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90455A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90455A CN112590455A CN202011583329.7A CN202011583329A CN112590455A CN 112590455 A CN112590455 A CN 112590455A CN 202011583329 A CN202011583329 A CN 202011583329A CN 112590455 A CN112590455 A CN 112590455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rim
- tubeless wheel
- wheel according
- bridge
- tubeles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 230000003014 reinforcing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31
- 238000007789 sealing Method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22
- 241000271510 Agkistrodon contortrix Specie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1681 protective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9
- 230000002787 reinforcemen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8
- 238000009434 installation Methods 0.000 claims 2
- 241000271039 Agkistrodon Specie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3
- 230000037396 body weigh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9000011324 bea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29910000831 Steel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10959 stee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3
- 229910000838 Al alloy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16 damp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13585 weight reduc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049 Carbon (fiber)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286 benefici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4917 carbon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95 chemical reaction produc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methane Chemical group C VNWKTOKETHGBQD-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035 prolong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7787 solid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827 uniform distribu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0—Rims characterised by the form of tyre-seat or flange, e.g. corrugated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B—VEHICLE WHEELS; CASTORS; AXLES FOR WHEELS OR CASTORS; INCREASING WHEEL ADHESION
- B60B21/00—Rims
- B60B21/12—Appurtenances, e.g. lining band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属于自行车技术领域。自行车包括无内胎车轮的轮圈,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用于安装轮胎,其包括轮圈本体和密封衬带,所述轮圈本体包括一个环形的桥接件和两个环形的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内壁分别连接于所述桥接件的两端,且位于所述桥接件的外缘,沿所述桥接件的周向设置有向所述桥接件的中心凸设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上设置有沿所述桥接件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铜头;所述密封衬带设置于所述轮圈本体的外壁以使轮胎和所述密封衬带之间形成密封的腔体。本发明减轻了自行车车身的重量,提高用户使用体验。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自行车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背景技术
车轮主要是由外围的轮圈、中心轮毂及连结于轮圈与轮毂间的数个辐条所形成,各该辐条的一端固接于轮毂,另一端穿设于轮圈侧壁,并利用固定件与辐条相互锁接固定。轮圈主要供轮胎套设,以形成车轮。无内胎轮圈具有重量轻,结构简单,密封性好等优点,是目前自行车及摩托车用圈中的高端产品和发展趋势。
现有的使用无内胎车轮的无内胎轮圈分为两层,位于内侧的钢丝面和设置于钢丝面外围的胎唇面,现有的无内胎轮圈通常是在胎唇面上开口,将铜头和辐条穿过,辐条再从钢丝面伸出,之后将胎唇面密封,再安装轮胎,使轮胎和胎唇面之间形成密封腔体。但是,现有的轮圈的重量比较重,从而使自行车的车身较重,不能满足自行车轻量化的发展需求。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能够在满足正常使用要求的情况下,减轻其重量。
本发明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自行车,能够减轻车身的重量。
为达此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用于安装轮胎,包括:
