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38196B - 用于制造行李箱的刚性外壳的方法、行李箱的外壳以及行李箱 - Google Patents
用于制造行李箱的刚性外壳的方法、行李箱的外壳以及行李箱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38196B CN112638196B CN201980057654.9A CN201980057654A CN112638196B CN 112638196 B CN112638196 B CN 112638196B CN 201980057654 A CN201980057654 A CN 201980057654A CN 112638196 B CN112638196 B CN 112638196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housing
- reinforcement
- region
- course
- main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45—HAND OR TRAVELLING ARTICLES
- A45C—PURSES; LUGGAGE; HAND CARRIED BAGS
- A45C5/00—Rigid or semi-rigid luggage
- A45C5/02—Materials therefor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0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 B29C70/10—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 B29C70/16—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 B29C70/22—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oriented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forming a two dimensional structure
- B29C70/222—Fibrous reinforcements only characterised by the structure of fibrous reinforcements, e.g. hollow fibres using fibres of substantial or continuous length oriented in at least two directions forming a two dimensional structure the structure being shaped to form a three dimensional configuration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70/00—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 B29C70/04—Shaping composites, i.e. plastics material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fillers or preformed parts, e.g. inserts comprising reinforcements only, e.g. self-reinforcing plastics
- B29C70/28—Shaping operations therefor
- B29C70/40—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not applied
- B29C70/42—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not applied for produc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 B29C70/46—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not applied for produc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using matched moulds, e.g. for deforming sheet moulding compounds [SMC] or prepregs
- B29C70/48—Shaping or impregnating by compression not applied for producing articles of definite length, i.e. discrete articles using matched moulds, e.g. for deforming sheet moulding compounds [SMC] or prepregs and impregnating the reinforcements in the closed mould, e.g. resin transfer moulding [RTM], e.g. by vacuum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C—SHAPING OR JOINING OF PLASTICS; SHAPING OF MATERIAL IN A PLASTIC STATE,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AFTER-TREATMENT OF THE SHAPED PRODUCTS, e.g. REPAIRING
- B29C51/00—Shaping by thermoforming, i.e. shaping sheets or sheet like preforms after heating, e.g. shaping sheets in matched moulds or by deep-drawing; Apparatus therefor
- B29C51/08—Deep drawing or matched-mould forming, i.e. using mechanical means only
- B29C51/082—Deep drawing or matched-mould forming, i.e. using mechanical means only by shaping between complementary mould part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L—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SUBCLASS B29C, RELATING TO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00—Other particular articles
- B29L2031/7418—Suitcas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posite Materials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urses, Travelling Bags, Baskets, Or Suitcases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Knitting Of Fabric (AREA)
- Moulding By Coating Moulds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一种用于制造行李箱的外壳(4)的方法,其包括:a)制造包括结构(40)且包含加固件(46)的预成型件(30),包括主区域(31)、两个纵向区域(32、33)以及两个横向区域(34、35)的所述结构(40)具有连续地形成线圈横列(44a、44b、44c)的线圈(42),所述线圈横列彼此连接,以及b)将所述预成型件(30)放置在凸模(62)上,c)运用基质材料(48)浸渍所述预成型件(30)的所述加固件(46)以便制造包括主体(50)的外壳(4),所述主体(50)由复合材料制成且包括所述基质(48)和所述加固件(46),且所述主体具有主壁(51)、两个纵向壁(52、53)以及两个横向壁(54、55)。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的刚性外壳、包括外壳的行李箱以及用于制造外壳的方法。
