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2582210B - 继电器 - Google Patents
继电器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2582210B CN112582210B CN202010908866.8A CN202010908866A CN112582210B CN 112582210 B CN112582210 B CN 112582210B CN 202010908866 A CN202010908866 A CN 202010908866A CN 112582210 B CN112582210 B CN 112582210B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base
- positioning
- fixed terminal
- fixed
- positioning member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Active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4—Terminal arrangement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2—Different parts are assembled by insertion without extra mounting facilities like screws, in an isolated mounting part, e.g. stack mounting on a coil-support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02—Bases; Casings; Covers
- H01H50/04—Mounting complete relay or separate parts of relay on a base or inside a case
- H01H50/041—Details concerning assembly of relays
- H01H50/045—Details particular to contactors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H—ELECTRIC SWITCHES; RELAYS; SELECTORS; EMERGENCY PROTECTIVE DEVICES
- H01H50/00—Details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s
- H01H50/16—Magnetic circuit arrangements
- H01H50/36—Stationary parts of magnetic circuit, e.g. yoke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Switch Cases, Indication, And Locking (AREA)
- Contacts (AREA)
- Electromagne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继电器具备基座、第1固定端子、驱动装置、第1定位部件以及第2定位部件。基座包括第1定位面和第2定位面。第1固定端子固定于基座。驱动装置支承于基座。第1定位部件嵌入基座,将第1固定端子按压于第1定位面而将第1固定端子相对于基座定位。第2定位部件嵌入基座,将驱动装置按压于第2定位面而将驱动装置相对于基座定位。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继电器。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已知有利用由线圈产生的磁力来开闭电路的继电器。继电器具备触点装置和驱动装置。在日本特开2016-110844号公报的继电器中,触点装置和驱动装置配置在基座之上。
在高容量的继电器中,从耐热性的观点出发,基体由热固性树脂形成。在该情况下,若将触点装置的固定端子压入基座并固定,则基座会产生裂纹或产生树脂屑,因此难以压入并固定于基座。另外,由于无法压入,部件的位置不固定,组装尺寸产生偏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高配置于基座的部件的定位精度。
一个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具备基座、第1固定端子、驱动装置、第1定位部件以及第2定位部件。基座包括第1定位面和第2定位面。第1固定端子固定于基座。驱动装置支承于基座。第1定位部件嵌入基座,将第1固定端子按压于第1定位面而将第1固定端子相对于基座定位。第2定位部件嵌入基座,将驱动装置按压于第2定位面而将驱动装置相对于基座定位。
在本方式的继电器中,通过嵌入基座的第1定位部件和第2定位部件,能够将第1固定端子和驱动装置相对于基座定位。由此,能够实现配置于基座的第1固定端子、驱动装置的定位精度的提高。另外,例如,在由热固性树脂形成基座时,也可以不进行铆接而固定,因此能够防止由于铆接而在基座产生裂纹、或者组装部件变形。
第1定位部件和第2定位部件也可以是一体的。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及组装工序。
第1定位部件按压第1固定端子的方向,也可以是第2定位部件按压驱动装置的方向的相反方向。在该情况下,能够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驱动装置也可以包括绕线管、卷绕于绕线管的线圈以及配置于绕线管的周围的磁轭。第2定位部件也可以将磁轭按压于第2定位面。在该情况下,通过将磁轭按压于第2定位面,能够进行驱动装置的定位。
第1定位部件也可以包括向相对于基座定位第1固定端子的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起。第1固定端子也可以通过第1定位部件的一个以上的突起而被按压于第1定位面。