轮圈本体,所述轮圈本体包括一个环形的桥接件和两个环形的侧壁,两个所述侧壁的内壁分别连接于所述桥接件的两端,且位于所述桥接件的外缘,沿所述桥接件的周向设置有向所述桥接件的中心凸设的加强部,所述加强部上设置有沿所述桥接件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安装孔,所述安装孔用于安装铜头;及
密封衬带,所述密封衬带设置于所述轮圈本体的外壁以使所述轮胎和所述密封衬带之间形成密封的腔体。
可选地,所述桥接件靠近其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加强部,每个所述加强部上均设置有所述安装孔。
可选地,其中一个加强部上的所述安装孔位于另一个所述加强部上两个相邻的所述安装孔之间。
可选地,所述桥接件和所述侧壁一体成型。
可选地,所述加强部由所述桥接件的外壁向其中心凹设形成。
可选地,所述加强部包括环形的框体,所述框体的两端均连接于所述桥接件并与所述桥接件之间形成空腔。
可选地,由所述桥接件的内壁向所述桥接件的中心方向凸设的凸环形成所述加强部。
可选地,所述桥接件包括横截面具有U形轮廓的本体部和两个连接部,所述本体部的两端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部连接于所述侧壁。
可选地,还包括保护衬带,所述保护衬带设置于所述密封衬带和所述轮圈本体之间以保护所述密封衬带。
一种自行车,包括上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本发明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包括轮圈本体和密封衬带,轮圈本体包括一个环形的桥接件和两个环形的侧壁,轮圈本体仅包括一个桥接件,能够减轻轮圈本体的重量,同时降低了轮圈本体的刚度,使轮圈本体自身具备一定的弹性,从而使自行车可以免去减震装置的设置,进一步减轻了自行车车身的重量,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此外,通过加强部的设置可以提高轮圈本体的强度,使本实施例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能够正常使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一提供的轮圈本体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二提供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三提供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的局部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
1、轮圈本体;11、桥接件;111、本体部;112、连接部;113、凹槽;114、安装孔;115、空腔;12、侧壁;13、加强部;
2、密封衬带;
3、保护衬带;
4、铜头。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上”、“下”、“左”、“右”、“竖直”、“水平”、“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其中,术语“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为两个不同的位置。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特征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
下面结合附图1-4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
实施例一
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自行车,自行车包括无内胎车轮的轮圈。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用于安装轮胎,为了使自行车更轻量化,如图1至图2所示,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包括轮圈本体1和密封衬带2,轮圈本体1包括一个环形的桥接件11和两个环形的侧壁12,两个侧壁12的内壁分别连接于桥接件11的两端,且位于桥接件11的外缘,沿桥接件11的周向设置有向桥接件11的中心凸设的加强部13,加强部13上设置有沿桥接件11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安装孔114,安装孔114用于安装铜头4。密封衬带2设置于轮圈本体1的外壁以使轮胎和密封衬带2之间形成密封的腔体。
本实施例的轮圈本体1仅包括一个桥接件11,能够减轻轮圈本体1的重量,同时降低了轮圈本体1的刚度,使轮圈本体1自身具备一定的弹性,从而使自行车可以免去减震装置的设置,进一步减轻了自行车车身的重量,提高用户使用体验;此外,通过加强部13的设置可以提高轮圈本体1的强度,使本实施例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能够正常使用。
本实施例中的轮圈本体1的材质为碳纤维或铝合金,由于本实施例中的轮圈本体1的重量可以大大减轻,因此,利用铝合金也能满足用户对于车身轻量化的需求,提高了本实施例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的应用范围。
为了进一步提高本实施例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桥接件11靠近其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加强部13,每个加强部13上均设置有安装孔114。详细地,每个安装孔114内分别安装有一个铜头4,每个铜头4能够分别连接于一个轮辐的一端,使轮圈的两端均能通过轮辐支撑,从而能够进一步提高车轮的强度,提高车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两个加强部13之间的桥接件11为镂空设置,从而能够减轻轮圈本体1的重量,提高轮圈本体1的强度。详细地,当桥接件11的宽度较大时,对桥接件11做镂空处理以减轻轮圈本体1的重量;当桥接件11的宽度较小时,则桥接件11可以不做镂空处理。
如图2所示,其中一个加强部13上的安装孔114位于另一个加强部13上两个相邻的安装孔114之间,由于安装孔114的均匀分布,可以使车轮上的轮辐分布的更加均匀,使轮辐对轮圈本体1均匀支撑,减小轮圈本体1的变形,从而能够提高车轮的使用寿命。
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桥接件11和侧壁12一体成型,以提高轮圈本体1的强度。
为了进一步提高轮圈本体1的强度,如图1所示,桥接件11包括横截面具有U形轮廓的本体部111和两个连接部112,本体部111的两端别通过一个连接部112连接于侧壁12,可以理解的是,通过U形轮廓的设置使桥接件11本体形成折弯,提高桥接件11的强度,从而提高轮圈本体1的强度。
进一步地,加强部13由桥接件11的外壁向其中心凹设形成。详细地,安装孔114设置在加强部13凹设形成的凹槽113内,铜头4的头部位于凹槽113内。