背景技术
存在各种行李物品,所述行李物品包括通过铰链连接的两个外壳,每个外壳具有主壁、两个纵向壁以及两个横向壁。本发明更具体地涉及制造包括复合材料的刚性(并且优选地防水)主体的外壳,所述主体包括基质和加固件。
具体地从文献WO2017/140982A1中获知此行李箱。然而,尽管此行李箱符合要求,但本发明旨在简化其制造,降低制造成本且增加其稳固性和/或减少其重量。
发明内容
为此,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方法,其包括:
a)制造包括结构的预成型件,预成型件包含加固件,结构包括主区域、两个纵向区域以及两个横向区域,结构具有连续地形成线圈横列的线圈,线圈横列彼此连接,
b)将预成型件放置在凸模(punch)上,以及
c)运用基质材料浸渍预成型件的加固件以便制造包括主体的外壳,主体由复合材料制成且包括基质和加固件,且主体具有主壁、两个纵向壁以及两个横向壁。
即使对于在两个维度中延伸超过几十厘米的预成型件,在预成型件的结构中存在线圈也提供了用于使结构变形的较大灵活性。因此,在步骤a)期间,将结构制造为平坦的,或所述结构至少适合于以几毫米(优选地小于一厘米)的高度布置成平坦的,并且可以将所述结构塑形成具有带几厘米到几十厘米的深度的三维形状。具体地,期望的三维形状是使得预成型件具有限定内部体积的中空形状。横向区域和纵向区域大体上垂直地延伸到主区域且从主区域持续地延伸。在主区域、横向区域以及纵向区域之间具有结构的连续性的情况下,横向区域垂直地延伸到纵向区域。换句话说,具体地从平坦结构开始,通过将两个横向区域和两个纵向区域中的每一个折叠来示意性地获得期望的三维形状,每个横向部分的折叠与纵向区域中的每一个的折叠相交,且每个纵向部分的折叠与横向区域中的每一个的折叠相交。可获得的形状和(更一般地说)美学可能性的范围增加。
相反,不同于允许在主区域与横向区域和纵向区域之间且在形成连续边缘的横向区域与纵向区域之间具有完全连续性的3D塑形的本发明,编织结构仅允许形成分离的折痕(不相交),这仅允许有时称为2.5D的可展开的塑形(除非具体地在横向区域与纵向区域之间形成材料的不连续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在步骤a)中,优选地通过针织来制造预成型件的结构。
通常可将针织技术定义为由穿过彼此的形成线圈(称作针迹)组成。这使得有可能快速且容易地制造各种维度的符合要求的结构。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优选地通过形成以下各者来制造预成型件的结构:
-第一线圈横列,其具有主缝线,
-第二线圈横列,其同时将主缝线穿过第一线圈横列的线圈,
-依此类推,其在一连串线圈横列中,其将线圈横列的相同主缝线穿过前一线圈横列的线圈。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额外特征,优选地在主区域中:
-线圈横列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且
-线圈横列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衔尾相随。
根据本发明的又一额外特征,优选地在纵向区域中,线圈横列在纵向方向上延伸。
因此,制造整个结构相对简单,且提高了所制造的外壳的稳固性。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或替代特征,优选地在横向区域的至少主要部分中,线圈横列在横向方向上衔尾相随。
因此,制造整个结构相对简单,且进一步提高了所制造的外壳的稳固性。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额外或替代特征,结构优选地包括各自布置在纵向区域中的一个与横向区域中的一个之间的至少两个连接区域。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额外或替代特征,优选地,在步骤a)期间,线圈的形状改变,以便形成至少一个预定密度区域和至少一个高密度区域。
因此,根据承受最大机械应力或最大摩擦力的区域来调整所获得的外壳的阻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优选地,在步骤a)期间,制造预成型件的结构以使得:
-在预定密度区域中,线圈以第一线圈节距连续地衔尾相随,且线圈横列以第一横列节距衔尾相随,
-在高密度区域中,线圈以第二线圈节距连续地衔尾相随,且线圈横列以第二横列节距衔尾相随,且
-第一横列节距比第二横列节距大至少50%,优选地为第二横列节距的两倍。
可运用已知的针织技术容易地获得横列节距的此变化,同时在预定密度区域与高密度区域之间维持良好的结构强度,以使得避免外壳的在预定密度区域与高密度区域之间的接合部处的薄弱点。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第一线圈节距与第二线圈节距之间的差优选地小于第一线圈节距的20%,优选地小于第一线圈节距的10%。
改变线圈节距同时在结构内维持符合要求的联接是难以实现的,因此在整个结构中线圈节距优选地为大体上恒定的。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主缝线优选地在预成型件的整个结构内持续地延伸。
因此,进一步增加了通过方法制造的外壳的稳固性。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在步骤a)期间,优选地在结构的线圈中截留辅助缝线。
因此,因为预成型件进一步包括辅助缝线,所以取决于辅助缝线是否包括结构纤维且/或包括基质材料,通过将加固件分布在结构内来提高所获得的外壳的强度且/或通过将基质材料分布在预成型件内来简化外壳的获得。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在步骤a)期间,优选地,线圈横列中的每一个的线圈交替地在辅助缝线的一侧上穿过,接着在辅助缝线的另一侧上穿过。
因此,辅助缝线紧缚在结构上且在结构内持续地延伸。优选地,可由多个长丝形成的辅助缝线在整个预成型件内持续地延伸(辅助缝线不由多个分离的部分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或替代特征,辅助缝线优选地包括加固件和/或基质材料的至少部分。
因此,外壳的制造得以简化,且因为基质材料和加固件可在预成型件中均匀地分布且彼此靠近,所以外壳得以加固或具有较好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辅助缝线包括形成加固件的至少部分的线芯,且线芯覆盖有热塑性聚合物涂层,优选地共挤压线芯和热塑性聚合物涂层。
因此,辅助缝线(既作为加固件又作为基质)有助于执行,以便制造复合外壳。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热塑性聚合物优选地为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或替代特征,线芯和热塑性聚合物涂层优选地由相同材料制成。
因此,提高了内聚力。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主缝线优选地是由交替来自第一缝线元件和来自第二缝线元件的部分制造的,第一缝线元件和第二缝线元件具有不同颜色。
因此,在不影响外壳的稳固性或不会使外壳的制造明显变复杂的情况下,制造用包括至少两种颜色的装饰美化的外壳。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第一缝线元件和第二元件优选地以重复方式连续地衔尾相随以在结构中制造重复图案。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加固件优选地至少部分地由主缝线形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用于在步骤c)期间浸渍加固件的基质材料至少部分地通过预成型件来提供。
因此,外壳的制造得以简化,且因为基质材料和加固件可在预成型件中均匀地分布且彼此靠近,所以外壳具有较好的质量。
根据本发明的且可独立的又一特征,优选地在步骤c)期间,使用聚烯烃基质材料,且在步骤d)期间,将聚烯烃覆盖物应用于主体。
因为基质材料和覆盖物材料都是聚烯烃,所以提高了主体与覆盖物之间的黏着性,从而避免了黏着剂的插入。
当这种特征是独立的时,本发明涉及另一方面,在所述另一方面中,用于制造行李箱的外壳的方法包括:
-制造主体,主体具有主壁、两个纵向壁以及两个横向壁,主体包括聚烯烃材料,接着
-将聚烯烃覆盖物应用于主体。
根据额外特征,优选地在步骤d)期间,对覆盖物和/或主体进行加热,且将覆盖物压靠在主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额外特征,优选地在步骤d)期间:
-将覆盖物和/或主体当中的至少一个加热到140度与200度之间,且
-在1分钟与30分钟之间的时段内以10巴与20巴之间的压力将覆盖物压靠在主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或替代特征,覆盖物优选地包括泡沫层和膜(具有开孔的非腔隙的,具体地不是泡沫的),且在步骤d)期间,将泡沫层应用在主体上。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泡沫层优选地具有250克/平方米与750克/平方米之间的密度,优选地450克/平方米与500克/平方米之间的密度。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或替代特征,优选地在步骤d)之前的步骤d′)期间:
-将覆盖物切割成具有中心区域和四个周边区域(中心区域优选地为矩形)的十字形状,周边区域各自具有从中心区域延伸的两个侧边缘,且
-将周边区域与中心区域垂直地折叠(具体地使周边区域与中心区域垂直地弯曲),且使每个侧边缘与相邻的侧边缘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周边区域优选地为梯形的。
因此,侧边缘不延伸到外壳的拐角中,这提高了外壳的强度。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或替代特征,在步骤d′)期间,优选地对相邻的所述侧边缘进行加热,且将所述侧边缘按压在一起以便使所述侧边缘彼此熔接。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在步骤d′)期间,滚子优选地在相邻的所述边缘上方滚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额外或替代特征,在步骤d)期间,应用于主体的覆盖物优选地属于在很大程度上(大于50%),更优选地基本上(至少90%)与基质材料的材料相同的材料,优选地为聚丙烯。
本发明进一步涉及一种包括主体的行李箱的外壳,所述主体是刚性(并且优选地防水)的,属于复合材料且包括基质和加固件,主体具有主壁、两个纵向壁以及两个横向壁。根据本发明,加固件包括至少一个主区域,所述至少一个主区域包括连续地形成线圈横列的线圈,线圈横列彼此连接,且加固件嵌入在基质中。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优选地,加固件和基质各自在主壁、两个纵向壁以及两个横向壁内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额外特征,优选地,在主壁中,线圈横列各自在纵向方向上延伸,且线圈横列在垂直于纵向方向的横向方向上以相邻方式连续地衔尾相随。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加固件包括主缝线,且对所述主缝线进行针织。优选地,所述主缝线形成所述线圈,线圈横列的线圈穿过相邻的横列的线圈。
根据额外特征,主缝线优选地在主壁、两个纵向壁以及两个横向壁内延伸,且更优选地在整个主体(主体的整个表面)中延伸。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特征,基质优选地由热塑性聚合物材料制成,更优选地由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成。
根据本发明的可独立的另一特征,基质优选地由聚烯烃制成,且复合主体覆盖有覆盖物,所述覆盖物由聚烯烃制成,优选地由聚丙烯制成。
当这种特征是独立的时,本发明涉及另一方面,在所述另一方面中,行李箱的外壳包括主体,所述主体是刚性(并且优选地防水)的,主体具有主壁、两个纵向壁以及两个横向壁,主体包括由聚烯烃(优选地聚丙烯)制成的材料且覆盖有由聚烯烃(优选地聚丙烯)制成的覆盖物。
根据本发明的额外特征,覆盖物优选地包括泡沫层和膜(具有开孔的非腔隙的,具体地不是泡沫的),将泡沫层插入在主体与膜之间。
在根据本发明的外壳的各种实施例中,可利用以下布置中的一个或多个:
-加固件由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成,
-加固件由芳族聚酰胺、碳、玻璃纤维或亚麻制成,
-主体具有作为加固件的预定密度区域和作为加固件的高密度区域,加固材料的比例在高密度区域中比在预定密度区域中高至少50%,且外壳包括在高密度区域中附接到主体的至少一个滚轮。
-覆盖物具有可见外表面,且所述外表面具有在两个纵向壁和两个横向壁上方延伸的重复图案。
最后,本发明涉及一种行李箱,其包括第一外壳和第二外壳,第二外壳具有以上特征中的一个或多个且第二外壳可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第一外壳移动,行李箱在关闭位置中具有关闭的内部体积且在打开位置中具有出入开口。
如果第一外壳呈板的形式(具体地,所述第一外壳可向内弯曲)和/或如果第一外壳充当通向内部体积的出入门,那么第一外壳可具有相对较浅的深度,具体地,甚至可能对应于厚度。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将通过参考附图的以下详细描述而变得显而易见,在附图中:
-图1是在关闭位置中的根据本发明的一件行李箱的透视图,
-图2是在打开位置中的所述件行李箱的透视图,
-图3是所述件行李箱的分解透视图,
-图4示出制造行李箱的外壳的第一步骤,
-图5是图4中的标记为V的区域的放大示意性表示,
-图6是图4中的标记为VI的区域的放大示意性表示,
-图7示意性地示出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主缝线和辅助缝线,
-图8示出制造外壳的第二步骤,
-图9示出制造外壳的第三步骤,
-图10示出在第三步骤之后的外壳,
-图11示出制造外壳的第四步骤,
-图12示出制造外壳的第五步骤,
-图13示出在第五步骤之后的外壳。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到图3示出基本上包括容器3和铰链装置20以及拉链10和锁定装置9(在图3中)的一件行李箱。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述件行李箱限定手提箱1。容器3包括通过铰链装置20连接的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4。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4是相对刚性的。此外,如图1中所示出,容器3大体上为平行六面体。容器3包括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的两个较大侧面3a、3b、在横向方向Y上延伸的(较小尺寸的)两个较小侧面3c、3d、下部主面3e以及上部主面3f。下部主面3e和上部主面3f大体上为平面的且垂直于竖立方向Z,竖立方向Z垂直于纵向方向X和横向方向Y。两个较大侧面3a、3b和两个较小侧面3c、3d沿着竖立方向Z延伸。更具体地说,两个较大侧面3a、3b垂直于横向方向Y,且更具体地说,两个较小侧面3c、3d垂直于纵向方向X。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较大侧面3a、3b和较小侧面3c、3d借助于圆化的拐角部分7a、7b、7c、7d彼此连接。尽管不是优选的,但可减少拐角部分7a、7b、7c、7d的圆化,直到拐角部分7a、7b、7c、7d消失为止,较大侧面3a、3b和较小侧面3c、3d接着以锐角彼此连接。
另外并且任选地,手提箱1包括布置在较小侧面3c的四个拐角处的滚轮和能够从侧面3d伸出的可伸缩拉手。手提箱1进一步包括布置在较大侧面3a上的主携载拉手8。在图1中,将手提箱1示出为处于意图搁置在地面上以便打开所述手提箱1的位置,从而静置在所述手提箱1的下部面3e上。
容器3限定内部体积6(具体地,在图3中可见),所述内部体积6意图收纳物品(具体地为衣服)以使得可运送所述物品。
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4通过铰链装置20连接,所述铰链装置20允许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4在图1中示出的关闭位置与图2中示出的打开位置之间相对于彼此移动。在图1中示出的关闭位置中,第二外壳4面对第一外壳2。第二外壳4具有边缘4a,所述边缘4a通常沿着接合平面P与第一外壳2的边缘2a接触。在打开位置中,在第一外壳2和第二外壳4之间存在出入开口5(具体地,在图2中可见),以便进出内部体积6来将物品放置在其中。
