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618117B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 Google Patents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618117B CN112618117B CN202011639200.3A CN202011639200A CN112618117B CN 112618117 B CN112618117 B CN 112618117B CN 202011639200 A CN202011639200 A CN 202011639200A CN 112618117 B CN112618117 B CN 112618117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fusion device
- stop block
- block part
- hole
- locking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2/00—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i.e. artificial substitutes or replacements for parts of the body; Appliances for connecting them with the body;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 A61F2/02—Prostheses implantable into the body
- A61F2/30—Joints
- A61F2/44—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 A61F2/4455—Joints for the spine, e.g. vertebrae, spinal discs for the fusion of spinal bodies, e.g. intervertebral fusion of adjacent spinal bodies, e.g. fusion cage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Neurology (AREA)
- Orthopedic Medicine & Surgery (AREA)
- Cardi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rosthe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医用假体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零切迹融合器。其包括环状的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包括插入端和与插入端相对的固定端,固定端上形成有贯穿的至少两个固定孔,以及位于相邻固定孔之间的第一通孔;锁定螺钉,用于穿过固定孔后与外部的固定基础相连,以及防退组件,防退组件包括用于穿过第一通孔的销钉部和与销钉部的自由端螺纹连接的挡块部。其中,挡块部与融合器本体可拆卸连接,在挡块部与融合器本体的连接状态下,当销钉部相对于挡块部旋转至同时至少部分遮挡相邻固定孔时,防退组件处于锁定状态;而当销钉部相对于挡块部旋转至与相邻固定孔互不遮挡时,防退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本发明的零切迹融合器的安装更高效。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医用假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背景技术
脊柱融合术目前是脊柱外科最常用的外科技术之一,现广泛用于治疗多种脊柱外科疾病,包括脊柱先天疾病、畸形、退行性疾病及脊柱骨折等,手术中常用的假体为零切迹融合器。
现有的零切迹融合器主要有两种,一种主要包括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外形呈与颈椎椎间盘的解剖形态相同的厚板状,融合器中部设有贯通的融合腔,使用锁定螺钉直接将融合器本体固定在脊柱骨上;另一种除了包括前述融合器本体,还包括固定板和防退螺钉,锁定螺钉同时穿过固定板和融合器本体后固定在颈椎椎骨上,防退螺钉旋拧穿过固定板和融合器本体上的固定孔,通过其钉帽遮挡防止锁定螺钉退出。
然而,对于上述第一种零切迹融合器,由于不具有用于防止锁定螺钉退出的防退结构,导致零切迹融合器在使用过程中容易因锁定螺钉退出而脱出颈椎椎间盘;而对于上述第二种零切迹融合器,虽然使用了防退螺钉,但由于防退螺钉需要依次旋拧进入固定板和融合器本体上的固定孔,这样的连接方式不仅需要较多的旋拧时间,降低了防退螺钉的安装效率;而且在连接过程中防退螺钉还会对固定板和融合器本体产生一定的磨损,不利于保证固定板和融合器本体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为了使零切迹融合器的安装更高效,本发提出了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根据本发明的零切迹融合器,包括:环状的融合器本体,融合器本体包括插入端和与插入端相对的固定端,固定端上形成有贯穿固定端的至少两个固定孔,以及位于相邻固定孔之间的第一通孔,锁定螺钉,锁定螺钉用于穿过固定孔后与外部的固定基础相连,以及防退组件,防退组件包括用于穿过第一通孔的销钉部和与销钉部的自由端螺纹连接的挡块部。其中,挡块部与融合器本体可拆卸连接,在挡块部与融合器本体的连接状态下,当销钉部相对于挡块部旋转至同时至少部分遮挡相邻固定孔时,防退组件处于锁定状态;而当销钉部相对于挡块部旋转至与相邻固定孔互不遮挡时,防退组件处于解锁状态。