第2定位部件也可以包括向相对于基座定位驱动装置的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起。驱动装置也可以通过第2定位部件的一个以上的突起而被按压于第2定位面。
继电器也可以还具备相对于基座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和嵌入于基座的第3定位部件。基座还可以包括第3定位面。第3定位部件也可以将第2固定端子按压于第3定位面而将第2固定端子相对于基座定位。在该情况下,在第2固定端子也能够实现定位精度的提高。
第1定位部件和所述第3定位部件也可以是一体的。在该情况下,能够削减部件件数及组装工序。
第3定位部件也可以包括向相对于基座定位第3固定端子的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起。第2固定端子也可以被第3定位部件的一个以上的突起按压于第3定位面。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涉及的继电器的立体图。
图2是移动部件处于打开位置时的继电器的俯视图。
图3是继电器的仰视图;
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
图5是图2的V-V线剖视图的一部分。
图6是图2的VI-VI线剖视图的一部分。
图7是移动部件及移动部件周边的立体图。
图8是第1~第3定位部件的立体图。
图9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的仰视图。
图10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的仰视图。
图11是其他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继电器的仰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实施方式涉及的继电器进行说明。图1为实施方式涉及的继电器1的立体图。图2是继电器的俯视图。图3是继电器的仰视图。图4是图2的IV-IV线剖视图。
继电器1具备触点装置2、外壳3、驱动装置4、第1定位部件5、第2定位部件6以及第3定位部件7。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相对于基座11配置有触点装置2及驱动装置4方向定义为上方,将其相反的方向定义为下方。另外,与上下方向(Z)交叉的规定的方向被定义为前后方向(Y)。与上下方向(Z)以及前后方向(Y)交叉的规定的方向被定义为左右方向(X)。但是,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定义的,并不限定继电器1的配置方向。
触点装置2和驱动装置4配置在外壳3内。外壳3包括基座11和箱体12。基座11和箱体12例如由树脂制成。另外,在图1和图2中,省略了箱体12。
图5是图2的V-V线剖视图的一部分。图6是图2的VI-VI线剖视图的一部分。如图3至图6所示,基座11包括第1插入孔11a、第2插入孔11b、第3插入孔11c和压入孔11d。第1~第3插入孔11a-11c是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孔。第1插入孔11a和第3插入孔11c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第2插入孔11b配置在基座11的中央附近。压入孔11d从基座11的下表面向上方凹陷而形成。压入孔11d沿左右方向(X)和前后方向(Y)延伸。压入孔11d以与第1~第3插入孔11a-11c相连的方式形成。
触点装置2包括第1固定端子13、第2固定端子14、第1固定触点21、第2固定触点22、第3固定触点23和第4固定触点24。第1固定端子13和第2固定端子14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第1固定端子13和第2固定端子14分别沿上下方向(Z)延伸。第1固定端子13和第2固定端子14在左右方向(X)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1固定端子13和第2固定端子14被基座11支承。第1固定端子13插入第1插入孔11a。第2固定端子14插入第3插入孔11c。
第1固定端子13包括第1触点支承部131和第1外端子部132。第2固定端子14包括第2触点支承部141和第2外端子部142(参照图4)。第1触点支承部131和第2触点支承部141配置在外壳3内。第1外端子部132和第2外端子部142向外壳3的外侧突出。第1外端子部132和第2外端子部142从基座11向下方突出。
第1固定触点21和第3固定触点23,与第1触点支承部131连接。第1固定触点21和第3固定触点23,与第1固定端子13分体。第1固定触点21和第3固定触点23在第1固定端子13中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2固定触点22和第4固定触点24配置为在左右方向(X)上从第1固定触点21和第3固定触点23分离。第2固定触点22和第4固定触点24,与第2触点支承部141连接。第2固定触点22和第4固定触点24,与第2固定端子14分体。第2固定触点22和第4固定触点24在第2固定端子14中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分离地配置。第1~第4固定触点21-24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触点装置2包括第1可动接触片15、第2可动接触片16、第1可动触点31、第2可动触点32、第3可动触点33和第4可动触点34。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沿左右方向(X)延伸。第1可动接触片15及第2可动接触片16的长度方向与左右方向(X)一致。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彼此分体。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在上下方向(Z)上相互分离地配置。
