧,且第三感光芯片430与第二透镜220相对设置,保证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能够正常地经第二透射反射件720透射至第三感光芯片430上。第四感光芯片440的设置位置与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设置位置和倾斜角度相关。
例如,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轴线方向与第二透镜220的光轴方向之间的夹角可以为30°,入射角等于反射角,则第四感光芯片440可以倾斜地朝向第三感光芯片430,也即,第四感光芯片440的感光面与第二透镜220的光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30°。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以使第三感光芯片430的感光面与第四感光芯片440的感光面垂直设置。即两者感光面所在平面垂直设置。对应地,为了保证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能够经第二透射反射件720分别射向第三感光芯片43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可以使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轴线与第二透镜220的光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45°,在这种情况下,便于设计和安装,进而使合成图像的呈现效果更好。
相似地,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布设方式与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设置角度相关。如上所述,摄像模组可以包括壳体100,可选地,壳体100包括底部和连接在底部的侧部,侧部可以为矩形结构件,其包括四个依次连接的侧壁。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三感光芯片430均可以安装在壳体100的底部,且分别与第一透镜210和第二透镜220相对设置。可选地,第二感光芯片42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可以安装在侧部中的同一侧壁上。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第二感光芯片420与第四感光芯片440相对设置,也就是说,在壳体100的侧部包括四个依次连接的侧壁时,第二感光芯片420连接在一个侧壁上,第四感光芯片440连接在另一个侧壁上,前述两个侧壁相对设置。在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的情况下,可以使摄像模组的整体结构的对称性更好,使摄像模组的重力分布更均匀,且由于第二感光芯片42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分别位于不同的侧壁上,从而可以降低二者之间相互影响的概率,进一步提升各感光芯片上形成的图像的精度。
另外,在上述实施例中,如图1所示,可以使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轴向与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轴线相互垂直,也即,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透射反射面与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透射反射面垂直,从而保证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可以同时投射至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上,且使自第二透镜220入射的光线可以同时透射至第三感光芯片43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上。
如上所述,第一透射反射件710可以采用半透明材料制成,其透射率和反射率可以根据实际需求确定。可选地,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均为50%,在这种情况下,使得自第一透镜210入射的光线的一半能够透射至第一透射反射件710背离第一透镜210的一侧,另一半能够在第一透射反射件710上发生反射,从而使入射至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中的光线的亮度基本相同,进而可以使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曝光程度和景深等参数基本相同,从而使基于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经预设算法合成的图像的各项参数更好。
对应地,在摄像模组包括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情况下,亦可以使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均为50%,以使第三图像和第四图像的各项参数基本相同,进一步提升合成图像的清晰度。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还可以包括红外滤光片,借助红外滤光片可以为经第一透镜210入射至摄像模组内的光线提供滤光作用,从而滤除投射向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中不必要的光线,防止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产生伪色和/或波纹,提升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有效分辨率和色彩还原性。
具体地,红外滤光片的数量可以为两个,一个红外滤光片可以设置在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一透射反射件710之间,另一个红外滤光片可以设置在第二感光芯片420和第一透射反射件710之间,从而使入射至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内的光线均能够经红外滤光片进行过滤,提升第一图像和第二图像的品质。
在本申请的另一实施例中,可选地,红外滤光片的数量为一个,且该红外滤光片设置在第一透镜210朝向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一侧,这可以同时滤除射入至第一感光芯片410和第二感光芯片420的光线中不必要的光线,且可以减少红外滤光片的设置数量,一方面降低成本,另一方面可以降低组装难度,且可以节省空间,减小摄像模组的尺寸。
当然,本申请提供的摄像模组可以包括第二透镜220、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第三感光芯片43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在这种情况下,可选地,第一透镜210朝向第一透射反射件710的一侧,以及第二透镜220朝向第二透射反射件720的一侧均可以设置有红外滤光片,从而保证第一感光芯片410、第二感光芯片420、第三感光芯片430和第四感光芯片440的成像效果均相对较好,进一步提升摄像模组的成像质量。
可选地,第一透镜210为扩展景深透镜,通过将第一透镜210的R、G、B三个滤波通道的通过焦点设计成位于不同位置,且使三个通过焦点覆盖三个焦段,从而将R、G、B三个波段的纵向色差拉大,达到覆盖远、中、近三个距离的目的。其中,远、中、近三个距离为相对概念,也即,较远的距离是相对于中间距离更远的位置,较近距离是相对于中间距离更近的位置。
通过使第一透镜210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可以通过拍下三张分别对应R、G和B的照片,且这三张照片,分别对焦在上述远、中、近三个距离上。之后,基于复原算法,可以利用窗口检测函数对整个视场区域进行检测,确定每个窗口中R、G、B对应的三张照片中哪一者最清晰,之后,以最清晰的照片为基础,将另外两张照片借助去卷积算法进行清晰度变换,合成全距离都相对比较清晰的照片。另外,在摄像模组包括第二透镜220的情况下,第二透镜220亦可以为扩展景深透镜。
基于上述任一实施例公开的摄像模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电子设备,电子设备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摄像模组,当然,电子设备还包括显示模组、壳体和电池等其他器件,考虑文本简洁,此处不再一一介绍。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的电子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电子书阅读器或可穿戴设备。当然,该电子设备也可以是其他设备,本申请实施例对此不做限制。
本申请上文实施例中重点描述的是各个实施例之间的不同,各个实施例之间不同的优化特征只要不矛盾,均可以组合形成更优的实施例,考虑到行文简洁,在此则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申请。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本申请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理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权利要求范围之内。