进一步地,融合器本体的固定端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嵌入并固定挡块部的凹槽。
进一步地,凹槽的深度小于等于挡块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凹槽构造为在固定端的内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贯通固定端。
进一步地,挡块部构造为具有自凹槽的开口端朝向凹槽的底端逐渐增大的宽度。
进一步地,挡块部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十字型。
进一步地,销钉部包括锁片和与锁片垂直相连的锁轴,锁轴的自由端形成有用于旋入挡块部的外螺纹段,外螺纹段的长度大于挡块部的厚度。
进一步地,销钉部还包括轴向贯通锁片与锁轴的第二通孔。
进一步地,在防退组件的锁定状态下,锁片与锁定螺钉之间形成有用于锁定螺钉部分退出的间距。
进一步地,融合器本体的插入端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显影针的显影孔。
本发明的零切迹融合器通过设置防退组件,其中的挡块部与融合器本体可拆卸连接,销钉部与挡块部螺纹连接,即销钉部可通过挡块部间接地与融合器本体相连,通过这样的设置,由于销钉部与融合器本体的第一通孔之间不存在螺纹连接,而仅在销钉部的自由端与挡块部之间存在螺纹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使销钉部能够以较少的旋拧周数实现与融合器本体的连接,从而节约了销钉部的旋拧时间,使得防退组件的安装更高效;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在融合器本体上开设螺纹孔而出现旋拧过程中对融合器本体的磨损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零切迹融合器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的零切迹融合器中并未设置如现有技术中与融合器本体额外连接的固定板,且本发明的零切迹融合器兼具防退功能,因此还简化了零切迹融合器的结构,使其安装更为高效便利。
附图说明
图1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零切迹融合器的第一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2为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零切迹融合器的第二视角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所示的挡块部的主视图;
图4为图3所示的挡块部的侧视图;
图5为图2所示的销钉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的了解本发明的目的、结构及功能,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描述。
图1和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零切迹融合器100的结构。结合图1和图2所示,该零切迹融合器100可包括:环状的融合器本体1,融合器本体1包括插入端12和与插入端12相对的固定端11,固定端11上形成有贯穿固定端11的至少两个固定孔13,以及位于相邻固定孔13之间的第一通孔14;锁定螺钉2,锁定螺钉2用于穿过固定孔13后与外部的固定基础相连;以及防退组件3,防退组件3包括用于穿过第一通孔14的销钉部31和与销钉部31的自由端螺纹连接的挡块部32(如图2所示)。其中,挡块部32与融合器本体1可拆卸连接,在挡块部32与融合器本体1的连接状态下,当销钉部31相对于挡块部32旋转至同时至少部分遮挡相邻固定孔13时,防退组件3处于锁定状态;而当销钉部31相对于挡块部32旋转至与相邻固定孔13互不遮挡时,防退组件3处于解锁状态。
本发明实施例的零切迹融合器100在使用时,以将其植入颈椎椎间盘为例,可预先切除相邻椎体之间的椎间盘组织,然后使用椎体撑开器撑开相邻的椎体,以恢复正常的椎体间距,接着将挡块部22固定安装到融合器本体1后将销钉部31经第一通孔14旋拧到挡块部22中,以实现销钉部31与挡块部22的连接,从而实现防退组件3与融合器本体1的连接,此时销钉部31与相邻固定孔13互不遮挡;然后可在融合器本体1的植骨孔16内填充自体骨或移植骨替代物后将融合器本体1植入到相邻的椎体之间,随后将至少两个锁定螺钉2经固定孔13分别旋入相邻的椎体内,从而实现融合器本体1与相邻椎体的固定;最后,可进一步调整销钉部31相对于挡块部32的旋转,使得当销钉部31相对于挡块部32旋转至同时至少部分遮挡相邻固定孔13时,实现防退组件3的锁定防退功能。