轮胎和轮圈本体1连接后,与安装在轮圈本体1外侧的密封衬带2之间形成密封的腔体,为了使轮胎和密封衬带2之间密封可靠,减小由于外力作用导致的密封衬带2的损坏,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中的自行车包括无内胎车轮的轮圈还包括保护衬带3,保护衬带3设置于密封衬带2和轮圈本体1之间以保护密封衬带2。详细地,保护衬带3的材质可选为橡胶或树脂。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对保护衬带3的材质进行选择,在此不进行限制。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自行车包括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如图3所示,该无内胎车轮的轮圈与实施例一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基本上相同,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的不同点在于,加强部13包括环形的框体,框体的两端均连接于桥接件11并与桥接件11之间形成空腔115。详细地,桥接件11上开设有连通至空腔115的通孔,安装孔114开设在加强部13上,铜头4通过通孔安装在加强部13上,铜头4的头部位于空腔115内,且铜头4穿过安装孔114。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自行车,自行车包括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如图4所示,该无内胎车轮的轮圈与实施例一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基本上相同,与上述实施例一中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的不同点在于,由桥接件11的内壁向桥接件11的中心方向凸设的凸环形成加强部13。详细地,安装孔114依次贯穿桥接件11和凸环。
由于本实施例中的加强部13为实体,使得轮圈本体1的重量较重,为了减轻轮圈本体1的重量,在加强部13上设置有减重结构。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在加强部13上沿其周向均匀间隔设置有凹槽。当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根据需要设置减重结构的形式,在此不进行限制。
以上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了本发明的技术原理。这些描述只是为了解释本发明的原理,而不能以任何方式解释为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制。基于此处的解释,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不需要付出创造性的劳动即可联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具体实施方式,这些方式都将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用于安装轮胎,其特征在于,包括:
轮圈本体(1),所述轮圈本体(1)包括一个环形的桥接件(11)和两个环形的侧壁(12),两个所述侧壁(12)的内壁分别连接于所述桥接件(11)的两端,且位于所述桥接件(11)的外缘,沿所述桥接件(11)的周向设置有向所述桥接件(11)的中心凸设的加强部(13),所述加强部(13)上设置有沿所述桥接件(11)的周向间隔分布的安装孔(114),所述安装孔(114)用于安装铜头(4);及
密封衬带(2),所述密封衬带(2)设置于所述轮圈本体(1)的外壁以使所述轮胎和所述密封衬带(2)之间形成密封的腔体。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件(11)靠近其两端的位置处分别设置有加强部(13),每个所述加强部(13)上均设置有所述安装孔(114)。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其中一个加强部(13)上的所述安装孔(114)位于另一个所述加强部(13)上两个相邻的所述安装孔(114)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件(11)和所述侧壁(12)一体成型。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13)由所述桥接件(11)的外壁向其中心凹设形成。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部(13)包括环形的框体,所述框体的两端均连接于所述桥接件(11)并与所述桥接件(11)之间形成空腔(115)。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由所述桥接件(11)的内壁向所述桥接件(11)的中心方向凸设的凸环形成所述加强部(13)。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所述桥接件(11)包括横截面具有U形轮廓的本体部(111)和两个连接部(112),所述本体部(111)的两端别通过一个所述连接部(112)连接于所述侧壁(12)。
9.根据权利要求1-8任一项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保护衬带(3),所述保护衬带(3)设置于所述密封衬带(2)和所述轮圈本体(1)之间以保护所述密封衬带(2)。
10.一种自行车,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无内胎车轮的轮圈。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83329.7A CN112590455A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011583329.7A CN112590455A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90455A true CN112590455A (zh) | 2021-04-02 |
Family
ID=7520284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1583329.7A Pending CN112590455A (zh) | 2020-12-28 | 2020-12-28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 Link |
---|---|
CN (1) | CN112590455A (zh) |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262376U (en) * | 2004-09-03 | 2005-04-21 | Yu-Ling Yang | Bicycle double-layer rim with decorating effect |
US20060108041A1 (en) * | 2004-11-19 | 2006-05-25 | Ktm Sportmotorcycle Ag | Spoke wheel rim for tubeless tires |
EP1892123A2 (de) * | 2006-08-24 | 2008-02-2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chlauchloses Speichenrad für Zweiräder, insbesondere für Motorräder |
