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760080B -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 Google Patents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760080B CN112760080B CN202011587797.1A CN202011587797A CN112760080B CN 112760080 B CN112760080 B CN 112760080B CN 202011587797 A CN202011587797 A CN 202011587797A CN 112760080 B CN112760080 B CN 11276008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luoroethane
- trifluoroethylene
- trifluoroiodomethane
- mass ratio
- normal temperature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9—DYES; PAINTS; POLISHES; NATURAL RESINS; ADHESIVES; COMPOSITION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PPLICATIONS OF MATERI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C09K—MATERIALS FOR MISCELLANEOUS APPLICATIONS, NOT PROVIDED FOR ELSEWHERE
- C09K5/00—Heat-transfer, heat-exchange or heat-storage materials, e.g. refrigerants; Materials for the production of heat or cold by chemical reactions other than by combustion
- C09K5/02—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 C09K5/04—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 C09K5/041—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for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systems
- C09K5/044—Materials undergoing a change of physical state when used the change of state being from liquid to vapour or vice versa for compression-type refrigeration systems comprising halogenated compound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32—Cooling devices
-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80—Technologies aiming to reduce greenhouse gasses emissions common to all road transportation technologies
- Y02T10/88—Optimized components or subsystems, e.g. lighting, actively controlled glas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tergent Compositions (AREA)
- Lubricants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所述混合制冷剂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和第四组分,其中:所述第一组分为氟乙烷,所述第二组分为3,3,3‑三氟丙烯和2,3,3,3‑四氟丙烯中的一种,所述第三组分为1,1,2‑三氟乙烯,所述第四组分为为三氟碘甲烷。本公开混合制冷剂可以作为R134a的替代制冷剂,其GWP小于4,ODP为0,具备明显的环保优势,同时该环保混合制冷剂热力性能与R134a相当甚至更高,因此在能够保证制冷剂热力性能与R134a相当甚至更好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R134a制冷剂高GWP值的技术问题。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制冷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背景技术
制冷剂是空调系统的“血液”,对制冷系统的设计及运行性能有着重要的影响。一种理想的制冷剂除了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还需要在环境友好性,材料相容性等方面有良好特性。1,1,1,2-四氟乙烷(R134a)由于具有无毒性、不可燃、无腐蚀、材料相容性较好等特点,而被广泛用于汽车空调以及其他一些制冷系统等领域,但随着全球环境形势的日益严峻,臭氧层消耗和全球变暖问题对制冷行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2019年初《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的生效,对全球变暖潜值(GWP)高的制冷剂管控进一步加强,使得R134a等HFCs制冷剂面临削减和淘汰,因此有必要寻找一种环保性能好,同时热力性能与R134a相当甚至更好的制冷剂进行替代,以便最大限度的满足制冷剂环保性和高效性的要求。
由于现有技术中的制冷剂R134a存在GWP值较高等技术问题,因此本公开研究设计出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公开内容
因此,本公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中的制冷剂存在无法同时保证较高的制冷剂热力性能和低GWP值的缺陷,从而提供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本公开提供一种混合制冷剂,其中:
所述混合制冷剂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和第四组分,其中:所述第一组分为氟乙烷,所述第二组分为3,3,3-三氟丙烯和2,3,3,3-四氟丙烯中的一种,所述第三组分为1,1,2-三氟乙烯,所述第四组分为为三氟碘甲烷。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第一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4%,88%],所述第二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12%],所述第三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24%],所述第四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4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和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48:4:4:4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2:4:4:40;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6:4:4:36;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0:8:4:2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4:12:4:20;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4: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16: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2:16:4:8。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6:4:8: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6:16:4: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80:4: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48:4:4:44。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2:12:4:3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6:12:4:28;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0:12: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4:12:4: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4:8: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16: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4: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2:4:4:20。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6:4:8: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80:4: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80:4:12:4。
本公开还提供一种空调系统,其包括前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制冷剂。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所述空调系统为车用空调系统。
本公开提供的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本公开通过提供一种四元环保的混合制冷剂(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或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可以作为R134a的替代制冷剂,该混合制冷剂GWP小于4,ODP为0,具备明显的环保优势,同时该环保混合制冷剂热力性能与R134a相当甚至更高,因此在能够保证制冷剂热力性能与R134a相当甚至更好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R134a制冷剂高GWP值的技术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提供一种四元环保混合制冷剂,其包括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第四组分,其中:所述第一组分为氟乙烷(R161),所述第二组分为3,3,3-三氟丙烯(R1243zf)、2,3,3,3-四氟丙烯(R1234yf)中的一种,所述第三组分为1,1,2-三氟乙烯(R1123),第四组分为三氟碘甲烷(R13I1)。
本公开通过提供一种四元环保的混合制冷剂(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或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可以作为R134a的替代制冷剂,该混合制冷剂GWP小于4,ODP为0,具备明显的环保优势,同时该环保混合制冷剂热力性能与R134a相当甚至更高,因此在能够保证制冷剂热力性能与R134a相当甚至更好的同时,还能有效解决R134a制冷剂高GWP值的技术问题。