本发明实施例的零切迹融合器100通过设置防退组件3,其中的挡块部32与融合器本体1可拆卸连接,销钉部31与挡块螺纹连接,即销钉部31可通过挡块部32间接地与融合器本体1相连,通过这样的设置,由于销钉部31与融合器本体1的第一通孔14之间不存在螺纹连接,而仅在销钉部31的自由端与挡块部32之间存在螺纹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使销钉部31能够以较少的旋拧周数实现与融合器本体1的连接,从而节约了销钉部31的旋拧时间,使得防退组件3的安装更高效;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在融合器本体1上开设螺纹孔而出现旋拧过程中对融合器本体1的磨损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零切迹融合器100的使用寿命。此外,本发明实施例的零切迹融合器100中并未设置如现有技术中与融合器本体额外连接的固定板,且本发明实施例的零切迹融合器100兼具防退功能,因此还简化了零切迹融合器的结构,使其安装更为高效便利。
如图2所示,融合器本体1的固定端11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嵌入并固定挡块部32的凹槽15。该凹槽15的设置一方面可以用于限制挡块部32在凹槽15内的滑动,另一方面还可避免销钉部31旋入挡块部32的过程中挡块部32发生旋转,因此可确保销钉部31相对于挡块部32的稳定旋拧。
优选地,挡块部32可依靠挡块部32与凹槽15之间的摩擦力直接嵌入凹槽15内;也可以通过卡扣的方式连接在凹槽15内,此外,挡块部32还可由相比于融合器本体1更大弹性的材料制成,以使得挡块部32可通过其自身的弹性形变挤压并限定在凹槽15内。
在如图2所示的实施例中,凹槽15的深度可与挡块部32的厚度相等。该设置不仅使得挡块部32在凹槽15内的固定最为稳定,从而挡块部32不易从凹槽15内脱出,还使得挡块部32在嵌入固定在凹槽15后其端面与融合器本体1的固定端11的内侧壁平齐,以使得植骨孔16具有更大的植骨空间的同时,植骨孔16的形状更美观。
在另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凹槽15的深度还可小于挡块部32的厚度,即挡块部32在与凹槽15安装后会凸出于凹槽15的开口端,该设置不仅便于挡块部32的加工,还有助于挡块部32更方便地安装到凹槽15内。
优选地,如图2所示,凹槽15可构造为在固定端11的内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贯通固定端11。通过该设置,当需要将挡块部32嵌入或移出凹槽15时,不仅可以通过凹槽15的开口方向推入或移出挡块部32,还可通过内侧壁的高度方向推入或推出挡块部32,这就使得挡块部32与凹槽15的固定安装更为便利,有利于进一步提高防退组件3的安装效率。
进一步优选地,凹槽15可具有自下而上逐渐增大的宽度。该设置可增加凹槽15对挡块部32的进一步限制,即当挡块部32由凹槽15的上部推入凹槽15内时,不会从凹槽15的底部脱出。
回到图2所示的实施例,结合图3和图4所示,挡块部32可构造为具有自凹槽15的开口端朝向凹槽15的底端逐渐增大的宽度,即挡块部32具有如图4所示自左侧朝右侧逐渐增大的宽度,这样的设置使得挡块部32可在固定端11的内侧壁的高度方向上插入凹槽15后更稳定地固定在凹槽15内。
根据本发明,挡块部3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任意形状,只要能够满足其稳定地适配固定在凹槽15内即可。优选地,挡块部32的横截面形状可以为矩形或十字型。
结合图1、图2以及图5所示,销钉部31可包括锁片311和与锁片311垂直相连的锁轴312,锁轴312的自由端形成有用于旋入挡块部32的外螺纹段314,外螺纹段314的长度大于挡块部32的厚度。该设置使得锁轴312的轴段(即锁轴312未设置螺纹的部分)与融合器本体1的第一通孔14之间不存在螺纹连接,而仅在锁轴312的外螺纹段314与挡块部22之间存在螺纹连接,这样不仅可以使锁轴312能够以较少的旋拧周数实现与融合器本体1的连接,从而节约了销钉部31的旋拧时间,使得防退组件3的安装更高效;还避免了现有技术中因在融合器本体1上开设螺纹孔而出现旋拧过程中对融合器本体1的磨损现象,从而有助于提高零切迹融合器100的使用寿命。
值得注意的是,“外螺纹段314的长度大于挡块部32的厚度”中的“大于”应当理解为略大于,由于零切迹融合器100在植入人体后,为保证销钉部31与挡块部32的稳定连接,以防止销钉部31退出挡块部32,需将销钉部31与挡块部32旋拧在一起后进行进一步固定,此时可将销钉部31的自由端进行铆压,使得销钉部31的自由端的材料压接在挡块部32上的螺纹孔321的周围,这样销钉部31就不会退出挡块部32,此时锁轴312的自由端的外螺纹段314铆压后与挡块部32相平齐,为了确保外螺纹段314与挡块部32的完全配合,外螺纹段314的长度需略长于挡块部32的厚度。
进一步地,如图5所示,销钉部31还可包括轴向贯通锁片311与锁轴312的第二通孔313。该通孔313的设置可降低销钉部31的重量,以降低零切迹融合器100的重量,避免较大重量的零切迹融合器100对人体带来的负担。
根据本发明,如图1所示,在防退组件3的锁定状态下,锁片311与锁定螺钉2之间形成有用于锁定螺钉2部分退出的间距。该间距的设置可以防止锁定螺钉2完全退出固定孔13的同时,使得锁定螺钉2具有一定的退出空间,这样的空间为锁定螺钉2提供了一定的微动空间,使得融合器本体1相对于待融合的相邻椎体具有相对微动功能,这样可以让融合器本体1上的齿17刺激椎体,促进椎体生长,从而达到更好的融合效果。