JP2009096293A (ja) * | 2007-10-16 | 2009-05-07 | Toshihiro Sato | 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自動二輪車のスポークホイール、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自動二輪車のスポークホイール構造体及び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自動二輪車のスポークホイールの製造方法 |
CN101890874A (zh) * | 2010-07-01 | 2010-11-24 | 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无内胎轮胎的铣弧轮圈及其加工方法 |
CN105313587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上海康适达轮圈有限公司 | 辐条式无内胎车轮 |
CN208359827U (zh) * | 2018-06-21 | 2019-01-11 | 厦门溢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层雪地碳纤维轮圈 |
US20190217660A1 (en) * | 2016-08-29 | 2019-07-18 | Christian Feucht | Rim with recessed channel and rim strip apparatus and system |
CN214189167U (zh) * | 2020-12-28 | 2021-09-14 | 鼎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
2020
- 2020-12-28 CN CN202011583329.7A patent/CN112590455A/zh active Pending
Patent Citations (9)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TWM262376U (en) * | 2004-09-03 | 2005-04-21 | Yu-Ling Yang | Bicycle double-layer rim with decorating effect |
US20060108041A1 (en) * | 2004-11-19 | 2006-05-25 | Ktm Sportmotorcycle Ag | Spoke wheel rim for tubeless tires |
EP1892123A2 (de) * | 2006-08-24 | 2008-02-27 | Bayerische Motoren Werke Aktiengesellschaft | Schlauchloses Speichenrad für Zweiräder, insbesondere für Motorräder |
JP2009096293A (ja) * | 2007-10-16 | 2009-05-07 | Toshihiro Sato | 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自動二輪車のスポークホイール、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自動二輪車のスポークホイール構造体及びチューブレスタイヤ用自動二輪車のスポークホイールの製造方法 |
CN101890874A (zh) * | 2010-07-01 | 2010-11-24 | 昆山亨利金属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使用无内胎轮胎的铣弧轮圈及其加工方法 |
CN105313587A (zh) * | 2014-07-28 | 2016-02-10 | 上海康适达轮圈有限公司 | 辐条式无内胎车轮 |
US20190217660A1 (en) * | 2016-08-29 | 2019-07-18 | Christian Feucht | Rim with recessed channel and rim strip apparatus and system |
CN208359827U (zh) * | 2018-06-21 | 2019-01-11 | 厦门溢凯复材科技有限公司 | 一种单层雪地碳纤维轮圈 |
CN214189167U (zh) * | 2020-12-28 | 2021-09-14 | 鼎镁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8162408B2 (en) | Composite rim | |
JP5419989B2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ディスク | |
US10967675B2 (en) | Bicycle rim for tubeless tire | |
JP2000351302A (ja) | ホイール・リム | |
JP2010132279A (ja) | 自動車用ホイールディスク | |
US20070017621A1 (en) | Tire/wheel assembly and pneumatic tire | |
CN214189167U (zh)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
JP4317864B2 (ja) | 車輪リム | |
CN211222872U (zh) | 轮毂以及具有它的车轮 | |
CN112590455A (zh) | 一种无内胎车轮的轮圈及自行车 | |
JPH07290913A (ja) | タイヤ組立体用リム | |
CN214138105U (zh) | 车轮及具有其的车辆 | |
TWI856995B (zh) | 自行車用輪圈 | |
CN211869067U (zh) | 轮毂装饰盖和具有其的车辆 | |
KR20060021814A (ko) | 연장된 외부플랜지를 갖는 휠 림 | |
US20130092307A1 (en) | Connection unit for carbon fiber rim | |
CN214822318U (zh) | 一种肋凹式轮毂、车轮和汽车 | |
CN220332371U (zh) | 一种钢圈结构 | |
CN216546130U (zh) | 一种一体轮轮毂外壳 | |
CN215096762U (zh) | 车用轮具及防脱胎轮毂 | |
WO2017005160A1 (zh) | 一种轮辋 | |
CN219838384U (zh) | 轮辋、轮毂及自行车 | |
CN209938213U (zh) | 一种电动车铝轮 | |
JP2003335101A (ja) | 自動車用スチールホイール | |
CN219172100U (zh) | 一种减震轮胎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
Address after: 215000 No.118, Pengxi South Road,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Dingmg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215000 No.118, Pengxi South Road, Kunshan Development Zone,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before: D.MAG (KUNSHAN) NEW MATERIAL TECHNOLOGY Co.,Ltd. |
|
CB02 |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