第2可动接触片16配置在第1可动接触片15的上方。第1可动接触片15在上下方向(Z)上配置于第2可动接触片16与基座11之间。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在前后方向(Y)上与第1固定端子13的第1触点支承部131和第2固定端子14的第2触点支承部141相对配置。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例如由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第1可动触点31和第2可动触点32,与第1可动接触片15分体。第1可动触点31和第2可动触点32,与第1可动接触片15连接。第1可动触点31和第2可动触点32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第1可动触点31与第1固定触点21相对配置。第2可动触点32与第2固定触点22相对配置。
第3可动触点33和第4可动触点34,与第2可动接触片16分体。第3可动触点33和第4可动触点34,与第2可动接触片16连接。第3可动触点33和第4可动触点34在左右方向(X)上分离地配置。第3可动触点33配置为在上下方向(Z)上从第1可动触点31分离。第4可动触点34配置为在上下方向(Z)上从第2可动触点32分离。第3可动触点33与第3固定触点23相对配置。第4可动触点34与第4固定触点24相对配置。第1~第4可动触点31~34例如由银或铜等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形成。
触点装置2包括移动部件17。移动部件17由树脂等绝缘材料制成。移动部件17与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连接。第1可动接触片15在第1可动触点31与第2可动触点32之间与移动部件17连接。第1可动接触片15经由后述的第1触点弹簧51与移动部件17连接。第2可动接触片16在第3可动触点33与第4可动触点34之间与移动部件17连接。第2可动接触片16经由后述的第2触点弹簧52与移动部件17连接。另外,第1可动接触片15及第2可动接触片16也可以与移动部件17直接连接。
移动部件17设置成能够在第1可动触点31与第1固定触点21接触的闭合位置和第1可动触点31从第1固定触点21分离的打开位置之间移动。此外,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2可动触点32与第2固定触点22接触,第3可动触点33与第3固定触点23接触,第4可动触点34与第4固定触点24接触。在移动部件17处于打开位置时,第2可动触点32从第2固定触点22分离,第3可动触点33从第3固定触点23分离,第4可动触点34从第4固定触点24分离。
图7是移动部件17及移动部件17周边的立体图。如图4以及图7所示,移动部件17包括连结部25、第1支承部41、第2支承部42、第1连接部43以及第2连接部44。连结部25沿前后方向(Y)延伸。第1支承部41从连结部25朝向下方延伸。第1支承部41支承第1可动接触片15。第1支承部41包括第1支承孔411。第1可动接触片15配置在第1支承孔411内。
第2支承部42从连结部25朝向上方延伸。第2支承部42支承第2可动接触片16。第2支承部42包括第2支承孔421。第2可动接触片16配置在第2支承孔421内。移动部件17包括分隔壁45。分隔壁45划分第1支承孔411和第2支承孔421。分隔壁45配置于第1可动接触片15与第2可动接触片16之间。
移动部件17包括第1部件17a和第2部件17b。第1部件17a与第2部件17b相互分体。第1部件17a与第2部件17b通过卡扣而相互连接。第1部件17a包括连结部25、第1支承部41的一部分、第2支承部42的一部分、第1连接部43以及第2连接部44。第2部件17b包括第1支承部41的一部分和第2支承部42的一部分。第1支承孔411和第2支承孔421设置在第1部件17a与第2部件17b之间。
如图4所示,移动部件17配置为其上端接近箱体12。移动部件17的下端配置在基座11上。移动部件17在上下方向(Z)上被基座11支承。
触点装置2包括第1触点弹簧51和第2触点弹簧52。第1触点弹簧51配置于第1可动接触片15与第1支承部41之间。第1触点弹簧51配置在第1支承孔411内。在第1可动触点31与第1固定触点21接触且第2可动触点32与第2固定触点22接触的状态下,第1触点弹簧51朝向第1固定端子13及第2固定端子14按压第1可动接触片15。
第2触点弹簧52配置于第2可动接触片16与第2支承部42之间。第2触点弹簧52配置在第2支承孔421内。在第3可动触点33与第3固定触点23接触且第4可动触点34与第4固定触点24接触的状态下,第2触点弹簧52朝向第1固定端子13及第2固定端子14按压第2可动接触片16。
驱动装置4通过电磁力使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移动。驱动装置4使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Y1)和分离方向(Y2)移动。接触方向(Y1)是在前后方向(Y)上可动触点31-34接触固定触点21-24的方向。分离方向(Y2)是在前后方向(Y)上可动触点31-34远离固定触点21-24的方向。驱动装置4支承于基座11。如图4所示,驱动装置4包括线圈61、绕线管62、可动铁芯63、固定铁芯64和磁轭65。
线圈61卷绕于绕线管62。线圈61的轴线沿前后方向(Y)延伸。绕线管62包括在线圈61的轴线方向上延伸的孔621。可动铁芯63的至少一部分配置在绕线管62的孔621内。可动铁芯63被设置成能够向接触方向(Y1)和分离方向(Y2)移动。
可动铁芯63与移动部件17连接。第1可动接触片15与可动铁芯63通过移动部件17电绝缘。第2可动接触片16和可动铁芯63通过移动部件17电绝缘。
如图4所示,移动部件17的连结部25包括卡止槽59。可动铁芯63包括接连部66。可动铁芯63的接连部66配置在移动部件17的卡止槽59内。由此,接连部66卡止于卡止槽59,从而可动铁芯63与移动部件17连接。