另外,如图2所示,融合器本体1的插入端11内还可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显影针的显影孔4,以便于零切迹融合器100植入后操作人员可通过显影针的位置来调整零切迹融合器100的位置。
此外,融合器本体1可由聚醚醚酮材料制成,销钉部31和挡块部32可均由钛合金材料制成。
需要注意的是,除非另有说明,本申请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发明所属领域技术人员所理解的通常意义。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长度”、“宽度”、“厚度”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其均应涵盖在本发明的权利要求和说明书的范围当中。尤其是,只要不存在结构冲突,各个实施例中所提到的各项技术特征均可以任意方式组合起来。本发明并不局限于文中公开的特定实施例,而是包括落入权利要求的范围内的所有技术方案。
Claims (6)
1.一种零切迹融合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环状的融合器本体,所述融合器本体包括插入端和与所述插入端相对的固定端,所述固定端上形成有贯穿所述固定端的至少两个固定孔,以及位于相邻所述固定孔之间的第一通孔,
锁定螺钉,所述锁定螺钉用于穿过所述固定孔后与外部的固定基础相连,以及
防退组件,所述防退组件包括用于穿过所述第一通孔的销钉部和与所述销钉部的自由端螺纹连接的挡块部,
其中,所述挡块部与所述融合器本体可拆卸连接,在所述挡块部与所述融合器本体的连接状态下,当所述销钉部相对于所述挡块部旋转至同时至少部分遮挡相邻所述固定孔时,所述防退组件处于锁定状态;而当所述销钉部相对于所述挡块部旋转至与相邻所述固定孔互不遮挡时,所述防退组件处于解锁状态,所述融合器本体的固定端的内侧壁上形成有用于嵌入并固定所述挡块部的凹槽;所述销钉部包括锁片和与所述锁片垂直相连的锁轴,所述锁轴的自由端形成有用于旋入所述挡块部的外螺纹段,所述外螺纹段的长度大于所述挡块部的厚度;所述销钉部与所述融合器本体的第一通孔之间不存在螺纹连接,而仅在所述销钉部的自由端与所述挡块部之间存在螺纹连接;在所述防退组件的锁定状态下,所述锁片与所述锁定螺钉之间形成有用于所述锁定螺钉部分退出的间距;所述销钉部还包括轴向贯通所述锁片与锁轴的第二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零切迹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的深度小于等于所述挡块部的厚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零切迹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构造为在所述固定端的内侧壁的高度方向上贯通所述固定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零切迹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部构造为具有自所述凹槽的开口端朝向所述凹槽的底端逐渐增大的宽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零切迹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挡块部的横截面形状为矩形或十字型。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零切迹融合器,其特征在于,所述融合器本体的所述插入端内设置有至少一个用于固定显影针的显影孔。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39200.3A CN112618117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639200.3A CN112618117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18117A CN112618117A (zh) | 2021-04-09 |
CN112618117B true CN112618117B (zh) | 2024-08-13 |
Family
ID=752904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639200.3A Active CN112618117B (zh) | 2020-12-31 | 2020-12-31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618117B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N116158893A (zh) * | 2023-04-26 | 2023-05-26 | 北京理贝尔生物工程研究所有限公司 | 椎间融合器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20545A1 (en) * | 2003-10-01 | 2005-04-06 | SDGI Holdings, Inc. | Spinal device locking mechanism |
CN108969163A (zh) * | 2017-12-28 | 2018-12-11 | 浙江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装置 |