铰链装置20(具体地,在图1到图3中可见)布置在较大侧面3a的水平处且基本上包括固定到第一外壳2的第一支撑件24、固定到第二外壳4的第二支撑件26以及在第一支撑件24与第二支撑件26之间延伸的中间元件22。中间元件22绕第一铰链轴R2铰接以相对于第一支撑件24旋转,且因此相对于第一外壳2旋转。中间元件22绕第二铰链轴R4铰接以相对于第二支撑件26旋转,且因此相对于第二外壳4旋转。第一铰链轴R2和第二铰链轴R4两者平行于接合平面P延伸且大体上在较大侧面3a的处于手提箱1的关闭位置的水平处延伸。因此,第一铰链轴R2和第二铰链轴R4彼此平行且彼此间隔开。
在关闭位置中,拉链10在第一纵向端10a与第二纵向端10b之间延伸。第一纵向端10a和第二纵向端10b都位于较大侧面3a的水平处。在第一纵向端10a与第二纵向端10b之间,拉链沿着横跨侧面3d、3b、3c的接合平面延伸。
拉链10包括具有第一纵向边缘11的第一条带12、具有第二纵向边缘13的第二条带14、拉头16以及拉片18。拉头16适用于在其靠近第一纵向端10a的关闭位置与其靠近第二纵向端10b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
当拉头16处于关闭位置时,将第一纵向边缘11保持为与第二纵向边缘13相邻。为此目的,众所周知,第一纵向边缘11和第二纵向边缘13具备互补的齿,所述互补的齿布置成使得它们沿着第一纵向边缘11和第二纵向边缘13交替。替代地,可使用其它类型的拉链。
当拉头16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一纵向边缘11在第一纵向端10a与第二纵向端10b之间相对于第二纵向边缘13释放。
当拉头16处于关闭位置时,手提箱1保持在关闭位置中,第二外壳4与第一外壳2接触,使得内部体积6关闭,从而防止进出。如上文所描述,当拉头16处于打开位置时,第二外壳4可由于铰链装置20而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移动。
锁定装置9能够与拉头16协作以使所述拉头16保持在关闭位置中。
现在将描述手提箱1的制造,且更具体地描述第二外壳4的制造。
如图4中所示出,首先制造包括结构40和辅助缝线38的预成型件30。结构40包括主区域31、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第二横向区域35以及四个连接区域36。
主区域31位于结构40的中心中且是矩形的。主区域31构成结构40的主要区域。主区域31意图形成第二外壳4的上部主面3f。
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第二横向区域35以及连接区域36布置于主区域31周围。
应注意,将结构分离成主区域31、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第二横向区域35以及连接区域36意图允许与要制造的外壳的不同壁建立对应性,但不一定可见。具体地,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主区域31、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以及第二横向区域35之间的由短虚线和长虚线表示的边界是虚构的。
结构40是柔性的并且可放置在图4中示出的大体上平面的位置中。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以及第二横向区域35是矩形的。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以及第二横向区域35分别意图制造第二外壳4的较大侧面3a、3b和较小侧面3c、3d。
连接区域36大体上为具有可圆化的外边缘36a的正方形。连接区域36意图形成布置在外壳4的四个拐角处的圆化的拐角部分7a、7b、7c、7d(如图2中所示出)。
替代地,如果第二外壳4具有尖锐的拐角而非圆化的拐角部分7a、7b、7c、7d,那么预成型件30和具体地结构40将保持相同形状,但因而将不再存在连接区域36,对应于连接区域的部分接着分布在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以及第二横向区域35之间,所述区域接着将各自具有梯形形状。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通过对主缝线45进行针织来制造结构40。如具体地在图5和图6中所示出,通过连续地形成在纵向方向X上延伸的线圈横列44a、44b、44c的线圈42来形成结构40。替代地,线圈横列44a、44b、44c可在横向方向Y上延伸。
形成第一线圈横列44a,接着形成第二线圈横列44b,同时将主缝线45穿过第一线圈横列44a的线圈42。如图6中所展示,在一个方向(在图中为从左到右)上形成第一横列44a,接着在第一横列44a的端部处,使主缝线45弯曲180度,且在相反方向(在图6中为从右到左)上形成第二线圈横列44b。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在形成线圈横列44a、44b、44c的同时,辅助缝线38整合到预成型件30中。在通过沿着与线圈横列44a、44b、44c相同的方向且运用与线圈横列44a、44b、44c相同的方向定向(换句话说,沿着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的纵向方向X(对于第一线圈横列44a是从左到右,而对于第二线圈横列44b是从右到左))布置辅助缝线38且在辅助缝线38上方和下方交替地形成线圈42来制造结构40时,将辅助缝线38插入到结构40中。类似于主缝线45,辅助缝线38在第一线圈横列44a的端部处弯曲180度且在第二线圈横列44b中朝相反方向行进。
当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到达第二线圈横列44b的大体上对应于第一线圈横列44a的起点的端部时,所述主缝线45和所述辅助缝线38再次弯曲180度,且如同第一线圈横列44a一般从左到右地形成第三线圈横列44c,主缝线45穿过第二线圈横列44b的线圈42且辅助缝线38在线圈42上方和下方交替地放置,依此类推,直到形成结构40的所有线圈横列44a、44b、44c为止,线圈横列44a、44b、44c在横向方向Y上衔尾相随。
因此,辅助缝线38大体上均匀地分布在整个结构40中,同时仍限制在结构40的范围内。
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优选地连续通过整个预成型件30。然而,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可各自由在整个预成型件40内延伸的多个连续长丝构成。相反,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可各自由不同颜色的缝线元件的一连串区段构成以便在上部外壳4上形成图案,缝线元件的区段接合在一起,从一端到另一端地加以固定或类似者。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线圈横列44a、44b、44c在主区域31中和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第二横向区域35以及连接区域36中在相同方向上延伸。替代地,结构40的区域31、32、33、34、35中的一个的线圈横列44a、44b、44c可(沿着横向方向)垂直地延伸到结构的另一区域的线圈横列44a、44b、44c。
如图5中所示出,在主区域31中,线圈42以第一线圈节距Pb1在纵向方向X上连续地衔尾相随,且线圈横列44a、44b、44c以第一横列节距PI1在横向方向Y上衔尾相随。
如图6中所示出,在连接区域36中,线圈42以第二线圈节距Pb2在纵向方向X上连续地衔尾相随,且线圈横列44a、44b、44c以第二横列节距PI2在横向方向Y上衔尾相随。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横列节距PI1是第二横列节距PI2的两倍,而第一线圈节距Pb1大体上等于第二线圈节距Pb2。可通过改变主缝线45上的拉力、通过每隔一个针迹针织一次、通过改变针织点或本领域中已知的任何其它常规方法来获得横列节距的变化。