可动铁芯63与移动部件17在前后方向(Y)上一体地移动。可动铁芯63根据从线圈61产生的磁力向接触方向(Y1)或分离方向(Y2)移动。伴随着该可动铁芯63的移动,移动部件17移动到闭合位置或打开位置。此外,随着移动部件17的移动,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Y1)或分离方向(Y2)移动。
固定铁芯64配置在绕线管62的孔621内。固定铁芯64在前后方向(Y)上与可动铁芯63相对配置。线圈61通过被通电而产生使可动铁芯63在接触方向(Y1)上移动的电磁力。
磁轭65以包围线圈61的方式配置。磁轭65配置在由线圈61构成的磁路上。如图4所示,磁轭65包括第1磁轭67和第2磁轭68。
第1磁轭67包括筒部67a、凸缘部67b以及延伸部67c。筒部67a配置在绕线管62的孔621内。筒部67a在前后方向(Y)上延伸。凸缘部67b具有矩形的外形,在上下方向(Z)及左右方向(X)上延伸。凸缘部67b从筒部67a的分离方向(Y2)侧的端部向外侧伸出。凸缘部67b在前后方向(Y)上与移动部件17相对。延伸部67c从左右方向(X)上的凸缘部67b的中央下端部向下方延伸。延伸部67c被插入基座11的第2插入孔11b。
第2磁轭68的一部分配置在线圈61的左方和右方。第2磁轭68与固定铁芯64连接。
如图2所示,继电器1包括第1复位弹簧53和第2复位弹簧54。第1复位弹簧53和第2复位弹簧54配置在移动部件17与驱动装置4之间。第1复位弹簧53与移动部件17的第1连接部43连接。第2复位弹簧54与第2连接部44连接。第1复位弹簧53和第2复位弹簧54对可动铁芯63向分离方向施力。
图8是第1~第3定位部件5-7的立体图。第1~第3定位部件5-7嵌入基座11。详细而言,第1~第3定位部件5-7压入固定于基座11的压入孔11d。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定位部件5、第2定位部件6以及第3定位部件7是一体的。第1~第3定位部件5-7优选由韧性比基座11高的材料形成。本实施方式中的第1~第3定位部件5-7例如由尼龙制成。
第1定位部件5的与左右方向(X)垂直的截面为大致L字形状。第1定位部件5包括压入部5a、抵接部5b和一个以上的突起5c。压入部5a被压入固定于压入孔11d。抵接部5b沿上下方向延伸,一部分插入第1插入孔11a。抵接部5b对第1固定端子13的分离方向(Y2)侧的表面进行按压。1个以上的突起5c向着相对于基座11对第1固定端子13进行定位的方向突出。即,一个以上的突起5c在前后方向(Y)上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以上的突起5c从压入部5a的朝向接触方向(Y1)侧的表面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第2定位部件6配置在第1定位部件5与第3定位部件7之间。通过第2定位部件6连接第1定位部件5和第3定位部件7。第2定位部件6的与左右方向(X)垂直的截面为大致矩形形状。第2定位部件6包括压入部6a和一个以上的突起6b。压入部6a被压入固定于压入孔11d。1个以上的突起6b在相对于基座11对延伸部67c进行定位的方向上突出。即,一个以上的突起6b在前后方向(Y)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以上的突起6b从压入部6a的朝向接触方向(Y1)侧的表面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第3定位部件7的与左右方向(X)垂直的截面为大致L字形状。第3定位部件7包括压入部7a、抵接部7b和一个以上的突起7c。压入部7a压入固定于压入孔11d。抵接部7b沿上下方向延伸,一部分插入第3插入孔11c。抵接部7b对第2固定端子14的分离方向(Y2)侧的表面进行按压。1个以上的突起7c向相对于基座11定位第2固定端子14的方向突出。即,一个以上的突起7c沿前后方向(Y)突出。在本实施方式中,一个以上的突起7c从压入部7a的朝向接触方向(Y1)侧的表面突出,并且在上下方向上延伸。
在此,如图4至图6所示,基座11包括第1定位面71、第2定位面72以及第3定位面73。第1~第3定位面71-73是平坦面,沿上下方向(X)及左右方向(Y)延伸。
第1定位面71对第1固定端子13相对于基座11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定位。如图5所示,第1定位面71朝向接触方向(Y1)侧,并与第1固定端子13的分离方向(Y2)侧的表面接触。第1定位部件5将第1固定端子13按压于第1定位面71而将第1固定端子13相对于基座11定位。第1定位部件5将第1固定端子13向分离方向(Y2)按压。由此,第1固定端子13相对于基座11被定位。
第2定位面72对驱动装置4相对于基座11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定位。如图4所示,第2定位面72朝向分离方向(Y2)侧,与第1磁轭67的延伸部67c的接触方向(Y1)侧的表面接触。第2定位部件6将延伸部67c按压于第2定位面72而将延伸部67c相对于基座11定位。第2定位部件6将延伸部67c向接触方向(Y1)按压。驱动装置4经由延伸部67c而相对于基座11被定位。
第3定位面73对第2固定端子14相对于基座11在前后方向(Y)上进行定位。如图6所示,第3定位面73朝向接触方向(Y1)侧,与第2固定端子14的分离方向(Y2)侧的表面接触。第3定位部件7将第2固定端子14按压于第3定位面73而将第2固定端子14相对于基座11定位。由此,第2固定端子14相对于基座11被定位。
接着,对继电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未对线圈61通电时,驱动装置4未被励磁。在该情况下,移动部件17与可动铁芯63一起被复位弹簧53、54的弹性力向分离方向按压,移动部件17位于图2所示的打开位置。在该状态下,第1可动接触片15及第2可动接触片16也经由移动部件17被向分离方向按压。因此,在移动部件17处于打开位置时,第1可动触点31和第2可动触点32从第1固定触点21和第2固定触点22离开。同样地,在移动部件17处于打开位置时,第3可动触点33和第4可动触点34从第3固定触点23和第4固定触点24离开。