CN209136993U (zh) * | 2018-05-31 | 2019-07-23 |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零切迹椎间融合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CA2743247A1 (en) * | 2008-11-07 | 2010-05-14 | Synthes Usa, Llc | Vertebral interbody spacer and coupled plate assembly |
US9730804B2 (en) * | 2009-09-06 | 2017-08-15 | Warsaw Orthopedic, Inc. | Locking spinal fusion device |
US10512547B2 (en) * | 2017-05-04 | 2019-12-24 | Neurostructures, Inc. | Interbody spacer |
CN109700577A (zh) * | 2019-01-18 | 2019-05-03 | 北京市春立正达医疗器械股份有限公司 | 融合器 |
-
2020
- 2020-12-31 CN CN202011639200.3A patent/CN11261811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EP1520545A1 (en) * | 2003-10-01 | 2005-04-06 | SDGI Holdings, Inc. | Spinal device locking mechanism |
CN108969163A (zh) * | 2017-12-28 | 2018-12-11 | 浙江德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装置 |
CN209136993U (zh) * | 2018-05-31 | 2019-07-23 | 大博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零切迹椎间融合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618117A (zh) | 2021-04-09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11123118B2 (en) | Periprosthetic bone plates | |
CN104203163B (zh) | 模块式锚固骨融合护架 | |
US6228085B1 (en) | Bone fixation system | |
JP5395054B2 (ja) | インプラント用面板 | |
JP6181236B2 (ja) | 独立型椎間融合装置 | |
EP1622528B1 (en) | Orthopedic plate with insert | |
US7875076B2 (en) | Intervertebral implant | |
JP4467647B2 (ja) | 骨プレーティングシステム | |
US20060276788A1 (en) | Osteoconductive spinal fixation system | |
US20180103989A1 (en) | Anterior cervical plate | |
EP1674041A1 (en) | Bone fixation system | |
JP2002345859A (ja) | 脊柱の椎体間に装入する生体埋め込み部材 | |
US20140330313A1 (en) | Spinal plate and locking screw devices, methods, and systems | |
WO2013184471A1 (en) | Orthopedic devices with a locking mechanism | |
AU2010314960A1 (en) | Spinal implant with attachment system | |
JP2008086817A (ja) | 骨プレーティングシステム | |
US11638599B2 (en) | Bone-anchoring device for a pedicle access | |
CN112618117B (zh)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 | |
CN108969163B (zh) | 一种零切迹融合器装置 | |
ZA200200791B (en) | Interbody spinal stabilisation cage. | |
CN115300191A (zh) | 一种一体式颈椎前路植入物 | |
CN222549316U (zh) | 一种脊柱内固定结构 | |
CN117159118A (zh) | 一种分散应力集中管状骨自适应固定装置及其使用方法 | |
MXPA00003315A (en) | Bone fixation device | |
CA2795470A1 (en) | A bone containment apparatus, instruments used therewith, and deployment method thereof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