横列节距PI1、PI2的变化以及线圈节距Pb1、Pb2的变化使得有可能改变主缝线45在预成型件中的密度。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在连接区域36中已经增加了主缝线45的密度,以便提高第二外壳4的拐角部分7a、7b、7c、7d的机械强度和耐磨性,特别是针对滚轮70所附接的拐角部分7c、7d提高机械强度和耐磨性。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主缝线45的密度在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区域34、第二横向区域35中与在主区域31中相同。然而,可以规定增加主缝线45在结构40的这些区域中的一个或另一个中的密度。
如图7中所示出,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属于通常称作SRP的自加固聚合物类型,且各自包括形成加固件46的线芯和形成基质材料48的涂层。线芯由与涂层相同的材料制成,但线芯的材料是压实的且/或线芯的定向相对于涂层改变,以便提高所述线芯的机械特性且升高所述线芯熔融的温度。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优选地由通常称作SRPP(自加固聚丙烯)的聚丙烯制成。
因此,结构40和辅助缝线38各自提供加固件46(由于线芯)和基质48(由于涂层)以用于制造复合材料,优选地热塑性聚合物的复合材料。
替代地,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当中的一个可仅提供加固件或仅提供基质以用于制造复合材料。因此,具体地,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当中的一个可构成加固件并且优选地由芳族聚酰胺、碳、玻璃纤维或亚麻制成,且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当中的另一个可构成基质并且优选地由聚丙烯(PP)或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制成。
如图8中所示出,接着将预成型件30放置在凸模62上,通常称为盖板。
为此,主区域31垂直地延伸到竖立方向Z,第一纵向区域32和第二纵向区域33绕纵向方向X成直角弯曲,以便与横向方向Y垂直地延伸,而第一横向区域34和第二横向区域35绕横向方向Y成直角弯曲,以便与纵向方向X垂直地延伸。使连接区域36变形以继续连接第一纵向区域32、第一横向区域34、第二纵向区域33以及第二横向区域35。
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在凸模62上对单个预成型件进行塑形。替代地,可叠置数个预成型件30,所叠置的预成型件的线圈横列接着优选地在不同方向上延伸,以便抵消内应力和来自绞捻的影响,绞捻可随着时间推移而使外壳变形。
接着,如图9中所示出,预成型件放置在模具60中,除了形成第一模具元件62的凸模之外,模具60还包括第二模具元件64(通常称为压模)。在将预成型件放置在第一模具元件62(凸模)与第二模具元件64(压模)之间的空腔63中之后,在空腔63中升高温度并增加压力,优选地直到达到50度与200度之间且达到10巴与20巴之间的压力为止,接着温度和压力优选地在几分钟到30分钟内保持恒定。确定温度、压力以及持续时间的条件以使得基质材料熔融但不熔融加固件材料具体地,在主缝线45或辅助缝线38由通常称作SRP的自加固聚合物制成的情况下,确定温度以使得主缝线45或辅助缝线仅在表面上熔融。实际上,必须将温度、压力以及持续时间的条件限定成使得在不降解加固件46的情况下熔融基质材料48。
接着将空腔63冷却,打开模具62,且获得包括刚性主体50的外壳4。如图10中所示出,主体50包括主壁51、第一纵向壁52、第二纵向壁53、第一横向壁54、第二横向壁55以及拐角部分59。主壁50对应于主区域31,第一纵向壁52对应于第一纵向区域32,第二纵向壁53对应于第二纵向区域33,第一横向壁54对应于第一横向区域34,第二横向壁55对应于第二横向区域35,且拐角部分59对应于连接区域36。
如图12中所示出,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由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的线芯构成的加固件46在主壁51、第一纵向壁52、第二纵向壁53、第一横向壁54、第二横向壁55以及拐角部分59内延伸。此外,基质48由已经在空腔63中熔融的主缝线45和辅助缝线38的涂层的材料形成。因此,加固件46嵌入在形成复合络合物(优选地为热塑性的)的基质48中。
如图11中所示出,接下来,切割具有大体上呈十字形状的覆盖物56以形成具有中心区域561和四个周边区域562、563、564、565的区域。周边区域各自具有从中心区域561延伸的两个侧边缘562a、562b;563a、563b;564a、564b;565a、565b。中心区域561是矩形的且周边区域562、563、564、565是梯形的。覆盖物56具有在中心区域561和周边区域562、563、564、565内延伸的重复性装饰图案。在所示出的实施例中,所示出的实施例是棋盘格,但可用另一图案替换黑色正方形,所述另一图案优选地具有适合于在侧边缘562a、562b;563a、563b;564a、564b;565a、565b处进行美学接合的对称性。
如图12中所示出,在示出的实施例中,覆盖物56包括泡沫层57和膜58(非腔隙的)。泡沫层57和膜58由聚烯烃(优选地聚丙烯)制成。装饰图案呈现在膜58的外表面上。
如图12中所示出,通过加热装置66将覆盖物56加热到优选地在140度与200度之间的温度。
如图13中所示出,周边区域562、563、564、565与中心区域561垂直地折叠。优选地,在10巴与20巴之间在优选地在1分钟与30分钟之间的时段内将中心区域561和周边区域562、563、564、565分别压靠在主壁51、第一纵向壁52、第二纵向壁53、第一横向壁54以及第二横向壁55上。周边区域562、563、564、565还覆盖主体50的拐角部分59。
使每个侧边缘562a、562b;563a、563b;564a、564b;565a、565b与相邻的侧边缘接触,且借助于滚子65将相邻的侧边缘互相压靠。
具体地,箭头68示出滚子65在侧边缘562a与侧边缘566b之间的接合线上方的移动,且箭头69示出所施加的压力。覆盖物56黏着到主体50以形成包括覆盖有覆盖物56的主体50的第二外壳4。
针对重复性装饰图案适当地切割覆盖物56使得有可能在第二外壳4上形成装饰图案,在第二外壳4中,侧边缘562a与侧边缘566b之间的接合线是不可见的。
当然,本发明并不限制于出于说明性目的所描述的非限制性实施例。因此,代替针织,预成型件可由形成加固件的打孔且可变形的结构元件形成。加固件可通过形成基质并且优选地由热塑性聚合物制成的材料包覆成型。形成加固件的结构元件中的开口可通过激光切割或冲孔来制造,以便形成在文献EP0806190A1中所示出的类型的两个方向上延伸的线圈。
代替定位于较大侧面3a上,铰链装置可放置在两个较小侧面3c、3d中的一个上。
铰链装置可为不同的,且具体地可具有单个铰链轴。
第一外壳2可仅沿着下部主面3e延伸且形成门,接着第一外壳2不包括任何滚轮。
Claims (26)
1.一种用于制造行李箱的外壳(4)的方法,其包括:
a)制造包括结构(40)的预成型件(30),所述预成型件(30)包含加固件(46),所述结构(40)包括主区域、两个纵向区域以及两个横向区域,所述结构(40)具有连续地形成线圈横列的线圈(42),所述线圈横列彼此连接,通过针织且形成以下各者来制造所述结构(40):
-第一线圈横列(44a),其具有主缝线(45),
-第二线圈横列(44b),其同时将所述主缝线(45)穿过所述第一线圈横列(44a)的所述线圈(42),
-依此类推,其在一连串线圈横列中,其将线圈横列(44c)的所述主缝线(45)穿过前一线圈横列(44b)的所述线圈,
b)将所述预成型件(30)放置在凸模(62)上,以及
c)运用基质材料(48)浸渍所述预成型件(30)的所述加固件(46)以便制造包括主体(50)的外壳(4),所述主体(50)由复合材料制成且包括所述基质材料(48)和所述加固件(46),且所述主体具有主壁(51)、两个纵向壁(52、53)以及两个横向壁(54、55),
其中,所述线圈(42)具有形状,在步骤a)期间,所述线圈(42)的所述形状改变,以便形成至少一个预定密度区域(31、32、33、34、35)和至少一个高密度区域(36)。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期间,制造所述结构(40)以使得:
-在所述预定密度区域(31、32、33、34 、35)中,所述线圈(42)以第一线圈节距(Pb1)连续地衔尾相随,且所述线圈横列以第一横列节距(PI1)衔尾相随,
-在所述高密度区域(36)中,所述线圈(42)以第二线圈节距(Pb2)连续地衔尾相随,且所述线圈横列以第二横列节距(PI2)衔尾相随,以及