Claims (9)
1.一种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透镜、第二透镜、第一透射反射件和多个感光芯片,所述第二透镜和所述第一透镜的视场相同,所述感光芯片均为拜耳阵列传感器,各所述感光芯片均包括多个呈行列排布的像素区,各所述像素区均包括四个子像素区,多个所述感光芯片包括第一感光芯片、第三感光芯片和第二感光芯片,所述第一感光芯片和所述第二感光芯片均通过所述第一透射反射件与所述第一透镜配合,所述第三感光芯片与所述第二透镜配合;
自所述第一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第一感光芯片的第一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一图像,且在所述第二感光芯片的第二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二图像,自所述第二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第三感光芯片的第三子像素区内形成第三图像,所述第一图像、所述第三图像和所述第二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区和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任意三个子像素区。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第二透射反射件,所述感光芯片还包括第四感光芯片,所述第三感光芯片和所述第四感光芯片均通过所述第二透射反射件与所述第二透镜配合;
自所述第二透镜入射的光线在所述第四感光芯片的第四子像素区内形成第四图像,所述第四图像的内容与所述第三图像的内容相同,所述第一子像素区、所述第二子像素区、所述第三子像素区和所述第四子像素区在同一像素区内的等效子像素区为该像素区中的四个子像素区。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和所述第四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垂直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感光芯片的感光面平行于所述第三感光芯片的感光面,所述第二感光芯片与所述第四感光芯片相对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射反射件的透射率和反射率均为5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摄像模组还包括红外滤光片。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朝向所述第一透射反射件的一侧设置有所述红外滤光片。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摄像模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透镜为扩展景深透镜。
9.一种电子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摄像模组。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42366.0A CN112788218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42366.0A CN112788218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8218A CN112788218A (zh) | 2021-05-11 |
CN112788218B true CN112788218B (zh) | 2023-01-13 |
Family
ID=7575353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642366.0A Active CN112788218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88218B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KR101499540B1 (ko) * | 2008-10-24 | 2015-03-06 |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 이미지 촬상 장치와 이를 이용한 이미지 처리 방법 |
US20110292258A1 (en) * | 2010-05-28 | 2011-12-01 | C2Cure, Inc. | Two sensor imaging systems |
CN106210677B (zh) * | 2016-07-29 | 2018-02-06 | 广东欧珀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图像色彩处理方法、装置及终端设备 |
CN107203966A (zh) * | 2017-05-08 | 2017-09-26 | 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彩色图像合成方法和装置 |
CN107121783A (zh) * | 2017-06-23 | 2017-09-01 | 中山联合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成像系统 |
CN110381300B (zh) * | 2018-04-13 | 2023-04-18 | 豪威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具有四个图像传感器的成像系统 |
CN209170522U (zh) * | 2019-02-14 | 2019-07-26 |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成像系统、摄像头及移动终端 |
CN110913101A (zh) * | 2019-11-14 | 2020-03-24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一种拍摄装置及电子设备 |
CN110798603B (zh) * | 2019-11-29 | 2021-08-31 |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 摄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11642366.0A patent/CN112788218B/zh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88218A (zh) | 2021-05-11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05549305B (zh) | 便携式电子设备,及其中的摄像结构与获取影像的方法 | |
US20080297612A1 (en) | Image pickup device | |
US9398272B2 (en) | Low-profile lens array camera | |
US10347678B2 (en) | Image sensor with shifted microlens array | |
JP5947217B2 (ja) | 色分離フィルタアレイ、固体撮像素子、撮像装置、および表示装置 | |
CN211744556U (zh) | 摄像头模组及采用所述摄像头模组的终端 | |
US20180288306A1 (en) | Mask-less phase detection autofocus | |
US20230345104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photographing module thereof | |
CN108174068A (zh) | 光场成像模组 | |
US9077977B2 (en) | Image sensor and imaging apparatus with sensitivity versus incident angle ranges for 2D and 3D imaging | |
CN112788218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 |
CN112616008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 |
US20230345138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thereof | |
US20230336859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thereof | |
US20230345102A1 (en) | Electronic device, and camera module thereof | |
CN112822367B (zh) | 电子设备及其摄像模组 | |
CN216356952U (zh) | 成像模组及电子设备 | |
CN221613171U (zh) | 一种光学模组及拍摄装置 | |
KR20220078108A (ko) | 렌즈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자 장치 | |
Cvetković et al. | MULTIPLE SENSORS’LENSLETS FOR SECURE DOCUMENT SCANNERS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