若对线圈61通电,则驱动装置4被励磁。在该情况下,通过线圈61的电磁力,可动铁芯63克服复位弹簧53、54的弹性力而向接触方向(Y1)移动。由此,移动部件17、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都在接触方向(Y1)上移动。因此,如图4所示,移动部件17向闭合位置移动。其结果是,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1可动触点31和第2可动触点32分别与第1固定触点21和第2固定触点22接触。同样地,在移动部件17处于闭合位置时,第3可动触点33和第4可动触点34分别与第3固定触点23和第4固定触点24接触。由此,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相对于第1固定端子13和第2固定端子14相互并联电连接。
若流向线圈61的电流停止而消磁,则可动铁芯63被复位弹簧53、54的弹性力向分离方向按压。由此,移动部件17、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一起向分离方向(Y2)移动。因此,如图3所示,移动部件17向打开位置移动。其结果是,移动部件17处于打开位置时,第1可动触点31及第2可动触点32从第1固定触点21及第2固定触点22分离。同样地,在移动部件17处于打开位置时,第3可动触点33和第4可动触点34从第3固定触点23和第4固定触点24离开。
在以上说明的本实施方式的继电器1中,通过嵌入基座11的第1~第3定位部件5-7,能够将第1固定端子13、第2固定端子14以及驱动装置4相对于基座11定位。由此,能够提高第1固定端子13、第2固定端子14以及驱动装置4的定位精度。另外,例如在由热固性树脂形成基座11时,可以不进行铆接固定,因此能够防止由于铆接而在基座11产生裂纹、或者第1固定端子13等变形。另外,基座11不限于热固性树脂,也可以由其他种类的树脂制成。
以上对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是本发明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发明的要点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驱动装置4通过将移动部件17从驱动装置4侧向触点装置2侧推出,使第1可动接触片15及第2可动接触片16向分离方向移动。另外,驱动装置4通过将移动部件17从触点装置2侧拉入驱动装置4侧,使第1可动接触片15及第2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移动。但是,用于接通和断开触点的移动部件17的动作方向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即,驱动装置4也可以通过将移动部件17从驱动装置4侧向触点装置2侧推出,使第1可动接触片15和第2可动接触片16向接触方向移动。驱动装置4也可以通过将移动部件17从触点装置2侧拉入驱动装置4侧,使第1可动接触片15及第2可动接触片16向分离方向移动。即,接触方向和分离方向也可以与上述实施方式相反。
也可以变更第1固定端子13、第2固定端子14、第1可动接触片15以及第2可动接触片16的形状或配置。例如,第1外端子部132和第2外端子部142也可以在与上述实施方式不同的方向上从基座11突出。第1可动接触片15与第2可动接触片16也可以为一体。即,也可以在一体的可动接触片上连接第1~第4可动触点31~34。或者,也可以省略第2可动接触片16、第3、第4可动触点33、34和第3、第4固定触点23、24。另外,也可以在铰链型的继电器应用本发明。
也可以变更线圈61、绕线管62、可动铁芯63、固定铁芯64或磁轭65的形状或配置。第1~第4固定触点21-24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第1~第4可动触点31~34的形状或配置也可以变更。
第1固定触点21和/或第3固定触点23也可以与第1固定端子13一体。第1固定触点21和/或第3固定触点23也可以是第1固定端子13的一部分,与第1固定端子13的其他部分处于同一平面。第2固定触点22和/或第4固定触点24也可以与第2固定端子14一体。第2固定触点22和/或第4固定触点24也可以是第2固定端子14的一部分,与第2固定端子14的其他部分处于同一平面。
第1可动触点31和/或第2可动触点32也可以与第1可动接触片15一体。第1可动触点31和/或第2可动触点32也可以是第1可动接触片15的一部分,与第1可动接触片15的其他部分处于同一平面。第3可动触点33和/或第4可动触点34也可以与第2可动接触片16为一体。第3可动触点33和/或第4可动触点34也可以是第2可动接触片16的一部分,与第2可动接触片16的其他部分处于同一平面。
移动部件17也可以不支承于外壳3。移动部件17也可以由具有导电性的材料制成。移动部件17也可以是金属制。移动部件17也可以是连结可动接触片15、16和可动铁芯63的轴部件。在该情况下,也可以用支架支承可动接触片15、16。
也可以变更第1~第3定位部件5-7的配置或形状。例如,如图10所示,第1定位部件5、第2定位部件6和第3定位部件7也可以相互分体。或者如图11所示,也可以仅第1定位部件5和第3定位部件7为一体。另外,也可以省略第3定位部件7。
例如,第2定位部件6也可以通过将驱动装置4的其他部件定位于第2定位面72,来将驱动装置4相对于基座11定位。例如,也可以将绕线管62按压于第2定位面72。第1~第3定位面71-73的形状及配置也可以根据定位部件的结构而适当变更。
由第1~第3定位部件5-7定位的部件并不限定于所述实施方式。另外,第1~第3定位部件5-7可以构成为相对于基座11进行左右方向(X)的定位,也可以进行左右方向(X)和前后方向(Y)这两个方向的定位。或者,也可以追加在左右方向(X)上定位的定位部件。
1个以上的突起5c、6b、7c可以省略,也可以变更配置、数量。
Claims (8)
1.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括第1定位面和第2定位面的基座;
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
与所述第1固定端子相对配置的可动接触片;
被所述基座支承且使所述可动接触片移动的驱动装置;