-所述第一横列节距(PI1)比所述第二横列节距(PI2)高至少5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a)期间,制造所述结构(40)以使得:
-在所述预定密度区域(31、32、33、34 、35)中,所述线圈(42)以第一线圈节距(Pb1)连续地衔尾相随,且所述线圈横列以第一横列节距(PI1)衔尾相随,
-在所述高密度区域(36)中,所述线圈(42)以第二线圈节距(Pb2)连续地衔尾相随,且所述线圈横列以第二横列节距(PI2)衔尾相随,以及
-所述第一横列节距(PI1)是所述第二横列节距(PI2)的两倍。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节距(Pb2)与所述第一线圈节距(Pb1)之间的差小于所述第一线圈节距(Pb1)的20%。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线圈节距(Pb2)与所述第一线圈节距(Pb1)之间的差小于所述第一线圈节距(Pb1)的10%。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主缝线(45)是由交替来自第一缝线元件和来自第二缝线元件的部分制造的,所述第一缝线元件和所述第二缝线元件具有不同颜色。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缝线元件和所述第二缝线元件连续地衔尾相随以在所述结构中制造重复图案。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在步骤c)期间,使用聚烯烃基质材料(48),以及
-在步骤d)期间,将聚烯烃覆盖物(56)应用于所述主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对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和/或所述主体(50)进行加热(66),且将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压靠在所述主体(50)上。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期间:
-将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和/或所述主体(50)中的至少一个加热(66)到140度与200度之间,以及
-在1分钟与30分钟之间的时段内以10巴与20巴之间的压力将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压靠在所述主体(50)上。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包括泡沫层(57)和膜(58),以及
-在步骤d)期间,将所述泡沫层(57)应用在所述主体(50)上。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层(57)具有250克/平方米与750克/平方米之间的密度。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泡沫层(57)具有 450克/平方米与500克/平方米之间的密度。
14.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之前的步骤d')中:
-将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切割成具有中心区域(561)和四个周边区域(562、563、564、565)的十字形状,所述周边区域各自具有从所述中心区域(561)延伸的两个侧边缘(562a、562b;563a、563b;564a、564b;565a、565b),以及
-将所述周边区域(562、563、564、565)垂直于所述中心区域(561)折叠,且使每个侧边缘(562a、562b;563a、563b;564a、564b;565a、565b)与相邻的侧边缘接触。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周边区域(562、563、564、565)是梯形的。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中,对相邻的所述侧边缘进行加热(66)且将所述侧边缘按压在一起以熔接所述侧边缘。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期间,滚子(59)在相邻的所述边缘上方滚动(68)。
18.根据权利要求8至17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d)期间,应用于所述主体(50)的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是大于50%与所述基质材料(48)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19.一种行李箱的外壳(4),其包括主体(50),所述主体(50)是刚性的,属于复合材料且包括基质材料(48)和加固件(46),所述主体(50)具有主壁(51)、两个纵向壁(52、53)以及两个横向壁(54、55),所述外壳的特征在于:
-所述加固件(46)包括至少一个主区域,所述至少一个主区域包括连续地形成线圈横列的线圈(42),所述线圈横列彼此连接,
- 所述加固件(46)包括主缝线(45),且对所述主缝线(45)进行针织,以及
-所述加固件(46)嵌入在所述基质材料(48)中,
- 其中,所述主体(50)具有作为加固件的预定密度区域(50a)和作为加固件的高密度区域(50b),加固件(46)的比例在所述高密度区域(50b)中比在所述预定密度区域(50a)中高。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基质材料(48)由聚烯烃制成,且复合的所述主体(50)被聚烯烃覆盖物(56)覆盖,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由聚烯烃制成。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由聚丙烯制成。
22.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覆盖物(56)包括泡沫层(57)和膜(58),所述泡沫层(57)插入在所述主体(50)与所述膜(58)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固件(46)由芳族聚酰胺、碳、玻璃纤维或亚麻制成。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
-加固件(46)的比例在所述高密度区域(50b)中比在所述预定密度区域(50a)中高至少50%,以及
-所述外壳(4)包括在所述高密度区域(50b)中附接到所述主体(50)的至少一个滚轮(70)。
25.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外壳,其特征在于,所述聚烯烃覆盖物具有可见外表面,且所述外表面具有在所述两个纵向壁和所述两个横向壁上方延伸的重复图案。
26.一种行李箱,其包括由根据权利要求19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界定的第一外壳(2)和由根据权利要求19至25中任一项所述的外壳界定的第二外壳(4),所述第二外壳(4)可在打开位置与关闭位置之间相对于所述第一外壳(2)移动,所述行李箱具有内部体积(6),所述内部体积(6)在所述关闭位置中关闭且在所述打开位置中提供出入开口。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FR1857463 | 2018-08-10 | ||
FR1857463 | 2018-08-10 | ||
PCT/EP2019/071377 WO2020030766A1 (fr) | 2018-08-10 | 2019-08-08 | Procédé pour réaliser une coque de bagage rigide, coque de bagage et bagage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38196A CN112638196A (zh) | 2021-04-09 |
CN112638196B true CN112638196B (zh) | 2023-12-12 |
Family