该环保混合制冷剂具有如下优点:
(1)环保混合制冷剂消耗臭氧层潜能ODP值为零,全球变暖潜能GWP值极低,环境性能优异;
(2)环保混合制冷剂具有良好的热力学性能,性能系数(COP)与R134a相当,容积制冷量比R134a高出37%。
本发明提供一种可替代R134a的四元环保混合制冷剂。其制备方法是将第一组分(氟乙烷/R161)、第二组分(3,3,3-三氟丙烯/R1243zf、2,3,3,3-四氟丙烯/R1234yf)、第三组分(1,1,2-三氟乙烯/R1123)、第四组分(三氟碘甲烷/R13I1)按照其相应的质量配比在常温常压液相状态下进行物理混合成为四元混合物。各组元物质的基本参数见表1。
在一些实施方式中,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第一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8%,80%],所述第二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16%],所述第三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12%],所述第四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44%]。
表1 混合工质中各组元物质的基本参数
实施例1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和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48:4:4:44;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48:4:4:4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2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52:4:4:40;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52:4:4:40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3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56:4:4:36。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56:4:4:36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4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0:8:4:28。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0:8:4:28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5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4:12:4:20;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4:12:4:20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6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8:4:4:24;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8:4:4:2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7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8:16:4:12;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8:16:4: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8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72:16:4:8。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72:16:4:8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9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76:4:8:12;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76:4:8: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0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76:16:4:4;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76:16:4: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1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80:4:4:12;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80:4:4: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2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48:4:4:44。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48:4:4:4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3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52:12:4:32;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52:12:4:3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4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56:12:4:28;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56:12:4:28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5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0:12:4:24;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0:12:4:2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6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4:12:4:20。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4:12:4:20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7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4:8:4:24;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4:8:4:2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8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8:16:4:12;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8:16:4: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19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68:4:4:24;即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68:4:4:2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20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72:4:4:20;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72:4:4:20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21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76:4:8:12。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76:4:8: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22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80:4:4:12;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80:4:4: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实施例23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的质量比为80:4:12:4;即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80:4:12: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对比例1,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32:16:8:4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对比例2,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48:32:8: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对比例3,将氟乙烷(R161)、3,3,3-三氟丙烯(R1243z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52:16:20: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对比例4,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36:16:8:40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对比例5,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48:36:12:4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对比例6,将氟乙烷(R161)、2,3,3,3-四氟丙烯(R1234yf)、1,1,2-三氟乙烯(R1123)、三氟碘甲烷(R13I1)四种组分在常温常压液相下按48:12:28:12的质量比进行物理混合均匀得到一种环保混合工质。
混合工质的基本参数如表2所示。
表2 混合工质的基本参数
由表2可知,本发明提供的四元混合工质的环保性能优异,GWP均小于4,远低于R134a的GWP值,完全可以满足《蒙特利尔议定书》基加利修正案对碳排放削减的最终目标。
在制冷工况下(即蒸发温度为6℃,冷凝温度为36℃,过热度为5℃,过冷度为5℃,压缩机的绝热效率为0.75),上述实施例、对比例与R134a的热力参数(即压缩比和排气温度)及相对热力性能(即相对单位容积制冷量和相对性能系数COP)的对比结果见表3。
表3 混合工质与R134a的性能对比结果
由表3可知,本发明提供的混合制冷剂的热力性能比R134a更优,所有实施例的容积制冷量与R134a相比均提升了37%以上,所有实施例的相对性能系数均大于0.98,且部分实施例的相对性能系数高于R134a,可成为替代R134a的环保制冷剂。