第1定位部件,其嵌入所述基座,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按压于所述第1定位面,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和
第2定位部件,其嵌入于所述基座,将所述驱动装置按压于所述第2定位面,将所述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
所述第1定位部件按压所述第一固定端子方向与所述可动接触片的移动方向平行。
2.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括第1定位面和第2定位面的基座;
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
被所述基座支承的驱动装置;
第1定位部件,其嵌入所述基座,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按压于所述第1定位面,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和
第2定位部件,其嵌入于所述基座,将所述驱动装置按压于所述第2定位面,将所述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
所述第1定位部件和所述第2定位部件是一体的。
3.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括第1定位面和第2定位面的基座;
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
被所述基座支承的驱动装置;
第1定位部件,其嵌入所述基座,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按压于所述第1定位面,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和
第2定位部件,其嵌入于所述基座,将所述驱动装置按压于所述第2定位面,将所述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
所述第1定位部件按压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方向是与所述第2定位部件按压所述驱动装置的方向相反的方向。
4.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括第1定位面和第2定位面的基座;
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
被所述基座支承的驱动装置;
第1定位部件,其嵌入所述基座,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按压于所述第1定位面,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和
第2定位部件,其嵌入于所述基座,将所述驱动装置按压于所述第2定位面,将所述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
所述驱动装置包括绕线管、卷绕于所述绕线管的线圈以及配置于所述绕线管的周围的磁轭,
所述第2定位部件将所述磁轭按压于所述第2定位面。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定位部件包括向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所述第1固定端子的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起,
所述第1固定端子被所述第1定位部件的一个以上的所述突起按压于所述第1定位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定位部件包括向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所述驱动装置的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起,
所述驱动装置被所述第2定位部件的一个以上的所述突起按压于所述第2定位面。
7.一种继电器,其特征在于,具备:
包括第1定位面和第2定位面的基座;
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第1固定端子;
被所述基座支承的驱动装置;
第1定位部件,其嵌入所述基座,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按压于所述第1定位面,将所述第1固定端子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和
第2定位部件,其嵌入于所述基座,将所述驱动装置按压于所述第2定位面,将所述驱动装置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
相对于所述基座固定的第2固定端子;
嵌入于所述基座的第3定位部件,
所述基座还包括第3定位面,
所述第3定位部件将所述第2固定端子按压于所述第3定位面,将所述第2固定端子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
所述第1定位部件和所述第3定位部件是一体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继电器,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3定位部件包括向相对于所述基座定位所述第2固定端子的方向突出的一个以上的突起,
所述第2固定端子被所述第3定位部件的一个以上的所述突起按压于所述第3定位面。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179978A JP7380028B2 (ja) | 2019-09-30 | 2019-09-30 | リレー |