ID=67620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1980057654.9A Active CN112638196B (zh) | 2018-08-10 | 2019-08-08 | 用于制造行李箱的刚性外壳的方法、行李箱的外壳以及行李箱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3833210A1 (zh) |
JP (1) | JP7502264B2 (zh) |
KR (1) | KR102694945B1 (zh) |
CN (1) | CN112638196B (zh) |
WO (1) | WO2020030766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6)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12108853B2 (en) | 2019-01-06 | 2024-10-08 | Yeti Coolers, Llc | Luggage system |
CA3063924A1 (en) | 2017-06-12 | 2018-12-20 | Yeti Coolers, Llc | Container and latching system |
US11976498B2 (en) | 2017-06-12 | 2024-05-07 | Yeti Coolers, Llc | Container and latching system |
US11685573B2 (en) | 2017-06-12 | 2023-06-27 | Yeti Coolers, Llc | Carry strap for container |
AU201717615S (en) | 2017-06-12 | 2018-01-15 | Yeti Coolers | Container |
USD904829S1 (en) | 2018-12-11 | 2020-12-15 | Yeti Coolers, Llc | Container accessories |
USD907445S1 (en) | 2018-12-11 | 2021-01-12 | Yeti Coolers, Llc | Container accessories |
CN113271806A (zh) | 2019-01-06 | 2021-08-17 | 野醍冷却器有限责任公司 | 行李箱系统 |
US12225993B2 (en) | 2019-01-06 | 2025-02-18 | Yeti Coolers, Llc | Luggage system |
USD963344S1 (en) | 2020-06-30 | 2022-09-13 | Yeti Coolers, Llc | Luggage |
USD961926S1 (en) | 2020-06-30 | 2022-08-30 | Yeti Coolers, Llc | Luggage |
USD954436S1 (en) | 2020-06-30 | 2022-06-14 | Yeti Coolers, Llc | Luggage |
USD951643S1 (en) | 2020-06-30 | 2022-05-17 | Yeti Coolers, Llc | Luggage |
USD960648S1 (en) | 2020-12-16 | 2022-08-16 | Yeti Coolers, Llc | Container accessory |
USD985937S1 (en) | 2020-12-16 | 2023-05-16 | Yeti Coolers, Llc | Container |
USD994438S1 (en) | 2020-12-16 | 2023-08-08 | Yeti Coolers, Llc | Container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44418A (en) * | 1963-11-01 | 1970-12-01 | Samuel J Holtzman | Luggage manufacture |
GB1376198A (en) * | 1972-08-11 | 1974-12-04 | Sinclair Co Ltd Owen | Tray-like shell half for cases |
JPH07179335A (ja) * | 1993-12-21 | 1995-07-18 | Toho Seni Kk | パップ用メリヤス基布、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ップ |
JPH08109553A (ja) * | 1994-10-04 | 1996-04-30 | Toho Seni Kk | 三層シート用基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三層基布を用いた自動車座席、靴、鞄、袋物など用の三層シート |
JPH10317262A (ja) * | 1997-05-15 | 1998-12-02 | Toho Seni Kk | 積層材用編布及びこの編布を使用したダイヤフラム |
JP2002339200A (ja) * | 2001-05-10 | 2002-11-27 | Toho Seni Kk | メリヤス基布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メリヤス基布を使用した積層体 |
CN102107528A (zh) * | 2004-06-18 | 2011-06-29 | 新秀丽Ip控股有限公司 | 由自增强热塑材料制造塑性元件的方法和装置及其生产的塑性元件 |
CN107006978A (zh) * | 2015-11-23 | 2017-08-04 | 新秀丽Ip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多件式硬面行李箱壳体 |
WO2017153965A1 (en) * | 2016-03-10 | 2017-09-14 | Composite Solutions S.R.L. | Method for forming a shell body and shell type body obtained with such a method |
WO2017217783A1 (ko) * | 2016-06-16 | 2017-12-21 | 주식회사 캐리맥스통상 | 원단과 수지를 포함하는 멀티레이어시트, 이에 의하여 이루어지는 여행용 가방의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장치 |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85337A (ja) * | 1990-07-30 | 1992-03-18 | Teijin Ltd | 複合材料用中間素材 |
EP0806190B1 (en) | 1996-05-08 | 2004-01-02 | SORIN BIOMEDICA CARDIO S.p.A. | An angioplasty stent |
JP5241257B2 (ja) | 2008-02-06 | 2013-07-17 | 東レ・デュポン株式会社 | 繊維強化複合材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2010004926A (ja) | 2008-06-24 | 2010-01-14 | Yamani:Kk | 硬質かばん |
WO2016026875A1 (en) * | 2014-08-18 | 2016-02-25 | Samsonite Ip Holdings S.Á R.L. | Luggage article formed of a compacted non-woven sheet |
KR101522700B1 (ko) * | 2014-10-08 | 2015-06-19 | 이진옥 | 환편 직물 및 이의 제조방법 |
CN107105843B (zh) * | 2014-11-12 | 2020-01-10 | 新秀丽Ip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具有提供增强强度的表面特征的行李箱 |
FR3047880B1 (fr) | 2016-02-19 | 2020-05-22 | Louis Vuitton Malletier | Coque de bagage, bagage comprenant une telle coque de bagage, et procede de fabrication de la coque de bagage |