对比例1-6不在本申请提供的质量占比内,结合实施例与对比例,可以看出对比例的相对性能系数均较小。
综上,本发明提供的四元混合制冷剂,不仅具有低GWP、零ODP的环保特性,而且热力性能比R134a制冷剂更好,可以较好地对R134a进行替代。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公开,凡在本公开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以上所述仅是本公开的优选实施方式,应当指出,对于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公开技术原理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改进和变型,这些改进和变型也应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9)
1.一种混合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所述混合制冷剂由第一组分、第二组分、第三组分和第四组分组成,其中:所述第一组分为氟乙烷,所述第二组分为3,3,3-三氟丙烯和2,3,3,3-四氟丙烯中的一种,所述第三组分为1,1,2-三氟乙烯,所述第四组分为为三氟碘甲烷;
以质量百分比计,所述第一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8%~80%,所述第二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16%,所述第三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12%,所述第四组分占据所述混合制冷剂的质量比为4%~4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和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48:4:4:4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2:4:4:40;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6:4:4:36;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0:8:4:28。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4:12:4:20;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4: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16: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2:16:4:8。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6:4:8: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6:16:4: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80:4: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48:4:4:44。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2:12:4:3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56:12:4:28;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0:12: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4:12:4:2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4:8: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16: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3,3,3-三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68:4:4:24;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2:4:4:20。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混合制冷剂,其特征在于: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76:4:8: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80:4:4:12;或者,
在常温常压液相的状态下,所述氟乙烷、2,3,3,3-四氟丙烯、1,1,2-三氟乙烯、三氟碘甲烷的质量比为80:4:12:4。
8.一种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混合制冷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空调系统,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调系统为车用空调系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87797.1A CN112760080B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87797.1A CN112760080B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60080A CN112760080A (zh) | 2021-05-07 |
CN112760080B true CN112760080B (zh) | 2022-01-28 |
Family
ID=756966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87797.1A Active CN112760080B (zh) | 2020-12-29 | 2020-12-29 |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760080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4045155B (zh) * | 2021-11-29 | 2022-07-12 |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环保节能型制冷剂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44739A (zh) * | 2016-02-08 | 2017-08-15 | 捷客斯能源株式会社 | 冷冻机、冷冻机的制造方法及提高cop的方法 |
WO2019240205A1 (ja) * | 2018-06-12 | 2019-12-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を含有する組成物、熱移動媒体及び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WO2020071380A1 (ja) * | 2018-10-01 | 2020-04-09 | Agc株式会社 | 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WO2020099857A1 (en) * | 2018-11-12 | 2020-05-22 | Mexichem Fluor S.A. De C.V. | Compositions |
-
2020
- 2020-12-29 CN CN202011587797.1A patent/CN11276008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07044739A (zh) * | 2016-02-08 | 2017-08-15 | 捷客斯能源株式会社 | 冷冻机、冷冻机的制造方法及提高cop的方法 |
WO2019240205A1 (ja) * | 2018-06-12 | 2019-12-19 |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 冷媒を含有する組成物、熱移動媒体及び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WO2020071380A1 (ja) * | 2018-10-01 | 2020-04-09 | Agc株式会社 | 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用組成物および熱サイクルシステム |
WO2020099857A1 (en) * | 2018-11-12 | 2020-05-22 | Mexichem Fluor S.A. De C.V. | Compositions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760080A (zh) | 2021-05-0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68077B2 (en) | Refrigerant compositions and use thereof in low temperature refrigeration systems | |
WO2011038570A1 (zh) | 一种制冷剂组合物 | |
CN110878196B (zh) | 一种四元混合环保制冷剂及组合物 | |
CN110878195A (zh) | 一种含三氟碘甲烷的冷媒和含有其的混合物和换热系统 | |
CN112745803A (zh) |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 |
CN113980649A (zh) |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 |
CN110843457A (zh) | 一种采用环保制冷剂的汽车空调热泵系统 | |
CN110878194B (zh) | 一种含r13i1的环保混合制冷剂及换热系统 | |
CN112760080B (zh) | 一种混合制冷剂和空调系统 | |
KR100492169B1 (ko) | 알502와 알22 대체용 혼합냉매 및 이를 사용한 냉동시스템 | |
CN112300761A (zh) | 制冷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空调系统 | |
CN110591652B (zh) | 一种热传递组合物及换热系统 | |
CN110628388B (zh) | 一种适用涡旋式压缩机的混合工质和汽车空调系统 | |
CN114940888B (zh) | 制冷剂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9762526B (zh) | 一种替代R134a的混合制冷剂 | |
CN110819304B (zh) | 一种低可燃性换热介质和换热系统 | |
CN111944490B (zh) | 一种混合制冷剂、制冷系统和空调器 | |
CN113025279B (zh) | 一种含有氟代烯烃的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 |
CN101671544B (zh) | 一种制冷剂组合物 | |
KR100540286B1 (ko) | 알12 대체용 혼합냉매 및 이를 사용한 냉동시스템 | |
CN115160990A (zh) | 环保节能型组合物、其制备方法、应用及制冷系统 | |
CN116814219A (zh) | 一种混合制冷剂及其制备方法 | |
KR100540285B1 (ko) | 알12 및 알22 대체용 혼합냉매 및 이를 사용한 냉동시스템 | |
KR101104108B1 (ko) | R22 대체를 위한 R32와 R134a로 구성된 혼합냉매 | |
KR20250026109A (ko) | 혼합 냉매 조성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히트 펌프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