JP2019-179978 | 2019-09-30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2582210A CN112582210A (zh) | 2021-03-30 |
CN112582210B true CN112582210B (zh) | 2025-02-07 |
Family
ID=74872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10908866.8A Active CN112582210B (zh) | 2019-09-30 | 2020-09-02 | 继电器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1) | JP7380028B2 (zh) |
CN (1) | CN112582210B (zh) |
DE (1) | DE102020005382A1 (zh) |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42231A (en) * | 1972-04-10 | 1974-10-15 | Siemens Ag | Contact spring set for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
JP2009230921A (ja) * | 2008-03-19 | 2009-10-08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接点装置 |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5763941B2 (ja) * | 2011-03-22 | 2015-08-12 |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および接点装置 |
JP6414453B2 (ja) | 2014-12-05 | 2018-10-31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電磁継電器 |
JP6459739B2 (ja) * | 2015-04-13 | 2019-01-30 | オムロン株式会社 | 端子の接続構造およびこれを用いた電磁継電器 |
-
2019
- 2019-09-30 JP JP2019179978A patent/JP7380028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09-02 DE DE102020005382.3A patent/DE102020005382A1/de active Pending
- 2020-09-02 CN CN202010908866.8A patent/CN112582210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842231A (en) * | 1972-04-10 | 1974-10-15 | Siemens Ag | Contact spring set for an electromagnetic relay |
JP2009230921A (ja) * | 2008-03-19 | 2009-10-08 | Panasonic Electric Works Co Ltd | 接点装置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2020005382A1 (de) | 2021-04-01 |
JP2021057223A (ja) | 2021-04-08 |
JP7380028B2 (ja) | 2023-11-15 |
CN112582210A (zh) | 2021-03-30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RE49236E1 (en) | Contact device and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US8339222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KR102760000B1 (ko) | 전자 계전기 | |
US6731190B2 (en) | Electromagnetic relay | |
US20100109821A1 (en) | Assembly of electromagnetic relay and circuit board | |
CN113412528A (zh) | 继电器 | |
CN114388300B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13544812B (zh) | 继电器 | |
CN112582218B (zh) | 继电器 | |
US20050190025A1 (en) | Contact-point device | |
KR100924878B1 (ko) | 전자계전기 | |
CN112582210B (zh) | 继电器 | |
JP4858508B2 (ja) | 電磁開閉装置 | |
JP2020074333A (ja) | 電磁継電器 | |
CN112582209B (zh) | 继电器 | |
CN114388304B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14388305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12582219B (zh) | 继电器 | |
CN212365865U (zh) | 触点装置、电磁继电器和具备电磁继电器的装置 | |
CN112582217B (zh) | 继电器 | |
JP4941609B2 (ja) | 電磁継電器 | |
JP6994672B2 (ja) | 電磁リレー | |
JP7065388B2 (ja) | 電磁石装置、及び電磁リレー | |
CN119446851A (zh) | 电磁继电器 | |
CN117438252A (zh) | 电磁继电器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