KR101691178B1 (ko) * | 2016-06-16 | 2016-12-30 | 주식회사 캐리맥스통상 | 원단과 수지를 포함하는 멀티레이어시트, 이에 의하여 이루어지는 여행용 가방의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장치 |
-
2019
- 2019-08-08 JP JP2021507049A patent/JP7502264B2/ja active Active
- 2019-08-08 WO PCT/EP2019/071377 patent/WO2020030766A1/fr unknown
- 2019-08-08 EP EP19753034.8A patent/EP3833210A1/fr active Pending
- 2019-08-08 CN CN201980057654.9A patent/CN112638196B/zh active Active
- 2019-08-08 KR KR1020217007100A patent/KR102694945B1/ko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44418A (en) * | 1963-11-01 | 1970-12-01 | Samuel J Holtzman | Luggage manufacture |
GB1376198A (en) * | 1972-08-11 | 1974-12-04 | Sinclair Co Ltd Owen | Tray-like shell half for cases |
JPH07179335A (ja) * | 1993-12-21 | 1995-07-18 | Toho Seni Kk | パップ用メリヤス基布、その製造方法、及びパップ |
JPH08109553A (ja) * | 1994-10-04 | 1996-04-30 | Toho Seni Kk | 三層シート用基布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この三層基布を用いた自動車座席、靴、鞄、袋物など用の三層シート |
JPH10317262A (ja) * | 1997-05-15 | 1998-12-02 | Toho Seni Kk | 積層材用編布及びこの編布を使用したダイヤフラム |
JP2002339200A (ja) * | 2001-05-10 | 2002-11-27 | Toho Seni Kk | メリヤス基布とその製造方法およびこのメリヤス基布を使用した積層体 |
CN102107528A (zh) * | 2004-06-18 | 2011-06-29 | 新秀丽Ip控股有限公司 | 由自增强热塑材料制造塑性元件的方法和装置及其生产的塑性元件 |
CN107006978A (zh) * | 2015-11-23 | 2017-08-04 | 新秀丽Ip控股有限责任公司 | 多件式硬面行李箱壳体 |
WO2017153965A1 (en) * | 2016-03-10 | 2017-09-14 | Composite Solutions S.R.L. | Method for forming a shell body and shell type body obtained with such a method |
WO2017217783A1 (ko) * | 2016-06-16 | 2017-12-21 | 주식회사 캐리맥스통상 | 원단과 수지를 포함하는 멀티레이어시트, 이에 의하여 이루어지는 여행용 가방의 케이스 및 그 제조장치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0030766A1 (fr) | 2020-02-13 |
JP7502264B2 (ja) | 2024-06-18 |
CN112638196A (zh) | 2021-04-09 |
KR102694945B1 (ko) | 2024-08-14 |
JP2021533876A (ja) | 2021-12-09 |
EP3833210A1 (fr) | 2021-06-16 |
KR20210042365A (ko) | 2021-04-1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638196B (zh) | 用于制造行李箱的刚性外壳的方法、行李箱的外壳以及行李箱 | |
CN104441890B (zh) | 结构和模制品以及其制作方法 | |
US10278462B2 (en) | Luggage article formed of a compacted non-woven sheet | |
AU731401B2 (en) | Multi-ply industrial fabric having integral jointing structures | |
CN105916687B (zh) | 用来制造夹层构件的方法以及夹层构件 | |
CN102713050B (zh) | 用于接合工业用织物两端的铰接式缝合元件 | |
DE102004029453A1 (de) |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Kunststoffteiles, insbesondere Gepäckstückschale, aus selbstverstärktem thermoplastischen Material, Kunststoffteil, hergestellt aus selbstverstärktem thermoplastischen Material und Vorrichtung zur Herstellung eines Kunststoffteiles, insbesondere Gepäckstückschale | |
JP2024003233A (ja) | 中空構造体 | |
CN104203540A (zh) | 抗压、选择性开缝和压花的薄膜以及用这种薄膜制成的工业纺织品 | |
CN102482820B (zh) | 具有连续玻璃纤维的织物芯 | |
RU2424864C2 (ru) | Способ изготовления трехмерной каркасной структуры и структура, полученная таким способом | |
SK281852B6 (sk) | Textilný výrobok a spôsob jeho výroby | |
US20070054090A1 (en) | Polymer blanket for use in multi-cavity molding operations | |
CN112538679B (zh) | 一种中空盒状增强体及其制备方法、中空盒的制备方法 | |
US20230329402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 rigid shell for luggage, shell for luggage and luggage | |
US20090226698A1 (en) | Method for Producing an Alveolar Panel Element Particularly for Coverings, Packagings, Supporting Surfaces, and Alveolar Panel Element Produced Thereby | |
CN110549644B (zh) | 一种天线盖板及其仿形预制件 | |
JP6460398B2 (ja) | Rtm成形方法 | |
CN101801700B (zh) | 表面零件、用于汽车的遮阳装置和表面零件的制造方法 | |
ITTO20090701A1 (it) | Procedimento per la fabbricazione di un'ordinata di fusoliera in materiale composito | |
KR101349090B1 (ko) | 수축에 따른 변형을 방지하는 자동차 내장재용 스티치 공법 | |
WO2023167292A1 (ja) | 複合ストリンガー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複合ストリンガーのテープ部の製造方法 | |
KR102227792B1 (ko) | 내진 및 조립식 보강토 옹벽용 띠형 섬유보강재의 제조방법 | |
JP5055859B2 (ja) | ピラード容器 | |
CN112538680A (zh) | 中空盒状纤维增强体及其制备方法、中空盒的制备方法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